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2024-10-16

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精选10篇)

1.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篇一

实验室管理制度

1、监测分析室是分析实验检定的工作场所,为保证环境清洁、安静,不经允许外人不得进入;

2、严禁在监测分析室内吸烟、饮食、会客,不得晾晒衣服和放置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

3、监测分析室的地面、操作台应经常打扫、擦拭,保持无灰尘,实验台抽屉内试剂架柜、仪器架柜,通风橱内要摆放整齐有序,标志清晰、规范;

4、各监测分析室应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各种安全设施和消防器材应定期检查,妥善管理,保证随时可以供应,注意实验室用电安全,定期检查电器线路,室内电线管道设施,应安全、规范,不得随意布线;

5、分析人员进入监测分析室应身着白大褂,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规则,认真执行本人所承担的技术操作规范,工作要集中精神,严禁玩忽职守;

6、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时,必须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安全使用规则;

7、监测分析室内的药品、试剂标签清楚,存放整齐,各种玻璃仪器应分类保管,使用后及时清理干净,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8、凡属剧毒、易燃、易爆物品必须经专人负责保管,不准在监测分析室内随意存放;

9、实验完毕,及时整理仪器设备和清洗实验用具,正确处理废弃物,及时切断电源、气源和火源,下班前检查水、电、气及门窗安全方可离去 检测人员行为规范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钻研业务、务实进取;

2、科学检测,严格执行标准、遵守检测程序,保证检测质量 做到数据准确、有效;

3、遵守法规讲廉洁、拒腐蚀、不徇情、守公德、讲文明,做到五不准;

a.不准收受被检测单位的礼品礼金或有价礼券;

b.不准参加被检测单位的邀请娱乐活动;

c.不准收受被检测单位的宴请;

d.不准参加被检测单位或个人的营销活动;

e.不准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

4、遵守检测工作程序,做到:

a、持证上岗,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检测;

b、检测完毕,要清洗好器皿和仪器,清理剩余样品垃圾;

5、遵守保密规定,妥善保管检测资料。为用户保密和保护技术所有权制度

1、全站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保密制度,做好技术保密工作。凡系绝密、机密、保密文件,必须按规定范围传阅,不得随意扩大传阅范围;

2、本站重要技术和正在研究中的分析方法,重大事故有关报告及处理记录,各种保密技术资料,一律不准随意查阅、外借;

3、采样计划、检验报告、原始记录和数据未公开前,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一律不准以任何形式向无关人员泄露扩散;

4、凡用户提供的产品技术资料、图纸、工艺文件等,一律不准向外公布或转让,也不得用于个人或单位的经济开发;

5、监测分析室谢绝无关人员参观来访,必要时经监测分析室负责人批准;

6、全站工作人员都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凡违反保密规定,要追究责任并视情况轻重进行处理; 档案的管理制度

1、资料员对档案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按存档年限,定期清理到期资料,并分类造册,办理销毁手续;

2、借阅档案时应登记,并应当日归还;

3、需借用存档检验报告时,应由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亲自提取并签字,其他人不得借用;

4、资料室执行《实验室内务管理控制程序》,应加强防火、防蛀、防霉、防盗工作,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

5、严格遵守本站《为用户保密和保护技术所有权程序》; 综合技术室职责

1、协助质量负责人实施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负责报告的规范管理;

2、编制检测工作计划;

3、处理用户对检测工作的抱怨,核算检测报告事故率;

4、负责质量手册的管理,负责上岗操作证的管理;

5、管理全站的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及计量检定、校验和溯源;

6、组织并开展比对试验和能力验证工作;

7、负责检测工作的接待,下达检测任务,发放检测报告;

8、统计检测计划完成情况,核算检测报告延误率;

9、负责统计报表工作、档案及后勤工作; 质控室职责

1、全面负责本站的质量保证工作,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

2、制定质量保证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定期向本站领导和上级站汇报工作;

3、负责监测人员考核认证和实验室评比的正常工作;

4、负责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和质量考核; 监测分析室职责

1、负责编制本室的年度工作计划、物资需求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并提交综合技术室,完成业务工作总结;

2、完成大气、水、噪声等项目的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3、负责监测数据的填报,并接受质控人员的质控、考核及培训工作安排;

4、负责监测分析室内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并实施;

5、负责检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及其计量仪器设备的送检任务;

6、做好环境记录、设备使用记录和检测原始记录;

7、服从综合技术室调配工作安排,做好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改进及新方法的建立工作,完成站长交给的其他任务; 站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管理人员质量职责,给予他们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和职责;

2、任命本站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保证负责人,授权报告签字人;

3、带领全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4、站长对本站工作全面负责,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规定本站的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批准发布质量手册;

5、组织质量手册的宣贯,让每个人都理解自己的质量职责,使之质量体系得以正常运行,质量方针得到贯彻;

6、全面负责按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监测任务。

7、负责本站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各类人员的培训与使用。

8、全面负责本站的环境监测计划,科研计划的编制,及本站近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9、对本站工作出现的重大偏差、失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10、对因领导不利或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致使检测工作出现重大失误而造成的严重损失负责; 技术负责人职责

1、负责本站全面技术工作;

2、负责解决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等的执行过程出观的问题,指导各项监测业务工作;

3、批准比对试验和能力验证计划;

4、负责技术资料、文件等的签发。秉公办事,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5、审核《质量手册》并监督检查《质量手册》的执行情况;

6、批准发布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7、负责技术资料保存期限和销毁的审批;

8、对因领导不利或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致使检测工作出现重大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严重损失负责;

9、当质量负责人不在时,行使质量负责人职责; 质量负责人职责

1、负责全站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2、负责本站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审核质控数据,对监测报告的质量进行抽查;

3、协助站制定环境监测计划、指导质控室对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

4、组织编写质量手册,使之贯彻与执行;

5、负责审核对用户的抱怨处理结果;

6、对新增监测项目的认证申请进行审核;

7、对在监测工作中的不规范监测行为有权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8、组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并制定管理评审计划;

9、对因领导不利或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造成监测工作质量失控负责;

10、当技术负责人不在时,行使技术负责人职责; 综合技术室负责人职责

l、组织完成质量审核工作;

2、组织编制检测工作计划;

3、负责受理客户的委托检测,下达检测任务;

4、负责质量事故和客户申诉受理工作;

5、负责质量手册的管理,制定人员技术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6、负责制定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和负责实施,并组织验收工作;

7、制定仪器、设备周期检定、校验计划,并组织实施;

8、制定比对试验和能力验证工作计划;

9、仪器、设备及技术、质量记录档案的管理工作;

10、负责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及日常管理工作; 质控室负责人职责

1、负责开展全站的质量保证工作,制定质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2、审查质控数据和监测报告;

3、负责制定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向本站领导和市监测中心汇报工作;

4、负责监测人员考核认证和实验室评比工作;

5、负责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和质量考核; 监测分析室负责人职责

1、监督管理监测分析室内务,对本室工作全面负责,协调室内人员的分工,安排落实检测任务;

2、负责审核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对检测的质量负责;

3、组织实施本室监测质量控制、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

4、及时向站长汇报本室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5、负责有关检测实施细则、技术规程的编制、实验室安全、卫生、事故查处;

6、负责仪器设备的验收、检定、安置、调试和日常使用、保养和管理;

7、编写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玻璃器皿、化学试剂等物品的需求计划,报综合技术室汇总;

8、研究验证检测技术与方法,负责比对试验的实施;

9、完成站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监测员职责

1、必须持证上岗,正确熟练地掌握本岗位监测分析的技术和有关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2、遵守工作制度,严格执行检测规范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计量器具,按规定填写原始记录,按时报送检测结果;

3、严格执行分析质量控制有关规定,检测前做好充分准备,检测过程中坚持控制好准确度和精确度。检测时发现异常及时汇报,主动提出合理建议,对自己出具的检测数据负责。测试完毕及时整理、清洗器具;

4、搞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认真填写使用记录。不得使用未经检定合格或超迟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进行样品检测;

5、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做到科学、求实、公正、廉洁,保证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自觉遵守保密制度,维护用户权益;

6、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收集和掌握与本人有关的国内外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与动态,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

7、爱护公共财物,节约试剂、水电,保证室内清洁整齐,维护公共场所卫生,时刻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校核员职责

1、负责对检测原始记录进行校核工作;

2、校核检测方法与规定方法的符合性及检测工作程序的符合性;

3、校核检测原始记录格式的规范性、记录的原始性和完整性,数据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4、审核监测报告; 监督员职责

1、监督我站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贯彻执行情况;

2、监督检测工作质量,对不按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检测的人员做出停检、复检决定,上报质量负责人;

3、对检测人员进行有效监督,熟悉检测方法和程序,了解每项检测目的;

4、对检测数据、报告进行监督,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协助纠正,切实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5、监督质量问题、质量事故及抱怨处理; 资料员职责

1、负责人员技术档案、计量认证证明材料的档案管理;

2、按档案管理要求建好档案,管理档案;

3、负责对档案进行鉴定,提出销毁过期档案申请;

4、负责检验报告、质量体系文件、仪器设备档案以及其他主要质量记录的,归档保管;

5、严格遵守档案保密制度,不得随意外借档案和向他人泄密档案内容;

6、收集国内外有关最新标准,保证承检产品标准的有效性;

7、负责向监测分析室发放现行有效技术标准和收回作废技术标准; 样品管理员职责

1、负责对采样人员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接收、编号、检查登记。

2、负责按照正确的保存方法对接受样品进行保存,防止水质变化影响测量结果;

3、负责及时将所存样品与监测分析人员进行交接;

4、负责样品室环境条件的维护、记录;

5、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解码,并将现场数据与监测结果交报告编写员出报告; 报告编写员职责

1、负责报告格式的编制;

2、熟悉国家环保标准,并运用得当;

3、负责根据观场资料与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

4、负责将写好的监测报告交综合技术室; 仪器设备管理员职责

1、负责所管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2、仪器设备到期时,提前报综合技术室申请检定;

3、仪器设备损坏后,及时报综合技术室,申请维修或提出降级申请; 授权签字人职责

1、监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签发;

2、对签发的监测报告的准确、可靠、公正负责;

3、被签发的监测报告的质量受到疑义时应负起该负得责任; 内审员职责

1、参加内审工作;

2、填写“内审检查表”、“纠正措施表”中有关的内容;

3、编写《审核报告》;

4、授权签字人的职责; 记录(档案)的管理制度

1、资料员对档案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按存档年限,定期清理到期资料,并分类造册,办理销毁手续;

2、借阅档案时应登记,并应当日归还;

3、需借用存档检验报告时,应经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提取并签字,其他人不得随意借用;

4、档案室执行《实验室内务管理控制程序》,应加强防火、防蛀、防霉、防盗工作,保证记录信息的安全;

5、严格遵守本站《为用户保密和保护技术所有权程序》;

6、具体按《档案管理工作程序》执行; 授权与代理职责

1、站长不在时,副站长代理其职责;

2、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互为代理;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均不在时,由副站长代理;

危险品、危险行为及准则

1、所有药品、标样、溶液都应有标签,绝对不要在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符的物品;

2、禁止使用实验室器皿盛装食物,也不要用茶具、食具盛装药品,更不要用烧杯当茶具使用;

3、稀释硫酸时,必须在硬质耐热烧杯、锥形瓶中进行,只能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边倒边搅拌,温度过高时,应等冷却或降温后再继续进行,严禁将水倒入硫酸;

4、开启易挥发液体试剂之前,先将试剂平放在自来水中冷却几分钟,开启时瓶口不要对人,最好在通风橱内进行;

5、易燃溶剂加热时,必须在水浴或沙浴中进行,避免明火;

6、装过强腐蚀性、可燃性、在毒或易爆物品的器皿,应由操作者亲自洗净;

7、移动开启大瓶液体物品时,不能将瓶直接放在水泥板上,最好用橡皮布或草垫垫好,若为石膏包封的可用水泡软后打开,严禁锤砸、敲打,以防破裂;

8、取下正在沸腾的溶液时应用瓶夹,先轻轻摇动再取下,以免溅出伤人;

9、将玻璃棒、玻璃管、温度计等插入或拔出胶塞、胶管时应垫棉布,切不可强行插入或拔出以免折断刺伤人;

10、开启高压瓶时,应缓慢并不得将出口对人,关气时应先关闭钢平阀门,放尽减压阀中的气体,再松开压阀螺杆;

11、严禁用火焰在易燃管道上寻找漏气的地方,应用皂液检查;

12、配制药品或实验中放出有毒和腐蚀性气体的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13、用电应遵守安全用电规程;

14、实验室中应备有急救药品、消防器材和劳保用品;

15、每天下班前检查水、电、门、窗等,确保安全。

模块名称 模块相应能力要素 对应课程序号 教学学期

基本素质和能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懂得一定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必备的

基础知识环境监测能力 掌握环境监测大型实验、仪器分析大型实验的基本能力

12、环境影响评价能力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方法、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 掌握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的原因和方法,掌握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了解环境生态,合理利用微生物等新技术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工程设计能力 熟悉环境保护法规,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的手段和环境管理业务,逐步提高环境工程设计能力

仔细看看

1、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

主要讲授水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和工程学方法,其中包括水污染控制的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和污泥处理,辅以实验、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

2、废气治理工程

主要讲授烟除尘技术以及各种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氯、氟、有机废气和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等。

3、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

本课程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收集、压实、破碎、分选、增稠、固化:第二部分讲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和应用,包括焚烧、热解、高温堆肥、沼气发酵以及几大类典型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第三部分讲述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的原则、工艺和技术,包括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

4、环境监测

主要讲述 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方法及分析评价,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

5、环境生态学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6、环境微生物学 是环境污染防治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重点是研究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问题,如栖息在自然环境、受污染环境和人工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及其生物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等。

(二)实践课程

1.军事训练

通过军事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国防观念,纪律观念,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环境监测实验

了解相关实验设备的结构性能,熟练掌握实验的一般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常规环境指标的测定方法;学会通过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将实验结果反馈到各环境生产工艺中,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仪器分析实验 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实

验仪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对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对当前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及发展趋势等有系统地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及基本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科研、生产以及升学深造奠定必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社会及专业调查

时间安排在每学年的寒暑假,通过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深入调查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七、就业方向:管理等工作。

化工、石化、轻工、园艺及政府环保部门从事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及环境

2.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篇二

高校学生实验活动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由此,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考核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数字实验平台的发展建设需要遵循节约资源、合理配置、高效服务、标准开放等原则。因此, 本文结合云计算技术, 对数字实验平台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传统数字实验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能力, 结合云计算技术, 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建设方案, 为高校用户提供实验资源服务, 属于一种创新应用模式, 改善了传统数字实验平台的限制和束缚, 促进数字实验平台的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使实验平台能够满足用户开放性需求, 以及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高校学科与学科之间资源信息的交换共享, 提高实验平台的利用率。对于数字实验平台的发展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建设规范、开放、高校的数字实验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 如何能够高效利用云计算技术, 建设一套性能良好、利用率高、标准规范的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2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总体设计

2.1 平台设计目标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指的是通过云计算技术, 将高校的海量实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将实验资源“云”化, 向用户提供需要的实验资源。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将用户提出的实验资源需求当作一个具体实验任务, 按照优先级别形成任务资源池之后实施实验任务分配, 还能够根据不同的功能将任务资源池重新分为多个具体功能资源池, 以实现实验资源的统一调度。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实验资源可以根据高校实验室设备的配置情况随时实现资源扩容, 高校学科内实验资源呈现交互共享,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实验资源也可以实现交互共享, 因此, 这种数字实验平台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真正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平台体系架构

(1) 资源层;资源层负责有效整合各个学科的海量实验资源, 成为一个资源池。资源层由大量实验设备组成, 可以根据高校实验教学需求的提升随时实现扩展。 (2) 平台层;平台层的是负责对实验资源进行统一调度, 完成实验任务的合理分配。平台层包括实验资源管理器、任务管理器和资源调度管理器, 是整个数字实验平台的核心部分, 能够随时整合各个学科的实验资源为用户提供动态服务。 (3) 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主要为使用实验资源的用户提供相关接口, 方便用户通过互联网对实验资源发起访问, 用户利用各种服务接口随时能够接入到应用服务层, 对自己需要的实验资源进行访问。

3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详细设计

(1) 资源管理器;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资源管理器主要对接入实验设备的资源进行管理, 向用户提供实验资源服务, 具有三个功能, 分别是实验资源划分、实验资源分析和实验功能等级标注。资源管理器接入的实验设备分为两种:一是物理资源。二是虚拟资源。当物理实验设备接入到平台中, 要按照虚拟化情况进行分组, 根据实验设备的不同功能分别执行实验资源池的任务, 每一个功能资源池都包含了多个物理实验资源节点, 或者由多个虚拟机资源节点构成, 当完成对资源节点的标注之后, 成为能够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资源池。 (2) 任务管理器;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任务管理器负责对实验任务进行处理, 具有实验任务分析、实验任务划分和实验任务优先级标注三个功能。当任务管理器接收到用户提出的请求之后, 对实验任务进行分析, 按照用户实际需求和执行时间, 以及实验任务的优先级别插入到实验任务队列中, 再按照实验任务的特点进行任务分割, 形成多个具体实验任务, 完成对具体实验任务的标注之后, 形成一系列实验任务池。 (3) 资源调度器;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资源调度前主要负责完成对任务池的实验资源分配和调度管理, 实现实验任务与实验资源的最佳匹配。而且, 资源调度器还能够对实验任务和实验资源进行检测, 对实验任务的执行情况、实验资源的统一调度进行有效管理。当实验任务执行完成之后将信息返回给用户, 释放实验任务分配到的资源。

4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设计——资源调度

(1) 资源池调度器;资源池调度器主要负责对实验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的实验功能资源池进行分配。功能资源池是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实验资源的整合, 包括物理实验设备, 以及虚拟机设备等等, 可以并行处理多个实验任务, 由此可见, 在实验资源分配过程中如果想要花费最少、执行最快, 对临近实验任务的资源池的选择非常重要。 (2) 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主要负责保证实验功能资源池的负载均衡, 在功能资源池由虚拟机组成的情况下, 需要通过对虚拟机进行配置达到预留资源的目的;在功能资源池由物理实验设备组成的情况下, 需要通过资源分配策略来达到资源功能池的负载均衡, 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功能资源池能够向用户提供资源服务。 (3) 综合调度器;综合调度器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实验资源的运行情况, 当物理实验设备或虚拟实验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时, 通过及时调度调整选择适当的迁移主机, 保证实验资源的动态迁移, 使得数字实验平台的资源节点能够稳定运行。

5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传统数字实验平台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数字实验平台的发展方向, 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案, 详细阐述了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三层资协同源调度机制。本文采用云计算技术, 将高校各个学科的实验资源整合之后形成资源池, 按照用户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服务。因此, 本文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实验平台具有开放性强、规模庞大、按需服务等特点。

参考文献

[1]赵俊兰.基于网络技术虚拟实验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3) .

[2]赵肄江, 胡蓉.基于虚拟化的绿色云计算[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 .

3.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引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质量进行一系列程序性的分析,对特殊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环境质量的整体水平,反应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现状,为环境质量保护提供可行依据。环境质量控制不仅能够保护动植物生活环境,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环境监测中,实验室是影响监测结果的环节之一,因为其重要性,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必须不断提升。

1.当前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问题

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现状来看,我国的实验室中仍然存在一些管理不妥当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2点:1、大多数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都将精力投入在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体系文件建立上,并且将工作重点放在人员的分配以及管理上,导致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有模有样,但是没有真正的实际意义。致使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样无用”,管理质量不足,从而使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本应具备的特点以及优势,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1];2、当前在对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将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事件进行记录,对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必要且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达成实验室管理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相应的监督与保护。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监测实验室无论是从理論,还是实践上都显得较为落后,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2.提升环境监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完善对实验室的监督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记述文件以及使用记录。在实验室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以往的监测数据进行记录,方便之后实验室检测的过程中,能够将检测数据与以往的数据相比较,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此同时,环境监测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文件的可操作性。其质量体系需要经过不断的完善以及持续性的改进。在完善实验室文件的管理时,需要结合当前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改,保障环境监测实验室文件管理的完整性。

在对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实验室发生的任何事情进行逐一的统计,对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适当的检验,保障其具备高准确性,最终达到实验室管理的最终目标。完善实验室质量监督体系,需要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检测流程进行全方位监督,保证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对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与分析,保障其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质量监督的可实施性。

2.2建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强化实验室规范化操作

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保障环境监测质量。对于环境监测而言,其在实验室分析中必须要利用相关的规定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约束,利用质量管理手段或者技术文件完善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对监测条件以及环境进行全面性分析,然后建立符合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监测人员的定位以及职责,保障监测工作能够有序、规范的开展。此外,还需要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对违规、偷懒行为进行审查,对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的有效性进行强化,有效的消除监测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因素,从而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从当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现状来看,实验室中具体的监测项目管理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方法并没有受到有效的管理,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对此,在对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使得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3]。同时,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化实验室操作流程,并着重提升易出错环节的操作管理,对相关的操作方法进行规范管理。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与监测活动有关活动过程中发送的差错以及失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保障环境监测报告的质量。

2.3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高质量实验室必然需要高技术人才支撑,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实验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管理人员介入,通过制定先进的管理方案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环境监测实验室内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在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求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以及相应的管理水平。同时在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管理时,需要充分清楚实验室当前的实际情况,能够掌握实验室一些仪器的操作方法。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必须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并在培训之后进行测试,直到测试合格后才能够正式上岗工作[2]。针对环境实验室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还需要将管理制度有效的使用在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让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每一位从业人员对实验室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一位从业人员身上,最大程度的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确保环境监测准确性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的发现当前的环境问题,帮助相关企业、管理部门设计环境管理办法,提升我国环境保护质量,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手段、全新方法以及全新管理措施保障其最终的检测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敏,毕晓丽,洪伟.关于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之初探[J].环境与生活.2014,16(02):122-126.

[2]刘艳,叶鸿瑁,丘小汕.环境监测工作中水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初探[J].石河子科技,2011,11(4):303.

[3]邵天艳,黄德珉,官希吉.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措施分析[J].环境与生活,2014,22(6):118-120.

4.环境实验室管理人员年度工作总结 篇四

一、加强基础建设、优化科学环境

1、营造科学实验环境

我校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齐全,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我们在现有的实验室里,科学布置实验环境,首先达到水电设备完好,电路分布合理,畅通无阻,光线充足,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进行。其次在实验室的一侧墙上张贴了人体结构的标本画,另一侧墙上张贴了科学家名人画像,让学生从小就重陶在良好的科学氛围中。

2、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特别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每位教师拥有一台电脑,及时从网上下载所需的教学资源,让网上的有关实验教学的信息,与自己的学科相结合,加强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3、提供实验教学保障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专用教室,里面必须要有充足的仪器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每一年,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这方面舍得花财力,我们宁可在教师的福利上节省点,不能影响学生的实验效果。近两年来在实验室建设及仪器配备上,我们大约花费三十多万元。在实验室的设备上,凡是有损坏的,我们及时维修,保证教学正常开展。我们的学校领导,经常到实验室转一转,发现什么问题,立即汇报,及时解决。

二、加快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教师人手比较紧,课程安排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保证有专业教师任教实验科目,他们分别担任中、高年级教学任务,工作事业心较强,平时能认真按教学计划要求上课,认真做好实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注重:

1、强化学习、提高素质

一开学,我们对任课教师提出一定的教学要求,并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提出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及学生的活动安排,我们还组织实验教师听专题讲座,让他们参加课外培训,凡校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不论是课程紧或者路途远,我们总是想一切办法,把他们抽出来,让他们外出听课,支持他们参加课外教研活动。除此,每学期课程部抽查他们的备课教案,并采取随堂听课的方法,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用各种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运用信息、整合教学

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校园信息化设备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我们加快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请来一些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鼓励实验教师自编课件,设计电子教案,学会建设教学资源库。

三、建立建全有效制度、强化过程管理

用好管好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前题,充分发挥自然设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以保证实验教学与科技活动的开展。

1、加强组织管理、形成管理网络

在实验管理工作中,校长亲自参与管理,每学期召集有关人员开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分工,郝老师重点抓实验工作,殷老师重点抓科技活动,并让课程部具体抓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常规。形成了由校长室、课程部、教科室、实验教师的管理网络。

2、建全各项制度、保证实验教学

我们根据实验室工作情况,制定了《学生实验守则》、《实验仪器设备赔偿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小学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实验教师考核细则》、《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环境管理要求》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关键是落实到工作管理中,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制度办事,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3、明确措施要求、规范操作实验

作为实验教师,首先要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规范操作实验仪器,努力做到仪器存放系列化,仪器保管科学化,实验仪器做到分类存放,贴有标签,注明名称编号,记好进出帐,同时做好实验室仪器标本的防腐、防潮、防尘,防蛀工作。

学生进入实验室,有序就坐,保持安静,课前桌上放好实验用品,课堂上听清实验用品要求,严格操作规程,实验中不大声喧哗,爱护仪器设备,实验完成后,做好清点、整理、清洁工作,物品摆放整齐,如有损坏的物品及时报告老师,经同意后,方可离开。

4、加强安全意识、防范措施到位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每天上完实验课,要进行检查,水、电、门窗是否关闭,实验室整洁工作是否做好,并让学校定期检查用电线路有无不安全的隐患,并在学期结束前进行考核。

5、搜集整理资料、做好档案管理

5.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篇五

(2006年3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公布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 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 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一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 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 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 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 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三)未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依据本办法被予以处罚的实验室名单,并将受到处罚的实验室名单通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

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

备案日期: 备案号:

┌───────┬───────────────┬────────┬──────┐

单位名称

│ 法定代表人姓名 │ │

├───────┼───────────────┼────────┼──────┤

│ │

├───────┼───────────────┼────────┼──────┤

实验室名称 │

│ 实验室负责人 │ │

├───────┼─────┬───┬─────┼────────┼──────┤

│ 传真 │

联系人

│ │

├───────┼─────┴───┴─────┼────────┼──────┤

│ 主管部门 │ │ 实验室 │ □三级 │ │ │ │ 安全等级 │ □四级

├───────┼───────┬───────┼────────┴──────┤

规划部门

批准日期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主管部门

批准日期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科技主管部门 │

批准日期

│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环保主管部门 │

批准日期

│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活

内的容

├───────┼───────────────────────────────┤

应提交的 │

□环境应急预案 │

│ 备案附件材料 │

□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处理设施和技术方案 │

├───────┼───────────────────────────────┤ ││ ││

实变

验更

活情

动况

│ ├───────┴───────────────────────────────┤

备案单位保证书 │

│ 本备案表中所申报的内容和所附资料均真实、合法。如有不实之处,我单位愿负相应│

│法律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实验室负责人(签字)日期: │ └───────────────────────────────────────┘

6.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篇六

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

(教技[200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环保局,教育部属各高等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活动更加频繁,实验室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及其污染问题日渐凸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为规范和加强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工作,防止实验室废物污染危害环境,维护环境和公共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建立和谐型社会,特通知如下: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对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将高校实验室、试验场等排污纳入环境监督管理范围,做到部署具体,措施到位,监管有效。

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制度,指导、监督所在地高校实验室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噪声、辐射等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支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以及示范和推广工作。

三、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辖区高校实验室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危险废物污染监控与处置制度、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制度、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制度等,要全面做到稳定达标排放,有效防治高校实验室排污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协同促进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各高校应切实履行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本校实验室排污管理规章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的环保教育和培训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实验室排污管理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将实验室污染防治费用纳入学校预算。

实验室应定期登记和汇总本实验室各类试剂采购的种类和数量,存档、备查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科研教学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物,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申报登记、收集、运输和处置。严禁把废气、废液、废渣和废弃化学品等污染物直接向外界排放。

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物排放频繁、超出排放标准的实验室,应安装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治理设施,保证污染治理设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达标排放。不能自行处理的废弃物,必须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置。

危险废物的暂存、交换、运送和处置,应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接触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器皿、包装物等,必须完全消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废弃。

对使用性质调整、改变或废弃的实验室、试验场等,应在彻底消除污染隐患后,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禁止将废弃药品以及已受污染的场地、建筑物、设备、器皿等转移给不具备污染治理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使用;禁止丢弃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废液等。

五、提倡实验室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试剂,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试剂;采用试剂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实验方法和设备;应尽可能减少危险化学物品和生物物品的使用;必须使用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排放量,并分类收集和处理,以降低其危险性。鼓励高校实验室之间建立信息共享、试剂交换机制,尽可能地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试剂库存发生污染的危险。

六、提倡各高校,按照国家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规定,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学校和实验室环境管理水平。

七、有污染物排放的实验室、试验场要建立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体系及报告机制,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配备应急设备,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八、对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力,造成污染的实验室,根据情节轻重,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学校及其相关实验室进行处理并通报;违反法律、法规的,依法给予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法律责任。

二○○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7.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 篇七

环境监测中得出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具有相当的可比性、代表性将会直接决定着环境监测工作能否为环境管理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关键, 也是影响环境执法能否客观公正的主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把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部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大任务, 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去抓落实。结合当前环保形势, 结合当今的环保形势, 需要监测站所作的工作越来越繁杂, 尤其是基层环境监测站, 辖区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和污染源的监督工作任务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以及监测项目的不断扩展而不断增加, 还需要配合国家及各省的各类研究课题进行的调查工作, 并需要提供相关的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1]。

浙江省长兴县环境监测站于1984年设立,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 如今已经具备对全县地下水、海水、废气、大气、底泥、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噪声等方面的环境监测能力。近年来, 随着长兴县经济的快速腾飞和“打造秀美之城”战略部署的实施, 以及社会对整个环境质量的新期待都为加强全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提出了更多要求。

1 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意识不强

当前, 省一级的环境监测中心大多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 (MA)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L) 的认可, 省级的环境监测人员质量意识相对较高。但在一些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部分环境监测站不少实验室不太注重抓质量, 思想上停留在“差不多”的管理要求, 突出表现在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大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都采取人员考核持证上岗, 化验分析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 分析化验时采用平行双样、加标回收试验、绘制质控图等办法来解决室内的质量控制, 但却忽视了监测信息的代表性, 监测目标的设定, 技术路线制定、布点、采样, 样品保存与运输, 样品交接等各环节[2]。由于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部分监测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重监测轻质量管理, 导致最终的质量管理体系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也不能及时更新完善,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1.2 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既需要现场采样, 也需要实验室的分析, 前者是后者能否得出科学、准确结论的基础, 由于监测现场的千差万别, 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会对整个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基层监测站人员队伍接受正规质量管理培训人员偏少, 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普遍存在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养不高、业务水平不精等现状,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而且人员流动也较为频繁, 这些都对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1.3 制度保障不完善

近年来环保部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中的相关程序、职责和内容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定, 总体上来说整个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省、市、县 (区) 环境监测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的相关规定, 把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纳入考核中去, 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监测样品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数据审核等管理制度。但与监测对象、领域的不断扩大, 一些监测制度显得不够完善, 无法从制度层面上给予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更多的制度保障。如, 对于目前各地加快实行的自动监测技术, 还缺少相应的检验规程、技术规范等制度保障。此外, 由于相关财政保障制度的缺失, 许多财力有限的基层监测站对于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仪器无法及时配套到位。现实中许多的监测站经费仍然实行的是自收自支, 依靠自身业务收支来维持日常环境监测工作, 而这对于公益性较强的环境监测来说难以保证其长期有效的正常运转。

2 影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监测点位因素

监测点位是监测实验室最终得出的监测数据能否真实反映被监测区域环境质量的关键。因此, 监测点位的布设要求具有相当的规范性, 点位数量和监测频次等都是直接影响监测数据代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现场采样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 现场采样是监测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的前提和基础。既要重视实验室的分析环节, 也要给予采样过程足够的关注。既要做到采样的随机性、也要把握采样的及时性, 更需要采样人员的一颗责任心和娴熟的技术。

2.3 监测标准、方法因素

监测标准和方法是包括实验室分析在内的监测工作的依据, 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注意收集样品的种类、数量, 扩展监测范围, 尽量减少因监测标准和方法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监测数据不一致情况的发生。

2.4 管理因素

环境监测已由原先的主要从监测环节实施的质控措施转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发展, 注重质量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管理观念的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以及管理人员能力的不足等因素都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3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通过建立和运行完善的环境监测室质量管理体系, 把监测活动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管理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确保所有监测行为都在受控状态下有效运行, 从而实现监测数据的“五性”。

3.1 完善质量管理架构

根据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要求, 完善现有的质量管理架构, 要把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作为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具体架构见图1。

3.2 加强过程控制[4]

基层环境监察实验室大多只注重涉及监测工作质量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而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下应该把各项质量活动纳入到过程控制中来, 详见表1。此外, 也要加强整个过程的监控, 充分发挥内审员、质监员的作用, 通过实施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预防措施等多种手段控制监测的过程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保证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持续的改进。

3.3 把握环境监测控制要点

环境监测在不同阶段中所要把握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同, 所要实现的质量控制目的也有较大差异。作为一线的基层监测人员要熟练掌握这些要点。具体见表2。

3.4 加强实验室的质量监督

开展实验室认可后, 虽然因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新的计量认证的评审准则中对检测和校准人员监督有了具体的规定, 但由于这些准则规定的不具体, 尤其是在基层监测实验室中往往监督流于形式, 或者是没有很好的监督意识, 实践中出现的监督事项未予实时记录时有发生。因此, 要完善监督计划, 做到监督职责得到全面履行;进一步强化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 配齐配强适宜的质量监督人员;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加大对一些关键技术环节的监督;统一监督模式, 加强体系监督。

4 结语

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承担着大量的一线环境监测工作, 基层的广大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加强质量管理, 既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监测的要点和过程控制, 增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 也要通过质量管理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真正发挥出基层环境监测站第三方公正的监测职能, 为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积极作用。

摘要: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的关键。针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影响监测工作的因素分析, 提出如何加强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基层

参考文献

[1]闫海红, 沈莉娟.浅谈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人员具备的基本素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2) :131

[2]陈贵, 陈小霞, 马玉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 (7) :30-31

[3]周晓嘉, 张秀, 余晓玲.浅谈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各界, 2007 (6) :25

8.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准随之上升,但一系列环境问题伴随出现,对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而环境检测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有效运用环境检测实验室進行科学质量检测是当前关系到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发展,为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地位提供重要帮助。但是,从环保方面来说,其在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占比例让人忧心。当前,我国的传统经济行业仍旧在整体经济总量中占据主要比例,大量高耗能等经济发展方式被经常使用,出现牺牲环境赢取经济利益的局面。目前,我国能源紧缺,且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较快,如何有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境检测的质量管理以及检测过程的核心内容是数据的质量,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系统,有效提升数据质量以及其中检测工作的效率是当前环境检测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关系到生态建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想有效完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系统,需要在环境检测工作中获取更为准确的信息,进而提高可靠的数据支撑,有效保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二、当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出现的问题

由于环境检测工作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在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上一直在完善和改进过程中,很多管理条例相继出台,并针对环境检测相关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但是,目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问题依旧存在,具体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质量检测报告质量低。由于我国在环境检测上起步相对较晚,且在技术规范上较为落后,导致环境检测标准不够完善,且对于环境质量的管理缺乏信息化技术,致使整个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出现整体效率和质量低的问题。一些专门进行环境检测的有关部分不具备较为完善的指导机制,管理过程中出现职能不明确等问题,不利于整个环境检测工作的有效展开。

除此之外,我国在环境检测质量保障系统上不够完善,有关管理制度需要不断改进。国内不同区域内环境检测水准差异较大,一些经济相对更加发达的地区在地区环境检测上管理水平和成绩都相对更高。但是,一些偏远的地区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受到一定限制,导致环境检测质量出现较低的问题,阻碍区域环境检测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且重视度不足。我国对于环境检测工作普遍在认识度上不足,重视程度较低,且一些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检测数据需要达到的独立性和准确度都不足,导致环境检测工作逐渐出现质量低下等问题,阻碍环境检测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我国在环境检测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很多环境检测岗位的人员来自于其他岗位,缺乏足够的系统化培训,管理经验较少,整体仪器和技术水准都不够高,缺少自动化器械,质量管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当前环境检测工作的需求。

三、强化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改善环境检测的实验室检验方式。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室技术化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所有技术化的操作都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技术规格,并在面临着争议问题的时候能够以原本的技术规范标准并结合冲裁机构提出的技术方式等继续参与到检测工作中。除此之外,技术人员在进行检测试验操作的时候,需要保证参与检查的所有仪器和设备等都能够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校准工作,保证所有设备都具备足够的稳定和精确特征。

例如,在对自然水体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对水体标本进行采样,需要对该水体样本的实际体积参数进行掌握,运用体积测量仪器量筒对检验结果的精确度进行校准,从而为后期的检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中,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元素,对整个检测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内进行环境质量检测的技术人员在上岗之前需要进行专业训练,并应具备实验室技术检测工作的上岗资格。为了有效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关部门可组织操作人员对实验室内相关设备得到具体使用和技术规范进行培训,只有在考试合格之后才能上岗操作。除此之外,实验室管理人员可对可能影响实验室质量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人员展开针对性培训与学习,进而通过提升人员整体素质的方式完善环境质量检测工作中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

(三)提高质量管理工作规范性。加强实验室质量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建设,以标准化规范流程为标准,对实验室内所有操作人员以及一些基础设备的配备行为进行综合考察,有效建立起完善化的管理工作系统,将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和实验室内部化管理进行有效对接。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提升环境检测数据分析等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在加强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人员对标准化技术规范以及一些相关性条文的熟悉度,实时控制和管理实验室内机器设备的有效运行和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效率,进而全面提高整个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整体水准。

结语:我国目前在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涉及到一些客观发展因素等,影响检测效果。笔者主要先对当前环境检测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接着提出强化环境检测工作中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措施,旨在为促进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晓民.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3:96.

[2]吴星.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7:80.

[3]张万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6:99.

9.实验室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篇九

为正确应对和有序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为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及其他防治环境污染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中心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中心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生物化学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影响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等。

二、组织领导机构

1、成立实验室环境污染工作领导小组: 总 指 挥:XX

副总指挥:XX、XX、X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

2、责任分工

XX:负责全面指挥,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

XX:协助组长工作,建立预防措施,加强应急教育,通力协助; XX:负责调查及后勤保障工作;

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级

(一)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

2、有人员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

3、事件危害影响到周围地区、经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迅速予以控制,并有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二)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

2、有人员出现中毒症状的事件;

3、事件危害在一定范围内,经自救或组织救援能予以控制,并无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三)一般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环境污染事件。

四、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

(一)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向卫生局报告。并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二)凡属重大或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上报卫生局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三)事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五、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一)发生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发现人员或当事人应立即报告中心,由中心指挥部决定启动实施应急预案;发生较大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中心指挥部立即报告卫生局和环保局,并启动实施应急预案。

(二)应急处理措施

1、控制污染源。根据发生事故的技术特点和事故类别,采取特定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扩大,消除污染危害并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2、抢救受伤人员。迅速、有序地开展受伤人员的现场抢救或安全转移。尽最大可能降低人员伤亡,减少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3、协助有关部门清理事故现场,消除危害后果。针对事故对人体、空气、水体、土壤、动植物所造成的现实的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技术措施进行事故后处理,防止污染危害的蔓延。

六、应急处理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科室人员务必充分认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务必强化责任,服从统一指挥、协调动作、责任到人,高效有序实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环境安全。

(二)熟悉预案,组织演练。各科室要组织人员认真熟悉本预案,使其明确任务要求和处置措施,并组织训练和演练。

10.实验室环境管理制度 篇十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及问题分析

要实验室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叙述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控工作以及开展质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摘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问题

1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是监测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进入9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我国进行的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工作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体现。实验室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一个实验室有无完善的质控体系,可直接反映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实验室在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2)有助于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素质。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要求实验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实验分析技能,还要懂得具体的分析监测理论知识,熟悉各种规范、标准以满足现代监测工作的要求。实验室应通过各种程序或规定,对实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以实现实验人员自控及管理人员监控的目的。通过组织实验分析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或参加各种能力验证及比对实验,即可帮助分析人员及时发现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实验技能,还可使其及时了解现代实验室分析方向和动态。

3)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检测水平。质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样是对实验室自身检测水平的一种挑战,是实验室检测水平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一种过程。实验室既可以通过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措施,实现横向、纵向的比较,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实验室内的不同质控措施,不断的完善自己,使自己在持续改进中发展。

4)是获得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证。监测数据是监测部门的命脉,数据的准确有效性是对监测对象的客观正确反映。“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就必须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有效运行是监测数据科学性的根基。质控措施可以保证样品在整个监测过程各个环节程序化进行。有效的质控程序可以及时发现整个检测过程中的不符合环节,做到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改正,确保报出数据的准确。如果样品在监测过程中没有质控环节,即我们常说的“环节失控”现象,监测数据一旦出现问题,将是“查无出处”,那么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也就失去了保证。因此,有效的质控措施和程序是获得准确检测数据的根本保证。

2如何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控工作

1)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质控体系。由质量负责人总负责,质量控制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专业室质量监督员时时监督组成质量控制体系。在质控体系下,全面开展质控工作,制定质控操行手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盯,确实保障监测质量。

2)质控计划的制定要及时、全面。质控工作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方方面面,实验室应在每年年初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包括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计划、质控样品的需求量及购置清单、仪器设备检定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及比对的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对于监测工作量来讲,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流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一份细致而全面的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应特别强调的事,从事质控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受控岗位工作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控计划。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通常要针对不同的监测任务,下达适宜的质控计划,并及时地进行科学监督,真正的发挥出质控对监测的监督作用。

3)重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当代企业的管理正逐步向人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检测部门同样应重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原有的管理职能将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加之我国进入WTO后,国外的检测机构也将逐步进入我国检测市场,而国内的检测机构也会打破地域限制,参与市场竞争。面对这种形势,监测站应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对监测人员特别是技术岗位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培训开阔眼界、了解现状、互通有无,通过考核清楚现有实力,确定发展目标,保证检测人员能够及时更新思想、掌握新方法,了解新技术,及时满足现代监测管理的需要。

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如水体监测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质控措施:①采集现场空白样,验证采样器具是否清洁;②样品加标测其回收率,以保证对复杂水体监测的准确度;③发放密码质控样,保证临近样品浓度的准确度;④保证平行样分析及测试仪器的定期校准和检定的准确性。

5)切实发挥纠正措施的作用。在质量控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项是很常见,也是很正常的事,如何能够及时启动有效纠正措施,杜绝类似不合格项的再次发生。认可和计量认证实验室都有具备自己的偏离纠正程序,当在质量活动中发现不合格项时应及时启动程序实施整改。如是共性问题,在整改完成后,应重视事后的人员培训及宣贯,做到举一反三,可将其列入日常监督计划,在实施一定期限内,如未发生类似不合格项,则可视为此次纠正行之有效。

3质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使用标准溶液及标准样品。标准溶液是分析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和可比性的正确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标准物质的保管及使用。监测部门质控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标准物质(质控样)分为明码样和密码样,充分利用标准物质,让其在质控工作中发挥作用。在发放标准样品时应注意同时发放统一生产单位的标准溶液,以减少系统误差给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

2)科学管理标准物质和仪器。实验室应建立一系列程序性文件用于标准物质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等。标准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因为种类多,数量少,可能不便于管理,监测站应指派专门质控员对标准物质发放等进行管理。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对标准物质管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标准物质的数量是否充足,是否失效等问题。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定期检定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仪器设备种类多且较分散的监测站,要做到对仪器的统一管理,完善的程序及仪器管理员的责任心、专业知识及经验会保证仪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给质控工作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正确定位。质控工作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我们要通过质控工作提高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而不应把质控工作看成是一种工作负担,认为“质控工作是增加工作量”,“有意难为人”的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只有真正理解认识质控工作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使质量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有效运行。

4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多年来,我们把不断深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它的正确实施会为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证。环境监测站是一个高科技和人才密集的事业单位,不断完善的质量体系、高素质的监测队伍、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科学的监测方法是监测部门立足于当代社会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优美毕业赠言下一篇:春节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