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

2024-11-16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12篇)

1.《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 篇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有感

大学刚刚毕业不久,我就来到了一所崭新的学校当一名美术教师,当我来到学校的那一天,看着崭新的学校,我对自己说:“我的职业生涯将从此起步,开始新的生活”。我们的校领导十分关心我们新教师的成长与学校,不断的为我们这些菜鸟创造好的学习的平台和条件。在上学期最后的一次会议上,校领导为我们这些老师买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让我们从中学习一些别人的经验总结,有助于自己能够更好的去做好教师的职责与义务。一个短短的寒假生活,从中穿插着一个春节,短暂的寒假生活因为春节的走亲访友而异常的忙碌!可是我并没有忘记领导为我们考虑的希望我们学习阅读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我每当晚上有空的时候便会认真的阅读下。在阅读过程中,有些章节内容让我深有体会。

“教师完全可以道歉”正式我在第一学期中学习到体会到的。记得有一次,我给自己带的班级上劳技课,因为是手工类型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制作,所以我对课堂的管理不是很严。在课上,我们班级里面的某一个平时表现十分活跃,思维很开阔的同学,在课上带头起哄,影响正常的上课次序,屡教不改,自己不认真做,还去影响其他同学。当时我十分的生气,一改平时温和的态度,在课上直接严重的批评了他,对他在全班面前进行了思想教育。至此以后,每当我回到我自己班级的时候,他都会刻意的远离我,疏远我,事后我问其他同学,他怎么回事,原来是因为我上次在全班面前严重的批评他让他觉得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面子有点挂不住,所以对我这样处理批评他很有意见。

当我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想想,他上课扰乱次序,影响其他同学,不动手操作,就知道说话,我觉得我并没有做错啊。刚开始几天我也不以为意,随便过几天会好的,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结束,不经意间,他对我的可以疏远以成了习惯。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想想也是,没有教好学生是我自己的责任,我不能责怪学生,他们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如果他们能够懂得所有道理,那么还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做什么。

我试想着要如何去缓解彼此的这种师生疏远关系,最后,还是想以后最简单的方式处理他,毕竟和孩子交流直接一些比较好。

有一天刚给他们上完劳技课,我就可以把他留下来作为值日生打扫卫生,帮班级整理劳技室的用品。我在和他一起打扫的同时直接问他:“还在因为上次凶你而生气啊!对不起啊,老师没注意你已经是初中生了,没有考虑到你的在同学们面前的面子问题,当众训斥你,对不起啊,帅哥”。经过我这么一说,他还有点不好意思了,有点措手不及,没想到老师会主动跟他道歉,哈哈。当我看到他笑着对我说:“老师,嘿嘿,其实上次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没想到你会和我道歉”。接下去,我就和他交流了下彼此的想法,告诉他,他这种行为是严重的不尊重老师,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还影响到了整个课堂同学的学习。我还告诉他,其实他这样做老师十分的生气,将心比心的进行了一次交流。他也保证以后不会有这种行为,做一个好学生。在以后的课上,我交给他一个任务,做带头人的任务,不过不是坏事,是以他为行为标兵,带头管理班级的行为规范建设和维持劳技课课堂纪律。

其实一切问题的解决十分的简单,自己做错了,就和孩子道歉,不然孩子会对你有意见,也做不到一个身为老师的带头作用。一句:“对不起,老师错了”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别顾着所有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尊严,学生很单纯,不会有那么多成人的想法。这样做学生也会对你有很多良性的看法,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为师者,必先起带头表率作用。

俞黄俊

2012-2-10

2.《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 篇二

离高三, 一个相差6年, 一个相差3年, 少受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 成绩却是如此的接近!经过分析发现:这两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大量的阅读。在小学, 他们读了安徒生、格林、格列拂、西游记……童话世界丰富和拓展了孩子想象的天空;在初中, 武松刚毅的个性、赤壁弥漫的硝烟、聊斋曲折的故事、杨子荣林海雪原里的驰骋……又打开了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体验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索、感悟, 有着提高语文修养所必须的大量的语言材料的沉淀。而这, 恰恰是老师的讲授代替不了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约翰生也曾说:“人们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想法, 认为无论什么都要通过讲授来教给学生。我看不出讲授比阅读究竟好在哪里, 因为讲义都是从书本上抄来的。”

而现在的课堂大多都已变成了埋葬学生阅读个性的坟墓:很多教师在课上照着教参书上的标准答案喋喋不休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篇篇鲜活课文被老师变成了一道道板着冷冰冰面孔的标有标准答案的标准试题。

一堂课下来先是满堂讲, 再是满堂问, 再是满堂练, 再是满堂背。即使用了多媒体和网络, 课堂也不过从人灌变成了机灌、网灌。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

这时文本解读已经变成教师的强暴活动, 学生的思想被安放在书本底座上, 用螺钉铆紧。空荡荡的课堂上, 老师戴着教参的面具上演着独角戏!而下面坐的, 不过是一个个书袋、书橱。而老师面对着台下一个个书袋、书橱往往还要“用心良苦”地说:“我是为了你们好……”

当代批判教育学就指责学校与课程均为“圆形监狱”。这是边沁所描述的一种中世纪监狱形式, 中间是一个塔, 环绕着塔的是一圈狱房, 塔里的眼睛可以清楚地看到每间狱房的动静, 犯人却看不到是否有监视之眼, 最后只能将监视内化与泛化, 成为无所不在的凝视之眼。他们将人从外部到内部、从思想到情感、从习惯到本能训练得符合规范, 取消了人思想的可能性。

教育是通往“出人头地”的道路, 学校与教学正在不断界定与雕琢着通往“出人头地”的道路。孩子自在的成长被替换为凝视之中的雕琢以及雕琢之后的扭曲。

当教育时空——一个自在成长的空间被建构成一个圆形监狱, “真”不再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重要的标准是正确。“阅读实践”和“情感体验”都让位给了“标准答案”

现在除了那几册语文课本, 倡导的课外阅读也被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多读书、读好书”被人视作“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举措, 学生的阅读依然强行捆绑在“提高考分”、“提高升学率”的战车上。所读的名家名作寥寥无几, 文化视野狭窄, 语言积累贫乏, 提高语言综合素养和能力成了一句空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 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 就没有帆, 也没有风。阅读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一句话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也提到了阅读具有个性化, 是读者独立的思想行为。

而我们的学生,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 书读死了, 思想读枯萎了, 内心读成了一潭死水。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读死书是害己, 一开口就要害人”假如鲁迅先生还在的话, 他肯定又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以“立人”为核心的。“人立而后万事举”。“立人”, 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 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

鲁迅先生十分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 他认为儿童的阅读不要受到成人的干预, 什么“提高写作水平”、“提高考试成绩”等等, 儿童要能够享受到自由阅读、快乐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快乐。

他在《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提到认为孩子应当是健康、活泼、顽皮的, 丝毫没有被压迫的瘟头瘟脑。反观孩子的阅读也应是健康、活泼的, 丝毫没有功利色彩, 不应被应试扭曲。

3.教育需要自由呼吸 篇三

由此我想到“晚周”,也就想到老庄孔孟,也更想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想到“晚清”,也就想到蔡元培、梁启超,也更想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想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开放的时代必然造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必然成就大师,成就民族的未来。

我随之想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前不久,听到某位中国的名校长在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时说:谁不服从就下岗!铁腕手段让很多人佩服,但我听了感觉真是可笑!如今,见到有些地方有模式化的学校、模式化的课堂和被模式化的教师,我真担忧!我不知道,当时光再前进几十年,我们再反思今天的模式的时候,是不是会意识到,其实,我们在搞教育的大跃进。我们会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常常怀念我初中时候的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带给我的一堂堂语文课就是一次次生命的体验。或许那些知识早已忘记,但在我年少心田里播下的真善美的种子,让我受益终身。他们鲜明的教学个性让我难忘。有的老师擅长朗诵,文章基本不讲,就是诵读;有的老师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口吐莲花;有的老师爱好写作,我的每篇日记后面,都是她隽秀的笔迹。教学方法不同,教学个性鲜明,但却殊途同归: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用自己的生命实现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当课堂被模式后,也就没有了她固有的灵性和美丽;当教师被模式后,他们的创造力也就没有了。当学生走进大体雷同的课堂,面对几近一致的教师的时候,我们还谈什么创新教育?谈什么生命教育?只是知识的重现和记忆。少了探索的快乐和情感的净化,我们的课堂也就失去她本应承担的责任了。

想到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他用尽力气和一天的光阴,弯腰捡起地上的一个个铜板。夜幕降临,他捡到不少铜板,十分快乐。但一位长者说,你或许得到了,但却失去了聆听风的吟唱,欣赏美丽日落的机会。

是啊,当我们在模式面前,我们可能得到铜板,但却失去了更美的风景。

一切教育,当然包括语文教育,需要自由。

4.《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随笔 篇四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触颇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传统与现代

“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的确,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也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給他们什么样的空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消化教师提供各种“营养品”的“胃”。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理念截然不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人文精神缺失,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只有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育才真正实现它的真谛,教育才能天高海阔,任鸟飞鱼跃。”

二、真知来自体验

我们一直强调教育学生要做到“言传身教”,“言传”能使学生明理,“身教”能使学生看到榜样示范。但这些教育之中都缺乏学生的自我体验,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就无法产生震撼心灵的体验。“体验,只有体验,才能有刻骨铭心的体会,才能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在对两个偷窥女厕所的学生处理上,更是体现了李西贵的仁爱思想。他并没有采用常规处理的办法,仅仅简单的从行为上定性为“流氓”,而是怀着一颗爱心,本着对学生负责的人文思想,通过缜密细致的调查,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把两个滞留在不良习惯环境中的学生,引领出黑暗,成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从这件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得出:“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就已经结束了。”

四、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5.《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五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平等开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习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6.《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演讲稿 篇六

阅读成就梦想

关集中心小学孙桂敏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今人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更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从书中寻找智慧的钥匙,寻求心灵的寄托,寻觅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小时候,我极爱读书,但那时家里穷,藏书不多,只有几本表哥读过的连环画,还有外公发下的《党员生活》。宝碗.宝盆.宝葫芦.如何当好村干部,伴随了我的童年时代。渐渐的我长大了,能读到的书更多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家》.《春》.《秋》等,其中包括爸爸的教师函授教材《卫星远程教育》,里面收录的高中语文课程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眼睛。比起同伴,我的视野可宽广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时代,我的作文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我也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我也曾经像李希贵老师那样,怀揣诗人的梦想吟诗颂词、涂过鸦。

踏入工作的岗位后,我也爱读书。苏霍姆林斯基.窦桂梅.于永正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引导着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从蹒跚学步到行走自如。

去年腊月二十七,当我从爱人手里接过一本李希贵老师的著作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更没有想到读

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白天读,夜晚还惦记着,只好深夜爬起床挑灯

夜读。

李希贵的语言平和.温暖.让人如沐春风。书中感人的故事,独到的见解深深的感动着我,这,不就是指导我们工作的金玉良言吗?这,不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指路明灯吗?

人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通过阅读,我和

李希贵老师进行了心灵的交流。他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

中,读书.思考.改革始终是他人的关键词,做语文教师,他改变了传

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时间,放权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

且他始终奋力疾呼:“让孩子自由呼吸、自由成长”,这难道不是我们

所要追求,所要实现的吗?虽然他以后当了校长.局长,但他改革的脚步没有停止。他深入教育一线,调研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殚精竭虑,为实现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

李老师说,教育,就是多一份宽容,多一分真爱,李老师真真正

正的把他的一腔真爱献给了学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是我学习的榜

样,让我受益匪浅,将引领我以后的教育之路。

炉火的温暖,只有靠近他,你才能拥有;读书的幸福,只有一卷在手,你才能体会。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真正的读者,三尺书桌,一杯清茗,为我们的形象增一份厚重的质感;拒绝诱惑,摒弃陋习,为我们的生活添一份文化的雅致,为 我们的教育强国之梦添砖加瓦!蛟龙盛世,快马扬鞭,亲爱的老师们,2014,让我们在读书的道路上

7.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篇七

我从事教育将有10个年头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我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第一次接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我便被吸引住了,可以说是看第一段文字时就被李局长的真诚与朴实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局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他向你讲述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为人师、做校长、当局长的成长过程,讲述在成长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和事,讲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生动案例以及感悟;他向你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教育理想、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讲自己在读教育这本大书中不断探索,进入比较满意的人生境界„„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乳交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起了陶行知。作者的真诚、真挚,那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服膺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拓出的是一条回归教育本源之路。“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也顿悟了人生。”——摘自《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

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拔尖的学生。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但我们却始终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如同我们希望用一个模子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

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李希贵老师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让每一个人都感到

自己重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常常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想想我们平时的管理,在我们的制度中多数都是“不许”、“禁止”之类的话语,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我们也多数是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惩戒,有时甚至是不问青红皂白,应该说我们的制度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如果我们能从细节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把“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不许”与“禁止”,我们的校园不是更和谐吗?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

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2011年

青岛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

征文

统一封面

文章标题:

作者姓名: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8.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篇八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原以为所谓的教育类专著大都是一些熬成了”家“的人编排的许多深奥且空洞的理论,一向嗤之以鼻。读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方后悔自己其实曾错过了无数的收获与感动。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先生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先生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

一、善于读书,使人明智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别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他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善于悟道,创新出彩

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最可贵的则是其中闪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长期以来,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教学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钟“让阅读成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

三、善于改革,无所畏惧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在管理中,他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进行了一系列领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率他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经销希望“、”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先生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先生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9.《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 篇九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放寒假的会上,校长要求我们学习李希贵老师的文章,并且还要记好读书笔记和写出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于是在寒假里,我粗略的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教育专著,并由此我认识和知道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老师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老师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这是多么美丽的事情啊!

“什么是教育”是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一万个人也许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情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靠读书自强、以智慧立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德不孤,必有邻”。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按照教育的规律运行就可以了。但现实生活处处充斥着相反的现象,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教育问题庸俗化,将教育的运营等同于旅游、党政、企业,总之不像教育。

他在文中写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10.《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 篇十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2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国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11.《为了自由的呼吸》读后感 篇十一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就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其实教育本来挺简单,就是自然的“播种”,自然的“收获”,可是呢,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教育质量愈抓愈紧,孩子和老师桎梏在成绩的牢笼里,校园里民主、平等日渐缺失,学生的心灵之花也难在生命田园里自由开放。“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值得每一位教师品味、反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却又是十分的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而破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习,那我们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李校长说:“过去,我们用来衡量学生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学习成绩。在这唯一的衡量标尺下,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化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多么形象的类比,我们的教育不就应该像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那样美好吗?大树挺拔,小草柔美,花儿鲜艳,还有那些不起眼的菌类也在绽放他们的光彩。

这让我想起了我现在所教四三班的一位孩子张顺华。每次检查作业,他不是做的一塌糊涂,就是跳着做,偶尔也能猜对几个填空题和判断题,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每天的作业都能按时交,对于他这种状况,我不但没有嫌弃他,更没有讽刺挖苦他,因为他的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也是很弱,我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从他按时交作业这一方面来说,他想进步,也想受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我可没少给他开小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给他补课,不能说从零开始吧,但我是从数数、乘法口诀,加减法算式补得。说起数数,是因为,我刚接班时,我忽然有一次,教他乘法算式,一个竖式教了好几遍,竖式的写法,积的对位,乘的顺序都教会了,怎么还出错,我就纳了闷了,我就给他一步一步检查竖式,发现,原来出现在加错了,18+7他等于35,我不经意的问:“18+7等于多少?”他回答:“35.”我以为他是马虎了,就说:“你再数一数。”他的回答还是35.我惊奇了:“你慢慢地算一算。”他不慌不慢地掰着手指头,口中念念有词,这次我终于听清了,他数了19就数30,这个坎没跳过去,我也看清了四年级的孩子还掰手指头算,学乘法算式确实难为他了,我就耐心地把教我小侄女的方法都用上了,把大数18记心里,再伸出7个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加,19、20、21、22、23、24、25,数过十几就数二十几,他按照我的方法数了数,他还真数对了,我很高兴,他又掌握了一项计算技能。加法解决了,还得再回到乘法,因为毕竟他是上的四年级,又不让留级,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他在计算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时,都问人家好几次乘法口诀,针对记口诀,我认为不是一下子记得,如果他的记忆里好的情况下,二年级就记住了,我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就安排他的桌友,小组长,经常督促他背口诀,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口诀不在那么生了,他的进步我真的好骄傲,他期末考试考了34分,34分可能你认为太少了,可我不觉得少,因为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一个连 四年级的学生,连数数都数错,乘法口诀都不怎么会背的孩子,能考到这个分数也很不容易了,还有我们的试卷也不是量体裁衣的,试卷的难易程度是针对大多数同学出的,班里的平均分76分多,他考34分,我很高兴,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给一个优秀的孩子讲懂一道难题,还没有给一个学困生讲懂一道简单的题高兴,具有成就感。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真的理解了,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真谛。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12.《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二

温泉路小学

丁丽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在工作中,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上一篇:有关王菲的经典语录下一篇:生命的呼唤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