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2024-09-03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精选13篇)

1.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篇一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一位语文老师曾说过“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正是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感”。

什么是语感,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的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其实我认为语感就是读者的主观情感和作者渗透于文字间的情感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自身的情感体验。

叶圣陶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呼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课内应当注目课外”“唯练宜通乎课内课外”,甚至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读室,万物皆书卷。”这就是现在所倡导的 “大语文”观。他主张写作源于生活,“必须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语文教学必须以篇达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是读书、写字、作文,不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精神建构,而当代的语文教育则矫枉过正,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天花乱缀的课文分析以及层出不穷的应试训练。语文课充斥着虚伪、酸腐,而生活的真实与生动荡然无存。压制了个性,摧毁了灵性、想象力、情感和创造力。将语文课堂教学狭隘地理解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失却生活的学生,成了涸辙之鲋。我们经常会遇到表达上的障碍“感到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而不得不从流畅的语言过程中抽身出来,置身语言之外斟词酌句,理解别人的话语尤其是书面话语时”更是常常会因为遇到疑难费解之处而不得不停顿下来“同样置身语言之外去推敲琢磨,这时我们需要的显然是语言知识和反思能力的介入”语言能力的高低在这时就取决于我们所能激活的知识和反思能力的高低。不仅如此,“对稍微复杂困难一些的语言任务”我们就需要将表达的每一重要环节都置于意识的明确控制之下“从而能在话语展开的同时随时对这些环节进行构思、监控、分析和评价”以之为反馈信息对下一步的话语措施作出设计、调整和决策,表现在听解阅读的过程中“ 同样有反思能力的分析比较选择排误等一系列认知环节伴随发生这样的反思能力处在更高要求的心理水平上”因为它必须与语感能力同步发挥作用"随之而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对语感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往往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地掌握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知识,却不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使得教学效率极为低下,同时在写作和阅读题中错误率较高,这样无助于学生对词义的把握和语感的提高。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阅读定位在工具理性的层面,变成了写作教学,而忽略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知词语,举一反三,提升语感。一节课下来,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吟咏,而是让学生去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如何写人记事,模仿作品的风格等。阅读的目的被局限在写作的狭小天地里,导致学生不但作文依然无米下锅,而且挫伤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单纯的备考式阅读,再回归到写作上,语感的缺乏,使得学生对词义把握不准,在阅读题中出现丢分,写作时词语的运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语感。以小学来讲,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对自然风景和生活情境的描述、或者故事,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在课堂上的泛读是很重要的,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中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心有灵犀会心会意。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体验不断调用的言语活动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融合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体验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循环在一堂课中是多次反复的且后一循环总是建立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

具体做法是 :1.引导回忆加深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如春天和煦的风夏日的狂风暴雨秋天的金黄硕果冬天的白雪皑皑,这一切都将是最宝贵的记忆。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沟通学生已有积累与现时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及时组建加以运用形成新的情感体验系统。2.角色互换联系类似生活经历体会当时人物情感。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打消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试问谁乐意读完全看不懂的东西呢指导学生阅读《乡戏》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我就不喜欢看戏那些人唱得完全听不懂有什么好看的”于是我问“过年的时候你喜欢上街看热闹吗”学生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那街边表演的节目你们都喜欢吗”“不一定。”我告诉学生“作者和我们一样只是喜欢那种开心自由的气氛。假如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这样生动形象的一问一答中的实现了文字向形象的转化实现了文字向情感的转化从而实现对语文情感、知识、能力的融合形成新的体验。对教材的解读是应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后从而实现熟能成诵。熟读、背诵是对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提出的不同要求,也是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生语感的必要方法。它们的目的和作用都是使学生通过熟练或广泛地阅读别人的文章,内化成自己对汉语的感受能力,敏锐、直接的感受力,从而对汉语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再创造。

熟读、背诵就是指把文章读很多次,读得很熟,直至背诵下来。中

小学生熟读、背诵的大部分内容是以课文为代表的经典文学作品。“熟读成诵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更是形成词义初步感知、词语积累的过程。“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孜孜不息地背诵带来某种惊人的能力——语感。”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对刺激材料不断接触,他们能直觉体悟言语规律,形成虽不能言明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熟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同一或者多个教材文本,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获得语感的过程。

回顾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吟诵”、“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之说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课文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感人之处,例如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散文那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通过熟读成诵,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诗文经过数遍熟读、背诵后装在学生脑子里,即使没有老师去给他们讲授诗文的结构,讲授诗文的做法之类的知识,学生也会渐渐悟出诗歌的特点和文章的结构,从而通过反复的读形成了语感。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教学中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

自由地、积极地、反反复复地读文章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回味。每读一遍就会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在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中由表及里地悟出文章的真实含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合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更多接触阅读文本,拓展视野,能实现泛读。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广泛阅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又一重要的途径。泛读是对很多的文章观其大略,择要吸收。“观其大略”就是指对文意的大体了解,对文章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目的在于“择要吸收”,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培养语感。学生在熟读课文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要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以便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学生大量阅读,就能学到语文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逐渐积累,进一步获得更强的汉语语感。

“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它是学习者(主体)对语言(客体)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的表现。其主要作用在于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言语,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诚然,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不应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感才真正有生命力。因此,学生应该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

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学生通过在社会环境中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依据语境理解言语,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汉语表达,增进语感,更持久地学好语言。

2.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篇二

语阶段能力, , 培养语感是语言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感于语之一。长期以来感及语感培, 在中学英语教学界养在教学实践中常常, 被关及忽视。一本、语感文就来谈谈相关这方面的问题。英汤1.语感的定义富华和张景祥是我国外语界比较语系统论述语感的两位学者。汤富华认为语/是言语→意念的逻辑转换的能文语感是一种语言的逻辑的感觉, 力语。张景感能力感邱孝祥认为语感是对月定用法的敏感性, 是对语言上有效性或合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既培适性的感觉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觉目前国内语言教, 它包括语学工作者养音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语语意感受、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语言情感色彩的感, 是受策和运用人们对, 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略个较高级的阶段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2.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语感是如何产生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 指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 (即认知结构) 里;“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有改造, 以顺应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 经过同化顺应过程, 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光照, 受到了理性之光的照彻, 概念性的语词的生命被“激活”、“唤醒”, 这样, 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实践多少次, 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 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理解出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 即:语感。实际上, 语感的产生亦即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3.语感的特征

(1) 语感的敏锐性

语感具有一听就清, 一说就顺, 一写就通, 一读就懂的功能, 突出其敏锐的特征。

(2) 语感是一种能力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3) 语感具有个体差异性

个体的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 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因人而异。

(4) 语感是可培养的

语感并非与生俱来, 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

二、英语语感培养策略

1. 实践感受策略

在语言实践操作中, 教师应考虑以下两个对语感培养有影响的因素。

(1) 语言实践的质

目前对英语实践材料的选用带有鲜明的应试色彩。因为“说”未被纳入“高考”, 所以大多被忽视。“写”的任务一般来自模拟卷命题。“听”“读”的训练材料通常被“精心处理”过, 因而学生所接触的语言都是“非自然的语言”。

但是, 语感只有在接触“真实, 自然, 地道”的语言中才能形成。因而,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尤其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来自native speakers语言实践材料。

(2) 语言实践的形式

语言的实践除了通常所说的听, 说, 读, 写, 还可以辅以视, 听, 译。视听过程中, 除了耳朵感受到语句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眼睛同时看到言语者的动作表情, 由此加强了对语言符号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对其深刻内涵的精确把握。通过汉译英练习, 比较自己的译句/译文和参考译句/译文, 除了发现语法的错误外, 还可感悟到用词、构句上与目标语的差距, 也即不够地道, 随着不断的练习, 不断的比较, 不断的感悟, 差距会日益缩小, 遣词造句会越来越地道, 也即语感越来越好。

2. 整体感知策略

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 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 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 正如英语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的“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 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 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 这里所指的整体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 单元整体, 而是不要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

3. 朗读, 背诵策略

我们都知道学校历来有早读的安排, 又有“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及李扬crazy English的成功, 从实践经验的角度突出了朗读、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背诵, 不仅掌握了大量词汇句型;更重要的是, 每个语言系统不管在语音上, 还是在结构上, 都有其独特而稳定的模式, 在大声朗读中, 其语音模式被感知, 在背诵中, 语言结构因不断被重复而被领悟。对整篇文章的朗读背诵, 在一遍遍的重复中, 每遍都有新的感悟, 事实上, 每一遍都使诵读者与作者更心意相通, 令其捕捉到蕴含于每个文字中的“鲜活的生命”, 从而, 在语感能力上又上一层。

4. 跨文化教育策略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 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 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只注意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 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形成文化差异, 反映到语言上, 就形成语言差异, 造成理解障碍, 表达不确切, 阻碍精准到位的语感的产生。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应该重视跨文化教育, 有意识地安排富含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 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 以利于语感的培养。

三、小结

3.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语感 朗读和背诵 口语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英语课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本不开口读英语,其原因还是平时缺乏练习,课堂上老师教的课后不能及时在遗忘之前得到巩固,从而导致好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课文。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语感的培养。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反映了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先学会言语,即口语,然后再学习语言文字。在他学习口语并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在语音、词汇、句子中感受语言的实际意义,在实际交流中不断掌握母语。这样,当学龄儿童开始学习母语文字时,已经不会有很大的语感困难了。学习外语则不同,学生学习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外语的感知、认知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因此,外语教学的“听”、“说”也应该从培养语感入手,以听说为主,培养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大胆开口,能听会说,排除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四,坚持不懈地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

学任何语言都要语言环境,让学生自编、自演短剧,用英语讲述短小精彩的故事,通过集体交流,会有效地增强语感。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举行适当形式的小型竞赛,如听力、朗读、讲故事等,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准备提取大脑中储存的信息,竞赛中思考、表达的过程又是对平时知识集中、概括的过程,这样便增强了语感。

增强语感还可以通过听力课安排好听说训练。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听,从听不懂到听懂,从部分理解到全部理解,从重复原句到模仿表演,逐步产生对外语的良好感觉。根据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做许多语法练习,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停留在从语法到语法的练习上。在学生的语感还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过多地强调语法练习,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影响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学英语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语法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来教,并让学生多阅读难度适宜的短文或者原版文章的节选,不会的词自己查阅,老师再适当地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把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学生的语感也会日益增强。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多种途径,方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4.高职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的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语感

【论文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感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是学习英语的一项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更要重视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本文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入手,探讨了在培养英语思维、重视朗读背诵、科学实践精泛、学习中西文化、创设学习环境五个方面来着重培养学生语感。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必需够用”,能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熟练掌握英语,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是当代专门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学好英语主观上需要勤奋、刻苦,客观上还需要尊重规律,掌握正确的方法。语感就是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个基本的学习规律,所谓英语语感就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良好的语感可以有效指导英语实践,有效提高英语水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适当注重语感培养的教学实效。

一、培养英语思维,增强语感。

英语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受思维惯性影响。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中一般习惯性采用从中文到英文的间接思维方式,英语语感的培养受到了很大地制约。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采用使用英语直接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1.要努力营造直接思维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是浓郁的英语氛围的营造者,需要发挥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要通过多使用英语,少使用母语,用英语来教授英语,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营造学生逐渐使用英语的氛围。

2.要加强培养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

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用母语对英语进行解释,而应该慢慢习惯用英语来对英语进行解释。摒弃过去“中文――英文”获得信息的翻译渠道,要鼓励学生直接从“英文――英文”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

3.要激发使用英语直接思维的动机

英语教学中,要适当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直接思维的动机,其直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加课堂活泼气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引导学生使用英语直接思维,有效增强英语语感。

二、重视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技能的训练,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背诵、多读、多背诵,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句的意义,从而提高了语感。一方面要强化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反复的背诵词组、句式以及课文,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朗读与背诵可以积累有用的词、短语、精美的句子和短文,可以很好得达到增强语感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通过适当布置课外背诵作业,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英文朗诵比赛,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感,也可以加以引导,让朗读背诵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也可是科学地安排朗诵课,让学生课外准备,课上朗诵,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三、科学实践,精泛训练语感。

学习英语包括课堂各类知识点的接受,还需要一定读、听、说和写综合训练的配合,加强英语综合实践,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综合训练过程中,要学会科学合理的处理精与泛的辩证关系。“‘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精”与“泛”相互配合,在“泛”的语言实践中,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要通过两者的.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自主地改正,从而达到在错误中学习语言的目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在学生对课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可以通过复述课文等方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精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进行泛读的一些技巧,例如找出主题句、主题段、总结句等,提高学生泛读的能力。精读与泛读的科学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感。另一方面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一定的阅读量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感,可以给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有趣的英文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使得学生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积累量,从而实现质的飞跃。阅读的过程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过程,由偶然兴趣式阅读逐渐培养成为长期、系统的工程,能够做到坚持阅读英文报纸、杂志等日常信息量大的媒介。

四、学习中西文化,加强语感。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在语言上会出现“偶合”现象和“对立”现象。例如,英语和汉语有一些地方表达方式是一致的。“披着羊皮的狼”,英语是:“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这么翻译的“inthesameboat”。当然,还有大部分的地方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一般会说“你吃了吗?”“你去哪里?”,英语国家一般会说“hi”、“hello”。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打开礼物,英语国家人一般会当场打开礼物并高兴的向别人答谢。当我们早晨遇到老师时,中国人会说:“老师,您早。”英语国家学生会说:“goodmorning,sir”,而不会说:“goodmorning,teacher”,在英语国家,老师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中国人相互称呼时,年轻的称为“小张、小王、小李”,年纪大的称为“老王、老宋”等,但是英语国家不这么称呼,如果称呼别人为“小汤姆”,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了。因此,学习英语培养语感,就要进一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探索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上的异同点,从而熟悉中西方的不同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五、创设学习环境,强化语感。

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学习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够达到强化语感的作用,反之,则会事倍功半。软件方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亲近感和好奇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弱化英语学习的难度,鼓励学生学习、探索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要注意选择好学习材料,组织形式,要采用有吸引力的材料,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昂扬的激情,对待学生要耐心、热情,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硬件方面,可通过播放英语广播、组织英语电影观看、创设英语口语角、学唱英语歌曲、开辟第二课堂英语小组、办英语黑板报和校园英语杂志,来营造英语的学习环境。软硬件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很好得解决提高学生语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凤云.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预感[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7)

2孙宗广、王爱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感[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5)

3韩福乐.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5.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总结 篇五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总结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英语语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迈开英语学习的重要一步。

纵观当前英语学习的状况,低龄化已成大势所趋。小学英语教学也不再只满足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会读几个英语单词,会讲“How are you?”、“What’s your name?”。小学英语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对英语的敏锐感觉,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进而把语言层次上升到思维层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唯有通过语感的培养,才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熟练的语音语调,有利于语法和词汇的巩固,有利于语感的发展和口语及书面语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记忆力的锻炼和增强。

注重听说读诵生成语感。朱光潜先生说:“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走进教室,就不说一句中国语,借助眼神、手势、音调、动作、图片等等作辅助,专心听,然后学着说。”众所周知,一个孩子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先学会口语,在他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在语音、词汇、句子中感受和领悟语言的实际意义,在实际交际中不断掌握母语。这样,当学龄儿童开始学母语文字时,已经不会有很大的语感困难。

因此,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也可以从听说和朗读背诵入手。我是利用下面一些做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1)坚持搞好课前“Free Talk”。

教师每节课上课前2-3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由对话和交谈。起初,可以设计一些较简单的对话进行训练,往后逐渐推进,过渡到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对话,实现自主学习。为了降低难度,提高会话时效,可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会大大提高,从而有效地训练了语感。

(2)强化朗读。

总而言之,课文是基础,对课文读得越多,越熟悉课文,越容易掌握语感。朗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好英语,道理是一样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朗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对话的意思。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言的轻重缓急,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还要指导学生对朗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比较准确地把握感情,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学生读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语感,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

(3)多听多仿语音语调。

现在来说,学生最轻易得到的英语本地语音材料是教科书的录音,是一流的语调。多听,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英语语言中的语音感觉,多模仿就更能体验英语其中抑扬顿挫的感觉,进而灵活运用。

(4)在教学当中,多制造机会给学生听英语本地语音,除了课文外,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英语歌曲,让他们在大量的语音输入中培养对语言的感觉。

在语音模仿方面,在短短的35分钟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模仿语音语调。创设语言情境激活语感如果将语感比做一棵小树,那么大量的语言实践就是它的根基,而培植它的土壤就是语言环境。试想假如没有“土壤”,“小树”何以能正常地生存?要激活英语语感,教师应尽力在学校生活中创设类似真实的语言习得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没有约束地沉浸在英语看、听、说的海洋里。

6.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篇六

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作 者:杨梅兰 作者单位:青海省民和县第二中学,青海,民和,810800刊 名:各界・科技与教育英文刊名:GEJIE・KEJI YU JIAOYU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

7.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篇七

英语是一种语言, 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四会”, 即会听、会读、会说、会写, 其中,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语感的发生和形成。在这一方面对于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 大声的朗读和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家时常会发现, 在教学中, 一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的读音而被同学取笑, 所以不愿大声朗读和背诵, 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阻碍了学生语感的发展。

因此, 笔者的做法是:首先, 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入手, 每一节课前利用几分钟, 树立几个典型, 带领学生大声朗读或背诵, 学生惯于模仿, 看到别人可以这样做, 自己也慢慢地放开心理恐惧。其次, 轮流大声领读,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领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再次, 分阶段安排不同的背诵任务。具体做法为: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 要求背诵每个单元的重点句子和文章的同时, 适量背诵一些阅读短文。学习能力中等的同学, 只要求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以及复习要点中有用的习惯表达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 只要求背诵一些重点词组和单词。

二、创设自然丰富的环境氛围, 培养具体情境的语感

1.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尽量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减少母语为中介, 若教学中一种语言个别的词、句很难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得一一对应, 完全正确时,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该句的句子,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的语境应尽量和该词、句的语境相似。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 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 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多提供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机会,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接触, 把乏味的句型操练带到英语交流中, 带进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思维中, 从而达到熟练掌握。

2. 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多种活动, 运用多种手段, 创设各种情境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借此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为他们体验、领悟创造机会。例如, 用多媒体开展各种听说活动, 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还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一些图片进行提问, 让学生回答, 或创设一些真实情境, 如:go%shopping (买东西) 、问候等,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让他们进入模拟状态。

3. 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要学好一门外语,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训练是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创设更多的英语环境,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办英语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活动, 让学生自编、自排、自演节目。用争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 诱发学生复习英语, 增强语感。

三、指导开展合理、有效的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中的语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在我们尝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 难免摆脱不了汉语对英语思维的影响,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语式的英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仿照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而产生了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方法, 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分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 势必会产生歧义, 也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而减少错误的发生呢?事实证明, 通过有效的阅读, 才能获得各种表达习惯和文化信息, 才能摆脱汉语式英语的思维定式。“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对英语表达也同样适用, 阅读量的增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的感知能力。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 发展写作中的语感

8.语感培养——作文教学的支点 篇八

在写作教学种怎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本人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小学生语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朗读,体验语感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凡是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朗读时都磕磕巴巴的。因为他们的语感差,所以无论他们自己说话、写话,还是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写的文章都很难发现其中的语病。如果课文读错了(或读破句,或读错字,或读丢了字、词),语感强的人,不等一句话读完,就会敏锐地发现不对头,不顺当,立即停下来重读。语感差的人,则缺少这种感受力,觉察不出语势上的不顺,会不停地读下去,因此,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写通顺,首先必须在读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把语言文字读出声、读流利,练好“念”功和“诵”功,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形象、意味、情韵和气势,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语感培养形式。

读什么呢?在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风景中,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那就是读“作文选”。尽管说读“作文选”,对有些家长和老师来说可能有些功利色彩,甚至有时因为使用不当,还可能带来一些学作文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注意策略,有效的引导,读“作文选”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学习习作表达方法等都会起到有益的帮助。一方面,对于同龄人的佳作,学生更容易产生感情共鸣。另一方面,阅读这些多生、多类、多题的,并有名师或作家评改后的“优作”,学生更容易潜移默化汲取诸多的作文营养,从而较好地实现习作语言比较深刻的内化和外化。

在朗读训练中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还要指导学生通过有表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二、仿写,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还曾说过:“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句话的含义恰好与张志公先生的“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不谋而合。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锻炼语感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和表现内心感受,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为写作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三、评改,运用语感

粗放式的指导,或者单纯地多练,还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病文的“望”、“ 闻”、“ 问”、“ 切”,会更有效地把学生扶上增强语感之途。

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的训练是一种很好的运用语感的综合训练。作文评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不待老师改”而“学生自能作文”的境界。作文评改的内容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每次评改训练的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但都要从评改作文的语言入手,评改有两层意思:一是分析评论,二是加以修改。作文中的句子、用词,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否合乎语法、修辞、逻辑的规则,是否准确、鲜明、生动,这些都要作分析评论,并对不当之处加以修改。因此,让学生评改作文,通过作文评改来运用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语感是很有作用的。

按照运用语感的要求,教师要紧紧抓住语言表达这个关键,让学生运用现有的语感能力,对自己或其他同学作文语言的语感内涵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改:有无病句,句子停顿是否正确,表达方式有无错误,语言是否连贯通畅,生动优美等,这主要锻炼评改的学生的语感与语言的应用能力。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教师听,主要是学生利用已形成的语感,针对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如:漏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进行修改。这时教师的“听”,只是在学生“读改”过程中起陪衬作用,不用对其听到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指导。二是互读互评,把作文读给同桌或要好的同学听,旨在使学生克服内在语言储备的心理定势。三是共读共评,教师在阅读完全班学生的习作后,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病文”,将病句进行整合,抄写在黑板上,放手让学生依据“标准”评改,教师还可对作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进行更换比较,对一些句子进行增加和剪除的处理后同处理前相比较,从比较所显示的判别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和感受语言运用的技巧。

9.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九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在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最为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地感觉.

作 者:王腾俊 作者单位:海口市养明小学,海南,海口,571153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10.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篇十

学中的语感培养

通过阅读能够巩固所学词汇,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教师总是习惯上更多地把语言分割成词汇、句型和语法等几部分进行讲解,因此学生获得的语言也往往是被肢解得面目全非,缺乏生命力的语言,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语感。为此学生犹如迷失方向的小鸟,痛苦地飞行在阅读的上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直到最后完全放弃英语。可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现代教学法提出要从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出发,强调对课文的整理感知,建立语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教学呢?语感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正如“音乐乐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一样,“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既然语感是可以培养的,那我们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并运用语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来指

导学生的语言学习呢?针对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误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重视英语语感作用的认识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一谈到语感,学生往往很容易认为语感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事实上英语语感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感觉,以及在学习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经验。英语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用来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因此要想学好用好英语,首先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所以无论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英语学习效率,就要重视语感的作用。

二、语感实践与语法分析并重

语感实践是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实际运用,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听、读、背、说等多种方式运用语言,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但是仅仅进行实践还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对语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通过语法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更好地为形成语感服务。语感实践和语法分析是语感训练的两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让学生把一些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进入高一级层次的感性。

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随之不断提高。

三、抓好几个“结合”

1.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2.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联系语境,领悟其使用的妙处。

四、运用多种方法培养语感

对英语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有经过大量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阅读材料中的思想,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语言语法分析。而且阅读材料中的那些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才能够被学生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一)示范朗读法

教师示范朗读就是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可以由教师自己示范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用教学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进行最美的体会。示范朗读最好是教师范读,教师正确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样本,可以让学生在倾听时了解阅读的语调、神态、动作等,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训练自己的语感。

(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分不同的角色让不同的学生朗读。这样不仅训练了语感,也加深了对作品内容和主旨大意的理解和体会。

(三)分层次朗读

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因此在进行训练时要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要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接受实际,正确地设置目标,分层次进行朗读。

(四)对比法朗读

教者可以对文章采取加减换改的办法,即根据情境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删减、替换、修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的妙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创造语境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听课状况,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在文章学完以后,再创设相似的情境,加以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

11.小学英语语感的培养 篇十一

一、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创造学习语感最基础的条件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中西文化差异而出现。

二、大量阅读、反复朗读、背诵、大胆模仿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少学英语的人却未必明白。很多人都热衷于做题目,以为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卷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学习英语的确要做适当练习。但归根结底,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流于生硬,因为使用者是依赖语法规则硬做的。

一谈到阅读,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苦读。如果把这两个字理解成读书需要花功夫,倒也有理。但如果认为阅读一定是很苦的,很少有欢乐,那就大错特错了。然而,目前的很多英语学习者都视英语阅读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让学生读点英语材料,就像给孩童吃中药,需要捏着鼻子硬灌下去。自然效果也不会好。

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书籍。这类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可读性很强,让人立即产生阅读的欲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来了,不会感到学英语是沉重负担了。2.容易读,不大会产生阅读障碍。3.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至于阅读的方法,我认为需要一口气读下去,即便有个别单词挡道,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来查字典,更没有必要见到好句子停下来就抄。因为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的兴趣。不要以为读完一本书没有记下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就是一无所得。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阅读需要量,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是难以学好英语的。而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恰恰语言输入量太少,当然输出量就更少。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三、强化语音教学,培养韵律感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语音学习,模仿是关键。学习者要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口腔肌肉的完全不同的发音技巧,体会语言的韵律,节奏感,和语音的强弱轻重。我想要提出的是我们要求学生模仿的不但是发音,还有说话者的情绪、情感和语调。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有一个误区,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要学好英语一定要大声读,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Louder, please! Lets have a competition。而事实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优美体现在它自身的韵律,节奏感,而通过比赛喊叫出来的英语,毫无语感可言,更谈不上美的享受了。学生先入为主,以后恐怕要花很大的代价才能纠正过来。分角色朗读,朗诵、默读等都是好的揣摩韵律、节奏等好方法。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的语音、语调、韵律感、节奏感能明显改善。因此,一开始让学生接触英语时,教师本人一定要使用标准的语音语调,尽量多的让学生模仿磁带和碟片,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和感受地道、纯正的英语。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语言的韵律感,我在语音教学中比较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从不一味追求单音的准确性,这也正是《英语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四、营造输出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设计出适合年龄提点的话题和表达方式,努力营造语言环境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使他们能够在实际运用英语中获得语感。在高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增加写作的内容。多读多听有利于语感潜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但要使语感由潜意识的发展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使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就要多写英文。写是对听和读的最好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所代替不了的。这里所说的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的写:常规的听写、默写。一是创造性的写,如英语作文,记英文日记等。我觉得安排学生“写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三篇。可以缩写,可以转述,可以描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我要求他们在写话时把自己人心理上降到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学语文的水平,把话写明白,语法不准出错,尤其在动词的形式,名词的数,代词的使用,句子结构的完整等方面不得出错。学生只有老老实实地先写自己会写的,才能真正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2.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方法 篇十二

语感 (Language Sense) 是一种修养, 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对语言文字 (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比较直接、迅速、灵敏地领会和感悟能力。有些人说起话来“出口成章”, 写起文章来“下笔如有神”, 做起英语练习来似乎未经任何考虑, 完全跟着感觉走。其实这就是语感的作用。它来自语言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要想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离不开语感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一、重视语音, 为语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语感, 首先要培养“语音感”。规范而又标准的语音、语调有助于表达思想感情, 也有助于读者感悟文章中所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态度。例如, 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被许多学校列为必背篇目。这并不仅仅得益于其精彩的演讲词, 听众更为其纯正、浑厚的语音, 抑扬顿挫的语调所感染, 其演讲也就大获成功。再如, 对于一些诗歌, 你如果不能用规范的语音、语调来朗读, 你就感悟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更谈不上诗歌中所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可见,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 语音是极为重要的。而语音教学的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要注重自身语音修养。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任何人的语音都是靠有意无意地模仿得来的, 而老师的语音最容易被学生模仿。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一位老师语音语调不规范、不纯正, 他的学生自然就“南腔北调”了。这无疑为它们今后学习英语制造了障碍。这就对教师的语音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语音教学要注意选材, 应尽量把地道的英语语音素材提供给学生。

语音教学的选材要真实、多样、即时, 教师要尽量结合人物、情景、场合、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去理解语音语调, 包括节奏、重音的各种变化及其所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高考听力测试中就有根据语调推测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的题型) , 手段要更丰富。例如, 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片断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对话录像, 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语, 通过视听了解英语的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态度的关系, 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

3. 语音教学要长抓不懈。

语音的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应伴随英语教学始终, 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延续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完善的, 所以应养成长期学习甚至终生学习语音的习惯。

二、创设英语氛围, 体验英语, 形成语感

许多学生只会用汉语思维, 而不会用英语思维。他们在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时, 大都经过了一个“心译”的过程 (即把听、读到的英语在心里面翻译成汉语, 用汉语去理解;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用汉语想好了, 先在心里翻译成英语, 然后才表达出来。这就是汉语思维。) 。这无疑会影响交际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能否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由于受环境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英语课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遵循“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的原则。教英语就得用英语教, 在教学中只有加强英语实践, 创设真实的语境, 多使用英语, 让学生大量接触和体验英语, 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 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形成英语思维。教室布置、班级墙报等都应尽可能使用英语, 如:教室布置:英文地图、《中学生守则》英文版等;墙报方面, 可每天让学生收集英语名人名言、英语谚语等, 写在黑板报上, 供全班同学交流。另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英—英”字典, 避免总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和用汉语去理解英语、注释英语的习惯, 这也是养成用英语思维的好方法。

三、渗透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升英语语感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就必须学习和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得体性的标准自然就不同。例如, 在我们中国, 客人夸主人做的饭菜好吃, 主人往往会客套一番, 说:“我只是随便做的。”而西方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这样回答:“Thank you.I am glad you like it.”在他们看来, 请别人去做客, 却随便做点菜, 是不够客气的。语言也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英语, 有些是英语国家五六十年代的语言, 如果我们用这种语言与老外交流, 那肯定会影响交际效果。有的人在国内把英语学得很好, 但到了国外, 就发现和当地人交流起来还是很困难, 这就说明他们在学英语时, 忽视了语言的现实性。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渗透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真正提升语感。

四、通过朗诵、背诵, 不断锻炼语感

朗诵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 用规范而又标准的语音、语调朗诵文章是形成语感的基础。背诵是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语言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 在语言学习中朗诵、背诵是相当重要的。旧社会, 私塾中的教师都是在学生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后才开始讲解。事实证明, 这种教法是行之有效的。因为, 在朗诵、背诵中学生对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也就是说, 有了初步的语感,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 自然就容易多了。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朗诵、背诵, 但不能孤立地背单词, 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除了背课文外, 还可背一些经典名著、名人名篇 (如名人、伟人的演讲词等) 。当然, 背诵时也应注意语音、语调。

五、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 一气呵成, 真可谓“下笔如有神”。其实, 这都是博览群书的结果。语感来自大量的语言实践, 阅读是语言实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的宗旨就是培养英语语感和丰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要求学生完成三十六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其目的就是通过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从而积累语感。进行阅读教学, 教师应使用好课堂这一主战场, 利用课文中“Reading”部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在阅读中, 帮助学生克服“心译” (即一边读一边在心里将英语译成汉语) 。克服心译的最好做法就是限时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阅读多种多样的题材和体材, 尽可能涵盖英语国家文化所有领域的各种文章。

六、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语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口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交际, 而口头交际是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现实交际中, 许多学生用汉语想好了要表达的内容, 心译成英语再说出来, 这无疑影响了交际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大班上课、学生开口机会少和部分教师不重视口语教学等因素。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忽视了哪一方面都不行。“疯狂英语”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的, 它通过强迫学习者开口说英语, 通过大量的练习实现脱口而出, 口语水平大大提高, 其他能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行口语练习的途径很多, 如英语角 (有条件的学校可请外教) , 编排课本剧等。还有一种学生非常喜爱的方式——配音。NSEFC中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 许多素材 (尤其是戏剧类) 都提供了录像, 录像中场景真实, 演员均来自英美国家, 语言自然就地道了。我先让学生模仿录音, 然后做配音训练——用多媒体播放录像, 并作消音处理, 叫学生扮演角色, 对着屏幕配说台词。在这种训练中, 学生“绘声绘色”, 仿佛亲临其境, 大大增强了交际效果。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 学生就能形成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总之, 语感是一种修养, 也是一种能力, 它来自语言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 学生不仅形成了语感,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语感指导下的语言实践, 也显得轻松自如, 得心应手了。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

1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三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品词析句,增强感悟;积累语言,深化感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③可见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读中感悟 ,训练语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

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 “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引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感悟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

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夜莺的歌声》一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学生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用概况小标题的方法来概况主要内容,那就容易多了。(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在配乐声中,教师感情范读,把学生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漓江上,仿佛随着作者一起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二、品词析句,体悟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三组句子: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第二组:“那样的”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从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描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五次擦燃火柴产生了美丽的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了什么。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小女孩所看到的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3)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 A、品词品句促感悟

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如《小英雄雨来》中有一句:“那双手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像鹰的爪子”,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用“鹰的爪子”比喻“那双手”。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鹰的爪子的锋利,从而想到鬼子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鬼子的憎恨。学生从“像鹰的爪子”,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B、评价促感悟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但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理解,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让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师生评价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1)大量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A、熟读成诵

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B、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后,引导学生找《鲁滨孙漂流记》的原文来读;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让学生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加强语言实践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A、说中强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如学习完《凡卡》一文,让学生说说课文最后省略号的作用,想想凡卡的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B、练中强化。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C、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又是运用语言的广阔沃土。

因此,要扩大学生语言活动范围,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就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第418页 ③、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上一篇:户外运动服品牌下一篇:办学的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