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10-24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5篇)

1.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一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遂以为尽操舟之术。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 2.翻译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4]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楚有祠①者,赐其舍②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③,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选自《战国策·齐策》)注:①祠:祭祀。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③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1.请从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与文段中加点的“且”、“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句子各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对的—个成语。()(A)画饼充饥(B)画地为牢(C)画虎类犬(D)画龙点睛

(六)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选出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翻译正确的一项()A.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B.我也没有其他手段,只有手熟罢了。C.我也不说别的,只有手熟练。

D.我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4]

2.这段方框中最恰当的标点是哪一种?为什么?选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A.句号。因为一句话已经说完了,要稍作停顿。

B.问号。因为这是一疑问句,句中含有疑问词“安”(怎么)。C.逗号。因为一句话尚未说完。

D.感叹号。因为它深刻地表现陈尧咨盛气凌人,怒不可遏的骄傲态度。

3.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从根本上说,是由陈尧咨的什么心理引起来的?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自矜B.自卑C.谦虚D.嫉妒 4.陈尧咨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矜_____________ 5.“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佩服卖油翁的高超技艺,表示虚心向他学习。B.始终不信服卖油翁“惟手熟”的说法。C.争强好胜,不愿当面接受。

D.打心里感谢卖油翁的有益教诲。

6.《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2)宜燔()(3)烹燔半焉()(4)已而索雁()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一丝而累,以至于寸。C.择其善者而从之。D.朝而往,暮而归。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②,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⑥之甚!身⑦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氓,百姓。②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③寻常: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④侣:同伴。⑤怠:懒惰,松懈。此为疲倦无力。⑥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⑦身:自身,自己。

1、解释加点的字。

永之氓咸善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 是以后何不去之益怠

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A水暴甚暴病身亡B绝湘水夜久,语声绝

C汝善游最也京中有善口技者D身且死立岸上呼且号曰

3、翻译句子:

①汝愚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慢看

2、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二)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你快离开吧!

3、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三)1、C2、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3、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4、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四)1、主观努力或立志

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

3、D(难道)

4、第一次表探询的语气,第二次轻蔑的语气或第一句表疑问,第二句表不屑一顾)

5、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

6、D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五)1、年且九十亡以应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她添(画)上脚呢?

3、D

(六)1、A2、D3、A4、忿笑

5、C6、熟能生巧

(七)1、牵引应当烧寻找

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C4、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八)1、都他的你因此抛弃更加

2、AC3、①你太愚蠢了。②你最善于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后了?

4、讽刺了那些贪而无厌、爱财如命的人。

2.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二

一、第一阶段:兴趣感知阅读

兴趣感知阅读作为阶梯式阅读的初级阶段,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增强阅读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才能保证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持之以恒。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阅读之前为学生设定几个阅读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并将阅读中的语句和词语挑出来,进行简单的赏析,最后总结文章主旨,阅读教学就基本结束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阅读的接受程度,当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时,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这一情况,转变教学方式,首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的 《童趣》 一课的知识点学习时,老师就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感知出发,课文里的很多场景及事件描写都很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比较贴切,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文章采取文言文的方式描写,更有一番韵味。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同时通过这种课本与生活的实际结合,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同时,老师可以借此引荐高尔基的 《童年》,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进行阅读,满足学生对中外不同著作的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兴趣感知阅读。

二、第二阶段:理解鉴赏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鉴赏也是阅读的发展阶段,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其中包含的蕴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鉴赏时,通常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语言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使得文章鉴赏变得死板,这样的方式就必然导致学生在之后的阅读鉴赏中,遇到类似的文章,却依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应该从引导学生认知为基本,从真正意义上讲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事物内部的主要联系。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知识讲解时,老师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鉴赏部分,该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记录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写百草园,用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其乐无穷的儿童乐园,但是三味书屋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三味书屋充满陈腐味,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样老师就可从中引导学生对两幅景象的对比,分析出文章深含的蕴意,通过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通过此文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本篇文章收录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老师可以通过延展,介绍出鲁迅的文选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让学生透过时代背景的变化去感受鲁迅文中的主要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

三、第三阶段:批评评论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的最后一阶段,批评评论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拓展思维,从文章的语言和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评判。在进行评判过程中,可能与作者中心思想比较类似,或者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对一些错误的或者有偏差的观点进行批判,真正意义上实现批判性阅读。在进行批判阅读引导时,老师要强调一点,并不是盲目的进行批判,而是在用科学视角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评讲,以此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三

关键词:激发兴趣;方法;提高;能力

当前,各校极其重视语文课教学,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于现代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关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观点及论述比较少,而且零散,对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相对滞后,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的人很多,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的人很少,要求学生翻译,背诵的人很多,而能深入文本、与古人对话的人少,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内那几篇古文,涉及课外的很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切实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探究。

一、树立新理念,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可以通过创新教法来调动兴趣。(1)通过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颖奇特的方法导入新课。如以激情导入、以音乐导入、通过绘画艺术导入等,通过不同的导入方式,创设一种美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2)通过朗读,激发兴趣。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美、音乐美。在教学时,或听录音,或教师配音范读,或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学生朗读,或小组比赛,把学生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进入到学习古诗文的最佳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加强文章的形象感,创设一个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美,享受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培养参与勇气,鼓励学生质疑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个个敛声屏气,害怕老师提问,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水平的提高了。

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在《桃花源记》一课中对“世外桃源”进行分析时,有的学生认为那是人類美好的境界,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而有的学生认为那是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对此持不赞成的态度。还有的学生认为那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实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都不要妄加否定,而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得到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

1.反复朗读全文,了解概貌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首先要反复通读,“文”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扫除字词障碍;②断清句子节奏;③按照标点符号朗读;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来,以便在剩下的时间查阅解释。

2.在通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读懂文义

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力求学生做到:一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章的基础知识。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句中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等,“加”是虚报,“信”是实情。二是掌握广泛的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如《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要想理解此句的内涵,必须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以及白帝城托孤的那一段历史。三是在疏通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上,把倒装的句子顺过来;遵循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需要翻译的不要勉强翻译,比如国名、地名、人名、帝号、年号等等。四是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的意义。五是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以便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学好课内,还要注意“课外功夫”:一要多读一些与课文有关或相似的文章,以补充课内的不足。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可以补充《史记》里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二要搜集成语、典故、寓言等文言故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借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三顾茅庐等等,以此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平时认真分析总结,改进教学,“得法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才能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从而使文言文教学打破窘境,踏上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薛良忠.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夏家亮.浅议培养初中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1(31).

4.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篇四

南史沈庆之传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兄敞之,为赵伦之征虏参军。庆之少有志力。孙恩之乱也,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躬耕垄亩,勤苦自立。年三十,往襄阳省兄,伦之见而赏之。伦之子伯符时为竟陵太守,竟陵蛮屡为寇,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伯符由此致将帅之称。伯符去郡,又别讨西陵蛮,不与庆之相随,无功而反。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寻转正员将军。及湛被收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上见而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客缓服。 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征西司马朱修之讨蛮失利,以庆之为建威将军,率众助修之。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庆之患头风,好著狐皮帽,群蛮恶之,号曰苍头公。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二十七年,太祖将北讨,庆之谏曰: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

鲁爽反,乃遣庆之济江讨爽。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庆之与薛安都等进与爽战,安都临阵斩爽。寻与柳元景俱开府仪同三司,辞。改封始兴郡公,户邑如故。庆之以年满七十,固请辞事,上嘉其意,许之。三年,司空竟陵王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使持节,率众讨之。自四月至于七月,乃屠城斩诞。进庆之司空,又固让。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遣人寇武康 寇:侵犯。 B.稍得引接 稍:渐渐。

C.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 缓:延迟。 D.事何由济 济:成功。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庆之作战威武勇猛的一组是(3分)( )

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 ②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

③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 ④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

⑤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⑥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庆之富有谋略,深得将领赏识。他跟随赵伦之的儿子伯符时,给他出谋划策,常常击退蛮人的进攻;后来他隶属檀道济,道济称赞他忠诚敬慎通晓兵法。

B.沈庆之忠心耿耿,保卫君王恭谨。太祖让他守卫禁宫,在刘湛被逮捕的晚上,太祖让庆之去叫禁卫军首领,庆之穿上戎装和袜子缚着裤子匆匆来到皇宫。

C.沈庆之直言敢谏,所奏切中要害。太祖想要北伐,向他征询意见,庆之说,己方步兵难与北方骑兵相抗,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如北伐恐君王部队将遭受失败。

D.沈庆之不求高位,多次推辞加封。因庆之战功卓著,深得皇帝信任,皇帝先封他开府仪同三司、又改封始兴郡公,平竟陵王后封他做司空,他都没接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5分)

5.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五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解释加粗的词

①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至_______________

②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意_______________

③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去_______________

④既而奄奄僵卧 既而_____________

2、翻译

①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僮仆;②着急慌张的样子;③距;④不久

2、①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

②一会儿,大狼返回进入到自己的洞穴中,发现小狼崽子不见了,神情十分的紧张惶恐。

6.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六

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都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 “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 “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这几个词我们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九个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即,“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七个词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2、组词法

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第二题: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 “分点”。比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 “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频”并不在2009年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轻易的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等。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当然,2009年的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 “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从近五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五年中有三年的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含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这一题就是针对语段给人的启示或读者读后领悟的道理发问。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主题不外乎这样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毫无抓手的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的积累一些 “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用场了。

[课外文言文]

(一)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二)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

[注释] 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②裕如:宽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移时饮归().(2)中使具如公对().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3.根据文章分析,“中使嗟叹而去”,他嗟叹什么?

4.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的思想性格。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六)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掺[shǎn]: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2)及后苑游猎().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7.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七

一、把阅读目标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实践

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阶梯式阅读模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可以有指导性地进行阅读。教师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找到那些可以对学生学习有指导性的、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阅读内容。教师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符合他们的阅读目标。如,可以为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制定一些比较基础性的阅读内容,让他们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已经养成阅读习惯但是涉及的阅读领域比较单一的学生,可以为他们设置有拓展性的阅读内容,让他们可以涉猎更多的阅读领域;对于已经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且阅读领域很广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文章让他们阅读,为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设定阅读目标,让他们通过阅读都能有所收获。这要求教师要对阅读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为学生做好推荐。例如,教师在初中时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让他们对我国的文学有所了解,并且还能抓住其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可以从故事中感受作者要传递出来的意境。例如,教师在推荐学生进行《水浒传》的阅读时,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为阅读目标;对于中层阅读基础的学生,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之上,以一些著名人物的描写篇章为例,让学生对每一个重要人物进行性格、事件的解析;对于比较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其他阅读内容进行结合,谈谈对古典文学的想法,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学内容的接受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关注学生思维差异进行阶梯式阅读指导

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运用阶梯性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秉承一致性的原则,对多数学生都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对学习能力稍差还有学习能力特别优秀的学生没有特别大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兼顾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注重对阅读思维的培养,保证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要打好基础,并且在每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都要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对文章涉及的人物有独到的见解,对文章的情感、故事发展路线都有着清晰的体会,这是阅读的最基础要求。

三、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内容

语文课外阅读也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业内容。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本的内容给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延伸的分配,并且还要给他们布置阅读任务,让他们对课外阅读有所启发,同时,带着问题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了解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

对阅读内容的评判应该是课外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了,同样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并且从学生的评论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同样也会出现学生的想法与作者的想法完全不同。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直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否定,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之后让他们找到文章对应点进行解释,只是关注点不同,如果偏差特别大的话,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让他们了解大致的思路,并且引导学生用相对科学的阅读方式,对自己的分析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总之,初中阶梯式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外阅读的任务进行布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并且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吸收对学生有益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的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良好的阅读能力已经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阶梯式的课外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好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反馈,努力把探索阶梯式的课外阅读模式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初中语文,阶梯式课外阅读,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林英.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果之管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8.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探究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6-02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却成了当前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大部分教师采取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法,教学中片面追求应试对策、机械模式,只注重字、词、句式分析,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通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设计阅读方法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初中生阅读特点,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分析、诊断,探索相应的策略,筛选出适合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阅读模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技巧

1.速读文本。读准字音:要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现象;读出节奏: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准确读出节奏,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读出语气:要根据人物的具体身份,具体环境来判断。如《晏子使楚》晏子和秦王的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要读出秦王的骄横、傲慢,晏子的不卑不亢。

2.品读文本。就是疏通文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文本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中心服务。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要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学生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3.诵读文本。对文本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优美的环境及细节描写要做到诵读。

三、善于积累,积少成多

阅读文言文,平日里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而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释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1.积累文言文中特殊字词的用法,即:通假字、多义词、古今词(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活用词。

2.特殊句式,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

3.积累比较经典句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返。”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应该不断的引进课外的活水,尽可能地拓展与之有关的课外阅读,如,《隆中对》与《出师表》,《石潭记》与《观月记》进行比较探究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向中考靠拢,真正将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布置个性化的文言文作业。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并张扬自己的“禀性”,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个性和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业的布臵亦要如此。比如:将蒲松龄的作品《狼》改写为现代文,并可加进去自己的想象,改编故事情节;再比如,根据?陋室铭‘,学写,教室铭‘、,卧室铭‘等,学生的作业质量非常好,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学习活动。

1.开展今天我讲文言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把一篇经典的现代文转化为精练的文言文,这一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学生欢迎。

2.开展沙场秋点兵活动。讲文言文结束后,以学生自己命题,自己批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测学习效果,成效良好。

3.开展课本剧表演,古诗文吟诵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积累记诵文言文的目的。

七、注重课外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时,始终把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实效。评价的内容及其方式都可以多种多样,如围绕文言文阅读开展的各类活动读书笔记记录情况以及阅读成长卡都可以纳入评价机制,并注重教师,学生自我及相互间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当然我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此外,我们可以在测试中融入课外阅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学习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审美意识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尽量符合学生对教学的期待,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能够古为今用,提升文言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格保永.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饶春荣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现代阅读,2012(07)

[3]赵学海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谈文言文教学[J].成功,2010(02).

9.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九

一、《三峡》与《江水》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水江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不如亲见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虽乘奔御风()⑵则素湍绿潭()⑶江水又东,迳西陵峡()⑷绝壁或十许丈()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B.其石彩色形容C.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D.曾无称有山水之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写的是三峡的全貌,乙文则是描写的西陵峡的景象。比较两段文字,说说他们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所欲有甚于生者D.告之于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说》与《论马》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⑵比行百余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送东阳马生序》与《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余幼时即嗜学()⑵走送之()⑶自谓可将兵十万()⑷会有土寇()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桃花源记》与《苛政猛于虎》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于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阡陌交通()⑵便要还家()⑶子之哭也()⑷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吾子又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岳阳楼记》与《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注】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⑵前人之述备矣()⑶范文正公轻财好施()⑷岁衣缣一匹()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以养群从之贫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曹刿论战》与《国语•文公伐原》

10.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十

㈠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或旦而不鸣

或-

⑵皆足取祸也

取_ 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翻译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㈡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1.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楚庄王欲伐越

B.此智之如目也

齐师伐我 其家甚智其子

C.王之伐越,何也

D.庄王乃止

无丝竹之乱耳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自见之谓明。

翻译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

㈢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

⑵适异国来贡狮猫

 ⑶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⑷既而鼠跳掷渐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4.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3分)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㈣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呜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戌刻:下午七时至九时。②稷下:地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1.下列加点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适客稷下(恰好)

B.各疾趋出(迅速)C.并忘其末衣也(衣服)

D.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墙倾屋塌之声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众骇异,不解其故 并忘其未衣也

C.视街上,则男女裸聚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仆而复起

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句子此真非常之奇变也。翻译

4.“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一句表现了地震时人们怎样的情状?对这种情状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㈤资治通鉴·周纪一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2、文意理解。(4分)

3、⑴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⑵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㈥水仙

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各司一时

⑵欲购无资

⑶请已之

⑷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⑵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八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㈠1.⑴有的⑵招致 2.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3.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 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 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 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 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 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 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

㈡1.B 2.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明智。3.示例知智者不惑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规劝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他们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就象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庄跷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你的国家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象眼睛一样。”楚庄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的事宜。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如何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说“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㈢1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2⑴总是⑵正巧恰逢⑶都全⑷缓慢迟缓 3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跳窜后的疲乏。4C参考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为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嚼碎了。㈣1C2分 2B2分 3这真是不平常的奇异的变化。2分 4示例惊恐失态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了争其中的原因看到发生奇花的变化只是惊恐失态这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2分每个问题1分意思相符即可 参考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面非常剧烈地震动。我恰好到稷下做客当时刚好正在和我的表兄李笃点着蜡烛喝酒。忽然听见有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大家都很惊诧而且觉得很怪异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当时茶几、桌子等家具都颠簸摇晃酒杯也倒了屋子的梁柱都发出折断的声音我们互相看着都大惊失色过了好一会才知道是地震了都各自很快的去到外面看见楼房屋舍一会低下去一会又起来围墙倾倒房屋垮塌的声音和小孩子女人哀号的声音吵得很厉害像沸腾了一样人发昏眩晕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转动翻腾河水翻起一丈多的浪打到外面来整座城都是鸡和狗的叫声.过了一个时辰多,才开始稍稍安定一些.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着身体聚在一起互相谈论(这件事情),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来听说有个地方井塌了不能打水,还有一家的房子的西方和北方居然换了位置,栖霞山裂开了,沂水河塌陷出一个大的洞穴,有好几亩宽.这真的是非常奇异的变化。

㈤1A(2分)2⑴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⑵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㈥1.4分⑴季节

⑵想要

⑶停止 ⑷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2分B 3.4分⑴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11.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十一

关键字:阅读教学;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在不断变化、革新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原来应试教育的时候,有一本小册子,上面是选自语文教材上的文段,每个文段后设计了几道题,老师讲了,学生认真记下来了,那考试时就会了,阅读部分就能考高分了。现在搞素质教育,但也考试,选段不在是教材上的了,而且选段多了,完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不会了,考不好了。原因在哪儿呢?语文这门学科的重心到底该放在哪?作为教师,我们困惑了。

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阅读教学上,多让学生独立阅读,而且要多鼓励学生多去读课外读物。语文是解读人生、社会、生活、生命等问题的学科。它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而且阅读应伴随我们一身,从阅读始,到阅读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我国浪漫文化历史中,有着那么多的名人雅士,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传统语文教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将之运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才能解决当前这一难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分量是较大的,人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很大。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见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在小学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完成了课标要求,那么在中学课外阅读就显得犹为重要。

阅读是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阅读者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大而言之,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它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小而言之,初中阶段的期末测试卷上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题。考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平时的学,可见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还是对上述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哲学,都在以各自不同的著述和不同的文章形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教科书和其他书刊等向读者展示了自身的存在和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学生掌握阅读这种基本的技能,理解,积累知识,就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明晰人生,把握生活的内涵,从而提高认识和鉴别人类文化的能力,并在对自身更深刻和丰富的认识中,激发人生潜力。这样阅读便具有了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通过阅读,学生认识了忧国忧民的杜甫、才高八斗的李白、乐观豁达的刘禹锡;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金庸书中的武侠和琼瑶书中的柔情似水。

第二阅读教学在教育训练方面的重要性。阅读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也会给人以启迪,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热爱祖国,造福人类。像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发挥认识、教育以及智能训练的作用。

我们阅读一部好书,就是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我们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读《三国演义》,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智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阅读在教学训练方面的作用吗?

第三,阅读在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能从书文中捕捉信息,激发创新意识,使阅读成为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成为对信息开发的过程。这时作为载体的书文,所载消息、情报、资料、知识就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因而,阅读也就成为一种生产手段。它不仅是一种处理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手段,还直接参与了生产过程,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因素。

阅读就是一种创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制.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2.

[3] 王松泉.阅读教材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5.

12.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十二

一、与教材相联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中外名家名篇, 无论是从艺术风格、思想境界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都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例。而且, 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心得。因此, 笔者建议对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 可以以教材为基础, 向外发散, 给学生指出大致的阅读方向, 使得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冰心的诗歌, 短小清新、自然纯真的风格与初中生那天真直率的少年心性相投和, 自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 借助这四篇诗歌给学生带来的美好印象, 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拓展阅读, 从而对冰心的艺术风格以及在诗歌中倾注的脉脉温情有所感悟。

此外, 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环节”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少经典著作, 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引人入胜, 语言风格上或简洁、或优美, 用语规范、描写得当, 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适当地注意这些名著, 通过一些章节的试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懂得如何以好书为师, 与经典为友。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目标, 还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故事情节, 看不懂的地方就囫囵吞枣甚至直接跳过, 忽略了课外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例如:

1.好书三读:课外书籍既有清新自然的现代诗歌;也有雅致古典的传统词曲;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篇幅的小说。因此, 笔者建议教会学生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是诗词阅读, 那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朗读出来, 根据自己的体悟将感情融入到朗诵中, 做到声情并茂。这样一来, 既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诗歌的情境美;也能够体会到诗歌在音韵上具备的独特魅力。

面对小说, 学生则不妨选择先浏览后精读的方式。因为小说的情节性特质, 不少学生对故事的进展十分好奇,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籍, 学生可以先尽情地阅读精彩的故事, 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字句, 只要不影响整体情节, 都可以标记下直接跳过。等到全书阅读完毕, 再把自己标记过的部分和精彩的章节进行精读。这种二次阅读法既维持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 也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笔记法:笔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因此, 教师一定要敦促学生养成多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

以《朝花夕拾》为例:作为一本经典回忆散文集, 它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文笔优美的童年回忆;也有《藤野先生》这种平淡真味的师生情怀;还有《狗?猫?鼠》这样意味深长的锐利词锋。因此, 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除了摘抄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 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言语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行品读, 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疑问。

简言之, 阅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只要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除了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止是一项需要反复读、不停写的辛苦琐碎的工程, 它是一件人生乐事, 是一项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 让学生真诚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而举办一些轻松的阅读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上认知。

例如, 笔者曾经举办过阅读分享会活动, 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西游记》的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 对《西游记》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摘录得特别多, 认为作者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 不同的妖精动作不同、形态各异, 使得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学生则对孙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印象深刻, 对天庭的人情冷暖做了剖析总结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原因;还有一位学生甚至根据书本的描述自己为取经四人分别画了一副人物肖像。

笔者认为学生不同的做法、观念这都是喜爱阅读、分享阅读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热情的交流还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他人的观念交流, 分析他人的观察角度, 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样, 交流使得学生发现相互之间对作品阅读的共同爱好, 能够产生相互鼓励的催化作用, 让学生带着分享和交流的喜悦再一次投入到阅读当中, 并且能够借鉴他人的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而言之, 课外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相信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 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 2007年第12期

[2]徐永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学教育 (上) , 2012年第11期

13.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篇十三

出题者:梁球容审题者:陈艳辉班别:姓名: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故愈老而愈益精妙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啖粥而读②辄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④乃至被谗受贬 .

2、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3、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答:

(三)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八年级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出题者:吴玉娟审题者:陈艳辉班别:姓名:

(一)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 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7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有临别赠柳的习俗,一个原因是“柳”谐音“”字。此诗描写的对象是: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4.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十四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9、文言实词:初中教材中曾出现过的、常见的、体现各种用法的词。如:古今

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方法:(1)回忆学过的知识

(2)把自己判断的答案放进句子中检验

(3)学会排除法。

10、文言虚词:(1)之:助词“的”;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动词“到”

“去”;帮助宾语前置,无意义。

(2)于:在、从、向、对、同、给、到、被、比、由于、因为、对于。

(3)其:其中、代词、语气词

(4)以:因为、由于、凭借、按照依靠、把、拿、用、用来、以

致、认为

(5)而: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递进、表顺承

(6)为:向、对、被、替、给、为了、当、等到、做、成为

11、内容理解:(1)要求:读懂文言文的大致内容;

(2)方法:将要判断的内容与原句进行核实

(3)策略:找最错的、找与一般原理不相符的。

四、(14分)

12、翻译句子:词法(3分)+句法(1分)

(1)字字落实,把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方法。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2)抓三个重点实词,翻译要通顺;

(3)翻译出来的内容要符合常理,学会判断不会翻译的词语。专题训练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

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注解:诺责:诺言和职责。敦:重视。风义:情谊。千金:一千两白银。券:票据,凭证。亡何:不久,“亡”通“无”。辇:车子

8.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语郎君故:因此B、且父未尝语我也尝: 经常

C、亡何,其人亡亡:死亡D、而翁知我翁 :父亲

9、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卒辇而致之

A、吾欲之南海B、徐行之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桓侯固使人问之

10、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璘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璘“重诺责,敦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只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信守诺言者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璘的诚信

11、翻译:

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②卒辇而致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

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皆服其能其一贫其一富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未若柳絮因风起

c.遂曳矛而斗桓侯 遂死

d.见必与之决生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弓箭手一招制敌,击刺功夫远在小偷之上

b.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了小偷。

c.文章暗含了作者对弓箭手的褒扬。

d.小偷与弓箭手僵持了很久,都不敢贸然进攻。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汝但出外留客但:只B悉割半为薪薪:柴禾

C明旦去旦:晚上D侃犹不返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不相同的的一项是()

例句: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

A何有于我哉B见人与大行C尝射于家圃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0、下列对陶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情好客B刻苦勤奋C博学多才D家境贫寒

11、翻译: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李勉①埋金

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④语勉曰:“某⑤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⑥死,其命也。”因出囊⑦金百两遗⑧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⑨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⑩开封。书生兄弟赍⑾洪州牒⑿来,而累路⒀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⒁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选自《尚书读录》)

【注释】

①李勉:唐朝人。②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③旅次:旅途中暂时停留。④临绝:临死。⑤某:指自己,“我”。⑥且:将,将要。⑦囊:口袋。⑧遗:赠送。⑨足下:敬词,相当于“您”。⑩尉:县尉。此处用作动词,做县尉。⑾赍(jī):携带。⑿牒:证件。⒀累路:沿路。⒁诘(jié):诘问,追问。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书生疾作作:发作B语勉曰语:告诉

C勉许为办事许:允许D专诣开封诣:到„„去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相同的的一项是()

例句: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

A齐之习辞者也B送孟浩然之广陵C诸儿竞走取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人之.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勉和一个书生在宋州住在同一个旅店里。

B书生临终前拿出金子,托付李勉办理丧事,并承诺将余钱送给李勉。

C李勉办理完丧事,将剩余的金子和书生一同埋葬了。

D李勉做了开封县尉后,主动寻找到书生的兄弟,并将金子还给了他们

11、翻译:

⑪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15.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十五

在衡量我们的饮食健康与否时,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是要符合膳食营养金字塔,这样才能均衡营养,成就健康体魄。那么,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健康营养呢?用饮食来做比,笔者把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为四类:

一、厌食型

现在很多学生的精力被丰富多彩的电子媒体吸引,比如影视、电子游戏、音频等。他们的阅读更多的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影音等更容易传播的介质。经历过这种感官刺激的“阅读”,再阅读无声无像、需要读者调动想象的文本,自然就觉得乏味,觉得累,所以他们的课余时间基本不进行文本的阅读,这称之为“厌食”。但是热爱阅读的人知道,文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其中美妙的人、物都来源于阅读者的想象。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厌食”,就是懒于运用想象力,也就品尝不到书中耐人寻味的独特滋味。

二、节食型

虽然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但其实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的,但是他们没时间阅读。因为他们被题海战术折磨得筋疲力尽。这跟如今的教育大环境有很大关系,社会、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只看重见效快的举措与方法。阅读的成效似乎要到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现,而且课外阅读要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见效慢,又得不到时间保证,阅读自然就被忽略了。即使有时间阅读,学生也只是选择考试中要求阅读的书目,阅读量少得可怜,范围也很局限。学生的生活本来就很单调,再加上缺少来自于课外书的间接经历和广阔视野,长此以往,“营养不良”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偏食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喜欢看书,却不知道哪些是好书,他们甚至会选择通俗流行的、非主流的,甚至是庸俗的作品来阅读。那么什么是好书?界定的时候或许有很多标准,但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好书必须要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指导我们人类认识自我。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优秀书目繁多,我们怎能允许自己只吸收少数几种“营养元素”呢?

四、积滞型

有一部分学生爱看书,也看了大量的书,但是他们的阅读方式决定了最终的效果。这种新的阅读方式称之为快餐式阅读、消遣式阅读、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和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有质的区别。陶渊明“不求甚解”是针对读书的目的而言的,而对于读书的要求与内容,他必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理解错误而受到不良影响。同时,阅读的数量也不能等同于阅读质量。“贪多嚼不烂”,会严重影响阅读对优秀作品的吸收。

造成以上“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现状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搭建营养、健康的课外阅读金字塔呢?

(一)广泛涉猎,丰富阅读内容

语文学科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课外阅读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堂,仅仅为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社会生活。中学生意气风发,求知欲强,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如果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框在课堂和教材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我们大力提倡解放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多方引进生活活水,将学校语文和生活语文贯通,以增加他们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在各种各样的“书籍食品”中获得多元的“文化营养”。

(二)授之以鱼,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不会选择优秀书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优秀书目到底优秀在哪里。这时,语文老师就应该直接告诉他们。要想让学生知道阅读的甘美滋味,老师自己得先品味出滋味,于精彩章节中发现精彩,于动人之处体会动人。然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也体验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心向往之”,自然就会找来一读为快。在此过程中,老师千万不可应付了事,人云亦云,一味把别人认为的优秀作品简单推荐给学生,然后不闻不问。阅读兴趣的培养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浸润。有学生很想阅读《红楼梦》,但苦于读不懂,笔者做足功课,甚至翻阅很多红学专著,给他们讲述“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封建女子命运;品读龙应台的《目送》时,笔者结合自己对家庭、人生的感悟,作小诗一首,带领学生深切体会孤独无奈之感。

(三)授之以渔,创新阅读方法

除了“诱饵式”的直接给予,还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很多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内阅读时都已经涉及,而课外阅读还需要怎么做呢?笔者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是这样做的:

提倡主题式阅读。阅读的范围广,内容杂,为了让学生获得系统而有效的阅读,我们提倡把阅读材料主题化。比如节日主题、生活主题、情感主题、作家主题、民俗主题、成长主题等,通过早读课、课前演讲、课外练笔等不同形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阅读。

进行读讲交流。即每天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断,“讲”自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通过“读”“讲”可以达到相互交流阅读感受的目的,同时,“读”“讲”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推荐好书的过程。

注重思考过程。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读的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所以阅读要注重过程。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这就是“消化过程”,只有消化得充分,才能收获得更多。

上一篇:有限公司筹备情况报告下一篇:施工计划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