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精选13篇)
1.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一
“90 后”大学生是目前社会上的新鲜血液,是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处于网络文化飞速发展时代的“90 后”,其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关注当前“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解决“90 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时在教育管理上发扬创新精神,制定出适合当前“90 后”大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当前“90 后”大学生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当前“9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一)消极的思想特点
1.攀比心理较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对“90 后”大学生而言,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他们会更加追求享受生活。因此,当他们面对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诱惑,就会想办法去追求,特别是看到身边其他人拥有某种流行或者前卫的物品时,他们就会想办法也要拥有,而且会互相攀比,想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突出的表现。因此,现代“90 后”大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
2.眼高手低
很多“90 后”大学生都具有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他们不必为生活发愁,再加上他们作为大学生的那种优越感,导致他们眼高手低。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工作条件不理想的工作,他们宁愿在家里啃老也不肯去屈就,那种优越感让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起点的要求很高。同时,“90 后”大学生迫切想要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想要一展拳脚,没有什么耐心做基层工作,总是觉得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的优越感,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二)积极的思想特点
1.思想开放
改革开放促使“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由于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90 后”大学生思想上的束缚得到降低。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那些处于热恋中的学生在秀恩爱。这种思想上的开放除了表现在伦理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大学生的创造性上,当前“90 后”大学生不会盲目的迷信权威,他们敢于挑战,他们敢于跳出常规,给思想更多的空间去进行创造。
2.较强的自主意识
随着虚拟网络环境的形成,90 后大学生人际交流与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这种无差别的交流平台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对知识层面扩展非常有利。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这种虚拟网络环境的形成为90 后大学生提供了绝对“自由”的空间,他们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由散漫的风格,行事变得更加具有自主意识,难以捉摸,这无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90 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
(一)体现人性化
在当前“90 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出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方式是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性化的管理不仅能够减小学生的束缚,让他们更加自由,在心理上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人性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体现在“人性”上,而大学生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个性”问题,不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多加束缚,否则不仅不能管理好学生,还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叛逆心理。
(二)引入先进的教育管理手段
中国的大学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存在不足,创新教育管理就是要我们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手段,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需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而且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身教育管理制度上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吸取和改革创新,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
(三)开展具有思想指导意义的活动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你要他们去找专门的心理老师或者去读一些思想教育的书籍,他们会觉得没有面子和枯燥。因此在对“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进行一些创新。我们可以将课堂从教室内引入到课堂外面,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蕴含在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参加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言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开放的教育方式十分适合“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三、结语
“90 后”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财富,他们的成长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让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他们的行为。同时总结和分析“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创新思想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二
一、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它的提出与实践始于上世纪末。直到2002年, 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同时, 国内其他院校也开始以不同形式大胆地进行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工作, 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理论知识上, 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处于初始阶段, 大力倡导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对于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类型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可分为课程模式和创业实践活动模式两个方面。
1. 课程模式的三种类型
一是综合性的课程模式。即由多种类型的课程组合构建而成。包括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课内外结合的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通过舆论导向, 宣传媒介作用的环境课程;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实践课程。此模式的代表是中央财经大学[2]。
二是单一性的课程模式。即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一套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这种课程模式。
三是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是指一方面把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 另一方面, 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 以课程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推动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
2.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的三种类型
一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侧重点的非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此模式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
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为侧重点的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 设置专门机构,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 此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该校通过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北航科技孵化器”等搭建了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并设立300万的创业资金, 支持学生创业[3]。
三是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运用。胡锦涛总书记说:“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此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实施科技英才计划, 资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咨询, 使学生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化。这种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
(二)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多少带有外国经验的烙印, 但这并不妨碍对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和探索。综观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有一些长处,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
1. 从课程模式方面来看,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实现了多元化的形式, 不再是单一的课程模式。
(1) 综合性的课程模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由多种类型的课程组合构建而成, 使大学生全面的接受综合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更具实践性。它是把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它同时还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以教学的方式推动科研的发展, 反过来, 科研也进一步的推进了创业教育的工作。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增加了实践的可行性。
2. 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方面, 形成了相互互补, 相互取益又各有侧重点的模式。
(1) 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一个强调素质与能力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完善学生的创业能力, 主张一二课堂的结合。
(2) 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化的运作。它的侧重点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是把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商业活动中, 让创业的理论变为现实。
(3) 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的结合更具综合性。这两个模式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实践平台, 同时也加强了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综合发展。
虽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有着诸多优点, 且创业教育模式也在逐渐的完善中, 但在课程模式的设置方面还缺乏全面性, 在实践活动方面缺乏多样性。
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947年的美国, 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创设MBA学员为对象, 含有职业训练目的的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为肇始。然而在当时“创业”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 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倍受各国的关注。随之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创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 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体系。
(一)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现状
1.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以教学对象的年龄、心理、知识面、知识需求为依据, 将课程分类设置, 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而且美国创业教育注重非课程式创业实践。目前美国高校主要有两类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一是聚焦模式, 该模式的所有活动都在商学院/管理学院内部开展, 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以及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和研究者。二是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即创业课程和活动针对全校的学生开展, 该模式将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工具, 培养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4]。
2. 欧洲地区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在英国, 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它是在社会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 英国财政部直接拨款加强和推进创业教育, 各个地区发展局与地区内高校及其他创业支持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援。且英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创业中心和半官方机构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全面负责创业教育。德国人将高校作为“创业者的熔炉”, 重点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独立精神。德国校长会议于2000年提出明确的要求:在今后5到10年间,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每届20%~30%的毕业生要独立创业[5]。同时, 德国政府要求大学开设与创业培训的相关课程, 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例如“模拟公司”是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6]。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项目教学、实验教学、技术实习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7]。
3. 亚洲其他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日本高校逐渐形成“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概念, 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勇面社会挑战的能力和冒险精神的资质能力。目前日本高校存在以下四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的创业家专门教育型;以培养系统的经营知识、技能为主的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创业技能副专业型;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为主的企业家精神涵养型[8]。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采取文凭教育模式, 并实行了较为灵活的学分制, 借鉴国际领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系统地开设了许多国际性的课程。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与我国情况类似, 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围绕解决就业问题为出发点的, 它的创业教育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生命周期的规律变化而精心设计的, 大致可分为师徒制被动学习策略和导师制自主学习策略[9]。
(二)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综观欧美地区和亚洲地区的创业教育模式, 理论较成熟, 并已在高校中普遍实施, 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 教育理念更强调战略性
它们将创业教育定位在战略高度, 各个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表现出前瞻性和长远性。比如美国强调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美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英国, 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日本创业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德国人将高校作为“创业者的熔炉”, 重点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独立精神。
2. 课程设置凸显系统性
它们创业教育课程普遍具有课程设置系统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丰富多样。英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在新企业创立、管理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在识别和把握机会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新加坡高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学分制, 并系统地开设了许多国际性的课程。
3. 教学过程突出体验性
它们十分注重创业教育形式和方法, 让学生亲自体验创业的过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善于利用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德国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的实践教学方法更是大受学生的欢迎。
4. 资源整合体现有效性
高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让其共同支持和参与到创业教育过程中。美国高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 以形成一个大学、企业、社区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网络。新加坡高校善于整合国际资源, 与众多发达国家高校积极开展有关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还有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在社会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创业教育模式的形成对创业教育的实施意义重大, 且先实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 从横向比较上看,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仍旧比较薄弱, 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在发达国家, 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 鉴于以上对欧美和亚洲部分国家创业模式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 加强本土化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从各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出, 各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紧密结合各国情况推出的适合本国情况的课程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教育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中, 我们在借鉴各国的优秀模式的同时要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各地方的地域特点, 学生的发展特点,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那么,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就要先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型。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只有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几种, 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 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改革教育理念, 完成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 树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创业教育理念。比如美国和英国的创业理念就值得我们借鉴。
(二) 与企业合作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主要通过由上级组织的类似“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或学生处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模式上我国也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做法, 但整体来看, 我国创业教育还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缺少与企业的联合, 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较少, 使得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创业实践。如对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 工厂企业参观, 举办创业者系列讲座;对中高年级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 如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等;对研究生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 如进驻创业基地和孵化器, 参与社会创业等;因此, 中国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同时, 高校应为学生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 对实际创业的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咨询服务, 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
(三) 构建开放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构建合适课程体系, 促使课程设置层次化、立体化, 实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原有专业是实现创业的基础, 而创业课程讲授的是实现创业的方法, 所以实现大学原有课程与创业知识的完美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案。
(四) 科学设置教学环节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局限于课堂式创业教育, 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偏重于创业知识的传授。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从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到具体案例的分析, 从学习创业到模拟创业再到实践创业, 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 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 增强教学效果。此外, 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且大多数是高校的专兼职教师, 我们应多元化师资队伍, 使一些企业家、咨询顾问、知识产权律师、风险投资商等等都成为教学队伍中的一员。当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国际劳工组织项目KAB、SYB等定期培训创业师资, 对于相对庞大的创业教育需求而言, 创业师资存在较大缺口, 培训效果也不理想。参考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 可以在产学合作机制的保证下,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如“社会人讲师派遣制度”“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企业参观会制度”等方式使创业师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相交融, 通过把握企业动态、市场前沿知识带给学生全新的创业思路。
参考文献
[1]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6-9.
[2]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8 (4) :99-102.
[3]杨涛, 柳艳鸿.中美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23-24.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5]绍清.国外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的做法与启示[J].中国人才, 2009 (13) :53-55.
[6]常建坤, 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7 (3) :39-43.
[7]伟建, 车巧巧, 郑玉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之路[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227-228.
[8]経済産業省.平成21年度大学大学院における起業家教育実態調査報告書[R].株式会社大和総研, 2009.
3.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三
男子中学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近些年来颇有影响的“男孩危机”现象和“拯救男孩”呼声关联在一起。如今许多男孩,多愁善感、“娘娘腔”,显得过于苍白、纤细和文静,缺少健康、勇敢和自信的气质,即使成绩过人却表情空茫,缺少了最为可贵的青春活力、创造力和坚强毅力。而恰恰相反的是,女生过分强势、成“假小子”“野蛮女友”之类的现象正在青少年中流行,似乎也从反面佐证某种男性精神的萎靡与失落。
孙云晓:男孩的“节节败退”
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列举了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2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
郑州十八中: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
郑州十八中试行新校规,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的评论,依照郑州十八中出台的“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的标准,阳刚男生标准包括崇拜英雄、爱憎分明、有正义感等;女生则要洁身自好、当淑女等。该校老师称,此举是因“性别教育的缺失”……
徐安琪:中国的男孩危机是危言耸听的伪命题
“中国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言,而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女孩在学业上的进步和优势,而忽略了她们同样是应试教育和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受害者,尤其在我们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度,大量农村女孩因家庭贫困或无继嗣、养老价值而被迫辍学,不能获得与男孩一样的升学机会,有的在吃、穿、用等方面的待遇都不如男孩,小小年纪还要帮助父母照顾弟妹、料理家务,女孩在越高层次教育中的落后和毕业后在择业和就业上普遍受性别歧视的现状更需要引起关注和改善。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畸高,更表明女孩在娘胎孕育中或出生后就被大量扼杀,她们的生命权、人身安全(比如女孩受性侵犯的恶性事件时有报道)受到更多的威胁、摧残,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毋庸置疑。
邵一鸣(全国政协委员):增加男教师 强化阳刚教育
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机构中,男性教师的匮乏引起孩子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邵一鸣建议,增加男性教师比例。革新社会传统观念,鼓励更多男性投入到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行业中;师范院校调整办学机制,增加男性学生数量。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措施、倾斜相关政策。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向中小学借用男老师,组建了“阳刚教育联盟”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今年在全区幼儿园推广“阳刚教育”,左岸幼儿园、金城堡幼儿园等幼儿园,都向周边中小学借用男老师,组建了“阳刚教育联盟”。
“男性身上特有的大气、阳刚的特质,女性是无法取代和弥补的。幼儿园里假如没有一个男老师,会造成‘阳刚’氛围缺失,让一部分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变得比较胆小,依赖心理也很重。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幼儿园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教师队伍。”对于拱墅区组建“阳刚教育联盟”这一创举,红缨幼儿园副园长黄静这样分析。
陈宙亮(小学老师):男女搭配更适合小学教育
目前我刚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后发现小学老师在很多时候还要承担“保姆”的工作,这时女老师的细心、温柔在教学质量上就占很大的优势;而男老师不拘小节,灵活变通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男老师遇事不慌乱、处事果断的男性特有的性格,可以更好地辅助女老师进行教学。男女老师各有所长,互相配合进行教育会使孩子的性格、心理发展更加健康、健全。
当今社会男性缺乏阳刚已然成为一种倾向。此非特指言谈举止、服饰等显性特质,更包括心理性格、思维特性等。我们不刻意倡导人类性别生态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性别倾向趋于中性化,尤其是男性性格趋于中性,将会更改传统人类学、社会学的诸多概念,会使当前的社会群体结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还可能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男性缺乏阳刚和幼儿园的关系不大,其中不排除女教师过多的影响,但小孩的性别意识有限,受女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这种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育思维所限。教育理念中缺乏创造性思维、缺少挫折教育,用什么老师的结果都一样。
《生命时报》:解决“男孩危机”,中国教育体制应反思
缺少“阳刚之气”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和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不够强大、“男人女性化”作为时尚潮流受到追捧等很多原因有关,所以不应该光指望教育来解决。与设立“男子中学”相比,在学校中增加男性教师比例;给孩子们更多的课外时间,让男孩去释放他们“天然的野性”;家长和老师都更多地放手,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等,都有利于增强男生的“阳刚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子中学”仅仅是教育上的一种探索,而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气质。按照生理学的表述,性别的合理格局是两性平衡,而非趋同化、中性化。在西方的性别教育中,就常讲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差异和风格要求,提倡回归“本性”。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男子中学”,而是缺少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决心和意志;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阳刚教育”,而是缺少个性饱满、特色鲜明的“人格”!
4.老师的班级管理心得:刚柔并济 篇四
在班委会的组建上,我十分谨慎,采取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拟定班委会岗位,每位同学必须选报一项;第二步,广泛调查了解,包括向过去的老师、班主任沟通,与学生、家长交流等,拟定适合的学生担任临时班干部;第三步,试用一个月后,进行班干部竞选。
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担任班干部,需要班主任耐心帮助。某某澍同学本来没有选报班长一职,但经过广泛调查后,我任命他担任临时班长。他以前当过最大的官是“生活委员”,班长一职对他来说颇有挑战性。我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他,从清晨清查人数、晨检单填报,到午自习时学生会检查的规范应对,到午休纪律的管理,到量化积分的汇总,都要一点一滴慢慢地教。
他做事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条理性。我交给他的一些表册,他往往随手往某本书里一夹。等到需要上交汇报,我过问这件事时,他第一时间一定是低着脑袋,翻箱倒柜地寻找——找不见了!刚开始,我还有耐心站在旁边等着,看着他满头大汗的样子,我也跟着着急。于是,我只好先行回避。大约过一个时辰,他终于拿来表册。
且不说事儿做得怎么样,就他这种随意放置东西的习惯,不知浪费了他多少时间。每及此,我不急不躁,甚至开笑玩说:“给你当老师,要命长,不然等不及!”我给他拿了一个文件夹,让他把班务上的所有表册都放在这个夹子里——需要时,拿出夹子取出;用完后,切记一定要放回原处——此所谓“物以类聚”。慢慢地,我发现他认识到自身不足,“物以类聚”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做事效率越来越高。
某某澍班长初到任,他把握不住自己的工作重点,凭着一腔热血,逮住啥干啥——管理效果自然不够好。午自习铃声已响,班长此时应该组织学生回到座位,迎接学生会检查;而他见某科作业没发,便忙乎乎地帮忙发作业,结果是黑板上没写“应到、实到、通膳、请假人数”,教室里学生干啥的都有,乱咕隆咚。我给他说:“这是科代表的职责,你可以督促他发作业,而不能代替他发。你的职责是班长,该干什么你得清楚!你代替了科代表,等于掩盖了科代表的问题,科代表永远无法成长。”
久而久之,某某澍渐渐拥有了一些宏观视野。这应该是他担任班长的最大收获吧!班级的其他班干部,我也是这样培养的,像学习委员某某琛收交督查作业,生活委员某某鑫值日生安排,文体委员某某丞组织运动会报名等等,我几乎都要事必躬亲,亲自过问指导,学生才慢慢成长。
课堂上,我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凡有说闲话扰乱课堂纪律的人,一律严惩不贷。作业质量不合格,甚或不交的同学,一定是没收登子罚站;而且在上交凳子时,必得横平竖直摆放整齐,否则会遭到“放个凳子都没有美感”的训斥。学生对答题格式,书写规范等做不到位,我会以“流民草蔻”称之,且专门辟个“流民草蔻榜”。经过重重筛选,上榜的学生名单赫然悬挂教室。每节语文课,我们全班会对“流民草蔻”进行评估,无所改观的同学后面加个星号。时日略久,便有了“超级流民草蔻”“草蔻王”等封号。
某天,不知道是哪位学生在“草蔻榜”的第一位写上我的名字“金乾波”,寓“最大的流民草蔻”意。我不以为忤,故作严肃发问:“凭啥说我是一号流民草蔻?”学生解释说:“我们是流民草蔻,你是首领,所以把你写在第一位。”我便继续讲课。这个“流民榜”一直保留,直到放假。同事都问我是怎么回事?我笑着说:“说明我长得比较帅!”
9月19日下午,数学自习,老师临时有事,让我看一会儿。我见同学们都在探讨问题,尽管说话声音很大,甚至某某伟挪动座位,跑到别的地方讨论说话,我都没有阻止。我在教室转了一圈,某某超同学正在写语文作业,见到我连忙解释:“数学作业写完了!”我点点头,走开了。
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这是治班的最高境界。我严格要求学生,但并不意味着班级死气沉沉,死水一潭;相反,班级充满欢声笑语,每天的宣誓慷慨激昂。
5.大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论文 篇五
【摘 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工作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形象,高水平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合格人才。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做好教学管理,是现阶段高校办学的重点工作。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要求,执行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工作。本文将结合管理经验,讨论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中教育 管理方法
有效保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重视高校管理工作的研究,努力推进管理观念的进步与创新,从而提升高校整体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面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严谨的审视实际情况,把我发展实际,建立起严格科学的管理体制,制定人性化民主管理理论,真正做好高校的教育教学全方面管理工作。
一、学习及日常生活管理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群体是一个结构复杂,相对难以统一管理且满足所有学生要求的管理对象。学生一方面存在思想方面的差异,对于学校的管理看法不一;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不同,管理决策不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当然,不能因为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就硬性采取校方决策的管理模式,学生在管理关系中很可能存在抵触情绪,这对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没有任何好处。那么如何将学生考虑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呢?
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个体差异既然存在,管理工作就不能够忽视这一客观因素,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差异所在,了解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看法与建议。学校管理者应当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学校的看法,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学校管理漏洞,根据学生的合理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好的管理者,还要了解学生校外生活和家庭情况。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学生非在校时间的思想状况,要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日常生活思想积极向上也很重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和家庭状况,可以让学生在在小阶段参加平时无法参加的活动,比如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学校参加计算机等兴趣班。
结合了校内与校外的双重管理,分析记录每一个学生,宏观调整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细化管理手段,使管理工作不在是笼统的,缺乏针对性的。考虑到学生个人因素,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手段,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让学生对于学校更加信任与依赖,这样的管理工作深得人心,对于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1)学校最重要的主体依旧是学生,学校的主要还是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所以为了良好地学习,要贯彻实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教育部对青少年成长有帮助的条例。校方更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指定更完善更人性化的管理规范,从饮食,体育,校园礼仪等各个小方面着手,旨在培养全方面发展,拥有良好习惯的中学生。
(2)开展青少年学生礼仪法规评优活动,激励学生要成良好习惯。同时在学习礼仪和规定的同时,培养知法懂法,讲文明懂礼貌,传承中国优良传统的文化的,能代表全新一代优秀青少年。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情怀,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精神,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引导。
(3)开展文化课方面的比赛,以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结合各个教研科室,在学生中开展学科竞赛,提高成绩的同时还能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学习兴趣小组,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更高效的提升成绩。
(4)组建各种有益学生健康成长的兴趣社团。利用校刊校报充分听取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想在学校获得怎样的培养。可以建立“野营俱乐部”,周末带领学生外出野营,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培养野外生活,团结合作的社会必备技能。“篮球社”“足球社”等运动社团,在学生课余之时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知识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培养真正全能性人才。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校通过相对民主的管理手段完成客观方面的教育教学管理,而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学校的管理与引导工作有效果,这也就要求管理这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而言,学生会是最好的选择。学生会由学生自由组成,通过学生间的沟通进行管理,相对是一种高度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所以学校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起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会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工作,将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学校可以及时提供帮助,改善学生在校的学习环境;学生会也有义务将学生群体中的不良现象,如网络游戏成瘾,攀比等,上报给学校,学校通过组织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活动,来正确引导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应当有的良好习惯。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这根纽带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通过间接管理手段加强学生间的自我管理水平,也可以通过学生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战略,适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和师生座谈会等,人性化,规范化引导学生,避免使用强硬的要求或惩罚制度束缚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机会,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给予重要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炳利,王向菊,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张勇,袁源,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和实践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03).
[3]潘键,浅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J].大众商务,(22).
6.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篇六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作者:陈李斌 李学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模式,是当前高校从事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应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以往“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模式,加强校内外的投入,建立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52-01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是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是由上级相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并要求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进行。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精英化的组织形式,时间的局限性及内容的单一性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大学生法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是开展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实践“人们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虽然工人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类情况,是因为实践是一种较普通教育更为深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即它是一种人们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并优化自己的过程。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学生法社会实践教育的规范性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社会实
践纳入学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内涵
所谓模式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模式。设计一个既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便于实际操作,又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是实现深化大学生实践意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操作思路,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因而教育模式不应是随意刻画,而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是以隐性课堂和显性课堂为主线,以情知互动为中介,以实践为转化为条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教学实践与学生自我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新模式。大学生参与到这三个方面活动中,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水平都可获得很大的提供。这种模式真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社会实践系统化、规范化,使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构建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社会化、实践内容课程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评考核评估化”。
3.1 活动社会化
活动社会化是指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应逐步转向社会生产,与现实相结合,从课堂、校内实践转向现实生活,使更多的学生走入社会,得到体验。在校内搭建全员参与、多空间展示、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内在意识观念的社会化、心理社会化、能力社会化,实现社会化人才培养的四个目标,即专业化、团队化、成人化、个性化。此外,应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践基地,使这项活动正规化、长期化、制度化。
3.2 教学课程化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课程化是把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给予理论指导和案例讲解。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转变。实现课程化,就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以及学生的思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实现课程化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由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骨干队伍的基础上,要动员每一位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
3.3 运行方式项目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方式的项目化,就是要在深调研、立项、招募、资金支持等社会实践的各个阶段推行项目申报制。学校应成立由教务、科研、团委、宣传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审批指导小组,对实践项目进行立项、答辩、审批。同时,在筹集社会实践资金方面,也可以实施项目化运作,承担一些社会公共项目进行杜会实践工作,以项目经费作为实践活动经费,以解决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
3.4 考核评估化
效果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考核评估化是对社会实践项目、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学生团队全方面的总结,通过评估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社会实践评估的指标,提高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水平,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教学安排等,从而最终实现育人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励机制建设,学校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奖励做出具体规定,激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 杨忠旺,郑银华.构建长效机制,深化社会实践[J].科技资讯.2008(27).
[3] 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七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 目前在新媒体环境下,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等都发生了转变, 同时对诚信意识的发展与构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以新媒体技术平台来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开展诚信教育的客观需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则要在充分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条件下实施创新教学, 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发展。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新媒体出现后, 学生在交流沟通上更具有隐藏性, 既减少了个人与社会的干扰, 同时也促进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加强, 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了便利。并且在交流上也可应用多媒体方式, 进而将相互交往频率加强。目前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交流方式包括了手机短信、微博、QQ、E-mail、微信、BBS等, 再将学生沟通增强的同时, 也将友谊增进, 还有助于学生自信与诚信的提升。然而在应用新媒体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即减少了面对面交流, 使得部分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 并且人际关系淡漠。二是使用新媒体技术后,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速度更快、内容更多, 与传统的听广播、看电视等相比之下效率更高, 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欲望更强, 进而主动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使其摄取的信息资源日渐广泛和丰富, 其中自然也就涉及到了一些关于诚信价值去向和价值观的信息, 进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促进大学生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然而摄取的信息与正确诚信思维取向相悖的情况下就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三是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覆盖面更广、信息量更大、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且速度更快, 进而对大学生的互动方式及其学习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 受新媒体的影响, 在教学模式上也趋向多样化、灵活化发展。然而在相关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下, 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和吸收知识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因此这也是新媒体技术在大学教育中的不足。并且将新媒体过度使用还会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的降低。四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一个表达诚信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向学生提供, 并且在学习中, 学生能够依据自身情况对新媒体选择性应用, 进而将其真实内在情感表达, 并将创新特点展示, 然而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忘却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进而放纵自己, 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媒体下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
基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 使得开展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原因是诚信教育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时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还能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切实的维护, 并促进大学生高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 因此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将大学生诚信教育针对性的开展, 具体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以新媒体技术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作为大学生而言, 他们是社会文化重要群体, 因此对其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以手机短信、微博、QQ、E-mail、微信、BBS、校园网站等为媒介开展宣传, 使高校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并在日常教学工作实务中与学习生活中将诚信教育观念逐渐渗透, 与此同时还可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 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理念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进而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是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使其能够灵活的选用新媒体教学, 在将自身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升的同时, 也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及其网络手段来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创新, 同时将诚信互动的网络技术平台构建, 进而帮助师生将良好的网络沟通与互动关系形成。除此之外还要对网上的互动信息内容等密切关注, 进而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针对性的、及时有效的做出引导, 使学生对自身行为举止规范, 并将诚信道德标准形成, 避免大学生思想在错误信息的引领下误入歧途。
三是在诚信教育实践中加强引导。目前在大学生教育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实施教育引导的时候, 除了借助高等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之外, 还要将诚信教育实践切实开展, 将消极的钝化行为作风与陈腐守旧道德理念有效改善和消除, 从而将诚信教育体系中的不良成分消除和切实改善, 并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行为全过程中贯穿诚信教育工作实践意识,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稳定有序学习与成长, 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并且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因此作为高校教师, 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同时在理念上做到与时俱进, 对大学生诚信思想品德发展和形成规律予以尊重的同时, 也以新媒体技术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 同时将其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并且开展诚信教育实践引导, 使广大大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接受诚信教育, 进而获得和谐、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艳红, 贾德芳.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5:23-26.
[2]朱卫国, 梅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03:110-115.
8.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情感教育 柔性管理 措施
当前“90”后成为我国高校的主力军,其一般是家庭的独生子,自幼就享受优质的生活,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性格比较丰富,行为独立,不受各种制度约束,因此面对“90”后大学生新特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要改变以往以制度强制约束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模式,积极引入情感教育和柔性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实现人性化管理。
1 新生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管理是我国教育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从生理到心理都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成熟,他们对新鲜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心态,渴望创新并接收外界的挑战,以及急切希望自己被外界所认可。但是这些特点也会给他们造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孤僻、自我控制力就相对比较低,遇到事情不冷静等等。
详细而言当代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1 思想活跃 作为当代大学主力军的“90”后,他们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他们自幼接受的思想就是开拓进取,他们接触的事物就是信息互联网技术,他们学习更加广泛的知识。而且他们基本上是家庭的独生子女,他们接收到的教育更加的全面系统,他们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比较多,他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比较多,这些客观因素都为“90”后的思想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态,赋予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
1.2 具有强烈的独立意愿 作为“90”后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自幼受到来自家庭的呵护,父母给他们提供生活、学习上的便利条件,而他们只需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用考虑其它事情,这样的环境使得他们非常渴望自由与独立,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的环境为他们的独立、自由的渴望提供了实现的基础,同时高校丰富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的独立意愿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强烈的独立表现,比如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1.3 多重矛盾性 “90”后大学生由于渴望自由、独立,他们对家庭表现的反感,尤其是对父母的贴心问候,他们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因此不愿意接受父母的资助等,但是由于他们自幼就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没有受到过挫折,因此他们在遇到失败的时候又会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愿望,这种相互重叠的矛盾是“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 情感教育和柔性管理的内涵及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2.1 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学要求,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变化并且产生新的情感,最终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情感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意识。情感教育在当今教育体系下极为关键,因为在父母不断溺爱孩子,并且造成学生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观念下、市场经济利益为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情感价值非常的薄弱。因此开展情感教育对于校园建设、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1 淡化行政权力,增强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它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其管理模式不能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因为高校管理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因此高校要转化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融入服务意识,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情感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淡化行政管理色彩,强调服务意识。
2.1.2 激发教师的热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话,情感教育的融入需要教师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如果管理者的情感不真实就会直接影响情感教育的成效,因此管理者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对工作的热情,极大的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1.3 完善学生的人格、情感,促进全面发展。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管理,情感教育侧重对学生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等变化,它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因此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会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向往、提高学习兴趣,健全他们的人格。
2.2 柔性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柔性管理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是强调高校管理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目前柔性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2.1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模式而言的,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化与教育,通过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管理,因此柔性管理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柔性管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管理实现的过程。
2.2.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大学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对很多素质能力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烈,这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是不符的,而通过柔性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因为在柔性管理的时候老是不再对学生采取强制的约束,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这样能够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最终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2.3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柔性管理是随着素质教育发展而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他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德,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能等,因此通过柔性管理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式。
3 情感教育和柔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施
3.1 丰富管理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刚性的学生管理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刚性管理是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其有时与学生的意识相违背,并且刚性管理的主体就是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师,而学生处在刚性管理系统之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而情感教育和柔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则会对刚性管理形成一个互补,因此高校要丰富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将高校管理部门、教师纳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还要将学生也纳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中。
3.2 提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发挥情感的感召力和榜样效应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由过去教育管理者占主导地位转变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教育地位的转变也要求管理职能也要进行改变,由过去单向的管理模式变为双向共同的管理模式,但是教育管理者也要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因此在情感教育和柔性管理的模式下,作为教育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手段,提升人格魅力,让学生对自己的人格产生敬佩之情,要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良好的榜样功能引导学生的行为准则。
3.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情感人格形成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教育管理方式,迎合大学生需求的、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管理效能,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学校管理者要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校园文化载体,在与学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培养情感,施加影响。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哲思可以在情感上予以学生激励,在品质上陶冶学生的情操,使管理工作蕴含在文化熏陶当中,像无形的手抚慰学生心灵,滋养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自爱、自律、自强,这种良好氛围可以为大学生管理降低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看,情感教育和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校尊重学生消费者地位和权益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中促使受教育者自身形成主动性自律性积极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燕.加强情感管理,建设和谐校园[J].考试周刊,2012(14).
[2]刘立国,孟凡春.浅析柔性管理与高校新生代大学生管理工作[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4).
[3]马勤.“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界·下旬,2013(4).
9.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 篇九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
贾咏梅
(北京城市学院 理工学部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指导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身心健康而愉快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
关键词:新生;教育;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对新生给予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了解新生特点,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新生“不适应症”现象在高校比较普遍。有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学生学习目标迷失,误认为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保险箱”。还有的学生存在着心理调适不当、人际交往困惑等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愈加突出,不得不引起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指出,高校应充分重视入学教育,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良好的新生教育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良性循环的开始,现在每所大学都开展入学教育,但普遍时间较短,有的内容单一或停留在表面,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四天,教育时间定位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两个星期之内,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新生入校后最初几周非常关键,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交上了新朋友并且开始形成对校园生活的态度。学生相当于生活在一个有特定文化的社区中,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素质拓展训练中的集体“爬墙”游戏,充分说明了团队成员的目标一致而单一是大家努力“爬墙”的根本原因的道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院系也有自身的目标和传统。新生入学后,就成为这种文化和目标的一分子。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尽早了解认同这种文化和目标,更好地适应大学文化和大学生活,并为这种目标自觉奋进。笔者旨在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身心健康而愉快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
二、大学新生基本情况分析
入学之初,学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这是正常的。关键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调查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1.大学新生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进入大学,学生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是环境不适应。告别了原先熟悉的环境,远离父母,开始集体住校生活,要独立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面对的是全新的老师、同学和环境。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关爱和温暖,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经过紧张高考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松弛下来,学习任务和压力相对减轻,很容易使他们放松要求,不能科学安排时间,每天变得无所事事,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休闲娱乐上,有的学生通宵上网、看电影,有的学生整天沉迷于舞厅、游戏厅等等,乃至荒废了学业。能否迅速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树立大学生活目标,决定着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学习和生活。
二是心理不适应。有的同学因环境不适应反映出心理不适应问题。如有的新生失落感、失宠感强烈,一经挫折和轻微的打击就会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中不能自拔;其次是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调适过程;第三是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看着昔日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纷纷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甚至会产生弃学念头。这些学生的情绪会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不安定因素。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有自卑心理;第四是城乡中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生源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城市学生面前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特长,从而心理失衡。
三是学习的不适应。大学里多是上大课,没有固定教室,教学模式由高中时的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不了解,或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服从了父母或师长的意见。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学习兴趣骤降,便产生了厌学、惧学甚至学习心理障碍。因此新生必须学会主动的学习。
四是生活上的不适应。每年新生入学时,由家长护送报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常是家长代学生办理入学手续,而学生无所适从。使学生从小形成的万事依赖家长的心理得到延续。但是当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时,许多新生出现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比重逐年增加,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同学在学校不会理财,出现铺张浪费或者借钱度日情况;有的同学丢失贵重物品,产生报复心理盗窃别人财物,触犯了法律法规。
2.对新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北京市高校2006级新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选取样本进行调查的方式,以640名(男生492人,女生187人)新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专业满意度”、“上大学的目的”、“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对班级的期望”、“未来的自我期望”、“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结合与新生个别访谈的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第一,大学新生的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有价值的或充满希望的。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有收获的。如在调查对学校开展的军训、开学典礼、适应大学生活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从严管理、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等活动的感受时,有相当多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受益很大。对班集体的期望上,有
621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是凝聚力强,有人情味,有温暖感。有2683%的学
生希望班集体团结友爱,气氛活跃。有656%的学生希望学习气氛浓,有竞争意识。有328%的学生认为班集体存在与否无所谓。这说明新生渴望从集体中获取友谊和温暖。第二,大学新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要求十分迫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新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也有必要,其中25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有654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意义。对是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新生愿意选择加入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7084%的学生选择准备加入共产党。还有1737%的学生选择待进一步学习后再选择。可见,新生渴望学校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特别是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他们对学校教育反映更强烈。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新生主体意识较强,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对大学期间发展的态度,多数新生已经能够明确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狭义上的专业学习,还在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有7527%的新生认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很重要,还有791%的学生认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重要。
第四,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在调查中,有233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满意”,有501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二项合计高达7354%,高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学生2547%的比例近48个百分点。当被问怎样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时,6734%的学生填报志愿前对所选择的专业进行了充分了解,8657%的学生是自己作出的决定。这说明,对选择的专业有较充分了解并自主作出选择,是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的主要原因。
第五,新生自我价值实现、有所作为愿望较强烈,但在目标追求上趋于务实化。在入学动机调查中,有7670%的学生认为是谋求未来美好的生活、为出国打基础、出自对某一行业的追求、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出人头地等。为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占1119%。值得注意的是,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了报效国家”、“热爱科学、想做学问”这三项的加起来只占501%。这说明,新生学习目的有低层次和功利化趋向,他们在强调对现实目标追求的同时,缺乏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6、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自我的期望,学生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忠诚的爱国者的三项共计30%的。有4208%的学生希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2791%选择是“其他”。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主体性价值观。
三、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
1.大学入学教育应该系统化
一是科学安排教育时间。集中入学教育时间应安排在开学前二周,但教育内容应该贯穿第一学期甚至延续到整个大学生活。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网页和咨询机构来保障入学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规模上不应该局限于二三次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采
取报告会、专题讲座和分内容分小班教育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二是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唱“独角戏”,可吸收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还应配备“住宿指导师”,使新生在正常工作之外也可以找到老师咨询指导。另外,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新生辅导员(学导)。
三是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要全面系统,如环境适应教育、角色转换教育、理想信念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健康知识教育等;教育方法要科学有效,尊重新生特点和教育规律。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通过开学典礼、院系领导和新生座谈会、召开主题班团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开展生动的入学教育。要建构与新生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学生遇到不适应的问题时,能够及时找班主任、院系领导交谈,也可以找任课教师或心理咨询老师寻求帮助。
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新形势下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使入学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五是要完善机制,抓好队伍。真正把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六是建立新型学生工作模式,实现德育重心下移。即建立以思想教育、学生管理为主导,咨询、服务、指导为主体的新的学生工作职能体制。
七是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大学新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学校在开学初应及时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与学生家长就学校的情况及时沟通并建立经常性联系。同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2.要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入学教育中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特别是资深教授的积极性,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地位作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培养方式、就业前景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应向学生详细宣讲学籍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奖惩条例。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大学阶段新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学生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重要内容。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指导新生在考虑个人奋斗目标时,力求符合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大学校园生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活中也仍然充满着竞争。引导新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重新客观的认识评价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要以“天之骄子”而自居自傲,更不能高喊60分万岁而自暴自弃。要做到珍惜学习机会,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顺利完成学业,使自己早日成为合格的有用之才。
3.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团队建设教育
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个体性倾向。当代大学生就人生价值观方面的任何一个问题的回
答显然难以用传统的“非好即坏”或“非坏即好”的两极标准进行评判。它既有积极合理的因素,又有可能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的因素。如果不加合理引导,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同时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看了一部有关英雄的电影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许多学生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只是感性的,对党只有一种好感,并没有从理性上考虑入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先锋战士。他们希望通过学校组织的党课,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因此,要坚持在新生中及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成才目标。可以邀请名人或杰出校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标杆”,班主任(辅导员)则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班集体建设在入学教育中十分重要。集体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培养其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德育教育,提倡的是相互的友爱。班主任应在新生进校前,通过学生档案等材料对教育对象充分了解。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到教室和寝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帮助班级组建班委会、团支部,并对其工作给予关心和指导,使班委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4.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影响,不断进行社会化,在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关注新生成长,帮助其进行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主要是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怎样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呢?笔者提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由社会共同培养人才,大大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大学对职业生涯教育不够,学生对此也认识不足。身为大学生,必须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自己成为社会人是不可或缺的。而作为大学,导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让学生成为社会人是势在必行的。此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间接参与社会实践,包括由高年级学生中的志愿者和社会实践积极分子专门为新生组织社会实践报告会等。
5.强化“软环境”建设
用良好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入学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在大学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硬环境是一所学校的躯干的话,那么,软环境则是她的大脑和灵魂,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软实力。笔者认为这个软实力包涵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等。世界著名大学耶鲁大学,非常强调社区感,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模仿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模式实行“住宿学院制”。
每个学院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的400-450名学生组成,配有院长和若干住院教授。学生在其中居住、进餐、社交,从事多种多样的学术和课外活动。学校希望借此使学生所受到的不仅局限于课堂知识,而且注重在起居社交时学到人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终身的友谊。耶鲁大学莱温教授坚信,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的环境创造出的特有文化氛围对于培养领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泡菜理论”所启示的,“软环境”不但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还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因此我们不但要着力营造学校“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要充分发挥好大学文化氛围对新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新生一入校,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加强适应性教育,科学塑造大学新生群体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6.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及时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并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25%-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8%的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心理疾病,而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有关人士认为,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
因此,许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加大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力图通过心理教育提高新生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高度重视新生心理状况,扎实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可能的基础上,为每一个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其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贫困生、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了解其心理动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A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New Students
Jia Yongmei
Abstract:the paper is a research on how to teach new students at their entrance,in order to make them as soon as possibly live happily and smoothly in the new
atmosphere of campus
Key words:New students, Educa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06年11月10日
10.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十
大众化教育不仅是数量指标,还应有其质的内涵。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必需的,还能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力度。
1、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状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表明,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式转变的瓶颈是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导致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停滞不前。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满足,不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层面,这样单一的发展也不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21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并且要将其作为首当其中的路线积极的予以推进。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视的是人才和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数量和质量都要保证。另一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其必要保证。只有实现质量与数量的总体优势,才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具有的充分的人才优势。
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不仅不会排斥削弱精英教育,反而会加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会带动和促进精英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大众化这个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已有的精英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它的发展能促进大众化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大众化的实施的硬件条件需要逐步建设,这包括教育结构要多样化,专业设置要多样化等,但更重要的是软件条件的.逐步完善,这包括对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教育者思想意识的转变等。我国特有的个体化学生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知必须实时调研、调整,而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知与思想意识不断更新,不断转变。事实证明:大众化教育绝不是简单地降低教学要求的教育,而是要将教学要求按个案的特点进行平衡、转化的教育。
3、适应传统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是并存的,并不存在排斥现象。首先,由于一部分精英人才和精英型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高等教育提高了吸引力,人们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从而谋得更好的工作,以求更好的发展;其次,由于学生择校意识的增强,从而有利于提升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质量。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不是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的,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它们能相互促进,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大众化阶段大学数学教育模式及现状
在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数学的教育模式必须由传统式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去应对各种挑战。而数学教育目前的现状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教学上,教师难以全面施教,尤其是全国招生的学校。这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教师难以全面施教。这样的群体差异是由于录取以总分为标准,因此导致一些偏科的学生虽然总分相同,但是数学成绩却不甚乐观。另外一个原因是降低了教学成本,普遍是大班上课,教学效果和调控效果不到位。近几年来“ 专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样更加大了在一个课堂内听课的学生的水平的差异。
2、有些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畏惧心理,并且厌学、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三流高校这种现象更严重一些。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抄袭同班同学的作业,没有被老师发现,便长期如此,形成习惯。对于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且需做相当多练习才能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数学学科,于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想办法进行舞弊。
3、数学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精英教育,于是对突如其来的大众教育无所适从。不同学校的数学教学的同行们碰到一块,大都互诉衷肠。作为教师这一群体,是素质高,职业道德好而又非常听话的难得的群体,面对自己的学生,想尽了一切办法提高教学效果,也不乏做些情感教育,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并不讨论学校该如何管理, 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无疑起了些作用。但“ 无为而治”,“人文精神” 呢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 只打算探讨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数学教育模式现状的解决办法以及启示
1、要找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规律性。对于大学数学教育而言,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估计。由于专业颇多,要明确不同专业对数学的不同需求,做到开课、讲课以及要求在全面性上要做到具有针对性。
2、在招生规模大的院校,要做到因材施教。尽量保证同堂听课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基本在同层次上,有效地做到分类教学,尽量做到大班上课,小班辅导。
3、从适用于大众化教育的教学方式入手,进行教学模式转型。要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进行数学模式转型就要做到在在教学中,要以应用为根本,,以图形、数值为手段来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这种模式基本能适应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也利于后期各专业更有侧重地选择介绍数学的其它内容,甚至应用性本科教学的数学理论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开始敢于大胆的思考。
4、编写适合于大众化教育的教材。对于目前我们应该马上就作的工作是确定什么是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确定了三基之后,我们的教学、评价考试命题才有依据,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可参考国外大众化教育程度高韵成熟的教材,它一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不解决教材问题,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不了。当教材的内容适合大众化的教育,使学生读得懂,容易学,辅以恰当的管理,才能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厌学甚至逃学现象。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魏荣.谈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J].高等数学通报,,(3) :1-4.
11.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64-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教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网络化教育内容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了相对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带来了制约影响,并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因此,在现阶段教育机制创新及优化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有针对性以及适用型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并实现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 网络话语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1 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逐渐渗透了各个社会领域,因此,网络环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方式。网络信息数据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逐渐成为媒体时代的主体,并且其使用信息的比例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网络平台构建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并在最终程度上有效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
2 网络环境是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保证
通过网络环境的构建,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在一定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但是,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自制力相对较弱,一些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吸引,沉迷网络游戏,出现了网络孤独以及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这些现象的出现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院校教育人员应该分析教育困境出现的因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有效解决学生网络环境下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在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其中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充分性的展现。所以,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 错误价值观念的分析
对于网络资源而言,由于信息的获取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信息的获取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虽然现阶段教育事业构建中,其教育内容的构建提倡资源的网络化,在网络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也隐藏着巨大的优势性,但是,其教育资源的构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在对其认知的过程中会脱离原有观念的限制,因此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潜在的价值,随意散播网络谣言,当学生获取到类似信息时,会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制约性的影响。由于一些学生的分辨能力限度较弱,当听到这些谣言时,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造成制约性的影响。
2 网络环境中的人际紧张现象
随着网络时代的出现及网络信息的发展,很多学生将网络平台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方式的出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一定的虚拟性,并没有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形成情感上的认知。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即使是两个陌生人也会建立友好关系,并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学生在这一平台下可以实现自身情感的发泄,有效舒缓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但是,在这种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会逐渐脱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周围的失去不会过多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3]
3 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薄弱
对于心理健康课程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学习动机,这一因素也正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重要条件。在现阶段网络环境背景之下,高校中的学生出现沉溺网络游戏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将网络环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在纷杂的网络环境之下,学生的思想也会逐渐减弱,这些现象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的定式,并为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三 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创新
1 构建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现阶段高校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其网络课程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实现了覆盖性的教育创新,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中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陆续推出了公开性的网络课程,因此,网络课程的构建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网络课程的构建,可以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有效(有重复)解决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教育内容的优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在网络话语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中,应该将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其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状况,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及优化;第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构建中,应该逐渐形成特定的主体,例如,将学生的适应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实现《自强自立——适应不良环境的法宝》专题活动的构建;根据学生的恋爱行为及恋爱状况的分析,构建《笑着忘记你——跨越失恋》的教育内容等,并通过网络公开视频形式,促进教育资源及教育内容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并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及优化发展。[4]
2 构建网络化的信息沟通平台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优化及设计的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范围较为广泛的平台,可以为教育事业的优化提供有效保证。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微博用户已经达到了3亿人,其中有95%以上是学生,微博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因此,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院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微博平台,并借鉴网络微博进行微博平台构建的优化处理,不对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字数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交流平台,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在微博平台交流的过程中,其互动话题的构建可以呈现出丰富性的特点,例如,通过对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构建学生互动沟通的交流网站,在该网站中要为学生提供匿名服务,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有效性的解决。在微博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心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性的释放。
3 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实践的相互融合
通过对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教育内容的建立,将“育人”作为标准,构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其中的“生活即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学会课堂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从而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优化的同时,要想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实践融合,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摄影展以及心理健康剧情活动等,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积极获取相关资源,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为其成长提供健康性的发展途径。第二,组建网络化的心理健康实践社团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社团之中,并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的指导丰富社团活动,实现心理健康网络环境的构建,从而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实现心理健康的提升。第三,在社团活动构建的基础上,应该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使社团成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并认识到其他成员中的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构建科学化的解决措施,实现朋辈心理辅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为网络化教育资源的构建提供依据。[5]
总之,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创新及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网络环境的认识,构建网络化的教育机制,实现心理健康与网络内容相结合。通过这种教育理念的结合,可以有效拓宽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有良好的发挥。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环境复杂对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挑战,优化网络资源的信息获取途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为网络话语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创新提供有效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小青,蒋常香,毛莉婷.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J]. 职教论坛,2012(29):50-52.
[2]申洋. 谈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55-156.
[3]裴文翠.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4]李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2.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十二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充满了各种新时期的思潮,这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使得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相较于以往呈现出了独立性强且复杂性强的显著特点。这也使得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定位发生了转变。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新时期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然不再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要知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新的思政教育模式。现如今,如何进一步完善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已经成为了一项社会性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今后我们工作和研究的方向所在。
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1、关于西方思想和市场经济理念涌入所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和世界各种的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机会也非常多。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目前西方一些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作用非常巨大。要知道,西方思想中除了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之外也有一些陈旧而消极的影响,这直接体现在作用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观念之上,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下我国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一些市场上的理念进入到了校园当中,影响了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一些例如拜金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长此以往,给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关于现有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下出现的问题所在
首先来说,目前我国高校中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数量极为有限。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随着我国高校扩张政策的进一步拓展,高校人数激增,相应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建设体系则远远跟不上。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一名专职辅导员肩负着数班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工作也就很难开展开来了;其次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一些课程设置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存在。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还是只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重视,而在很多内容上忽略了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长此以往,这会导致很多现实的问题出现;最后,笔者要提的就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还在沿用很多传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将很多抽象的理论和理念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这就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脚步。
3、关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仍旧处于对思政教育被动接受的现状
事实上,不光是大学管理层,很多大学生也是将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列为自己学习的重点。这样一来,很多时候思政理论往往都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再加上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的目前我国高校还是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当道,很多大学生还滋生了逆反心理,被动接受的现状也比比皆是,这样一来,绝不利于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朋辈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朋辈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现代教育的感染和接受力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般来说朋辈教育中其核心的教育群体来自于同龄者,在这样的群体当中他们几乎拥有相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行为。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生活行为相似的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很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发挥出我们需要的榜样效应。这样一来,朋辈教育的主体将会成为其他人的思政教育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与高中相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时候,他们对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还处于摸索的时期。我们推崇朋辈教育模式,在开始就是发挥出优秀学生榜样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这样对于大学新生思政教育的开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朋辈教育模式还有利于良好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氛围的建立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着求进的心理。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内心深处都有着些许的骄傲的自尊所在,我们推行的朋辈思政教育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氛围,这对于大学生从实际出发更好的,更为主动的去接受现代思政教育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肩负着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因此,新时期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我国从高校建设之初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就从未停歇过,在漫长的高校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步进行当中,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起到了尤为显著的作用。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从目前来看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已然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经济迅猛发展的需求。未来,我们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摘要: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性工作,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而后又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现状。最后,针对朋辈式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中的应用问题,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现状,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婷.基于角色引导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06:181-185.
[2]李南.以榜样教育为载体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J].黑河学刊,2015,01:102-103.
[3]米丽娟.基于新闻素养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模式——兼论时事政治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25-128.
[4]阙亚冠.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2014.
[5]段慧芳.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16,01:89+91.
[6]王艳,陈淑娟.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02:160-163.
13.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 篇十三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发展不仅是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43份,收回有效问卷781份,回收率92.65%。其中体育专业学生494人,非体育专业学生287人;体育专业男生282人,女生212人;体育专业一年级学生143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31人,四年级学生95人。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创造性倾向的研究概况。(2)问卷调查法。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进行抽样调查。该量表常用于对青少年学生的测查,比较客观,便于测量。(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l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想象力、好奇心方面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p<0.05),在挑战性、冒险性方面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但不显著(p>0.05)。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大多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知识面过窄,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于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另外,体育课程的考试以检查知识与技能掌握为主,考试方法和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潜能包括创造性能力的开发。
(2)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狭窄。很多高校课程门类不齐,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致使学生专业过偏,而且课程目标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学习等方面重视不够。
(3)师生缺乏创造性学习意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掌握身体技能方面,对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未充分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倾向的发展。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崇尚教师权威,缺乏创造性学习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另外,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2.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性别比较。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四个项目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和冒险性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很多传统观点认为男性的创造性倾向高于女性,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并不存在这种差异,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背景有关。随社会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已逐渐提高,另外,我国近年的高校扩招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不断提升,女性在受教育条件、受教育环境、社会参与等各方面与男性的差异已越来越小,男女心理发展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
另一方面,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就业问题上的性别差异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女大学生尤其是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一直处于劣势,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落实一个工作单位。不得不就低上岗,就业的性别差异给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压力,迫使女大学生在各方面摆脱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挖掘自身潜能,走自尊、自立、自强之路,积极参与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发展。
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近几年的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成员也较少,在家中男孩女孩都受到同等重视。女孩在家庭中和男孩一样可以与父母交流、沟通,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见解,满足自己的需求,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也促进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不论男生女生,都必须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养成了团结可亲、思维敏捷、独立积极和沉着自信等优良人格品质,从而促成了他们创造性倾向的共同发展,缩小了男生和女生心理发展的差距。
3.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除冒险性呈波动状况外,其他三个项目均呈下降趋势。t检验结果表明,挑战性有明显的年级差异(p<0.05),其他三个项目的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
总体上看,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要好于高年级学生,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制度等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从而影响了创造性倾向的发展。从个体心理发展进程看,大学生处于成人前期,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重大变化后,心理发展正在趋于相对的稳定。
三、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环节和保证。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束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积极性和潜能发挥,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什么是创造性倾向、教师在学生创造性倾向培养中的作用如何、体育教学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倾向方面如何、怎样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体育教学中创造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对待创造型学生等,教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等。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创造性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并贯穿到体育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有较强的创造性意识,而且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适当减少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加强人文学科和艺体学科的渗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使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多接受人文学科的熏陶,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开阔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进行。虽然不同学科的创造教育都应遵循一般的创造教育原则,如开放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等,但学科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客观上就需要采用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创造性培养方法,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动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殊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
3.遵循系统的观点,营造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环境。一方面,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与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等密切相关,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创造性人格与认知的统一。既重视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也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一个稳定的创造性个体。另一方面,从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看,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机制等都对学生创造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除学校因素外,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并且这几方面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按系统整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相结合,把校内各方面因素相结合。
4.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将科学研究引人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相关单位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中接受磨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本科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分析论文06-13
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况分析论文07-06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09-24
山东大学继续(网络)教育学院药物分析作业-2018年1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10-11
大学班级教育管理工作计划精品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