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办规章制度

2024-12-08

招生办规章制度(共12篇)

1.招生办规章制度 篇一

招生人员网络宣传规章制度

1、重点网站:

http://suzhou.liebiao.com/zhangjiagang/zhiyepeixun/http://suzhou.qu114.com/zhangjiagangshi/kuaijipeixun/

以上网站的要求:

1、第一页一半以上是精略会计培训宣传帖,如果没有达标招生人员集体扣50

元/次,不定期抽查。

2、第一页前三位一定是精略会计培训宣传帖,如果对方培训学校宣传贴在前三

位中出现超过24小时,当天值班的招生员扣100元,实时检查。

2、百度公司的网站:

A:网页搜索业务相关关键词:

http:///s?wd=张家港会计培训

等关键词。【各个课程关键词颜浩会整理给大家】

要求

1、第一页、第二页中出现的能够发帖的网站,未发帖、或者不及时发帖(发帖

排在第三位以后的),一次扣30元,不定期抽查。

B:网站1、2、要求:

1、有人提问“有关张家港会计类培训的问题”,三个小时内回复,如果未回复

当天值班的招生员扣30元

3、张家港地区论坛

Bbs.52kd.com大港城爱上网三家论坛,有人聊“有关张家港会计类培训的问题”,六个小时内回复,如果未回复当天值班的招生员扣30元

4、各个招生员维护的网站

1、网站每天有更新新的内容。没有内容更新请大家参照同行网站新更新的内容

2、培训学校最新招生信息要及时发布。

签名:

2.招生办规章制度 篇二

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历史沿革

2003年,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省率先尝试省属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入学方式。2004年, 江西省25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试点改革, 规定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年度总招生计划的10%。2005年, 上海市遴选出3所民办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2006年, 教育部决定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07年, 教育部允许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2008年, 自主招生考试试点院校增加到8所。2009年, 天津市首次批准12所高职院校举办自主招生考试, 招生计划795个, 随后几年, 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逐步增加。2014年, 天津市共有20所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招生计划3440个, 占市属高职院校总体计划的6.5%, 为历年之最。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实施办法

经过6年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逐步完善。无论是参与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 还是投放的自主招生计划数都逐年增加。

1.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依法自主规定报考资格、自主组织专业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 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要, 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包括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两部分。其中, 专业素质考试内容体现招生院校的选拔培养要求, 由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实施。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特长突出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 专业素质考试主要是针对考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测试, 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适应度、职业潜能及职业认同感。综合能力考试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时事政治、言语理解、分析判断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专业素质考试方式为面试及操作考查,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综合能力考试方式为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

各招生院校和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 实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工作。各招生院校负责本校自主招生新生录取工作。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监督招生院校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的情况。

招生院校根据考生报考本校各专业的情况和考生专业考试成绩, 确定各专业最低录取控制范围。录取时, 招生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录取结束后, 招生院校将录取结果报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备案, 并向社会公布各专业录取原则和录取最低分。

已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 原则上不能再参加普通高考高职 (专科) 各批次的录取。能否参加普通高考本科各批次的录取, 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 遵照普通高考的相关规定执行。招生院校可根据本校选拔要求, 制订实施对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考生的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总分值一般不得超过20分。

三、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特点分析

1.增加考试次数, 革除“一考定终身”弊端。

参加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生享有两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全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在每年4月份以前完成, 没有被录取的考生, 可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已被录取的考生, 如参加秋季普通高考, 仍可参加本科三批及以上批次院校的录取。2011年和2012年被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中, 分别有72.5%和70.3%的考生选择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其中, 分别有30.7%和26.1%的考生被本科院校录取。由此可见,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从制度设计层面, 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2.选才标准多样化。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进行选才, 改变了普通高考“一张试卷选拔两类人才、以文化考试为主”进行选拔的现状。招生院校在规定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 以自主组织的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进行选拔录取, 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选才需求。同时, 为那些有志于就读高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潜质较好但不擅长文化课学习的考生, 提供了展示自身特长、凭借自己兴趣选择深造的入学机会, 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潜质。

3.自主招生专业特色明显。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可以突破以往录取批次的限制, 与其他重点高校一样享有优先挑选优质人才的机会, 将更多的考生纳入招生视野。自主招生投放的专业一般是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或备案且教学资源成熟、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率较高、吸引力强的重点建设专业。通过自主招生, 可以选拔专业适配度高、动手能力强的考生, 更有利于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4.兼顾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和特长的考查。

招生院校在录取工作中, 合理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以兼顾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如有的院校规定, 报考考生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8门课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 有一个A的加6分, 有一个B的加3分, 有一个C的加2分。2014年, 参加自主招生的20所天津市高职院校中, 有18所院校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予以承认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9所院校承认高中阶段取得的计算机、英语类等级证书和市级艺术、体育类获奖项目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四、结论

天津市组织实施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 旨在选拔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需要、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相应高职院校进行高职阶段学习, 从实施效果分析如下:

1.随着报名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录取方式已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 并且在普通高中有比较稳定的生源基础。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有利于考生报考意愿的实现。根据开学后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方面皆高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 并且差异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自主招生实现了大多数学生的报考意愿, 但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考生相比, 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方式与普通高考有显著区别, 通过两种方式录取的学生, 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但各具特色, 说明自主招生可以应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拔中, 且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与定位更加匹配。

3.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探讨 篇三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招生制度

[作者简介]周先林(1971- ),男,黑龙江宁安人,北京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张唯聪(1981- ),女,北京人,北京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张子安(1955- ),男,辽宁东港人,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管理。(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73-01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自1986年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稳定、符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方式和方法,在招生理念、计划制订及招生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完善。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出现了一些滞后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不利因素,亟须解决。

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的现状及问题

(一)办学理念模糊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但近年来教育观念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成为阻碍成人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地位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成人高等教育成了“学历补偿”的代名词;在成人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方面缺乏研究,没有跟上当前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的步伐;部分在职人员为了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等功利性目的而进行学习,同时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成了某些学校创收的手段。这些都背离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真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使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造成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和质量均明显下滑,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招生计划的制订存在不足之处

成人高等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会通过成人高等教育体现出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招生计划的制订却变化不大,仍然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着严格的计划性,而这些招生计划的制订就目前来看已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致使出现有些行业、地区出现人员过剩,而有些行业和地区又出现专业人才不足的现象。由于计划制订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反应滞后,造成部分成人高校招生困难,同时又有许多想学习新技术、新专业的考生因计划所限而不能尽早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所有这些既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符,也不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三)入学考试的科目固定

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科目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高中起点升专科或高中起点升本科统一划分为文、理科试卷,专科起点升本科也仅有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同而已。这种考试内容不能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因为大多数成人考生由于多年工作致使基础课较差,而专业课由于工作原因掌握得很好,因此很难通过这种入学考试反映出成人考生的实际水平。

(四)招生过程管理不到位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上依照普通高等教育的考试模式,采用国家统一组织招生入学考试。普通高考的落榜生曾经是成人高考的主要生源之一,但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的扩招,普通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成人高考的生源不仅数量逐年减少,且质量也有逐年下降的态势,从而使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生源素质的整体下滑,致使在报名考试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增多,且多出现在报名及审核确认环节,有些考生持假文凭报考专科起点本科或开具假的加分条件证明,这些作弊行为的出现不仅挑战了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同时也使人们对此项考试的公平、公正提出了质疑。这种现象如不能尽早消除,它将会影响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办学理念

首先,要重新审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树立为社会、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应实现办学思想上的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应抓住这一机遇,将招生工作落实到农村基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要走出成人教育是“学历补偿”的思想误区。成人高等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一般的学历提高方面,而应把成人学员的全面素质提升作为培养目标,从学历补偿教育向全面发展教育过渡。同时还要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吸收和借鉴国外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成功经验,把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建设成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体系。

(二)调整本、专科计划在不同发展时间、不同地区的比例

由于近十几年来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成人高考的生源相应减少。应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适当缩小成人高中起点升专科层次的计划数,合理加大成人专升本科层次的计划数。由于我国各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人员受教育程度也大相径庭。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的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会比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的居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高一些。据此教育部在下达成人招生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当减少成人高等教育高中起点升专科层次的计划数,合理增加专升本科层次的计划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解决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使成人高等教育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调整成人招生入学考试的科目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毕竟大部分为在岗人员,其基础课内容掌握不好,而专业课却掌握较好,因此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对入学考试科目进行调整,要求能够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不能像普通高考一样将高中起点升专科(或本科)入学考试统一划分为文、理科试卷,不同类别的专升本科考试仅有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同。而应加大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同时使试卷内容更具针对性,使考试科目更加专业化。同时由于某些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备考,如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可考虑对这些行业或群体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以解决这部分人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高问题。

(四)改革和完善入学考试方式,加强监督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完全依照普通高等教育的考试模式而采用国家统一组织招生入学考试,应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而且不能因为上线人数不足而无限制地降低录取分数线,造成成人高等教育的低级化。要严查作弊行为,从考生报名的资格审查、监考、阅卷到录取工作等各个环节都应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对作弊者按现行违规处理办法给予严惩。

三、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目前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制订适当的招生计划,适时调整入学考试科目,完善入学考试方式,加强监督管理,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也会进一步完善,并培育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乔仁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困境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6).

[2]郑小娟,吴庭万,尚琳琳.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改革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肖玉梅,卢泽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4]任学强.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J].成人教育,2006(3).

[5]张敏.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7(9).

4.招生人员管理制度 篇四

二、扩大招生范围,在抓好招收本地生源的同时,积极招收外地生源,完成区招生任务。

三、公开招生政策,招生条件及招生计划。

四、规范招生行为,严禁“超买炒卖学生”。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向招生学校收取或变相收取组织经费。学校不得采取经济手段组织生源。

五、坚决打击非法招生活动,学校任何教职工不准向未经教育部门批准的任何非法机构和个人提供生源信息。招生学校不准利用中介机构或个人招拉生源,坚决取缔和打击非法中介招生机构和招生贩子。

六、招生过程钟,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尊重学生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不准误导学生,不违背学生意愿。

七、严禁违规收费,招生学校按照物价部门核准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学生费用。

5.招生办规章制度 篇五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已经确定,需要将它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由于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风险性,每一项具体措施都“牵一发动全身”,利弊互见,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通过社会参与、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的建议,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批评。

一、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的,其特点是国家包办高等教育,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对学生实行免费,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适应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升级、国际竞争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供求关系比较宽松,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74.3%,有可能进行实质性的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二是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三是维护社会公平,三者不可偏废。形成分类考试、多元评价的考试制度,双向选择和自主录取的招生制度,既有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两者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担心腐败而拒绝改革,需要建立“以改革促进改革”的新思维,通过程序公正、信息公开、具有公信力的制度建设,促进高校落实自主权的改革。

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它导致了中小学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妨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损害了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近20年的高考改革,主要围绕考试科目。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考试科目改革无法改变单纯追求分数的总分评价模式。目前的改革思

路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将等级化的高中学业成绩折合为高考总分。这一过程比较复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分别实施,覆盖整个高中阶段,评价的科学性、成绩的可比性、考试的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需要改变。刻板的总分录取模式源于招考录一体、集中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世界主要国家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是,考试成绩只是基本标准。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我们需要从“招考分离”开始,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学生双向多选的招生录取制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二、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

1.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我国现有16个省市实行高考自行命题,这是在2003年之后为分担全国统一命题风险和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而实行的。大规模考试应当遵循简单易行、科学和高效的原则,具有国际化视野。建议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这也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基本措施。

将来在出现多个竞争性的专业考试机构之后,可由高校自主选择参加某一机构命题的考试。

2.国家统一高考的方式和内容

国家统一高考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测试”(考试1)和“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两种。

(1)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查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按照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考察学生概括、推理、判断、探究等基础性能力。内容包括阅读、写作、数学、外语。考试时间3小时左右。

(2)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是高校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的加试科目,一般不多于2门。目前可在高中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科目中选择。每门考试时间一个半小时。

伴随高中课程多样化的实践,考试科目可更加丰富,形成可供高校和学生选择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以突显学生的专长和满足高校选拔学生的需要。

在条件成熟之后,基本学能考试和指定科目考试可一年举办数次,成绩有效期三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高中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阶段,不是大学预科,不是高考补习班。因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宜与选拔性的高考评价相混淆,采用等级制评价,由全省统一实施。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入学的学业成绩依据;作为普通高校考试招生评价的参考。

4.英语等科目实行一年多次考试

英语实行机考和社会化考试的条件最为成熟,可实行一年2次考试,保留成绩2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制定统一的国家英语水平考试标准,整合目前各不衔接的多种考试标准。不同高校和学科可根据需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

三、改革招生录取制度

《教育规划纲要》已经确立高考制度改革实行“招考分离”的原则。只有实现招考分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增加人才评价的多样性,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实行“招考分离”

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专业化考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

省级招办转变职能,考试报名的责任交给考试中心,制定具体招生政策、评价考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取消控制学生志愿和投档的权力。在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后,成为为高校和考生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机构,通过网络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障高考安全和考试公平。

2.高校实行多元和综合评价

不同类型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采用的考试类型、成绩门槛和其它评价要求,形成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不再单纯以总分决定录取。政府进行宏观指导,逐步形成以下主要考试评价类型:

(1)高职专科院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职业适应性面试

(2)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大学: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高校自主面试

现行的推荐保送、特长生、加分录取、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都可纳入高校多元综合评价模式,由高校自主确定使用。

3.高校依法自主招生

配合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必须改革招生机制和程序,建设具有公信力的招生录取制度。学校成立有社会人士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招生章程》和《招生违规处理办法》,对院系招生工作进行监督和问责。招生和录取工作由教师组成的院系招生工作组负责。高校按照办学定位、不同系科专业的要求,向社会公开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录取程序。招生录取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包括采用录像等手段记录录取过程。公开考生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对每位录取的学生出具录取报告,对不予录取的考生给予书面答复。

4.考生与高校“双向多选”的录取模式

通过建立“高校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实行考生与高校之间直接、双向、多次选择的录取模式。其步骤是:

高校公布各专业的招生门槛条件。考生完成选择的考试后,在网络平台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填写考试成绩和其他证明材料,经地方招生部门审核确认。考生与高校多次双向选择、网络拟合,考生在网上形成的不同序列中排队,必要时高校可要求考生参加面试。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再进行确认。高校根据生源充足状况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录取。

5.取消高校录取批次

借鉴部分省(市)的做法,首先合并本科录取第二、第三批次。随着网络录取平台的扩大,完全取消统一录取批次,促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高校公平竞争。

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

1.明确不同主体的改革责任

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校是最重要的改革主体。要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新的招生录取体制和机制。

主管部门与确定试点的高校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国家要在招生计划、财政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强监督审查和问责机制,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各省要负责健全本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改革。

2.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宜采取“放开两头、吸引中间、逐步过渡”的策略。从目前的“985”大学和民办本科高校开始,逐步吸引其他学校参加。

3.改革的时间表

2015年 在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中,采取自愿申报的方式,确定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将目前5%的自主招生比例,改为学校或部分学院100%实行自主招生改革。鼓励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设院校的自主招生与之并轨。民办本科高校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适当提前,以保证没有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有通过传统方式录取的机会。

所有省份合并二本、三本的录取批次。

上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公布上海市2017年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适用于2014年入学的学生)。

各省初步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与高职院校招生挂钩。2016年 建成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

2017年 所有在上海招生的高校向社会公布采用学能测试成绩招生的办法。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公布全国统一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并于2020年实施。

2020年 力争所有部委所属大学、50%的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实现基于学能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依据高中学业水平成绩招生。

五、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1.从快制定《教育考试法》

明确政府、高校、专业考试机构、考生在国家考试中的权责,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依法治教。

2.建立弱势学生补偿计划

部属高水平大学实行“统一测试、自主招生”后,不再有分省招生计划。从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出发,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引导和激励研究型大学的行为改善,明确规定国立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作为高校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高水平大学应公布每年录取新生的城乡、地域、阶层、性别、民族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整合目前正在实行的具有补偿性的农村连片贫困地区定向生、免费师范生、高考加分等招生政策,实施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寒门计划”,补偿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6.*区初中、小学招生管理制度 篇六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规范义务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的通知》和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现就我区2005年初中、小学招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公办初中招生工作

1、镇乡(街道)初中招生工作由镇乡(街道)人民政府负责,镇乡(街道)教辅室具体实施。根据就近入学原则,各小学按本镇乡(街道)教辅室的统一安排,送毕业生到划定的初中报到。毕业生登记表、学籍卡、义教卡等教育档案由教辅室统一审核后,转送划定初中。

2、各镇乡(街道)初中原则上不进行跨学区招生,更不得接收无档案的小学毕业生,违反规定擅自招收无档案小学毕业生的,要追究接收初中校长的责任。对有正当理由确需转学的,原籍地初中应当予以转出,并按区教育局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好转学手续,凡人卡分离的学生今后均不得享受推荐、保送高一级学校的待遇。各小学不得自行将义务教育登记卡和小学毕业生的有关档案交给家长和其他个人,一经发现,要追究小学校长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同时不承认该生所择初中的学籍。

3、各初中应按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均衡编班,不得擅自举行初中入学考试、分班考试,不得以各种名义分“快慢班”、“特色-http:///班”、“实验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将追究该校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关于公办小学招生工作

1、凡持有本镇乡(街道)正式户口,年满6周岁的儿童(1999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均须在规定的学区小学登记入学。年满6周岁而丧失学习能力,欲暂缓入学或免予入学的,须持有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向所在地学区小学办理相应手续。各小学不得招收未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2、小学招生工作由各镇乡(街道)教辅室领导、协调,所辖各学区小学负责实施。各小学必须向学区内家长发布招生信息,张贴新生登记入学通知,适时办理新生入学登记手续。

3、小学招生不得进行认字、写字、认读汉语拼音、计算等测试,不得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班”、实验班等,以双语学校或者小班化名义招生的须经区教育局批准,但不得向学生另行收费。

三、关于公办初中、小学招生其他有关规定

1、户籍在本镇乡(街道)外,要求借读本镇乡(街道)内公办学校的小学毕业生(适龄儿童),若借读学校学额许可,一般凭监护人的暂住证(居住在半年以上)及正常的转学手续向暂住地所在初中(小学)借读。若暂住地所在小学无法容纳的,由镇乡(街道)教辅室确定学校安排入学。

2、烈士、现役军人的家庭对子女监护有困难的,由区教育局与镇乡(街道)教辅室协调后安排其入学。

3、父母一方属于区、镇乡(街道)两级政府部门引进的高级人才,其子女原则上由其工作地所在镇乡(街道)教辅室安排入学。

4、其他有各种特殊情况的小学毕业生(适龄儿童),由各镇乡(街道)教辅室视实际情况安排入学。

5、对自愿放弃本学区初中(小学)就读,而就读于其他公办初中(小学)的择校生,就读学校可按规定收取相应的费用。

6、初中(小学)新生入学时自愿放弃本学区学校,而就读于外学区学校(含民办学校),以后又想转回本学区初中(小学)的,不再将其视作本服务区学生。由镇乡(街道)教辅室统一安排入学。

7、在本学区小学毕业的借读生,若要求回原籍地中学就读且符合材料要求的,有关初中应及时让该生回原籍,但应在该生的《义务教育登记卡》上注明同意回某某中学,并盖上学校公章。

8、本学区小学毕业生若选择了民办初中,原籍地公办初中应予以支持。

9、对持有本学区户籍,而在外地借读(含民办小学)的小学毕业生回本学区升初中的,该学区初中应予以接收,且不得将其视作为借读生和择校生,但该生须在6月20日前向户籍所在地镇乡(街道)初中申请登记,并出具户籍证明和相关毕业材料。

10、各校不得擅自扩班,不得擅自突破班额(初中每班学额一般不超过50人,小学每班学额一般不超过45人),擅自突破的将不下拨超额部分学生的培养经费。

四、关于区内民办初中、小学的招生

各民办初中、小学招生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进行。根据该《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并报审批机关备案”的规定,及时建立新生学籍档案。招生时,不得以文化课书面测试方式择优录取。

五、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

7.招生办规章制度 篇七

一、内容与方法

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高考制度与教育的关系、高考制度的功能与影响、高考改革的价值与观念、高考改革的速度与条件、高考模式与文化国情、高考公平与效率、高考改革的矛盾与困境、高考移民与移民高考、自主招生与大学联考、高考志愿填报的设计、高考命题与加分政策、高考名额分配与高校分布、高考改革的理性反思、高考改革的独统之争、高考机构与考试立法、高考改革与科举的历史启示、高考的历史记忆与个人发展等。

该研究以高校招生制度(又称“高考制度”)为研究对象,基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考试、教育、法律等多维视角,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制度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际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历史考察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理论上廓清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历来改革方案的利弊得失,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高校招生制度的优点,实践上通过政策建议与试点实验,突出高考改革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最终力图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国际发展趋势的高校招生制度,以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二、结论与对策

(一)高考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考试制度,应该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难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应该明确,统一考试制度并不是计划经济产物,而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高级阶段的产物。高考改革存在许多两难问题,改了这头实际上另外一头出现更大问题,比如统一考试和选拔专才问题、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问题(也就是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等等。总之,研究高考改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非常大。不是说改革以后就好了,把它推倒就可以解决问题,没那么简单。比如实行多年保送制度实际是为高考改革开一个口子,原来说3%招生名额,结果出现弊端有目共睹,前年缩减回来,提高条件,压缩比例。但保送生制度的存在是一个参照系,保送制度虽然口子开得很小,但大家可以不断与考试选拔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看看没有刚性的标准的情况下人情、关系、权势能够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此而言保送生制度又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高考改革的难度很大,一定要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的情况下慎重推行。

(二)高考改革应把握全局观

高考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点和关节点,参加高考是中国学生从高中晋升到大学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高考历来不仅受到中学校长和师生的重视,而且是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实行多年以后利弊得失充分显露,使得近年来改革高考的呼声日渐高涨。在社会各方面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高考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有些改革却不能尽如人意,经常是改了一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甚至改来改去又基本上回到了原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对高考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不够了解。而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就必须把握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课题组在研议高考改革时不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一些两难问题应兼顾两端,掌握平衡点,把握全局观,尽量避免改革中的失误,使高考制度继续为高校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三)高考改革需理性认识、稳步推进

高考改革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的维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关系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考制度是社会的减压器,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高考虽然有许多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大规模统一考试,也有它的局限性,有不少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中学只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且近视率攀升、体质下降,影响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学校办不出特色等等。但总体而言,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高考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不同利益群体的相关诉求,导致高考改革举步维艰,因此高考改革任重道远。但无论难度有多大,还是要集思广益,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使高考制度与时俱进,为科学公平选拔创新人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

高考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制约,十分典型地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考是传统文化遗传和现实社会环境的产物,其改革受文化国情的制约特别明显。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方式;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模式。如果美国的文化跟中国的文化差不多,如果美国社会都是由类似于“虎妈”蔡美儿那样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华人组成,那么很可能美国的高校招生考试也会演变成跟中国的高考类似的制度。影响中国高校招考改革的文化因素,既有追求或崇拜考试公平的文化传统,也有依托人情、好走关系的传统习惯,但最主要的还是的教育价值观。受历史上重视教育、读书至上传统的影响,现今多数中国人都有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观念,除非万不得已,多数父母一般都不愿让孩子失去升学机会。因此,中国社会大众普遍希望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希望名牌大学能够扩招。然而,高考的竞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社会永远是分层的,社会职业也永远是分层的,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可能从重学历变为重“学校历”了。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也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五)异地高考应因地制宜

异地高考是招生考试的中国难题,或者说是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特有的巨大难题。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面临异地高考这样的困境,只有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很大,且户籍管理严格、高校招生报考又与户籍挂钩的国家,才会出现这种特别棘手难题。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但是各个省市之间的方案的差别很大,这有它必然的原因。不同省区接受的流动人口和高考移民的指向不一样的,异地高考方案当然也不一样。此外,异地高考还牵涉到城市承载能力等问题,像北京、上海是特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人口、交通、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得不考虑。因此,异地高考关键在这个“地”字,因为中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差别太大,基础教育水平落差也很大。各地情况差异很大,移民和考生流向甚至完全相反,制定异地高考方案也非常复杂。中央可以提出改革要求和政策指导,但很难规定严格各地的条件,具体方案只能由省级人民政府出台。如果国家硬性提出一些规定,而异地高考矛盾巨大的省市却落实不了,其结果必然是有令不行。因此,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只能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六)统一高考无以取代,自主招生值得探索

无论高考如何改革,统一考试的主体还是无法动摇。从高校招考的历史演进来看,实行统一考试已成为许多国家高校招生制度发展的大趋势,只是各国大学如何采用统考成绩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有所不同而已。世界各国因政治、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不同,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选择上各有差异,但无论是采用高中毕业考试成绩,还是另行举办招生考试,统一考试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大学入学的重要环节。现行高考制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如果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没有改变,如果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风气没有改变,如果诚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统一考试将仍然会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其实,统一招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时过境迁之后,再回到各校单独招考既无必要,也很困难。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改成各高校单独招考,也不见得是以美国高校招考模式为依归,而是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招考制度。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考为主、能力测试、多元评价、分类招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因此,高校自主招生在现阶段仍然值得探索。

(七)必须建立以统考为主的多元招生考试制度

有论者出于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深恶痛绝,对高考制度进行激烈的抨击,认为高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阻碍了基础教育的改革、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必欲除之而后快。有论者则提出应模仿美国的大学招生方式,以“三合一”的方案代替目前的高考模式,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成绩,还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等德行表现和成长记录,以综合成绩来决定录取是否录取。确实,理论上这样录取最为全面、更加理想,但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国却很难做到。因为国情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移植美国的招生方式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无法生长。而实际上,若没有高考的把关,中国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可能比现在的应试问题更为严重。由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许多情况与西方国家不相同,因此在高校招生考试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现阶段的中国,统一考试还是适应国情的招考办法,应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基础上不断改革,逐步建立起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调控,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八)维护高考秩序必须加强考试立法

有考试就可能有作弊,即使作弊行为可以杜绝,作弊的念头和心理也不可能消亡。防止考试作弊,除了加强正面教育以外,采取技术措施以外,还需从法制上加以防范。在防止考试舞弊的技术方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远会上演高考安检制度的猫鼠游戏。要遏制大范围的作弊,只有从制度设计和立法方面来着手。一部中国考试史,就是制度与人较量的历史、法治与人治的角力史,或者说是一部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是少数人挖空心思实施作弊与制度设计者绞尽脑汁防止作弊互相较量的历史。严肃法纪,惩处高考舞弊案件,是维护高考制度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必要措施。公平公正是考试制度的灵魂,而考试违纪是对考试程序公平的严重挑战。为了规范考试行为,维护考试秩序,保障考试安全,保护参与考试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合法权利,必须制订考试法。

(九)高考贵在提供公平竞争机会

为什么高考在中国会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主要是因为高考提供了可贵的公平竞争机制,人们都很珍惜这种公平竞争的机会。考试选才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原则,主要是通过测量“才”来决定去取,才学是考试的基本元素,因此考试自古以来就有“量才尺”的说法。现行高校录取形成主要取决于高考成绩的状况有其客观原因。由于实际很少考虑考生的平时表现和学业成绩而凭高考分数高低依次录取新生,“文革”前高考曾被指责为没有坚持政治方向和以学生为敌等等,并导致1958年和“文革”中停废统一高考。然而,取消考试,实行推荐上大学后,“走后门”成风,高教质量严重下降,其恶果大家至今仍记忆犹新。实行高考制度有其弊病,但不用高考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所有高校招生考试文件中差不多都有“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这一条原则规定,可实际操作下来,很自然地就演变成目前这种以分取人的状况。因此,在重人情、关系、面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发展到以高考分数为主要录取依据,反映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十)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应分层调控所谓分层调控,即根据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层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控

鉴于当前的高考平均录取率已逼近80%,高考竞争的实质已转为对以“985工程”大学及“211工程”大学等为代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因而,高校招生名额的调控应以“985工程”大学为主,“211工程”大学次之,省属及其他高校再次之。具体而言,“985工程”大学的名额分配调控,应秉承精英办学的理念,在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的同时,克服本地化招生倾向,把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办成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大学甚至世界性大学,主要通过自由竞争和划分一定比例的民族与地域性(含贫困区、山区及农村乃至国际生等)生源的方式分配招生名额。“211工程”大学的名额调控,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允许较高比例(不宜超过40%)的地方化招生,但应注重生源多样性,最好按比例明确分割。省属重点及其他一般高等院校,则可完全以服务地方为主或以自身办学定位及生源情况,完全自主地分配招生名额。如此,其利有三:一是确保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以较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同时,也较公平地满足广大考生的升学竞争需要;三是完全自主分配名额的省属及一般院校,利于高等院校的特色化与多元化发展,利于形成一个层次有致、类型鲜明、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十一)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分布至所有省区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国家开始逐渐重视部属高校生源计划投放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多年来,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以及几个直辖市与一些人口大省或高考大省重点高校录取率差距的加大,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向某些省区尤其是京、津、沪等几个主要城市倾斜,由此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议论与关注。特别是1997年以后,“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的争论,质疑和辩护的双方,言词都十分激烈,甚至是十分情绪化的抨击。这是最近几年来每年必须面对一次的老问题,几乎每年在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都有关于统一高考分数线或者调整重点大学录取名额问题的提案。而近两年,与此相关的异地高考、“高考移民”问题更是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些论者认为,过去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现在重点高校招生指标不均衡是中国教育的“最刺眼的不公”或“最大的不公”。而目前教育部为解决高校招生区域不均衡的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省部共建地方高校、拿出东部更多的名额给西部地区等,都无法明显缩小各省区之间的差异。课题组认为,在不扩大“985工程”大学的情况下,要真正缩小各省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态,减少各省区重点大学录取名额的差距,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设置教育部直属高校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政策选择。

(十二)高考仍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

8.浅析十年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篇八

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缘起

高校自主招生源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它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五所名校校领导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的意见,包括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成为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正式被提上日程的标志。1986年3月12日,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在招生、经费、基建、人事、师资、专业、科研、对外交流8个方面扩大。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招生自主权利成为高校七项自主权之首。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和讨论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为高校招生资助的改革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开辟了道路。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紧迫的需求,知识产权的纷争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享受知识产权的高额利润。为此,我国提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紧迫的时代任务,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主要机构非高校莫属。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仅仅依靠全国统一考试的分数已经不能挑选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特殊人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正是这种需求下的产儿。

素质教育改革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动力量。高考恢复30多年来,备受诟病的就是高考的“唯分数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希望利用高校招生政策的改变来引导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高校招生政策改革的另一个原因即对高校招生中保送生制度的不满。保送生制度至1984年实施以来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期间堵塞漏洞的修补措施并没有制止弄虚作假现象。2001年,教育部对保送生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此后,保送生制度进入稳定期。基于保送生政策的弊端,在高校自主招生方面急需拓展一种在高考体制之外的,既能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又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招生质量的新的招生制度。由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开始试点。

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十年变迁

1对于“自主招生”概念的界定混乱模糊

在2003年教育部的文件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自主招生”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自主招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随着自主招生试点范围的扩大、试点内容的增加,相关的研究不断丰富起来,“自主招生”内涵的探讨也逐步增多起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例如程斯辉从高校的视角分析了自主招生的内涵:“目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在政府批准的基础上,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要求,选拔适合学校特色的有特长的学生。”[1]然而郑若玲则把高校自主招生理解为高校的一项权利:“自主招生从本质上讲,是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法人行使法律所赋予、以往却被政府所掌控的‘公共权利的一种行为。”[2]

2自主招生考核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备受质疑

教育部有关“自主招生”的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探索学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核、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试点十年来,考核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比如自主招生的面试,许多人提出异议,面试题目的设计、面试专家的配备、面试标准的统一值得讨论。面试时大家看中的是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落落大方的优雅,而许多“偏才怪才”的性格是内向的,甚至在人际沟通方面缺乏经验而显得木讷羞涩。短暂的面试时间,紧张的考试氛围,如何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全方位素质,如何让考官慧眼识人才?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令人津津乐道。十年的自主招生打着偏重“综合素质”的响亮旗号,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村和边缘地区的“没见过世面”的考生拒之门外。目前许多试点高校正在通过特色招生计划来弥补这种差异,比如2012年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推出的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生源的“自强计划”。尽管这些努力是必须的,但作为高考的辅助手段,仅5%的招生比例,自主招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原本就存在并且已日趋严重的高校学生中城乡比例的严重失调呢?

3自主招生的程序问题

高校自主招考联盟成立的初始目的是为了缓解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但逐渐地人们对它的质疑是逐渐演化为“小高考”,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考生在接踵而至的高考中的发挥。2011年引起最大争论是高校联合“掐尖”,或被称为高校的“圈地运动”。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教育部一直没有很明确的说法,直到2011年1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学厅[2011]10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高校的联考给予了明确的鼓励:继续探索。但同时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退出“北约”,各高校又推出各具特色的各类招生计划,但这些计划更多的着眼于自主招收的学生的未来培养计划问题,招考形式依然在探索。

4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培养方案

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其有渠道选拔到优质而适合的生源。“优质而适合的生源”包括两种:一种是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或曰“全才”;另一种是才能突出的特长生或曰“偏才”、“怪才”,亦即那些拥有较高的、为传统智力理论所忽视的非主流智能如空间、人际、存在等智能的学生[3]。但是高校将优秀学生招进来并没有配备相应的培养方案,也没有独特的评价机制,这显然与高校自主招生中表现的“得天下英才”的热情极不匹配,也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有些试点高校开始尝试分层次或分专业招生。比如,退出“北约”的复旦大学在2012年推出“望道计划”。‘望道计划是复旦大学承担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延伸和拓展,旨在通过高质量课程和探究式学习、完备的导师制、系统的学术研究资助、丰富的国际交流体验等个性化培养手段,为相关基础学科培养领军人物。这些“计划”的推出好多是应景之作,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和方案的具体实施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程斯辉.自主招生与高校的自觉、自律和创新[J].湖北招生考试,2004(12):3.

[2]郑若玲.自主招生公平问题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6):55-60.

9.北京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篇九

据了解,在考试招生制度上,北京将出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中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等配套文件;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试点规模;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提高指标分配比例;进一步规范特长生招生。

在高等教育领域,北京将着力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实现突破。20,北京将深化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国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扩大北京学院试点规模,加强高校联盟建设,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10.广南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制度 篇十

目的:

贯彻《义务教育法》,按照教育局招生管理办法对适龄入学儿童办理入学手续,使其接受教育。要求:

一、新生:

1.时间:每年新生报名与普通学校同步。2.条件:

(1)须有本市常住户口、与监护人同一户口的适龄入学儿童。经智商鉴定韦氏IQ<70,聋童或有残疾证儿童。

(2)非本市户口,但是在本市有住房且房产证上有产权或是持临时居住证的新生。

3.程序

(1)在接受新生报名时,教导主任向新生家长索取新生证明材料,包括:户口本、伤残证明。

(2)接待报名者必须向家长咨询新生情况,填写《新生接案咨询表》。

二、转入

1.对象:本市常住、与监护人同一户口的在学儿童。2.条件:智商在韦氏IQ70以下的在读学生。3.时间:每年6月~9月初。4.手续:

(1)查看需要转入学生的资料,包括:转学联系单、学籍证明、智商证明、户籍证明。

(2)与转入生原就读学生联系,填写联系单,同意转入。

(3)转入生向原就读学校领取转学材料,包括:学籍证明、转学证明、卫生保健卡、智商证明。

5.资料整理:

11.中美高校招生制度之优缺点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招生制度;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7-02

一、中、美高校招生制度

(一)中国招生制度

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实行统一考试为主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对象是任何具有适宜文化程度的公民。高考采取笔试方法,考试科目通常为4科,并存在几种具体的考试方案:“3+x”、“3+x+1”、“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等,即以考察语、数、外为主加上选修科目考试或综合测评。从2003年起我国诞生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已有80所大学实行[1]。

1.考试机构

由教育部统一编制各高校招生计划、方针、政策,统一制定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

2.考试形式

尽管从2001年起南京地区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开了自主招生的先例,到2011年,全国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80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2],自主招生制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高考作为招生制度的主要形式这一现状并没有改变。

3.招生程序

符合高考报考条件的考生参加全国统一6月7、8、9三日举行的高考,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星期以内根据对高考成绩的估计来填报志愿。高校依据教育部给定的名额和考生的高考成绩依次从高到低录取,这是每个省份招生的主要形式,也有部分高校在高考的基础上,实行自主招生,对符合条件的考生进行面试或者其他形式的考察,最终确定要录取的考生。

4.录取标准和录取方式

不论采取何种考试形式,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就是高考的成绩。录取方式为高校通过邮寄的方式给学生邮寄录取通知书,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即正式被目标院校录取。

(二)美国招生制度

1.考试机构的设置

美国没有国家设置的高校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也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目前,由私人团体办的大学招生考试机构主要有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和美国大学考试项目测试中心。

2.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学习能力考试(AST),用以测试学生在学术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考试,全美国约有60%的大学招生参用其提供的考试成绩;第二种是高校测验考试(ACT),用以测试学生所学课本知识水平,全美国约有40%的大学招生参用其提供的考试成绩;第三种是学业成绩考试(CBATS),测量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特定学科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多是为入学竞争较激烈和水平较高的大学所采用的考试形式。美国各大学对招生考试有自主考试权力,学生究竟参加哪一种考试,一般由招生学校制定,也有的学校自编试题,组织入学考试。

3.考试程序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高考,大学招生所参考的量化成绩是ACT和SAT,高校参考何种成绩和中学生参加何种考试,完全由招生学校和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考试,也可以同时选择两种考试。具体考试程序如下:学生向有关考试机构提出申请,考方把考试所需的有关表格寄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好表格并寄回考试机构,考方对学生的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并建立初步档案,然后寄给考生一张带有考生照片的卡片,通知考生于何时何地参加考试,考生也可在填写申报表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考试地点。

4.录取标准和录取方式

录取标准除了SAT和ACT的参考,高校还非常重视参考学生的中学成绩、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其他知识,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不属于选拔性考试,而只是为各类高校招生提供关于考生的能力水平的大致情况,入学考试成绩并非录取新生的唯一条件,新生录取一般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录取方式是学校通过网络和邮件形式录取新生,高校获取学生成绩渠道有两条:一是考试机构根据考生的要求将成绩寄给所报学校(多所均可);二是根据考生的要求向有关考试机构索取成绩,采取何种方式由考生自定[3]45。

二、优缺点

衡量一个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该制度是否在合适的范围内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同样衡量招生制度的标准就是是否在花费最少资源的情况下录取到合适的人才,依据这个标准我们来分析一下中美两国招生制度的优缺点。

(一)中国招生制度的优缺点

1.优点

第一,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第二,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每年一度的高考声势浩大,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不菲,但是相较于各高校自己单独组织招生考试来说,目前的招生制度由国家统一安排管理,确实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缺点

一是高校不能按照高校自己的意志招收符合条件的学生。各个高校按照国家或者省教育部门制定的计划确定录取人数、录取标准,在录取学生时高校的意志很难参与到其中,即便是教育部门授予自主招生的院校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招生。2003年,教育部批准22所已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自主选拔录取;目前,教育部批准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80所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这些学校拿出5%的名额进行自主招生[2],国家对于办学规模的核定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另外,不论是统一招生还是自主招生,高校选择学生的主要参照标准依然是学生的高考成绩,一个合格优秀的学生往往不是干巴巴的一张高考成绩就能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单以高考成绩难以选拔出高校想要的优秀人才。研究发现,SAT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且学生的SAT成绩与他们上大学后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也即SAT成绩高的,并不一定在大学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反之,SAT成绩不高的,并不一定在大学里不能成功[3]64。同样的,中国高考成绩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高考成绩只能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不到表现和肯定,学校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能确定学生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方式和自己想要的人才。

二是学生难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目标院校。学生在目标院校的选择上可选择性少,并且都是单向的。尽管填报志愿时可以按高到底有3个层级的志愿填报,每一层有三个可填报的目标院校机会,但是实际上每一层的第一志愿不录取,同一层级的其他两个目标院校录取的可能性很低致使学生大多是博弈般地“孤注一掷”,实际上每个学生在每个层级的实际选择机会只有一次,第一层第一志愿不录取,就直接滑到第二层的第一志愿,依次类推,这往往使得很多学生去了自己并不满意的学校。即便是自主招生的高校大多都出台相关的政策条款,要求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生必须参加高考,且第一志愿必须报考该校,甚至一些学校要求考生第一志愿必须填报该校且不能填报提前批次志愿等[2],学生自主选择院校的机会甚至低于统招,换句话说,自主招生不仅没有赋予学生更多的院校选择权,相反,更是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美国招生制度的优缺点

1.优点

一是美国招生制度能够保证各高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拔到需要的人才。从美国招生制度的录取标准可以看出,美国的录取标准多元化,除了SAT和ACT之外,还参考学生的高中成绩、学生参与社会的活动、推荐人的推荐信甚至是学生的家庭背景等,通过这些多元的录取标准能够综合地考察学生的素质,还原一个学生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各项素质,并最终录取到自己需要的学生。

二是美国招生制度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目标院校。美国招生制度的录取程序可以看出,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不想上四年制的大学,只要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即可上社区学院;要想报考四年制大学或者一流大学,则要参加SAT和ACT考试;另外,学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同时给几家目标院校投递申请,并且在同时收到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时可以自主地选择理想的学校。

三是美国的招生制度不仅能够找到合适的学生,而且能够对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和教学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学生不是“一考定终身”,在高中四年中,可以参加14次SAT或者ACT考试,选取自己成绩最好的一次成绩寄往目标院校,高校选择学生不仅只看学生的SAT和ACT的成绩,还要参考学生高中四年的成绩,可以说,高中成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学生的学业成绩,正如某大学招生办主任所说“SAT考一个人在三四个小时中的能力,而学校的平时成绩则表现了一个人在三四年中的努力”[3]84。所以学生要想进一流的大学,不仅SAT和ACT的成绩要达到标准,并且高中的成绩也必须优秀,这就能够督促学生在高中四年踏踏实实地学习,真正地让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学到知识。

2.缺点

美国有3500多所大学,每个高校,尤其是知名的一流大学为了能够招到优秀的人才,不惜花费巨资在招生宣传、招生审核和录取工作上。纽约大学要给所有PSAT成绩达到95%以上的学生寄信件和画册的话,他们至少需要发出6万份信件,邮政以1.5美元一份计算,光邮费就得9万美元,再加上精美的画册、昂贵的人工,第一次的“投石问路”费至少得30万美元[3]99。

三、结语

通过对中美两国招生制度基本情况和优缺点的阐释,没有哪一种招生制度是完美的。不同的招生制度,都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合理成分,但也存在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美国的教育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就去生搬硬套。衡量一个招生制度好坏的标准是“能否招到优秀人才,优秀人才能否进入目标院校”,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美国招生制度尽管在人、财、物投资巨大,但能够达到以上招生目标,而中国的招生制度则差强人意:高校不能自主招生,学生难以自主择校。

参考文献:

[1]高校招生制度[EB/OL].http://qikanwang.net.

[2]全林,马磊.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自主招生的利弊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6).

[3]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自主招生制度认同度的实证研究 篇十二

一、自主招生制度及其认同度

从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首批实行自主招生试点开始到2008年,全国共有68所高校实施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招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的自主招生是根据有关政策,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进行选拔,考生通过参加高校组织的测试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统一高考,但在录取方面会享受一些优惠待遇。

1. 自主招生的模式

自主招生目前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非完全自主招生制度: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进行自主招生,通过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全国统考,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第二类是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完全自主招生制度:主要在上海地区实行的自主招生模式,这两所大学录取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已经被自主录取的考生,也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第三类是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需要再参加高考。

目前河南地区的考生主要参加还是第一类自主招生。即考生自荐或是中学推荐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高校审查合格后,考生参加高校的选拔考试以取得自主招生资格,在取得资格之后还需要参加高考,以高考成绩作为最终录取的依据,但在录取时会享受到10至20分左右的降分录取。

2. 自主招生的意义

自主招生制度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但是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部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实行自主招生制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量。高考分数将不再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中学也会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潜力的挖掘和培养,中学生将有更大的空间来发展自我。其次,自主招生制度有利于高校自主发展,是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基本途径。高校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独有的办学理念,提高选才和育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高校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特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三,自主招生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必要条件。自主招生制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看重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中学生注重各项素质的提高,实现个性发展。

3. 自主招生制度认同度

教育制度认同是公民对一教育制度框架体系在价值上的承认与肯定,认为它是基本正义的,自己愿意遵守与维护这一教育制度体系。它包括价值上的认同、对其发生原则的认同和情感认同。充分反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是教育制度获得服从者信仰和自愿遵从的必要条件。

自主招生制度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其直接的受益者是高中学生和高校。因此该项制度应该得到高中学生的认同,那就必须要反映高中学生的利益。我国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目前还正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自主招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很有必要了解高中生对于这种新的招生模式到底了解多少,对这种招生模式的期望是什么。

二、高中学生对自主招生制度认同度的调查结果

1. 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主要从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对河南省普通高中的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365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65份,回收问卷365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经过统一审核,统一编号并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对象共有男生118人,女生224人。

其中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有220人,高中程度的有105人,大学程度的有14人,大学以上的有3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自主招生制度认识不够

对于自主招生制度的认识程度上,247人表示仅仅知道有这回事,15人表示比较了解,11人表示非常了解,而69人表示从未听说过,占总人数的20.2%。

目前高中学生对于自主招生制度严重的认识不足。在自主招生制度实施三年之后,仍然有高达20.2%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听说过自主招生制度,对于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表示出漠视的态度,是值得深思的。

传统的高考招生制度下,高考分数作为进入大学的唯一的通行证。高中学生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充耳不闻。特别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也就不可能了解新的招生制度了。

另一方面是由于制度实施的原因,社会及学校对于自主招生的关注度并不高,导致自主招生只是存在于广播、电视新闻之中,它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尤其是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仍旧是遥不可及的。

(2)对自主招生制度的公正性存有疑虑

在自主招生的公正性上,有234人表示自主招生制度有一定的公正性,但还有不完善的地方,69人认为基本公正,35人认为没有公平性,仅有4人认为很公正。

中学生对于自主招生制度的公正性的疑问,主要来源于教育者对于自主招生制度的态度不明晰,在对学校和老师是否支持自主招生的调查中,有219人不清楚校方以及老师的态度,80人认为校方以及老师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仅有27人认为校方及老师支持。

校方和老师对于自主招生的态度暧昧是造成学生对于自主招生制度的了解不够,进而对自主招生制度的公正性存在怀疑。

由于自主招生有明确的限制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自主招生,更多的学生还是必须要经过高考进入高校。因而校方和老师对于该项制度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造成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招生制度不了解,认识不够,也就很难对它的公正性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自主招生对于招生对象的条件限制,也是让学生感到不公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于自主招生报考时的种种条件限制,如生源所在地,成绩方面,获奖情况,学校推荐等等,这些条件限制使得学生对于自主招生制度本身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有174人认为报考时的种种条件限制不太合理,有些要求不太公平,占总人数的50.9%;有110人认为报考时的条件限制不合理,有些条件明显欠缺公正性,占总人数的32.2%;有51人认为报考时需要这些限制性条件,占总人数的14.9%。

(3)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诚信问题

和普通高考一样,自主招生制度中也存在有诚信的问题,比如说,中学推良不推优,推荐一些并不是很优秀,通过高考不能很有把握进入重点院校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一些中学在推荐学生时还存在有伪造成绩单,伪造获奖证书等不诚信行为;其中最严重的要数考生毁约,即高考成绩很优秀,可以进入更好的大学,而拒绝进入相应的自主招生院校。因此,我们就“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有必要与相应的高校签订诚信协议”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107人认为应当签订,认为学生的失信行为会影响到自主招生的实施,占总人数的31.3%;有185人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将来根据高考成绩再做更好的选择不是错事,占总人数的54.1%;有47人认为无所谓,占总人数的13.7%。

上表是部分大学2005年自主招生最终的录取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候选人,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选择了相应的高校,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流失。高校投入相当大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自主招生,但是很多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候选人却选择在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再另谋他校,造成高校高投入,低收效,使得自主招生的成本大大的增加,不利于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广实施。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汪菁硕士论文《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评析》这首先是由于一部分考生将自主招生当作是高考的“定心丸”。即使在高考中发挥不是很好,但至少还能得到降分录取的优惠;另一方面原因是即使考生不履行与高校的诚信条约,也不会受到任何法律上或是其他的惩罚。这是造成考生单方面毁约的主要原因。

(4)对自主招生制度期望很高

自主招生制度尽管是一项还在试行当中的招生制度,但是对于中学生的影响确是巨大的。有53.5%的调查对象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主招生作为自己的升学途径;有53.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主招生制度是对传统的招生制度的改革;有36%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考不能全面的检验个人的综合素质,而自主招生制度更全面,更科学;42.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考和自主招生各有优缺,优势互补,考分,平时成绩和综合能力同样重要;53.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主招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和心理的负担。

高考制度恢复30年来,为高校选拔了成千上万的学生,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合格优秀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证。但是长期依赖单一的招生制度:将高考成绩作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唯一依据。这在无形中将一些高考中失利或是某方面有特长的考生拒之高校门外,造成高校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丧失个性。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是欢迎的,并且给予了很高的期望。长期的单一招生模式——“一考定终身”,迫使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来取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中去,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两脚的书橱”,而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就能够检验出来。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又不断地给学生的心理施加压力,使得学生不得不承受学习和心理两方面的压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而自主招生则相对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41.5%的调查对象认为,对于自主招生考试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复习,而是重在平时的积累。自主招生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同时,作为一项招生制度,它的出现又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必去挤“独木桥”。

三、调查中所发现的其他问题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高中生对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期望是很大的。但在时间、报考和监督机制上的不完善是自主招生制度认同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考试时间安排问题

自主招生的考试时间由高校自行规定,大都集中在11月到次年的3月份,这正好与高考复习冲刺的时间相冲突。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此段时间是备考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个时间进行考试会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自主招生的成绩不理想,同时又耽误复习时间对考生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2. 招生对象的确定问题

经过我们的调查,普通高中在对学生平时档案的评定上并不规范。而自主招生中考生推荐条件中的“优秀干部”、“三好标兵”、“品德优秀”并没有一套严格的界定标准,以这种标准评定出来的“优秀”还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另外,有些学校采用一次考试来确定自主招生的推荐对象,这并不能真正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也与自主招生的理念相违背:自主招生的对象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而不是在某一次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

有的中学的“推良不推优”,或是提供虚假的成绩单及其他一些证明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到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3. 招考公平问题

公平与公正一直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中学生在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问题上还存在疑虑。在这个方面有些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比如:招生面试全程录像的公开和随机的考官制度。但是,这样一来,自主招生的成本又会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主招生的推广。所以推广面还较小,招生公平问题仍有待解决。

4. 思想认识问题

很多学生对自主招生并不了解,大部分人还仅限于“仅仅知道”的程度,这说明我国的自主招生在宣传力度上还不够;也说明了在长达30年高考制度的影响下,人们要完全地接受自主招生还需要一个过程。

四、对策建议

1. 建立全方位的诚信体系,保证招生的顺利进行

针对在自主招生中出现的失信现象,应当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的全方位的诚信体系。中学要保证所推荐的学生是本校优秀的学有专长的学生,在提供证明材料时要本着诚信的原则,不提供虚假的成绩单和获奖证书。而学生则在参加自主招生前要慎重的考虑,不能将自主招生看作是高考的定心丸,在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后,要守信用。而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将招生的过程透明化,取信于考生。

从考生的选拔、推荐,到考生参加相关高校的自主招生的考试,到最后名单的确定,都要做到诚信,以此来确保招生考试的公平。

2. 放宽招生条件,扩大招生规模,以体现招生的公平性

目前,自主招生的范围还不是全体学生,还受到地域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明确的所谓“硬性指标”,自主招生仅限于省级重点中学,而且偏重选拔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中的获奖者。这种限制条件使得一部分普通中学的学生失去了报名的资格,也使得一些学有专长的学生失去机会。

自主招生制度作为一项对现行高考制度的补充,它执行的结果应该是让更多的学有专长的学生走入高校学习深造,但是就目前实施的结果来看,自主招生的对象是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偏重选拔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将会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高校的改革步伐已经触及到这些问题了。清华大学2008年的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招生对象是“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或具有突出特长者。”北京大学2008年的自主招生简章规定的招生对象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放宽招生的限制条件逐步将自主招生的范围扩大,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群体的利益最大化,做到高校和学生的双赢。

3. 加强制度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并熟悉自主招生制度

教育制度首先应该被人们所熟知,才有可能被人们所认同,不被人认识的教育制度是不可能被人们认同的。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于自主招生,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还仅仅停留在“只是知道有这回事”。这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和老师有义务为学生传达最新的教育政策,并传达到位,使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一中学生能够熟悉,并详细了解自主招生制度,也便于做出很好的选择。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也有必要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来保障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

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要被人们完全接受还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的高中生对自主招生制度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大部分人对这项新的制度是持认同态度的,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希望改革能够继续下去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李江源.论教育制度认同.嘉应大学学报,2003 (1):70.

[2]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自主招生改革理论与实践探讨.北京教育,2005(1).

[3]欧阳宏斌,徐颖峻.对当前高考模式下自主招生的分析与思考.江苏高教,2004(4).

[4]张亚群.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复旦教育论坛,2006(4).

[5]张亚群.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考试改革透视.考试研究,2007(1).

[6]王继波,李准.对新形势下高校自主招生的几点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7(1).

[7]徐瑞英.试论自主招生模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8]吴向明.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江苏高教,2004(3).

[9]孙中涛.浅析当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及其试点.现代教育科学,2006(4).

[10]刘光余.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上一篇:b超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夸夸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