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共11篇)
1.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一
《估算与精确计算》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2. 知道用整十数估算比用整百数更接近精确值。
3. 通过学习,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出示情景图(12个带有标价的玩具)
师:小丁丁他们要去玩具店买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问:他们各买了什么玩具?价钱呢?
1. 初次估算
师:给你们10秒,估计一下,谁花的钱最多?怎么知道的?
生:把这些数看成邻近的整百数来算。
反馈
100+200=300300+200=500200+200=400100+400=500
2. 第二次估算
师:现在小巧和小胖怎么比呢?
生:用整十数估算。
师:用整百数估算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整十数来估算。
3. 精确计算出总价。
师:比较精确计算和用整十数、整百数估算。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估算,它可以使我们快速地得到一个离精确值很近的`结果。
4.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估算。你们觉得估算这个方法好不好?
二、巩固新知
1.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身边常有一些事需要我们快速地估算,看以下各题:
①学校里有男生319人,女生有462人,学校要给他们每人订一份少年报,大约要订多 少份?
②一套校服要215元,一双校鞋要158元,每人大约要付多少元?
③乐乐有288元,欢欢有144元,小胖说他们合起来大约有400元,你知道他使用什么方法估的吗?
2. 活动练习出示情景图(12个带有标价的玩具)
师:你们想不想买玩具? 选2种玩具,估一估要多少元?从信封里拿出相应的钱。
(师演示:→ 用整十数估→ 精确计算→生生活动→交流汇报。)
问:哪种估算更精确?
师:在估算时,你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反馈:估出的钱不够买东西。
比较:什么情况下会少估?
生:退到整十数会少估。
小结:估算时,因为进到整十数会多估,而退到整十数会少估,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估算。
三、拓展练习
开锁:密码是由2,4,7组成的,如果加上444,得到的结果必须在700与800之间。 这个密码是多少?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二
一、认清现状, 思考可能发生的“意外”
教学预设要预先思考设计“意料之中”的事情, 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 创造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等。同时, 还要尽量思考分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和问题, 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但概括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 学生欠缺的是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来全面概括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第十册《詹天佑》一课的备课中, 我意识到五年级学生在感知詹天佑人物品质时存在困难。这也从课前预习中能得到了有效反馈和证实。因此, 我把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在了解并概括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上, 从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嘲讽, 带着国人的期望毅然决然地修筑起京张铁路这一角度,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爱国的精神, 品味文字背后的含义。由于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大部分学生不能从课文的本身加以体会。以下就是围绕理解京张铁路背景而展开的师生对话:
师:为什么詹天佑修筑铁路让中国人觉得争口气呢?请你仔细读读2~3小节, 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中国人认为……, 因为……, 还因为……)
生:如果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话, 我们就不会求助帝国主义。
师:仅仅是这样吗?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这样帝国主义就要挟不了我们了。
师:再读一读1~3小节, 想想在这之前修筑铁路的情况怎么样?
生:在这之前没有中国人能修筑铁路, 所以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师:是呀, 这是一个创举。联系上下文, 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这个工程很艰巨, 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
师:仅仅是因为这条铁路是我们自己修建的吗?你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 帝国主义就不再过问。
师:还有一个理由, 文章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仔细读读第二节, 你发现了了什么?
生:只有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才不会让帝国主义控制我国北部。
师:是啊, 你答到了要点上。 (出示句子) 这句话中有个词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谁来读? (阻挠) 它的意识是? (组织暗中破坏) 。换句话说——中国人拥有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就能?
生:中国人拥有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就能保卫我国领土的完整。
师:看来这不仅仅是修筑一条铁路那么简单呀, 还关系到国家主权!如果用一组关联词把两点原因连起来, 你觉得是? (不但……而且……) 你能用这组关联词来说一说吗? (出示:中国人认为……, 是因为……)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建铁路就能为中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不仅在这之前没有中国人能修筑铁路, 而且这能保护国家的主权。
师:你把要点找准了。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答到要点上。其他同学学着他的样子自己说一说。
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停留在“创举”的感悟上, 未能联系到历史背景和民族的尊严的角度来谈。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于是, 在我的追问下, 让学生再静心去读文, 从背景的角度找一找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建铁路就能为中国人争口气的第二原因, 给予他们时间和启发, 学生就能顺利地从正面讲清第二个原因。这也与我当初的预设相符合。可见, 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学情, 设身处地考虑到学生的盲点, 通过搭设层层的脚手架, 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教师的充分准备不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使学生愿意学。这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有效途径。
二、从整体入手, 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重在篇章的学习。年段目标清晰地要求学生具备能理解文章各部分相互间关系的能力, 并对文章的形式作出评价。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需关注考虑和落实到这点。
又如《詹天佑》一课中, 结合了区课题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中, 我意识到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于段落的表达, 对此进行了预设充分。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或许有点浅, 学习文本谋篇布局的能力更是高年级应迫切掌握的阅读能力。我可以试着从写作角度, 以开头、结尾以及选材为切入口, 做好学情的分析和难点的预设, 从而让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这样, 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就更强了, 教学设计也就更自然而然了,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也就更丰富和多样性了。这也令我豁然开朗, 明白了不要拘泥于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 为我拓宽了更有弹性的预设空间, 为我接下来的探索开启了一扇窗。
总之,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从整体上出发, 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 因而它必须是精心的而不精细的。相信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去精心预设, 并且注意随时总结教学经验, 我们的预设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会给学生源源不断的阅读感悟和能力的收获。
摘要: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学情, 设身处地考虑到学生的盲点, 通过搭设层层的脚手架, 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教师的充分准备不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使学生愿意学。
3.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孔、园”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电影情境导入
1.播放四大场景(海边、乡村、公园、少先队活动)组合的微电影。
2.引出课文——有人用文字记录下了电影里的场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本。课文呈现了海边、乡村、公园、少先队活动四个场景,把四个不同的场景编在一起就成了一首有趣的“场景歌”。(板书课题)
3.师范读,生注意“一”字的读音。
4.指导读好“一”的变调。师总结:在数量词中“一”后面字的读音决定着“一”的读音。当后面的字是四声时,“一”字就读第二声“yí”,其他时候都读第四声“yì”。
5.生练读。
三、学习第1、2节
1.电影回顾,出示海滩图片。让学生说说电影的这个场景里有什么。(海鸥、帆船、军舰、港湾)
2.合作读词语。
3.了解“港湾”。
引导学生从“港、湾”两字都有三点水来理解港湾和水相关。
师总结:港湾就是指停泊船只或者临时避风用的水域,港湾是个地方,所以课文里说“一处港湾”。
4.识记“帆、艘、军、舰”。
(1)对比 “艘、舰”的相同点,了解舟字旁的字都和船有关。“艘”是用来计算船的量词,“舰”就是指大型的军用船,通过右边部分读音的呈现,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
(2)同样的方法识记“帆”字:左边的巾字表示帆是用布做成,右边凡字提示读音。
(3)借助图片识记“军”:图中穿着蔚蓝色衣服的是“空军”,穿着白色衣服的是“海军”,穿着松枝绿色衣服的是“陆军”,他们举的旗子叫“军旗”,他们行的礼叫“军礼”,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军人”,电影中出现的就是军人驾驶的——“军舰”。
5.指导朗读,电影配音。
师引语:蔚蓝的大海上,一只海鸥从海面飞过,海上行驶着一艘军舰,一只帆船。这里就是军舰、帆船最美的港湾。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
指导读出美丽的海边景色。
6.电影回顾,出示乡村图片。乡村场景有哪些美景?(鱼塘、稻田、垂柳、花园)分别出示图片,读第2节,并借助方形鱼塘图片,引导學生理解“一方鱼塘”。
7.识记“稻”“园”。
(1)引导学生从偏旁猜测“稻”的意思,左边是禾字旁,表示与谷物相关,右边是“舀”,“舀”的意思就是“向下击打”,“禾”和“舀”组合起来的“稻”就表示用抛秧苗丢到水田里的方法栽种的谷物。我们来看看乡村里人们是怎么用抛秧苗的方式种稻子的。(动画展示)
结合图片加深识记“稻”字,这种需要在水田中种植的稻子就叫“水稻”,水稻结的果实就叫“稻谷”,稻谷脱下后剩下的稻秆就叫“稻草”,生长水稻的水田就叫“稻田”,稻田是一块一块分割的,所以文中说——“一块稻田”。
(2)交流识记“园”。
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识记“园”。师小结:“园”一般是指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或是种植蔬菜、花草树木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哪里见过“园”字。结合图片识记“园”字:“幼儿园”“公园”“动物园”,我们语文书中就有——“语文园地”,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园”字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看,课文里是—— 一片花园。
8.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乡村的美妙。
四、学习数量词
1.研读文本,发现共同点—— 都有“一只、一片、一艘……”
2.讲解数量词。像一只、一片、一艘这样的词我们就把它叫作“数量词” 。
3.找出文中的量词,圈画出来。
4.拓展不同的量词。出示图片练习说同类事物的不同量词,如:一只海鸥、一群海鸥、一棵垂柳、一行垂柳。
5.延伸其他场景含有量词的短语。在教室里有:一块黑板、一扇门、一盒粉笔、一张讲桌、一台空调。文具盒里有:一支笔、一块橡皮、一把剪刀……
五、学习第3、4节
1.出示第3节,学生读,猜场景。引导学生找出公园场景的事物——小溪、石桥、翠竹、飞鸟。师生合作读。
2.字源识记“翠”字。“翠”上半部是羽毛的羽不带钩,因为“翠”最早是指一种鸟,浑身绿色,也就是我们说的“翠鸟”(出示翠鸟图片),后来,“翠”字就代表绿色的意思,比如“翠玉”就是指绿色的宝玉,杜甫有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翠柳就是指绿色的柳树,再看电影场景中的翠竹是不是绿的呢?——出示图片,翠竹还不止一棵呢,文中是这样写的——“一丛翠竹”,指导读。
3.朗读比赛:比比谁把公园读得最美?
4.用自己的话介绍公园美景。
范例:公园里有一条小溪,小溪上有一座石桥,石桥头有一丛翠竹,翠竹上有一群飞鸟。
5.出示第4节,生读,猜场景。重现电影少先队活动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场景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范例:有一队“红领巾”,他们举着一面队旗,拿着一把铜号,开开心心在郊游呢!
6.了解“红领巾”的代指。电影里出现了小朋友,哪个词语表示小朋友呢?引出“红领巾”,借助图片了解这些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就是少先队员,这里的“红领巾”不是指真的红领巾,而是代指少先队员,所以这里标上了引号。
7.识记“队”。观察图中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不止一个,他们正整整齐齐地排着队伍,所以我们说—— 一队“红领巾”。
8.识记“铜”“号”,自由交流识记方法。
“铜”——形声字方法识记:左边金字旁表示“铜”是一种金属,右边“同”字提示这个字的读音。
“号”——结合以往学习经验识记:在一年级学习的《青蛙写诗》里,我们知道小蝌蚪可以当逗号,小泡泡可以当句号,一串小水珠可以当省略号。(出示相应图片和文字)
9.男女生配音大赛,朗读第3、4节,最后齐读全文。
六、指导写字
电影的每个场景都很美,现在需要你们帮忙制作电影海报,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字幕上少了几个字,请你们学写这几个字帮助完成海报。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进行结构分类。
2.左右结构:桥、群、队、旗、铜、领。
(1)哪些笔画有了变化:如桥字,木字旁捺变点。
(2)宽窄比例:左窄右宽——桥、队、铜、领。左右宽窄相当——群:横画较多,注意横的长短不同,以及间距相同。
(3)易错字“旗”:不能漏了右侧一撇一横,就像小帽子。
3.全包围结构:园。
“园”:大口框要写得大些,“元”字第一横较短。
4.上下结构“号”:上小下大,上紧下松,口字略小。
5.独体字“巾”:学生对照田字格,自行观察书写。
七、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出示单幅图,设置填空,引导学生背诵。
4.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四
生字:龙、虎、加、胖、乎、准、右、室、雷部首:虎字头词语:龙虎斗、加油、胖乎乎、右手、 教室、平时、 欢声雷动朗读要求:指导朗读,感受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学习重点:积累词语“欢声雷动、胜券在握、呐喊助威、胸有成竹”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体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能简单说说过程。课文总结:
本课描述了一个(扳手腕)游戏的精彩场面,先交代了(参加游戏的选手),然后描写了(做准备活动时双方的架势),详细描写了(比赛的激烈场面)和当时(紧张)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有趣。
4.四个愿望
生字:佳、仗、趣、第、烈、痛、实、奋部首:大字头词语:打雪仗、有趣 、第一、兴高采烈、郊外、痛快、果实累累、兴奋朗读要求:体会描写米佳心情的词语学习重点:了解米佳的四个愿望;说说自己的愿望课文总结:
5.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五
2.在画、折、剪等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感知、认识、欣赏、制作轴对称图形,渗透美育,感悟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学具:图片、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小游戏
师: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只能看到一半,你能不能猜出来它原来是什么?(出示图案的一半,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整个图形)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2.师:它们的两边真的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动手折一折。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折以后,图形左右或上下两边完全合在一起,我们叫作“完全重合”。
3.揭示课题:像这样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识“轴”这个字吗?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手中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想一想:如果沿着其它的线折,两边会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只有沿着这条折痕对折,两侧的图形才能够完全重合,你知道这条特殊的线的名字吗? 板书:对称轴(齐读)
2.介绍生活中的“轴”。出示汽车模型上的两个轮胎中间的“轴”。
3.师:你能画出手中的图形(游戏中的图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画完后交流并展示。
4.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找找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师:看,我们的许多汉字都是“轴对称图形”,像“中、品、田”等,还有数字“
8、0”也是。
5.判断图中的线是不是对称轴?为什么? 出示图片,想一想怎样画的线才是对称轴?你能画几条?
6.师:大家一起来试一试,看书第5题,是对称轴的打勾,不是的打叉。师:为什么茶壶上的红线不是对称轴呢?生:左边是壶嘴,右边是壶柄,两边不一样。出示一个茶壶,请4个小朋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其他同学猜一猜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茶壶是轴对称图形,哪个小朋友看到的不是?
<<<12>>>
师:是呀,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
7.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忙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出示图形)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一起商量、商量。
8.师:这是两幢漂亮的房子,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看书第3题,用尺把对称轴画出来。
师:和老师的核对一下,同意吗?(多媒体演示)
师:画完后还要检查一下,两边一样吗?
9.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生举例。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蜻蜓、老鹰、雄伟的教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嘉定孔庙、法华塔、泰姬陵。)
师:许多的昆虫和鸟类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
三、巩固练习
小组操作讨论
师:这4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画出它的对称轴,并想一想,你最多能画几条? 画完后,在小组里一起交流一下。
1.学生自己折一折,画一画。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四、动手操作、制作轴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书本上有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你有没有办法很快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纸来尝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很快地剪出轴对称图形的?
生:先把纸对折起来,再画出图形的一半,减下来,然后展开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
3.观看录像:如何制作心形、蝴蝶、松树等。
4.师:对呀,我们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制作许多漂亮的轴对称图形。你能再制作一个与众不同的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
5.展示交流。
6.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六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2页《米与厘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
“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相对比较容易。因而教学可以从认识厘米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基础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再认识米,利用已经建立的米与厘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米和几米的长度观念。在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编排一些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目标:
1、学生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2、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学会用厘米或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
粉笔、厘米尺、米尺 教学重点:
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将含有米与厘米复合单位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单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师:今天,让官老师带领大家走进米和厘米的世界。(板书:米与厘米)师:老师提前让大家都准备好了自己的尺子,请大家把它拿出来。让我们来一起观察观察我们的尺子。(刻度线,数字,单位缩写:厘米=cm)
师:看来大家对尺子已经有一定了解了,接下来请大家从笔袋里拿出自己的一支笔,试试看用尺子测量你的笔的长度,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们所得的结果。(请学生汇报,写于黑板上。)
[用厘米尺量的笔的长度,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这样才能让他们有自己真实的感受,也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的欲望,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质疑:因为你们的笔有长有短,所以测量结果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你们都是用厘米、毫米做单位的。那我们可以用其他单位来表示吗?用米做单位行吗?千米?为什么?那描述什么的时候我们用米和千米更合适呢? 小结:笔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也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米和千米一般是用来表示长距离的。老师想问问,刚才你们是如何用尺测量的呢?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将笔的一头抵着0刻度处,观察另外一头的数据,所指数即为长度)学生说步骤,老师投影演示。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1)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贴纸条)
二、自主探究,建立厘米概念
1、探究1厘米
师:我们大家刚才观察了自己的尺子,也回顾了尺的用法。但说了这么多,老师到现在还不知道:在尺子上1厘米到底在哪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说明?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间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大家伸出食指,用尺测量一下你的食指指甲盖的宽度,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食指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除了食指指甲盖,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1厘米,比如说一块普通橡皮的宽度,一枚一毛硬币的直径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2、探究几厘米
看来我们大家对1厘米有多长掌握得都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增加难度,请大家告诉我这样东西有多长?这支蓝色的钢笔放置的位置和前两个有什么不同? 在被测量物体的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时,我们应该如何测量?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用大数减小数,所得的数就是这段线段的长度。
三、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1、直接感知1米
师: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和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对,它比普通的小尺子要来的长。这其实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而米的单位缩写是m,所以1米就是1m。
演示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6铅笔那么长(课前黑板贴好铅笔,一支铅笔17cm,6支铅笔102cm)、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师:其实在我们小朋友身上也有一米。
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小朋友双手张开的距离。
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3、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那米尺上有厘米吗?请同学们来找一找。
米尺上相邻两个数字间一大格的长度即为一厘米。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板书:1米=100厘米)师:我们知道了很多,现在来试一试。
4、巩固练习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米、厘米、千米)
(1)一张床长2()(2)桌子高100()(3)香蕉长15()(4)长颈鹿高5()
(5)上海到北京距离1318()
(6)操场跑道一圈长200()②比较大小:
8米○8厘米 45m○54m 600厘米○4米 120厘米○2米 5m○500cm 1米-45厘米○45厘米
(方法:数字相同比单位,单位相同比数字,数字单位都不同要单位换算;单位换算:1.判断2.想进率3.计算;高阶单位换算到低阶单位要除以进率,低阶单 位换算到高阶单位要乘以进率)
四、测量身高
1、师: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或高度要用米来做单位呢?(举例)
体侧时,我们除了要测视力、体重,还要测身高。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们有多高?(板书)
指出“一米多少”省略了单位“厘米”,应为“一米多少厘米”。
2、师:刚才同学们的身高,老师将它们记录了下来。
这里有官老师的身高,也有姚明的身高,还有两个学生的身高。让我们来尝试着填填空。
1m35cm =()cm 1m35cm=100cm+35cm=135cm 140cm =()m()cm 1m65cm =()cm 229cm =()m()cm
3、巩固练习单位换算
(1)1米56厘米=()厘米(2)1m41cm=()cm(3)123厘米=()米()厘米(4)2m15cm=()cm
五、总结
7.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七
教学目标
1、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熟练之后达到心算的水平。
2、结合加、减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
1、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两位数进位的加法。
2、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两位数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中会出现多种算法。
1、例1安排两位数加法45+22口算,这是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学生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40+20=60
5+2=7
60+7=67(2)45+20=65
65+2=67
2、例2安排两位数加法45+28口算,这是两位数进位的加法。学生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40+20=60
5+8=13
60+13=73(2)45+20=65
65+5=70
70+3=73
3、例3安排两位数减法56-23口算,这是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学生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50-20=30
6-3=3
30+3=33(2)56-20=36
36-3=33
4、例4安排两位数减法56-27口算,这是两位数退位的减法。(1)50-20=30 16-7=9 20+9=29(2)56-20=36,36-7=29 但应该注意到,采用算法一来口算退位减法会有些麻烦,蕴含着发生错误的因素。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尽量采用算法二。
二、结合加、减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想想做做”以及练习里,编排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新学习的计算解决这些问题。
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主要是相并关系的问题和相差关系的问题,都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继续安排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解题,重温并进一步体验相关的数量关系,为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小学生积累数量关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1)先是结合四则计算的意义感知实际问题里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2)接着是从各个实际问题里提炼出具体的数量关系。(3)然后是从大量同类的实际问题中概括出常见数量关系。
例如,红花有8朵,黄花有5朵,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最初步的认识是“8朵红花去掉5朵,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朵数”,接着的认识是“红花朵数-黄花朵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然后的认识是“大数-小数=相差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获得了相差关系的初步认识,本单元起应该提炼实际问题的具体数量关系式,为以后形成概括的数量关系积累丰富的素材。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第4题,用表格呈现三道求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的问题,可以从中提炼数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男、女生一共的人数”。第5题已知玩具飞机、汽车、轮船的价钱,从这三种玩具中任意选择两种,就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每个问题都能提炼出一个具体的数量关系式。
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第4题,用表格呈现三道求还剩多少本书的问题,可以从中提炼出数量关系“原有的本数-借出的本数=剩下的本数”。第5题三个孩子分别买1个排球、1个篮球、1个足球,都已知付出的钱和找回的钱,分别求三种球的价钱。解决每个问题时,也可以分别提炼出一个具体的数量关系式。
教材还编排了用直条图和线段图呈现的实际问题。直条图和线段图直观表达了数量关系,如果把这些关系再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能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经常注意提炼其中的数量关系式,是学生感悟和积累具体数量关系的过程。
三、课堂总结
1、在计算中不仅仅是要得到最后正确的答案,还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就解决这个问题,再比较不同方法的利弊,找出最优计算方法,熟能生巧同学们才能算的又快又准。
8.沪教版数学五年级《小数》试题 篇八
一、计算部分
1、直接写出得数
25×80=
2.01+0.9=
99.8-0.9=
4.96+0.4=
□+0.52=
0.67+0.33×10=
7.5×100÷1000=
1-0.75+0.25=
10.7-□=6.27
2、求方框里的数
135-□=94.68
□+7.68=18.5
50.2-(48.7-□)=11.8
3、列竖式计算
92.6-18.94
907×301
2842÷49
4、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132.6-45.7+57.4
25×125×32
75.34-18.22-15.34-2.78
50.6-(5.06+38÷100)
96.08+5.88-8.82
[454-(140÷35)]÷18
5、列式计算
(1)14.2减去8.6,再加上0.44,结果是多少?
(2)用189与112的差去除28与33的积,商是多少?
二、概念部分
(一)填空
1、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2.8=____
19=____
80.080=____
2、1.9m=____ dm
5.8kg=____ g
4.06 t=____ kg
80 g=____ kg
7.2元=____ 角
3.1元=____ 分
3、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54620=____
1090=____
621095=____
4、暑假中,小朋友们又长高了。小巧身高118cm,小丁丁身高1.20m,____ 长得高。
5、找规律: 2 4 8 16 32 △ ▲
△=____ ▲=____
(二)判断题
1、7.60=7.600=7.6( )
2、小数点后面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3、90.00元=90元( )
4、把8.02改写成三位小数是8.002 ( )
5、整数要改写成小数,只要在整数部分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 )
(三)选择题
1、不改变数的大小,把7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A. 0.007
B、7.00
C、7.000
2、0.1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结果是
A、1.8
B、18
C、180
3、与3.2元相等的数量是
A、0.32元
B、0.032元
C、3.20元
三、应用题部分
1.小胖买一套书用去43.70元,买一盒录像带用去28.95元,他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纸币,应找回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张桌子250元,一把椅子比一张桌子便宜75.5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共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图书馆有科技书580本,比连环画的3倍少50本,学校图书馆有连环画多少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姨带了65元去花店买花
(1)她买了10支玫瑰,每支2元,和32元一个的花瓶,阿姨带的钱够不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去买18支百合,每支百合3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9.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 0.1+0.1+0.1+0.1=( )×( )=( )
0.02+0.02+0.02=( )×( )=( )
( )×( )=( )+( )+( )+( )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小数乘法(一)
买3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优惠前:优惠后:
1×3=3(元)0.3×3=
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多少?表示3个0.3相加的和是多少?
答:买三块橡皮需要3元。方法一:连加0.3+0.3+0.3=0.9(元)
0.3×3=0.9(元)
方法二:转化0.3元=3角
3×3=9角9角=0.9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
2、引导学生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能在电脑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
2、通过在电脑画图操作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欣赏生活中各具特色的图案,感受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
2、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和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原理设计简单的图案。
2、画图过程中对图形平移距离和旋转度数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欣赏学生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思考:(1)你收集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是什么图形平移旋转绘制成的?
2、欣赏老师收集的图案
(电脑出示)。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语:大家刚才说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关图案欣赏的数学课。(揭示课题:图案欣赏)
二、图案欣赏 感悟新知
1、出示教材图1 五角星图案:
观察思考:这个图形是怎样拼摆而成的?
2、观察五角星的旋转过程:(动画演示:呈现由三角形→五角星图案的全过程)。
3、学法指导:对,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4、呈现教材中其余五幅图案。(电脑出示)
思考:图2~6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怎样绘制的?
5、师进行动画演示。
6、小结:大家说的非常好。刚才大家共同感知了这几幅图案的排列规律,并且明白了它们的绘制原理,体会到了图形的美。现在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三、动手操作 强化感知
小组活动①:
1、基本图形的制作:大家看前面这个基本图形是怎么得到的?(电脑出示):。
2、小组合作:用这个基本形拼一拼,看谁能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要求按一定规律涂色。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拼出的图案真漂亮,富有一定的创意。想不想再利用图形设计一个更漂亮的图案?
小组活动②:
1、这些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电脑出示)
2、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设计花边。
3、展示学生作品,你想把它应用在什么地方?
小组活动③:
设计你喜欢的图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知识拓展 发散思维
1、欣赏教师搜集的图案。(电脑出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来说一说它们是怎么得到的?
2、总结:古人说“美源于生活”,而我认为“美源于创造”,是人们将心中美好之物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将今天所学用于创造美好的生活。
10.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体验分类﹑分步计数及数形结合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衣服和裤子的图片教具。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教学难点:
能够有序地进行搭配,用适当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程与结果。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早晨起床以后第一件事情要干什么?穿好衣服洗脸刷牙坐在那里吃好早餐,然后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第 1 页 哎,穿衣服,吃饭,走路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里面的一个问题,叫搭配问题。(板书课题:搭配)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例1图片。
这些图片漂亮吗? 大家先来观察一下这些衣服,一会儿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短袖,长袖,短裙,长裤,长裙。
有一天早晨,李阳起床发现乱七八遭的这么多衣服,我今天该怎么穿呢? 记住,如果只穿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叫一种穿法的话,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生猜。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咱们怎么办呢?(摆一摆)2.自主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袋中的衣服图片摆一摆,看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然后记录在你的练习本上,如果你把长衣和谁搭配在一起,或者你把裙子和谁搭配在一起,把它记录下来,记录的方法你喜欢什么方法你就记录下来。3.展示交流
(1)学生在交流中探究,对比中感知有序。
教师依次展示有遗漏的,正确的,有重复的。让学生观察有错误原因是出现了遗漏和重复。
重点讲解6种的同学,没有遗漏 ,也没有重复的,那它是
第 2 页 怎么样搭配的呢?读6种的搭配方案,体会有序。师再引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搭配,让学生体会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可以先固定上装,依次和下装进行搭配:也可以先固定下装,依次和上装进行搭配。(2)展示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交流中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
师:很多同学都找到了6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一件复杂的事情可以用一个小小的图形来替代,而且表示的时候还进行了分类,既简洁又明确。看,我们帮李阳找到了6 种不同的穿法呢!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课本102页做一做
2.结果反馈。教师出示答案,集体订正答案。教学反思: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5件衣服有的同学找到了3种,4种,5种,7种,最后发现6种的是比较合适的,我们是按照什么方法找到6种的?
11.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法。
2、在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位数加减法
难点: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
学生:学习用品、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100数以内的加减法,经过了一个暑假,老师想来考考你们,看你们是否还会算?
复习
复习加法
出示57+26
算一算(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说一说(说计算方法)。
小结:在计算两位数加法时,我们可以有多种计算方法。
可以先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57+20+6
可以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57+6+20
(3)可以先个加个,再十加十,最后再相加。
(二)复习减法
出示63-28
1、算一算(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2、说一说(说计算方法)。
3、小结:在计算两位数加法时,我们可以有多种计算方法。
(1)可以先减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63-20-8
(2)可以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63-8-20
(3)可以先算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作十再减。再算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最后再把结果相加。
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上个学期学的知识没有遗忘,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滑雪比赛,看谁先到终点。
完成书上p2/1
方式:
1、每人先猜一猜计算哪个滑道用时短,先到终点?
2、每人先完成滑道1的题目,老师计时,看用了多少时间。
3、在完成滑道2的题目,老师计时,看用了多少时间。
汇报小结。选择其中的1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连加、连减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两位数的加减法,每道题目都是两个数相加或者相减,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每道题目是三个数相加或者相减,像这样的题目你们会算吗?(在刚才复习的题目上改编。57+26+1263-28-14)说一说像这样的题目怎么算?
(指名回答,板书:从左到右)
赛一赛:完成p2/2、3(师巡视,做完的同学自己检查)
汇报、讲评。
小结: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加减混合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那么像这样的题目:57+26-14你知道该如何计算吗?指名回答.
赛一赛:完成p2/4(师巡视,做完的同学自己检查)
汇报、讲评。
小结: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拓展提高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掌握得很好,在前面的几关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和你们做个游戏:找秘密。
出示:
算一算上面的三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12+26+2874-39-2428+37-8
12+28+2674-24-3928-8+37
老师的秘密就藏在上面的三组题目中,看一看谁最聪明,最先找到其中的小秘密。
学生思考、讨论。
汇报。
总结: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中,有时我们可以交换数的位置,使计算简便。
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
在数学中还有很多的小秘密,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做个有心人,不断去思考、发现更多的秘密。
作业布置。
【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题】推荐阅读:
2015-2016学年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1-23
苏教版二年级下数学复习资料07-22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09-04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09-26
浙教版二年级数学12-12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0-15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08-19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笔算练习07-17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