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精选8篇)
1.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篇一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
顾涧清
【内容提要】现代城市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时候了。现代社区管理应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系统的多功能性和以人为中心等原则。社区管理新模式必须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同时要形成相应的软件系统设计和硬件设施配置。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仅城市的数目大量增加,而且城市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大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大城市面临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大城市管理相关的城市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功能也都需要作出新的相应调整。一些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应运而生了。这个新体制主要是通过调动区和街道两级的积极性,发挥区和街道接近基层的优势,从而提高城市政府的工作效率,强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中,城区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积极探索建立大城市的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与城区政府的高效率管理密切相关。结合目前区政府实际放大了的管理权限,对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管理系统及其运作进行积极的理论思考,以期为实现大城市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对策建议。
现代城市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时候了。
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流通中心、信息中心等;同时又是发展教育、科学技术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地。城市比乡村具有高得多的集聚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城市不仅能提供舒适方便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而且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交往和就业机会,并容易形成更加开放、进取的社会风尚和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围。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高级化的产物,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结构的日益复杂和功能的不断完善迫切要求对城市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城市管理是一项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城市政府最为重要的基本职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把在城市发展中加强城市管理又提高到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现在城市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城市管理的组织仍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痕迹,由于城市管理的硬件设施配置不当和软件系统的缺位,往往是“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忽视“软件”;注重上项目,要规模。很多城市都存在交通堵塞严重、“马路市场”侵占道路、社会治安问题增多、垃圾增多而处理难、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差、生活空间脏乱、秩序混乱等现象。这里不仅是建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管理上的问题。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使得城市在产生强大集聚效应的同时,也明显地造成了诸多“城市病”的累积。
现代城市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只是一种表象,透过表象看本质,所反映的是现存城市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城市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矛盾不相适应。原来市和区两级政府及其事权分工的不合理不仅是使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的问题,而且已经是直接影响现代城市管理效率的问题。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管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能量要体现在对全社会管理力量的协调上,特别是大城市的管理更是这样;单靠市一级政府的集中控制,而没有事权的有效分散,矛盾的分级处理,往往就会大大降低城市管理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因此,从大城市管理的现状看,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时候了。
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研究在国外主要是从社会学领域进行研究的。一般来说主要集中于现代社区变迁的研究、现代城市社区运行机制和过程的研究、现代社区类型的研究、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研究等等,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以发达国家城市为背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市现代社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说这些研究还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问题。
借鉴当代国外大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明确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的基本建构原则,理顺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的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并形成软件系统设计和硬件设施配置。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水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也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一是政府全力抓好城市管理,政府部分行为企业化。政府抓好城市管理首先是通过抓好城市规划开始的。市长的责任就是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城市,虽然是政企分开,但把政府部分管理行为企业化,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而且通过运用管理性服务性的商业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就是指政府机构比较精干,社会对管理的参与度比较高,特别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就是要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三是虚拟政府职能,公共行政管理分权化。所谓虚拟政府职能,就是城市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承包、合同等形式,把城市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区、企业和个人,而政府只负责监督。公共行政管理分权化也是当今世界城市管理的一种趋势,主要也是通过权力分散和重心下移来体现的。
借鉴当代国外大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将当今世界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与我国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逐步形成大城市在现代社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建构原则: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的运作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过程,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就是要尽可能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增加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城市还有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这就要求城市现代社区的建构必须要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二是城市系统的多功能性原则。城市是一个有各种复杂的生产网络、交通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等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系统。因此,大城市现代社区建构还必须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城市管理的方便。三是城市以人为中心的原则。社区的要义是人的集合,社区文明的关键是人的文明,城市社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我管理。因此,社区建构必须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使社区成员具有高凝聚性和向心力,使社区成员具有高度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自律性。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城市政府事务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对政府的组织观念、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等进行系统再造,而不是局部的改革;政府事务重组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拆拼。对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思路和对策作以下几点思考: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是城市管理优先和规划、建设、管理一体的思路。规划、建设、管理三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城市管理中有许多缺陷实际上正是规划缺陷的反映。因此要从城市管理优先要求出发去规划和建设,以方便管理与否来检验规划和建设的成效。
二是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和行政、作业、执法相分离的思路。在城市管理的系统中,政府、企业、社会的角色不同。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要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府不要包办社会事务,要把企业推向市场,把社会团体还给社会。同时还要按照城区政府事务重建的理论和方法,把行政管理、服务性作业和执法相分离。
三是人权、事权、财权相统一和责、权、利相一致的思路。要放大城区政府的管理职能,条块联动,要以块为主,管理事权要向块倾斜。城区政府作为一级管理者,对不断变化的社
会运行负有监控责任;社会分工越细,要求城区政府的整合性越强。市、区两级政府尽管有横向和纵向的分工,但在三级管理的层面上都要体现出管理的整合性,也就是要适当强化第三级管理。
四是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能的思路。要按照最必需的原则设置政府部门,最大限度减少城区政府的中间环节,把摩擦系数减到最小,互补机率放到最大。为了达到低成本、高效能,服务性的事权应该下放。如审批手续尽可能做到在一个平面上完成,把“串联”式审批改为“并联”式审批;把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事务也尽可能集中到在一个空间里完成,为市民也提供“一门式”服务。
五是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思路。城市管理虽不搞群众运动,但也离不开群众参与。在城区管理这个大系统中,政府要善于当好“导演”、“总监”,提供合适的管道,把社会各方面都调动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城区管理新思路,还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和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把整治脏乱的要求和措施逐级分解到基层,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问题的逐一落实。在动员市民集中打一场整治脏乱歼灭战的基础上,还要把集中统一整治行动与加强经常性管理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抓住一个关键,即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突出两个重点,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法规的完备和落实;攻克八个难点,即空气质量、园林绿化、市容卫生、交通整顿、拆除违章、占道摊点、市政维护、小区物业;落实四级责任,即市、区、街(镇)、居(村)工作责任。并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明确职责、加强监督、落实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一致、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群众参与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执法和职能监督。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软件系统设计
1.设计市和区“两级政府”的关系
现在是城市政府与城区政府之间的部门设置过于严格对应,不管区域范围大小都是五脏俱全,明显表现出小而全、因人设事、财政负担重的情况。“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提出,实际上也为这次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机构改革提供了机会。怎样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下进一步理顺市和区的关系,建议市和区两级政府在事权划分上要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在事权梯度转移中当然也要互相制约。市和区在部门设置上不要作机械对接,城区政府虽然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但在部门设置上更要考虑到“启下”的便利,要多在“三级管理”层面上对区政府部门设置进行重新优化设计。
2.设计“三级管理”管理体制下区与街道的衔接
街道是“三级管理”系统的第一线,是社区管理的最直接的责任者。“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这个“木桶”的能量往往是由街道这一级最短的那一块来决定的。区与街道管理重心下移之间的衔接,建议区政府可向街道逐步下放参与规划权、部分综合执法权、部分行政审批和项目管理权、对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权。同时把精简区级机关人员同充实社区管理力量结合起来,在社区设立派出机构,也可以考虑区的几个相关部分联合起来与街道共同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的人员编制和业务指导属职能部门,日常工作则委托街道办事处管理。区政府的主要管理部门都要积极研究在社区如何通过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作用组合起来,在第三级管理中形成一个有机的工作面。根据不同社区的情况,还可以考虑在街道办事处下面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
3.设计“三种法人组织”的作用
在城市管理系统中,从纵断面看,有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的问题;从横断面看,还有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三种法人组织的合力作用问题。在城区管理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好,越具体越好,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依法治区和如何调动好其他两种法人的积极性上。如怎样将企业办社会的社会性设施进一步从封闭转向开放,以弥补社区资源的不足;如将清洁卫生、社区服务等部分城市管理行为企业化,组织法律咨询等一些事业性机构参与城区管理等。社会团体参与城区管理的渠道也很多,不同的协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管理作用。
4.设计城市管理法规实施细则和执法队伍的分级分类管理
城市管理法规是平衡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器,是抑制不良社会行为的利器,也是协调政府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指针。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也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格局进行,市政府通过人大立法来完善;区政府在严格执行城市管理法规过程中,也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一些实施细则和一些有特定指向的政府条例。与三级管理相配套,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分级分类管理,要加强社区现场管理的执法;在加强市、区两级专业执法外,更要加强街道的综合执法。
5.设计社区文明指标体系调动市民创建文明社区积极性
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市民群众的自主管理,市民对社区的向心力越强,城市管理的阻力就越小;市民对社区文明的认同度越大,城市管理的幅度就会减少。通过设计社区文明指标体系,可以为城市管理系统的社会化运行和调动市民的自主管理创造一个动力机制。社区文明指标体系,不仅要有人口指标、卫生指标、环境指标,还要有安全指标、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指标等,以充分调动市民自发创建文明社区的积极性。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硬件设施配置
在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各项市政工程和“形象工程”建设,形成一大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为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一个优良的硬环境。
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的硬件设施配置,主要是指社区公务机构设施、社区交往综合设施、社区信息处理设施、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等。根据以上建立大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软件系统设计的要求,建立硬件设施配置的目标定位是:社区公务机构设施是便于形成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三种法人组织的联合体,在形态和功能上便于形成工作的向心力;社区交往综合设施是开展对话协调等非正式交往的载体,在形态和功能上便于表现社区的亲和力;社区信息处理设施是有效开展城区管理的全息体,在形态和功能上便于体现社区的现代力;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是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的结合体,在形态和功能上便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但是,大城市现代社区在硬件的设施配置上,还存在着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加强社区的配件设施配置就显得更为重要,加强社区的硬件设施配置确实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篇二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模式
0 引言
随着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户籍制度与人事制度都发生了相应的改革,而与人事制度相关联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无论是从管理上还是制度上都已不能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逐渐被人们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1 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含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更新,新型人事档案模式具备了社会化、开放式的特点。首先,人才流动的快速运作,要求有较强的社会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产生了各类型的经济组织形式,除了国有企业外还产生了各类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等,人才的流动趋向频繁。而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各单位内部人事部门只收集本单位人员的人事档案材料,主要记载了个人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业绩成果等原始文件。显然这是与新的人事管理模式背道而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较强社会性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面向社会,其管理对象包括一定范围内所有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其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所涵盖的范围扩大,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库存,为社会提供完整齐备的人事档案服务。
其次,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仅限于本单位内部人事部门使用,人事档案也只是收集本单位人员的档案材料,内容单一;而在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中,人事档案的来源广泛,内容丰富,选择性大大增强。
第三,人才是立足之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才作为重要资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人才,再宏大的创业理想都难以实现。在选择人才时通过查阅人事档案可以对人才各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利用者类型、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导致了人事档案内容、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人事档案不再局限于本单位部门的使用,除了组织上需要,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也同样需要,经常会被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但它们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呈现出各种类别的需求。
第四,经济体制的变化,对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有所减弱。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在不涉密个人隐私的条件下,把公共的人事档案放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独立的途径变为开放的交流模式。
2 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特点
2.1 新旧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并存发展
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当前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人事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档随人走”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既制约了人才流动,又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然而,在当今乃至很长的时期内,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仍将继续延用,但其较为封闭、内向的管理特点不应成为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唯一的方法。作为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模式,是对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建立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社会化、开放化特点将更为人们所接受。我们应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克服各自弊病,使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为充实和完善。
2.2 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主要受众群体为流动人员
流动人员包括了辞职、辞退、离开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其档案与一般人事档案相比具有较为特殊的特点。由于流动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工作变动大,人事档案大多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种机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市场性的特点,适用于社会化、开放式档案管理模式。流动人员能够把自己的人事档案托管到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方便了工作和生活。像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就有一个制度相对完备、人员较为专业的人事档案托管中心,只要流动人员每年缴纳一定的托管费,其人事档案可以长期寄存在该单位,同时还有专业人员管理流动人员的工资、职称、社保等问题。但现今由于许多人才交流中心并没有得到行业内很好的规范化管理,在很多人才档案管理方面变相成为其制约流动人员的赚钱手段,由灵活管理变成了制约,使得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灵活管理的原意变了味。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由“以档养档、适当收费”过渡到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建立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使得流动人员“物尽其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灵活方便。
2.3 公共利用人事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多
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将更为开放,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更为快速,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将是必行之道。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将越演越烈,在精兵简政后的机构改革管理上,小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的模式将逐渐消失,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机构管人的理念也逐渐淡化,“干部本位”思想也逐渐淡化并消失,企业干部、教师、科研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可自由择业,人才成为单纯的社会人,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
3 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出现对社会形成的意义
在中国,户籍制度与人事档案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例如某人想要从原单位调走,而其原单位领导不同意调离,那他的人事档案和户口就“被扣留”了,即使本人离开,那在其以后的工作、家庭、婚姻、购房甚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大的不便和麻烦。由于以上种种情况出现的“死档弃档”、“虚假档案”、“人质档案”、“人档脱节”等现象不在少数。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使用,也制约了人才才能的展现,浪费人才资源。而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多次提出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每个人都是“自由身”,人事档案由社会化人才机构统一管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网络化管理的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利用于人事档案的快速、公开、透明的利用,达到人才流动、人尽其才的目的。这在国外早已有很多很好的例子了,例如美国,在圣路易斯州就有全国人事文件中心,保管着联邦文职人员的人事文件7000多万卷,陆海空军职人员的人事文件5500多万卷,每年发出的信息材料达200万份。这个文件中心的检索工作已实现了自动化,人员的各种数据、案卷编号和库房位置都已输入电子计算机,并通过进入网络,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各种人才信息,找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只有与时俱进,注重档案的服务性,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信用业绩档案的建立必将使人事档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使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必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王英玮.专门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篇三
关键词:编辑;校对;编校合一;编校融合
在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校对工作经历了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历史性转变,编辑的职责也在逐渐转化或分化。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编辑和校对的职责出现了交叉、混乱,导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进而影响了图书整体的编校质量。那么,新时期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创新编校管理模式,科学整合编校力量,最终确保图书产品达到高质量的出版要求?对此,笔者有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
在纸质书稿占主要地位的出版时代,传统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原稿进行文字加工,消灭原稿错误,使发排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传统校对则是以“校异同”为主要功能,基本职责是“对原稿负责”,目的是消灭排字拼版过程中的错漏,保证排版与原稿完全一致。原稿中的差错主要是由编辑负责处理,“校是非”是校对的次要功能。在这种模式下,编辑和校对的分工相对明确,双方各负其责,并有相应的奖罚措施,能够很好地保证编校质量。所以,很长一个时期,这种模式都是出版单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格局也发生了改变,编辑更加注重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而对书稿的文字加工相对有所忽视。编辑加工普遍粗放,导致编辑发排的书稿错误较多,本应由编辑负责处理的原稿差错推给了校对。苏州大学出版社原总编吴培华将这种倾向称之为“编辑职责后移”。校对不得不花很大气力改正原稿的错漏,有时还会替代编辑做文字加工。这势必会影响校对工作的质量。当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这样的新形势也要求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转变,使得“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这样一来,编辑、校对就出现了职能重复交叉、任务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的困惑。编校流程不顺畅甚至矛盾重重:责任心强的编校人员编校出来的图书质量较有保障,但其中存在浪费人力的现象;而一些责任心稍差的编校人员就有可能抱有侥幸、依赖的心理,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图书整体的编校质量会有较大影响。
针对这样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出版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和节约成本,实行了“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也有的是增加了“印前质检”的环节。这样做固然可以缩短出版周期,节约人力资源,但图书质量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为“编校合一”自身也有比较明显的弱势。毕竟,编辑和校对的工作对象和任务不同,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根本上来讲,“校是非”不完全等同于编辑加工;编辑在进行文字加工时也往往因思维定式而疏漏掉明显的差错。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条是:能够胜任质检工作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编辑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校对的“精、细、详、慎”的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公正公平的工作态度和甘于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质检工作是比较容易得罪人,往往会出力不落好的。因此,实行“编校合一”加“印前质检”的模式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将编校责任转嫁到质检人员身上,反而延长了出书周期,最终使质检工作流于形式,等等。
那么,除了传统的编校分工和近些年实践的“编校合一”,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编校管理模式?即综合上述两种模式,避其短,扬其长,并参考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将编辑、校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种编校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国外编校协会、编校公司的运营方式,即将以往的多部门管理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并加大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混乱。在这个部门单元中,配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编辑、校对及质检人员,同时,还可以有一些专业的外编、外校人员(包括本单位其他部门的专业编校人员)。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素质、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让他们分别承担编辑、校对、质检等不同工作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工作。在具体运作中,责任编辑根据书稿及排版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按照过去“三校一读”的模式,可以运用校对软件或根据原稿的具体情况相应减少(或增加)校次,也可以在某一校次实行“编校合一”,最后交由质检人员进行质检,质检合格才能付印;若质检不合格,则应返回责任编辑再加工,然后再进行质检,直至质检合格。在这其中,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的可奖励,质检不合格返回再加工的要处罚。也就是说,这样的部门就像企业的一个车间,在合理的安排和调度下,保证生产出的图书产品在出车间前达到合格标准。
这样的管理模式将具有以下优势:(1)同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责任专一,可以避免责任不清、奖惩不明的现象;(2)在同一个部门中,便于各个环节沟通交流,缩短交接时间;(3)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科学调度编校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减少重复劳动;(4)根据原稿质量及编校人员的实际情况,可以减少校次和校样数量,节约排版成本;(5)在同一个部门中,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编校过程中,消除编校人员依赖质检的思想,实现真正的“编校合作”,形成更密切的“编校合力”,确保图书编校质量;(6)更加充分地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及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提高全体编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7)有利于编校人员自觉学习以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当然,要使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关键还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完善的质量保障体制应包括图书出版流程制约机制、合理的计件工资办法、编校质量奖惩措施、考核晋级细则、长效的人才培训和学习制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编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利用出版单位的人力资源,使工作绩效最大化,确保图书产品达到高质量的出版要求。
以上对于编校质量管理的探索也许还不够成熟,也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笔者在此提出拙见,抛砖引玉,以期同行的共同关注,最终能够形成更加全面、科学、完善的方案,努力建立一种与出版体制改革相匹配的现代编校管理模式。
4.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篇四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不是只专注于过程,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把公众视为顾客,将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发端于英国,以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随后波及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新公共管理的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七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第四,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而应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六,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第七,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把政府与公共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等等。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税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2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成功实践
新公共管理理念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在传统的西方国家和新型的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国外税务管理部门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运行就可见一般。
美国国内收入局在1998年实施了重组与改革法案,其新使命被描述为“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实现他们的纳税义务,并通过使税法公平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来为美国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在组织形式上,收入局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在私营部门中广泛应用的组织,即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在这里,税务机构的顾客是纳税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收入局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主要单位数目,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对顾客的培训和服务。在绩效评估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建立了一套平衡评价体系,对收入局内部各级组织及其员工进行评估。
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提出的目标是“税务管理在国际上要居于领先地位,由受到良好培训的、专心工作的税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新加坡国家收入局从1992年开始改革进程,将部门式的收入管理改为独立的收入局。独立的收入局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的灵活性,并能雇用到高技术的职员。同时,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把没有完整性的以税收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改为以功能为基础的为纳税人一站式服务的组织结构。这一新结构减少了以税收为基础的原有机构中存在的功能重复问题。
韩国国家税收服务局保证以9月1日作为一个新起点,开始为纳税人提供公平、透明的税务管理服务。为此采用功能导向型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机构改革,并实施高效、公平的税务管理。同时,采取从外部评价国家税收服务局的绩效等措施。
5.国税局税务现代化建设意见 篇五
(讨论稿)
为落实省、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推动**国税事业科学发展,根据**现代税收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是顺应社会发展大势、更好履行职责的必然选择。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大势。中国、**及**正顺应大势,按照本世纪中叶、2020年、2015年的预期,向着现代化目标奋力迈进。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个人等方面的现代化。税收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方面,税务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部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必然要求全面推进税务现代化,以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全面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是抢抓税收发展机遇、赢得优势地位的战略选择。现阶段,税收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税收事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税务系统呈现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变化亟需应对,机遇亟待把握,竞争依靠实力。全面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站在税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朝着税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统筹推进税收管理各项要素的现代化,必将大大提升**国税综合实力,保证**国税抓住发展机遇,赢得新的优势地位。
(三)全面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是破解国税发展难题、顺应各方期待的现实选择。当前,国税工作既有调节各方利益、受关注度高的普遍矛盾和压力,又有征管资源少、执法风险高的特殊矛盾和压力。化解矛盾和压力,关键在自身,重点在改革。全面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遵循现代税收管理客观规律,转变税收管理方式,必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破解国税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纳税人和国税干部的合理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和干部幸福感。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主线,从社会满意和干部幸福出发,大力实施素质强税、固本强基、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人员、技术、流程和体制现代化,统筹推进五类先行区建设,着力完善现代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法治、人力资源管理、惩治和预防腐败、支持保障体系,全面开创国税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性,做到把握规律、争创一流。学习先进管理理论,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牢牢把握省局现代税收管理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现代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国内一流、省内率先、彰显特色的税务现代化。
坚持系统性,做到顶层设计、整体提升。以构建现代税收征
四、评价指标
(一)核心指标
1、税收收入质量综合指数(权重10%)
评价内容:组织收入原则贯彻落实情况、税收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税收对经济发展贡献等。
2、税收执法正确率(10%)评价内容:税收执法规范程度
3、纳税人遵从度(10%)
评价内容:反映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的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税收管理与服务的质效。
4、纳税人满意度(15%)
评价内容:纳税人对国税机关办税服务质量与水平的评价。
5、干部幸福指数(15%)
评价内容:税务人员对税务机关的工作环境、条件、任务、福利待遇、职业发展道路和空间以及自身健康、财务、人际关系等状况持满意态度的情况。
6、岗位胜任度(10%)
评价内容:评价单位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干部能力是否适应岗位要求,即能岗匹配程度。
7、干部清廉指数(10%)
评价内容:系统内外对税务干部、税务机关清廉程度的评价。
8、社会认同度(10%)
评价内容:纳税人、政府机关及社会群体对税务公共服务机关形象的评判。
基础,以对纳税人实施遵从管理为主线,确立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流程,并针对流程的不同环节、事项实施执法监督与监察。
1、税收征管主流程:纳税人自主申报—申报受理—税收评定(申报审核、案头审核、实地审核)—违法调查—税款追征—争议处理。
过程中不适当的举证责任分配格局,税收评定成为税源管理的主要形式,税务稽查在税源管理中发挥震慑作用。
2、将深化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导向,转变基于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改变属地税务机关、管理员与纳税人之间固定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根据风险识别指向确定管理对象,根据风险等级和征管资源配置状况确定管理任务,根据纳税人风险特征确定管理方法。
3、将实施分类管理作为基础环节,按照先规模、后行业,兼顾特殊类型,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确立符合大企业内在遵从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管理方式,对中小纳税人按照行业、特定风险类型等实施集群化管理。
4、将情报驱动作为关键措施,建立健全情报驱动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过程逻辑和运行方式。将情报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前置步骤,作为风险分析识别和风险应对的前提,作为税源专业化技术过程的逻辑起点,并贯穿于风险管理全过程。
(二)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等现代税收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以纳税人为中心,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品牌为抓手,以信息化为依托,以促进遵从为根本目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内容全面、方式手段高效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
1、纳税服务品牌化。用品牌理念凝聚纳税服务理念,用品牌标准引领纳税服务行为,用品牌形象彰显纳税服务内涵,用品牌传播促进纳税服务获得认同,实现品牌战略与纳税服务的深度融合。
3、依法决策、执行和监督。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执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案件审理、重大执法事项集体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裁量基准和适用规则,完善与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相适应的程序优化、权责一致的执法程序。建立与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相配套的税收执法风险内控机制。
4、依法化解涉税矛盾纠纷。建立税收争议预防调处机制,探索柔性执法手段,组织税收法律援助,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建立预防和自我纠错机制,充分发挥复议、应诉主渠道作用。
5、依法协调税收执法与税收司法。加强税收执法与司法保障的协调,打击涉税犯罪,为税收债务追偿提供司法保障;加强税收执法与行政诉讼、反渎职侵权等司法监督的衔接,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安全执法。
(四)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等现代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组织和个人双元发展为目标,人力资源规划、评价、配置、考核、薪酬、开发、诊断机制健全配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分途发展的现代税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选拔设计师、教练员、仆人式的领导干部。按照年龄梯次合理、专业知识配套、领导经验互补、性格气质相容的要求,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完善以民主集中制、考核评价制度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引导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习惯,提高思想修养、综合能力、情趣品味。
0廉政文化的引领、导向、熏陶和教育作用。建立健全以道德制约为导向的税务行政伦理道德体系,通过契约化管理实践、廉政教育宣传、伦理道德文化培育等手段,强化干部对职业伦理道德的内心遵从,提高广大干部廉洁从税意识和自觉性。
2、深化内控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源头治理预防机制。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内控责任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控制,确保内控机制有效运行。推进内控机制电子平台建设项目化管理,不断提高科技防腐水平。
3、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健全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创新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执法检查、督察内审等综合监督作用,加大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力度。依托外部监督评议,切实改进政风行风,促进权力阳光运行,树立国税系统严格执法、严守清廉的良好社会形象。
4、发挥案件查办综合效应,健全完善从严治腐惩戒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大自查和案件督办力度,严肃查办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案件。完善信访举报、网络举报受理机制,健全案件查办协调机制。发挥案件查处的治本功能,切实起到查处一起案件、剖析一类问题、完善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干部的办案效果。
(六)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服务大局、团结协作、强化执行的要求,不断完善以提高服务税收中心工作水平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优化目标管理考核和督察督办为抓手,工作效能、财务管理水平、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的税收管理支持保障体系。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局税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挥、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各先行区项目组负责人负总责,各主要责任处室牵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试点单位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先行区试点实施小组,积极贯彻落实各项试点工作任务。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进行全面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外部沟通,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先行区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为先行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浅析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篇六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许多同行对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摘要 1 1.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1 1.1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 1 1.2财务管理模式的概念 1 2我国企业现行三种财务管理模式介绍 1 2.1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1 2.2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2 2.3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 2 3.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 3.1 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 3.2 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 3.3 融资存在的问题 3 3.4 管理问题 3 3.5 会计信息失真 3 3.6 会计人员素质低 5 4.加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5 4.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5 4.2升财务管理的层次 6 4.3 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素质 6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许多同行对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1.1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
财务管理是通过一个标准化控制企业的控制和监督财务活动的手段的使用的具体方法,措施和程序,确保实现财务目标。它是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评估,财务分析等方面形成的基本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涉及到融资的内容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财务管理主要用来管理各种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支付应用,以及报销收付款信息,如一次性付款,付款的订单,借款单,费用和报销应用程序。1.2财务管理模式的概念
是指存在于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框架内,为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的财务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等项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涉及母子公司之间重大财务决策权限的划分,包括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管理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根据企业财权配置的不同方式,理论上将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型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混合型财务管理模 2我国企业现行三种财务管理模式介绍
“模式”是指标准样式可以参考或引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形成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活动。当前经济社会、团体会员单位内的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式和分散式型三种。2.1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集中的金融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母公司决策部门关注的金融子公司,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是母公司作为子公司业务扩大的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子公司的部门或分支相当于母公司的母公司为整个集团的子公司绝对控制和统一管理,严格控制了大部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在母公司,包括子公司的外国投资和融资决策,资本的决定改变,资本配置,投资收益分配决策,财务人员行为绩效考核的方式统一管理的母公司,子公司享有的决策权,一些短期预算,只有一小部分的日常财务收支管理。
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容易安排,统一指挥和财政政策,以减少管理成本,有利于母公司的财务监督职能,统一集团的财务目标,母公司的有利影响金融专家,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操作风险;转移资金,有利于统一集团为了确保财务状况,降低资本成本。其缺点: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当局的母公司运营商他们的热情,灵活性和创造力抑制附属公司的附属公司,高度集中,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附属公司的风险,但公司专注于女性的压力,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损失。
2.2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分布式和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中,财务管理模式决策是分散在每个单元,有足够的财务管理权限,管理间接子公司的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集团的基础上间接的母公司,子公司积极鼓励扩大市场份额,参与市场竞争,透出子公司财务自主权,包括外国投资和融资决策的代理和附属公司的附属子公司关系管理、资本的决定改变,分配投资资本的分配决策,财务人员任命、绩效考核。母公司在前提下,宏观战略实现的附属公司,独立,自我风险,最终由公司的父母的性能评估和评价。
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权力下放,每个子公司的母公司管理人员开始操作,不再关注集团的发展战略管理;财务决策指出,短周期和授权母公司的子公司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直接做出决策,以减少信息水平和水平的报告和通信链路,避免上下沟通的失真或遗漏的信息,提高决策的效率,市场的附属公司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反映子公司的有利于培养管理、其附属公司的调动积极性。缺点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子公司大型金融决策和管理自主权,右边的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的金融公司,不利于调动各子公司和资源配置,不利于企业资源共享;容易不和谐的和操作活动,子公司的子公司之间的冲突日益扩张,公司规模,进一步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子公司,很容易有“自私”,该公司专注于我们公司的利益,而缺乏大局意识,不利于集团的整体利益 2.3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结合的典范。当“专制”,两种财务管理模式“放权”,显示了很多缺点,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已经出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并进行了相应的缺点。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分权的基础上适度集中,设置预算,投资,财务,运营,配送等管理为一体,集中和分散模式并存是比较适合的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特别是是按照行业,产品,服务,位置区,不同的组分为不同客户群体的事业部和其巨大的经营自主权授予,一方面,作为部门本身根据市场情况不同,自治决策,自自负盈亏。在另一方面,母公司及本集团保留其顶部的管理和决策,重大事项,包括定制的人事任免,薪酬,如兼并和收购的决定。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这种模式将发挥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监管职能,激发积极性和其附属公司的创造力,并能有效地控制运营商和次要危险性,有利于克服过度集中的缺陷或权力下放,有利于集中和综合优势下放,但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度”。如果母公司的附属公司的日常运营干涉太多,会破坏子公司的正常运作;同时公司在三权分立,也容易导致无视全球子公司,在自身利益的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或整个集团利益受到损害。在现实中,在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很多商业团体,没有把握好“度”是关键。3.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理念,管理,管理工具等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工程,以及监管手段的弊端等方面更加突出,全面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势在必行水平。企业资金流向脱节和控制,人为因素更严重的体外循环,预控疲劳,事后走过场审计监督,缺乏一个可行的评估方法。企业监督薄弱滞后。监管不力,缺乏前进的,严格的监督。目前在企业,企业,亲子企业,各基金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所有者体育监管不力的现象,即使在人为控制的患病率。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还开发了各种监控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3.2 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可以有助于提高开展,以降低经营风险和企业财务风险的事业计划;促进合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减少冲突和矛盾;提供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以方便评估,加强内部控制。然而,建造业工人的实施效果并不好预算管理,在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缺乏对企业战略的预算明确的指导。从事没有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环境,重点将是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适合在编制弥合预算贫困预算管理往往是把车前的状态阶段,,季度和月度预算执行情况不利于长期的发展目标,如预算管理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2)预算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公司经常搞一个封闭的心态预算,市场调查与预测,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很多预算指标与企业外部环境不兼容,该指标体系的整个预算是很难被市场所接受。受不了预算制度的市场考验,很难在企业中有效地实施。此外,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缺乏市场,这也使得预算难以实施建筑工人的应变能力。
(3)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管理激励机制在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估和实施奖励措施,已成为受内部预算目标的重要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企业预算管理流程,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人员,并评估激励的执行结果时,他们方太注重影响的活动的表现客观因素的评估,故意回避主观原因,评估当事人往往感慨太个人化的评估是评估方,使考核过程在“有色眼镜”的行为;在评估或没有匹配的激励机制后,缺乏激励机制,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预算目标结合整个预算的流失效应可能要名存实亡工作。3.3 融资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体现在:(1)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基本完成整体管理由国家来管理自己的业务转型,国家拨款不再是有效的融资渠道,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市场开拓资金的有效来源,以应付生产经营的需要。
(2)在使用信贷资金开展业务,一旦有其它恶意的,势必会带来风险的企业。这种风险融资是:风险不能及时付款,付款以相对集中的情况下的时间,公司不得因得不到及时支付现金;降低了企业信用评级的风险,对方未能及时支付范围内的在规定的时间风险,未来资金产生不利影响将。3.4 管理问题
(1)管理僵化,过时集权是一个商业领袖,缺乏理解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无论其责任,未经授权的行为,造成混乱,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财务控制不严。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但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和管理质量管理能力差,管理思想落后。基于自己的理由业务经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缺乏有效的机制,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的管理概念
(2)管理方法和工具背后
许多公司仍然坚持过去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的口头报告,以反映业务及财务状况,为任意核算,编制财务报表不实,再加上人为因素的方式不规范,有时合并财务报表还掩盖的子企业和突出问题,财务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实际经营状况。
(3)忽视财务管理
多年来,该公司专注于会计,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花费在会计上、会计准则在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它忽略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融资将成为会计工作的次要组成部分,处于次要地位,企业资本管理一样的使用监督基金的合法性,是一种有效的调度、物流、较低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但并没有真正站出来负责各自负责的领域。因此,金融部门对经济的作用仍然停留在业务的账户后来反射,或之后监督经济活动。阻碍人员知识渊博的财务信息质量(4)监测,控制,评价效果不佳
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动脱节,事前控制乏力。对企业投融资公司,支付,对外担保或显著决策负债,利润分配等主功能不全,投资决策武断的资金余额。加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走过场带动非营利性社会审计,很多时候只能由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单,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会计领导会附和”弱财政监督滞后。3.5 会计信息失真
(1)会计规则制定滞后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权,随着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难以满足现行的经济环境,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的缺陷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这些都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2)会计工作的失误
会计工作失误是指在会计工作中,由于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无意识错误。会计工作失误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工作原因。错误的理解和应用了会计核算制度。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或者因某项经济业务或现象比较复杂,难以把握特征,而应用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的核算该经济业务,至使信息披露错误和不充分。会计工作的错误有:账户分类错误;数据计算与书写错误;会计估计错误;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的错误;漏记了已完成的交易业务;漏对了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进行调整等。
(3)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的源动力是利益的驱动。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和最基本的造假动机,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和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非法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单位负责人不懂法,也不学法,为追逐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或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生活的追求,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当这一切通过正常渠道实现不了时,就公然违犯国家法律政策,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做假账,编制假报表,依靠做假账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
(4)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可能出现计量出上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而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会计人员如不重视继续教育,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而缺乏会计核算管理知识,或对有些会计业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求于一知半解,而错误地处理会计业务,至使会计资料误差较大,由于业务水平低,提供了错误的会计信息。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既容易又复杂的实务问题。说它容易,是因为这个问题本来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们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最大限度的享受权力和利益,在主观上具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强烈动机。随道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信息的披露更为严格和透明。总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内外联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逐步推进,才通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6 会计人员素质低
会计信息是决定用户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信息,是确保用户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但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现代企业管理的信息管理,企业必须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本流动。但是,目前企业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集成。企业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不知道下面的情况。说真的,各级企业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弥补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准确,不真实的声明中,合并财务报表有时隐藏下属单位的实际操作条件。
随着企业业务,会计队伍的迅速扩张,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的发展,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根本不具备资质,通过订立会计团队人际关系人员,留在会计岗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充分信息的快速准导向。设置法人金融机构应该是更少的管理层和中层管理人员,敏感,高效,快捷的特点,设置法人金融机构是一个金字塔,中间水平,缺乏创新和灵活性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滞后,缺乏金融知识,后面的所有金融法服从领导的习惯,缺乏知识的主动性和掌握,缺乏创新和创造力。这是所有相去甚远知识经济,严重阻碍了信息,知识,财务管理流程的时代。加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4.加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有。我们揭露矛盾,查找问题,目的是解决矛盾,解决问题,不断进步,使企业财务管理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从以下以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4.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体制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崭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实践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面,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命。由此言之,企业从领导到每一个员工,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片面认识,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是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 第一,国际财务管理策略的概念。财务管理是符合国际公约的企业在顺应国际环境经营战略规划的国际化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融资,自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
第二,资本多元化的概念。资本市场自由化,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将进驻中国,向中国市场大量输入入的外国资本。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
第三,人本化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技术以及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以确定不仅在股东应占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利益,以及时代归属地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员工和客户,他们是专门为企业投入的资本,向企业,分享企业剩余权的其余部分贡献。
第四,金融概念的风险。风险投资将成为知识经济和投资内容,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4.2升财务管理的层次
一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分析能力不好,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分企业规模和员工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大型企业,这一现象更为严重,越是高层管理人员,越认同这种现象。具体的财务工作,突出的矛盾是伴随着建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财务人事管理分析能力和需求存在差距。相当多的财务人员只会算账不会看张。因此,“发展”的关键是依靠“改变”,和“改变”的首要任务是“改变”的概念“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财务工作的转变。
二是从制度着手、正确处理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避免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现象。财务和会计实际操作的功能边界不清楚,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目前,企业是主要的营运资本管理在财务管理的日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企业融资和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投资和低比例的财务分析,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也无论是在内地和沿海还有待改进。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系统入手,解决系统的实际情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目前,企业的具体做法是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部门,只有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摆脱财务管理的重与轻的情况,会计集中核算的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本单位的质量,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3 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素质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没有现代化财务业管理团队的现代化企业,想促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不可能的。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使用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科学的财务管理知识武装广大财务人员,千方百计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使企业财务人员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加强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不仅会记账,会计、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知识,熟悉产品知识、业务流程、培养捕捉的能力,衡量风险,避免风险,开发使用会计信息有预见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只有财务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提高了、改善财务管理可以成为现实。4.4 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投入。
对于企业来说,包括智力资本在内总资本市场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通过传统方式管理的有形资产是难以适应的,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第一,财务人员不但要具有有宽广的经济和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律,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广泛,灵活多样,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分析,制定财务战略。第二,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扩大业务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的范围发展。
第三,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融资风险等。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的第一资本,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才资本存量的迅速扩大是构成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所以,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必然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各类财务管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采用多种形式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要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用事业、工作环境和制度吸纳、稳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选派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国内和国际深造。以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现代经济财务管理要求,与国际财务管理接轨。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集约化、体系化的基本要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门,财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将引起管理科学的革命性创新。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使之有机地融合在整体性管理体系中,以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跟上当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向市场化、经营化方向发展,企业财务部门要根据经营的实际需要,构造一套与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而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我国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加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
7.试论“沙集模式”与税务管理 篇七
(一) 沙集模式发展现状
沙集是江苏徐州市睢宁县下属的一个镇, 有66 平方公里, 6万人。从2006 年末起, 该镇东风村村民开始自发尝试在淘宝网上开网店创业, 后网销简易拼装家具获得成功, 引得周围乡亲们纷纷仿效。短短几年, 沙集的网商、网店数量和销售额快速增长。网络销售拉动了生产制造、物流快速、原材料加工、配件供给等相关产业, 在当地形成了一个面向大市场、以家具网销为龙头的新的产业生态。在东风村网销业的覆盖效应下, 沙集镇的网商、网店、网销额突飞猛进。2015 年, 全镇网店达10744 家, 商城1076 个, 电商实体企业1590 家, 物流企业67 家, 床垫加工厂42家, 实木原材料36 家, 板材贴面厂18 家, 淘宝摄影23 家, 五金配件36 家, 从业人员25683 人, 网销额突破47 亿元, 同比增长73%。仅“双11”一天, 全镇网销额实现1.7 亿元, 同比增长183%。按照市场份额预测法及增长率预测法对沙集网销规模进行预测, 2020 年家具网销额将达到200 亿元。网销品种从简单架柜类板式家具, 发展到本地实木家具、白色家具、服装鞋类等地方特色产品。非本地生产的产品也成为网销对象。
交易平台呈现多样化。2011 年前, 网商主要依靠淘宝网、阿里巴巴批发平台。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增多, 网商陆续使用天猫商场、京东、拍拍、一号店、唯品会、易趣、亚马逊等国内外销售平台。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不断增加, 除了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 还同时使用微信、微博、电视购物等营销渠道。此外, 还出现了“天天欢乐购”“江苏八里钢材网”“睢宁建材家居网”等自有平台和网站。电商产业链日趋完善。随着沙集网销迅猛发展, 上下游配套服务应运而生。促进了木材供应、木工机械、物流快递、包装、加工制造、五金配件、网络摄影、家具设计、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日臻完善。
(二) 沙集模式产业特征
沙集模式走的是农民自发开网店→细胞裂变式复制→网销带动工业→其它元素跟进→激发更多农户网商创新的发展路径。沙集模式所依托的产业载体是家具业。在农民网商起步前, 家具生产还只是那种传统的、局限于本地市场的小手工业, 与电子商务发展所形成的面向大市场的家具产业不可同日而语。家具网销拉动了生产制造, 带来了产业链不断拓展、销售规模迅速扩张。与东高庄、青岩刘、堰下村等基于原有产业基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路径相比, 沙集模式的发展路径特别具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典型特征。
从驱动主体看, 沙集模式是农户自己变身为网商直接对接市场。这区别于青川、辉县以及网商经纪人驱动的模式。在网商经纪人驱动模式中, 经纪人扮演着沟通农户与网络的作用;农户通过网商经纪人对接最终买家, 实现交易, 他们自己并不扮演网商的角色。沙集模式中的农户网商在各自独立对接市场的过程中, 尚未形成龙头企业, 这与遂昌等地网商协会驱动和兰田以农村龙头企业驱动的模式比较, 也有明显区别。
从发展环境来看, 沙集模式显示出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水平, 初步催生出适应农村网商生长发育的市场生态。在此过程中, 最主要的发展动力是农户自发的创业致富的内在需求。通过农户网商的简单复制、外延式地扩大产业规模, 带动制造等市场元素跟进, 驱动物流等服务支撑体系的发展, 各服务主体也可以因之受益。生成以公司为主体、多物种并存共生的商业生态。新生态又促进农户创新,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乃至农民本身的全面发展。
二、“沙集模式”中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一) 税务机关对“沙集模式”征管实践
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扶持其健康发展, 为此, 他们开设电商创业创新绿色通道, 根据从业人数、注册资金、行业类型等指标, 将电商细分为起步型、发展型、成熟型等, 分类提供个性化涉税服务。提升纳税服务成色, 符合政策的马上办, 两可之间的从宽办;邀请网商代表参加税收开放日, 开展诚信纳税网商评选, 还权还责于纳税人;巩固提升线上电子税务局品质, 推行网上审批、网上认定、网上纳税人学堂等举措。针对网商存有税务登记疑虑心理, 宣传解读税务登记并不等于立即缴税, 而是经营规模达到纳税标准后再依法纳税。税务登记后可领取发票, 有利于规范经营, 增强网店信誉。在摸清税源的基础上, 睢宁地税局考虑减少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和便于实施等多种因素, 把网店成交清册作为重要参考。针对部分网店为提高知名度, 请人代刷的虚假销售行为, 从快递单入手, 通过发货单核对, 确认真实网销量。通过这些措施, 既完善了管理措施, 又受到电商从业者的遵从和认同。
(二) “沙集模式”中税收征管的尴尬
电子商务征税存有社会争议, 从公平竞争角度看理应收税。然而, 在对“沙集模式”这种新的产业生态进行税务管理时, 还时常遇到困惑和尴尬。
网络真实交易信息获取难。网络交易具有线上运行、操作隐蔽、数据电子化特征, 交易信息容易无痕迹地被修改甚至删除。抽样统计显示, 许多网店超高的好评率缘于“刷单”, 即店家付款请人虚假交易, 并以大量好评引诱更多买家。有1.1 万家淘宝网店在两个月内发布了近22 万个“刷单任务”, 而4000 多家存在虚假交易的淘宝网店中, 只有89 家被淘宝处罚, 仅占2.2%。阿里巴巴官方回应称将加强侦测监管。专家建议对于“刷单”行为应在各个环节进行联合干预。税务机关传统上是以书面或电子凭证账簿为计税依据, 面对无形、无纸存在的网络交易, 税务机关技术手段有限, 难以全方位监测真实数据。大部分自产自销的沙集网商都是家庭作坊式, 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天猫商户也没有像样的会计核算, 增加了征管难度。网上交易经营状况难以掌握, 给税务机关征管增加了难度。
网商视国家扶持政策为挡箭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引擎之一。不少网商据此认为国家默许可以不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及纳税申报。通过逃避税收, 与线上线下竞争对手打价格战, 换取网店点击量和销售量。同时发票是税务机关监控税源的重要依据, 不少网商为隐瞒收入, 不主动向消费者开具发票, 甚至明确声明不提供发票。而事实上, 多数网购消费者也没有索要发票习惯, 认为网购发票无用。
电子商务税收尚无明晰规定。电子商务征税存有社会争议, 从公平竞争角度看理应收税。电子商务虽寄身于虚拟空间, 但市场交易真实存在并非虚拟。但部分专家认为即使在网购法治完善的美国, 如亚马逊这样的巨头, 在是否征税上美国各州定义不一。直到亚马逊成立20 年后, 美国立法机构才来讨论这一问题, 因此应兼顾中国电子商务新经济长远发展, 逐渐完善制度管理, 这才是发展经济前言。
三、完善电商税收征管的税收策略
在“沙集模式”这种新产业生态下, 税务管理如何应对, 目前已经是成为摆在税务机关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应从基础管理抓起, 逐步完善对电商的税务管理。
(一) 税务登记管理
实体商店触网开店、网络商店线下开办实体商店本在纳税之列。税务机关应在常规税务登记项目中增设网络商店内容, 补充登记网络商店的名称、域名、IP地址、管理负责人、电子支付的机构名称等信息, 并将税务登记号码和主管税务机关首页展示。对于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经营的纯网络商店, 要求暂未达到工商注册标准的网上经营者, 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核准信息为依据办理税务登记。登记网络商店的名称、IP地址、管理负责人、ISP提供商、服务器所在地地址等信息。优先建立全国统一的“互联网+ 税务登记”基础系统。同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 明确了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法律地位, 将纳税人识别号覆盖到自然人, 税务部分有望通过纳税人识别号实现社会全覆盖。意味着以后在家开网店的小电商, 也将按自然人纳税人管理。
(二) 账簿凭证管理
税收征管法规定, 纳税人应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设置账簿, 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 进行核算。在电子商务模式下, 不少经营者会以售价便宜为由, 不向购买方开具体发票, 隐匿收入。对此, 应认可电子发票的法律地位, 规范电子发票的开具、使用、查询、结算等应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管理系统, 使用电子商务主体通过该系统开具电子发票, 统一纳入监管。
(三) 税款征收管理
由于网上交易双方最终都会回归到资金往来, 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提供服务纳税人通过电子支付获得的款项, 由目前近300 家电子支付平台内嵌计税软件, 交易时自动计税并提供电子发票。对每笔成功交易或支付, 记录网店的成交额、应纳税额, 定期传输至税务机关核对查验。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 由于电子支付机构一般只掌握销项额, 不掌握进项额信息, 一方面, 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由网店采取自核自缴的方式缴税。另一方面, 以银行账户资金往来作为观察指标, 利用电子商城总部的交易平台查询分析功能, 采集网店销售信息, 将网销数据与企业申报数据进行比对和筛选, 采取核定征收税款方式。同时帮助规范核算, 规避涉税风险。
(四) 税收优惠管理
电子商务日益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动力。相对于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 政府应更好发挥引导作用。虽然电子商务交易份额逐年递增, 但总体尚处培育期。以沙集镇2014 年网销额100 万元的某板式家具网店为例, 减去材料、加工、营销成本后, 利润约10 万元, 各种税费足以掠走大部分利润, 利润并不丰厚肥沃。税务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不断完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措施。特别是对处在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但发展前途广阔的新经济业态, 要严格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暂免生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扶持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网店认定标准, 提高个体网店起征点或免征额, 因势利导促进诚信纳税。同时不专门统一组织全面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 不为经济运行增添任何不利因素。
摘要:文章通过沙集模式经验介绍及痢疾特征考察, 说明了“沙集模式”模式的产业生态是值得研究的, 然而, 也暴露中税收征管中的一些问题, 论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 从而提出了应从基础管理抓起, 逐步完善对电商的税务管理对策。
8.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篇八
【关键词】构建;企业税务管理;目标;模式;措施;税务风险
一、引言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及经济效益的实现,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税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却在企业管理中没有被重视,导致企业税务风险较大,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提出构建企业税务管理目标模式,探讨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措施的实际措施,对企业涉税行为进行规范,并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推动企业稳健发展。
二、构建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模式
企业税务管理目标与模式,属于企业开展税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与重要保障,税务管理目标与模式的选择,应贴合企业实际,与企业发展规划及战略目标一致,具体如下:
1.科学确定企业税务管理目标
税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在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规避涉税风险、提高企业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企业应高度重视税务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科学确定企业税务管理目标。企业税务管理目标定位直接影响着企业税務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一般企业税务管理目标应包括准备纳税、规避纳税风险、税务筹划等内容。其中准备纳税指的是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应及时上缴足额税款,并确保企业享受相关的税务政策;规定税务风险主要指的是规避税务处罚风险与规避遵从税法成本风险;税务筹划指的是企业在纳税之前,在不违反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对纳税主体的投资行为或其他经营活动作出一定安排,实现少缴税与递延缴税目标的策划活动。
2.企业税务管理模式
在明确企业税务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与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切实可行的税务管理模式。当前,企业税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自我管理模式、外包模式、自我管理与外包相结合模式。其中自我管理模式指的是由企业自身进行企业涉税业务管理,因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能力与知识结构问题,可能会在税务管理中带来一定的税务风险;其中外包模式指的是将企业涉税业务委托给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管理,企业支付中介机构一定费用。
综合考虑税务管理效果及管理成本因素,企业多会选择委托专业中介机构进行涉税业务管理工作,这些机构其专业化水平较高,服务质量好,管理高效,可以有效实现企业税务管理目标。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水平的措施及途径
1.加强税务信息收集,统一税法认识
在企业税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管理属于主要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引起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税务风险,应加强企业税务信息收集,正确认识与理解税法。税收政策属于企业税务管理活动的是现实基础,如缺乏准确的税务信息,则会为企业税务管理带来困难。为此,可以通过构建类似企业行业协会,加强企业税务信息的收集工作。企业内部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在开展企业内部税务管理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税务服务。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同类行业税务信息交流与共享,为企业税收政策提供支持。
2.引入激励机制,明确税务管理职责
在企业开展税务管理活动时,应明确税务管理人员其职责,引入激励机制,针对达到相关标准的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物质及精神奖励,针对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处罚,促使税务管理人员提高管理积极性,以实现企业税务管理目标,有效控制税务风险。
3.重视企业税收产生过程,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当前,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缴税业务与征税机关业务较为熟悉,但却缺乏对税收产生过程的认识。企业税收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通过税收管理人员对税收产生过程的了解,提高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认识,将企业经营与现行税法相结合,规避涉税行为风险。
4.对企业纳税管理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在纳税管理方案选择与确定应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实现,综合考虑纳税管理方案直接成本与风险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税务筹划成本与实施成本,风险成本指的是因纳税管理方案实施不当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及法律责任的风险。通过成本收益分析,选择最优纳税管理方案。
5.构建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实现动态化涉税管理
在企业税务行为中,因没有遵循相关程序处理涉税业务,导致企业无法享受税务优惠政策的情况较多,为此,企业在税务管理活动中,应与当地税务机关之间构建新型交流沟通机制,及时认识税务新规定,通过加强交流与沟通,准确认识国家税务政策,实施动态化税务管理以规避税务风险,享受税务优惠政策。
四、结语
税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在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提高企业财务及会计管理水平、规避涉税风险、提高企业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开展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应结合企业实际,合理确定税务管理目标,通过加强税务信息收集,统一税法认识,引入激励机制,明确税务管理职责,重视企业税收产生过程,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构建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实现动态化涉税管理等措施,实现企业税务管理目标,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珲,张华.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时代,2011,(19):69-70
[2]凌丽.浅析加强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2,(20):128-129
【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推荐阅读:
语文现代媒介素质教育模式论文08-23
浅谈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运作模式06-16
管理现代化简介10-17
仓储管理现代化的内容09-09
南京地税局推进管理现代化纪实07-09
五点做好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07-18
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建设综述论文06-17
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