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2024-08-27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14篇)

1.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一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探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能力,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课内阅读从质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如今社会发展繁荣,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影视、网络、各种球类活动充斥了学生的课外时间。随着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很多中学生也不愿把精力放在阅读上,而是迷恋于上网聊天、打游戏;或是迷恋于卡通漫画,这让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荒废了学业。再者,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上不注重方法,学生出错就布置“死作业”即机械的重复照抄,这也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另外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经济差异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学生的阅读。故语文的学习,不可避免地将影响所有学科的理解和学习:没有良好的母语理解能力,就无法进行良好的社会交际、无法深入地研究其他学科,更别谈有创造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当然非一日之功,这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但能静心读几本名著、几篇精粹文章的又有几人?因此,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对初2008级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量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如今的学生阅读量有限:若以一本教科书为20万字计算,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仅为150万以下,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为150万—200万,仅有12%的学生超过了200万。而其中语文书的阅读量就约占了200万(不包括其他教科书)。所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迫在眉睫。

语文界对语文阅读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阅读方法、阅读史、阅读模式、阅读行为、阅读教学、阅读类别等研究较多,很多已形成了理论,这都对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这方面也已有一些研究,对培养学生自觉制定阅读目标的能力进行了分析。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自己能制定阅读目标的能力,还需要完全的课外自能阅读能力。因此,提出此课题。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贯穿人的一生,人们藉阅读探索未知,创造自我,完成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因此,阅读对提高人们的语文素质乃至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的阅读,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是眼前改善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最佳方法;而自觉课外阅读的培养,更能突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这好习惯将受益终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将在学生的将来充实他们的生活并提供学生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这又是目前教育的终级目标。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

2、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语文教学论等为理论基础。

3、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概述

1.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阅读(诵经)传统

中国是一个典籍大国,从孔子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经过历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一直沿袭、演化到近代,直到清末民初效法日、美的分科现代教育逐渐形成,这种通过阅读以奠定文化根基的教育方式才日见式微,而当前继承和发扬中国本土教育的优良读书传统,是我们母语教学发展创新的有益借鉴。

2.我国现代教育家一再倡导阅读

我国现代仍不乏倡导“阅读”教学的教育家。如叶圣陶、朱自清等人一再撰文呼吁“教中学生生读成本的书”,并由他们亲自编著出版了《略读指导举隅》,选择七本书逐一进行书目、书名、作者、序目、序言和跋、重点章节、版本版期等相关内容的阅读指导。

3.当代教育改革家的实践

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辽宁鞍山市十五中欧阳黛娜等语文教育界名师长期坚持教中学生读成本的书,取得了国内公认的教育业绩,被人们称为当代教育家或教育改革家。1990年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每学期阅读的数量乃至具体推荐的书目;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阅读名著当作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明文规定中学生必读的30多部文学名著。近年来,各省许多中学相继开起了名著导读的选修课,并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如吉林松花江中学的“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4.国外类似教育的有益借鉴

阅读教学的研究在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也比较深入。例如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规定学生必读的书籍一共达119本,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探讨并实际领导帕夫雷什中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吕叔湘先生曾经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介绍,“外国那些大学里头,特别是当研究生的,老师给你讲那么一次以后,开一个很长的书单子给你,三十本、五十本要你看。一门课是这样,两门课加倍,三门课三倍,你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头,把大量的需要读的书都读了。这就得有一个本事,这个本事要训练。”《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一书的作者高钢介绍:在美国,一个10岁的孩子,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常去图书馆,不时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而完成的作业是一本20多页,分出了章节,列出了参考书目的小册子。可见,阅读教学在国外不乏有益的经验借鉴。

四、对完成本项目现有条件的分析

该课题是一个区域性研究课题。目前,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研究条件:

1、本项目由邻水中学实验学校承担,参加研究人中员有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学校团委书记、语文教研组长、语文备课组长等,他们全都是中高教师,也有全国优秀教师,具有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有多年管理研究基础,有稳定的组织保证和经费保证。

2、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教育局的直接指导下,本课题由邻水中学实验学校承担,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人员的调配、经费的筹措、有关政策的调控、有关具体问题的处理等。

3、研究人员水平高、分工明确。本课题由中学一级教师何飞同志任课题组长。他过去长期从事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改革意识教强。他负责课题的宏观设计、管理、经费的筹集、人员的整体分配。其他几位主研人员有甘彩霞、胡云兰、冯琼莲、任丽芳都是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年青且精力足,改革意识教强,科研究水平较高,参与课题的整体设计、组织实施和具体控制课题组人员安排、选点、布点、部分成果的总结、撰写。课题组其它参研人员中有中学一级教师5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有刚参加工作、拥有新思想、新理念及熟练电脑操作技术的年轻教师3名,都承担了具体的研究任务。

5、研究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科学化。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为课题组提供了微机1,供课题组检索和储存资料、数据统计、打印材料和课题管理。本课题的研究拟采用文献检索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以提

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使我们的研究课题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取得圆满成功。

五、研究对象:姚伏中学全体学生

六、探究方法 a、个案研究法b、调查法c、问卷法d、实践反思法

e、竞赛法f、交流法

七、探究内容:

1、调查了解学生阅读现状:阅读动机、阅读类型、阅读对学习成绩的作用、最喜爱的书籍类型、最喜爱的阅读形式、阅读笔记、阅读速度、阅读习惯、阅读交流等;

2、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调查造成学生阅读现状的各因素;

3、分析调查结果,进行思考;

4、根据上述数据结果,研究相应的有效措施(立足于学校、家庭、语文教师角度分析)。其中学校与家庭提供阅读硬件(书),教师提供软件(阅读方法、阅读评价),调动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开发、利用阅读园地。

5、根据所研究的措施指导学生实践并检测学生实验成绩,对实验成绩作出分析。

6、根据分析结果寻找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律,并上升为理论

八、探究的步骤

1、初步研究过程(2008年10月—2006年7月)

a课题思考

b课题确立

c设计问卷、调查、统计

e分析数据,撰文

f研究有效的措施(形成理论)

2、实验与实践过程(2006年8月—2007年7月)

a将措施付诸实践,指导学生自能阅读和交流阅读心得;

b整理学生优秀的阅读心得,进行归类与分析;

c检测实验进展,保留并记录数据。

3、成果阶段(2007年7月—2008年6月)

a;

b实验成绩质量分析;

c结题,撰写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十、最终成果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成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每年阅读中外名著100万字,时文40篇,完成读书笔记1万字以上,每位教师撰写相关论文1篇;2、探索出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搞好语文阅读和其他学科阅读的迁移和衔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特分析思维;、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性,认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提高其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8、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9、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10、初步形成具有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二

一、转变学生观念, 营造浓郁阅读氛围

在学校里,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 我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我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隐形图书馆”, 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 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隐行图书馆”设在教室一角, 课间课余随时借还, 十分方便。为了介绍图书, 我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 把要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 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同时, 我又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 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 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 放上一首优雅舒缓的钢琴曲, 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 以平和的心境尽情地读书, 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同时, 我利用我校开展的“书香班级”评比活动的宝贵契机, 在我们班开展“快乐大阅读, 书香伴童年”全员读书活动。鼓励全班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让浓浓书香伴学生们的美好童年, 让快乐阅读成为学生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巧用家校联系卡,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对于一些特别的学生, 我们不能用大众化的手法对待他们, 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 找准切入口, 深入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于是, 我们试着设计了较为个性化的家校阅读联系卡。

每个学生的家校阅读联系卡是自己设计的, 在栏目的四周配上自己喜欢的画, 富有个性。里边的栏目包括:学生本周阅读书目、真情流淌、得意之作、希望之语、家教乐园、真心对白和诚挚回音。学生本周阅读书目:主要是罗列学生一星期内所看的书目。真情流淌:可以写一周下来的阅读感受, 可以摘录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得意之作:以折叠形式摆放学生在这段时间中写的最有代表性的作文。希望之语:老师针对学生的某些弱点用委婉的语言说出, 提出希望和要求。家教乐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我从网上寻找各种家教资料, 附在卡中供学生家长阅读、借鉴。真心对白与诚挚回音是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存在继续改进的地方, 老师以充满善意的真挚语言告诉家长, 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途径。虽然做起来, 老师和家长都会很辛苦, 但是为了学生的将来, 再辛苦也值得。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诚挚交流, 努力营造一个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搭建一个平台。

三、设计亲子作业, 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学习范围的延伸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 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的父母配合完成的。我们进行亲子作业的探讨实验, 就是要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亲子作业,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家长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 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

1. 家长做好榜样, 孩子“监督”。

给学生树立良好阅读习惯的榜样, 这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最有效途径。古语也云:其身正, 不令而从,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作为老师和家长, 我们应该以身作则, 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为学生树立阅读榜样。对于家长, 我通过给家长的信、开家长会等渠道, 让他们明白给孩子树立良好阅读习惯榜样的重要性, 让他们在家里少看会电视, 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学生看看书。孩子对其看书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小孩子来说, 监督父母看书这种事他们非常乐意做, 当然, 他们在监督的同时, 自己也会随之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产生热爱, 开启阅读大门。

2. 举办“家庭阅读日”。

在家里, 每隔一个月应该举办一次“家庭阅读日”, 在那一天组织一家人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这种活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如在“家庭阅读日”开展“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表演”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 也可以家长和学生共写阅读体会, 并对此开展PK赛, 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家庭阅读氛围将越来越浓厚。

以上是我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几点尝试。通过努力, 我们班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良好的读书习惯已经形成,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阅读, 让民族精神起来!”愿我们的孩子从小热爱阅读, 乐于在书海中遨游, 为终身学习打下重要基石, 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摘要: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通过大量阅读, 学生能从整体上增强语文素养, 促进发展。目前, 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我试着转变学生观念, 巧用家校联系卡, 设计亲子作业,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大量阅读,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靳光勇.关于指导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点尝试.2007-11-22

[2]冯汉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简析与对策探求.2006-10-19

3.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篇三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知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觉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隐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要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纳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深入浅,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又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为,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堂延伸阅读,教师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4.让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更新 篇四

【摘要】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低下,课外阅读量很少,课外阅读条件极差,从而导致了作文能力和理解能力低下,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学习。

【关键字】农村小学课外阅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低下,课外阅读量很少,课外阅读条件极差,从而导致了作文能力和理解能力低下,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如何针对农村的实际,让学生进

行大量阅读,在书海中畅游呢 ?笔者结合了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榜样激励,让学生爱上书。

农村学生的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家务繁忙,根本没多少时间来引导学生读书,更不要说作学生读书的榜样了,而且这种现状,也不是短时间能改变得了的。但是我们可通过其他榜样来激励学生爱上书。

(1)教师自身的榜样。教师自身热爱书本是引导学生爱读书的前提条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的力量是最神奇的,爱书的教师就是学生身边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因此,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每个星期三下午的第三节课是我给学生定的阅读课)我会拿着一本书和学生一起看:童话传说,科技常识,名人故事,幻想小说,文学名著,哲学书籍,各种我认为对学生有益的书我都看,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我呢,也读得悠哉游哉!而且我读的书学生都会向我借或自己去买来读。在晨读课上,我也和学生一起出声朗读,背诵诗歌,古文,师生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将我几年来读的一大摞书搬到教室里的书架上,当学生看到老师在书本上密密麻麻画满的红圈圈时,在心底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老师的敬意,同时激起了强烈的读书欲望和激情,也把勤奋刻苦与坚持不懈牢牢地刻在了心坎上!

(2)学生中的榜样。平时,通过细致地观察,在发现了特别爱看书的学生以后,我会发一张喜报给这个学生,让他带回家与家长共同

分享自己受表扬的快乐,还会在班里点名表扬,每个孩子天性就是喜欢被表扬的,因而,通常他们也能带动班中的一大群学生爱上书。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立发智力、陶冶情操、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逐步过渡到纯文字读物。在选择具体读物时,要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读物。另外,读物的类型要多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些通俗的科普读物。

2、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了《三顾茅庐》,可以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3、创建大阅读学习型班级文化。

阅读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班级,我班确定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书籍,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我班努力建设班级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角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班级里播放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上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善读书。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精读的文章,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圈圈画画,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还可练练笔,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练笔仿写。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我就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但是,为避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不以作业的形式作硬性要求。而且,这个阅读记录也不同于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我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对低年段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增加一些记录的内容,内容提要、感受体会、仿写等。我又结合“班级读书会”、“作家见面会”“小书虫俱乐部”等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潜心阅读,静心思考、主动与人交流等阅读习惯。同时,我还不忘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原来如此美妙。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灵已随书一道打开,相信他们在课外,定会开开心心地去读书,让书香充盈自己的家、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校。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60篇优秀诗文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书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

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写片断、评价等。

四、鼓励先进,让学生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但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通过家校互动、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和批阅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示。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5.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篇五

高家店小学林云平

针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观测与分析》中的问题,我开始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情景。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知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好作品推荐会等。这些做法,激发了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适当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拓展阅读时间

1、每天一刻钟。让学生通过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新人新事等内容,在班上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了其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籍。

2、安排专业课时。课外阅读课一般有五种类型:读物推荐课、阅读辅导课、读物欣赏课、读物汇报课、读书笔记辅导课。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供学生汇报读书成果。保证每周不少于一课时,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三)强调阅读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人们为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过程,所以阅读方式本质上是关于感知与思维的方法。

1、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学习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篇以后,可以布置学生找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和其他名篇名句去读、背;读了《爬山虎的脚》,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如读了《金色的鱼钩》,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文章来读。如要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前指导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在学习《窃读记》

之后,让学生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

2、指导学生阅读有价值的书。

小学生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选好书,首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其次,要有教育性,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第三,要注意广泛性,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古诗寓言童话科普读物等,第四,要有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喜闻乐见的。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要博览群书,这样指导学生才能游刃有余。

3、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1)细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2)粗读法。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3)快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

(4)选读法。要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来读,读时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

4、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用在课外阅读中能够使学生“积蓄丰厚”。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自订报刊、杂志、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审视、评判,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可坚持让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摘录重要的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进行交流。有时还让学生给文字配上插图,更增加了兴趣。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5、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内化吸收的知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去,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迁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被誉为智慧之源,课外阅读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而且实践证明,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积累和构建小学生的文化。作为教育者,应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探索一条科学性的思路。诚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绝非坦途一道,如何在千头万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需要我们戮力以同心,上下而求索,共同去研究。

6.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六

课题结题报告

宁强县罗村坝小学 朱玉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期间,我发现小学生特别是中高段的学生对语文课外知识了解很少,部分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考试一遇到课外知识丢分就很严重,最明显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经过观察和在学生中广泛调查,我发现学校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不够,加上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又是留守儿童,学生接触课外书的机会、途径少,自己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在中高段小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开学初,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就有关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习惯、书目、效果及家长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份调查表显示我校学生不喜欢阅读或阅读书籍没来源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调 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探究》这个课题,课题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教以方法,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语文老师和家长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急功近利,给学生提供的书籍大多是学习作文的写法。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学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语文功底,这种功底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体验,大量语言素材的积累做基础。这些都不是作文书可以教会学生的东西。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当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阅读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健康的课外书籍,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在潜意识中模仿应用,自然就提高了表达和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课题研究依据

1、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教学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功能,现代教学观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倾向于“活动——体验”模式,即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为指导,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学习过程的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

3、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4、开放性教学理论

时代呼唤开放,责任要求我们的思维也应该是开放的。开放乃阅读教学改革的出路。建立在开放理念之下的课外阅读,试图从浩瀚无边的书籍海洋中多渠道获取、多形式表达、多维度评价,解除对学生的枷锁限制,释放他们的心灵,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张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认为:搞好课外阅读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了解我校中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推进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4、家校联合,共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研究内容 :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着力于探究怎样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较好的方法暨阅读兴趣形成的探索。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平时读不读课外书,喜欢什么样的课外书,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故事会,美文诵读、评选阅读之星、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个案研究法(针对个别喜欢读书的学生的习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经验总结)、经验 4 总结法(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理论支撑和储备)。

本课题即属于操作性研究,又属于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实施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自学形成自主读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针对实践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研究的过程首先遵循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即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和反思,根据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研究方案,注重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及时做好阶段总结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阶段研究目标、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研究对象:

罗村坝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全体学生,这两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布比较均衡。班级优秀生少,后进生不多,学习成绩还行,学生自觉性普遍较好。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好,能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如:白佳蓉、赵文慧、余梦宁、何馨屿、张晶晶、穆虹瑾等;而个别同学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如梁艳林同学就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25%,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臵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王佳伟、王佳龙、王超、张肖等,他们能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总体来看,这两班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处于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臵的 学生成绩也不稳定,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通过实验,期望大部分学生能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思路和步骤

研究思路:先在本校全校学生中开展广泛调查(调查课外阅读现状及他们喜欢的书目),根据调查结果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确定实验对象。然后在实验班级再一次开展问卷调查,确定活动项目和推荐的读物名称和来源。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将之运用于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11月)广泛调查本校中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选题、制定计划,申报立项。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年11至2014年10月)全面实施研究计划,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通过举行故事会、美文诵读、读书笔记竞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11月),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培训和理论学习

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三次理论学习,先在网上查阅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资料,而后开会讨论。派课题组成员朱玉红、罗爱琴去县南街小学学习课题研究经验。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不断培训学习,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课题的要求,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开展了二次问卷调查,摸清了本校及实验班课外阅读现状

在2013年9月,我们在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掌握了他们的阅读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我们选定了课题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申报。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决定在以前全校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班级再进行一次调查(时间确定为11月25日),侧重于学生阅读爱好,想要阅读的书籍等,为给学生推荐读物和建设图书角做准备。经过二次调查问卷调查,我们真实地掌握了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开辟多种途径获取图书,让学生有书可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从图书室挑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图书推荐给学生,并要经常更换图书,至少每月更换一次。

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动员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书读。针对有些家长文化水平的限制,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推荐不同的书,如三年级,可以挑选杨红樱、郑渊洁的系列作品。四年级读《昆虫记》、《海底两万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五年级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兰河传》、《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外各种历险小说等。六年级读《简爱》、《爱的教育》、《名人传》、《中外名人故事》等等,还有青少年版的古代四大名著及中外名著。当然,年级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更多的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选书,书籍再好,学生不 喜欢读,一切都是白费力气。这样就会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少而精,而且同一班级推荐给每位学生不同的图书。

发动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资源共享,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增长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捐助图书(我校争取到了“扬帆计划”捐赠的部分图书)。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优秀儿童读物,让学生想读书就有书读。

(四)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让孩子读好书。

小学生鉴别能力还比较差,对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很难做出恰当的合适的选择。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选择孩子读书方面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我们课题组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兴趣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分三批推荐给学生阅读。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1、师生共读、适时指导,形成氛围

在我们实验班开展“每日一读”活动,每天保证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设在中午上课前,也可根据班级情况随时调整,如有耽搁,要找时间补上。同时鼓励学生每人每天书包里都装一本课外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规定每周至少读两本课外书。每周评出阅读之星,奖励那些读的书多且读书质量高的学生。在保证时间的同时,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读书交流。一方面,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当老师拿着一本书,坐下来和学生静静地一起读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提示:该读书了。刚开始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坐不住,但读到书中有趣的地方就会安静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习惯,一到时间,不要老师提示就会拿出书来读。另一方面,老 师还可随时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精读和略读的区别,教会学生浏览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常用的是略读,但对于好的句段要学会赏析。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阅读的指导应随时随地随人进行,也要贯穿于整个的语文教学中。另外,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在我的班级,我提倡统一的格式,把这几种类型揉和在一起。每月在班级评选读书笔记先进个人,及时奖励。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

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感受读书乐趣的同时,还能体验读书带来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在我们学校的实验班,我们实践了以下展示活动

(1)开展“每日一读”活动,每周评选一次“阅读之星”。(2)每月评选出“读书笔记先进个人”。

(3)开展“故事会”、“‘我与书的故事’演讲比赛”、“美文诵读”等活动,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搭建平台。

(4)定期开展“读书讨论会”,学生间交流读书心得、读书的收获或者是失败之处,也可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老师也可和学生交流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以上的各种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成功,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就会刺激他们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2、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能力较强。

3、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学能做到活学活用,把阅读中的好词佳句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创作思路也较为新颖。

(二)转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意识 大部分语文教师改变了以前重课本知识轻课外阅读的观念,意识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语文的关系。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以后微型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探索总结了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农村的孩子有书读。

2、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师生共读,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读书展示的平台。

5、家校配合,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

八、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本课题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需要长期的观念渗透和实践努力,也需要各方 面包括社会、家庭的支持配合。

1、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亟待改变。

2、农村孩子家庭监护的特殊性造成家长不支持学生读课外书。

3、可供农村学生读的书很少。

4、课题方面:课题研究没有系统的方法指导,我们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知道怎样去进行研究,不知道怎样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所以,我们还需要教研部门和学校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协助。

九、参考资料和附录 参考文献

7.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七

1.氛围淡薄影响阅读的兴趣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 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 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 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 就是一个乖孩子。另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 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他们认为, 早读课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 浪费时间, 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 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 也使得学生思路狭窄, 难以提高兴趣去有所创新。

2.范围较小影响阅读的广度

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 一听说要买课外书, 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3.阅读习惯影响阅读的质量

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 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即使做了笔记, 也无非是几句好句, 几个好词。不会渗透文章摘取精要、批注点评并畅论自己的感受。

二、改善策略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我想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经验谈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 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 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 榜样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 我利用班会、晨会、思品课等时间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 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并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 肯读书, 才能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活动激趣

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写秋天的树叶》, 我用秋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到外面去收集各种树叶, 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等并做好记录。课前又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 摘录好词好句, 揣摩谋篇布局的方法, 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 以课外促课内, 相得益彰, 体验收获的喜悦。并且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 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 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2.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 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 做好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才有效率, 才有收获。

(1) 做好读物推荐

小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鉴别能力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 良莠不齐, 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我认为向学生推荐的读物首先要有教育性: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 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其次, 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三四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 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五六年级的学生比较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见, 可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一些外国文学书籍。

(2) 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 科学珍闻, 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 增长知识, 启迪思维, 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 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 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 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 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 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 改写故事, 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 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8.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浅析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从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是小学阅读教学是的重要环节。课外阅读教学反应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教育水平高低。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必须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能获取知识技能。对于小学来讲,多进行课外阅读,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丰富语言,积累词汇,提高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同时,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思想、人格魅力和性格品质。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农村课外阅读的现状

经多年从事农村小学教学,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够,在很多家长心中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模糊,觉得孩子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吃透了,能考高分就好了,看不看 “课外书”都无所谓。除了家庭因素,很多老师也没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考什么,学什么的怪圈。

2.课外阅读涉及范围较窄

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课外书就是参考书或作文书,形成了课外书籍等同于优秀作文或者参考书的这样一种狭隘的观念,因此,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十分有必要的课外阅读书籍。

3.课外阅读效果差

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过多,学生感知、感悟太少,以至将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的文章支解得七零八碎。因而学生的视野狭窄,思维受到限制,语言感悟肤浅,情感体验苍白,这样一来繁杂的“阅读”训练,反而让阅读教学失去了该有的意义,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时也就词不达意,文理不通。其次,我们许多老师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到了阅读的结果上,大多数学生虽因老师的要求做了读书笔记,但无非是摘抄和背个好词好句而已,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实实在在运用到课外阅读上,根本达不到开卷有益效果。

4.缺乏课外阅读时间和良好氛围

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时间也无法保证,除了在学校中规定课读,学生其他时间大多花在玩耍和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家中,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少去阅读书籍,由于农活,也较少督促子女看书,甚至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还很守旧,担心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的“正业”而不予支持。此外,电视和网络普及,很多孩子又是由祖父祖母监管,由于溺爱,监管不够,致使动漫、言情小说等时尚文化,暴力、色情、冷漠等阅读文化吸引大批的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发展。这样,孩子的阅读时间和氛围基本无法保证。

三、如何改善以上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实际问题,

1.家校联合,营造氛围

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环境,课外阅读的进行与家长的监督密不可分。家长的监督是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的重要保证。根据教学经验,小学生能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很少,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在家长时紧时松的监管下进行的,甚至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些现象,首先要解放家长思想,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们明白,小学生毕竟是小,他们的课外学习自我约束力差,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离不开家长的监管和引导。只有家长得力的支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才会根本改善。其次,创设图书室,开展“图书角”等方法为学生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融合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材分析时就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分析方法。同时扩大课堂阅读范围,将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联系,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然而很多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有运用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阅读能力与效果也始终停留在一定的水平,难以提高。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照式,将课外文章与课文对比,要求他们按照课文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课外文章;扩大式,有些课文文是根据改编或删选的,要求学生读原作,因学生已有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不会有太大困难,往往很有兴趣;荐读式。在课内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给学生,让大家课外去畅读。

3.适时引导大家阅读课外书籍,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途径

9.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九

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二OO九年四月申报的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在二OO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已被批准,课题为《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号:J K Y 0915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他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的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旨在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的参与者是我校的语文老师,其中有多数从事过课题研究,有着较强的科研和改革意识,同时还有学校分管语文教学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定能得以顺利发展,本课题研究的周期是两年,在拟定方案之前,我们就围绕“主体性阅读”搞过专题讨论和研讨,有些老师撰写的文章也在省市级刊物中发表。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文阅读兴趣,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文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时本课题要研究的。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方法为:

1、实践研究法;

2、观察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及阶段成果形式。

(一)进度计划。

本课题两年完成,时间为二OO九年四月至二O一O年二月。

1、2009年4月至2009年8月为准备阶段。

2、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为实验研究阶段。

3、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为总结阶段。

(二)阶段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的成果形式是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2、实验研究阶段的成果形式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案例展示。

3、总结阶段的成果形式是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萧县黄口镇第二小学

郝淑敏

10.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十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谈起自己的经历,总是无一例外地会提到一点:自己比同龄人多读了几本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总量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且新教材还增编了与之相配套的课外《读本》。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是前所未,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一、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

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再采取一些措施,如开放课堂的办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兴趣很浓时,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变过来的。

所谓开放课堂,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做到知识的迁移,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把教师上的每一节课,作为自由时间向学生开放,教师在上面讲课本知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或没有意义的内容可以不听,在下面自己阅读课外书籍,这样,促进学生对了解课外知识的渴望。开放课堂还可以在学生阅读过一些书籍、文章之后,把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甚至一堂课时间交给学生,请他们向别的同学讲授自己最喜爱、理解最深的文章或其他知识。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然,开放课堂也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把握好尺度、分寸,要有正确的指点、引导方法,才不会出现不良影响。

二、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此可见,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由于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别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而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另一部分是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

另外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发布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再者就是勤工俭学,订阅报纸、杂志。课外书本里有些知识可能有许多都是旧的,不够新颖,而报纸、杂志里面的知识、信息则大多是新颖的,学生应该多接触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而报纸、杂志的来源又是一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进行解决。如不行,也可带领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积累一定资金,为学生订阅一定数量的报纸、杂志。我就让学生捡拾饮料瓶,一学期竟能筹集150多元资金,够订两、三种杂志的。学生也很乐意做。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一有空我就呆在教室里看书,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

三、加强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猎奇心理”在中学生当中更为突出,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顾。比如读长篇小说,一些学生一般只追求离奇的情节;读报纸杂志,总是对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

1、多阅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文学大师们留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思想深刻,文字严谨,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2、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泛读比较“粗”,只是对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有个粗略的了解。精读则比较“细”,需要对作品进行仔细、反复阅读,对作品的写作特点、人物塑造深入研究。要钻进去、勤于思考,对文章开头、结尾等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3、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也就是要我们努力积累知识,认真研究事理以发展自己的才能。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任何资料只要积累十年,就可以成为学者。

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积累,不积累则等于白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在作文中就可以得到运用,这样,也能促进学生的积累。

四、开展活动,巩固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中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并巩固阅读的兴趣。

1、开展竞赛活动。

(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班上学生,可以一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讲。

(2)美文诵读: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优美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话剧表演: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几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

(4)专题知识抢答赛:比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在班上举行了“走进三国”知识抢答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其它读书成果展:如手抄报展示、读书卡展示、报刊剪辑展示、书签制作展示等等。

由于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2、开展评选活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每学期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量,评出“超

级阅读王”;还可综合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情况,每月评选出十名“读书之星”,将这十位“读书之星”的照片张贴在班刊上,并在照片下面附上他们各自的读书感言„„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11.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实效 篇十一

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中“题海战术”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均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认为让学生读大量书籍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教师强迫学生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大多数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差,买书少。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而且仅有班级图书角,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学校开设课外阅读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为了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我根据实际情况,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对农村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实践尝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积极阅读。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榜样激趣。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奋力争先的心理。平时,我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老舍、叶圣陶、冰心;同时在班级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从而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活动激趣。我经常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比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比如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成果激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供课外阅读的材料

家长配合。我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通常,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阅读。选择读物要做到: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有书读,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学校完善。我充分挖掘学校各种有利的条件,以保证学生有书可读。首先启动阅览室功效,对室内的读物进行大量调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建议学校补充购买了一些新课标推荐的读物。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因特网搜集大量的名家名篇、唐诗宋词、童话寓言、科普知识等,建立相应的文件夹,供学生进行电子阅览。

创新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主动和家长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做到: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定时,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同时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定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我和家长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划一划,想一想。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写片断、评价等。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提高阅读兴趣。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最新的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收获。一是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在工作中我积极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为此,我专门设置了表格,请家长填写。二是建立了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出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之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三是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到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

12.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篇十二

一、创设课外阅读条件

农村小学生拥有课外书籍的量极为有限, 如何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量呢?第一,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藏书资源, 由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和年龄特征, 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借阅书籍目录表, 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借阅。第二, 倡导学生勤俭节约, 将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积攒起来买书;然后建立“班级图书角”, 将图书共享。第三, 发动师生献书。老师将自己孩子读过的书或教学参考资料捐给学校图书室, 孩子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放到班上图书角或赠送给低年级的同学, 从而保证孩子们有足够数量的不断更新的课外读物。

二、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你可以把一匹马拉到河边, 你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一样, 阅读一定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 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当学生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时, 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榜样激趣。

榜样是力量是无穷的, 能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我经常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如凿壁借光的匡衡, 因看书入迷而拿面包沾着墨水吃的列宁等。

2. 推荐好书。

介绍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情节生动语言流畅的读物, 如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等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些优秀读物中的精彩片断, 在故事的高潮处或学生颇有兴趣、听得津津有味时戛然而止, 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3. 以点带面。

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不相同, 我班有几个学生对课外书很感兴趣, 课外阅读量较多, 我就经常选择性地让他们给学生讲自己的读书收获, 朗读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文章。刚开始, 只有几位学习比较好、胆子比较大的学生上台。但是听着同在一个班级里的同学口若悬河地讲述着生动的故事, 欣赏着他们的广博见识, 谁还能不动心呢?渐渐地, 激起了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加入课外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 上台交流读书收获, 朗读美文的学生越来越多, 直至全班参与。这时, 为了公平起见, 也为了照顾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我开始让他们按座位上台交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

课外读物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 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老师一方面要倡导学生广泛阅读, 加大“量”的积累;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为孩子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符合其年龄、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的书目, 力求达到“质”的突破。

四、教给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要得法, 否则达不到额度目标及要求。阅读方法取决于阅读内容和自身的阅读需要。通常情况下, 对于只作一般性了解的文章, 适合泛读和略读;对于文质兼美的佳作, 要品味其妙处, 咀嚼其文句, 体会其感情, 揣摩其文法, 则需指导细读和精读。教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学以致用外, 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课外为搜集某方面的信息去有目的地阅读, 分门别类地开展专题阅读, 有选择地阅读, 带着问题阅读, 在合作中阅读。尽量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熟练地运用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让孩子真正学会读书。

五、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

阅读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 是需要在别人的强制下形成的。教师在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 扮演的就是“强制者”的角色, 直到习惯形成。

1. 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教师要规定课外阅读的时间。首先, 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每周安排一节课,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取消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 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 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 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还特别规定:每天早上读古诗十分钟, 还把每天中午的13:10-13:50作为自由阅读时间。充足的阅读时间能使学生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

2. 搭建课外阅读的展示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星期举行一次“故事会”, 轮流讲, 三星期全班轮回一次。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 开辟了好书推荐栏目, 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有意义的图书, 介绍给大家。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节日庆典等活动, 举行学生才艺表演, 给学生阅读成果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1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十三

引言: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小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强能力,让他们在具有浓郁书香气息的乐园里健康成长,让他们那美丽童年因为读书而放射出更加动人的光彩。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一、问题提出的意义

当今世界,谁掌握了面向新世纪的教育,谁拥有了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在新世纪的挑战中处于主动。而优质的小学教育是人成才的基点。而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举足轻重,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更深层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总目标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阅读是关键也是培养其他能力的途径。表现在: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二、国内外课外阅读的情况分析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从1999年政府拨给的2.6亿美元中受惠。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格里大卫在“教育周”演讲中,激励“所有加州人为阅读采取行动”。„„由此可见,他们的阅读意识比起我们来要超前许多。他们的课外阅读体系早已形成,并正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随着课改的开展,我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正逐步掀开新的篇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其中“5 —6 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

但是我们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上还是比较欠缺的,课外阅读仅仅还停留在“放羊式”的阅读中。特别是一些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校。

三、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2、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我们常说:得法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本为本,守本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3、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然而学校在5-6年级中的学生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

四、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乐于读书。

学生往住很想好奇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阅读,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而且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而且,我经常利用学生身边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效果甚好。如我请班上语文成绩优异的,尤其是写作文、讲故事水平高的,介绍自己阅读课外书的体会,这种现身说法,直观形象,说服力强,让学生看到了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萌发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二)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时,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一种是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教完四年级《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向他们推荐了《中外神话故事》这本书,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如学习了《草船借箭》;推荐读《三国演义》;学习了《少年闰土》,推荐读《故乡》等等。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文学之窗后,学生急切寻找书急于要读,兴趣盎然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全班形成了人人“手不释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态势。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上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课外书,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2、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首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以平和的心境尽情地读书,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会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教师应注重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1、丰富展示活动,评价阅读成果

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主题会、手抄报展评、课外阅读竞赛评比等。通过活动,展示了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浓厚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推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可是一旦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如果不很好的稳定、保持,兴趣就会渐渐消失。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来保持、稳定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自己获得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比方说:(1)课前演讲,积极鼓励

把讲台当舞台,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2-3分钟,让1-2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故事、朗读、背诵等。刚开始可能有些胆怯,但时间一长,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的上去。这时,教师要照顾到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轮流制。在班级里长期开展这一活动,就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惯例,对他们读书兴趣的保持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书面展示,树立榜样

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开辟一个“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的读书感悟展示栏。通过他用来展示学生的一些作品,如读书笔记、读后感、优秀习作、优秀周记等。定期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议,评出好的挂在“心语屋”内。这个评议可以是小组评议、班级评议,也可以是教师评议。小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他们会不甘示弱,从而使得“心语屋”的内容不断更新。这间“屋”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读书的兴趣。(3)抓好比赛,培养能力

不定期的举行一些“讲故事能手”比赛活动,让学生讲一些课外书中的故事。但要考虑到他们毕竟是小学生,要让他们找一些较短的故事,太长的故事他们有时会记不牢、讲不好,这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起到反面效果。“朗读能手”比赛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建立“读书档案”,倡导多元评价 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读书档案”,这样的记录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一般的学生只要求记录图书的有关信息和几个字的评价,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纪录的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但这样的记录不能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让学生必须撰写,以免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主要的是,要对这份阅读记录实施多元评价,既重视教师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评价;既有家长的评价,也注重学生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能对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也能使家长、教师、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阅读中去,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14.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十四

学校:班级:姓名:

选择题(将答案的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每题限选一项)

1、你喜欢课外阅读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怎么喜欢

2、看电视与看课外书你更喜欢哪一种?()

A电视B课外书C都喜欢

3、你读的书主要来自()

A自己买的B跟同学、小朋友借的E其它

4、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A.全是文字的B.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 C.图画为主,只有很少的文字的D.全是图画

5、你读课外书,是因为()

A自己喜欢B爸爸妈妈要求自己读C老师的要求

6、和看电视、上网相比,你更喜欢阅读课外书吗?()A是的B不是,我更喜欢看电视或上网C那要看是什么书

7、你经常和同学交流课外读书的情况吗?()

A、经常 B、有时 C、没有

8、你的课外阅读地点()A学校B家里

9、你的老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很少布置

10、你读课外书时,一般()

A认真读B挑选有趣的地方读C随便翻翻

11、你认为读课外书会妨碍学习吗?()

A会B不会C说不清

12、你读课外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你多数时候是怎么做的?()

A.跳过去读后面的 B..查工具书 C.随便认读D.问爸爸妈妈或老师

13、你喜欢老师向你推荐课外读物吗?()

A是的B不是的C无所谓

14、你喜欢同学向你推荐课外读物吗?()

A是的B不是的C无所谓

15、你喜欢和同伴一起看书吗?()

A喜欢B不喜欢,我喜欢一个人看书C无所谓

16、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A、作业多、没有时间;B、没有书籍来源; C、根本不感兴趣

17、你的老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

A支持B不支持C有时支持有时反对

18、你的爸爸妈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

A支持B不支持C有时支持有时反对

19、你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吗?()

A、有时读 B、很少读 C、基本不读

20、下列哪种因素最能引起你选择阅读某本书的兴趣?()

上一篇: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下一篇:连云港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