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8篇)
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篇一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说明书(中间稿)第一章 规划背景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湿地公园是在全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背景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以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的湿地保护方式。2000年,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为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模式,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湿地公园,并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同年年底,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首个湿地公园。
进而,由于城市湿地的特殊性,我国还专门将与城市以及城市功能关系密切的湿地公园定义为城市湿地公园,并将其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范畴,以区别于远离城市并以自然湿地保护为主的湿地公园类型。根据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5批30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一方面使得城市湿地资源得以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在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下,湿地公园成为城市及城市周边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居民提供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大量的前期调研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打下了充实基础
鉴洋湖湿地作为台州市唯一的内河湿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都独具特色,受到台州市、黄岩区以及院桥镇的高度关注,鉴洋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2004年,黄岩区五个民主党派就曾联合对鉴洋湖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鉴洋湖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但未付诸实施。
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鉴洋湖湿地一方面面临着生态资源的衰退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和旅游项目所青睐。如果再不及时进行保护,鉴洋湖湿地资源和人文景观就可能遭到更大的破坏。为此,台州市2008年正式启动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并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目标,积极完成申报工作。以此为前提,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联合,对鉴洋湖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鉴洋湖资源普查、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鉴洋湖居民社会调查等工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文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这些调查与研究工作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提供了充分和必要的基础,成为规划工作开展的依据。第二章 规划总则 1 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区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延续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积极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2 规划原则 2.1 融入区域原则
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融入区域生态背景之中,分析和评价其在区域生态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生态保护和恢复手段,维护和加强其在生态格局的重要功能。
从区域旅游休闲资源整体发展着眼,充分发挥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人文特色,将其建设成为富有个性的旅游休闲景点,成为区域游憩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充分考虑区域与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和其他基础设施规划,使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区域和外围景点形成有机衔接。2.2 整体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为湿地生物提供较为丰富的栖息环境,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系统造成的干扰。
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景观,将其视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体现,对文化景观本身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背景实行整体保护。2.3 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游客建立湿地体验的界面,包括休闲游览活动、科普教育活动、生产体验活动等,充分发挥湿地的文化游憩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达到积极保护的目标,同时提高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和整体品位。
建立完善的游憩体验网络系统,通过游船、自行车道、栈道、山径等多种方式,在湿地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保护的基础上,充分体验鉴洋湖湿地的景观特色。2.4 和谐发展原则
协调湿地公园的各种功能,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合理发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并合理维护生产性景观,使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促进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以及居民点的位置、规模、建筑风格等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积极考虑与当地住民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本地居民纳入公园的管理与运营之中,促进社会融合。3 规划范围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北至鸡笼山-马山-西林岭山脊,南至规划机场高速,西至规划改道的104国道,东至黄岩、路桥两区的行政边界和规划黄岩物流园区的西边界,总面积约为6.33平方公里。4 规划依据
4.1国际组织有关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拉姆萨尔;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4.2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大,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1989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1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2000年);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1993年);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2〕249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办公厅,2005年; 4.3相关的技术规范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1992年;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2008年; 4.4地方政府的行业技术性文件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台州市城乡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2007-2020)》; 《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台州市黄岩区分区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 《黄岩区院桥镇村庄布点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休闲旅游总体规划》(送审稿);
《院桥镇第三产业总体规划研究及旅游业发展概念规划》(征求意见稿); 《黄岩区院桥镇区域概念发展规划》。4.5现场踏勘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 5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分三期执行,分别为近期、中期与远期。: 1)近期:2008—2012年; 2)中期:2013—2017年; 3)远期:2018—2020年。第三章 湿地公园现状条件分析 1 地理位置 1.1 台州市
台州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地处我国海岸带中段。市域陆地范围介于东经120°17´—121°56´、北纬28°01´—29°20´之间,东西长172.8公里,南北宽147.8公里,市域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东濒东海。市区位于台州市域中部温黄平原北端,市区陆域面积1536平方公里。1.2 院桥镇
院桥镇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南部,北接黄岩城区、东邻路桥区、南囊温岭市、西连乐清市。全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结构。自宋代开埠后,院桥即有“南乡重镇”之美誉,区位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黄、温、乐三地的物资集散地。1.3 鉴洋湖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约5公里处,距黄岩城区18公里,路桥城区约5公里,椒江城区约20公里,温岭的泽国镇6公里。周边有多条河流相连,三面被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在建的甬台温铁路、机场高速及104国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穿越鉴洋湖地区。2 自然条件 2.1 地质地貌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的2/3。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黄岩区的地貌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黄岩区形成西升东降。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东部为下降区,有100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是重要农业区。院桥镇为五六千年的老海积区,成陆前经湖沼变迁,1米剖面有腐泥层,沼铁矿层、青泥层,称古浅育体。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位于水网平原区,属于温黄平原的一部分,以湿地、水网、农耕地为主。湖区四面环山,其中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老鹰山),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接近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2.2 水文条件
台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两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鉴洋湖属金清水系,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为黄岩区最大内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米,长12千米,为黄岩区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泾宽21~30米,长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鉴洋桥以下至路桥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涝灾频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分为富水区、较富水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四大类,其中鉴洋湖所处区域为贫水区。2.3 土壤类型
黄岩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5个土类,14个亚类、41个土属和117个土种。其中,鉴洋湖地区地处海积平原地区,主要以潮土、水稻土两个大类为主,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好,适合旱粮、水稻、柑橘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的种植。此外,鸡笼山等山体以红壤为主,含砂砾质较多,肥力较好,以种植水果和其他林木为主。2.4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为终霜期,11月29日为初霜期,平均无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气流影响,多晴朗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剧烈降温和西北大风。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时冷时热。初夏,因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湿气流相遇,势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气。进入7月盛夏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局部雷阵雨天气外,多晴日天气,温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温较快,中秋后天高气爽,俗称“小阳春”。2.5 动植物资源 2.5.1 植物资源 鉴洋湖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13科350属484种)。野生植物352种,栽培植物186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种),菊科(41种),豆科(29种),蔷薇科(23种),百合科(14种),莎草科(13种),蓼科(12种),大戟科(12种),茜草科(12种)。同时,鉴洋湖共拥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中,主要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即花榈木。
鉴洋湖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2.5.2 动物资源
鉴洋湖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人称“黄岩的沙家浜”。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省级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种,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1种,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甲壳类共4种;昆虫类共34种。3 人文条件 3.1 历史沿革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泻湖,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山水记》:“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水多银鱼,长寸存,如小薤叶,色如白银,味最美。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依南窗外寄傲”意为“寄傲轩”。“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成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这样形容“寄傲轩”。进士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文人雅士常游吟诗,有“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之句。
建国以后填湖之风更胜,鉴洋湖先后作为劳改农场和鱼种场,不断的围堤挖塘使得上下两湖河港逐渐相连,湖面逐渐缩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湖面已演变为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积仅约0.7平方公里(约合1000亩)。
3.2 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规划区内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和乡土景观两大类。
历史遗迹方面主要包括古桥、古庙,以及古遗址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现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镇锁桥更是温黄古驿道必经之路,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此外,位于鸡笼山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遗址,以及业已消失的寄傲轩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乡土景观方面主要包括体现鉴洋湖地方特色的养殖塘、圩田、果园、民居,以及展现鉴洋湖自然风光的河湖湿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甚至被当地人给予了传说和寓意,如后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3.3 非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反映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主要包括历史传说、诗词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历史传说方面几乎涵盖了鉴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桥一木。其中以鉴洋湖、鸡笼山和鉴洋桥的传说居多,并且版本多样,娓娓动听,反映了鉴洋湖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文学方面,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杨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号“月河渔隐”。由杨晨、南舜谱组建的“寄傲轩”文人团体——“九老会”,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诸会员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交流作品,编纂成册,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录诗文365首,今已遗失。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间作为代表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都是鉴洋湖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活”的文化遗产。4.4 土地利用现状(1)耕地
耕地主要分布于鉴洋湖水岸地带,面积广大,交错纵横,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耕地与村镇或山体连接,期间水网密布,形成了特色的湿地农业景观。(2)河湖水系
河湖水系主要包括鉴洋湖内的宽阔水域及湖水沟渠,不包括现有养殖塘所占的用地面积。(3)山地
规划区内的山地资源主要有鸡笼山、马山、飞鹰山三座。其中鸡笼山为最高山峰,海拔164米。树木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规划区内最重要的林业资源富集地。山上布有石阶路及土石小路,山地游览具有可进入性。(4)村镇建设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主要为村民自住房建设、村镇工业用地。其中,工业用地分布于村镇街道内,主要为服装加工、帽业加工、煤场等,各工业类型用地面积不大,独力发展,并未形成规模发展,在各村内点状分布。(5)养殖塘
鉴洋湖鱼塘为国有用地,分布于上下两个湖区,是占鉴洋湖水域最大的区域,面积500亩。现鉴洋湖大水面已经全部被鱼塘分割,养鱼、垂钓已经成了鉴洋湖水域最具规模的用地类型。各鱼池用土石围坝连接,俯瞰鉴洋湖,鱼塘格局分明。鱼塘内主要养殖“四大家鱼”,以及鲈鱼、桂鱼等。(6)坑塘
规划区内坑塘分布较多,主要位于农田耕地及鉴洋湖周边地带,由地势低洼,雨水蓄积、沟渠补水等多方面因素作用而产生。目前,坑塘已经成为部分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以及规划区内湿地环境的特色景观资源。(7)道路
指规划区内现有的内部交通干道和内部交通之路两种道路类型,步行道路众多、路线复杂,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步行路线体系,因此,未被纳入到道路用地的测算中去,仅以可行驶机动车交通的路线为主。(8)园地
规划区内园地主要位于各村子依托的山体之上,以柑橘园为主,此外还有杨梅,极少量的桃、板栗等。(9)采石场
采石场在规划区内有三块。其中,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分布在沙门店村,即西林岭的山体西侧。另两块皆分布在鸡笼山上,分别位于山头陈村和岭下东村,其中山头陈村内的采石场紧邻内部交通的主要干道,裸岩外露,对视觉影响较大。5 环境状况 5.1 水质状况
在内外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鉴洋湖水域水质受到一定污染,现状水体质量较差,为劣Ⅳ类,并且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现象。作为鉴洋湖主要水源的山水泾现状监测数据中,NH3-N、总磷、DO和石油类为主要超标指标,山水泾水质现状总体评价为劣V类。湖区周边的村镇生活污水及农业灌溉和生产的尾水,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水域水葫芦密生。此外,鉴洋湖周围村镇内部分工厂所排出的污水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鉴洋湖湖区,对水体造成了很大的污染。5.2 大气环境
总体而言,鉴洋湖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污染源。石灰、采石厂等工业企业产生的粉尘是规划区内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主要位于鉴洋湖南侧的山坡上或村道路两旁;其次,煤炭燃烧产生的煤炭粉尘及有害气体也对鉴洋湖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5.3 噪声污染
规划区内的噪音污染来源于交通噪音和工业噪音。主要包括各乡、村镇道路来往车辆以及部分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的时产生的机械噪音。5.4 固体废弃物污染
规划区内垃圾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鉴洋湖水体有白色垃圾漂浮,并在桥下、水生植物资源丰茂处形成了较多的堆积;村镇中垃圾肆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并在上湖河道南岸形成较大规模的垃圾堆;在鸡笼山缓坡处的植物丛中垃圾堆放现象较多,分布点散落在步行山路的两旁;工业厂房、小型私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规划区内的垃圾污染源之一。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 理论基础
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人类是生态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此的认识也越发清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四大功能:生态系统对人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于人类福利具有深远的影响。
表4-1 生态系统服务内容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 供给服务
(Provisioning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获得的产品:
食物与纤维,燃料,遗传资源,生物化学物、天然药物,装饰与观赏资源,淡水资源 调节服务
(Regulating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效益:
空气质量维持,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水净化,人类疾病的调节,生物控制,传粉,风暴的防护 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用和收益:
文化多样性,精神与宗教价值,知识体系,教育价值,灵感与启智,审美,社会联系,文化遗产价值,游憩和生态旅游 生命支持功能
(Supporting services)是生态系统提供其他服务功能的基础:
初级生产,空气氧气维持,土壤形成与保持,生物地化循环,水循环,提供生物生境
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出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传统观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理念,人们开始意识到森林、湿地、农田、绿地等生态系统要素能为城市、为人类社会提供众多不同的服务与支持,例如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减少噪音、蓄滞雨洪、处理污水、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能够提供以上全部的生态服务,被认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1.2 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1城市湿地的特征
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城市区域中为数不多的自然湿地其自然与生态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如生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形成与自然湿地截然不同的湿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湿地的自然属性改变
在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下,城市湿地形成了在城市区域中分布不均匀、面积小、孤岛形式的分布。同时湿地之间的连接度降低,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
2)城市湿地的功能相对自然湿地有了更多的拓展
自然湿地的功能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而且可测定和评价其不同的生态功能;而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以外,还强调其为市民提供的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是自然湿地不可取代的,而且这些城市湿地的人文价值很难测量。
3)城市湿地受干扰的情况
自然湿地的环境特征因与其周围区域相对一致,同时自然湿地的干扰因子是以自然干扰为主,而人工湿地所受到的干扰类型、频度、强度都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1.2.2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1 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1)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但结构不够合理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具备了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在人类干扰下的较为完整的生态地区类型。从物种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动植物类型相对浙江省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鸟类资源。但从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植被群落的构成来看,平原区农作物植被类型所占比例较大,缺乏高大乔木;而已有的人工林也存在树种单
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差的缺点;滨水岸线的植被群落不够完善。(2)生态网络连通性较好,但调蓄洪水能力不强
鉴洋湖湿地由纵横交织的河湖港汊组成,内部连通性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性较好,为生物迁徙、调蓄洪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自然式的滨水岸线也有利于水体与土壤的物质交换,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但由于局部地区人为造坝、水产养殖、填湖造田等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体的自然流通,对调蓄洪水的能力起到消极的影响。(3)生态系统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由于场地内部除了村镇建设外,尚不存在大规模连片的开发建设,整体上未受现代城市化的侵扰,因此湿地环境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升级,生态系统完整性还是受到了不同的干扰,这一方面表现在村镇自身建设强度的加强对山体、湿地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性设施(如公路、铁路、高压线等)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分割。
(4)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
目前鉴洋湖湿地中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低,因此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湿地资源的稳定。但来自上游城市的污水,以及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固体垃圾堆放,对湿地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此外,农药的使用和养殖场的尾水,也对水体、土壤造成一定污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目前水质目前为劣Ⅳ类,而作为鉴洋湖源头之一的山水泾水质则为劣Ⅴ类。2.2 文化游憩功能评价
(1)历史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但类型较少、级别较低
鉴洋湖以及所在的院桥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物质文化遗存较为丰富。鉴洋桥、杨府庙等代表性历史建构筑物成为鉴洋湖文化的象征。此外,关于鉴洋湖的传说、历史人物杨晨居所的典故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但从类型上来说,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古桥和寺庙两个主要方面,其他类型遗迹较少;从保护级别上来说,仅鉴洋桥为拟报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级别较低,未进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范畴。(2)乡土文化景观丰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鉴洋湖地区处在镇中心外围,至今还保留有比较淳朴的传统村落,并留存了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湿地区域内鱼耕文化发达,农业景观丰富,果垄稻田和鉴湖鱼种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也构成了鉴洋湖地区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渗透,传统的村落景观也在逐渐改变传统的面貌,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3)科普教育功能尚未开发,旅游休闲功能处在萌芽阶段
鉴洋湖湿地是进行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的天然基地,然而这方面的功能并未得到发掘和利用,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针对鉴洋湖湿地的科研和监测工作也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鉴洋湖在台州市的知名度不高,旅游休闲活动也主要以钓鱼、上香、摄影等为主,规模较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前景看好。2.3 经济生产功能评价
(1)农业生产体现农、果、渔并行的特征,以农作物为主,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鉴洋湖地区长久以来是以水稻、柑橘及其他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区,建国后国有鱼种场的建成使渔业养殖也成为本地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尽管外出务工和乡镇制造业成为主要潮流,但留守家乡的人仍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生产为主,在其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第五章 案例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可比性或可参照性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为本项目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建立湿地公园建设的项目库,以及为本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1 案例研究 1.1 国际案例 1.1.1 伦敦湿地中心(1)背景介绍
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 分钟的车程,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公路和A4公路离公园都不到16公里。伦敦湿地公园在城市边缘创造了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以连接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案例。湿地公园共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野生生物的天堂。(2)规划定位和特色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1)为多种湿地生物最大限度地提供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让参观者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3)规划内容
1)游憩项目观察室,游戏木屋,与湿地有关的生活用品(如荷兰的木鞋),组织孩子游戏于池塘,喂食飞乌和参与园艺。
2)世界湿地区,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泛滥原、亚洲水稻田、中东芦苇地、西伯利亚苔原和热带沼泽等。来自原生态环境的水鸟,在此安家落户。
3)水生生物区、现代化服务区。
4)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前来。此外,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以内。
5)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就是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6)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洲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多种湿地地貌。(4)可借鉴性
1)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保障; 2)多方合作,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3)综合开发模式,既保护巨大的生态价值外,又配套开发大量旅游、游憩价值。(5)景观风貌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篇二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基于对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认识,在保护利用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建设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基地环境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地域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从而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湿地的乐趣和魅力。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除了遵循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2:
(1)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保持湿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保护、恢复或修复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维系不同生物种群的生态平衡和多样性要求;
(3)在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坚持湿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适度建设相关科普教育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将自然保育、生态休闲和旅游教育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下文将以宜兴团氿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为例探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问题。
一、宜兴团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1 基地现状与分析
江南名镇——宜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陶都和太湖风景区的重要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态逐渐由单核向双核演变,呈现出“一山中枕,两氿合抱,五水相系”的整体格局,一些滨水地段已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原有的自然湿地和滨水岸线也在不断受到城市建设的破坏和侵蚀,面积逐年萎缩,部分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降低,个别被用作养殖场甚至成为新的污染源,已逐渐丧失其生态调节功能,因此,针对性的保护与建设已势在必行。
团氿城市湿地公园地处宜兴团氿西北滨水地带,东西长1.8km,南北宽40-320m,总用地面积约21ha,北侧为高档住宅区,南侧为大型水面,是典型的“城市绿心”。在规划设计时,我们对基地的地形、地貌、绿地、水体、岸线等因子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以团氿水体为核心,综合考虑城市空间特征,将区域内影响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因素都纳入统筹考虑范围,力求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形象。
2 规划设计理念
2.1 总体构思
规划构思力求在全面加强团氿湿地保护、维系其生态系统平衡和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有效遏制城市建设对湿地的侵蚀与破坏,加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案引入“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加以审视和关注,团氿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从功能结构、交通组织、视线廊道、湿地生境创造和公共配套设施等若干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最大限度地进行景观规划与空间整合,依托自然资源,适度加以人工雕琢,并充分利用滨水地区的独特优势,以滨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开发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2.2 功能结构
根据用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和动植物资源状况,针对用地较为狭长的特征和湿地公园使用要求,以河流为天然界线,分段设置功能区域,形成“一轴、三区、七节点”的湿地公园空间与功能结构体系。
“一轴”指作为景观大道的环氿北路。除了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外,强调环氿北路作为展示宜兴滨水风貌的窗口和连接城市和湿地公园的纽带,成为区域内的重要景观轴线。
“三区”指对湿地公园三大功能区的划分。根据现有河道划分大致安排休闲活动区、湿地保护与公共展示服务区、水上休闲运动区等区域。东侧地段紧邻城市中心区,是人流的主要来向,也是长途车站的重要对景,规划方案将之定位为休闲活动区,保留原有的溪流,安排观景台和水上栈道,并设置游艇码头;中段面积较大,原有地形地貌复杂,隆起的小丘植被丰富,蜿蜒的溪流和开阔水面交织,滨水岸线自然延伸至团氿,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物种较多,宜于布置湿地保护区;同时,在用地西南滨水区设置展示和公共服务区;西段用地最为狭窄,并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主要安排溪畔漫游小道和水上观鸟、赏鱼平台,游客通过狭长的木栈道可以直达芦苇深处观察各种水生动、植物,亲身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图1)。
“七节点”指团氿城市湿地公园的七个重点处理的广场、标志和对景,包括东段的游艇码头、水上步道,中段的中心广场、生态溪流、空中栈道,西段的观阁台、湿地型生态浮岛。
2.3 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强调“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设计理念,着重解决团氿城市湿地公园临时旅游停车问题和滨水空间步行体系的完整性。
环氿北路为城市景观路,紧邻长途汽车站,本地游客可乘公交车或私家车到达,外地游客交通工具以长途旅游大巴为主。我们在用地中段和西段设立了3处临时生态停车场,方便游客随时停车观光,缓减旅游高峰时期的交通压力。
团氿城市湿地公园内强调了步行系统的贯通联系,沿滨水步行道、架空栈道、水中步道设置集中硬地、广场、休息座椅等设施,方便游客及晨练人群的使用(图2)。
2.4 视觉廊道
由于整个用地较为狭长,为了使更多的人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水面,方案重点研究了主要空间节点的分布及其相互对位关系,通过轴线对位、树木栽植与视觉通廊的引导,在各个节点之间形成视觉延续与转折的关系。在规划设计时强调各个地段之间的景观对位关系,并尽力将各自的景观体系进一步延伸到周边区域,各景观节点与环氿北路或团氿水面通过步行通道、栈道连接,或预留视觉通廊以满足视线上的连通(图3)。
2.5公共配套设施
团氿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公共配套设施设计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公厕等配套建筑采用木质建筑形式,依靠自然通风和采光,利用百叶等遮阳措施尽量减少太阳辐射。公园公共服务中心临水而设,游客在此可以观看到水中的各种浮游生物、鱼类,也可以远眺对岸的宜园;在建筑室内布置湿地公园图片展和多媒体影像播放,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
其它的小品设施如桥、廊、栏杆、座椅、平台、栈道等也大都采用可更新的软木料或可重复使用的硬木板材;园林小路采用当地石材、陶土砖或制陶之余的废旧料,不仅生态环保,也易于与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取得较好的呼应。
3 湿地生境创造
1|团氿城市湿地公园总平面
2|滨水局部场地
3|丰富的视觉通廊与对景,远处为宜园观景阁
5|生态型的自然岸线
6|亲水型生态步道
3.1 湿地保护区的布局
湿地保护区是湿地公园的核心内容,应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其总体布局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尽量避开紧邻城市客流方向的东段区域,主要集中于腹地开阔、先天自然资源丰厚的中段,通过诸如土丘、溪流、小型水面、沼泽、生态浮岛、矮树林和草地等要素的整合与设计,隔离游客和生物栖息地,减少游客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与破坏,以营造良好的生境。
具体如:在中段与西段,尽量保持丰富的植被层次和湿地生态系统,保留和促进原有的类型多样的自然溪流生态群落和土丘林地植被系统,创造野趣盎然的生态景观,并使之尽量符合滨水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图4)。
3.2 湿地岸线生态设计
常规的混凝土岸线砌筑方式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以及湿地对周围环境的过滤和渗透作用,因此,理想的岸线处理应以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物,同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并充分考虑到一年中不同季节因水位不同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图5)。
由于基地范围内每个地段宽度和岸线情况不同,在设计时我们还针对不同现状条件分别进行剖面设计,如局部地段保留原有的自然滩涂驳岸,以适应植被和滨岸环境的生态功能需求。同时,将部分滨水步道做成栈道,采用浮桥的方式尽量减少与地面的接触,保持栈道下面原有的植被环境。这样就可以在视觉上形成自然而富有生机的景观的同时,强化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避免隔断生物物种的迁移,为两栖类爬行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居地。
此外,设计中还重点研究了充分体现滨水地区亲水性特点的岸线设计,如降低滨水步行道路的标高,增加亲水性活动平台伸入水面,使游人能真正到达水中央近距离观赏鱼类和浮游生物的活动;利用水中栈道、跌落式观景平台等设施,赋予滨水地区以多种使用功能(图6)。
3.3 生态浮岛
团氿城市湿地公园景点设置因地制宜,同时结合游客活动需要,布置了大量芦苇型生态浮岛。生态浮岛主要由团氿清理出的淤泥堆积而成,不仅是水生动物的活动场所,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能够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还可以美化湖面景观,增加景观空间层次。生态浮岛大小的确定一方面考虑了浮岛面积与水力负荷的关系,其长宽比通常为3:1—10:1之间,长度一般为20-50m,另一方面,需在顺水流方向形成一定的表面坡降比,以利于水流入浮岛,并形成表面过经水流3。
3.4湿地植物配置
湿地公园的植物栽种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性质、湿地用途及特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或能够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品种,尽量不引入外来生物种群。宜兴当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在配置时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渐变原则,依次种植陆生(如乔灌草)—湿生(如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水生植物(如浮叶沉水植物)。除了考虑水生植物对水深要求之外,还要根据欣赏效果关注其花期、色彩和高低错落的搭配;同时,水生植物的覆盖度也应尽量控制在水面积的30%以内,防止密度过高致使水体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生长4。
4|团氿城市湿地公园中段总体鸟瞰
二、结语
宜兴团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性城市广场或滨水活动场地的设计,该总体设计遵循保护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各种适宜技术和设计方法的整合,如加强生态岸线设计、优化植物配置、强化原生态保护、改善道路交通等,综合考虑旅游休闲与湿地保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栖息生境。团氿城市湿地公园已于2006年12月建成,总体来看,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节点,团氿城市湿地公园所提供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滨水空间为该地段赋予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当地增添了新的休闲观光景点,促进了团氿湿地的保护与建设,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增值,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第二章。
[2].参见王浩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15。
[3].参见朱建宁.以生态为主规划设计湿地公园[N],中国建设报,2005-11-14。
3.谈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塑造与规划 篇三
关键词:景观特色 湿地公园 水生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42-01
不同城市的湿地公园应该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不能千篇一律。所以,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应该紧紧抓住当地的景观特征进行设计,突出当地的特色。湿地公园离不开水,离开了水就不能称作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紧紧围绕水这个主题充分展示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景观特征,以水为主题进行的景观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特征,也是感染熏陶游玩人们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对景观规划的要求,应该考虑把河流、湖泊、池塘和溪流等自然水体纳入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载体。在把水的灵动明快自然属性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礎上,更要深挖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个性或景观特色,融入自己的实际当中进行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最终塑造成当地的景观文化特征。这个要求是设计城市湿地公园的关键之处。
1 水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水的性格是动态和变化的。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在赞美水的过程中用了这样的文字来形容水的柔性之美。水,具有形态之美,那辽阔的水面令人产生宏伟的感觉,水平如镜宁静的水,在人的心中产生静谧的感觉。而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磅礴的气势,水的不同形态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水又是清澈透明的,不仅滋润万物,还反射一切周围的,给人以明亮一尘不染的感觉。
湖泊、池塘和水潭是自然界自然形成的静态的水。动态的水在自然界一般以五种形式存在,它们分别是瀑布、河流、泉水、雨雾和浪涛。瀑布的特征就是水从高处急剧的落下;河流的特点是水在地面缓慢自由的流淌,而泉水的特点就是水从地底下急剧的涌出,而下雨中水的形态则是以点滴表现出。至于浪涛,以磅礴以气势展现出来。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水的不同形态,把静止的水和动态的水充分考虑进来。这是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依据,也是城市湿地公园的艺术所在。
在以往利用水的艺术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的艺术手法,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倒影成双、借景虚幻、优化画面、逆光剪影、动静相随和水里“广寒”等。这些艺术手法再和自然界气候上的天气状况如雨雾雪霜等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变化,造成无穷的景观,产生无穷的乐趣。动态的水景多姿多彩、声色并茂、变化无穷,可以柔和公园中硬的人造建筑物,从而给环境增加柔和色彩,同时水也代表着生命和生机,这有利于满足现代城市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内心渴望,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艺术享受。
水造就了生命。有了水会带来水生植物,各种水生动物如鸟类和禽类,这又丰富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同时也为景观带来了新的内容。
2 植物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园林观赏植物是—类的大的植物类群,其中水生植物在这个类群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湿地公园中水景的表现需要和园林植物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才会表现充分。鲍世行做过一个实验,在中国东部选取一处山地湖泊作为试验对象,把湖泊景观系统的因素分为景观要素和美景度,然后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山石和植物点缀湖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湖泊的美景度。这可以给我们一个经验,通过对水边栽种植物可以丰富景观,增加美观。
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滨水植物选择范围广泛。需要注意的是水景总终还要以水为主,植物不可完全盖满了水面,防止喧宾夺主。多数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水面植物应不超过1/3—1/2。留有一定的水面,也就留出些许明亮。植物应该着意于丰富水面而不是无限制的占领水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对水生植物加以适度控制。
3 文化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文化景观是当地最大的景观特征,塑造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价值巨大。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一般宜从控制的角度、以时间为标准,来确定处理的方式:
(1)让时间静止,保留原貌,禁止任何干扰。
(2)适度利用,但不破坏原有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3)改造原有的文化景观,重新加工创造,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还有一种就是形式的改变,但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
(4)采用时间倒退法,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仿造历史建筑。
4 滨水设施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水景是城市湿地公园最重要的景观,以水为主题进行造景要突出水的景观特征。滨水景观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绝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传统园林对理水有深刻的理解,各种设施的位置、构图、材料都应纳入造景范畴。举例来说,在北京昆明湖、承德避暑山庄规划设计中,多用堤和桥来对宽阔的湖面进行划分水面,这样可以增加水景空间的层次;又以苏州园林为例,水体采用更加复杂的聚集,分散,开流和合流等手段来搭配周围的岸石和周围环境,从而就构成了更加复杂的层次,产生了更深的景深。这种设计让水景更加复杂和美观,增加了园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价值。
堤,从造景的角度来看,常被用来作为分隔水面的重要手段。在实际中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堤,可以改变水面的形状,让水面拥用更多的层次与景深,塑造各种空间感,从而增添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审美价值与观赏趣味。
水面有时候不可能被完全隔离,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桥来进行连接。为了增加公园的美观度,人们设计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这样在城市湿地公园的桥就不仅具有了美学上的审美价值,还具有了生活中交通的实际功能,游人可以通过桥从陆地进入岛屿或者游船。桥的形状和高度要综合考虑美学要求和实际中功能要求,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在水面上与陆地完全分离的土地是岛和洲。游人能通过陆地上的路到达的我们称为洲,不能到达称之为岛。我们设计岛屿时要按照水流自由冲刷的自然规律。岛与洲上通常有大量的湿地,这些湿地功能很大,可以作为水禽的生活繁衍栖息地,成为城市湿地公园里最原始自然最具生命的区域,也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的最具标志性的当地景观。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无论规划设计模拟的生态系统还是自然的生态系统,都应该讲求生态平衡,达到平衡之美。城市湿地公园紧紧以水为主题,以湿地为载体进行展示景观特征。在规划设计是就要求充分协调水与水生植物的相互关系,水生植物与整体环境的关系。满足了这个要求,才能塑造好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吴国清.旅游形象研究理论进展与前瞻[J].地理与地理信息相学,2004(2).
4.北京翠湖湿地公园规划探析 篇四
一、翠湖湿地公园概况
1、公园简介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公园规划总面积15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90公顷。它距离北京市中心30km,既是北京市上风上水之地,又是新规划的海淀山后绿心的核心区,同时是2005 年5 月国家建设部首批公布的九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利用人工修复的湿地水域及周边环境,是兼有科普教育与游憩功能的北京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翠湖湿地公园内水网密布、植被繁茂、湖水清澈,分布有植物科属种,鸟类科属种。建成后的翠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将是一座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为一体的国家级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2、旅游资源分析
翠湖湿地公园以资源条件为依托,其自然资源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生物、植被与水域等。
园内有植物76科,占北京湿地植物的30%;湿地鸟类17 目48 科166 种,占北京已观测的354 种鸟类的47%;两栖动物2 科3 属,占北京市分布的8种两栖动物的37.5%;爬行动物2 亚目3 科2 属,占已知分布于北京市的20 种爬行动物的25%。水生动物相对丰富,鱼、虾、蟹、软体动物、浮游生物均构成自然体系。
二、公园解析
1、区位分析 翠湖湿地公园位于海淀区上庄镇,西临稻香湖公园,东接上庄水库。毗邻北京西北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是北京的后花园,也被称为北京的江南水乡。翠湖湿地所在地在历史上是稻香湖景区,在大西山风景区、稻香湖风景区和皇家园林三大板块中突出,位于核心区,不仅成为海淀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直接列入北京市水利、湿地保护和绿地规划,定位为城市绿地系统。
2、周边交通条件分析
在翠湖湿地公园周边有多条公路相交通过,西北方向有翠湖北路横过,而翠湖北路向东延伸直接与上庄路相接,方便于市区居民的郊外自驾游;在公园东北方向分别有前章村路和八家南路两条道路,则这两条道路方便于公园周边居民的周末游。
3、旅游价值分析
规划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生态旅游、会展旅游、郊区旅游和家庭旅游的兴起,定位于中青年高收入阶层、老年离退休人员、会议交流市场以及家庭、小团体目标市场,确定旅游战略发展方向为:凭借翠湖湿地风景旅游区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良好的区位环境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不断完善旅游区的综合服务功能,突出自然生态和科技文化旅游特色,提高设施条件的档次,重点满足短期休闲度假、综合会议展览和家庭旅游市场的需要,从而带动和促进风景旅游区的整体发展。
三、总体规划纲要
1、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海淀北部地区将加快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一心、一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而翠湖湿地位于北部地区生态绿心的核心地域,将其与周边地区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湿地功能,调整涵养北部地区生态环境,为发展高端、高效、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翠湖将力争建成国家一流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展示“绿色北京”理念的重要窗口。
2、规划要求
(1)充分考虑湿地公园在海淀北部地区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其与周围旅游景点之间的关系。
(2)充分考虑与城市的关系、排洪河道和公园出入口的位置。
(3)在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们休闲、游览和观光的需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对湿地生态特点深入研究,科学处理好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5)公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日后的运营管理。
3、规划原则
(1)保护性开发的原则(2)自然性原则
(3)突出科普宣教特色的原则(4)地域特色的原则(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6)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规划分区结构
规划将湿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湿地展览区和游览活动区三个区域,并结合出入口设置旅游管理和接待中心,为湿地的游览活动提供各项服务。
1、湿地生态园 包括湖泊水面、浅水滩涂、生态岛屿、苇塘沼泽、小溪池塘、水鸟栖息地,该去以保护为主,重点展示湖泊、沼泽等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特性。
2、湿地展示区
湿地文化 园、湿地生态步道、植物观赏园、水鸟观赏屋,是游客游览观光较为集中的区域,设有一定的景观和活动设施,整体风格自然朴素,并符合相应的生态容量。
3、湿地休闲科普区
水禽科普馆、生态交流中心、湿地群落主题馆、湿地功能展示馆、生态活水园、生态科技农业观光园,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为主,区域内的人为活动受一定的限制。
4、湿地研究实验
湿地生态研究室、水产养殖园、水禽繁殖场、生态观测与研究基地,以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开展湿地实验研究活动为主。
5、湿地管理服务
旅游管理中心、接待服务中心、湿地会所,可作为国际、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湿地科技合作、科技交流、教育培训和活动的场所。
五、支持与保障
1、基础设施与配套工程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包括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道路建设等。配套工程:包括通讯、电信、给排水、安全、卫生、消防、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
2、经营管理规划
包括管理机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经营规划等。
六、心得 昨天汇报受到老师的批评后,我确实回去思考了很多,的确问题在于自身,完成作业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与努力程度,我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具体要求去做作业,就单纯的直接去写一个陌生的景区,这一点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向前改正与努力的激励,我会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所在,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虽然我没有亲身去所选的景区,但在完成的过程中我的确有认真思考,在网络上查询了许多相关的信息去做了解。我之所以选择这个公园是因为在一门选修课上有位老师曾提及过这样的湿地公园,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就选定这个范围。
在这次作业完成中,自己有缺陷和不对的地方:比如没有亲自到景区观察,态度还是有些松懈。但同时也有一些收获,比如学会许多做ppt的技巧(虽然老师觉得有点花,但对初学的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还有自己对规划方面的整个框架把握的还行。
5.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篇五
沙坡—白水塘湿地公园项目前期产业结构规划设计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时间:2014年06月16日—2014年06月20日。
工作地点: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大样村。
工作目的:对沙坡白水塘湿地公园项目前期产业结构规化调查研究。
调查组:海南泓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第十设计所丘所长及其公司成员。
本周工作计划(2014.06.16—2014.06.20):
1)成立专门项目调查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对沙坡白水塘湿地公园进行资料收集和外业调查、调研;
2)调查组住进沙坡白水塘湿地公园规划所在村庄,与村民同吃住,收集农民意见,且充分了解农民对该产业规划的需求;
3)收集该项目产业规划设计的相关资料,对项目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现状和权属调查模底,了解现场的地形、地貌、水系及现状自然状况。
本周工作完成情况(2014.06.16—2014.06.20):
星期一(2014.06.16):参加沙坡白水塘湿地公园产业结构规划开展动员会,工作地点为城西镇政府,会议由城西镇镇长、洪书记主持,会议只要是对湿地公园的开展进行动员,简单明了的介绍了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星期二(2014.06.17):成立调查组,正式进入大样村展开调研工作,上午召开大样村配合调查组工作安排会议,会议内容有具体工 1
作安排、项目介绍、成立合作社、现有资源分析等;下午调查组入住大样村,与村民同吃同住,以便更和谐的与村民零距离沟通。收集农民意见,且充分了解农民对该产业规划的需求。收集该项目产业规划设计的相关资料,对项目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现状和权属调查模底。
星期三(2014.06.18):上午工作主要内容是在城西镇领导和大洋村村干部的带领下粗略了解现场的地形、地貌、水系及现状自然状况。下午工作主要内容是召开大样村一队研讨会议,参与工作人员有调查组全部成员、王启文、一队队长、吴林璋等村干部及其村代表,会议主要了解大样村一队的土地情况、人口与户数、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对湿地公园的看法和支持度以及建议等,会议中大家踊跃发言,给调查组提供了很多实际性现状问题和良好的建议,例如:梧桐路的改善、新规划路是否可在沙坡水库下游水沟旁的原有道路基础上扩宽扩大修建、集体留用地和宅基地保障、农民多余劳动力的解决、成立合作社、政府出资农民出地建设规划中的停车场广场旅客服务中心等服务场所由农民管理等建议。
星期四(2014.06.19):上午工作主要内容是召开大样村二队研讨会议,参与工作人员有调查组全部成员、城西镇武装部蔡部长、二队队长等村干部及其村代表,会议主要了解大样村二队的土地情况、人口与户数、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对湿地公园的看法和支持度以及建议等,会议中大家踊跃发言,给调查组提供了很多实际性现状问题和良好的建议,例如:建设风情小街、集体留用地和宅基地保障、农民多余劳动力的解决、将原有的道路扩宽修葺等,在改善道路的同时减少农民土地的占用。下午工作主要内容是调查组到湿地公园所在地勘察,具体了解现场的地形、地貌、水系及现状自然状况。到大洋村村民家访问,访问群体为抽样,深入了解村民自然现
状、村民意见和建议。
星期五(2014.06.20):上午工作主要内容是召开大样村四队研讨会议,参与工作人员有调查组全部成员、王启文、王录权、王林金、吴瑞存等村干部及其村代表,会议主要了解大样村四队的土地情况、人口与户数、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对湿地公园的看法和支持度以及建议等,会议中大家踊跃发言,给调查组提供了很多实际性现状问题和良好的建议,例如:四队土地大部分已被征用,剩余小部分土地如何利用?农民的居住能否得到保障等问题;下午工作主要内容是召开大样村三队研讨会议,参与工作人员有调查组全部成员、王启文、三队队长及其村代表,会议主要了解大样村三队的土地情况、人口与户数、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对湿地公园的看法和支持度以及建议等,涉及的谈话内容有公园道路规划、拆迁民宅和工厂、污水排放、电力电信设施设备、集体预留地等问题。
本周工作完成情况小结:本周基本完成原先对沙坡—白水塘湿地公园项目前期产业结构规划设计初步计划。
下周工作计划(2014.06.23—2014.06.27)):
1)对大洋村的坡崖自然村和坡训自然村调查,计划安排在下周一(2014.06.26)完成。
2)整理上周调研成果,结合项目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现状、现场的地形、地貌、水系、现状自然状况及群众意见制作调查问卷,将该问卷发放至每家每户,建立每户一档;
6.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篇六
1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990年, 钱学森针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之后, 胡俊与吴良镛等专家也对“山水城市”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认为“山水城市”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等因素的全面发展和协调[1], 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 对于城市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应该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原则、综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
2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路径
2.1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保护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针对不同的湿地类型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规划;湿地景观营建过程中应采用生态工程的手法促进湿地保护;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支援湿地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意识。
2.2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
湿地生态恢复主要有几种方法:重建, 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修补, 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再植, 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改良, 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改进, 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 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
3 绍兴镜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3.1 项目背景
镜湖湿地公园是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有“水乡泽国”之称。镜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 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 形成大绍兴地区的“绿肺”, 是典型的淡水河流湖泊型湿地。经过多年的建设, 镜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已融为一体, 当前已成为假期休闲, 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2]。
3.2 绍兴镜湖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格局
本研究是基于反规划思想指导下的生态基础施规划。一是, 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可待续发展的支撑框架。通过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获得可博弈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结构, 可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同时给城市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二是, 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途径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镜湖地区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研究, 主要研究三个生态水平过程:雨洪过程、生物过程和游憩过程。目的是将自然元素、生物元素和游憩元素等各种场地元素串联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 并为当地提供持续的自然服务 (图2) 。总体而言做好了水系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以及景观安全格局等方面的工作。
4 生态视域下的绍兴镜湖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定位
按照“城市核心、城市绿心”的定位, 依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通过景观结构的合理布局, 植物景观的科学营造、湿地生境营造的规范设计, 以及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实现区域的协调与融合, 创造出一个能被人们群体所共同感知和交流的视觉和精神愉悦空间, 营造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城市湿地生态环境。
4.2 规划分区
空间结构方面, 我们根据不同的自然生境, 因地、因景科学合理的组织各景观区, 在湿地公园内共规划了3大区块和6个景区。
4.3 植物景观设计整体种植结构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 结合各分区的功能和主题, 将场地分为7个种植区:生态保育恢复绿化区、生态绿植展示绿化区、核心区景观绿化区、环湖界面绿化区、入口形象绿化区、道路景观绿化区、生态水质净化绿化区。
4.4 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功能规划
(1) 湿地净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 同时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滚水堰, 拦截上游来水, 使之先通过台田的层层净化, 再汇入镜湖。通过种植向日葵 (图3) 、油菜类生产性作物、以及野花组合等形成花田, 可供参观展示外, 还可为生物质能提供原料, 带来经济效益。靠近外围区域以密林散种为主, 突出其自然状态和生态功能。
(2) 污水净化。收集来的污水先后经过砾石滩过滤区——土壤过滤区——重金属过滤区——病原体过滤区——富营养化合物过滤区——水质稳定池, 通过建筑残渣堆、梯田、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的过滤、吸收, 最后达到中水标准, 用于冲厕、浇灌等。整个污水净化流程为可视过程, 具有科普教育、生态景观展示等多种功能。游人可进入场地内近距离参观净化过程, 使之对自然污水净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镜湖湿地景观生态技术可涉及到水的循环、能的循环以及物质的循环等诸多方面。水的循环利用技术, 如生态边沟净化雨水技术、屋顶、广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泡沫冲洗”厕所的引用等。能的循环主要有生物质能、小水能、太阳能和风能[3]。物质的循环主要是生态材料的选择和垃圾的回收两个方面。
5 结束语
城市湿地已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它在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对外形象展示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文的研究观点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丰富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 相关理论能够为我国湿地建设提供绵薄之力, 进而不断彰显我国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美学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以绍兴镜湖湿地公园为例, 分析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格局, 景观结构, 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功能规划等方面, 提出了合理的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希冀通过文章的研究, 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湿地,景观,生态,低碳,节能
参考文献
[1] (美) 克雷格·S.坎贝尔 (CraigS.Campbell) , (美) 迈克尔·H.奥格登 (Michael H.Ogden) 著, 吴晓芙译.湿地与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7.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篇七
太湖湿地公园位于太湖度假区景观大道中心区,东起度假区入口处,西至太湖明珠度假村,全长5.5公里,是太湖景观大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生态环境、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旅游点。
太湖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涉及水利、交通、绿化、环境保护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太湖沿岸纵深200米范围的湖面进行高低错落的地形改造,利用湖面、岛屿、湖岸种上各类水陆生植物,营造野生物种栖息、衍生的自然环境, 是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特色景观。以前在这里造坝建鱼塘,导致湿地退化。现在又恢复了太湖沿岸山、地、水的自然亲和力。
西出古城,经木渎、胥口(或绕城高速西山出口),再向西南2公里多便到太湖边的外塘,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直径39.6米、高40.39米的太湖湿地公园的景观标志物──全国最大的水风车。
进入湿地区域便是依水而建、临水之上贯穿整个太湖湿地公园的亲水木栈道,總长3.5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木栈道。栈道通过巧妙的平面和垂直设计,穿插了桥、廓、亭等小品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造形漂亮的美丽景观。游人行走在上,于波光粼粼中悠闲细品太湖的秀美。如果高兴再雇只小船,深入湖中,穿梭于小岛之间,近探多变的景色,远观秀丽的山川,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更是心旷神怡!
湿地公园设有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鸥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春天湖里芦苇翠绿、岸上菜花金黄,一派生机盎然。夏季青青芦苇塘中盛开着各色荷花、睡莲,绚丽多姿。秋冬盛开的芦花,在风中仿佛成了不断翻滚的涛涛银浪。青山、蓝天、碧水加上四季多彩的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投入这城市之肺、难得的休闲旅游场所之中,尽享大自然的馈赠。
8.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篇八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环境有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快导致湿地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本文通过引入景观连接度的基本原理,分析湿地景观设计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及应用,为修复湿地景观破碎化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
引言
近年来,人们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下,对亲近自然的渴望不断升温,亲水而居成为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更高要求。将湿地的概念引入到城市居住区的建设中,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湿地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借助景观连接度理论治理景观破碎化、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等状况,因此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对城市居住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连接度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释义
1.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84年Merriam首次使用景观连接度概念用以描述景观结构特征与物种运动行为间的交互作用,景观连接度就是描述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指标,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
2.城市居住区湿地
城市居住区湿地是指分布在城市居住区范围内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与居住区水景有着本质区别,是拥有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同时能够自我维护及发展的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湿地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态、观赏、游憩及教育的要求而建立的场所,同时又能够保护和修复原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因而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与人本观念的双重因素。
城市居住区湿地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
1.斑块
斑块是景观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景观结构中景观斑块包括水体景观斑块、人文景观斑块、植物景观斑块、动物景观斑块等,这些斑块的结构(斑块的位置、组成和质量、大小和形状、数量和密度,同类斑块的间隔和隔离度)对景观连接度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景观是由众多高连接度的斑块组成,那景观连接度就较高,反之景观连接度就较低。
2.廊道
廊道是指两个生境斑块间狭长的线性区域,其存在为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种群的基因流动提供了保障,因此保护和建立廊道是提高景观连接度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生物体对廊道的要求不同,故在廊道与斑块的自然属性及生物对两者的反应良好的前提下,增加景观结构中廊道的数量是可以提高景观连接度的。在城市居住区湿地中由于形式不同廊道可分为两类: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其中自然廊道包括带状树木、草地、河流等,人工廊道包括道路、桥、木栈道、景观廊架等,合理的配置廊道的空间分布、数量是提高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连接度的有效手段。
3.基质
基质在景观设计中指的是场所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其异样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的性质影响着景观连接度的高低,基质斑块内的空间构成是影响景观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如阻碍物种运动的斑块环绕在生境周围就会降低景观连接度,反之增加。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1.景观节点
人为干预、设计的斑块常常是以景观节点的形式呈现,斑块的属性体现出景点的性质,斑块的大小反映的是景点的尺度,斑块的外形反映的是景点的形态。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考虑景点的数量、密度、大小、形状、间距等因素是保证景观高连接度的前提。
2.道路与铺地
道路与铺地作为景观廊道的一部分,是连接各个景观节点之间的重要构件,不仅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并能够优化居住区景观空间格局,提供交通、休憩、观赏等功能。
3.植物
随道路、水系分布的带状树木、草地作为软质廊道是动物迁移生存的地区,同时是游客观赏的一部分,故在植物配置上应满足生态功能、视觉功能并重的要求。
4.水体
湿地离不开水,湿地中流动的线性水域作为自然廊道为水中生物提供了迁移的路线和空间,同时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或起到引导作用;湿地中的非线性水域为亲水性种群提供适宜的生境,成为其觅食、休息或繁殖的栖息之地,因而在水体设计时,应将水体与外部的连通性、水系网络的生态功能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结语
居住区湿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可以反映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及交流是否一个完善的循环过程,它直接影响了居住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有利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发展,湿地生物资源管理,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下能够解决湿地景观破碎化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黄朝霞(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推荐阅读:
湿地公园设计08-21
游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有感07-19
湿地公园作文春天08-16
黄河湿地公园方案11-02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12-27
清泉河湿地公园散文07-28
湿地公园的主题作文08-21
湿地公园建设可研报告10-26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材料12-15
游湿地公园作文500字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