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精选8篇)
1.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一
海洲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育信息化工作自查报告
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始终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确定为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并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课程改革。目前,我校共有计算机教室3个(其中包括2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少年宫电子教室),白板教室1个,多功能教室1个,班班通教室36个。现有学生1384人,学生电脑200台,生机比为7:1,教师108人,教师电脑120台,师机比为1:1。现有36个教学班,班班通设备完好率100%。校园网覆盖全校各教室和部分办公室,现对照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将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满分78分自评分73.3分)
(一)领导重视(共3分得3分)
1、学校有信息化领导小组,每学年召开会议不少于2次,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形成规划方案,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评估性。
2、我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3、每学期有对技术人员、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校内教育技术培训计划,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并纳入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中。
(二)经费保障(共3分得3分)
1、学校每年都能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拿出一定的经费
2、学校能及时对设备软件进行投入、更新,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三)管理制度(共1分得1分)
我校有各项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规章制度并已上墙。
(四)课程开设(共3分得2.5分)
1、我校各年级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
2、有专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不都是专业教师。
3、学生上机的时间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环境建设(共15分得13.3 分)
1、我校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
2、学校校园计算机网络接入传输速率达到10M标准
3、网络信息点未能覆盖全校所有场所。(如保安室,食堂)
4、实现了教室班班通,各个普通教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
5、学校广播电视系统不完善,班班还不具备电视电视节目接收能力,但班班具有课件播放、网络浏览功能。
6、学校新建立了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
7、学校根据需要建立了科技活动室。
8、学校有网站,发布学校信息和校务公告。
9、部分班级和教研组有主页或博客,我校暂未完全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网上互动。
10、无学生自建的跨学科的班级学习型主题网页。
11、我校生机比为7:1,师机比为1:1,达到了标准。
(六)软件与资源建设(共15分得14.8 分)
1、我校教师能通过使用教学软件,实现教师备课、教学、答疑,学生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试评价等功能。2、2013年我校引进了东北大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软件系统,实现基于网络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学校行政后勤管理等功能。
3、学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教育资源。
4、我校实现了与沈阳市教育资源库互联。
5、学校校本资源虽然暂时不足1T,但正在完善。
6、软件资源基本满足各项教育活动,能保证所有教师正常使用,每学期整理更新教学资源至少一次。
7、学校的学科电子音像教材与学科文字教材配套,总量不少于500小时,三年内补充更新率达到15%,满足了学科教师正常使用。
6、学校每学期都订阅3种以上现代教育技术书籍和报刊。
(七)队伍建设(共13分得11.5分)
1、学校管理者有较强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以上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与学习,达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管理人员》要求。
2、学校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兼职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
3、技术人员暂未取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技术人员》证书。但正在进修学习。能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学应用与日常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4、学校各学科教师正在全员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学人员》培训。5、80%以上教育技术人员已经通过初级考试。但没达到30%通过中级考核。
6、学校主要学科教研组具有1-2名教育技术骨干教师
7、骨干教师能够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项目,多渠道的校本研究(包括网络教研),每学期活动不少于2次,活动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成果、形成制度。
(八)教师能力(共14分得14分)
1、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覆盖率达到100%。
2、每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学科数达到60%以上
3、普通和专用教室信息技术设施平均周使用时数达到周学时的50%以上。
4、学校学科教师能够应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
5、教师能够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并应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
6、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互动,有效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每学期撰写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2篇以上。
7、我校教师每学年都有2名以上教师参加县(区)级以上的信息化活动。并获取证书。
(九)学生能力(共5分得 4.4分)
1、我校每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至少1次。
2、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课外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条件开展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技术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能力要求。开展常规性的信息技术相关的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
3、大多数学生都能围绕相关主题收集资源并制作电子作品。
4、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信息技术比赛活动,但目前还没有学生获得县级以上奖励。
(十)科研成果(共6分得 5.8分)
1、学校有激励教师参与校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的机制。
2、每学年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实验至少1次。
3、学校了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课题研究。部分改革经验、科研论文在沈阳市教育技术能力竞赛中获奖。
综合以上自查情况,领导重视得3分,经费保障得3分,管理制度得1分,课程开设得2.5分,环境建设得13.3分,软件与资源建设得14.8分,队伍建设得11.5分,教师能力得14分,学生能力得4.4分,科研成果得5.8分。学校信息化建设自评总得分73.3分。
海洲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4年9月19日
2.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二
一、信息化推动教育观念转变
1. 教育信息化冲击传统教育观念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全球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2.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信息社会是创新的社会, 计算机把家庭、学校、社会及全世界连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 人们只要进入网络就不仅可以共享网上提供的教育资源, 还可以相互交流信息, 使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社会得到沟通, 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 在学生扩展的视野内, 教师不再是求知的唯一源泉, 在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面前, 传统教师角色正面临挑战, 传统的继承式教育已向创新教育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3. 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国家通过加快教育科研网和宽带教育卫星组成的教育主干网建设, 并与各地宽带教育网络对接, 形成庞大的教育网络系统, 将优质教学资源送到包括边远山区、农村的接入终端, 学习者何时何地均可接收到优质教育资源, 突破了教室、时间的限制。
4. 信息技术改变学习评价的方式
学习评价不再是只停留在测验和单一考试的方式上, 同样也改变了学习评价只停留在教师给学生打分上。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长期以来, 教育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弊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变了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 通过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 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融合的模式。
二、信息化促进教师技能提高
1. 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 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 培养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广泛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生动化, 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
2. 熟练掌握教学管理系统
教育信息化减轻教师工作重担, 教师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来。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似乎就是开发课件, 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 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 光有课件还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系统除了课件外, 还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管理系统, 并且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
3. 具备良好的课程整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进行课程开发, 对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程整合就是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课程中, 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
4. 掌握必须的信息技术手段
在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本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基础上,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 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 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 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5. 具备过硬的信息能力
教育信息化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 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辅助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过硬的信息能力。
三、信息化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1. 信息技术与课堂演示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信息化。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实际加以运用,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时,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提高视觉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
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高级模式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 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 构建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四、信息化扩展学习模式外延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使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 它使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 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学生可以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远程教学由最优秀的教师制作课件, 可以有效保证所传输的信息质量。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行交互式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 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双向视频等系统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讲授及辅导, 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
2.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传统的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信息教育中,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非常重要。
3. 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教育;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光碟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自主学习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同样,教育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1.教学资料的多媒化。教学资料的多媒化就是利用包含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三维等技术,将教学内容动态化、结构化、形象化。
2.学生学习的自主化。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向。
3.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库,能够使广大学习者与教育者达成共享与互通。网上的信息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学习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各类软件库、数据库等。
4.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现代教学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统筹全面的管理,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随机抽取的试题库,以及计算机智能考试系统与评分系统。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实现网络管理与交流。
5.教学活动的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是教育发展的主方向。利用网络,可以进行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6.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已经在许多环境中得以实现。虚拟校园、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都可以称为教学环境的虚拟化。虚拟图书馆可以将大量的书籍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资源服务器上,也可以通过Video等各类服务器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
二、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在技术上带来了很大变化,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理念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现代教育是对知识的更新、融合、重组。信息化教學将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图文声像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材,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系列课、跨学科的交叉边缘课;还可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国际法及周边国家军事战略、地缘政治、文化宗教等内容。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
2.教学形式的变化。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场所,跨年级、跨专业、跨院校选修课程,采用网上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这既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在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上的变化,也是课上课下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的变化。
3.学习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络上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学生的“听”变为“学”。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教师的“讲”变为“导”。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使学生“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将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络的条件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教育。因此学生的学习和空间将发生一定的转变,成为一种开放式远程教学形式。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4.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四
一、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来,在全体教师及教研组的通力合作下,我校其举行全校性教研数次,为紧跟教改步伐,我校本期教研工作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为主题” 为宗旨,强化语文、数学、艺体教研”,严格按照教研的要求开展工作。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开展教研。
教研课,教师们都充分准备,认真撰写教案中,都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促进学习的环节。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点拨,掌握策略;在听、评、议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找出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复实践,找到其中的真谛。并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不断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力争早日能编写校本教材。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让教师不光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能灵活运用,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项工作开展较好,使得我校各班学生素质有了明显上升,有的班级在素质测试获得了可喜成绩。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力度不够,加之我校地处边远,师资素质相对不高。师资素质不够到致我校的教育研究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做得不够,老师们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还需训练。
三、未来设想:
在新课改中拼搏,在拼搏中前进,在信任中生存,是排头小学全体教师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校师资一够,从素质检测中,我校看到的曙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必然坚定自我信念,不断自修,不断充实自我,在拼搏中前进,不负排头人的希望。在下个学期,我们会更加努力,把教学研究工作做的更好,让我校的各方面成绩更上一层楼。。
与本篇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0年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2010个人年终总结 | 2010年工作总结 | 镇深入开展文体活动工作总结 | 提高文明程度,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工作总结 | 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工作总结 | 生活部工作总结 | 外联部十二月份的工作计划 | 生活部十二月份工作总结 |
5.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五
为切实做好农村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结合我校实际,现对我校本的教育技术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校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设备、资源的安全管理与运行维护,提供信息化教育科研与管理的环境保障。
1.期初期末,组织远程教育室、实验室、音体美室的老师对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资源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清理,做到了帐目清楚,帐、簿、册、卡、物相符一致。
2.电教教材、设备和实验器材、设备等资源存放合理规范,整齐划一,做好“六防”(“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磁、防震”),做到“四无”(无灰尘,无锈蚀,无丢失,无损坏);严格实验药品管理,确保设备、设施资源实体安全和实验药品安全;实验耗材、设备分发、准备坚持节约,注意安全,做到无耗材浪费和安全事故发生。
3.电教、实验仪器、设备、器材与电教教材的领用、借还严格实行登记制度,电教设备、电教教材使用后及时收回,确保了设备、资源流失率和无人为损坏。
4.每学期定期检查、督促六年级各班做好班班通设备外观日常卫生保洁工作。
5.做好信息化教育、管理设备、设施资源的运行维护。本学年,对各处室、教室、校园网络终端设备等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远程或现场检查、处理和维护,确保了设备正常运行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6、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教育技术工作的投入
(二).抓好科学实验教育教学工作
1.认真组织开展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及格。
2.实验员及时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表、册、单等软件资料的分发、规范、完事填写实验通知单、实验报告单,做好资料档案收集整理。
(三)、规范做好学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
图书馆管理人员能认真做好借阅咨询服务工作,当老师或学生来查询资料时,及时答复,帮助查找相关的书刊资料,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的人本化的服务宗旨,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注意帮助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问必答。平时,经常有不少学生因学习或参加学校活动(如手抄小报比赛、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以及少先队活动等),来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便积极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馆藏中查找,及时提供所需的书刊资料。
(四)教师培训及使用
信息教师经常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及远程教育知识,主要讲解网络资源共享,如何制作及使用电子表格,如何制作课件等等。通过培训,全校教师基本掌握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达到熟练水平,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备课和教研活动,将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将会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将会给我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根据教研计划安排,定期开展示范课活动,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自己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室,强化,优化教学手段。
(五)学生使用
学生方面,教师利用学生微机课以及其它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本年级有关科目中素材影片,动画,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我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刘长秀,组织学生成立了计算机(电脑绘画)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开拓了学生的特长,同时该小组被学校评为优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的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
2、教学资源库建设还不完备,教学软件资源还比较缺乏,制约了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实验器材老化,影响了实验课的开展。
总之,教育技术是一项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和不足,不断探索创新,使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登龙小学教育技术处
6.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六
——石柱县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2010年半年工作小结
我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在市技装中心及县教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以“五个校园”建设为抓手,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导向,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软件建设为重点,项目实施为引领,资源应用为核心”为重点,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圆满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小结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定计划 明目标
依据渝教信装[2010]1号及石教委发[2010]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切实可行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2010年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计划》(石教委发[2010]6号),明确提出2010年全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工作目标是:以“五个校园”建设为抓手,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导向,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软件建设为重点,项目实施为引领,资源应用为核心”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果,推进联合国儿基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应用研究实验区(县)工作,积极探索远程协作学习共建共享机制,用好用活优质教育资源,做好技术支持服务,为我县教育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和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做出新贡献。
(二)抓基础 用平台
1、不断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试题库、同方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等各种资源平台的服务体系功能,为“数字校园”建设打下基础。
2、认真开展重庆市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使用培训和应用推广,利用平台创新开展“石柱县中小学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进行教案评选网络大赛”。截止5月底,参加教案网络大赛的教师近2000人。
3、继续应用中国和联合国儿基会远程协作学习交流平台开展远程协作学习。
(三)强措施 突重点
根据市技装中心2010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要求(渝教技装[2010]20号),现教中心分解任务,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制定并下发《石柱县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2010年度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目标任务》,确保2010年我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结合全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和“数字校园”建设,制订并下发《石柱县2010年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评估考核细则》(石教委发[2010]30号),明确规定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占学校教育教学年终目标考核的15%。
坚持以“数字校园”建设为重点,制定并下发《石柱土家族
自治县教育委员会“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石教委发[2010]77号)和《关于加强学校安全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石教委发[2010]96号),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做好全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现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制定石柱县教委《关于“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标准化建设规划》(石教委发[2010]72号)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石教委发[2010]77号),基本完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配备调查统计工作。
(四)促应用 显特色
以实施中国和联合国儿基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为引领,推进教育技术应用区域化协调发展,我县远程协作学习VCT作品《你们那里现在冷吗?》作为重庆市唯一获奖作品在中央电教馆全国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具有石柱特色的农远资源应用学习互动方式在全市乃至全国得到推广和应用。
抓好
为教育教学和 “三农” 服务的效益。
建立统筹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石财[2010]107号拨付专款,石财[2010]109号批复预算共计500余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学设备标准化建设。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我县被确立为重庆市首批10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用区县之一。县教委确定石柱中学初中部、南宾小学为试点校,并及时召开试点校和平台应用推广工作会,目前试验校推广应用已达8个。
2、我县远程协作学习经验被收录《重庆教育故事》(重庆出版社,2009年10月
交流发言。
7.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七
信息化教育, 即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教学指导, 以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 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与改变,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信息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多媒体化于一体, 在当今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 信息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加强信息化教育, 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信息支持下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对于改善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运用本体技术, 优化教学资源建设
在当前教育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不少中学学校也开始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 利用网络软件与硬件资源, 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对大量的教学资源加以整理, 促进资源共享。但教学资源内容繁多, 地域也比较广泛, 而在传统信息化教育管理中, 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语义描述, 信息资源储备不规范, 查找比较困难, 共享与重用性不高, 没有充分发挥出校园网或互联网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效益不高。如中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 因缺乏相应的学习、查阅以及交流等教育资源, 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 只是漫无目的的上网, 这就影响了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查阅信息、提炼信息、应用信息等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中学信息化教育中, 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 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整合模型, 有助于给不同形态的信息资源带来比较规范的储备、描述与检索方法, 促进有关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 推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形成数字化校园, 有效解决信息资源的信息的兼容性、规范性、共享性等问题。同时, 以本体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建设, 可提供web课件开发, 支持各本体的融合、课件单元组装以及重用等, 把原有课程库构建为本体库, 有效处理网络教学中资源共享以及网站异构等问题, 有助于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主预习、复习或者自我自测试, 巩固知识, 提升信息化教育效率。如教师可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 快速获取所需教学资源, 精心制作信息化教学课件, 包含课程学习内容、互动答疑、在线测试、评测与评价、拓展学习、资料链接等。这样, 可由文字教材转变成多媒体与网络化教学资源;由CAI课件设计迈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个人学科包干制转变成多学科群体协作, 由单一单学科知识学习转变成跨学科综合知识与能力培育。
2 运用物联网技术,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构成部分, 可通过互联网或者局部网络等通信技术将控制器、红外感应器、、人员以及物等以新方式有机连接起来, 构成物与物、人与物相联, 形成智能化、远程管理控制、信息化的网络。随着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崛起, 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开始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 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而作为传统行业,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要相对低于其他行业。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在某论坛上指出的:“与其他领域相比, 教育领域的发展是滞后的。我们在用农业的时间表、工业的流程和标准, 来培养数字时代的学生。”因此, 在中学教育教学中, 为了实现信息化教学目标, 学校需要跟上时代步伐, 利用物联网巨大的物质与信息资源特点,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混合学习模式、科学探究模式, 提高教学开放性与自由性, 给学生更多实践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运用物联网资源, 自主获取大量信息与知识, 提高信息提炼与整理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协同学习。
首先, 借助物联网获取学习者自学管理, 强化学生自学与协同学习意识。在中学信息化教学中, 学校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来获取学习者课堂操作、自学等信息, 再加以分析与提取, 得到一定数据, 给师生信息反馈, 便于学生自学监督。如以物联网与校园网为基础, 建立“校园一卡通”, 对学生考勤、课程资源与设备运用等情况加以监督, 而后如实体现到网络中对学习者的自学加以督促, 形成在线学习、建构学习、交互式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混合学习模式。比如通过网络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 组织课堂分组学习以及在线远程教学等, 实现交互式学习;如指导同学们利用网络平台以及电子技术, 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或者教师提高的资料链接等, 展开网络检索, 展开在线学习, 并通过网络交流答疑平台, 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下, 突破学习难点;借助多媒体等手段, 巧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索、交流讨论等活动, 自主建构知识。其次, 为了促进学生自学混合模式的深入开展, 还需要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 拓展教与学的深度与广度。如优化选取教学媒体与方式, 譬如采取教学软件、虚拟现实、电子白板、网络教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促进师生交互、生本交互;优选学习方式, 比如自主学习:教师围绕教学内容, 设计系列任务, 学生运用网络渠道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借助Web技术、聊天工具、E-mail等来观察学生学习成果、予以指导与启发,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如小组合作式学习, 即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交流学习, 而小组组长则帮助教师督促、检查与反馈本组学习情况。这样, 可促进学生互帮互助,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3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完善成绩管理系统
在中学教育教学中, 学生成绩管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但在传统成绩分析与管理中, 主要以教学本身为主, 很难获得区别显著性检验、效度等内容, 没有开发与利用学生成绩背后隐藏的信息。实际上, 中学生成绩并非受单一因素影响, 还有一些教学过程中难以察觉的影响因素以及教学之外的影响因素, 均需要加以研究与分析, 更全面地评价与管理学生成绩, 指导教师课程教学。另外, 不管是学生学习成绩与课程设置, 亦或课程与课程, 或者各知识点, 均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但这是传统数据分析难以发掘的。因此, 在当前中学教育教学中, 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与管理学生成绩, 由传统管理系统走向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下的管理模式。
其中, 数据挖掘技术是有效技术, 可对无规则的大量数据加以整理, 深层分析, 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更新颖而有效的信息, 找出影响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多元因素, 再探寻有效的解决策略, 给教师的今后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也增强学生成绩管理效率, 真正做到信息化教育。其实施步骤如下:首先, 建立学生成绩数据仓库, 包含学生们的个人基本信息 (如学号、年级、姓名等) 、教师教学信息 (代码、姓名、职称等) 、试卷信息 (专业代码与名称、试卷类型、总成绩、单题分值等) 、课程及知识点信息等。而后进行数据的抽取、转换与加载。接着, 通过聚类算法、关联规则法, 深入研究与归纳学生成绩数据库, 发掘有价值的信息。
如生源地对学习者某科成绩的影响。比如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对城市学生来说, 接触电脑的机会多些, 信息化技能较高;而农村学生甚少接触计算机, 基础较差。所以,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差异, 灵活选取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另外, 还可发掘学生成绩学科知识点的关联信息以及其他隐含信息。如在相同课程中, 可发现怎样的知识点适合怎样的题型, 各知识点又有怎样的影响;在不同课程中, 有关课程的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通过任课教学信息维, 可看出不同任课老师在各科学中的教学效果, 便于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引入考查类型与教师职称维, 能看出不同专业与考试要求下, 不同职称的教师适合哪些课程教学;通过课时数据分析, 可看出同一课程在不同课时下, 学习者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便于课时调整, 提高教学针对性。
总之, 在现代中学教育中, 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合理运用多样现代信息技术, 达成信息化教育目标, 促进教学思想与观念、教学内容与模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变与完善,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提升信息化教育效益。
摘要:信息化教育, 是以人为主, 以机为辅, 人机协作的创新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那么在中学教育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进信息化教育。对此, 笔者主要由本体、物联网、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入手, 进行简单分析, 以便加快信息化教育步伐,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信息化教育,本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清树, 林倩.现代中小学校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8.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 篇八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概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新课标推崇的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不但给教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还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推动着教育教学向着良好的方向进步和改革。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运用
1.教学结构的信息化
建立创新性的教学结构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因为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在建立创新性教学结构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的同时,还是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有效方法。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具体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地利用网络教学的平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发挥教師的引导作用。
(3)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的特点,让学生自主组织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网络小组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团队的合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有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教师素质的创新化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也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的同时,对教师的技能培训也上升到了一定的层面。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这样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3.教育资源的整合
学校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建立动态、有效的资源库,这样不仅能够整合教师的教学资源,还能对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既节约了学校资源又实现了素质教育下高质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岗.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意义[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11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工作计划09-28
小学现代信息教育制度08-28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高中语文教学07-27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09-07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10-26
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运用06-26
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7-22
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14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发布制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