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2024-09-2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精选10篇)

1.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一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二、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故确定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本课时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2.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二

章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分析:、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本条标准涉及人口和城市两部分内容。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放在第一章处理。第二章应重点放在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讨论上。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现象,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显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和日常的媒体接触中,已对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这条标准的达成,可以通过举一两个具体的典型实例来讨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份内容。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积聚而成的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观点;

2、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1、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新课引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每个城市内部,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板书】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2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内容,思考: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什么是集聚效应?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并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部分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其有何功能?工业区是怎么形成的?其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讲解,并适时引导读图)

【板书】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举例: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住宅区

①地位: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②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引导读P19图2.2“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

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

狭小(拥挤密集)

环境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

不齐全

商业区

①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P18第二段]

②分布特点: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③商业区分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市场最优(市中心)、交通最优(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④中心商务区(cBD):建筑物高大密集[引导读P20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

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功能: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

工业区

①形成: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企业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导致工业企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②布局特点: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原因: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引导读P20图2.4“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练习】、P19“读图思考: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点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文化和高科技园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P21“活动”(点拨:

1、(1)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环,其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2)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不相邻。因为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而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3)略。

2、略)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内部,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并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城市中主要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各功能区的成因不同导致分布特点的差异。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2、功能分区

(1)形成: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住宅区

①地位: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②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

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

狭小(拥挤密集)

环境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

不齐全

商业区

①形成:

②分布特点:

③商业区分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④中心商务区(cBD):

分布:

功能:

工业区

①形成:

②布局特点:

第2课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新课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内部,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并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而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今天我们将要来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板书】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承转)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知识。

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让学生自行阅读即可)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21—2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并完成下表:

(归纳)有时间的话也只做适当讲解分析即可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示意图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图2.6a

扇形

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图2.6b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图2.6c

(过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接下来学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板书】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承转)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也就是地租的高低。而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其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是地租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板书】经济因素(地租):主要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23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并完成P23“读图思考”。

(点拨)、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变化最快,住宅用地其次,工业用地变化最慢。

2、oA处应为商业区,AB处应为住宅区,Bc处应为工业区。

(讲解、分析、归纳)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要求

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oA区,在o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

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A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

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B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

(承转)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除了我们刚学到的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影响外,还会受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

【板书】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达度)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下面三种“交通区位”的“通达度”与“租多高低”。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远离公路的地区

(讲解、分析、归纳)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23图2.8“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思考: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后,讲解、分析、归纳)【板书】其他因素:

①收入(工资水平)——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②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③民族与宗教:——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引导学生案例探究“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并强调:案例1说明民族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这也反映出了地域文化对城市地域的影响。)

④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它也逐渐发展变化。

【板书】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24中间的一段文字,完成下表: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工业发展方向

原因分析

(学生回答后,讲解、分析、归纳)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扩大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分异明显

工业发展方向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原因分析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过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怎样使城市结构合理化是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我们要注意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4“活动”

(点拨)方案二较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市地域结构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职工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与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学生回答后,讲解、分析、归纳)【板书】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2、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卫生防护带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地租),着重学习了影响地租高低的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远近两大方面,当然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除了经济因素这一主要因素外,还有收入水平、知名度、民族与宗教、历史因素等;还知道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并探讨了有关城市的合理规划。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概念:

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地租):主要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达度)

其他因素:

①收入(工资水平)

②知名度:

③民族与宗教:

④历史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2、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7章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下面,我将从课标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这意味着要求学生会计算动能,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等。动能定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不少应用,要求学生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采用理论推导这种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另外,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W合的表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相关内容的把握”、“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物理场景的提炼与物理规律的深化性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探究释疑教学法和有轨尝试目标教学法(所谓“有轨尝试目标教学法”,是在编印课时教学提纲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有步骤、有轨道地尝试学习和目标形成训练,使每个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水平)。

学法:任务驱动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取多媒体演示动态物理过程、展示 “任务驱动问题”)

五、教学程序

(设计9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反馈练习,有轨尝试;合作探究,指导监控;释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馈练习,自我评价;内化反思,自我小节;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环节1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基于对旧知识的复习,提出问题:

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Wv2,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板书1

〘环节2 任务驱动,感知教材〙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兵教兵,实现基本问题学生自学掌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个学习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性学习,以学生的身份认真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要收集一些问题,为释疑解惑收集素材,进行有效地点拨服务。为此设计了四个程序性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理解。

1.动能EK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m12m2,v1v2,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v04m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1m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ss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EK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f,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F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L1,尔后撤去,再运动L2停下来,如何表述W合?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4.做正功与做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环节3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

〖环节4 有轨尝试〗教材P68:1.2.3;

〘环节5 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挖掘与适当的拓展。

⑴W合的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W合=F合l;

像例题1所给出的物理场景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过受力分析图又可以进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学们对教材68页“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处理问题常常比较方便”。

如果发生在多方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W合=W1W2Wn ⑵对标量性的认识:

⑶对“增加”一词的理解;

⑷对状态变化量与过程量的理解: ⑸对W合的理解; ⑹适用范围的理解; 〘环节6 典型引路〙 对例题1的分析与拓展: 方法体系上“引导学生分析题干中已知运动学相关物理量比较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受力分析,通过动能定理引导学生求解合外力,由此再求解某一分力,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为加强这两种方法的对比,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决。

注重同一物理场景下的变式训练:如何求解阻力?末态速度?位移?时间? 给出引申性例题:

引申性例题1:如图71所示,用拉力F作用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度,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滑行l1后撤掉F,物体与地面之间的 滑动摩擦系数为,求:撤掉F时,木箱的速度?木箱还能运动多远?

如果拉力的方向改为斜向下,求再滑行的位移?

如果拉力改为水平,路面不同段滑动摩擦系数是不一样的,如何表示Wf?

该题目着重考查合力功、正交分解和最值问题。

引申性例题2:如图72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倾角为,高度为h的斜面顶端A点无初速度地滑下,到达B点后速度变为v,然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滑行x0位移后停在C处,求:1.物体从A点滑到B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3.如果把物体从C点拉回到原出发点A,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 引申思考: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如果在B点放一挡板,且与物体碰撞无能损,以原速率返回,求最终物体停留在什么地方?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该题目着重考查多方物理过程中合力功、W合的理解,以及W合Ek在反复折线运动问题中的相关应用,属于提高性的题目。

〘环节7 课堂小结〙

1.对动能概念和计算公式再次重复强调。

2.对动能定理的表述、理解、应用中采取的思维方法,以及问题类型做必要总结。

3.通过动能定理,再次明确功和动能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两个物理量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结束

各位评委,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辨析与研讨——反思与评价组成的“四环节”探究式教学策略。运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四

王红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本课的最后一框,是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获得认识升华的关键一课。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依据:面对当今社会各种错误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2、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依据:很多错误观点认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学情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已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经常会用伟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因此对此问题会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或对自己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不清,需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使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正确道路。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意图: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2、活动探究法。意图: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组织能力。

3、讨论归纳法。意图: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写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2、分析归纳法

3、反思评价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资料 制作课件 书写教案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三)授课:

1、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张丽莉视频,思考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多媒体展示思考题: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学生自主查阅课本,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请同学们自主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讨论,思想碰撞,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品德。

畅所欲言:“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 你有切身体会吗?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延伸了学生的思维。

(2)多媒体展示思考题: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合作探究:阅读林书豪背后的故事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 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客观条件,领悟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成功的起点。

学以致用: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社会为你的成长提供了什么你要如何回报社会,他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会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合作探究:播放无臂钢琴师刘伟的视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 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观条件,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阅读教育箴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主观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合作探究:比较沈星与冷漠的路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主观条件: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迁移升华

多媒体展示:准高三的同学们,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又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的理想、价值,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树理想、比奉献的情感。实现对这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和实现的。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强调重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张丽莉---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林书豪---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刘伟,沈星---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五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6.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六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

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

C.增强c辐射

答案 C 解析 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

B.增强b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3.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A.①③

C.③④

答案 B 解析 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4.下图中,正确的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是()

B.②③ D.②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近地面受热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则相反。5.图中的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比例尺相同),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答案 C

D.③>④>②>①

解析 在比例尺相同的地图上,相同距离条件下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下图为“某地区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量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不能显示的降水规律是()A.山顶日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 B.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 C.河谷盆地夜雨多 D.山顶昼雨多

7.产生图示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地形

C.风向

B.太阳辐射 D.坡向

8.与河谷盆地相比,山顶白天多雨主要是因为()A.气温低

C.山风

答案 6.B 7.A 8.B

B.气压低 D.谷风 解析 图中没有显示出山腰地区降水量的数值。地形的不同位臵热力性质不同,导致气流在昼夜运动的方向不同,是造成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山顶白天多雨是因为白天山顶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

读下图,判断9~10题。

9.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

C.C

D.D 10.从图示来看()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答案 9.D 10.C 解析近地面风向因受摩擦力影响与等压线有个交角,在北半球向右偏。高空大气受摩擦力影响不明显。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是()A.甲>乙>丁>丙

C.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D.乙>甲>丙>丁

1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答案 11.A 12.D 解析 对流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形成热低压,气温低的地方形成冷高压;高空气压高低与近地面相反。近地面高压区气流下沉,低压区气流上升。

(2012·潍坊高一质检)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3~15题。

13.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答案 A 解析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风向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为⑦。

14.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C.③或⑦

答案 C 解析 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

15.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 D

B.②或⑧ D.⑥或⑦ 解析 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两力的合力与另一力的方向成180°

二、综合题

16.下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A、B),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夜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白天云层反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降得很低,故日较差小(2)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17.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空气____________。

(2)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3)用“→”完成图中热力环流。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____,说明判断的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间)。

答案(1)B 上升 A 下沉(2)④ ⑤

(3)画图略。(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地的高空流向A地的高空;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4)B B处空气上升,为市区。(5)白天

18.读下面“近地面风的形成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字母),该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图是__________(南、北)半球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见,稳定风向中空气质点的受力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1、F2、F3对风速有明显影响的是__________,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是__________。

(5)实际大气中,α角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在相同气压条件下,陆地表面α比海洋__________(大或小)。

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篇七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8.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 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 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 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 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 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 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 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 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

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9.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热量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3.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分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3.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4.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活动]P9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1.形成基础:水热条件

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活动]P93

3.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带谱越复杂(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越复杂)②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4)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两坡分布高低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4.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1)雪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由于地表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区为2400~3200米;北极圈内则为200米以下)

(2)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高度越低(雪线高度随着纬度变化规律类似于盐度分布规律,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副高地段,有世界最高的雪线6400米)(3)地貌:陡坡,积雪容易下滑,雪线偏高

(4)人类活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沙漠化、燃烧矿物能源均可使雪线上升(5)气候的综合影响: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超过热量条件的影响,故南坡雪线低

②天山与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南坡雪线高

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地形(地势起伏):

(1)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位于赤道两侧,但由于地势升高而变为草原)

3.洋流:马达加斯加东侧的热带雨林(东侧有暖流经过,也与山地的迎风坡有关)4.水分:沙漠中的绿洲

●板书设计

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0.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在第8节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同时这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应当在唤起学生初中时期对于能量守恒感性认识的同时,借助对机械能守恒的定量的分析,充分理解能量守恒的定律,加深对于能量守恒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参与能量守恒定律问题的探讨,体验从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移现象形成能量守恒概念的过程

2、认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能够区分它们的使用范围、局限性,能够认识到能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体会的科学的伟大的力量

3、学会用能量守恒的观念解决日常物理问题,形成对地于科学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能量守恒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起到串接整节课的作用,是学生学生的重点,同时,其于能量守恒的知识的应用也是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能量守恒的概念,由于能量的守恒涉及到学生并不熟悉的能量种类如内能、生物能、化学能等等,不像机械能那样形象客观,因此,如何通过举证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用具

1、单摆的实验展示

2、永动机的简介、简单的人体的运动PPT

3、太阳能的循环的PPT

五、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在第8节中学生机械能守恒时的单摆吗,无论我从什么样的高度阻挡物体的摆动,在空气中摩擦力足够小的情况下都能保证在摆到另一端时高度与初始是一样的,而这个也就说明机械能是守恒的。

今天我们从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在空气中运动,单摆肯定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既如此,如果让摆球长时间摆动,比如3个小时,那么那里它的能摆动到的最大高度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呢?如果不是,那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由于除了重力与弹力做功外,物体还受到空气的摩擦力的作用,因此不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概念。

(老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现在机械能是不守恒了,那么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是挥发了?还是变成其它类型的能量?如果是转换成了其它类型的能量,那么这个其它类型的能量是什么能量呢?(学生)转化成了热能(老师)对,是热能。机械能通过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做功转换成热能,机械能并不是减少了,而是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其实,机械能不守恒的实例还是很多的,生活中触手可及,下面同学们再看看这样的一些物理情境,请帮老师分析其中机械能的增减或是转移情况,如果是转换的情况,请务必说明转换成的其它能量的类型。1)刘翔在110米栏比赛前后

2)

汽车从山脚沿着盘山公路匀速行驶到山顶的过程

显然对于第一个跑步的物理情境,刘翔在运动的前后动能发生改变,起跑的时候速度是零但是冲刺的时候速度很大,可以接近10m/s,显然,动能是增大的;至于重力势能呢?也是增大的,因为起跑的时候重心相对更低。所以在这个物理情境中,刘翔的机械能是增加的,既然是增加的,那么除了重力做功弹力做功外肯定还有其它力做功。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摩擦力。摩擦力做功转换成了脚面与地面的热能,耗散到空气中去了,这部分耗散的空气可以使周围的水汽吸热气化转换成其内能 对于第二个物理情境,希望同学们自行思考解决,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

3、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能量是守恒的。

怎样理解?

1)能量是个守恒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就像我们初中化学学质量守恒的概念一样,在化学反应中各种原子的总数始终不变,只是组合不同

2)能量的守恒并不是只某一种能量始终不变,是指能量的集合不变,在能量的集合中各种能量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那么肯定有另一种能量的增加

3)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存在是有一定条件的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例:一个斜面高度h=3m,倾角30度,考虑从顶点处释放一个质量为1kg的小球,求其下滑到低端时的速度的大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时间3分钟)

同学们,通过求解,你们能告诉我这三种方法哪种更方便吗?对你有什么启示

4、能量是守恒的,就是不会消失,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点做成永动机呢?使能量不断循环而不消失?

看看前人设计的永动机。(PPT展示永动机并分析)

事实上,即使不考虑到力矩的问题,上面的永动机也不太可能成为现实,因为在机器运行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摩擦力的作用,而这点注定不可能实验机器的“永动”。

在机器对能量的损耗过程中,不能实现永动,必须要有能源。我们常见的能源又有哪些呢? 传统的生物质能(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太阳能、水电能、风能、地热能、核能)

对于能源同学们首先要明白,人类社面临的问题是能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为代表的一次性能源日益枯竭,促使人们找寻更多的可利用的新能源。能不能举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如:乙醇添加汽油,在美国玉米是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对其进行发酵可以得到大量的乙醇

在深海地区存在许多可燃冰,即固态的甲烷或是其它有机可燃的气体,由于海洋面积巨大,如果对其利用技术成熟,可以山极大缓解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

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水其实也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方式,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那么就可以直接对氢气进行燃烧得到动力

所以,需求一种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要集合全人类的意志,努力进取,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对现有能源有效开发利用做到合理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减少浪费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请同学们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次性能源有哪些?可循环能源有哪些? 一次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循环能源:太阳、水、风

5、课堂总结

1)能量是守恒量,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能量守恒没有条件,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

上一篇:似是而非的反义词是什么下一篇:最新家政服务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