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精选14篇)
1.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一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高校教学管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与学校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工作紧密相关,是高校基层教学单位最直接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起着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务处与院(系)间、教师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各系与各职能部门联系的纽带。同时还是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教学秘书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而教学管理工作对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顺利实施教学,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秘书与教学管理的内在联系
所谓教学管理就是指高等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栋梁之才,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发展民族经济,最终提高人类生存质量而建立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把拟定的教学计划科学地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经周密地组织协调,监督管理,使教学秩序按部就班,顺利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教学秘书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院的教学质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关系中:一是学院与各教学单位之间。学院有关教学方面的要求可以通过教学秘书来传达;各教学单位在教学上对学院的反馈也通过教学秘书来反映。二是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在教师的教案、讲义、教学大纲、教师手册等方面的要求及教学任务、教学进度都需要由教学秘书传达给教师。三是教学单位与教师之间。各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教研活动等事宜的安排都需要教学秘书来沟通与传达。四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对于在教学方面出现教师之间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及时间要求上发生冲突时,需要教学秘书来沟通协调。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等,也需要教学秘书反映。总之,教学秘书是教学组织者的参谋和助手,是贯穿教育思想的纽带;教学秘书是教学计划的中转站,实施教学计划的神经中枢;教学秘书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其思想理念、工作作风直接反应出一个学院的精神面貌;教学秘书是教学运转的程序库,是收集、反馈教学信息的中心;在这几个主要的关系中教学秘书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从而保证顺畅的信息沟通,保障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秘书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出谋不决策”,把握以学院、系的大局为重的原则。所以,充分认识到教学秘书工作在教学管理中重要性,是激励教学秘书工作信心一种催化剂,对更好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
1、教学秘书是教学主任的得力助手
帮助教学院长处理大量的教学日常事务工作;教学秘书与教师、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他们除了把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教学信息以及规章制度及时高效传达教师、学生外,同时还要把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上去,确保学院的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转。
2、协助教学主任制定或修订教学计划
因为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学秘书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与学院教师的实际人数,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学期、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环节,使教学环节得以有序进行。
3、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秘书在工作中,竭力协助教学主任实施教学计划,协助领导进行教学检查,并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了使教学秩序正常稳定,对于个别教师有事请假调课、停课情况,他们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和学生,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教学秘书经常深入教师和学生之中,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收集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学主任,以便改进工作,保证了系院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参与教学管理环节
教学秘书可以参与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的建立等教学管理环节,并运用环节控制理论进行有序管理,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从而可以规范和协调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对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课程安排方面,教学秘书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讲授课程的课时及门数,要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教学秘书可以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建设评估等了解教风状况,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以信息沟通为渠道实施控制,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籍管理方面,教学秘书要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及时审查学生课程考试成绩、记录学生的奖惩情况和学籍异动情况、及时整理学生成绩和学籍档案。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教学秘书要根据有关规定,对各种教学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
三、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作为领导耳目,为教学献计献策
因教学秘书直接参管教学事务,时时聚精会神,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细微误差,身为教学秘书,明察秋毫,及时向上反馈信息,快捷启动应急预案,使教学管理重新步入正轨,从而使教学方案达到最佳谐振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精心编排教学教务计划,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教学秘书将学院的治学理念、教学任务、教学计划等通过周密安排课堂教学,及时贯彻落实于师生之中,把握教学实践环节、随时做好了考务工作、学生成绩管理和学籍管理工作。同时,教学秘书合理安排了各学期、各年级、各教研组的教学实践环节,周密地进行课程安排,使任课老师在每节上课时间上不冲突,学生上课地点不冲突。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教学秘书协助教学院长组织、协调学生举行各届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他们在认真地做好考务工作的同时,编排考试日程,收取考试结果,入档存案,随时提供学校评估办检查。他们与相关领导一起,结合学院实际,展开教学评估,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大教学监督力度,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教学秘书一丝不苟做好教学管理档案的收集、整理。教学文件、教学工作总结、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关材料: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要的活动记载、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学术活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文件、学籍管理文档、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总结、学生的毕业论文、试卷等存档工作,对学院的教学历史立下典藏之功。
四、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秘书这个特殊的管理群体,无论在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育改革;还是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之上,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作为现化高校的教学秘书,要勇敢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更加主动、深入地为领导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信息依据,做好参谋助手。
【参考文献】
[1]何坦野.秘书文化论[M].杭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张勤.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2(9).[3]段玉玲.重视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J].高教论坛,2004(2).
2.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 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生活经历, 所以大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同时, 他们之间又有着极大的差异, 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长经历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别、地区间的差异等。因此,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 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 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 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无限夸大后果, 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 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 同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完美而理想的, 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当挫折来临之时, 束手无策, 痛苦不堪;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小失败、小挫折, 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愈加消沉, 情绪也愈加恶劣, 心结难开, 难以自拔。
(二)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毫无疑问,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顺利地完成学业?如何学业有成?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面临的问题。
目前, 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学习动力缺乏, 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能力,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高校教育与过去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少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知识, 这种困惑会对其将来的学习带来影响, 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乏味, 经常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热衷于网络游戏;由于屡次考试受挫, 学习的积极性已基本磨灭, 再加上没有较好的自我调解能力, 造成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 虚度光阴, 只为混文凭, 等等。
(三)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结果。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
1. 自我为中心型。
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 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 固执己见, 惟我独尊, 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2. 多疑型。
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 防备心过重, 怀疑一切, 这就是多疑了, 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且会挫伤别人的感情。
3. 自卑型。
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 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人际交往活动, 使人性格孤僻, 而且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 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
所以, 学会自我反省与自我调节, 必将会对解除交往心理障碍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安全教育的推进作用
(一)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对自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 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 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 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高校安全稳定教育往往侧重于发现问题后再解决问题,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 揭示事物本质, 这就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独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传统观念, 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的全过程施加作用, 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他们接受正确的安全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今天, 我们要进一步开拓、创新, 在安全教育中突出发挥心理教育功能, 引入心理教育原则和方法, 要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发展性、差异性、主体性、活动性、保密性等原则和心理方法, 并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这样有助于增强安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要把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 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安全教育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都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安全教育者深入学生中, 避免“空对空”, 运用心理学知识及规律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 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 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 采用不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 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必要的帮助, 防患于未然, 才能增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传统安全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 主要体现在:忽视特殊群体的研究。
1. 缺乏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研究, 而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
如: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环境、新生活适应问题, 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主, 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
2.
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忽视分类研究不同群体 (如高校男女不同性别群体、各类社团组织等) 、不同历史时期中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3. 忽视特殊心理的把握。
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 不同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 忽视该差异, 不因人施教, 安全教育只会收效甚微。如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教育者教育中夸大其词, 宣传、批评某人某事过了头, 使人产生反感。做安全教育工作时简单粗暴, 居高临下, 说理不足, 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4. 对“挫折心理”个性化研究严重缺乏。
个别大学生一旦受到挫折, 缺乏适时引导时, 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焦虑不安, 甚至发生精神失常,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安全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的问题, 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因人而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深入大学生中, 把握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 了解事情真实面目, 客观公正处理每一件事, 讲道理, 以理服人;要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谈话的艺术, 增强感召力;要多与大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态度诚恳, 感情真挚, 讲话富有人情味, 这样才会使教育者易于接受。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已受到影响和冲击。文章从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入手, 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安全教育领域, 对于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秀伦.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其调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1999.
[2]龙建成.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J].理论前沿, 2000.
[3]段鑫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03.
3.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三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人文性 健全人格 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案例2:记得在《鸟语花香》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一听这是什么鸟?看一看这是什么花?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我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我们家乡有哪些花和鸟?”、“你看见过哪些独特的花和鸟?”、“你最想成为什么花,什么鸟?”、“如果你是花,你是鸟,你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从花和鸟的生活习性、色彩、特征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产生了动手设计制作的欲望。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已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在创造自己的“花”和“鸟”;而有些同学则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互相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案;更有甚者,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花和鸟、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望。在剪剪、贴贴、画画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戴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头饰,和着《春天在哪里》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欢声笑语,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不正是体现在美术教育中人文学习最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吗?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案例3:在《童年的手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畅言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乐事、趣事、傻事。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都轻松愉快地在泥巴上压上了自己的手印,有的同学还在泥巴上用铅笔画了起来,我问他们在画什么呀?他们十分神秘地告诉我:在画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希望将来能如愿以偿。当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再现。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案例4:在《彩球滚滚》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废纸满天飞,环境受污染的录像。学生马上对此情此景发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废纸是一种污染,那里的人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纸屑,使得废纸满天飞,环境变差了,一点也不美了!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一触就发,通过将一张张废纸运用新颖、独特的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有的用水彩笔、油画棒将纸球涂上颜色;有的用彩纸装饰纸球;有的将纸球放在调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版
[3]鲁道夫•阿恩海姆(美国):《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4.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四
[ 内容摘要]:1945年,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当日本人带着无尽耻辱和不甘撤离马鞍山钢铁厂时,有日本专家断言:“不出十年,马鞍山钢铁厂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美的牧马场。”几年前,中日夏令营较量后,有日本教育界专家说:“十年、二十年后,打跨中国人的不是军事、不是经济,而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这话犹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我认为: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该是素质教育PK传统教育的时候了!本文谈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 美育
素质教育第一次提出到现在已历时20多年,但我们深入学校、课堂、学生和家庭时仍会发现,学校的课堂形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家长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成长空间等实质性变化不大,分数本位、考试中心、教师权威仍然强有力地主宰着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面对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人的素质问题 一.美育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润滑剂。一提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人们就认为他们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你打倒我,就是我打倒你,以至于搞素质教育就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谈分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素质教育就是针对应试教育把应付升学考试作为惟一目的而提出来的,它强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但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排斥应试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摒弃应试教育中把考试当作惟一目标的错误的指导思想,不过分追求分数,而仅仅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应试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把美育渗入教学实践中,知识便带上美丽的衣服,吸引学生去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经常做实验,使知识学得活,没有因沉重学习负担而导致厌学情绪。所以美育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的沟通起来,可以说美育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润滑剂,突破点、纽带。
美育是中小学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更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是精神文明范畴,美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语文教学中有文字美、结构美、语句美等;数学教学中有形式美、数字美、对称美等;体育中有动作美、造型美、体型美等;音乐中有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美术中有构图美、造型美、色彩美、线条美„„总之美育是培养学生辨是非、识善恶、懂美丑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教育。因此,我们应加强美育,让美育在各学科中交织、渗透、强化,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完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似乎在打开人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感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也就是把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德,使人们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道德教育,可以收妻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这是孔子关于教育的三种境界。“知之者”,是从道理上使受教育者认识、懂得为何这么做;“好之者”,则是使受教育者把它当成一种爱好,习惯于这么做;“乐之者”,则是使受教育者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这么做。三者相比,后一种自然是最高的境界,而美育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雷锋为人民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以此为乐,以此为美,以此为荣。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得好:“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感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道德尊严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道德信念。这些都说明,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情感动力。
由于美育有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在德育中运用美育,可以使德育的抽象理论,变成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使道德的理性说教,转华成为情感的感染,使强制性的他律成为自由的自律,这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的美育方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情感 的因素,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可能说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道德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一个是美,一个是爱,爱与美让人欣赏纯洁,向往高尚。三.实施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解决一个“真”的问题。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用。通过美育,能够以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进,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们的科学研究,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证明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他们善于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原则,以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审美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记得有一位化学教师,在讲化学课的时候,他没有先讲化学原理和公式,而是把一颗晶莹美丽的金刚石摆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就被这颗美丽的宝石吸引住了。大家瞪着双眼静听老师的讲解.老师问学生:“当你看到这块宝石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大家不约而同的回答:“太美了!”老师又问:“你们知道这块宝石叫什么名字吗?它为什么这么美丽吗?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呢?”老师讲解了金刚石的构成元素,列出了它的化学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也得到了审美享受,并由此产生了对化学的兴趣.学生们更爱上化学课.因为学起来不枯燥,不费力气.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是从美的欣赏开始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去探究科学的奥秘.美育可以促进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智能的开发.美感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既然创造力是一种求异、创新、创美的能力,就必然离不开美感.美感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的心里感受,是一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多种心里因素的综合心理过程.美感中的审美感知为创造活动奠定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否则,创造活动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审美感知还为创造活动练就了一双会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他们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去发现和筛选新奇的和美的事物.审美想象更是为创造新的、美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去创造美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因此,美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四.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5.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五
【摘 要】新时代高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创新与繁荣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转变思路、培训师资、丰富内容以及完善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6.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总结 篇六
家庭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家庭中亲情和血肉的力量,使孩子对家庭有了最高的信任度。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要求以及对孩子的信心都是最具支配力的。
另一方面,儿童尚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及选择能力。他们没有能力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人生,正确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好的家庭教育状态,不同的家长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所成就;有的只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平安;还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拥有财富或显贵的地位。这些都是家长们的期待,无所谓对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和社会大背景融合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融合不可分割。因此,现代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发展前景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地只求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以及更高的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他们步入社会后,如何在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7.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七
如今是高科技的时代, 书法的实用性确实不比键盘强。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书法教育逐渐走向标准程序化, 人们很难有闲情去追求心灵的修养, 难以无功利性地追求一门艺术。然而, 对于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 我们有责任一代代传承下去。正如郭沫若所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字, 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 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 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 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练字、写字可以逐渐消除这些毛病。”[1]换言之, 书法在现实生活中虽不如古代实用, 但是它所蕴藏的精神财富却是取之不尽的, 有必要重新认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过观摩临帖, 在欣赏书法作品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林语堂说:“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 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 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 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 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 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 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2]可见,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书法作品中的线条、形态、姿势、布局、结构、空间等都有一定的讲究, 都在无言中传达一种美的感受。
在墨色美上, 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有严格的要求, 在点画墨色时, 或遵循重点原则, 或渐变原则, 或均衡原则等, 通过对墨色的巧妙搭配, 形成一种难以言表的墨色美, 从而创造出深邃、幽静、淡雅等令人惊叹的意境。在形态美上, 每种字体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 在线条结构的变化中创造出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书体。如严谨工整的楷书、古朴端庄的隶书、潇洒灵动的行书、飘逸洒脱的草书、典雅森严的魏碑等。在空间意境美上, 古人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通过文字、形态、空间、章法等巧妙的组合, 在字里行间蕴含一种令人想象的意境, 传达书写者的情感和魅力, 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获得心灵上的体验。如毛主席的草书《沁园春·雪》, 其意境大气雄浑, 锐力磅礴, 给人一种豪放潇洒美的享受, 让人不禁折服于毛泽东同志的威武气魄, 这便是艺术境界。
学生在观摩临帖学习书法时, 通过欣赏各大书法家的优秀作品, 获得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在一种美的画面中感受艺术的力量。蔡邕在《笔论》中言:“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 若飞若动, 若往若来, 若倒若起, 若愁若喜, 若虫依木叶, 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 若云雾, 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3]在各种书法作品中, 学生可在字体的粗细、浓淡、滑涩、刚柔等方面体验书法的艺术形象, 获得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在书写者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精神情感中获得一种心灵美的体验。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
二、通过欣赏书法作品, 可陶冶情操, 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实, 每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一首诗, 一篇文言文, 或是一个故事。一方面, 当学生在学习书法作品时, 会同时受到这些传统文学知识的熏陶, 潜移默化中吸收一些历史文化知识, 这无疑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极大的帮助。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岳飞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赵孟頫的《千字文》等, 都是中华民族经典的古诗文作品。学生在临摹时, 不但可以学到不同书法家字体的写法, 更可以了解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内涵, 增强自己的历史感。另一方面, 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时, 可以感受到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和志向追求, 从而获得勉励, 提升自己的人格思想水平。祝枝山在《离钩书诀》中云:“喜则气和而字舒, 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则气郁而字敛, 乐则气平而字丽。情重轻, 则字之敛舒险丽, 则有浅有深, 变化无穷, 气之轻和肃壮, 奇丽古淡, 互有出入。”[4]可见, 书法家在挥洒笔墨时, 常常会受到情感和体会的影响, 并将其所见所闻、内心思绪寄托在字里行间。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予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5]“其发于笔翰, 则刚毅雄特, 体严法备, 如忠臣义士, 正色立朝,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5]颜真卿的书法, 刚毅稳重, 力道雄厚,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凛然正义之气, 许多人在欣赏其作品时都不禁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古人常说字如其人, 历代许多书法名家正是因为在书法作品中蕴含他们端正、刚毅、豪放等高尚人品, 将书法作品人格化, 才令世人一直敬佩仰慕。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通过认真品读书法家的作品, 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情趣和人生阅历, 更可以学得他们对人世的态度和高尚品德, 从而体会做人的道理, 勉励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如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感受一种宁静高洁的人生态度;在黄庭坚奇崛诡谲的草体中学得出世之道和面对世俗沉浮的洒脱;在颜真卿的《祭侄稿》中体会那种乱世当道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等。
三、通过练写书法的过程, 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做事的恒力。
东汉书法家蔡邕说:“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采, 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6]今人潘伯鹰在《书法杂论》中说:“写字必须戒绝两个恶习:一是浮躁不耐烦, 二是淡名好异。”[7]可见, 要学好书法, 必须持之以恒, 勤学苦练。现在学生往往做事易冲动、意志薄弱, 难以持之以恒。书法对书写者有严格的要求, 不仅要立姿取势, 手随意运, 还要气贯神足, 意在笔先等。学生只有勤于练习, 坚持不懈, 不怕失败, 才可以写出好的作品, 这就是对学生意志力的一种锻炼。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力和毅力, 形成坚持不懈的品格, 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乃至处事都有莫大的帮助。同时, 书法创作时追求一种静的境界, 要求学生能心平气和, 戒浮戒躁, 才能不受干扰。东汉赵壹的《非草书》中有记述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争学草书的情形:“专用为务, 钻坚仰高, 忘其疲劳。夕阳不息, 仄不暇食。十日一笔, 月数丸墨。领袖如皂, 唇齿常黑。虽处众座, 不逞谈戏, 展指画地, 以草判壁。臂穿皮刮, 指爪摧折。见缌出血, 犹不休辍。”[8]可见, 书法对学者的耐性和恒力要求之高, 从古至今, 大多有所成的书法家都是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 才得以修成正果。在他们这种毅力的勉励下,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书法中逐渐形成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宁静的心态, 培养冷静淡定的思维, 不会太冲动浮躁, 这对他们的人生无疑有极大的益处。
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刘炳森说得好:“写字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 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认知上去。”[9]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字体形式, 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内心思绪的抒发, 以及个性的展现。社会在进步, 但书法不会被遗弃, 因为在它身上承载着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需要我们共同继承弘扬。现代书法教育关注的更多是视觉的美感, 而忽略书法对学生内在休养的培育。为使学生能更加喜爱书法, 增强社会对书法价值的认识, 学校应重视书法对学生育美方面的作用, 改善教学方式, 提高书法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汤其虎, 秦吕杨.谈谈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青少年书法杂志, 1998 (4) .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89.
[3]青少年书法:青年版.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3 (3) .
[4]书学集成 (元-明)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623.
[5]姚淦铭.朱长文续书断.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308、296.
[6][汉]蔡邑.笔论.四库全书:子部, 书史会要:卷九.
[7]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571.
[8]闰玲.书法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302.
[9]倪文东.书法维赏.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4:156.
8.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八
关键词:就业 创业 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68-01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工作,而职业指导侧重于指导适合做什么工作,是对终身从事职业的指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只抓大学生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是“临阵磨枪”,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归根结底凭的是心理素质、做事能力等综合实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整个在校期间抓起,才能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因此,很多学校从“大二”开始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導大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刻苦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促进就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设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1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贴近学生就业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职业指导为载体,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形势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选人、用人各个环节的问题认识逐步深化,相应的育人策略也必须进行调整,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职业指导服务将成为大学生指导工作的突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融合在职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
2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在创业教育中,高校教师教育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掌握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增强创业必需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实际上,这些内容与就业指导是相一致的。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敢于竞争、大胆创新的意识的培养,健康心理潜质的养成,就业能力的提升,甚至讲授大学生创业的模式以及成功案例分析。所以,在就业指导中渗透着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新的载体和工作重点,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是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紧紧把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工作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个载体,以丰富自身内容。
2.1 创新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毕业后就具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也要开阔思路,善于学习,寻求多种形式的就业。
2.2 择业品德教育
择业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在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的同时,也在将学校接受的做人做事教育的道理放到现实中进行检验。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一旦在择业中得逞,将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容易强化对学校教育是一套,在社会行为中又是一套的德育两面性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强调对大学生的择业品德教育,让大学生牢记,要把德摆在第一位,讲诚信,讲大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诚信观和法制观。
3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
大学生从求学到求职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三盲现象”:盲目选择专业而不考虑自身特点,盲目学习而不清楚自己优势与劣势,盲目择业、就业而不注重自己的长远发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面对现实情况,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承担起指导的任务。
3.1 明确就业方向
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要进入职业领域,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长远打算,学习缺少原动力。因此,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己将来的岗位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3.2 做好职业规划
做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特质进行重新审视,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认真思考并使其具体化,明确自己的追求,增强可操作性,使大学生能够有意识、有选择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训练。
3.3 高校的任务
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和整体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课堂教学和
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及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
4 结语
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大学生多办实事,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加强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扎扎实实的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柴志明,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9.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篇九
德育对小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只有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内容通过以下几条来阐述:
一、以生命影响生命,提高教师教学德育意识和强化德育课程意识
教师的德育意识必须强化。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
教师的表率意识必须强化。教师是学生心智启蒙、培育、发展的导师,是学生心中睿智聪颖和德行高尚的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衣着服饰都可能是学生关注、品评、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从外表到内心都必须是学生的表率。老师写字的一个动作、上课说话的一个表情、讲课时的举动等等都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小学生的模仿力是最强的时候,所以说,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甚至上课教学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不起眼的一句话也应该注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品徳优良的学生。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做;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要首先掌握,“给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要学生养成的行为规范,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当老师的要首先模范遵守;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
二、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构建德育教育框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周围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认真学习,热衷于玩电脑、游戏机,甚至赌博等。要纠正这些不良倾向,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政治那样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仅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领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试成功的乐趣。
我想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灶,这种教学情境在学生大脑中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对于不善思索的学生来说,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及创造的价值。对优异者则受益更多,这各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宽阔的舞台,发挥其辐射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语言更明晰。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这种同龄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容易使他们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五、从“心”出发,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提高。
(一)以真诚的关爱激发他们的向上意愿
铁不能因恨成钢,苗不能以拔助长,只有靠船下篙,因人施教,以真诚的爱去体谅我们的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求学向上。
(二)以欣赏的心态对待他们的点滴进步
10.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十
摘要:阅读是幼儿教育工作中重要一个组成部分。阅读在幼儿阅读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阅读教学的各种作用,才能更好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发挥阅读教学的这些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在借鉴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幼儿阅读教学实际,浅显地谈谈阅读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阅读;幼儿教育;重要作用
阅读是幼儿了解大千世界的一扇窗户,阅读是幼儿感受各种情感的一条通道。阅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幼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中心目的,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精挑细选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故事作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为重要形式。如此以来,阅读教学因为内容妙趣横生所以才会备受幼儿的喜爱;阅读教学因为形式五花八门所以才会备受幼儿的推崇。那么,阅读教学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究竟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将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幼儿阅读教学实际浅显地谈谈幼儿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播种阅读兴趣的“田地”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是让幼儿一生受益的必备能力。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就必须要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不断地阅读,并通过不断地阅读学习相关知识充实提高自己。在幼儿园阅读教学中,幼儿教师要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主要目的,通过选择幼儿喜欢的内容以及喜欢的形式来开展阅读教学。如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图画栩栩如生,内容妙趣横生的绘本作为幼儿阅读教学的主要教材。又如进行阅读教学时,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人一组合作阅读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在以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成为了播种幼儿阅读兴趣的“田地”。
二、训练语言能力的营地
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通过对幼儿进行有效地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可以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阅读教学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幼儿阅读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内容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幼儿阅读完绘本故事之后,幼儿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来直接回答,通过直接回答问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幼儿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分小组来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结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语言发展水平,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阅读成为了训练幼儿语言能力的“营地”。
三、塑造健康品格的模具
塑造幼儿的健康品格特征,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思想品德等萌芽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幼儿会在以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幼儿教师的循循善诱会塑造幼儿形成健康的品格特征。在幼儿阅读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通过各种富有童真童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幼儿从这些故事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品格。如在让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小红帽》时,除了让幼儿知道了大灰狼的可憎之外,还要让幼儿懂得要孝敬爷爷奶奶、关心父母长辈等;在让幼儿阅读绘本故事《拔萝卜》时,除了让幼儿知道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之外,还要让幼儿懂得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幼儿被故事中丰富的情节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也被故事中主人公的优良品格所感染了,并会潜移默化地以故事中主人公的优良品格为自己的学习榜样。阅读成为了塑造幼儿健康品格的“模具”。
四、丰富想象能力的场所
培养幼儿的丰富想象能力,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想象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教师有效地培养,幼儿会在以后逐渐形成让他们受益无穷的丰富想象力。幼儿丰富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幼儿教师的层层引领。在幼儿阅读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让幼儿通过阅读各种绘本故事等不断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让幼儿根据阅读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场景,想象故事中所描写的人物。如在阅读绘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时,幼儿发挥想象力想到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动物,并能想象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那种迫切、着急的心情以及找到妈妈之后那种惊讶之后洋溢幸福的表情。在阅读绘本故事《小猫钓鱼》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想象到漂亮的蝴蝶在花丛间飞来飞去的美好情景,幼儿也能够想象出可爱的蜻蜓在水面上掠上掠下的有趣情景,幼儿还能够想象出顽皮淘气的小猫追逐蝴蝶,追赶蜻蜓的快乐情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在想什么?在说什么?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象画面的背后又会是什么美丽的风景?阅读成为了丰富幼儿想象能力的“场所”。诚然,幼儿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远远不止以上这些,幼儿阅读教学还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以及提高幼儿的理解力等。总而言之,幼儿阅读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教师要通过让幼儿进行快乐的阅读,培养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幼儿教师要通过让幼儿进行大量的阅读,发展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幼儿教师要通过让幼儿进行有效的阅读,塑造幼儿健康的思想品格;幼儿教师要通过让幼儿进行广泛的阅读,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能力。简言之,幼儿教师要让阅读成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多面手”。
参考文献:
[1]李明英.让幼儿在阅读中成长--谈绘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都市家教月刊,02期
[2]任红川.幼儿园阅读教学探析.科技研究,02期
11.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美术 主题教研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0-01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美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美术欣赏是美育得以实施的载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是凭借艺术作品展开的积极主动地再创造活动。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能够作用于人的感情,在精神上产生影响,这是美术欣赏的特点。而美术欣赏又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情感、生命力及个性、独创性的集中反映。
一、身居情境 情感的品位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奏一回断肠的古曲,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孰不知是谁的笔墨,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绪,小酌几杯却有醉意,少能人将象书画三千里,上河图雕琢的意义。这是李玉刚在他的歌词中长吟的我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意境,这种处理方式真的很美。往往比我们怎样去深刻的解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用笔,用色,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来的深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感、艺术表现上的无比生动,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作。作者对城市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对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精通的了解。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努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即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都在绘画史上有着典范意义。
艺术家作为一个自然人也置身在现实世界里,身边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其自身的内在情感被其以美术所有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会受到情感上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局部”共鸣。如此看来,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个性创造的张扬
个性的张扬,也就是自己作品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是一个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美术作品贵在个性和独创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具个性就越具生命力。
个性是每个艺术家独具的气质,在其作品中会体现出艺术家个体创造的形式,势必打上艺术家的个性烙印。印象主义后派的主要代表是塞尚、凡高、高更三人。这三个画家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们的作品对西方 本世纪现代派美术的诞生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高更 情况更为特殊。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难以理解的神秘性, 因而有人把他划入象征主义画家之列。《塔希体妇女》也许是剖析高更艺术的奥秘的钥匙。这幅作品具有单纯的“原始之美”的特点。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他喜爱塔希提妇女的那种粗野但却健康而强烈的美,他喜欢她们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赏她们肌肤上的炙热而又丰富的色调。他太为他的模特儿所陶醉了,以致他无法为了他的综合法而牺牲模特儿。因此,他以综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但决不搞综合。
三、留心观察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美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著名词人李清照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只要留心,便能感受到自然之神的灵光时时向我的心灵吹拂,使我一次次地愉悦、激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
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格
西方人对绘画的要求,偏重在物质性方面。难怪法国18世纪美学家狄德罗批评“在我们所有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缺乏。你不可能从他们那得到强烈的震撼,深刻的刺激,我们看一看画面,掉过头去了,便什么也得不到,更没有什么东西会萦绕在你的心头,追随着你的思想。”这句话表明了西画不重精神性的倾向。只有像波堤切利的《诽谤》等之类的象征予以的作品、或者大卫画马拉牺牲在浴缸里、或者像列维坦充满诗意的俄罗斯风景画和荷兰17世纪的象征性景物画,才有较多的构思,包含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精神内容,因而显得具有精神性。
中国画偏于精神性,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中国古人人格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整体的、综合的、内省的、景观的、象征的,就是受儒家学说影响而产生的,这样的绘画,必然偏重于精神性。
如宋朝画家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就是表现一位隐士或得暇的人士,游山玩水至一株古松下,十分陶醉的倾听松风吹奏的美妙天籁,这种享受,是只有心灵接受老庄思想熏陶者才懂得去寻觅的。倘若只从表面上看这幅画,不过只是一个人在坐听松风罢了,但是, 为什么他会坐听松风?在这种陶醉于自然怀抱的表象里头,还有什么深刻的精神寄托?那就是返璞归真的老庄精神在召唤,是体悟天人合一的忘机忘我时刻。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并驾齐驱的教育。希望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和实践,我们的美术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审美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给教师的建议》
12.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十二
一、军事理论课对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
(一) 军事理论课法制化建设, 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前提。
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强国防教育, 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形成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特别是随着《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规的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理论教学研究越来越受重视。2002年6月19日,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根据《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1]48号) 精神, 联合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军事理论课, 使国防教育具有权威性和连续性。法律上的保障增强了该门课开设的意义和权威, 使高校和大学生都意识到国家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视。因此, 大学生在心理上就把军事理论课与国防联系在一起了, 这种心理暗示一定程度地促进了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与此同时, 军事理论课法制化的目的, 是保证其连续性和长期性。国防教育是对人心灵的塑造, 需要长期地、不懈地对一代代人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养, 使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 军事理论课的法制化即与此相适应。因此, 军事理论课的法制化是其能够实施国防教育的法律保障。
(二) 军事理论课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 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基本条件。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一条规定,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学生必修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把军事课程确定为校定必修课, 主要是从国家发展安全的长远战略考虑的。这保证了国防教育功能的实施有一个稳定的场所和舞台。其实, 就是在大学的课堂上, 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多媒体带来的多种感观刺激, 把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的潜在性通过军事理论变为现实性。因此, 军事理论课的规范化是其能够实施国防教育的教学保障。
(三) 军事理论课现代化教学器材的引入, 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
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采用多媒体教学, 它的优点是:第一, 通过多媒体可以具体形象地展示抽象的事物或日常生活中比较难见的珍贵资料。现代国防领域的具体设施和装备, 一般人不容易亲眼目睹, 但可以通过多媒体照片使大学生与之零距离接触。国防知识照片越具体形象, 大学生对其感知就越深刻, 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第二, 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 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奋度, 又能给大学生心理带来强烈的震撼, 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震撼中, 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防观念在大学生心里慢慢成长和积淀。因此, 军事理论课的现代化教学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保障。
(四) 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建设的独特模式, 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保证。
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建设的途径, 一般采用学校自己培养专职教师和聘请军队教官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 在政治素质、学历层次、业务水平等方面的起点都比较高, 聘请的军队教官, 他们在掌握军事前沿领域的知识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 由学校专职教师和军队教官共同实施的军事理论课教学, 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可以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 整体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应也就提高了。当然, 各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完全是自己培养的;有的全部聘自军队院校;有的全部聘请部队军官;有的则专兼职兼而有之。但无论哪种模式, 都是旨在挖掘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潜力, 这是实施国防教育的人才保障。
二、军事理论课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一) 洞悉国际战略新形势, 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理论课内容涵盖古今中外,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技、地理等各个领域。以国际战略环境部分为例, 当前,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国际战略形势总体缓和, 但世界并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和统一的敌对势力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战略。虽然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 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如海洋权益受到侵犯, 台独分子没有收敛, 藏独势力仍然十分嚣张, 地区扩张主义有新的苗头, 局部动荡依然存在等, 如此种种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不断强大, 我国也正在和平崛起, 世界呈现“一超多强, 多元争极”的战略格局, 国家战略力量趋于均衡, 世界大战危险在下降, 但新的安全结构还未形成, 军事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 而且武器的质量竞争越演越烈, 出现大量的新式武器和新概念武器, 战争成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军事实力为重点的综合实力较量[2] (P315-320) 。而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应提高警惕, 加强国防建设, 提高国际战略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由于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国家安全呈现出许多新情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范围由陆地安全扩展到海洋权益及空域安全;传统的军事安全概念突破了疆界的限制, 向太空延伸;国家信息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和生物病毒、核电站、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不容忽视, 其中有些安全威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潜在危险越来越大。国防对象在对外方面, 除了防备和抵抗武装侵略之外, 还要防备和抵抗非武装侵略, 同时对内要防止武装颠覆, 尤其是要遏止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军事理论课的逻辑体系不仅仅体现纵向逻辑联系, 而且显现横向逻辑关系, 把中国问题放在整个世界问题体系之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安全因素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 让他们意识到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 更多时间是要自觉从身边着手, 维护国家的综合安全, 即既要高度重视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领域, 又要关注经济、信息、科技、社会公共安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非传统安全领域,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二) 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课程能根据新时期的特点, 在重视传统军事教学的同时, 强调现代化和信息化, 提高科技含量, 挖掘大学生国防教育深度。如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中大大增加国防科技教育的含量。今天的大学生已不满足于讲机枪、大炮、舰船等内容, 精确制导技术、数字化军队、军用智能机器人、智能兵器、C3I系统、C4ISR系统、激光武器、导弹防御系统、未来作战系统[3] (P123-126) 等, 都是他们的热门话题。军事课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进他们钻研国防科技, 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国际环境复杂而多变, 教育学生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 全方位地认识“国家利益”的内涵, 关注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问题, 如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美国对我国的综合性威胁、与南亚诸国的海岛归属争端、反恐斗争面临的挑战等, 正确理解党和政府在处理相关问题中的态度和立场, 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战略眼光, 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世界, 引向未来。密切跟踪世界军事动向, 教学内容鲜活, 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军事理论引入课本, 使教学内容前卫、鲜活,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国防教育功能。
(三) 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价值, 而爱国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是个人对自己学习、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情感体验, 而这种体验强烈程度是与受到的外界刺激相关的[4]。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型时期, 并且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应该侧重理性情境熏陶, 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对于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 直接灌输给他们思想观念, 他们会潜意识里本能地排斥和反感。军事理论教学内容都是很生动具体的各个专题, 离现实都是比较近的或者是曾经发生过的,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事实, 在大学生看来, 这门课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客观真相, 不是强加的一种思想观念, 他们完全有理解能力感悟到事实背后沉甸甸的厚重感。如国防历史这部分不会生硬地提到爱国主义的字眼, 但是近代中国国防衰弱所遭受的丧失国格的屈辱, 会在大学生心中留下强烈的震撼, 看到、听到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成为列强的刀下鱼肉和沉痛呻吟, 民族同情感、归属感、愤怒感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情怀就是一次一次在这样的心灵震撼中积聚起来的, 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
军事理论课的开展,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行为能力,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综合素质。军事理论课内容极为丰富, 既有一般学科的教育规律性, 又有军事学科的专业性, 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
摘要: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当今中国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 高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 提供了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新阵地, 对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军事理论,国防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咏梅.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 2007, (6) .
[2]吴温暖.军事理论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向方.军事教程[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13.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构建起“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它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案的编制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整合、总结,它可以做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的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促进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的提高,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持续推进课程改革。
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依据新课程理念利用学案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课时“不够用”的现状。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利用学案对原有的知识内容重新审视、整合、“削枝强干”,让学生“择其要而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处理。
2.有利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作业模式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功能必须突破传统的窠臼,由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向注重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实践性作业转变,每一次作业都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课堂外仍然能不断地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履历。学案导学的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课堂生成,而且也关注学生课下的发展,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作业模式的创新
3.有利于使学生对上课由厌学到真正的乐学。
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思考着问题出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怀疑创新精神。学生在“自主学习”板块的负担不重,而且对听课效果有很大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块对学生评价模式多样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形成学习的一个良性竞争;“学习存疑”板块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教师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学生真正的沉浸入学习的乐趣中。
4.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自然融汇到教学之中。学案导学更好的体现了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接受的与探究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等接受性学习的特征;而“合作学习”、“情感升华”、“学习存疑”等板块又可以体现出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的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5.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学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改变教学观念,融入新课程。学生的反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对学案“情感升华”、“学习存疑”两个板块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反思:“情感升华”可以知道学生对本节课那些部分的感触最深,教师可以和自己教学设计对照,进而优化自己的备课;“学习存疑”可以了解学生对那些问题的有疑问,充分了解对以后的教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促使教师依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当然,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这种吸引往往是暂时的,而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较为稳定、持久的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一观点的基础和注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不断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较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努力为人师表。
14.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十四
夜村镇吕涧小学郭建平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进行,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偏差,将对他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要看他的智力因素如何,然而智力因素是通过“心理素质”起作用的,心理不健康,无论有多少丰富的知识,其结果必定是失败的,可想而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校,老师让学生们通过书信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另外,学校专设了心理辅导老师,学生遇到困惑、受到挫折,心情不舒畅都可以找辅导老师倾诉,寻求帮助。对于大多数学生,如何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紧要的问题。因此我校不定期有辅导老师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使自己身心健康。并且,班主任老师自身也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管理水平,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一个班级体里,学生众多,平日表现、学习成绩尽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区别对待,了解他们的心理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学习差,自卑心理强平时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活动,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辅导,对全体同学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另外,还有一些优秀学生心理也需要调整,他们在各方面位居上游,经常沉浸在喜悦之中,一些人滋生了骄傲的心理。这种心态降低了优秀生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形成脆弱的心理障碍。针对学生骄傲的心理,我们的“处方”是辩证法优秀只是相对的,教育这些学生应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们择取格言,警句以自勉。还有就是要使学生克服脆弱的心理,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11-17
美术教育的美育06-26
美育工作论文07-02
高校开展学生助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论文06-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01-05
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方案08-08
美育教育观后感08-27
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11-26
思想政治教育美育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