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公园案例分析

2024-08-03

世界著名公园案例分析(12篇)

1.世界著名公园案例分析 篇一

案例分析6世界著名企业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

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虽说在知识管理方面走在前列的大多为软件、咨询公司,但作为传统企业代表的西门子公司,早在1997年就通过构建和利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达到了整体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西门子的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企业内外两个部分,外部主要涉及到企业日常对外活动、活动场所和活动主体;内部可以分为战略及评价、运作业务和支撑结构三大类。具体包括制定知识作为公司资产的商业战略、培养相互信赖的知识共享文化和知识型组织,建立知识市场、确立知识资产,确定知识内容和结构、设置知识度量制并建立评估系统和模型、培养知识工人、采用知识技术使新知识行为成为可能并驱动其产生。整个框架内外部通过信息、最佳实践和研究、经验反馈等进行交流。西门子除了采用通信网络、文档管理、群件技术等常见技术外,最为关键的是采取了门户技术。在一个集成的门户中,员工可以有权限地交流和共享知识,并通过搜索跨越不同部门的障碍获得所需的知识。

案例分析:

1、简述西门子公司如何建立其知识管理体系?

2、结合案例阐述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来构造企业竞争力?

提高组织的决策能力,企业搭建知识记忆平台,迅速整合、分享、传承企业的智力资产。可以有效防止人才流失造成知识、经验的同步流失和损失。如企业外培学习材料、管理经验、公司制度、质量手册、公司战略等都可以制作成课程放到到易课堂平台,形成公司的内部课程,从而有针对性的方便员工学习,系统还可以配置自主考试题库进行考试,以实现企业的知识升值与管理。

2.世界著名公园案例分析 篇二

本研究所指的世界著名中学,是指那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优秀的教师群体,能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著名校友人士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中学。[1]经网络筛选和课题组成员研讨,本研究选取的世界著名中学分别是:英国的伊顿公学(EtonCollege)(被称为英国最好的中学)、芬兰的罗素高中(Ressu Upper Secondary School)(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中学)、美国的斯蒂文森中学(StuyvesantHigh School)(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中学)和安多佛中学(Phillips Academy Andover)、法国的路易大帝中学(Lycée Louis le Grand)(法国第一个得到高中名号的学校)和新加坡的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培养了包括李光耀、吴作栋在内的一大批著名校友)和华侨中学(Hwa Chong Institution)(被认为是新加坡最好的华文学校)。通过现场考察、师生座谈、访谈、查阅和分析学校文献等方式,本研究对这些学校的精神追求及其形成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学校精神的组成

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精神性,人的精神决定着人的言行。同理,学校精神决定着学校形态。学校精神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追求、教育理念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总和。它关涉学校师生员工的教育情怀、教育理念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师生言行。

师生的价值追求,是指学校师生对特定价值目标的执着向往,并力图达到此目标的强烈驱动倾向。它决定了师生明确什么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需要努力追求和实践的,而什么是不重要的、无意义的,需要舍弃的。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精神的核心,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师生的教育理念,是师生对本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持有的认识和想法,它决定着师生行动时如何做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办学举措,学校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学校特色。

师生的情感态度,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积极或消极的体验和反应,它直接影响着师生学校生活和工作的质量。积极愉悦的情感态度是高质量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上述三项要素的有机整合和共同作用就构成了学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

二、世界著名中学的学校精神及其功能

以上述7 所学校为例,其学校精神对于学校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精神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朝向哪个方面努力,价值追求的强度决定了努力的程度。学校能否发展、发展到什么状态,关键在于学校精神追求什么和追求的程度。本研究的案例学校都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的办学历史,这和学校在办学之初和学校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有着重要关系。

美国安多佛·菲利普斯中学创建于1778 年,是美国最古老的寄宿制高中。学校办学的宗旨就是“不为自己”,[2]这一方面是说学校的学生来自全世界各地;另一方面表明,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应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人,而不是单纯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学校1778 年的宪章上明确写道:“来自每个地方的年轻人应能够明白,没有知识的善良是虚弱的……然而没有善意的知识是危险的。”[3]学校要求学生能够立足于自身和大众,挑战自身的头脑、身体和精神,超越平庸,发展自我,吸收他人的优点。2000 年修订版的学校章程中,又重申了这一规定,并经过了全体教师的投票表决。上述在办学之初或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学校价值追求,对学校的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中所选的7 所著名中学,均在学校创办之初就立志为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学校的创办者秉承教育改善社会、拯救国家的理想与追求来办学,学校创办的这一宗旨始终影响着后续的学校管理实践。

(二)学校精神是引领师生发展的行为指南

有着共同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的人群,就形成了价值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内,符合价值期望的言行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不符合价值共同体期望的言行,会被共同体所排斥;而在组织中,个人总是希望被组织接纳。所以,在组织内,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和规范着组织内每个个体的行为,是个体评估自己行为的内在尺度。

在以学业成绩优秀著称的斯蒂文森高中,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在斯蒂文森,拥有更高的平均分是很酷的,而在其他学校书呆子才这样;课堂上,你可以频繁举手,别人不会因此说你是个书呆子”。[4]有着“精英摇篮”之称的英国伊顿公学,其校友帕拉什·戴夫(Palash Dave)在回忆学校生活时曾说过,在这里“你受鼓励追求任何你可能拥有的梦想”,它允许学生“持些异议,某种程度上鼓励这样做”。[5]显然,这对那些想得到领导角色的人而言是非常适合的。

学校精神对师生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在校期间,也体现在学生毕业以后。在罗素高中,学校的理念之一就是:当你离开的时候,你会衷心地说,这是一个好地方。[6]

(三)学校精神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和个人追求的不同。正是基于个人价值观念和追求的不同,才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性的不同。学校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学校特色。学校的精神追求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内在决定力量;学校特色或特色学校是学校精神追求的外显和标识。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学校就会办出什么样的特色。[7]

在以多元选择、发掘学生潜能著称的芬兰罗素高中,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发展,学校开设了丰富的课程。该校校长阿里·霍卫宁(Ari Huovinen)认为:“有800 名学生就应该有800种课程设计。”[8]伊顿公学的“绅士风度,精英品格”、斯蒂文森高中的科技特色等被广为认同,这都和学校的理念和追求有重要关联。

可以说,这些学校之所以取得卓越的办学成效,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学校都有着鲜明的精神追求。源于这种精神追求的引领和激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养的学生。多数优秀人才毕业于少数几所学校,其原因也在于此。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有影响力的知名学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不仅对其本校师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教育,而且对其所在社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亦有着特殊的引领和辐射。学校是其所在社区的精神高地和文化辐射源,师生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学校组织的活动及其对外宣传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引领和教育着周边的人群,尤其是学生家长。

三、著名中学的学校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有着鲜明卓越的学校精神,是这些著名中学师生成功发展的重要动因。分析这些学校的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提升学校精神追求,促进师生发展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研究表明,上述学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下述几方面的相互作用。

(一)清晰定位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

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形成学校精神的基础,决定着学校精神的基本取向和形态。通过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上述这些名校之所以会有鲜明卓越的精神,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在建校之初或者学校发展中的某一时期,确立了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

新加坡莱佛士书院在创办之初就定位为培养社会领袖人才,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明确了如下的办学追求:“通过在服务中领导和在领导中服务,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者、思想者和先锋者。为此,学校致力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性格、自信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9]新加坡华侨中学在20 世纪70至80 年代,已经发展成为新加坡最著名的两所学校之一,在思考学校发展的走向时,学校领导者提出了“实践全方位教育,陶铸热爱生活、关爱别人、为社群谋福利的未来领袖”的愿景,以“培育为国为民之科研、商企与政界领袖”的使命。[10]这些核心价值追求一直影响着每位校长的办学实践。

从学校实践来看,在清晰定位学校核心价值追求的同时,创作特征鲜明的校徽、校歌等学校符号,是强化与彰显学校精神的重要举措。新加坡莱佛士学院的校徽是一个半狮半鹫怪兽(双头鹰和两个大的勋章),象征着该校培养出的学生有着鹰的速度、高度和洞察力,同时又有着狮子的威严、力量和勇气。双头鹰坐落在学校徽章的顶上,周围以花冠缠绕,代表着学校对知识的信赖和永恒的追求。[11]伊顿公学的校徽是由右上角代表英格兰王室的狮子纹章和左上角代表法兰西王室的百合花徽章,以及下方三枚衬着黑底的银色百合组成。黑底代表永恒,银百合代表圣母玛利亚,这足以表明学校的王室传统和精英特性。[12]在各种场所,师生穿戴整洁、佩戴校徽对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和激励。

(二)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引领与激励作用

榜样引领是有效教育的重要原则,在促进学校精神形成过程中亦同样如此。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这些著名中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比如英国有20 位首相毕业于伊顿公学,美国4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毕业于斯蒂文森高中,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吴作栋总理均毕业于莱佛士书院。这些优秀校友的社会成就和个人品质,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力而持久的教育,激发和鼓励着学生树立服务国家社会的价值追求,并在勤奋和坚持中磨练良好品质。

美国安多佛中学每周举办一次全校大会,大会邀请一位杰出校友来校演讲,这些校友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精英人士。校友介绍他们目前的事业,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等。近年来斯蒂文森高中的毕业典礼上,学校邀请政府官员和社会贤达向学生发表演讲,所请人士包括前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Jack Welch)、联合国秘书长安南(Kofi Atta Annan)等。[13]这种方式同样会对师生产生很好的激励和鼓舞。从校友和知名人士演讲中获得的信息和体验,是书本上和课堂内学不到的。

在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雨果(Victor Hugo)、莫里哀(Moliere)、科学家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以及希拉克(Jacques RenéChirac)总统等均毕业于路易大帝高中。令人感到钦佩的是,学校对著名校友名单的排序依次是:文学家与哲学思想家、艺术家、画家与作曲家、科学家、政治人物和其他名人,“总统级”的政治人物排在后面。[14]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把思想、艺术、文学的创作看得重于金钱名利和社会地位,这对学生的价值选择会有重要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关注毕业校友对学校师生榜样引领的同时,不可忽视校内榜样的影响。追求卓越、积极进取的校长;对知识和学生充满热爱的教师;学校所设置的奖项和所表彰的榜样学生等,都在激励和影响着师生的精神追求,引导着师生的言行。

(三)组织特色活动提升和鼓舞师生士气

组织丰富而有特色的活动,提升和鼓舞师生士气,是著名中学学校精神形成的另一重要特点。在世界各地的著名中学内,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体育活动多、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内外的各种竞赛比赛活动频繁。活动以及竞赛过程中所凝聚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所激发的求胜意志和信心,竞赛获奖后的激情体验,失败后苦闷情绪的调节等,都在彰显和强化着学校精神。

在莱佛士书院,每一届新生在入校后都要参加为期三天的露营活动。在三天的露营活动结束后,学校会举行专门仪式,向同学颁发校徽,象征着其正式融入了学校大家庭,以此培养学生的“莱佛士精神”。[15]在斯蒂文森高中,学校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文艺汇演,是学生们最为激动和紧张的时刻。“离文艺汇演还有两周时间,太疯狂了”是学生表达的对此类活动的期望和态度。“我想看到活力,我想看到好的结果”是学生们对比赛结果的期待。[16]

其实,学生在校所受的教育是其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体验的总和,二者缺一不可。相对于课内的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和课余生活对于学生情绪与情感的激发、价值观的塑造、人格形成等的影响更直接,也更能给学生内心世界留下深远影响。

(四)增强师生自我规划和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师生对自我有着清晰认识,并能规划自我发展,这样师生学习和生活才可能充满活力和动力,学校才会有发展的内驱力,高昂的学校精神也由此形成。因而,鼓励并帮助师生认识自我,引导师生树立高远而又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增强师生发展的内驱力和自觉性,是这些著名中学的重要特征。

早在1896 年,时任伊顿公学校长威廉·考利(Willian Corry)曾言“:去一所伟大的学校是为了学习认识自我。”[17]罗素高中的教师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18]为此,这两所学校都设置了学生顾问制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制订自我发展规划。

在斯蒂文森高中,学生学习努力,压力也很重,但乐在其中,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做的都是他们认为对成长有帮助的事情。因而,帮助师生不断认识自我,明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合师生个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激发师生成长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形成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五)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学校舆论氛围是指笼罩在学校整体环境中,体现着学校所推崇的价值追求、特定传统及行为方式的有意或无意的言论,它以其隐性形态让学校全体成员受到感染,进而产生思想的变化和自觉自愿的行动。尤其是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来自同学舆论氛围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超过教师和父母对其的影响。

在法国路易大帝高中,学生一入学,学校就告诫他们:进入路易大帝高中,不是因为它的声誉,而是为了让它声名远扬。该校的发展史就是和外界不断抗争、自身创新发展的战斗史,这种力量和信念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造就了学校的自信和勇气,这种精神也传到了学生身上。因而,这里的学生不怕困难,学习不屈不饶,为自身和学校创造了诸多佳绩。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自觉地融入群体。

因而,领导者要善于把握和引领学校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以此引导师生朝着预定的愿景和目标而努力。为此,学校需有明确的发展愿景和发展规划,帮助师生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以此为基础,对有利于学校目标达成的健康言论给予强化,而对不利于目标达成的消极抱怨则给予相应的控制。

3.世界著名哲理诗句 篇三

心智纯正、并且对权力与义务同等重视。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理智。【法国】雨果

我们的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德国】哥德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横扫的镰刀。【英国】莎士比亚

当我们还买不起幸福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走得离橱窗太近,盯着幸福出神。【法国】贝尔纳

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英国】雪莱

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罗曼·罗兰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泰勒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

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将相胸前堪走马,公候肚里好撑船。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生。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内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万般回首化尘埃,唯有青山不改。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有一言须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常众;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然后知不足。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封书信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情怡性;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志当存高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世界著名励志名言 篇四

2.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3.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5. 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6.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7. 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莎士比亚

8.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9.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1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1.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12.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3.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何塞·马蒂

14.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世界著名广告词 篇五

2. 沙宣洗发水:我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

3. 飞力浦:让我们做得更好

4. 李维牛仔:不同的酷,相同的裤

5. 义务献血: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

6. 日产汽车: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

7. 宝马汽车:驾驶乐趣,创新无限

8. 555香烟:超凡脱俗,醇和满足

9. 七喜饮料:非可乐

10. 天梭手表:瑞士天梭,世界穿梭

11. 柯达:就是这一刻

12. 摩托罗拉:飞越无限

13. 海尔:海尔,中国造

14. 中国联通: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

15. 商务通:科技让你更轻松

16. 飞亚达:一旦拥有,别无选择

6.世界著名公园案例分析 篇六

位于德国汉诺威, 据了解, 这座房子由设计师Behnisch、Behnisch&Partners设计, 2002年完工, 据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碳排放, 显得更加环保一些。

空军学院礼拜堂 (美国科罗拉多州)

这座教堂风格独特, 曾获美国建筑奖。教堂的外观和内部装饰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使人对设计者的理念和构思赞叹不已。从整体上看, 这座教堂气势磅礴, 动感十足。它位于军事基地中间, 被战斗机、直升机群和来往的军人围绕, 既显可爱又体现了超越现实主义的理念。教堂外部耸立着17个尖塔, 很像17个有角的太空船, 它们整装待发, 严阵以待, 只等一声令下即可升空发射。

曼彻斯特民事司法中心 (英国)

英国曼彻斯特民事司法中心是自19世纪英国皇家司法法院以来最大的民事司法法院。该建筑获奖不断, 总获奖数达到了25个, 其中就包括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颁发的国家建筑奖和年度可持续性奖。该建筑面积约34000平方米, 共15层, 有47个法庭审判室, 75个咨询室, 此外还有办公室和大厅。从外观看, 它标志和字面显示了法院的身份;整体来讲, 这个建筑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 和城市密不可分。

钢琴屋 (中国安徽)

一架巨大的小提琴倚在钢琴旁, 这可不是什么巨型雕塑, 而是位于安徽淮南市的一座实实在在的建筑。毫无疑问, 建筑的主体形象是取自典雅美丽的黑色钢琴, 而旁边透明的小提琴, 实则是巧妙穿插和连接楼层的楼梯。

保时捷博物馆 (德国斯图加特)

博物馆是由奥地利著名的设计公司Delugan Meissl所设计完成, 从每个角度去看, 都充满了艺术性, 白色的主色调设计, 更凸现了汽车的设计, 而结构性的展览空间和保时捷跑车的摆放, 可以让游客从各个角度欣赏汽车, 赏心悦目。

新葡京酒店 (中国澳门)

澳门新葡京酒店是一家矗立在澳门葡京路端一所赌场酒店, 由建筑师DLNArchitects&Engineers设计, 整个工程投资超过30亿澳门元, 地盘面积约一万二千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十三万五千多平方米。

孟买巨蛋 (印度孟买)

这座巨蛋建筑利用“Cybertecture Reality”结合了技术和工作环境, 定制最佳的景观并拥有实时的景色。

巨蛋结构本身是朝一个方向倾斜, 不仅视觉上十分有利, 而且减轻了建筑吸收的光照。建筑顶部是一座空中花园, 起到散热作用。PV板安装在建筑顶部, 空中花园的风力涡轮用来发电。过滤水系统也结合在建筑中, 可以回收灰水用于冲厕和灌溉。

采用蛋形比传统建筑节省了10%到20%的表面面积。建筑内部采用了创新性的蛋壳结构, 跨度30米。

扭转大厦 (瑞典马尔默)

由于技术日益发达, 今天已经可以建造出像“扭转大厦”一样的建筑了。扭转大厦的楼体整个呈90度顺时针旋转, 可以说相当“非主流”。大厦高656英尺, 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高的建筑, 10层以下是写字间, 10层以上是公寓。

伦敦市政厅 (英国伦敦)

伦敦市政厅是英国首都最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新建筑物之一, 它的设计力求能够表达国家民主制度的实施过程的公开性, 同时也显示了作为一座公共建筑, 它在整体上的可持续性和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潜能。这座建筑位于泰晤士河塔桥附近一个显著的位置上, 毗邻新伦敦新发展区, 这座十层楼的建筑物提供了近18000平方米的可使用面积, 容纳了议会大厅, 各部门办公室和公共设施以及市长、议员、市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室。

格拉茨美术馆 (奥地利)

距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仅三小时车程的欧洲古城格拉茨 (Graz) 的穆尔河畔, 有一座具有强烈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格拉茨美术馆 (Kunsthaus Graz) 。有人形容它像一艘奇形怪状的潜水艇, 也有人觉得它仿佛是浮出水面的“有鳃巨兽”。Kunsthaus在德文中的意思就Art Gallery, 所以这栋地标性艺术机构就被称为格拉茨美术馆 (或称格拉茨现代美术馆) 。作为奥地利当代艺术展览中心, 格拉茨美术馆主要展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奥地利当代艺术和国际当代艺术。

阿拉贡馆 (萨拉戈萨)

图中是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中的阿拉贡馆, 此馆外表像一个篮子。展览名称为“水与未来”, 展示阿拉贡地区与水之间关系的演变。

舞蹈大厦 (布拉格, 捷克共和国)

这座建筑打破了布拉格原先统一的建筑风格, 好像民风淳朴的乡下小镇, 突然来了个妖娆招摇的风骚女人。1989年普立兹克建筑奖对弗兰克·盖里的评语是:“最具美学冒险精神。”

石油自然能源总部 (西班牙巴塞罗那)

7.世界著名广告语 篇七

(M&M巧克力)

2.Good to the last drop. (Maxwell)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麦氏咖啡)

3.Time is what you make of it. (Swatch) 天长地久。

(斯沃奇手表)

4.Make yourself heard. (Ericsson) 理解就是沟通。

(爱立信)

5.Start ahead. (Rejoice) 成功之路,从头开始。

(飘柔)

6.Things go better with Coca-Cola. (Coca-Cola) 饮可口可乐,万事如意。

(可口可乐)

7.Connecting People.(Nokia) 科技以人为本。

(诺基亚)

8.A diamond lasts forever. (De Bierres)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第比尔斯)

9.Mosquito Bye Bye Bye. (RADAR) 蚊子杀杀杀。

(雷达牌驱虫剂)

10.A Kodak Moment. (Kodak) 就在柯达一刻。

(柯达相纸/胶卷)

★ 世界著名经典广告语

★ 时尚英文广告语

★ 家具英文广告语

★ 服装英文广告语

★ 时尚经典英文广告语

★ 口红英文广告语

★ 耐克英文广告语

★ 潘婷英文广告语

★ 德芙英文广告语分析

8.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篇八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1]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之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桂林的洞奇石美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2]﹑七星岩,[3]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

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杨贵妃缓缓撩开石幔,观看群芳共舞,娇媚多姿,不禁令人联想起昔日的盛唐繁华;恐龙国里,恐龙“嗷

嗷”怪叫,神态怪异,昭示着它们的威武。看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我们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正是这一滴一滴的水珠,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尝尽了亘古的沧桑,雕琢出如此神奇的景观,这是怎样的博大与精深啊!而这些岩石,经受了千万年的磨砺,封存了长久的渴望,今日终被世人所熟知,这是怎样的坚忍啊!与此相比,“滴水穿石”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而已。

追溯历史的源头,桂林的山水在向我们每一位游客阐述着一个哲理:持续将造就永恒。是的,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方成就今日的光彩与辉煌的呢?坚持不懈是击败任何挑战的宝剑。游过桂林,我们没有理由再轻言放弃。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历

留下桂林山水诗歌千古绝唱的地方是位于市中心的独秀峰,这绝唱的作者,叫王正功。王正功,平心而论,从官职,从文名上来讲,他都不可能与那些文坛泰斗相比。可是,一句千古绝唱,已经足以使这位耿直的老者跻身文化名人之列。这位宁波籍老人,一生以为官正直清廉而得名,不惧得罪权贵,故虽从20余岁便步入官场,为官几十年,也颇有政绩,却不见什么进步,多次转任,都是平调微升之类,始终未能青云直上。60多岁的时候,他在潮州任通判,曾在韩江上修湘子桥,以便民往来,为地方民众所赞。之后,在庆元六年(1200),又以68岁高龄,到桂林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算是稍事提拔吧。

王正功初到桂林,已是老人新官,照章办事而已,照理来说,不会有什么激情了。不久,嘉泰元年(1201),又恰逢值年大比(乡试之年)。是年,广西学子乡试者,共得举人11名。王正功久闻桂林学子在科举中常有不俗成绩,令人不敢小看。这次乡试的成绩,也使他为学子们高兴,便依鹿鸣宴惯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请中举的学子。与学子对饮,谈些努力学习、报效朝廷的话,少不了要作诗相勉。

王正功在微醺中挥笔而就,作七律二首: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诗中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从这酒桌边传遍华夏,经久传唱。

通读全诗,我们知道,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在赞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在学业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这句名言,也许是王正功的独创,也话是信手拈来,引用他人句子,总之是天衣无缝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写诗的才情绝非一般。由此诗也可知,这句名言本是出自一首科举诗,说明早在宋朝,中科举求功名的价值观,在桂林已经深入人心。王正功席上赋诗,老当益壮,意气风发,为举子们所折服。一位叫张次良的人,将王正功的这两首诗刻在了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上方。选中这里勒石,恐怕也是为了与读书岩之名相呼应吧。

赋此诗后不久,发生了兴安县令放纵儿子打死县衙小吏案。作为地方主官,王正功秉公执法,将案犯送邻路交押,以利口供,因而得罪了那位兴安县令,违背了官场潜规则,竟被诬告罢官。后来,案情虽已查清,王正功得以恢复名誉,但已无官可做,年事又高,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一个庙祝,主管冲佑观,算是退居二线,在那里终老。也许是王正功被罢官的缘故,当事人为了脱离干系,而有意用泥淖盖住了读书岩上方的那块石刻;也许是天长日久,从崖壁间渗出的雨水夹杂着岩缝间的泥沙,遮住了那块石刻。总之,刻在独秀峰读书岩上方的王正功诗,不久就不见天日,以至被人们忘却了。幸好,名言的影响力量大得惊人,王正功在鹿鸣宴上作的诗,被席间的学子们带到京城临安,并且从临安又流传到四方。随着岁月的推移,加之传颂者文化教养、艺术品位各有不同,全诗被传颂者们省略或者遗忘了,只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坊间流传千年而不 绝于世。

1983年,两位年轻的桂林考古工作者在整理独秀峰崖壁上的石刻时,发现读书岩上方的崖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与石壁并不为一体。他们轻轻地掀开那层腐殖层,竟然有了意外的发现:一块保存完好的石刻作品。当他们将石壁清洁干净,再用娴熟的技术拓印那帧石刻作品时,发现那腐殖层下掩盖的,竟是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名句之所在!

王正功

王正功是谁,为什么要树他的雕像呢?原来,这与一句天下闻名的诗句有关。

据桂林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当时,这一论断只在桂林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名人圈中传播,直到上世纪末,才在桂林旅游界、政界等有关部门中传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说,王正功的诗句及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最佳答案

9.世界著名公园案例分析 篇九

一、《世界在行动》栏目概况

《世界在行动》创办于1963年1月,最早的名字是《世界晚间》,从名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面向世界的新闻时事类栏目。

格拉纳达电视台创办这一栏目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格拉纳达电视台是商业电视台ITV的西北部授权分包商,而ITV垄断了英国的电视广告业务,公众认为ITV在获得巨大广告利润的同时,应该辟出专门时间开办相应栏目为公众服务;二是电视竞争的需要,195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办了公共事务类栏目《全景》,1958年,其电视观众已经占全英人口比例的25%,这给ITV和格拉纳达电视台以巨大压力,它们迫切需要创办一档高品质的新闻时事栏目和BBC抗衡。

《世界在行动》栏目风格的确立离不开其开创人蒂姆·哈维特。蒂姆·哈维特原来在英国《每日快报》工作,是该报的资深编辑,他编辑的报纸风格明快,布局紧凑,喜欢使用大幅冲击力强烈的图片,他认为受众最想看到的是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它比任何生动的语言描述都重要。在电视时代,蒂姆·哈维特仍旧秉承这一新闻理念。在创办《世界在行动》之前,蒂姆·哈维特先创办了一个新闻时事类栏目《探照灯》,每周两期,每期关注一个话题,为了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栏目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使音画俱全、视听兼备的电视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但是,这一栏目非常短命,仅仅办了27期就停播了。

虽然《探照灯》的光束并没有照射很远,但是蒂姆·哈维特没有放弃,他紧接着就创办了《世界在行动》。为办好这一栏目,蒂姆·哈维特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毕业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记者、编辑组成的采编团队,团队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导演、摄像、调查记者和录音四个人组成,这样的队伍既专业又干练,一辆汽车就可以容纳,在采访现场可以迅速、灵活地实现采访目的。他们使用的主要是16mm电影摄像机和同步的录音设备,这在EMG系统(电子新闻采访设备)出现之前已经是非常先进的设备了,它能够更好地实现蒂姆·哈维特的新闻思想。

因为《世界在行动》的创办初衷是为了和《全景》竞争,所以栏目组有针对性地做了多方面改革:一方面是控制节目时长,当时《全景》的节目时长是45分钟,在20世纪70年代又增加到50分钟,而蒂姆·哈维特认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收看电视新闻对于观众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非新闻节目能够特别有趣,因此,《世界在行动》的节目时长一直维持在26分钟左右;另一方面,栏目组认为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如果播出多个新闻节目将会冲淡重大新闻事件的主题,所以《世界在行动》与早期《全景》栏目和电视新闻杂志的风格不同,每期节目只关注一起重大新闻事件。

《世界在行动》的第一期节目是《核军备竞赛》(ATOMIC ARMS RACE),围绕原子武器竞赛来反映美苏以及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以后又曝光了鲍尔森地方政府腐败丑闻,揭露了乌干达总统阿明(Idi Amin)的大屠杀,英国石棉行业工人的疾病、英国在福克兰群岛与阿根廷打仗时还向该国出口武器的行为,爱尔兰牛肉加工行业的腐败,使监狱里的年轻人受到约束的压制政策,以及臭名昭著的司法错误事件———伯明翰6号。[1]这些节目的播出不仅使《世界在行动》的公共事务新闻栏目定位得到明确,还使它成为全英当时影响最大的调查性新闻栏目。

让《世界在行动》蜚声世界的还有它的“成长系列”。1964年5月5日,《世界在行动》播出了一部纪录片:SEVEN UP,14个年满7岁的儿童在片中畅谈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愿望。这部纪录片由初出茅庐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指导,力图通过这14名儿童的成长经历来展现英国人的生活状况。以后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特都会找到这14名儿童,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成长系列”最近一期已经出品到49岁,当年懵懂无知的儿童已经年近半百,岁月的沧桑在这部纪录片中一览无余。这部纪录片在播出后受到高度赞扬,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认为它是一部进入了人们神秘生活中心区域的纪录片,其创意不仅富有灵感而且伟大。“成长系列”节目也被广泛模仿,美国、苏联、日本、南非等国家都出现过类似节目,在英国电影协会2000年评选的“英国最伟大的100部电视节目中”,“成长系列”位列第26位。

包括“成长系列”在内的纪录片不仅在英国播放,《世界在行动》还把自己的节目远销到世界各地。在它的全盛期,仅全英就有2300万电视观众,几乎占当时英国人口的一半,如果加上外销节目,《世界在行动》的电视观众可以达到2500万人。

《世界在行动》不仅有很高的收视率,其节目质量还得到业界承认。栏目先后获得电视和电影领域的多个奖项,其中包括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皇家电视学会奖以及艾美奖,等等。

《世界在行动》于1998年停播。在此之前,《世界在行动》曾经卷入一起谋杀案。1990年,爱尔兰工人奎因死在牢房中,警方认定是其狱友肯尼迪杀害了他,而《世界在行动》通过采访了解到有警察参与了谋杀,法院采纳了《世界在行动》的证据,宣告肯尼迪无罪释放,并逮捕了3名警察。但是随着证明这3名警察无辜的新证据出现,1998年法院重新审理了这起案件,判定《世界在行动》报道失实,构成诽谤罪,赔偿受害人200万英镑。1996年,《世界在行动》又播出了大型调查性报道节目《圣米耶尔:光环是否逝去》,结果被英国零售商Marks&Spencer以诽谤罪告上法庭,后来,《世界在行动》败诉,向Marks&Spencer支付高额赔偿金。

另外,《世界在行动》的观点左倾,经常被英国政府诟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和BBC前负责人伊恩·崔司欧文的交谈中说:“《世界在行动》充满了托洛茨基式的内容。”随着英国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缄默不言,1998年12月7日,《世界在行动》播出了最后一期节目“Britain on The Booze”,英国调查性报道的旗舰栏目就此沉没了。但是这一栏目的辐射作用并没有从此消失,在《全景》《内幕报道》《刀刃》《目击者》等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在《星期日电讯报》《私家侦探》等平面媒体,一大批曾经在《世界在行动》工作的新闻记者在新的媒体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世界在行动》无畏犀利、桀骜不驯的风格也通过他们传扬到了新的媒体。

二、《世界在行动》对英国调查性报道的贡献

《世界在行动》刚刚创办时,蒂姆·哈维特就通过播出调查性报道为它打上了桀骜不驯、无畏犀利的烙印,他的继任者大卫·普罗莱特在1967年又进一步成立了调查性报道组,使调查性报道成为《世界在行动》的主打题材。以后的吉利米·艾萨克斯、迈克尔·帕金森、约翰·波特等相继承袭了这一风格,使这一烙印更加清晰。《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性报道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因此被称为英国40年以来最成功、最大型的调查性报道栏目。

(一)专注调查性报道题材

《世界在行动》十分青睐调查性报道题材。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和皮特·本杰明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2]澳大利亚新闻学者皮特·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这种报道“常聚焦不义、丑闻或违法活动”。[3]调查性报道是《世界在行动》的重头戏,其知名的调查性报道作品有“曝光波尔森行贿案”“揭露西米德兰兹郡重罪组腐败案”“调查新纳粹主义团体Combat 18”“戳穿罗恩·哈伯特(L.Ron Hubbard)领导的科学论派制造的外星人欺骗事件”“调查不同类型避孕药存在的危险”“揭露苏格兰场和毒品之间的关联”“曝光英国皇室存在的税收漏洞”等等。

《世界在行动》的素材不仅有上述的这些硬新闻,而且还含有大量社会问题,比如单亲家庭、地域歧视、失业救济、性病传播,等等。

另外,从《世界在行动》的栏目名称就可以看出,它的视角和调查领域绝不仅仅限制在英国本土。事实上,在栏目成立之初,蒂姆·哈维特和他的同仁们就开始关注世界性题材,在它所有节目中,25%的素材来自国外,诸如美国、中国、希腊、法国、印度、刚果等国家,它尤其喜欢来自美国的素材,有13%的新闻来自这个国家。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来自国外的报道,《世界在行动》在节目中插入了大量的背景内容,例如在关于希腊君主政体的调查报道中就插入了希腊政府的流亡、希腊内战的始末以及其君主制度的渊源等背景知识。《世界在行动》还注重从英国的立场解读新闻事件、寻找新闻角度、把握新闻主题,当然这也部分削弱了这一栏目的客观性和公众性,这正是《世界在行动》一直被部分电视观众以及同行诟病的地方之一。

在《世界在行动》的所有调查性报道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关于“伯明翰6人案的调查和报道”。1974年11月,爱尔兰共和军炸毁了伯明翰地区的一个俱乐部,21人死亡,警方和法院通过葛瑞丝测试(一种检验硝化甘油的方法)认定格力·亨特等6人制造了这起爆炸案,并且判处他们终生监禁。《世界在行动》的记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发现葛瑞丝测试有个致命错误,一些普通物质在这项测试中也会呈现阳性反应,包括那些通过玩牌可以接触到的物质,而这几个人在被逮捕前刚刚玩过牌。经过《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报道以及其他相关证据陆续浮出水面,1991年,案件重审,亨特等6人被无罪释放。

在《世界在行动》采制的调查性报道中,还有一些十分敏感的话题,譬如它对英国情报界的调查。1984年7月,《世界在行动》播出了一期名为“The Spy Who Never Was”的节目,采访了英国军情五处一名掌管对内反间谍、反渗透的高级官员彼得·赖特(Peter Wright),爆出了英国情报界的很多黑幕,其中包括他们企图推翻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工党政府的计划。后来,彼得·赖特又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著名的《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这本书和《世界在行动》播出的节目激怒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不允许在英国本土销售,《世界在行动》也受到政府警告。

(二)采用多种调查方式

《世界在行动》是英国较早采用隐性采访方式的电视栏目。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隐藏记者身份或者隐藏采访真实意图的采访方式,对于电视新闻记者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微型摄像机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原生态地捕捉到新闻现场的画面而不干扰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可以有效地保护新闻记者的人身安全,可以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敏感的新闻题材。1996年10月,《世界在行动》记者道达尔·麦金尔泰就携带微型摄像机乔装进入贩毒组织内部,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毒品交易内幕,节目播出后,在英国引起轰动。《世界在行动》的记者对于微型摄像机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1998年,他们在一栋正在建设的楼房工地安装了多部微型摄像机,从可口可乐的饮料罐到金鱼鱼缸都成为记者观察的“眼睛”,通过这些摄像机,记者搜集到了建筑商使用伪劣建材的很多证据。这种拍摄方式还影响到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电视调查记者,BBC记者就利用同样方式曝光了一些交易商在金融交易中的欺骗行为。《世界在行动》不仅在调查性报道中使用隐蔽摄像机,在一些社会调查中也使用这一采访方式,比如对英国老年人生活和贫困人员的调查等。使用隐蔽摄像机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尤其通过正常途径不能采访时,这种方式就成了新闻记者的唯一选择,但是隐性采访的滥用也会引发诸多问题,很多国家的新闻媒体对隐性采访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性报道有一个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就是注重保护信息来源,尤其是匿名信息来源。《世界在行动》的记者认为消息来源是调查性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线索就意味着一个好故事的开始,如果媒体不妥善保护信息来源,那么也将导致栏目生命力枯竭。1991年,栏目记者苏珊·欧尼福通过匿名消息来源了解到爱尔兰一些肉食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她在匿名消息来源的帮助下曝光了其中的内幕,后来的官方调查也证明记者的报道是完全正确的,都柏林地方法院在调查该事件的时候要求苏珊提供消息来源,但是被她拒绝,她声称即使受到法律制裁也不会提供消息来源。1995年,苏珊被指控犯有蔑视法庭罪,但后来被免予刑事处罚。《世界在行动》的这一作风得到了英国民众的肯定,就在苏珊走上法庭的前一年,她被授予了维护信息自由勋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这一栏目提供新闻线索,并在记者采访时给予帮助。

(三)创新报道叙事风格

在《世界在行动》出现之前,英国新闻时事类栏目大都采取演播室+新闻现场的播报方式。创办于1953年的BBC《全景》栏目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播出方式,主持人先在演播室中对新闻背景、主要新闻人物等作简单介绍,然后出现新闻现场,记者在现场采访调查,再随时插入演播室画面和主持人的播报评论。

而《世界在行动》主要采用的是情节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情节纪录片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之上,以纪实手法与戏剧效果相结合,来再现历史事件的电视节目模式。[4]在这样的模式中既有纪录片的真实,又有情节剧的虚构,它通过情景再现的艺术真实将电视观众拉回到新闻现场,使电视观众仿佛看到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由于这种方式较多采用内视角的叙事角度,所以它能够避免叙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可以更好地表现现场和事件,使报道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例如1972年播出的节目“Angry Brigade”,反映英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离校生组成的左翼团体“愤怒旅”制造的一起爆炸案。纪录片开头是一个身着黑皮衣的男子手持一个礼品盒从地铁下来走进一栋住宅楼,把用礼品盒伪装的炸弹放在一个房间门口,伴随着炸弹定时器“滴答、滴答”的声音,炸弹突然爆炸了。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这种“真实再现”在《世界在行动》的多部纪录片中都可以看到,只要摄像师无法拍到,而剧情又特别需要,栏目组都会安排“演员”按照实际情节“表演”一番,这种“真实再现”可以将新闻事件最具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大程度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前期采访再精细,新闻记者也无法了解到新闻现场全貌,这种拍摄手法容易出现“真实再现”不真实的问题。

另外,《世界在行动》的情节纪录片叙事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演播室播报和议论,通过镜头呈现“事实”和“证据”,摆脱了沉闷的传统播报方式,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创新。但是,以假乱真的情节纪录片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有自身致命的弱点———主观色彩过于浓厚,新闻记者在虚构现场的时候却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对客观、公正、真实、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也形成了挑战,更重要的是,情节纪录片是在虚构现场和证据,所以就缺少了“用事实说话”的保护,一旦报道惹上新闻官司,就很难全身而退,后来的现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世界在行动》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两起法律诉讼败诉,需要向对方支付高额赔偿才一蹶不振、败走麦城。

三、《世界在行动》带来的启示

《世界在行动》35年的发展历程是英国调查性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调查性报道演进的一个缩影,从它身上可以折射出英国调查性报道的特质。

首先,《世界在行动》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第四等级”作用。英国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出现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后期以《派尔麦尔公报》的《现代巴比伦的处女贡品》为标志,英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调查性报道。早期调查性新闻是英人将报刊变成“第四等级”来分权、制衡、监督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从而构建新闻自由体制的路径选择之一。英国报刊史学家瑞夫骄傲地宣称:“在英国,极少有公共与私人的恶行能够秘密进行,永远也别指望这样的恶行会不为人知。任何一个公共职位的任命都会受到报刊详细的调查和拷问;任何一位阁员的行为都会被置于批评和质询之下。”广播电视媒体出现以后,“第四等级”的理念得以在新媒介中继承发扬,尤其是作为英国电视新闻时事类栏目标志之一的《世界在行动》对国内外多个政治、经济黑幕的曝光以及对社会的干预,使英国媒介“第四等级”的冠冕更具华彩。

其次,英国电视调查性栏目重视创新。在《世界在行动》诞生10年前,BBC已经成功开办了一档公共事务类栏目《全景》,1962年,曾经有1200万名电视观众收看了它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报道,由此可见它在英国的受欢迎程度。为了能够同《全景》抗衡,《世界在行动》在栏目风格、叙事方式、拍摄手法、事件呈现等多方面展开创新,实现了英国调查性报道的新突破,《四点档案》《直面事实》《今晚》等栏目都继承了《世界在行动》这一理念,推陈出新,使英国调查性报道在20世纪中后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再次,《世界在行动》的停办反映了电视调查性报道在英国的式微。《世界在行动》是英国电视媒体调查性报道的旗舰,它的沉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终结。20世纪末,由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以及调查性报道采访难度和危险逐渐加大,调查性报道节目成本日益升高以及网络媒体的冲击,英国很多电视媒体减少了这一类节目,有的媒体甚至取消了这一节目类型,英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因此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雨果.德.伯格.英国调查性报道30年[M]//李青藜,译.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戚鸣.实用新闻采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52.

[3]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441.

10.世界著名十大钢琴曲 篇十

1:肖邦:“军队”波兰舞曲

《军队波兰舞曲]》 又名《军队波洛涅兹》、《第三波兰舞曲》。钢琴曲。肖邦作于1838年10月。他创作的波兰舞曲的音乐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舞曲体裁所包括的范围。他的波兰舞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情绪昂扬、气魄宏大,富于戏剧性;另一类情绪悲壮、细腻优美,富于诗意。本曲与肖邦的另一首《英雄波兰舞曲》均属于第一类。李斯特最赞赏这两首乐曲,几乎在他的每次钢琴演奏会上都要演奏这两首乐曲。本曲A大调,三拍子,复三部曲式,是一首胜利凯旋的进行曲。它歌颂了波兰民族斗争的光辉业绩,被认为是肖邦音乐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作品之一。主题刚劲有力,表现了军队高昂坚定的情绪。中部的旋律威武嘹亮,犹如军号在大地上回荡。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它使全曲统一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气氛之中。(演奏时间约4分钟)

2: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趣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着乐谱去找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乐太难,不好演奏,请作曲家修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醒我的时候,你以为我还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提琴吗?”

3:李斯特:爱之梦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写为三首钢琴曲,题作《爱之梦》(Liebestraum,S541)。原来的歌词,分别作为钢琴曲的题诗。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Ludwig Uhland,1788-1862)的《崇高的爱》(Hohe Liede)和《幸福的死》(Seliger Tod);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三首《爱之梦》都是夜曲体裁,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来的歌曲作于1845年,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

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

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

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 却有人含泪分离。

4: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类似齐奏进行曲般的节奏拉开序幕,色彩十分明朗,之后主奏钢琴与引子同时登场,再度呈示第一主题。乐章的第二主题令人感到趣味盎然,钢琴展示出绚烂的演奏技巧。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2/2拍子,三段歌谣曲式。首先,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器呈示歌谣风的主题,接着重新由主奏钢琴加以接引。担任主题伴奏的三连音节奏在整个乐章中几乎不曾间断。

第三乐章,极活泼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充满生命力的第一主题由乐队反复两次之后,由钢琴再度呈示主题。在乐章的中段,管弦乐伴奏与钢琴主奏不断交替出现,相映生辉。最后钢琴以排山倒海之势的上升音阶,华丽地结束全曲。

5: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鲁宾什坦终于也理解到这部作品的优点和价值,并出色地演奏它,从而也使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确立它在音乐会舞台上的地位。

6: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勃拉姆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是创作和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与舒曼夫妇、李斯特等浪漫派音乐家交往甚密,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掺杂着浪漫主义新酒的古典主义陈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作品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注)。

他创作了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7: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8:肖邦:“英雄”波兰舞曲

全曲有一段庄严热烈的序奏开始,随后堂堂引出伟岸的英雄主题,一种略带沧桑的感情是英雄的风格 奔腾的气势排山倒海般袭来,充满力度的热情在肖邦的作品中实属难得。乐曲进入中弹后持续扩大作品幅度,一连串下降音制造了华丽雄伟的效果,而热切的情绪仍一刻不停的在指尖翻滚澎湃。结尾处再度回到开头的主题,更加奔腾,接着渐弱,安排了一个隐匿的悬疑,是未尽的情感死灰复燃,创造出石破天惊般的效果。演奏既终,一股余韵却久久回荡,那正是肖邦对祖国诉不尽,挥不去的哀切思念。可以说借着华丽的舞曲,肖邦倾诉了满腔的爱国热情,也把音乐的可能性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9:莫扎特:第八钢琴协奏曲

10:圣桑:第二钢琴奏鸣曲 1.极慢板,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这第一主题一直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2.谐谑曲,以阴郁开头,犹如低云密布,大风咆哮的感觉。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3.慢板,送葬进行曲。这首进行曲是肖邦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开头表达送葬队伍出动,丧钟的低鸣。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送葬队伍,直至远去,留下一片空白。

11.世界著名童话故事全集 篇十一

老奶奶这么一念叨,真的有一个特别大的桃子哗啦哗啦地流近身边。

“这真是个大桃子,一定香甜好吃的!”老奶奶说着把它捞起,拿回家去,小心地放在柜橱里。

到了傍晚,老爷爷背着柴禾回来了。“老伴儿,老伴儿,我回来了!”

“老头子,你回来啦。今天我在河里捡了一个大桃子,放在橱柜里给你留着哪,这会儿把它切开,吃了吧!”老奶奶说着从橱柜里拿出大桃子,放在案板上,想切开桃子,她拿起菜刀正要切,说时迟那时快,桃子却噗啦一声自己崩裂开了,从里面蹦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男娃娃来,哇哇哇地直哭。老两口儿吓了一大跳,说:“哎哟,哎哟,这可不得了!”

老两口儿一时忙得不可开交。过了一会儿,稍微安静下来以后,老爷爷说:“这是从桃子里生出来的孩子,应该叫他作桃太郎!”就这样,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桃太郎。

从此,老两口儿非常细心地抚养他,给他又喂稀饭,又喂鱼。说也奇怪,桃太郎每吃一碗饭,就长一寸,吃两碗就长两寸,他的个子就这样一天天地成长起来。而且他聪明伶俐,简直是达到教一懂十的程度,所以很快就学会了许多东西。加上他越长越有劲,不久,这一带没有一个小孩能比得上桃太郎的了。他非常乖觉,臂力过人,长成一个仪表堂堂,令人羡慕的英俊少年。

老两口儿对桃太郎爱如掌上明珠,口中不断亲昵地呼唤“桃太郎,桃太郎!”

万般小心抚养。

世界著名童话故事全集3:三兄弟和一只金苹果

从前,有一个老头子,他有三个儿子。老头子年轻时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苹果树。每年到彼得洛夫节那天夜里,树上就结出苹果,但是只有一只。这不是普通的苹果,而是金苹果。可是每年都这样,只要苹果在高的树顶上一发光,突然不知哪里飞来一个怪物,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摘下金苹果,然后就不知去向了。

老头子很痛心。有一次他望了望苹果树,对儿子们说:

“我一辈子没尝到过金苹果的滋昧,这该死的怪物!也许你们能够守卫住这金苹果。”

“爸爸,”老大说,“你告诉我们,金苹果什么时候在苹果树的顶梢上发光?”

“今天夜里,第一遍鸡叫时。”

“你给我一张弓和一筒箭,我来射死妖怪。”

“你可要当心。”父亲说,“不过我不相信你能守卫住苹果,因为苹果还没结出来,你一定已睡着了。”

可大儿子还是要去。他拿了父亲用的古老的弓,张开弦,躺在树下,眼睛盯住苹果树梢看。

天黑了,黑得像山羊角里一样,在树梢上有一颗星闪了一下,这颗星很小,像一颗小米。老大想:这一定是金苹果结果了,我再等一下,等它长得大一些。

真的,苹果越长越大。这时,黑暗中鸡第一次叫了。然后刮来一阵醉人的风,老大的头开始往前冲了,弓从手里掉下去了,马上就睡得死人一样了。

这时,随着一阵嘈杂声,轰鸣声,妖怪飞来了,带走了金苹果。

第二年,又到了结金苹果的时候了。老二跑到父亲面前说:

“爸爸,今天夜里我来守卫苹果树,你给我弓和箭。”

12.世界著名公园案例分析 篇十二

节奏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可谓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节奏也是每个儿童生而有之的本能。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一一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于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对于儿童节奏部分的教学却又有相同之处。

一、儿童节奏教学的指导理念

在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卡尔·奥尔夫认为,“教授节奏是困难的,只能把节奏引发出来。”[1]

在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2]

在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柯达伊认为,“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3]在音乐节奏训练的初学阶段,教学中不进行抽象概念的讲授,而是通过音节的声音使儿童首先从感性上体验、识别。

三大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的节奏教学,都是从诱导和激发儿童节奏本能的角度出发,主张感性先于理性,节奏的教学训练不是由谱面开始,而是从音乐体验,情感体验来感受节奏律动,把儿童的节奏本能通过练习,诱发出来。变被动的重复练习,为积极的主体体验,这样更易于儿童掌握所学节奏以及感受到节奏的美。

二、儿童节奏教学的方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节奏教学采用“声势”训练,所谓声势,就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包括拍手、拍腿、捻指、拍腿、跺脚等等,通过身体这件打击乐器发出声响,组织节奏进行教学。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主张首先通过身体运动,感知节奏,再现节奏,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继而获得敏锐的音乐反应能力,获得良好的感知和体验音乐美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运动是进行节奏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张配合身体律动对儿童开展节奏学习以及训练,在律动中获得节奏的认知和体验,身体动作是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的手段和内心听觉的途径。

对于儿童节奏的教学,三大教学法不仅在指导理念上如出一辙,在教学方式上也都是强调通过身体动作训练、律动的学习训练而达到讲授节奏的目的。由此可见,身体动作与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在身体运动的张弛之间其实已经孕育了节奏。

三、儿童节奏教学中多声部思维训练形式

三大教学法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强调多声部思维的建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首先是从短小的节奏卡农开始,不断重复。奥尔夫教学法主张不抛弃每一个学生,直到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现有学习内容后再去尝试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不是单纯的重复,在每一遍重复练习中都包含有新的意义。就像节奏卡农一样,把儿童分为两组,进行隔开一小节的身体动作练习,例如拍手练习。待其掌握后,可将儿童分为四组,进行隔开一拍的节奏卡农训练,如此,就由二声部变为四声部。也可将分组更加细化,变成八组或十六组,每组相隔一拍,交替出现,形成庞大的节奏卡农。在这种简单的变化重复中,利用身体动作,更为形象地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多声部概念。除了节奏卡农外,奥尔夫教学法还采用不同拍子的多声部组合训练来帮助儿童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强调以节奏为核心,以体态律动方式为依托,进行音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把动作与节奏紧密结合,把节奏训练细化,并制定了节奏运动的练习项目。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同样采用卡农形式进行。同时配合以对位节奏和复合节奏的动作练习,将复杂节奏符号转换为动态的运动,给儿童多声部的节奏体验。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多声部训练是以回声模仿、节奏卡农和歌唱时节奏与歌唱的二声部卡农训练开始,以身体动作与声音和身体的配合使儿童感知、理解多声部的概念。柯达伊认为节奏训练的方法应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

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思维的概念,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知多声部音乐,无论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是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学,对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都无一例以卡农形式开始,运用身体运动,形成二声部以及多个声部节奏交替。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都主张激发、诱导儿童的节奏本能;运用身体动作去感知、体验节奏;同时在儿童音乐学习的早期就强调多声部节奏的训练,身体动作同样在多声部节奏训练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首要的出发点就是身体动作。虽然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这种“身体动作“称之为“声势”,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被冠以“体态律动”的名称,但究其根本,就是儿童自己的身体运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再现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节奏律动,体验节奏之美。身体动作是节奏教学的起点,身体律动伴随音乐学习的始终,这是人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最原始、最真切,同时也是学习音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儿童节奏部分教学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三点启示。

一、“玩”中学

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和感知音乐,继而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再现音乐,从儿童的天性中诱导最真切的节奏律动,激发最朴实的音乐元素。音乐游戏是一把可以开启儿童感受音乐的金钥匙。

二、“动”中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建筑,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既然音乐是流动的,音乐的学习也应该在“动”中去完成。音乐的性质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儿童的天性又是活泼好动的,这就更加决定了音乐必须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去理解。

音乐知识的讲授是枯燥的,尤其是节奏的教学,儿童被动的接受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知识的传递。音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或是背诵,而是一种审美体验。不仅是节奏的学习要在“动”中进行,整个音乐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在“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三、参与集体音乐活动,感受多声部音乐

我国的音乐,无论是民歌、戏曲还是民族器乐作品,多以旋律为主,黑人音乐是以节奏见长,西方音乐则是以和声为依据。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多声部音乐的理解是缺乏民族大背景的。在此基础上,儿童想要很好的理解掌握多声部音乐,首先需要的就是参与集体音乐活动,而对于单独授课的音乐课程,儿童更加偏爱集体音乐活动。集体节奏卡农,是多声部音乐的基础,童声合唱是儿童感受多声部音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集体音乐活动为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概念,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音乐是流动的,节奏是运动的。节奏是音乐学习的起点,身体动作又是节奏教学的起点。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节奏教学方面的观点是共融互通的。节奏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需要通过学习把这种本能给能激发出来,身体动作是激发这种本能的手段,通过集体音乐节奏活动,开展多声部音乐思维的训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共性。这些共同之处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乃至于音乐教育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生活处处有节奏,生活时时有音乐,使儿童能够真正体验音乐,享受音乐,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第6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第6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下一篇:碾碎相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