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2024-06-28

土壤土地资源调查(共13篇)(共13篇)

1.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土地资源调查中“外业调绘”之工作步骤的是()

A.量算面积B.路线勘察C.室内预判D.地形调绘

2、和作物生长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积温B.气温C.降水D.干燥度

3、不属于特殊地形的是()

A.岩溶地形B.河谷盆地C.黄土地形D.风成地形

4、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A.页岩B.砂岩C.变质岩D.石灰岩

5、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铝石为主的风化壳是指()

A.含盐风化壳B.碳酸盐风化壳C.硅铝型风化壳D.铁铝风化壳

6、干旱地区的沉积物最可能是()

A.洪积物B.风积物C.湖积物D.冰川堆积物

7、从像片判读工作这一角度出发,不是决定影像质量的因素是()

A.影像比例尺B.物体与其背景之间的色调反差

C.影像分解力与清晰度D.影像的体视差特性

8、根据土地分类的目的分类,下列不属于该范畴的是()

A.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B.土地污染评价

C.土地生产潜力评价D.土地经济评价评价

9、不属于土地质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的是()。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区位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

10、不属于养分有效性的土壤特性是()。

A.土壤反应B.游离氧化铁含量C.黏粒的水铝英石含量D.养分水平

二、多项选择

1、地下水包括()A.潜水 B.承压水 C.土壤包气带水D.湖泊E.水库

2、在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的起作用的有关三组土地利用要求是()

A.土地区位要求B.管理要求C.水土保持要求 D.作物要求E. 土地市场要求

3、土壤养分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有()

A.土壤反应 B.游离氧化铁含量 C.养分水平D.养分有效性指标 E.养分更新能力的指标

4、不属于城市土地特点的是()

A.承载力 B.土地肥力的不变性 C.土地价值的不变性 D.价格的昂贵性 E.利用性质的不变性

5、旅游土地的吸引力包括()。A.季节差异 B.容量 C.价格 D.土地肥力 E.旅游项目

三、名词解释

1、土地资源调查

2、土地评价

3、土地利用分类

4、监督分类

5、土地生产率

四、简述题

1、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2、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

3、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4、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和各等地的条件

5、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及参评因素

五、论述题

谈谈你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的认识

2.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二

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现代科技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方式之一, 并且有着很多其他技术不具备的特点, 通过遥感技术, 能够获得更为丰富、准确的信息, 信息量大同时也相对准确, 因此, 在土地资源调查监测的工作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 遥感技术在在动态检测领域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大。如利用卫星遥感对土地的数据进行检测, 我国在这方面也相应的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同时给提供了很多技术的支持。近年来, 国土资源部门应用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的检测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相应的建立了有效的土地遥感检测体系。在这一技术加入以来, 通过遥感技术能够更好的获得土地利用的相关信息, 从而为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其次, 土地的更新调查也需要遥感技术来提供支持。土地的使用更新以及各种土地使用的资料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完成。在土地资源调查过程中, 通过遥感技术实现了土地资源资料的获取, 同时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能够对比出更新的数据, 从而对土地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更新。近年来, 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都有了很大变化, 这也就需要进行新的资料整编, 在此过程中, 遥感技术能够为土地资源的更新调查进一步的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 从而更好的完成土地资源调查和检测工作。另外, 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和成熟集约利用等工作方面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些领域里, 采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调查的效率, 也使调查的结果更为准确, 很多农村的产权调查中普遍采用了这种技术, 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 在遥感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对土地资源调查的应用也越来越完善。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国土资源调查质量也要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技术体系, 为我国的土地资源调查和测绘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GPS技术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 新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各项技术的全面发展, GPS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同时, GPS技术也有了一套完善的系统, 能够实现实时的精准定位, 有着精度高、信息获取快和覆盖率光等特点, 作为测绘方式中的重要环境, 在获取空间数据方面有着领先的优势, 应用于国土资源的调查和数据的采集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实践研究, 我国的测绘工作也有了更有效的工作流程。GPS通过选择合适的GPS机型和测量模式, GPS测量精度可完全满足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不同应用层次的精度要求。与常规土地变更调查相比, 应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可提高调查的精度和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 用于土地变更调查经济上完全可行。GPS测量具有快速、精度高、无需通视、可全天候作业和测量操作简单等优点, 效率和精度优于传统方法。此外, GPS测量数据可直接进入GIS系统, 避免了传统方法多次转绘、清绘带来的误差。[2]随着GPS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基于掌上电脑 (PDA) 和GPS的硬件集成系统在土地野外调查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PDA可满足野外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存贮及连续工作的要求, 通过注入PDA的土地变更调查软件可实现土地利用图件的实时更新;同时, 将GPS卡与数码摄像头 (DC) 集成到PDA上, 利用GPS实现变更图斑的测量, 解决变更区域大、形状不规则, 周边没有明显地物或控制点情况下需要布设导线控制点进行补测的问题;利用DC对野外实景进行拍摄, 可替代野外人工绘制草图的工作。

3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我国GIS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80年代进入应用试验阶段, 期间主要是借鉴国外GIS应用经验, 采用国外的GIS软件。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也开始结合国内GIS需求, 从引进、消化、吸收起步, 着手开发GIS软件, 目前国产GIS软件占据国内市场已达到近30%。由于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数据的空间性, 在信息化过程中, 需要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管理和输出, 必须借助GIS技术才能够实现。随着GIS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九十年代初基于不同GIS平台的各种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相继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属性数据描述、分析和表达输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倍加关注的基础工作。数据库未来的建设将会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多元化。

4“3S”集成技术

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 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 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现阶段, 3S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在各项应用中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土地资源的检测有着非常好的助力。

5 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随着RS和GIS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中的广泛应用, 基于遥感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取技术也日趋完善。首先在计算机识别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中发展了“基于土地利用图斑单元的变化自动检测方法”, 该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图相叠加, 在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及其类别信息引导下, 以完整图斑单元或像素为单位, 按类别分层计算影像上待检测处的影像特征值, 按照设定的判别规则, 从知识库中选取土地利用数据上图斑类型对应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比较判断, 即可自动检测出变化的区域。

结束语

新时期以来, 科技发展不断进步, 测绘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并且应用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于测绘工作者来说, 应当广泛的交流和推广, 不仅要掌握测绘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对测绘仪器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所了解, 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加强测绘技术的发展, 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更优质的测绘产品。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测绘技术手段也有了新的提高, 在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检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技术,GPS,GIS,“3S”集成技术,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凤荣, 安萍莉, 孔祥斌.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11.

[2]潘正风, 杨正尧, 程效军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

3.镇赉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土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我县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我对镇赉县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镇赉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源使用的现状,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9日—10月30日

调查人员:王艳秋等

调查地点:吉林省镇赉县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

一、镇赉县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及特点

镇赉县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土壤较为贫瘠。土壤类型以黑钙土、草甸土、风砂土和栗钙土为主,土壤pH值较高,在吉林省西部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幅员面积471869.45 hm2,耕地面积181579.06 hm2,种植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辅以高粱、绿豆、花生,少有大豆种植。

经调查,镇赉县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较大,粗放经营明显

镇赉县现有耕地181579.06 hm2,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96 hm2,随着外出务工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均实际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粗放经营带来的单位面积产值不高的问题。按照耕地地力(国家级)分级标准,镇赉县耕地主要以国家五级地、六级地为主,各占49.1%、27.9%;四级地次之,占17.2%;局部有少量七级地和八级地,分别占4.9%和0.4%。

2.地块较为零散,缺乏集约性

虽然耕地总面积较大,但是因为草原、泡泽、沙丘的分布,地块较为零散,给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造成了制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阻碍集约经营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存在不足

目前,广大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户、人口分配土地、订立的承包合同,明确30年不变。运行十几年来,对稳定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弊病。二轮土地承包后出生的人口即将进入婚育年龄,这样的家庭将一家三口没有耕地,一来将靠老人的耕地过活,成为新的“啃老族”,二来将促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空穴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的增加,进而增加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加剧老年化社会矛盾的凸显。

2.粗放经营,耕地产出率低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且多为青壮年,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对高新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力欠缺,应用愿望不强,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粗放经营,收益不高,严重威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缺乏有效整合,农作物种植的选择有待优化

不连片的耕地给农户的经营管理带了诸多的不便,不宜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劳动力的生产率下降,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4.建设用地缺乏规划,土地利用率低

居民点分散建设,布局零乱,占用土地面积大。村民建房没有统一规划,个别人只顾自己方便,缺乏整体和全局性,土地纠纷不断。另外,村民住房建设标准差、乱。村民建房一户一样,没有统一设计,统一标准,靠农村“建筑师”自行建设,住房大小不一,高低不同,致使新建住房达不到应该达到的美观和质量要求。此外,基础设施水平低,公益设施配套严重不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降低了居住环境水平和幸福感。

三、建议和意见

1.适当调整土地政策

在保证土地稳定的基础上,微调土地,使二轮土地承包后出生的人口有地种,有饭吃,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

2.合理规划,严格管理

虽然我县国土部门在城镇、乡村规划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一些历史遗留問题仍需要努力应对。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土地管理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重新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经过确定之后,严格按照各级签订的责任状,层层负责,年年检查,严格监督,严厉查处。根据个村庄不同的情况,通过政府拨款、集资、融资、村民义务工等方式,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给排水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是土地资源真正地造福居民。另外,还应通过培训教育、义务劳动等方式,努力维护好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的设施。同时,也应栽些花草树木,提高居住环境水平。

3.划块经营,集约管理

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多方协作,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将土地划块经营,发展集约型农业。积极鼓励和保护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促进耕地的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

4.合理分类,优化配置

对耕地要加强管理,确保优种优收。对边远荒芜土地或还林还草,或栽种经济作物,如建设果园、药材基地等加以有效利用。可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外地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入驻开发,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4.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篇四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课程实习报告

姓 名:张 健 专业班级:土管6班 学 号:03309623

指导老师:霍习良 王殿武 冯万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实习概况

实习目的与任务:

(一)认识土壤的成土因素。

(二)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三)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四)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实习意义: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改良利用土壤的措施,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习区的自然经济概况

1.白洋淀:也叫湿地,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有“华北明珠”之称,共143个湖泊,属于湿地交接地带,是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北方大湖。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使其水质逐渐恶化,水体呈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轻度富营养化,整个水体五项指标超标:含氮总量8倍超标,含磷总量超标3.6倍,COD总量超标0.74倍,BOD总量超标2.07倍,硫化物总量超标3.55倍。

2.易县清西陵:(1)气候: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寒旱同期,雨热同期.(2)地形:低山丘陵区海拔在57米左右.(3)母质:在山区,有各种母岩风化而成的残坡积物,洪冲积物;在平原,有不同颗粒组成的冲积物以及风积物和湖积物.山麓平原多以黄土母质和洪冲积物母质为主,冲积平原以冲积物母质为主,河流沿岸为风积物母质,安新的白洋淀为湖沉积母质.(4)水文与水文地质:我区各河流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目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在丰水年基本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5)植被:不同的地形部位分布不同的植被:褐土的分布植被多为旱生阔叶林及灌木和草本植物.冲积平原上主要是潮土,天然植被少,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果树等.在白洋淀周边,有湿生植物,如三棱草,芦苇,柳叶菊等.(6)面积:实习区总面积311.7万亩,耕地面积占21.8%,其中37万亩可以灌溉。林地面积占7.4%,荒山面积占总面积62.8%。(7)路线调查过程中各土类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剖面特点及土壤利用改良措施与途径

工作步骤:

1.概查:概查前,根据地形图及有关资料设置土壤剖面及工作路线。明确概查需要完成的五项任务;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2.详查:主剖面定点上图,地表描述,剖面观察描述,检查剖面及罗盘的使用,定界剖面及土壤边界的绘制; 3.评土比土、绘制土壤分布图; 4.绘制土壤分布图及编写实习报告

路线调查

路线一:白洋淀——清西陵(地形越来越高从淀中心沼泽土—湿潮褐土—潮土—典型潮土)地点一:白洋淀边。

土壤类型:潮褐土(由腐殖质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潮土成土条件:

(1)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2--15℃;≧10℃的积温3400℃,年降水量500--650mm,干湿季节明显,年蒸发量1800—2600mm,水热分配不均匀。在此气候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不易大量积累,春旱秋涝,盐碱化严重。

(2)地形:在冲积平原上,河谷阶地,地形平坦,地下水位浅,一般在1.5--3.5米。

(3)母质:近代河流冲积物,砂粘相间,分层明显。(4)植被:沙莲,栓柳树,柳叶菊等。

(5)地下水状况:参与潮土的形成,地下水位浅,土体内外排水均不良,存在潴育化,有锈纹、锈斑,出现部位比较浅在30--40cm。也易看到铁锰结核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点二:水库附近(山地沟谷)地形:低山丘陵区。

土壤类型:黄土母质(老黄土和新黄土)老黄土颜色浅、地粘重、盐酸反应弱;新黄土,质地轻到中壤,有假菌丝、砂浆存在。直立结构好。

路线二西陵区土壤调查 地点:九凤山

分布规律;河谩滩为潮土(锈纹绣班存在)——九凤山山脚下潮褐土(二级阶地,搬运作用河流切割冲刷和人为活动)——沟谷处典型潮土——878基地典型潮土(出现锈纹绣斑)——九凤山阴坡典型潮土(水分充足,物长势良好,土层厚。)——山顶为褐土性土(A-c形培面)

1.褐土成土因素:

(1)气候: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干湿季节明显,旱季长;(2)地形:分布在低山丘陵盆地,冲积扇和山麓平原,地势高燥,排水良好;

(3)母质:黄土或黄土状的洪冲积物,富含碳酸钙;

(4)植被:半旱生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原、草本植被,指示植被有:酸枣、荆条、白羊草、萎陵草、菅草、达乌里胡枝子、黄被草、毛地黄、蒺藜、阿尔泰紫菀等

(5)地下水状况:地形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不超过4米较深,一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般不参与成土过程,若参与了成土过程则会有锈纹锈斑出现。2.成土过程

(1)粘化过程:褐土的粘化过程是残积粘化,粘粒排列方向无规则,淋溶弱;

(2)弱淋溶钙积过程:有钙积层,出现假菌丝和砂姜(3)有机质的聚积过程 3.成土母质(土属):

测区内出现的褐土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有:花岗片麻岩残坡积物、石灰岩残坡积物、洪冲积物和黄土母质。

分组详查阶段

地点:昌西陵墓附近,卧龙山,太平峪。任务:

a)寻找不同土壤边界线。b)选定17个主剖面。c)取土盒标本评土比土用 d)洛阳铲和罗盘定位

从河漫滩——阶地——平原——山谷——山坡——山顶

二、成土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土壤分布规律:

1.成土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1)气候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气候影响温度、降水量和蒸发的同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时,也影响母质的风化速度和成度、植被的分布等,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2)地形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地形的起伏,引起水、土、光、热的分布,导致自然特征和农业特征的差异,土壤的性状和分布也受到地貌条件的影响。(3)母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它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方向、速率、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营养成分和组成成分。(4)植被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植被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植被发育不同土壤类型,影响发育方向和分布。山区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也体现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5)时间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时间影响土壤质地、土层厚度。(6)人为活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人为活动能破坏土壤的典型性 2.土壤分布规律:

(1)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分部有冲积土和典型潮土。河漫滩:砾石多,质地粗,成土年龄短,土层浅薄,无明显的诊断层为典型的A-C刨面(定土类时,冲积土和潮土其母质类型相同,均为洪冲积物。但两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冲积土的分为范围较小,仅靠河床,有大块砾石且质地粗时定为冲积土,因为形成时间短没有什么层次;如果层次明显,石头不多,且有锈纹锈斑出现则定为潮土,其成土年龄长,土层深后,具有明显的诊断层次--潴育层)。一级阶地:不是黄土,受地下水影响不明显,此处定为典型褐土,由于地形面积较大,不会是潮褐土且没有盐酸反应,剖面也不典型。(2)高阶上分布有潮褐土,其母质类型为河流洪冲积物,它属于潮土的亚类,却具有潮土和褐土两方面特点--即具有褐土特征有诊断层钙积层Bca,内有假菌丝或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姜出现,石灰反应强烈,又具有潮土的诊断层次潴育层,但其锈纹锈斑出现部位较潮土更深。九龙山测区母质为石灰岩残积物,分布的土壤类型为褐土区,亚类是潮褐土,当地人为了保坡改土开发了很多梯田和呈品字形的鱼鳞坑。

(3)在台地上应分布有碳酸盐褐土或典型褐土,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成土母质,碳酸盐褐土发育在以黄土为主的碳酸盐母质上,通体石灰反应强烈或上强下弱,土体上有大量的砂姜;而典型褐土的成土母质为冲积物,石灰反应上弱下强。

(4)山地的阴坡和山脚下,母质是花岗片麻岩均可发育成典型褐土。九凤山测区母质为花岗片麻岩,自然土壤无作物,水分好,树木生长良好,植被有中华卷柏和荆条。阳坡土层较薄,树木少,植被是侧柏。阴坡水分好,植被茂盛,有油松。沟叉利用良好,种植果树,局部有黄土,属于碳酸盐褐土。

(5)山地的阳坡和山体顶部,分布有褐土性土,其成土母质应为山体岩石的残坡积物。指示植被有荆条,红花秸,阿尔泰紫菀,翻白萎陵菜,芡被草,白草等。褐土性土不能种植农作物。(6)有黄土或石灰岩母质的地方要考虑碳酸盐褐土。

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

(1)存在问题,山地多,耕地少,荒山多,利用少,耕作粗放,肥力低下,水资源缺乏。

(2)改良利用方向:①河谷低阶地以上农作物为主,精耕细作,培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肥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髙阶地,台地要以开源节流,培肥地力,以旱生型作物为主,同时发展干鲜果树;③山坡地尤其近山坡、缓山坡,大力发展工程措施,以经济林为主;④较高较远发展草被和用材林为主。主要封山育林育草,保持水土,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副业和旅游业。最终达到理想模式:高山远山青林山,地山近山花果山,丘陵缓坡梯田化,河谷河川米量川。

具体措施:①保土阶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的范围内。②改土阶段。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植物或多施农家肥。

-褐土的改良利用:(1)发展灌溉,保持水土。(2)用养结合,注意氮磷肥配施,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土壤肥力。(3)统一规划,充分利用褐土资源,林果粮经济作物全面发展,梯田。

-潮土的改良利用:(1)统一规划,综合治理(2)调整作物布局,提高经济效益(3)从生态角度出发,发展立体农业。

实习体会

经历了11天的易县实习,我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联系结合起来了,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土地调查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清西陵实习中,虽然实习条件很苦,但是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互相讨论,让我体会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我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清西陵的实习充实而美好将成为我大学最美好的一段回忆。最后特别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5.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运用他们之间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介绍3S(GPS,GIS/RS)的基本内容,各自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各种状况,还有各自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3S技术” “土地资源调查” “应用”

“3S技术”是指RS(Remote Sensing,遥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RemoteSensing)是遥感的英文缩写,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

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的一种全天候的,空间基准的导航系统,可满足位于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连续地精确地确定三位位置和三位运动及时间的需要。它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球、全天候工作。

1.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2.功能多,应用广。

GPS系统的特点: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按研究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的与专题性的。同级的各种专业应用系统集中起来,可以构成相应地域同级的区域综合系统。在规划、建立应用系统时应统一规划这两种系统的发展,以减小重复浪费,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和实用性。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加测绘、应急、石油石化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3S集成技术” 顾名思义,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是一门非常有效的空间信息技术。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RS、GPS、和GI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

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

3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实现。低级阶段表现为互相调用一些功能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高级阶段表现为三者之间不只是相互调用功能,而是直接共同作用,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快速准确地获取定位信息,实现实时的现场查询和分析判断。

RS发现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GPS确定变化的区域和位置,GIS对地理信息汇总并进行空间分析 ,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定位、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3S”之间通过 现代通讯技术实现实时数据的传输与通讯 ,把 “3S”有机的集成起来。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基础调查计划以1∶25 万综合调查评价为主,基本查清主要经济区带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环境等基本状况,主要的工作内容是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地区1∶5 万地质调查。遥感技术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类遥感图像的优势,通过优化整合,对区域地质资源进行彻底摸清和调查.。利用先进的GIS 技术建立了多种基础性数据库,这些基础数据库的特点是专业门类齐全、空间覆盖全国,标准化程度高、海量数据存储1 数据库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勘查、环境地质等多种地质调查成果,其资料包括全国从1∶5 万到1∶500 万的资料数据,各种数据基本按

统一标准入库,由于包括了大量图形数据和多图层属性数据,其数据量之大是少见的,并由此开展的GIS 评价分析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多种成果,如地球化学图,航磁图,矿产图,并可以经过分析得出相互关联的图件及信息资料。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以及最新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海量的多时态土地利用数据快速获取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土地利用各地类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信息,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如反映各权属单位地类数量的统计薄,反映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图及各种专题图,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土地资源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

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为空间数据的采集提供实时、快速的定位服务,R S利用航 空、航天提供的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得到精度较高、现势性好的的空间信息,加上 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和 R 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 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查询、决策、输出。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S”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S”数据信息精度的提高

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低于 1m。加之 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遥感数据精度更高。随着遥感分类技术的提高,对地物的自动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最总实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解译,大大减少外业和目视解译的工作量。

“3S”集成技术的完善

“3S”集成技术的完善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实时性。“3S“技术的使用目前只是单一或综合利用阶段,有时会由两两的集成使用,但

集成的层次比较低,仅限于数据或软件集成层次上。一旦真正实现 “3S”技术整体的集成,即有机的结合、在线连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那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化和动态监测数据将会实时得到更新。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要建设数字土地工程,数字土地工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其中包含GIS 方法自身研究的突破和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从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应重点开展嵌入式GIS三维/ 四维GIS、网络GIS 等方面的研究。在软件研究领域,应加快GIS 软件的国产化历程,不断完善国产软件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6.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六

利用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影像.对四川省古蔺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结合人机交互式解译的`综合判读方法,从图像上准确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解译成果,为研究区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作 者:吴玉 杨武年 邵怀勇 谢洪斌 WU Yu YANG Wunian SHAO Huaiyong XIE Hongbin 作者单位:吴玉,WU Yu(成都理丁大学地球科学院RS与GIS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军事医学地理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杨武年,邵怀勇,谢洪斌,YANG Wunian,SHAO Huaiyong,XIE Hongbin(成都理丁大学地球科学院RS与GIS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

7.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珠江南北盘江上游岩溶区域的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流域尖山河小流域, 隶属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养白牛村委会, 北接龙街镇广龙村委会, 南接禄充管委会, 东临抚仙湖, 西接晋宁县, 地理位置为东经102°47′21″~102°52′02″, 北纬24°32′00″~24°37′38″, 流域总面积35 142 km2。研究区地貌类型为中山高原地带, 多年平均降雨量1 050 mm, 干湿季分明, 雨季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 暴雨基本出现在雨季, 年平均径流深30 mm, 年均蒸发量为900 mm。流域土壤主要是红紫泥土和红壤。在小流域内,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地、坡耕地、人工林地及灌草丛地。次生林内乔木主要为云南松、旱冬瓜, 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等;坡耕地主要种植烤烟;人工林内乔木主要为云南松、蓝桉, 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等;灌草丛地内主要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黄茅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

确定采样点之后, 对以上4种土地利用类型坡上部、坡中部及坡下部0~60 cm土层按分层取样法 (0~20、20~40、40~60 cm) 取样, 每个样点重复取3个样作为平行, 3个重复之间水平距离为5 m, 坡位之间的间隔为10 m。将所取样带回实验室后立即将鲜土样在室内铺于牛皮纸上, 自然风干后去除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 研磨, 过筛后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各养分含量。

1.2.2 相关计算及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实用统计软件和Excel数据处理系统, 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坡位土壤全氮的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全氮含量均出现表聚现象, 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位处土壤全氮含量都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 可能由于研究区域多雨, 长期冲刷使许多矿物风化产物随着地表和地下径流由高处向下坡位及其坡脚淋洗迁移, 下坡位或坡脚是其他坡位水土流失的汇集。在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灌草丛中, 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67.7、205.9、183.0、273.0 g/kg, 依次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 原因可能是草地草本植物分布广泛, 具有致密的浅层根系, 可以富集土壤养分[4,5], 坡耕地由于人为施肥等对坡地土壤养分影响较大。进一步分析可知, 土壤氮素含量中人类影响因素占主导地位, 且与人类干扰强度呈正相关。在土壤垂直方向,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均呈下降趋势。0~20 cm土层, 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的平均全氮含量分别为203.0、281.0、205.0、331.8 g/kg, 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为172.2、209.9、191.4、291.7 g/kg;40~6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为149.1、170.3、167.2、233.4 g/kg, 说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全氮含量均出现表聚现象, 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坡位土壤碱解氮的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碱解氮含量与全氮含量分布规律相似, 均出现表聚现象, 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 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位处土壤碱解氮含量也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的趋势。在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灌草丛中, 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66.69、71.03、50.68、51.24mg/kg。与全氮含量分布不同, 4种土地利用类型碱解氮平均含量依次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坡耕地由于人为施肥等对坡地土壤养分影响较大, 土壤碱解氮含量中人类影响因素占主导地位。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次生林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居首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即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最大, 40~60 cm土层最小。

2.3 土壤全氮碱解氮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 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坡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66** (P<0.01) , 说明碱解氮含量与坡位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即随着坡位的下降, 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与坡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6* (P<0.05) , 说明土壤全氮与坡位呈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与土层深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0.456**, 说明土壤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土壤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碱解氮含量和全氮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00**, 说明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全氮与碱解氮的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利用SPSS中的回归分析建立全氮与碱解氮的关系, 发现描述二者关系最好的是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如下:y=32.327+0.131x (x为全氮含量, y为速效氮含量, R2=0.590, n=36) , 且在回归分析统计中, 土壤全氮含量对应的t统计量值为2.469, 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Sig=0.019, 远小于系统默认的显著水平0.05, 表明自变量全氮含量在此线性回归模型中作用非常显著, 说明土壤全氮含量是碱解氮含量的主要控制因子。

3 结论与讨论

(1) 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同一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 这与高雪松等[7]、龙健等[8]的研究一致。

(2) 同一土地利用类型, 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下层土壤, 即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这与龚珊珊等[9]、王洪杰等[10]的研究一致。

(3) 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摘要:选取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 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及灌草丛) 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 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同一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同一土地利用类型, 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下层土壤, 即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碱解氮,全氮,含量,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1]张智猛, 戴良香, 张电学, 等.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内碱解氮、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施氮安全值的研究[J].土壤通报, 2004, 35 (1) :38-42.

[2]施春健, 庄秋丽, 李琪, 等.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农田土壤碱解氮的剖面分布[J].生态学杂志, 2007, 26 (4) :501-504.

[3]VITOUSEK P M, ABER J D, HOWARTH R W, et al.Human alteration of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Sources and consequences[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7, 7 (3) :737-750.

[4]SILVEIRA M L, COMERFORD N B, REDDY K R, et al.Soil propertiesas indicators of disturbance in forest ecosystems of Georgia, USA[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9, 9 (4) :740-747.

[5]杨成德, 龙瑞军, 陈秀蓉, 等.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 2008, 30 (1) :1-5.

[6]ISHAQ M, IBRAHIM M.Tillage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level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Punjab, Pakistan[J].Soil&TillageResearch, 2002, 68 (2) :93-99.

[7]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等.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 (2) :53-56, 60, 79.

[8]龙健, 黄昌勇, 李娟.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1) :76-79.

[9]龚珊珊, 廖善刚.桉树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 2009, 36 (3) :1-4.

8.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八

关键词:河南省;土地覆被;土壤质量;影响

1、研究区概况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例如,地表植被覆盖越大,土壤表层获取的光和热量会减少,进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累积。但有研究指出,林木的生长会产生大量抑制有机质生成的物质,因而林木和灌木的生长会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荒草地作为基准进行比较,种植马铃薯使0-40 cm土层的有机质降低3639%,而种植柠条灌木(C korshinskii)使土壤有机质增加了7528%。这是因为柠条属于豆科植物,能够通过对大气中氮元素的吸收固定而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而良好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的繁荣生长就意味着更多的枯枝落叶被腐解为有机质并返回土体,进而使得土壤肥力不断得以提高,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不是很显著。油松林地的土壤氮素含量高于农地、弃耕地和人工牧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氮素含量呈现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农地转化为灌木地、荒草地、油松林地、弃耕地和人工草地会增加土壤氮索的含量。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植被对土壤氮素的吸收、积累和转化的效率不同而引起的。同时,土壤氮素的分布与植物根系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固氮植物(如豆科植物)种类会显著增加土壤氮含量,但也有研究表明,固氮植物种类与地表土壤氮的积累并没有相关关系。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磷存储和积累的差异主要是地球化学和生物循环过程的不同而引起的。从农地转化为其他非农用地类型(荒草地、灌木地、油松林地、弃耕地和人工牧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并无差异。然而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有着显著影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异很大。农地表土层(0-20 cm)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其他用地类型,这主要是由于耕作过程中施用磷肥而造成的[2]。

2、结果与分析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均呈现明顯的层次性,植被恢复导致土壤养分表层富集,主要表现为表土层(0~20cm)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下层土壤(20-40 cm),这可能与上层不仅受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且受枯枝落叶及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有关。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表土层(0~20cm)大于下土层(20-40 cm),反映了植被对土壤养分的表聚效应。

土壤有机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能增强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而且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蓄水能力及通气性等。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如图1所示。

不同植被恢复下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差异显著(P<001)。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增加。如以农地为对照,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幅大小依次为:灌木地(1623%)>油松林地(1048%)>山杏林地(983%)>弃耕地(971%)>荒草地(892%);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幅依次为:灌木地(1307%)>弃耕地(1071%)>油松林地(944%)>荒草地(942%)>山杏林地(923%)[3]。总体来说,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幅度以灌木地(沙棘灌丛1465%)>弃耕地(自然恢复植被1024%)>乔木林地(油松、山杏林地974%)>荒草地(917%)。可见,人工灌木恢复对土壤的培肥作用高于乔木林地,农地弃耕进行自然恢复也有很好的土壤培肥作用,而自然荒草地由于植被稀疏,其年生物量较少,故枯落物较少且枯落物分解补充土壤养分较少,土壤相对比较瘠薄。

河南省土壤生态系统的氮素主要取决于生物量的积累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强度。植被类型、水热状况和土壤侵蚀的强度等都会影响土壤氮素含量。植被恢复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与农地相比,植被恢复后不同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图2)。由于小流域土壤生态系统近似于一个封闭系统。因此,土壤氮素含量主要取决于生物量的积累和有机质的分解强度。对于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在不同植被下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而对20-40 cm土层来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成土作用过程中养分表聚作用导致的。

结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更区植被覆盖度增速显著高于未变化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区增速尤其突出,河南省植被保育、植被恢复和重建在植被覆盖度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代永春,施昆,戴朦梦,等.地形因子对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5,09:327-329.

[2]李丽,刘晓东,梅再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因素研究——以贵州省安龙县2000~2010年为例[J].贵州科学,2015,02:75-81.

[3]孙庆龄,冯险峰,肖潇.武陵山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06:915-924.

作者简介:汪珂丽(1994.5-),女,汉族,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学生,本科,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9.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九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0.99 g/cm3条件下,坡面平均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雨强分别达到1.62,2.21,2.49和1.71 mm/mim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 17,0.97,1.67和1.51 mm/min;但翻耕草地、翻耕灌木地与此相反,雨强分别达到1.36和1.68 mm/min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小值,分别为0.379和0.382 mm/min;Horton入渗公式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的入渗过程.

作 者:赵鹏宇 徐学选 刘普灵 陈天林 廖鑫 李波 ZHAO Peng-yu XU Xue-xuan LIU Pu-ling CHEN Tian-lin LIAO Xin LI Bo  作者单位:赵鹏宇,徐学选,刘普灵,ZHAO Peng-yu,XU Xue-xuan,LIU Pu-li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陈天林,CHEN Tian-lin(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

10.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十

教学目标:

1.掌握土地的主要用途及对土地使用和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知道保护土壤的主要方法;了解我国主要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分布情况及我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情况。

2.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身边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教学重难点:

1、土地利用不当产生的主要问题和土壤保护的方法。

2、土壤层的构成。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土地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2.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发展变化,与世界主要国家耕地面积的比较等问题。

3.如果任由人口增长,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什么叫做水土流失?现状怎样?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破坏的事例。6.了解我们保护水土流失的事迹。教师总结: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也是动物和我们人类的母亲。她为植物提供了养分,为动物、人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动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土壤。我们怎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土壤? 作业设计

1、实践活动: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类处理。

2、实践活动:看到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就主动劝说其保护土壤。

3、完成练习册。教学反思:

11.土壤土地资源调查 篇十一

城市土壤是城市中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2]。没有处理的城市污染场地危害非常严重,它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其可能对城市的生存状况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城市土壤污染的预防和城市污染土壤修复予以高度重视。

1土壤污染问题分析

1.1污染类型

一般来说,当外来污染物进入土壤,就认为发生了 “土壤污染”。然而,由于土壤通常会对外来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 - 固定能力、化学氧化 - 还原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只有外来污染超过土壤自净作用的负荷才将成为土壤污染[3]。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将土壤污染物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金属与类金属类无机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有机溶剂、 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二噁英等。

我国城市污染土壤中主要污染物有重金属,石油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或溶剂类有机污染物,有机 - 金属类污染物等,有的场地还存在酸碱污染,大部分场地处于复、混合污染状态[4]。

1.2污染的来源和途径

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四大部分。而城市土壤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其污染源情况及污染途径介绍如下:

1.2.1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

工业污染源来自于工业生产,是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该类污染源对土壤环境系统带来的污染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一般来说,工业污染源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仅限于厂区或工业区周围的一定范围,属于点源污染。 工业企业不合理的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是工业污染源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

1.2.2生活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

生活污染源来自于居民日常生活。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包括醇、酸、糖、叶绿素以及脂肪等大量可降解的有机物,也包括木质素、塑料等难降解物质。随着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在城镇内部的狭小空间内无法再短时间内将人类生产的废弃物降解,废弃物总量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所能够消化的容量,大量的生活污水通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大量的生活垃圾被运出城市,堆放在城市周围,导致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局部的土壤污染。居民生活排放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

1.2.3交通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

交通污染源来自于人类交通工具的使用,其途径主要体现为汽车尾气所排放的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经大气沉降造作用污染土壤 。 此外,事故排放所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

2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2.1按处置场所分类

土壤修复技术按处置场所分为两种,即原位( in - situ) 修复技术和异位( ex - situ) 修复技术。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在受污染土壤的原址直接进行污染的修复,而异位修复技术是指将污染土壤从场地提出,然后将污染土壤移至其他地方进行修复。两者的主要特点及适用对象如表1所示。

2.2按处理原理分类

土壤修复技术按照处理原理划分,主要可分为生物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物理修复三大类 。 各类所包含的各种修复技术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污染类型如表2所示 。

3土壤修复技术选择

3.1修复方式选择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可以从 “污染物 - 暴露途径 - 受体”三个方面来选择土壤修复方式。一般来讲,阻断暴露途径或者制度控制措施所需的费用较低,实施时间较短,技术难度较小,而针对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往往技术难度较大,实施时间较长,修复费用较高。通常只会在对暴露途径进行阻断或者降低受体风险的制度控制措施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而难以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才会最终考虑选择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修复技术。但是,出于政策、法规、规划、公众可接受程度、环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污染物的修复技术仍然是目前主流的修复方式。

3.2处置地点确定

按处置地点划分,场地修复技术可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两部分。选择时,通常需要考虑的重要的技术因素包括: 现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污染范围及严重程度,修复进度要求,现有环保工程配套情况,场地建构筑物情况以及场地再开发方式。

3.3修复技术选取

针对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的选择将直接决定修复工程的成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修复工程的持续时间及所需费用。适合特定场地的修复技术的选择,要从修复技术的有效性、制度可操作性、工程周期和公众接受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3.3.1技术有效性

修复技术的有效性主要是指修复技术能够达到行动目标并具有长期效果的能力或潜力,包括污染物毒性、迁移性、浓度/ 量的降低或减弱。修复技术的有效性除了受技术条件本身,如技术特点、技术成熟度、整个技术链的完整程度以及技术供应商的数量等因素的限制外,还会受到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与严重程度、修复目标等条件的限制,故在选择修复技术时一定要慎重的考虑上述问题。

3.3.2制度可操作性

修复技术的制度可操作性是在修复技术选择过程中获得不同部门的许可、社团接受,各类服务、特殊设备、化学品、材料和专业劳动力等的可用性。总体来讲,进行修复技术选择时,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修复技术实施的制度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修复技术选择的依据。

3.3.3修复工程周期

修复工程所需周期同样也是修复技术选择的一项重要依据,在同等投入情况下应当选择在尽可能短的工期内实现修复目标的修复技术,尽可能减少受体的暴露时间,保障场地新功能尽早实现。此外,如果修复工期过长,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可能性增加,可能会造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加重,造成已选技术可能无法完成修复目标。

3.3.4公众接受度

公众对修复技术的关注,尤其是对修复技术造成的二次污染、场地功能的实现潜力以及场地污染对人体危害等方面的关注,可以对修复技术的选择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选择修复技术时应尽可能接受舆论监督,采纳公众合理意见建议,在此程度上对修复技术路线作必要的修正。

3.3.5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对修复技术的制约是外部和间接的,是非技术的因素,但是有时可能会是决定性的,是修复技术选择时所需考虑的先决条件。对资金投入因素的考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修复设施总投资以及修复系统运行费用。在同等条件下选择资金投入低的修复技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4适合国情的修复技术

国际上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针对我国城市污染土壤的修复,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国外先进修复技术的引进 - 吸收 - 消化 - 再创新的方式来进行。但是国内独特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污染物类型、程度与范围特点以及场地再开发过程实施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确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国情,选择充分符合国情条件的实用性的修复技术。目前,在国内城市土壤修复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修复技术简单介绍如下:

( 1) 固化稳定化处理: 主要针对受重金属,如铅、铬、 隔、砷、汞等污染土壤的修复,该技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修复过程,对土质适用性强,并且修复费用较低,平均修复费用约500 ~ 1000元/m3。

( 2) 高/低温热脱附修复: 主要针对半挥发性有机物如农药、多氯联苯等污染土壤的修复,该技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修复过程,并且能较好的保证修复效果,但是能耗和费用较高,特别是对于湿度较大的土壤,平均修复费用在1000元/m3左右。

( 3) 生物堆肥技术: 主要针对一些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类物质,该技术成熟度高,但是所需占地面积较大,修复过程较长,而修复费用则较低,平均修复费用约500 ~ 1000元 / m3。对于一些无需进行开挖作业,修复时间相对较充裕的场地,则可以考虑采取原位的物理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如土壤气体抽提、生物通风、强化生物修复等。

( 4) 土壤气体抽提/生物通风: 主要针对一些挥发性较好的有机物污染土壤,土壤气体抽提的过程中还可以起到生物通风的作用,增加地下的氧含量,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好氧活动,生物降解部分可生化的有机污染物,但是该技术实施周期较长,并且需要较高的费用。

( 5) 化学氧化: 主要针对有机污染土壤,通过在受污染的土壤中混入强氧化剂的方式来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化学氧化修复见效快,但是成本高,基本会在1000 ~ 1500元/m3,药剂费用是化学氧化修复土壤的主要构成成本。

12.矿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篇十二

一、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现地调查实测

对于缺乏近期森林资源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等必备资料或需要重点调查的矿区,开展现地调查实测。

①收集矿区企业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综合,获取矿区基本情况、森林植被和矿产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情况、确定矿区现地调查的区域范围;

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现有技术和资料条件,采用1:1万或1:5万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现地区划调查或结合遥感图像(TM、SPOT等)进行区划判读,获取矿区森林资源和矿产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的调查数据;

③统计调查数据,完成相关调查规划表的填写和统计。

(2)以省为单位,首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收集全省有关森林资源调查、矿山企业统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资料,初步分析掌握需要调查的县和大、中、小型矿山企业数量及分布情况,矿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破坏及恢复状况。

二、样品采集 采样步骤为制定采样方案,确定采样点的布置、数目、深度、采样工具等。

(1)采样点布置:布置方法通常用网格布置法。以每隔5 至50 公尺间

距进行虚拟网格作业,网格可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形状,于网格节点处即为采样点。即实际上可依现场面积大小、污染分布与污染物传输速度、污染程度、土壤质地、污染物质之物理化学性质、场址地表情况而变动。

(2)采样点数目确定:采样数的决定应依据采样计划的数据品质目标、浓度变异性、可容忍之采样误差等,可用适当之统计方法计算。使用之统计方法应符合采样之目的(3)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依场址及污染物特性而定,通常可分为浅层污染采样及深层污染采样。

1浅层污染采样○

一般重金属污染或半挥发性有机物之采样深度为表土(地表下0 ~ 15 公分)及里土(地表下15 ~ 30 公分)为主。挥发性有机物除非有地表污染源,否则不易于表土长时间残留。

(2)深层污染采样

当进行深层污染采样时,采样过程需注意避免打破含水层之不透水层,以防止污染相邻之含水层。若需对不同含水层土壤采样时,需以适当措施(如皂土回填)避免相邻之含水层受污染。

在可能的污染源(如地下储槽、管线、掩埋区等,或由地表已知污染区位判断)周边划一调查区,并在此区内至少分别于地下水流上游设置一处与下游处设置二处的采样点。

重金属污染物因受土壤吸附作用影响,虽不易在土壤中移动,然视需要(如区内有客土、回填土、或需采集受地质影响之背景等)可在调查区内进行剖面分层采样,其间距以50 公分为原则,可依调查目的及经费作调整。若调查区内有植栽,则视需要于植栽根部到达深度处采样。

(4)采样工具:

1采样铲:常用不锈钢材质制品,或其表面具有塑胶、铁氟龙涂布者。规格○

大型者如水泥拌合用,小型者如园艺用。如样品仅检测重金属时亦可使用塑胶材质代替。采样过程对样品扰动程度较大,且采样位置与深度较不易精确掌握。

2土钻采样组:不锈钢制或其他金属制螺旋状或中空采样管,配合适于不同○

土壤性质之各型螺旋状刀刃组成。如以旋转方式采样,所得为受扰动之土壤样品;如直接以压力迫使土壤移入中空采样管中,则可得较不扰动之土壤样品。使用时以手动钻入或配合现场电源供应器以手提电(气)动式钻入采样。3劈管采样器:外径50.5 ± 1.3 mm、内径38.1 ± 1.3 mm、长度45.7至○

13.江淮地区土壤调查实习报告 篇十三

总述:本次土壤学调查实习着重强调对合肥市及其周边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剖面结构、理化性质、适宜性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安徽农业大学校内、大蜀山、南淝河三个地区进行抽样探究。调查区域内的土壤以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二者都属于较为典型的淋溶性质的土类,具有明显的淋溶层和淀积层。黄棕壤多呈红棕色,为弱酸性或中性(pH值5.5—7.5),有透水性较差的粘化层(约分布在地下剖面30—60cm),黄棕壤的天然覆盖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中等,土质疏松,A层多为质地优良的团粒结构。黄褐土是江淮地带重要的耕作土壤,因土质粘重、结构紧实,耕作性差,特别是粘盘层较高的土壤,作物产量总体不高。

土壤剖面描述:

1(安徽农业大学校内)采样点○:A层位于地下0—14cm,棕色,潮湿粘土,疏松团粒结构,多孔隙、根系,无新生体和侵入体,有微量石灰反应,pH值6.7;B层位于14—31cm,黄褐色,潮湿粘土,紧实核状结构,孔隙较小,根系较少,有侵入体和铁锰结核,pH值7.5,无石灰反应;C层位于31—75cm,黄褐色,疏松核状结构,孔隙小,无植物根系,有侵入体,pH值7.7,无石灰反应。

2(大蜀山)采样点○:A层为0—43cm,红棕色,潮湿粘土,疏松团粒结构,多孔隙、根系,无新生体、侵入体,无石灰反应,pH值6.0;B层为43—87cm,深棕色,潮湿粘土,紧密棱柱状,孔隙较少,根系较少,无石灰反应,pH值6.3;掩埋A层87—103cm,深棕色,潮湿粘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少植物根系,有侵入石砾,pH值6.8,无石灰反应;C层106—130cm,深棕色,潮湿粘土,紧密层状结构,孔隙、根系较少,有侵入石砾,pH值7.0,有石灰反应。

3(南淝河)采样点○:A层0—27cm,暗褐色,潮湿,疏松团粒结构,孔隙较大,有植物根系,无石灰反应,pH值6.4;

B层27—38cm,褐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孔隙、根系少,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6.8;

C层38—48cm,黄棕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无孔隙、根系,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7.3;

D层48—85cm,棕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无孔隙、根系,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7.5;

一、江淮地区的土壤构成。

《周礼》中对“土”的自身定义为“万物自生焉则曰土”,言简意赅说明了土壤形成和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即各类自然因素,如岩石、水文、生物、气候、植被等共同作用形成土壤。土壤形成的基本特征是土壤肥力,土壤发育过程是建立在地表风化壳之上的物质分异,先形成了疏松多孔的肥力表层和表下层,允许各种物质自由迁移转换,为地表上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植物根系活动及自身聚聚的有机质有源源不断的为土壤发育带来养分和空隙。因此,土壤是地理环境中各圈层物质互相作用的产物。

土壤的形成要素主要有气候、母质、时间、地形、生物,除此之外典型的耕作土壤受人类影响明显(如水稻土)。土壤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而局部区域气候直接决定水热状况,气温昼夜变化会加速岩石矿物的分化崩解,对土壤水分的蒸发扩散、矿物的淋溶和淀积、腐殖质的分解都起到重要作用,水分更是土壤存在、发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地形和生物也不同程度影响成土过程,地势高且陡峭的区域往往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不高,低洼处沉积作用明显,生物过程所产生的有机酸、碳水化合物、木质素以及其他含氮化合物是土壤养分的来源。

江淮地区黄棕壤和黄褐土形成过程明显不同。黄棕壤的母质大多来自本区域,是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母质岩风化分解并与当地植被进行能量物质不断交换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强烈的淋溶作用下,母质中的碳酸钙淋失殆尽,土壤中的硅酸盐矿物较快的分化成粘粒,表现出显著的淋溶粘化过程。而一般认为黄褐土的成土母岩形成与第四纪风力堆积的黄土层,是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搬运而来,并逐步受当地植被、气候、生物共同作用形成半淋溶性的带粘盘层的黄褐土结构,颜色偏黄褐色,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二、土壤的组成结构。

以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代表的淋溶土纲在安徽分布广泛,因其所处位置水热条件优越、土层深厚、酸碱性适中,开发潜力巨大,农业增产潜力广阔。江淮地区约南北跨度在北纬30—35之间,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10摄氏度积温达4000—5000摄氏度。

合肥市周边土壤剖面多层次分明,A层颜色较深,有机质含量最高,B层为紧实的粘盘层,具有不易透水、透肥的特性,上壤下粘的结构保水、保肥性能良好。A层中根系繁茂,因安徽省处于湿润季风区,雨热资源丰富,表层土含水量约在15%--25%之间,结构疏松,耕作性较佳。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和分解都较为强烈,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留存量不大,显著低于黄棕壤。此外,在自然植被下,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的产生。

安徽全省约有6986万人,耕地总面积为8860.6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27亩,低于全国的平均耕地占有水平1.5亩/人。且省内多山地丘陵,耕地主要分布在处于半湿润区的黄淮平原,水量、热量资源均不如南方,水土分布不均大致与全国南北分异状况吻合。可以说,当前安徽地区的农事生产仍然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后备可用耕地不足,过度利用对土壤质量造成巨大伤害。江淮地区耕作制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土地效益相对较高,农业从业人口众多,土地投入方式属于高劳动密集型,但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可持续的问题。

问题1: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开发强度大,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总体质量不断下降。我省一直被定位成农业大省,无论从农业人口,还是农业产值占比上。长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数目巨大,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农地产出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粮食产量年年增长的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严重破坏了历经百年才艰难形成的优质耕作层,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加之陈旧的施肥理念,有机肥使用减少,热衷于使用氮肥,使得江淮土壤中原本含量富裕的钾元素逐渐呈现不饱和状态。如此种种,都是本区域土地质量下降的具体表现。

问题2: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厚度不断被侵蚀削低。江淮之间多山川、丘陵,特别是在皖南和皖西,沟谷相嵌,山体坡度大,又处于季风区,降水量多且集中,夏季常有暴雨。一些县市水土保持不到位,毁林开荒、非法盗木现象屡禁不止,大量裸露山地被雨水冲刷,部分地区土层 厚度甚至不足半米,土壤质地不断下降。

问题3:土壤污染加剧以及pH值有偏酸的变动趋势。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源有来自农业生产活动自身的不当行为,也有外部工业生产废水、废渣的任意丢弃、排放的因素。如靠近重工业中心徐州的灵璧县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三倍多,生产的稻谷、果蔬已无法为人类食用。pH值的变动主要使受工业区带来的含酸性离子气流的影响,使得土壤中游离的氢离子数量增加。在许多工业城市的上空弥漫着大量硫化物气体,气流流动时遇冷则会产生大量酸性溶液和其他有害物质。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酸性趋势便是受了长三角和珠三角重工业区的影响,南方土壤的平均pH值约上升了0.5个百分点。水体污染则是通过地表水或地下水施加给沿岸土壤,破坏土壤耕作层,对农作物产生危害。酸化表现归根结底也是土壤污染的结果。

四、土壤改良的若干建议。

1、依靠生物改良措施,合理轮作、间套做、种植绿肥。土壤质地提升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生物改良的原则为生产过程中有效提高土地质量。土壤形成与生物植被密不可分,土壤可以生长出植物,反之,植物亦能给土壤带来必要的元素和养料,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各类元素的吸收程度不同,这也为以合理间作为手段调节土壤成分提供可能。豆科作物具有良好的固氮特性,可以作为天然氮肥一定程度上替代氮肥(尿素)的使用。有机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如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保肥、缓冲酸碱变化等。

2、兴修水利设施,修筑堤坝,缓解水土流失。在黄褐土分布的丘陵岗地上常受雨水侵蚀严重,土层薄、肥效差,粘盘层以上的表土不断减少,作物根系很难深入粘盘层以下,易造成植株不稳、有效肥力不足等问题。防范水土流失是丘陵山地地区土壤改良的重要一课。此外,还需要因地制宜用地,坡降大于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在光、热、水条件优越的江淮地区应稳定夏粮面积,扩大灌排利用有效面积,减少甘薯、土豆等根系作物的栽培面积,确保土层的完整。

上一篇:三防工作计划下一篇:机械工程系学生会办公室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