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3篇)
1.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篇一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1], 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J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决策理论。该方法依据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 通过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出系统分析, 从中判别出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 (Strengths) 和劣势 (Weakness) , 外部机遇 (Opportunities) 和挑战 (Threats) , 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 利用机会, 规避风险, 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 可以明确主、客观条件, 更好地发挥优点, 避开不利因素, 抓住当前机遇, 正确面对挑战。
SWOT分析步骤如下[2]: (1) 分析目标对象的环境, 列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要素; (2) 确定相互关联因素组合:S-O、W-O、S-T、W-T; (3) 从要素组合中找出具体解决方案, 择优采用。
在应用SWOT分析法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决策时需把握以下原则: (1) 把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SWOT分析的核心; (2) 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3) 把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SWOT分析的根本出发点; (4) 对提出的战略决策要进行检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SWOT分析
如前所述, SWOT分析是将目标对象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及战略能力分析进行总结, 从中找出关键性因素, 系统地确认行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角度, 就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展开分析。
(一) 优势 (S) 分析
1. 区位优势。鄱阳湖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
经济带的交汇点, 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 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 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 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 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 年均入江水量达1 450亿立方米, 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 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 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 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 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 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 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区域良好的发展为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 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 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 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 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 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二) 劣势 (W) 分析
1. 环境污染问题。
鄱阳湖地区人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薄弱, 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 未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没有及时处理;在农业生产上, 还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经济阶段, 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 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 污染水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管网收集系统不健全, 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这些都造成部分地区无富余环境容量, 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2. 生态破坏问题。
鄱阳湖湿地资源被当做荒滩、荒地、荒水无度无序开发利用, 使得湖区湿地资源萎缩, 生态质量下降, 湖泊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据调查, 近二十多年来, 湖区湿地一些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至少减少了18种, 更有一些已严重退化或消失。与此同时, 土地植被退化, 森林防护效益低下。随着人口的增长, 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 以及毁林开垦、开矿、筑路, 使鄱阳湖区森林资源持续下降, 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林种结构不合理, 用材林比重大, 防护林比重小, 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森林质量和林地资源流失,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削弱, 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3. 区域竞争力问题。
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区域竞争力较弱, 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 产学研一体化作用难以发挥, 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 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三) 机遇 (O) 分析
同时,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
1. 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
2. 良好的政策环境。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 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 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民众生态经济意识提高。
当前民众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生态型转变, 对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型的需求日趋旺盛, 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这位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支持。随着政府在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视, 民众对生态经济概念的接受以及觉悟度的提高, 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 面临的挑战 (T) 分析
1. 面临全球环境挑战。
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 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 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 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 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 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 同时, 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滋生繁殖, 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2. 面临环境容量挑战。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区域建设对生态环境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 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 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环境容量、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3. 发展生态经济资金不足, 投融资渠道亟待拓宽。
生态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 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期投入大, 资金相对短缺将会制约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 鄱阳湖地区正在发展环境友好新型工业体系, 需要生态经济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支撑, 资金需求量较大。同时, 如何降低以资金需求大、回收期长为特点的生态经济项目的投资风险, 也是开辟生态经济投融资渠道的重要挑战[4]。
三、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建议
1.企业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鄱阳湖地区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 构建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使资源产出、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 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要加强对节能、节水、链接、新材料和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 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 实现废物资源化和效益最大化。用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 用高新技术解决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2.产业层面———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 以骨干企业为依托,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节能减排降耗,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 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 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 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 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突出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产业化, 提高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提高地热能、太阳能利用的经济效益;适当开发风能、生物能等其他清洁能源, 缓解区内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 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 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社会层面———构建循环型社会。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培育生态文化, 着力改善民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 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 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 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新型绿色、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培养公众生态经济意识, 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 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 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推进产学研结合, 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引入专业人才, 搭建信息平台, 强化支撑体系;搭建高效完备的生态经济信息平台, 在生态经济信息的搜集、宣传、建立信息库以及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终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
4.政府层面———加强导向, 切实实施规划。政府应强化政策导向职能, 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引导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形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还有创新机制[6], 为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确保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7]。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激励湖区、老区农 (渔、牧) 民实施生态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 重点安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对产生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 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 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 诱导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 广泛利用项目进行融资,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入。建立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 (产业) 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 引进战略投资者, 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条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 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重点推进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 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 切实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资源消耗综合评价制度和标准, 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等综合评价制度, 配合国家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 建立和完善具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 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公告制度, 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8]。
摘要:发展生态经济是解决鄱阳湖地区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实现鄱阳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SWOT分析法, 找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发现并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 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SWOT
参考文献
[1]SMITH G A, CHRISTENSEN R C.Suggestions to Instructors on Policy Formulation[M].Chicago:Richard D Irwin, 1951:3-4.
[2]沈安, 黄志斌.中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SWOT定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1) :58-60.
[3]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S], 2009:12.
[4]崔培培, 李慧明, 崔晓莹.天津空港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港口经济, 2010, (4) :9-12.
[5]王英伟, 杨成江, 吴德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5) :154-156.
[6]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1) :273-275.
[7]马海燕, 翟有龙, 蔡玉倩, 蒲小梅.西充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SWOT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9) :297-301.
2.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篇二
关键词:工业旅游;SWOT分析;伊犁地区制酒业;特色
1、引言
工业旅游是产业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从2004年至2007年国家旅游局共命名了345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遍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旅游在我国已初具规模。
SWOT分析是广泛应用于旅游开发分析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将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系统评价,进而提供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现以我区伊犁地区制酒业发展为例,对工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2 、伊犁地区制酒业工业旅游发展优势(S)
(1)伊犁地区拥有丰富的制酒原料
伊犁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得名于境内的伊犁河。地势东高西低,属寒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7.9℃—9.2℃,年降水量200—350毫米。该州境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塞外江南”之称,同时,伊犁河谷伊犁地区制酒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 伊犁地区为疆内重要的旅游地,拥有良好的旅游环境
伊犁曾是“丝绸之路”北道之重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类旅游景点数量在全疆名列前茅,如闻名遐迩的那拉提大草原、巩乃斯大草原、果子沟等;拥有全疆数量最多的边境口岸。这些优良的条件与便捷的交通网络,一直都是我区境内著名的旅游胜地。
(3) 季节性变化对制酒业影响不强
虽然伊犁地区全年温度变化较大,对于常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季节性强,对于制酒业这一工业旅游项目影响不大,不影响企业的旅游规划。除了果类酒品的果园参观项目受到季节影响之外,制酒工业旅游项目全年皆可进行。这种优势,应当被旅游规划者所利用。
3、 伊犁地区制酒业工业旅游发展机遇(O)
(1)旅游消费结构变化优势
旅游消费结构新变化为工业旅游的产生培育了市场基础。旅游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2) 国家大力发展新疆的机遇优势
当前,新疆正处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历史性重大机遇。由于新疆在国家战略全局,核心利益中的特殊性,因此,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特殊支持政策。
(3) 新疆工业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工业旅游自1990年起发展较为迅速,从数量排序上看,虽然我区与东部经济实力雄厚地区相差较大,但我区也已16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较高数量排列于全国第六位,伊犁地区可以凭借此优良契机,依托自身人力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4、伊犁地区制酒业工业旅游发展劣势(W)
(1) 现阶段工业旅游发展观念较为落后
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超过20年的时间,尽管一些开发较早的工业企业在工业旅游上已尝到一定的甜头,但多数企业仍认为企业是生产制造的场所,旅游活动是“副业”,因而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抱着敷衍态度。显然,工业旅游要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进,转变企业的观念乃是关键。
(2) 服务缺乏专业化,营销方式欠佳
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而现今伊犁地区工业旅游的发展刚刚起步,现有的工业旅游营销方式单一,具有局限性,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推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方法。
(3) 建筑设施设备不配套,将影响接待能力
对于制酒业来说,厂区内有较多的注意事项,部分车间还是无菌车间,对于旅游者的接待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旅游者的接待设施需要一定的要求,如洗手间的配套建设、较大型停车场的建设、旅游纪念品销售点的设立等,都将对厂区提出较高的要求。
5 、伊犁地区制酒业工业旅游发展面临的威胁(T)
(1) 地区内竞争激烈
伊犁地区除拥有制酒业的较好优势外,还拥有更加独特的工业旅游资源,最有吸引力的,就是世界四大薰衣草生产基地其中之一就位于伊犁地区。而对于旅游者来说,参观薰衣草基地,购买薰衣草系列产品较之参观制酒生产厂家、酒产品来说更具吸引力。
(2) 区外竞争也较激烈
位于我区东部的吐鲁番地区,以盛产世界最甜的葡萄—-无核白而闻名天下。在吐鲁番地区,就拥有众多的的知名制酒企业,如楼兰、西域、张裕解百纳等著名品牌。这些都是伊犁地区制酒业工业旅游发展的重要竞争对手。
(3) 旅游形式竞争激烈
在众多新型旅游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与放松自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而对工业旅游不感兴趣。伊犁地区高级别的景点很多,往往使人们在考虑观光旅游的时候忽视了伊犁地区工业旅游的存在。
6、 伊犁地区制酒业工业旅游发展策略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工业旅游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改造提升伊犁地区制酒业的综合影响力,而且有利于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促进经济增长。
(2) 与旅行社大力合作,打造工业旅游特色线路
旅行社要在线路开发、市场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优势,而企业则可在提供旅游商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施展自己所长。同时,将这些工业旅游项目融入我区各大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中,并借助旅交会等平台做好大力的宣传工作,促进发展。
(3) 加强旅游接待能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考虑到旅游者的需求,与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接轨,如丰富厂区游览线路图,增加公厕数量,提供专业性强、多语种导游,另外在酿酒车间增设游客通道,做好建筑的修缮维护工作等,为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
总之,我区的工业旅游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伊犁地区制酒业应当抓住此契机,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自身品牌、区位、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优势,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工业旅游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育蓓.新兴的旅游项目—— 工业旅游[J].地理教学,2004(6).
[2]丁枢.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J].财贸经济,2005(5).
[3]工业企业主导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1).
3.湘西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探析 篇三
1.生态环境优越。广义上的湘西,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还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和邵阳市、常德市与其毗邻的部分县市。在宏观上属于“武陵—雪峰山地区”,湘、桂、川、渝、黔、鄂交接之地和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该区主要河流为沅、澧干流及其支流酉水、武水、渠水、巫水、锦江等,历史上被列为“五陵五溪蛮地区”,不仅有舟楫之利,而且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因水能资源丰富而被列为全国著名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湘西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整体上显示出冬暖夏凉的特点。春夏降水较为集中,夏秋干旱较轻。全年的降水量、光照和太阳辐射总量的70%集中于林草和农作物旺盛生长期之内,光、热、水相互配合良好,有效性强。但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油桐、柑橘、猕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并有水杉、栱桐、鹅掌楸、红豆杉等珍稀孑遗树种50 多种;森林里栖息有华南虎、金丝猴、穿山甲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40 余种,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地武陵源,几乎包揽了世界地质地貌、水系水文、生物等生态系统的奇观绝景。其中的张家界,还以其世界独一无二的砂石塔状峰柱地貌而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并以其清幽环境和莽莽林海奇观,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崀山、桃花源、德夯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都与武陵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湘西地区的峡谷以大和险而著称。永顺猛洞河峡谷、龙山乌龙山大峡谷、古丈坐龙峡等,都是其典型代表。湘西境内的石灰岩溶洞分布高度密集,张家界的黄龙洞、九天洞;怀化市的奇梁洞、黄岩洞等30 个溶洞或溶洞群。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随意信手拈来的就有苗、瑶、侗和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
3.民俗风情多彩。在湘西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的主要聚住区。同时,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如土家族吊脚楼和侗族村寨,是少数民族建筑史上的杰作、民间歌舞有土家摆手舞、哭嫁歌、唱山歌、拜佛歌、跳芦笙等;苗族的赶秋、土家族调年会、四月八、挑葱会、边边场等民族传统节日和习俗保留相当多的原始性,还有抢花炮等民间文体活动。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及玻璃吹画、蜡染、扎染、纸扎、银饰制作等格调清新原古的民间工艺品交互融合在一起,构成湘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令游客倾慕陶醉,留连忘返。湘西丰富多彩且地域特色独著的民俗风情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
4.有利的区位交通条件。湘西地区无大型都市,但作为其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首先,有整个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的湘西旅游片,及其与黔东、桂北、鄂西、渝东组合的中国中部旅游隆起带的依托;另一方面,又处于“长江黄金旅游带”和“大桂林旅游区”、“大重庆旅游区”和“长、株、潭、衡旅游区”之间,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在交通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路四通八达。水运虽不算发达,但沅水及其支流自古为通向大西南的水运大动脉,至今尚在发挥着一定作用。张家界荷花机场为国内大型旅游专用机场,可与国内外29 个中心城市通航,有40 多条航线。芷江机场和常德机场已恢复通航,邵阳机场也即将修复,并有区外的贵州铜仁大兴机场和广西桂林机场,已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休闲农业发展早有一定基础。湘西地区的生态休闲农业的开发相对较早。如处于吉首西部的德夯苗寨,早就进行了农家乐旅游开发;坐落于通道县黄土乡的皇都文化村,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便进行了特色山寨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地处八十里大南山的城步南山牧场,以其独有的南岭山原草原景观和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文化,所开辟的狩猎、山地草原观光、避暑度假、寻找生命之源绿色旅游等特色旅游开发,已成为湘西大旅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凭借其特色优势已建成经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星级农庄,湘西州有6 家,张家界市7 家,怀化市14 家,邵阳市19 家,常德市13 家,合计59 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27 家。
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服务点一般是离城区较远或,交通相对便利的村落。但由于湘西大部分山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缺少明显的指示牌,使得逗留人数大为减少。另外很多农家乐接待设施过于简陋,无法留住过夜游客。
2.卫生状况不理想,农村自然环境压力较大。休闲农业旅游基本上在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但接待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已导致部分乡村出现了污染现象。接待环境卫生状况也不理想,可能威胁游客身体健康的因素依旧存在。部分“农家乐”餐饮设备简陋,操作人员健康状况不明,卫生意识差,缺乏必要的基本卫生知识。个别农户存在生活垃圾长期堆放现象,也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加大了环境压力。
3.服务项目单一,缺乏农家特色,文化品位太低。部分休闲农业与附近的旅游景点关联性较强,但未能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它们之中大多仅限于吃饭、住宿、娱乐、外加销售一点土特产。参与性休闲活动较少,缺乏留住游客的有效措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文化品位含量太低。休闲娱乐活动项目几乎没有,已成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软肋。
4.服务接待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而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无论在接待礼仪还是服务用语等方面均缺乏训练。另外,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选址地是在木结构民房内改造而成,电线布置、电器放置等均缺乏科学性。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知识,使之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消毒保鲜等设备不全,甚至干脆不启用等现象难以保证饮食安全。另外,厕所不符合卫生要求,如无排污管道。
三、对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湘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而且经济基础差,乡村劳动素质低,安贫守旧观念落后、扶贫返贫现象严重,要运用休闲农业可促进城乡互换,通过城市旅游者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的信息辐射到民族地区乡村,促使居民意识观念、价值认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进行企业化的培训,普及专业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下大力气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的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基本礼仪知识,对服务人员的餐饮服务技能等进行集中培训。
2.注重生态环境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整个湘西地区石灰岩分布地区面积大,并有部分红岩丘陵地貌分布,母岩造壤能力差,植被生长缓慢,生物资源聚集程度低,其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据统计,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19%,占全区山地面积的35.4%;石漠化裸露地占湘西土地总面积的3.14%。只有牢牢树立消费生态,享受自然的理念,清楚认识保护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湘西才会有吸引游客心灵向往的神秘魅力。休闲农业兴起的根基和发展也有赖于绿色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湘西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一定要与湘西的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挖掘资源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湘西是乡村地域文化最为丰厚的地区,广布于湘西各地乡村的土家、苗族、侗族、瑶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乡”的花垣县等等。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一定会汇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对歌,敲起苗鼓,玩龙舞狮,表演上刀梯、踩铧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挖土歌等农耕文化歌舞,腊肉、酸汤、打油茶等饮食习俗,以及赶集、哭嫁等节庆习俗,也别有风味。这些极为珍贵的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可以用如此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休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推荐阅读:
服务欠发达地区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10-12
欠发达地区计划工作的通知.doc -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08-29
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08-25
七年级上册地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知识点梳理湘教版06-28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1-11
浅谈发达国家村镇建设经验06-20
西南交通大学电路分析06-18
西南盛世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发展规划08-17
美国西南密歇根学院留学特色与优势的介绍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