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文章(精选17篇)
1.关于重阳节的文章 篇一
北方的秋天在不经意间走近,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和着柳枝肆意的飘摇,渐渐地秋的韵味浓了起来,摆摊短了,夜晚来临的特别早,于是那弯新月更清晰地挂在柳树梢头。
秋天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九九重阳节,因为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就还是生命长久 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在北方大多不过这个节日,而在南方是相当重视这个传统的节日的,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等高 赏菊 喝菊花酒等等。重阳节相传甚远,历代诗人也作出无数佳作美文,更有脍炙人口的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来思乡情更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又是一度重阳节,我们当然要陪父母过节日,虽不能陪老人登高,却可以陪他们吃饭,陪他们聊天,看着妈妈新奇的眼光,慈祥的笑容,想起童年,想起年轻时妈妈的笑脸,许多许多.......应该感谢,感谢有这样一个传统的老人节日,让我们有时间和机会孝敬老人,感受亲情。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沉淀着金秋的丰硕,感受了生活的温馨
2.关于重阳节的文章 篇二
本刊2011年第6期《我国煤用浮选机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第3.2.2节中写到: (喷射式浮选机) 喷嘴磨损严重, 喷嘴易堵塞。设备研发生产单位认为, 此种提法与现实不符。目前该类型浮选机喷嘴出口采用耐磨的刚玉材质, 不存在磨损严重的问题。另外, 喷射式浮选机绝大多数用于重介质选煤厂, 其入料来自精煤泥弧形筛筛下水 (筛缝为0.4 mm) , 浮选机假底与槽底之间设有固定篦子, 可阻挡杂物, 并且喷嘴出口直径又大于篦子的口径, 可保证喷嘴不堵塞。
3.重阳,一个关于秋的节日 篇三
如果说春节是民众狂欢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积蓄了一年的情绪都以势不可挡的欢乐来抒发,那么重阳,就像是一个文人的酒会——于秋高气爽之时,找一个借口来登高游玩,不醉无归。浩瀚古诗里,重阳题目下的,都是携了秋风的俊洒飘逸的阳刚诗情。
细细梳理重阳的来历和它被赋予的意义,更像是探究一个文化命题。因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又是阳数,故亦称“重阳”。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本来因“九”寓意长久高寿,所以重阳多谓求寿,但随着现代生活的落点日趋清晰,节日也有了归属,流传至今有了敬老之意,甚至被具化成了老人节。其实,这天,是属于所有人的一个关于秋的节日,只是,因为涉及长寿的元素,我们更多地想到父母爷娘,想到那些人生阅历颇丰的长者,从一个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想到的是我们老的时候。在这些岁月见证者的身上,何尝没有我们老去时候的影子?
多谢重阳。有它,至少我也希望,在我成为一个老人的时候,有一个节日的由头,能让子女儿孙主动地想到我。
其实,即使那时候,我还是愿意大家都以一种与季节相称的疏朗心情来度过这个秋的节日。
但自古以来,跟寒食节相对,重阳在文人的口中总是显得苦涩。寒食节是冬与春的临界点,寒食踏青,迎接希望的一年。而重阳是浓夏与深秋的对接,花红柳绿行将就末,秋寒新至,做一次辞青的旅行。
因此,关于重阳,总是思乡、雁飞、菊花苦,秋风吹不尽那诗歌里的黯淡愁绪。宋代才女李清照也在这一天,相思愁煞,“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知何时,重阳节总是溢满悲剧色彩,就连现代电影艺术,如“老谋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借重阳菊花来演绎一出背叛的阴谋。
其实,全是因为团圆未果:登高远望,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文人的相思可以寄秋风,怨菊殇,淋落得衣衫湿透。
但这不是重阳的错。是重阳,这该团圆的节日,让亲情显得弥足珍贵,让你的人生为之奋斗的关键词得以清晰彰显——回家,团聚,亲人,幸福……
所以,在你工作的字典里,浓墨重彩地记下重阳这个节日吧,一年365天,在春节、中秋之外,再给团圆一次机会,再给亲情一个相拥的理由。
今朝的重阳是团圆得以成行的节日。人们寻找借口和节假来散心游玩,来省亲小会。重阳节里,聪明而敏感的子女不会忘记空巢老人的孤单,不会想要未来的自己在这一天里形单影只地游走在公园赏菊。老人的心愿单纯得像个孩子,期待着某个时间,会有门铃响起,会有装满了浓浓亲情的礼物奉上,带着欣喜打开,全是一片体贴温暖的心意。
其实,就像孩子盼望长大,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关于季节、关于人生不同阶段自认为重要的节日。从儿童节,到母亲节、父亲节,从情人节到结婚纪念日……现在,重阳节,在你心目中有怎样的位置,印证了你对年老这一话题的关心程度。不必忌讳,也不必躲闪,重阳并不沉重,它不过是天高云淡的天气里,带着父母子女出行,一次美好的秋季郊游。
4.重阳节朗诵文章精选 篇四
母亲,昨夜我又梦见了您。在我的梦中,您很年轻,我很幼小。我梦见了您,也梦见了那年的春天,和春天里的那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农田……
阳春三月,在家乡肥沃的土地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得灿烂而又温暖。您常听村里人说起美丽的油菜花,就想让我带您去那片油菜花田里看一看。
那天,您手拄着竹棍,我牵着您的手,带您向油菜花田里默默地走去。沐浴着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我们还没有走到油菜花的田边,您就已经被那一缕缕扑面而来的清香所陶醉。一路上,您在大口大口地呼吸,嘴里还不住地说,油菜花真香,真的很香啊!
在油菜花的田边俯下身,当您把鼻子轻轻地凑近油菜花时,我看见您在深情地嗅着、久久地品味着、舒畅地陶醉着。您好像要把所有的花香都吸进肺腑里,把春天的美丽以另一种方式收藏在自己的想象中。用手轻柔地抚摸着一串串的油菜花,您问我是什么颜色的,我告诉您油菜花是金黄色的。我知道,在您的世界里,没有花朵,也没有阳光,您根本就不知道金黄色是一种什么颜色。永远的黑色厚厚地笼罩着您,您的世界比苍茫的夜色还要沉重和黑暗。
我牵着您的手,在油菜花的田边静静地走。美丽斑斓的蝴蝶,在我们的周围翩翩起舞。蜜蜂的嗡嗡声,在我们的耳边忽远忽近。我看见,您把我采撷给您的几朵油菜花放在自己的嘴里静静地品咂着。我知道,面对着金黄的油菜花,您是用心在看,用手在看,用耳朵在看,用嘴巴在看啊!您比我的眼睛更真切地看到了春天,看到了阳光和花朵。
正午时分,我把一串油菜花插在您的鬓发上,牵着您的竹棍带您回家。蝴蝶和蜜蜂热情地追随着您,从您脸上流露的表情,我读懂了您被阳光般的油菜花照亮的心。看着插在您头上的油菜花,我感到,在我的眼里,您比所有的花朵都美丽。
5.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的起源 篇五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6.关于重阳节的文章 篇六
(1)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4)土家族
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5)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乡村,每年九月重阳节,老人们都会相约到一块,泡制着一定掺上了收获在七月间的金银花的茶。那是特别的饮品,尽管那些茶与那些金银花都是滇西山间随处可采的东西,却被端到了重阳节的餐桌上,成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饮,问题不在于金银花茶的药用,而是有一个植根于滇西山乡的传说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来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点点思
想的草罢了,那么短暂的一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点,而金银花在当地人们思想里就是解除失误的灵丹妙药,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琼浆玉液。
(6)山西
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7)北京
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惠州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9)台湾
台湾重阳节庆,配合九月吹起的无雨北风,有放风筝的竞赛习俗,如台湾俗语所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竞赛中,当败者的风筝落地,成为众人抢夺的猎物时,那就是「风吹(风筝)断落土,抢到溶糊糊」。
(10)香港
7.从“读文章”的角度谈“写文章” 篇七
回顾这节课, 引发了笔者对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思考。
文本的解读活动, 就是接受或鉴赏的活动, 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 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 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其内涵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的结论可以包容的, 应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多元解读强调差异优于同一, 主张多元和开放。在语文这门开放性的课程中, 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常常存在着多种可能, 高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该体现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长期以来, 文本的意义掌握在作者手中, 阅读的任务就是准确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这种陈旧的阅读观和陈旧的阅读教学观导致师生日趋被动。在这样年复一年的阅读惯性中, 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抹杀了自我体验。许多教师在分析作品时, 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 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 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 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 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因此, 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的阅读教学,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这就是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引导学生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正如《课程标准》所言:“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理解。”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素养。
笔者认为, 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 教师还要把握以下基本的原则: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彰显个性、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高度一致, 应该允许有个人的偏爱,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同时,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 敢于展现自我。
其次, 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最初的引导者。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必然要有一个能够构建解读的支点。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这些构建多元化解读的支点, 唤起贮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赋予文本新鲜的生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天马行空地去理解, 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进行不着边际的批判和挑剔。任何“脱离文本、反文本”的随意解读和异向思维都将陷入思想的误区。对此, 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努力把多元解读引向积极正确的方向, 使消极阐释转化为积极阐释, 避免阅读负效应的产生。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 并非放任自流, 而要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大体统一的标准。多元解读不是“多元标准”, 我们不能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的解
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 我每年都订阅10余种报刊, 平均每个月要读数百篇文章 (当然其中一部分只是浏览而已) 。每读到让人怦然心动、欣然思动、肃然行动的文章, 都会在我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激、热爱和幸福, 这种感激和幸福伴随我生活的每一天。
这些让我感动的文章, 主要有三个特点:言之有物, 言之有格, 言之有法。
物, 在这里是内容和实质的意思。所谓言之有物, 就是文章内容实在, 说理透彻, 能把握所论问题的实质。言之有物是好文章的基本标准, 否则, 即使语言再优美, 辞藻再华丽, 表达再充分, 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意味着, 在动笔之前, 写作者先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工作, 研究一些真问题。真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大家都喜欢谈新问题, 但往往由于对新问题认识不足, 就很难把握问题的内容和实质。其实, 很多老问题也特别值得研究, 比如“因材施教”问题, 有多读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多元解读的活动中, 必须明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一千个哈姆莱特始终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因此, 我们在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的同时必须坚持文本解读的客观统一性, 而其中的引导者和操作者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倡导多元化解读, 教师要谨记自己“教”的角色, 把握好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
的角度谈“写文章”
少人把这个老问题研究透了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其驾轻就熟呢?真问题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听顾泠沅教授的报告, 他说很多中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过外国的教育研究者总结提升推广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上, “舶来品”不在少数。在细品其内容时, 我不禁发出感叹, 国内难道没有人能做这样的研究吗?仔细想想, 我们的很多文章是就理说理, 或者“言必称希腊”, 而缺乏与真实教育实际的结合。其实, 言之有物的文章, 必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 并对教育实践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
格, 即风格和品格。言之有格就是要思想见解独到, 认识上有深度, 论证的依据充分, 不人云亦云, 表达和行文上有一定特色。当选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后, 能否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是能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或者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明。有不少文章谈论的是真问题, 但常常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对其发展的陈述上, 缺乏分析论证, 或者人云亦云, 言不中的。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 思维上就缺少广度, 表达上就难以自由, 行文上就不容易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章缺少启发性、借鉴性和可读性, 当然就算不上好文章。从根源上讲, 还是缺乏对真问题的扎实研究。
法, 即方式、方法。言之有法, 就是指文章结构布局紧凑简约, 遣词造句准确到位, 文气贯通, 语言表达新颖生动, 风格独到, 使用“活生生”的语言。言之有法的基本要求或前提应该是没有病句, 意思表达要尽可能准确, 文章应当明白晓畅, 讨论问题直截了当。文章不仅要自知在写什么, 更要让别人明白其中意味。从阅读的角度讲, 人们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 欣赏那种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领, 而不喜欢过多使用概念 (尤其是新名词) 、冗长沉重的文风。写作时, 在能用简单方式说清问题时, 就不要采取复杂的方式;在能用自己的话充分说理的情况下, 就不要大段引用别人的话。实际上, 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般都可以用日常语言和普通概念讲清楚, 如此就无需故作高深了。
文章的这三个特点, 简言之就是:文章要反映思想, 要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 要用流畅自然、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不管是专家教授, 还是教师大众, 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人人平等”的。作为普通教师, 先努力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 就有可能争取写出能让他人也满意的文章。怎样写出满意的文章, 方法是惟一的———多阅读、勤实践、勤动笔, 可谓“一勤解百难”啊。没有“勤”字当头, 再多的专家告诉你再多的“要……”和“应该……”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 自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告诉别人再多的“要……”和“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
福
建诵吴永读福与
朗
读
及
朗
诵
诵读, 即熟读成诵, 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 读一遍了, 又思量一遍, 思量一遍, 又读一遍。读诵者, 所以助其思理, 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 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 令彻头彻尾, 读教精熟。”如此等等, 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读就包括了诵读。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讲:“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这早年读经的教育我也曾跟着旁人咒骂过, 平心而论, 其中也不完全无道理。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在记忆好的年龄, 确实应当多加诵读。至于讲解, 则可与诵读并重。
8.重阳节的缤纷诗情 篇八
◎相携登高意味浓
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想想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时节,登上高处一览大自然之美,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烦恼尽消?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携壶上翠微,何等的雅兴;菊花插满头,又是何等的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七律《登高》,虽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意味却与众人迥然不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当时诗人在夔州,恰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他身世飘零的万千感慨。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道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撼和领悟。这首诗被人赞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头插茱萸寄深情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样的习俗在诗中有极佳的体现。
最有名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寄托了对兄弟的深情牵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包含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清代的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云:“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通过对比写出了诗人复杂的悲喜交织的心情。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且饮一杯菊花酒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慕其高洁傲岸,纷纷仿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三朝宰相韋安石的诗“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将重阳时节的风物高度概括,用语清丽,美不胜收。孟浩然《过故人庄》有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在农庄里赏尽秀美田园风光,并与老朋友面场圃、话桑麻,意犹未尽,临走还要约定再访之期:重阳。
好酒莫如李白,他在《九月十日即事》里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明明是自己爱酒,重阳已喝过,次日继续饮,于是叹道:这菊花太苦了,竟然遭遇了两个重阳。其诙谐调侃让人不禁莞尔。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才女李清照,在菊花的暗香与黄昏的清愁里,思念远行的夫君,一腔愁情,尽付与西风,人也憔悴如黄花,其间眷恋之深,令人感叹至今。
◎鸿雁高飞引愁思
虽有登高之快、茱萸之乐、菊花之美、美酒之香,重阳时的人们,仍免不了会有些许苍凉惆怅之情,尤其那些流浪天涯的游子和思乡的旅人。鸿雁,是重阳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写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四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从“归心”“他乡”“同悲”等词,不难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极度思念。而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他席他乡,客中送客,尤其是“厌”字,使其思念之苦更深一层。像南朝诗人江总的“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明代诗人文森的“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都是将满怀愁思托付于雁字,留给后世不尽的回味。
而在现代人眼中,古老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内涵。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会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奔放。
编辑/王洪丽
9.关于重阳节的作文初中 篇九
1989年,我们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为了庆祝重阳节,我们提议去大罗山爬山并登顶龙脊,外婆却犹犹豫豫地:“爬到龙脊,要多久,能行吗?”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说:“行的,很轻松,都是平地。”我在旁边起哄道:“外婆,我们比赛!”年已花甲的外婆,用她慈爱的眼睛望着我们,看着看着,嘴角上扬,笑了。你看,外婆的脸上盛开着两朵“菊花”!
最喜欢外婆的微笑了,当我们行进在大罗山的山路上时,外婆的微笑一直挂在脸上。我飞快地跑在第一位,把爸爸妈妈外婆他们远远地抛在身后。跑累了,坐在石阶上等待,一等外婆走近,与他们嘻嘻哈哈地说上几句话,又调皮地跑开了。两个小时,龙脊那巨大的身形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感到了快乐,因为在重阳节,我陪着亲爱的外婆爬上了大罗山,陪她度过了重阳节。
10.关于重阳节的文章 篇十
今日又是重阳。忽然之间想起了两年前的我,时间很快,我不能不承认。我已经被两年的时光雕琢成了一个粗制滥造的大学生了,我心中没有丝毫的快乐而言。我一直在想,怎样我才能如大家的期望,做好我的大学规划,做好我的人生的奠基阶段。不像两年前的我,无忧无虑。
不知道怎的,我在这儿始终有一种厌烦的情绪。我不能像过去一样,把自己埋葬在书堆。不能像往昔一样把自己变成一个很受欢迎的人。
我承认,我的处世哲学还不够成熟,即使我一直在努力,想把自己变得更加杰出,不同凡响。可是我又不想放弃我的梦想,在我认为,我的梦想与我此刻的想法是有冲突地。考研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地!而我想把手头上的事哦做好,着已经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了。面对这,我能说什么呢?
社交与我的梦想毫无疑问是存在差异的。这又决定我是在4年后是去找工作,还是去考研。这是我所面对的困境,暂时之间,我还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人证学好专业,但是,我显然心与余而力不足。我不是圣人,我会贪玩,我会颓靡。我也会有丧失斗志时,并非我一直就是一个十分乐观的青年。我害怕恍然间我就把四年甩到了时间的那一头。我一直对我的高中生活有一种畏惧,你是不理解的,我现在所有的不济,都是在那时扎下的根。为此,我来到了这里。这我并无异议。那是我所结下的苦果,我得吞下。可是那还导致我性格的变迁,它是我不大自信,是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在各个学校排在倒数,这让我开始担心我的大学生活了。我曾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没有人能超过我。可是我现在再也没能够有说这句话的勇气了。
我现在还在酝酿,我是否能够向谁求取一些经验,这样我才能有目的,不浪费时间,直奔我的梦想。
我不得不承认,我这样想也有功利性的成分。但我想做一个学者,这是我一直的梦想,这样,我就不可能因为一点点其他的事情而阻挡我前进的步伐了。我在想,我离它还很远,但是我会努力地,我不会放弃,我对朋友们说
过,我一定不能染个看不起我的人一直凌驾于我之上,我想让那些看不起我的人一个个都感觉到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对我有一个好的态度。我不能让我熟悉地那个空间里,再有人想我一样,受到鄙视,受到……重阳的我,似乎扯远了,可是我就是这样的,不为自己所琢磨透。
那些在远方的朋友们,你们还好不?
我开始有点淡忘你们了,可是有时候,又只想着你们的好,一幕幕的,在我的脑海中来来回回的穿行。
11.谈古话俗:重阳节的传说 篇十一
汉代,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一家人守着一块薄地,安分守已地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决定去东南山中造访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走过千山万水,也没有见到仙人的踪迹。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了过去,鸽子又向前飞了两三丈,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住处。
桓景走到门前,恭恭敬敬地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终于开了,出来一个白胡子老人,他就是费长房。费长房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学习降妖的法术。桓景遵照老人的话勤奋地练习。直练到九九八十一天,费长房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瘟神又要出来害人了。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一包茱萸叶子,一瓶菊花酒,叫你家乡父老都登高避祸。”说完,他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送回汝南去了。
12.关于重阳节的文章 篇十二
一、豪壮如“截奔马”式的结尾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 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 抓住她的双手, 说:
“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徳!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 至多值五百法郎!———”
为了那一夜晚会的风光, 为了赔偿佛来思节夫人的钻石项链, 玛蒂尔徳夫妇代价惨重。十年来, 他们节衣缩食, 含辛茹苦;十年后, 他们终于还上了那挂项链, 本该轻松喘息了, 可真相不能不令他们惊愕:那一晚借来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样的结尾, 深深激起读者感情的涟漪, 让人不能不为主人公的命运悲叹:岁月已逝, 青春不再, 十年来的苦难和煎熬, 更不堪回首, 欲哭无泪心儿碎!慨叹之余, 又不得不掩卷沉思……结尾确实如“截奔马”, 戛然而止, 虽出人意料, 却又在情理之中, 可谓是作者智慧的结晶!
二、余韵如“撞钟”式的结尾
再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 情节简单: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 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 临窗的病人虽身患重病, 但他热爱生命, 凭残剩的精力、羸弱的病体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象, 为同室病友描绘出窗外一幅幅优美的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图景, 以此来激励自己和病友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结果却招来了不靠窗的病友的嫉妒, 私心极度膨胀, 最终导致采取见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作者结尾是这样写的: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他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 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 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 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又在情理之中, 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开了窗外之谜时, 这“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实景又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虽到此结束了, 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很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靠窗的病人嘴里栩栩如生的景象, 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里, 偏偏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对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结尾确如“撞钟”,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引人深思:原来窗外的美景缘何而来?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该会想些什么?他的命运又将如何?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回味无穷。这样变形想象的结尾, 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
三、有力如“豹尾”式的结尾
又如小仲马的名剧《私生子》,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私生子的苦难经历。剧末:
父:当我们两个人单独在一起时, 你一定允许我叫你“儿子”的。
子:是, 叔叔!
结尾私生子明白了自己的叔父就是自己的生父。父亲的最后一句台词, 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和伪善;而儿子的“是, 叔叔。”三个字, 蕴藏着这位资本主义社会中长期遭受冷遇、歧视的私生子的多少悲和愤!它分明是私生子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虚伪、漠视亲情的有力控诉和声讨!这样冷峻的语言结局, 也是私生子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此收束全文, 确如“豹尾”, 精炼隽永, 力透纸背, 提升主题, 内蕴无穷。这不可谓不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 言尽旨远, 妙不可言。
据说, 当剧本即将公演时, 剧院老板却要求去掉这两句对话, 改成父子热烈的拥抱。小仲马不答应, 他说:“我就是为这两句台词, 才写这个剧本的。”
可见, 大凡写文章者, 没有一个不重视文章结尾的润饰的。同学们, 要想使你的文章结尾新颖奇特, 充满智慧的色彩,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扣紧原文, 展开想象结尾
教者平时在作文教学时, 应鼓励学生在作文结尾时,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 突发奇想,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不断产生新的幻象。比如, 《凡卡》的结尾就充满了浪漫的想象:
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 炕上坐着他的爷爷, 搭拉着两条腿, 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 摇着尾巴……
当凡卡把那封爷爷根本没法收到的信寄出以后,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 而且梦见爷爷在暖炕上“正在念他的信”。文章戛然而止, 这个似喜实悲的结局让我们沉思:爷爷能收到信吗?即使收到信, 能带着凡卡离开吗?乡下的日子一定比城里好吗?这样的结尾, 虽然话不多, 但经得起咀嚼, 能启发读者的思考或想象, 文章因而会增色不少。
学生在驰骋想象时候, 要以生活为基础, 不离开生活的理想方向和本质规定, 但又不是受生活的实在图事和表面事象所束缚, 而是有所提炼升华, 营造崭新的事象。这就要求学生看到生活的本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写出生活原来的样子。展开想象的方法有:无中生有、小中见大、借题发挥、变形想象、变质想象等。
(二) 突破定势, 换个角度结尾
换一个角度结尾, 思路可以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 突破思维定势局限, 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结局。
比如:钱锺书在《读〈伊索寓言〉》中曾经重批过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母蛙与牛比大小, 结果肚胀而死。钱老在故事的结尾重批道:“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 她应该跟牛比娇小。”其实, 东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东施以西施的标准与西施比美, 结局当然是东施惨败, 如果东施能换一个角度比美, 也许能比出信心, 比出强势, 比出自我来。写文章也是这样, 有时候换个角度结尾, 能换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地。
(三) 化实为虚, 诗化思维结尾
“画圣”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 官至尚书右丞, 当年和他同岁的简文帝问他:我们同岁, 爱卿你为何先白了头发?说自己是因为劳累, 有叫苦之嫌, 说自己是个“十年白”, 又会失去作为文臣的风雅。顾大人最后回答:”蒲柳之姿, 望秋而落;松柏之质, 经霜弥茂。”不直说, 绕个弯儿, 说蒲柳, 说松柏, 说得有文化, 有内涵, 不卑不亢。这种思维就是诗化思维。
文学写作有个原则:是什么, 就不是什么。比如, 我们看到粉笔, 在作文中就会化实为虚, 说它是奉献, 是牺牲, 是燃烧的火种, 是知识的躯干。在文章结尾时, 如果运用这种诗化思维, 将一个对象诗化成了一种精神的存在, 这样收束文章, 往往能“卒章显志”、提升主旨。
13.关于重阳节的日记600字 篇十三
关于重阳节的日记1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在老人节里,我要感恩我的爷爷、外婆等长辈。
上午外出旅行回来后,我急忙在电饭煲中放入淘好的大米和清澈甘甜的泉水,焖上了米饭。随后,妈妈打电话给爷爷、外婆,告诉他们邀请他们来我家吃饭。就在我要去准备洗菜时,妈妈挂了电话,并对我说:“爷爷和外婆在家里包了饺子,说不来我们家吃了,还要我们去他们家吃饺子。”我顿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今天是老人节,爷爷外婆包了饺子还要我们去吃,我们邀请他们,他们还不要来……
我想着想着,突然间想起了什么,叫道:“那米饭怎么办呢?”“要不……”“要不过一会儿米饭熟了,我们带锅拿到爷爷家吧?”我不等爸爸说完,就抢着说道。“好啊,也算为爷爷外婆做了一件事儿。”妈妈说。于是,我匆匆忙忙换好鞋,提着锅,按下了电梯按钮,乘上电梯,和父母一起向爷爷家出发了。
到了爷爷家,一部分饺子已经可以吃了,还有一些没有包好。我赶忙洗洗手,蹿到厨房里,挽起袖子,和外婆一起干起来。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包了一个又一个花边饺子,说呆一会我要吃我自己包的。外婆听后,慈祥的笑了笑,说:“好啊,待会我也尝一尝笑笑包的饺子!”我也笑了。
吃过饭后,爷爷为我冲了一碗酸汤,笑着说:“笑笑,快喝吧,爷爷知道你爱吃酸的,特地为你放了醋。”又有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里……
我喝完“特别”的酸汤,吃完“特别的”饺子,我站起来,微笑着说:“今天是老人节,祝你们节日快乐!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也是一个难忘的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日记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独在他乡的人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九月九,两九相重,即为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吃重阳糕、插茱萸……
今年的重阳节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给奶奶洗脚!得知重阳节的当天下午奶奶要从老家赶回南通,我便偷偷地做好洗脚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我拿好了洗脚盆;接着先倒入冷水,再加热水,我试了试水温,刚刚好;最后,拿好了毛巾、放好小板凳。
正当我把准备工作做好时,传来了“叮当!叮当”的门铃声,“奶奶回来啦!”我飞奔过去打开门,接过奶奶的行李。奶一脸诧异地问我:"你今天怎么啦孙子?”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奶奶,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您洗个脚。”说着便把奶奶拉到小板凳上坐下,把我准备好的洗脚水端到她跟前,帮她脱下了袜子,把奶奶的脚放进水里。然后,我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搓着奶奶的脚,发现她的脚后跟有好多的老茧,摸上去有些粗糙,我想这肯定是因为奶奶每天忙着做很多家务才会变成这样的。我轻轻地搓着奶奶的脚背、脚趾、脚掌,最后用毛巾擦干,再去拿了一些润肤露涂到了后跟上。这时候我看到奶奶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家的孙子真的长大了,知道疼奶奶了!”我也开心地笑了:“奶奶,只要您开心,以后我每天都给您洗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其实我们不仅要在重阳节这天去为老人家做些事,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要给予他们关怀陪伴,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不会这么快老去。让我们一起发扬“尊老、爱老、助老”的精神吧!
关于重阳节的日记3
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我一大早就起床了,不光是因为今天是重阳节,还因为今天是星期五,在下午上完课后就可以回家过周末了,我能不高兴吗?
下午上完课后,张教师布置了周末语文作业,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作业就是:在重阳节里孝敬长辈。于是,在回到家之后,我就给远在遂宁的奶奶打了电话,问候了奶奶的身体情况。打完电话后,我又想:既然说重阳节既要插上茱萸,又要登高,可这些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重阳这个大节又是怎样来的呢?为了解开这些我心中的谜团,我刻不容缓地打开了电脑,查起了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与其它节日一样,也有一个传说:在东汉时,有一个住在汝河叫瘟魔的恶魔,只要它一出现,就会死掉很多人。在一场瘟疫中,青年恒景的父母双双丧命,就连他自己也差点死去。后来,他告别了乡亲与家人,出去访仙学艺,最后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名仙长并其为师,学习了降妖剑术。一年后的九月初八,仙长给了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以及避邪的方法。在九月九日前坐仙鹤回家并杀服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日清晨,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一座山上,给了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作好了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它刚到山下同,便戛然而止,脸色大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当我看到重阳节的来历与传说时,不由得呀然一惊,没想到这重阳节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不过,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千古名句原来就是因为重阳节而得名的啊!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过去了,但今年的重阳节与往年大不相同,那就是因这在今年的这个重阳节里,我了解了许多从不知道的事,这些知识一定会让我受益非浅的。
关于重阳节的日记4
九月初九重阳节,既是登高赏菊的时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节日。
重阳节这天,妈妈因为要上班,爸爸就一个人带我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一见到他们,我就赶紧呈上精心制作的节日贺卡,祝他们节日快乐,奶奶见了脸上笑成了一朵花,直搂着我不停地说“心肝宝贝真乖,真懂事啊!”爸爸则是一到家就到厨房帮忙,一会儿洗菜、一会儿扫地,忙得不亦乐乎,嘴里还不停地和奶奶聊着家长里短。吃饭时,他吃了一碗就不吃,奶奶忙说:“怎么吃这么少?你刚才干了那么多活,再多吃点吧!”可爸爸却说:“我饱了,你们慢慢吃吧。”说完又到厨房忙了起来。
爸爸并不是只重阳节这一天才孝敬爷爷奶奶,平时,他不论工作多忙,事情多繁杂,都坚持每个周末回老家一趟。每次爷爷奶奶都高兴地叫我们坐着看电视就好了,不要忙这忙那的,好像只要我们回家就是的满足了。我们觉得“孝敬”老人就要常回家看看,帮长辈捶捶腰、倒到水、做做家务,可爷爷奶奶却认为只要听他们说说话就行,他们还总是反过来帮我倒水,对我嘘寒问暖,我一流汗他们就赶紧帮我擦汗,一打喷嚏就赶紧给我添衣,对此我有时会感到厌烦,可他们却依然如故。
归根结底,孝敬长辈就是要理解他们、尊敬他们,可现实中却有不少孩子成了老人要孝敬的“长辈”,即使已长大成人,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成文名副其实的“啃老族”。老人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实现老人所有的愿望,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给他们更多关爱。
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每一天都是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的日记5
“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又是一年重阳节,我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爷爷奶奶送上一份的礼物。
今天一大早,我就醒来了,心想:今天是重阳节,我要给最疼爱我的爷爷奶奶送上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送什么好呢?我冥思苦想,突然,我看到了沙发上的吉他,眼前一亮,自言自语道:“那不就是的礼物吗?”我偷偷地把吉他拿到房间反复地练习起来。
中午吃饭时,我跑到爷爷奶奶面前神秘兮兮地说:“爷爷奶奶,我要给你们送上一份礼物。”爷爷奶奶异口同声地说:“那太好了!”一旁的爸爸妈妈对我说道:“好了,好了,快说吧!什么礼物?”我从房间把吉他拿出来,笑着回答:“我给爷爷奶奶表演一曲吉他弹唱——《铃儿响叮当》!”爷爷奶奶鼓起掌来。于是,我抱着吉他,左手在琴弦上上下游动,右手轻轻地拨动琴弦,眼睛紧盯着歌谱,屏住呼吸,生怕出错,留给爷爷奶奶一个不完美的礼物。我用心地弹,大声地唱。我的歌声像百灵鸟一样飞过高山,越过小溪,穿过森林。爷爷奶奶听得很入迷,歌声仿佛把他们带回了美好的童年,让他们想起了往日难忘的欢乐,他们一边拍手,一边跟着轻轻哼唱,一下子仿佛年轻了几十岁。表演完了,我的耳边又传来了一阵阵掌声,爷爷奶奶感叹道:“我的孙女长大了,懂事了,也越来越能干了!这是我们收到的的礼物!”
14.关于重阳节的经典对联内容 篇十四
关于重阳的对联(精选)
避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
鼓琴仙度曲;
种杏客传书。
熟是题糕手;
徒夸赐菊荣。
一片秋香世界;
几层凉雨阑干。
菊花金秋傲霜;
梅花隆冬斗雪。
三径归时秋菊在;
满城近日雨风多。
三径归时岁月在;
满城近时风雨多。
三径就荒菊绽蕊;
一堂大喜雁来宾。
小雨酿寒侵白纻;
西风怜醉避乌纱。
劝君一醉重阳酒;
邀月同观敬老花。
乌台好仿黄花宴;
凤笛催成红叶诗。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重九胜春光。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有度喜重阳。
夏至酉逢三伏热;
重阳戊遇一冬晴。
靖节排冠归隐去;
孟生落帽快登临。
孟参军龙山落帽;
陶居士三径衔杯。
何处题糕酬锦句;
有人送酒对黄花。
关于重阳的对联(热门)
避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
鼓琴仙度曲;
种杏客传书。
熟是题糕手;
徒夸赐菊荣。
一片秋香世界;
几层凉雨阑干。
菊花金秋傲霜;
梅花隆冬斗雪。
三径归时秋菊在;
满城近日雨风多。
三径归时岁月在;
满城近时风雨多。
三径就荒菊绽蕊;
一堂大喜雁来宾。
小雨酿寒侵白纻;
西风怜醉避乌纱。
劝君一醉重阳酒;
邀月同观敬老花。
乌台好仿黄花宴;
凤笛催成红叶诗。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重九胜春光。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有度喜重阳。
夏至酉逢三伏热;
重阳戊遇一冬晴。
关于重阳的对联(最新)
靖节排冠归隐去;
孟生落帽快登临。
孟参军龙山落帽;
陶居士三径衔杯。
何处题糕酬锦句;
有人送酒对黄花。
黄菊绮风村酒熟;
紫门临水稻花香。
年高喜赏登高节;
秋老还添不老春。
话旧他乡曾作客;
登高佳节倍思亲。
登高喜度老年节;
赏秋畅饮菊花酒。
乌帽凌风,参军举止;
白衣送酒,处士风流。
败兴无端,满城风雨;
15.文章发表的路径 篇十五
写论文、发表文章对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件梦寐以求的事, 对有些教师来说会伴随着从教一生。拿到新来的一份杂志或报纸, 看到署着自己姓名的文章, 闻到油墨香, 那种情形之下, 不管是新教师, 还是老教师, 内心永远是新鲜与激动的。发表文章毕竟是自己辛苦劳动付出后的回馈, 更是人生价值极为重要的体现。
那么, 发表文章有哪些路径和技巧呢?
一、文章是“干”出来的
这是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名誉校长曹玉兰常说的一句话。“干”就是实践, 只有干得好, 文章才有可能写得好。离开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 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如果有也只能是空头文章。有一些教师没有干得好, 也确实能写出一些空头文章, 但更多的教师是干得出成绩却写不出文章, 这是非常可惜的。我工作22年, 一直信守“文章是干出来的”, 无论是在教师岗位还是在校长岗位,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实践的身影, 都是自己思想的流露和观点的展示。“把说出来的干出来, 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是我在撰写文章上的真实写照。
二、文章是“想“出来的。
“想”就是反思, 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不断总结提炼, 才能将琐碎的片段梳理成有主题的案例, 进而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好的文章不是在听你讲故事, 而是通过你的故事, 让读者获得启发。这个启发从何而来, 就是由你想出来。“想”既可在动笔之前, 也可边写边想。想不出来, 也就写不出来, 没有想法, 就没有观点, 也就不可能落笔成文。欧阳修说自己写文章多在“三上”, 即马上、枕上、厕上。而我想问题常常也是在这“三上”, 尤其是在“马上”———我把它改为“车上”。前些年开摩托车, 近几年开汽车, 每天上班早出晚归, 来回30多公里, 路上时间比较多, 却养成了想问题的习惯, 许多文章便是在车上灵光乍现并构思而成。
三、文章是“搜”出来的。
“搜”就是上网查找或翻阅资料, 看看自己的文章观点有没有人提过、自己的问题有没有人研究过, 如果有的话, 看看他们怎样研究的, 对自己有没有参考价值, 自己可不可以引用。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吃了苦, 写成了一篇好文章, 对自己有价值, 收获很大, 但是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过期的话题、过时的观点, 这样的文章发表后的价值不大, 发表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即使发表一般也在论文集中。对我而言, 上网查找或翻阅资料是自己最好的学习机会, 我可以有重点地自由搜索想要的资料, 并下载或摘录, 融汇进自己大脑中进行梳理、碰撞和辨析, 最终变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四、文章是“坐”出来的。
写文章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功夫。这就需要我们不羡慕外面的花花世界, 把自己关进书房, 守着一本稿纸或一台电脑, 经常起五更、带半夜, 埋头伏案做研究, 拿起笔杆写文章。这种辛苦不是靠花费大量课余时间就能赢得回报, 而是要耗用许多脑力劳动, 付出加倍的艰辛, 才能苦尽甘来、虽苦犹甜。我们常常看到别人文章见诸报端, 却常常看不到别人坐冷板凳的时间比我们长。回忆我先后发表100多篇文章的写作之路, 无论是曾经在学校集体宿舍里, 还是在自己的家里, 一个人挑灯夜战不知度过了多少个夜晚, 那时的我一般都是最后一个熄灯睡觉。我家里至今还保留有两尺高的手工誊写的方格稿纸, 那是多年前文章投稿邮寄后留存的底稿。我开始写博客是在2010年初, 在这之前我总认为有些东西已经记在脑海里, 不会忘记而懒得去把它写下来。后来, 我发现大脑还是不可信, 有时瞬间就可以把前面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 我就与青年教师一起写博客。我写博客坚持每周一篇, 而且比较注重质量, 所以, 又让我多坐起了冷板凳。在我看来, 冷板凳, 热心肠, 看似寂寞孤独, 其实充实富有;看似身体辛苦, 其实内心愉悦。这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 随着年龄增长, 饱涨的生命力不需要向外奔突, 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五、文章是“阅”出来的。
“阅”就是大量阅读报刊或网站, 来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用稿的口味。平时多翻阅, 你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作者文章的架构方式和行文特点, 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也会发现有的文章其实也很一般, 你完全可以写出比他好的文章。报刊社一般每年都会刊登版面栏目和用稿要求 (或在网站上留有) , 如热点讨论、文稿字数、引用出处等,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提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投稿。我的文章一般刊发在自己经常翻阅的报刊上, 如自己订阅了哪些教育类报刊, 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就是必须要有文章发表。所以, 经常将这些报刊放在手头, 看了之后总会有种冲动, 这种冲动继而转变为内驱力, 自我加压, 逼迫自己埋头伏案, 最终让自己的文章见诸报端。
六、文章是“改”出来的。
大量阅读报刊上的文章, 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 这时, 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显得非常必要。可以更换文章的标题去抓人眼球;可以仔细推敲词语使之言简意赅;可以举一反三改出创新之处;可以缩减篇幅字数符合版面要求。如果与编者联系多, 还可以请编者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文章其实是二度创作, 有许多教师面对退稿或不用稿时, 常常对已有的文章失去了信心, 进而去开辟其他领域问题进行研究, 这是非常可惜的。我的经验是, 只要自己写下来的东西就会有用, 毕竟是自己思想生长的一部分, 它目前可能是一根树枝甚至一片树叶, 但最终它一定会牢牢地生长在你思想的大树上。李吉林老师就是这样, 她一生就写了一篇大文章, 那就是———情境教育。
七、文章是“投”出来的。
除非编者来约稿, 写好的文章不去投稿, 那永远也不会发表。可以一稿多投, 但在第一家报刊发表后, 应通知其他报刊不可再刊发;可以专投一家报刊, 不断给编者寄送文章, 以增加印象;可以组织大家一起交流投稿得失, 总结发表文章的经验。
16.关于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篇十六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菊花》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赵昌寒菊》宋·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菊》明·沈周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咏菊》宋·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咏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宋·陆游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残菊》宋·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赋十月菊》金·元好问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仪鸾殿早秋》李世民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感遇四首》(之二)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7.重阳木属树种重阳木和秋枫的辨别 篇十七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重阳木属 (Bischofia Blume) 植物共有2种, 即重阳木 (B.polycarpa) 和秋枫 (B.javanica) 。两者均为乔木, 三出复叶 (稀5小叶) , 具长柄, 花单性, 雌雄异株 (稀同株) , 圆锥或总状花序, 腋生, 下垂, 无花瓣, 无花盘, 萼片5, 离生, 半圆形, 内凹为勺状。雄花:萼片镊合状排列, 初时包围雄蕊, 后外弯, 雄蕊5, 分离, 与萼片对生, 退化雌蕊短宽;雌花:具退化雄蕊, 子房3 (4) 室, 每室2胚珠, 花柱2~4, 长而肥厚, 果球形, 浆果状, 种子3~6, 长圆形, 无种阜, 外种皮脆壳质, 胚乳肉质, 胚直立, 子叶宽扁[1,2,3]。两者生长迅速, 树高、胸径生长均表现前期速生, 5~10年为树高生长高峰期, 20年后缓慢下降, 10~15年为胸径生长高峰期, 材积生长初期较慢, 5年以后上升快, 幅度大, 持续时间长, 一般可达35年, 喜光, 稍耐阴, 喜温暖气候, 对土壤要求不严, 耐干旱瘠薄, 但在温暖湿润土壤上生长最好, 能耐水湿, 对二氧化硫有一定抗性[4]。两者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及太平洋各岛, 我国均产。重阳木和秋枫根系发达, 适应性强, 能耐水湿, 抗风力强, 生长快, 树姿优美, 绿荫如盖, 叶色随季相变化 (早春鲜绿光亮, 入秋叶色转红, 艳丽悦目) , 是著名的秋天色叶树种, 为优良的行道树、庭荫树和堤岸树, 近年来也成为林业“绿色屏障”森林生态景观林建设的优良树种, 既可单独栽植成景, 也可与其他树种混交彼此衬托掩映, 增加景观效果[5,6,7]。
2 重阳木和秋枫的区别
由于外观、生活习性相似, 人们 (特别是厦门和台湾民众) 常把重阳木[别名茄冬 (台湾) 、秋枫]和秋枫[别名茄冬 (台湾) 、高梁木 (广西) 、水蚬、重阳木、胶东]混淆, 把两者混为一谈, 给生产上带来混乱[8,9,10]。笔者根据生产实践中, 从重阳木和秋枫的叶、树皮、枝条、花、果、落叶性质、树高和胸径等方面, 对两者进行辨别。两者区别见表1、图1、图2。
注:1—果枝;2—雄花枝;3—雌花枝;4、5—雄花;6—雌花 (吴翠云绘) 。
注:1—果枝;2—花 (余汉平绘) 。
【关于重阳节的文章】推荐阅读:
有关于重阳节的文章12-09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08-19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作文500字08-08
关于重阳节尊老敬老的策划方案01-05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关爱老人从我做起07-31
关于2021重阳节标语(50句)06-28
关于重阳节活动讲话稿08-29
关于最新重阳节新闻稿10-26
九月初九关于重阳节优美古诗鉴赏08-22
关于勇气的文章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