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章节(精选9篇)
1.学前心理学章节 篇一
自考《档案管理学》章节复习
编研工作是指以馆(室)藏档案资料为主要物质对象,以主动提供或报导档案信息内容为主要目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一定的题目范围,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出版物,供社会或有关方面利用。
按加工层次划分的二类编研成果:
*一次文献编研成果
文件汇编:
1、发文汇编
2、专题文件汇编
3、收文汇编
*二次文献编研成果
参考资料:
1、全宗指南
2、大事记
3、组织沿革
4、基础数字汇集
5、利用事例
*什么是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为档案文献的原文,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它包括档案原件及其复制品,即凡内容和原件相同的文件、图纸等都可称为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编研成果的概念:是按照一特定的题目,对有关档案材料进行收集,经过筛选、转录、校勘、编排和出版,成为某种档案文件的汇集。
*一次文献编研成果特点:向读者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档案或文件的原文。
*一次文献编研成果的`要求:高度忠实于档案或文件的原文原意。
*一次文献编研的种类:各种文件汇编(1、发文汇编 2、专题文件汇编 3、收文汇编)、选编、文集、图册等。
*什么是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不是档案文献的原文,是对分散的、原始的档案信息进行浓缩或提炼后形成的文献。
*二次文献编研成果的概念:是根据一定题目的需要,采撷、浓缩或提炼档案所载的内容,用新的体例、编者自己的语言编写而成的编研成果。
*二次文献编研成果的特点:向读者提供的不是档案原文或原文的复制品,而是以档案内容为依据,将档案原文中部分信息进行重新组合的材料 。
档案编研工作概论
一、编研工作的内容
1、档案史料和现行机关文件汇编
2、编写档案参考资料
3、参与编史修志
二、编研工作的意义
档案馆(室)编研工作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
2、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3、有利用档案原件的保管和流传
三、特点
1、研究性
档案编研工作中“编”与“研”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而是互相统一的,即编中有研,研中有编。
2、思想性
档案编研不仅是对档案原件的简单照录,它必然反映编研人员的观点和认识,具有明显的思想性。
3、政策性
档案编成果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使用,从而涉及到许多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注意。
2.学前心理学章节 篇二
学前心理学课程 (以下简称心理学课程) 是师范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它既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知识, 又使学生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但中职心理学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以教材黑板背诵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 应改变原有教学模式, 将合作教学模式引入中职的心理学课程。本文探索的合作教学关注课程教学中教师间和学生间开展的合作教学活动。教师间的合作是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以教师团队的形式, 就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合作授课、共同反思课堂教学等形式的分工合作, 依靠集体智慧促进学生学业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师生间的合作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学生间的合作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科学分配小组,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 做到优势互补,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课堂效率,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教学实践
在心理学课程中实施合作教学, 主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水平, 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完成学习任务。
(一) 师—师合作
1. 课前合作
课前合作包括一系列为学生施教前所作的各项教学准备, 具体包括:
(1) 合作设计
学期初合作进行课程总体设计, 就教学总体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 、学期教学计划、课程考核方案、教学方法等和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达成共识。
(2)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弥补教师个体专业知识的不足和工作精力的局限, 减轻备课压力, 通过分工合作, 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内化、反思和提炼。在教学实践中, 以整个心理学课程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备课, 以章为单位, 该门课程包含十一个新课章节和六个复习章节, 每周一个教学章节, 共十七个教学周。学科组长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负责人, 负责人需做到提前研读教材、分析大纲、查阅资料、设计教学思路、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教学准备。在授课前一周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会, 负责人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课件进行介绍, 课程组成员进行讨论, 相互交流观点, 通过集体智慧完善课程前期设计。在研讨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深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集思广益、相互启发,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专业发展。如, 为了促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在两章内容之后都设有两课时的复习课程, 在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 课程组老师集思广益, 创新复习的方式方法, 采用班级竞赛性质的复习方案, 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以竞赛促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在集体备课环节共制作完成十七个教学课件, 相关的教学资料、教案得到了共享。
2. 课中合作
(1) 合作授课
在合作授课环节, 采取助教制, 由两位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一名教师负责主教任务, 另一名教师担任助教, 协助主教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需求主要采用以下模式:
a.一个教, 另一个观察。在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 主讲教师负责讲授知识点, 辅助教师通过观察收集课堂信息, 如, 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对问题能否做出反应、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 及时发现问题, 做出教学决策, 必要时提示主讲教师, 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b.一个教, 另一个巡视。在课堂教学的任务环节, 辅助教师在教室里巡视, 对学生提供帮助、辅导, 对有疑问的学生做出解释说明。
(2) 观摩教学
观摩教学是教师间互相学习借鉴、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主要进行了学科组内的听课、评课和不同学科间的听课、评课、反思、探究, 每次课程安排至少一名学科组内教师进行听课, 课后评课, 学科间的观摩可由教师自愿进行, 一般一学期进行2~3次, 如本学期进行的各科之间的交叉听课及课后研讨, 促进了学科知识的渗透、教学改革的完善。
3. 课后合作
(1) 合作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 每位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并定期召开碰面会分享交流心得。主教和助教从各自角度出发,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的得失,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研讨磨课, 产生了“1+1>2”的效果。
(2) 网络资源利用
课程组教师创建了共同的微信群, 通过先进的通讯手段进行交流、探讨, 使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在学校网站上, 教师将自己的课件上传至教育资源, 在学校网络平台展示、共享教学成果。
(二) 师—生合作
1. 课前合作
在课前阶段, 主要采取师生合作备课的方式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 分析学情, 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确定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如在“幼儿个性评价”一节中, 学生已有幼儿园见习经历, 对幼儿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因此, 在授课中以学生自己分享观察记录为主, 教师做最后总结提升, 以切合学生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方式。
2. 课中合作
(1)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的指导要贯穿教学始终,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启发、引导, 在学生合作讨论过程中, 通过来回巡视, 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学习情况, 给予帮助、反馈。
(2) 活跃课堂气氛, 交流积极情感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进行情感交流, 打造融洽的教学环境。
(3) 及时反馈信息, 进行教学评价
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需要及时获取教学评价信息, 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后和课程结束前, 设置“当堂检测”环节, 使教师知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加强。
3. 课后合作
师生合作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程结束后, 采取师生合作评课、教师批改作业、课后测试反馈、学生内化知识等方式, 明确问题、调整计划, 加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三) 生—生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合作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生—生”间的横向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1. 课前合作
以班为单位,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适当引导, 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从整体考虑, 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由6~8人组成, 优、中、后进生数量呈正态分布, 每位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 课中合作
班级授课过程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 方便课堂上进行合作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讲、练、想, 如在“记忆”一章的讲解中, 学生就记忆三环节之一的再认和回忆的本质进行讨论、思考, 最终得出再认和回忆无本质区别, 只存在忆的程度的区别, 更深刻地理解了记忆的过程。
3. 课后合作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 从课后复习、课前预习、难题解疑、课后测试、作业完成各方面, 发挥小组合力, 做好课后巩固完善。另外, 全年级学生设置有QQ群, 供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学习。
三、合作教学实践的成效
将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心理学课程, 在取得师生认可的同时, 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要总结优势, 提出建议。
(一)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合作教学是学校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于一体, 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多边协作优势, 构建符合学科特点、学生接受能力、操作性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合作教学探索中, 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战, 如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课程设置的初级探索阶段, 课堂学生人数较多该如何控制等。在校科领导的引领、支持、鼓励、协调下, 不同学科教师的配合下, 搭建了合作教学平台, 课程合作教学有效开展, 教师间的备课、听、评课、观摩、讨论、磨课、反馈、评价等合作形式深化了教师教学反思, 构建了校内教师文化群落, 提高了教师合作质量, 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 优化了教学软环境
心理学课程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课堂教学更重视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 合作教学模式为师生创设了愉快、活跃的教学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等、自由、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 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合作不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更是一种智慧。合作教学发挥学生团队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沟通能力, 增进了学生感情, 提高了学生素质, 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结束语
古人云:事必有法, 然后可成。心理学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 合作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师生通过实践不断磨合, 提高合作教学的成效, 对创新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冬梅.高师体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 2006.
[2]郭晓丽.高职外贸函电课程合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15 (3) :39-41.
3.学前心理学章节 篇三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心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9-01
一、引言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将可能成为一名幼儿园的幼师,该专业的学生培训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能力是否具备,知识量是否丰富,耐性是否坚韧直接影响千家万户的希望——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该专业有一个必修课叫作《幼儿心理学》,该专业学生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实际遇到幼儿存在心理问题后,是否能及时发现,是否能判断准确。他们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现及时性和准确性可能将影响孩子以后健康成长,其特殊性不言而喻。
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心理学综述、幼儿心理特征、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成果及以后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普通幼儿心理问题剖析。
在学校,该学科的教学目前主要采用的就是“填鸭式教学+一张试卷”的模式:按照课时的安排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述,一堂课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是从头听到尾。老师讲的汗流浃背,学生听得乏味无趣。老师的开始讲课的热情面对着毫无兴趣的学生变衰减殆尽。填鸭式教学衰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耐心;最后是一张试卷定“生死”,学习该课程的效果完全依靠老师出的一张试卷来评价衡量,很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试卷毕竟是一张纸,如何考出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点的认识,是可以做到的,但运用学科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试卷可能就很难做到了。
学科教学的现状折射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已有适合现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几十年没有变化,在课程设置时,这些学科是适应当时时代要求的,但时代在变,课程设置始终没有变化,导致一些课程重复交叉,一些公关基础课占的比例较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小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该学科被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特别重视英语、美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类似幼儿心理学这样的理论课从老师到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就是为了通过该学科,考前背一背,记一记,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其实,如果该学科学不扎实的话,学生就很难掌握幼儿心理特征,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很难安抚幼儿。
第三,老师教学方法常见的就是填鸭式。老师教学方式是填鸭式,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式,缺少学生主动实践,缺少深入特教机构与一些问题儿童交流的机会。
三、《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方面
《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中职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的地方。主要包括对课程教与学态度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设备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等四个方面,下面就此四个方面开展初步探讨:
1.对课程教与学态度的转变
中职学校里,从老师到学生,对《幼儿心理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造成了学生运用该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如果把学与用结合起来看,学生将从新认识到幼儿心理学对以后从事的幼师事业的巨大帮助。同时,老师也要转变教学的态度,从新认识该学科的重要性,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由于该学科的知识十分枯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心理学的辩论会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热诚。
2.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教学方式方法有讲授、案例分析、引导学习、实践等。类似于《幼儿心理学》这样枯燥的学科,要讲授方式与实践、引导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相结合,合理分配各种方式方法在教学中的比例,同时各种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该知识点的学习。与此同时,课内课外相结合,老师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
中职学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现在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一些多媒体、电脑、幻灯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也是制约《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有了多媒体,老师可以播放教学视频案例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这样的方式更直观、更感性。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感官性很强的教学手段,这一手段将有效提升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现代常用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属于一种过程的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则是一种结果的评价。现在引入形成性评价,使两者按照一定比例结合,将能全面、综合评价一个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方法有不同,有课堂上实际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有根据心理和教育学,设计有关要素的评价量表;有课堂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现实情况;还可以建立学习过程记录档案,对每一个学生在该科学习过程中的各个行为的记载等。形成性评价方式关注的是中职学生幼儿心理学学习的过程,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纠正中职学校学生的不良习惯。形成性评价建立全方位、立体性的量表要素,全面收集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语
《幼儿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幼师行业,全面了解幼儿心理,掌握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关键环节。《幼儿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程度。通过更新思想观念,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转变评价体系等途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最终,为幼师行业提供理论扎实,能力过硬的合格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通雯. 浅议怎样让中职《幼儿心理学》课“活”起来[J]. 考试周刊,2014(83).
[2]李文昌.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新思考[J]. 华章,2013(23).
4.学前心理学章节 篇四
一、档案统计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1、档案统计,就是以表册、数字的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内容包括档案的基本登记和综合统计两部分。
从统计的对象来看,分为两方面:
A、对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状况的统计;
B、对档案事业的组织与管理状况的统计;
目前,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统计,分为四个层次:
其一,全国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
其二,专业系统档案工作情况统计;
其三,地方(包括省、市、地、县各级)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
其四,档案馆、档案室档案工作情况统计。
2、任务
一、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二、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要求和步骤
1、意义
A、是认识档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B、可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C、是档案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D、可以为制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编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供提供依据。
2、要求
A、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
B、遵循全国统计工作现代化的要求
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
统计分类标准化,
统计调查工作科学化,
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现代化,
统计服务优质化。
3、步骤
A、统计调查
B、统计整理
C、统计分析
三、档案统计调查
1、统计表报
2、专门调查
四、档案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分组: 简单分组和复杂分组
五、统计表
六、综合指标 1、绝对数2、相对数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档案馆的统计
一、档案构成统计
总的说来,它是档案馆全部档案材料现有数量和状况的一种统计。要求将档案馆内的全部档案以其来源性质分组,即分成: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清代以前档案、民国档案等部分,并以此说明现有档案数量和状况。
二、档案利用统计
它是一种对各种类型档案被各机关、各项工作利用的情况和程度的统计。
三、档案工作人员情况统计
它对于研究档案馆工作售货员的需要量,各种干部的比例,各档案馆干部的对比分析和平衡,培训工作的安排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档案馆建设状况统计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任务之一,是负责档案馆网的规划与筹建。这种统计对研究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资料。
五、档案室建立情况统计
档案室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行机关档案集中保管的机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及时了解档案室建设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对档案室的建设情况进行统计。
提供利用工作
一、含义
档案工作的总目的,是提供档案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一系列的工作,其中直接传递档案信息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的环节,称为“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或简称“档案利用工作”,又称“提供利用”。档案利用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介绍和报道馆(室)藏档案的内容和成分,通过各种方式为利用者实际提供文献材料和情报信息,进行咨询服务。
二、利用工作的地位
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直接手段,它是兼承档案工作内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档案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
它是档案工作联系社会的一个窗口,是衡量档案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界利用档案的需要,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检验和推动作用。
总之,它是档案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环节。
三、注意问题
1、服务思想
A、全面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B、及时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C、准确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D、有效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2、正确处理提供利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
提供利用和保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提供利用时要注意保密,保密是限定了利用的对象和范围,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澄清“利用危险,保密保险”以及“历史档案无密可保”的错误思想。
5.学前心理学试题 篇五
1.()期主要是指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心里 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 各种否定和反抗的行为。
2.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说” 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性行为。
4.所谓()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坏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的心理发展观,其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7.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性。8.处于单词句阶段的儿童说出的词句有单音重叠、一词多义和()三特点。
9.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由环境决定,该理论课称为(“ ”)阶段理论。
10.经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11.心里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
12.()期也叫敏感期或临界期,指的是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
1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是本我、自我和()。
14.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提出S----R公式,S代表刺激,R代表相关的反应。
15.()法是通过和儿童交谈,来研究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16.帮助幼儿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有:转移法、冷却法和()法。17.内部语言是()性语言,其特点是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和语言高度简略。
18.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的行为表现为变通性、()性和独特性的三个特征。
19.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进行加工。
20.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绘制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的规律。
答案:1.危机 2.成熟势力3.操作4.图式5.皮亚杰6.弗洛伊德7.外露8.以词带句9.心理社会10.语言11,人格12.关键13.超我14.华生15.谈话16.消退17.非交际18.流畅19.表象20.先快后慢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十分)
1.从进化论看只有在动物产生神经结构后才有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3.记忆是人在头脑中保留对以前感知过的对象或现象的映像。()4.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5.测验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材料以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基本研究方法。()
6.儿童刚生下来是没有思维的,只有从先天带来的一些无条件反射。()7.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8.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个体过去对事物的反应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在以后的活动中的恢复、重现和不断完善。()
9.对儿童进行集中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归类法、排除法和下定义法。()10.针对胎儿生长和发育有不同的时期,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将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8~40周)三个阶段。()
11.心理的产生需要有人脑和客观世界这两个物质基础。()
12.皮亚杰认为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质因素、社会因素和平衡四个方面。()
1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
14.相对与物体婴儿更喜欢人,相对与平面图形,跟喜欢立体的人物图像。()
15.问卷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16.幼儿期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实际水平也不相同。()
17.2岁以后,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逐渐能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18.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在眼前时还能“想起”(重现)这个客体。()
19.幼儿的创造力表现为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突发奇想,想出新的办法或形成新的观点。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核心内容。()
20.心理学大师斯腾伯格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四个方面。()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一 何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4)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不同。
二、在游戏时幼儿教师如何防止学前儿童注意的分散?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4)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5)灵活的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三、怎样加强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持久性?
(1)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2)激发兴趣和积极情绪(3)明确识记目的(4)组织有效的复习
四、对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有那些?
(1)一形多物的扩散(2)一物多用的扩散(3)一因多果的扩散(4)一物多变的扩散(5)一题多法的扩散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
六、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2)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3)确认认知的目的和任务4)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
七、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方面,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应怎样做?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引导幼儿积极从事又创造想象参与的思维活动。(3)教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2)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幼儿初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只是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概括:或者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顾不同属性剔除。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就是在感知水平上进行抽象概括。
(3)掌握的感念有限。由于幼儿概括水平较低,最初掌握的概念,往往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掌握的概念数量有限,并且多半是具体的实物概念和动作概念。这些概念是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的。在教育的影响下,直到幼儿晚期,才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4)判断推理不合逻辑。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常使判断、推理不合逻辑,常常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因果关系来认识。还不习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
(5)自我中心性。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孤立地具体事务,不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出发。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而
且理解表面化、简单化,不能理解事物深刻的内在含义。
2.培养学前儿童言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试做归纳。
第一,注意环境的影响。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中承认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儿童首要学习的内容。第二,注意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模仿性。婴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前儿童逐渐可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语言。
第三,注意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儿童语言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应尊重其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引导。
第四,尊重儿童的兴趣。每个儿童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也不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兴趣限制儿童的思维。
第五,赏识儿童的语言。教师只有在活动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走进其心灵,才能欣赏他们奇思妙想的语言。
3.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如何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
(1)幼儿初期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幼儿的活动。在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思维的特点。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其次,要为儿童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再次,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和教具。还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2)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一是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二是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
(3)通过观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观察具体事物,让幼儿充分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综合。
(4)通过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幼儿通过对事物的操作能够对具体事物的特征直接感知,进行直接比较,找出物体之间的不同之处或相同之处。通过对物体相同之处的概括和判断,幼儿能够逐渐对事物进行分类。
3.对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应采用哪些措施?
(1)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获得周围世界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
(2)通过各种领域的教育活动,提高发展幼儿言语的条件。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语言是连接各科领域的重要工具,各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进行离不开语言。语言又促进了幼儿行为、思维、能力的发展。
(3)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看、听、说、练中发展言语能力。孩子只有真正地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的和人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兴趣。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教授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6.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篇六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婴儿期(乳儿期)0~1岁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 1~6月 婴儿晚期 6~12月
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学前期(幼儿期)3~6岁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主要特征
(一)出生到满月 1.生理寄居性 2.心理现象的发生
(1)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4)最初的亲子依恋――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1.视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找人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亲子依恋关系发展
(四)前学前期
一、动作发展的特征 1.学会直立行走 2.开始使用工具
二、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
三、独立性开始出现
*注意: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五)3~4岁
1.最初的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活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六)4~5岁
1.活泼好动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3.开始接受任务
(七)5~6岁
1.好学、好问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到有意向;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考点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一些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孩子出生不久也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考点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早于有意注意发生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例如,正在上语言课,窗外突然电闪雷鸣,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和听。
有意注意:则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同样还是电闪雷鸣,大班的某些孩子会努力控制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出去。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是人有意识、主动的注意,因而要比无意注意出现得晚。一般在两岁以后开始萌芽。
二、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注意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必须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范围与幼儿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较短的时间片断中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品质。随着幼儿生理发育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的范围会逐渐增大,但总的来讲学前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小。
*注意: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活动或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2)、在呈现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量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3)、要采用各种幼儿喜欢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它与注意对象以及幼儿自身的状态有关。
*注意:要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
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b)教学组织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c)各种活动应当动静交替,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2)家长
a)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 b)适当控制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c)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各种努力,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即自我控制能力;
(二)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
(三)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紧密的联系。
考点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总量。这个数量是有限的。儿童的记忆广度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儿童大脑皮质的不成熟,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来不及对更大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二、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首先,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其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则使记忆材料相互联系起来。
2.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效果差异将会缩小。
考点五:表征(有关这章,需要大家看书!!在书的第七章,课件上说的很少,是在记忆章节提到的)
表征和表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并未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征则是指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
考点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首先,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其次,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阶段”的概念包括了三个基本点:发展阶段具有顺序性,前后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加速或推迟;每个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了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外显行为模式;各阶段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将旧过程进行了整合。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一)反射活动阶段:皮亚杰把婴儿出生后1个月定位为反射活动阶段。在此期间,婴儿在很大的程度上仅局限在练习先天反射活动上,他们将新刺激同化到已有的反射图示中。例如吸吮手指和被子。
(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如吸吮手指、发出嘟囔声等。他们对此感到很满意,因此会重复这一动作。这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被称为初级的循环反应,它总是以婴儿自身为中心。之所以成为“初级”,是因为这是婴儿最早出现的运动习惯,称之为“循环”则是因为这些反应是重复的。
(三)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此阶段,婴儿偶然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可以使其他的一些物体变得有趣。皮亚杰认为,4~8个月的婴儿对外界突然产生兴趣可以表明他们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
(四)二级模式间的协调阶段(8~12个月):婴儿真正有计划的反应出现在8~12个月的二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这时婴儿为了能够达到简单的目的,能够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它代表着儿童早期模式的目的指向行为和真正的问题解决。
(五)第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此阶段的婴儿开始积极地作用于客体,并试图创造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只有那些对儿童来说能达到有趣或者说有意义结果的动作才被积累下来,所以又被称为试误。这些被称作第三级循环反应的试误探索模式,反应出婴儿有积极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有了了解外在世界的动机。
(六)符号问题解决阶段(18~24个月): 当婴儿能将已经获得的行动经验内化成心理符号或者表象,并以此来指导后来的行为时,就达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最高水平。此时,婴儿已经能进行心理操作,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了一定的“洞察力”。2.前运算阶段(2~7岁)
(1)前概念期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
(2)前概念期的又一重要特征是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
(3)在前概念期,儿童最大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皮亚杰通过其“三山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先让儿童熟悉一个不对称的山地模型,然后让他们说出一个与自己位置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3岁和4岁的儿童一般都认为他人与自己看到的是相同的。这说明儿童此时还不能考虑他人的不同观点。
(4)此外,该阶段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这使得他往往不能对真相和假象做出区分。
(二)直觉期(4~7岁)
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称作“直觉”思维,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直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考点七: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
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包括理解别人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语言的组成: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语音形成阶段
(一)出现嗓音:儿童出生时就会发出声音。
(二)出现阿姑声: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会发出满意的“阿姑”声。
(三)出现喃喃语声:在这个阶段,婴儿发出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元音和辅音,有了比较明显的音节划分。
(四)开始发出语音:真正发出语音是一种有意性的运动,是后天学习的来的。
2、词汇:
词汇数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3.语法:
案例分析1:妈妈把做好的红烧排骨放在餐桌上,一岁3个月的儿子看不到餐桌上的食物,但是闻到了食物香味,于是踮起脚看着餐桌,说:“肉?肉肉?”开始吃饭时,妈妈把他放在餐椅上,他指着红烧排骨急促地说:“妈妈肉、妈妈肉、肉„”。拿到一根排骨后并吃了一口后,他面带笑容对旁边的奶奶说:“奶奶肉!”
请分析该幼儿三次说“肉”表达的含义,并结合案例说明该年龄段幼儿语法发展特点。
案例分析2:两岁半的小孩对妈妈说:“妈妈看,黑色的小白兔!” 请分析该幼儿的语言表述反映了该阶段幼儿语法发展的什么特点?
三、语言的获得
1.先天论(乔姆斯基):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是一种生理预成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处理能力,该能力在童年早期运作最有效。
支持:1.语言学习敏感期;2.夏威夷克里奥尔英语;3.语法结构获得; 反对:1.不能解释LAD如何运作2.忽略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2.习得论(斯金纳):语言通过学习获得,模仿和强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1.聋哑儿童的语言学习2.母语习得
反对:1.儿童如何迅速获得早期语言?2.如何模仿语法结构? *交互作用观:语言发展是先天能力和社会语言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习得论和先天论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正确的: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一)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二)理解语言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展在后。
五、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三)掌握口语阶段
六、幼儿言语发展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言语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亲子交往言语空间 :1.鼓励儿童言语活动 2.树立言语榜样 3.鼓励言语创造性
(二)利用儿童间言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二、指导儿童获得言语知识
(一)正确语音:1.成人语音做榜样:语速慢、吐字清晰;
2.方法多样化:儿歌、绕口令、故事等;
3.耐心纠正儿童发音错误
(二)促进儿童掌握大量词汇:1.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2.多种练习方法
三、培养言语能力
(一)培养倾听能力
(二)前阅读能力
(三)表达能力1.鼓励儿童言语行为—想说2.创设发言机会—多 说 3.提高口语质量—会说
考点八: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一)保持和谐的气氛;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控制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和睦美满的家庭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一)肯定为主;
(二)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三)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转移法;
(二)冷却法;
(三)消退法。*案例分析: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
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一)反思法;
(二)自我说服法;
(三)想像法。
考点九: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创造力
(一)概念:创造力代表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做得到的产品不单纯是新颖或超乎寻常,而且与情景相适应,并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
(二)测量:对创造力的测量通常涉及到求异思维。即当个体面对一项任务或一个问题时产生不同寻常的答案的可能性。
二、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一)好奇心是起点
(二)创造性想象是支点
(三)探究性活动是主要手段
(四)积极情绪是有力保障
三、影响因素
(一)外在:家庭和社会文化
(二)内在:儿童性格特征
四、培养
(一)成人:正确识别儿童创造力 1.父母: 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决策 恰当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 与儿童共同游戏或从事学业活动 支持幼儿的兴趣发展
父母自身的性格:兴趣广、独立、民主、有童心 2.教师:
正确识别创造力
鼓励幼儿用普通材料创造性地游戏 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并激发创作欲望 让幼儿尽早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儿童(性格培养)
坚强:坚持到底;进取;求知欲和上进心; 独立:不过分依赖他人; 创新:冒险和好奇;
专注:专心致志,长久地集中注意力。
考点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与特点
(一)气质的概念: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二)气质的特点:
1.天赋性:出生就有的,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 2.遗传性:与遗传的关系密切;
3.稳定性:与性格、能力等其他心里特征相比更具有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 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 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培养:1.胆汁质:培养勇于进取和豪放的品质,防治任性和粗暴; 2.多血质: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稳定的兴趣,防治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粘液质: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和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治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4.抑郁质: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治疑虑和孤独。
考点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重点哦!)
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社会性发展:也称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抚养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三)性别角色行为: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性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以及倾向。
(五)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1.婴儿依恋的类型:1.焦虑-回避型 2.安全型 3.焦虑-反抗型 2.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以 及后期的社会交往。3.如何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1)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2)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4.亲子关系类型:
(一)民主型
(二)专制型
(三)放任型 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依恋关系主要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表述儿童和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亲子关系更多是从抚养人的角度出发,阐述抚养人的教养方式。
5.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二)家庭结构
五、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父子交往的独特性 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
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
(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是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7.学前心理学章节 篇七
一、调整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引导学生通过学科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 能够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状态, 筛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构建符合幼儿心理需要的教育措施。为此, 我们结合学生就业需求, 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统编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全书内容调整为四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教学中以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为基础, 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幼儿心理理论知识, 包括幼儿生理机制等生理心理学知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等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幼儿方法等教育心理学知识, 明确幼儿知、情、意发展, 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特点。以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的教学, 探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0~3岁亲子教育等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新理论、新成果, 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前沿知识, 拓宽学生视野。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为教学重点, 着力研讨幼儿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心理问题破解方法, 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 “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习惯于教师口头讲述和灌输, 学生被动地机械接收, 影响了学科理论对学生将来工作的有效指导。现代教育理念和中等职业教育对教学实践性的特殊关注, 要求我们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改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包括: (1) 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验参与相结合。“幼儿心理学”的许多内容概念性、理论性强, 如果仅凭教师讲授, 学生可能只是识记了一些心理学条文, 而对其实质模棱两可。对此我们应将实验引入课堂理论教学, 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 深化对原理的理解。 (2) 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我们在讲授“幼儿心理学”新知识前,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学习提纲, 将学生编排成学习小组,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课程体系,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内在的认知。 (3) 更多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 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有效解决了“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难点。 (4)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相关知识和原理, 指导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要使学生早日进入角色, 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 比如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心理问题模拟、去幼儿园见习后写相关心理观察报告等方式, 表现学科知识对职业岗位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检测是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以检测与鼓励并重为原则, 创新评价机制是提高“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评价方案, 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 搭建起不同学生的成功平台, 让学生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 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评价语言上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 突出针对性, 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自信, 从不同的角度督促学生, 给学生一双发现、探索的眼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艺术工程。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职业要求出发, 多动脑、多探究, 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幼儿心理学”学习中积极开展探究与实践, 以个性的张扬促进自己潜能的释放, 进而推动自身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 2010 (6) .
8.学前儿童心理咨询的基本观点 篇八
学前儿童心理成熟程度决定儿童的行为方式。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而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与其他方面对比具有不均衡性,即体重和身高的生长高峰具有不同期性;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向在时间上的呈现出早晚的不均衡性,生理发展先于心理成熟,有的儿童看起来很结实但他的内心不一定坚强。因此儿童的行为方式由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决定而不是由生理发展的成熟程度决定。
改变学前儿童所处环境和改变学前儿童同样重要。古语云:“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孩子身边都有什么样的人,最近和谁交往,孩子最近是否有不良的变化倾向,这些都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家长都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有悲观、忧郁或是暴力、攻击等不良倾向的玩伴,若孩子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时间久了难免会沾染上相同的感情色彩。因而,有必要提醒家长孩子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时刻的关注和适当的指引,在必要的时候应改变儿童所处环境,会有益于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家庭气氛及父母管教的方式决定学前儿童未来的生活形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习惯、成就、素养甚至人格等。一方面,父母关系又是家庭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夫妻和睦会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开心快乐,更有安全感,以便于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出比较良好的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比较容易形成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夫妻不睦,经常吵架甚至打架,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如此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负面生活态度,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更容易形成敌对叛逆的态度。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十分重要,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其中,民主型家庭就是管教孩子要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参与到涉及自身或家庭等有关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充分的发挥了孩子的独立自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积极的性格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际态度影响未来的发展。自我概念也叫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对孩子来讲,老师喜不喜欢我?爸爸妈妈爱不爱我?小伙伴们喜不喜欢和我一起玩?我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这些都属于自我概念的认知。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孩子心里中的自己要比实际上的自己对于孩子的长成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只要孩子认为自己是最棒的,那么即使他现在表现的还很普通,将来也可以成为最棒的。故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扬为主,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就是他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孩子从这些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形成自我认知,如果这些态度是积极的,孩子自我概念就很有可能是积极的和自信的,如果这些态度是消极的,那么孩子自我概念也很有可能是消极的和自卑的。故此,对于学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甚至这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表扬和鼓励,这样利于让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自我概念。
秉承儿童心理咨询的这四大基本观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质,降低了学前儿童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家长和教师社会等方面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心理咨询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简论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2]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3]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9.学前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篇九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A.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A.直接刺激 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 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 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 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
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2、情绪情感
3、同伴关系
4、能力
5、理智感
四、简答题(30分)
1、创造想象有何表现?
2、简述依恋感发展的四个阶段?
3、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
4、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趋势。
5、影响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30分)
1、为什么幼儿中期常常出现“告状”现象。
2、为什么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效果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接近?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2)
一、选择题(10分)
1、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发射的是()。A.抓握反射 B.惊跳反射
C.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D.游泳反射
2、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达肌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A.直接刺激 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 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 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 词的反应
4、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6、下列属于幼儿中期心理特点的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爱模仿 C.好学好问 D.个性初具雏形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A.15分钟左右 B.3~5分钟左右 C.20分钟左右 D.10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是()。
A.2岁半 B.3岁左右 C.4岁左右 D.5岁左右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是()。A.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 B.倾向拒绝和漠视孩子 C.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
D.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让其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二、填空题(10分)
1、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 和 _______,其中_______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2、__________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4、_______和_________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5、_________和 _______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
三、名词解释(25分)
1、再造想象
2、自我中心性
3、道德感
4、同伴关系
5、遗传因素
四、简答题(30分)
1、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特点及研究方法是什么?
2、简述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趋势。
3、简述幼儿初期直观行动思维发展特点。
4、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趋势。
5、简述幼儿性格年龄特征。
五、应用题(25分)
试述造成幼儿口吃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矫正“口吃”。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3)
一、选择题(10分)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内容不包括()。A.自我意识 B.自我控制
C.自我调节 D.自我评价
2、智商在()之间称为超常。
A.90—110 B.110—130 C.70分以下 D.130—140
3、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4、儿童依恋发展的第四阶段是()。
A.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 B.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C.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D.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
5、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1岁半—2岁 B.4—5岁 C.5—6岁 D.2—4岁
6、以下属于学前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A.思维的狭隘性 B.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7、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8、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9、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爱玩、会玩 B.好学、好问 C.个性初具雏形 D.爱模仿
10、视觉中枢位于脑()机能结构。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2、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上。
3、_________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4、儿童为脑皮质各区域成熟按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和 _______是实现由喜构思的基本手段。
三、名词解释(25分)
1、无意想象
2、抽象逻辑思维
3、理智感
4、亲社会行为
5、气质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2、简述幼儿“说谎”的原因。
3、为什么幼儿中期常常出现“告状”现象。
4、为什么说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日期。
5、为什么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
五、应用题(25分)
试述四种教养方式中哪种教养方式最好?怎样做一位好父母。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4)
一、选择题(10分)
1、幼儿指的是()。
A.3—6岁 B.0—1岁 C.1—3岁 D.7岁 2、3岁儿童已能辨别()。
A.上下方位 B.前后方位 C.“自我”为中心 D.上下、前后
3、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叫()。A.思维 B.想象 C.记忆 D.情绪情感
4、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慢的。A.思维 B.想象 C.气质 D.性格
5、学前儿童颜色视觉(辨色力)何时发生()。
A.出生后三个月 B.1岁 C.6个月 D.2岁
二、填空题(10分)
1、学前儿童是_______岁的幼儿。
2、儿童与父母亲(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叫“__________”。
3、自我意识的萌发的时间______,发生的标志________。
4、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有两种_______和_________。
5、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_________所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例证。
6、_______岁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7、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________。
8、一个人特有的心理活动、情感行为,反应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的动力特征叫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20分)
1、第二信号系统
2、思维
3、道德感
4、认知发展
5、性格
四、简答题(30分)
1、婴儿动作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2、幼儿观察力发展有何特点。
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4、幼儿创造想象表现是什么?
五、论述(30分)
1、为什么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2、学前儿童(幼儿)思维发展年龄特点。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5)
一、选择题
1、()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A.出生后的第一年 B.出生后的第二年
C.出生后的第三年 D.出生后的第四年
2、()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A.情绪 B.想象 C.记忆 D.思维
3、儿童言语的准备在()岁。
A.0—1岁 B.0—1.5岁 C.0—2岁 D.0—3岁
4、()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A.记忆 B.想象 C.思维 D.语言
5、()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A.个性 B.社会性 C.言语 D.情绪情感
6、()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A.言语 B.概念 C.情绪 D.记忆
7、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在()岁。
A.0—1岁 B.1—2岁 C.1.5—2岁 D.1—3岁
8、两岁儿童能集中注意()分钟。
A.5—8 B.10—20 C.10—12 D.半小时
9、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是()。A.行为 B.思维 C.想象 D.感知觉
10、()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A.语言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二、填空题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_______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婴儿发音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意想象是_______________的想象,这是根据一定的_________而进行的。
4、记忆态度是指记忆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5、注意具有稳定性、广阔性、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基本品质。
三、名词解释
1、再造想象
2、气质
3、直观行动思维
4、观察
5、有意注意
四、简答题
1、幼儿有意想象开始发展的表现?
2、幼儿判断发展的特点。
3、幼儿晚期心理特点。
五、论述题
试述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6)
一、选择题(1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B.40cm C.50cm D.60cm
2、()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社会关系。A.同伴关系 B.师生关系 C.交往关系 D.一般关系
3、自我意识萌芽的时间()。
A.5岁 B.4岁 C.3岁 D.2岁
4、()是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6、美国心理学家()用双生子楼梯的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A.艾宾浩斯 B.皮亚杰 C.格塞尔 D.埃尔金德 7、3岁儿童已经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部分儿童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
A.父母 B.同伴 C.自我 D.他人
8、()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观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思维
9、()是培养优而正确发音的关键期。A.2岁 B.3岁 C.4岁 D.5岁
10、()一般指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A.智力 B.智商 C.想象 D.能力
二、填空题(1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_______________。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儿童大脑对_______能动的反映。3、3岁左右,幼儿已经能够掌握_________个词。
4、记忆的种类按目的分类,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5、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________、丰富和深刻化________。
6、___________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7、智利量表通常包括严格制定的标准化的________和_______的得分。
三、名词解释(20分)
1、亲子关系
2、道德感
3、个性
4、生理成熟
5、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四、简答题(30分)
1、影响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
3、为什么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
4、为什么幼儿有时会出现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
5、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五、应用题(30分)
1、如何运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2、为什么推广普通话从小抓起?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7)
一、选择题(1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B.0-
6、7岁儿童 B.3-7岁儿童
C.0-3岁儿童 D.3-4岁儿童
2、婴儿最先发展起来的动作是()。
A.颈部动作 B.头部动作 C.大肌肉动作 D.小肌肉动作
3、()是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4、()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A.品质 B.人格 C.性格 D.气质
5、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B.遗传和生理成熟 B.环境 C.教育 D.环境和教育
6、自我意识萌芽的时间()。A.5岁 B.4岁 C.3岁 D.2岁 7、3岁左右,幼儿已经能够掌握()个词。
A.500左右 B.800左右 C.900左右 D.1000左右
8、()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
9、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10、儿童()一般指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A.智力 B.智商 C.想象 D.能力
六、填空题(1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_______________。
2、_______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或抗拒的行为。3、3岁儿童已经能够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部分儿童开始能以_________为中心辨别左右。
4、_______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地反映,是以此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5、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恒法。
6、_________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外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七、名词解释(20分)
1、亲子关系
2、直观行动思维
3、气质
4、遗传素质
5、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八、简答题(30分)
1、个性的基本特征。
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
3、为什么幼儿有时会出现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
4、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5、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九、应用题(30分)
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什么?并描绘实验过程。
2、同伴交往的类型有哪几种,各类型的公式是什么?在幼儿群体中分布的比例约是多少?
(1)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BAADC
DBCBC
二、填空题
1.图形、图表、符号
2.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事物与其特征 4.四岁左右 5.直觉行动思维 6.丰富和深刻化
三、名词解释
1.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2.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4.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四、简答题 1.答:(1)独立创造,一定新意性(2)提出不寻常(3)讲故事,编结尾
(4)讲出画面中没有画出的情节(5)脱离现实与现实混淆 2.答:(1)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出生—3个月)(2)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岁)(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3岁左右)3.答:(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4.答:(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3)从思维反映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应未来事物。5.答:(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5)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论述
1.答:(1)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2)中期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为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3)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2.答:这与幼儿两种信号系统的特点及其协同活动的发展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的头脑中,形象和词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都不是某一个信号系统的孤立活动,而是两个信号系统的共同活动,再形象记忆中,固然是事物生动的形象起主要作用,但词所表达的事物的形象也是重要的记忆材料。
(2)参考答案 答案:
一、1、C
2、B
3、A
4、D
5、C
6、A
7、D
8、B
9、C
10、A
二、1、游戏;早期学习;劳动;游戏
2、想象的产生
3、气质
4、遗传;生理成熟
5、社会生活条件;教育
三、1、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3、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4、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个体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5、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四、1、以掌握具体事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科学概念发展;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2、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表情日渐社会化。
3、直观性和行动性;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思维的狭隘性。
4、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对心理的主动调节;从零乱到成体系。
5、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五、生理原因:由于2—4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
心理原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从“思想”转换成言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更好的表达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会因为发音的速度赶不上思想闪现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脱节。会使儿童处于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细微抽搐和痉挛,出现了发音停滞和无意识地重复基本音节的情况。经常性的紧张便成为习惯,以至于每次遇到类似的词语或情境时,都出现同样的“症状”。
模仿,幼儿的好奇心强,爱模仿,班上某个孩子偶尔会出现“口吃”,会使他们觉得有趣儿,“好玩儿”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习惯。矫正口吃的重要办法是消除紧张,成人应和颜悦色地提醒他们不要着急,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讲话,对生活在幼儿园集体中的儿童,教师则要教育其他幼儿不要模仿,更不要讥笑。
(3)答案:
一、1、B
2、D
3、A
4、C
5、D
6、A
7、C
8、B
9、D
10、C
二、1、条件反射
2、皮质抑制机能;第二信号系统
3、先学前期
4、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5、动作;言语
三、1、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3、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4、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5、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四、1、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
2、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3、道德感是有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4—5岁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4、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是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地发展起来;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了各人的独特性。
5、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幼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幼儿对成人对他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五、权威型,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父母应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的实施规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避免专断放纵、忽视。
(4)答案:
一、1、B
2、D
3、A
4、C
5、D
6、A
7、C
8、B
9、D
10、C
二、1、条件反射
2、皮质抑制机能;第二信号系统
3、先学前期
4、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5、动作;言语
三、1、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3、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4、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5、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四、1、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
2、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3、道德感是有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4—5岁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4、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是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地发展起来;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了各人的独特性。
5、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幼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幼儿对成人对他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五、权威型,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父母应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的实施规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避免专断放纵、忽视。
(5)答案:
一、1、A
2、C
3、A
4、B
5、D
6、B
7、C
8、C
9、D
10、B
二、1、表象;新形象
2、连续音阶段;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
3、主动的、有目的;任务
4、目的、意图
5、转移性、分配性
三、1、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3、指对客观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4、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5、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势。
四、1、(1)确定主题(2)完成提出任务(3)讲故事,编结尾
2、(1)形势逐渐间接化
(2)根据逐渐客观化
(3)理论逐渐明确化
3、(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五、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方面发展。
二、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三、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基础。(6)答案:
一、1、C
2、A
3、C
4、B
5、B
6、C
7、C
8、A
9、C
10、A
二、1、0—
6、7岁儿童
2、客观现实 3、1000—1100
4、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5、社会化;自我调节化
6、亲社会行为
7、题目:常模
三、1、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2、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3、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4、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胜利发展。
5、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
四、1、(1)首先,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2)其次,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要因素;
(4)此外,亲子交往还受家庭以及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
2、(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幼儿讲述的逻辑性提高;(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3、(1)幼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幼儿对成人对他的评价注坚持有批判的态度;(2)如果成人对幼儿的评价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3)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褒扬过高,也不可随意贬损,要注意自己评价对幼儿的影响。
4、(1)这是由于幼儿对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假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了;
(2)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
(3)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5、(1)社会环境可以是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过程;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五、1、在儿童集体活动的场所,挑选一处既能使幼儿看到搬上其他同伴,又不至于使幼儿为别人所干扰、分心的地方,逐一向每一幼儿提问:“你最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正提名)和“你最不喜欢班上哪3小朋友?”(负提名),详细记录幼儿的提名情况。如果某一幼儿被提名为“最喜欢的小朋友”则就在正提名上记上1分;相反,如果被提名为:“最不喜欢的小朋友”则就在负提名上记上1分,综合全班幼儿的回答,便可以得出每个幼儿的正、负提名总分。据此便可以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其同伴社交地位的类型。
2、因为语言的发展为:(1)4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在这时期,儿童几乎可以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任何发音。儿童3—4岁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言,年龄越大越如此。这时,在开始学习其他方言或外语的某种发音就可能感到困难。
(2)对于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儿童要学会正确发音,必须建立起语音的自我调节功能。一方面要有精确的语音辨别能力,一方面要能控制和调节自身发音器官的活动。儿童开始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纠正错误发音。
因此,对于3-4岁儿童的正确发音要特别注意。推广普通话也要从小做起。(7)答案:
一、1、A
2、B
3、B
4、C
5、A
6、C
7、D
8、A
9、B
10、A
二、1、学前儿童的心理
2、危机期
3、自身
4、思维
5、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定义法)
6、不完整句阶段;完整句阶段
7、同伴关系
三、6、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7、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8、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10、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
四、1、(1)心理活动的整体性;(2)心理活动的倾向性;(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4)心理活动的独特性;(5)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
2、(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3)从思维反应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想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3、(1)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了起来;
(2)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
(3)由于认知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4、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化;
(2)情感的丰富化和深刻化;(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1)社会环境可以是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过程;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五、1、(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2)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训练,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每天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2、(1)同伴交往的类型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2)“+”提名总分
受欢迎型 ≥ × 2 “+”提名人数 “-”提名总分
被拒绝型≥ ×2 “-”提名人数
被忽视型=正提名或负提名总分为0 一般型 <正提名平均分2倍
<负提名平均分4倍
【学前心理学章节】推荐阅读:
自考学前心理学试题06-30
学前心理学记忆试题09-21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9-13
学习《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07-1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08-06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08-15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8-16
学前双语教育11-01
学前班上学期计划08-21
学前教育论文总结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