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2024-09-20

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11篇)

1.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一

关于江苏省洋思中学改革发展成功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苏省洋思中学改革发展成功的 调查报告 洋思中学起初是五个村联办,地道的乡村学校。1980 年创办时,总共用了 2.4 万元,盖了 26 间简易平房,设备 全无,课桌全是借的。13 名教职工中,1 名公办教师,4 名 民办教师,8 名代课教师。“春天的野草,夏天的流萤,秋天 的衰竹,冬天的寒风”是当年洋思中学的真实写照。如今,在 蔡林森校长的带领下,斥资 1.3 亿将洋思中学整体搬迁进城,占地 205 亩,建起了一幢实验楼,一幢综合楼,三幢宿舍楼,和 800 人的阅览室,4 个微机室,8 个篮球场,400 米的塑 胶跑道。现有 65 个教学班,200 多名教师,3700 多名学生。最关键的是,也是让全中国赞叹不已的是:就是这样以三流 生源,三流师资,三流设备的洋思中学却创造出洋思神话: 洋思中学多年来入学率、升学率、毕业率、合格率一直达 100%,优秀率居全市之首。三流的学校如何打造出号称“中 国初中”的呢?这让全国各地的教育人士都来深入洋思,探究 其神秘所在。一 洋思中学的办学思想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校长的思想行 为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面对学校撤并的困境,蔡林森校长 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在如今的洋思中学最醒目的地方有几 个大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就是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是蔡校长从三个子女的教育成长中获得的。蔡校长 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成绩都不理想,大儿子五岁还不识数。二儿子小学时成绩中等偏下,唯一的女儿成绩全乡倒数第 一。小学毕业后,蔡校长把三个孩子带到洋思中学,当起了三个孩子的辅导教师。每天中午他教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 题,口答习题,答错了就在错题边上打个“?”,但自己不讲,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直到会了为止。蔡校长利用 散步,洗脚,躺在床上睡前再问类似的题目,看孩子是否真 正掌握了。每天晚上他还让孩子默写单词,错了的自己更正,反复默写。周六回家带着孩子一边走路一边把一周做错的题 目再查一遍,这样孩子都学会了自学。这样自己的女儿初一 期末成了班里 的尖子生。三个孩子都先后考取了高中、大学,大儿子考上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获取了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提了干,现任中国石化分公司财务科长。通过自身教育孩子的经历,蔡校长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这是在这一理 念的引导下,蔡校长于 1983 年开始课改,他提出“当堂教、当堂学、当堂巩固”的教学模式,带领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 课改,三年后学校的合格率、毕业率、升学率都达到了 100%。所以洋思中学就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二 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洋思中学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里的“先学”并不是学生利用课外 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也不是学生泛泛的,单纯的看书,而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 的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自学形式依据学 科特点,形式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 验等等,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并关 注后进生的情况,及时点拨。“后教”并不是教师漫无目的的教,而是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后教的环节是: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的把握学生的自 学情况,在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 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经学会的学生 教不会的学生,促使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就是“兵教兵”,最终相互提高,对于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来讲解。“当堂训练”是在后教后进行的,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 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 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当堂训练实施分层 训练,能让好学生吃的饱,也使学困生吃得了,课上作业像 考试一样独立去做。(需要补充见证杨思 173)在这一模式运用中,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规定时间,导入 新课基本上三言两语,出示目标与自学指导也是一二分钟。学生自学时间,检测时间都有时间限制,这样让学生在紧张 的气氛中完成,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上课 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其余时间都由学生支配,在 每一个环节教师都给予时间提醒,对于做好的学生给予鼓 励。整个教学环节紧张,有序,朴素,没有花架子。先学后 教一般在 30 分钟内,当堂训练不少于 15 分钟。三 洋思中学的体制改革 随着洋思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名声越来越响,一 些学区外的学生,特别是调皮和成绩差的学生不断要求进洋 思学习,因此学校不能容纳太多的学生就学,在泰兴政府的 支持下学校不断的扩建,1996 年学校只建起了 2 幢教学楼,操场很小,教师办公和学生宿舍就餐还是在简易房里,设备 相当简陋。1997 年洋思中学经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同意,洋思开始 向学区外的学生收取费用,每人 6000 元,当年收入 90 万元。收费不但没有吓跑求学者,反而要来求学的反而更多。1998 年至 2000 年 3 年间共收款 1500 多万,2001 年 4 月洋思中 学改制为公办民营的“洋思实验中学”。随着洋思中学声名鹊起,全国各地学习者络绎不绝,学 校开始对来访者无偿提供资料,免费听课。1996 年学校决 定对每位参观者收费 10 元,现今是 30 元。这样洋思中学 2005 年斥资 1.3 亿建造新洋思,把洋思中学搬进市区,同时加大了对教师的奖励,鼓励教师不断创新,充分调动了教师 课改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洋思中学的辉煌起 到了推动作用。洋思中学的扩大,也加大了对教师的要求,洋思中学在 市委的支持下有教师招聘权,对招聘的教师全部列入教师编 制,推行事业留人和待遇引人的机制,教师安心并且全身心 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学校步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性循 环。(需要补充 见证杨思 159)四 洋思中学的学校管理 洋思中学把“包”字引进学校,加强常规管理,从“三个一” 抓起,对知识的掌握实行“三清”,并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功 能,使学校步入民主,科学,高效的轨道。大胆创新,(一)大胆创新,实行责任制 1982 年改革春风吹遍了全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给了蔡林森极大地启发,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把 “包”字请进学校,各个层次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1.校长有责任 校长的责任是是全校工作创一流,其 中包含德育工作创优、教学质量提高、体育达标、青年教 师培养等等。2.中层干部有责任 中层干部都要任课,而且要承包同 年级和同一学科。要上示范课、听课、评课、检查备课和 作业批改,各项工作附有分数,分数与教师的奖金挂钩。3.班主任的责任 班主任包本班学生的思想工作、纪 律、卫生等。4.教师也有责任 既有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课后辅 导、考试、后进生转化、班级管理等目标要求,也有学生 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指标,责任落实到位 并达到目标给予物质奖励,没有达到目标给予经济处罚。为了使“包”字落到实处,洋思中学狠抓过程管理。学 校所有管理人员坚持深入教学区,坚持进课堂发现问题及 时记载,必要时把问题拍下来,每天的晨会通报。这个“包” 字,不仅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感,而且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洋思中学,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二)坚持不懈抓常规管理 1.抓备课 备课这个方面由学科带头人撰写教案,同一研究,最 后由备课组长审查,通过后方能使用,骨干教师要带新教师 备课,然后共同研究,每位教师都成熟后,把每本书的备课 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然后再集体讨论最后定稿,这样减轻 了骨干教师的负担。同时学校还要求要超周备课,必须做到,年级负责人要有检查。2.抓讲课 洋思中学要求骨干教师要传帮带新教师,新教师坚持 听骨干教师的课,每周不少于两节,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听完课后要交流,骨干教师要给予支持。洋思中学每天都有 公开课,给每位教师提供机会。3.抓作业批改 洋思中学统一作业布置、统一批改要求、统一建立学生 错题档案,这样同年级同学科作业统一化,避免了教师乱留作业现象,做到了及 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4.抓辅导 洋思中学牢牢树立转变一个差生与培养一名尖子生一 样重要的观念,对于后进生要跟进辅导,每年的后进生转化,只要转化一位就给予奖励。始终从“三个一”

(三)始终从“三个一”抓起 从“三个一”抓起,就是从起始年级抓起,从进校第一天 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1.洋思中学重视抓好七年级,注重长远利益,配备骨 干教师,考核和九年级一样要求,发奖金权重于九年级。校长、年纪负责人、备课组长坚持参与七年级上课,听课,评课,抓每一个细节。抓起始学科学校更是非常重视,首 先让学生感兴趣,低起点,小台阶,使每位学生以成功的 心态步入高一年级 2.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洋思中学有他独到的做法(1)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 洋思中学不分快慢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 到平行班,教师的配备也尽量做到力量的均衡。各班教师要 与分管的负责人签定责任状,定期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进行 验收(主要通过基础知识过关),优者奖,劣者罚。(2)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 班主任将后进生尽量安排在前排的位置,并与优等生同 桌,结成对子,便于课上课下给予学困生帮助,当好小“师 傅”,小师傅做的好的给予百分制的加分奖励。这样做同时 不给学困生调皮的机会,约束了他的行为。(3)关注后进生,调动情感的力量 课上教师提问最多的是后进生,板演最多的是这样的学 生,点拨最多的是这样的学生,课后交流最多的是这样的学 生。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她们的 生活,思想,情感使这些学生感到没有被冷落,有了自尊,自信。刁勇主任就介绍了这样的一位学生:1997 年班内来 了一位原学校公认 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课,不做作业,不接受教师教育,打游戏,打架,到了洋思中学,经过环境 的熏陶、老师的教导、学生的帮助,恶习全改了,毕业时,他以 610 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其实这样的例子举不 胜举。

(四)坚持“三清”“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做 到“课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 新,巩固提高”。“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 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保障。“日日清”清不了的,“周周 清”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课上同学们在讨论或知识检测 时,“小师傅”及时帮助小徒弟,课上小师傅课下负责“清”,一 次“清”清不了就两次,两次“清”不了就三次,这样绝大多数都 能清完,极个别“清”不了的由老师帮助清,这样做到“日日清”。“周周清”在周五或周日下午学生返校后进行。主要验收 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教导主任、备课组长、任课教 师、班上尖子生为验收员。班主任抽尖子生去检查下一个班 的后进生。英语凭课本验收单词,错的打上记号。数学也是 凭课本,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解书上的例题,习题。语文背 诵古诗和生字词。“清”不了的学生由任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帮 助验收。洋思中学按照“三清”的要求,并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坚持就是胜利。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同时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起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

五、洋思的教师队伍建设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 师来支撑,洋思的优异成绩取得与该校加强教师队建设,拥 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1.榜样的示范引导人 蔡林森校长就是一位具有教育意义和引导作用的楷模,三个孩子上大学、父亲、妻子住院手术都没有请假,1991 年,1993 年,1995 年学校基建任务大,蔡校长骑自行车赶 20 多里路,直到晚上才摸黑回家,一向无私奉献,不计报酬。1999 年学校自筹资金 300 万元新建工程。蔡校长只为私事 离过半天校,他常说,他为了学校什么代价都舍得付出,什 么人都敢得罪,亲戚要参与工程建设都被他一一拒绝,蔡校 长多年和学生一起吃饭,一直住学生集体宿舍,和学生一样 值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995 年时任洋思副校长的秦培元家中建新房,正值普 九时期,他放下家中事务,留在学校整理档案,8 月秦校长 做手术,出院后一天没有休息就参加工作,现在秦校长面对 繁忙的工作,仍然坚持听课,他主张把校长室搬入教室区。教导主任凌俊因车祸,右手骨折,右眼撞伤,封闭治疗 23 天后,他凭一只眼,一只左手坚持上课,批改作业,一天不 间断。正是洋思有这样的敬业、奉献的领导班子,激励洋思 教师奉献教育,是洋思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2.严格要求培养人(1)洋思的教师也不是个个都是名师,每年都有新教 师调入,新教师调入,学校就派骨干教师做他们的师傅,并发给带徒费,搞师徒捆绑式考核奖惩:带好有奖,带不好 受罚。校长、教导主任天天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 新教师少走弯路。洋思中学建成以后,采取多种方法培养教 师,比如:每天安排不同教师对外上公开课,教导处每天安 排跟踪听课,评课,检查教案(现在是课件)。利用假期对 教师进行说课、备课、基本功等比赛。派青年教师到全国各 地上洋思模式的示范课,这些措施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每位教师都符合洋思教学模式。另外,从 2006 年开始,洋思从不使用现成的试卷、练习册,通过练习、试卷的校本 化,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 基础上设计作业,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作业、练习卷、试卷。(2)注重师德考核,对教师师德考核,洋思常抓不懈,从出勤,师生关系,教学常规等方面制定师德考核 37 条,现在是 28 条,按月对教师考核,年终统计,考核不达标者,取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资格,所以每个教师都自觉执行,坚持下来,最终成为教师集体的行为习惯。

六、洋思的德育教育

(一)生活课程的确定 洋思由学区制转变为寄宿制以后,开设了“生活课程”,学校编有“四会”读本,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蔡校长认为,教好学生不仅是教会学生求知,生 活也是一本课程,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训练、管理,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澡、整理衣物、财物管 理、时间安排、交际交往等。这些内容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天 开始学习,落实“从进校的第一天抓起”。让学生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例如,学生就餐,整齐 的排着队伍,按规定的楼梯上下楼。学生八人一桌,每人轮 流分饭菜(饭菜由食堂工作人员先放好),八人到齐后才能 吃饭,吃饭时听不见有大声喧哗的,当然有生活教师的看管。其它方面也都有相关的要求,对于宿舍管理也是一样的。生活课程的实施,洋思主要抓以下几条: 1.明确教师和生活管理员的责任,层层承包,把对学生 的要求全部包给教师和管理人员,做的好的奖励,做的不好 的处罚。2.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校长发现垃圾多或学生剩饭菜 多就及时开会强调问题。3.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宿舍、餐厅、班内都有广播,不时表扬好人好事,三好学生的评比,把“生活课程”情况列 入考核指标。

(二)德育工作持之以恒抓落实洋思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考核目 标,学生纪律,卫生天天查,天天记,周周公布,月月评文 明宿舍,文明餐桌,发流动红旗。德育工作重在管理者的落实。学校通过岗位考核,津贴工资,奖励工资发放办法,评优、评先等搞“一票否决” 来保证教师德育工作的落实。

(三)德育工作教师抓起 德育工作从领导自身抓起,从教育者自身抓起。多年来,洋思的领导班子个个以身作则,凡师生能做到 的,领导者先做到;凡师生做不到的,领导首先不做,大家 努力以自己的模范言行给师生良好的影响,上面举过蔡校 长,秦校长,凌俊主任以校为家,以工作为重的事例。领导 教师以身作责,形成了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氛围,潜移 默化地教育了学生,加强了德育教育。因为洋思是朴素的,真实的,是大家都可以借鉴的,模 因为洋思是朴素的,真实的,是大家都可以借鉴的,模 仿的,是因为洋思经验中的朴实道理还能给人以启迪,给人 以自信和力量,学习洋思,首先要了解洋思经验给我们展示 的基本内容,其次才是他们的操作方法,同时,还要从各地 各校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把洋思的经验学到手,并能在学习洋思的过程中超越洋思。洋思是一本书,从中我们可以读到教育的真谛,有人说,洋思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见我们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洋思是一个榜样,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育人的精神;洋思是一位 兄长,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真诚热心的帮助。洋思是朴素的,校长、老师以及他们的经验都是朴实无 洋思是朴素的,校长、老师以及他们的经验都是朴实无 华的;洋思是厚道的,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以贯之地坚信“ 华的;洋思是厚道的,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以贯之地坚信“没 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是严格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是严格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洋 思是现代的,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使他 们永立教育教学改革的潮头,洋思是无私的,毫不吝啬地贡 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经验;洋思是和谐的,有着一个与 时俱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洋思是永恒 的,她昭示着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2.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二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等①。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化下的传统文化由谁来继承与弘扬,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无限机遇,但是我国要保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本文以蒙阴县和江阴市为例,应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两者在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方面的异同,通过分析试图适合两地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与创新的有利途径,最终为山东省乃至我国的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提供借鉴。

1 蒙阴县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

1.1 蒙阴县传统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蒙阴的历史文化悠久,有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余年建县史。蒙阴县结合蒙阴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三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以“红色风情”、“山水生态”和“果香农家”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②。沂蒙六姐妹、孟良崮战役、“算圣”刘洪故里、蒙山自然风光以及近年兴起的以蜜桃产业为代表的绿色文化等都成为蒙阴独有的文化名牌。

蒙阴县当前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建设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基地孟良崮教学点,打造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③;②发挥“算圣”刘洪故里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成功申报“中国算圣文化之乡”;③邀请中科院专家对蒙阴独有的崮形地貌进行论证研究,“岱崮地貌”被命名为中国第五大地貌,打造独具风情的中国“崮乡游”;④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蒙阴的一张名片。

可以说,蒙阴县挖掘了一部分传统文化资源,但是那只是冰山一角,潜藏的资源还有很多没有发挥作用,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只是初具规模。

1.2 蒙阴县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趋势分析

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优势,蒙阴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变为经济资本,文化特色衍生为经济品牌,不但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转变,而且成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④。

2008年到2010年,蒙阴县文化旅游业增加值每年稳定在40%左右,2011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为60%。到2013年蒙阴县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已升至90%左右⑤,文化旅游业逐步成为蒙阴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

但是蒙阴县的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色,而其著名的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就孟良崮这一景点来说,接待的游客大多来自本县或者本市,其名气还未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因此,蒙阴县政府及文化产业企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力度,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

2 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

2.1 江阴市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忠义之邦”之称,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⑥。

近年来,江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现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近3 000家⑦,江阴将传统文化深深的植入于文化创意产业中,极大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如江阴广电集团、文艺集团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公司在原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起来。

虽然江阴市传统产业企业在品牌的数量以及所创造的产值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中间产品,导致品牌的公众认知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其特有品牌产品的高端价值⑧。

2.2 江阴市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江阴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江阴市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趋势将不比全国任何县级市差。首先是政策扶持力度大。江阴制定了“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市政府明确,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10年的目标是6%,2014年力争达到8%。而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其次,江阴市文化产业企业也加大力度,以创意文化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创意工程,建设文化创意园区。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江阴市植根于本土具有的特色文化,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渗透于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本市文化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 蒙阴县和江阴市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模式对比分析及启示

3.1 蒙阴县和江阴市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同点

虽然两地发展文化产业各有特色,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1)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产业来看,当地文化产业管理思想和发展思路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蒙阴和江阴的文化产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都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和谐等优秀儒家思想,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治主义的文化观念,不利于对外开放,难免官本位思想,这些都是传统文化没有紧跟时代步伐造成的后果⑨。

(2)两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利用、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程度在广大县域地区中相对较好,但跟文化产业大国来比较,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化比例还很低。如图1和图2所示,蒙阴和江阴两地文化生产总值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各自增幅远远赶不上本地生产总值增幅,在传统文化占文化产业开发比例方面,两地都呈逐年增长状态,但整体开发水平还不到50%,水平较低。

3.2 蒙阴县和江阴市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同点

(1)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不同。蒙阴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江阴则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

(2)在传统文化开发程度和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方面,江阴相比于蒙阴都较高。如图1和图2所示,2008-2013年蒙阴县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增幅最高达6.2%,而江阴则最高达10.2%。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开发中所占的比例江阴高达49%,蒙阴仅为45%。

(3)在文化产业利用和融合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江阴的政府支持力度较大,而蒙阴相对较弱。

数据来源:临沂市统计局-统计年鉴2008-2013

数据来源:江阴市年鉴2008-2013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用表1加以明示。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必须要利用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从而达到两个目标: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3 蒙阴县和江阴市文化产业利用和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

(1)蒙阴县和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文化资源运用率低,文化产业企业缺乏人才。数据显示,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而中国所占比例则最低,仅3%左右。蒙阴和江阴的文化产业占GDP百分比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这与两地实施的文化产业措施是离不开的,值得各城市借鉴。②缺乏有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法律《文化产业促进法》至今尚未出台,而类似于《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关于文化市场的行政法规远远赶不上文化市场的需求。③缺乏真正具有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强势品牌。各地缺乏对重点文化品牌有意识的打造,对文化品牌建设的指导与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利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创新性发展的最佳源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如今,文化产业内容为王,靠知识赢得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要想占据世界文化市场制高点,必须打出有中国特色的强势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4 促进文化产业利用和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政策建议

4.1 文化产业部门

(1)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提升文化产品的独特思想意境。只有以优秀中华文化为根、吸取人类文明的智慧,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思想境界。

(2)探索潜在的传统文化家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打造强势文化品牌。江阴更多的利用了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这启示我们,挖掘出自身文化内涵并利用现代化思想,树立强势品牌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化产业企业要重视人才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都能够尽其能,竭其才。

4.2 政府部门

[1]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改变管理理念。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管理思想,所以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⑩,应将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相结合。

[2]重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发挥政府、科研、企业联合优势,建设传统文化资源库。乡村优秀风俗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相对完好,城乡联动,更有利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灵感。

[3]政府部门应颁布相关政策法规,鼓励文化产业部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积极开放的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进步。

5 结语

文化产业内容为王,靠知识赢得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文化产业企业来说,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探索潜在的传统文化家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步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科研、企业的联合优势,建设传统文化资源库,另一方面要促进资源的转换,实现科学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发展,使我国文化产品独具中国特色,是我国文化产业崛起的一个必经之路,推动文化产业平稳度过“三期叠加”新阶段,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同时,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也必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陈野.试论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产业转化——以浙江为案例的分析研究[J].浙江学刊,2012(1):203-209.

[3]吴晓云.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DEA的分析[J].知识经济,2012(19):9-10.

[4]张建波.山东省蒙阴县“五大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EB/OL].新华网山东频道,2012-05-17.

[5]毛倩.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J].总裁,2008(11):66-67.

[6]龚振东.江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和规划[N].经济日报,2009-02-04(15).

3.关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调查报告 篇三

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楼宇经济不但可以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同时可以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市的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就业岗位,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背景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楼宇经济以其产业上的聚集性和财富上的高效性,已成为现代商贸发展的新风尚和现代都市的“掘金地”。发展楼宇经济,对于集约利用资源、开拓发展空间、积聚经济要素、提高业态档次、提升内涵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发展楼宇经济将有助于我市提升区域竞争力,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与发达的制造业相适应、与日益活跃的商贸活动相呼应、与拓展现代服务业相吻合的楼宇经济,我市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

二、楼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产业支撑。由于我市经济规模偏小,特别是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企业更少,因此,大规模的营销服务企业,中介公司,研发中心难以落户我市,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对楼宇的需求不旺,楼宇经济发 展内在动力不足。

2、商务档次不高。目前,城区众多的商务楼宇中,大多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楼宇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多连基本的停车场都不完备,只有**、**少数楼宇各项指标比较符合标准。

3、企业规模偏小。就调查摸底的情况看,企业的规模偏小,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4家,其中就有6家是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内的就有102家,其中有40户广告装饰旅游服务业,IT行业13户。

4、管理相对混乱。城区现有的13栋楼宇内除**、**是纯粹的商务楼宇外,其余楼宇均存在办公与居住、商务与居住混杂等问题,难以发挥以商务、商贸为主的楼宇功能。

5、租金价格差大。据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大厦的月平均租金为25元/平米,物业管理费约1.5元/平米,外经贸大厦的月平均租金为15元/平米,物业管理费约1元/平米,其它的商务楼宇租金更低,价格悬殊太大,其结果是降低了商务楼宇的服务水准,严重阻滞楼宇经济的发展。

6、发展认识不足。目前社会各阶层对楼宇经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概念模糊,观念滞后,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区内各街道都有数量不等的高楼大厦,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开发利用方面仍各街道和各楼宇开发商没有建立有效的互利合作关系,造成部分楼宇空置的局 面。

三、发展楼宇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加快形成楼宇经济发展思路与框架。根据我市独特的交通优势和商贸优势,结合重点板块产业发展特点和城市建设实际,确立楼宇经济发展思路,重点以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国内外大型公司、知名企业的区域总部或分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协调发展现代物流、广告中介、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相关服务业,形成由区域性特色商务楼组成的产业链,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序推进楼宇建设改造,加快搭建楼宇经济发展平台。

引导推进商务楼宇建设。在积极推进商品住宅类房地产发展的同时,加大城市经营力度,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在规划区内投资建设商务楼宇。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建设一批设施齐全、风格鲜明、档次较高的智能化楼宇;另一方面,要加强商务楼宇周边环境的改造建设,完善停车场、通讯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引进培育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以实现楼宇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运作特色楼宇。加强商务楼宇招商。创新城市经营理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规模大、实力强、理念新的房产开发 公司建设高品位、高格调、高档次商务楼宇。力争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商务区。

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加大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广告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我市,并以这些龙头企业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产业企业群,促进相同或相关行业在一栋或几栋楼宇内聚集,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楼、科研楼、中介楼等特色商务写字楼。

加大传统服务业招商。餐饮、商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兴旺发达决定着一个区域是否能集聚更多的人气、财气,要将发展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大对外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一批美食城、娱乐城和商业中心,完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

4.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四

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班

学号:1141401

31姓名:隋婷婷

在党的领导下,“十一五”期间我的家乡——青岛市崂山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深深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十二五”正兴之时,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一代力量必须着眼时代和社会,深入了解家乡的需要和发展。应党的号召,学习党的精神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我们利用寒假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关于崂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以下为我的调查报告。

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经受住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加快破解制约崂山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推进“三个功能区”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20元,年均增长12%,是2005年的1.7倍。综合来看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总体稳中求升,如2008年,那一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及经济受损很大,但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62.90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33亿元,下降1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2.34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23亿元,增长10.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不断调整。第一产业下降0.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1.05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盈利数目不断刷新纪录,每一年都有新的捷报,如网上崂山区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区市两级)49.25亿元,增长17.8%,占GDP总量的15.5%;国、地税实现

税收收入119.85亿元,增长20.4%,占GDP总量的37.8%;税收占区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93.9%。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利税(不含青岛卷烟厂)61.83亿元,增长35.3%;其中利润43.18亿元,增长44.0%。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三个功能区”建设加快展开。“十一五”,是发展重点逐步聚焦、发展特色不断彰显的时期。科技城纳入了全市建设重点,建成了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引进了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获批并设立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通信产业园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累计投入使用的商务楼宇达到23个,总面积130万平方米,楼宇注册企业过千家;金融业日益丰富,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3家。完成了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在景区南线实行了“景区+景点”的管理模式,开通了景区旅游观光车。青岛国际啤酒节成为中国十大节庆品牌之首。

——现代化新城区迅速崛起。“十一五”,是规划建设投入较大、配套功能加快完善的时期。深入开展了“城市规划年”活动,规划新增了商业、办公等公建设施面积900万平方米。通过争取市政府支持和异地代保,解决了基本农田制约发展的问题。完成了滨海公路、滨仰公路、李宅路等骨干道路建设,实施了张村河截污、东亿供热二期等重点项目,新增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青岛大剧院、体育中心、汽车东站、会展中心二期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建成启用。总面积8.5万平方米的丽达购物广场、乐天玛特等大型商贸项目投入运营。累计改造村庄13个,拆迁安置面积205万平方米,安置户数13254户。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是着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不断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时期。完成了社区“五化”、“村村通自来水”和“村村通柏油路”工程。新建改建水厂7座,为86个社区3万余户居民改造了自来水设施,社区供水标准化率达到88%;完成了15座水库和28座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对10余条河流28.3公里长的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新开通公交线路

16条,线路总数达到56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35家,标准化农家店覆盖率达到84.5%。积极推进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11个项目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崂山茶”获得证明商标注册,发展晓望茶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99个。稳妥推进农村社区集体资产改制,组建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23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个。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的时期。五年来,区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达到42.9亿元,占同期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8%。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完成了15所中小学校新建改建任务,成功创建了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建成启用了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免费优生工程。加强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就业5.1万人,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区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晋级“国家一级馆”,建成了139个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推行了网格化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实施了液氨使用单位安全隐患治理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高。全面完成了“五五”普法,我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深入扎实地开展了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我区创建为山东省双拥模范区。预备役、地震、史志、对台、侨务、民族、宗教、老龄、慈善、红十字、残疾人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崂山区生活的20年里我深深的感受着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依靠着党的惠民政策,以及这些年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从崂山人民的笑容中看到了崂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是人们的经济来源多样化。以前这里和平原地区一样依靠麦子等粮食作物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很多人出门打工。现如今根据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茶叶大范围的种植,果树不断增加,各种经济作物成为农民的首选,为了农民有更好的收入,区里开办了茶文化节,樱桃节等富有特色的节日,吸引了大批游客,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政府兴修水利,补发农药,进行技术培训,使农民的农活干的更轻松。崂山区依山伴海,有山有水,大力发展旅游业,农民不再外出打工,开办农家宴,收入明显比打工多很多。各类企业入驻崂山,年轻人开始在本地区的企业工作不需在外出挣钱,工作机会越来越多。

其次崂山人民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青岛市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之际,崂山区首先改革教育,孩子们不仅仅只学习书面知识,学校每年都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兴趣班在农村越来越多。学校硬件换新,多媒体教学早早在崂山区各个学校实施,花园式学校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了校舍比政府办公大楼还美丽。

在卫生医疗改革上,农村医疗保险落到实处,村村卫生室挂钩医疗保险使农民生病有地可医,花费明显减少,老年人定期免费检查,看病难的问题有所减少。

人民的生活是见证崂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据。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家乡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幸福生活越来越真实。

5.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五

8月9日至8月12日,根据市办的通知精神,我办综调室和农业、畜牧、水产等有关单位的同志一道,深入到全县各乡镇,采取“随机抽样,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的办法,重点调查了10户农村经济大户的发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大户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大户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头戏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之举来抓,坚持正确引导,实施干部帮扶。据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经济大户发展情况表现出“发展迅速,规模增大,区域集中”等特点。一是发展迅速。今年全县巩固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大户9700多户,比上年新增2100多户,其中,畜禽养殖大户5400多户,水产养殖大户900多户,种植大户2100多户,加销大户1300多户。大户经济总量占全县农村经济总量的40%,上缴税费1900多万元,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县农村经济大户发展上了快车道。二是规模增大。据调查发现,今年我县各类农村经济大户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全县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大户2160户,年出栏肥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980户,年出栏肥猪200头以上的大户48户,比上年分别增加320户、190户和23户;全县养牛30头以上的大户260户,养牛100头以上的大户32户,比上年分别增加67户和10户;种植50亩到100亩优质稻大户220户,100亩以上的72户;种植藠头50亩到100、亩的大户7户,100亩以上的1户;种植茶叶50亩到100亩的大户4户,100以上的1户。新泉镇新泉村二组村民李伯胜去年投资2万元,发展养鳝网箱近200余口,获纯利1万多万元,他尝到甜头后,今年投资13万多元,发展网箱1100余口,预计今年产值可达68万元。三是区域集中。据调查,今年全县已形成以村和村以上为单位的养殖区68处,其中养猪小区31处,养牛小区12处,养鸭小区25处。三塘镇高仑村是优质瘦肉型猪生产的小区,全村178户,养猪户140户,出栏肥猪100头以上的61户,出栏200头以上的8户,目前,全村出栏肥肉猪6500头,预计全年出栏牲猪可达13600头。杨林寨乡王家河村是养牛的专业村,全村共养殖肉牛4.2万头,最多的一家养殖480头,最少的也有数十头,预计全年出栏牛可达3万多头。

二、大户经济的积极作用

(一)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中发挥了带头作用。通过经济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县形成了“藠头之乡”、“茶叶之乡”、“麻鸭之乡”、“名特水产之乡”等专业种养区域。三塘乡苏仑村在大户的带动下,户户种藠头,年藠头人平纯收入达1700元,如今户户盖起了楼房,群众称“藠头楼”。南湖洲镇中心村养甲大户胡西云,养甲鱼60亩,年收入30多万元。他在掌握养甲技术后,毫不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周围群众,并无偿向周边农户提供幼甲种苗,现场解答难题,带动了周边农户养甲发展。目前,全村已发展养甲专业户94户,户平年养甲收入1.3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甲村”。城西镇白乌村水产养殖大户周迎春,发展网箱养鳝1000余口,年收入60多万元,但他富了不忘乡亲,近年来,共为11户水产养殖专业户提供贴息贷款23.5万元,手把手地传技术。2004年10月,以他为首组建了白乌特种水产养殖协会,实行统一进货,分散养殖,统一销售。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村网箱养鳝发展到32户,发展网箱6000多口,年总产值750万元,户平纯收入5万元以上。

(二)在农村科技推广中发挥了辐射作用。农村经济大户中有一大批才能出众的经济能人、种田能手,靠科技致富的能力较强,在农村科技推广中发挥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如东塘镇田经伟、冯先平等一批养猪专业大户在县畜牧局的指导下建立了10多个人工授精站,年向社会供应良种牲猪13万多头,加快了全县牲猪品改步伐。他们并根据养殖经验,自行配制饲料。除了选用一些商品添加剂外,牲猪的大宗饲料原料全部自行采购,自行配制。这一做法的推广,大大节约了饲养成本。目前全县发展优质牲猪60多万头,占牲猪养殖总数的50%以上。

(三)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发挥了载体作用。农村经济大户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一些旱土、丘岗、水面等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南湖洲镇迪牛养殖场位于该镇铜固垸,该垸是平垸行洪双退垸,面积4000多亩,原有的轮窑拆除后一直闲置。业主养牛大户胡迪牛发现该垸野草丰富,且场地适宜,随即租下了该地作为肉牛养殖场。目前存栏牛98头,上半年出栏210头,发展总数达1190头,产值在260万元以上,上缴利税10多万元。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目前,全县农村经济大户安排农村劳力2.5万人。振湘公司这个全县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大户就常年性安排2000多名农村和城镇人员就业。东塘镇曾家村牲猪贩运大户吴建国,拥有大小运输车辆23台,贩运高峰期雇用劳力100多人,年发放工资2万元以上。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责任。建议加强各级抓大户经济的工作责任。在大户发展上,不求多,但求实,要明确工作目标,年内新增数量要责任到单位;在认定标准上,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统一大户在收入、纯收入、纳税额等指标上的标准;在培育对象上,要坚持“自觉自愿、新老兼顾、效益优先、方式多样”的原则,培育大户;在帮持责任上,要明确责任到人,帮扶任务到人。

(二)优化服务。发展大户经济,离不开各级的政策支持,要加强在五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政策配套服务。如土地、水面流转问题,征地、工商注册等手续办理问题等;二是技术指导服务。农口部门要为大户下派专业技术人员,传授技术,坐诊释疑,及时提供优质种子、种苗;三是资金筹措服务。要支持大户作为信贷的重点。四是信息联络服务。要为大户及时提供各类市场信息。五是经济环境服务。要实行挂牌服务制度,杜绝“三乱”,切实维护大户的合法权益。

6.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六

1 初步成效

2007年项目计划总投入5669万元,其中农业开发财政资金2000万元,整合其它支农财政资金2765万元,地方自筹904万元。姜堰和新沂两市在项目建设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生态和环境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初步实现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保障。2007年,共开挖疏浚沟渠168km,砼渠3.99km,新建管道灌溉32hm2,半固定式喷灌20hm2。新建机耕路44km,桥梁59座。新建小型电灌站10座,输变电线路13km。建过路涵桥269座,渡槽6座,节制闸1座。新打机电井2眼,配套井房2间。新打轻型井250眼,改良土壤833.33hm2,营造生态林53.33hm2、防护林46.67hm2,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打好基础。项目区内清除露天粪坑300多个、建设公厕15座,改厕200户,清理疏浚河道10条、冲填沟塘土方13万m3,修建硬质道路19km、路灯166盏,修建村庄下水道3200m,建成了河道码头5处、桥梁2座,农贸市场2处,卫生室400m2,建设公共服务中心800m2,栽植村庄绿化苗木2万株。

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调整,打造了一批高效农业亮点。新建日光大棚100hm2,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建设了生态果蔬、有机水产、花卉苗木、特色养殖、观光农业等一批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基地。姜堰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当年实现带动旅游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84%,项目区亩效益4000元以上的超过400hm2,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沂市瓦窖镇项目区吕庄村农民廖军宝,承包土地4hm2,投资35万元,新建45个温室大棚,成为吕庄村最大的设施瓜菜种植大户。目前,示范区已涌现出有5个以上设施大棚种植规模户23户,10个以上设施大棚种植大户12户。据初步调查,项目区农民年增纯收入总额1854万元,人均年增纯收入1630元。新扩的设施瓜菜大棚,两季亩均纯收益在7000元左右,有的高达1.2万元。农民高兴地说:“一季水稻一棚瓜,不愁吃来不愁花;家有两个温室棚,找个媳妇准能成;再种五棚瓜和菜,小楼准能盖起来”!2007年,姜堰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260元,较上年增长13.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00多元。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4大类18项25个指标,示范区已实现22个指标,可望在2008年提前步入小康行列。

2 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规划,形成整体推进合力。新沂和姜堰两市非常珍惜国家立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难得机遇,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涉农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并设立了高效精干的办事机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和协调。建立了严格的工作考核机制,把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位。项目所在镇也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项目所在县(市)党委、政府的重视,形成了县(市)、镇、村三级联动,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为使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科学有序地进行,新沂和姜堰两市对新农村试点项目建设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确立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思路以及分步实施的具体方案。规划包括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规划,科技扶持计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主要建设内容。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各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性质和要求,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和目标。由此,各部门围绕规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二是宣传发动,积极引导,激发群众参与动力。新沂和姜堰两市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试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高效产业体系、农业生态环境、新村庄建设以及科技推广等内容,哪些是由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建设的,哪些是财政整合资金投入的,哪些需要群众出资投劳的,都一一向群众宣传清楚,把政策交给群众。为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中,新沂市先后组织300多能人大户、经纪人和群众代表到山东寿光、青州和徐州沛县、贾汪等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和新村庄建设成效明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激发动力,提高农民建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信心。2007年9月8日,瓦窑镇还专门召开设施瓜菜种植总结表彰大会,对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等四家设施瓜菜建设特殊贡献单位、吕庄村等十家设施瓜菜建设先进单位、赵永泰等40名设施瓜菜建设规模大户及100名科技示范户、5名市场营销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发了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是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加大项目建设推力。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要求,始终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在土建工程建设中,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通过公开竞标。新沂市在土建工程招标中,市纪委派员对招投标和评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土建工程质量上,按照“事前预检、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质量控制要求,实行市、县、镇、户四级联动的监理制,业主、总监、旁站、群众代表共同监督,严把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工程进度关和质量验收关,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工程效能得到了尽早发挥,充分体现出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高标准、高速度和高效益。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推动,在村庄建设方面,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集中抓好新农村试点项目区内新村庄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尽可能早的让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憧憬变为现实。

四是政技结合,示范带动,放大科技支撑效力。为了进一步提高项目科技水平,新沂和姜堰两市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负责整个示范区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和全程技术服务工作。新沂市在科技培训上,通过集中授课和现场培训指导等形式先后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农民2500余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80户。南京农业大学、徐州农科院均派出专家蹲点指导,与当地干群吃住在一起,及时解决高效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上,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巾帼合作社和正康食品集团,充分发挥项目扶持资金引导效应,筹措资金大力开展钢架大棚和寿光五代温室建设,在设施瓜菜方面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项目扶持,引进了基质育苗、无公害栽培和全程质量控制等先进种植技术5项,并示范推广了哈密瓜、常香玉、长青、天橙等十余个瓜菜新品种,以及徐稻4号、徐稻6号等4个水稻新品种。姜堰市政府专门聘请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农学院张洪程院长为首席专家,成立了科技专家组,全面介入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在专家的参与指导下,示范区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通过培植10个科技示范核心户、扶持100个种养大户、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次、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0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科技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五是创新机制,健全体系,增强产销服务活力。在加强产业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营销网络服务体系的建设。新沂市重点抓了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巾帼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发挥合作社在设施瓜菜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会员,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目前,合作社拥有紧密型会员户1472户,松散型会员3253户,专业技术人员28人,销售人员196人,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销售网络,协会总资产已达360万元。去年以来,合作社先后组织200多名经纪人在上海、南京、临沂、连云港等十多个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30多个,日均销售香甜瓜、芹菜、黄瓜等2万kg。

六是搭建平台,整合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面比较宽泛,内容也比较丰富,单靠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项目是难以全面实现的,必须按照规划,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这个平台,协调整合支农资金,优化组合各类项目,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财政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应,实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目标。2007年,新沂市以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为平台,在项目区内吸引其他各类资金达7741.535万元。在产业培植上:投入资金4055.46万元发展设施瓜菜大棚4323座,建设智能温室5000m2;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完成投入资金250.025万元,开挖疏浚土方48万m3;栽植村庄绿化苗木8.2万株;在新村庄建设上:完成投入3411.05万元,改水改厕115户,修建村庄下水道10.6km,新建吕庄、新圩村文化活动中心1600m2,铺设村庄户间路面8180m2,铺设村庄道路面3.75万m2,建设农民新居417户。

姜堰市在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整合资金高达4830多万元,在环境整治、社会事业等方面配套建设了若干设施。首期建设农民生态新居109幢,形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生态小区,呈现出新农村的崭新风貌。洲城村以综合整治为重点,通过“拆、清、建、刷、栽、包”六着并举,全面清除“脏、乱、差”,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聚合资金的同时,姜堰市还大力招商引资,项目区引进了“溱湖湿地农业生态示范园”项目,首期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31000m2连栋温室、40000m2日光钢架大棚、1200m2生产用房及配套设施。总投资1.15亿元、占地240hm2的“苏泰牧业有限公司”项目,已正式动工兴建,项目竣工后将形成10万头生猪、225万kg水产、13.33hm2蚯蚓、12万t饲料、8万t有机肥、66.67hm2林果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仅一年时间,姜堰市利用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平台,招商引资,创办了大棚西瓜、对虾养殖、植物油加工、农业旅游等12个农业项目,成为项目区高效农业的新亮点。目前,示范区已基本形成400hm2生态果蔬、200hm2特色水产、333.33hm2优质粮食的产业发展格局。

2 几点启示

新农村建设主要受益群体是广大农民,科学地认识和判断农民的现实需求,才能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科学和谐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陈益龙对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进行了调查,有60%的农民认为,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强烈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的需求是一致的。由此说明,农业综合开发所做的工作就是新农村建设要做的基础工作,是广大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工作,这也是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长盛不衰、蓬勃发展的秘诀。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优势,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坚持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扶持各类农民股份合作社的组建与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行为,目标明确,特色鲜明,有着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成为党和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必将发挥特殊的历史作用。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有其特殊的政治优势。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战略目标,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程度如何,体现着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境况,表明着中国现代化的真实水平。现阶段,党和政府把建设新农村当着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行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从生产领域入手,按照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围绕产业实施综合开发。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主要动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政府增加了对农业各种要素的投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得到逐步提高,党和政府的目标与农民的期望实现了有效的对接,党的政治纲领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到,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通过一年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实践,农业综合开发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涵紧紧结合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项目区群众称农业综合开发为“民心工程”是出自内心的。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的关心和重视,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坚定了广大农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保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有其不可替代的政策优势。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效益与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资本总是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向高回报率产业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它是不会自发向农业这样一个传统产业转移的。如何制定有效政策,支持农业、扶持农民?切入点在哪儿?除了取消有关税费外,农业综合开发可谓是顺势而为,充分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需求,其决策的适时性和前瞻性突破了以往思维窠臼和政策瓶颈。农业综合开发采取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政策,改变了以往“国家拿钱,农民种田”的计划经济模式,充分调动了不同经济成份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成为转型经济中政府支持农业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农业综合开发从开始时就把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首先是解决农业生产必须的条件。如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凡是立项进行开发的地区,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障碍因子的综合治理。做到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收效一片,决不是以往那种效(率)益不高的单打一现象。另一方面,将投资重点主要放在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和良种繁育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强了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和农业机械设备投入,致力于改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状况。并将上述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金的重点投放予以保证。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抓住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初步实现了农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农业综合开发成了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主渠道。

在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中,国家明确对新农村试点项目有六条扶持政策:一是适当加大投入力度。每个试点项目连续三年进行扶持,每年投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不低于500万元。二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试点项目的亩投资标准(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农民筹资投劳)提高到1000元。三是试点项目所在区域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同等情况下优先扶持。四是积极扶持试点项目所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六是优先安排试点项目承担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各类试点工作,优先交由示范区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综合开发能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政策效应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有其科学的管理优势。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经验,实行项目管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和理论、方法,对每个项目都按照申报、评估、筛选、审批、实施、验收、管护的程序进行严格管理,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特定目标的实现。

通过20年的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做到了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较好地克服了以往农业投入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讲效益的倾向。农业综合开发以项目区为单位,按项目投资,克服了分散投入的不足,增进了各种投入、相关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效益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立项选项原则,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做到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在申报立项程序上,做到自下而上申请,自上而下审定。项目立项做到坚持条件,评估招标、竞争选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运行管护。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实行资金跟着项目走,专账专户,县级报账制;有偿放款,招标采购等。

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创新项目运行机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在项目区实行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进行以“公司+农户+基地”、“专业市场+农户”等形式的产业化运作,科学地利用了农业资源和区域优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还注重不同项目有机结合,围绕市场建龙头、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基地组织农户发展生产,使产业化运作贯穿农业综合开发的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发展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起集中连片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出一批名特优新产品,从而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加工增值,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用于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这些科学的项目管理优势在建设新农村示范试点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4 政策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试点项目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是要研究制定《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建设内容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以保证项目建设取得应有成效,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任务,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必须科学地选择最具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结合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三是要适当拓宽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使用范围。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面较广,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建议对建设内容和资金使用范围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再拓宽一些,比如可适当加大示范区清洁能源、村容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使其有别于常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建设内容上还应特别重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相互结合,使得试点项目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基础设施保证,农民可持续增收有优势产业支撑。

四是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实践表明,新农村试点项目步子快、路子新、效果好,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把这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建议认真总结新农村试点项目的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积极做好下一年度项目的申报工作。

五是要深入开展调查调研。重点围绕“建设模式、运行机制、项目管理,以及建设内容,资金使用范围”等具体问题进行调研,从宏观上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特别要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生产力与发展农村新型生产关系上的理论问题。在适当时候召开项目现场交流会或“新农村试点项目论坛”,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室于2007年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公平竞争,江苏省徐州新沂市和泰州姜堰市获得建设新农村试点项目立项。试点项目效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从一年多的实践看,这两个项目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的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7.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七

一、调研背景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红色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精神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产业功能与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因此,深入调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对关于红色革命区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选取宜州红色之旅的下乡路线,由调查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市民家里以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5份。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关于如东县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八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094 刘倩倩

目录

一、完善,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二、加大力度完善,扩大试验检测项目,推动工程质量水平提高.三、改进住宅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及分户验收工作推进情况

四、存在问题

五、明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1,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注册工作.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

生.2,建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责任主体责任制,签订质量责任书,实行严格的质量目标管理.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德宏州行政区内的建设工程质量依法进行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违反国家,省,州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质量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今年共发出处罚通知书一份.3,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地通过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质量检测,质量监督,质量检查,群众投诉,事故处理等工作发现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4,探索,创新监督管理机制.我站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转变为将工作重点放到工程巡查和重点部位抽查的监督工作方式,同时采取“差别化”管理模式,对质量信誉差的施工企业实行重点监督,确保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实体质量,进一部规范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5,全年受监工程情况:新开工工程25项,建筑面积76464.28m2,工程投资7643万元;竣工验收工程10项(历年工程),建筑面积 17733.38m2,工程投资2303万元.累计工程项目35项(含历年工程),建筑面积94197.66m2,工程总投资9946万元.6,严格按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条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竣工验收备案工程10项,备案率为100%.7,组织开展好今年本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8,积极参与完成德宏州华丰高尔夫练习场钢塔架倒塌事故的调查.9,加强对各县,市站监督工作业务指导,通过检查调研,及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如部分县,市质监站应按省建设厅的工作要求来完善试验检测中心工作,确保试验检测数据的合法性等.10,今年,我站加大力度对各县市质监站质量管理,检测管理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工程质量检查力度,纠正了部分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了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部分县市质监站(瑞丽,盈江,梁河)根据要求购置了检测设备,确保了

工程实体质量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杜绝不合格工程流入社会.11,全站职工认真学习《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云南省建设工程结构实体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规定》,《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优良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要求,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二,加大力度完善,扩大试验检测项目,推动工程质量水平提高.1,加强检测机构自身建设,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我检测中心已取得《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和《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在检测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从组织机构,仪器设备,检测工作,人员素质,环境条件,工作制度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程质量检测业务水平,以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2,加强建筑原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建筑原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在原开展的混凝土,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普通粘土砖抗压强度试验,钢筋母材(含焊接)力学性能试验,建筑用砂(碎石)质量检验,混凝土(砂浆)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扩大试验检测手段,相继开展了水泥物理性能试验,混凝土抗渗试验等,并出具准确,可靠的试验检测报告,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今年建筑原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完成情况: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1802组;砂浆抗压强度试验1345组;普通粘土砖抗压强度试验232组;钢筋母材力学性能试验362组;钢筋焊接拉伸,冷弯试验915组;建筑用砂,碎石质量检验108组;混凝土,砂浆配合比设计318组;水泥物理性能试验 组,混凝土抗渗试验1组.3,重点加强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实体质量检测.运用国内外先进仪器和设备,在全州率先开展对建设工程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实体质量检测工作.在开展建设工程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实体质量检测工作中,由单一的主要受力构件混凝土强度指标检测,增加了建设工程楼板厚度,钢筋位置,楼层净高等工程实体质量检测项目.通过实体质量检测结果与质量保证资料的对比,能较好地检验质量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综合判断工程结构工程实体施工质量状况提供依据,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控.今年工程实体质量检测共完成25个工程项目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检测内容及数量为: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25组共87个芯样,超声回弹综合法(含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427个构件,激光测距

仪抽测楼层净高138个房间,楼板厚度检测184块,楼板钢筋位置检测152块.4,为提供工程桩桩身质量情况,开展了工程桩完整性检测.完成了1个工程项目桩身质量完整性检测共197根桩.5,为监视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和竣工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情况,验证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数据的可靠性程度,开展了建筑物沉降观测.共对6个工程项目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6,为掌握工程室内外干挂石材膨胀螺栓锚固质量,开展了2个工程项目膨胀螺栓抗拔力试验等等.鉴于实际情况,要开展的检测项目还很多很多,如建筑物室内污染物质量检测以及建筑门窗检测,防水卷材检测等,在下一步计划中有信心将其纳入工作重点.只有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工程质量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手段,才能促进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和提高工程质量水平.三,改进住宅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及分户验收工作推进情况

1,我站进一步加大对住宅工程质量整治的力度,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活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建立健全整治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制度.2,今年推行了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加强了建设,施工,监理的责任感,提高了工程实体质量,使用户住到了放心房,满意房.四,存在问题

1,少数建设单位缺乏工程建设法规意识,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在不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注册手续的情况下,纵容施工企业盲目施工,影响工程质量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2,监理单位中的部分监理人员素质低,监理职责履行不力,监理人员施工现场到位次数较少.3,全站职工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明年工作计划

9.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九

一、所做工作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主动出击”和“主动服务”理念

首先该校认为职业学校要取得稳定和长足的发展,在苦练内功、办出特色的同时,还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这其中主要是政府的支持。这方面该校做了许多工作。其次,该校全体员工通过学习,统一认识,树立了“主动服务企业”理念,主动走访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努力寻找利益趋同点和合作结合点,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

(二)政校联合,各司其职,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市场

1. 打造经过

宜兴属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市各企业对人才尤其是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尤其是2007年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后,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从服务地方经济的全局出发,主动走访企业,反复论证,写成调查报告,递交给有关政府部门,终于促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于2007年6月投资200多万成立了宜兴市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宜兴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该中心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诚信人力服务单位”。经多方努力,该校促成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失业救济金”中拿出2000多万元投资建设新的实训中心,经过两年多建设,在政府的关心、指导、协调下,新的实训中心于2012年投入使用,使其成为该校的一个新亮点。学校与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多次沟通,达成共识,2013年6月起,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我市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宜兴市人力资源市场搬迁至该校实训中心,此举开创了将人力资源市场直接办在学校的新格局,既方便了该校学生求职,也加强了该校与各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 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以“真心为企业招才铺路,诚意为英才摆渡”为宗旨,内引外联,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人才招聘会,真正起到了连接企业与人才的桥梁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政府把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作为为企业、为人才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的目的。

3. 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在政校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和学校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政府主要起设计、规划、协调、评估作用,负责出台有关政策、法规、筹措资金;学校主要起调研、出点子、执行、反馈作用,负责具体项目的落实、管理。

(三)校企融合,无缝对接,齐心贯通人才就业渠道

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为人才的需求与供给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而要真正贯通人才就业渠道,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还必须在校企合作上花工夫。为此,该校在就业处的牵头下,做了以下工作:

1.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

2008年该校成立了校理事会,2012年成立了校企联谊会。两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决策重大事项,指导开展工作,使校企合作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2.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

学校制定了《校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作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落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定期组织专题调研,解决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2)建立校企合作洽谈会制度。学校向企业通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毕业人数等情况,企业向学校通报近期人才需求、职工培训等情况,并介绍各自工作中新的做法与想法。(3)建立校企不定期联系制度。学校与企业都事先商定,平时可不定期相互走访,或了解情况,或解决突发事件,或满足临时需求。

3. 创新校企合作新载体

(1)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建机制

校企双方通过校理事会、校企联谊会两个平台,共同开发企业岗位素质标准、编写企业员工培训教材,联合建设行业技能鉴定题库,共同组织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共同建设实训中心。近几年来,教师到企业实践累计420多人次,“双师型”教师198人,钱文等36位老师被企业聘为兼职工程师;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特聘专家管理办法》等文件,聘请58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2)以冠名班培养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育机制

2010年该校与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盛世桃园宜兴店等17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冠名班协议,创新了校企合作的新载体。校企双方通过校理事会、校企联谊会两个平台,建立冠名班组建与教学工作流程,共同选拔学生组建冠名班,协商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与考核评价。自2010年以来,累计冠名培养学生1651名,在校冠名班有14个。

(3)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首先与有关企业联系,落实顶岗实习企业;继而召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会议,告知顶岗实习单位、期限、实习内容及其注意事项;第三,签订顶岗实习校、企、生三方协议,明确各自职责,规定顶岗实习管理流程;第四,该校尤其注重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编写了《安全基础知识》,并组织学生学习,还为每位学生投了顶岗实习险。

(4)以共同研发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研机制

该校依托我校实训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共组科研团队,共攻技术难关,共同提升研发能力。2013年,该校教师朱辉星、何伟、史群良与盛世桃园宜兴店八位一级厨师组成了“宜兴地方特色菜”研发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宜兴地方特色菜,经过几年的研究,现已初见成效。2014年该校教师钱文、莫俊明、傅华与宜兴阳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员一起,共同研究、开发“检测中心实验室”。2015年10月,检测中心实验室正式开张营业。

二、实际成效与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政府与职校之间的紧密联系,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积极行动、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尤其与政府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市场,让政府看到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形成了政府与职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很好地发挥了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014年我市教育局出台政策,规定该校“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与四星级高中同一批次录取,大大提高了生源质量。

(二)构建了校企沟通新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

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校企沟通新的平台,使学校与企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促使校企合作向深处发展,共同建设、开办冠名班、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互兼互聘、共同研发等成为合作常态。

(三)锤炼了专业教师队伍

该校每年举办师生“技能比赛月”,下企业实践、带学生顶岗实习,尤其是与企业合作研发,有效地激发了教师钻研技术、发明创造的热情与动力,也极大地提升了该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教学能力。近几年来该校获得15个专利,刘彬、周晓瑜、刘松辰等6位教师在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中获第一名,刘彬、郭群等7位教师在江苏省“两课”说课比赛中获示范课。

(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优秀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

会计、电子、数控、建筑、旅游等五大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制造类、工程类、信息技术类和商贸类等7个实训中心的建立,“技能竞赛月”的有序开展,冠名班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等创新有效地提高了该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近几年来学校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有76人次获奖,在无锡市技能大赛中,有251人次获奖。2015年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获4金8银24铜共36块奖牌的历史性好成绩。

(五)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整体水平,提升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人力资源市场的打造、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有效地贯通了人才就业渠道,与该校合作企业由53家提高到现在的83家,冠名合作企业由17家增加到现在的31家。“出口旺”带来了“进口旺”,近几年该校招生情况始终在我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14年该校的“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录取分数线超出全市四星级高中7.5分,2015年第一批“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实现88人83人转段成功的好成绩。

三、体会与思考

通过更新观念,锐意创新,该校“政校联合”合力打造宜兴人力资源市场,既方便人才找工作,又方便企业招员工;该校“校企融合”,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贯通了人才就业渠道,真正做到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此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对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校企合作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1.校企合作是一项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统一认识、积极互动、共同参与,才能把校企合作引向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也才能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

2.职业学校必须确立“主动出击”和“主动服务”的理念,主动出击,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促进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发展,并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3.政府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投入,完善其实施设备,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4.企业要从自己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出发,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引外联,多措并用,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努力为提高职校学生各方面素质创造条件、献计献策,为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0.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十

楚州区仇桥镇北涧村 张龙

调查时间:2008年11月

调查地点:淮安市楚州区仇桥镇北涧村

调查人员:张龙

自从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的有声有色。并且在此此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着重对农村发展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新农村建设开始了新的篇章。

然而,我所在的村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稍微有知识的村民一般在外务工,村民的新农村建设意识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新农村的建设在当地无法顺利进行。在我们村里,很多人都不清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它的标准又是什么,作为农民我们为新农村的建设又能做些什么?

个人了解,就简单的来说新农村的新具体体现在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个方面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

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而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先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广播,传单,电视台,集体开会学习等多种途径让农民了解国家制订建设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的目的和态度,以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了农民的积极性还不足已使新农村的建设顺利的进行,我们还应该认真地分析本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在我们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承包地过于分散。我村主要存在三大片耕地,这三片耕地中却间插着部分居民,没有一大块相对完整的大面积土地,这将不利于农忙时节大型机器的操作,也不利于灌溉。甚至是大面积农场规模作业或者设施农业的推广。.农作物品种的单一。我们村的土地虽然很多却只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三种农作物。倘若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某些人为原因,造成歉收,将是对农民的沉重打击。

3.科技文化的落后使村民不敢尝试种植新品种的经济作物,即使有些村民种植了,但由于对市场需求分析不正确导致获利不大,并由此造成新品种推广的负面影响。

4.当地工业不发达,存在于村中的乡镇企业仅一家,而且规模相当小,手工作坊的规模,相当多的农民在农闲时无所事事沉迷于赌博

中。

5.由于存在上面上个现象,造成村中的有文化或者又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至少有80%的青年人外出务工。

为此,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措施进行农村经济发展:

1.盘活耕地资源。包括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延长农民耕地承包年限;允许合法且合理的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进行村民居民区统一规划,将耕地最大限度的联成一片,以方便进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以及为以后的农场作业或者是设施农业奠定基础。

2.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实行联组发展、整村推进的办法,扩大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单体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合作社,对在土地规模股份合作基础上建立的规模农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引导。

3.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针对我村存在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过程中,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科学文化,造成这一过程停滞发展的现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发展,发展专业市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

技对高效农业的贡献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针对外地工业不肯进村的现象,我村必须全力凭借自己村的力量发展工业。可以以村集体的方式成立集体工业企业,也可以着重培养村民建立发展个体私营工业企业。目前,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和“个私”经济,而农民创业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对于我村拥有的农业生产这一重要资源,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家禽水产养殖及肉食生产等简易型加工企业。

5.以往所说的农村存在相当规模的剩余劳动力的现象,在我村并不存在。前文所说的,村中至少80%的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人都在外务工,村中存在的绝大部分为老弱组成。所以,需要而且很又必要邀请在外务工的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人返乡,鼓励他们创业,完成第四个方案。

11.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篇十一

(一)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

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以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分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产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与境外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无沿海开放优势,但却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它们或邻近重要交通干线,或地处两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区,或地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发展商贸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发展的机会,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级阶段时,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体制性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部

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性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老、边、穷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个别县域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在经济交往中,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城经济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二是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进入比较发达阶段后,则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三大战略原则:

一是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即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专门生产经营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落后地区也一样,总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由于县域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因而理应在经济起步阶段扬长避短,以发展资源工业为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过,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从经济学来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是资源,不仅本地资源,还包括域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资源。因此,在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时,应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落后经济的后发优势原则。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落后,但辩证地看,落后也有优势。首先,由于落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生产要素物美价廉,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其次,后发者有先行者的经验可资借鉴,免去了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许多弯路。再次,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后发者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最后,后发者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旧技术结构的制约,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追赶目标,有更强烈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精神。正因为后发者也有种种优势,才有“后来者居上”之说。

三是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原则。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知识产业已控制了全球经济资源的流向和配置。因此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不再以gdp的增长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取得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改善人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目前虽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但大势所趋,观念必须超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走出一条经济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及生态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在制度和政策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有力保证。

国家扶助县域经济发展,根本性的措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缓解和减轻城市经济对县域资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县城经济自身的“造血”机能。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对县域经济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最后,国家在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三)培育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内容。

能否培育出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各县域情况不同,条件各异,所以在推进县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县域要发展具有优势和自己特色的工业部门,走特色经济之路,切不可照搬照抄。一是要充分发挥县域农副产品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十基地+农产”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主线。要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中心,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三是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的小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及时进行改造和转产,促进县域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和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业,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四是要逐步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进园区,决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老路。发展园区经济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形成集群经济和块状经济。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放宽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气、道路、环保等行业和教育、文化、医疗、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六是要注意发展配套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配套空间。县域工业发展要适应这一趋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主动配合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重点。

上一篇:项目实施人员绩效考核设计方案下一篇:旗下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