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2024-10-21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10篇)

1.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篇一

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赴新加坡考察学习有感

电气与电子系王艳华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建设的需要,2008年1月22日至1月31日,我校一行23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交流学习,收获颇多。在此仅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谈谈个人看法。

在200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国家的战略举措。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主要角色,大学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端正办学方向,更好地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的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1.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内地列34名,远远落后于排名11的中国香港。该蓝皮书分析中国的10项明显弱点中,首当其冲的是,合格人才的匮乏,就业形势严峻;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以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都不高

虽然我国的GDP总量已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第一集团,但我们的实际收入和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上还处在一个以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外国技术和外贸收入的阶段。

3.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科学论文水平不高,以及科研成果国际获奖情况不好

总体而言,我国论文数量增加很快,但整体科技竞争力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应景之需,而确实是我国大学教育当务之急。

二、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1.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前提。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包括:

(1)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强调大学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亦需重视大学人才培养应有的共性。新加坡国立有3所大学和5所理工学院,每个学校都是自己鲜明的特色。我校在进行国家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

2.科学的培养模式

育人环境决定育人质量。培养模式营造育人环境,决定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决定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应该面向社会实际、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1)教学制度及其改进

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新性等)。

我校教学制度可在两个方面有所改进。一是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我校应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避免目前考前突击复习一次考试过关的现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设立学生研究计划,提倡学生和教师在学术上密切交往,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全校范围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项目并请多学科教师指导,研究工作可以取得学分或获得报酬或者纯粹是无偿的志愿行为。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和科研成果共享系统,教师及学生研究作品设立展示中心,并建设网上共享系统。

(2)教学模式及其改进

教学模式包括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从而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决定他们的情感和素质结构。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要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培养形象思维和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保持科学和艺术的平衡,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更有利于科学创造。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国外许多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围绕一份创业计划展开的,强调实战训练。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只能片面地传授知识,而学生忙着吸收支离破碎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消化学习内容,并不能以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所学的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一是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采取解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天,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教师向学生发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答案,而并非由教师直接传授知识,教师会在整个过程中加以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与队员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教师扮演的是协调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在我校的部分专业课程中加以借鉴。二是要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Mind and Hand(动手动脑)既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该校一直保持这样一门经典课程,教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要求学生用箱子里的零件自行设计安装一台机器。他们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3)人文环境及其营建

把人文环境纳入培养模式加以强调,是因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创设的教育环境。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其二,重视尊重重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含文化的营造。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和学生想象力的文化营造。

3.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等。必须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重要的位置,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当然,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不仅依赖于有水平的教育者,也依赖于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2008年2月18日

2.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篇二

一、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 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获得心智的发展。我尝试着:1.将课桌的构成方式由“秧田式”变为“圆桌式”“马蹄式”, 扩大信息的多向传递和情感的相互交流;2.采用小组讨论, 交流互补, 汇报学习;3.在教学用语上一改权威身份, 采用商量、探讨的口吻, 如:“请———好吗?”“哪位同学愿意帮帮老师 (或某某同学) ?”“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好, 我在备课时也没考虑到这一点, 这位同学帮助了我, 谢谢他!”等等。我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课文时我说我们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请大家出出点子等等。在这样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怎会不主动参与呢?学生的创新素质又怎能得不到提高呢?

二、培养兴趣, 拓展想象,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比如教学《荷花》一课时, 在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想象满池荷花的美, 让学生戴上头饰, 在优美的乐声中翩翩起舞, 学生演得惟妙惟肖, 我在一旁不失时机地进行诱导,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乘着学生高昂的情绪,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说这些白荷花各有各的姿态, 请同学们大胆想象都有什么姿态?看谁的想象丰富合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 争先恐后地回答:“像害羞的少女低着头。”“象骄傲的小公主昂着头挺着胸。”“像美丽的姑娘婀娜多姿。”“像两个恋人再说悄悄话。”……再如我在二年级上的一节示范课上的片段:师:小朋友, 谁能运用“想象记忆的方法”记住“蚕”字?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抢答:“蚕”是“天”上掉下来的“虫”“蚕”会吐丝, 是“天”下最好的“虫”“蚕”会变成蛾, 蛾会飞上天, 所以“虫”上面是“天”。师:多么丰富合理的想象啊!你们真有创意, 太棒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些幼稚, 但是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开发, 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啊!

三、作业自主、开放, 拓展创新思维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内容, 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调查、画画、表演之中, 设计“色香味形”俱佳的“自助餐”, 有层次、有梯度。甚至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自主选择, 自主定量, 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每次新课结束后, 我都要求学生选自己擅长的方式, 或朗读、写日记, 或绘画、表演, 或写诗、表述, 来汇报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处处注重学生想象创造力的培养。如《赤壁之战》一课设计作业为:曹操生性多疑, 怎么黄盖的一封假信就让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 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再请想象一下, 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 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种全开放性的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去想象的作业,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深化了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认识。

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篇三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 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关注校友网络的人才,并提供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 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易创计划”

“易创计划”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一次创新。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易才集团推出了“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该计划致力于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一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

“易创计划”体系由易创培训、易创大赛、助创服务三大模块组成。易才将举办易创培训100次,并将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普及层次的成功者宣讲。如果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他们。所以,举办成功创业分享会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分享,可以间接培养创业者的独立人格和创业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创业人大学堂,邀请专业讲师面向大学生创业人提供创业系列培训,旨在提供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创业领导力培养、如何发现并把握商业机会、如何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如何建立并带领团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等。易才每年还将举行易创大赛,给创业者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同时,易才会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助创服务,如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项目融资服务等。

所有通过培养计划正式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人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机会,还可获得独具特色的创业人支持方案以及创业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方案。同时,依托易才全国200多个服务网点、全国40多个城市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及上万家企业丰富的岗位需求,现阶段还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也可获得实习、就业机会。

较之单一的比赛或其他短期项目,“易创计划”体系较为完备,因此,对创业者的吸引力较强,创业者参与后,收获较多,满意度也较高。

只要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持续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就完全是可行的。在此,我们也提出几点经验供分享:

A.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让双方都明白,不可操之过急。

B. 前端的创新创业人才甄选过程必不可少,需巧妙设计。

C. 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训需要言传身教、来往反复、团队互动,可采取聚焦与辐射结合的策略,实现普及中抓重点。

D. 创新创业是种能力,不是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实战、实训提高。

E. 需要全程孵化,贯穿创业准备期、创业初期、高速成长期、规模成长期,有始有终。

2012年,全球经济继续低迷,中国经济虽增速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也给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另外,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的可选方向也越来越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校、企、政、家四方联动”,积极推进、适当引导、合理规范、坚实保障,创新创业将可以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助推器。

4.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篇四

2010年8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做客晶报名人演讲周,为大家讲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希望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朱清时用一个个的生动事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他眼中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五大素质:多做实事、对科学技术有兴趣和好奇心、有直觉和洞察力、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住机遇。

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

“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做实事,不去做浮躁的事。”

演讲伊始,朱清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臭豆腐干”的故事。“一位领导到某地视察,每顿饭当地都招待得非常丰盛。中午,领导跟当地书记说,晚上不要做太多菜,来碟臭豆腐干就行了。书记立即安排秘书长落实,秘书长立刻交代办公厅主任,办公厅主任又交代给接待办主任,接待处主任又找来宾馆经理吩咐此事,宾馆经理最后将此事交代给接待大厨。可晚饭都快吃完了,臭豆腐干还没上。于是,秘书长顺着整个行政程序追下去,最后发现是大厨听到宾馆经理说上臭豆腐干,以为是玩笑,根本没做。书记很后悔,说早知如此,他自己直接跟厨师说一句不就完了吗?”

朱清时说,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一条信息经过多次倒手、转述以后,到达终端接受时已经完全失真变得真假难辨了。事实上,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科教工作中,都可能存在很多泡沫化的事情,每件事情在此都会自动膨胀、卷入很多人,这个过程就叫做泡沫化。所以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结合当下教育界行政化、科学界商业化的现实,他说,即使不得不做泡沫化的事,头脑也要清楚,要能区分哪些是实事,哪些是浮躁的事。

朱清时希望南科大有一个做实事的学术环境,有足够的运转经费,教授们不必为科研经费烦恼,把绝大多数精力都集中在真正的科研和教学上。

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当下的教育系统基本都是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更好一点的教育系统也许会帮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是不够的。朱清时说,“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什么都看淡了,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指出,兴趣、好奇心乃至随后的想象力,都需要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和保护。儿童时代好奇心和想象力最丰富,表现在儿童天性上就是爱思考、爱发问。10岁以前的儿童每经历一件事情都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行为。

可悲的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上学以后就消失了。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考高分,不喜欢他们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负疚感,觉得只要自己胡思乱想,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就是不对的,就对不起父母。到高考结束进大学时,好奇心和兴趣已差不多都消失殆尽了。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希望招收高二学生,以期避免高三一年纯粹的考试训练对高素质、原生态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扼杀。也希望能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用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形式,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直觉和洞察力可以培养

“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

“直觉和洞察力就在很复杂的状态之下,没有逻辑推理,让学生一下子寻求关键,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朱清时眼中,直觉和洞察力,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他举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爱因斯坦一生的很多工作与数学有密切关系,然而他在进入以数学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读书时,却没有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是选择了物理学。对此,很多人颇为不解。爱因斯坦说,他刚进大学时也想过学数学。他去了解数学,发现数学分成很多专门的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花费他很多时间,却不太能够搞清楚到底该怎么做。而他一看到物理,就特别有兴趣,知道哪些问题特别重要。他不想像法国哲学家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在无所适从的选择中活活饿死(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所以选择了物理。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呢?朱清时认为,直觉、洞察力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具体到学校里,老师要给学生敞开讲,不光是要展示知识,而且要给学生展示直觉是怎么回事,展示在思维困境中如何寻找到出路。学生要学直觉和创新能力,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老师生活在一起,不光是上课。事实上,大师风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朱清时说,南科大将实行书院制,让老师和学生住在一起,学生和老师可以随便聊天,不光聊科学问题,人生的问题也可以;还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和世界级大师面对面接触。

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机遇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

朱清时指出,创新人才的另一个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一般人都讲勤奋,勤奋是很必要的,但是勤奋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勤奋是白做的,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能力,是一种综合因素。生理上,要充分运动和休息,大脑供氧充足,注意力才可以更集中。心理上,就是要做到“宁静致远”。

此外,朱清时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为机遇做准备。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快快乐乐地做准备。千万不要赶潮流,不要挤着进热门专业,往往挤的人少的地方机遇很多。一旦机遇出现,要全力以赴抓住它,认真拼搏。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思考。

对话

“我准备做改革者,但成功者可能是后来人”

听众:南科大是您一生的重大机遇吗?面对当前的环境,您有把握吗?

朱清时:我确实认为南科大是我一生的重大机遇,现在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怎么改是大家都关注的事,但最重要的是行动,光有思考并不足够。我已经做好准备做真正的改革者,也许成功者是后来人。虽然现在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对这个努力的成功是有充分把握的。南科大办起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能够改革到什么程度?这是与时俱进的。南科大能够坚持

这项改革,就会有很多后来人继续做。

听众:南方科大是否像中科大一样培养少年班?

朱清时:南科大是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不强调少年班,因为少年班强调了年龄,我们的教改实验班希望招收高二的学生,年龄不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希望南科大实验三个目标,一个是办学,一个是科研,一个是服务社会。我们希望南科大能为深圳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所以在条件成熟,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情况下,我们会对少年开放。

听众:如果把南科大作为录取目标,初中生该如何做好长期准备?

朱清时:现在把自己的功课学习好,南科大希望学生还是把中学的知识都掌握。因为中学毕竟教学内容经过千锤百炼,每一条知识都有存在的理由,希望你们把中学课程学好。

听众:作为教育者,该如何保持学生的创造力,神童会不会被扼杀在摇篮当中?

朱清时:保护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大家说的神童,绝大多数都被扼杀了,其原因就是在学校里老师的干预太多。南科大的梦就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我们如果招来了这些有天赋、天才的小孩,我们会给他设计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案,让他有导师辅导,随时与他对话,用这种方式帮他自学。

“科学上的原始创新最核心的东西是新思想,是有利于产生新思想的各种素质。”“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灌输式的教育像鸦片一样很吸引人。”

9月5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走上“南科大讲堂”,面向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南科大改革的核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精彩演讲,并现场回答学生提问。

新思想比知识丰富还重要

朱清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是深层次的,切入到了人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中。即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考核体系只重视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在知识传播和考核知识情况的过程中,还伤害到学生的很多创新素质。

而事实上,对于创新能力来说,知识只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素质。一个有创新素质的人,知识少可以逐步学习,弥补。如果没有创新素质,知识再多,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科学史上,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受年轻学者格拉塞新思想的启发,一举攻克了如何观测基本粒子这一科学难题,令人惊讶的是,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给阿尔弗雷茨而是给了格拉塞。为什么呢?因为诺贝尔奖的传统价值观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验和知识的多少,而是有没有新思想,奖励的应是新思想的创造者。牛顿和爱因斯坦取得科学成就的巅峰期是在20-30岁时。他们当时有知识,但并不丰富。朱清时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对于原始创新,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

创新首先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体系一大弊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输,只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方面却忽视了。不仅是忽视了,而且扼杀了!”朱清时痛心地说,这些被忽视的能力正是创新人才的素质。

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突破常规,钻研高次方程解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听众。朱清时说,这一事例说明,教育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其批评思维的能力。就是指跳出常规、传统的思维定式的能力,这是做原始创新最重要的能力。当然,强调批判思维能力,并不等于好高骛远。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同学,还是要先把有关问题、知识都掌握了。批判思维才可能发挥作用。

朱清时特别提到洞察力。他说,洞察力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直觉,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问题时,能不能迅速抓住关键,并找到出路的能力。这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

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据介绍,在一个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当下中国相同,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积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其他素质。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教育的这种弊病,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自选课程,只要分数够了就可以毕业。

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他有兴趣、有好奇心,并且有天赋能够学好的课程。所谓的“弊病”是学生的知识不连贯。其实,学生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遇到困难如何克服和自己去找出问题的关键及解决办法。学生如果自己选修的课程知识不是很连贯,正好通过这种跨越式的学习,锻炼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5.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篇五

——“张景中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班主任工作汇报

孙艳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

为成就学生个人更高的发展,为给国家建设培养更优质的人才,我校实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特在初一年级设立张景中数学实验班,由李红燕、武彦玲、孙艳霞,我们三人担任班主任。我们深知这个任务的重大,也真诚感谢学校对我们的信任。下面我谨代表实验班的三位班主任向大家汇报一下一年来实验班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发展情况。我汇报的题目是《造一片海凭鱼腾跃,撑一方天任鸟高飞》。

一、班主任理念的更新与高定位。

各种各样的实验班我校已经搞过很多届,开过很多班,但是以“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实验班还是首次,开班目的就告诉我们绝不能把这个实验班简单定位于“好学生听话、好学生学习好、好学生好带”的通常概念。只有更新和改善班主任管理理念才能管理好科学创新实验班。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理念与定位:要在持续发展好学生优良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充分保护和开掘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方面要让他们在保持学业成绩遥遥领先,另一方面要初步构建他们的科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成为“有理想、负责任、会学习、善合作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而厚重的基础。我们在学校为组织的各种培训和自我学习探索中,不断改进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能力,始终秉持着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高度负责的热忱进行开创性的班级管理工作。

二、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

为了较好地推进开放的、有序的、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三位班主任在赵主任的带领下制定了符合实验班发展现状的班级管理策略。它们分别是:两年读完30本课外读物的读书计划,班级文化墙专题展示研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促发展,《张景中科学创新实验班学生发展目标》手册。

(一)实施“两年读完30本课外读物”的读书计划,设立“班级文化墙”专题展示研讨。

这两个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与思想,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的成长发展立足于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群策群力,想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保障计划的实施,避免了说起来很好听、看起来很好看、做起来走形式、最终夭折的遗憾。各班都设立了读书角,由专人管理登记借阅,书目好,利用率高。下面我着重说一说“班级文化墙”的运行情况。

1、原则与效果:

原则:做宽(学科多、角度多、时空大)、做近(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出“我”的品味与特色(有创新思维、有创新设计)。

效果:这些展示活动从不同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自我展示合作创造的平台,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做他们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事情,每一期“班级文化墙”都是孩子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2、“班级文化墙”展示主题:

节庆介绍展示(春节、清明、端午)、走近大师(数学、文学)、科学前沿(航天器、武器)、时事风云(中菲争端、黄岩岛事件)、美丽英文、心灵鸡汤、学科问题探究展示(惠普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及心得体会、语文“东北往事”综合性学习、科学和艺术的共生互利关系)、学生优秀作品成果展示(优质作业展示、随笔展示、英语书法展示、美术书法作品展示)、班级问题争鸣(责任、合作互助、优秀男生是怎样炼成的)、幸福一家(班级活动照片配文字展示)等主题展示。

3、制作过程及更换频率:

最初三块展板孩子们做起来比较费劲,面临缺乏内容、设计不精美、合作不充分、制作速度慢等问题,但是一个月三期下来以后,他们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了,现在做的是又快又好,有时孩子们制作出来的内容三块展板不够用,还贴到了墙壁上。现在的更换频率现在基本上是一周或者两周更换一次,边展边做下一期,学生对这件事情很期待。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会学习、善合作”是我校的育人目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听课、自学的有效补充和大胆尝试。基于此,实验班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组,现在运行情况良好。

1、分组原则与方法:

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部成员间存在着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而每个小组之间的情况基本相同或相似。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本人将思想、成绩、习惯优秀的学生、中等学生与处于低层次的学生调配在一起,全班39人,划分为8个小组,调配方法:依据学生成绩将全班学生分别按上、中、下等次排列,每一组中择取上、中、下层次各1人,女生类同,5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再兼顾其他,诸如,将调皮、自制力差的学生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学生排在一组,将性格内向、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强弱搭配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

2、组内分工协作

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和分工协作制。小组成员通过推荐选举产生组长。小组长负责组员间的协调与分工,为小组合作的成效负责。分工时每个组设语文学习负责人、数学学习负责人、外语学习负责人、卫生值日负责人、及各项事务总负责人,其中组长是各项事务的总负责人,负责纪律、研学、活动组织、效果总结汇报、协调安排等。组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帮助。

3、小组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卫生、自主管理纪律、自主管理课后学习

4、建立组间竞争制度

学习成绩、作业展示、小组学习汇报展示、卫生、纪律 ●小组合作的效果分析

1、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3、学会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4、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最重要的是,最强的同学带动一个最显弱势的同学,让弱势同学与能力强的同学共同学习,主要是体验对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对方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过程共同参与、同伴密切配合监督指导的学习方法真的让后进的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提高比较明显。

面临的困难:座位编排不能集中,身高、家长意见不好调节。

(三)积极参加和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0中特别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验班更要把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并且要成为全校素质教育的典范。所以我们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科技、体育、文艺、学科月活动中,积极地有创意地筹备,在活动中竭尽全力地展示我们的才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有效配合科技负责人陈老师的组织安排,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① 认真上好项目丰富、专业性强的科技选修课,认真参加各类专业性的、科普的、前沿的科技讲座,打下扎实的科技专业基础。

② 每人都参加一项科技创新的研究性学习,并且能够完成小组内分配的工作,研究小组要完成有质量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研究报告。这项活动让学生熟悉了科研的基本要求,初步培养了他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③ 鼓励科技生代表到外校讲课,向小学生宣传科普知识,他们曾经去过白家庄小学、南磨房小学、芳草地远洋学校。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④ 去拜耳公司参观,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对医药高科技的兴趣,并使有些学生确立了将来就要去拜耳公司工作的职业理想。

⑤ 观摩创新大赛,为金鹏科技论坛做志愿者,参加创新大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文艺方面的竞赛活动。

广播操比赛、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合唱节。学生们竭尽所能,为集体荣誉拼搏,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优势,三个实验班在体育文艺活动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名次。

但是每个班里也浮出了只会学习、运动不佳或不爱运动、不懂文艺的学生,他们应当成为我们今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点帮扶对象。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月活动,尝试新的学习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初一的老师们勇于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那么新的学习方式也就产生了。学生们对课堂的变革很兴奋、很投入,很快接受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各学科都搞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学习展示活动,比如:数学惠普图形计算器的应用展示、英语剧展演、书香校园朗诵比赛、语文情境化随笔课堂写作实践。学生对这些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展示的效果非常好,水平非常高。

(四)《张景中科学创新实验班学生发展目标》手册使用情况: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提高和品格养成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更清晰更明确的认识,我们在赵主任的带领下制定了《张景中科学创新实验班学生发展目标》手册,目标对学生的人格精神、体质健康、学习习惯、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明确、更具体了。

《发展目标》手册确定下来后,我们采取两周一测评的方式,执行“学生自评、反思,小组合议测评、建议,家长和老师一月一评”的操作方法。现在我把手册在初一3班的使用情况向大家做个汇报。

1、突出的效果:

①测评让学生改变了以前闷头学习,缺乏停下来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的状况,使他们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日常行为都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认识,能够很清晰地、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应当及时改进的行为和方法,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注意,及时改正。

②测评让学生的人生态度更认真更审慎了。举个例子,③测评能够让教师比较直观地具体地看到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已经改进提高了的方面,做学 生工作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功。

2、突出问题表现:

“广泛阅读,每天坚持读书30分钟并写读书笔记。”全班39人,不能做到的有23人。“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有时无,习惯于接受的学生有16人。

3、学生个案跟踪(需后补)

三、班级成绩及特色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初一实验班获得了良性发展。目前各班在年级各项量化评比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各级各类的考试中,成绩遥遥领先;班风纯正,学风浓厚,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班级中都有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上进心、荣誉感、幸福感;每个班级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一班学生思维活跃,英语水平高,擅长表演英文短剧;三班文艺氛围好,思维细密,多才多艺,多出主持人、朗诵家;五班敢闯敢拼,善于钻研,勇于表现,数学特长。

四、学生及家长对实验班的评价。

下面摘录几位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谈谈学生在试验班的成长。

3班韩某:我以前就知道学习书本知识,认为学科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进入实验班,我才明白,“学习好”只是好学生的一个特点,真正的好学生要“有理想、负责任、会学习、善合作”。作为实验班的学生,我要有成为国家栋梁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那么实际,那么平庸。我们是80中实验班的学生,我们现在的发展就是为了了25年后我们为国效力的时候中国的发展。我不能再眼界狭窄了,我要广泛学习,厚积薄发,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将来我要成为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集团的领军人物,而不只是一个拿高薪的有生活品质的白领。现在我的数学和英语非常棒,我在这两个学科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我的语文还亟待提高,我的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我的创新设计能力、团队组织协作能力都亟待提高。我要协调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保持学业成绩优异的基础上着重锻炼这些能力,我珍惜学校、老师给我们创造的环境和机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的梦想要从这里起飞。

简评:从这个自我评价中,我们看到了实验班的理想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已经很好的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使他确立了更高的目标,触发了他更高的成就自我的热情,并且他已经很理智地发现了并确定了自己今后具体的发展方向和方法,更为可贵的是他现在实现了部分目标,更为优秀了。

3班李某家长:我的孩子是个科技生,在他小学的时候我和他的爸爸正处于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升入80中实验班以来,我们一直怕他延续小学的毛病,跟不上实验班的教育教学进程。这一年下来,我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变化很大,对老师的教育很配合,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前我们全家都为他写作业头疼,每次写作业都是一次家长与孩子的拉锯战),能够负责任地高兴地做好班级卫生委员的工作,虽然成绩仍然是班级后5名,但是他已经由第一次考试的年级352名稳定上升到年级254名。在一个整体优秀的班级里,我的孩子即使是最后一名,他也一定是优秀的。作为家长,我们非常感谢老师们为我的孩子和整个班级所做的充满智慧的工作,咱们的试验班一定会办得很好。

简评:能够促进一个后进生的提高,能够获得他的家长对老师工作的支持和赞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实验班里的每一个都得到他能够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对老师智力和耐力的挑战,我们都勇于面对挑战,绝不回避,决不放弃。

五、实验班发展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我们与实验班共同走过一年,有成绩,也有困惑和面临的新问题。

1、实验班的复杂构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实验班的构成比较复杂,有科技生、推优生、艺术生、打工子弟借读生,学生的个性特点比较 多,学业基础差异比较大,整体推进难度比较大。在学习知识方面,中等偏上的学生占大多数,教师教学一般以这个群体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么最高端的和最低端的在课堂上被照顾的较少。低端的学不会,很吃力,有点儿可怜;高端的自学都会了,课堂上的提高有限,更为可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高端学生的高端如果多数是靠自学或课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实现的,那么一天一天的课堂就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的孩子目标不明确、意志品质不坚定,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很可能会滑坡。低端的学生现在已经出现了跟不上、几乎每天都需要老师单独留单独补的情况,即使这样还会慢半拍,不过或许他的成绩在普通班里已经是不错的了,就怕挫伤了他上进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或许他在试验班里老也收获不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还没有完成。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还没有完成,有些时候“讲得多、练得多、拼时间、拼体力”还会成为教学提高的增长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专家的指点和备课组及个人的深入钻研,尽快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验班发展的省时省力高效的路子。

3、家长的急功近利有时候会阻碍我们的变革。

家长们比较关注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80高中,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忽视甚至阻止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觉得没有用、浪费时间,不如上课外班或者在家写作业。

4、帮助学生建立更高更明确的理想,形成更完善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培养创新能力都是重要的、个性化的难题,我们的前进速度还比较慢,还需要切实的指导和借鉴。

6.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篇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7.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篇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 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方式。目前的高校课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普通高校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决定教学的内容、进度, 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模式中, 讲课便是知识的灌输, 考试则成为测量学生获取知识程度的手段, 并以向学生讲授知识量的多少和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估依据。

2、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质量。在普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教法、轻学法, 重讲授、轻自学, 重结果、轻过程,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普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课程体系造成综合教育的削弱, 创新教育的忽视, 实践观念的淡薄, 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科学与人文分离, 动手实践能力差, 个性发展受到忽视, 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而课堂教学则是教育的首要环节。发展教育, 抓好课堂教学是极为关键的问题。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 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改革的本质, 就是要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实际, 更好地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使之成为创新人才。课堂教学中有两方面的东西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是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二是学生学习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心理规律。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 是受这两方面东西的制约的, 而不是教师能够为所欲为、随意处置的。我们只有理性地思考课堂教学的改革问题, 努力抓好课堂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才能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三、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为了给创新性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如何探索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式,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 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1、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思想观念。培养创新人才要解决如何转变思想观念、办学思路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 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传授等好的做法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但传统教育教学强调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 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 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 教育者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继承轻创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培养创新人才, 做到教学观念更新, 教育者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形成创新的教学观念, 树立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另外, 为了使现代教育理念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要经常开展转变教学思想大讨论, 召开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研讨会, 引导广大教师统一认识, 转变观念, 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是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改变管理方式, 建立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的积极性。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要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 重点选拔、扶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教师队伍结构方面, 要采取有效措施, 优化结构,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二是要转变观念, 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等关系, 树立教育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和教育质量观;三是要注意对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 要明确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 是为开启学习者的潜能, 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服务的;四是要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 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五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让名师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校应该从制度创新入手。大力推进名教授讲课、名教授主持教学改革项目, 名教授编写教材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真正做到一流生源、一流培养。名教授参与教学活动,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二是名教授授课更加有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当然要强调教师讲授的科学性。但是, 我们绝不能要求教师所讲授的, 都是已经证明了是正确的。创新的东西, 通常最初都表现为尚未证实是正确的观点、思想和理论。只要属于学科领域, 只要符合科学精神, 只要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探索, 任何观点、思想和理论都应该允许在课堂中讲授。否则, 创新就无从产生, 学生那种敢于怀疑、大胆假设的创新精神, 也就无法形成。这是创新实现、创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说明、解释和要求上。要在讲解、说明中, 大胆质疑, 介绍争议,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质疑、争议, 让学生带着一些疑问、问题甚至争议离开课堂, 内心里产生好奇和兴趣, 自主地开展课后的相关阅读浏览和讨论争议, 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和自觉创新思考。

4、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

在教学过程也要强调生动性,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而生动性来源于讲授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讲授的趣味性, 决不仅仅是插科打诨, 讲授中的幽默语言和动作有时是需要的。但是, 作为科学的课堂讲授而言, 其趣味性根本地应该来自于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因为这会使课堂教学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深思熟虑。讲授的逻辑性, 涉及到了课程知识和学科理论的严密推导和完善体系, 涉及到了课堂讲授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丝丝相联、循序渐进, 最终使概念、判断和推理呈现出清晰的递进依从关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教学的强烈兴趣, 会把科学思维的方法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使学生形成对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强烈兴趣。而严密的逻辑, 则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和求知,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科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8.刍议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篇八

关键词:创新环境;探究学习;观察实验;学习兴趣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生物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十分抽象,有些生理过程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将静态过程转变成动态过程。如在讲授海洋生物内容时,利用课件演示有关教学内容和过程,不仅让学生观察到了该种生物的形态,还让学生观看到了在海洋中的活动情况,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创新环境,营造宽松氛围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合适的场所、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营造必要的“创新环境”,以促进其创新素质的提高。

1.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动手操作,避免教师的过分“权威”,以致学生“迷信”教师,而使其缺乏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偶尔露出“破绽”,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设想的良好科学素质,为学生形成创新动机打下基础。使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宝地”。在教学中,教师讲授时要坚持“留一手”的原则,不能讲得过于细、透、满、实,而是适当设计“空白”,创设疑境、疑点、悬念、难点。通过不断创设梯级问题情境,以疑激趣,经疑促思,让学生有疑必想、有想必言、有言必尽,大胆地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对实验进行改进和重新设计,有计划有目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质疑,使之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能否质疑,质疑水平的高低,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正确的态度永远应当是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如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有学生提出:我带的蚯蚓没有环带,难道是个怪种?我表扬这个学生观察仔细,善于发现问题,并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有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再如观察水绵时,学生看到的水绵有粗有细,叶绿体有一条、二条、多条的,自然产生疑问。这时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然后指出水绵属的植物统称为水绵,书中所列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样使学不仅加深了对水绵的印象,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无声地增大了学生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做法。

四、提倡探究,培养发现与创新能力

在生物学上,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因为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我在进行生物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针对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多试、多动、多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脊蛙反射试验是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青蛙腹部的皮肤上,青蛙具有刺激反射功能。然后破坏青蛙的脊髓,反射活动停止,这是因为破坏了反射弧的一部分(神经中枢)造成的。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不破坏脊髓,可否用其他办法证明反射弧的一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就停止呢?这时学生兴致非常高,马上开动脑筋,想办法,希望自己能第一个解决疑难问题。如讲完脉搏后,让学生自测脉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9.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论文 篇九

●西方的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了

●要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推进

●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再创新高,但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降低工资标准、放弃专业技能优势与其他劳动者竞争工作岗位。

“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13.7%,即每100位年龄在18岁至64岁的成年人中,有13.7人参与创业活动,在全球35个创业观察成员中排名第15,属于创业活跃的国家。”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形成共识: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化危为机 发展创新型教育带动创业型经济

“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扩大就业、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常务副主席马国湘说,目前我国每千人所拥有的中小企业数仅为32.7,如果这个数目提高10家,以每家小企业平均解决10个就业岗位计算,则至少增加1000万人就业机会,就业压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创业型经济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社会进步,而且可以改变经济增长的逻辑,更新社会发展推进机制,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的驱动力。创业型经济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教育形态的出台。”中华职教社总干事、论坛执行主席兼秘书长陈广庆同时表示建立中国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构建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支撑框架之一。

据调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其中仅有42%的学生愿意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如此低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专家指出,虽然学生的创业教育一直都在进行,学生创业的氛围距离我们设想的还有一段距离,最终能落实到行动上的创业并不多。

专家指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低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融资困难,许多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另外,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技能欠缺。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创业教育虽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面临基础性的战略挑战。”KAB创业教育研究所所长、论坛执行副主席李家华也指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程度不平衡,校际差异明显。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五少’,即在组织支持方面,课余活动多,战略支持少;在学科课程方面,兼职课程多,专职课程少;在课程教学方面,兼职师资多,专业权威师资少;在质量控制方面,创业教育素材多,监督评估少;在延展活动方面,可获资源多,利用资源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感慨道:“中国不是没有创新型人才,缺的是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战略。”

专家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亟待强化创业型教育

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把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则明显不足,导致创业教育基础薄弱。正是由于起步比较迟、培养比较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家骕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给教育对象传授世界眼光、基于国情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应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去实践、去推进。

中华职教社总干事陈广庆建议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创业教育,再普及到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构建包括法制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由传统的制式教育、应试教育,转变为真正的大众式的`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

李家华建议,我国应该确定创业教育非功利性的战略目标,创业教育的战略性本质上体现为教育自身的“基础性、宏观性、持续性”特征,旨在形成支持性的企业家成长环境,使国民具有战略视野,能够从根本上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

论坛上,专家共同倡议,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制约我国创新型人才孵化的环境,扭转重知识创新、轻技术创新,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评价局面,大力发展创业教育。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不足、创业资金短缺、创业指导与服务缺乏等问题,谈到具体推行创业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创业应该从课程设置、资金来源、服务指导三方面扶持。

首先是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高校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

10.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 篇十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当前,国家和地方正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推动这些项目科学有效实施,更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一个重要支撑是实行档案化管理,即利用档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全程管理。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推动档案库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做好档案管理,基础是建好项目档案库。应做好项目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落实项目承担者的归档责任和相关单位定期收集档案材料的责任,明确归档范围、要求和时间,保证档案材料及时入库。项目档案的整理,可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在大类下按照档案的内容特征和工作需要实行多种档案分类组卷,以便于档案的查阅、鉴定、统计和利用。项目档案的保管,可设置专门存放地点,做好登记入册工作,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推广全程实时监管,提供全面服务。对项目立项、执行、结题等环节的相关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加强对项目全程的实时监督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利用档案建立项目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比如,对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可以及时采取责令整改、终止项目等措施。推广项目全程实时监管,需要相关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不仅需要充分调动项目承担者的主动性,还需要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推动,同时需要吸纳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介入管理。

实行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档案数字化和档案数据库建设是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建立案卷级、文件级多层次档案目录查询系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对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建立全文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达到较高的查全率、查准率;等等。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为项目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制定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档案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人员具体责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档案收集归档规定、档案保管规定、档案开发利用规定及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同时针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作用。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家园联系条下一篇: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