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精选11篇)
1.《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宋神宗元丰六年初冬的一天夜里,因“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贬至黄州已四年的苏轼,做着“团练副使”这样有职无权的闲官,百无聊赖之余,只得“解衣欲睡”。不料却有明月解其心意,毫无势利之心,入门来邀,心情顿时“欣然”。初冬的夜必是清凉逼人,可作者兴致却很高,觉得如此乐事还得与友人共享方可,于是去寻张怀民。这种“寻”的急切心理,也体现了与怀民情谊之深,怀民的“未寝”也早在意料之中,但欣喜之情还是难以抑制的。在如今这种境遇之下,还有一个朋友能在这样的夜里和自己携手赏月,也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与之相较,张岱少年富贵风雅,却有抗清的责任感,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萦绕于心,这一点从文章开头以亡国年号记事,结尾客自“金陵”可见一斑。西湖之景历来以春日风光为佳,而张岱却在大雪三日,寒气逼人的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意在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至于随行的舟子更是不可为伍,文字之间流露的是孤傲脱俗的风骨。然而令张岱欣喜惊叹的是到亭上居然能见到同道中人,真是奇遇!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惜的是他们只是他乡游子,知己难逢却易散,真是惘然!
苏轼和张岱都可谓命运多舛,失意孤独,可他们眼中、心中的月色、雪景却毫无阴霾之气,是那样的纯净空灵。
月色溶溶,所有月下的景物都被化为水中之景,透明清澈的流水,摇曳多姿的藻荇,或浓或淡的光影,是眼神恍惚了,还是进入了梦境?初冬的夜因为这片月色变得如此清亮,如此透明,如此多情。作者寥寥数语,以水作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如水晶宫般的世界。
大雪漫漫,云雾霭霭,一扫往日西湖莺歌燕舞春日融融的景象,别人眼里的冬日雪景或许是肃杀冷清得逼人,可张岱却用一支丹青妙笔,或浓或淡地轻轻点染,就给我们营造了另一种冰雪世界。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却有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张岱与苏轼不同的是,他终生未出仕,尤其是明亡之后,更是钟情山水,但故国之思带来的哀痛在文字间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但这种流露没有局限于对个人命运的惆怅,而更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天地苍茫,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是多么渺小。人生如雪泥鸿爪,知己难寻,不如孤高自赏,即使有志同道合者,也不过是匆匆过客。前尘往事虽令人感慨,但细细想来都如眼前雪景般如烟似梦。
这两篇小品文均以简练的笔墨描绘景色,却毫无雕琢之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就是“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这种师法自然描绘景物,并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流露在字里行间的行文风格,才真正体现了“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2.《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篇二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
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4.《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篇四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____,再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色美,触景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月色皎洁。空灵。
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篇五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
理由:
答案:
1.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 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6.《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篇六
1.本文选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第二部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23、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24、片断写作练习:(30分)
7.记承天寺夜游 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夜游心境
2.因“言”悟“文”进行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轼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了,本文也属于一篇容易读懂大意的文章,所以课前不准备布置预习。文章简短,短文适合长教。苏轼的作品虽然学生到了高中依然会学习,但“苏轼”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了,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是给予学生青春最好的礼物。
三、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写景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活动
(一):读出“游”之非常味道
1.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初步读准字音和节奏。2.题目中哪个词语直接向我们暗示了朗读的语速和语调?(明确:夜游。读出柔和,舒缓,宁静)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4.全班朗读
活动
(二):探“游”之非常因
了解作者
多媒体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问题设计:现在请同学们给题目加上具体的时间、人物,使之成为一句能概括文章大意的句子。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夜游。)过渡:黄州的十月夜里已很阴寒了,换作是你会不会外出游荡?而作者为什么要去夜游?
1.明确: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学习“户”字。
点拨:七年级学过“当户理红妆”,“足不出户”,人不可能从窗而出。“户”是指门,单扇门。
(明确:深秋夜寒,苏轼已打算睡觉,门当是关上的,月光透过门缝而入,仅就这一线月光就让作者欣然夜游,由此可见作者夜游的兴致。)3.要求学生重复读这句话,读出夜的宁静,读出作者的欣喜。过渡:承天寺这一夜之游到底有什么非常之处,让作者记下来,传诵至今?
活动
(三):赏“游”之非常景色
多媒体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学生根据停顿划分进行朗读。2.学生猜猜写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若猜不出正确答案,就给予点拨: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月光如空明之水。)
3.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这句话。抽查背诵。让学生翻译,注意“盖”字的意思翻译出来。(点拨:“一物拔山倒数而来,盖一癞蛤蟆也。”)(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加 上本体呢?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积水,全句无一句写月,又处处写月,当真奇景出自神人!)5.“盖”字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效果差别。6.把“竹柏影”换成树影又如何?
7.月光如水的说法很常见,如空明水真是非常说法,想象人若在空明水中,又是怎样?(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8.要求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恍然大悟之情,读出“盖”的味道。
活动
(四):论“游”之非常人
过渡:千年百代,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亮之所以不同,其实是因为看的人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说说一个话题 多媒体出示:月是空明的月
人是
的人。
(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要读得慢,读出夜的宁静,读出作者的惊喜。)1.再来看看我们刚才给题目加上的两个人物,作者苏轼为什么要去找张怀民? 多媒体出示: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心胸坦然,爱好山水,品格清高超逸。两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引导学生就作者夜游的原因,进而寻找张怀民的举措,评价作者。
(学生自由说,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咬文嚼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预设:人是率性的人。人是欣喜的人。人是自在的人等等
3.学生想象,两人“相与步于中庭”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引导学生用“言”来悟“文”:“步”与上文“欣然起行”的“行”都有走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步,小步走,散步、漫步。行,大步走,走得快些。进而体会漫步的心境。
(明确:作者与好友漫步空明如水月光下,如入梦中游,似游非游,如梦如幻,人月两相忘,人看月是空明,月看人也是空明。于是乎,作者如梦初醒,惊讶叹道:“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
活动
(五):悟“游”之非常情
夜游之非常,在于人的非常,苏轼总是奇思妙想,这一夜游,游过千年依然香。我们怎样才能像苏轼一样,拥有这么多的奇想呢? 多媒体出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生一齐朗读这句话并翻译
明确: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大家看,夜游之后,苏轼把众人与他和怀民进行了比较,自称“闲人” 1.“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2.“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境界中才能见月欣然起行夜游,看月如空明积水? 多媒体出示: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不准擅离该地,无权签署公文。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欣然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讨论后,明确:这“闲”不止是无公事的“清闲”,是被贬后洒脱式的自嘲,是率性披露性情的纯真,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
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越贬越豁达——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至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至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组织学生诵读)
要求学生用下面句式来评价苏轼
苏轼,虽然
但是
。示例:苏轼,虽然一生被贬,但是都诗意面对着。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教师总结:看吧!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苏轼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总是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开,并且过得很欣然,他是一个明白人,这种明白在禅宗里称为“空明”他是一个空明
的人。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一个空明的人,才见得空明的月,只有非常的人,才得非常之游!
这就是苏轼!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苏轼!在诵读全文中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
一、制作“苏轼手抄报”
要求:1.主题自拟。2.可以个人立或结小组完成。
3、一周内完成上交。
8.《记承天寺夜游》 篇八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欣然(xīn)
遂至(suì)未寝(qǐn)藻荇(zǎo xìng)竹柏(bǎi)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课文注释、译文及分析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已是初冬时分,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寒夜寥寂,“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都已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念无与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心情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末一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
这里短短的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文中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于恍惚迷惘中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竹柏影也。”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俱现。“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这里作者连发二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却不置答,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当时他虽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不无牢骚。但他自宽自慰。他这样的“闲人”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四、文章结构 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
五、写作特色
1.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明代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用这句话来阐释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色是很恰当的。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月色只有三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只用了十六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着实令人神往。作者运用比喻别出心裁,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出现在作者笔下。状物抒情,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把冷月清光写到极处。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最突出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表露出来。
总之,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六、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但
古:只是,不过
今:表转折的连词。2.闲人
古: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今:无事可做的人
七、重点词解
1.念无与乐者
念:想、思考 2.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4.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清澈透明
5.盖竹柏影也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如吾两人者耳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八、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例:念无与乐者
这句省略了主语“吾”,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2.倒装句
例: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作“步”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中庭步”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其中: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二)1.念:想,思考
者:„„的人 2.寝:卧,睡
3.步:徒步徐行,散步
4.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十、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看见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整个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互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练习】
一、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完成文后的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三、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四、(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①于是,就;②清澈透明;③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④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9.记承天寺夜游9 篇九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2 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积累的带月的古诗背诵导入
二、1 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正音
2师范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讨论)
1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合作翻译全文。
2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四、分析文章内容(叙事、描写、抒情)
五、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六、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七、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作业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九、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户: 空明: 但: 悲凉
欣然: 交横: 闲人: 落寞
念: 盖: 悠闲 遂: 旷达 相与:
叙事 描写 抒情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10.《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十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11.《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篇十一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推荐阅读: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0-02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12-27
湖心亭看雪译文对照07-15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08-14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12-29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01-09
湖心亭看雪翻译的内容08-08
湖心亭看雪的作业总结11-20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