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4-12-10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2篇)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一

第二分局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分局正确处理管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逐步实现由执法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全方位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高质量,树立提供服务是地税部门法定义务的工作理念。

一是转变观念,完善服务体系。重组征管流程,制定限时办结服务规定,对涉税事项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媒体公布,公开税收政策,公开定税依据,公开执法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纳税服务互信关系、互动平台、互助机制。推行集中办税服务,实施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涉税资料“一户式”储存、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形成统一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格局,为纳税人提供全面、规范、便捷、经济的服务。二是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效率。推行提醒服务,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醒纳税人按期办理涉税事项,避免过失违章。全面推行一家查账、多家认账的检查方式,解决重复检查问题,进一步清理、规范、简并文书资料,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全系统牢固树立了诚信为本的观念、服务至上的观念和法制规范的观念。三是转变职能,拓展服务渠道。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加快地税门户网站建设步伐,推进网上办税,形成了具有一个“门户”入网、一种方式认证和“一站式”办税服务体系。实现了纳税申报、税务登记、查询鉴定等网上办税功能,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省时、经济、周到的涉服务。现在已有44户纳税人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在家里办完所有纳税事宜。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二

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并不是用人单位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单独依靠自己力量能够解决的, 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机制, 在用人单位、员工、政府、工会组织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够发挥作用。

建立用人单位企业文化氛围

要依法建立劳动关系, 严格按照《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使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就自身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得以实现。

美国《幸福》杂志曾发表了人们最愿意在其中工作的100家美国公司名单, 人们之所以愿意在这100家公司工作是因为:

1.员工能够获得平等的尊重, 经理人员和员工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同事之间也是一种友好的协作关系:2.员工能够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 具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 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成就感:3.员工能得到许多预想不到的福利:4.员工努力工作能得到丰厚的报酬。

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有和谐的劳动关系的企业才能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企业。

要成为一个具有和谐的劳动关系的企业, 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氛围。互相尊重是指企业主管与员工之间的自重和尊他。二是营造一个加强沟通的氛围。企业内部上下级的沟通、同级间应制定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沟通制度。三是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氛围。众多的跨国公司都把总部设在环境舒适、环保、健康的绿化生态区内,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建立各级政府监管机制

要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 依法行政, 通过提出立法建议和出台行政规章, 促进和扩大劳动就业, 制定劳动标准,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职工群众的劳动安全卫生, 加大对困难职工群体的扶持力度, 建立三方 (政府、企业、工会) 协商机制, 完善畅通劳动争议诉求渠道, 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行政部门要督察劳动关系。劳动行政部门既是政府的组成部分, 也是代表政府主管劳动工作的机构, 可通过三方协商机制, 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履行督察的职责, 发挥主管的作用。同时还应依法对本区域内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法规的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对违规违法问题提出纠正意见或采取处罚措施, 以达到规范、调整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目的。

健全各级工会组织的参与机制

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认真把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基本任务, 坚持和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制度与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工会宏观参与机制、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工会劳动争议预警和处理机制、帮扶机制;通过基层工会吸纳职工入会、扩大工会覆盖面;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落实职代会审议企业重大决策;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等渠道和方法, 以改制企业和非公企业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困难职工群体为重点, 切实维护他们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权利、精神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

强化员工法律维权意识

员工既是企业生产发展的主体又是劳动关系双方中的弱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 因此, 应该加强法律维权意识, 善于维护劳动关系。员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表现获得权益。要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努力完成劳动生产任务, 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实现人生价值;二是依法维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要通过正当途径据理力争, 必要时应拿起法律武器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三是依法组建工会。通过工会组织诉求自己的合法权益, 变个人维权为组织、集体维权, 以降低维权成本, 增加胜诉几率。

综上所述,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是一项关系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关键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推动建立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用人单位也应密切结合本单位实际, 积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探索劳动关系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劳动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更正启示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三

记者:劳动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焦点,那么这个《意见》是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出台的?表达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劳动关系怎样的期待?

李德成: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关系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条件的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但某些局部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一些老问题和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相互交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布的。

记者:您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对企业的现状和生存环境比较了解,那么这个《意见》出台后,您认为对企业会有哪些影响?企联将如何引导企业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李德成:《意见》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维护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高度,从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行了部署,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物质基础,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的辩证统一思想。

从企业外部来看,《意见》强调要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职工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从企业内部看,《意见》对企业在民主管理、劳动用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将有利于促进企业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管理体系中,使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和职工利益双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意见》也对企联等企业代表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提出了“要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明确要求。

中国企联要充分发挥企业代表组织对企业经营者的团结、服务、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推动企业自律,倡导企业以对企业发展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有机统一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雇主责任标准。

记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意见》的主旨。《意见》也明确,企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要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我们知道,中国企联一直在积极履行企业代表组织职责,那么企联接下来工作的侧重点将是什么?企业权益如何依法维护?

李德成: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中国企联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对企联系统的信任和重托。

近十几年来,中国企联积极与人社部、全总、工商联协调配合,密切关注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努力做好有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劳动关系领域立法以及有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在推动协调劳动关系有关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意见》对企业代表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国企联要把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作为当前和长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细、抓实、落实好,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意见》精神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提高贯彻落实《意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动员和组织企联系统以及广大企业学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总结企业典型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

二是要增强劳动关系协调能力。要继续加强企联系统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向县、区级延伸。要加强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实力量,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要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三是要加强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工作。要整合系统资源,加强沟通协调,完善维权网络建设和维权工作常态化机制建设,加大对企业维权业务指导和法律服务的力度,及时反映企业合理诉求,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

四是要提高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水平。围绕《意见》的要求,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引导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记者: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三方在利益诉求方面是否会出现差异、分歧甚至是矛盾?如何协调和化解这样的分歧与矛盾?

李德成: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就劳动关系各种事项与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的重要渠道与平台。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长远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三方在整体利益诉求上不存在根本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与矛盾。

当然,在具体的利益诉求方面,难免产生区别和差异。这就需要通过协商机制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找出双方利益的结合面和平衡点,努力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这也是三方机制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意见》充分肯定了三方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并对加强和完善这一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组成的三方机制。完善三方机制职能,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重要作用。”中国企联要认真履行企业代表组织职责,在政府主导下,与工会、工商联密切配合,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而为企业健康发展、职工权益依法维护和整个社会和谐繁荣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四

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江苏国兴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国兴通风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0月,是一家生产船用和陆用通风管道的私营企业。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员工280人。近年来,我们在“求质求快求效益,为国为厂为职工”的企业精神感召下,依靠职工,团结拼搏,充分发挥广大员工主力军作用,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公司先后被评为泰州市“文明单位”,“十佳私营企业”,江苏省“AAA级资信企业”、“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公司工会被泰州市总工会表彰为“先进职工之家”、“十佳基层工会”。

回顾近年来的发展,我们认识到:推进企业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并认真抓好落实,才能有力地保障企业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强化领导管理,充分认识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与员工的一个基本关系和纽带,这一关系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稳定发展与壮大。因此,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状况良否成为企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劳动关系不和谐,则企业不和谐,也就不能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劳动关系是

机制,切实提高公司智力资本的运作和扩张的能力。公司始终坚持员工定期培训制度,努力把企业办成一所员工成长的学校,把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和谐力的重要载体来抓。首先从加强硬软件建设入手,不断加强载体建设。在硬件上,先后建成100多平方米的阅报栏和文化宣传橱窗,扩建了100平方米的支部活动室、200平方米的工会活动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改建了阅览室,购臵5000余册藏书,订购了5000多元各种报刊。公司董事长张国兴作出承诺:“只要工会想得到的有益活动,想得出的可行方案,我都支持。”近几年来,累计在硬件方面的投入超过30万元,并且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为进一步满足员工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每年我们都围绕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党工团联手,组织开展各种活动。1998年以来,我们已成功举办了六届职工运动会。至今每年还举办“青年家长座谈会”、“歌咏比赛”、“红五月知识竞赛”、“国庆联欢”等活动,借着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了解、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了解,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和谐。三是健全完善公司绩效管理制度,加大绩效管理力度,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促进内部管理的提升,造就优秀团队。企业鼓励工会推荐优秀员工,把那些敢于坚持原则、敢管、敢作敢为的员工推荐出来,放到领导岗位上来。四是在员工中大力弘扬 “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工作作风,积极倡导“人人快乐工作,工作处处和谐”精神,在促进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实现员工个人发展

了职工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生产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规定,在全市私营企业中率先为公司职工办全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种保险。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正常举行职工代表大会,公司的重大决策也都是首先通过职代会的形式对职工进行宣传发动,发挥职工代表在企业决策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权利,使各项重大决策通过职代会得到广大职工认同,统一思想,取得共识。我们还将每月18日规定为公司民主接待日,通过与职工谈心交流,广泛听取职工在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并积极向公司行政领导进行反馈,公司行政领导定期对职工的意见和要求逐条向职工作出答复,并明确每条意见和要求的责任落实和措施。去年,民主接待日共接待职工30多人次,内容涉及到干部人事、职工福利、民主管理、技术改造等10多类问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公司也积极把“爱”列入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进而使职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平时发现职工因家庭生活发生特殊困难,公司都主动关心,并由工会统一不定期地送给他们慰问品和生活费,让员工安心工作。公司还深入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被公司采纳的建议根据价值大小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

5.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篇五

摘要:结合以sa8000标准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本文将企业的成本收益纳入分析框架,通过动态最优化博弈模型考察sa8000是否有利于改善我国转型期较紧张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缺乏改善劳动关系的动力; sa8000的影响力、国外企业的劳动关系投入等与改善劳动关系呈正相关,而通过sa8000认证的费用与其负相关;企业利润与改善劳动关系之间并非绝对的不相容,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前提下,sa8000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劳动关系。

关键词:sa8000 ; 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 动态最优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corpor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li ning1,peng ren-xian2,liu jin-shan1(1.college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2.school of medical economy,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corpor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vement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sa8000 standards, and by building an optimizing dynamic game model included enterprise′s cost-benefit analysis, this pape examines

whether sa8000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tense labor rela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iven other conditions unchanged, enterprises lack 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ir labor relations.enterprise′s efforts for improving labor relations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the influence of sa8000 standard and investment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labor relations, while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certification cost of sa8000 standard.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it is not absolute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profits and behavior of improving labor relations.in the premise of guaranteed profits, sa8000 standard is good for changing the current tension relations.key words:sa8000;corpor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labor relations;dynamic optimization game

一、引言

随着我国各类企业的长足发展,一些企业急功近利,不讲社会责任,拖欠工人工资、忽视工作安全、坑害消费者等现象不时发生。诸如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出现民工荒等现象被社会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众多的劳动纠纷事件中,问题比较集中的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争议的焦点是关系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问题。《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至2008年,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引起的争议案件均超过当期受理案件总量的60%以上。在同期结案数中,劳动者胜诉的比率远远大于用人单位胜诉的比率。这已经成为企业劳动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并进而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历史上,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存在这些问题。一些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工厂里大量使用童工、强迫超时劳动、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这些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引起了消费者对这些企业产品的抵制。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ta)发起并联合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和其他的一些国际组织最终制定了sa8000标准。sa8000颁布之后在发达国家很快得到了支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如耐克、沃尔玛、麦当劳等纷纷积极实施该标准,并且要求产品配套企业和合作企业也要遵守这一标准。近年来,欧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sa8000标准,欧美等国的进口商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有多家企业陆续接到欧美跨国公司及采购商的通知,要求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的审核与评估,作为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附加条件。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今年温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提出了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有了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使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如果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合理的报酬、较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没有良好的劳动关系,就不可能有长远发展。面对国外汹涌而来的sa8000标准,我国企业应该如何

应对?这是一个关系到众多企业切身利益乃至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以sa8000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出现对改善我国企业劳动关系有何影响?是正面作用还是反面作用?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在斯密那里可以找到踪迹,不过斯密认为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自动履行了社会责任。但是,事实的发展证明了其理论的缺陷。资本主义发展最发达的国家都存在着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凌驾社会利益之上的机会主义行为。正是由此,西方学者(如bowen等[1])早在20世纪中叶开创了近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但直到20世纪末sa8000问世以来,才引起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clarence[2]认为,企业中的劳动者不仅仅是被雇佣者,他们也是企业的成员,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雇主应该对劳工权利负有维护之责任(卡罗尔[3])。mcguire等[4]利用《财富》杂志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企业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但aupperle k.e[5]的研究并未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润之间的确切关系。按照国家商务部的定义,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劳工权利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管理标准体系,旨在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惩戒

性措施、工资报酬等九个方面。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sa8000势必会对我国企业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国内许多学者已对此问题展开了前期研究。冯铨忠[6]指出sa8000是一个自愿标准,不需要依靠政府力量来实施,不属于贸易壁垒,并认为推行sa8000标准为改善企业劳动关系、促进劳工保护提供了契机。刘晓宁[7]强调,自我国加入wto之后,sa8000标准是我国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须遵守的一个必要条件。姜启军、贺卫[8]从sa8000产生背景的角度介绍了sa8000标准,认为企业能否切实履行sa8000标准,应考虑到我国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在当前中国劳资关系“强资本-弱劳动”的情况下,sa8000要求企业在童工、强制雇佣、健康安全、集体谈判、差别待遇、惩罚措施、工作时间和报酬等领域满足一致条件,因此推行sa8000对逐步改变当前的劳资关系格局是一个重要契机。同时也要看到sa8000毕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按照它们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制订的,部分脱离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不能忽视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竞争的某些歧视性、打压性因素的存在(侯志阳[9])。吕景春[10]以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演进及其实践的角度为切入点,深刻研究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路径和基本策略。他认为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李芸[11]和郑启福[12]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劳工标准检查是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滥用贸易壁垒”的认识是片面与狭隘的。针对我国目前劳工权益保护比较薄弱的现状,正确地导入sa8000并将其纳入劳动法制轨道,可有效地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劳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却不断恶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和缺乏,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是构建劳动与资本双赢的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王晶[13]指出,要实现资本-劳动这一具有相对对立性的社会关系和谐,单靠市场自发调解是不够的,寻求长期的劳动关系和谐,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这也是政府的职责。而郑辉、杨恒雨[14]认为,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仅仅依靠政府来改善企业劳动关系收效不大,因此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和外部第三方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刘瑛华[15]、林秋玲[16]认为,sa8000的产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有利于改善比较紧张的劳资关系,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但同时认为,sa8000一旦与贸易挂钩,则有可能被异化为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积极应对,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最终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杜晓郁[17]通过对进口和出口国的经济福利分析,认为sa8000在本质上是一种极具隐蔽性、合理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新形势下的非关税壁垒,只有采取贸易激励政策来推广sa8000,才能真正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已经就sa8000的推行对国内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他们基本认同sa8000对改善企业劳动关系有积极的影响。然而他们在认同sa8000标准对改善我国企业劳动关系有正面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企业利润情况的考察。由于企业是最符合经济人假设的微观经济主体,所以这一点在对问题的分析中却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另外上述学者只是从经验角度进行论证,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本文通过构建动态最优化博弈模型,试图理清sa8000与劳动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在此问题上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由于涉及国内和国外企业的经济行为分析,本文参照wang与blomstrom[18]关于外资与技术转移的经典模型,假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都存在两种活动:一种是产品生产活动,两类企业生产同质无差异产品。两者产品的产量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另一种是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改善活动,该活动影响企业产品对商品链下游企业及最终消费者的吸引力,劳动关系的改善有助于该企业产品的销售量。

假设

(一):设r代表企业与员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指数①,r∈(0,1),是一个标准化变量。当r0时,劳动关系趋于不和谐状态;而r1时,劳动关系趋于高度和谐状态。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就业体制等都处于变革当中,因此一般来说,国内企业劳动关系相对国外企业而言比较紧张,所

以假设我国劳动关系和谐指数rh小于国外企业rf,即rh1,代表了国内外企业劳动关系水平的差距。

假设

(二):国内企业劳动关系的改善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改善劳动关系后的投入产出对比,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国外企业劳动关系水平及国际劳工标准对国内各行业企业的冲击力大小(文中分别以/rf、im表示)。具体来说,国内企业劳动关系的改善是其改善劳动关系后的产出、国外企业劳动关系水平以及sa8000标准对国内各行业企业冲击力大小的函数,即:r[dd(][][dd)]h=iθmkrh,其中r[dd(][][dd)]h为国内企业的劳动关系水平改善量,是国内企业改善劳动关系后的产出增量ih的增函数。θ∈(0,1),反映产出增量的边际效果是递减的。改善劳动关系给企业增加的成本为c(ih),其中ih,c(ih)∈r+,c′(ih)>0且c″(ih)>0,满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im∈(0,1),是一个标准化变量,它表明sa8000对国内企业冲击越大,意味着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接近,在给定国外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好于国内企业的前提假设条件下,下游企业购买国内企业产品的动机也就越弱化,从而受到更大的市场压力。反之,如果sa8000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力越小,则受到的影响越小。

假设

(三):国外企业改善自身劳动关系的努力目标在于追求扩大其产品对下游企业乃至最终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最终扩大其市场份额。假设其函数关系式为: r[dd(][][dd)]f=ifrf

假设

(四):产品市场上,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面临共同的市场需求,但因为劳动关系状况的不同而导致企业产品吸引力的不同,并最终反应在市场份额上。假设市场需求函数如下: p=q-h(k,im)yh-f(k,im)yf 其中,h(k,im)={h[tx-]-[(1+im)k]βh}-1,f(k,im)=[(1+im)kβf]-1,βh>1,01,表明国外企业劳动关系良好的优势在产品市场上对国内企业有二阶影响。0<βf<1,表明劳动关系优势带来的市场优势是边际递减的。

四、模型的均衡求解及推论分析

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进行无限时的二阶段行为博弈。两者首先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对改善劳动关系的投入,即第一阶段企业内部博弈;然后根据劳动关系水平差距和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产出。利用逆向归纳法,对此模型进行求解。

1.企业外部产品市场博弈。在给定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劳动关系差距的情况下,两者在产品市场上进行博弈,其目标函数为: max πh(k,im)=[p(k,im,yh,y*f)-ch]yh

max πf(k,im)=[p(k,im,yf,y*i)-cf]yf 其中y*f,y*h分别表示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最优产出选择。对此阶段博弈问题进行求解,得到两者的均衡利润:

π*h=[sx(]1[]9[sx)](q+cf-2ch)2{h[tx-]-[(1+im)k]βh}(1)π*f=[sx(]1[]9[sx)](q-2cf+ch)2(1+im)kβf(2)

由(1)、(2)两式可以看出,π*f与im、k都是正相关关系,而π*h与im、k都是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从产品市场博弈的结果来看,国外企业的均衡利润是sa8000标准对我国企业产生的影响力及两国企业劳动关系水平差异的增函数;而我国企业的均衡利润则是以上两个变量的减函数。这说明:(1)sa8000标准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力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均衡利润越小。(2)在保证国内企业生存的条件下,如果其改善自身的劳动关系状况,缩小与国外企业劳动关系的差距,我国企业的均衡利润将会增加。

2.我国企业内部改善劳动关系行为的动态最优化分析。国内企业的动态最优化问题是在各个时点上选择ii(i=f,h)最大化自己的净利润折现:

命题四:通过sa8000认证的费用对企业改善劳动关系呈负相关关系。

如果通过认证的费用比较大,则将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虽然企业是否改善劳动关系并不仅仅以是否通过sa8000标准来唯一界定,但在目前我国社会尚无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对我国企业劳动关系进行评估、审查的情况下,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企业是否通过sa8000认证来确认其劳动关系的好坏。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最优化动态博弈模型的研究表明,企业利润与改善劳动关系之间并非绝对的负相关关系;我国企业是否愿意改善劳动关系,与

sa8000标准对企业的影响力大小、国外企业的劳动关系投入多少、sa8000标准认证的费用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与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与最后一个因素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sa8000标准对改变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紧张的局面有其利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sa8000对我国企业整体利润的影响。对我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劳动关系状况。从本文结论中得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企业应积极应对sa8000标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只是被迫通过sa8000认证,然而被迫应付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虽然国际上以企业盈利最大化为目的的研究仍处于主流地位,但从长远来讲,我国企业要认识到国际上对企业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趋势,企业应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检查自身,改进不足,在其利润最大化和劳动关系和谐化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2.密切关注有关国际劳工标准的最新变化和国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大企业的动向。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大公司在事实上垄断着劳工、产品质量等一系列标准,经过逐步推行之后上升为国际组织的世界标准。从sa8000及其其他国际认证标准的发展来看,这一点尤为明显。另外,sa800标准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出新的版本,sa8000:2008标准已经取代原先的sa8000:2001标准,而且从2010年1月1日起,所有认证将采用新标准。因此,我国企业不能仅仅再如以前那样只顾“闭门造车”,而应该打开视野,时刻注意国际相关组织的最新动向,做

到未雨绸缪。sa8000为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国外相关标准上了生动的一课。

3.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劳工权益,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尽可能排除sa8000对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保留其有利于改善企业劳动关系的一面。从深层次意义上讲,当前企业劳动关系紧张,部分原因在于某些地方政府沉迷于对经济增长数字(比如gdp)的盲目崇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不惜牺牲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应当承担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扭转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强资本弱劳动”格局,使劳动者的相关权利得到维护,通过立法、行政规定等手段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进而使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得以有效改善。4.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劳动者工资与福利可能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低工资,无福利;低工资,少福利;低工资,高福利;高工资,高福利。现在处于“低工资,少福利”的阶段,要向“低工资,高福利”迈进,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普遍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在政府,这也是政府的着力点,不能转嫁给企业增加企业负担。同时,在依靠政府来改善企业劳动关系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和外部第三方监督机制,在经济全球化和sa8000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通行的背景下,从多个层面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良性发展机制。注释:

① 劳动关系是指企业管理方与员工个人及其团体之间产生的,由

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详细定义参见程延园.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本文中,指定r为其衡量指数。② 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6-04/19/content_4447306.htm)。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员工工资水平徘徊不前的报道。参考文献:

[1] bowen,h.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new york:harpor & row,1953.[2] clarence c.walto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67.[3] [美]卡罗尔.企业和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 mcguire, j.b.a.sundgren, and schneeweis.corporation of a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31).[5] aupperle k.e., a.b.carroll, and j.d.hatfield.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6] 冯铨忠.浅论sa8000认证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7] 刘晓宁.浅谈推行sa8000标准对调整劳动关系的意义[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1).[8] 姜启军,贺卫.sa8000认证与中国企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9] 侯志阳.sa8000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j].江淮论坛,2006(5).[10]吕景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企业劳动关系的构建[j].经济学动态,2006(8).[11]李芸.从企业社会责任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12]郑启福.推行社会责任标准8000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王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浅探[j].现代财经,2010(12).[14]郑辉,杨恒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1).[15]刘瑛华.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6).[16]林秋玲.sa8000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7]杜晓郁.sa8000在国际贸易中强制推行的经济效应分析

6.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六

天津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1月17日,是由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世界500强)在中国投资的汽车线束制造企业之一,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中北工业园区,毗邻高等教育学院及各大生产企业,地理人文环境优越。现有员工4000多人,厂房面积达40,000m2 实力雄厚,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外商投资百强企业”及“双优外商投资企业”是荣誉称号。并先后取得了QS9000认证、ISO14001认证,产品及服务得到了国内外客户及社会的广泛信赖和尊敬。在大力发展业绩的同时,津住公司一直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建厂十余年,劳资双方一直本着积极沟通,平等互惠的原则,努力构建友好的劳动关系,实现了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津住公司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配套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员工的身体健康,所有车间采用集中供暖和中央空调系统,保证冬暖夏凉的舒适工作环境。以及吸烟室、医疗室等等人性化的设施,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有员工每年定期参加由公司出资并组织的体检,包含多项检查项目,充分关注员工身体健康。公司对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也是稳定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发面,每名新员工入职都由人事部进行基础培训,再到部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样的发展平台使得员工能得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机会。有效的沟通面谈和通畅高效的反馈也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重点,各个层级的管理者都会定期与下属进行面谈,了解工作情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员工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与疏导,保证员工能在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二、坐言立行,充分让员工感受家的温暖

衣:公司每年分冬夏两季为员工订制工作服、工作鞋,并在特种岗位配备安全帽、专用防护鞋、手套等专用器具,充分满足工作需要。

食:餐厅实行外包责任制,为员工把好入口关,回民同事配有专门微波炉及就餐区,充分尊重了其他民族的习惯,在餐厅内部,设置专门的洗手区域,并有热水供应,方便员工使用。

住:在解决了外来人员的就业问题之后,公司还提供了环境优越的宿舍,宿舍配有洗衣房、电脑房、多媒体播放厅等,解决了外地同事的后顾之忧,大大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行:公司解决了市内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租用班车十余辆,免费为员工提供,并在特殊情况下每月为员工提供车辆补助。

三、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使命感

建立企业内刊《津住报》,以报纸形式宣贯津住企业文化,介绍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沟通全体津住员工间及员工和领导间关系,丰富津住人文化生活。公司还在每年中秋节组织开展文艺联欢会、知识竞赛、摄影比赛等,使员工在健康快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7.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七

一、准确把脉劳动就业存在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丰市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 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就业工作的任务较重。同时, 大丰市的就业难群体大多存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年龄偏高的“两低一高”以及就业观念陈旧等问题, 很难满足产业结构升级中创造的就业岗位要求, 特别是青年一代求职与企业用工难以对接, 还有劳动者对工资水平的期望值与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差距等, 就业难度较大。

第二, 人力资源开发任务繁重。大丰市十二五期间新增重大项目逐年增加, 企业每年新增用工总量平均达5000人以上, 人力资源需求量骤增, 港区、开发区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完善, 对外地劳动力和人才吸引力不足,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随着产业升级转移的推进, 大丰市高技能人才缺口日益加大, 优化人力资源技能结构的相关工作迫在眉睫。

第三, 劳动关系中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 以及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 劳动关系将更趋复杂化, 协调好利益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比较严重。

二、依据大丰市经济发展特点制定政策, 搭好就业平台

第一,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 更好地为市内企业服务。现有基层平台加大投入, 保证经费, 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区、村要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 设立专门机构, 确定专人负责,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人力资源情况服务。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 力争在全市所有镇 (街道) 建成功能齐全的基层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信息平台, 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第二,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鼓励和吸引外来人员到大丰市就业。要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针, 以扩大就业、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为目标,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按照实现城乡一体化、适应经济转型发展、解决就业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构建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等要求, 研究出台引进外来人力资源的优惠政策, 着力打造“凤还巢工程”。必须出台鼓励外籍人才、务工人员以及在外务工人员到大丰市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 包括子女入学、住房、医疗、参保等方面。同时, 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其回丰就业、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 采取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为大丰市企业储备提供合格劳动力。一是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划和管理, 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情况, 制订职业培训规划。二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 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充分结合就业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工种和要求, 达到以培训促就业的目的。四是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五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方法办培训, 为大丰市企业培养后备劳动力。

第四, 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真诚善待每一名员工。重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要加大技术革新的投入,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减少用工总量。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减少员工劳动强度, 改善劳动环境, 提高工资待遇, 企业家要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 对待每一名员工。

三、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实现企业、人力双赢

第一, 劳动者要积极转变观念谋就业。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除了需要政府、社会为其创造就业平台外, 劳动者自身也需要转变择业理念, 调整好就业心态。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可能再有铁饭碗、铁交椅, 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一种要素, 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今后灵活就业、阶段性就业、双向选择就业, 将是一种常态。劳动者必须放正心态, 放低姿态, 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 先就业、再择业, 先求生存、再求发展, 先做社会成员、再做社会精英。

第二, 企业要迎难而上扩就业。企业的生产依靠人力的各种投入才能正常运转, 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也必须依赖人的最终消费才能成为有效供给。当前, 尽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积极吸纳就业人员, 主动促进就业, 仍符合企业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促进就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一份责任。这份社会责任既表现为一定的法律义务, 如公平地给予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保证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权利、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等, 也表现为一定的道德义务, 如不轻易裁减雇员等。在最近有关企业“最佳雇主”的品牌评估中, 除了传统指标, 如企业规模、品牌号召力等, “社会责任感”已成了评价雇主形象的重要指标。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责任面前, 不应退避三舍, 而要迎难而上, 就会为企业的形象多添一层光辉, 为企业的发展多积累一份无形资产。这样的无形资产, 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 更能为企业创造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

8.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八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管理创新 意义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91-02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着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据《2010年十大社会矛盾分析》显示,劳资冲突成为我国当前十大主要社会矛盾之首。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如何予以正确认识,并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和谐劳动关系概述

“和谐劳动关系”是从和谐社会的概念中衍生而来,其具体内涵包括:(1)劳资平等是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都有依据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均等权利,只有平等合作,才能够成功订立劳动关系契约。(2)它是平等基础之上的利益协商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核心是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正是这些经济利益的调节不当,才使得劳资纠纷不断。(3)目标是劳资双赢。双赢是处理劳动关系的一种最为公正的态度,它既要求兼顾各方利益主体,又需要确保并促进基本权益,惠及社会。

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点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恩格斯指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契合创新社会管理背景,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搞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不少用人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短视行为导致劳资冲突频发。只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经营者和投资者等多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

3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3.1 劳动者维权意识觉醒,劳动关系凸显不稳定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从被动表达的维权态度转变为积极主张,不仅注重劳动付出与报酬的对等,并且更期望获得均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这使得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各地劳动争议案件中以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福利、经济补偿金等三类诉求为主,占案件总数的79.21%。

3.2 非公有制领域的劳资关系成主体,劳动关系更显复杂性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批劳动力转向非公有制领域,发展成为劳资关系的主体。据统计,200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已达到74.8%。同时,用工形式日趋多样化,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等多种劳动契约的订立,对劳动部门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不可避免地成为劳资矛盾的高发地。

3.3 劳动关系开始由个体调整模式向集体模式转变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劳动者意识到通过个体行动往往很难实现权益主张,劳动维权开始由个体向集体转变,劳动关系调整模式随之也转向集体模式,集体劳动争议频发。例如,浙江省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两年间增长了131%。

4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1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

(1)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构建群防群治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近年来,我国劳动保障立法成绩显著,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予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管理体制,多部门联动以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2)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收入是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为此,要保障劳动者的底线公平,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要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建立健全以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整合,消除影响劳动者分配不公的外部因素。

(3)健全人事争议调处预防机制,有效化解劳资矛盾和纠纷。1)必须健全行业、街道等基层专业调解网络,尽量将劳动争议处置在萌芽状态;2)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实体化、标准化建设,促使更多劳动者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权益;3)建立劳动争议多方联动调处机制,加强劳动、工会、信访、司法等相关部门的衔接,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4.2 进一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倡导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范

(1)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明确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愿景,促使劳资双方利益的一致性。

(2)接轨国际经验,导入SA8000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SA8000标准作为一项新的国际贸易标准,对企业工作环境、劳动时间、雇员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具体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3)尽快建立科学、可操作性的企业劳动守法诚信评价体系,对不同评价等级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其中,将严重劳动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通过行政手段及舆论压力督促其整改并规范;对于先进企业则加大表彰力度,以点带面,通过典型示范来助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4.3 进一步培育劳动者联盟,增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参与力量

(1)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中坚力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基层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言者,既要强化责任意识,又要找准定位和切入点,一方面要最广泛最充分地吸纳一切劳动者,提高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工会组建率;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创新工会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优化运行机制,针对职工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建议,进行归纳梳理,积极落实整改,并及时进行反馈。

(2)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稳固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再就业培训;另一方面,劳动者自身要树立利益共同体观念,强化责任感和归属感,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职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同时,劳动者还应增强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学法懂法,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发挥社会组织创造性,建立NGO动员下的公众参与机制。社会中介力量是联系政府与公众的重要纽带,应通过立法规范来正确引导其发展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有益补充形式。当前不少行业协会、法律援助机构、社会团体等开始介入劳动关系调整领域,代表劳动者来与企业进行协商沟通。

4.4 进一步健全三方协调机制,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

三方协调机制是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就劳动关系为主的社会经济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进行相互协商的组织体制、法律制度以及运作程序,是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健全三方协调机制是关键。(1)遵循通力合作、加强协调和兼顾三方利益的原则,劳动部门、工会、企业代表应从当地实践出发,研究和制定三方协商工作规划和章程,建立健全三方协调机制。(2)结合劳动关系变化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劳动部门应加强管理和监察工作,总工会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会建设体系,企业家协会则积极引导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缓解劳资矛盾,确保协商机制的有效运行和畅通。

总之,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只有充分结合当前劳动关系变化的新特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劳动者联盟、健全三方协调机制,才能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从而为创新社会管理贡献应有之力,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吕吉凤.不容回避的劳动关系矛盾,任重道远的通向和谐之路[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1).

[2] 孙胜梅.创新社会管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浙江经济,2011(7).

[3] 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一个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框架[J].经济学家,2006(6).

[4] 杨国峰.浅谈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求实,2010(1).

9.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九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就合肥而言,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共同促进合肥跨越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阔步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

政党关系是当今政党制度中最基本的关系。在我国,政党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其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奋斗的成果。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探索和实践,为和谐政党关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党关系和谐的根本。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多党合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协力同心把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当然,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更多的是在民主协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党的领导。

(二)明确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前提。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之通力合作的参政党。这从根本上明确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法律地位,成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前提。在多党合作格局中,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从而使多党合作既保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又创造振奋活跃的民主气氛。

(三)坚持团结合作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种团结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团结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形成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又有利于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专制,以及缺少监督造成的种种弊端。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共同目标下,切实搞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基础。

(四)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则。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指出,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在多党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是对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依据。在多党合作格局中,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群言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是否真正与党同心同德,敢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愿不愿意说出真话、实话,进而开展有效的民主监督。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表明,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积极采纳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真诚接受党外朋友的批评、监督,一定能够形成亲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大意义

政党关系是否和谐,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影响。没有和谐稳定的政党关系,就没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政党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在这五种关系中,政党关系的和谐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促进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的和谐,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政党关系和谐,可以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为整个社会和谐提供政治保障;政党关系不和谐,整个社会就会因为缺乏有序的政治参与而难以实现持久的稳定与团结,甚至出现政党之间的对抗导致政局不稳和战乱。可以说,中国政局要稳定,多党合作这个政治格局首先必须稳定;中国社会要和谐,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首先必须和谐。

(二)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把他们的愿望和利益诉求纳入到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中。政党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为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是表达和协调社会各利益关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各政党的参与和推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当家作主;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加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扩大社会各界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都能够得到有序的充分表达,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政党关系和谐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外部动力。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环境,重要标志是“政通人和”。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解放思想,深化发展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发挥表率作用,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凝聚党心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当前,不少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生活作风和民主作风存在突出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政党关系,创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良好环境,必将促进和鼓励民主党派发挥优势,建言献策,更好地开展民主监督,为执政党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外部动力。

(四)政党关系和谐是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考验。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能力不足等“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高度重视执政能力的不足,切实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摆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民主党派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掌握一定的社会政治资源,处理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挥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凝聚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和政治力量,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高执政能力,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三、当前我市政党关系的基本现状

多年来,中共合肥市委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推进合肥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与中共市委形成了亲密合作、和谐共进的良好关系。

(一)市委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制度,扩大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努力扩大他们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拓宽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渠道,不断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都要首先走访、慰问民主党派机关,听取意见和建议。坚持市委领导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制度,切实提高交朋友意识,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密切与党外朋友的感情。市政府18个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建立对口联系制度,120名党外人士担任了教育、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特约监督员。市委统战部加强与民主党派的联系,通过季度例会、谈心谈话、学习培训、参与活动等方式,传递、落实市委决策和意图,积极推动了和谐政党关系的建立。

(二)市委高度重视党外人士的安排使用。政治安排方面,全市各民主党派成员中,现有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常委2人、代表8人,市人大副主任1人、常委7人、代表14人;县、区人大副主任2人、常委3人、代表12人;省政协常委6人、委员7人;市政协副主席4人、常委27人、委员125人,县、区政协副主席8人、常委23人、委员81人。在实职安排工作中,市政府安排1名党外副市长,县、区政府除长丰县外,均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副职。在12个市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安排党外干部担任领导班子成员,全市副科级以上党外干部已达230余人。为抓好党外干部培养、使用工作,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外干部培养、推荐和使用的工作机制。为加强党外干部实践锻炼,选派党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丰富阅历,提高能力。同时,鼓励党外干部参加全市干部交流、轮岗,多岗位锻炼,加速成长。

(三)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健康、有序。在中共市委的重视支持下,市各民主党派按照各自《章程》,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的“三个为主”原则,按每年5%左右的比例,积极稳妥地发展各自成员。到2010年底,全市7个民主党派共有成员3388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5%,中级职称以上的占77.1%,广泛分布在文化、教育、卫生、科研、法律、非公有制经济和机关团体,各级基层组织184个,形成了较为完整、健康有序的组织体系,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打下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民主党派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成绩显著。民主党派历来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多年来,我市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专题调研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以来,市委统战部以“以奖代补”方式评出的优秀调研成果就达103篇,其中在工业立市战略、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受到市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各民主党派近五年在人大、政协提出议案、提案1387件,努力献务实之策、建有用之言,真正做到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社情民意工作,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反映民情、汇集民意、集中民智,为党和政府掌握、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益帮助。此外,民主党派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服务社会,2006年以来,开展送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科技等下基层活动188次,为助学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捐赠款物2035万元,“农村教育烛光行动”、“九三爱心书屋”、“感恩行动”、“乡村学堂讲科普”等活动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服务社会的品牌工程。

(五)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市委把支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6年,各民主党派先后换届,7个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均高票当选,平均年龄54.3岁。几年来,民主党派通过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活动,较好实现了政治交接。五年间,举办党外干部培训班27个,427人参加培训;选送7人到中央党校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各民主党派组织和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共有255人次。市委重视为民主党派解决实际问题,2007年,高标准建设近10000平方米的党派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党派机关办公经费逐年增加,多党合作的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我市在贯彻落实多党合作制度、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党组织和少数领导干部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培养、选拔、使用党外领导干部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与当前合肥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少数成员政党意识不强,对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学习不够、继承不够等等。

四、进一步巩固我市和谐政党关系的建议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和谐的政党关系。但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合肥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共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和谐关系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委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自觉增强多党合作意识,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积极参加统战方面的重要活动,亲自做统战工作,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深入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把是不是重视统战工作、善不善于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党政主要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统战理论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做好统战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高度重视统战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班子成员。关心爱护广大统战干部,努力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要不断改善统战部门的工作条件,对必要的工作经费予以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强中共市委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政治协商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沟通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协商的方式主要采取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各民主党派也可以向中共市委提出书面建议。协商的内容包括:中共党代会、全委会的重要文件;重要人事安排方案;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等。要进一步规范协商的程序,中共市委要根据工作重点,提出全年协商计划,协商的议题应提前告知民主党派,及时提供相关材料,以便民主党派有充足的时间调查研究,充分酝酿,集中本党派成员集体的意志和智慧,更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协商质量。协商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坦诚相见,广开言路,使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中共市委对民主党派的相关建议应认真研究,采纳情况要及时反馈。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同民主党派的联系。加强市政府及其部门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对于民主党派知情出力、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市政府根据需要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提交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有关文件、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征求意见;市政府召开全委会议或其他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列席;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联系民主党派的分管负责同志每年至少走访一次民主党派机关,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组织的各类检查、督察活动,可根据情况邀请有关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参加。要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对口联系的部门、对象、方式和内容,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及其部门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必须明确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具体落实,确保联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收到实际成效。

(四)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加强民主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重要途径。首先,中共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认识,真诚接受监督;其次,明确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依法行政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情况等;第三,民主监督的形式有:在政治协商中提出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党委及其职能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参加人大组织的调研活动,通过政协大会提出提案,参加有关调查和考察活动,担任“特约人员”开展民主监督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明确民主监督的目标、原则、任务、方法,并为民主党派因开展民主监督而发生的考察、调研、走访费用、工作时间等提供保障,要加大民主监督情况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营造民主监督的舆论环境。

(五)进一步加大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既是贯彻落实多党合作制度的需要,也是政党关系和谐的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党外干部工作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一是明确选配目标。在确保市、县、区政府班子配备党外副职的同时,积极推进乡、镇配备,特别是对市直政府部门的党外干部配备做出规划,比如在教育、文广电、卫生、科技、监察、司法、规划、建设、农林、审计、环保、体育等政府部门逐步配齐党外领导干部,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二是加大培养力度。按照“以培养促使用”的思路,建立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多岗位实践锻炼,并有意识地把其中的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三是要建立选拔任用机制。比如在任职资格上允许越级提拔,任职年龄可适当放宽,在职数限制上可先进后出,无合适人选的,可跨地区、跨部门选配等等。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组织、统战部门要明确分工,加强协作。统战部门要做好基础性工作,积极提出建议人选,组织部门要抓好任用,并共同做好任用后的跟踪考核工作。

10.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十

口腔专科医院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10-06-29 18:49: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口腔专科医院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口腔专科医院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卫生部要求医务人员要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的需求。口腔内科疾病是口腔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和就诊率高。有报道指出,口腔专科医院的医疗纠纷投诉中,由口腔内科疾病诊疗导致者占主要部分[1]。究其根源,缺乏良好的医患沟通以及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两个主要原因[2]。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临床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强化细节管理,对在口腔内科疾病诊疗过程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我国医院口腔门诊服务传统流程的现状

管理队伍的优势与劣势 我国的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或私立牙科诊所,其管理者大部分都是从事口腔医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

经验,业务技术熟悉,对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发挥了极大作用;但他们很少或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卫生管理知识培训,其管理能力稍显欠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或者诊所的发展[3]。传统门诊的弊端

多年来,中国医院门诊一直沿用自然流程模式。门诊就诊“三长一短”,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医疗质量。门诊流程出现“瓶颈”现象时,医务人员心情烦躁,难免不出现应付现象,质量就难以保证。门诊服务不满意,埋下了医患矛盾的隐患。本来身体就不适的患者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无效等待上,身体的不适加上精神的烦躁,医患矛盾一触即发[4]。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不和谐,可以初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原因:①现阶段医疗服务的现状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矛盾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②医护人员工作作风不实,缺乏法律、安

全意识,麻痹大意造成服务不到位而导致医患不和谐;③对医疗风险因素及病人个体差异认识不足而导致医患不和谐;④医疗行业管理不到位和“潜规则”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5]。

强化细节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强化细节管理的目标

完全解决病人的问题;不要浪费病人的时间;提供病人想要的服务;在病人要求的地方提供服务;在病人要求的时间提供服务;持续改进、整合服务内容,提供一次性解决方案,减少病人的消费成本[6]。

强化细节管理的具体内容

加强口腔内科疾病诊疗的质量控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很多患者为了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诊治服务,往往怀着过高的期望值来到大型的公立医院口腔专科就诊。口腔内科疾病是口腔临床最常见的疾病,由于医生技术原因使患者认为治疗质量不良、治疗失败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亦较

多。为了在新形式下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的口腔科医患关系,我科加强了对口腔内科疾病诊疗的质量控制,尤其是根管治疗技术的质量控制。作为一个市级公立医院口腔科,口腔医生根管治疗技术水平不尽相同,为了规范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科室组织医生认真学习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根管治疗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此外,每月进行根管治疗质量抽查并进行评分和排名,从而建立起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通过上述措施,我科根管治疗技术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患者只有得到了高质量的诊疗服务,才有可能感谢医生的辛勤劳动,才有可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的经验表明,加强口腔内科疾病诊疗的质量控制是口腔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前提。实施预约制度

1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务社会工作者;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98-2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医患关系也出现了越来越不和谐的局面,医疗纠纷等事件增多。在中国传统的医患关系里,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能够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因而患者对医务人员较为尊敬。但伴随我国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医疗卫生系统,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式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医疗卫生系统机制具有的明显趋利性,成为“自负盈亏”的单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医疗纠纷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当前我国的医患冲突引发原因复杂,发生频率高,调解难度大。一方面,患者抱怨医疗服务与昂贵的医疗费用不相对应,有时甚至遭受侵害;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也承受各方的压力,自身的情绪、压力也无处宣泄。医患关系冲突的实质是医患双方之间的权利、利益的冲突。医患冲突一旦发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医患双方的权益纠纷、道德品性问题及相关法律责任。此外,医患沟通、服务态度、诊疗结果、卫生体制等多种因素也与医患冲突息息相关。

二、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上来讲主要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主要指医患之间的沟通不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双方不能够换位思考。

从患者角度讲,可以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多患者对医学科学都不甚了解,更甚者认为“现代医学可以解决患者所有问题”。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很多疾病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人类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还很多,科学技术条件也限制医学难题的攻克。但患者及家属并不了解,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实际的治疗效果与期望不符,势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严重的医患冲突。其次,即使获取到有限的医学信息,因各人文化素质不同,对信息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在具体治疗过程当中,仅凭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主观评论医生的诊治行为,甚至过分干涉诊治行为。

从医生方面讲,技术至上的观念源于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医务人员过分强调生物因素而忽略其他致病因素,造成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困难。医务人员仍坚持生物医学模式的诊疗观并未转变,而患者又要求医务人员按照现代医学模式进行诊治。医患之间的期望差距较大,必然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继而引发医患矛盾。其次,在临床医疗服务中,充分理解、同情和尊重患者是大部分医务人员所欠缺的,只解释病情结果而没有分析过程,造成患者一知半解的状况。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予高度的关注,强调医学决策首要考虑的是以患者为主体而不是疾病本身。缺乏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是诱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宏观方面,我国现行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现行的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

三、医务社会工作者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功能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解决医患的途径主要有:医患双方协商和解、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诉讼这三种,各有利弊。而医务社会工作者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与病人及家属建立的良好关系,在调解医患关系中可以发挥传统调解途径所不能发挥的功能。

医务社会工作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知识与技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社会及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问题,作为医疗团队的成员,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协助医生帮助患者早日痊愈,达到身心平衡,并使患者因疾病的产生之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对促进社区民众的健康也有很大帮助。具体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当信息提供者,提供咨询服务

医务社工要深入社区、医院广泛宣传医疗常识。让社区居民、医院患者多渠道获取医疗信息,普及常见的医疗常识,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专业特色,治疗项目等。此外,医务社工也要普及医疗鉴定等信息,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提供投诉途径、医疗鉴定途径等,让患者通过正式的维权途径维护切身的利益,避免患者及家属采取非法途径和手段处理医患纠纷。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有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医患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医务社工要协助医生的治疗工作,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疾病与治疗方案的种种疑问,并通过与患者的谈话了解患者以往的病史,致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反馈与主治医师,最终协助医师制定合理准确,符合患者情况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医务社工还需将医院及医生对患者的要求和期待解释清楚,需向患者解释医生的难处,也请医生尽量体谅患者的感受,尽可能多的与患者交流。这样,医务社工就架起医患双方沟通的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医患冲突。具体形式,社工可以组织医患的交流会,提供医患交流的平台。也可以采取情景剧的形式,如医生当病人,病人当医生的换位互动,运用同理心达到互相理解对方的效果。

(三)提供心理辅导,疏解情绪

对患者而言,心理状态和情绪也是影响病情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医生往往只注重患者生理层面的疾病而忽略心理和社会因素,这就使得诊疗过程中患者感受不到人文关怀。患者对于自身患病已经情绪低落,冷冰冰的诊疗过程更加剧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更有甚者会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甚至选择自杀。医务社工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疏解不良情绪。对医生而言,繁重的工作使得医生倍感压力,自身的情绪也无处排解,又怎么苛求医生时刻对病人微笑关怀。医务人员也需要医务社工对其情绪疏导,缓解工作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医患双方各自的情绪有渠道予以疏解,从另一面来讲,也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的冲突。

(四)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

前面说的我国现行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现行的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医务社工处在医患双方的中立面,可以了解病人对医院的抱怨和不满之处,搜集医院现有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形成政策建议向相关部门反映,促进现有医疗制度的改革,从根本解决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兰迎春,王德国.如何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26.

[2]罗卫东.医疗纠纷起因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1(15):700.

[3]秦燕著.医务社工[M].台北: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00.

[4]莫黎黎.医务社工[M].台北: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5]吴任慰.现阶段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2):38.

[6]王卫平.医疗体制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J].医学与社会,2004,(4):3.

[7]曹文妹.医患关系物化的表现及法律控制[J].医学与哲学,1999,20,(12):25.

[8]李永生,朱海兵.医务语言学概论[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88-170.

[9]常伟.医疗防范与应对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56-160.

[10]朱锡光.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视角思考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5,26(2):16-18.

1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十二

1 药物治疗管理的卖点

不少患者患多重疾病、接受多重用药、多个科室、多个医师和多家医院就诊, 这样的情形极需要药物治疗管理。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 即“是否正确选用药品、制定给药方和设计监测计划”和“用药依从性如何、药物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被使用”。克服“该用药不用药”、“不该用药去用药”、“用了药又没有把药用好”等现象。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 患者合理用药的意识也开始增强, 他们也乐意接受药物治疗管理服务。

2 药物治疗管理应注意问题

2.1 注意询问“三史”

2.1.1 询问合并疾病史

若患者有多种疾病, 应注意某专科用药可能影响其他专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 加替沙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癫痫患者或有癫痫史者应慎用。若医师没有询问这一病史, 给前列腺炎合并癫痫患者应用加替沙星, 就会导致用药失误和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

2.1.2 注意询问药物过敏史

药物过敏反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临床特点, 其中速发型变态反应 (例如过敏性休克、荨麻症、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支气管痉挛) 的发生发展迅速。某中药注射剂说明书提及“有药物过敏史者或过敏体质者慎用”。若医师给这些患者应用该药品,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生命危险, 就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2.1.3 注意询问用药史

患者在本次就诊前可能已经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方案, 因治疗效果不佳, 或耐受性差前来就诊。一些患者正在服用保健品或自购非处方药、他院就诊后用药、其他专科就诊后用药等。接诊医师若不注意了解这些信息, 就可能造成重复用药、多重用药引发的恶性相互作用或原先治疗方案并没有实质性改进[3]。例如, 某高血压患者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因发烧、干咳、疲倦等症状就诊, 经检查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若医师不注意询问用药史, 就予以利福平和异烟肼治疗, 结果会由于利福平对硝苯地平药物代谢的显著诱导作用而造成降压治疗失败。患者一旦了解到硝苯地平与利福平属于配伍禁忌后, 就可能引发投诉。我们在询问用药史方面做得比较规范。例如, 血液科医师和临床药师联合分析了患者的用药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数据后, 呈报了全国首例因服用某中成药引起重度溶血性贫血的药物不良反应。

2.2 应了解患者的经济能力和医保信息

选药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和医保信息。对于享受医保的患者, 在必须用自费品种时, 应让患者知情并征求其同意, 在门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有所体现。对于经济能力不足的患者, 应简化处方, 尽量应用基本药物, 不要让患者自行从处方中挑选他认为“最重要”的药物。另一方面, 考虑药物的治疗成本时应该注重的是治疗总成本, 而不是单一的药费。因为有可能较高的药费支出 (与低费用药物相比) 可以缩短住院天数、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早日恢复工作, 使患者从住院费、不良反应治疗费和工资损失的减少中获得充分补偿, 治疗成本反而降低。但在应用这些药价较高但治疗总成本反而低的药品前, 医师应让患者知情。

2.3 合理设置药物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是在对疾病和患者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确立的疾病治疗的预期最终结果。例如, 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降至某一水平。确立目标是一个决策过程, 不仅从治疗疾病本身出发, 更应从患者综合结果去考虑。比如,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不仅是严格控制血压, 还要考虑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及逆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为<130/80mmHg, 而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 。

2.4 在遵循治疗指南的基础上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指南的采用对于合理用药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能使药物治疗更有效、更安全, 更体现医疗品质[12]。对于抗高血压药的联合治疗, 简易原则是A[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或B[Beta-blockers (β受体阻断剂) ]联用C (Calcium atangonists, 钙通道阻断剂) 或D (Diuretics, 利尿剂) 。若联用依那普利和阿替洛尔, 则不够适宜, 不符合高血压控制的指导原则。治疗指南在医疗机构的具体细化和操作路径也称为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s) 。例如, 胆石症手术治疗的临床路径规定了围手术期应用哪些抗菌药物、剂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和疗程, 对使用范围、权限和指征都有详细的描述, 这就从最大程度上规范了不同医师的用药行为, 防止不恰当用药引起的医患紧张关系。

对于孕妇、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 必须仔细选择药物。例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禁用于孕妇。若不注意这一点, 孕妇用了该药就会带来医疗纠纷。孕妇取药后发现说明书中明确提及“孕妇禁用”而不敢用药, 再去找医师退药和更改治疗方案。尽管患者尚没有用药, 像这样的情况在国外属于C类用药失误[8]。对于育龄期的女性痤疮患者, 皮肤科医师必须要询问患者是否考虑生育要求。若患者近两年有生育要求, 则不能给其应用维A酸类药物, 因为这些药物对婴儿有高度致畸危险性, 妊娠前2年及妊娠期禁用。若患者不考虑近期生育要求, 有经验的医师会在病历上作记录, 表明已与患者进行相应沟通。

2.5 注意处方开具的规范性

开具处方应书写清晰, 并注意检查。例如, 4岁女性荨麻疹患者就诊, 专家检查后口头医嘱“苯海拉明糖浆一日3次, 每次4m L”, 请旁边的进修医师开具处方。但进修医师开具的处方是苯海拉明糖浆一日3次, 每次10m L。药房在发药时杜绝了这一起用药失误。因为4岁儿童的常用剂量为4m L, 超量应用可产生心脏毒性和镇静过度不良反应。药师打电话了解情况, 原来是进修医师把专家的4m L读音听成为10m L。因此, 若不注意处方的开具规范性, 医术再高明也会招致潜在的医患纠纷风险。我院各医疗诊室配备微机和打印机, 实行诊疗医师处方负责制, 医师电子化处方后再打印出纸质处方, 医师检查确认无误后交给患者。收费成功后药房网络打印机自动打印标签。药师接方后, 按“四查十对”方法调配。该流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并不断注意细节的优化, 已有效地改善了处方失误引起的医患紧张关系。

2.6 尽量按适应证用药

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具普遍性、合理性和风险性[4]。对于这些用法, 医师要有足够的证据, 要与患方进行充分的交流, 让患方知情, 并在病历中有相应的记录[5]。另外, 要注意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彩页介绍与说明书内容不同, 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可能有更新。药剂科应及时对本医疗机构的处方集进行修订以适应这样的变化。笔者曾接受一肝癌术后患者家属的药物咨询。家属抱怨去氧氟尿苷胶囊适应症未提及肝癌, 并对医师的水平提出质疑。药师耐心解释, 告知去氧氟尿苷胶囊能预防肝癌术后的复发和微小转移, 可用于肝癌术后辅助性化疗[6]。经过药师的答疑和与当事医师的沟通, 患者家属理解了医师的治疗思路。对于适应证以外用法, 可以采取临床科室打报告、提供证据并在药事管理委员会备案的做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医疗纠纷的风险[7]。

2.7 规范药品调配、加强处方适宜性审核和用药教育

药师必须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调配, 注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避免药品误发他人、标签错误等低级错误。特别是对于联机打印的处方, 一定要仔细核对标签上的用法用量是否合适。《处方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第三十六条规定“药师经处方审核后, 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 应当告知处方医师, 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第三十三条规定“药师向患者交付药品时,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 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 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这三条重点突出了药师应加强处方适宜性审核和用药教育。实践表明, 做好这两个环节可以改善医患关系。例如, 某处方含两种药物即吲哚美辛片 (25mg、tid) 和地塞米松片 (1.5mg、tid) , 疗程10 d。药师提醒医师两药合用有潜在的消化道出血风险。若医师认为短期用药尚无必要合用胃黏膜保护剂, 在这种情况下药师要特别做好用药教育工作, 告诉患者注意大便颜色, 若发生黑便或柏油样便, 应立即就诊。向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指导用药, 使患者成为药物治疗团队的一份子, 是十分有必要的。

2.8 制定切实可行的药物治疗监测计划,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修订治疗方案

这一点对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例如癫痫患者应用卡马西平时药物治疗监测计划应至少包括: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监测、观察有无共济失调症状、有无皮下淤斑、出血点、有无皮疹发生、有无头痛或头晕症状以及血常规监测等。在开具处方时医师就应想到这些问题, 对于住院患者则应适时开具各种检验单或护理医嘱。按照监测计划, 及时评价临床、实验室数据来发现问题。对于门诊患者, 应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教育, 告诉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监测方法。要充分调动患方加入到治疗团队中来, 克服以往由医师作为单一治疗决策人的缺点。没有药物治疗监测计划, 就不可能有预见性的管理措施。忽视这一点, 就会带来极大的医疗纠纷风险, 特别是那些缺乏药物治疗监测后果严重的病例。例如, 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说明书中提及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鼻饲卧床、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长期接受不含维生素K1的静脉营养制剂, 若需要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 国外推荐预防应用维生素K1。若医师未开具含维生素K1的肠内营养剂或静脉营养制剂, 又没有进行大便隐血和小便常规检查, 那么一旦出现严重低凝血酶原血症引发消化道出血或其他脏器出血, 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我们深切体会到, 用药期间应注意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物治疗监测的结果, 及时评估疗效和注意疗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 有利于及时修订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请有经验的临床药师会诊。让患方明白应明确疗程和疗程中注意事项、下次复诊时间、哪些情况下需要提前复诊、何时治疗结束、是否需要维持治疗[9]。

2.9 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性

尽管有药物治疗指南, 但是目前用药习惯对于医师制定治疗方案仍有很大影响。因此, 医师轮岗换班时尤应注意治疗的安全性。例如, 某医院曾发生一个因医师轮岗更换药物治疗方案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的案例[10]。患者患心绞痛, 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片5mg、tid, 治疗效果不错。更换主管医师后, 医嘱停用该药, 换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50mg、qd。当时医嘱时间大约在上午查房时, 患者早晨已用了短效制剂, 由于医师没有明确提及长效制剂当天何时给药, 而短效制剂已停用。结果待电脑医嘱单统一处理完毕, 送至病区药房, 拿到药品已是下午。由于患者中午未接受短效药物治疗而长效药物又未及时跟进, 因此, 该患者在中午出现病情恶化, 虽经抢救成功, 但该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护士碰到类似情况时, 也应注意与主管医师沟通, 正确小心地执行医嘱。

3 加大信息技术在药事管理中的应用

推行电子化处方、电子病历、条形码技术、电子药物手册、在线合理用药审查与不适宜处方提示技术, 加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局域网等信息技术建设、数据挖掘和数据库维护更新, 有利于从源头杜绝用药失误, 缓和药物治疗相关的医患紧张关系[11]。例如将罗红霉素片的用药时间设定为唯一选项“餐前”, 就可以杜绝餐后应用的不适宜处方。若某替硝唑针为含葡萄糖的输液, 那么在数据库中药品名称应该是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而不是替硝唑针。这样可以避免给糖尿病患者应用本品的用药失误。

总之, 加强药物治疗管理, 完善合理用药制度, 认真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的理念,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培育医师、药师、护士和患方的协作关系, 以及加大信息技术在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等, 可以形成从专业技术、操作程序和管理层面有机结合的综合策略, 这些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品质, 有效防止用药失误, 缓和药物治疗相关的医患紧张关系。

上一篇:社会实践部部门介绍下一篇:思想汇报谈入党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