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2024-07-10

应用题之还原问题(共8篇)

1.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篇一

【习题1】

三年级(3)班参加运动会入场式,排成每行6人,每列6人的方阵,如果要给该方阵再添加一行一列,那么需要补上多少个学生?

【答案】

【解析】需补上6×2+1=13(人)

【习题2】

在3棵树上共栖息着18只鹦鹉和14只杜鹃,每棵树上至少有4只鹦鹉和1只杜鹃。如何每棵树上的杜鹃都不会比鹦鹉多,那么一棵树上最多有( )只鸟?

【答案】

【解析】先给3可数分别配上4只鹦鹉和一只杜鹃,则这样外面哈斯有鹦鹉18-4×3=6(只),还有杜娟14-1×3=11(只).我们可以让剩下的这6只鹦鹉都栖息在一棵树上,此时这棵树最多也只能再停留(4+6)-1=9(只)杜鹃,因此一棵树上最多有4+4+6+9=20(只)鸟。

【习题3】

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之和是15,而且各数位上的数字不相同,那么符合条件的数最小是,是( )。

【答案】

【解析】由题意知为使数最小,则一定是两位数。两位数的两个数位的数字相加和为15,即7+8或者6+9,所以符合条件的数最小是69。要使符合条件的数尽可能大,则数位要尽可能多,又各数位上的数字都不相同,所以满足题意的数是543210。

【习题4】

一堆棋子,若排成三层的空心方阵,则余出14个,若在最外层增加一层,又不够22个,这堆棋子一共有( )个。

【答案】

【解析】最外层每边有棋子(14+22)÷4+1=10(个),因此这堆棋子一共有(10-4)×4×4=74(个)。

2.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篇二

一关于道德性质、道德事实解释力的辩论

伦理自然主义还原论和非还原论都承认一个基本观点——“当且仅当P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释时,P是现实存在的”。他们都承认自然性质和自然事实的真实性,因为自然性质、自然事实可以解释经验世界中的现象。例如“闪电击中房屋”可以解释为什么房屋里的电器被损坏。但是,关于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是否可以解释经验世界的现象这一点,还原论者和非还原论者观点不同,相应地,他们之间在其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也导致双方在道德性质、道德事实同自然性质、自然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观点。

还原论认为,道德性质、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并不具有解释力,因此,这些看上去仿佛存在的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都不是现实存在的,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或者说重新定义为)自然性质和自然事实。如同生物性质可以被还原为物理原子的运动一样,道德性质也可以被还原为与其处于不同层面的非道德性质。相反,非还原论认为道德性质、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因而道德性质不必还原为自然性质,两种性质各自可以有自己独立而真实的存在,而且道德性质是由自然性质体现的。就像生物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关系一般,尽管生命运动实质上是诸多的物理原子的有规律的运动,但是生物性质本身还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生物性质通过物理性质表现出来[2]。这样,为了维护各自的观点,双方在道德性质、道德事实是否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论。

还原论者哈曼(Gilbert Harman)举了两个例子来对比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他举例表明,物理事实是如何能够解释经验世界中的某些现象的。一架飞机飞过云层,通常会在天空中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物理学家作出判断说:“这些云层中有质子。”物理学家之所以会作出这一论断,可以通过“飞机越过云层留下痕迹”这一经验现象来解释。进一步前推,飞机穿过云层为什么会产生痕迹,可以通过假设“云层中有质子”这一自然事实来解释。因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解释链:云层中有质子——飞机穿越云层会产生一道痕迹——物理学家作出“这些云层中有质子”的论断。如果这个解释链正确,我们就可以说“云层中有质子”对“物理学家作出论断”这一经验现象具有解释力。上面的这个解释链对不对,原则上可以通过经验观察来进行检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知云层中是否真的有质子,云层中的质子是否真的导致飞机穿过云层产生痕迹,如果经验观察得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前面的假设也是正确的,而该解释链也是有效的。其次,他认为在道德经验中,这样的解释链却是不存在的。假设人们看见一群小混混虐待猫,在猫身上泼汽油并放火,那么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做是错误的。”现在问题是,如何解释人们产生“这样做是错误的”这一想法的事实?它可以同前一个例子有类似的解释链吗?事实上,人们能观察到的只有各种经验的行为和现象,完全不能找到所谓的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可见,并不需要构造出所谓的道德性质来解释经验现象,道德性质并非真实存在。因此,哈曼主张应该把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他举关于颜色的性质为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假设物体本身具有颜色这种性质,能够看见某种物体具有颜色,只需要解释说该物体具有某种反射光线的物理性质,而被反射的光线刺激我们的视网膜,最后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使得我们产生颜色的感觉。因此,只要把颜色还原为一些物理和生理性质,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看见物体的颜色[3]。哈曼认为,类似的方法可以用在道德性质上,只要把道德性质“错误”还原为“引起不必要的痛苦”,那么当小混混的行为确实引起了猫不必要的痛苦时,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有“该行为是错误的”这个想法。因此,哈曼说:“你需要设想一些物理事实来解释出现的对科学现象的物理观察的结果,但是你不需要假设任何道德事实来解释我上面所说的(即虐猫的例子,引者注)道德观察结果。在道德事例中,似乎你只需要假设一些关于心理的或者是某人进行道德观察时的感性事实就可以了。”[3]6我们只要观察一系列关于小混混的非道德的经验事实,就自然能够作出“这些行为是错误的”的道德判断,影响人们最终决断的是映射在眼睛中的非道德的事实。

非还原论者斯德津(Nicholas Sturgeon)对哈曼的观点很不认同。他认为哈曼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必须说明,道德事实、道德性质完全不能解释非道德的经验事实。现在假设一个人得知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之后,产生了这样的道德评判——“希特勒是邪恶的”,还原论者肯定认为只要诉诸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经验行为,就足可以解释这个人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但是斯德津指出,难道我们不能说希特勒的“邪恶”这个道德性质可以解释希特勒一系列屠杀犹太人人的行为吗?只要问问,为什么希特勒会屠杀犹太人呢?答案似乎只能诉诸一种道德性质[4]232。他认为,人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解释链:希特勒是邪恶的——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我们作出“希特勒是邪恶的”的论断。从这个解释链上来看,关于道德经验的解释和前面关于“质子”的经验解释的结构相同,具有同样效力,因而道德性质和物理性质一样,对经验现象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斯德津还运用“反事实论证”的方法(counterfactual test)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4]。在“质子”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说,如果云层中没有质子,飞机越过云层时就不会产生一道白色的痕迹,物理学家也不会认为云层中有质子。类似地,在“虐猫”事件中,我们也可以说,如果小混混的行为不是“错误的”,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泼汽油、点火的行为以及兴奋的心态,我们也不会认为这些表现是错误的。斯德津由此认为,道德性质确实是必须要存在的,否则就解释不了有些经验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而且道德性质通过自然性质体现出来,它就存在于自然性质中,小混混的一系列行为不仅是一个自然经验的过程,本身也已经包含了价值属性。

二关于道德副现象论的争辩

哈曼认为,斯德津并没有解决他提出的问题。在他看来,一个性质或者事实要能够解释某种经验现象,这个过程必须是能够观察的。[5]在质子的例子中,云层中有没有质子以及质子如何导致飞机越过云层留下白色的痕迹,这整个过程原则上都能够通过观察来得到证明。但是就有关道德的情况而言,尽管斯德津提出的解释链只有能够通过观察来检验,才能证明是正确、真实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要能够观察到小混混的行为中有“错误”这种道德性质,它产生了小混混的各种虐猫行为,进一步导致人们作出“小混混的行为是错误的”的判断。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被观察到的,所以道德性质就不能用来解释经验事实。站在还原论的立场上来说,既然道德性质解释经验行为的过程不能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确证,那么只能把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通过自然性质来解释经验事实,而这一过程总是可以观察的。

但是,根据斯德津的“反事实论证”,道德性质或者道德事实必须存在,否则相应的自然性质或者自然事实就不可能存在。必须承认,如果小混混的行为没有包含“错误”这种性质,他们就不会泼汽油、点火、哈哈大笑等。因此,道德性质或者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不能就此把所有的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哈曼认为,这不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即使是道德副现象论者也会通过“反事实论证”的考验,但是它并不认为道德性质具有任何解释力,“反事实论证”并不表明道德性质和道德事实对经验现象有解释力。

哈曼提出的“道德副现象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接受关于希特勒的反事实论证(如果希特勒在道德上不是邪恶的,我们就不会在道德上认为他是邪恶的),但是它将这个论证作如下理解:希特勒拥有一些非道德的性质,这些性质做了两件事情,它们显现另外一种性质——邪恶,并且这些非道德性质也促使希特勒以某种方式行为。但是和这些非道德性质不同,‘邪恶’这种附着于非道德性质上的道德性质不具备对任何行为的诱发作用,因此用它来解释希特勒的行为是错误的。当然,如果希特勒在道德上不是邪恶的,他当然也没有这些非道德性质;因此,除非他的行为是不受控的,如果希特勒不是邪恶的,他的行为肯定会有所不同。”[6]对于哈曼利用“道德副现象论”来反对他的做法,斯德津提出如下反对意见[6]:(1)“反事实论证”已经表明,如果道德性质有所不同,相应的可观察的经验事实也会发生变更,我们通常确实是通过引证道德事实或者道德性质来说明非道德的经验事实。如果道德副现象论对这种解释不满,认为道德性质或者道德事实没有解释力,那么它总是要说明一些反例,来告诉我们道德性质在上面这些例子中究竟怎样由自然性质确立,但是它们本身不能解释经验事实。而在这个问题的解释上,道德副现象论至今都是不成功的,因此它很难说得上是一种成熟的理论。(2)如果一定要坚持道德副现象论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道德性质的问题。在一个极端的物理主义者看来,所有的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社会性质、心理特性等都可以看做物理性质的附着性质,因此这些性质也就只是从物理性质中派生出来的副性质,它们本身对经验事实的解释也没有任何作用。道德性质在解释经验方面的无力性同样可能出现于自然性质上,我们也因此必须说,那些非道德性质同样也无法解释经验事实。但是这在哈曼那里不会被接受的,在《道德的性质》一书中,他本来就是打算要把道德性质还原为社会事实和心理特性来解释经验事实的,可见他也不会赞成道德副现象论,那么他就不能用“道德副现象论”来反驳“反事实论证”。

可见,斯德津的确对哈曼做出了有力反驳,尤其是第二点,指出道德副现象论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导致所有非物理的其他性质都可能丧失对经验现象的解释力,这一点即使是哈曼也难以接受。但哈曼难以接受的观点未必是错误的观点,斯德津一方面始终没有从正面反驳道德副现象论,另一方面也没有回答哈曼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回避。斯德津的“反事实论证”对于一个充分条件命题而言是有效的。根据形式逻辑可知,通过假言命题“~p→~q”,就能得到“q→p”,这是“反事实论证”的逻辑基础。如通过“如果行为中没有‘错误’这种道德性质,小混混的行为中就不会表现出虐待猫的各种自然特征”,可推导出“如果小混混的行为中表现出虐待猫的各种自然特征,那么这是因为他们行为中有‘错误’这种道德性质”。通过这种论证,斯德津说明道德性质对于经验事实的解释具有不可排除的解释力。但是对于道德副现象论的逻辑论证过程如下:

S1:p→(q∧s)(如果行为具有自然特征p,那么就有道德性质q和自然性质s)

(S3的含义是:如果没有道德性质q或者没有自然性质s,就不会有行为的自然特征p)斯德津认为,通过反事实论证可以说明,只要“一个行为如果没有道德性质q,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自然特征p”成立,那么道德特征对于自然特征的解释具有不可排除性。但是道德副现象论者同样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道德性质q,那么就不会有行为的自然特征p:

因此,“反事实论证”面对道德副现象论是失效的。对于斯德津来说,要反对道德副现象论,其实应该从根本上反对道德副现象论的逻辑前提S1,即反对p→(q∧s),证明道德性质q不是自然性质p派生出来的性质,其本身就具有解释力。因此,哈曼要求斯德津告诉我们,道德性质在经验事实的解释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如何才能通过经验观察的办法知道原来道德性质确实通过如此这般的形式解释了经验事实。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斯德津从头到尾完全没有涉及到,仅仅是批评哈曼不应该用道德副现象论来反对他。因此,米勒也评论说:“斯德津需要的是增加一点其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反事实论证来证明道德性质具有重要的解释力。”[7]149那么,斯德津能采取什么方法来证实道德性质的解释作用呢?在《当代元伦理学导论》一书中,米勒介绍了多种方法来支持他,我们下面引介其中的一种。

三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的程序性解释

杰克逊(Frank Jackson)和佩蒂特(Philip Pettit)指出,要检验一个性质F是否对某个给定的经验效果e具有解释力,通常诉诸以下三个假设,笔者概括如下[8]:

1.一个事物的因果性解释必须引导我们去找到和事物最终效果的产生有因果关系的性质。

2.一种性质要和某个效果具有因果相关性的方式之一,是其本身必须对最终效果产生功效。

3.如果以下三个条件一起得到满足,那么一个性质F对某个效果e的产生就没有因果上的功效:

(1)存在一个不同的性质G使得只有在G对效果e的产生有功效的时候,F才在e的产生中有功效;

(2)G具有功效,不需要F来产生G,它们之间不是F先行G后继的因果关系;

(3)不需要F和G联合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效果e,它们不是联合性的原因要素。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片区域产生放射性(e)。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一块含有铀元素的矿石具有放射性(F)。为了检验F是否对e的产生有解释力,要看F是否对e的产生有因果功效。同时我们也知道,对这片区域放射性的解释还可以是这些铀矿石中的铀原子的衰变性(G)。首先,对于效果e而言,只有性质G对它的产生具有功效(即铀原子的衰变性确实导致该区域产生放射性),性质F才会对e的产生具有效力(根据物理常识,铀原子只有衰变才会产生放射性),这满足3(1)。性质G可以产生效果e,但是F不能产生G(不是铀矿石的放射性产生铀原子的衰变),这满足3(2)。不需要同时有性质F和性质G一起来解释效果e,单纯的铀原子的衰变已经可以用来解释该区域产生放射性的现象,这满足3(3)。由于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性质F对效果e没有因果上的功效。杰克逊和佩蒂特认为,前面的假设2一旦换成假设4,会出现问题。

4.某个性质与某个效果的产生若要具有因果相关性,唯一的途径是在该效果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因果功效性。

我们看见,在假设2中,性质在效果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功效是一个性质与某个效果的产生具有因果相关性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方式。而假设4却认为这是唯一能够确证性质F与效果e相关性的途径,所以性质F对效果e没有解释力。但这显然不合常理。尽管一块含有铀元素的矿石具有的放射性并不能对该地区的放射性现象产生最直接的因果功效,但是我们不会认为,含有铀元素的矿石的放射性同该地区的放射性没有因果关系。杰克逊和佩蒂特认为,要解决这个不合常理的问题,就必须否认假设4,说明一个性质F尽管对效果e没有最直接的因果功效,但是它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证明其同e的因果相关性及对e的解释力。他们认为,虽然不能证明F在e的产生中具有因果功效,但是性质F的出现却表明,一定会存在着这样一个具有解释力的其他性质。尽管F不产出该性质,但是F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在当下的环境中,某种具有解释力的性质G将会出现,因而F与e确实存在关系。他们说:“一种隐喻的说法可以用来形容这种关系,一种性质的出现,在某种描述性的情境下,规划了某种产出性性质的出现。这就好像电脑程序,它确保某些事情将要发生,这些事情满足某种描述性,尽管所有产出性工作都由较低的、机器层面的性质来完成。”[8]他们将这种解释经验的方式称为程序性解释。

以哈曼为代表的还原主义认为,道德性质对经验事实没有解释力,只有更基本的自然性质才能解释经验事实,因而有必要把道德性质还原为自然性质。这其实就是支持假设4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虐待猫是不对的(e)能且只能通过小混混虐待猫的一系列自然行为(G)来解释,而“错误的”(F)对于解释e没有任何功效。那么,斯德津可否借鉴前面的程序性解释来解答哈曼的反驳呢?我们需要考察一下,道德性质的出现是否规划了某种自然性质的出现,而这种自然性质对经验效果的产生具有功效。当然不可否认,将汽油泼在猫身上并放火等一系列的自然行为确实可以有效地说明为什么该行为是错误的,就是说较低层面的非道德性质的解释力没有疑问。问题是,是否出现道德性质(“错误”)就一定如电脑程序般规划了将汽油泼在猫身上并点火这一自然行为的出现。这是不能确定的。“错误”所能预示的行为有很多,但为什么一定是将汽油泼在猫身上并点火这一自然行为?米勒认为,这种疑虑完全可以消解[7]154。我们说希特勒的“邪恶”规划了屠杀犹太人行为的出现,但是假设希特勒不是屠杀犹太人,而是将欧洲所有的猫杀光,仍然不妨碍我们认为他是邪恶的。同样,如果这些小混混不是在猫身上泼汽油并放火,而是给猫身上通电,我们一样会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不管“错误”这一道德性质规划了什么样的自然行为,都不妨碍我们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只要“错误”出现了,它总是能够规划出某种能够对效果e具有解释效力的自然行为,而“错误”总是与该效果有关。

我们可以进一步站在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立场上来看这个问题,还原论支持假设4,认为道德性质在对某个经验效果的解释上没有作用,毕竟我们没有办法来把握道德性质究竟是什么,因而必须通过还原的方法,把较高层次的道德性质还原为较低层次的自然性质来说明一个经验事实,认为较高层面的性质其实和经验事实没有关系。非还原论通过程序解释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证明,较高层次的性质和经验事实是有关系的,它可以用来间接地解释经验事实;另一方面,一种道德性质能够规划出哪一种自然性质或自然事实是不确定也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把道德性质还原为某一种自然性质(例如我们可能在各种性质中都可以发现“错误”这种道德性质),它总是存在于一系列的自然行为中,并通过自然性质来体现并发挥功效。我们要看到,不管是还原论还是非还原论,他们基本的立场都是自然主义的,即他们都认为道德性质的存在与自然性质有密切关系,道德性质只有诉诸自然性质才能解释经验现象。但是,诚如本文开篇所言,由于我们对自然主义的了解不够,常常误将自然主义等同于还原论,因而对自然主义的把握就难免有所疏漏。笔者也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希望能够深化学界对自然主义元伦理学的认识,并期待更多的学者一起来推进自然主义元伦理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Darwall S,Gibbard A,Railton P.Toward Fin de siècle Eth-ics:Some Trends[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92(1):169-174.

[3]Harman G.The Nature of Moralit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4]Sturgeon N.Moral explanations[C]//Sayre G-McCord.Essays on Moral Reali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5]Harman G.Moral Explanations of Natural Facts-Can Moral Claims Be Tested Against Moral Reality?[J].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Supplement,1986(24):64.

[6]Sturgeon N.Harman on Moral Explanations of Natural Facts[J].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Supplement,1986(24):74-75.

[7]Miller A.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Metaethics[M].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3.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下册65页智慧广场。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

活动一:问题导入,感知策略。

(课件呈现。)猜一猜:一个数除以7再加上3,正好是8,这个数是多少? 师: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35)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先用8减去3等于5,然后用5乘7就得到了35。师:你是由结果往前倒着推想得到的,是吗?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使学生初步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活动二:初步体验,明晰策略。(1)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

师:你能把这些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吗?(2)整理信息。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预设: a.画示意图。

展示交流,让学生明白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数量间的关系:用长方形表示原有的豆浆,不知道有多少升。卖出一半,剩下的一半用黄色表示,这是第一幅图。再加入10升是28升,用第二幅图表示。

b.画线段图。

展示交流: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原有豆浆,卖了一半,取线段的一半,改用虚线表示;又加10升是28升,在原来的线段右延长一段,表示又加的10升。

活动三:深化理解。师:现在你能解决了吗?(学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师: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刚才不管是哪种方法整理,同学们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整理信息的。你能用更加简洁的方法的再整理一下信息吗?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呈现。)原有?升 卖了一半 又加入10升 现有28升 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回忆“猜一猜”环节所用的方法,产生“倒过来推想”的想法。)师:我们试着从结果出发,倒着想想看看。(1)小组整理信息,教师巡视。(2)展示交流。事情发展的顺序(课件呈现)

倒过来推想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 活动四:解决问题。

预设:(1)28-10=18(升)(2)(28-10)×2 18×2=36(升)=18×2

=36(升)

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

小结:有些问题倒着想反而更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像刚才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在我们的数学中和生活中经常使用,板书:倒过来推想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感受、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体会它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活动五:自主探究,理解策略。

1.课件出示:张军原来有一些卡片,后来又收集了20张;送给李明32张后,还剩18张。张军原来有多少张卡片?

师:谁能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借助卡片演示收集、借出的过程。)师:想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预设思路:

预设算法:

(1)18+32=50(张)(2)18+32-20 50-20=30(张)=50-20

=30(张)

3.回顾反思。

师: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交流。

师小结:知道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我们可以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寻找答案。【设计意图:由直观向抽象过渡,有了前面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4.实践应用,深化理解。(1)填数练习。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总结方法:(课件显示。)

(2)提高练习。

一个抽屉里放着若干玻璃球,每次取出其中的一半,这样反复操作3次,这时抽屉里还剩5个。抽屉里原有多少个玻璃球?

(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订正。(3)生活中的数学。

307公交车到达A站后,下去8位乘客,又上来12位乘客,这时车上有24位乘客。到达A站前车上原有多少乘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安排不同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七: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设计一道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决问题。

4.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篇四

第一环节 温故而知新

1、把二次函数yx22x1配方成顶点式为()A.y(x1)2 B. y(x1)22 C.y(x1)21 D.y(x1)22

2、已知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正比例函数y=(b+c)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大致是()

23、二次函数y=x–2x–3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A、–1<x<3 B、x<–1 C、x>3 D、x<–3或x>3

4、二次函教y=x+2x﹣5有()

A、最大值﹣5 B、最小值﹣5 C、最大值﹣6 D、最小值﹣6

25、已知抛物线y=-2x+3x+5请回答以下问题:(1)化成顶点式:____________________(2)它的开口向,对称轴是直线,顶点坐标为 ;(3)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与y轴的交点为。(4)当X=_____时Y有最_____值,是___________

6、顶点为(-2,-5)且过点(1,-14)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第二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1、某商店经营T恤衫,已知成批购进时单价是2.5元。根据市场调查,销售量与销售单价满足如下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单价是13.5元时,销售量是500件,而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以多售出200件。

请你帮助分析,销售单价是多少时,可以获利最多? 设销售单价为x(x≤13.5)元,那么

(1)销售量可以表示为 ;(2)销售额可以表示为 ;

(3)所获利润可以表示为 ;(4)当销售单价是 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22最大利润是 .

2、【探究】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18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活动内容:解决本章伊始,提出的“橙子树问题”(1.验证猜测;2.进一步分析)

1.本章一开始的“种多少棵橙子树”的问题,我们得到了表示增种橙子树的数量x(棵)与橙子总产量y(个)的函数关系是:二次函数表达式y=(600-5x)(100+x)=-5x+100x+60000。当时曾经利用列表的方法得到一个猜测,现在可以验证当初的猜测是否正确?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1)利用函数图象描述橙子的总产量与增种橙子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

(2)增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橙子的总产量在60400个以上?

2、某商店购进一批单价为20元的日用品,如果以单价30元销售,那么半个月内可以售出400件。根据销售经验,提高销售单价会导致销售量的减少,即销售单价每提高1元,销售量相应减少20件。如何提高售价,才能在半个月内获得最大利润?2

3、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为40元的苹果,物价部门规定每箱售价不得高于55元,市场调查发现,若以每箱50元的价格销售,平均每天销售90箱,价格每提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

(1)求平均每天的销售量y(箱)与销售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该批发商平均每天的销售利润W(元)与销售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每箱苹果的销售价为多少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学会了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环节 课后作业

1、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根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千克;销售单价每涨一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①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②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时,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当销售单价定为多少时,月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2、一种绿茶,每千克成本为50元.市场调查发现,在一段时间内,销售量w(千克)随销售单价x(元/千克)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关系式为:w=-2x+240.设这种绿茶在这段时间内的销售利润为y(元),解答下列问题:(1)求y与x的关系式;

(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

(3)如果物价部门规定这种绿茶的销售单价不得高于90元/千克,公司想要在这段时间内获得2250元的销售利润,销售单价应定为

3、我省某工艺厂为全运会设计了一款成本为每件20元得工艺品,投放市场进行试销后发现每天的销售量y(件)是售价x(元∕件)的一次函数,当售价为22元∕件时,每天销售量为780件;当售价为25元∕件时,每天的销售量为750件.(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2)如果该工艺品售价最高不能超过每件30元,那么售价定为每件多少元时,工艺厂销售该工艺品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利润=售价-成本)

4、某通讯器材公司销售一种市场需求较大的新型通讯产品,已知每件产品的进价40元,每年销售该产品的总开支(不含进价)总计120万元,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年销售量y(万件)与销售单价x(元)之间存在着如图所示的一次函数关系。(1)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试写出该公司销售该种产品的年获利z(万元)关于销售单价x(元)的函数关系式(年获利=年销售额-年销售产品总进价-年总开支),当销售单价x为何值时,年获利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3)若公司希望这种产品一年的销售获利不低于40万元,借助(2)中函数的图像,请你帮助该公司确定销售单价的范围,在此情况下,要使产品销售量最大你认为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元?

近五年中考题(22题)

1、(2012年中考)在“母亲节”期间,某校部分团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准备购进一批许愿瓶进行销售,并将所得利润捐给慈善机构.根据市场调查,这种许愿瓶一段时间内的销售量y(个)与销售单价x(元/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1)试判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关系式;

(2)若许愿瓶的进价为6元/个,按照上述市场调查的销售规律,求销售利润w(元)与销 4 售单价x(元/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若许愿瓶的进货成本不超过900元,要想获得最大利润,试确定这种许愿瓶的销售单价,并求出此时的最大利润.

2、(2011年中考)某商场经营某种品牌的童装,购进时的单价是60元.根据市场调查,在一段时间内,销售单价是80元时,销售量是200件,而销售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多售出20件.

(1)写出销售量y件与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销售该品牌童装获得的利润w元与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若童装厂规定该品牌童装销售单价不低于76元,且商场要完成不少于240件的销售任务,则商场销售该品牌童装获得的最大利润是多少?

3、(2010年中考题)某市政府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李明在政府的扶持下投资销售一种进价为每件20元的护眼台灯.销售过程中发现,每月销售量y(件)与销售单价x(元)之间的关系可近似的看作一次函数:y10x500.

(1)设李明每月获得利润为w(元),当销售单价定为多少元时,每月可获得最大利润?(2)如果李明想要每月获得2000元的利润,那么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元?

(3)根据物价部门规定,这种护眼台灯的销售单价不得高于32元,如果李明想要每月获得的利润不低于2000元,那么他每月的成本最少需要多少元?

4、(2009中考)某水产品养殖企业为指导该企业某种水产品的养殖和销售,对历年市场行情和水产品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种水产品的每千克售价y1(元)与销售月份x3x36,而其每千克成本y2(元)与销售月份x(月)满足的函8数关系如图所示.(1)试确定b、c的值;

(2)求出这种水产品每千克的利润y(元)与销售月份x(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月)满足关系式y(3)“五·一”之前,几月份出售这种水产品每千克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5、(2008中考)某服装公司试销一种成本为每件50元的T恤衫,规定试销时的销售单价不低于成本价,又不高于每件70元,试销中销售量y(件)与销售单价x(元)的关系可以近似的看作一次函数(如图).(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5.例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顺序问题 篇五

考查内容:多种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 氧化性强的物质先发生反应, 氧化性弱的物质后发生反应;多种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 还原性强的物质先反应, 还原性弱的物质后反应。

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

解题原则:“强强优先, 逐级反应。”

【例1】 向含nmolFeBr2的溶液中通入nmolCl2, 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

A.2Fe2++Cl2=2Fe3++2Cl-

B.2Br-+Cl2=Br2+2Cl-

C.2Fe2++4Br-+3Cl2=2Fe3++2Br2+6Cl-

D.2Fe2++2Br-+2Cl2=2Fe3++Br2+4Cl-

解析:当Fe2+、Br-与足量Cl2反应时, 两者都被完全氧化;但当Cl2不足量时, 必须弄清两者还原性强弱关系:Fe2+>Br-, 也就是说, 在同等条件下, Fe2+先被氧化, 当Fe2+全部被氧化后, Br-才开始被氧化;反之, 只要Br-被氧化了, 说明Fe2+已全部被氧化。A、B选项错误在于认为只发生了某一个反应, 忽视了另外一个反应的存在;选项C是在Cl2足量的条件下的反应, 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 FeBr2溶液与Cl2的物质的量均为nmol, 因此可以确定D选项正确。

【例2】 在FeCl3、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 Fe3+、Cu2+、Fe2+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为4∶2∶1, 现加入适量的铁粉, 使溶液中的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3∶9, 则投入的铁粉与原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

A.5∶4 B.4∶5 C.3∶5 D.5∶6

解析:本题考查多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加入铁粉可能发生以下反应:①Fe+2Fe3+=3Fe2+, ②Fe+Cu2+=Fe2++Cu。因氧化性Fe3+>Cu2+, 所以反应顺序是反应①先发生, 反应②后发生, 由反应Fe3+有剩余可知, 加入铁粉只发生了反应①, 设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为xmol, 原混合物中n (Fe3+) ∶n (Cu2+) ∶n (Fe2+) 分别为4mol、2mol、1mol, 则反应后分别为 (4-2x) mol、2mol、 (1+3x) mol; (4-2x) ∶2∶ (1+3x) =1∶3∶9得x=5/3, 所以n (Fe) ∶n (Cu2+) =5∶6, 正确答案为D。

【例3】 将铁粉、铜粉和FeCl2、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放在一容器里, 按下列情况分析判断哪些金属离子或其单质能同时存在, 哪些不能同时存在。

(1) 反应后有铁粉剩余, 则容器中可能有______。

(2) 反应后有Cu2+和Cu, 则容器中不可能有______。

解析:氧化性:Fe3+>Cu2+;还原性:Fe>Cu根据“强强优先”原则:

(1) 反应后, 铁粉有剩余, 反应顺序为:①2Fe3++Fe=3Fe2+;②Cu2++Fe=Fe2++Cu。铁粉未用完, Fe3+、Cu2+全部被还原, 因此可确定容器中可能有Fe2+、Cu、Fe。

(2) 铁粉不足时, 可能的反应顺序为:①2Fe3++Fe=3Fe2+;②Cu+2Fe3+=2Fe2++Cu2+。有铜剩余, 说明Fe3+已全部反应完, 有Cu2+则无Fe, 因此可确定容器中不可能有Fe3+与Fe。

【例4】 将铁粉投入到盛有Cu2+、Ag+、Fe3+的溶液中反应完毕时, 若烧杯底部有铁粉剩余, 溶液中一定不含的金属离子是______, 若烧杯中没有铁粉剩余, 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 若溶液中不含有Cu2+时, 则一定不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

解析:因为Cu2+、Ag+、Fe3+三种离子的氧化性顺序为:Ag+>Fe3+>Cu2+, 当加入铁粉时, 反应顺序为①2Ag++Fe=2Ag+Fe2+;②2Fe3++Fe=3Fe2+;③Cu2++Fe=Cu+Fe2+。当铁粉有剩余时Ag+、Fe3+、Cu2+将全部反应;若铁粉不剩余时, 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只有Fe2+;溶液中不含Cu2+时, 因为Ag+、Fe3+的氧化性比Cu2+强, 所以一定不再有Ag+和Fe3+。

答案:Ag+、Fe3+、Cu2+;Fe2+;Ag+、Fe3+。

【例5】 向400mL溴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1120mLCl2 (标况) , 溶液中有1/3Br-被氧化。求原溴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根据反应Br2+2Fe2+=2Fe3++2Br-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Fe2+>Br-。根据题意, Br-部分被氧化时, 则Fe2+全部被氧化, 因为通入的氧化剂Cl2先和Fe2+发生反应, 只有将Fe2+氧化完, 才能氧化Br-。

解:设原溶液中含FeBr2的物质的量为x, 则

n (Fe2+) =x, n (Br-) =2x, 被氧化的Br-为2x3

2Fe2++Cl2=2Fe3++2Cl-2Br-+Cl2=Br2+2Cl-xx22x3x3

氯气的物质的量为:x2+x3=1120×10-322.4mol

解得x=0.06mol

6.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篇六

一、打好基础, 掌握一般对应关系

这一步, 我们主要掌握常见氧化剂及其还原产物、还原剂及其氧化产物, 还要注意浓度、温度、酸碱性等对产物的影响, 现列举如下:

举例: (2008全国理综试卷Ⅰ26题) 实验室可由软锰矿 (主要成分为Mn O2) 制备KMnO4, 方法如下:软锰矿与过量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 生成K2MnO4和KCl;用水溶解, 滤去残渣, 滤液酸化后, K2MnO4转化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 浓缩滤液, 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 请回答:

(1) 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

(2) K2Mn 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

(3) 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完成本题分两步, 第一就是写出题目给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第二步是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本题给出了全部的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就按给出来的条件书写方程式;如未给出, 就按列举的一般情况写出对应的产物。

答案: (1) 3MnO2+6KOH+KClO3=3K2MnO4+KCl+3H2O

(2) 3MnO2-4+4H+=MnO2↓+2MnO-4+2H2O

(3) 2KMnO4+8H2SO4+5Na2C2O4=2MnSO4+10CO2↑+K2SO4+5NaSO4+8H2O

二、谁靠前, 谁优先;弱能, 强亦能

我们已经知道优先反应原则, 其内容就是有多种氧化剂时, 氧化性强的优先被还原;有多种还原剂时, 还原性强的优先被氧化。那么什么是“弱能, 强亦能”呢?就是一种还原剂能够被氧化性弱的氧化剂氧化, 那么就一定能够被氧化性强的氧化剂氧化, 而一种氧化剂能够被一种还原性弱的还原剂还原时, 也一定可以被一种还原性强的还原剂还原。常见氧化剂的氧化性顺序为:KMnO4>HNO3>Cl2>浓H2SO4>Br2>Fe3+>I2>SO2>S;常见还原剂还原性顺序为:S2->I->Fe2+>Br->Cl-。

举例:如果已知2Fe3++2I-=2Fe2++I2, 又知还原性:I-<S2-, 那么Fe3+就能与S2-反应, 就能写出:2Fe3++S2-=2Fe2++S。

三、强在前, 弱在后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即氧化性强的做反应物, 氧化性弱的做生成物;而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所以还原性强的做反应物, 还原性弱的做生成物。

举例: (2006上海24) 请将五种物质:N2O, FeSO4, Fe (NO3) 3, HNO3, Fe2 (SO4) 3组成一个未配平的方程式。

分析:比较以上5种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可知其中氧化性最强的为HNO3, 即为氧化剂, 对应的N2O即为还原产物;还原性最强的为FeSO4, 即为还原剂, 对应的Fe (NO3) 3和Fe2 (SO4) 3即为氧化产物。

答案:HNO3+FeSO4→Fe (NO3) 3+N2O+Fe2 (SO4) 3+H2O。

四、相互靠拢不交叉的原则

同种元素的高价化合物与低价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 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之后的值不会交叉, 即高价降低后 (还原产物) 的化合价仍会高于或等于低价升高后 (氧化产物) 的化合价。

举例: (1) H2S+H2SO4 (浓) =S↓+SO2↑+H2O

分析:S元素的化合价为-S2、S0、+S4、+S6, +6价做氧化剂, -2价做还原剂, 前者化合价降低, 后者化合价升高, 但不能交叉, 所以前者降低到+4价, 后者升高到0价。

分析:这个方程式中, 高价的氯元素 (KClO3) 氧化低价的氯元素 (KCl) , 需要注意, Cl2既是氧化产物, 又是还原产物, 可以看出, 高价氯元素降低之后的化合价与低价氯元素升高之后的化合价相等。高价氯元素降低后的化合价不能低于低价氯元素升高后的化合价, 即还原产物的化合价不能低于氧化产物的化合价, 所以产物中的KCl既不是氧化产物, 也不是还原产物。

总之, 同种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应遵循化合价升降靠拢但不交叉的原则, 书写时应注意这一点。

五、环境溶液的酸碱性与H+、OH-、H2O在方程式中出现的辩证关系

(1) 在酸性介质中反应, 生成物中可以有H+、H2O, 但不能有OH-。

(2) 在碱性介质中反应, 生成物中无H+。

(3) 在近中性条件下, 反应物中只能出现H2O, 而不能有H+, 生成物方面可以有H+和OH-。

举例:请写出硫酸亚铁溶液和双氧水混合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由于溶液显酸性, 所以产物不可能有OH-, 只能有水, 而反应物中氧多, 所以反应物中必须加氢离子, 即:

答案:2Fe2++H2O2+2H-=2Fe3++2H2O。

7.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篇七

金属酞著类化合物作为催化剂, 可在室温或略高于室温下, 对底物进行催化还原, 实用性很高。酞菁配合物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的不同领域, 包括半导体、电致变色和非线性光学器件, 信息存储系统, 液晶等应用。金属酞菁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在催化方面, 包括大规模的工业过程。

2 酞菁的催化还原应用

2.1 硝酸根的还原

钴酞菁被证明是还原一种有效的催化剂, 在Na2S2O4存在的条件下, 对于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这类反应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在地球生物化学氮循环的过程中, 起到反硝化作用。催化循环包括从二价酞菁钴还原到一价酞菁钴, 其在碱性溶液中可稳定数小时, 还原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然而, 对NO2-和NO3-的还原会形成不同的产物, 分别是NH3、N2还有N2O[1]。这些产物的产生可以通过不同钴酞菁配体来解释。相应的铁酞菁配合物对于还原NO2来说也是一个稳定的催化剂。还原剂的选择对于还原反应的选择性是至关重要的。

2.2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金属酞菁还原硝基化合物有两个重要方面: (1) 尽量采用一锅法将硝基化合物还原为含氮杂环 (2) 在还原硝基的情况下, 不需要保护其他敏感基团[2]。钴酞菁和铜酞菁通过水合肼将芳香硝基还原为胺具有很高的选择性[3]。当苯环上连接有不同的功能性基团 (如卤素、醛、酮、羧基、酰胺等等) 时, 还原反应的产率也很高 (图1) 。

二硝基苯其中一个硝基被还原成氨基的产率为95%。钾和甲酸铵也可作为还原剂, 但胺产量下降到34-45%。值得注意的是, 简单的Co和Cu盐只提供10-12%的胺产率。其中酞菁配合物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促进了其被还原成CoIPc, 并且由于π-π键的相互作用硝基的氧原子和金属酞菁的氮原子发生配位作用, 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在聚乙二醇中, 用N2H4·H2O也可以还原一系列的硝基 (40examples, 46-99%yields) [4], 溶剂对该反应的影响较大, 虽然在Et OH、[Bmim]BF4、[Bmim]HSO4、PEG-400获得不错的产率, 但是在在水、四氢呋喃、甲苯、乙酸乙酯中还原产率很低。基于ZnPc、Cu Pc和Co Pc体系的还原可以催化剂可循环使用4次, 但是在第5次时, 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下降。有趣的是Fe Pc通常是用来氧化的, 但是也可用作芳香硝基的还原反应[5]:Fe Pc (0.5mol%) , Fe SO4·7H2O, 或者Fe Pc:Fe-SO4·7H2O 1:1的混合物, 在水合肼存在的条件下, 在甲醇水溶液中回流反应。根据取代基的不同, 合理的选择催化体系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3 Zn Pc-Na BH4对醇的还原

Zn Pc-Na BH4体系对于醇的还原是非常高效的。在该互补体系当中, 当取代基有硝基存在时, 也只将羰基还原为醇 (图二) 。

单独的Na BH4可以用于还原羰基化合物。然而需要过量的Na BH4和很长的反应时间。在PEG-400溶剂中, 4-硝基苯甲醛在12小时之后还原为相应的醇, 产率为50%。在Ni Cl2的存在下, 12小时之后达到65%的产率。改用0.4mol%Ni Pc大大提高了反应速率, 并在20min后得到产率为99%的4-硝基苄醇。相比于其他溶剂, 无毒的PEG-400是最合适的溶剂:Et OH (75%, 12h) , H2O (48%, 12h) , 乙二醇 (23%, 12小时) 和THF (7%, 12小时) 。这个体系的优点是容许不同的取代基的存在 (卤素, 腈, 羧基和硝基) , 实现高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Kudrik, E.V.;Makarov, S.V.;Zahl, A.;van Eldik, R.Inorg.Chem.2005, 44, 6470.

[2]Eckert, H.Angew.Chem., Int.Ed.1981, 20, 208.

[3]Sharma, U.;Kumar, P.;Kumar, N.;Kumar, V.;Singh, B.Adv.Synth.Catal.2010, 352, 1834.

[4]Sharma, U.;Kumar, N.;Verma, P.K.;Kumar, V.;Singh, B.Green Chem.2012, 14, 2289.

8.应用题之还原问题 篇八

一是成本还原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差异。成本还原法以逐步结转分步法为核算背景, 将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还原成原始成本项目综合结转, 以专设的“半成品”项目或者“直接材料”来计算成本。成本还原法可以综合计算生产流程当中产生的各项成本, 确保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两者的差异体现在六个方面: (1) 费用分配标准存在差异。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分配费用和间接成本通常都将工时作为标准, 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 它主要是将作业的数量当作分配费用与成本的标准, 应确认企业不同项目的作业和运行作业产生的各项成本, 根据原材料转换为成品的过程以及对产业的多元化需求, 应实现对成本费用全程监督、追踪的目的, 使企业中相关费用等问题逐渐趋于明朗化、透明化。 (2) 成本计算方法存在差异。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首先应该按照工时和机时等数量标准将生产部门产生的全部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 以此为单位来统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制造费用, 之后再根据规定的分配率将其分配至不同的产品线上, 从而计算出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而成本还原法首先要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制造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 将分配率计算出来之后再利用分配率计算出产品成本。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性质和成本动因数量上, 相对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来说, 成本还原法应用到了更多的成本动因, 准确度更高。 (3) 成本计算对象存在差异。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关注的对象不同和计算成本的单一性不同, 成本还原法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形成原因及其一系列过程, 成本还原法的计算对象呈现出制造中心、业和资源等多个不同层次特性。 (4) 成本计算原理存在差异。成本还原法通常利用动态追踪的方式将企业作业最大程度的反应出来, 以此来计量作业成本以及成本对象, 主要根据物资消耗情况来实施成本还原分配等动作, 核算的主要对象为还原法, 成本库主要是各级不同的成本动因来进行设置, 同时以不同作业以及物资的消耗情况, 来分摊设置在成本库当中的成本, 从而计算出总成本以及各个产品的单位成本。成本还原法主要是秉承了“重要性”以及“共同受益间接分配”或“直接受益直接分配”的计算原理。 (5) 成本内涵存在差异。成本还原法同等对待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 还原发生费用和形成成本两者之间的真实桥梁, 所以成本内涵显得更加深刻而广泛。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消耗的所有耗材和资金为成本, 而成本还原法是一个多层次概念, 在经济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6) 成本范围存在差异。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产品成本主要核算对象, 这样一来, 容易影响企业的成本数据。成本还原法包括动因成本、产品成本以及成本还原的三维成本模式, 其中成本核算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

二是成本还原法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作用。在经济化全球的背景下, 企业开始逐渐注重存货的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以及产品质量、产品创新等问题, 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传统的制造过程等方面。鉴于此情况, 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是企业绩效考核、产品设计以及制定价格的核心内容。企业应用成本还原法主要体现在产品决策、存货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几个方面。虽然企业应用成本还原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在核算成本的一系列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制约了成本还原法的发展应用: (1) 对成本还原法认识不足, 存在抵触心理。成本还原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的全方位核算成本的有效方式, 综合考虑了企业的整体、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资源消耗等, 从而核算出企业的真实成本。成本还原法需要重建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及相关流程, 并且获得各个部门管理者的支持。截止目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完全了解成本还原法, 很多企业因为过去落后体制的缘故, 还存在运营成本高, 成本核算表混乱等情况, 成本管理工作难以发挥真实作用。企业应用成本还原法, 不仅能够理顺过去混乱的成本核算表, 还能够有效管理产品和资源消耗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 企业应用成本还原法, 可能会损害部分员工及部门的利益, 鉴于此, 企业实施成本还原法有很大的阻力。 (2) 缺乏专业人才。国内的部分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 工作强度大, 成本还原法若是想发挥一定的效果, 就需要重新构造企业流程,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进行记录, 同时还应该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专业素质。我国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很少, 尤其是会应用成本还原法的更少, 不能确保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应用成本还原法。 (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度不够。在企业中应用成本还原法, 必须要了解企业生产的全部流程, 如此一来, 就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其领导人的管理能力有着十分高的具体要求。成本还原法的基本前提就是先进的、科学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用的系统模式不够完善, 不能具体了解企业全部的生产流程与其他信息, 所以目前应建立健全的企业信息系统模式, 实现成本还原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是强化企业成本还原法应用的建议。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成本还原信息系统。企业成本还原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展开的。信息系统对成本还原有着智能化和高效率等要求, 所以, 网络化办公应该更加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 令成本还原法更加集成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目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一套健全的关乎成本还原的相关软件, 为了使企业成本计算更加方便、简洁、易操作, 各个企业应在短时间内开发出关于成本还原的应用软件, 且要合理化、标准化、科学化。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企业生产不仅能够给社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 还能够为国内生产总值作出贡献。但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这样一来, 成本消耗就成了企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增强企业内员工的主人公心理, 加大宣传成本还原法的范围以及力度, 在计算成本的过程当中, 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达到成本最小化、资源最优化的基本目标。

上一篇:感恩老师的写人作文下一篇:考研考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