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2024-09-01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精选3篇)

1.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篇一

苏格拉底法:为了有效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智德统一论:他认为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七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这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由教育: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

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化、专业化的训练。

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机构: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拉丁修辞学校、医学院

罗马教育出现的变化:

1、在教育的管理上,共和时期完全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出现了国家化的趋势;

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

3、由于专制政体建立,在帝国时期,罗马学校中修辞学和演说术的研究与教学日益倾向于为研究而研究、为教学而教学,日益偏重于演说的技巧而忽略演说的内容本身,日益走向形式化、公式化,从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

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

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

西赛罗:罗马共和后期的政治家,拉丁散文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罗马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应当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出生于西班牙,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昆体良注重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素质,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即言即行的人;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应当是公认有学识的人;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教师既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又要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的产物。西欧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习和堂区学校。

教会学校: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严格管理等特点而成为重要的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早期,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为培养封建统治接班人的世俗教育,包括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的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是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一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

中世纪大学组织制度: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中世纪大学成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所谓城市学校,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市民对教育的广泛需要,促使城市当局建立新型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城市学校。实际上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包括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

经院哲学是教父哲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级的产物。

经学院对教育的影响:

1、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2、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3、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

4、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5、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快乐之家:在孟都亚宫廷学校,儿童的天性、个别差异、兴趣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具体反应到教育过程中:学校实行学生自治,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由于上述特点,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成为快乐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建的学校与原有学校的不同之处:它们大都由世俗政府或民间创办;

2、它们主要适应了人们学习古典文化的需要;

3、它们以培养绅士为主要目的。

伊拉斯谟:是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自幼受到较为系统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教育著作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

伊拉斯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他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虔诚的信仰、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的人,高度重视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巨人传》,他的教育思想也集中反映在这部小说里。在巨人传中,拉伯雷通过对王子高康大的成长过程的描述,辛辣地讽刺了经院主义教育,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蒙田:是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中的《论学究气》、《论儿童的教育》等篇。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道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世俗化、贵族化、变革性。

耶稣会学校的管理特点:耶稣会学校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和教士,使学生绝对服从天主教、为教皇效忠。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耶稣回学校非常重视培养服从、顺从、守纪律等品质,严格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和学校当局。耶稣会学校采用军队的管理制度,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耶稣会学校都设立学籍记录;实行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培训极为严格,并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

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

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和伊顿公学 星期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

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会教师A·兰开斯特创立,在实现导师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

新大学运动: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期间,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许多新的学院,后又逐渐发展为地方大学

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里的初等教育的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国:

国家教育论:法官和教育家拉夏洛泰在1763年出版了《国家教育论》,书中极力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国家应积极兴办学校。拉夏洛泰在书中批判了耶稣会的教育,主张国家要培养善于从事实际事务、是国家强盛的人才。为了改进教育,他强调,中学的教学科目应包括数学、物理、手工业、农业知识、近代历史和法语等。帝国大学: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所为帝国大学,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而是掌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利的部门。,帝国大学设总监、审议会和总督学府。1793年12月19日通过了《公共教育法》,法令确立了普通教育公立、免费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工作不得违背国家的法律,要求学生掌握一种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技能。

1801年7月15日,签订的教务专约标志法国资产阶级利用宗教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的开始。

费里教育法: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教育法。法令规定,儿童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重申教师任教须获得国家颁发的证书;要求学校不得饰有宗教标识,不得开设宗课,但允许假日在校外接受家长所希望的宗教教育。总之,费里教育法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类型是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国立中学实行寄宿制,重古典学科,主要为学生升大学服务;市立中学的课程低于国立中学,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担任国家官员。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由初等小学、高等小学组成文科中学:系宗教改革时期由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科中学演变而来,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官员。

实科中学:18世纪初,随着德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原有的为贵族服务的文科中学不能满足工商业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实科中学受到重视。实科中学重视近代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传播,推动了德国工商业的发展。

巴西多:德国著名的泛爱主义者,呼吁按照卢梭的思想创办泛爱学校,1774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年,他在德骚开办了一所泛爱学1770—1774年间出版了《初等读物》小册子。洪堡德改革:洪堡德,新人文主义代表,改革首先调整和加强了教育机构领导,撤销了高级学校教育委员会,建立了领导和管理全普鲁士各级学校的公共教育部,洪堡德任部长,其次,对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重建。改革使德国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得到了较快发展。

柏林大学:1810年,在洪堡德的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它不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设立了讲座制,不强调死记硬背,重视教授的演讲和学生的探讨。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

彼得一世教育文化改革:

1、实行新的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2、开办普通学校;

3、设立专门学校;

4、创建科学院。莫斯科大学1775年建立

改革原因:改革前,教育一直由东正教教会管理,当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神职人员和传播东正教及扩大其影响而世俗教育相当落后,许多贵族及其子弟大都没有学习文化的习惯。

十月革命前教育落后的原因:为了限制和镇压革命,俄国沙皇政府又实施了一系列发动政策和措施,这一时期,沙俄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力图维护鼓足子的的受教育权,加强教会学校的地位,加强学校的宗教教育,坚持教学内容的古典主义方向,削弱实科学校的内容,加强对各类学校的控制等等,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俄国教育的发展。使得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十月革命前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

美国独立以前学校类型:主妇学校、市镇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文实学校 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 贺拉斯曼:184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积极倡导由州政府举办公立学校,以区别原来由教会办的慈善小学。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 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了《义务上学法》

《毛雷尔拨地法》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毛雷尔拨地法,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1人,联邦政府就拨给州3万英亩公有土地,作为创办实施“自由与实用教育”学院的经费。拨地学院 教育改革的表现:

1、兴办公立高等教育;

2、重视技术训练和专业的教育;

3、原有的大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昆西教学法:1875—1880年,美国家余家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担任教育局长期间,吸收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结合美国的实际,提出了“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在课程指导思想的改革上,他强调学校课程要发展儿童的个性,要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一课程为中心。在教学科目上,他增加了手工、游戏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他废除了背诵法,强调领悟和理解,主张进行实物教学、观察教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他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昆西教学法。6事会研究了中学学科开设和中等—3—3制: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理教育目标的问题,1895年,该理事会批评了普通教育的8—4制,建议缩短小学年限,形成了6—3—3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该学制是美国成功解决现实问题的范例。初级学院:19世纪末,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讨论重新划分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分界线问题,即本科的性质问题,分界线应当划在4年制的学院第2年与第3年间,并且主张把学院划分为初级、高级两部分,初级部分可以单独设立大学,这样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初级学院的提法。

七大目标: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做家庭的有作为的成员、具有就业能力、胜任公民职责、会利用闲暇时间、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影响: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学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了美国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藩学:一般设立在地方封建主“大名”的领地上,以培养藩国的武士为目的。

福泽谕吉: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过汉学、兰学,主要著作有《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文明教育论》 学制令: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文明开化,就是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技

术和知识,以保证日本的独立、富强,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强化对日本各级学校进行改革和管理,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家政体,十分重视对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的多的方法”

泛智教育: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他十分重视对泛智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私学教育全面运用的结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与夸美纽斯对教育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有关。他尖锐地批评了就学校的种种弊端,指出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食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教育只有模仿自然,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总之,原则是他对自然、社会和教育进行一定认识的结果,起着很多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在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进行了研究,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后人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近代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他看来,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些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正视从这个思想出发,夸美纽斯提出了有关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育用书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丰富内容。

1然的法则,从直观、容易、彻底、有、教学原则:他主张教学要遵循自效上下功夫。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彻底巩固性原则

2、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学年制、班级集体教学:就是把学生由个人变成小组,再由小组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他认为集体教学还可以使学生间相互帮助和竞争,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3、论教学过程和教学用书,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他提出教科书应带有插图,要形象直观,要有生动的实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洛克:应该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教育漫话》:洛克代表作,书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的主张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绅士的四中品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洛克对体德智的论述:关于体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其子弟在身体素质上的严格要求,在德育的见解,反应了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更接近道德教育的实际,其中和多内容是由合理性的,在智育上提出的一系列见解和主张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洛克本人对智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对近代西方智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智育的原则和方法:

1、通过多样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自由,2、要养成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

3、尽量联系实际生活;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让儿童自己做事情。《爱弥儿—论教育》:卢梭1962年发表的教育小说,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通过该书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加油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原则:强调教育过程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论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

1、从出生到2岁婴儿期的教育2、2—12岁儿童期的教育3、12—15岁少年期的教育4、15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 赫然巴特:教育目的的实现设计三个方面:教育对象—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学;形成学生一定的观念—德育 教育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顺序,通过管理、教学、训练三个阶段来完成 1902年《巴尔福法案》: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首相巴尔福指派教育委员会代理干事莫兰特对英国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查,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一项议案,并由巴尔福首相于1902年3月24日提交国会下议院,同年12月20日该议案获得国会通过,从1903年4月1日期生效。影响:废除了原来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地方教育委员会,授权郡和郡级市议会建立起负责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地方教育局,学校分地方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两种,教会学校的董事会保留任免教师的权利,但每个学校的董事会成员中有2名必须经地方教育当局任命。形成了中央控制与地方分权结合的教育领导体制 1918—1917年初等教育发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费舍法案》:1914英国政治、经济实力的衰落使国内矛盾更加激化,劳动人民在教育领域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有增无减,在斗争中,英国统治者进一步了解到德国广泛实施国民教育卓有成效,从而考虑对英国国民教育的不完善进行改革,1918年,英国通过了以文教大臣费舍尔命名的费舍教育法。内容有: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5—14岁,并把初等学校分为5—7岁和7—11岁两个阶段;责令地方教育当局为公历初等学校较年长和有才干的学生开设高级二实用的课程。

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教育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教育遭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教育,英国政府发表由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起草的《教育的改造》白皮书,陈述了政府的教育改革建议,在对这些建议进行讨论之后,巴特勒于1943年年底向议会提交了一项法案。1944年,这一法案获得通过,成为1944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内容:

1、废除原先只负责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全国性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以加强中央对教育的集中领导;

2、废除以往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制,重新把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5—11)、中等教育(11—18)和继续教育;

3、把义务教育年限从原先的9年延长为10年,并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实施11年义务教育;

4、公立中学实行免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性向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

5、根据不同经费来源将学校分为郡立学校、民办的志愿学校和独立学校;

6、详细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影响: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它被20多个教育法案和议会其他法案所修正,但这些修正案并没有动摇1944年教育法案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这一法案仍然是英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

近30年来德国教育发展的表现:教育普及程度非常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人员平均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教育质量提供有关的是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断增强;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德国中学的三种类型: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联邦德国规定,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如不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这是法定的义务。

中等教育七大原则: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础训练、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就业知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运用闲暇时间和具有道德品质。初级学员: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阶段的教育,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既可以成为中等专门人才直接就业工作,也可以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大学完成正规高等教育。《国防教育法》:联邦政府于1958年9要教育大法,即《国防教育法》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战后重,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

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教育的质量。

1、增加学生贷款,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加强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3、设立国防科研奖学金,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可得到高额奖学金和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

4、加强天才教育,选拔天资优越的学生重点训练、增进指导;

5、设立语言研究学习中心和训练班,提高现代外语教学水平;

6、研究和试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影、电视、广播及与教育有关的视听设备,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设施;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8、发展科学新闻的传播媒介;

9、进一步改善各州的教育统计。

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基本教育法:根据新宪法的基本精神,日本在美国派出教育使节团的主持与配合下,制定了教育基本法,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1947年3月31日,由日本国会通过颁布,是战后日本的一项根本教育大法,对有关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学校教育法:为了按照教育基本法的原则设置学校,1947年3月31日还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包括9章108条及附则。采用了美国的6—3—3—4制确定形式上单轨的学校制度,并对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的入学、目标、年限、校长及教员、经费、管理等事项,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前苏联教育发展70年较大的教育改革: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构、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大力开展扫盲工作);20年代前苏联教育发生的变化;30年代至50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普及义务教育年代初期教育的调整和发展(对普的实施、加强师范和高等教育,重视教育科学研究);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教育大改革(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1964—1973年的教育改革、1977新学校:年以后的教育改革)最早是由英国教育家雷迪于

1889年创办的“艾伯茨霍姆学校”而著称,他的办学宗旨是学校应成为一个真实的、实际的、儿童能在该处发发现自己的小世界;我们要训练儿童能力、智力、体力以及手工技巧与敏捷,这是新学校最初的教育观点。新学校特点:在具体实施上,一般都是由私人或资产阶级教育团体经办的,开设在乡村或城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一种寄宿制学校;规模一般不大,但校舍设备完善、富丽舒适,师资条件比较优越,实行收费制而学费昂贵;非常重视体育,目的是使未来的实业家们有强健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在智育上十分强调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开设多种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课程;在道德教育上,、往往通过学生在学校的自治来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和自由,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养成一种道德观,宣扬社会合作,培养善于应付社会圣生活的能力。

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她在弱智儿童和幼儿教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在世界享有一定的威望。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1、首先表现在知行合一学说上,杜威认为在变动的社会中,再用传统教育的办法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是无用的,而主张人的行动,这比传统教育给学生灌输死知识是有进步意义的,依次而发展的发现法在今日仍在发挥着作用。

2、把教育看成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比历史上教育从内展开说和从外形成说,有着一定的辩证哲理,更有说服力;但这又是一种唯心主义主观经验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3、把教育看成生活和生长,注意当前情景,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比历史上的教育复演说、历史回顾说及生活准备说更具有活力,得以注重现实。但他把教育特有的性质与生活、生长混为一谈,实不可取;

4、把教育看成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和改组,使个人的能力增加,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增加,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比历史上的形

式训练说和实质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但他片面强调掌握直接经验,轻视间接经验理论的学习,实有偏颇之处;

5、把学校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克服了传统学校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学非所用的浪费现象,但这也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6、教材心理化是使教材的逻辑排编,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的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凄厉积极的作用。但这套教育理论也确实存在不少片面之处,如过分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无视间接经验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消弱基础知识学校的顺序性和系统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他突出儿童中心的地位,而忽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影响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校的有序管理。尽管如此,杜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家,建立起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他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系统的核心,在他看来,形成战斗的学生集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而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将每个人教育成为集体主义者。但是,培养集体主义这个不能只靠说教,而是要把个人放在坚强的集体之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这种集体教育理论概括起来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马卡连柯在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集体主义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平性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集体的作风与传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而且对教育理论的见解也至为深刻,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在人的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德的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在美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他把美誉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见解也甚为独特,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在劳动教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而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强调而他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间断,这是根本的根本。在教育管理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而管理的重点应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才的培养,其他工作都以此为中心,兵服务与这一中心。在具体领导经验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做到:带领全校教师坚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地研究总结自身经验,完善教育的技巧;依靠心理学知识,不断地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助和自身的教学教育时间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创造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虽然一生都是一个普通的校长,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又是一位创造了累累硕果的教育家。他的遗产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以多方面女的、生动而实际的启发,尤其宝贵的是他不拘于传统旧习,而仅仅与教育的现代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是使它的教育实际经验和理论观点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也不能完全摆脱各种局限,他的教育著作在阐述具体经验上丰富翔实,但对它们所作的理论论证还嫌不够。它在提到人的个性形成时,往往使用培养人性这一抽象的说法等等。所以这些,多需要对之作出具体的分析。

2.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篇二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

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启迪相结合。在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既要关注音乐史学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教授,又要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中外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和学院对于分院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注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贯穿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实践奠定基础。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相结合。在对中外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鉴赏、演奏、演唱和即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音乐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的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邀请当地音乐史学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未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当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学宗旨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赋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符合现实需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课堂中,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繁杂、艰深的音乐史学知识与轻松简单的音乐作品鉴赏灵活紧密地结合,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结构,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及事件,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灵活掌握powerpoint制作技巧,利用鲜活的幻灯片制作技巧,将文字、动态图片及动画设计技巧巧妙结合,使理论知识讲授更加生动,之后选择播放一些较为经典的作品视频片段,边观看边分析,将鉴赏与理论知识讲授紧密结合,将课时时间安排紧凑,这样就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供的视听资料也可以作为学生未来的教学资料进行储备,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真正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3.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篇三

1填空:《新闻调查》

2简答:《第一时间》

《新闻60分》

《汽车节目》

《真人秀》

3分析:所喜欢的节目(开放型,角度:节目定位、内容、形式)4名词解释

 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与嘉宾或参与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

 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不同于人们的日常谈话。

 电视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节目,它包含了游戏节目、影视剧、纪录片及其他相关节目的要素,既有纪录片的纪实性要素,也有影视剧的戏剧化要素,还有竞技游戏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要素。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自由而真实的竞争或体验行为,从而凸显参与者本身个性,与受众互动的电视节目。

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指以杂志的编排手法,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新闻编排在一起的专栏新闻节目。(以节目时长命名的《60分钟》是美国CBS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 电视节目形态:对各类电视节目就其形式结构来加以分类的一个概念,是指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特征,涉及电视节目内容和结构方式、表现方式等方面,在层级上,它处于电视节目类型之下而略高于电视节目个体。

 节目模式:在节目复制化生产过程当中的标准样式,并确保基于该样式制作的节目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5论述:《汽车节目》

上一篇:客运调研下一篇:2021全国交通安全日交通安全讲座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