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

2024-07-14

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一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没有把握地理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没有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没有把着力点放在原理的领会、能力的提升、思维方法的掌握,从而一些学生出现答题的思维方式与高考命题原则和考纲精神相背离的现象。针对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在复习中学生应该认真反思和透彻深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基础知识不牢固。此题的解答虽然看似容易,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并不理想,此题考查的知识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但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熟悉,对原理理解不深入,对概念了解不全面,对地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理解,因而思维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学生的得分。

(二)思维能力不全面。此题思维含量高,对能力的要求高,因此学生在解答时觉得较吃力,其实试题难度并不大,由于学生的地理能力不全,地理能力弱甚至有缺陷而造成思维难以展开。

(三)文字表达不准确。许多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表达不准确,加上没有应用专业术语,从而难以表达出准确的含义,难以按照试题的要求答题,当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应有的丢分。

(四)答题规范不到位。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大意或审题不认真而忙于动手答题,答题丢三落四,要点和层次不清楚,而还有一些学生答题又没有规范性,从而影响得分。加上字迹不工整、回答不全面、层次不严密、答题不严谨,从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失分。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总结以及对复习策略的反思,可以加深对地理复习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复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从而增强复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一)扎实地理功底,构建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重视复习基础知识,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只有具备了基础知识,才可能从事这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比如2011年高考谷物的分布、气温、降水、雪线的分布等等,无一不是在基础知识上做文章。2012年文综全国卷对“城市化问题”“气候、洋流、河流知识”“工业选址及其区位因素分析”“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城市选址及其区位分析、地理位置评价说明”等都体现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1.地理计算能力。用数字说明地理、描述地理,可增加地理的精确度,运用数字是研究地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学习地理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地理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如去年高考中的“地方时、纬度”的计算、综合题中降水量数据统计图的判断和简单的推算等。

2.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13年文综全国卷中地理学科的就有8幅,包括“曲线图、坐标图、经纬网示意图、区域图、数据统计表”等形式。因此,在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十分注重在复习中的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①明了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3.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4.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适移应用,如12年高考卷中29题的第(4)小题“从区域联系说明燕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分率可能会较低,学生其实可以从“海南的区位优势”的描述中得到联系和启发。

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这就要求对一些综合题的答题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整理及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三)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1.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2.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体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 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想、多思,在想、思的基础上,加强看和练的针对性,教师要号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答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2.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2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4分)

下图为 (1) (2) (3) 三地夏至日一天内直立杆的影子朝向和长度变化示意图, 杆的长度均为1m。读图, 回答1~2题。

1. (1) (2) (3) 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 (1) (2) (3) B. (2) (1) (3)

C. (3) (2) (1) D. (3) (1) (2)

2.某房地产开发商在 (1) 地某城市开发了别墅式海滨景观房, 并宣传四季都可观看海上日出 (假设天气晴朗) , 开盘后房屋便销售一空。住户入住后, 便出现把开发商告上法庭的现象。读该小区房屋分布示意图, 判断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夏季, 大部分住户无法看到海上日出

B.冬季, 大部分住户无法看到海上日出

C.全年, 大部分住户无法看到日出

D.楼间距太小, 根本无法看到海上日出

读某日海平面天气形势图, 回答3~4题。

3.对图示各地风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京吹干冷的西北风

B.郑州吹暖湿的东南风

C.武汉风力大于福州

D.北京和平壤的风向相似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日期 ()

A.平壤风和日丽, 晴空万里

B.东京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福州晴朗, 气温较高

D.北京气温的日较差小于淮南

水足迹是指生产商品与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 其中本国生产供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内部水足迹, 他国生产供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外部水足迹。下表示意Y国1999年的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情况。完成5~6题。

5.根据表格资料可知Y国 ()

A.水资源总量丰富

B.属于发展中国家

C.水资源严重匮乏

D.水资源利用率低

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内部水足迹的是 ()

(1)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2) 进口水密集型产品 (3) 出口水密集型产品 (4) 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A. (1) (2) B. (2) (4) C. (1) (3) D. (1) (4)

地壳运动使洞庭湖区域发生断裂, 盆地扩大, 湘、资、沅、澧四水流注湖盆, 形成湖泊群。公元450~524年, 荆江太平、调弦 (1958年已封堵) 两口溃决, 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 湖泊扩大到250公里。唐宋时期, 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 形成了汪洋浩渺的400公里洞庭。1852年起, 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 荆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 约占荆江45%的泥沙经由以上四口排入洞庭湖, 湖盆开始逐渐萎缩。据此回答7~8题。

7.有关洞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洞庭湖区的形成主要是受外力作用

B.“四口”一年内流向定期发生变化

C.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

D.洞庭湖对“四水”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8.有关洞庭湖年输沙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南部山区

B.年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平衡

C.洞庭湖泥沙沉积时间主要是冬季

D.三峡工程可以减缓洞庭湖泥沙淤积

读下面景观图片, 回答9~10题。

9.甲图中景观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10.乙图中地质构造形成及出露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张裂后经沉积

据统计, 至2010年7月, 河南省总人口达到1亿, 成为全国首个人口过亿的省份。据预测, 2015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8.1%, 2020年将为34.1%, 同时, 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缩小。实施了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变还是不变?据此回答11~12题。

11.关于河南和上海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河南的人口数量过大, 环境和资源压力大

B.河南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上海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

D.上海仍是年轻型人口结构

12.如果你认为现在中国还不适合实行二胎政策, 下面能成为你的理由的是 ()

(1) 中国人口基数大 (2) 人均资源不足 (3) 二胎政策只能稍微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 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 (1) (2) (3) (4) 表示的功能区依次是 ()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14.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有利于 ()

A.使每一寸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的分工与联系

C.分散城市职能, 重点建设某一种功能区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设生态城市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与 (1) 区相比, (3) 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下降趋势, 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 ()

A.耕地被占用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D.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

16.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中, 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 (2) 区进行盐碱地改良, 发展节水农业

B. (3) 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 发展大棚农业

C. (4) 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 扩大种植园面积

D. (6) 区增加牲畜数量, 扩大畜牧业规模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根据等高线判断, 图中河流的大体流向是 ()

A.自西北流向东南

B.自东南流向西北

C.自东北流向西南

D.自西南流向东北

18.图示地区拟建一条铁路, 有人设计了一个选线方案 (如上图) 。铁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处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

A.1处B.2处C.3处D.4处

读黄土高原各类矿产潜在价值在总价值中所占比例, 完成19~20题。

19.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 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 潜在价值高

20.关于山西省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 ()

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

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下图所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 该断层每年以大约5厘米的速度滑动。读图回答21~22题。

21.预计旧金山与洛杉矶相遇还需经历的时间为 ()

A.10万年

B.50万年

C.1000万年

22.可用于监测该断层移动速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RS)

B.全球定位系统 (GPS)

C.地理信息系统 (GIS)

D.遥感 (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二、综合题 (共56分)

23.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卡万戈三角洲 (下图中的A三角洲) , 亦称“奥卡万戈沼泽”, 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 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

材料二:奥卡万戈三角洲及其周边区域图。

(1)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4分)

(2) 据材料二, 分析甲、乙两地区沙漠成因的差异。 (4分)

(3) 据材料二, 从聚落规模和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丙、丁两聚落, 并分析原因。 (4分)

24. (8分)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阅读相关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基本情况 (2007年) 。

材料三:IC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 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 一般由设计、制造、封装三个环节构成。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IC产业基地。下图是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产值 (亿元) 结构变化图。

(1) 据材料二可知, 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城市群相比, 经济密度 (单位面积GDP) 较大的是_____, 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的是_____。 (2分)

(2) 2001~2007年, 我国IC产业产值居主导地位的是_____环节, 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最快的是_____环节。 (2分)

(3) 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 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请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措施。 (4分)

25. (12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也是世界知名大河之一, 其自西向东跨三级阶梯, 流域内孕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读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1) 简述甲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

(2) 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能源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 从位置、资源、交通、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条件。 (6分)

26. (14分) 阅读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问题。

(1) 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4分)

(2) 在调出区和调入区中任选其一, 说明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6分)

谚曰:“湖广熟, 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 江汉平原就已成为全国商品粮棉基地, 但长期以来, 其农业生产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

(3) 说明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4分)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地理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道题计分。

27. (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0年~2011年冬季, 新疆呈现降水偏多且时空分布不均匀的气候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雪、冻害等, 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2010年北疆降雪分布图。

(1) 据图描述该地降雪的空间分布特点, 并说明该地多降雪的原因。 (4分)

(2) 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考虑, 分析积雪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 (6分)

28. (10分) 【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第二季度, 浙江省政协组织一调研组就食品药品安全专程赴杭州、台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数据显示:20%的农用地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作物。杭州城郊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 且主要是人为污染, 直接威胁百姓生命健康。城郊传统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农田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杭州城郊部分农产品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统计图。

(1) 结合材料二, 说出铬和铅两种重金属主要污染的农作物品种。 (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防治农田污染的主要措施。 (4分)

29. (10分) 【旅游地理】

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千泉湖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 天山山脉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湿地植被面积有1300多公顷, 水域面积有330多公顷。湖边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中, 有大小泉眼3000多个。芦苇成帐, 水道纵横, 各类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湖面上碧波荡漾, 岛屿点点……能见白鹭亮翅, 成双成对的鸬鹚觅食, 偶有惊吓, 水中的鸟群顿时群起腾飞, 齐鸣空中。千泉湖北岸, 有67公顷以上保护完好的平原原始次生林, 桦树、灌柳、沙枣、红柳等林木生机勃勃。

(1) 结合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请你谈谈怎样规划建设千泉湖景区。 (6分)

(2) 千泉湖可规划建设哪些项目? (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根据图示及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可知: (1) 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且靠近北回归线, (2) 地位于北回归线上, (3) 地位于南半球21°34′S。据此排列出三地的顺序。

2.A结合图示等高线可知, 该别墅式海滨景观房位于海湾北偏西方向, 夏季时日出东北, 大部分住户不能看到海上日出。

3.C根据图示准静止锋的位置、高压中心的位置及气压场的分布状况可知, 此时为北半球初夏时节。因武汉附近等压线稠密, 故其风力比福州大。

4.C根据图中各点所在气压场的位置可以确定, 平壤受低气压控制, 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京处于高压中心附近, 可能为晴朗天气;福州受高压脊控制, 晴朗少雨, 所以选项C正确;北京在高压中心附近, 天气晴朗且日温差大于淮南。

5.C根据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表格资料可知, 该国所消耗的水资源中, 外部水足迹占主体, 这说明该国水资源严重匮乏。

6.A为减少内部水足迹,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 减少本国的水资源利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水资源。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不合适, 因为该国的水资源总量少。

7.C根据材料可知, 洞庭湖区的形成主要是受内力作用, 即地壳断裂下陷。“四口”的水位比洞庭湖高, 所以一年内流向都是由长江到洞庭湖, 没有变化;洞庭湖对“四水”没有调节作用, 而对长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即长江水从“四口”入湖, 湖水又从城陵矶入长江, 这说明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

8.D根据材料, 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 而“四水”来沙相对较少;年内入湖泥沙量大于出湖泥沙量, 导致洞庭湖泥沙淤积;三峡工程可以减少注入洞庭湖的泥沙量, 所以其可以减缓洞庭湖泥沙的淤积。

9.B甲图中悬崖直立, 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10.A乙图中岩层波状起伏明显, 且有沟谷发育, 是岩层先受挤压后被侵蚀的结果。

11.A河南总人口达到1亿, 人口数量过大, 会加大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应鼓励生育。

12.A我国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实行二胎政策可以缓解该问题,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并且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 现在还不适合全面实行二胎政策。

13.A依据图中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的变化可知, (1) 所占比例最大, 应为住宅区; (2) 所占比例减小幅度明显, 应是工业区; (3) 变化不明显, (4) 有所增加, 应分别是行政区和商业区。

14.B城市合理规划可以加强各功能区的分工与联系, 避免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发生。

15.D图中 (1) 区是东北商品粮基地, (3) 区是长江中下游两湖商品粮基地。 (3) 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下降趋势, 主要是因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占用耕地面积, 农业结构的调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劳动力价格上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对粮食生产有积极作用, 所以选D。

16.A图中 (2) 区为黄淮海平原, 土地盐碱化现象突出, 水资源不足, 所以进行盐碱地改良、发展节水农业既体现了因地制宜, 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17.A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及20米等高线在图的右上角与河流相交, 并结合该图的指向标, 可以确定河流大体自西北流向东南。

18.C图中铁路在丁段穿越了多条等高线, 坡度较大, 不合理;该铁路在丙处从聚落中部穿过, 影响了聚落的内部交通且会带来污染, 不合理;该铁路在乙段的弯曲度没有必要这么大, 也不合理。即该方案中有3处明显不合理。

19.D由表中数据可知, 在黄土高原地区, 能源矿产的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92.17%, 故该地区能源矿产储量大, 潜在价值高。

20.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的生产模式, 既保护了生态环境, 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C结合比例尺可以看出, 旧金山与洛杉矶大约相隔500km。根据断层移动速度为每年大约5cm可知, 二者相遇需1000万年。

22.B对运动物体的监测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 确定不同时期的经纬度位置。

23. (1) 形成过程:奥卡万戈河上游流域发生水土流失, 泥沙被流水搬运至卡拉哈里沙漠北部的沼泽地, 由于该沼泽地地形平坦, 流速减缓, 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4分)

(2) 甲地沙漠受到沿岸寒流影响;乙地沙漠则因为处于内陆, 受周边高原的阻挡, 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4分)

(3) 丁聚落比丙聚落规模大, 发展潜力大。原因:丁聚落附近有河流流经, 水源充足, 且有交通线路经过;丙聚落处于沙漠地区, 水源不足。 (4分)

24. (1) 珠三角长三角 (2分)

(2) 封装制造 (2分)

(3) 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 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 (答出其中两项得4分)

25. (1) 问题: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1) 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夏季多暴雨; (2) 地表植被稀疏; (3) 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 (1) 破坏植被; (2)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轮荒) ; (3) 开矿。 (自然与人为原因各2分, 本题共6分)

(2) 分布特点:上游水能、铜矿和煤炭资源丰富;中游主要是煤炭资源、铝土矿和水能;下游主要是石油。开发条件: (1) 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地带, 邻近工业城市, 距离市场近。 (2) 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能源消费量大, 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市场广阔。 (3) 资源。煤炭储量大, 埋藏浅, 煤层厚, 地质条件优越, 并且有多种矿产, 综合开发效益大, 但水资源短缺。 (4) 交通。交通四通八达, 但运力不能满足需要。 (说出开发条件中的三项即可得3分, 本题共6分)

26. (1) 重庆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武汉, 重庆最冷月 (或1月) 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 武汉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原因:重庆纬度位置比武汉低;受周围山地阻挡, 冷空气不易侵入重庆。 (4分)

(2) 对调出区:推动西部 (调出区) 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就业机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入区:缓解东部 (调入区) 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 (调入区) 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改善环境 (大气) 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东部 (调入区) 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调入区、调出区任选其一, 本题共6分)

(3) 季风气候, 降水变率大, 水旱灾害频繁;冬半年气温偏低, 易发生冻害。 (4分)

27.【自然灾害与防治】

(1) 特点:主要分布在山区。原因: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 遇山地抬升, 形成降雪。 (特点、原因各2分, 共4分)

(2) 大量融水易使河水暴涨, 形成洪水灾害;大量融水易在山区形成滑坡、泥石流;融水冲刷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降低。 (6分)

28.【环境保护】

(1) 铬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是稻米, 其次是油菜籽;铅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是蔬菜, 其次是果品。 (最重要2分, 次要1分, 本题共6分)

(2) 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管理, 依法治理。 (4分)

29.【旅游地理】

(1) 突出湿地的特色;遵循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景区规划建设要与旅游景区的地理环境和谐统一;开发时要维护生态平衡, 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每项得2分,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本题共6分)

(2) 建设水上乐园;开辟观光码头、垂钓区及水鸟观赏区;建设游泳馆;建设千泉湖民俗度假村。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共4分)

3.高三地理教学实施中的“度” 篇三

【关键词】度 难度 地理 教学

一、认识“度”

教学中的“度”主要是指难度,它可以延伸出来,包括广度和深度,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忽略了其中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它是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难度:教学内容的难点程度。其中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自己知识和能力原因,发生理解困难的地方。

广度:是指与该知识并列的所有知识的数量。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横向因果链条。各个并列知识点间的相互转化与作用。

深度:是指该知识范畴层次。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纵向因果链条。各个链条节点之间的伸缩和扩张。

二、把握“度”

在教学中对“度”的把握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1.广度:要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知识点与后续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横向演绎知识点,即将知识点与前后并列知识点有机联系,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广度。

如何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则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能力”教学也才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在进行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时,应该注重以下能力:(1)在理论区位因素示意图上,说出相关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区分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和主导区位条件;(2)以浙江省或温州市某产业活动为例,说出产业活动的三种地域联系方式。这些能力目标都应纳入日常教学目标中。

2. 深度:明晰特殊化是由普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纵向演绎知识点,即泛化知识点与上下种类知识点的联系,揭示知识点的境域化过程。也就是地理归纳与演绎法。如此,才能把握深度。如果教学深度不够,则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是如果深度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超出高考标准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达到负效果。则应了那句话:过犹不及。

在高三教学中要研究文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握难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该做的有什么呢?(1)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

a.支撑的知识——义务教育相关知识和高一、高二学科知识的掌握。普遍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较少,通过浏览初中教材是个很好的方法。高一高二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要视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摸底测试与调查。

b.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我们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但教师不能处于被动的角度,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c.教学的过程是针对学生而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来实施的。学生认知能力弱一点,那我们就知识铺垫多一点。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特别是耐心很重要。

(2)注重教学内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a.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其关键是思维引导,防止负迁移。引导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就是教学的成功与否。特别是要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b.把知识点纳入整体知识结构、纵横交错的因果网络。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三、“度”的操作举例——以地球的运动为例

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几乎为零,在高一阶段,特别是经过了会考之后有一定的掌握。但是许多学校许多文科生其实对这部分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不高。所以在高三一轮复习的时候,仍然需从基础开始复习,并且进行延伸。在能力方面学生较高一时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也要注意铺垫,不能过度跳跃。

能力点如下:

1.观察地球运动过程,说明地球方向和速度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2.能画出太阳光照图,并读出晨昏线、黄赤交角、地方时、区时、日期、节气、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纬度与晨昏线变化幅度关系;

3.能画出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归纳太阳回归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时间和太阳高度等;

4.能综合分析地球运动对河流、风向和洋流的影响;

5.掌握等太阳高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的判读技能。

(1)地球运动复习的广度:可以拓展到学科经纬网和比例知识、自然景观、水文特征、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极地科考等有季节性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4.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篇四

(一)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环环相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是这样组织的:相关基础知识(地形、地势的概念,三类地形图、五种地形)——我国地势总特征——各级阶梯概况(界线、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得出结论。

(二)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从四个角度分析: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2、示意图的判断; 3、地形剖面图的验证;4、对应的选择题练习。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掌握牢固了。

(三)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1、由近及远

例如:本课导入,我以镇江的地形地势为材料背景,用语文题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悟出了地势、地形的概念区别。

2、化难为易

例如,“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我首先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剖面图的绘制,其次教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上绘制32°纬线,然后让学生对照分层设色图填上剖面图中括号里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判读海拔高度,最后才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结论。

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分阶梯找出这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再让学生归纳主要地形类型;在找主要地形区时,又利用标字母的方式让学生一一对应着找。这样,学生就很快找出来了,也就很容易归纳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

3、细化知识点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我细化为2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概况”的学习,我细化为3个知识点: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四)注重学生参与,指导到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我采用了“学案”的授课方式。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笔写下答案,便于形成连贯的思维,得出结论。采用“学案”,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五) 得到的启示

5.高三地理有效课教学反思 篇五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高度的责任感,使我认真踏实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年来,学校全面开展有效课教学用评比活动,强调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做到教学模式符合三个三分之一,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二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

教高二,拜有经验的老师为师傅。通过师徒培训活动,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很有人格魅力。他们讲课时的幽默风格、知识的严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新教材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继教活动;与老教师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了解学生。针对14、17、18班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周测、月测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从复习资料《高考零距离》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高考360》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重点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

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期末复习阶段,地理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用心去对待学生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虽然我们每周只有2节课,但是只要我们是用心在与他们交流,学生就一定会用心来回报我们的,这一年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教的班级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2.指导学生对“有用地理的学习”,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应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学会适应与保护环境,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地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而且要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通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各种基本能力

6.高三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六

细细分析今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试题,xx年高考地理卷体现了新课标下新高考的新要求,是一份质量较高的高考试卷。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

1、试题新颖,图表、文字素材多,信息量大。全卷共有图25幅,表格7个,其中选择题超过2/3的题都有图,综合题每题都有几幅图或表;

2、加大了对地理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强,反映地理的有用性;

3、相比往年,地理语言更丰富多样;

4、各种解题信息在题干图表中清楚体现,没有多余的信息;

5、减少记忆知识的再现和要求,重点考查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审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述能力等;

6、依据课程标准出题巧妙解决了一标多本之间的问题;

7、首次设计“二选一”的选做题,是一大亮点;

8、注重对“有用的地理”的考查,吻合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全卷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1、全卷(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对“变化趋势”的考查有些过多,如选择题的第14、15、16、17、29题,综合题的第34题的第(1)、(2)、(3)小题,第35题的第(1)小题,第37题的第(1)小题。

2、综合题中的选择题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不过幸亏题目不是太难,否则这些不定项选择题会增加难度。

3、第35题似乎也属于“环境保护”的问题,与选做题“环境保护”加在一起,有些过多的味道,换成考其他的调查,可能会更好些。

4、第36题本属“旅游地理”的题目,但感觉上第(2)、(4)小题不像旅游地理的题目,当然,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与预计有差别。

5、答案中如果写上评分标准就更好。

总之,今年的广东卷地理试题比较简洁、明了,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更突出了对学生地理理性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思维能力的考查由浅入深,难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反思这一学年来的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在今后的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钻研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重点研究近两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标,夯实双基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标、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则要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知识的重组,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注较多的关注,要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六.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1、后期的模拟题特别多,应该加强选题,不搞偏、难、怪的题目;

2、注重综合训练,注重融会贯通,加大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3、注重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融合,切不可孤立地去对待;

4、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5、提高学生的阅卷速度,规范学生的II卷答题;

7.高考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反拨 篇七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首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我校学生都是在贵阳市、安顺市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下的学生,而文科生中又以基础较差、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占多数。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教学时,切忌快、难,教学要适当降低难度放慢速度,重点应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打牢基础。因此,在进行一轮、二轮复习时,选择一本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复习资料,根据高考命题的思路和走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和迷信资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考试时才能“命中目标”。这里所讲的针对性是每年都对当年的《高考说明》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并与前一年的高考说明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改动之处就必须告知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指导学生根据个体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但学生的计划与老师的计划必须相协调。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要仔细、具体,安排复习时应把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一一落实,一节一节地过,一章一章地过,一轮复习应慢,用时较多,切忌吃夹生饭。

二、按复习计划,进行备考训练

在每一部分复习之前,要求学生首先把复习内容预习一遍,对不懂和不明白的部分进行标注,在老师讲课时注意听,直到听明白为止。复习时教师应注意拉线索,通过作业来检查学生对复习的掌握情况,对于每部分的地理概念可以通过默写、抽背的方式强制学生记忆,因为只有把知识记住才能活用。当一部分内容复习完之后,可用考试来检验效果,发现漏洞及时补充,在题目的训练中,应以一些典型例题作为训练的主要部分,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分析是由课本上哪些部分演变而来,考查的知识点在哪里,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树立信心。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就能更好地开发智慧,未来的社会对人的要求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要有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近几年的高考是让学生在掌握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一些描述地理事物的基本模式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掌握一些准确的、简明的答题模式,例如,在描述某地区地形特征时,从海拔状况、地势倾斜状况、起伏状况、地形类型、典型地貌邢台等方面进行描述,使学生在考试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对试题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和整合,并熟练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气候特点的描述,无论是哪一种气候类型,其特点都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抓。气温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常用的稳定性描述是高温、温暖与温和、寒冷、凉爽、温差小等;降水量也是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描述,常用的降水定性描述是多雨、湿润、少雨、干燥、分配均匀等。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应从径流量多少、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描述铁路区位因素应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等)和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政策、经济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拥有独立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展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考。学习能力的培养,能把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

四、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知识(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旅游等)和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

五、关注社会热点,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对于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地区,教师应培养学生把地理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其的敏感度。例如:联合国对索马里海域围剿海盗事件,就要联系地理知识分析为何该地区海盗猖獗?从地理的角度来说,本地的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地处苏伊士运河、红海航线的交通要道上,是世界海运繁忙的航线之一,来往船只较多,加上当地经济落后,人们生活贫困,局势不稳定等原因所致。

六、教师要加强与专家、学者、同行之间进行交流,把握高考最新信息

高三教师应积极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获取当年最新的高考动态、信息,除听取专家的讲解外,还可以同时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与专家、同行进行讨论交流,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

七、考前放松心情,正常发挥

考前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以正常的、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学会一些考试技巧,遇到难题学会放弃,以免考试的时间不够,不要轻易地修改答案,尽量以第一印象的答案为准,紧紧抓住基础分数,争取在高考中发挥最佳水平。

8.高三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尝试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独立 自主 合作 探究 乐学 会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54-01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它让老师们尝到了甜头,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个体、小组合作等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成功,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本人在教学中不断的去尝试探究式教学,体会到了教师“想教、会教、乐教”的喜悦;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热情。现以高三地理《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就如何有效体现探究式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一、规律、原理和记忆模式的探究

规律与原理是学习与实践的基础,是举一反三的前提与条件,是解惑答疑的回归点。学习《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应先回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是学习本节知识必备的原理与规律是必须牢记在心、张口即出。

熟记此知识点容易但学生对此却容易忽略,这样就可能出现答题没有思路、条理,答题空洞、答而无话、言而无词、张冠李戴。特别反映在高三综合题的回答上常常表现为论述空洞,得分率低,甚至出现放弃解答、试卷空白的现象。解决此问题首先要理解理论与原理,并掌握之,如果可能编成顺畅、上口、好记的口诀更省时省力。(例如:农业区位有十点:自然光、热、水、地、土;人文市、交、政、劳、技)理解、记忆了原理与规律,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再验证原理与规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是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必备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答题思路与规范答题探究

教师可以先结合教材与图表对亚洲水稻种植业进行有重点、有条理的分析示范,并通过设问、答疑等指导学生在案例中找到分析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形成科学分析、规范运作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能自然得出结论。例如:看到水稻、亚洲、种植业等关键词或图表等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水——热——平——作——旱涝多口诀,进而得出:水田作物、雨热同期、平原缓坡、季风气候旱涝频繁特点。再注意题目的要求将:位置与区位、有利与主导、不利与问题等关键词加以区分。这样学生能通过“看到——想到——知道——答到”使学生减少白话、无话,最初形成套话。经过深加工再形成专业“话”条理“话”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答题中出现思维混乱、无从下手,也避免了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

三、优秀学生引领深化探究内容

教师的讲解是画龙点睛,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会分析,会思考,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需要有效的指导学生会分析、会表达、会总结。例如在分析“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时,先由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集中研究三地的位置差异,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和地形图,由小组选取代表说出三地的气候及地形等自然和人口、市场、交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异同,再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地形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在各因素中区分主导因素、有利因素、限制因素,注意对学生地理术语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通过多角度反复设问答疑既巩固了规律与原理,又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答同类问题的规范模式。

四、举一反三合作反思是探究的重要途径

当学生具备了理论与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后,要进一步的巩固基础,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这一目标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反思,要不断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习深入。多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会了对理论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还拓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求知的兴趣更浓。

五、寻求地理学习的探究模式

高三学生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与课业负担,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快速的理解与掌握,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收获成就,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变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为灵活、趣味的合作探究。教师要设法创造条件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反思,沟通与交流,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落实“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此外,在探究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自然而自觉的挖掘学科的内在魅力,呈现学科之美感。引领学生寻找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总结学习方法,构建本学科的:发现——联想——创建——解答的思维习惯与答题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9.高三地理探究式教学反思 篇九

高考典型例题展示 学生分析暴露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规律 教学反思教学相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够有效地暴露学生在主干知识、重要知识点中的缺漏,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又通过规律总结,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高考。具体做法如下:

(一)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引发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问题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而以近年来高考题型为案例设疑更能够激发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由于近年高考试题不讲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采取专题化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命题的切入口小,纵向挖掘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小专题复习的时候将近年来高考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集合起来统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分析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时候,就把全国卷:

(1)高考36题和全国卷

(2)36题展示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二)学生分析,暴露问题高考题型的设计让学生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知识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体的复习课堂中,暴露学生缺漏的方式也比较多样,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个别提问:让个别希望生起来回来问题,要求回答结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哪些,比如题目中的材料,图表信息,运用的地理原理等,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分析优劣。

(2)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综合题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允许同桌之间,上下桌之间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时,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解题过程中的方法或者出现的思维障碍,同时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获得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一方面确保纪律,另一方面个别小组,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无从下手,白白的僵持着浪费时间,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深入到讨论中来。

(三)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案例迁移,举一反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

(2)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3)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

(4)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四)教学反思,教学相长教学反思是整个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后教师可以自我反思,回忆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存在纰漏,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阶段性地向希望生征询课堂教学意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和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10.高三地理上册期末试题 篇十

北京时间8月6日13时31分,美国航天局发射的“好奇”号探测车登陆火星表面。据此回答第1~3题。

1.当“好奇号”探测车登陆火星表面时,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28°30′N,80°42′W)区时是

A.8月5日13时31分 B.8月6日0时31分

C.8月7日2时31分 D.8月7日13时31分

2.图1是“好奇号”登陆火星时地球表面的昼半球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是北极 B.b在赤道上

C.c是太阳直射点 D.d在南回归线上

3.“好奇”号探测车用于探索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环境,主要目标是探测火星上

是否存在

A.大气和云雾 B.山脉和平原

C.太阳辐射和火星引力 D.液态水和有机物

读图2“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4~7题。

4.图中区域的高差可能为

A.4843米 B.2843米

C.3800多米 D.4000多米

5.图中河流

A.均为降水补给

B.a河流落差大于b河流

C.a为内流河,b为外流河

D.b河流总体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

6.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

A.扩大农业灌溉规模

B.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

C.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分配水资源

D.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7.若在该区域发展旅游业,可供开发的资源有

①山地冰川景观 ②沙漠景观 ③喀斯特景观

④草原牧场 ⑤壮族风情

A.①②③ B.②③⑧

C.①②④ D.①④⑤

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沙漠”。读图3“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图”,回答第8、9题。

8.关于南极地区降水量,正确叙述是

A.呈环形分布,从沿海向极点逐渐递减 B.大西洋沿岸降水较多,超过55mm

C.大陆边缘受陡峭地形影响降水略多 D.大陆内部受顺时针反气旋控制,极度干燥

9.图中弧线AB为晨线,此时

A.北京正午日影较短

B.密西西比河正值汛期

C.地中海沿岸温和湿润

D.南非高原草木枯黄

月3~4日北京初雪,持续雨雪量

达到60年一遇。11月4日凌晨,国家气象局对

北京市西北部发布了暴雪红色预警。据此回答第

10、11题。

10.关于北京初雪时的天气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锋过境,锋前暖气团湿度较大

B.受准静止锋影响,形成持续降水

C.受气旋下沉气流影响,降水较多

D.北京西北部距冷气团源地较近,形成暴雪

11.关于北京市发布暴雪红色预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灾害预警评估使用的技术依次是CIS - GPS - RS

B.通过灾害预警评估可以准确了解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

C.该预警信息促使全市冬季供暖工作提前启动

D.该预警信息可能导致交通压力增大

图4为世界某大陆西岸沿海地区,T1、T2为洋流流经区域的

等温线。据图回答12、13题。

12.该大陆及沿岸洋流性质可能为

A.南美洲大陆,寒流 B非洲大陆,暖流

C北美洲大陆,寒流 D澳大利亚大陆,暖流

13.该海区表层海水大规模离岸而去,影响其流动的主要盛行风是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东南信风 D.东南季风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燕山山脉的结合部,花岗岩石林地貌为其主要特色之一。据图5和资料回答14、l5题。

14.该地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D.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15.该地质公园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明显的过渡性,表现为

A.森林和草原过渡 B.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过渡

C.水田和旱地过渡 D.平原和山地过渡

读图6“甲乙两岛国示意图”,回答第16~18题。

16.甲、乙两岛国均

A.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B.临印度洋

C.全年多雨 D.沿岸有暖流

17.与甲国东海岸自然带成因最接近的是

A.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 B.秘鲁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

C.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D.我国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8.乙国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主要原因是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图7显示了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据图回答第19、20题

19.据图可判断

A.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雪线、降水量、气温

B.多年平均雪线在南半球低纬地区

C.中纬地区雪线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D.高纬地区雪线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20.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A.全球各地降水减少 B.低纬度山地雪线下降

C.高纬度农业产量增加 D.中纬度温度带北移

21.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图8中甲、乙、丙代表我国三省区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单位:亿元),据图回答第22、23题。

22.三省区的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藏、晋、沪 B.沪、藏、晋 C晋、沪、藏 D.晋、藏、沪

23.关于三省区的正确叙述是

A.甲地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B.乙地的第三产业受益于发达的交通

C.丙地积极治理环境污染 D.三地均受益于西气东输工程

读图9“中国20人口构成图”,回答24、25题。

24.图9说明我国2011年

A.城市化水平不足50%

B.劳动力严重不足

C.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D.老龄化问题严重

25.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万人。由2011年

的人口增长状况可知我国

A.人口自然增长率仍较高

B.人口出生率仍较高

C.环境承载力在下降

D.计划生育政策仍需坚持

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黑河一腾冲线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据图10和所学知识回答26、27题。

26.黑河腾冲线

A.与我国季风区界线基本一致

B.与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基本一致

C.附近集中了我国多数大城市

D.附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27.该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西侧生态环境脆弱

②西侧人口迁出数量多

③东侧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灾害较少

④东侧经济较发达,促使人口集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图11“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图(20)”,回答28、29题。

28.关于图示地区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济南比青岛城市规模大 B.潍坊是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C.发达的交通是构建都市圈的核心条件 D.第一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9.制约该地区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和能源

C.生活消费水平D.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

能源生产结构:某类能源的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某类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读图12“我国煤炭和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回答30、31题。

30.图12说明我国

A.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B.石油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C.煤炭和石油的生产量同步增长

D.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状况得到改善

31.目前,改善我国能源问题具可行性的措施有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煤炭代替石油以提高能源自给率

C.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

D.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专家指出:“酿酒葡萄的产地决定了葡萄酒的品质、口味、香味等一切性质。”读图13“中国与世界葡萄产区分布图”,回答32、33题。

32.三大葡萄产区共同的优势条件是

A.雨热同期 B.光热适宜 C.交通便利 D.劳动力丰富

33.农药残留、水分过大等均会影响葡

萄酒的品质。提高中国葡萄酒品质

的有效措施是

A.调整酒厂布局,以避免对产品的污染

B.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抗病虫害的良种

C.加大灌溉力度,增加葡萄亩产

D.加强国际合作,扩大销售市场

x藏和黑龙江是我国沼泽湿地分布最多的省区。读表1,回答34、35题。

表1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 1990年 1995年

黑龙江 22. 13 20.97 17.67

x藏 24. 17 25.55 26.75

34.黑龙江省和x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处是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气温低,蒸发微弱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5.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不正确的叙述是

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由于农业开发

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x藏湿地面积增加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业开发是x藏湿地增加的原因之一

武清区原为天津的一个农业县,1991年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受产业转移的影响,武清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据图14和材料回答36~ 38题。

36.武清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是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优势明显

③矿产、能源资源丰富 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7.产业转移对武清区的影响表现为

A.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接收了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C.改善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 D.增大了本地区的就业压力

38.武清开发区形成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

A.原料 B.基础设施 C.燃料 D.消费市场

沿海高速铁路是我国首条沿着海岸线修建的高速铁路通道。读图15“沿海高铁(已建成的东南沿海段)示意图”,回答39、40题。

39.沿海高速铁路沿线

A.地势平坦,无需修筑隧道

B.城市众多,选线时需绕行

C.多河湖港湾,施工难度大

D台风影响大,洪涝影响小

40.沿海高铁的建设,最可能促进沿线

A.人口的大规模南北迁移

B.大城市地价、房价下降

C.海洋能源和矿产的开发

D.商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5道题,共60分)

41.读图16“北欧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4分)

(2)指出甲、乙两地自然带类型及导致差异的主

要因素。(4分)

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区域渔业大幅度减产,到了80年代,1700多个湖泊鱼虾绝迹,周边森林也大片枯萎。经研究,这是由于受到英、法等国跨境污染的影响。

(3)说出材料中跨境污染的环境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4分)

42.读图17“贵州地形图”、“2011年贵州形象标识”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描述贵州地形的基本特征。(3分)

“贵州形象标识”以大写意的手法,将遍布贵州

各地的奇山异水、独特的酒文化、丰富的民族风

情、名胜古迹都形象地概括在两个汉字当中。

(2)对贵州旅游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并指出其开

发的限制性条件。(4分)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贵州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的省区。

(3)分析贵州石漠化的成因,并说出与之相关联的三种自然灾害。(8分)

43.读图18中遥感影像图及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我国台湾的宜兰平原尽揽雨水湿气,古人称“竹风兰雨”。

(1)读图(a)、(b),简述宜兰降水特征及其成因。(6分)

钓鱼岛列屿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台湾将其划归宜兰县管辖。

(2)读图(c),钓鱼岛列屿位于宜兰的____方向。(1分)

读图(d),简述钓鱼岛东侧海底地形的成因。(2分)

年3月,国家海洋局公布了我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精确坐标及航空遥感影像图,标志着我国海监部门已实现了对不可到达、远离大陆的海岛(礁)的测绘和动态监测。前,我国还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形成对我国乃至全球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

(3)概括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和环境监测应用中的特点。(3分)

44.读图19“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说明小浪底水利枢纽对于治理黄河发挥的主要作用。(2分)

(2)说出甲、乙所在地形区名称,简述其农业发展的共同自然优势。

(5分)

(3)说明图中调水工程对北京地区的影响。(4分)

45.阅读资料和图20“北京市顺义区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城市新区是指在旧有城区之外规划新建的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新城区。顺义区是北京重点发展的城市新区之一。

(1)分析北京建设城市新区的积极作用。(3分)

在“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空港城”的战略下,宝洁、空客、索爱等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80余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竞相落户顺义空港工业区,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

(2)与海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相比,据图分析顺义空港工业区的区位优势。(3分)

顺义在历被誉为“京郊粮仓”。近年来顺义着重发展以观光农业、名优花卉、高价位蔬菜和优质果品为主导的产业带,并为燕京啤酒、汇源果汁等企业提供原料。

11.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三 一轮复习 地理讲评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126

今年,福建省高考纳入全国卷命题,虽然省卷和全国卷命题指导思想一致,都是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全国卷更加注重学生的归纳、演绎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效的课堂教学,而能力形成与否,很多需要通过平时的考试来训练。所以考完后教师对试卷的讲评尤为重要。一节完整的讲评课能够对学生已学的地理知识起到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作用。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讲评课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首先对学生答题情况要进行分析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率和出错的类型,分析一些题目是普遍出错还是个别出错,是知识点遗忘、答题不规范,还是理解能力较低……一定要分析原因,猜测原因,教师一定要整理记录。其次,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收集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写好教案或者制作好课件,设计适当的补偿性题目。最后,要认真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教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因为讲评课里面牵涉知识点很多,要求使用的图表也很多,如果事先把该补充的、该识看的图表制成幻灯片,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又能及时快速地做好笔记。所以课前教具的准备必不可少。

二、讲评方式要恰当、高效

(一)要分析学生试卷的答题情况

上课前,教师要花几分钟对成绩的三率数据、分数段的分布人数、一些题目的对错率做个简单的分析。不要一上课就马上讲评试题,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次考试的一些大体情况。从中要加入一些赞赏性的语言,一定不能肆意指责试卷的命题或者学生的分数,旨在让学生跟教师共同完成试卷的讲评。

(二)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

讲评试卷时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是讲评课的一个重点,特别是高三总复习课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个复习阶段,学生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有知识点。而试题往往是以点带面来体现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在讲评试题时要把这个“面”带给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相关知识点罗列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它们。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于漪老师说过:“一堂讲评课选择几个学生未思之处逐层深入地进行点拨,不仅使课的容量充实,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灵敏度都进行了有益的训练。”比如下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是( )

A.武夷山脉

B.黄山

C.泰山

D.秦岭

解题: 根据图示,该山地南北两侧基带分别是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判断该山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是秦岭。这时候提到“秦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秦岭—淮河”一线还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幻灯片展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大致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与小麦杂粮的分界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⑤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⑦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⑧黄土高原的南界。这样学生当场可以记住很多知识点,可以把一些忘记了的内容抄在试卷旁边。所以对有些知识点,教师必须延伸拓展,必须整理、归纳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记忆。这样,通过在讲评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拓展、辐射,增加了复习容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丰富,产生兴趣,以后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懂得自己进行归纳。

(三)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全国卷要求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观察和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学会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所以讲评课绝不能纯粹地校对答案和补充材料,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读图、析图、解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找出题目里面的隐性信息,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清楚,解题不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

下图中弧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解题: 由图示箭头方向为顺时针,可判断图示为南半球;线速度P=Q=M=N>O;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严重。这样很容易排除A、B两个答案。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有隐性知识点:①两条日界线,一条0时经线,一条180°经线;②晨昏线跟纬线的切点O,经过这点的经线不是12点就是0点。当找出第二个隐性信息点的时候,问题就开始明朗了,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切入点。结合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和日期界线的位置可判知P所在经线为0时,Q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NO为晨线。

从这道题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它难度不大,但是所牵涉的知识点多,所以就要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怎么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总结,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还要排除一些干扰的信息,比如那个角度120°,跟这个题目没关系,可能是下一个题目的条件。

2.近年来全国卷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目”。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立意,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是近几年高考新的价值取向,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类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迁移知识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类型。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第36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第4问: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这类开放性题目,现在各个学校平时的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评中要指导学生:①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有针对性地答题;②要用教材语言和地理名词术语答题,答案尽量少而精,但是如果对于答案没有太大的把握,在考试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答几个要点;③对于出现简答题中问“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的题型,应首先肯定“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再回答理由,不能缺少判断,不能答非所问或似是而非;④答题中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尽量采用数字序号,分不同的段落来答,并且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方面放在前面,要富有逻辑性,有因有果,字体要端正,试卷要清洁。还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思路:从社会经济效益或生态环境角度方面入手。得出答案:赞同。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能增加就业等。或者:不赞同。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要注重情感的激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一个人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思维最敏捷,学习效果最佳,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能一味责备学生,把讲评课上成批评教育课,而是应该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指责学生无能的语言。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引起注意并应有所体现。

三、讲评后进行补偿教学

教师要根据考试反映出来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调整。

1.一定要设置一些补偿性题目,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来加深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2.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把错误的题目抄起来,过后及时小结和反思,一段时间后自己再做看看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这个非常关键,因为有些做错的题目以后还有可能做错,好像有一种惯性,所以要让学生设一本错题本。

3.教师自己要从学生的答题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遗漏之处,找出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讲评课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堂组成部分,应该准备充分,讲评得当,讲评后补偿工作准确到位,特别在高三地理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这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加大重视程度,提高讲评课的质量,让学生每经过一次考试都能够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解题的水平。

12.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首先对学生答题情况要进行分析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率和出错的类型,分析一些题目是普遍出错还是个别出错,是知识点遗忘、答题不规范,还是理解能力较低……一定要分析原因,猜测原因,教师一定要整理记录。其次,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收集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写好教案或者制作好课件,设计适当的补偿性题目。最后,要认真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教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因为讲评课里面牵涉知识点很多,要求使用的图表也很多,如果事先把该补充的、该识看的图表制成幻灯片,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又能及时快速地做好笔记。所以课前教具的准备必不可少。

二、讲评方式要恰当、高效

(一)要分析学生试卷的答题情况

上课前,教师要花几分钟对成绩的三率数据、分数段的分布人数、一些题目的对错率做个简单的分析。不要一上课就马上讲评试题,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次考试的一些大体情况。从中要加入一些赞赏性的语言,一定不能肆意指责试卷的命题或者学生的分数,旨在让学生跟教师共同完成试卷的讲评。

(二)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

讲评试卷时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拓展是讲评课的一个重点,特别是高三总复习课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个复习阶段,学生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有知识点。而试题往往是以点带面来体现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在讲评试题时要把这个“面”带给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相关知识点罗列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它们。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于漪老师说过:“一堂讲评课选择几个学生未思之处逐层深入地进行点拨,不仅使课的容量充实,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灵敏度都进行了有益的训练。”比如下题: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是()

A.武夷山脉

B.黄山

C.泰山

D.秦岭

解题:根据图示,该山地南北两侧基带分别是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判断该山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是秦岭。这时候提到“秦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秦岭—淮河”一线还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幻灯片展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1大致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2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与小麦杂粮的分界线。3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5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6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7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8黄土高原的南界。这样学生当场可以记住很多知识点,可以把一些忘记了的内容抄在试卷旁边。所以对有些知识点,教师必须延伸拓展,必须整理、归纳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记忆。这样,通过在讲评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拓展、辐射,增加了复习容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丰富,产生兴趣,以后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懂得自己进行归纳。

(三)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全国卷要求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观察和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学会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所以讲评课绝不能纯粹地校对答案和补充材料,对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读图、析图、解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找出题目里面的隐性信息,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清楚,解题不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

下图中弧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解题:由图示箭头方向为顺时针,可判断图示为南半球;线速度P=Q=M=N>O;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严重。这样很容易排除A、B两个答案。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有隐性知识点:1两条日界线,一条0时经线,一条180°经线;2晨昏线跟纬线的切点O,经过这点的经线不是12点就是0点。当找出第二个隐性信息点的时候,问题就开始明朗了,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切入点。结合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和日期界线的位置可判知P所在经线为0时,Q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NO为晨线。

从这道题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它难度不大,但是所牵涉的知识点多,所以就要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怎么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总结,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还要排除一些干扰的信息,比如那个角度120°,跟这个题目没关系,可能是下一个题目的条件。

2.近年来全国卷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目”。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立意,开放性试题和案例分析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是近几年高考新的价值取向,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类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迁移知识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类型。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第36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第4问: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这类开放性题目,现在各个学校平时的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评中要指导学生:1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有针对性地答题;2要用教材语言和地理名词术语答题,答案尽量少而精,但是如果对于答案没有太大的把握,在考试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答几个要点;3对于出现简答题中问“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的题型,应首先肯定“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再回答理由,不能缺少判断,不能答非所问或似是而非;4答题中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尽量采用数字序号,分不同的段落来答,并且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方面放在前面,要富有逻辑性,有因有果,字体要端正,试卷要清洁。还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思路:从社会经济效益或生态环境角度方面入手。得出答案:赞同。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能增加就业等。或者:不赞同。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要注重情感的激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一个人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思维最敏捷,学习效果最佳,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能一味责备学生,把讲评课上成批评教育课,而是应该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指责学生无能的语言。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引起注意并应有所体现。

三、讲评后进行补偿教学

教师要根据考试反映出来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调整。

1.一定要设置一些补偿性题目,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从多角度来加深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2.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把错误的题目抄起来,过后及时小结和反思,一段时间后自己再做看看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这个非常关键,因为有些做错的题目以后还有可能做错,好像有一种惯性,所以要让学生设一本错题本。

3.教师自己要从学生的答题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遗漏之处,找出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讲评课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堂组成部分,应该准备充分,讲评得当,讲评后补偿工作准确到位,特别在高三地理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这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加大重视程度,提高讲评课的质量,让学生每经过一次考试都能够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解题的水平。

摘要: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是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是巩固双基的有力推手。考后教师的讲评显得弥足重要。教师应该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开拓思维,从而深化拓展考点的知识内容,同时传授或者交流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解题能力。

13.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地理

1.2013年9月“天兔”台风登陆广东沿海,对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减少损失,有必要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下列技术手段中,模拟预测台风移动轨迹效率最高的是

A.GISB.GPSC.RSD.手工绘图 下图为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回答2-3题。

2.由图可知,此时乌拉尔河流域的天气状况为

A.温暖湿润B.炎热干燥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

3.关于阿姆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上游往下游流量逐渐增大B.河水主要靠降水补给

C.汛期含沙量大,河口形成三角洲D.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4.下图为1980年至2004年我国服装产业空间集中度示意图,由此图可以看出该类产业将直接导致我国

集中度0.80.750.70.650.60.550.50.*********020022004年

A.能源跨区域调配B.人口流动

C.服装制造业竞争力下降D.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区位商是反映一种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指标,而不是反映产业的规模水平。若某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产业在本区域的发展水平高,对于本区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

1良好的发展状况;区位商小于1,则相反。读下图,完成第5题。

5.有关上述四省(市)信息化产业区位商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05年与2000年相比,四省(市)的信息化产业区位商都在上升 B.2005年西藏区位商比北京高,反映了西藏信息化产业的规模水平比北京高 C.上海2000年区位商较低,反映了上海各个产业发达,信息化产业重要性不突出 D.广东的区位商较高,因为广东其他产业落后

6.出游潜力是指居民潜在的出游能力,是衡量客源地居民旅游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下图为“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空间分异格局图”,该图反映出

A.成渝都市圈居民出游潜力高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出游潜力差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经济地带 C.城市居民的数量是出游潜力的决定性因素 D.城市的规模是出游潜力的决定性因素

7.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地表径流增加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8.东莞轨道交通R2线即将于2015年 开通运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沿线居民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B.各站点附近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 C.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建成将有效 扩大东莞市的服务范围 D.轨道交通是治理城市拥堵的有 效手段之一

9.2013年10月中旬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逼近极枯水位。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季节降水稀少,导致补给不足

B.上游建有水坝,致使长江水位过低,无法补给鄱阳湖 C.该季节农业用水大量增加,过度引水灌溉D.湖口无序采砂增加了鄱阳湖水的下泄入江

下图为北方某城市的PM2.5(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月平均浓度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城市夏季PM2.5浓度较低的形成原因不包括 ...

A.夏季降水丰富,空气湿润B.植被更加茂密,滞尘作用大 C.大气运动强烈,污染物易扩散D.工矿企业排污少 11.下列关于PM2.5过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①利于水汽凝结②削弱太阳辐射,温差加大③污染大气④降低能见度

⑤导致酸雨增多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4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题。(28分)材料一:智利位置图。

材料二:已知目前智利的出生率死亡率均为0.99%,下表为智利人口资料一览表。

材料三:智利能源需求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与去年相比今年需增加一千兆瓦的能源供应,远大于本国能源供应量。下表为智利的资源一览表。

(1)2010年智利当地时间2月27日3时34分,在A地发生8.8级地震,是该国近50年来遭受最严重的灾难。地震发生时A地昼夜长短状况为_______。智利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因

为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为_____(生长/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洋流B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为__________。(6分)

(2)图中,甲为___________气候,乙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据此,优质葡萄种植业最适宜在______(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3)据材料二分析智利目前的人口问题。(6分)

(4)中国天华阳光公司在智利北部投资9亿元的光伏项目,光伏发电是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智利吸引该公司投资的有利条件。(6分)

41.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西双版纳出境,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汇 入南海,全长4880公里。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澜沧江流域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1992-2011年中国澜沧江研究关注的领域和内容

(1)澜沧江中游干流地貌景观特征是高山峡谷,从外力作用来讲,主要是由形成。(2分)

(2)从澜沧江下游到上游,植被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和地域分异规律。(4分)

(3)该流域地震频发,由其引发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有、。(4分)

(4)根据材料二,描述广东和云南甘蔗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广东甘蔗生产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8分)

(5)结合材料三,简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35题,共140分)

41.参考答案:

(1)流水侵蚀(2分)

(2)从赤道向两极(纬度地带性)从山麓向山顶(垂直地带性)(前后可互换,4分)

(3)滑坡泥石流(4分)

(4)广东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呈上升趋势。(两点,每点2分)

广东城市化工业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成本(地价、劳动力)

上升等。(任答两点,每点2分)

(5)①水资源开发:水能资源梯级开发(水电站)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养殖,航运等)

②农业:利用丰富的水热条件和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农林牧渔)③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森林资源,生物制药、鲜花种植等

④旅游:将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促进旅游业发展; ⑤生态环境:加强地理灾害防治研究和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⑥区域合作:利用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地缘优势,加快发展边境贸易等。

14.高三地理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单项选一选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年份在芒种时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引起这种天气现象的是

A.蒙古高压

B.江淮准静止锋

C.亚速尔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

2.谚语对农事有一定指导意义。我国部分地区流传“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对该农事具有明显指导作用的地区是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江淮地区

D.渭河平原

3.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芒种节气约相近的是

A.立夏

B.小暑

C.大雪

D.小寒

【答案】1.B

2.C

3.B

【解析】

考查二十四节气。

【1题详解】

江淮地区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天气系统形成的。故选B。

【2题详解】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中国的古文明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的。材料中有种植稻子,故选C。

【3题详解】

芒种节气在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夏至前半个月的节气,夏至后半个月的节气是小暑,故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芒种节气约相近的是小暑。故选B。

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它以景德镇名瓷为胎,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破竹、烤色、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生产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制作一套竹丝扣瓷耗时达数月之久。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古法生产,以其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2010年,仅有70多名师傅会此手艺,现已入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扶持

B.原料替换

C.市场需求扩大

D.生产工艺改进

5.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

A.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

B.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

C.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

D.选材苛刻,瓷胎与竹丝要求严格

6.下列城市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的是()

A.杭州

B.景德镇

C.成都

D.北京

【答案】4.A

5.A

6.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古法生产,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选材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纯手工生产。

【4题详解】

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古法生产,以其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A对。原料没有替换,B错。作为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没有是主要原因,C错。生产工艺仍是古法生产,D错。故选A。

【5题详解】

它以景德镇名瓷为胎,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破竹、烤色、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纯手工制作,A对。生产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制作一套竹丝扣瓷耗时达数月之久,制作周期长,是直接原因,B、C错。选材苛刻,瓷胎与竹丝要求严格是技术原因,D错。故选A。

【6题详解】

“瓷胎竹编”用材料是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选项城市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的是成都,距邛崃山最近,C对。杭州、景德镇、北京距邛崃山远,没有适宜,A、B、D错。故选C。

乌伦古湖,是第二大内陆湖,位于准噶尔盆地北部,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河流的尾部所形成的湖泊)。乌伦古河流域是重要的农牧业区。图示意乌伦古湖部分时段有效降水量变化情况。有效降水量=降水量(P)-蒸发量(E)。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I

7.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乌伦古湖环境中变化的要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下渗量

8.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乌伦古湖有效降水量对湖泊的影响是

A.湖泊水位上升

B.湖水面积趋稳

C.入湖径没有变

D.湖水盐度上升

9.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乌伦古湖水位没有断下降,主导因素最可能是

A.湖区降水量

B.湖区下渗量

C.入湖径

D.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7.B

8.D

9.C

【解析】

【7题详解】

A、该段时间内环境变化的方面在降水量上,没有是气温。故A选项错误;

B、由解析知,变化的要素是降水量;故B选项正确;

C、从题中没有能看出的蒸发量的变化大小,故C选项错误;

D、从多年平均状况看,下渗量并无多大变化,故D选项错误;

【8题详解】

A、由于平均蒸发量大于平均降水量,所以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故A选项错误;

B、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所以湖水面积变化趋势的变小,故B选项错误;

C、由上可知,入湖水量是减少的,故C选项错误;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分积累的浓度升高,故D选项正确。

【9题详解】

A、降水量并没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泊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它属于自然因素,变化较小,故A选项错误;

B、下渗量没有会随时间变化有较大的变化,没有是主导因素,故B选项错误;

C、由于河流上游人类过度引水灌溉,使得入湖水量大幅度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故C选项正确;

D、全球气候变化是很微小的,没有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湖泊水量变化,故D选项错误。

毛白杨属落叶大乔木,生长快,树干通直挺拔,是造林绿化的树种,广泛应用于城乡绿化,其品种适应性强,主根和侧根发达,枝叶茂密。是速生用材林,防护林和行道河渠绿化(图甲)的好树种。前些年,很多地区出现了种植毛白杨的热潮,甚至弃耕种树。但近年来,由于春季杨絮乱飞(图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没有利影响,很多人建议行道树禁止种植毛白杨,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伐毛白杨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过去一段时间,乡村地区出现弃耕种树的原因没有可能是()

A.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种树后期管理难度小

B.粮食价格较低,种粮积极性降低

C.毛白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D.种毛白杨的生态效益

11.推测中杨树飘絮至多的时间最可能是()

A.凌晨

B.午后

C.傍晚

D.半夜

【答案】10.D

11.B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调用知识的能力。

【10题详解】

原因可以从“弃耕”和“种树的优势”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白杨“生长快”,“品种适应性强”,毛白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也较低,种树后期管理难度小,经济效益高,A和C对。而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种粮劳动力缺乏,此外粮食价格较低,种粮积极性降低,B对。从材料中得知,春季杨絮乱飞,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没有利影响,所以生态效益称没有上,D错。故选D。

【11题详解】

飞絮飘动,与太阳辐射和气温呈正比例关系。气温越高,空气气流扰动越强,毛絮飘飞越多。午后地面及大气湿度较低,杨絮易于漂浮;且午后气温高,大气运动较活跃,易导致杨絮漂浮,B对。早上、傍晚和晚上,跟着气温下降,风力减小,飘絮也就有所削弱,排除ACD。故选B。

2018年8月,荷兰建造了世界“漂浮农场”,它漂浮在鹿特丹港海面上,吃水深度约1.5米,有走廊与陆地连接(如图)。“漂浮农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顶部装有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其他四面为透明玻璃墙。上层为奶牛放养区,下层有牧草区(通过无土栽培及

LED

照明控温种植)、牛奶生产区、牛排泄物处理区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建造“漂浮农场”的最基本条件是当地拥有

A.便捷的交通运输

B.宽阔的较深水域

C.充足的光照条件

D.先进的技术水平

13.荷兰政府鼓励发展“漂浮农场”首要目的是

A.节省劳动力

B.促进生态循环

C.缓解土地紧缺

D.应对全球变暖

14.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A.对环境没有污染

B.投入成本更低

C.产品质量更优

D.受季节变化较小

【答案】12.B

13.C

14.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

漂浮农场”吃水深度约

1.5

米,且“

漂浮农场”分两层,承重较大,故建造的最基本条件是宽阔的较深水域,要求水域的浮力足以支撑农场,据此选B正确。

【13题详解】

“漂浮农场”没有能节省劳动力,材料中也没体现生态循环,建在海上,没有用占用土地,荷兰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故荷兰建设“漂浮农场”的首要目的是缓解土地紧缺,据此分析选C正确。

【14题详解】

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牧草通过无土栽培及

LED

照明控温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小,故其生产的突出优势是受季节变化较小,D正确。“漂浮农场”对海洋环境可能会有污染,相比天然牧场而言,“漂浮农场”投入成本更高,由于漂浮农场内的温差较小,故该农场内的产品质量相比天然牧场而言并没有明显优势。据此分析ABC错,选D。

【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没有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没有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没有同土壤适宜生长没有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

阿拉斯加是世界的寒冷区,其海岸线分布有近40

m厚的海冰,这些海冰对座落于北部海岸的村庄来说是他们的生命线。近年来,在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北部地带的白桦和黑云杉等浅根系树种森林,出现了一种当地人称之为“醉树”的新景观,大量“醉树”被淹死。下图为阿拉斯加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海冰成为阿拉斯加北部海岸村庄生命线主要原因可能是()

A.提供主要水源

B.提供渔业空间

C.阻挡海风入侵

D.阻挡海水入侵

16.导致阿拉斯加北部低带“醉树”被淹死的主要原因是()

A.迎风坡向,降水较多

B.暖流,降水增加

C.距海较近,海浪侵蚀

D.气候变暖,冻土消融

17.阿拉斯加北部“醉树”的增多可以()

A.扩大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

B.促进海陆之间的物质循环

C.增加原住居民的燃料来源

D.改善当地居民的农业结构

【答案】15.D

16.D

1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和调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5题详解】

对于高纬度沿海地区,海冰可阻挡海水人侵,阿拉斯加北部海岸纬度较高,是世界的寒冷区。夏季,阿拉斯加北部沿岸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海水由海洋流向陆地,容易形成海侵,对沿岸村庄造成极大的破坏,而未融化的海冰的存在会阻挡海水入侵,保护沿岸村庄的。故选D。

【16题详解】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当地性冻土层有所消融,该地属低带,易积水,地基松软,再加上白桦、黑云杉根系较浅,没有发达,树木很容易倒伏,并落人消融的冻土水中,从而导致树木被淹死。故选D。

【17题详解】

倒伏的树对阿拉斯加北部沿岸某些原住民聚落是有益的,倒下的树愈多,河流中可能就会有愈多漂流木漂向海岸,漂流木是阿拉斯加北部沿岸地区聚落很重要的燃料及建材来源。故选C。

图甲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的历史变迁,图乙示意该山地附近某湖泊剖面复原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图示山脉可能是

A.太行山

B.贺兰山

C.天山

D.秦岭

19.0.2万年至今时期内,气候的变化特点是

A.暖湿转为冷干

B.冷干转为暖湿

C.暖干转为冷湿

D.冷湿转为暖干

20.气候趋于冷湿时,该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是

A.带谱更加复杂

B.荒漠面积扩大

C.林带界限下移

D.草原面积缩小

【答案】18.C

19.D

20.C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18题详解】

山地垂直带谱基底的自然带反应了当地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有图可知,该山脉现今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代表当地的气候非常干旱,植被以荒漠为主,因此,山脉有可能是天山。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山地自然带以荒漠为主。正确答案选C。太行山、贺兰山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秦岭是我国南的分界线,山脉的南侧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A

B

D错误。

【19题详解】

有乙图可以看出,0.2万年至今时期内,温暖指数越高,说明气候温度越高,气候的温暖指数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气候整体由冷到了气候变暖,蒸发旺盛,而湿润指数数值越高,气候越湿润,降水越多,湿润指数是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说明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因此气候的整体变化特点,为原先的冷湿转为暖干,正确答案选D。注意时间段的提示,没有同时期变化没有同。

【20题详解】

气候趋于冷湿时,从乙图找到对应甲图的时间段,从甲图可以看出,有两个时间段大致是距今1.15到0.75年和0.65到0.4

8年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垂直带谱缺乏荒漠带,复杂性明显降低,因此,荒漠的面积明显缩小甚至没有,AB错误。而针叶林生长的下限,通过与之前时间段和之后时间段的对比,海拔明显降低,C正确,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带的面积明显扩大,因此草原面积是扩大的,D错误。正确答案选C。

【点睛】气候暖干和冷湿的变化两幅图要一一对应,没有同的变化对应的时间段没有同,自然带的表现也有所差异,因此要看到气候的变化是阶段性的特征。每一阶段有自己的气候特点。

2018年12月9日,欧洲第五大悬索桥(桥梁结构无需桥墩)——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正式通车。该桥由中国企业承建,绝大部分构件在中国生产,再运至挪威组装。

下图示意哈罗格兰德大桥及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隆巴肯峡湾沿线的欧洲国际公路影响的自然灾害是

A.冰川泥石流

B.崩塌

C.洪涝

D.水土流失

22.哈罗格兰德大桥采用悬索结构主要是由于所在区域

A.潮流复杂

B.基岩松软

C.风力较强

D.水深较深

23.建桥构件在中国生产后再运至挪威组装,主要是为了

A.减轻生态破坏

B.缩减施工时间

C.优化产业结构

D.节省运输费用

【答案】21.B

22.D

23.B

【解析】

本题组以哈罗格兰德大桥及周边地形示意图为主要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交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1题详解】

图中显示,欧洲国际公路临近隆巴肯峡湾,峡湾为地质历史时期冰川侵蚀形成的,目前这里没有冰川,冰川泥石流没有会存在,排除A。峡湾地势陡峭,阴雨天多,降水期较长,地质灾害多发,易产生崩塌,B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终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且植被覆盖率较高,图中显示当地地形起伏较大,利于排水,洪涝发生的可能性较少,排除C。当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流失没有属于自然灾害,排除D。

【22题详解】

潮流受海水潮汐作用的影响,是潮汐作用周期运动的表现,峡湾底部原形成时应为冰川侵蚀的U型谷,地势相对平缓,终年盛行风向,风向单一,潮流应该具有规律性,而没有复杂,排除A。当地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原来破碎或松软的岩石已被冰川侵蚀;图中显示,全桥用两个桥墩支持整个大桥,表明这里基岩并没有松软,排除B。采用悬索拉起桥面,风力较强会吹动桥面,没有利于稳定,所以采用悬索结构没有是因为这里风力较强,排除C。当地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地质历史时期冰川侵蚀力强,侵蚀很深,导致目前水道中间水较深,在水域中间没有放桥墩,可能是因为施工成本更高,D符合题意。

【23题详解】

构件应该是在固定区域内修建,而这种桥梁的构件应是以钢铁为主要原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没有是主要目的,排除A。当地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冬季白昼时间短,受峡湾狭窄地形及西风等影响,风力较大,没有利于长时间室外施工;建桥构件在中国生产后再运至挪威组装,从而缩短施工时间,提高建设效率,B符合题意。建桥构件生产属于传统工业生产,且建桥构件生产在中国完成,与优化产业结构无关,排除C。构件从中国运输到挪威,与利用挪威当地材料生产或实地造桥相比,增加了运输费用,排除D。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是建设在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5月13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试飞正式开始。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带来积极影响有

①形成北京临空经济高端产业功能区

②极大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

③形成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机场协同作业新格局

④承接京津冀地区资源密集型产来,提高运输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北京新机场未来用电量相当于首都机场的1.6倍,利用机场内部变电站可以实现“年均停电时间小于30秒”,主导因素是

A

经济

B.能源

C.技术

D.资本

【答案】24.B

25.C

【解析】

【24题详解】

北京新机场的建成,提高了航空运输能力,形成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机场协同作业新格局,将形成北京临空经济高端产业功能区,①③对。航空运输的发展对北京市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没有影响,没有会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②错。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运输没有依靠航空运输,没有能承接京津冀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提高运输效率,④错。选择B。

【25题详解】

从题干所给信息,是利用机场内部变电站可以实现“年均停电时间小于30秒”,因此主要是依靠技术因素,C对。经济、能源和资本从所给信息无法推断出,排除A、B和D。故选C。

【点睛】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使城市发挥了其基本的运输功能,缩小了物质交流的空间,扩大了社会经济的范围,对区域内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扩大对外交流的范围和渠道,缓解了城市区域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矛盾。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

(1)说明“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

(3)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上限附近的原因。

(4)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丰富的矿物等。

(2)山地为主的地形,地形复杂多样;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等。

(3)相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上限附近人为破坏较少等。

(4)差异: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主要原因: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红石滩”考察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准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详解】(1)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以得出其形成的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

(2)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气温较低,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形成的条件。

(3)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条件主要是水热以及组合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4)读图郁闭植被分布区,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4000米左右。相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等。

【点睛】该题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依据红石滩形成的条件,推理当地的地环境,使问题地理化,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马鹿寨村,全村近700人,海拔1

300~2

600米,属于极少数民族极偏远山区的最贫困村寨之一(如左图)。从马鹿寨村到镇上集市路途崎岖、路况复杂,车程长达3个小时。该村出产的沃柑皮薄肉嫩、味甜多汁、口感。该地的沃柑园以土地流转方式承包给外来企业,由企业统一种植、管理和,果树山泉灌溉,全程人工监管除草。当地农户可以向企业收取土地租金,并参与种植获得收入,但目前大部分村民因固有观念影响没有愿加入其中。

《我们在行动》是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由明星、企业家组成的“助农团队”深入贫困地区,通过电视、线上和线下等渠道,共同打造精准扶贫的完整闭环(如右图所示)。在“助农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在行动》节目组录制的沃柑节目播出后仅16天时间,马鹿寨村的150吨超过2万箱沃柑全部。

(1)简析马鹿寨村出产的沃柑品质优良的原因。

(2)简要说明该地种植沃柑采用梯田模式的原因。

(3)据材料分析马鹿寨村经济贫困落后的原因。

(4)《我们在行动》节目中“马鹿寨村沃柑”项目的成功案例,阐述其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案】(1)①纬度较低,光照充足,利于柑橘生长;②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③灌溉水质好,无污染,品质优良;④企业统筹种植管理,农业技术先进,质量有保障(任三点)(2)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出现水土流失(2分),梯田模式种植更利于水土保持

(3)①地形崎岖,土壤贫瘠,土层薄,没有利于种植业发展;②地处偏远,交通没有便,没有利工业、贸易、旅游等产业的发展;③封闭山村,少数民族为主,与外界交流少,观念落后(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4)①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品;②重视产品设计、研发、包装,打造品牌;③加强产品迭代、深加工等,打造全产业链模式;④利用电视、、明星等宣传和推广;⑤线上、线下多渠道(任四点,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整体分析:沃柑品质优良,原因主要从位置、气候、水源、管理、技术等方面分析。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梯田模式种植更利于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从生产、管理、等方面考虑。

(1)马鹿寨村位于云南省,纬度较低,光照充足,利于柑橘生长。海拔1300-2600米,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位于山区,果树山泉灌溉,全程人工监管除草,灌溉水质好,无污染,品质优良。由企业统一种植、管理和,企业统筹种植管理,农业技术先进,质量有保障。

(2)从马鹿寨村到镇上集市路途崎岖、路况复杂,体现了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起伏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出现水土流失。梯田模式种植更利于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

(3)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土壤贫瘠,土层薄,没有利于种植业发展。从经济因素分析,地处偏远山区,与外界交通没有便,没有利工业、贸易、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从社会因素分析,该是是封闭的山村,少数民族为主,与外界交流少,观念落后。

(4)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要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品。“助农团队”深入贫困地区,通过电视、线上和线下等渠道,说明要重视产品设计、研发、包装,打造品牌。加强产品迭代、深加工等,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我们在行动》节目组录制的沃柑节目播出后仅16天时间,马鹿寨村的150吨超过2万箱沃柑全部,说明可以利用电视、、明星等宣传和推广,线上、线下多渠道。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坦噶尼喀湖位于中东部非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该湖平均深度600m,出口卢库加河呈淤塞甚至干涸的状态。该湖鱼类资源丰富,有数百种鱼为当地特有物种,尤其以品种众多、形态和行为多样的慈鲷鱼闻名于世。湖区周边国家经济落后。慈鲷鱼属于观赏鱼类,生活于水温20度以上水温区,水质要求高,以浮游生物、水草等为食。由于体色丰富多变,花色繁多,被称为热带鱼王。

(1)在环境独特、长期与外界联系隔离的地区常形成生物。依据材料分析坦噶尼喀湖形成丰富的特有鱼类的条件。

(2)坦噶尼喀湖的慈鲷大都生活在湖底,只有沿湖岸线的较浅的狭窄区域才有分布。常采取潜水员潜水捕捞,请分析其捕捞条件。

(3)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常出现鱼袋漏气漏水、袋内水质变差、鱼类生病等状况。分析坦噶尼喀湖的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的交通条件。

(4)有人认为,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来看,湖区周边国家可以大量出口慈鲷到海外观赏鱼市场。你是否赞成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湖泊相对封闭,非常古老,长期与外界联系隔离水温高、深度深,环境独特。

(2)水温高,利于潜水;湖岸狭窄区域水浅、有阳光、污染小,水下能见度高;湖区风浪小;经济落后,捕捞的设备差。

(3)湖泊面积广且狭长,湖区水运便利。周边地区多山地,公路和铁路设施落后,陆运条件差。基戈马至印度洋沿岸的铁路是湖区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的重要通道。运输中的包装和保护设备设施差。

(4)赞成。慈鲷价格髙,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可以出口创汇。湖泊大,慈鲷数量多,大量出口慈鲷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可以解决国内部分就业带动相关商业、运输、捕捞、养殖等产业发展。

没有赞成。慈鲷生活在湖底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慈鲷容易死亡出口的交通条件差,经济效益较差。慈鲷分布区域狭窄,数量有限,大量出口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市场距离远、运输成本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坦噶尼喀湖形成丰富的特有鱼类的条件,湖泊捕捞条件分析,渔业资源出口的交通条件分析,大量出口渔业资源的有利和没有利条件和产生的影响,需要到对应的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1)根据材料,湖泊面积广阔,平均深度600m,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泊相对封闭且非常古老,湖中众多鱼类经漫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当地特有的物种。湖区周边国家经济落后,捕捞少。

(2)捕捞条件可以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上,读图可知,由于湖泊地处低纬,水温高,利于潜水;慈鲷生活于水温20度以上水温区,水质要求高,所以捕捞区域,水深浅、有阳光、污染小,水下能见度高;湖区风浪小。社会条件上,此区域周边国家经济落后,潜水捕捞的设备差。

(3)本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答题方向“交通条件”。可以从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设备上进行思考。水运上,坦噶尼喀湖的湖泊面积广且狭长,湖区水运便利。陆运上,基戈马至印度洋沿岸的铁路是湖区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的重要通道;但是周边地区多髙原和山地,经济落后,公路和铁路设施落后,陆运条件差。运输设备:区域四周国家经济落后,运输中的包装和保护设备设施差。

(4)赞成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从材料中得知,品种众多、形态和行为多样的慈鲷鱼闻名于世,所以慈鲷作为观赏鱼的价格髙,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出口可以增加创汇。坦噶尼喀湖面积大,材料中说,该湖鱼类资源丰富,慈鲷和其它鱼类的数量多,大量出口慈鲷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所以赞成大量出口。没有赞成主要从没有利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思考。没有利条件上,捕捞技术和交通带来的没有足,会使慈鲷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容易死亡,降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坦噶尼喀湖的慈鲷大都生活在湖底,只有沿湖岸线的较浅的狭窄区域才有分布,且单一品种的数量有限,大量出口会导致影响慈鲷的种群数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所以没有赞成。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珠穆朗玛峰旅游景区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壮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文化。珠穆朗玛峰也是研究

高原生态地理、板块运动、高原隆起等环境科学的宝贵.科学无法估量。1988年珠穆朗玛峰自然

保护区正式建立,1994年晋升为自然保护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规定:保存完好的天然

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据统计,2018年到达珠峰景区(如下图)旅游的人数达14万。2018年12月.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

分析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禁止旅游的原因。

【答案】绒布寺以上的属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禁止旅游;旅客在旅游中,产生了大量.破坏自然

环境;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平衡脆弱,容易遭受人类破坏;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

经济之间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旅游。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查旅游。

【详解】1988年珠穆朗玛峰自然

保护区正式建立,1994年晋升为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的属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禁止旅游;,2018年到达珠峰景区旅游的人数达14万旅客,在旅游中,产生了大量,破坏自然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平衡脆弱,容易遭受人类破坏,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之间可持续发展;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旅游风险较大,禁止旅游有利于保障旅游。

30.【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随着外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塑料污染也日益严重。数据显示,中国外卖用户规模达6亿,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63.3%。中国每天超过2,000万份的外卖,用掉的餐盒摞足以从地球到国际空间站转3个半来回,塑料袋可覆盖168个足球场……我们每天吃外卖产生的量如此巨大,令人惊叹!发现,包含了剩菜剩饭、沽了油污的外卖餐盒连同塑料袋,无论坏,都难以回收,只能和其他生活混杂在一起处理。每一个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严重加剧了环境负担。

说明废弃的外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环境污染:外卖包装产生大量的塑料盒,塑料袋,塑料餐具,吸管等固体废弃物;因为没有可降解,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餐具和外卖包装材料;自备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尽量没有用没有可降解的塑料餐盒、餐具对外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尽量没有点外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有: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外卖包装带来环境污染除了一般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外,更严重的是其没有可降解性;治理措施要从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到使用,以及的废弃物的处理上分析。

上一篇: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问卷下一篇:区域R&D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