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共10篇)(共10篇)
1.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篇一
以人为本构筑“幸福娄底”
随着我市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我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科学的理念和幸福的追求来建设娄底、发展娄底,努力开创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筑牢幸福基础
我们将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的战略构思,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与管理。一是强化项目宏观统筹。坚持“管建结合,管重于建”的指导思想,加强项目统筹推进,保障项目各环节相互衔接、统一科学实施。对水府示范片区、万宝新区、城东新区、百亩新区、旧城改造、孙水和涟水整治等各个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把握好时间节奏,有序推进。二是强化项目监管。全面实施工程巡检,注重各方责任主体现场履责的监管,严把分步验收关和安全行为跟踪管理,严格依法依规管理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使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得到可靠保证。三是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住建系统内专业技术力量优势,积极跟进落实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快征地拆迁和管线转移的协调力度,跟踪抓好质量安全监管,不留空挡,在施工许可报建和竣工验收备案上,专人专项做好服务。
二、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幸福环境
一是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建设,优先建设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供水、供气等项目。抓好城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及交通枢纽、快速干道、公共停车场建设,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水厂和配套管网的新建改造,提升水质监测能力和处理工艺水平,抓好备用水源、二次供水水质保障,保护饮用水体,确保水质达标;抓好城市桥梁安全加固改造,推进管输天然气建设。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效率,重点在加强管理、配套管网建设、提高设施运营效率上下功夫,推广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城乡垃圾处理模式,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全覆盖;三是加快水系治理,全面启动孙水、涟水流域环境整顿治理。
三、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提高幸福指数
城市不仅是高楼林立,更是承载人们心灵归宿的家园。我们一直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以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全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部门。一是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以廉租住房为主,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廉租住房20429套、经济适用房28789套、公共租赁房19324套,其中市本级计划新建廉租住房3020套、经济适用房900套、公共租赁房12000套,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二是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对城市和国有工矿区、中央下放煤矿区、国有农垦区、国有林场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改造城市棚户区46284户、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35276户、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6662户、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31964户,大力改善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条件。三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选取几个试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方案,努力改造成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模式,逐步全面启动。四是抓好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对燃气、供水、城市桥梁、排水和市政工程的运行安全监管,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建立城市桥梁设施监测数据库,确保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运营安全。
2.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篇二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既诠释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内涵.又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实施提供技术和方法。在薪酬管理过程中,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激励员工,是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 以人文本 企业文化
面对商海中的机遇和挑战,全球企业界已对人力资源逐渐重视。正基于此事实,人力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做好激励和塑造企业灵魂。持续发展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薪酬管理理论的综述
工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早期薪酬管理理论以威廉·配第为代表,他认为薪资与其它商品一样有一个自然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就是公认的基本消费需求,最低工资是工人维持基本生活,也是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穆勒创立工资基金理论,工资基金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用于支付工资的资金总额是一定的,这就是该社会的工资基金,工资基金取决于工资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的比例:亚当·斯密在他创立的工资级别理论中认为.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种是由于不同的职业性质构成的,另一种是由于工资的政策造成的.他指出职业性质与工资差别之间的联系,实际是现在企业中职务工资制的基础。早期的薪酬管理理论虽然不全面.但其基本思想对今天仍有很大影响.是当代工资理论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完善,尤其是人们对微观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工资理论,如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边际生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表现为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出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就揭示了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为代表又提出集体交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反映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由两者之间利益对比决定.集体谈判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方式。他不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而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解释工资问题的。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的注重和深入研究,现代薪酬工资理论产生了。如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绩效水平与激励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员工绩效=员工能力×激励程度.这个公式指出员工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所受激励水平越高,其绩效水平越高。随后亚当·斯密对此进一步探讨,提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和其他人的收入与付出作比较,如果比例相等就会感觉公平,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并会力图改变它,这种工资关心的是组织内部的工资结构、工资差别、工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二茨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是潜在于人体中知识、技能等价值的总和。一个人的资本含量越高,其生产率也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薪酬也越高。这个理论对工资差别理论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业化国家中的白领和蓝领的工资区别。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出
说起企业文化,人们就会把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不能不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的迅速崛起。美国学者帕斯卡尔·阿索斯对美日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却能够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较好地兼顾到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另外一个研究日本企业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重视企业宝贵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与对人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联系,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对于人本管理思想最早追溯到行为科学理论。哈佛大学着名心理学家梅约.1927~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实验工厂进行了着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摆在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忽略人际关系因素.并由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宿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要多方面的理解,梅约提组织应该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感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是要在正式组织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社会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被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丛林。每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创立.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认识变化的基础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组织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最宝贵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如何实旋人本管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容质疑。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强调的理念就是要肯定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发挥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更好地契合。怎样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特征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必须对企业中的人的各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因为满足人的需求,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期.实现各种需求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企业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伴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即实旋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薪酬管理就是实旋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3薪酬管理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诠释
3.1薪酬管理的实质是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于薪酬管理,说法各异,但是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能让员工满意是一种共识。薪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员工.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激励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薪酬管理理论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实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管理策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传统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现代薪酬理论强调如何留住员工.激励其发挥最大潜能,这才拥有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竞争,各种资源中又属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因此,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招聘新员工的成本比留住老员工的成本要高的多.要留住员工首先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取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心员工需求.直到员工需求满足为止。
3.2薪酬管理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传统的薪酬管理理论只对直接的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感兴趣,只认为是一种生产费用。实际上薪酬作为劳动者工作的报酬.是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并保持十足干劲的重要动
力源泉.体现对员工的重视.员工需求的满足,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该理念对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即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模式。从西方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雇佣员工.员工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利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员工必须在组织的各种制度管理和约束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员工处于从属地位。现代薪酬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注重人,既坚持将人放在管理中的地位.从员工需求出发.对员工需求进行管理。企业与员工双方关系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将取代过去的主要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来临。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人才主权时代。在管理关系中.企业目标必须与员工目标相契合,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制定.而非传统管理中就将员工看成管理对象。
3.3现代薪酬管理理论的运用是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实施
3.构筑中部崛起的文化底蕴 篇三
张艳国
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更表现为一个文化问题。要实现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文化底蕴,培育、弘扬富有特色和时代风貌的人文精神。
一、加快发展必须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在同自然相处中所形成的文化总和。这种文化总和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围绕人,一切为了人,一切尊重人。因此,它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它在本质上是表现为一种自由的精神———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由此岸世界向彼岸世界的演进;自觉的精神———由自在的状态到自为状态的演化,由自然状态向自觉状态的发展;超越的精神———由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的进步,由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升华。人文精神,统摄人类的知识世界。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的发展是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因此人类社会才赢得了科技发达、人文昌明、社会进步的美好未来。以人文主义为表现的文艺复兴运动,把人类价值由神本校正为人本,张扬人的个性,宣扬人性,这便成为一种近代以来的普世性文化———人本文化。它关于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和特性等理论和学说,关于人和人的价值的首选取向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资本在驱走神对人的统治后,又给人套上了另外一副枷锁,这就是物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就是胸怀深厚的人文精神痛斥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在马克思看来,要打破劳动异化给人们的个性发展带来的异化,必须纠正历史发展的方向,朝着自由人联合体目标行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样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拥有极其丰富的生产力,并可以将这些生产力合理地组织起来并妥善调配,给一切人带来最大的利益;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并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积累,昭示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无不深蕴着人文精神的价值原则。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是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因此,中国社会才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性飞跃,才看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光明前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是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以丰厚的人文精神为底蕴,围绕着人,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妙方,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我们什么时候弘扬人文精神,发展的局面就好,发展的活力就足,发展的思路就新,发展的道路就平坦;反之,就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观,就要付出代价。从湖北的实际来看,加快湖北发展,促进湖北在中部崛起,必须牢牢立足于人文精神这个文化基础,才可能有大作为、大变化、大起色。加快湖北发展,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立足于人的现代化,是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现代化,是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有了这个人文精神的底蕴,湖北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顺畅得多,快捷得多。
二、高扬人文精神是全面发展的动力所在促进中部崛起,加快湖北现代化进程,必须充分重视湖北的精神动力支撑体系建设,使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获得必要的动力支持。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有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决定文化。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加速经济的发展,反动的、落后的、消极的文化妨碍经济的发展。经济支配文化,文化影响经济,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运用人文精神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什么时候我们重视人文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强得多,工作局面就容易打开,效果较好;反之,就是另外一种状况和结果。尤其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往往运用文化的资源和助力,文化的进步常常借助经济的形式和机制,这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特别充分。因此,忽视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就要吃亏上当。这是被反复验证了的真理。为了加快湖北发展,专家提出了若干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湖北发展不够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解放不够。这看起来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开启人文精神不够的深层问题。由谁来打开解放思想的魔方,如何解放思想,用什么标准来评判解放思想的程度等等,都关涉到人文精神是否具备,是否高扬的问题。有了人的主体精神,有了主观能动性,明确了解放思想的目标和意义,就有了勇气、方向和方法,思想的闸门就自然洞开,思想就保持生动活泼、一潭活水的良好局面了。有的认为,湖北虽然有承东启西的枢纽优势,但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是一个根本的弱势。其实,创新能力也属于人的主体范畴,有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就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会从天而降,无所依凭,它总是主体精神和素质的映照和展现。因此,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观照创新能力,似乎更好把脉开药一些。为此,要着重破除一切妨碍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创造作为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习惯:一是要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再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火车头,高精尖人才是火车头上的驾驶员。一定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运用。二是要破除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它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特定的功用,彼此无法替代。要用科技与人文并重的观念和思想支配自己的头脑,善于借助这两项专门知识观察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三是要破除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在近代社会以及前近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似乎各有自己的轨道,彼此不相通融。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社会生活的一大变革就是经济和文化的各自界限已经打破,日益模糊了此疆彼界。如果经济单打一,不借助文化的作用,很难一展抱负、有大作为。四是要破除重物质轻精神的观念。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一定要坚持好,贯彻好。但是只讲物质待遇,不讲精神品德,漠视人的奉献精神,甚至起码的公益心和责任感,那就可怕了。这样,人就必然掉入见利忘义、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陷阱。讲品格、讲道德、讲风格、讲精神,是人文精神中至纯至美的东西,是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坚实基础。此外,还必须打破在湖北地域有鲜明特点的官本位意识、尚空谈好争论意识、小富即安意识、小市民和小农习气、内陆意识,等等。
三、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是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4.构筑感恩文化 培育感恩素质 篇四
北庄镇务后小学
2013.9
自 2012 年 10 月以来,针对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烈,只懂索取不懂回报的现象比较严重。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校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日常行为,营造良好校风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基本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积极宣传,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中,我校从宣传教育转变思想入手,教育学生要感谢祖国、感谢社会、感谢家长、感谢老师、感谢他人。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我们首先通过召开全校感恩教育动员会,布置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方案。专题召开班主任会向班主任做宣传和提出要求,提高他们对感恩活动的高度重视,共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我校充分利用各班级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教育阵地进行“感恩教育”宣传发动,渲染一种活动的氛围。
尤其通过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分阶段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增强。
二、认真组织,狠抓落实,在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重在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近1年来,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以感恩主题教育为内容的系列活动,把感恩教育推向深入。
——感谢祖国,立志报效祖国
我校坚持每周一早晨的升国旗制度,精心准备每一次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在各班级召开“爱祖国,爱山东,爱枣庄,爱学校”主题活动,在重大纪念日,我校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纪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入团宣誓和参观革命纪念馆,通过参观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在庆祝六一节活动中,我校组织“感恩之声”歌咏比赛,庆祝元旦活动中开展“感恩的心”文艺晚会,通过传唱感恩、爱国歌曲,表演感恩舞蹈、小品,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引导了正确的思想,真正达到人人参与。让学生体会感恩情怀,体会感恩之美,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更加认识到要珍惜现在,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社会,为社会做应有的贡献
近一年来,学校通过扩展感恩教育的范围,教育学生要感谢社会。感谢社会要体现在行动中。
1、积极开展“手拉手”活动。与枣庄实验幼儿园开展联谊活动,枣庄实验幼儿园学生家长及老师来我校给学生带来了生活和学习用品,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最后小朋友之间相互留了联谊卡,通过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亲情。
2、开展济困送温暖活动。学校与枣庄义工联系,并举行了为贫困生捐款活动捐赠衣物,及学习用品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雷锋的伟大,感恩的意义所在。为全校学生共捐款8500多元,资助学生20多人。
3、开展爱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全校各班级利用3月份“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为契机,在校内外开展义务劳动,文明行为宣传,提高保洁意识,组织学生到龙床水库景区打扫卫生,到村部帮忙清理垃圾。“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感谢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从2012年开始,我校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主题班会,在母亲节、中秋节等节假日给家长打电话,送去一声问候和温馨的祝愿;开展一次“家务劳动”活动,要求学生回家时帮助父
母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劳动。我校特举行了“感恩父母情,孝心伴我行。”演讲比赛活动,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感谢父母,尊重父母。我们还号召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的形式,与父母谈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避免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组织学生观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及《漂亮妈妈》等影片,使同学们深深地懂得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等很多人的关心,教育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感谢老师,做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近年来,在学生管理中针对着少数同学尊师意识淡薄,把教师的关爱视做多余和负担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我校开展“感知师恩,爱我学校”主题班会、“感恩老师,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和以“青春、成才、感恩”为主题的歌手赛,通过活动来教育学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让学生利用实际行动来以各种形式来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的尊重,报答老师厚重的教育之恩。比如:给老师一声节日的问候、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向老师承认以前所犯的错误、和老师交流、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尊重老师。使学校师生关系在感恩教育中更加融洽、友好、和谐。
——感谢他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在各班级开展“感恩之心,有你有我”主题班会。同学之间进行真情交流,感谢同学间的帮助、合作、谅解之恩。我校坚持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大家在学习上、生活上、规范上、活动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各班级都有自己的活动方案,定期召开 “比学赶帮超”活动经验交流会,推动活动深入开展。每学期学校进行评比,表彰在活动中表现优秀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我们考核学生的学习和表现,主要是看进步幅度,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希望。因此这项活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在活动中,我们教育学生要感谢同学的帮助,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友谊,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
三、总结提高,不断促进工作的开展
5.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篇五
【摘要】税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是展示地税系统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也是加强地税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税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税务文化内涵和本质特征的阐释和分析,指出了税务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如何建设税务文化,推进行业科学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税务行业文化 税务建设 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税务人全面打造行业优秀的内在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税务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税务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也是一个行业、区域、以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税务文化是文化在税务领域的反映和体现,税务文化代表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利益,是税务干部职工在税务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依法治税要求,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体现社会主义会优越性,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四个。税务制度文化是税务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包括领导体制、内部管理、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等,体现了税务行业的管理水平和行业模式。税务精神文化是税务是税务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追求,是税务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础,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制度保障,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因此,税务文化是税收部门长期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各种物质形式的总和,税务文化与税务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税务文化与其他行业文化相比,除具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外,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第一、税务文化是“网络文化”。这是税务本身的形态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税务网络信息专业化,基于税务行业实际需要,不仅可以帮助税务行业客户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更着力于全面推进中国税务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全国“税务大集中”,不但给文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种时尚的环境、氛围文化。
第二、税务文化是“智力”文化。这是由税务文化内涵所决定的。它结合中国国情和税收管理实际,将管理中的难点,弱点和热点问题以课题的形式,组织攻关,形成研究课题加以解决,在税收调研和交流,人才选拔和培养,为税务管理决策建言,税务在国家税收政策制定和出台上起着关健、主导、主导决定性作用,第三、税务文化是“公益文化”。这是由税务事业的行业属性所决定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税务所提供的是社会公益“产品”。是每个行业、系统,每个部门、单位以至于每个老百姓,随时都要“享用”、也随时都可以“享用”的“社会产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始关心纳税人权益以及税收使用流向,税收更注重于从关心民生,社会发展。
第四、税务文化是“服务文化”。这是由税务行业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税务文化是实现征纳双方良性互动,落实“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设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政府要求,为现行税收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展示税务部门文明进程窗口,其服务功能、服务质效关系到税务机关在社会各界心目中的形象。从面增强对税收理解和认同度,提高纳税遵从度,达到征纳共建和谐的目的。
二、税务文化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税务管理部门日益重视税务文化建设,把税务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税务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纳、征、用税三者和谐的的要求,税务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凝聚力还不强。行业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人的实践活动。它告诉广大税务员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渗透于税务行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并内化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心灵深处,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税务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税务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税务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税务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税务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利轻责、滥用职权、患得患失、不讲奉献等价值取向边缘化的问题。
(二)税务文化对行业工作的渗透力还不强。税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根本要求就是要在税务工作实践中提炼出一种为全体税务人所认同的理念,并用这种理念凝聚人心,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行业工作健康协调发展。然而,当前的税务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税务文化建设的表象上,出现了口号化、空泛化和形式化的现象,没有把文化元素很好地融入到我们行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没有使税务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三)规范化运作的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健全内部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是体现科学管理精神、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保障。当前,地税文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各项基础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征管软件成功上线,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地税文化建设为意识形态,为上层建筑,应与税收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使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税工作,以推动地税事业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文化建设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能以文化建设指导地税工作,地税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也未完善,没能使文化管理产生出有效的生产力,影响制约了税务文化的建设。
(三)税务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尚等逐步提高,税收事业正处在一个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努力使各项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先进的税收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强调文化主导,育人为本,致力于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税收文化倡导要充分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和团结人,逐步实现以人的价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使大家树立主人翁意识,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尊重、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地税文化建设就是引导干部职工去战胜困难,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造就依法征税、办事高效、廉洁自律、举止文明的干部队伍。税务部门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税务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才能实现。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税务文化建设:
(一)弘扬文明服务理念,铸造税务文化灵魂。“税收〃发展〃民生”是税务文化的灵魂,它是税务行业及全体职工对外在的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的反映,体现了税务行业的基本观念和信仰,反映了行业内部衡量事物重要程度及是非优劣的根本标准,因而也是税务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我们宝应税务站在长期的税务实践活动中,税务职工价值理念的形成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先进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共性与先进性的角度看,我们教育税务干部职工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从个性及行业性角度看,一方面我们继承税务行业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三个一流队伍,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提炼出“转换思维、更新理念、创新创优、争先进位”的宝应地税精神。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大力弘扬先模精神,对外学习“起帆”的创新精神、“争超”的效率精神,对内学习“刚毅”的拼搏、进取、创新、爱国、敬业、自律精神,坚持“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职业道德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的税务行业理念。
(二)突出人本管理,全面提升职工素质。人员作为管理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是最活跃和最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因素。著名的管理学家泰罗多次强调,管理人员必须由懂得科学,熟悉经营业务,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员来充任。这一要求的实质,就是强调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先抓好人本管理。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群,没有爱岗敬业的团队,没有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员工,其他的管理再好,也都是空谈。因此要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信任、关心、尊重为宗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素质。
首先要尊重干部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干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让干部职工参与单位的管理和决策。其中政务公开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制定出台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方案,都要主动接受职工干部检查监督,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这既是对干部职工民主管理权力的尊重,也是我们追求公正、合理的需要,更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最大魅力。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增强干部职工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上,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全体干部职工不能一视同仁,否则就会严重挫伤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本身就是税务文化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标识,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干部职工才真正享受到税务文化建设的成果,从而更加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四是要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多岗位多层次的锻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知识充实人,用典型的事迹鼓舞人,开阔视野,拓展境界,提高创新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对我们宝应税务局来说就是要着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高效的税务队伍,始终把税务执法建设作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的重中之重。在全民普法教育的基础上,组织执法工作者深入学习《税收征管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同时,要继续强化执法人员的动态管理,严把四大“关口”,即不合格人员清理关、新进人员准入关、执法队伍素质关、执法证件年审关。把我们的税务人员打造成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税务事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税文相融,打造税务文明走廊。税务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它的物质载体就是整洁畅通的税务实体。税务文化在税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至少包含两个内容,其一税务本身的质量,其二税务服务的质量。只有把税务文化建设落实到税务与服务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我们的税务文化建设才是有实效的,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才能达到树立行业形象,展示行业风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一是税务管理要人文化。税务是行业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大动脉,也是文化的传承者,税务文化需要反映税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反映税务事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代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税务的综合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站在行业自身的角度对税务进行建设、管理,体现税务特有的美,达到征纳和谐共建,这就是税务文化的精髓。二是税务服务要人性化。在经济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税收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不能单方面只看征了多少税,而是要以能为社会承担多少责任,提供什么水准的服务等综合性来评判。税务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税务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服务文化。我们的税务大厅是税务窗口形象的展示。这就要求广大税务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标准,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执法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考评制度,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树立文明维权、形象。
(四)建立健全税务文化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体制文化决定了税务行业的独特性和导向作用,税务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必须依托体制来进行落实。在发展过程中税务行业所形成的一种鲜明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组织机构,会带动税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明确体现出税务行业的职能和形象,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更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良好的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健全税务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在税务文化建设中既当好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带头当好实践者。二是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要把税务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组织管理,纳入创建文明行业领导小组的职责,明确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形成税务文化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动、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全员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三是保证必要的投入。要设立税务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加大税务文化建设软件投入,为税务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四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要把税务文化建设纳入行业文明创建考核评价工作的总体部署。建立形成一套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税务文化建设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切实让税务文化成为支持税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综上所述,税务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作为税务人,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发展、不断自我提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打造税务文化新品牌、塑造税务新形象,实现税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0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6.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篇六
用依法合规文化构筑预防案件防线
执规执纪宣传教育应该成为今后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用依法合规文化构筑预防案件防线。
“xxx”案件阴霾尚未散尽,xxx分行又出现违规事件,让我们刚好范文版权所有刚平静的xxx行又进入到紧张的临战状态,在为我们的同事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的那些员工们的行为感到痛心,他们这种对家庭对事业对同事对领导极度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作为基层支行的行长,深切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责任重于泰山,压力巨大,我们既是风险控制的监督执行者又是上级行重点监控的对象,责任和使命要求我必须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否则一但出现问题将无法向上级和员工交待。
那些违规违法员工的共性就是缺乏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对违法犯罪后果的足够认识。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武装,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学习金融业务、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股份制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掌握适应中行改革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好范文版权所有家里手。同时坚定理想信念,注意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认为要做一名遵章守纪的员工,关键要树立“四种意识”,做到“两个加强”。
四种意识:一是合规办事意识,坚决剔除凭感觉办事、凭经验办事、凭习惯办事的陋习;二是责任意识,应本着对事业负责任、对同志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处理业务要认真审核各项要素;三是监督意识,员工相互之间不能盲目信任,干部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必须建立在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基础上,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形成自觉监督的意识,养成相互监督的习惯,这样才能使自己少犯或不犯错误,才能监督别人不犯错误;四是保密意识,要作好银行内部发展的保密工作,更要作好为客户的保密工作。
7.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篇七
字数:2618 来源:民生周刊·学术版 2013年10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引导、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价值取向,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党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近年来,长武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始终把构建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努力营造学习进取、求真务实、高效廉洁、和谐稳定的企业良好环境,努力地推动基层党的建设创新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引导、规范员工行为和价值取向,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企业凝聚力,推动基层党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近年来,长武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始终把构建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努力打造学习进取、求真务实、高效廉洁、和谐稳定的企业良好氛围,努力推动了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创新发展。
一、培育精神文化,筑牢理想信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一)以文化引领,构建员工共同的精神支柱。作为烟草企业最基层党组织,我们在“鼎诚咸烟,情注泾渭”的咸阳烟草企业文化的框架内,组织员工紧紧围绕企业奋斗目标、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服务精神等方面的要求,结合长武烟草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形成具有长武烟草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作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总结、提炼出了富有时代特征、体现长武烟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文化理念,并在机关醒目位置公示,作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同时,大力倡导全体员工根据“鼎诚咸烟,情注泾渭”的咸阳烟草企业文化理念要求,联系本人的实际,制定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生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通过确立这些理念和格言,引导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员工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二)强化思想教育,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加强员工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积极引导员工形成奋发向上、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追求。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八型机关”(学习型、实干型、服务型、责任型、效率型、创新型、团结型、节约型机关)为载体,以专题辅导、形势教育、主题实践、技能比武等形式,举办了“中国梦”、“我身边共产党员”、“忠诚、敬业、用心”主题演讲比赛;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进一步增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营造浓厚的企业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
(三)坚持典型引导,提升员工的精神境界。要以开展争创“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和岗位标兵等活动,树立一批“干事创业、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和标杆,充分彰显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影响力,着力营造员工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二、倡导行为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以严谨的作风带动人
(一)以“贯彻《道德纲要》,塑造良好形象”为主题,全面开展职业道德规范化建设和行业行为规范建设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开展员工文明办公和职业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培训、诚信教育、“雷锋月”活动等,推动《道德纲要》和行业行为准则的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以“讲文明、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坚持“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联村保户接地气,惠民务实树新风”、“忠诚敬业用心”、“三亮三比三评”主题教育和思考、谋划、实践“三大课题”大讨论活动,把“知荣辱、践承诺、树形象”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党员培训和干部考核内容,纳入争创先进的条件,着力解决员工在“知荣辱、践承诺、树形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把文明创建活动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股室活动,全体员工要从我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文明市民、文明职工和文明家庭成员,树立员工“文明使者”的形象。
(三)以“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为主题,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要以反腐倡廉为重点,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管住“源头”,刹住“风头”,惩住“苗头”,多措并举促廉政,形式灵活抓教育,高筑党员干部的廉政“防火墙”。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进行正反面教育,使企业廉政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四)以“推行服务承诺,开展效能建设”为主题,深入开展思想纪律作风整顿活动。要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组织开展“改进作风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走前头”、“佩戴党徽上岗向我看齐树标杆”等活动,有力地促进员工工作作风转变。
三、健全制度文化,强化企业管理,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
(一)强化约束促管理。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超时默认制,完善党务、政务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体系,严格规范岗位工作职责和流程,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和督察检查等制度,使手握实权的党员干部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和管权。
(二)强化监督促落实。始终坚持把党内与党外监督、群众与组织监督、社会与家庭监督、上级与下级监督相结合,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采取定期不定期召开班子建设专题会议,认真听取一线员工及职工代表对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找差距、寻不足、研方法、解难题。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8.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篇八
学校安全工作之重,重于泰山。做好安全工作,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大好事。为此,我们进行学校安全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实践探索,按照“一岗双 责”的原则,全员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实行严密的流程化管理,落实学校各项安全制度和各岗位安全职责,构筑了无缝衔接的学校安全工作网络。
一、营造安全教育大环境,增强安全意识 1.安全教育时时讲
安全重在预防。在“关爱生命,无险防险,升级防范,常备不懈”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全市中小学和幼儿 园推行“1530”安全教育法,即“每天放学前一分钟、周 末放学前五分钟、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对学生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各学校和幼儿园结合自身特点、季节特点和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制定安全教育流程,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把讲授内容记录在班级的“1530”安全教育记录簿中。
2.安全教育人人讲
为了让干部教师“会讲”我们把安全培训列入全年干训、师训和校本培训计划,在校长、骨干教师、班主任、新教师的培训中,都专门设置了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我们还给全市所有班主任下发了《市民防灾应急手册》,普及安全常识。我们规定:市、县(区)两级安全教育干部每学期为基层授课不少于两次;学校校长每学期给全体教职工做一次校园安全形势报告,分管校长给全体教职工做一次安全讲座,学校安全教育干部开展班主 任安全培训不少于两次;每年定期对安全教育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促进安保人员专业化。
3.安全教育结合主题讲
学校利用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防灾减灾日”、“消防日”,以及国旗下讲话、主题团队会、社会实践等各种契机,通过举办法制报告会、防震示范校评比、开办消防知识讲座、组织收听收看应急管理知识讲座、发放安全教育相关书籍和光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形象直 观地对学生进行防汛、防雷、防溺水、防火、防震、防盗、防触电、防煤气中毒和交通安全等知识教育,使安全教育更加生动、丰富、全面。
2009年初,针对师生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安全隐患的 现状,我们确立了“加强学生心理监护机制建设,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的课题,全市11个区县的89所学 校、827名教师参加研究。目前,各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
4.安全教育进课堂
我们要求学校让安全教育进入课堂,做到五个“落实”列入教学计划,每两周一课时,做到课程落实;统一免费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安全教育教材,做到教材落实;开展安全教育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做到教学科研手段落实;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做到课堂渗透的落实;抓好安全课程开设情况检查,组织师生安全知识考核,做到效果落实。安全教育课开设情况已列入规范化学校达标验收的必查内容之一。
5.安全教育主动讲
我们每年召开新闻媒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见面会,积极参与广播电台“政务热线”、“12345”市民热线答复,进行校园安全工作情况通报、安全预警;在教育电视台开辟“中小学安全教育”专栏,组织“安全伴我行”演讲比赛,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开展安全教育宣 传活动,普及安全知识;落实校园“三有一开展”工作:
学校有固定的安全教育宣传栏,关键部位有警示语,有疏散逃生示意图,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些行动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有效增强了各界人士的安全预防意识。
6.安全预案常演练
我们加强安全预案的应急演练,积极开展安全避险和自救演练,学校和幼儿园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安全演练,在演练中做到有专业指导、有演练预案、有过程检查、有事后总结、有信息反馈。演练覆盖全体师生,保证演练质量和水平。
推行流程化管理,让人人都成为安全负责人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提出了“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和“零责任”的工作要求。“零事故”是指通过严密的工作,尽量减少直至不发生安全事故;“零责任”指通过教职工的尽职尽责,实现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零责任”
1.狠抓安全制度建设,全面推行“痕迹化管理”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在安全管理方面全面推行
“瘾迹化管理”,制定了学校安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求学校对开展的工作留有文书和电子档案。如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关于饮食安全的工作制度就有25条。这些“有迹可循”的制度不仅告诉师生们应该干什么,还告诉大家怎么办。2.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度
在已往的工作中,因为责任不明确,所以安全工作说了眼没说一样。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全面落实学校教职工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学校所有教职工根据工作特点,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这样一来,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
3.严格管理流程,实现全过程负责
我们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学校幼儿园实施安全工作流程化管理的意见》,推出了科学、规范、严密的流程化管理措施。它要求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及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按照每天工作的时间顺序和流程要求,完成工作所涉及的安全检查和安全防范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保障学校安全。如第十一中学落实流程化管理,学校安全工作有总的流程,具体工作有具体的流程,每天工作有每天的流程,做到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刻和每一个环节的安全工作都有检查发现、信息反馈、整改落实、事后监督和总结验收,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调动责任相关人的积极性,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为调动教职工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中小学普遍建立了流程化管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每年年底对安全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如市中区胜利大街小学在管理 中实施“四负责”原则:谁的学生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留学生谁负责。过去出了事,教职工都是往外推,现在谁都不敢掉以轻心,主动承担起了安全责任。
为了督促学校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市教育局每年根据季节特点定期开展消防、防汛、食品安全、建筑施、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技防”设施、安全档案等专项检查。另外,市、县(区)教育局安全科室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经常性督导检查,每周督察所属学校、幼儿园不少于两所,并撰写工作简报,对存在的问题加大复查督办的力度。
三、借助公安等专业力量,建立校园安全“防护网” 1.建立“三防”校园安防体系
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不仅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严密的工作流程,还需要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如何建设安保体系呢?首先需要出台相关的标准。市教育局和市公安局一道,建立起了相关的安保标准。
(1)“人防”发展专业安保力量 在“人防”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由校长负责、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的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并设立保卫机构,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求,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保安工资由市、县(区)财政支付。我们规定:规模在500人以内的学校,至少配备两名安全保卫人员;规模在500人至1000人的学校,至少配备三名安全保卫人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学校,按照不低于新增加学生数的2%。增配安全保卫人员。
我们还与市公安局一起,加强了学校保安的上岗培训,对涉及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岗位技能等进行专业培训,做到保安全员持证上岗;学校对保安进行日常培训,提高保安的实战能力。现在,学校和幼儿园普遍设立了校园警务室、治安岗亭,专职保安人员和法制副校长也全部配备到位。
(2)“物防”配置专业安全设施
在“物防”建设方面,全市各学校和幼儿园普遍配 齐校园安保器械,购置了钢叉、电警棍、橡胶警棍、木棍等器材,部分学校还购买了防割手套、防割服、对讲机、催泪瓦斯、勾脚叉,安装了巡更机等设备,特殊教育中心还为残疾学生专门配备了宿舍紧急叫醒、呼叫系统和消防专用防盗网。
(3)“技防”引进最新的安防技术
在“技防”建设方面,我们与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报警监控联网系统建设标准》,实施“技防设施建设达标工程”,各学校和幼儿园普遍安装了校园监控摄像头、红外线报警器、一键报警、周界 报警装置,对重点部位、重点房舍进行重点监控,并逐步实现与当地公安机关的视频监控联网。一旦出现险情,派出所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快速出警。
2.建立有效的财政投入和综合治理机制
为支持学校建立安全体系,市、县(区)加大了财政 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作为直属学校的安全 专项资金,拿出近400万元为全市70万名中小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险,以提高学校防范风险和有效化解风险的能力。
我们还形成了市综治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卫生、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气象、地震、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上下联动机制,形成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大格局,确保校园安全。3.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学生安全工作合力学校主动联系家长、社会,形成学生安全工作合力
9.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九
摘 要:随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企业文化价值和员工力量的现象日益突出。本文通过研究企业文化与社会及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法,帮助企业了解如何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力量,创造更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面对中西方管理模式存在的差异,通过企业文化连接社会文化,探究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应重视“人本”思想的应用,即员工的力量,通过将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促进打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1、对以人为本社会文化的认识
1.1儒家“民本”思想
儒家历代皆强调“仁”的思想,仁强调民本思想,可见对人的重视自古便存在。孔子强调君王要实施仁政以安民。君王通过学习仁道来提高自身对仁的认知,亲民爱民。通过宣传仁的思想,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儒家强调修身治国,修身即增加对仁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守孝悌,培养至善思想。通过引导社会对仁的重视,推动人与人之间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培养人的浩然正气,促进社会和谐,民生富足,这亦是君王仁政之道的要求。
1.2马克思的对“以人为本”认识
马克思宣传的唯物观中对物质做了具体的阐述,实际是在解释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强调,物质对人的生存、社会关系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但并不否定人的作用,因为物质是由人创造的。通过强调人在创造物质方面的作用,解释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改善彼此的关系,打造和谐社会,改造世界。马克思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意识进而完善自身认识,一定程度上讲,社会意识对个人意识具有决定作用。通过解放物质来重塑人的思想道德观,使人在社会中能够尽量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活动。个人属于社会,或者讲,个人无法一直脱离社会而存在,人本质上属于群居性生物。因而,通过解放物质,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社会,避免做物质的奴隶,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这才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意义。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见个人层面仍是追随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推进社会思想道德目标一体化,即凝聚全员力量,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但一体化不反对多元性,如同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强调优先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意识,重视人的作用,打造和谐社会,使精神文明建设跟得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是时代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
1.4西方“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认识
西方的管理学经历了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管理丛林阶段,进而形成了对管理学及员工比较正确的认识。西方管理学初期强调金钱对人的重要性,进而霍桑试验证明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人”,员工工作受所处的大社会和员工间小社会的共同影响,对员工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到管理丛林阶段,马斯洛需求的提出进一步强调人的作用,提出满足员工自我需求的重要性。人是“复杂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员工需求,重视员工的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1.5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认识到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的大方向,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实际以及希望达成的文化建设目标,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培养员工形成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
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方法
2.1发挥多种文化因素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各有长短,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立足自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通过正确分析企业文化发展现状以及企业想要达到的文化建设目标,吸收马克思唯物主义价值观、西方管理价值观、中国传统人本思想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的融合,打造独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通过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工作打造动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员工素质的认识,健全员工的人格、道德素质,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自身价值观相统一,打造和谐的企业工作环境。通过重视员工的作用,给员工以充分的尊重,满足员工自尊心,提高员工的自我认同感,进而帮助员工进一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2.2打造以人为本的机制
通过完善公司人才机制,实现员工的自我认同和公司认同,促进员工培养超越意识,实现自身进步。通过建立平等的福利机制,打消员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员工更好的为事业打拼。通过组织员工培训学习,不断丰富员工知识文化,提高员工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建立消费者为主的机制,秉承“顾客即上帝”的理念,引导员工重视消费者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打造分享型管理模式,谋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公司短期资金短缺问题,降低投资风险。通过发挥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的作用,可促进以人文本机制的打造,进而推动公司文化建设。
2.3资源利用与人文机制打造结合
企业要重视员工的作用,满足员工自身需求。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及时对员工自身问题和其他问题进行开导解决,关注员工家庭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培养员工健康心理,提高员工自身承受能力。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员工道德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员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发放内部报刊、开办交流分享会、组织文化活动等调动员工集体参与,增强员工归属感、认同感,避免员工将自身情绪带进工作,降低人才流失速率,打造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小结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做出的正确策略,通过对中外文化的融合,取儒家“仁爱”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模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凝聚力,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0.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篇十
发布时间:2006-07-28
点击次数:
安徽省电力公司
安徽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以电网经营为核心业务,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电力能源保障和优质服务的重任。2005年,公司完成售电量533.82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27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完成20.1万元/人?年;在国家电网公司企业业绩考核中综合排序位居第七,获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并已连续3年在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中获满分。安徽电网取得了安全运行6000天的优异成绩。
近年来,面临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实,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通过“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在电网企业内质外形建设方面明确了具体内容和标准;围绕企业价值观架构,提出了建设“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安徽省电力公司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实现在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进行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为此从安全文化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通过电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使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落地生根,实现“安全基础扎实”愿景目标。
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突出实践性,强调系统性,注重操作性;同时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推进过程的管控,不断巩固、丰富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内容和成果。
图1: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实施框架图解
一、突出实践性,安全文化建设精心策划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实践性,使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落地。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框架体系形成于2003年。期间,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循环,从提炼总结,构建出较为成熟、完整的安全文化建设框架体系,到强化宣传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对企业实际安全管理工作的结合和指导作为最根本的标准。
1、成立安全文化课题小组,组织课题调研。省公司成立了安全文化课题组,首先是对基层单位安全文化现状进行了摸底,对各单位成功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广泛收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其次,对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做法进行分析比较。在这期间,课题组深入基层,分别召开市公司、工区和班组层面座谈会,深入了解基层和分析一线员工对于安全文化具体实践的需求,教育和引导员工知晓“安全文化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建设安全文化”的问题。
2、总结提炼,构建安全文化建设整体框架。经过召开座谈会,充分讨论酝酿,在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安徽省电力公司先后出台了《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两份指导性文件,确立了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框架,提炼出了“设备、制度、素质、环境”四个方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内容,明确了安全文化管理的流程、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同时还针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制定了《班组安全制度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关于供电企业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的意见》等支撑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3、宣讲发动,让理念深入人心。为了引导、教育员工进一步知晓、理解和认同公司安全文化理念,省公司加强了宣讲发动,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抓住两头。一方面对基础较好的单位进行重点推进,不断深化和丰富安全文化建设内涵和实践案例。另一方面,深入基层进行宣讲,灌输安全理念,指导基层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接受培训的班组长及以上人员达到2000多人。由于安全文化的理念来源于实践,注重与现场结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很快便深入人心,为进一步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二、强调系统性,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完整
通过对电网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和系统的归纳,安徽省电力公司从“提炼安全理念,抓好安全培训,落实安全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夯实安全基础”等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出发,提出从“设备、制度、素质、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全面系统地具体落实和有效实施安全文化建设任务。
1、保证设备健康无损,构建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设备文化建设理念:“健康无损、维护及时、运用规范”。设备是企业经营的物质基础,也是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形象。设备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本质上是人的认识和观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和观念水平,就会有相应的设备质量标准和设备形象标准。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对设备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设备管理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外形内质俱佳的设备、科学严格的管理、及时细致的维修保养、正确规范的操作运用才能保证安全运行的要求。通过设备管理这个环节打牢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
2、保证制度有效执行,构建安全文化的制度体系
制度文化建设理念:“因地制宜、简洁实用、操作性强”。制度文化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形象和水平,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保证。目前电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因所(班组)而异、简洁实用的规章制度,缺少对制度的执行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徽省电力公司理顺生产各专业的管理体制和机构、岗位设置,建立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运作机制,仔细梳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站、所和班组,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建立一套比较实用、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在进行制度建设时体现人性化,让员工感受到执行这个制度是对自己的关爱,对别人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规章制度的落实重在明确责任界面,提高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实现人人都是安全点的要求。
3、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构建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 素质文化建设理念:“提高素质、体现价值、保障安全”。实现安全生产,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人的素质决定。因此,提高员工素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素质文化建设中,安徽省电力公司从电网企业的每一个岗位做起,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重在抓好一线员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员工素质达到岗位要求,既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从根本上讲,更是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徽省公司系统建立了安全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等方面应试试题库。通过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岗位技能;通过考试考评,形成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增强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心;通过创造安全文化氛围,转变每一位员工的安全观念。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4、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构建安全文化的外部条件
环境文化建设理念:“规范有序、展示特色、享受环境”。环境状况体现管理水平和审美境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对人的情绪、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作用。安徽省电力公司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环境,使员工所处环境既具有约束作用,又具有展示作用。约束作用体现在规范有序上,指示、提示、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比较完备,体现对生命的关爱,有利于安全生产。展示作用体现在各自的环境特色和审美情趣上,让职工身处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享受到工作的快乐,体现快乐工作的境界。
三、注重操作性,安全文化建设方法独特
1、以星级变电站和高等级线路的创建与考核评定,推进设备文化建设,实现电网设备的标准化管理。公司制定了输电、变电、配电设备的质量标准和管理维护标准;制定和修订了变电站等级评定办法、输电设备评价办法、配电设备评价办法;制定和修订变电工区、线路工区和配电工区管理评价办法。省公司成立星级变电站评定领导小组,每年从设备外观、检修与试验、技术管理和性能指标等四个方面对变电站内16类设备和生产场所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得分和质量评定得分结果,对110kV及以上变电站进行等级评定。等级分为二星级至五星级变电站和非星级变电站共五等。经过3年时间的不断完善和管理提升,到2005年底,公司已评出3座220kV五星变电所,17座220kV四星变电所、17座220kV三星变电所和20座220kV二星变电所。
依据《安徽省电力公司输电设备评价办法》,开展对全省线路进行等级评价。总分为200分。其中设备运行质量状态100分,根据设备新旧程度、运行指标、缺陷情况和灾害专项设施配置等四个方面评分确定;设备运行维护管理100分,根据设备的巡视、检修、维护、防灾害与外破工作和基础资料等五个方面评分确定。到2005年底,公司系统已评出A级220kV线路42条,B级60条。A级110kV线路90条。
2、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认真梳理、制订简洁适用的规章制度,建立面向现场、便于执行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执行力。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从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班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开始梳理。其中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包括生产设备管理(检修、维护、消缺、更新改造等)、技术规程制度、电网及设备运行(含调度)管理、基建技改工程承发包和临时工管理、文明生产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三措一案”、“两措”、事故调查分析报告、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安全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等管理制度;班组管理制度包括班组建设、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及岗位动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班组民主管理等。
安徽省电力公司还制定了《班组安全制度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具体规范制度建设。目前,公司系统各单位已按照国家、政府、电监会颁布的法律法规,国家电网公司、华东电网公司颁布的规程制度,省公司颁布的有关制度,市公司级制度,工区级制度,班组级制度等6个层面,按“重点掌握”、“熟悉”、“了解”和“一般了解”四个层次标准进行梳理、修订完善,形成了“因地制宜、简洁实用、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知识共享,互动学习。此外,相应建立配套的闭环记录、反馈、考核和奖惩运作机制,加强对制度贯彻的执行力。
3、强化岗位技能培训与应制度,引入培训—合格—上岗竞争机制,促进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从事安全生产的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的《岗位说明书》,对从事相应岗位的人员在知识层次和技术技能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为从事安全生产的各类人员设置了准入“门槛”。公司将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作为提高安全素质的最重要手段,制定下发了《关于供电企业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的意见》,全面贯彻生产岗位员工应试制度,并结合企业、工区、专业的特点和员工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分25个专业工种建立了员工培训试题库,试题库分为共性题和个性题,强调将试题内容与岗位实际和现场要求结合,随时进行补充设计,并依此每年组织培训和考试,将培训考试情况与考核上岗、薪酬兑现等联动。公司倡导通过团队学习、“导师带徒”、现场教学等方式提高学习的效果,增强员工技能和安全素质。在培训形式上,既有“请进来”的专项培训,又有“走出去”的集中学习。
此外,公司还大力开展各项劳动竞赛,在生产人员中开展反事故演习、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活动,激励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积经验,做安全生产和岗位成才的表率。开展了省公司层面上技术专家,首席技师的评选认定,提高受聘的技术专家和首席技师的待遇,并充分发挥其带动和引导的作用,为技术和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员工安全素质的全面提高。
4、大力营造和谐的软硬环境,创造一个“环境与人,环境与设备和谐共存”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硬环境上,主要突出作业场所、管理场所和室外场所三个部分:作业场所正确统一使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视觉识别(VI)系统,规范使用各种安全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做到工作场所宽敞明亮,通道畅通,视野开阔,物品摆放有序。管理场所设置安全宣传栏,及时报道安全生产状况和先进事迹,对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进行宣传。在显目位置设立安全生产无事故记录牌,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室外场所主要是通过绿化、美化、净化,达到地面通道平整、畅通,无积水、积尘。近年来,公司系统还在生产运行场所广泛开展了“共建绿色家园”活动,进一步营造舒适的外部环境。“环境与人,环境与设备和谐共存”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初步实现,营造和构建出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氛围。
此外,在打造安全设施标准化建设上,安徽省电力公司致力于工作现场危险点的消除和安全环境的营造,投入数千万元,全面实施电力设施和工作现场标准化建设,使各类设备、设施和安全工器具标准化。在登高作业施工中,普遍使用攀登自锁器,防止踏空、断裂等意外高空坠落。在变压器检修时,采取在龙门架上悬挂速差控制器等措施,实现了高空作业的100%防护。安徽公司持续改进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开展了安全文明生产总体概念设计,实现了“策划可控、实施受控、监督在控”的目标。工程现场初步达到了“设施标准、行为规范、施工有序、环境整洁”的要求。
四、加强过程控制,安全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理念的灌输和笼统的要求上,还要通过具体的管控手段和方法来评价、推进,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提高,效果长远。
1、运用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价。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实现。近年来,安徽省电力公司通过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原理来具体实现精细化管理,加强对基层单位重点工作项目的管控力度。每年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省公司重点目标管理课题,制定了中长期远景规划和工作要点,在每年印发的目标管理课题体系中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要求和评价标准。同时制定管理控制计划,明确在相应的时间段里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求。实施月报工作制度,对基层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定期调研和点评,将考核的结果纳入到对基层单位的三项责任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之中。省公司党组对于安全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部署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公司还多次召开相关的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2、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制度的执行是企业实现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安徽省电力公司通过加强执行力建设切实保障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省公司党组对基层单位执行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求各基层单位党委要构建制度执行的保障体系,逐级分解并明确各级党组织在保障体系中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党委要主动深入一线、走进基层了解职工思想和各项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每个领导干部要重点帮助指导一个或几个部门加强制度落实,对于严重违规违纪、威胁安全生产的人和事,要落实帮教责任人,有重点地做好工作。二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做执行制度的表率。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制度、自觉执行制度、主动维护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权威性,带头执行按制度办事的原则,明确制度执行各个层面的责、权、利,有效授权,合理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和组织执行力。三是培养员工对执行制度的认同感。在员工中牢固树立“执行制度不是对职工的约束,而是对职工的关爱”的思想观念。营造“执行制度就是尊重自己,违规违纪必然受到处罚,遵章守纪就会赢得赞誉”的良好氛围。公司还开展了向解放军学习执行力活动。向解放军学习养成教育、使命教育、纪律教育和榜样示范教育。培养员工追求卓越的精神,培育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服从执行意识,对严格执行制度的人或事,公开点评,表扬鼓励,使遵章守纪真正成为企业的风尚和行为习惯。
五、巩固好局面,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启示
通过近几年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徽省电力公司的安全生产局面成效显著。自2002年以来没有发生人身重伤及以上事故、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截止到目前,公司电网安全运行6000多天,公司连续3年在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中获满分,2005年,公司获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总结在安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理念先进,内容系统。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一项基本工作,但是缺乏先进文化的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很难实现“可控、在控和能控”。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安徽省电力公司吸收和借鉴了当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文化理念,结合电力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全面构建安全文化建设框架体系,“设备、制度、素质、环境”四个方面既符合当前的企业实际,又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可操作空间。在具体实践和创新上易于让生产一线员工接受。
2、机制健全,层次清晰。安全文化建设要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系统,不仅要靠对安全文化理念的灌输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安徽省电力公司通过目标管理来确保安全文化基本目标的实现,利用调研、点评等形式加强过程管理,实现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和推进。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上,由省公司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主要任务和具体内容要求,基层市级供电公司负责在框架以内的具体实施、丰富和完善。在省公司系统内形成整齐划一的安全文化建设推进模式。
【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推荐阅读:
旅游业构筑转型09-08
构筑安全堡垒 打造平安和谐校园07-11
中级建构筑消防员实操09-26
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07-15
薪酬管理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系11-05
赛罕区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12-05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11-14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11-23
以人为本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论文07-09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