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精选11篇)
1.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篇一
创新科技服务体制
拓宽科技服务新路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政府
琼海市位于海南省东部,总面积1692平方公里,辖12个镇,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0%。200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7.6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近50%,是全省较大的农业县市之一。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创建于2001年下半年,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在全市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点50个,在12个镇全面建成智能化农业服务点,开通农业科技服务“110”全省统一求助电话963110,开展适时农情短信服务,拓宽科技服务路子,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成为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品牌。2001-2003年连续3年被评为“海南省科技进步先进市”,2004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真抓实干,创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有效载体
市委、市政府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供可靠、高效的科技服务,通过科技进步来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市科技部门先后开展了“热线科技服务电话”、“免费科技邮政信箱”等科技服务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2001年8月,我市长坡镇养鸭专业户谢维信饲养的2000多只鸭苗有80%染上疫病,无奈冒昧给时任市委书记(现任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肖杰同志写信反映,肖杰同志立即批转有关部门及时帮助该专业户解决了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求助信件投递速度慢,农民困难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蒙受巨大损失。肖杰同志提出要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利用电话、手机求助,要求科技人员接到求助电话后,要象公安干警那样快速行动,紧急服务,提出了建立琼海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要求。于是,科技部门马上开始进行筹备,当年12月全省第一个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在我市应运而生,之后,农业科技服务“110”象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逐步成为服务“三 农”的有效载体。
为推动农业科技服务“110”健康发展,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琼海市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方案》,把农业科技服务“110”列入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认真抓好落实。一是成立机构。成立了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机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任总指挥,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热作、畜牧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精心组织,由科技部门统一协调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二是增加投入。市委、市政府先后拨出专款3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购置了先进仪器设备,为农业科技服务“110”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三是及时总结推广。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开展后,市政府定时检查总结工作,推广典型,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市委、市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中还将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列为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为民办好事实事的具体措施,把农业科技服务“110”引上正常化的发展轨道,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健全网络,构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110”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载体,但要使这一载体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网络。近三年来,我市着力于整合各种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一是整合政府科技资源。市政府将市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热作、畜牧、科协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在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建立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在市海洋与渔业局、热作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办等农口单位设立4个服务站,在各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以及中心墟上建立42个服务站点,建成全市统一协调的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二是整合社会科技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科技推广力量难于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我们吸纳象黄牛农业公司、荔枝研究所、对虾协会等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农资公司和行业协会进入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坚持科技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社会科技资源,建立起社会化服务站点4个,不断增强服务力量。三是整合农村科技能人资源。我市将农村科技能人组织起来,经过培训,加入到农业科技服务“110”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情况的优势,开展就近服务。同时,组织离退休科技专家服务队,发挥技术专长,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全市建立起了服务小分队、科技志愿队、专家服务队等服务队伍,人数400多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拓宽渠道,完善机制,扩大农业科技服务范围
为了扩大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影响,便于群众求助,我市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活动刚刚开始时,我们在各镇的主要街道设立26个求助电话公告牌,将指挥中心、各服务站(点)的求助电话在公告牌上公示。将各服务站(点)科技人员、科技能人的电话汇编成册,存放在各服务站(点),以便群众查找,将联系电话印制成科技服务联系卡,分发到各村小组。在市政府综合信息网上设立农业科技服务“110”专栏,将活动方案、工作制度、工作动态、求助电话以及科技能人名单在网上公布。此外还通过市新闻中心、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为了形成有效统一的服务机制,我市制订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实行“四统一”管理模式。即各服务站(点)统一张挂服务牌子,各项制度统一模式印制张挂上墙,统一使用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印制的服务处方笺,统一服务车辆使用标志,方便群众的监督和求助。为了使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市指挥中心建立了季度汇报、半年检查和年终评比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承担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具体工作,积极策划和统筹安排,协调好各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成员单位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密切配合,在时间安排、人员调配、车辆调度和工作统筹上都给农业科技服务“110”下乡服务让路,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确保科技服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科技服务“110”蓬勃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运行,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大。目前,服务范围涵盖热作、水果、瓜菜、水产、畜牧、农药、饲料等产业;服务内容有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农药供应和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方式有适时农情短信发送、实地指导、集中培训、电话答复、书信介绍等;服务对象既有本市市民,也有外地来投资的客商。
四、面向市场,技物结合,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新路
“有求必应,紧急服务”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宗旨。无论是白天、夜晚,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群众的求助电话,科技人员就能想尽办法,提供快速、热情、周到的服务。今年初,长坡镇一胡椒种植户来电,说他种的胡椒叶片出现严重枯黄。指挥中心接电后立即与热作部门联系,带领科技人员携带药物赶 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管理措施。今年大年初二,塔洋镇“110”服务站接到该镇裕山村群众反映十多亩冬瓜出现病害,站长王燕同志马上带上两名技术员下到现场仔细观察,开处方供药,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据统计,今年以来,各服务站(点)在节假日期间共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40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
技物结合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一大特色。各服务站(点)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购进大量的适用农资,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提供农资服务,把技术和药物带到田间地头,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服务时效。长坡镇“110”服务站科技人员总是“人药”同行。今年春节期间,该镇一位农民种植的青皮冬瓜出现病害,电话求助,站长黄健同志立即带上技术员和药物到实地诊断,指导用药,有效地控制了病害。中原镇“110”服务站针对农民难以记忆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等问题,在提供服务时将药物名称、用量和使用方法开在“处方笺”上,让农民“按方抓药,依方用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果。
我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另一大特色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我市在开展活动中不断吸纳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有效整合社会科技服务资源,解决了行政编制、人员、经费的不足问题,企业借助政府搭起的舞台唱戏,赢得社会信任,又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服务中树立品牌,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民从中得到广泛的、及时的、实惠的服务,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如私营企业黄牛农业有限公司加盟农业科技服务“110”后,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高校大学生实习基地,既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又为该公司充实了科技服务力量,企业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托科技,提升手段,增强农业科技服务活力
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技服务手段,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我市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示范点项目和星火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同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可喜成效。全市有12个“110”服务站和1个专业户购置了电脑等必要设备,并将国家863智能化项目成果引入服务站中,配备有联网和单机操作的“农业专家系统”,联接海南省星火网,构建起农村星火信息服务体系。科技人员不仅能借助智能化决策系统为农民服务,还通过星火网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针对农技服务单位多,电话号码难记,农民有事一时难拨电话求助的情况,今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开通热线服务全省统一求助电话963110,将各服务站电话联结,建成虚拟局域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有困难只要拨打963110电话,就能得到有效的服务或满意的答复。各服务站之间可以通过免费电话在虚拟网内互相进行交流,互相转接服务,为科技服务创造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市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热作等职能部门通过向各镇分管领导、农技员、农村专业户、农村科技能人以及涉农经营者发送手机短信息形式,开展适时农情手机短信服务,到目前为广大用户共发送了田间态势、植保措施与市场信息等手机短信20000余条次。为了做大做强农业科技服务“110”,我们购置显微镜、解剖镜和组织切片机等必要的服务设施,配备服务专用车7辆,摩托车80多辆,印制了农业科技服务“110”系列丛书10套共10万册,印制统一处方笺50000份,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110”的服务能力。
2.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篇二
一、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 科技档案整合不足。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技档案的数量日益激增, 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 造成科技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更加分散, 使得科技档案的整合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 不同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时, 由于管理档案的系统软件、数据库类型、网络拓扑结构等不尽相同, 也使得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无法实现, 更无法进行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大多数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 对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2. 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制度不完善。
部分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创建了内部档案开发利用规章制度, 但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数是结合某个企业或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虽然在运作管理中逐渐成熟规范, 但始终无法作为一个行业的总体科技档案开发利用规范。目前, 我国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并不深入, 国家出台的科技档案开发利用规范只是简单对其进行规定, 对于真正的开发利用缺乏指导意义。因此, 导致无法对科技档案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资源平台, 使得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得不到良性发展。
二、传统科技档案服务模式的优化
1. 视听传播服务。
科技档案视听传播服务本质是由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将传统的纸质信息服务模式,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资源共享和传播。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来实现对科技档案资源服务的各项需求, 以视听的方式来掌握和了解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科技档案视听传播服务模式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对于科技档案的认识和了解, 从多个方面提高群众主动利用科技档案的思想意识, 用户也可以将实际需求转化为利用行为。科技档案视听传播服务模式是基于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而形成的创新利用渠道, 能够使得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不断拓展科技档案服务的新途径。
2. 网络咨询服务。
科技档案网络咨询服务也是基于互联网提出的创新服务形式。基于现代网络环境下, 用户对科技档案的各种需求可以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科技档案管理部门提出咨询和需求, 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为其提供一对一网络解答服务, 为用户提供其需要的科技档案。用户也不需要到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亲自查阅, 可以通过即时通信的方式得到所需信息, 为用户的查询需求带来了更大的方便, 使用户提出的科技档案需求不再受到任何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提高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部门协作服务。
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和快速的服务。多个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相互联通, 与企业、高校等机构之间建立协作网络, 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科技档案需求, 用户在查询需要的科技档案时, 还能够了解该学科科技的最新信息和学术成果。通过现代通信技术, 在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之间构建完善的交流共享平台, 保证用户能够及时获取到需要的科技档案, 有效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如果单个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对科技档案进行收集和管理, 即使追求最全面的信息收集, 还是无法将各个领域的科技档案集中管理, 构建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网络, 能够将每个部门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
三、网络环境下科技档案创新服务模式的构建
1. 用户自助创新服务。
科技档案用户自助创新服务模式属于单向服务模式的一种, 用户根据自身对科技档案的实际需求, 通过访问科技档案信息化平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从而得到自身的信息需求。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登录到科技档案信息化系统中, 通过完善的信息检索界面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助检索查询服务。用户能够查阅到不同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之间整合的信息资源, 包括科技档案的完整目录、科技档案数据、科技档案文献等。通过这种用户自助创新服务模式, 能够得到比在任何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中得到的科技档案更加准确可靠, 专业可信。
2. 资源专题创新服务。
科技档案资源专题服务是由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确定科技档案需求, 从科技档案中查询手机与其相关的信息资源, 形成科技档案专题, 为用户提供服务。科技档案专题服务要时刻注意与其相关的最新科技动态, 同时要收集过去与科技专题相关的信息资源。科技档案专题服务要针对某一专题进行长期的定向跟踪收集整理, 随时及时了解用户对科技档案专题的使用效果和建议, 通过统计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调整科技档案专题服务策略和方法, 科技档案专题服务属于我国科技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 能够不断深入挖掘更深层的科技档案, 发挥其内在的真正价值, 科技档案专题服务应该向主动服务转变, 使社会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科技档案专题服务。
3. 个性化定制创新服务。
3.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篇三
【摘 要】加快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发展是贯彻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抵押物,以及传统的银行审批贷款只看重企业的过去与现在的状况,导致其面临融资成本高、融资门槛高、融资渠道少的发展窘境,这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让这类企业顺利融资?如何为这类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本文借鉴国内外科技金融模式,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探索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并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连云港市互联网科技金融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
一、我国科技金融实践发展分析
(一)科技金融现状
“科技金融”这个词近些年不经意间流行了起来,广为人知,但科技金融在实务中早已开始应用。近年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加之全球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中小企业不仅作为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缴纳税收的重要主体,而且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主力军,但融资难已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
1.科技金融助推高新技术产业。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截止2014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R&D;投入经费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如图1所示。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总产值从2000年的983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6894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企业总数从2000年的10050个增长到2013年的116049个;从业人数从2000年的392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1294万人,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二)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国内较为典型的科技金融模式有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苏州模式、杭州模式,以及国外的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这里重点阐述苏州模式与美国模式。
1.苏州科技金融模式。
苏州模式是一种“多元化模式”。由政府机构(科技局、财政局等)、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创投资本、券商等6方组成,政府同时向银行提供风险补偿资金池,形成了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6+1”多元模式。多元模式为苏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苏州模式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如融资担保、科技小额贷款、创业投资等各项金融服务,并配套引进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券商等一大批金融中介机构。科技型企业向政府、银行提出申请的同时,政府向银行提供风险补偿基金。在所要申请的企业中不管是处于初创期的还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都能在该模式下找到相应的服务机构,在各个环节中间都能为企业提供综合化的服务,能够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的发展。该模式如图3所示。
2.美国科技金融模式。
美国模式是一种“资本主导模式”。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美国依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融资规模全球第一,这与其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密不可分的。这些资本也成功支持了美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配角,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和拓宽其融资渠道。因此,美国科技金融模式是一种以资本为主导的模式,该模式如图4所示。
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发展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它是一种模式创新,其本质依旧是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的两种基本模式
1.P2C网贷融资模式。
提及P2C网贷融资模式就不得不提P2P网贷融资模式,P2C是P2P的演化与延伸,也可以说是P2P模式的一种特殊模式。P2P网贷融资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通俗解释,P2P网贷就是借款人利用第三方提供的互联网平台公布借款信息,它包括借款的本金、利率、期限等要素。与此同时,平台向投资者提供投资信息的一种线上融资方式。这种模式源于英国,盛于美国,拍拍贷的成立是我国P2P网贷平台的里程碑。表1揭示了P2P与P2C的区别。
2.众筹模式。
大众筹资简称众筹,是一种创新的科技融资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为项目发起者所发布的项目向资金支持者筹集项目所需资金,从而取代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具备明显的融资特征,通俗的来讲那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其精髓在于小额大量,融资门槛较低,专款专用。众筹模式如图5所示。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服务了实体经济,政府支持与高度重视促使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创新金融模式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门槛高等问题。互联网金融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交易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关数据表明,截止2014年底,我国拥有327.5万人的P2C活跃用户,较2013年同期增长565.6%。但从中国人口数与中国网民人数来看,都远远高于这一数值,据趋势图6可见,未来P2C用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三、基于“互联网+”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研究
根据对国内上海张江、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北京中关村等地,以及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科技金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互联网金融两种基本模式的分析,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综合国内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各个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如图7所示。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1.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科技金融体系。从理论的视角来看,国内外各地区的科技金融体系一般是由“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在加入互联网金融新型融资工具后完善了科技金融体系。
2.建立“三位一体”的征信体系。以商业征信体系、金融征信体系、行政征信体系为一体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征信体系。该征信体系实现互联互通能实现投资者与被投资之间的信息透明度。
四、案例研究:基于“互联网+”的连云港市科技金融融资平台运作模式
我们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案例,基于上述模式分析,结合连云港市科技金融及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连云港市基于“互联网+”的科技金融融资平台运作模式,该模式如图8所示。该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以连云港东方农村商业银行为合作银行与连云港市科技局合作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其优势在于合作银行与连云港科学技术局合作风险会降低,因科技局掌握企业相关专利技术,并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对企业专利技术进行专业评估,并且科技局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情况较为了解,如企业经营、财务、前景等方面。
第二,“互联网+”的连云港科技金融创新有助于实现普惠金融。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能够通过该创新模式获取资金以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政府机关来说,政府本身就是服务性机构,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扶持、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税收、就业等方面发展,而且能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增添砝码,进而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可谓一举多得;对于合作银行来说,能有助于银行业务的转型,银行能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真正实现金融互联网化,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且合作银行采取“互联网+”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也能够提高业绩,给银行带来相应的经济报酬;对投资者来说,多了一种投资渠道,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也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回馈。
参考文献:
[1] 于国庆.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2] 冯如建.科技金融“苏州模式”探析[J].地方经济,2012(10):223-224.
[3] 胡世良.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 王峰,吴佶,张之杰.交通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模式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58.
项目来源: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A630153)及连云港市软科学项目(RK1510)资助。
作者简介:
4.三农科技信息创新模式论文 篇四
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涉及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宣传媒体等多个主体,只有利用政府统筹职能才能进行系统安排,并给予必要的财政和政策法律等支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现代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三农”农村科技信息推广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必须注意经费、人员、时间和措施的落实。
(2)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目前,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由于科技体制不合理,大量成果被沉积而未能推广应用,因此,在政府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主导作用下,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在涉农项目中突出科技,向科技倾斜,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与整体水平。
(3)创造良好服务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专家系统,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化。加强示范引导,对成效较好的模式进行宣传、实施和推广。从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到发布、传播等方面入手,打击坑农、骗农的虚假信息,为农业科技信息创造良好服务环境,保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4)整合信息和人力资源。将各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合力,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3.2构建指导平台
发挥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指导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指导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开展实用新型农业科学研究。政府出资和组织科研团队根据“三农”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和研究工作。研究应以贴近农民、实用性强、见效快速、效益明显为原则。
(2)开展临床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成立由教授、博士、专家组成的服务团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好农业科技成果临床技术指导。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选派专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培训,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
(3)开展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组织农科大学生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服务队,送科技下乡活动。农科教专家组成员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巡回报告活动。经常保持与农民进行深入的互动,直接了解农民的需求,使科技需求到科技供给的信息传递有效,从而保证农村科技信息供给的“服务”农民满意甚至使顾客满意最大化。
3.3构建示范推广平台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示范推广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供求信息。如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新的栽培技术信息、新的养殖技术信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生产动态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递。
(2)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技信息需求调查,根据“三农”的需要,将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并及时跟进采纳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好的建议和意见,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支持。利用农业生产、推广方面的技术,形成产、学、研体系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
(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行业协会吸纳各企业主要领导加入协会,经常交流讨论,树立起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竭尽所能发挥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的建设使新科技成果走向生产实践的应用示范,有效地带动周围农民运用先进的技术与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佛山市应把科技示范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抓手,坚持样板与项目捆绑、资源与技术整合,用园区示范促进技术推广,如顺德区陈村花卉世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南海区和顺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三水区大塘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高明区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三水迳口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等,同时还要大力培育壮大新的农业园区建设,加强辐射效应。
3.4构建查询服务平台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查询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查询服务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优化、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优化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对农村图书室的图书定期更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使用效益。根据农民的需求整合文献信息,把农民所需科技信息集中起来,整理成农民易于接受的二、三次文献,并提供参考资料、参考咨询服务、引导服务,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一站式”服务[2]。
(2)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导航系统。进行网上农业信息数字资源的采集与整合,将网上庞杂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在佛山农业信息网、农技推广网上设置宣传栏,为有需要的农民开展网上阅读、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为农民高效地获取脱贫致富信息创造条件。
3.5构建宣传平台
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平台。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的良好氛围。从服务手段上要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要发挥广播、电视、期刊的作用,又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农民开展信息服务。开通农业病虫害信息检测系统、农业信息查询系统等。
(2)推广手机信息宣传。手机已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流终端,而且呈高速增长之势,成为拉动贫困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移动通讯信息平台,结合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建立农村手机短信、手机QQ群、手机飞信等互动信息平台,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如价格行情、农产品交易信息、农业百科知识等,通过手机移动阅读电子图书和浏览网上信息[3]。
(3)加大网络信息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办好佛山农业信息网、佛山农技信息网、佛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网等,丰富信息内容,增加信息数量,突出科技信息,加强科技指导。各区宣传媒体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信息网,巩固服务阵地,努力突破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4)建立科技信息发布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主要推广品种信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
3.6构建反馈平台
发挥农民的应用反馈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反馈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建立农业科技信息需求的反馈渠道。农民是直接得益主体,其在一线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使用存在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政府应该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渠道,如农业知识专线、贫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站、农技110信息服务台、贫困农村信息服务港、农业专家热线等。根据“三农”的需要,将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研究。
5.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知 篇五
xx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启动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重点保障措施,写进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报科技部。并列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XX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为一个以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开展科技人才交流、技术贸易、科技信息交换的科技交流活动中心,是适应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搭建更为顺畅的科技服务与交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引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工作进行集中展现,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提供保障。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为我市区域性标志建筑,其设计不仅要体现科技的内涵,而且要作为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的典范。该中心占地XX亩,总建筑面积XX平方米,投资总额XX亿元。分为XX栋主楼和XX栋裙楼,主楼XX层。其功能设计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面向全国的科技资源集散基地、科技市场交易基地;二是面向企业的科技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专家诊断与科技信息咨询基地;二是面向全省的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科技会议接待基地;四是面向全社会的科技展览展示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五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同基地、科技文献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基地。该中心虽为公用性建设,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它既可以提升我市乃至全省科技水平的知名度,也可以吸收尖端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中心创新创业。
鉴于该中心的功能要求,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拟选择在贵县区域内建设,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贵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贵县科技工作亮点纷呈,成绩卓著,成为全市、全省及至全国的科技工作先进县。把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选址定在贵县,更能体现科技的价值。
2、贵县位于城区的主要拓展区,县城镇属城市规划的两镇为市“一核五片”中的两个组团,全县有XX余平方公里面积在市城市规划区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省会的辐射功能。交通发达便捷。西站也都纳入了市总体建设规划,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当前,市加紧实施“一江两岸”建设,红谷滩的开发,市政府的北迁,特别是红湾公路已经开通,已使贵县县城与市城区浑然一体,加上省第二高校园区在城郊省庄规划建设,贵县已成为商住、投资、兴业、办学的热土。
3、近年来,贵县的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工业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十强”,省级开发区——外商投资工业区,已初步形成了食品、药品、服装、印刷以及轻工制品五大支柱产业。农业列全省八强,属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米基地县。已建成优质米、荞头等八大生产基地。商贸业快速发展,县集贸中心、生米荞头和花生市场、乡镇企业城汽车广场、望城花卉苗木市场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商品集散地。
4、贵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升期,正在形成高科技产业和教育产业的聚集区,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迫切,需要有一个供创业投资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科技创新的环境。中心的建设对于吸引项目、凝聚科技人才、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贵县高科技产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篇六
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科技和金融的资源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全面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坚持先行先试原则,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加快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工作目标。在市委、市政府及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通过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完善科技金融市场,聚合科技金融组织,聚集科技金融人才,建立起与首都科技地位相匹配、与首都金融资源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二、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一)推进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支持海淀区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重点在科技金融主体聚集、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金融工具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着力集聚各类科技金融主体和要素,支持以科技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总部及区域总部落户发展。研究探索在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开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保险机构(含社保机构)股权投资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引入外资和吸引民间资本等试点工作,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企业债券、无担保债券等各种金融工具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二)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与服务。统筹利用中关村发展专项资金和海淀区相关资金,研究制定鼓励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健全和完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政策,落实好本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入驻创新中心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科技金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科技金融综合统计分析平台,协调整合政策、资金、项目、信息等资源,为创新中心内的金融机构提供全面高效的工作、人才和生活服务支持。研究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优化投融资审批环境,将外资审批、消防等方面的行政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海淀区。
三、加快完善科技信贷支持体系
(三)建立政银企专项工作机制。由市金融局会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政府、在京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构建政银企科技金融专项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合作创新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联合信贷机制和信用增进机制,建设网上信息交流和融资服务平台。
(四)建立风险评估咨询机制。组建科技信贷风险评估咨询专家库,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评估专家咨询机制,为商业银行审批科技企业贷款提供专家人选,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科技项目提供专业化的融资咨询服务,组织金融专家和科技专家为科技企业融资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五)鼓励设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积极落实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特色支行、信贷专营机构、科技金融事业部等机构,并实施单独的考核和奖励政策,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制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放款速度。
(六)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模式,实施贷款投向的分类指导和监管,鼓励结算银行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构建良好的小额信贷支持服务体系。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适当放宽小额贷款的额度限制。
(七)逐步扩大科技信贷创新产品规模。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鼓励扩大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规模,增加合作银行数量,鼓励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高对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审批效率。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市知识产权局和市工商局等有关部门要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造条件;推广海淀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研究制定业务风险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质权处置途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
(八)鼓励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多个企业参与的集合信贷产品,对技术联盟、战略联盟、销售联盟,或是紧凑的上下游企业自律组织联盟进行集合授信支持。鼓励通过并购贷款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软件外包贷款、集成电路贷款、文化创意贷款、节能减排贷款等产品和服务创新;采用股权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手段,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为科技企业做好结算咨询、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
四、加快拓展科技企业市场融资体系
(九)推动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加快建立推动企业创业板上市的政策支持体系、上市培育体系和信息支撑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改制、上市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鼓励科技企业改制并给予费用补贴,有针对性地组织上市培训工作,建立北京市企业上市资源数据库和企业上市网。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资
源丰富的优势,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快、前景好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做大做强中关村板块。
(十)推动债务融资创新。加快推动科技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建立长期全面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在京发展。建立科技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的绿色通道,鼓励其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大力发展企业票据融资市场,扩大票据发行规模。拓宽科技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满足企业中长期发展资金需求。积极推动科技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并给予政策支持。
(十一)发展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支持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做市商制度和资本市场转板制度,增进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大力培育试点企业资源,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把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建设成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十二)发展各类产权交易市场。创新技术交易服务模式,大力扶持技术投资机构发展,推出技术投资基金和科技信托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中国技术交易所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创新版权产业投融资模式,鼓励设立新媒体版权权益投资基金,推动设立文化产权交易所。依托北京环境交易所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以市场化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创新试点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
五、加快发展股权投资服务体系
(十三)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积极落实国家对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推动国家产业技术研发资金在京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对具有创新精神、自主技术和市场潜力的科技企业直接投资。
(十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北京股权投资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发挥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市场化股权投资机构在京注册发展,形成“1+3+N”的股权投资市场机构体系。鼓励各类资金投资于北京股权投资发展基金和其他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社保基金、银行资金、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和成熟个人投资者支持本市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
(十五)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鼓励在京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团队建设,优化投资管理。吸引一批优秀的外资股权投资机构在京设立管理公司,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对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资本金结汇等方面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推动外资与境内股权投资机构的合资合作,提升股权投资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十六)建设股权投资服务平台。加强股权投资基金与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股权投资机构在基金设立募集、中介服务、项目退出等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市、区县两级政府和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一体化、一站式股权投资服务体系。市金融局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股权投资机构吸引聚集力度,制定有利于股权投资在京注册、发展的便利机制和激励机制;区县政府要做好落地服务工作;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要加强对会员的服务与自律管理。
六、加快完善科技保险创新体系
(十七)完善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创新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服务模式,将保险服务拓展到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鼓励和推动科技企业投保企业财产险、高管和关键研发人员意外与健康险、关键研发设备险等科技保险,按照规定对投保企业给予保费补贴。建立科技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提高科技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十八)推进中关村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加大对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的保险支持力度,建立并完善政府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风险的保险补偿机制,通过政府保费补贴、投保与招投标评分相结合等办法,降低首台(套)使用方风险。鼓励中关村企业、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联合开展国内外应收账款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创新。积极争取中关村科技企业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投资中关村科技企业。
(十九)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加大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专业、高效的风险管理咨询和评估服务,对企业自身信用评级和海外买家资信调查费用给予优惠,对购买统保保险的科技企业给予保险费率优惠。按本市支持企业短期出口信用险相关规定,对有关投保企业给予保费补助。
七、加快发展科技企业信用增强体系
(二十)加大融资性担保支持。积极落实国家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各项奖励政策,鼓励担保机构加入再担保体系。加大市与区县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担保规模。
(二十一)建立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系统,依法归集和整合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科技企业基础信用信息,建立北京市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库。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促进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共享,推动统一征信平台建设。
(二十二)强化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共同开展对科技企业的综合信用评定,充分发挥信用自律组织作用,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信用增进机制,创新信用增进模式,采取企业集合增信、担保公司联合增信、再担保公司放大增信规模、投保信用保险增信的方式,为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树立守信企业典型,每年评
选奖励若干信用良好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其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二十三)发展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发展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信息咨询、资讯、信用管理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推动提高评级报告质量,扩大评级报告的应用范围。培育一批首都金融中介机构优质资源,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中介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服务。
八、加快构建科技金融组织保障体系
(二十四)发挥投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为科技企业和自主创新项目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十五)创新组合金融服务模式。组合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担保等各类机构,创新融资方式和服务模式,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联盟。金融服务联盟以多种形式搭建覆盖范围广、功能齐全的融资支持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集中统一的结构融资服务。
(二十六)聚集科技金融专业人才。支持各类高等院校培训高层次的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引进国际著名工商管理培训机构,加强本土培训机构发展。组织科技企业金融培训班,建立由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和科技创业者等参与的科技金融讲师团。组织在京金融和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大海外高层次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力度。每年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中评定若干科技金融人才,并给予政策奖励。
本意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市金融局牵头组织协调。
北京市人民政府
7.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篇七
1.1 运作机制上的创新
双百工程主要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主体, 从而构建起大学、基地、农户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这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与传统农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紧密结合的模式有所不同。在服务内容上更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在具体的组织方面也做的更到位。事实上, 湖南农业大学所实施的双百工程就是一种科技团队加上服务基地的科技推广模式, 即100个基地和100个科技服务小组成员实施一对一直接服务。
1.2 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自2004年, 湖南大学双百工程正式启动之后, 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组织了30多个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小组深入一线农村地区进行科技推广服务。每个小组都安排有小组长负责具体的推广事宜。且每个小组组员都由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方面的专家和教授所组成, 还会适当配备在读硕士、博士等。除此之外, 湖南农业大学为加强对双百工程的协调和指导, 还专门成立了双百工程领导小组。并颁布了很多相关方面的政策和文件, 比如, 《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小组工作方案 (实施办法) 》和《双百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等。
1.3 激励机制上的创新
湖南农业大学继双百工程项目启动之后, 为有效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 建立了非常健全的激励机制, 比如, 在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 湖南农业大学把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推荐申报课题有效结合起来, 做得好的教师可以获得优先推荐申报课题;对于长期在一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小组成员, 在评职称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倾斜, 还会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 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当中。
2 主要成效
2.1 加强与农业产业的创新对接, 支撑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
通过有效实施双百工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湖南农业大学构建了和农业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科研平台。同时, 也使得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创新直接融入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第一线, 对于湖南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例如, 湖南农业大学以官春云院士领衔的油菜团队, 就针对“稻—稻—油”三熟制生产要求以及冬季农村闲置天地较多、油菜生产效益相对低下等问题, 提出了“湖南双季稻区油菜特早熟育种与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科研项目。这个科研项目的提出得到了校领导和湖南常委副省长于来山的积极支持, 如果这个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成功, 则会使湖南省的油菜产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和发展。
2.2 有力推进了与地方政府的高端对接, 大力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
湖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先后和湘西自治州、株洲、益阳以及娄底等市合作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例如, 应各地方政府的要求, 湖南农业大学先后派遣了20多个专家小组, 深入广大农村地区, 围绕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调研, 并把相关调查成果递交给当地政府, 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除此之外, 还有大约10个专家小组, 还帮助当地政府制定了新农村示范村农业建设计划。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工程大大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
2.3 显著提升了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双百工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过程当中, 湖南农业大学非常重视把基地产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科研目标有效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双百工程所建设的基地, 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相关农业人才的培养, 有效构建了一个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一个综合性平台。据统计, 湖南农业大学近年来有60%以上的课题都是在双百工程的建设基地上完成的, 其中有80%的科研成果也是在基地中得以转化的。除此之外, 湖南农业大学还定期安排学校的学生到基础进行参观、实践和学习。有效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湖南农业大学这种科技创新形式以及人才培养形式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认可。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 结语
8.创新科技颠覆传统模式 篇八
4月13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亚洲规模最大的第11届香港春季电子产品展,以及同期举行的国际资讯科技博览揭幕。这两项展会为观众展示了各式各样最新的电子产品丶创新技术和资讯科技方案,吸引了25个国家及地区超过3 300家公司参展,创下历史新高。展会上的“品牌荟萃廊”更是带来了超过500个国际知名品牌,包括首次参与的Bigben、Ford、英特尔、宝丽莱、海尔、Coway、Otic、Telefunken等。有数据统计,截止到4月16日闭幕,两项展会共吸引了全球超过9.2万名买家进场采购,不少参展厂商更喜获现场订单。
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表示,香港贸发局最近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出口指数为48.1,较上季大幅反弹9.6;其中电子行业表现尤为突出,由上季的39.7反弹至48.4。这代表着买家的采购意愿正在不断提升。
聚焦可穿戴电子产品
从本次展会所体现的产品潮流来看,不少买家的眼球都聚焦在智能及绿色产品上,尤其是可穿戴电子产品(Wearable Electronics)的市场需求更是有旺盛增长。为了迎合可穿戴电子产品这一发展潮流,本届展会还特意新增了“i-World”展区。
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手机辐射测试器到蓝牙扬声器帽子,展会上各种充满创意和新奇酷炫的可穿戴电子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其中内置传感器的运动款智能手表和智能腰带、与Google Glass神似但价格更具吸引力的智能眼镜、既能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屏上使用也可以一秒钟变智能手环的触控笔、可通过蓝牙无线传输让用户欣赏音乐的帽子等创新产品,都给CHIP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炙手可热的3D打印
备受全球关注的3D打印技术,已经被人们普遍视为推动新一代工业革命的重要元素。而在本届香港春季电子产品展上,3D打印产品也得到了突出展现。首先展会第一次为3D打印专门开设了专区,为观众展示了来自比利时、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诸多3D打印机产品,其次展会还特地举办了“3D打印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针对3D打印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和探讨。
据了解,目前的3D打印技术设备可分为叠层实体制造(LOM)、立体平版印刷技术(SLA)、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熔融沉积成型(FDM)等四大类,并且相关技术正日臻成熟,可在设计、生产、机械工程发展及生产上彻底颠覆传统生产方式,为用户大大缩短生产时间及成本。CHIP记者在现场也发现,仅仅与数月之前相比,如今的3D打印产品在精度上就已经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与之相应的是,其产品价格和打印成本却越来越平易近人。由此可见,3D打印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离“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一天正在越来越近。
小批量采购的大市场
考虑到不少买家都倾向于维持低存货量丶单密量小的采购模式,主办方香港贸发局在展览中专门设置了“小批量采购专区”。该专区设立有大约400个专柜,为买家展示了近4 000件小批量产品,最低采购量由5~1 000件起。为了方便买家,专区还加入了网上付款及付运服务功能,部分产品可让买家透过 PayPal 网上付款平台以信用卡付款。网上专区更是为买家提供了一系列物流服务供应商,每宗交易的付运服务均由供应商安排妥当。
为了帮助参展商增加订单,主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还组织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140个国家及地区、逾9 000名买家组成的约150个买家团。其中中国移动、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国Best Buy、韩国Groupon Korea、新加坡Omigo、泰国Power Mall、法国Lexibook等知名公司均赫然在列。
展会“小批量采购专区”的开设,受到了全球各地买家的热烈欢迎。据统计,在4天展期内,该展区吸引了逾32 000人次参观,并创造了超过40 000件交易。
超过35场研讨会及活动
除了展示创新的电子产品和技术之外,汇聚业界顶尖的行业专家和学者,为人们揭示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寻找和发掘未来的潜在商机,也是第11届香港春季电子产品展和国际资讯科技博览的一大看点。
据统计,在两项展会期间共举行了超过35场研讨会及活动,包括有“3D打印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中国技术创新生态圈的新机遇·新创新·新合作”研讨会、香港国际编程马拉松2014决赛者分享会、“如何利用数据中心与云端推进数据管理服务”研讨会、“物联网趋势”研讨会、“新一代个人电脑和云世代”论坛等等。这些研讨会通过理论、数据和观点的碰撞,为参会的业界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全方位满足资讯科技需求
作为展示全球资讯科技方案及服务的大舞台,本届国际资讯科技博览在展区展示了包括企业解决方案、电子物流、零售科技、云端商业应用等在内、覆盖多个领域的多项资讯科技方案及服务,以满足各行各业用户对资讯科技的旺盛需求。Google、和记环球电讯有限公司、新浪香港有限公司等参展商在现场设立的展区吸引了大批观众,包括在2013年曾经大受欢迎的“Apps Zone”也载誉归来,展出了由行业专家及不同院校研发的流动应用程序。
9.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篇九
——民勤县农技中心2010年工作思路打算
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推进,我县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阶段,农业生产手段正在由以手工劳动向现代技术应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分散粗放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正在由依赖资源型向依靠科技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正在由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转变,这是我县农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农业科技服务提高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农技中心将围绕三项制度落实,强化管理,健全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一、落实三项制度,强化人员管理
一是技术服务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单位和技术干部、技术干部与乡镇分别签定技术承包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按照“一包一”的服务方式,县级技术干部包乡蹲点,负责所包乡镇日光温室技术服务,同时重点抓好一个50亩日光温室建设示范点,并承担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示范户的技术培训。乡镇农技人员要包片(村)片蹲点,负责该片(村)的技术服务和培训。
二是实行技术服务承诺制。包乡、包片(村)的技术人员要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坚持随叫随到,随到随服务,为全县日光温室建设提供及时、高效、快捷的服务;要及时、准确 的提供技术指导,决不因为技术服务不到位而影响日光温室建设进度。
三是实行定期研判制度,县技术员对所包乡镇每半月巡回指导一次,乡镇技术员对所包片(村)每周进行一次。针对日光温室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会商解决,对不能解决的,要及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论证和磋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二、启动三项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利用中心现有化验仪器设备,启动土肥化验室,为全县提供土肥样品化验服务,解决农民什么土壤能种什么作物,什么肥力水平的土壤施什么肥料,什么类型的土壤如何进行改良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启动病虫实验室,通过保温培养、光电显微镜镜鉴等手段,提高对病虫害的诊断水平,搞好全县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三是启动农技流动服务车,切实解决技术服务行路难的问题,为技术干部安上飞毛腿,做到哪里有问题,农技服务就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全县农民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
三、制定两个规范,强化技术培训
为了进一步规范日光温室和大田节水技术指导,经过精心谋划,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制定编写了《日光温室技术规范》、《农田节水技术规范》。两个规范出台后,首先对县乡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做到技术服务全县一盘棋,培养一大批业务精通、技术熟练的专业技术骨干,然后由县乡技术干部对全县 农民开展拉网式技术培训,做到技术培训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抓点包乡,搞好日光温室、农田节水技术服务。县乡农技人员每人抓好一个农业示范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典型带动的作用。
一是结合区域特色,抓好6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即抓好三雷镇中陶村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区、三雷镇下雷村日光温室综合技术示范点、薛百乡张麻村日光温室高新技术示范园、张麻村工厂化育苗中心、河南安莎蔬菜品种示范园及新品种研发基地、泉山镇西营村拱形日光温室万元田示范点。围绕日光温室建设重点乡镇,全方位开展日光温室技术服务。
二是围绕我县主导优势产业,大力抓好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全膜垄作沟灌、标准小畦灌溉、地膜再利用免耕等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抓好7个农田节水示范点,即抓好薛百乡小坝口农场农田节水技术示范园、重兴乡红旗村玉米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昌宁永安村食葵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大滩乡下泉村食葵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夹河中坪村食葵膜下滴灌技术示范点、红沙梁乡高来旺、孙指挥村棉花膜下滴灌集成技术示范点、西渠镇板湖村地膜再利用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点。通过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15%、亩节约用水达到80-120方。
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是突出阶段性培训重点,五月底前培训内容侧重于日光温室建造技术,确保墙体建设质量,六月份侧重于土壤改良、地力配肥、有机肥堆制、材料购臵规格及温棚搭建,七月份以后重点突出订单农业生产、作物茬口安排、育苗定植,九月至十二月以定植、管理等为重点逐村逐户逐棚开展服务;二是通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培训专业大户,使之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三是召开现场观摩会,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和技术指导,手把手培训;四是利用县电视台《科技苑》栏目,讲授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五是利用《民勤新农村资讯》刊登种植业实用技术;六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送科技信息;七是利用“4312316”、“4133544”等热线电话,接受电话咨询。八是设立技术咨询服务处,接待群众上门咨询;九是利用科技直通车,开展快速、准确、及时的服务。
10.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篇十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二十多年来,科技部对毕节试验区的有关科技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依靠科技促进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长期以来,科技部始终把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纳入每年的工作重点。结合支撑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计划和工作,对毕节试验区的建设给予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部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万钢部长、李学勇书记等领导多次深入试验区,对试验区生态建设、产业开发和基层科技工作进行认真调研和指导。2008年年初试验区遭受冰雪灾害,科技部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亲自带队赴毕节地区实地调研,并捐赠了星火科技图书室、远程培训卫星接收器材、实用技术光盘,以及种苗、种猪等物化技术。根据调研结果,科技部党组决定从机动费中调济300万元,加强毕节试验区科技规划和新农村科技示范工作。
1.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导和促进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向试验区集聚,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结合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等工作,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持试验区发展循环农业和特色产业。星火计划安排经费470多万元,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村信息化、循环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等工作;富民强县科技工程安排近500万元支持纳雍、织金和大方等县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饲料和地道中药材等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安排70万元支持杜鹃栽培繁殖等花卉产业。2001年,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并将毕节地区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在全区6个县市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些科技项目和工作,有力推动了试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基层科技能力的提升。
2.坚持以人为本,以星火学校、星火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与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组织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到现场示范指导,以加强技术的可操作性为目标,使农民增强科技意识、掌握实用技术。二是开辟科技扶贫远程课堂,通过科技扶贫远程教育培训卫星接收装置,发挥北京的专家优势,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传递科技信息。三是联合中宣部、统战部等11个部委将“科技列车”开到毕节,开展科技专题讲座27场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6000余人次,科技咨询3000余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医疗义诊1000多人次,并捐赠640台龙蕊便携电脑、20个电脑教室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等各类科技物资。2008年,毕节试验区组织举办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班46期,2159人次参加培训。这些培训和活动大大增强了试验区人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3.按城乡统筹要求,以农村科技信化为手段,缩小城乡时空距离。长期以来,科技部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近年来,支持毕节试验区建成1个地级科技信息中心、1个县级科技信息中心、13个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站,培育了20多名农村信息专家、100多名信息员队伍、400多个科技信息示范户,建成一批数据库。同时,探索了多种信息传输渠道和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增强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4.围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瞄准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共性难题,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在实践中找准科技工作切入点,始终把解决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科技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组织技术攻关、开展试点和示范、推广实用技术、加强科技培训,从而集中有限资源,发挥辐射效应。“十一五”期间,科技部针对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性,以及试验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科技难题,通过科技支撑计划加大了对一些重点难题的研究开发力度。组织中国科学院、贵州大学、中国农科院、毕节地区农科院、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围绕“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喀斯特山区特有作物有益基因资源发掘与转基因安全”、“高寒山区设施农业”和“喀斯特地区灾后农村信息化”等四个项目投入科研经费5380万元,进行集中攻关。目前这批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研究成果将为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环境重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5.坚持以地方为主体,充分发挥试验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积极推动“部省会商”机制,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部省的联动和力量的集成,共同推进试验区科技工作。二是通过促进贵州省科技厅与地市(州)政府设立“联合资金”等形式,有效地推动试验区基层科技工作。三是坚持科技项目的“引导”原则,不“包打天下”,在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外部环境趋向严峻。同时,我国贫困标准已由每人年收入688元提高到1196元,各级政府面临的扶贫任务和压力必然也将加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紧密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充分发挥科技在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与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以及相关部门的联合,依靠科技进步,共同促进毕节试验区发展,完成“扶贫开发、人口控制、生态治理”三大任务。
1.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扶贫致富步伐。针对毕节区域经济比较落后,产业不发达的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畜牧业、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科技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等工作,切实为解决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2.重点推进试验区生态建设。毕节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地区。在特殊生态的治理方面,科技的作用空间很大。按照部省共建协议,科技部将会同贵州省科技厅与毕节地区共同研究科技支撑推动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3.把民生改善摆到突出位置。目前,毕节人口基数较大,人地矛盾突出,为民生改善带来诸多困难。科技部将根据毕节的实际,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毕节地区改善民生方面的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11.应对金融危机 加快科技创新 篇十一
一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个重大成功经验,就是注重发挥科技的核心作用。每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都会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20世纪80年代未爆发的石油经济危机,造就了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也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政府通过颁布实施《技术创新特别法》,集中发展了28个知识型产业,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使得经济率先开始复苏。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
现今,面对全球比较惨淡的经济现状,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科技创新上来,都期盼用科技创新这把利剑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呼吁要加强自主创新,强调以保持美国的世界创新中心地位来带动经济增长。奥巴马指出,美国有走出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他的经济计划将加强新能源等方面的科研投入,这不但有助于保护环境,而且新能源带来新的技术岗位,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全新的产业。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法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政策,使自身受益匪浅,并有望在未来重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法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11月在担任总统后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经济的重点是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俄副总理伊万诺夫认为,鼓励科技创新能够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欧盟、日本等也把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选择。除了新能源之外,在国际科技领域中,新一代互联网、干细胞医疗、航天工程等也迅猛发展,宛如腹中躁动的胎儿,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突破。实践也反复证明,科技创新是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共同举措。加快科技创新,决定着中国能不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快速实现经济复苏;决定着我们能不能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二
1.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没有投入就没有创新,没有投入的创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投资分别增加了140%,而美国只增加了34%。到了2004年,美国的海外投资总额比外国投资到美国的投资总额少了3 万亿美元。当时美国人曾骄傲的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科技技术的发达,知识产权的回报率比较高,但是在200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的海外投资收益首次出现了逆差,说明美国的科技进步速度和输出的知识产权的能力出现了萎缩,美国在科技创新的领域内保持了半个世纪的领先地位,如今已经开始动摇了。过去的20年里,美国在全球高科技方面的出口从占全球比例的31%迅速下降到18%,与此同时,中国、韩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科技出口从占全球比例7%上升到25%。1989年到2001年,美国高科技产出只增加了一倍,但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出却上升了8倍多。研究表明,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如果只占销售额的1%,则无法生存;如果只占销售额的2%,则勉强生存;如果占销售额的5%,才可能有竞争力,国外的很多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都占销售额的5%—10%。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存在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普遍现象,除了资金紧张的因素外,主要还是认识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占胜危机,并保持长期持续发展,苦练内功,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2.以人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科技进步奖的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是创新要素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核心因素,科技人员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在企业摆脱危机、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直接支持。把人才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决胜力量,要坚持靠真情凝聚人才,依靠政策吸引人才,依靠事业发展人才,依靠培训提升人才。广泛实施能力关怀和职业生涯设计,为科技人员建立从专业技术骨干到资深专家的发展通道,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另外,我们们还要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裁减部分科研开发人才的重大契机,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厚的物质报酬,实现持续性、大力度、大规模、高层次地引进人才,建立科技人才库,为新一轮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3.建立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间的产业联盟
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学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在教育、科技领域的优势和研究院(所)在项目研发、技术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优势,建立与企业的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发挥三方在生产和科研中联合优势,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组成生产联合体。
4.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先进学科工程,分享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要积极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拓展在华业务,鼓励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其在中国的研发力量;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5.坚定信心,勇于科技创新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我们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勇于解放思想,敢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要以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地推动科技创新。
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带有根本性的依然是制度创新,因为没有制度创新,即使发明了新技术,在管理不善,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可能发挥不了作用。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制度,使经济得以发展。
【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推荐阅读:
征文:金融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07-04
园区科技金融服务06-18
金融科技概念08-04
金融科技11-16
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11-23
科技金融的宣传口号11-25
金融科技的风险和监管07-02
金融科技部技术规范12-15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06-24
2018建信金融科技公司社会招聘公告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