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2024-09-12

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精选13篇)

1.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篇一

走进故宫博物馆,领略六百年皇城历史

2012年3月20日,春光明媚,武圣庙小学全校师生风尘仆仆前往首都地理中心——故宫博物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饱览天安门和故宫皇城巍峨雄姿。虽然是初春,乍暖还寒,600多名师生刚进入东华门时还能显出队伍的壮大。踏着薄雾,师生们兴奋地登上天安门城楼,眺望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视野无比开阔,北京的早晨车流涌动。待到师生们走下城楼,故宫皇城里已是人山人海,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把我校师生瞬间淹没在人流中。放眼望去,只有红城墙和琉璃瓦最耀眼,闪烁着太阳的光辉。

上午10时,学校师生在导游的带领下跨步午门,走进庄严巍峨的皇城内院,经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钦安宫……同学们每到一个宫殿都认真倾听导游的讲解,观赏宫殿的外貌,感受每一座宫殿的建造工艺和皇家气度,为中国古代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艺和文化内涵拍手称赞,为北京拥有的600年皇都历史感到骄傲。走进“故宫博物院”就好似走进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中,使武圣庙小学全体师生对北京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同学们将用采集故宫历史信息、撰写参观日记和编写儿童歌谣的形式表达对北京、对故宫的热爱。传承北京精神,从爱北京文化开始。

武圣庙小学 2012年3月20日

2.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篇二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所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更是开启民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藏品信息的数字化为重点,实现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数量庞大的馆藏文物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十几年来各级文物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各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一些博物馆也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我国众多的中小型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不容乐观,相当数量的小馆都尚未完成博物馆信息化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即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与信息管理。

造成这种现状是由于我国的中小型博物馆一般是各类市、县级和行业、专题博物馆(包括国有和民营)。在政府支持、媒体关注和民众参与上都有所欠缺,它们的运营、管理和宣传都靠自身的资源来进行。但这些博物馆都集中展示了某一地区或行业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更是所在城市的文明标志。只有广大的中小博物馆得到提升,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小博物馆如何有序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第一要务就是完成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过去传统的藏品信息采集与资料管理是针对管理过程中全部原始纪录资料的管理,包括所有馆藏文物的登记卡、编目卡、文物总帐、分类帐册、图片资料、背景资料、鉴定资料、研究成果、历年调用记录、保护记录,等等。这些资料中包含大量的学术和管理信息,是非常珍贵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被孤立地保存在不同的地点或档案中,使得查找、统计非常麻烦。在手工抄写的过程中难免笔误疏漏,造成数据或信息的误差,一点误差更会使查询、核实的难度增加。即使审核时发现,对原始账册的修改也是非常繁琐和不便的。这是手工作业的传统缺陷。博物馆的馆藏在不断增加,几千件藏品尚可,如若发展成数以万计十几万计文物的博物馆时,几十年来累积形成的资料之多,信息量之大,靠传统的资料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繁重。往往成为制约博物馆业务发展的瓶颈,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发展。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是用于馆内藏品的信息采集、汇总和管理的系统,用来实现藏品资料数字化,实现藏品信息规范科学管理。可以将藏品的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信息,规范、精确、多维度地进行存储备份,建立计算机控制的藏品数据库。工作人员通过将原始资料录入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藏品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为馆藏文物和信息管理带来全新的工作环境。为管理者、使用者提供精确、高效的检索、修正、统计、复制、打印、数据输出等功能性服务。

中小型博物馆必须根据自身的特性选用一套“小而精”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软件,而非大而全。除此之外,使用者应从安全性、通用性、服务性三方面加以考虑。

系统的稳定可靠是系统安全性的基础,对藏品数据库量级的管理系统而言,数据库软件的稳定性最为关键。这可以通过访问已使用过该系统兄弟单位进行咨询和考察,实际听取使用单位的意见,来测评该系统实际运行的稳定性。对于联网的综合系统来说,数据安全运行环境也是重点考虑的环节。数据安全必须设置有定期自动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功能和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系统还须对访问点的用户设置安全防范措施,以防止因用户误操作或恶意访问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崩溃。

通用性则体现在该系统的藏品信息的指标群、指标集、指标项、藏品分类与编码、文件命名是否符合国家文物局的规范和标准。统计输出文件包括各种出入库、注销修复凭证单和藏品统计表能得到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的认可。该系统内应建立藏品管理的全控制流程,从藏品的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和建档到入库后藏品的提用、注销、统计,以及藏品的保养、事故、装裱修复、复制。所有这些藏品的活动都应囊括在系统的范畴内,并能输出相应的原始凭单,经申请人和库管员及负责人签字后归档保存。

服务性主要是软件商的良好及时的售后服务。往往系统在最初的使用中,由于软硬件的兼容、操作人员的生疏等原因而造成较多的故障和问题,中小型博物馆又普遍缺乏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无法及时解决。此时软件商的售后服务是否及时、到位直接决定了该系统的使用价值。试想由于小小的原因造成的故障,因为没有专业人员的及时解决,最后导致了较大的损失(主要是数据丢失),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同时该系统有为将来系统升级或功能扩展预留相应的端口。

藏品信息管理模式对变革博物馆内部管理模式,建立以信息存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夯下坚实基础,不仅可减少藏品的移动次数,降低藏品损坏的人为风险,还能有效改善藏品管理的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博物馆的整体管理水平,更为未来博物馆的整体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博物馆事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H

参考文献

[1]刘仲英.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董如亮.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J].文物世界,2004(1).

3.博物馆展示环境中信息的有效传达 篇三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信息传达

一、博物馆疲劳与有限阅读

本杰明·吉尔曼艾夫斯是最早提出“博物馆疲劳”的学者,他在“Museum Fatigue”(1916)中提道:观众会在浏览完大部分的展品过后体力透支,疲劳不堪[1]。有学者在系统地研究了观众的整个参观过程后发现:参观开始后的20~30分钟是观众集中阅读的时间;此后,由于阅读疲劳加剧,观众会意识到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完所有的展览文字,阅读量便会急剧下降[2] 。

大部分的观众,在观展时,不愿意阅读大量的文字。Saul Carliner说:“当博物馆设计被专家和学者主导时,展示的中心往往是一系列的展品以及伴随展品的细节说明文字。这些大量的文字说明性信息主要是由这些专家学者准备给其他专家学者使用的,但是这种类似于参考文献的陈列展品的方法,给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带来了障碍,公众被大量的展品和专业用语以及文件的细节内容所压倒。”因此,处理好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的比例和谐,调配得当,并且能够充分地将展览中所要传达的信息直观地传达给观众,成为了展示设计师必须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博物馆展示环境中图像的力量

博物馆学者Burcaw提出了对博物馆展览的详细定义:“藉由观众在以意义引导或美感上来排序的展示单元间游移,并由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与技术性质的物件所构成的集合装置。伴随有解说板及(或)图示(图画或图表等)来阐述、解释和引导观众者的注意。一个展示通常涵括相当大的地面空间,并由一些各自独立的展示单元或大型物件所组成,并且不是处理一个狭隘的,而是广博的题材[3]。”Burcaw的这一定义阐明了“解说板及图示(图画或图表)”是用以“阐述”“解释”及“引导”观众的。图像作为展品“说明手册”中的组成部分,具有表现力强、直观、吸引人等优势,往往在展览中的“出场”频率很高。笔者将结合实际的案例,着重讨论博物馆展示环境中图像的优势。

(一)渲染气氛

博物馆的展览以实物为核心,运用在当前展示空间内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使文物、标本等实物与艺术融为一体,共同哄托出一个感人的展示氛围。大幅的照片或画面通常可以在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冲击,烘托展览的气氛,同时达到阐释展品内涵的作用。美国加州科学博物馆“地球生命的时间轴”展项选用摄影照片表现诞生于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物种。通过高低错落的摆放方式,将图像安排于墙面上。每一幅图像都配有简单的说明文字,以描述这些生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在图像的选取方面,加州科学博物馆所采用的图像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在图像的组合方面,不同尺寸的大幅超高清摄影图、错落有致的排版方式,赋予了图像磅礴的气势。在信息的传达方面,设计的形式呼应展示的内容,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观众通过了解不同物种的出现时间,观看亿万年来地球所孕育的多样生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球上各物种的演化进程。

(二)唤起情感

贡布里希在论述“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时谈到“图像的唤起能力优于语言”。认为拥有丰富表现力的视觉图像可以轻松地唤起人的各种情感:高兴、恐惧、悲伤、愤怒、敬畏等。这些情感加深了人们对于所传达信息的记忆与理解,传播效果也比单纯的文字说明更为显著。同样,在展示空间中,图像的唤起能力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具有一些特殊意义的图像,容易引发观看者的共鸣。

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Hall of Names”,上面放置的照片都是尚未被确定身份的人。对犹太民族稍有了解的人,也能轻易地把犹太人和悲惨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并且对犹太人的遭遇表示同情,这些感受源自于对这个事件的了解。也就是“观看者的本分”,即我们根据储存在心里的图像对任何一种再现物所作的解释[4]。正是在了解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基础上,看待这个环形照片墙,才会有悲悯、伤感、痛心这样的感情涌入观看者的内心世界。展厅内的照片本是一个个不明身份的犹太人的肖像,但通过大量组合排列的表现方式,赋予照片不同的感染力,唤起参观者对于遇害犹太人民的同情与悲悯,将人们的参观情绪推向高潮。

(三)解析示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可视化日渐成熟,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准确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图在阐释复杂的逻辑关系或处理庞大的信息量时具有巨大优势,因而在展览中应用途径十分广泛。其实,信息可视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贡布里希早已在他的《图像与眼睛》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他将语言学作为引子,分析比较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优势与特征。他认为:“一种为众人所理解的选择性代码,可以使图像制作者筛掉特定的信息,而只转译出接受者感兴趣的特征。因此,一幅表现了原理的选择性再现图画比临摹品更能提供信息[5]。”通过设计者对传播内容的理解,进行信息的构架,选择适用于当下展示环境的信息,使展览所要揭示的内容更为显著。

(四)配合实物

博物馆中的物是见证历史的证物,然而物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逐步走向多元。设计者通过对展示内容的解读,选择恰当、合理并且能够体现实物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物的精神内涵传达,使观众有效解读和欣赏物之美。

上文提到,图像唤起情感的能力非凡,为了使得展览能够更为人所动,令观看者留下更为深刻的记忆,在展示空间内,图像常常作为配合实物的角色出现。平面图像与展品的紧密结合使得实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得以彰显。位于意大利的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内有一个展示小提琴的通柜。通柜内的巨幅背景图像是交响乐团的弦乐组,图像通过模糊处理后产生了一种律动感,仿佛真的可以感受到音律从中流出。左侧的小提琴展品被巧妙地安置在小提琴演奏者的图片位置,背景图像和小提琴的完美结合,令展柜内好似充满了优雅的小提琴声。

(五)帮助认知

马克思认为人类对图像的哲学认知, 经历了原始图像、认知图像和艺术图像的发展过程。自然图像是人的朴素认知的反映, 认知图像则是人的一种发展的认知方式, 而艺术图像则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掌握方式[6]。人类利用图形记录事件、表达意义的时间源远流长,大约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3~4万年前。最早被发现的史前洞穴,位于法国西南部比勒高省的多尔多涅拉,洞壁上发现的手印图案是通过将颜料吹到墙上而形成的,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人类运用图像表达对世界的认知。考古学家通过对壁画的研究认为,绘画对人类的现代认知功能和象征行为的进化非常重要,同时也与语言的发展有关。不仅如此,图像对于视觉思维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 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7]”。让·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重点论述了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刺激、同化、调节。他认为个体对于外部的刺激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刺激与个体的内部进行同化,然后进行自我调节。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结构会不断完善,用以适应新的环境。

人类依靠五官接受信息,其中视觉所占比重最大,是高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是人来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博物馆中接受信息的重要感知系统。人类对图像的认知过程,从能够看到这个世界起就已经开始,通过不断地与自身内部进行同化、调节、完善,从而对周遭的事物更为了解。

三、结语

图像,从人类文明之初缓缓走来,发展至今,已有万年。从原始人的“手印图”至现代人的“信息图”,人类走过了无数个日月星辰。作为“世界通用语”,图像对于观众的接受度较为广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解读的困难,促进信息的传播,对于博物馆展示环境内的信息传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百年来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现如今中国的博物馆发展正遇到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时刻。许多现代博物馆免费为公众开放,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意味着在休闲时刻多了一个去处。观众可以通过参观展览、欣赏展品获得知识和感悟。但正因如此,博物馆展示所担负的责任也愈加重大:“看不懂”“不想看”的情况变得稀松平常,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作为展览的设计者,应致力于消除大众对于博物馆展示内容解读困难的问题。博物馆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应更致力于将信息正确、快速、易懂地传达给观众,消除社会大众“看不懂”博物馆的自卑感。重提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想让图像能够在“百花齐放”的博物馆展示手段中获得应有的重视,为社会大众散去少许迷惘的阴霾,增添更多智慧的阳光。

参考文献:

[1]Benjamin Ives Gilman. Museum Fatigue.The Scientific Monthly,Vol.2,No.1 (Jan.1916):62-74.

[2]魏敏.博物馆展览文字浅析——观众研究视野中的案例分析[J].博物馆新论,2011.

[3][美]Burcaw,G E.博物馆这一行[M].张誉腾等译.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出版,2002.

[4]E.H.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范景中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77.

[5]E.H.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范景中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81.

[6]段钢.图像认知的哲学意识[J].社会学科研究,2006(04):35-40.

[7]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4.博物馆经营与管理大纲 篇四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博物馆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博物馆营销的主要方法,了解博物馆管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

课程着眼于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的经营管理及其主客观条件,探讨其历史渊源与发展变化,以为高年级文博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习和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以理论和实践结合,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与相关文化产业的综合视角为特色,(四)教学时数

(五)教学方式

理论、实验

上编 博物馆经营

第一章

博物馆的设立、年检与终止(9课时)

第一节

博物馆的设立操作规范(3课时)

1、法律依据

2、操作流程

3、申请材料目录及示范文本 1·

1、法律依据 1·

2、操作流程

3、申请材料目录及示范文本 1·

1、法律依据 1·

2、操作流程

3、申请材料目录及示范文本

第二节

博物馆的年检操作规范(3课时)

第三节

博物馆的终止操作规范(3课时)

第二章

博物馆营销(9课时)

第一节 营销概念与博物馆营销(3课时)

1、营销的概念

2、博物馆营销概念的引入

1、理论的探索

2、实践的证明

3、博物馆营销含义、特点及目的1、博物馆营销的含义

2、博物馆营销的特点

3、博物馆营销的目的

第二节 博物馆整合营销策略(6课时)

1、重视观众的需求和欲求

1、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市场观众

2、兼顾目标市场,确立博物馆收藏策略

3、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开展陈列展览策划与设计 1·

2、关注观众获取满足的成本

1、博物馆门票政策

2、博物馆商店的经营

3、克服“博物馆疲劳” 1·

3、考虑观众参观的方便性

1、博物馆展示信息的提供

2、博物馆选址

3、博物馆设施建设 1·

4、重视与观众的有效沟通

1、博物馆会员制度的建立

2、博物馆志愿者制度的完善

3、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开展.1·

5、博物馆整合营销模式的构建

第三章

博物馆商品营销(10课时)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意义分析(3课时)

1、相关概念界定

1、博物馆商品与博物馆产品

2、博物馆商品营销

2、博物馆商品营销的功能与意义

1、博物馆诊释和宣传藏品的需要.2、博物馆延伸教育功能的需要

3、博物馆解决资金问题的需要

4、博物馆提升社会地位的需要.5、博物馆助力产业整合的需要

第二节 我国博物馆营销的现状及问题(3课时)

1、博物馆商店规模与博物馆体量不匹配 1·

2、博物馆商品区域差别明显

3、博物馆商品缺乏创意、大同小异

第三节 国外博物馆商品开发与营销考察与研究(4课时)

1、大都会博物馆商店的发展历史及经营现 1·

2、大都会博物馆的商品营销战略

1、强势品牌战略

品牌标志营销

品牌授权

2、产品差异化战略

商品分类

以顾客需要为中心

3、多渠道营销策略

直复营销

特许经营

电子商务.1·

3、大都会博物馆商品营销活动的宏观环境

1、健全的财政政策保障

免缴所得税的适用范围

免缴销售税的适用范围

2、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3、美国博物馆商店联盟的指导与支持

第四章

博物馆特展营销(12课时)

第一节 博物馆特展的内涵和特点(3课时)

1、博物馆特展的概念

2、我国博物馆特展示例及特点

第二节 博物馆特展的产品策略(3课时)

1、产品策略概述

2、博物馆特展产品性质概述 1·

3、博物馆特展产品质量 1·

4、品牌

5、产品的创新原则

6、对我国博物馆特展进行创新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博物馆特展的价格策略(3课时)

1、博物馆价格策略概述 1·

2、博物馆特展的定价目标

3、影响博物馆特展产品定价的因素 1·

4、博物馆特展的定价策略

第四节 博物馆特展的促销策略(3课时)

1、促销策略概述

2、博物馆特展促销的含义及组合策略 1·

3、促销组合的应用与建议

下编 博物馆管理

第一章

博物馆管理架构(6课时)

第一节 三部一室制(2课时)

1、三部一室制内涵

2、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国外博物馆管理架构(4课时)

1、英国博物馆管理模式.2、美国博物馆管理模式.3、日本博物馆管理模式.第二章

我国博物馆管理水平评价分析(8课时)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及管理问题分析(3课时)

1、我国博物馆发展概况

2、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管理水平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5课时)

1、博物馆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2、管理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

1、文物系统博物馆的管理水平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评价

基于嫡权系数法的评价

两种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2、博物馆管理的GAP分析

教材:《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严建强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参考书目:

1.《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甄朔南、沈永华主编,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年版。

2.《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国家文物局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纪事》(上、下),国家文物局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博物馆库房管理制度 篇五

一、文物库房为馆内的安全重地,全馆人员须加大文物安全意识。库房内外不得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

二、库房钥匙分别交由两名保管人员,并妥善保管,库房钥匙不得随意转交他人。

三、库房工作人员进入库房须有两人以上;非库房工作人员未经主管指导同意,不得擅自入内,经许可者,须由库房工作人员陪同。

四、进出库房人员一律不许带包,严禁在库房内吸烟。

五、创立库房出入登记制度,非本馆人员入库须在保卫科认真填写《入库人员登记表》,并由馆指导或保管部负责人签字。

六、库房人员须遵守文物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周到。

七、库房工作人员须遵守文物安全出库手续,未经主管指导同意,不得擅自提取文物。

八、创立《库房工作日记》,由专人记录进出人员、时间、工作内容等情况,同时妥善保管好帐册档案,严守库房机密。

九、创立按时的安全检查制度,由保卫科迎宾保管部对库房安全按时检查,如防火、防盗等,如发现情况,须保护好现场,立即向馆指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十、保护库房的整齐清洁,注意防潮、防尘、防虫、防光等。工作人员离开库房应做柜门上锁,门窗关严,拉闸断电。

6.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篇六

提起博物馆安防,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失窃事件:2010年5月19日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于夜间至次日凌晨失窃,丢失的作品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莱热以及莫迪利亚尼五位艺术名家的画作,而失窃的五幅名画总价估值高达5亿欧元。2011年5月8日展品失窃。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出的引进临时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展品为首饰盒等二十世纪作品,现公安部门正在侦破中。

对此,北京声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方案设计工程师刘坤道出了失窃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该馆已经建立报警系统,但是遭到了破坏,导致报警信号没有发出,警钟没有想起。所以在建立报警系统时,报警系统要具备防破坏及故障报警功能。当入侵探测器机壳被打开时,监控中心报警控制器能显示探测器的地址,并发出声、光报警,报警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既要着眼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又能满足博物馆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与博物馆原有的安防系统相结合。近年来很多犯罪分子盯上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这要求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系统应具备防范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等犯罪行为的功能。要为打击刑事犯罪创造条件,起到提前预警、争取处警时间;延缓非法活动、缩小被破坏范围。福建星网锐捷(002396,股吧)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陈忠林表示,“博物馆安防监控系统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甚至部分博物馆的监控系统,几乎只是摆设而已,完全不能满足系统建设的期望,更不会对提高安保工作效率起到促进和改良作用,安防系统本质上只是一个被动防御系统,难以主动预防。因此,作为博物馆的安防系统应该是一个高清晰、多功能、智能化、联动报警、高灵敏的多系统结合的综合系统。”

多系统联动,平台式管理

由于博物馆安防系统所需要的安全性高、容错率低等特性,一般大型博物馆的安保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如防入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通信系统、辅助照明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集中管理中心控制系统、供电系统、防雷电系统、传输系统、记录系统等,如此多的子系统,如何发挥各自的功用?这些子系统之间是否具有有效的联动机制?例如,当报警子系统检测到有火灾时,是否会联动门禁系统,自动打开所有门,是否可以自动联动消防系统,或者当某一个位置的报警探测器发生报警,系统是否可以马上锁定周围的监控区域,从各个角度封锁盗窃分子的逃跑路线,并同时联动公安系统等等。如果能建立起这种联动机制,博物馆安防系统将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处理相应危急事件。

北京声迅的刘坤谈道:“通过自动报警装置对非法侵入重点部位的人员进行报警;通过设在博物馆的摄像机,对周界围墙、重要展厅、主要通道、出入口、档案室、财务室、警卫室、安防监控中心等重点部位进行监视,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录像;通过安全防范系统对进出博物馆人员进行管理,对业务巡查人员进行管理;通过无线对讲机,保卫巡检人员与管理部门进行通讯联络;设立电子巡更系统,实现对保卫人员巡逻的管理和记录,防止了巡查管理的漏洞差错。以上各系统通过有效整合,以视频系统为主组成综合管理平台统一进行管理,形成一套稳定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安全的综合性安防管理系统。”

国家博物馆安全保卫处的杨延京也介绍道,“安防集成管理平台为信息交互的平台,通过统一平台实现各控制室信息共享。其中入侵报警系统与出入口控制系统须采用同一品牌系列的设备构建实施,并以此作为基础管理平台,实现对视频监控系统、音频复核监控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和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对各子系统集中监视和管理,将各子系统的信息统一存储、显示和管理在同一平台上,并为其它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各子系统运行状态。以各子系统的状态参数为基础,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联动,操作终端根据需要安装不同软件模块或通过改变身份,完成相应的管理功能。”

系统以多媒体管理主机通过多级管理联网分布控制,监控管理和管理不同种类模拟视频系统、数字视频系统、防范报警系统、门禁系统,是融合多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平台。适用于大型组网,多级管理的监控环境对模拟矩阵、硬盘录像机、防盗报警设备、门禁控制系统以及第三方系统的集中监控与管理。客户端软件能根据用户的身份和级别,在授权范围内实现远程登录访问,提供视频图像管理、电子地图直观显示、信息综合、实现视频列表显示、信息综合、历史图像查询、远程视频自动巡视、设备信息管理、报警/事件与视频系统复核领导远程指挥等操作功能,做到报警与视频得联动,多媒体统一调度。

随着博物馆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对博物馆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对博物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是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星网锐捷的陈忠林表示,“其中博物馆信息化是提高管理的关键,而安全、参观秩序和环境的管理是其主要内容,实现手段是通过高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博物馆信息化网络等系统搭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扩展人的视、听、信息传递、执行等,满足博物馆特有的业务需求,从而达到减少人力,提高效率,实现博物馆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为工作人员和参观者提供一个优质安全有序的现代化博物馆环境,同时对于监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人员办公效率,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以及博物馆财产等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新技术触发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博物馆安防产品和技术应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声迅电子刘坤表示,目前博物馆安防有了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1、门禁系统和报警系统的融合面对不断发展的报警管理需求,单独的报警系统已渐渐显得力不从心,而原生具备报警管理功能的门禁系统却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各大安防厂商的解决方案,还是大型安防系统的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已出现门禁系统兼管报警功能的趋势。这在减少了系统整合的难度和工作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系统稳定性和健壮性。

2、安防管理平台的集成化、一体化

无论是自视频管理平台还是从门禁管理平台或报警管理平台发展而来的安防集成管理平台,都在不断扩充和完善自己的管理功能,使得大量安防管理操作甚至是系统配置操作都可以在一个软件上完成,这给系统的配置和值班员日常管理带来了很大方便。部分功能例如巡更系统不需另行建设,利用已有的门禁卡和读卡器,就能方便实现在线巡更功能。

3、智能视频的应用

首先是越界报警,在展馆门窗外的周界监控画面中,在展馆室内空间的监控画面上,设置虚拟警戒线,启动越界报警功能,并实现报警联动;车牌识别在停车场的应用,在停车场的出入口安装车牌抓拍摄像机,根据地感线圈触发抓拍和识别车牌;物体移走检测,用于重要展品的自动监视,挪动或移走会引发报警和录像;遗留物检测也有部分应用,敏感区域物品遗留时间过长可能是顾客意外失落的物品,也可能是不法分子留下的危险物品,都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处理,以保护游客的财务和保证博物馆的安全。

4、物联网的应用

随着博物馆业务的扩大,馆际交流的增多,藏品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库存藏品经常变换,给藏品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借助于新的科学技术,藏品的日常监督可以借助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技术,这样当库管人员带着感应器走到安装了RFID晶片的藏品时,其晶片就会发出信号,自动报出藏品,并进入电脑。若把感应器安装在出入口则藏品进出时也可以进入电脑,与其联网的安全技术防范就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在运输中的藏品可以利用卫星定位(GPS)技术建立藏品离位报警跟踪系统,随时跟踪离位藏品。

5、电子地图的深化应用

由于值班员的大部分操作都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单独开发的电子地图功能将不能满足需求。这方面的趋势应该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电子地图管理,方便地进行地图维护、图标维护,并提供对各种矢量、位图地图和图标的支持。对于某些大型博物馆,甚至可能采用3D电子地图,建立博物馆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报警器、摄像机能力仿真显示,将估测转化为可见。三维模型也可用于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博物馆,更好地进行宣传。

除常见的报警、门禁、视频监控业务管理之外,还可以扩展基于电子地图的复杂应用。例如基于拓扑结构和位置信息的系统状态管理,分别在所有设备的连接关系图和物理位置图上,显示系统状态信息,包括读卡器和报警点故障、门禁和报警控制器故障、摄像机状态、磁盘存储状态、网络状态、线路故障等,为系统维护提供帮助。

向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靠拢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必须以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为主旨,既要着眼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又要能满足博物馆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和博物馆原有的安防系统相结合。

对此,星网锐捷的陈忠林表示,“博物馆安防系统应充分利用视频监控信息资源、网络化管理平台,加强对安防监控和周界防范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以及其它特殊应用系统的整合,促进系统信息共享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升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未来博物馆的安防必然也会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技术的创新继续改进。总的来说,博物馆安防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

1、安防系统的数字化

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都在向数字化系统发展,不仅门禁控制器、报警控制器自带网卡,部分厂商推出的IP读卡器可以直接连接到网络上。当然这也包括了视频监控高清化的趋势,高清摄像机可以得到更清晰的画质和可替代多个模拟摄像机的可视面积,在减少安装工作量的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基于高清的新监控功能也将出现,例如数字PTZ、全景画面拼接、子画面分割等。

2、专业报警公司服务

除公安接警中心,即110接警台之外,专业报警公司的接警服务将为博物馆安防增加份力量。将博物馆中安装的监控系统与专业公司报警监控中心相连接,由报警公司专业人员全天候不间断地实时监控并随时反应,一旦发生报警事件,监控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警报,并在确认警情后根据事件类型和客户指定的方法迅速做出处理,如联络警察、通知相关人员甚至派遣自备的警卫到现场协助处理等,从而有效地帮助阻止案件的发生和升级。

3、智能化应用

使用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在博物馆和展厅出入口进行客流量统计:在人流较密集的地方,采用定向移动监测,监控参观人群的移动方向和路径,确定是否有人逆行等情况,避免秩序混乱;在全局视频进行流量统计和分析,了解人群的分布和运动模式,分析造成堵塞的可能性和人群感兴趣的区域;在重要部位设置视频防尾随设备,对一人刷卡二人进入的行为报警。

4、增强化的预案管理功能

当前大部分安防系统实现的预案管理都是将处警预案电子化显示即指导预案,加上简单的联动功能。随着安防系统更加智能和可靠,应该实现更强预案管理功能,一旦发生报警事件,不用值班人员操作或仅需少量操作,就能将指导预案内容真正实施。为了做到在制订预案时有定量数据的支持,可以利用人群疏散、火灾、气体扩散等仿真手段,针对博物馆环境情况,进行各种仿真运算,根据仿真数据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预案。

结语

安防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给博物馆安防注入更多的应用元素,在铺天盖地的高清化、智能化呼声中,博物馆安防正顺应着技术发展的潮流,国家博物馆的杨延京表示,“当前大部分安防系统建设采用的依然是常规的安防系统,随着安防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化的细分,市场上将越来越多的出现专门针对博物馆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将可以提供全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相关产品将更加适合博物馆安防需求,解决方案将实现一体化管理。”

“各种行业都在实现自动化管理,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 星网锐捷的陈忠林表示,“安防监控系统作为博物馆管理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将逐步实现与博物馆日常工作向融合,与OA系统、GIS系统、背景音乐广播系统、售票系统进一步融合,成为这些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这将极大的方便用户的使用,提供系统的实用性。”无论是自视频管理平台还是从门禁管理平台或报警管理平台发展而来的安防集成管理平台,都在不断扩充和完善自己的管理功能,这给系统的配置和值班员日常管理带来了很大方便。

7.博物馆信息化服务功能的开发途径 篇七

1 博物馆信息化服务建设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物馆作为文化承载单位, 可以为市民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 从我国博物馆管理现状来看, 博物馆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博物馆发展需要, 结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博物馆信息服务建设需要利用我国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技术, 从而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

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可以大大提高博物馆的管理能力, 从而提高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针对我国博物馆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要推动博物馆信息文化的传播, 提高博物馆的管理能力。但是, 在传统博物馆管理模式下, 博物馆只能提供一些简单传统化的服务, 服务能力受技术条件的制约, 服务能力比较差。在传统博物馆管理模式下, 馆藏、资料受到馆藏环境的制约, 只能供少数人进行同时观赏研究, 而无法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为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 我们如果可以利用信息化建设, 对博物馆数据资料进行收集、保藏。对于一些实体化的馆藏物品, 例如恐龙化石、植物标本等馆藏珍品,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条件, 录制该类馆藏的视频、拍摄照片资料, 让人们欣赏电子版资料, 以实现满足多数人的参观需求, 从而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需要突破博物馆的管理限制, 通过数据资源及服务功能的转向, 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从而为博物馆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 博物馆信息服务发展需要考虑博物馆信息服务功能, 由于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管理的转型期, 科学利用信息化发展水平, 从而提高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

2 信息化建设对博物馆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推动博物馆的信息展示能力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大大提高了我国博物馆的遗产保护能力。在我国博物馆馆藏信息保护的过程中,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让博物馆在管理过程中推动馆藏信息的保管, 从而推动我国博物馆的发展。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可以还原历史环境, 可以模拟生态环境。通过计算机模拟荒漠、典型草原、典型湿地、山地、热带雨林以及红树林植物景观, 营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现代植物世界, 从而提高我国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2.2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博物馆信息数据的整理

在博物馆管理过程中, 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对博物馆馆藏信息进行管理存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开发, 从而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在博物馆管理过程中, 我们需要对馆藏物品的信息数据以电子版本形式进行存贮, 以电子形式缩小博物馆信息载体的体积;同时, 又便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实现馆藏信息的科学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的特点。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让系统运行环境更为有效, 它有助于信息的采集和电子数据的保存, 方便以后对古化石遗产的研究和开发。同时, 通过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可以将博物馆的数据保存在互联网环境下, 对准备联网的综合系统进行研究, 有助于博物馆馆藏数据的整理、保存。但是, 由于各个博物馆的本身条件有所限制, 而且许多博物馆的规模较小, 资金较少, 缺乏高档的计算机或网络设备, 从而建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器。因此,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从而提高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3 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推动了博物馆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我国博物馆服务水平。在开展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我国博物馆的现代化。

3.1 建立信息化数据库

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 利用电脑等建立信息化博物馆数据库, 从而提高我国博物馆的建设水平。为推动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发展, 应当对博物馆内的文字资料、图像资料等数据存入电子数据库, 从而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永久的保存下来, 使用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

同时, 通过建立信息化数据库, 可以将博物馆馆藏物品进行一次性的信息输入, 避免信息的重复整理, 节约劳动力资源。对于参观者而言, 可以利用博物馆的数据客户端查询博物馆馆藏物品的相关信息, 利用检索引擎迅速找到相关信息, 实现馆藏信息的科学化发展。

3.2 推动各博物馆间的资源共享

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可以以网络为平台, 将各地各级博物馆进行链接, 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馆藏信息和研究成果的交流, 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建立信息化平台可以让博物馆管理工作人员对馆藏物品以电子数据形式记录馆藏物品的外貌, 记录馆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能方便其他博物馆的学习和了解。同时, 博物馆网络的建设, 可以利用博物馆网络为用户提供权威的信息, 进而突破展厅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并全面化的信息服务。

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 推动博物馆的发展, 需要加强博物馆之间的沟通, 加强各个博物馆之间的信息交流, 并搭建各博物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 从而推动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而且自然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比较特殊, 其馆藏物品保护工作更为困难。因此, 加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自然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3.3 建立现代化博物馆管理团队

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 要求我们建立现代化的博物馆管理团队, 才能实现博物馆的良好运营。这就要求我们博物馆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含义, 学习信息化管理理念, 从而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 需要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养, 培养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 要让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保证其对文物信息的研究和服务能力。

4 结语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博物馆工作方式的创新, 它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但是,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影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需要研究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而探索博物馆信息化的开发途径, 提高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敬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思考[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 (8) .

[2]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 2004, (1) .

8.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篇八

在风起云涌、无孔不入的数字化时代,我们要开始思考图书馆,特别是音乐图书馆的未来。

首先是博物馆式变奏。这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传统馆藏音乐文献的属性定位。纸质书还买不买?当然要买,只要纸质书还没有停止生产,我们就要买。但它们的属性将会或者说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主要作为书籍供读者借阅,到主要作为“文物”供“读者”瞻仰。其二,加强非公开出版音乐历史文献的收藏与整理。比如,作曲家的作品手稿。有人会说,很多作曲家已经不用手写作品了啊。这很好。这只能加快手稿越来越珍贵的速度。其三,也是更重要的:音乐图书馆要成为声音的博物馆。音乐图书馆以后可以少盖些图书仓库,但还原声音的专门场所及相关设备——以前我们称之为视听部——则要尽可能专业、精致。如果一个音乐图书馆的声音播放效果还不如大学生躺在床上用的“随身听”或者“MP3、MP4”之类的玩意儿,这个音乐图书馆迟早要关门。

第二是信息馆式变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处理信息。特别是主要服务于大学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的“图书馆”,必须承担起对海量信息的导航、分类责任,提高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效率。其二,制造信息。这包括对已有特别是独家的固态文献的——这又建立在前述“图书馆”的“博物馆思路”的基础之上——数字化处理,特别是对信息的研究并产生新信息等等。

第三是咖啡馆式变奏。不一定非要供应咖啡——如果有当然好——主要是“图书馆”一定要有一个怡人的读书、听乐、讲座、讨论甚至聊天的环境。最起码,让“图书馆”成为音乐学院师生们课余最想去的地方。

9.海外博物馆管理的启迪与借鉴 篇九

2013-12-12

刘世风

中国文物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海外博物馆管理模式的了解和分析,可以汲取有益的经验用于我们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

非政府专业组织在博物馆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

英国政府采取“一臂之距”管理原则,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只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财政拨款,具体管理事务交由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即各类艺术委员会负责执行对文化团体和组织进行评估和拨款。博物馆登记审查和评估由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委员运作,登记有很强的权威性,不符合登记标准的博物馆将不能享受财政补助,一些基金会也只向获得登记的博物馆提供资助。

在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依据博物馆协会和相关机构对博物馆的各种评估,提供的研究报告而制定相应政策,确定对博物馆提供赞助与否。美国博物馆协会还依据其制定的“博物馆资格审查办法”规范各类博物馆,只有通过认证的博物馆才能被视为“非营利机构”,从而获得国家减免税的优惠待遇。

严格的认证制度保证了民办博物馆的品质

英国的认证制度为博物馆制定了最低认证标准,通过认证状态确定博物馆完善程度,进行分类逐步引导,从过程中帮助博物馆提高专业水平。其认证制度中,将博物馆分为“完全的认证资格”(博物馆满足了认证方案所有的认证条件)和“临时的认证资格”(博物馆无法立即满足所有认证条件,但是有意愿在一年内达到认证方案的要求)。“临时的认证资格”的博物馆要从认证委员会那里获取改进的建议,以达到完全的认证资格。

动态审核制度促使民办博物馆持续保持质量

英国博物馆认证登记制度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动态审核过程分为自我评估、登记委员会评议后登记、定期每年复查、每5年为期重新登记等四个阶段。等级委员会的评议结果分为全面登记、临时登记、延缓登记、不合格四种,分别对待;而定期每年复查和每五年重新登记一次的制度让每个博物馆都必须持续保持规范运作,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政府对博物馆资助经费的管理非常严格

英国政府对公共资金的管理十分严格,博物馆申请资助的成本较高,程序复杂,很多民办博物馆认为这是一项不太经济的活动,因而不去参加登记,因此无法获得政府资助。

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目标指向并不是作为机构的博物馆,而是项目,绝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博物馆的特殊项目。由此,就产生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分配,能够保证政府资助发挥较大的效用。这与当下我国各地方性政策普遍资助民办博物馆硬件建设不同,在竞争基础上,直接资助博物馆发挥其功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项目,直击博物馆的社会性与公益性,提升民办博物馆活力。

真正做到由社会力量支撑民办博物馆

英国独立博物馆都被要求挂靠一个公共慈善机构,几乎所有的独立博物馆都是由慈善机构和基金会建立、运作,处于传统的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体系之外,大多数博物馆不能得到公共财物资助,主要靠社会资助和自身收入。在人力资源方面,英国民办博物馆主要靠义工。据2000年报告估计,英国义工在独立博物馆工作的占2/3,提供全英60%以上的博物馆工作人力,而其中占独立博物馆82%的人力资源。

坚持博物馆法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

美国政府除了对少数公立博物馆享有管理权,大部分民办的非营利性博物馆均在国家的管理体系以外,博物馆是完全独立的法人,享有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权利。

在财产方面,收藏家、艺术家等将自己的藏品、作品捐出并授托于基金会或董事会运作办成博物馆后,这个馆与其藏品提供者已经没有任何财产关系和经营关系,已完全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在管理方面,几乎所有的民办博物馆都是法人主体,与政府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采用理事会管理制。理事会负责制定工作方针和承担信托责任。

在限制政府管理权限方面,美国政府认为文化事务是民众意志的表达,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并无具体的、明确的政策,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环境,保证博物馆独立自主的状况,监督博物馆在法律的框架中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管理措施主要是按照非营利组织机构和各种相关税制来管理博物馆,博物馆更多是靠自治自理,在法律的框架中运作即可,除了法制的约束外,美国政府一般很少对博物馆日常管理事务进行干涉。

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博物馆资金

民办博物馆可能会不定期或经常性地接受政府的资助。但民办博物馆来源于政府的资助不是固定的。美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大体分为四大块:社会赞助、政府资助、博物馆自身营业收入和投资收入。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办博物馆一般都是财团法人之下的文教基金会建立,利用基金会办博物馆,一方面保证了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同时也保证了博物馆的经费来源。

实行严格的藏品权属保护制度

在法国,个人不能建立博物馆,建馆要有法人代表,而且应当是一个团体组织或者基金会,同时要向国家作出保证,博物馆的藏品不能出售,只能转让给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国台湾地区博物馆建立后,博物馆即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博物馆财产与个人财产分开。如果博物馆经营不下去,结束博物馆,必须将所有资产捐出归属全民所有,严禁出售博物馆藏品。

对拥有国家级重要藏品的民办馆实施特殊扶持

如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专门设立“博物馆和美术馆指定藏品挑战基金”支持拥有国家级藏品的已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

牢固树立“博物馆”名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法国博物馆法》规定,“法国博物馆”这一称谓是经藏品所有法人申请,并经法国博物馆高层委员会上报,由文化部部长决定。对非营利性民营法人提出申请,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获得法国博物馆的称号(该法中“法国博物馆”指国家所有的博物馆、公有性质的法人所有博物馆或者非营利性质的民办博物馆)。未被授予“法国博物馆”称号的机构擅自使用“法国博物馆”称号将被重罚,并追究法人负责人的刑事责任;被授予“法国博物馆”称号的博物馆,如果改变为营利行为,撤销其“法国博物馆”的称号。

10.古墓博物馆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篇十

一、我国古墓博物馆管理体制的现状发展

(一)古墓博物馆管理体制的现状

工作人员任职来源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被直接分配到岗的高校毕业生、同类型博物馆单位横向调动、社会招聘以及专业人员。这样的人员应用形式是严重制约着古墓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形态的,所以古墓博物馆要及时展开创新的经营理念,改革现有的陈旧管理体制。

(二)古墓博物馆免费开放管理的发展

《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通知》在3月由我国文物局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印发,通知中提出要在末以前做好对口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管理。目前我国已经有多数的古墓博物馆实施了这一高层次的惠民政策,深入的渗透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方针思想,逐步在实现全国性质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古墓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人民对精神文化要求的不断增长,我国致力于建设精神文明发展的需求下,我国党中央领导人倡议决策出的精神文明战略方针。古墓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将是对我国新时期文化政策的大型调整,在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进展中,也切身实践了科学发展观。古墓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管理制度将是我国古墓文化发展史中最为辉煌的一笔,随着这个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古墓博物馆文化也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古墓博物馆管理体制的改革

古墓博物馆的管理改革应该外部和内部两个大环境入手考虑,本文应用的素材是杨粲古墓,杨粲古墓修建至今已经七百多年,目前古墓是免费开放的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家的事迹已经被人淡漠了。在1953年杨粲古墓被有关部门发现,57年进行了清理、修复,58年成为贵州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随着《遵义杨粲墓发掘报告》的问世,杨粲古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82年的时候列为我国全国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墓博物馆外部环境改革

1.整体管理体制改革

我们知道,政策规划的制定方是政府部门,也是公共共享资源的提供方和管理人,那么需要通过一定的改革手段进行调整政府部门的财政与权势在公益性单位中实际体现的关系,对于政府职能的有效转换将会对建立公益性事业单位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前,政府部门对于文化文物单位树立的职责形象是“办文化”,但是实际上政府部门的职责应该转换到“管文化”上面去,将传统的做法做一些管理模式上的改革,政府部门淡出对公益文化发展的直观干预,消减行政指令的浓郁色彩,逐步强化对文化文物产业的宏观调控。

2.经费渠道多元化改革

目前古墓免费开放是一个新的文化传播形式,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公共事业文化上做出一定的投入,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关单位要及时更新创新投入的观念以及方式。中央财政资金的资金给古墓文化事业单位起到的激励引导作用一定承袭在财政和事权相匹配的情况下。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中央财政的资金使用分配的透明度以及明细覆盖层面。除此之外,古墓博物馆要大量引进社会资金的流入,可以举办社会捐助,使古墓博物馆的捐赠划分到慈善的行列中,还可以进一步设立公益金等等。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做一些临战,或者是经营性的项目来增加古墓博物馆的收入,逐渐建立完善的多元化投入系统,形成自己的筹资模式。

(二)古墓博物馆内部机构改革

1.内部机构改革

古墓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改革应该秉承以业务为住核心,内部机制运转高效率、内部协调有秩序、内部职责权限明朗的改革序列,这样改革之后的效果就是可以增进古墓博物馆的自我认知程度,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古墓博物馆的业务做到规范化。将古墓博物馆部门职责明确化,深入理顺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机制,消减部门之间跨越性工作性质,彻底落实每一个部门职能的职能划分,重点解决古墓博物馆管理部分低效率、机制扁平化等一些实质问题。

2.人事体制改革

人事改革,重点在于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在人事管理上要摒弃传统的任职制度,实施职工聘用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要根据实际空缺职位的技术特点来合理安排,在聘用员工的时候要明确提出在岗指责、就职要求、履行义务以及职位聘用期限。工作环境尽量发挥到人才能够快速成长并且能够展示一技之长这个层次。

3.业务体制改革

迄今为止,我国古墓博物馆主要的业务运行模式依然是凭借行政科室系统,这种单一的业务模式对于古墓博物馆的业务拓展是非常不利的,要发掘新理念、高效率的业务模式来运行。在实际的划分中可以这样执行:将藏品类别的研究工作人员实行业务主管制,也就是说这一业务区域内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职责中扮演首席策展人的角色。同时也可以在古墓博物馆展开科研或者临展的活动中实行项目制,划分不同业务范围,建立多种类业务只能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古墓博物馆的业务以及科研部分的专业和规范化程度。

4.馆藏资源改革

古墓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其藏品都是有故事意义的,每一个物品都是我国文明文化的伊始,所以长期以来,古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研究以及保存这两个方面上,这也造成了藏品依然是古物,没有得到社会共享资源的应用现象。所以在传播的意识上是不够浓烈的,更加不关心社会大众对于古墓藏品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古墓博物馆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公众的.焦点上,并且做好古墓藏品的展览工作,党中央实行的免费开放政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口方针,所以古墓博物馆应该大力落实这一举措,同时这也是对于古墓博物馆藏品管理机制一个重大的改革,虽然免费开放古墓博物馆的实施中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这确实是文明发展下社会大众的呼唤。

三、我国古墓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创新

首先,观念要更新,要落实管理体制创新的方针。改革是文明发展下的时代呼唤,创新是我国民族性文化发展的最强音符。所以古墓博物馆的文化事业想要得到发展,就一定要深层次改革,不断求实创新。那么就要求古墓博物馆摒弃旧经济制度下经营博物馆的思维模式,接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能够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创新理念,将单一的模式发展成政府部门领头、社会经济为辅的形式。

其次,加强博物馆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工作中启用新的工作制度,比如说期待已久的博物馆评估定级制度。明确古墓博物馆工作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根据实际目标将博物馆内在条件做创新,深入强化行业管理,不断提升岗位职责管理水平。采用新型发展制度,将古墓博物馆与社会大众做衔接,提高古墓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能力以及互动水平,从中更好的发挥古墓博物馆作用,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再者,古墓博物馆的藏品资源需要整合创新,在工作中积极展开主体多元化的创新发展,而推动这一创新想法最根本的实现手法就是展览,古墓博物馆举办展览是体现社会能动作用的主要形式,在其中临展是最为活跃古墓博物馆藏品最有效果的举措。展览中丰富的藏品既能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文化文物精神的需求,又能提高古墓博物馆够提高古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所以各地博物馆以后的业务发展应该致力于创新临展项目中。

最后,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古墓博物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既是神秘又是敬仰的,所以社会不同层面都会涌现对于古墓藏品的渴求,如果古墓博物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自我形象宣传上,就会得到更多的回应。同时也要加大展览的推介,其方式种类有很多,按照古墓博物馆自身的形式以及地理的优势来选择就可以。其中可以举办古墓博物馆开幕式,在开幕仪式中邀请领导参加,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就可以间接的让领导感受到古墓博物馆的工作人群是可以谋事、成事的。将自己的形象从被淡漠的角落里走出来。另外也可以和一些教育部门联合,组织一些教育从事者或者是学生来参观古墓博物馆等。

四、结语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古墓博物馆的管理体制现状,以杨粲古墓免费开放管理为大背景做出了现代古墓管理制度的一些改革创新想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大众对于文化文物的渴求程度是很高的,而古墓博物馆之所以逐渐被淡漠,导致古墓博物馆工作人员也随之被遗忘,这一现象的产生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古墓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不仅仅是制约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古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使古墓文化只能流传在本行业中,而不是响应时代需求下的融入和普及。

11.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模式

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是指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博物馆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事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企业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极大地制约和阻碍着各项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组织不像医院、学校那样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在管理模式的转型中总体滞后;而其中博物馆又因为隶属关系复杂、规模差别极大、类型林林总总以及文物藏品不可再生等特性而成为比图书馆、文化馆等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更困难的改革“深水区”。

一、现代博物馆的管理现状

博物馆是向世人展示历史的沧桑岁月,让人们牢记历史,弘扬传统的神圣殿堂,所以对于博物馆的管理,国家应该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即使国家重视,博物馆的管理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的我国,大到国家,小到县城,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虽然博物馆大小规模有差异,展物也多有不同,但是存在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首先就是博物馆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是对组织公益性的回归和强调, 但是仅仅有免费政策并不能办好公益性事业。 博物馆事业的长远发展根本还在于着眼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建构。其次就是博物馆内容单调。大规模的博物馆无论是在内容、服务还是管理上都是非常到位的,但是小的博物馆对于服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就略显不足。

二、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策略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现存的博物馆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会有展现自己历史发展的博物馆,随着2008年全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剧增,难免给博物馆正常秩序带来了一定冲击,也改变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博物馆传统管理模式。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国家拿出大笔经费向博物馆建设倾斜。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安全指数降低、环境卫生恶化、文博人才缺乏、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是在博物馆的管理资金上,却是非常的单一。在目前的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管理所需费用一般都是由中央财政和当地政府统一拨款的,这就使得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经费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博物馆也正是因为经费的短缺而不能整修和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多与社会上的知名企业或者是文化公司展开洽谈或合作,在合作中寻求赞助以获得博物馆的发展。另外就是博物馆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善款,来改善博物馆的经营现状。

(二)建立高素质博物馆博物馆工作队伍

博物馆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与历史有关的内容,所以博物馆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就要以历史为基础。在博物馆的服务讲解中,历史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对历史、对人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而作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也只有在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人物真实面貌的基础上,才会对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有一个统筹兼顾,高屋建瓴的提出管理的建设性意见。

(三)加强对博物馆事业的监督

博物馆工作可以说是一份公共事业,所以博物馆的管理也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面子工程,表面上做的富丽堂皇,内在却缺乏统一的运作,属于无序经营的状态,这样的博物馆工作,既浪费社会资源,又浪费国家资金,所以要真正的做好博物馆,必须要有监督机构,对博物馆的建设、运行等状况做一评估,遇到不对或者操作不当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改正,确保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鼓励私人、组织创办博物馆

国内的博物馆基本都是有国家和政府投资兴建的,私人和组织博物馆基本没有,而在国外,私人博物馆却是十分流行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私人博物馆的办馆经验,鼓励私人或者组织兴办私人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的好处在于,能新办私人博物馆的人或组织,必然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所以不会存在资金问题,另外,私人企业相比于公共事业,有着更为严密的运行制度,所以私人或组织兴办博物馆,在组织和广利工作上,可能会更加的完善和到位,而这些细节化的管理和制度化的要求,是公共博物馆不能比拟的。

(五)全方位的组织监管体系

博物馆必须是独立的法人。博物馆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之后, 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管。首先是博物馆自身的目标管理。 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理事会的指导下, 行政负责人组织博物馆对业务工作、财务状况、行政目标等各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并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层层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职责上, 引入目标责任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促进物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質量的文化产品。其次, 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或委托行业组织成立评估委员会,以博物馆目标为评估标准,运用观众调查等各种科学方法和评估技术, 对博物馆的目标完成状况进行公正评价并可以利用网络等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通过政策指导、投资额度、投资方向等措施进行约束,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结: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博事业形成了重视文物保护、忽视文物利用的格局,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却一直没有《博物馆法》。2015年2月颁布的《博物馆条例》,3月20日正式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对博物馆法规建设有了新需求。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在中央依法治国的统一部署下,《博物馆条例》的出台,适应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博物馆法规的效力等级提高到了行政法规的层次。无论是条例内容还是立法技术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博物馆事业亟待组织管理模式的转变,以推动博物馆在思想观念、体制与机制、内容与形式、管理模式与运营方式上不断创新, 从而增强博物馆自身活力,树立博物馆的公益形象,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并以此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维娟. 文化管理:“非营利”机构的新型管理模式——高校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 唯实(现代管理),2012,08:33-35.

12.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 篇十二

1 博物馆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指的是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对社会与自然产生的大量有用资源加以搜集、整理、存储、传播、利用等。目前, 我们主要利用计算机和与之相关的技术, 将信息看作是工作的重点, 而信息化的目的是对信息的利用情况。所以, 信息化和电脑化不能相互等效。可以说, 博物馆的信息化应用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 包括信息分享、服务等工作之间的交互处理过程。数字化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指的是某些具体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信息的处理。总体来说, 信息化与数字化在博物馆工作中是不能相互分离的,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博物馆的信息化。

2 博物馆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2.1 数字化档案

信息化博物馆的资源核心就是数字化档案。其主要内容为文物的本体数据、管理信息等。文物档案信息载体有照片、录像带、光盘等, 另外, 因文物的不同, 所以, 档案不具有重复性。近几年, 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文物数字化信息有巨大的可扩充性;另外, 随着业务管理的需求, 因此, 文物数字化信息又有较强的延续性。

2.2 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成为信息化博物馆的主要手段。文物自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 其特殊性表现在文物的信息并不是认为有意识的记载, 是一种天然的记载, 其真实性较强。但是, 所有的文献资料, 无论是以哪种媒体形式存在, 这些都是人们有意识的记录, 这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信息处理的结果, 是人为加工处理的产物。因此, 当前所运用和正在开发的信息技术都有可能运用到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

2.3 社群组织

博物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种类型,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出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数字博物馆。在我国, 信息化博物馆包含所有历史文化遗产, 必然融合了各种经济、文化、社会等信息资源, 这样一来, 才能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主体功能, 利用多种形式满足社会各种群体的需求, 同时将有利于将不同层次人们的观点展现在信息平台中。

3 当前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3.1 认识方面

目前, 有些博物馆的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规律以及信息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另外, 在博物馆内部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 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但是, 信息化建设通常都是由管理人员来决定的;第二, 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以及应用水平偏低。

3.2 资金方面

受经济体制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压力都非常大, 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地区的财政投入极不平衡, 这样一来, 便进一步拉大各个地区信息化博物馆建设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近年来, 各地陆续开建不同级别的博物馆, 但某程度上仅着重于改善博物馆的实体工程, 这是博物馆建设的阶段性问题。第二, 对信息化博物馆建设所需的计算机等设备的资金投入较少, 制约了信息化博物馆的快速发展;第三, 领导对信息化博物馆的认识有一定偏差, 从而仅加大了对硬件设备的投入, 而对适应博物馆业务发展的软件的资金投入却非常少。

3.3 人才方面

当今社会, 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博物馆建设方面, 能够真正懂得信息技术知识又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才却非常少。建设信息化的博物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 却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限制。大多数博物馆, 尤其是文化类博物馆, 因受文、理、工学科的影响, 在文科储存大量的人才, 但是工科人才却非常少。但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必然会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知识, 所以, 既具有文博知识, 又具有信息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少成为信息化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又一大障碍。

3.4 信息应用方面

和国外博物馆相比, 我国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重点是对技术手段的应用情况, 并不是使用功能较多却没有任何用处的设备。只有在博物馆领域发挥出信息化的成果, 从而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台阶。

4 未来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应用发展趋势

4.1 处理对象与处理方式逐渐增多

在博物馆建设实体建设工作基本趋于完善后, 其信息化工作范围将逐渐扩大, 进而处理对象和处理方式也会增多。传统的以藏品为主的处理模式将被打破, 也就是说博物馆涉及到的都是所要处理的对象。此外, 处理对象的方式也将更加高端化, 尤其是三维扫描技术逐渐成熟, 势必会改变以平面信息采集的局面, 这样一来, 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势必会扩大博物馆的工作空间。

4.2 重视和大众的互动效应

在信息化博物馆建设的初始阶段, 考虑最多的就是提供给人们什么样的内容, 怎样提供检索。随着使用者的主体性逐渐提高, 以使用者为导向的咨询方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方式。通过浏览博物馆网站, 可展示的内容比例较大, 例如:藏品、展览品等。可以说, 建设虚拟博物馆对群众了解博物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总体来说, 从信息化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来分析, 我国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依然处于技术理论实验阶段。信息化的博物馆建设不仅要大量应用新技术和设备, 更重要的是更新管理模式, 建立完善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提高管理水平, 这就需要人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

摘要:目前,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博物馆想要走信息化道路, 必须要充分利用现阶段的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 在对外宣传和交流、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博物馆信息化的含义和基本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同时对未来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应用发展趋势加以展望。希望信息技术对博物馆工作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13.新时期博物馆讲解员管理工作初探 篇十三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历史文物、标本收藏和科学研究部门,也是对社会的宣传教育机构。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联系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做好博物馆的讲解员管理工作,在博物馆的社教事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拟从讲解员多元化能力的培养,讲解员等级式管理的实施,讲解员服务意识的培训以及讲解员刚性目标的考核四个方面初步探索对新时期博物馆讲解员管理工作的路子,以求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寻求管理新办法。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管理

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社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是服务于观众的重要方法。然而,近几年许多博物馆都反映到讲解员队伍的管理问题,有的是素质差,有的是流动性大,有的是监管难度大等,下面谈一谈讲解员管理工作的—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倡导多元化,挖掘讲解员潜在能力

讲解是一项丰富、复杂的工作,讲解员要根据不同观众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大撷取,以不同的形式去介绍。然而,社会上却出现了下少简单化格式化的讲解现象,这就为讲解员提出了向资料员、研究员、宣传员多元化发展的问题。

以简单化、格式化讲解为例,不少观众指出,像这样的讲解到底有什么用?观众这番话不能不让人深思。从讲解角度而言,除个别讲解员“偷工减料”,工作马虎外,更多的讲解员拘泥于现有的讲解词,死记硬背,讲起来照葫芦画瓢,掌握的东西不多,知识面局限于一般的狭小天地。面对观众的提问,头皮便一阵阵发麻,有种想逃的想法,出现长时间陪着观众无话可讲,只好三言两语打发观众。讲解不能停留在背讲解词上,讲解员要多元化,既是资料员,又是研究员,还是宣传员。这不仅符合宣教工作对讲解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观众所希望的。

讲解员首先是资料员。不是强调所有的讲解员在从事讲解工作时,必须先从事资料编研工作,而是要求讲解员对所陈列和讲解的内容,重视背景资料的运用,以一个资料员对史料的娴熟程度来要求自己,收集能够反映主题的史料,才能真正了解陈列内容,了解不同层次观众的要求,讲解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有的放矢。

讲解员其次是研究员。讲解员要拓宽讲解视野,丰富讲解内容,必须对陈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代表性文物的来龙去脉研究的一清二楚,同时要对陈列以外有争议的史实等进行考证,对陈列相关的史料进行选择、提炼,求真求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加工成讲解词,根据不同观众的需要合理介绍。

讲解员再次是宣传员。在全面了解和把握陈列内容之后,审时度势,把握主旋律,不仅要使观众配合,而且要启发观众,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掌握适时适件的原则,充分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其意义和影响,让观众学有所成,思有所悟。

资料员是做好讲解员的基础;研究员是讲解员业质的冶炼,宣传员是讲解员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管理者围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给讲解员下达“硬性指标”,而且要鼓励讲解员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知识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讲解起来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讲解员多元化是长期的知识积淀,将扭转讲解员只吃“青春饭”的偏见,使讲解员的年龄与观众没有距离,讲解员不再存在老化的问题。多元化的讲解员可出神入化,从广视角、多视角、深视角去评述某段历史,介绍某件文物,深入浅出,运用自如,让观众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保持应有的真切感。

二、实行等级制,激发讲解员不断进取

讲解员实行等级管理,是使讲解员个体自觉维护改革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由此调动讲解员自我努力,自我超越,是促进讲解员多元化的必要手段。等级大致分为一级讲解员、二级讲解员、三级讲解员、普通讲解员四个层次。

一级讲解员。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系统知识,年度考核考评综合成绩达90分;热爱本职工作,业绩突出,观众参评卡定优达1000人次;根据不同观众的需要,自编3套以上讲解稿,语言生动,构思新颖,经讲解员考评小组评审,达90分;应邀举办专题讲座,对外辅导教学5场次,效果反馈成绩达90分;每次讲解员业务考核成绩90分以上;在省级以上报刊中发表3000字以上研究文章2篇;月岗位津贴500元。

二级讲解员。熟悉业务知识,有一定的讲解技巧,年度考核考评综合成绩达80分;工作服从分配,主动承担任务,观众参评卡评定优达800人次,自编3套以上的讲解稿,讲解应用自如,经讲解员考核领导小组评审,达80分;在每次讲解员业务考核中成绩80分以上;应邀举办专题讲座,对外辅导教学3场次,效果反馈表综合成绩80分以上;在省级报刊中发表3000字以上研究文章1篇。月岗位津贴200元。

三级讲解员。较好的掌握了讲解内容和基本技能,年度考核考评综合成绩70分上;履行岗位职责,能完成承担的接待工作。观众参评卡评定优达500人次;自编3套讲解稿,史实准确,讲解流畅,经讲解的考核考核小组评审,达70分以上;在每次讲解员考核中成绩均达70分以上;应邀举办专题讲座,对外辅导教学1场次,效果反馈表综合成绩75分;在地(市)级报刊中发表2000字研究文章1篇;月岗位津贴100元。

普通讲解员。见习讲解员及凡年度考核考评69分以下者。不享受岗位津贴。

讲解员等级岗位津贴要拉大级差。等级讲解员挂牌上岗,任期l年,在每年底经综合考核后,在原有基础上予以升降。讲解员等级管理,把讲解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化、量化,是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的结合,每个讲解员都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优化知识结构,实现价值,取得相对的利益;等级制给讲解员创造了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的自由发展空间。

三、引进参评卡,强化讲解员服务意识

讲解的服务质量是讲解质量的一部分,是一个合格讲解员的基本要素。在现实中,很多讲解员服务言行,没有约束。观众参评卡,就是让讲解员的所有表现由观众填写,是加强讲解员职业道德建设,改进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契机,是促进讲解员等级制的必由之路。

参评卡评议内容包括:讲解接待是否热情,服务是否文明,仪态是否端庄,语言是否流畅,口齿是否清晰,能否因人施讲,方式是否灵活,以及熟悉陈列内容程度,以百分制的形式分解到各个评议栏中,请观众评议。参评卡可在售票窗随门票一同送给观众。在观众流动的醒目处设立参评卡箱收集参评卡,也可用邮寄的方式进行反馈。每月定期参评结果,作为讲解员等级评定依据,列入年度考核,鼓励观众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促使讲解员极早地加以纠正和调整。

博物馆是“窗口”行业,讲解员是“窗口”的形象,是“窗口的窗口”。讲解员的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观众参评卡把讲解员整个工作过程全部置于观众的监督之中,将打破博物馆中讲解员长期存在的“讲与不讲一个样,讲长讲短一个样,讲好讲坏一个样”局面。引导讲解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不出差错,消灭差错,追求最完美的服务,增强亲和力。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表率,塑造讲解员新形象。为观众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周到的接待,让观众有窝心的感动,赢得观众的赞誉。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架通连心桥,发挥传播先进文化的纽带作用。

四、不定期考核,提高讲解员整体素质

讲解员考核是在充分明确讲解员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围绕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结合讲解员等级管理标准和观众参评卡,重点对讲解员履行职责和业绩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由研究、陈列、宣教、文管等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在博物馆负责人领导下,组织对讲解员的考核。通过不定期考核,实现讲解员的等级管理。

不定期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又分岗前考核,岗中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岗前考核。是对在职讲解员上岗前对岗位知识的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不及格者作待岗处理,直至考试合格为止。

岗中考核。又分口试和笔试。是对在岗讲解员的考试,可按季度进行。口试是了解讲解员熟悉陈列内容程度,讲解应变能力,考评小组以观众的身份进行提问,让讲解员答难释疑,要求“讲情沁人心肺,讲是历历在目,叙事活现眼前”,对讲解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点评,锻炼讲解员的“嘴巴子”。笔试是针对讲解员培训计划中所安排的自学课程抽题闭卷考试,考查完成专题研究情况,要求主题专一,中心突出,选材要精,用例典型,结构紧凑,过程简明,培养讲解员的“笔杆子”,使讲解员会讲,也会写。此外,也可随时组织抽查,成绩并列人年度考核。

年度考核在年终或次年初进行。根据讲解员等级管理标准、观众参评卡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在此基础上确定讲解员等级。

讲解员多元化是发展的总方向。讲解员的等级制促进了讲解员的多元化,参评卡又推进了等级制,不定期考核使讲解员汲取的知识得到巩固,加快了讲解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四者兼顾,相辅相成,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法国生理学家说过:“良好的方法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大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挠才能的发挥”。总之,要提高讲解员的整体素质,必须做到:一要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二要有“冲出夔门方成龙”的挑战勇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时期讲解员管理工作,同时应把握超前性,注重研究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重视讲解员知识观念的更新,从观众最需了解的要求出发,因势利导,体现讲解员自我改革的精神,充分发挥讲解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宏.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肖冠雄.谈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的选拔和培养.中国文物报.

上一篇:《特殊高考生生命奇迹》观后感下一篇:投融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