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2024-11-10

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精选11篇)

1.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一

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发展规划

一、基地发展回顾 1. 基地基本情况(1)环境条件

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位于江苏省江都市仙女镇雅典娜路(其中资源保存区和主要研究场所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仙女镇横沟村村部南500米,是建设单位独资经营的2000亩“江苏林科院江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的组成部分,该地由江都市政府流转、由建设单位长期租用。基地位于江苏交通枢纽区域,宁通、京沪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328国道、京杭大运河以及宁启铁路都与基地毗邻。江都市是江苏省3大花卉苗木产地和集散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林木花卉苗木培育历史,以及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群众技术基础,专业劳力较为充沛。2009年全市苗木栽培面积20多万亩,苗木销售额超过15亿元。

基地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无霜期平均为220天左右,年均温14.9℃,极端低温为-7.9℃,气温小于或等于-5℃ 的天数为11.5天/年;年均降水量965mm,年均降雨日数为172.1天。土壤由长江冲积物发育而成,土质为潮灰土,土种为小粉土,pH值为7.1~7.5。(2)建设现状

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建于2004年,主要用于无性系育种和扦插育苗,核心区域面积330亩,包含种质资源保存圃40亩、良种繁育圃200亩,品种示范林60亩(另外在洪泽县等地还配套建有200亩区域试验林和2000亩栽培示范林),生活区及其它用地30亩。良种繁育圃每年培育良种苗木约80万株,壮苗出圃率85%左右。至2009年本基地及省内合作苗圃共向全国推广了苏柳172、苏柳799和金丝垂柳1011等10多个良种,每年向全国推广乔木柳苗木及种条100多万株,灌木柳苗木80多万公斤,成为全国柳树良种苗木供应中心。

基地可共享扬州万亩花卉苗木示范区的相关配套基建,内部交通框架为环形及纵横各一条2.4米宽硬质(水泥)路,雅典娜路南北方向贯穿基地中部,交通配套优越。排灌系统为东西各1个扬水站,硬质开放式灌溉渠道;四周环绕一圈有硬质护坡的排水沟;基地中央部分还有两个总面积约20亩的蓄水塘。基地有300平米的生活用房,生活用水、用电、邮电设施配套齐全。基地常驻工作人员8人,其中经营管理人员2人,科研人员 5人;副高以上人员5人,高级技工1人。基地技术研发及咨询工作依托江苏林科院遗传育种所,日常生产以承包形式由当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完成。(3)建设单位和指导专家、工作指导情况

建设单位江苏林科院在柳树应用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先后共引进、收集并保存了国内外40多种、500份柳树亲本材料,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有经济价值的柳树主要种;保存了1000多个优选杂种无性系,建成了国内保存柳树种质资源最多、面积最大的柳树种质资源保存圃,其柳树应用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近20年来,选育出速生用材品种苏柳172等20多个良种;先后研究开发了柳树工业用材林培育和编织柳高效栽培利用等多项实用栽培技术;苏柳系列良种及其栽培技术推广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目前该院专职从事柳树育种的有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高级技工1人;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北美柳树遗传改良中心”、英国Long Ashton Station和意大利Casale Monferrato杨树研究所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协作关系。目前主持省部级柳树相关重大研究项目4项,与基层和企业单位合作承担研究、开发项目4项,均取得显著进展,储备杂交优选无性系1500多个,供以后进一步优选;其中,正在做区域性测定的无性系有400多个,营建各种试验、示范林2000多亩。技术负责人施士争,研究员,男,43岁。自2004年,该同志负责江苏林科院柳树研究课题以来,主持柳树相关的省部级课题6项;现主持国家林业局“柳树新品种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建设”项目和江苏省高技术项目“高生物量柳树新品种选育”,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耐盐经济植物及大型海藻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的第二主持人。作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取得 “柳树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等4项科研成果,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选育推广了苏柳932和苏柳52-2等10多个柳树品种。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在省级以上的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3篇。

该同志先后参与创建江苏林科院沭阳林木良种基地和江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并先后负责2个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负责沭阳基地的管理工作;2004年下半年起负责江苏林科院柳树研究工作后,本基地成为柳树课题的试验基地和柳树良种推广基地,较好地整合了江苏林科院的柳树研究资源和生产资源,产学研融于一体,基地的技术支撑得到充分保障。(4)主要建设成效评价

基地2004年建成,累计投资420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180万元,基础设施130万元,其它投资110万元。基地柳树良种苗木年生产能力为80万株,平均每年出圃造林苗木50万株,种条20万株。建设单位选育的苏柳系列用材类良种,如苏柳172、苏柳795、苏柳194和苏柳799等,在江苏湖滩、江滩造林,年蓄积生长量 1.2~2.2立方米/亩,在洞庭湖滩地达到2立方米/亩,显著超过各地乡土品种的产量。柳树良种基地已经成为全国柳树良种及其栽培技术推广中心;苏柳系列作为基地主推品种,已成为全国柳树造林主导品种,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营造苏柳纤维用材林就达5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年以来,以本基地为主要试验区,共筛选出优良无性系130多个,通过江苏省认定柳树新良种9个,审定品种8个。经国家林业局认定“柳树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科技成果和“生物修复型柳树新品种选育”成果各1项,获中国林学会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 主要经验和问题(1)主要经验

突出专业化和特色化是发挥省级林木良种基地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省级林木良种基地立足于市场而又超前于市场,有服务社会、引导市场和培育市场的要求。需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内外林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依赖自身技术优势,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或某一类品种,作为生产品种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或其全国特色的专业苗圃。

创新是省级林木良种基地良性发展的前提。省级林木良种基地不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兼有资源保存、品种改良的任务,承担较大的公益性成本;生产品种一般为用材林、生态林等树种的苗木,单价较低;由于品种权难以保护,新品种选育成功后,一般推向市场3年左右,新品种的科技附加值即基本消失。所以省级良种基地自身资金的积累不足以维持再生产,需依靠相关研发项目支持并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以部分弥补公益性任务的运行成本。(2)存在问题

投资收益较低。柳树良种基地的投资回报主要通过新品种苗木销售,由于柳树繁殖极为容易,品种权保护困难,新品种一旦推广,品种权即为社会无偿使用,基地只能通过市场收回简单生产成本,育种资源收集保存和管理维护、科研活动和设施设备等简单生产以外的研究成本无法收回。

科研创新持续性较差。由于自身资金积累不够,基地不能为其研发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研发工作只能依赖于相关科研或推广项目,而相关项目的实施任务和目标往往与基地的科研目标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基地的科研创新往往时断时续。

管理体制。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和财务制度上,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往往套用国家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而基地生产经营属于企业行为,需要采用现代企业人事制度、激励制度和财务制度;二者存在的不适应影响基地的运行效率,也不能吸引最优秀的技术人才专心于科研和生产。

二、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需求分析 1.建设的必要性(1)旺盛的市场需求

近10年来,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宜林地几乎做到“应栽尽栽”,低湿滩地和干旱半干旱地等困难地造林成为目前及今后全国造林的重点和难点。柳树是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多功能树种,在多种类型低湿滩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及滨海轻盐土地,均可找到适宜的柳树种类用于造林绿化。近10多年来,江苏林科院选育的一些抗逆性强的柳树良种,以及目前正在研究的耐盐、耐旱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困难地造林的需要。江苏拥有丰富的江湖滩地、水网农田、海岸带含轻盐土困难地,在上述地区营建海岸带生态防护林、江滩湖滩景观防护林、农田林网和村庄绿化将是今后我省林业建设的重要方向。

可见,具有速生,耐盐、耐淹、耐渍或耐瘠薄特性的柳树良种在省内和国内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2)逐步规范柳树种苗市场

柳树育苗技术门槛很低,受到苏柳苗木持续多年旺盛需求的刺激,仅10年来柳树苗木培育规模迅速扩大,但苗木品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给生产上造成了较大的损失。2005年以来,在陕西、河南、北京、山东和江苏等地滋生了不少商业炒作行为,大量繁育和销售未经严格试验和认定的无性系,不切实际地夸大其速生性和抗逆性,甚至假冒良种,极大地误导和扰乱了柳树苗木市场,并且这种现象目前还在蔓延,将给柳树育苗和造林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柳树造林事业的正常发展。

基地建设单位是全国柳树良种的主要选育单位,建设地点位于江苏乃至全国知名的花木中心产地和集散地,采用省内最新颁布的柳树良种育苗技术规程,规范化地培育适宜当前园林、用材林、编织柳条林、生物质能源林和生态林造林需要的各种柳树良种苗木,配套推广相关的营林技术,应用多种媒体开展宣传和科普活动,以成本价供应市场,将引导社会各界科学认识柳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促进柳树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

(3)进一步提高柳树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水平

为适应林业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柳树研究方向正处于从经济效益向以经济、生态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并将过渡到以生态效益为主。基地将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加快收集引进国内外抗逆性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我国柳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并集成技术依托单位设备和技术力量,加强耐盐、耐旱、耐涝及生物修复良种的选育力度,为我国沿海防护林、长江防护林和河流湖泊环保林建设提供适宜的品种。

(4)保护柳树遗传资源和柳树品种改良的可持续发展。

柳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突出,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水湿,耐轻度盐碱,耐污染,易于萌芽更新,对受污染土壤和水体有极强的修复功能,可用于建造生物燃料林、工业原料林、景观林、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柳树的多功能特性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在美洲和欧洲,柳树被广泛地应用于培育生物能源林、水源涵养林和生物修复林,建成了数量众多的生物质发电厂和污水处理“生物过滤器”。我国是柳树世界柳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但柳树在经济、生态效益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和开发利用历史很短,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态需要相比,柳树利用水平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尚有大量的种质资源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本项目将持续收集国内外重要柳树种质资源类型,为当代及后人储备研究资源。2.需求分析 为促进江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国土绿化、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培育方面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相继出台了《江苏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规划》。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6%左右,将重点推进以“一区”、“二带”、“ 三网”、“ 四片”为基本骨架的现代江苏林业体系,其中“沿海防护林带”、“沿江风景景观带”、“水系林网”和“环太湖地区水土保持林”等重点林业工程中,规划沿海长江淮河两侧营造防护林1.17万公顷、流域性河道及湖泊两侧(周边)营造防护林2.66万公顷、区域性河道及水库两侧(周边)营造防护林7.32万公顷、一般河道两侧营造防护林3.11万公顷;沿海地区“力争形成300万亩规模的速生丰产造纸林;……加快生态林带建设, 在海堤及滩涂地区建设生态林和经济林带,形成沿海自然生态防护屏障,提高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基地生产的柳树包含耐盐品种、耐淹水品种、速生品种和园林乔木柳品种,也有抗逆性强、根系浅、郁闭快、采伐期短的灌木柳良种,在滩地、水网地区或沿海造林具有明显优势,在江苏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此外,江苏是全国柳树良种研发中心和种苗供应中心,苏柳良种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北京和天津等省份的生长表现均优于江苏,苏柳苗木在外省的需求量更大,长期以来,江苏培育的柳树多数销往省外。仅根据近年来江苏及长江中下游省份的柳树种苗需求趋势估计,在不考虑相关规划实施后将加大柳树种苗需求的前提下,今后几年江苏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柳树种苗的需求量在500万株以上。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在技术依托单位较高的柳树研究起点上,实现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联合,发扬和强化江苏的柳树研究和生产特色。围绕“江苏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需要,以品种改良和种苗生产为主业,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努力依靠自我积累实现良性循环。按照专业化、现代化、良种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理念,建成科技水平领先、产品质量优良、管理运行规范、经济效益显著的苏柳良种繁育基地,强化江苏作为全国柳树良种研发和生产的中心地位。2.基本原则

(1)以基地为依托,辐射全省。以新品种创制、繁育和示范为主要任务,前期以标准化培养现有的各类柳树良种苗木为主,加大宣传力度,规模化生产、低价供应良种苗木;加快良种和技术向全省的辐射,提高柳树育苗和造林生产水平。(2)坚持品种创新,质量优先。扩大收集优异柳树种质,大力开展新品种创制和配套造林应用示范。示范柳树良种苗木的相关生产技术标准,并研制新的标准,根据用途分门别类地培养高质量柳树良种苗木。(3)坚持以短养长,发展特色。在人、财、物和土地方面统筹规划,兼顾到科研储备和良种生产的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各项规划内容,牢牢坚持柳树特色。

(4)坚持资源集成,产研推结合。按照一定的规则,团结和集成省内柳树领域的科技、生产、销售、人才和社会资源,将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建成江苏柳树科研和生产应用的信息平台,使基地发挥最广泛和最高效的社会经济效益。3.规划期限

2010~2015年,分期实施。

第一期,从2010年~2013年,柳树良种基地从330亩扩建到400亩。修缮或延长基地现有道路、渠道,扩建种质资源保存区和良种繁育区,修建或完善杂交育种区的设施、设备,高起点制定基地生产技术标准。

第二期,从2014年~2015年,柳树良种基地扩建到550亩,良种繁育区扩建到350亩,生产能力达到120万株,年出圃苗木或种条100万株。4.发展目标

整合江苏柳树育种资源、技术设备和研究力量,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柳良种苗木为目标产品,做强苏柳品牌,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中心地位、具有江苏特色、集柳树资源保存、品种创新和良种繁育为一体的专业化苏柳良种苗木基地,每年出圃各种柳树苗木及种条100万株以上。5.编制依据

(1)《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年;(2)《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2004年;(3)《林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纲要》,国家林业局2002年;(4)《江苏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省林业局,2006年;(5)《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中国行业标准,LYJ128-92;(6)《育苗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000-85;(7)《林木育苗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00B6102-86;(8)《江苏省农林新品种更新工程》,江苏省农林厅,1998年;

(9)《江苏省苏锡地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江苏省农林厅,1997年6月;

(10)《中央国债投资江苏省淮太流域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报告》,江苏省林业勘察设计院,2000年5月;

(11)《江苏省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规划》,江苏省农林厅,1998年。

四、主要建设任务 1.建设内容、进度及规模(1)生产建设

新建杂交育种区和试验区(子代测定林);扩建种质资源保存圃,补充或剔除原圃中缺乏或冗余的资源,复壮和扩充原圃中衰弱资源;续建良种繁育圃和品种示范林,增建和续建后,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面积达到550亩,各功能区及规模参见表1。

表1 江苏柳树良种基地总体布局情况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名称 总计 收集保存区 良种繁育区 杂交育种区 试验区 示范区 生活区 面积(亩)百分率(%)

550 60 350 15 60 60 5

11 63 3 11 11 1

位置

基地西南角 基地南部及东部 南京东善桥 生活区北面 基地中部

雅典娜公司南侧,雅典娜

路西

(2)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水泥道路1200米、排灌渠道2000米,蓄水池1座,病虫害防治设备2套,界牌、界桩、标牌等一整套。培训展示室120平方米,库房、车棚(库)等生产用房160平方米,实验室80平方米,改建日光温室300平方米。水电配套及相关生产设备。(3)主要技术措施

资源保存圃:每年收集特异柳树种质资源20份,补充缺乏的资源类型;剔除资源圃中冗余的资源;对资源圃中衰弱、濒危资源进行复壮和扩充;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复壮。

良种繁育区:逐年、分批对苗圃地进行有机质补充或轮作改良土壤,每5年轮替一遍。采用扦插育苗、平茬更新,平茬2次后全垦更新。

杂交育种区:建在江苏林科院院部。改建日光温室300平方米,建全光雾扦插池200平方米,设置种子苗移植观测圃圃和苗期试验圃共15亩。建造喷灌设备、排水设施、扦插池、扦插基质用河砂、蛭石和砻糠。种子苗移植圃、扦插池用水泥桩和黑纱网预制遮荫装置。圃内每隔20米,挖1米宽、60厘米深的排水沟,主排水沟面铺设水泥板。

试验区:遵循试验条件局部控制的原则,总体上保持试验区的水、土和肥力的相对一致。修复灌水渠,用砖砌,水泥敷面。精细整地、精细管理、细致测定。示范区:按照国家或省规定的柳树技术标准造林,进行品种展示和造林抚育技术展示。田间沟渠路进行硬质化改造或修缮。2. 建设进度

第一期(2010年~2013年)

2010年,确定今后5年基地建设规划,制定生产计划和研究计划,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签订岗位协议;完成基地各功能区的改建和续建方案设计,筹措建设资金;完成基地相关地块原有苗木的销售并清空;开展杂交育种20个组合。

2011年按照设计方案,完成各个功能区面积调整,新建或修缮基地相关农田基本建设内容的调试和维护、维修,建造扦插池及其附属设施,杂交试验区和品种示范区、试验区部分投入使用,种苗基地全面生产;新收集优异柳树种质资源,继续开展杂交育种,并对上一年获得的子代进行测定。

2012年,完成基地路、渠、沟体系的检查和修缮,新设计的路、渠、沟动工建造,继续收集优异柳树资源,试验区(子代测定去区)投入使用;继续开展常规的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工作。

2013年,开始分步改良基地土壤,高标准生产造林柳树苗木和园林柳树苗木,继续收集优异柳树资源;继续开展常规的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工作,完成基地第一期建设计划。

第二期(2014年~2015年)

2014年,扩建150亩良种繁育区及相应的土方工程、道路、渠道工程,杂交试验区和品种示范区、试验区全面投入使用;引进各种柳树良种种苗,收集相关柳树育种资源。继续开展常规的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工作。

2015年,基地各功能区及生活服务等附属设施全面完成,并可按照建设原则和目标进行生产和开展科研,基地可依靠自身收入实现良性循环。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 投资估算

总投资850万元,各单项投资计划参见表2。

表2 柳树良种繁殖基地建设投资总概算表(万元)

序号 合计 一

(一)1 2 3 4

(二)1 2 3 4 5 6 项目名称

生产工程 土建工程 实验室 生产用房 土壤改良 生产设备 全光雾扦插苗床(微)喷灌系统

日光温室 实验室设备 病虫害防治机具

运输车辆

单位 数量

m2 m2 hm

2m2 m2 m2

160 30 30 2000 2000 300

单价

0.2 0.15 0.6 0.45

0.20

投资 850.00 254.5 71.50 16.00 24.00 18.00 13.5 183 20.00 15.00 60.00 55.00 15.00 18.00

备注

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 砖木结构

机械(清杂、土方等)hm2 二 1 2 3 4 5 三 1 2 3 4 5 四 1 2 3(2)资金来源 培育工程 良种引进 育种资源引进收集

种苗 机械、人工

土地 附属工程 水闸 泵站 主干道 硬质灌渠 排水渠 其它费用 勘查设计费 管理费用 其它

个 份 万株 亩 亩

座 座 米 米 米

500 20 550 550 4 1 1200 2000 2000

0.16 4 0.12

2.25 15.0 0.080 0.020 0.020

348.5 40.00 80.00 80.00 66.00 82.5 200.0 9.00 15.0 96.00 40.00 40.00 47.00 12.00 18.00 17.00

改造 改造 改造

建设期间建设单位另可从下属公司的上交利润及基地现有的苗木销售收入中配套200万元;制定鼓励政策支持相关科研和推广项目到基地实施,可集成项目资金150万元,以上共可自筹350万元;计划每年申请相关财政资金、补助经费100万元,5年共500万元。

六、效益估算 1. 经济效益分析

基地建成后,以生产造林苗木、种条和园林苗木为主,按照一般柳树苗木成本估算,造林苗木及种条生产成本约1元/株,3年生园林苗木生产成本约13元/株;根据设计生产能力,基地每年可生产1年生造林苗木80万株,种条20万株,3年生园林苗木2万株;根据公益性及微利原则,以上3种产品的销售单价分别确定为2.5元、1.5元和35元;产品成本、产量及销售估价参见表3。

表3 优质种苗生产单位成本计算与销售估价表 单位:元/株 序号 1 1.1 1.2 1.3 1.4 1.5 1.6 项目 生产成本 种苗 肥料、农药 人工费 其他材料 管理费 土地

扦插苗 0.94 0.10 0.20 0.30 0.03 0.01 0.30

种条 0.94 0.10 0.20 0.30 0.03 0.01 0.30

3年生园林苗

13.20 3.00 2.00 3.00 0.10 0.10 5.00 2 3 售价 产品产量(万)

2.50 80.00

1.50 20.00

35.00 2.00 以此估算,基地每年直接生产成本为120.4万元,毛收入可达300万元,以税收(费)、销售等费用约占销售额15%计,每年可获利润134.6万元,投资回收期约为6.4年。可见,基地建成运行后,有能力从自身利润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品种创新和科普宣传活动,基本可实现良性循环。

2. 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充分发挥柳树的多功能作用。柳树分布于全国各地,在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防风固沙林、纤维工业用材料、生物能源林、园林绿化、编织柳条林、水土修复林和通道绿化林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本基地在选育和生产符合各种造林需要的柳树良种的同时,还将通过媒体和现场展示等途径,广泛开展柳树科普宣传,使我国丰富的柳树资源优势和良种选育优势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应有的社会生态效益。

提高柳树良种的选育能力,巩固和强化江苏柳树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的优势地位。本基地将按照林木育种的科学规律,扩建相关试验区,完善从种质资源收集和观测研究—杂交育种—苗期测定—多点区域性测定—林期测定的整个常规育种试验流程,并利用现代实验室技术开展辅助育种。从人才、设施设备、土地、资金直至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为柳树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而宽松的研究环境。基地和江苏林科院作为全国柳树良种选育中心和种苗繁育中心的地位将得到有效巩固。

促进柳树种苗产业的健康发展。基地将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作用,为社会提供柳树壮苗培育技术、品种和栽培技术示范,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同时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价廉的良种苗木;一方面引导相关种苗业者提高苗木质量,另一方面遏制近年来一些企业、个人利用柳树苗木畅销的机会而夸大宣传的商业炒作行为,打击假冒、盗用良种品牌等坑蒙行为,使得柳树种苗产业可按市场规律有序发展。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建设单位已成立重大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基建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科研的领导及相关科室领导为成员,分别从总体上负责基地总体领导和基建工程,领导小组下分别成立实施小组,负责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基地生产和产品营销,在生产、技术、财务、基建等方面均安排专人负责、专人把关。基地建成之后由遗传育种所负责运行,采取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基地公开招聘管理人员,设置总经理、首席专家和财务主管各1名,分别岗位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2.技术保障

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共同制定基地生产技术方案和研究方案,签订岗位合同或技术承包合同。正常运行后公开招聘首席专家,鼓励在职科研骨干兼职或入股。建设单位把基地作为柳树研究基地,制定政策鼓励,以后承担的柳树项目优先到基地实施,构建柳树良种选、引、育为一体,科研、生产和推广一条龙良种研究推广体系;基地选育新品种优先在基地生产推广;按照基地工作需要,对基地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开展技术轮训。3.资金保障

基地建设单位是江苏省唯一的林业专门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创收能力。下辖江苏绿宝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营业范围包含林木良种生产和推广、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监理等,拥有江苏省造林绿化壹级施工资质、江苏省造林绿化监理乙级资质、江苏省园林绿化施工贰级资质,公司每年毛收入约2800~3000万元,近5年来累计年净利约500~700万元,目前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今后5年内建设单位有能力从公司上交利润中提取200万元用于基地配套;此外,按照基地近年来的苗木经营情况,基地以后5年也可获得提取一定利润用于自身发展。柳树研究是建设单位的优势研究领域,近10年来每年获得的横向、纵向研究经费超过100万元,每年集成30万元在基地开展研究也有可靠的保障。基地资金使用按照国家和江苏省的财政资金相关管理办法使用和监管,基地建设完成后,邀请主管部门和财务、林业专家和机构进行审计和验收。

八、有关附件

附件1:基地实施区位图 附件2:基地原状图

附件3:基地园区规划示意图 附件4:良种证书

2.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二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基地”是2008年获准建设的江苏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基地重点研究国家和江苏省的能源发展政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政策、能源供给安全及其需求保障体系等问题。基地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能源资源评价、煤矿安全管理等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基地已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 省部级项目50余项, 委托项目60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成为国内能源经济与管理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与人才培养基地。

3.优秀课程基地的五个特点 篇三

【关键词】前瞻性;人文性;统整性;创新性;深刻性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71-02

【作者简介】胡唐明,泰州市教科所(江苏泰州225300)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共同体理事,泰州市名教师,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我与张炳华、马金阁同志受江苏省教育厅聘请,于2015年12月10日对江苏省宝应中学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建设情况进行验收。江苏省宝应中学课程基地选题的前瞻性,建设目标的人文性,顶层设计的统整性,实施方法的创新性,课程研究的深刻性,给我们许多启发,回答了我们许多困惑已久的疑问。

一、课程选题的前瞻性

当今世界课程发展指向人文、综合和体验。江苏省宝应中学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人文”是为了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指向师生的发展;“综合”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验”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校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根本目标,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整合性的重建,构建出人文综合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文化浸润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开发出40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及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多种知识和方法的融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激发了学生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具有前瞻性的综合类课程基地江苏省并不多。

二、建设目标的人文性

课程建设以师生发展为旨归,彰显人文性。课程为师生发展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基地环境三方面营造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人文环境。“真恒”广场、晤圣桥、银杏大道、樱花林、宝楠广场、古薇园、楼宇命名等构建了一个人文生态校园环境,各班营造“责任、勤学、合作、思考、创造、尊师”的人文学习环境,课程实施的场馆、教材、课堂、社团活动营造出情境性、综合性、体验性、审美性、反思性的课程基地环境。把教师身心和专业发展融入课程基地建设,如办公室文化建设、工作室建在基地。通过多种课程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如影视鉴赏、戏剧创作表演、水晶雕刻艺术、乱针绣艺术、餐饮礼仪、校史研究、宿舍文化、书画艺术等。

三、顶层设计的统整性

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顶层设计体现了较强的统整性。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统整。首先,减少分科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同时,把分科课程语、外、政、史、地、音、美等学科中交叉重叠、相互联系的知识进行梳理,以问题、主题、课题或项目进行统整,构建知识和方法高度融合、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的学习内容,形成多层次、多角度体验学习的人文综合课程体系。还把学校的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整合,形成活动体验课程和文化浸润课程。从而构建了一个与分科课程并存的包含人文综合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文化浸润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的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有效解决了基地建设中常常出现的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问题。

四、实施方法的创新性

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实施方法具有创新性。由于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前瞻性和领先性导致课程实施难度加大,为解决人文综合课程开设时教师综合知识、方法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组织教师进修学习的同时,通过探索研究,创生了“一人主备多人辅备、一人主讲多人辅讲”的备课、上课的新模式,课堂出现了“课程恋爱”“夫妻同台”的温馨、浪漫的场景和故事。活动体验课程把国家、地方课程中的难点、要点梳理出来通过开设多层次、多视角、多纬度的体验活动,拓展多种体验学习渠道,寻找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同化点,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借鉴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理念与方法开设文化浸润课程,让学生既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又涵养现代文明礼仪,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课程研究的深刻性

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展示了课程研究的深刻性。课程基地的建设者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国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主题聚焦人文、综合、体验,课程顶层设计注重统整,课程实施方法凸显创新,这些都得益于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学校名师工作室、教研组建在课程基地上,定期开展工作室活动和教研组活动,校本教材采用小组合作、多次修订、专家把关、实践完善的开发过程,每一节课都采取“一课一思一评多议”的上课、评课、议课的方法,课程实施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四维评价”体系,使课程评价有效促进师生的发展。我们坚信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建设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4.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并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江苏省内注册并合法经营两年以上,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创意设计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数字制作和相关服务、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各类所有制文化企业均可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第三条 在江苏省内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特定区域,均可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

第四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原则上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次。示范基地每次原则上控制在10家以内,示范园区每次原则上控制在2家以内。

第五条 省文化厅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在资金扶持、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 申报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

2.有一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并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本省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3.管理制度健全,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4.有较好的自主创新精神。

省级示范基地原则上应从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产生。

第七条 申报示范园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及本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二)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建筑面积不少于2万平方米,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它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30%;

(三)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明确的文化产业特色,成绩显著,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四)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园区内文化产业产值、交易额等经济效益指标居于省内领先地位,骨干文化企业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

(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六)有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并发挥园区的项目及企业孵化功能;

(七)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是法人单位;

(八)规范运营两年以上,且经济和社会效益业绩显著;

(九)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申报程序

第八条 省属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申报;各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向省辖市文广新局申报,情况特殊的可直接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申报。

第九条 申报单位需要提交以下材料(一式5份): 1.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2.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4.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5.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以及近两年的审计报告; 6.文化企业和集聚区近两年来的科研成果、专利及获奖情况。

第十条 申报材料必须实事求是,如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取消申报资格。

第四章 评审原则

第十一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评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 4.择优扶重的原则。

第五章 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 各省辖市文广新局对申报企业和集聚区的材料进行初审。

第十三条 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负责对各省辖市文广新局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四条 专家评审组对上报材料进行认真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五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实地考察。第十六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实地考察情况,确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候选名单,报省文化厅审定。审定后在江苏省文化厅网站上公示一周。公示后无异议的,由省文化厅命名和授牌。

第六章 管理机制

第十七条 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负责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协调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申请贷款和专项资金扶持。

各省辖市文广新局负责协调、指导辖区内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建设,并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第十八条

每两年组织一次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巡检。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期满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发文公布。

第十九条 组织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交流经验、相互观摩,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 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建设。

第二十一条 省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应于每年3月底前,以书面形式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汇报上一年的发展情况,并送省辖市文广新局备案。第二十二条 对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省文化厅给予通报表彰。

第二十三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文化厅对其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称号予以撤销:

1.申报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资格的;

2.宣传虚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3.损害消费者利益,形成一定危害的;

4.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及其他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5.不按规定时限上报企业和集聚区发展情况的; 6.其他应当撤销称号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涉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发展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省文化厅报告。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5.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五

乙方:扬州龙川钢管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本着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充分酝酿和认真考虑,为共同组建机电专业教学实习基地,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1、为乙方人员到我院进修、培训提供便利,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为乙方解决生产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在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合作;

2、乙方在招聘毕业生时,甲方给予优先推荐;

3、甲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应提前向乙方提交学生的实习计划(如学生人数、专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等);

4、实习期间由甲方委派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安全管理、生活安排及其它相关工作。实习期间,由于学生原因引起的安全问题,由甲方负责。

5、实习期间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及条例,不得从事与实习无关的活动,保守乙方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秘密。

二、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1、在不影响生产正常运转情况下,按甲方提供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要求,为甲方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乙方委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并协助甲方实习学生顺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

2、根据乙方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实习所必需的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

3、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以及遵纪守法的教育;

4、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参与考核,并开具实习证明。

三、双方决定在乙方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实习教学基地》铜牌。

四、本协议有效期两年,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单)乙方(盖单)

甲方代表:乙方代表:

6.熊猫基地导游词优秀 篇六

1987年,为了加强对病饿大熊猫的救治管理,将大熊猫的教育展示功能与救护研究功能分离,强化大熊猫科学研究,提高大熊猫繁育水平,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并与成都动物园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0年后,成都基地与成都动物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实体单位。

1992年,大熊猫博物馆对游客开放。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国家计委、成都市计委、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1500多万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开展中国特有濒危保护研究的开放实验室。

,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系统率先开展公众保护教育工作,成立科普教育部。

,开放实验室被四川省科技厅命名为“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同年,成都基地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研究与实验。

,基地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并获批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

,该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为“濒危野生动物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此同时,在成都基地和四川大学分别建立了现代化的大熊猫博物馆、动物标本馆和濒危动物基因资源库。

,由基地和全球科思基金会联合创办的“大熊猫保护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也在基地挂牌成立。

9月,基地被授予“全国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10月1日,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 “熊猫谷”对外试开放。

4月20日,“熊猫谷”正式对外开放。

7.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七

一、当前生源基地建设的紧迫性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上图明显看出, 近7年江苏省高中毕业生数量在2009年达到高峰, 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教育厅厅长沈健同志在《在2008年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学习研讨会上的报告》上指出:以18岁~22岁的学龄人口计算, 2015年为390万人, 到2020年降为290万人, 可见生源减少趋势至少将会持续至2020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 这对职业教育是一个利好, 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改变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 但鲁昕同时指出“将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 做现代职业教育”, 无疑将加剧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 生源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因此, 建立优质的、一定数量的生源基地, 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二、当前生源基地建设的不足

1.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招生专职工作人员偏少。

“教育要发展, 最根本的物质保证是教育投资, 换言之, 要谋求教育的发展, 则必须有充裕的教育经费予以支持。 二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庭格 (W.E.Rosentengel) 在谈到要谋求教育的发展时所言:‘学校经费如同教育活动的脊椎。 ’所以,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裕的经费, 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1]。 生源基地的建设同样如此。 特别是经费分配上存在“重物轻人”观念, 重视看得见、短时间出效益的物力资本投资, 轻视招生宣传、生源基地建设等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投资, 功利倾向明显。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招生、宣传等工作浮光掠影, 偷工减料, 无法深入高中、中专学校, 是生源基地建设的发展的“瓶颈”。

目前, 各高校普遍存在招生专职人员偏少的现象, 而且个别院校招生和就业 (招就办) 共四五人, 不仅要负责招生还要负责就业, 无暇深入探究和思考生源基地的建设长效机制问题。 暑期招生临时拼凑教师, 做2~3天的招生宣传工作, 导致临时拼凑招生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责任心不强。 每年负责招生地区不同, 造成招生人员和生源基地联系松弛, 甚至未与基地班主任等教师做交流, 只是泛泛地随机发放了宣传材料。 这些材料很容易埋没在全国各高校发放的宣传材料中, 收效甚微, 使考生、家长陷入“数据过剩”和“信息危机”的矛盾当中。

2.生源基地的选择缺乏规划, 偏向就近原则。

在生源基地的选择上, 高职院校往往缺乏对生源市场的细致划分, 没有在分析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定位, 制定切实有效的生源基地建设策略, 从而造成多校重叠、恶性竞争、盲目争抢, 最终浪费资源。 因为高职院校在当地的影响力较大, 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都来自本省, 这与生源基地的选择偏向就近原则密切相关。 高职院校省外的生源基地很少, 大多局限于邮寄资料, 现场交流活动简单、单调, 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对于学校的特色与发展的了解不够透彻。 因此, 如果不科学地规划生源基地, 必然导致生源范围越来越窄, 生源的总体质量将无法保证, 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流于形式, 后续维护工作缺失。

目前, 生源基地建设最大的弊端是, 双方的交流和互动集中在填报志愿前后, 形式主要是面向考生, 而且时间短、信息量大, 同生源基地的主导者考生教师的交流较少。 宣传结束后, 考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随之结束, 后续的信息无法从考生教师或其他渠道继续了解。 高校的招生宣传应该坚持持续性, 在提高办学水平、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同时, 把招生宣传融入考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一哄而上”和“信息轰炸”往往收效甚微[2]。 考生的选择取决于学校声誉、专业强弱、将来就业状况、收费高低、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 考生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选择[3]。 这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思想, 使得生源基地建设停滞不前。 这些活动背离了我们建立生源基地的初衷, 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实现从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平稳过渡, 为社会更好地、更快地培养人才[4]。

三、交通高职教育生源基地建设的策略

1.建立科学化的生源基地体系, 坚持高中和中职两手抓。

高职教育生源基地全日制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生, 生源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高中, 中等专业学校生源基地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衔接通道不畅通。

从上图可以看出, 就整个江苏省的中职毕业生来, 看其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指出, 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 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 培养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由此可见, 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中职的数量还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所以, 在高中生源危机的情况下, 必须重视中职生源基地建设。

就交通运输业的中职毕业生看, 其发展势头是良好的。据《江苏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统计, 截至“十一五”末, 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拥有8所交通职业院校及一批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其中高职院2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技师学院5所, 共开设108个专业, 包括公路桥梁、港口航道、轨道交通、船舶制造、道路运输、水上运输、民航技术、交通物流8大类别, 基本覆盖交通运输主要职业。 同时指出, 到2015年末, 培养输送高职毕业生4万人、中职毕业生3万人。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有着较大的潜力, 是交通高职院校建设生源基地不可忽视的方向和目标。

逐级建立科学化的生源基地体系, 不仅要建立和完善高中和中职生源基地, 交通高职教育也要成为应用型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的生源基地, 使之上下贯通、体系化、科学化。

2.同定向培养相结合, 拓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基地。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指出, 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中城市与农村开展合作办学, 鼓励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西部地区和农村职业学校任职和办学。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要面向西部地区和农村招生,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适当减免学费。 现代远程教育和培训及自学考试等要积极向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延伸。

江苏省是交通大省,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即使是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的公路密度也已达到101.5公里/百平方公里,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2.8) ;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98.96%, 居全国首位。 而中西部地区的公路密度排名靠中后的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经济、交通欠发达, 特别是与江苏省结盟互助的对口省份, 交通人才相对较缺乏, 可以将政府搭桥、定向培养相结合, 使江苏省交通高职教育变成发展这些省份交通的人才基地。 所以, 建立城镇化的生源基地, 同定向培养相结合, 一方面可以缓解生源危机现状, 另一方面为当地交通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 建立农村生源基地。 农村高考生源比例逐年增加, 全国农村高考生源的比例从2001年的40.3%, 增加到2010年的61.9%, 年均增长约1.4%。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对计划生育的控制要比农村严格, 并且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较难得到高考的机会。 江苏省较发达的经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 2013年江苏省首次放开了非江苏籍考生在江苏参加高考的限制, 共有347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江苏报名参加高考, 其中263人被各类学校录取。 这显然与来苏务工人员的数量不相称, 因此还要继续加大放开力度, 为江苏高考生源“开池放水”。 这样做的好处, 一是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补充劳动力的不足;二是补充高考生源, 缓解因高考生源减少而造成的部分学校招生困难的情况[5]。

3.重视生源基地的形式建设, 建立牢固的双方关系。

生源基地的形式建设是内涵建设的载体和附着点。 我们可以采用挂牌、授牌、签订生源基地协议等形式建立双方牢固的合作关系, 达到共赢的效果。 在生源基地签订生源基地协议、举行授牌仪式, 并借助媒体进行宣传, 也是在师生中加强宣传的手段和方法, 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被更多的家长和学生知晓, 扩大社会影响力, 而不仅仅局限于双方的教师和中学应届毕业生。 生源基地协议签订后, 双方的权益和义务随之产生, 共同维护, 携手共进, 互惠互利, 并在实践中不断交流、探索、创新, 有利于生源基地沿着既定轨道不断发展。

在签订协议过程中, 可以争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有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生源基地的权威性、社会认可度将会大大增加。

4.加强生源基地的内涵建设, 以发展的态度维护生源基地。

拓展生源基地职能, 丰富合作内容。 生源基地建设不是在考试前、招生前几天才发挥其职能的, 而应该是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如定期去生源基地宣讲交通发展的现状、对人才的需求、就业的趋势等。 同时, 高校可了解当代学生的需求, 心理变化, 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培养和高校的改革, 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或者发挥高校科研力量, 组织高校知名专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 与学生一起参与研讨科研实践项目, 让其参与高校的科研;交通高职院校还可利用自身师资和专业优势并结合生源基地学校的需求, 在生源基地学校开设交通类校本课程或课外活动, 使生源基地中学的在校生能够在中学阶段就对大学专业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充分了解。

交通高职教育生源基地与中学实践拓展基地相结合, 可以将交通高职院校变成中学实践拓展基地。 定期组织生源基地学生来校参观学习, 其中包括参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 增强学生对高校的信心、对专业的认同, 增强其报考的决心。

5.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这是降低成本, 缓解资金不足的一种必要手段。 丰富高校招生网站内容, 加强与中学的网上互动, 为生源基地中学及时反馈该校毕业生高校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展等情况。 双方设立专项负责人, 建立定期联络机制, 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 帮助生源基地加强中学网站建设, 设立交通高职院校专项窗口和链接。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交通高职教育在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现代职教体系的“立交桥”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生源危机的时代背景下, 建立和维护好生源基地, 是提高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扩大招生宣传的必要方式。 通过生源基地, 可以加强双方科研、就业、实习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 给双方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226-255.

[2]周天罗, 王海峰.浅析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招生宣传工作[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1) :80-82.

[3]刘玉芳, 刘浩.多学科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14 (1) :39-44.

[4]孙雷, 张鹏, 马一鸥, 石允剑.高校生源基地内涵建设的对策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92-95.

8.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八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2014年4月)

2012年9月,我校申报的“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被列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培育项目。学校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及时对课程基地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并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课程基地项目的建设,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逐步形成了以课程基地引领的学校发展特色。

一、贯彻指导思想,落实工作目标

坚持以“三个面向”、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了《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以“青少年信息课程基地”为载体,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和研究机制,构建了以“五大中心”和“三类课程”为支撑的基地框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科教研水平的提升,着力培养了学科特色,努力打造了学科品牌,从而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建设方案

组建了“青少年信息课程基地”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徐天国为组长、副校长及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由南大等高校教授和盐城市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以学校装备中心和信息教研组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小组,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在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修订了“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并邀请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就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最终确定了以信息技术学习中心、信息技能实践中心、NOI信息思维培训中心、基于录播系统的电子阅览中心、信息技术展示中心的建设为重点,通过基地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探索学习的欲望,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是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 1

台,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个体内在的潜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中能有兴趣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多样化地发展。

三、确保资金投入,加快硬件建设

在明确了建设方案后,学校多方落实建设经费,在2013年学校经费预算中列出专项,保证了课程基础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

根据建设方案,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工作。学校利用市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已投入160万元完成了三间配有高清图像跟踪摄像功能的录播系统的建设工程,本学期结束之前计划投入150万元对2003年采购的学生机房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更新,新增电子白板和投影设备,同时对网络中心的存储、服务器和核心交换机进行升级,以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在今后的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大对课程基地建设的投入,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基地建设的根本方向,努力形成课程体系的特色框架、教学方法的有效路径、课堂教学的全新环境、学生发展的综合平台。暑假开始进入到第三阶段工作,着手投入100万元,实施“信息思维能力培养中心”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中心”的筹建工作。

年底开展第四阶段工程预算与规划工作,主要包括教师计算机更新、教室多媒体更新、信息技术基础学习中心、信息技能应用实践中心(网络技术实验室、智能系统创新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数据库应用技术实验室)、电子阅览中心的建设,约需资金200万元。

四、建设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建设了“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专题互动网络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网络讨论,交流和协作的环境,不仅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达到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水平的目标,使“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成为盐城市乃至江苏省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中心和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五、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加强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坚持“大众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教学与“个性化”特色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成为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教学的“新课堂”,充分利用“多方位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的作用,信息技术教研组正在开发编写“两能一专一特色”系列校本课程,预计今年暑假完成编写任务。课程体系内容如下:

1.基础应用类课程(“搜索技能”、“信息发布”、“博客应用”、“ Office系列软件应用”等)——培养学生“两能”,即“信息获取、集成、交流、发布于一体”及“信息办公数据管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

2.知识拓展类课程(“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专长”。

3.兴趣特色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基本数据结构”、“高级数据结构”、“数学与程序设计”、“基本算法导论”、“高级算法导论”等)——激发和保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的兴趣,发挥其个性特长,以特色铸就学生的辉煌。

六.打造新型课堂,提升学生素养

以上已建德实验课程已全部展开教学,我们初步构建的基地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给学生虚席的一种可选择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而信息技术课程基地正是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体验性等特点,创新课程项目,开设校本课程,构建集实践性、体验性和自主性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新型课堂”,这样传统课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迎刃而解。打造“新型课堂”实际上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手段的新型、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场地的新型。让学生在这种“新型课程”活动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充分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努力激发学生对知识获取途径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自我成长的合理定位,并设计出自我发展的合理需求,确保学生在知识中成长、在探索中成长、在体验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有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七、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为保证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各个课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学校

加大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开设讲座、组织考察、自我研修、学历提升,多渠道、多层面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一是请高教专家来校为师生做讲座辅导。我们先后邀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立新教授、东南大学沈军教授、盐城教科院教研员曹恒来等专家来我校为老师和学生开设讲座、举行座谈及召开研讨会。李立新教授为信息教师“如何培养信息科技尖端人才”所作的指导,为学生所作的“高级算法编程学法点金”讲座使得我校师生颇为受益。

二是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学校由施晓峰、陈鹏领衔的“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建在课程基地,承担相应的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培养任务。工作室引领教师团队开展扎实研究,使得教师团队加深对课程基地的认识,增强良好的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进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从而将项目建设向纵深推进。

三是制定鼓励政策,推动教师学历提升。学校制定了“教师学历提升奖励条例”,鼓励年轻教师报考研究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近两年有四位信息组教师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读研究生课程。

四是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学校多次组织基地建设项目组成员外出考察学习,和兄弟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在基地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

八、建设中的不足与今后的举措

(一)不足之处:

课程基地作为基础教育原创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学习,及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课程基地的理念认知、方式创新等方面仍有不足。

2.建设项目实施不能按计划进度完全到位。

3.教学环境、教学研究、课程开发还没有形成很强的合力。

4.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不够。

(二)改进措施:

在今后一阶段内,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好以上已发现的问题,保证课程基地建设的质量,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

1.注重项目建设的整体设计,要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项目建设的根本方向,多与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

2.积极主动争取市财政和市教育局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到位,按时序进度,科学实施并合理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健全地区、项目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组织研讨,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地区与项目间的合作,借鉴先进地区优秀项目学校的经验方法,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教学设施设备、课程资源和师资等要素有机整合,体现项目的整体效益。

4.要继续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校际间交流借鉴,起到辐射带动薄弱学校的作用,利用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放大学科优势,形成学校特色,促使课程基地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

9.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九

大家上午好!在这激情燃烧的6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我校与烟台凤凰葡萄酒庄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签约揭牌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对王国平总裁及其公司对本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今天莅临会场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通过前期的沟通交流,在校企双方的积极筹备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校企实践基地合作办学的签约授牌仪式。

近年来,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王国平总裁、烟台浩源建工有限公司的心血与汗水,倾注了他们的热情和关注,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开辟再次让我们振奋和感动。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再次表示我们最真诚的谢恩!

近年来,我们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搭建师生展示平台,绽放生命、人人出彩,打造幸福教育,积极把活动阵地转向社会,不断拓展校外德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使广大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今天,我们学校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学子又多了一个劳动实践的阵地,多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展示的平台。

我们实践活动基地主题词是“凤凰情、门中梦”,带着对这一愿景的美好规划和梦想,坚信挥洒我们的辛勤和汗水,我们的合作一定能高歌突进,不断跨越发展合作互赢。希望广大师生带着对基地生活的诸多感受,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希望我们的基地活动能正常、持久、深入、有效的开展。

最后,祝愿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与时俱进,蒸蒸日上,成为烟台教育战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烟台浩源建工有限公司、烟台凤凰葡萄酒庄生意兴隆,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10.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篇十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近日收到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文件, 正式认定该镇为“江苏省锻压机械特色产业基地”。

近年来, 海安县李堡镇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大力扶持发展锻压机械产业。集群内现有锻压机械产业近200家, 建立了一批汇聚人才的创新平台, 产品技术含量较高, 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知名度, 市场竞争力较强, 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锻压机械成为李堡镇工业企业的主导产业, 产销额占全镇总量的80%。

11.江苏省优秀中职团委书记讲堂 篇十一

一、学校简介

画面:学校全貌,从南大门开始,先是学校全景,然后是各个建筑概况。解说词: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教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国家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有关牌匾)

学校位于盐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占地531亩,总投资2.7亿多元,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32人,在籍学生5600多人,其中中职学生 人,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学习室60多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可以用盐城大市区地图慢慢推近的镜头)

学校坚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发展和“133”育人质量监控工程为主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学校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上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还培育出一大批自主创业成才的优秀毕业生。(领导会办、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实训场景,相关获奖情况)

二、校团学工作概况

学校现有团员2857人,其中教师团员34人,下设6个二级团委,92个团支部。(团委办公室情况、二级团委情况)

我校共青团组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明确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典型为引领、以创新为手段”的工作新思路,制订了“引导青年、凝聚青年、培养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为重点,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情操。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创业就业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和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全国、省文明风采大赛,不断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学生活动或者团活动的视频或图片)

2009年度我校团委被团市委表彰为“优秀团委”;2011年度被授予盐城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同年还被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盐城市五四红旗团委”。(相关视频或图片)

三、学校团委工作汇报

1、抓组织建设,促进工作水平提升(打字幕)

有优秀的组织建设,才有精明能干的团干队伍。一直以来,我们在团干部业务培训工作上狠下功夫。每月举办团干部培训班,不定期召开团支书、班长培训会议,着力于培养团干部的“奉献、务实、奋斗”精神,举办职教园区兄弟院校学生会干部交流大会;召开学生会工作总结大会等,通过培训、交流、学习切实提高了团干部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拓宽了视野,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举措推进了组织建设,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相关会议及团干工作的视频或图片)

2012年江苏省“活力团支部魅力团支书”风采展示活动中,有三个团支部参加了“活力团支部”评选,祁正洋同学参加了“魅力团支书”展示并进入全省前150名。(相关图片或视频)

2、抓典型引路,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打字幕)

在推进全面实施团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典型和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能不断提高团干部工作的自觉性,激发团干部工作的干劲。

几年以来,我校先后涌现出一批勤于学习、善于领导的先进团干部。教师团干部中高晓东老师获得盐城市“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周彩云等多名老师获盐城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学生团干部中,孙中良、戴晓东同学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其中戴晓东同学今年被团市委授予盐城市“十佳校园先锋”光荣称号;徐登峰、印科志同学获得全国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周建伟同学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黄海峰同学被评为“盐城市优秀共青团员”,王霞、洪红等多位同学分别荣获“盐城市优秀学生干部”、“盐城市教育系统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相关老师和学生的视频或照片)

学生干部秦川同学被盐城团市委推荐参加江苏省学生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黄海峰、杭程程同学被推选为盐城市学生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学生干部王晶、怀憬、杨梅、熊梦洁等多名同学成为预备党员在学生干部队伍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最好有入党宣誓的视频),3、抓活动推广,着力构建德育体系(打字幕)

团的工作必须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能力。多年来,我们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组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教育活动、开展 “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学习盐城红色文化和清明祭扫活动;举办 “立足新起点,建功‘十二五’”形势政策教育进校园报告会;诚邀蔡振国来我校举行“身残志坚 超越自我”励志报告会;举行“优秀团员、团干、先进集体”等表彰活动;纪念5.4、12·9等宣传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切实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广大青年团员们思想道德的发展和提高。(活动的图片或视频)

(2)2009年冬天,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女士为我校40名学子送来了10万元,职教春蕾班在我校成立,这份关爱,犹如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寒门学子的心田;2011年秋天,盐城市邦德爱心基金会李章武会长建立了邦德爱心班,让爱的接力棒在每个学生手中传递,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对学校的感激之情。全省市级学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组来我校观摩,春蕾、邦德爱心班同学举行了“爱在心中 德伴成长”主题班会活动,受到与会领导一致好评(视频);“幸福人生公益大讲堂”活动中,他们参与义工培训并表演手语歌曲《感恩一切》,通过感恩教育、学习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孝道、有道德、有感恩心的人;“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茶话会上,来自青海土族、藏族52名学子济济一堂,感受着家的温暖,诉说着心中的感恩之情,让他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活动的举办取得了非常好的育人效果,将德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效地增强了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3)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创业园,多个创业团体在创业园中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盐城市大型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让同学们了解、学习相关税费、项目发布、贷款业务等就业创业政策。

2011年在首届盐城市女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同年11月,光华创业精神大奖江苏地区复赛暨江苏省职业学校第一届商业计划书大赛决赛在我校隆重举行,祁正洋同学获一等奖,并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光华创业精神”全国大奖赛,荣获创业精神大奖。2012年在盐城市首届大中专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我校怀璟同学闯入决赛并被评为“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之星”;同年10月,在全省第二届商业计划书大赛中,我校王旻卉同学荣获二等奖。这些都很好地增强了广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激发了学生自我创业、就业意识,培养、锻炼他们在校的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图片、视频)

我校优秀毕业生孙国同,于2006年荣获 “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2008年被推选为江苏省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最好有视频)这些创业典型、先进个人为学校的团员干部青年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激励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4)积极参加市级各类大赛活动。2010年,参加“中国电信天翼校园杯”盐城市第二届大学生辩论大赛,取得团体第三名,怀璟同学被评为“最佳人气辩手”奖,学校被评为“优秀指导团队”;2011年,在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成绩突出,学校荣获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奖;参加“盐城市大中小学生‘我向党来唱支歌”’唱红歌大赛,获第三名;在 “党在我心中”诗歌朗诵比赛中,两个参赛节目分获一二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参加盐城市“美好盐城”摄影、征文及导游词创作大赛,两人获一等奖,学校获“最佳组织奖”。(视频和有关图片及获奖证书)

(5)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文体活动。校园主持人风采大赛中的精彩展示,校园辩论赛上的唇枪舌战,“迎新送老”文艺联欢会上的激情表演,“党在我心中、德伴我成长”、“我想我能行”等励志演讲比赛上的豪情壮志; “阳光体育与快乐同行”冬季长跑比赛中的坚持不懈,都充分展现了我校同学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6)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宗旨,在校园内大力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组织学雷锋、献爱心,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全校师生为残疾学生捐款、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全校师生为地震灾区捐款总额达16585.7元,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我校被盐城市红十字会授于2009年度、2011年度“人道、博爱、奉献奖”。

4、抓社团建设,构筑团员实践平台

学生社团是我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校校园活动中扮演着主力军角色,为学生活动搭建了舞台,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我校共成立社团20多个,参与学生总人数近2000人。团委、各系部都积极组织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模特礼仪”社团的学生参加了“亭湖区牡丹仙子旅游形象代言人”活动,我校8名同学参加海选、初赛、复赛,最终金慧同学进入十强参加了决赛,获得了“最佳人气奖”。“模特礼仪”社团的唐雯同学在“盐城市首届业余汽车模特大赛”中荣获成人组最具潜质奖,还荣获“2011第五届世界旅游大使冠军赛”江苏总决赛亚军及最佳表现奖。

充分发挥“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喉舌功能,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组织职教园区广播站成员交流会,广播站的同学们交流工作方法及心得等,大大提高了广播站播音同学的业务水平和播音质量,提升了广播站同学们的工作热情。(广播站播音情况)

信息工程系的英语社团与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共建快乐课堂活动,这项活动不仅为我校同学学习英语、改善口语表达等方面提供较好的帮助,同时,也为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搭建专业实践的平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我校英语社团在外国语学院志愿者们和外教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社团活动的质量大大提升,共同实现了“志在愿在我在 共铸青春精彩” 的活动目标。

文学社团、播音主持等社团的学生们在全国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心绣未来’演讲类比赛和“才艺展示”类比赛中,近两年共获一等奖 8名、二等奖 5名、三等奖7 名,学校也连续两年荣获了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组织奖。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一次次地展现了舞蹈、合唱、太级、吉它等社团的风采,其中,近两年在盐城市技能大赛文艺类“中国舞”比赛,我校组织了四个舞蹈参加本次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舞蹈《雄鹰》获 “独舞”二等奖,舞蹈《今夜无眠》、《I See You》获三等奖。在2011年盐城市技能大赛文艺类“独唱”比赛中,合唱社团的青海藏族学生秦川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些都展示了当代职业学校学生的风采,充分体现了朝气蓬勃、乐观开朗、和谐进取的精神风貌。

5、抓团干转岗,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多年来,我校按照党对团干部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和改革的思路,努力构建“高进、严管、优出”的新机制,关注教师团干部的健康成长。同时注重积极疏通输送渠道,建立转岗机制,将一批比较成熟的团干部及时输送到更有利于锻炼成长的岗位上。并且转岗已由原来相对集中的党务方向,发展为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方向。获得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教练员高晓东老师担任数控系副主任,主抓教育教学。在学生团干部转岗工作中,积极做好推优入党工作,近三年有106名团干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多人,发展建党对象近10人,已入党27人;积极做好推介就业工作,为优秀团干部优先介绍实习岗位,如推荐“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徐登峰同学进入江苏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实习,现已留职工作,推荐王诚、柏文海等同学到盐城大丰质监所、上海川邻精密配件有限公司等实习并顺利就业,为企业输送提供了大批优秀团干部;积极做好推荐入高校学习工作,近三年已向本科院校保送周玉冬、王晓春等5名团干部继续深造学习,另培养输送460多名团员、团干部进入高校深造学习。

上一篇:生物技术制药问答题下一篇:教师节校长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