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数学说课

2024-10-22

苏科版初中数学说课(精选8篇)

1.苏科版初中数学说课 篇一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自主探究式学习课,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和再创造,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操作方法、几何直观性和合情推理方法形成新知识点。下面就是对本节课设计和教学所作的回顾与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操作设计—探索规律—推出猜想—自主归纳—操作训练—自主小结—课后思考这样几个环节。

二、教学过程

1.展示一件劳动技术作品

餐巾折花——三叶花。

(1)把餐巾平铺在桌面上,对角折起来。(图1)

(2)将底边的两角按虚线方向向斜上方折。(见图2)(3)再将底角按虚线(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处)向上折。(见图3)(4)在折好的底边处从中间向两边均匀捏折。(见图4)(5)放入杯内整理成形,美丽的三叶花就在杯中开放了。2.操作设计

操作题1 任意的一个三角形你进行几次折叠就能分成四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教师巡视,学生自主操作(折叠、画图、拼图等方法)。3.探索规律

学生1:经过操作我认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经过三次折叠后就能分成四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

操作方法:直角三角形,图5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为折痕,再经过直角边的中点和斜边上的中点所在的直线为折痕,就可将直角三角形分成四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图6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与腰上的中点,以及两腰上中点所在的直线为折痕就将等腰三角形能分成四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证明略)

提问1 除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外,任意三角形行吗?

同学们有了以上操作成功的经验,又一次进行操作(折叠、画图、拼图等方法)。

让学生从以上特殊的三角形各边的中点到非特殊三角形各边的中点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策略,也是寻找规律的一般途径。

学生2:行,按图7的方法通过三次折叠就可将任意形状三角形能分成四个形状大小一

样的三角形。

教师:能否说明以上折叠的合理性?

图7 学生2:延长DE使EG=DE,连接AG,所以△EAG≌△ECD,所以∠EAG=∠ECD,所以AG∥DC,所以四边形AGDB,AGEF,FEDB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CD≌△AEF≌△FDB≌△DFE。

所以,任意三角形进行三次折叠就能分成四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

当一个问题获得解决时,并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

连接三角形各边中点所得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提问2 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第三边的有怎样数量与位置关系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测量等,找出蕴含在部分对象之问的共同性质,提出合理的猜想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教师巡视,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有了以上的操作经验为铺垫,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课堂上合作探究的气氛又一次推向高潮,归纳后得到以下的几种推理的方法。

学生4:运用构造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延长DE,使EG=DE,又因为AE=CE,„

所以四边形AGDB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G∥BD,又因为AF=EG,所以四边形AG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F∥BC,所以EF=BD=

BC。

学生5:运用构造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过点C作CM∥AB交FE延长线交于N,通过证明可得四边形FNCB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EF=BD=BC。

学生6:将△ADE绕点E顺时针旋转180°到△CGE,连接AG,GC,„四边形ADC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F=DC=

BC。

4.自主归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略)5.操作训练

操作题1 如图8,在△ABC中,CD⊥AB,垂足为D,CD=12,AD=BD=10。

图8 试问:在△ABC中,能否分割成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其两条直角边为5,6,若可以,请说明方法与理由;若不可以,请举一个反例。

同学们纷纷动手操作,并交流操作的方法与理由。

操作题2 请设计一种方案,将任意三角形分成若干块后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面积的矩形。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举手发言,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点评:本题有多种设计方案,设计的关键抓住中点和直角两个要素。

三、自主小结:三角形的中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区别和联系(略)

四、课外思考题(略)

五、教学反思

1.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首先需要教师积极学习新的理念下的几何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不断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里发现数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把思考权、质疑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同学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同时,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2.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最近各地中考数学题中发现,几何操作题目越来越多,题型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实践操作可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等多种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验几何的内在魅力,辨识几何图形的组成要素及其

几何图形中线与线、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操作题中蕴含着许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问题的探究为教学出发点,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2.苏科版初中数学说课 篇二

数学是一门非常具有逻辑思维性的学科, 同时也是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 但是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这是因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数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 导致脱离了生活, 也失去了数学的意义. 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改革了数学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特色

1.1 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来开展教学任务, 这版初中数学教材遵循了新课改的要求, 注重将数学的解题技巧和理论概念知识相结合, 注重对于教学情境的设计, 也注重对于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 情境教学一改数学枯燥难懂的风格, 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活动性. 苏科版初中数学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 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统一, 能够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奇妙, 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1.2 结构体系的创新

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结构体系上进行了创新. 相比于其他版本的教材, 苏科版教材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重新整合分成四部分, 以此来形成一个新体系. 这些整合与创新使得数学教材能够符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 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1.3 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探索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更丰富了, 比如除了传统的一些“做一做”和“练一练”, 还增设了“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内容. 教材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探索能力的锻炼, 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2. 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情况分析

2.1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情境教学使用情况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对于数学的教学内容要求更适合学生学习,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数学题目, 并努力地探索解题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体会一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作用.

例1:同学们分别对以下5道情景题进行解答, 求出正确答案.

(1) 奥运冠军刘翔用t秒跑完110米栏, 则刘翔平均每跨一个栏的速度为___米 / 秒.

(2) 某市为了建成一座生态 园林型城 市 , 计划每年 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植树绿化, 如果该市每年绿化的面积为x公顷, 那么10年内该市能够进行植树绿化______公顷.

(3) 某县的山药在刚上市的时候每千克价格为y元, 现在为了“双十一”促销而降价25%, 那么降价后的山药价格为每千克______元.

(4) 每册英语练习卷为A元, 甲买了8卷, 乙买了2卷, 两人一共花了_____元. 元, 甲比乙多花了_____元

(5) 观察下面式子:23 = 2×10 + 3, 865 = 8×100 + 6×10 + 5. 若某三位数的个位数为a, 十位数为b, 百位数为c, 则此三位数可表示为.

学生先在本子上完成这5道题目, 并且相互进行批改, 由于第 (5) 题相对比较难, 学生通过讨论完成. 但是学生在列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写完后, 老师进行讲解和评改, 首先指出了学生存在的一些书写格式问题, 在总结列式中要求学生们注意理解题中表达的数量关系, 最后在第 (5) 题中强调学生要学会用字母表示二位数、三位数等.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情境教学案例. 这5道题目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出现了字母, 而且字母都代表了一个数字, 这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理解了字母可以更广泛、更简洁地表示出现实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 这就是情境教学的作用.

2.2 初中数学教材中逻辑推理的使用情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 也是一门智慧型学科. 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也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 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逻辑推理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 能够吸引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以下是一道逻辑分析题,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数学中逻辑推理的感觉.

例2:在一次乒乓球赛中, 甲、乙、丙三人分别进行了乒乓球比赛. 比赛规则是:当两个人比赛的过程中, 没有打比赛的那个人就要当裁判, 比赛中输的一方就要和之前当裁判的那个人替换, 即在下一局中担任裁判. 同时每一局比赛都没有平局, 直到比赛分出胜负. 最后结果是甲和乙各打了4局比赛, 而丙当了3次裁判, 那么请问:第二局的输者是谁?

这是一道情境推理题,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这道题目的最终答案是丙, 理由就是比赛规则是没有平局, 每一局比赛必定会出现人员替换的情况. 其中已知丙当了3次裁判, 那么肯定是有3局出现这样的情况:甲乙—丙, 甲乙—丙, 甲乙—丙. 而题目中甲和乙各打了4局比赛, 前面的3局比赛分析可以还有两局比赛是这样的情况: 甲丙—乙, 乙丙—甲. 可以得知一共打了5局比赛, 因为没有平局, 所以每局比赛之后都会出现有一个人被换下的情况, 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连续两局相同的比赛, 因此这两局比赛 (甲丙—乙, 乙丙—甲) 只能排在第二局和第四局比赛中, 而这两局比赛不论是哪组排在第二局中, 输的肯定是丙. 综上所述得知, 第二局的输者是丙.

这道逻辑推理题其实是运用了初中数学中数字排列的知识, 主要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是比较难的. 但逻辑推理的应用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

3. 结语

3.刍议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对策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活动;对策;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其文本内容的编排上按照新课标要求,把各章节内容与一个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从而迎合学生的学识层次。如此编排与设计,旨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数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探索、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提升其数学的学习自信心、解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然而,当前的“数学活动”其发展与实践皆处于“填鸭式、灌输式、满堂灌”等制式化的教学形式,大大减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探究学习的过程调控,违背了《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活动”的指导与标准。综上所述,笔者便结合亲身实践与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重视文本教学,精心活动设计

苏科版初中数学的教学基础,离不开其教材文本以及活动方案设计,两者相互并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职能,正确地认识与执行“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自我统筹规划,再构建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从而提升“数学活动”的效率。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分式”的教学为例,确定“数学活动”课题教学之后,应当设计如下的活动方案: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学情、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层A、B、C三层,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科学化小组分配,一般4~6人为宜,让一名优生担任组长。第二步:“疑”的设计,即提问一个探究性问题:(1)你组成的式子是分式吗?(2)如果是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它的值为0吗?如果不是分式,为什么不是?第三步:实际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情趣,用卡片组成一个分式方程,并求出它的解。第四步:扩展练习、交流与评价,教师任选生活背景设计分式方程,让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举例与想象,促进其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并相互展示其成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简略地描述性评价,从而深化其教学内容以及数学知识。

如此设计,保证了“数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实用性,最终提升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二、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习情趣

初中学生,其年龄普遍处于13~15岁的青少年叛逆期,从兴趣方面而言,娱乐大于学习的诱惑。因此,教师应当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寓教于乐,进而满足学生的喜好,促进其学习情趣,增强其动手动脑以及理性思维的创新力。

以七年级上册“算‘24’”为例,其中规定26张黑色牌为正数,26张红色牌为负数,J=11,Q=12,K=13,大小JOKER=0。同样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科学小组分配,以2人为一组进行24的计算。其计算方式包括: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平方运算。两两一组进行比赛,每组依次抽取四张牌,如若计算结果为24,则重新选取随即4张牌,如若不能计算,则随即换取一张牌,直至结果为24。(注明:计算结果为24加2分,换取一张随即牌则倒扣1分)如此,两两进行PK,直至无牌可算,积分多者则为优胜组。

笔者认为,通过此类“数学活动”,其教学核心是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快乐、交流情感、激发思维,懂得加减乘除、平方等公式的交错运算。不仅仅让学生能够参与算“24”的游戏之中,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以及思维能力。除此,其设计算“24”的规则又经过重新改编,强化学生对于新事物、新规则以及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全面性地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

三、注重实践操作,提升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注重实践操作,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在进行一些“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丰富的课前功课,把握“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审视班级内的学生学情,为“数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提供辅助与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以八年级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为例,在“数学活动”开课几天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从家中准备一些小型的测量工具,同时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以及扩展课堂范围,教师应当事先结合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选取一片有利于“数学活动”开展的校外区域。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大纲、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从已知高度的测量,如,人、坐椅以及栏杆等物体的高度,亲身实践与指导,倡导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模式。除此,为了深入教学以及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可选取一些未知高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如,路灯、商品房等物体的高度,在测量的方式上,不强调具体的测量工具与方式,利用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模式的开展,让小组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过程交流,教师则一旁提问以及解释,既让学生在自述中找寻自身的错误操作,又能给予学生新思考、新认识以及新问题。

此外,笔者认为,无论学生的“数学活动”的结果正确是否,在最后的教学指导与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及求实性,给予学生最终的正确测量高度。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苏科版初中数学,伴随着新课标的贯彻与落实的进程,其教材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得以革新与优化,通过“数学活动”的实践开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地参与学习以及实践操作,不仅仅提升了其数学综合知识素质,更是增强了苏科版初中生的数学综合竞争力,为其奠定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优势,从而实现数学素质化教育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永定.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思考与编写建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

[2]徐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J].新课程学习:下,2013(03).

[3]谢华勤.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课题学习”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时代,2013(08).

[4]顾彩霞.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1(09).

4.苏科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 篇四

主备人:李方龙

使用日期:2007.1.10

一、〖知识点〗

1.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等腰梯形的判定: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4.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的面积等于中位线乘高。5.中点四边形

二、〖基础练习〗

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5,AB=6,BC=8,且AB∥DE,则△DEC的周长是().

(A)3(B)12(C)15(D)19

(1)(2)(3)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两对角线交于点O,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

(A)4对(B)3对(C)2对(D)1对

3.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cm,BC=4cm,高DF=2cm,则DC=_______cm. 4.在梯形ABCD中,AD∥BC,已知∠B=25°,∠C=75°,则∠A=______,∠D=_____. 5.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为9cm,下底的长为12cm,•那么这个梯形的上底的长等于_________cm.

6.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则这个图案中的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

7.如图,梯形ABCD中, AD∥CB, ∠A=90°, ∠C=60°, E是BC上的一点, ∠ADB=∠BDE=1∠EDC, 已知

2DE=3,则梯形的中位线长是________________.8.等腰梯形ABCD的一个角是55°,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

9.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如果是,请你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已知:

求证:

证明:

10.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

〖例题〗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6cm,•BC=•8cm,•∠B=•60•°,•则AB=_______cm. 2.以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为对角线的四边形是()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菱形 D.矩形

3.梯形上底长为L,中位线长为m,则连结两条对角线中点的线段长为()

A.m-2L B.m-L C.2m-L D.m-L 2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C=60°,BD平分∠ABC.如果这个梯形的周长为30,则AB的长为().

(A)4(B)5(C)6(D)7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相交于点O.•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C=BD;②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③∠ADB=∠DAC;④△AOD≌△ABO.其中正确的是 .

6.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1,BC=3,CD=4,EF为梯形中位线,DH为菱形的高.下列结论:(1)∠BCD=60°;(2)四边形EHCF为菱形;(3)S△BEH=(4)•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于F.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 B.2 C.3 D.4 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C⊥AD.AE平分∠BAD交CD于点E,且DE=EC.求证:AB=AD+BC

8.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S△CEH;2〖课后练习〗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56cm,则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 2.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它的中位线长等于腰长,则腰长为________.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4.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5.直角梯形的一腰与下底都等于a,这个腰与下底的夹角为60°,•则中位线长为________. 6.等腰梯形的周长为66,腰长为8,对角线长为24,则连结两腰中点与一底中点的线段

DA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7.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a,•垂直于底

FE的腰AB的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_.

8.如图,设M,N分别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AD,CB的中点,DE上AB于点E,将△ADE沿DE翻折,M与N恰好重合,则 CBAE:BE等于()A.2:1

B.1:2

C.3:2

D.2:3

9.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xs时,梯形PQCD刚好是等腰梯形,过点D作DE⊥BC,垂足为E,过点Q作QF⊥AD,垂足为F.求x的值.

10.等腰梯形ABCD中,AD∥BC,E、F、G、H分别是AD、BE、•BC、CE的中点.试探究:

(1)四边形EFGH的形状;

(2)若BC=2AD,且梯形ABCD的面积为9,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

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1)求证:DC=BC;

AB(2)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E(3)在(2)的条件下,当BE:CE=1:2,∠BEC=135°时,求sin∠BFE的值.F

DC12.(开放题)(12分)已知:如图27-3-45①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结FG,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FG=1(AB+BC+AC).若(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如图②);(2)2•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如图③),则在图②、图③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ADFB①

AADEGCBEDFCEG②FGCB③

1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为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任务,拟订本学期的授课计划如下:

一、目的要求

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握“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5 人,女生23人。来自本镇十多个村、居,多数是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不平衡,数学基础亦不平衡。部分同学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学习上有畏难情绪,对这部分同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他们,力争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三、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在我校首次采用,是与新的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它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力求实现课程总体目标。它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通过设置数学实验室、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知识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第七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具体要求: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八章 分式

具体要求:知道分式并会利用它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第九章  反比例函数

具体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关系式y﹦k/x(k为常数,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第十章     图形的相似

具体要求: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及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的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第十一章 图形的证明(一)

具体要求: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能利用知道的基本事实证明一些命题;能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第十二章 认识概率

具体要求: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注意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随机观念,初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具体奋斗目标

6.苏科版初中数学说课 篇六

(新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求作任意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增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先学,温故知新

蕾舞演员身体各部分之间适当的比例给人以匀称、协调的美感.请你量出图中线段AB、BC、AC的长度,并计算线段AB与AC的比值和线段BC与AB的比值.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巧妙,整个塔体挺拔秀丽,现请你度量出图中线段AB、BC、AC的长度,并计算线段AB与AC的比值和线段BC与AB的比值.

通过计算,你有何发现?

观察习题6.1第5题“你最喜欢的矩形”的调查结果,看看多数同学喜欢哪一个矩形?你能说明喜欢的理由吗?

2.组织互学,巩固提高

例1.如图,点B在线段AC上,且.设AC=1,求AB的长.

说一说

像上图那样,点B把线段AC分成两部分,如果,那么称线段AC被点B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B为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AB与AC(或BC与AB)的比值称为黄金比.在计算中,通常取它的近似值0.618.

3.提升研学,适度强化

议一议

(1).如图:点B是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线段AC还有黄金分割点吗?若有,你能找出它吗?这两个黄金分割点有何特点?

注:一条线段有两个黄金分割点,它们是对称存在的.

(2).如果把化为乘积式是怎么样的?结合图形你怎么理解它?

(3).你对多数同学选择喜欢这个矩形找到原因了吗?

长与宽的比为黄金比的矩形称为黄金矩形,这种矩形给人以美感.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黄金矩形吗?

做一做

1.如果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BC,AB=100cm,则BC=_______________cm.2.如图,点B在线段AC上(AB>BC)

若AB=2,BC=a-1,则当a为何值时,点B是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

4.迁移再学,拓展延申

例2.(1)

如图①,在Rt△ABC中,∠B=90°,AB=2BC,现以点C为圆心、CB长为半

径画弧交边AC于点D,再以点A为圆心、AD长为半径画弧交边AB于点E.求证:AEAB=5-12(比值5-12叫做AE与AB的黄金比).(2)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腰的比等于黄金比,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就

叫做黄金三角形.请你以图②中的线段AB为腰,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黄金

三角形ABC(不写作法,但要求保留作图痕迹,并对作图中涉及的点用字母

进行标注).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1).已知P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P<PB,则()

A.AP2=AB·PB

B.AB2=AP·PB

C.PB2=AP·AB

D.AP2+BP2=AB2

(2).如图,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BC>AC,AB=AE.若矩形EACD的面积为8,则正方形GCBF的周长为()

A.8

B.22

C.42

D.82

(3).①

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有    个;

②如图,若B是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AB>BC),AC=20

cm,则AB的长为  cm.(4).据有关实验测定,当气温与人体正常体温(37

℃)的比为黄金比时,人体感到

最舒适,这个气温约为    ℃(精确到1

℃).(5).美是一种感觉,当人体下半身长与身高的比值越接近0.618时,越给人一种美感.如图,某女士的身高为165

cm,下半身长x

cm与身高l

cm的比值是0.60,为尽

可能达到美的效果,她应穿的高跟鞋的高度大约为   cm(精确到1

cm).(6).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3,BC=4,若D、E是边BC的两个黄金分割点,求△ADE的面积.6.归纳小结,颗粒归仓

(1)知识层面:

7.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随想 篇七

一、“引言”的教学

“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 关系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 也关系到以后物理教学的效果.苏科版教科书做了积极的改进, 体现了“实验”的特点:提出问题、猜想, 设计实验探究,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例如, 点燃长度不同的两根蜡烛、用玻璃罩罩住、看谁先熄灭的实验, 学生一开始的那种好奇心和欲望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 这就是“兴趣”.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长先灭, 短先灭……这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这时拿出玻璃罩, 长、短两根蜡烛, 打火机等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老师可以提醒:为了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 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答:多做几次, 看每次结果是不是一样.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过程, 学生的印象会极其深刻.

与此同时, 苏科版教科书还告诉学生, 物理学科是一们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结果往往与想象有比较大的差距, 引导学生常动动手、再做做看.为此“引言”中还设计了一满杯水里还能放入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苏科版教科书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以实验、探究为过程的, 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门学科.苏科版教科书一改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传统模式, 变成现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一些条件, 学生先动脑, 再动手, 最后再动脑的探究模式.苏科版教科书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切、求知欲强的特点, 始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动力, 就是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 转变为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苏科版教科书在八年的使用过程中, 能始终把握住这一点:在探究物理问题中密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探究.

1.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学习“变阻器”之前, 教师问学生:为什么收音机的音量会变大变小?我们教室里的电风扇的转速为什么会变快变慢?这些学生身边并不陌生的现象, 就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关.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要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把握良好的契机, 立足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学习“惯性”概念以后, 有以下实验:玻璃杯内有半杯水, 杯口上放一硬纸片, 硬纸片上放一只鸡蛋.问:谁能移动硬纸片而又不让鸡蛋掉在桌上?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在学习“光的折射”时联系:池塘里的水看上去变浅了,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得向上弯折等, 接着问:你们所看到的现象一样吗?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其中的微妙变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把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学生能观察到区别, 就说明学生已认真观察, 对此已感兴趣.这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电视里魔术“人头搬家”该怎样解释?

三、课堂教学的提问

初中学生的年龄小,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不足的是注意力不易充分集中, 自控能力较差.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例如, 在讲授“滑动变阻器”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对于材料一定的导体, 要改变它的电阻, 你认为哪一个因素改变起来比较方便?”“怎样改变长度才方便呢?”……这样设计提问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又能导出未知, 还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科版教科书与我们生活实际的距离更近了, 因此我也常常采用联系实际列举式的方式提问.比如, “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再由学生自己去辨别、分类.这样列举式提出问题, 学生不拘一格地解答,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有益的.

8.苏科版初中数学说课 篇八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谈谈我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注重生活联系,形式活泼多样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逐步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这个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新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图表,降低了思维难度,更使得学习充满乐趣。数学的价值只有通过与现实相联系才能体现出来,而新教材恰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去感悟和理解所学的各个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如七年级第五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节,通过天坛、地球仪、高楼大厦等学生身边事物的介绍,让学生感受球、柱、锥、面、线、点,觉察到几何就在身边。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2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做”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苏科版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操作、活动、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拼、凑,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勾股定理,熟悉了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习惯。

3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其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也是新课程“过程性目标”在教材上的反映,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例如七年级上第五章《图形的变化》,在七巧板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涂上不同的颜色,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虽然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但却渗透在初中三年的全过程之中。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一般与特殊、统计以及转化思想等。

二、基于新教材的思考

1新课程呼唤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这几个问题:

(1)实施新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在多数学生投入地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同时,少数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者根本没有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把教材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会不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自主探索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但一部分学生由于在知识技能方面实际存在着缺失,难以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有可能更加困难。这要求教师设计出相应的针对整体和个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通过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及简化任务,使部分学习困难生也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快乐。

2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使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但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使用会失去教师课堂的生成和教学智慧。因此我认为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画面要简洁,对于一些图形变化和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可以通过课件演示验证;文字较多的填空、选择等题目可以用PPT投影;但一些例题的解题格式和过程要通过教师的板书给学生以示范。

3“双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课程改革要改的并不仅是教学内容这一点,而是诸多方面。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应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我们要抛弃一些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

上一篇:校园安全防控平台下一篇:医院物业管理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