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2024-08-06

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精选11篇)

1.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一

关于我市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汇报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邓华圣

(2007年6月1日)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与会人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及主任会议要求,调查组的同志于5月26至28日,深入到琼湖街道办事处的新建、新和、山巷口、金田等社区,庆云山街道办事处的和平、义和、庆云山、书院、湘北、大桥社区,草尾镇的草尾社区,通过填写表册、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接待来访等形式,对我市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向主任会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是2002年开始起步的。2002年12月,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01〕17号)文件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首先在城区成立了12个社区居委会。2003年元月,市委、市人民政府以沅办字〔2003〕3号文件印发了《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2006年,我市按照省、地市的要求,依法依规对社区(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由原来的36个社区(居委会)整合成28个社区、1个居委会(其中城区16个社区、1个居委会,建制镇12个社区),并全部实现了支部书记和主任一肩挑的要求。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由社区居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按照沅办字〔2003〕3号《关于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的意见(试行)》文件规定,社区居委会的基本职能有10大项。

我市印发的《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职责界定表》显示:社区一共有41项职能,其中由社区承担、部门指导的15项,如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等;由社区与部门共同承担的5项,如民事纠纷调解、市民教育等;由部门承担、社区协作的21项,如民政、低保、劳动就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职能在逐步增加。据民政府部门介绍,目前我市社区的工作范围和主要职责已增加到28项。

调查走访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工作是比较重视的。一是给社区拨付了工作经费。市人民政府每年给城区每个社区拨工作经费4.5万元和平均1万元的奖励经费,对原建制镇已成立了社区的按每条街每年3000元的标准拨付,并列入了财政预算。这几年,市人大代表连续写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案,市人民政府都作了答复,并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2007年起,每年对城区16个社区各增拨1万元经费,以弥补经费不足。同时,民政局、劳动局每年分别给城区每个社区各1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劳动局还对建制镇的社区按每年1万元的标准拨付了工作经费。茶盘洲、南大膳等镇对社区经费保证得比较好。二是为改善社区办公条件付出了努力。我市采取财政投入与部门支持的办法改善社区的办公条件。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为部分社区提供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市城区的金田、新和、黄家亭、和平等社区已有了自己专门的办公场地。三是社区共建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有困难找社区”的观念逐步深入社区居民心中。其二,市政府明确的共建成员单位有所行动。其三,辖区单位共驻共建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二、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市的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办公场地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城区的16个社区办公场所符合要求的只有金田和黄家亭两个社区,勉强能开展工作的有和平社区、新和社区,其他12个社区都是租借的办公场地。庆云山办事处的5个社区(义和、庆云山、书院、湘北、大桥)每年需支付房租2.32万元。建制镇的12个社区有5个需租借办公场地。社区现在的工作量与成立初期发生了显著变化,每天来访、办事的居民络绎不绝,办公、档案、妇检等设施设置相当简陋,已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经费保障的问题。社区的工作包罗万象,面广量大,社区的干部是真正的“全日制”脱产干部。尽管广大社区干部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但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从目前的现状看,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办公条件改善和各项工作运转。除了新城区,其余的社区既无自己的办公场所,又无固定的创收项目。办公经费和干部待遇基本上是“三靠”,一靠上级拨款,二靠单位赞助,三靠违规收费。为了支持社区建设,市人民政府将下拨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但仅靠这点拨款根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第一,城区每个社区每年的工作经费只预算5000元,2007年才增加到1.5万元;第二,城区每个社区干部的待遇只预算为每人每年6000元,即人平月工资500元;第三,城区的社区干部社保中的“公家部分”未作考虑。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要考虑社区干部的社会保险问题。调查发现,有的社区因经济状况较好,干部的社保问题已经解决,有几个社区采取的是个人垫资,社区挂帐的办法,但大部分社区没有解决好。由于存在攀比心里,严重影响了大部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制镇的的社区经费保障方面的问题更突出,市财政只按每条街每年3000元的标准拨给工作经费,没有考虑工资待遇。他们的待遇由镇里确定,有的镇只划指标,工作经费和待遇只能从市财政拨给的那点有限工作经费和默认的一些服务性“乱收费”中解决。黄

茅洲镇社区干部待遇视同村干对待,月标准为280元至350元。今年1-5月的工资还没有着落。虽说,劳动部门拨了一些工作经费,那也只能保证“专款专用”后略有结余。可见,经费保障问题是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三是社区共建的问题。社区居委会属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基层组织。社区所辖单位和个人对社区建设都有责任和义务。但是现状却不尽人意。第一,许多居民及辖区人员对“社区”一词感到陌生,根本就没有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有的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社区的一员。第二,少数部门单位缺乏社区共驻共建意识,对社区建设不太关心、不太支持。调查组从多方面了解到,琼湖街道新建社区所辖沅江纸业公司,擅自挂牌成立“沅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社区管理委员会”,根本就不愿服从所在社区管理。第三,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发展不平衡。早在2002年,市委市政府就对全市28个相关的部门单位明确了社区建设工作职责,但据介绍目前只有6个单位拿出了具体措施,也就是说,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诸如下岗人员组织关系、户籍移交等许多交接衔接工作存在不少漏洞。

三、一些认识和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尽管社区建设、社区管理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依据,但社区的作用是不可能低估的,也是其他组织不可取代的,社区的建设是大势所趋的,社区工作是大有作为的。2006年8月,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益阳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益发〔2006〕2号)。这也说明了我们应加强社区建设。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调查组特向市人民政府及有关

部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市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搞好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部门单位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居民,特别是“单位人”、“企业人”自觉融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去,激发他们“爱我社区,建我家园”的热情。

2.要积极探求社区建设经费保障的新路子。制约我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办公场地的问题、经费保障的问题、社区共建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实力的问题。少了票子,缺少经费,什么事情都很难办成。全市28个社区、140多名社区干部所需经费仅靠市财政拨款是难以保证的。因此,要积极探求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的新路子。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探求经费保证的路子。一是把租用办公场所的费用节省下来,用于工作经费。各级政府要借鉴外地做法,通过多渠道筹资新建、调剂划拨国有闲置用房等办法,把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的问题解决好。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居乐业,安心本职工作。二是市人民政府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明确社区的办公经费和干部待遇保障规定,并且适当提高社区干部工资标准。三是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为社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给予其创收的载体。四是广泛发动社区所辖单位积极投身社区建设。五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为社区适当拨给工作经费。

3.整合社区资源,形成我市高标准、高起点的社区新格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市社区格局还是2002年建立之初规划的,现已时过境迁,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行政区划的调整,社区的设置也应作出相应的整合和调整,原城区5个街道办事处下辖16个社区,去年通过综合配

套改革后,调整为2个街道办事处,但16个社区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市人民政府应考虑整合有限的资源,合理布局,科学设置,精兵简政,走大社区发展的路子。

4.进一步明确城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强化其工作职能。为全面推进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各成员单位协调、规范、高效地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给28个成员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责,市人民政府要把贯彻执行工作抓到位,督促成员单位把自己职责履行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的引导、指导和管理,规范社区的工作行为,不断提高我市社区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2.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二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林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城市林业事业的持续重视,一些专家、学者逐渐将“参与式管理”这一新概念与城市林业建设相结合,产生了社区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公众参与林业管理理论等新思路新方向。因此,关于城市林业建设的公众参与研究一时间引起了大众的广大关注。

2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的问题提出

哈尔滨市拥有相对丰富的城市林业资源,其自身拥有很多优势开发建设城市林业。近几年,哈尔滨市努力关注城市林业建设,不断倡导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突出抓好城市绿化,坚定不移地走景观化、生态化、森林式绿化之路。因此,选定哈尔滨市作为调查问卷的发放城市,针对哈尔滨市城市林业的建设现状进行公众参与的调查研究。

2.1 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公众参与的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方式是指一种管理模式,诣在赋予公众权利来共同参与某项事物,对其享有知情权,以更优的方式,博取更广大的力量来达成最优的效果。城市林业建设的公众参与是把公众参与方式与城市林业建设相结合起来,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公民亲身的参与到城市林业的建设中,在建设的同时也受益于城市林业,促进城市林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2 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人口众多的特色国情使得林业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普遍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当务之急,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维护和建设城市林业,共同植树造林,营造我们和谐的绿色家园,这有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才能更高效的建设城市林业,发展城市林业。

2.3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的调查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哈尔滨市作为调查问卷发放地点,为了了解本市人民对于城市林业的参与程度,针对公众参与的人群、公众参与程度、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公众参与的渠道和内容等方面设计了20个问题,印制了300份问卷。选择在人流量比较大的中央大街、乐松购物广场向路人发放问卷。

3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的因素分析

3.1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人群的分析

从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来看,参加此次调查的人群指标:从性别来看,男女各占50%的比例。年龄主要分布于21岁至50岁之间,且20岁以上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居多。学历主要分布于高中或中专以及大专或本科的人群。身份为单身和已婚,调查的已婚人群要多于单身人群。职业方面,调查样本学生占23%,其次是民营企业单位职员占19%,再次是国企/事业单位职员占18%,此外还有高校教师、个体经营者等。调查样本多数为长期居住人群。调查发现,一半多的人对于自己居住的小区环境不满意,44%的人认为居住环境一般,19%对小区环境不太满意。

3.2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程度与认识程度的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本市人群对于城市林业的信息关注度不高。只有18%的人关注城市林业信息,59%的人群表示态度一般,而23%的人不关注城市林业信息。样本对于林业相关信息的了解度只占8%,多数对林业相关信息了解很少。然而,调查人群认为公众参与是很重要的,26%的人认为非常重要,49%的认为比较重要。但是大家认为本市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人认为大家的参与态度不积极。调查样本认为公众参与城市林业建设是有好处的,83%的人认为通过公众参与城市林业建设,政府可以吸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76%的人认为这样可以让民众享有城市林业建设的权利和利益。

3.3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的公众参与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居民不了解参与的方式和对相关的城市林业信息了解太少,并没有对其过多的关注与重视。88%的人对参与的事务缺乏了解,认为相关的信息太少。82%的人认为公民参与没有被重视,往往流于形式,参与也没有实际的意义。此外,67%的人不想花时间花精力参与。调查显示多数人会因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众利益以及个人兴趣参与到城市林业的建设中来。公众认为有可能阻碍公众参与城市林业建设的原因是参与的渠道以及没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宣传不到位。81%的人认为参与方式途径少,不知如何参与。63%的人认为公众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人认为公民参与的渠道少,参与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以及缺乏参与的必备信息。

3.4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渠道的分析

调查研究显示,样本人群中只有15%曾经以个人名义参与过城市林业的建设,19%的人因为公司工作项目的原因曾经参与过本市的城市林业建设,还有17%是通过社会团体的方式参与进来。然而45%的人从没参与过城市林业的建设。通过调查显示,多数人希望通过网络、广播或电视了解城市林业建设的信息,此外,小区通知以及报纸杂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宣传途径。调查发现样本群体希望通过手机客户端、网络平台已及广播电视等媒介来参与城市林业的建设。

3.5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内容的分析

在公众参与城市林业建设的内容方面,调查显示85%的人渴望参与植树造林。79%的人渴望参与小区环境绿化。73%的人渴望通过微博进行互动,见表1。由此可见,在参与的内容方面,应当更加注意参与的时效性及互动性。

4 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的施行建议

4.1 鼓励个人参与、关注企业和社会团体引导及带动效应

对于个人来说,亲身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以及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调查显示,多数人如果有机会及有条件,还是愿意为城市林业的建设出一份力。因此,作为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城市林业的相关信息,采取主动的态度去了解和参与。对于企业和社会团体,应当积极组织员工或组织成员参与城市林业建设,作为企业和社会团体可以起到一个领导带动的作用,更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引导员工了解城市林业的相关信息,为员工普及相关知识,鼓励员工参与进来。

4.2 拓宽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方式的渠道

调研结果显示,本市的民众对于城市林业的信息关注度并不高。因此加强和拓宽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方式的渠道至关重要,通过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多渠道、多通路。使民众了解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

4.3 努力实现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内容的多样化

只有努力实现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内容的多样化,才能引起更多的关注,使民众更有兴趣、更积极的投身和参与进来,实现全民参与城市林业建设。

4.4 提供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保障性对策

为了增强哈尔滨市城市林业建设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对公众参与制度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管理和维权,对其提供良好保障使其不仅流于形式。使公众参与城市林业建设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哈尔滨市努力关注城市林业建设, 不断倡导改善城市环境, 为了更好地建设哈尔滨市城市林业, 对其公众参与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基于哈尔滨市城市林业的问卷调查分析, 对当前哈尔滨市的城市林业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渠道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林业,公众参与,调查

参考文献

[1]李丽, 高鑫, 程云行.林农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与调查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11 (04) .

3.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三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措施

一、引言

渔具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自1981年全国第一支钓鱼竿在我市生产问世至今,经过三十多年时间,渔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已具备了较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渔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渔具及配套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渔具企业30家,总资产7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5倍,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亿元,利润5.9亿元,出口额达4.3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支。主要产品有鱼竿、渔线轮、渔具配件三大类两万多个花色品种,1000多个系列、近2万个规格。基本形成了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贸易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支撑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像光威集团、环球渔具、佳赛体育用品、隆力富渔具、宝飞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渔具名牌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现已建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碳纤维关键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话语权。

(三)产品质量品牌优势明显。渔具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个,打造出以“光威”、“环球”、“宝飞龙”等为代表一批知名渔具品牌。有近1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占有率较高,2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威海渔具产业自有品牌少,国外OEM生产比例大,虽然消费者对威海渔具认可度较高,但威海渔具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不够。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市自有品牌仅宝飞龙尚有一定知名度;国内市场,虽然“中国钓具之都”称号对整体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渔具品牌仍不多,与广东、浙江、山西等地渔具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经销商、消费者认知度也不够高。许多企业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科技投入较少,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附加值低。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小而散现象突出。我市渔具产业虽然有30多年发展历史,但小而散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合力,缺少行业自律,企业不良竞争现象突出。趋同化现象明显,产品性能、外观配置甚至营销模式等相互模仿严重。部分产业链条较短,不能形成“产、销、用”一条龙发展,以点带面集群式发展还不完善。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除少数重点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进行技术改造意识不强,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招聚人才吸引力薄弱,随着新材料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发展主要措施

(一)突出区域优势,搞好产业布局。依托环翠区、临港区,通过行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按照抓大扶小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业配套体系,形成较合理渔具产业布局,实现科学、有序、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高精并重。

(二)推进两化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改造路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避免一般产能扩张,围绕技术创新开发出新花色、新品种,积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積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同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整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健康消费。一是加强渔具普及与宣传,积极开展“家庭钓鱼比赛”进社区活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让广大消费者认知并接受推广产品。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广健康新理念,通过建立钓鱼大赛、钓鱼嘉年华等活动,带动渔具生产和销售。三是充分发挥光威、环球已有品牌优势,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中国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建设,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带动我市整个渔具产业发展壮大。

4.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四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政协根据市委的安排部署,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调研活动。市政协主席彭学增和各位副主席先后带领经济界部分委员深入到武安市、邯郸县、永年县、临漳县、曲周县、邱县、磁县、肥乡县、涉县、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高开区、发改委、国资委、水利局、交通局以及美的、邯钢新区、利达汽车、纵横钢铁、邯武快速路、邯武工业走廊、东部生态水网、广府古城开发工程等项目工地,就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转换以及结构调整进行了实地视察和调研;同时各位主席还与各自联系的四十多家重点企业进行了走访和对接。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多次召开委员小型专题座谈会和财经委主任扩大会进行了研讨,并学习了外地市的一些经验。现将有关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重大项目建设领跑作用明显

在调研中,委员们强烈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的把上项目、增投资、优结构、保增长作为提升邯郸实力、活力、竞争力的首要抓手,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重点项目亲力亲为,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超常规推进。今年以来,“五个再造”和“四中一新一美”等121个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拉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大项目带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市在建规模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达到17个,总投资940.1亿元,完成投资160.1亿元,分别占千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和完成投资的49.4%和26.8%,项目个数分别比前两年增加6个和4个。总投资193亿元的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工程、总投资160亿元的峰峰集团煤化工基地、总投资86亿元的天铁380万吨热轧板卷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明显。——重大项目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目前,在百个亿元以上的重点在建项目中,钢铁、电力、煤炭、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项目32个,总投资390亿元,项目个数、投资额比上年分别增加5个和32亿元,在占我市投资大头的钢铁产业新增投资中,钢后深加工项目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钢材板带比重达到62.3%,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重大项目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年以来,高新技术、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在建重点项目达48个,总投资222亿元,比上年增加3个和53亿元。以鑫港国际为代表的商贸物流,以利达重工为代表的专用汽车,以汉光耗材和法国圣戈班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峰峰集团为代表的煤化工等一批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的总投资50亿元的美的集团北方生产基地项目,标志着我市新兴产业培育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将对我市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

——重大项目加速了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按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在重大项目谋划之初就着力通过产业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关停淘汰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装备,加速了钢铁、电力和建材等主导产业技术装备的快速升级换代,单位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综合能耗、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条实现了跨越性转变。

总之,调研中委员们认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势头强劲,成效显著,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结果,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始终坚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主动应对经济运行中矛盾及不利因素,勇于挑战,迎难而上,团结全市人民奋发努力的结果。

二、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今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两房”引发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和困难的增多,国际国内原油、铁矿石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和电煤、运力紧张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从紧的货币政策总体基调近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并且随着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我市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可能进一步凸显和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素资源制约因素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市大项目源源不断生成,除了具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所打下的物质基础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拥有相对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但由于我市经济发展仍以高投入、高耗能为主要特征,致使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要素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生产要素供给已转向全面偏紧的局面。

土地矛盾尖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土地“高压线”政策的严格执行,“有项目无地”、“项目等土地”已成为普遍存在现象,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项目建设的“拦路虎”。目前,在主城区三区一县已很难摆放生产性重大工业支撑项目。

能源原材料紧张。近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市已经由资源大市变成了资源进口大市,钢铁、电力等主导产业对外部资源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煤炭、铁精粉的外购比例已超过了60%。同时,铁精粉、电煤、焦炭等价格上升已对我市的工业造成了较大冲击。

金融供给单一。我市项目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对银行信贷依赖度一直较高。受2007年初以来国家针对治理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和投资过快增长等因素调控政策影响,项目融资成本明显增加。目前,虽然央行降低了“两率”,但对我市融资的利好趋势还远未显现,项目融资依然紧张。人才资源短缺。据2005年以来我省投资环境监测评估报告显示: 2005年全省人才密度指数为

0.8077,我市指数仅为0.6551,远低于石家庄的的0.9244、唐山的0.8795、沧州的0.8526,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邯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铁路运力不足。目前,我市铁路运输能力不足2000万吨,而仅邯钢、天铁、新兴铸管等11家大型钢铁企业的年吞吐量就在亿吨以上,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运输需求,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由于重型化产业路径依赖,我市在建或谋划的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对全市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容量和刚性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一是近期我市仍将有一批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和立项。如马电2×30万千万机组和龙山二期2×60万千瓦机组、峰峰矿区1600万吨煤化工等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实现了装备的技术升级,降低了能耗,但依然拉动全市GDP能耗提高约10个百分点,这无疑将会对今后全市的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造成持续影响。二是在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现象还依然存在,特别是钢铁、煤焦化、发电等企业相对集中的武安、复兴等中西部县市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三是全市垃圾、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大部分县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几乎为空白。这些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矛盾和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危及长远,这将对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带来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难度空前增大。

重大项目往往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涉及面广,项目前期工作能否做深做实,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顺利实施。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三难”问题突出,即项目征地难、项目审批难、项目政策处理难。具体表现为:第一,由用地难等因素而直接导致的征地手续办理时间迟缓。第二,现行的政策补偿标准难以满足征地户的心理预期。第三,项目外部配套条件解决困难,尤其是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一方面原有的规划管线与项目选址地有冲突,需要迁移或拆除;另一方面是项目选址地或周边没有相应的水、电、气、排污等管线或容量不够,需要重新介入或增容,这无形中增加了项目前期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协调的难度。

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项目建设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管理体制。一要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深化重点项目直通车和重大项目代办制度,严格执行首办负责制和限时办理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二要对行政审批进行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项目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推进网上审批和“并联式”审批,缩短审批时限,切实提高项目审批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增强投资环境竞争力。三要按照收费零增长的要求,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就低执行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并坚持分类指导,特事特办,分行业、分产业、分区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审批方式,实现审批程序差别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四要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联动,主动对接,环环相扣,及时解决项目推进建设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严格重大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重大项目的跟踪督察制度,使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都能得到有效的服务和监管,对影响重大项目的行政违法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投产达效。五要学习江苏镇江经验完善重点项目奖励激励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资金,对项目谋划、引进和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重奖,调动项目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由市财政预先安排重大项目推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财政贴息,确保项目企业有关政策性资金地方配套的落实。

(二)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突破土地“瓶颈”制约。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工业项目集中摆放,鼓励进行旧工业园区的二次开发。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容积率,要以“亩产论英雄”,引导企业在最小的“土地分母”实现最大的“发展分子”,凡适合建多层厂房项目,必须建造两层以上的多层厂房,提高项目用地效率。二是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着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做好新增土地项目(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加强供电、供热、供水、排水、排污、通讯以及有线电视等各种管线设施的建设。同时,每年要预留30%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生产性项目建设,为生产性重大项目建设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三是结合“三年大变样”活动,抓住有利时机,制定激励措施,强力推动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以及主城区工业企业用地合理流转,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城区用地内部结构调整,解决城市的发展空间。四是进行土地先期置换,东部地区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加大沙荒地、空心村改造力度,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山坡地、废弃地的治理步伐,千方百计突破土地供给偏紧的“瓶颈”。五是严把项目建设用地置换程序,充分考虑群众和项目业主双方利益,确保补偿项目、补偿标准、补偿面积、补偿数额、规划方案和安置情况全过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加快项目进地速度,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六是强化项目用地监督,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坚决杜绝“圈占土地、占而不用”现象。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一要借鉴山东潍坊经验,积极建设我市的金融服务中心,制定优惠政策,免费为金融及相关机构提供业务工作场所和咨询服务,吸引外资银行和市外股份制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师、评估师、律师事务所,各类担保、信托、投资、租赁、典当、拍卖等机构入驻开展业务,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增强地方融资能力。二要制定“金融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资本市场培育力度。搭建项目投融资平台,完善由政府、人行、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重大项目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业主与银行的对接服务。特别是要深入开展以重大项目为主体的银企合作活动,保证对重大项目信贷支持的连贯性。三要大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世行贷款以及国债资金的支持,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供给能力,弥补自筹资金的不足。四要加大建投、市城投等政府投资基金的融资力度,扩大在高速公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电厂脱硫脱硝设施、钢铁企业脱硫除尘设施以及文化事业等基础性建设项目领域,利用BT、BOT等项目融资建设模式,提高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比率,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

(四)以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升级转换为着力点,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力度。随着中央向“一保一控”宏观调控政策和“有保有压”产业政策的转变,基于“保增长、扩内需”的现实需要,我市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要向“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一要立足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围绕钢铁、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谋划储备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特别是要顺应当前国内外钢铁企业兼并整合并向沿海地区积聚的趋势,切实加快我市地方中小钢铁企业的装备升级和产能整合,强力促进钢铁产业的升级转换,迅速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围绕装备制造、特种汽车、新型建材、高档纺织等非资源依赖、低耗能、低排放、有潜力的高增长产业,谋划储备一批具有战略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要抓紧研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装备、仓储运输和会展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四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抓紧启动我市内陆港建设以及与沧州、青岛、天津等港口合作建设我市货物专用码头的可行性研究,打通我市的出海口,缩短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实现由内陆城市向口岸城市转变。五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铁道部和省政府的沟通协调,大力推动邯济邯长铁路复线建设,争取邯黄铁路早日开工,从根本上突破我市铁路运力不足的瓶颈,同时要加快我市青兰二期、邯大、大广高速公路和“一城八星”城市快速路的建设,强力提升我市的区位优势。六要增强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加快县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建设,减少COD的排放,进一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五)实施“才智工程”,为项目建设提供人才智力保障。一是成立重点项目人才服务工作机构,制定为重点项目提供人才服务的实施意见,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引进市外优秀人才,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切实做到项目建设与人才配置同步进行、良性互动。二是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人事代理,对重大项目实行挂钩联系制度,在人才招聘、政策咨询、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保险代理等方面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直通车”服务。三是定期选派优秀干部通过专业培训、境外培训、到国内知名公司与跨国公司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项目谋划、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的能力。四是借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与奖励的规定,设立“政府人才专项资金”,对于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引进的高级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给予资助。

(六)积极发挥政协组织独特优势助推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发挥政协组织的智力优势。在重大项目建设的规划、政策、环境和机制的重点环节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组织委员进

5.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五

设过程,桂林市全面推行公开招标投标,不仅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问题,而且也节省了资金,提高了工程质量。据统计,三年来,全市建设工程报建率达到100,应公开招标工程公开招标率达到100,已完工工程验收率达到100,工程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率达到80以上,其中2002年达到86.8。桂林高尔夫休闲世界假日酒店荣获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九天银河”大瀑布、中心广场区幅花岗岩世界地图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平均降低工程造价4.64。桂林市实现了建设工程交易“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序到有序,从隐蔽到公开”的转变,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招标投标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长期以来,建筑行业是腐败现象高发和多发的领域,发生在建设工程的腐败现象触目惊心。为了防止“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出现,市委、市政府把推行公开招投标作为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关键环节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不允许搞“暗箱”操作,要工程找“市场”而不要找“市长”。在1999年初,大规模城市建设动工前夕,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一次由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城市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了“廉洁自律、工作细致、依法行政、决不手软”十六字工作原则。明确要求,所有涉及工程项目的工作都必须按规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不许搞“条子工程”、“人情工程”,不许“暗箱”操作。凡发现有借机敛财、谋取私利的,要坚决查处。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原市委书记姜兴和(现任区政协副主席)、原市长李金早(现任区党委常委)带头约法三章,保证自己对工程项目不批“条子”、不打“招呼”。姜兴和曾对上门要求承包工程的熟人说:“我只管一项工程,就是我家的装修,别的工程我管不了。”李金早的一个亲戚来到桂林,一住下就提出要工程。李金早说:“你回去吧,只要我在桂林,你就不要在桂林干。”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近年来也多次拒绝亲戚朋友索要工程的请求。三是市委、市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汇报招投标工作情况,全力支持招标投标工作,及时解决招标投标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问题。由于各级领导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了“人情工程”、“条子工程”的发生。

二、建章立制,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一是制定工程交易管理实体类规章。先后出台了《桂林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还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施工招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市行政区域内国有、集体所有制及含有国有、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份的混合制单位投资或参与投资建设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工程造价5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均纳入市场管理范围,不进有形建筑市场交易属违规行为。二是制定工程交易管理程序类规章。从建设工程项目报建、信息发布、招标投标、直接发包、合同管理、质量安全监督到施工许可证发放等都制订了具体的规定,编制了建设工程交易程序运行图,并将有关内容公布上墙,使交易各方在市场进行交易时一目了然。三是制定工程交易管理监督类规定。为了防止在工程招投标中发生“明招暗定、外招内定”、索贿受贿、营私舞弊及领导干部干预、插手操纵招投标等违纪违法行为,一方面从健全内部制约机制着手,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建立完善了《交易中心管理工作人员守则》、《交易中心活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使之在各个环节上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监督;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检查,市纪检监察机关对涉及建筑工程交易中心及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在交易中心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举报和监督。

三、强化管理,不断创新,促进公开招投标机制的规范运行

(一)信息公开化。按规定应实行招投标的项目,都进入有形建筑市场,统一发布信息。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工程量的大小或张贴告示发布信息,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发布信息,甚至进行国际招标投标。

6.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性 篇六

宜居城市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宜居城市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涵,只有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和谐社会的创建,确保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以“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发展新选择。许多学者围绕宜居城市展开探究。一部分学者从自然角度、人文角度探讨了宜居城市内涵;部分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居住的角度、功能角度、和谐社会的角度等讨论了宜居城市的标准;还有部分学者从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出发,提出群众是城市主人的思想,制定宜居城市未来发展蓝图时突出个性,建设独具特色的优美城市,创造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人居环境科学、城市经营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首先,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参考城市经营理论。认为作为行政主导性国家,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推动,它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

五山、六水、七区指的是什么,都有哪些内容?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

五山:一是北山。完成北山绿化规划、矿山治理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二是东山。完成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利用规划;三是松鹤山。4月初完成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四是麓林山。4月10日前林业局做好绿化规划工作,5月底前东山区做好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五是五指山。4月初完成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

六水:一是小鹤立河。做好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二是五号水库。做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三是小鹤立河水库。做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四是天水湖。做好改造利用规划;五是松鹤水库。做好别墅度假区和开发利用规划;六是阿凌达湖。做好别墅度假区和开发利用规划。

七区:一是主体城区规划。以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廉租房建设和高品位开发为主体措施,改造建设好老城区。二是麓林山、小鹤立河两个城市新区规划。以植树绿化、环境整治、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为主要内容,进行高标准、高质量规划,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三是松鹤公园、小鹤立河库区、将军石山庄、红旗林场等依山滨水别墅度假区规划。四是城市卫星城镇区规划。今年重点推进东山区新华镇、东方红乡桦春村、宝泉岭农垦分局农场、鹤北镇小城镇建设。五是城市周边休闲活动区(垂钓、散步、健身、运动等)规划。六是近郊旅游风景区(细鳞河、桶子沟、金顶山、将军石山庄、梧桐河等)规划。七是工业园区规划。年底完成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供热等,专项规划,7月末完成鹤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一街4.3公里道路规划、测量、勘探、设计工作,8月份完成煤电化B区和鹤西园压西区给排水规划、测量、勘探、设计工作。10月末完成煤电化B区通园路“两桥一路”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2011年完成煤电化、B区及鹤西园区西区给排水工程和鹤西园区西一街4.3公里道路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东北网鹤岗4月3日讯 “把鹤岗建设成为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一流城市和全省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让百万市民一起成为这座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巨大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者、见证者和贡献者!”城市建设的蓝图激励人心,似一面凝心聚力的鲜艳大旗,引领着全市上下励精图治的坚定步伐;更似一项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激励着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的雄心壮志。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在推进城市建设新高潮过程中,我们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市民的力量都不可小觑、不容忽视。鹤岗能否赢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关键在于广大干部群众能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狠抓落实。推进城市建设新高潮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各级部门、全体市民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一盘棋”思想,自觉参与到这场城市建设“大合唱”中来。

广泛动员,激发全民积极参与热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作为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每一位市民,既是城市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也是维护者;既有权力做城市建设的监督者,更有义务做城市建设的实践者。大家必须增强市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热情、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投身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将自己的实际行动融入到推进城市建设新高潮进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力量和聪明才智,积极建言献策,营造良好浓厚的氛围,携手推进城市建设。

大力宣传,营造推进城市建设新高潮的强大声势。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声势和舆论氛围,很难快速推进。因此,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贯彻全市上下,大力宣传推进城市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宣传在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形成人人关注城市建设、人人参与城市建设的强大声势,营造“大建设为我造福,我为大建设出力”的浓厚氛围,把声势造起来、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干劲鼓起来,形成人人关心、支持、融入、服务大建设的强大合力,为掀起城市建设新高潮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

集中力量,着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建设涵盖广泛,任务重,时间紧,各级部门、全体市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协调配合,团结作战。各责任部门要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把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定工作标准,定承办人员,定完成期限,确保上下一致,政令畅通,一个声音喊到底;要冲锋在前,敢打硬仗,善于突破难点,对在建设中遇到的一些“硬骨头”和重点难点问题,要敢于碰硬,果断处理棘手问题,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全力攻坚突破,确保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在高起点规划、高品位策划的基础上,采取高效能举措,实施高质量建设,戮力同心建设美好新家园。

今年,鹤岗市提出“争先建成旅游胜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森林城市”的战略构想,将旅游业作为一个发展后劲十足的替代产业来培育。目前,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景点存在四大优势。

第一,鹤岗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北方风格的山川、河流、峡谷、森林、岛屿、湿地等自然风光;有保存完整的鹤北林业局红松“原始森林”、神奇壮观的“龙江三峡”、瑰丽多彩的“谷底森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矿史馆”,呈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还有刚刚建成在绥滨县地域内的“北方民族风情园”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潜力;第二,鹤岗市几年来依托这些特色旅游资源,投入12亿元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使鹤岗市的旅游资源更具后发优势;第三,旅游规划完善,鹤岗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北部风光特色旅游区”十大板块之一,萝北名山镇成为全省11个重点旅游城镇之一。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高品位、高标准加速建设旅游城镇,使其与“七区”相呼应,形成独具魅力的旅游名镇;第四,交通,设施,接待等服务到位。鹤岗市在加速建设鹤名复线,提升主干线公路质量的同时,加快建设交通主干线连接旅游区的交通支线,拓展旅游区硬化路面的通达深度。拓宽改造城区通往旅游区的三个出口,增强可进入性。全部建成了通往重点景区的道路,购置了大型游轮、中小游艇,完全具备了陆路、水路联游的条件。

7.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七

一、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

1999年以来, 盐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城镇污水处理列为民办实事工程, 切实加大投入, 加快污水管网、泵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着力改善城镇水环境, 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 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 日COD削减量达35吨左右。目前盐城市区和所辖7个县 (市) 已有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 其中市区建成城东、城南和市开发区共3座污水处理厂, 大丰市建成城北、开发区共2座污水处理厂, 东台市、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分别建成1座污水处理厂。累计投资达8.65亿元, 总设计处理能力达23万吨/日, 已建成污水管网总长度达242.85公里, 现日处理量为17万吨, 每日削减COD达35吨左右。

(二) 污水处理成效显著, 城镇水环境得到改善。全市9座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自运行以来, 运转良好。各污水处理厂严格控制运行参数, 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出水水质基本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标准B标准。2008年, 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74%, 实际污水处理总量达6300万吨, 削减COD量13202.37吨, 出水水质达标率接近99%。大丰城北污水处理厂、射阳县污水处理厂等部分设施运行负荷率超过80%。主要污水处理指标BOD、COD、SS、PH等均能达到国家综合一级排放标准, 大大降低了污水对全市水环境的污染, 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再提速。目前全市正在建设之中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共计13项, 全部建成后, 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近30万吨/日, 每日削减COD增加到近80吨左右。今年市政府出台了《2009年度全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 全市将投入8亿多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全面治污。市区启动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北污水处理厂和市开发区河东污水处理厂建设, 同时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建设, 努力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东台市污水处理厂、大丰市城北污水处理厂、大丰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射阳县污水处理厂、建湖县城北污水处理厂、建湖县城东污水处理厂、阜宁县污水处理厂纷纷新上二期工程, 江苏丰港生化水处理公司污水处理厂、滨海县润海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响水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在加快建设之中。

二、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网、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污水收集能力受到制约。由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泵站等设施建设滞后, 尚未形成完整的污水收集处理网络系统, 难以保证城镇污水及时足量收集, 导致污水收集能力与设计处理能力相差甚远, 污水处理厂实际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以盐城市区为例, 目前市区自来水日供应量约17万吨 (含向周边乡镇供水约2.5万吨) , 每天产生的污水量约10.2万吨, 但实际能够通过管网收集进厂处理的每天只有7.6万吨, 污水处理率不足75%。各县 (市) 城普遍存在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吃不饱”等现象。

(二) 投融资渠道不宽, 建设和运行经费严重不足。一方面,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区城东污水处理厂曾经作为市区污水项目的银行贷款主体, 为缓解城东一、二、三期工程建设资金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污水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只有国家和省对新开工项目补助, 但这一渠道是不确定的, 项目能有多少资金, 都难以确定。另一方面, 现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偏低。目前市区污水处理费标准依据自来水用水量按0.93元/吨水征收, 2009年可征收约3170万元, 而城东、城南两个污水厂的运行费用需2770万元, 需偿还的国债本息530万元, 需偿还的银行贷款本息1100万元, 硬缺口1230万元, 呈现倒挂现象, 已不能满足市区污水处理厂运行和项目建设的需要。

(三) 监管主体缺失, 难以对全市污水处理实施有力、有效的管理。目前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中, 除盐城市以外均已建立了供排水管理机构。多年来, 盐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由市建设局污水处理工程筹建处负责, 抽调有关人员临时负责实施政府污水处理项目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各县 (市) 污水处理监管或由建设部门或由水务部门负责, 也未有专门的监管机构。由于缺乏明确而有效的建设与管理主体, 全市供排水规划、排水许可等工作难以实施, 直接影响全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 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 监管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近几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城镇供排水管理、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费征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 但地方配套的相关政策、规章未能配套跟上, 特别是污水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排污许可制度、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特许经营制度等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 导致污水管网建设滞后, 施工中矛盾和困难较多, 执法监管缺乏依据, 乱排放现象难以得到有效制止。

三、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坚持把污水处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正常运行是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每一个污水设施项目, 都事关节能减排工作大局, 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能否完成。当前, 国家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投资拉动战略, 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如果在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按时建成投运, 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导致总量减排指标不能按期完成, 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 治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政府部门, 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作为当前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来抓好落实, 齐抓共管, 形成污水治理的强大合力。

(二) 进一步修订完善供排水规划修编工作, 科学、有序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和城镇规模进一步做大, 原有的城镇供排水规划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和完善。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科学规划、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综合治理”的原则, 牵头组织设计单位对城镇供排水规划进行修编, 努力使污水处理能力适应城镇发展要求, 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 不留死角和盲区, 让盐城的水更清、天更蓝。

(三) 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制约因素。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要改变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单一投资的局面, 理顺收费渠道, 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有固定的资金渠道。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 集中力量主攻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 尽快实现收集系统全覆盖, 收集污水全处理;要强化污水排放监管, 按照“污水者付费, 利用者补偿, 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对排入污水管网的污废水要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实行排水许可管理制;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 尽快出台《盐城市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保证足额征收, 实行专款专用。针对现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与污水处理成本差距较大的状况, 可以适当提高征收标准, 将污水处理费由0.93元/吨水上调到1.15元/吨水左右, 以弥补污水厂的运行费用和偿还贷款本息的资金缺口。

(四)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污水处理工作活力。根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精神, 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工程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目前国内通行的模式是采用BOT或TOT形式, 污水处理厂区与管网分离建设, 管网由政府投资, 厂区建设则通过授予特许经营的形式, 以公开、公平的方式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投资者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厂。采取这种方式, 一方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另一方面, 可以引进先进管理经验, 确保建成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 同时还可以鼓励采取转让产权或特许经营权的方式, 回收建设资金, 用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以及今后的设施维护工作。盐城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可采取BOT模式招商建设, 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可实行TOT招商, 整体转制。招商改制收回资金应用于弥补市区污水设施建设资金缺口, 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 保证市区污水得到全面收集和处理。

8.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八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研究消化粮食库存、促进面粉等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2016〕26号)精神,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发了《关于消化粮食库存、促进面粉等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在永城市开展促进面粉产业健康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小麦生产、流通和面粉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如何利用这次机遇,推动永城市面粉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对永城市面粉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永城市面粉产业的发展现状

永城市面粉产业初创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中期进入大发展时期,2005年永城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

——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永城市目前拥有面粉企业9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设计加工能力400万吨/年,年产小麦粉40亿公斤,2015年面粉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37.4亿元,占县域工业比重15%,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面粉生产加工基地。

——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永城市地处我国中东部小麦种植区的中心位置。围绕永城面粉加工,上游联接了周边四省九县小麦种植户的生产,下游衍生出食品企业13家,以麸皮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企业30家,以及仓储、物流、包装、印刷、商贸等关联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面粉加工为中间环节的松散型小麦产业链。

——拥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永城面粉”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40多家企业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家面粉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40家企业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打入东南亚市场。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永城市面粉产业明显进入下行通道,企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主要表现为开工率低,利润率下降,许多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和技术工人,在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状况下苦熬硬撑,相当一部分企业进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此,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化解,但是仍然难以扭转永城市面粉行业出现的颓势。

二、永城市面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永城市面粉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是,托市收购的小麦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企业难以承受;而根本原因则是面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由于永城面粉企业的经营方式落后,小麦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和创新链没有有效耦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一是中小企业多。在永城的97家面粉企业中,日产1000吨以上的只有3家,日产500吨以上的12家,日处理500吨以下的面粉企业占80%以上。其中最大的面粉企业汇丰面粉产能达到1200吨/日,与五得利、益海嘉里等大型面粉集团相差甚远,整体上呈现小、散、弱特征,缺少特大型面粉和面制品领军企业。虽然自2012年以来永城市面粉企业陆续整合为河南华星、河南三顺、河南汇丰、河南远征和金源五大面粉集团,但集团内部为松散型组织架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产品结构单一。主要表现为普通面粉多、专用优质面粉少。目前永城面粉产品中80%的产品为普通面粉,只有10%的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和高等级粉,由于规模小、设备落后,不可能生产市场形势较好的专用高质粉,产品严重同质化,附加值普遍较低。三是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永城面粉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在小作坊的基础上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所用原材料及主要产品基本相同,生产模式及销售模式也基本相同。由于缺少外来大工业的带动和提升,本地企业长期相互“学习”,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也出现趋同。

(二)面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一是面粉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开工率低。从全国看,我国的面粉加工企业数量众多,年加工能力远超小麦总产量和国内实际消费需求。在产能过剩的当下,永城市中型企业开工率在60%~70%,小型企业开工率在40%~50%。二是“双板挤压”,严重侵蚀企业利润。最低收购价托起了小麦价格,但面粉价格增幅却低于小麦。在面粉价格低迷的市场形势下,麸皮一度成为面粉企业的赢利点,但是受到饲养业下滑和进口低价玉米、大麦和高粱等替代产品的冲击,麸皮价格从2015年年初的0.9元/斤跌至目前的0.5元/斤左右,使面粉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率再度下降。目前永城面粉企业利润率维持在2%左右,许多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三是行业重组整合加快,面粉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面粉加工企业的市场半径一般在300多公里。随着面粉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加快重组整合步伐,目前不少面粉巨头跻身永城面粉企业的“势力范围”,永城面粉基地四面受敌。

(三)产业链缺乏有效整合

从完整产业链的角度看,永城面粉产业与关联环节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链接。一是与收储环节的链接不畅。2015年,由于小麦价格下滑波动,加上收购资金不足,面粉企业普遍储备不足,小麦种植者和小麦经纪人也不愿存粮,永城市面粉企业与国有粮库的对接就变得急迫起来。但由于国有粮库储存成本高并实行顺价销售,拍卖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企业难以承受,不得已到甘肃等西部非小麦托市收购省份远距离调粮。二是后加工环节的延伸没有形成规模。从调查情况看,永城市不少面粉企业也在延长产业链条,但大多数为原有面粉企业的自然延伸和“浅度”加工,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在谷朊粉、小麦淀粉、麸皮纤维、低聚糖、胚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上还是空白;并且缺乏外来大型食品企业的介入和提升。三是与小麦种植环节的链接不畅。当前,由于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的价格优势难以体现,农民没有种植专用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导致小麦品质低下、结构单一,从而使面粉企业生产专用优质面粉在原料粮环节也受到限制。

(四)面粉企业资金链脆弱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受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各大金融机构纷纷调低对面粉企业贷款授信额度,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再对企业提供联保贷款,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抽贷、断贷,使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同时,一些面粉企业为了摆脱同质低水平竞争的境地,擅自改变银行短期贷款用途进行升级改造,引发银行做出大面积过激反应,进一步恶化了银企关系;此外,民营加工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再加上缺少有效抵押物,使得商业银行对其给予充足贷款的信心不足。

(五)面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一是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在永城面粉企业现有的生产线中,真正从瑞士、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引进的代表国际先进或较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还没有,生产高等级、专用型面粉的技术设备条件不具备。二是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连接不紧密、不稳定,没有常态化,加上企业联合科研不足,即使有创新科研成果,也难以推广应用。三是永城市的面粉加工业多为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低,多数企业自有资金紧张,无能力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研发机构。四是企业技术人员素质偏低,多数企业对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重视不够,难以形成科技研发团队,缺乏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五是公共服务没有到位,政府和协会还没有为企业搭建起应有的人才、技术、信息、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自我服务的不经济问题。

三、永城市面粉产业的试点意义与发展定位

(一)“永城试点”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面粉业发展正处于由通用粉向专用粉、营养强化粉,由普通粉向标准粉、高等级面粉,由居民家庭、伙食团体自用向面粉工业食品企业和非工业食品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产品结构将沿着高档化、专业化、营养化的路径继续进行深度调整,面粉行业已经全面进入转型升级时期。

目前,永城面粉产业的困境是全国面粉行业的一个缩影。在产能严重过剩条件下,面粉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是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和附加值提升,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的有效途径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聚合新的要素、满足新的需求。当下,面粉产业转型的目标产业——食品产业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延长面粉产业链条,发展食品工业,必须瞄准新的市场需求,通过与高端市场的对接,找到切入点,直接在制高点上做文章。

河南省是一个食品工业大省,食品工业主要有两大产业链,一是围绕畜产品的肉食加工,在猪、鸡、鸭、牛等产业链都形成了龙头性企业,统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而确立了其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中的地位;另一是围绕小麦等产品的面粉等粮食加工业。目前,河南在粮食加工业领域没有形成大型领军企业,企业规模小、分散,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这种状况与河南小麦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国家支持在永城市开展促进面粉产业健康发展试点,其意义绝不在于简单消化粮食库存、为永城面粉企业解困。应该把这次试点,放到打造提升全省小麦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认识。要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破除影响全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而增强整个小麦产业链竞争力;要立足于塑造领军企业和发展高地,通过溢出效应的发挥,提升全省小麦产业链的市场地位。

(二)永城面粉产业发展定位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食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居民膳食结构已由数量温饱型向质量营养型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将使得国内居民由以往的注重“数量”转变为更注重“质量”;食物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消费的农产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对加工食品以及其他高价值产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食品工业增速连年回落,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国内食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加快,产业将进一步整合集聚,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河南要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中,进一步筑牢食品工业大省的地位,必须顺应国际国内食品工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加快、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优势的大趋势,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特色优势为重点,以知名品牌为引领,以产品提质升级为导向,以产业延链为主攻方向,推进食品工业转型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食品优势产业集群。

在这一过程中,“永城试点”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继续做强面粉产业集群。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发挥集群优势,巩固和提升全国最大县级面粉基地的地位,强化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带动和促进全省面粉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打造面制食品产业高地。要以生产营养安全、健康实惠的面制食品为导向,在更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绿色生产和集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新型面制食品高地和面制食品产业集群。第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破除影响“面粉-面制食品”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全省“面粉-面制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永城市面粉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途径

根据永城实际,促进面粉产业转型升级,以食品产业园为载体,以打造“面粉-面制食品”产业集群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面粉城”向“食品城”转变,将永城市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面粉及面制食品龙头基地,做强做大河南省“面制食品-面粉-小麦”产业链,巩固和提升食品工业大省的地位。

(一)促进面粉产品结构升级、品牌升级和资金链升级

一是开展面粉品质革命。如何解决面粉业同质化低水平过度竞争的问题,是实现面粉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很多面粉企业往往只完成了产品从0到50%的粗放式价值开采,所以只能获取微利,还有50%的空间需要进行价值挖掘,将会产生倍增的收益和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不能轻言去产能,一去了之,而是开展面粉的品质革命,通过产品质量升级和品种增加,继续挖掘面粉产品的价值空间。二是优化面粉产品结构。充分借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面粉产业发展的经验,沿着高档化、专业化、营养化的路子,深度开发专用粉、营养强化粉、高等级面粉和小包装居民家庭用粉,确立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三是细化面粉企业之间分工。要充分利用永城面粉企业的群体优势,围绕面粉产品深度开发,细化企业分工,强化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鼓励企业按照不同的方向,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之间,及其与面粉企业配套的服务供应商、关联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有意识地进行“造群”“补群”,在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条件下,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四是促进品牌升级。“永城面粉”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一个区域品牌。要保护区域品牌知识产权,深化区域品牌内涵,深度开发“永城面粉”;建立健全区域品牌评价制度,加强区域品牌信誉和风险管理,确保“永城面粉”健康发展;支持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推广,共同扩大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积极谋划大品牌与大企业的合作,利用“永城面粉”的品牌和集群优势寻求与域外大企业的合作。五是完善资金链。政策性支持一般都难以持续,最终还是要依靠良好的效益和集群力量与金融机构打交道,依靠面粉协会持续的金融创新提高面粉企业的谈判地位。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仓单质押、商业信用保险保单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建立和完善面粉集群企业信用体系,推动信用信息共享。鼓励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面粉产业集群建立项目对接,搭建合作平台。

(二)促进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一是明确产业链升级的方向。立足于永城面粉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瞄准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全新市场空间,通过引进和嫁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影响的大企业,高起点发展面制食品产业,打造面制食品产业高地,引领和提升全省面制食品产业发展。二是疏通与粮食收购企业的关系。随着粮食“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靠拢,国家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将明显提高,同样需要规避市场风险,要逐步探索通过制定长期供货合同等市场化方式与粮食储备企业建立稳定的市场关系,共同抵御和承受市场风险。三是拉动面粉企业的改造和升级。面制食品产业的发展将对多品种、高质量的面粉产品供应产生强烈的拉动作用,要依靠市场力量,通过引进域外的合作者,投资面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改变企业同质化、本地化发展格局,走开放发展之路。四是拉动小麦种植方式的转变。通过面粉及面制食品产业的发展,拉动小麦种植方式的转变。深度探索加工企业与小规模农户的连接方式,依靠后加工环节的拉动和提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提高规模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原料粮基地。五是走开放带动之路。要充分借鉴重庆整体引进“笔记本基地”的成功案例,依托食品工业园和既有的产业基础,整体谋划,系统引进,一揽子发展,实现其在国际国内价值链位置的跃进式升级。

(三)促进企业技术、人才及管理升级

一是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永城市正在积极谋划今后一个时期面粉及食品产业的发展,在选准市场定位后,一定要瞄准国际国内最先进的面粉和面制食品制造技术装备,为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技术设备上决不能再搞滚动式发展和改善式提高,更不能承接落后。二是强化人才支撑。要着眼于永城市“面制食品-面粉-小麦种植”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设计,依托相关高等院校,针对不同需求,加大集群内“专精特新”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各个层次的面粉及面制食品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强职业培训,依托相关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设立永城面制食品业职业技术学校,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培训、定向招生等形式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扩大高级技工比重。改善创业环境,制定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借助各类“人才工程”计划,吸引汇聚国内外食品界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来永城交流、工作与创业。高质量建设发展“中国现代谷物研究院”。三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通过引入高层管理人才、引入职业经理人、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等途径,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家素质。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推进可靠性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工艺、质量、节能、环保、卫生等标准化管理。四是创新面制食品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加工企业与粮食储备企业、小麦种植业者,及其金融保险机构、科研院所和各关联企业之间链接与合作,积极探索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四)促进公共服务升级

一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食品产业园为载体,围绕打造“面粉-面制品”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作用,集聚优质服务资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鼓励各类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二是促进创新创业。建立创业创新项目库,提供技术应用、融资支持、商务和政务代理等服务,鼓励支持在产业园中建设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小企业创业创新平台。三是促进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合作交流,以培训、研讨、展览、项目对接等方式为媒介,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服务、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四是建设“智慧集群”。支持建设产业集群展览展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公共营销渠道,推动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专业市场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面粉面制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智慧集群”。五是搞好食品安全。充分发挥永城“中国面粉质量检测研发中心”的作用,支持新产品认证服务,增强产品检测服务能力,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加强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六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继续发挥面粉食品行业协会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行业标准制定、商业模式推介等示范活动。支持行业协会成员间实行集约化采购、共有品牌等多种合作共享模式,打造利益共同体。

9.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九

山区绿化作为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我市后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对我市的山区绿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山区绿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烟台市后花园、胶东半岛最大的天然公园,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开展山区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4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4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4%。林木覆盖面积137.3

yle=”FONT-SIZE: 15.5p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mso-bidi-font-size: 10.0pt;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Narrow”>万亩,覆盖率达到4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被国家林业部门授予“全国林业工作建设合格县”、“全国乡村林场管理先进县”、“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一是立足实际,确立山区绿化思路。根据栖霞的实际,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山区绿化思路。在山的中下部有水浇条件或可提水扬水的地方,发展以水果为主的水果经济林;没有水源条件的中下坡位发展干杂果经济林;不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发展用材防护林,建成山上水果山下林的复合型生态林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围绕绿山、绿路、绿村、绿城,大力发展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林业,全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FAMILY: Arial Narrow;mso-bidi-font-size: 10.0pt;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二是发动全民造林,加快山区绿化步伐。为使山区绿化早见成效,为加快山区绿化步伐,实行定地片、定单位、定人数、定时间和包栽、包管、包活、包成林的“四定四包”责任制,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00年以来,全市共建义务植树基地22个,面积1.6万亩。城郊植树50多万株,绿化面积3000多亩。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对部分农田实施退耕还林,加大河滩造林力度和河滩残次林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杨树丰产林。目前,全市完成退耕还林13万亩,河滩残次林改造1.6万亩,已建杨树丰产林2.3万亩。

三是利用有效措施,实施重点区域绿化。结合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对全市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进一步推广生态示范村建设,全市农村新栽植树木7万多棵,花卉

N>3万多株,人均公共绿地9.7平方米,镇容村貌、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留苗养树为主要内容的封山育林工程,围绕公路两侧及城镇驻地周围实施留苗养树工程,并逐渐向纵深发展。重点对牙山、艾山、十八盘和白洋河流域四大封育区进行建设,共完成封山育林59.9万亩。同时,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镇村林场,全市镇村林场总数达213处,经营面积20万亩,留苗养树180多万株,相当于人工造林3万多亩。

四是管护并重,巩固山区绿化成果。为加强对山区绿化成果的保护力度,我市建立由300多人组成的市、镇、村三级护林队伍体系,通过修建防火了望台、设立定点护林房、增设护林标语及警示标志、实施重点区域管理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现有森林资源,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巩固了绿化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i-font-size: 10.0pt;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Narrow”>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山区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全民绿化意识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林业的社会性、公益性、周期性等特点认识不足,对造林绿化的认识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全民绿化氛围尚未形成,过分放牧,滥采偷伐等违法毁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二是绿化潜力挖掘不够。近几年,我市新增绿地不多、绿化速度不快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变化看,2000年全市为58.4万亩,2004年为59.56万亩,年均增加仅2900亩;从无林地和疏林地面积变化看,2000年全市无林地面积为5.94万亩,2004年无林地尚有4.97万亩,年均减少2425亩;2000年疏林地面积为5.31

pAN>万亩,2004年疏林地尚有4.65万亩,年均减少1650亩。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市山区绿化速度还不够快,消灭无林地和疏林地的任务比较艰巨。

三是用材林不多,林业木材储蓄量较少。虽然我市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经济林在林木数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全市林业用材林不多,成材林相对较少。以占我市用材防护林面积比例最大的松林林分为例,根据调查,1975年全市松林36.19万亩,蓄积量20.96万立方米,亩均0.579立方米;而2002年全市松林25.49万亩,蓄积为8.19万立方米,亩均为0.3213立方米

FAMILY: 仿宋_GB2312;mso-bidi-font-size: 10.0pt”>。虽然森林覆盖率每年稳步增长,但成材林面积和数量却在逐年减少。

四是林业经营体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不具体,名为集体所有,实属无人负责,在行政上、经济上和法律上无人承担责任;地籍管理不规范,无契约协定,责、权、利不清;法人不合法,林地资源所有者是党支部或村委会等非经济组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经营体制导致造林绿化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而政府有限的投入与我市生态建设的任务形成了很大反差。同时,由于组织群众造林主要靠行政命令造起的林地权属模糊,同群众的长远利益、眼前利益脱节,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为有效地解决山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绿化工作再上新水平,更好地打造优美环境,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进一步强化对林业生产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林业生产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山头、到地块,抓好林业精品工程建设,促进我市山区绿化升级提档。充分利用会议、电视、标语等形式,大力营造全民绿化的浓厚氛围,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继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划定区域、制定标准、建设特色义务植树基地的办法,对义务植树实行专人集中管理,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和质量。

二是加快林权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在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招投标等形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或联合开发林业。积极探索和解决非公有制林地资源的所有权、采伐权归属问题,以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将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开发利用权和收益支配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有开发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辅、民间融资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投入体制,确保林业生产资金投入。

10.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十

4月29日,市政协副主席杨丘远、周继安率社会法制委员会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中介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直相关单位关于我市中介组织发展和管理情况的通报,与中介组织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中介组织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介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下,我市中介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发展步伐较快。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中介组织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中介组织发展步伐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各类中介机构已超100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

二是从业领域较广。目前,我市中介组织涉及提供公正性、代理性和信息技术服务性三大类,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公司、招投标代理公司、代理记账公司、旅游中介、房产中介、培训中介、婚庆中介、广告传媒、图审设计、人才交流中心、产权交易所、公证处、价格所、检测所、职介所、婚介所和金融保险、典当担保、行业协会以及外地中介组织在天长的代理机构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机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服务方式的中介组织体系,有效地服务了市场经济活动。

三是作用日趋明显。市场经济发展中诞生出来的众多中介组织,已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企业设立、抵押、改制、结算、清算、纠纷等环节发挥着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服务于市场和社会,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保证了市场运行秩序,提高了经济效率。

四是管理较为规范。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我市相关主管部门能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中介组织自身也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业务,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我市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中介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市中介组织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中介组织规模偏小,难以做强做大。我市出台了多项激励企业发展措施,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和后劲,但尚未出台关于加快中介组织(特别是公证性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税务事务所、造价事务所、监理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以及环评事务所、认证事务所)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办公用地、评价奖励、税收返还等),对中介组织缺乏总体发展规划。目前,中介组织包括经改制的律师所、税务所、会计所等都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业绩不大、资产拥有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征,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中介组织的更高需求。另外,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环境评估、质量认证、可行研究、会展机构、拍卖公司等中介组织在我市尚未注册成立,不利于我市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监督管理有待加强,影响规范发展。一方面,我市还没有制定具体的中介组织管理办法,对中介组织准入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现有的一些监管措施不力,监管手段不够,如民间高利贷问题、个人代记账乱象和其他黄牛执业等无证照经营现象较严重,影响我市税收入库、服务质量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有少数部门出台执业程序和规定,致使收费名目繁多等,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秩序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

三是行业自律不足,中介组织社会形象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和行业自律,导致相当一部分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有的(如民间借贷、个人记账、房产中介等)经营主体不规范,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现象严重;有的无序竞争,同类市场中介机构之间不是以质量求存、以信誉求发展,而是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如相互压价、虚假性公正报告),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中介组织资质较低。目前,我市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有待提高,特别是有行业注册资格、执业资格或高级职称的偏少。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执业质量不高,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资质较低,导致知名度不高、品牌不响,在一些项目服务方面难有竞争力。

三、关于加快我市中介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中介组织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市中介组织健康规范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培育扶持,鼓励加快发展。

组织建设上,建议由市发改委或法制办牵头成立中介组织服务机构,统领我市中介组织发展,制定我市中介组织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由市工商联牵头成立中介组织联合会,代行政府部分行政职能和行使行业协会的自律职能,作为政府与中介组织发展的纽带,促进中介组织自律发展,增进会员联系,协调各方关系,协助政府管理。

场地场所上,建议市政府在南市区和经济开发区之间选择一处办公用地,打造中介服务业集聚区,吸引符合规模条件(从业人员30人以上或营业收入400万元以上)的本地中介组织和资质较高的外地中介组织总部落户,自行建造办公大楼,并自开工起5年内返还全部企业所得税;建设中介服务中心,按照功能定位以合理价格出售或出租给中介组织办公,并自购臵起5年内、租赁起3年内返还50%企业所得税。

资金扶持上,建议市政府设立入会中介组织发展专项扶持基金,额度为入会中介组织上年各项入库税金(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10%,由中介服务机构商中介组织联合会用于中介组织扶优成长和扶强做大的考评奖励、资质升级、质量认证等;制定入会中介组织税收增长返还政策,当年各项入库税金(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比上年增长的就其增长额50%返还,用于中介组织自身发展。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增强中介组织做大做强的信心,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规范发展。

证照管理上,建议加大许可项目年检审查清理力度,防止许可项目不清、超许可范围、许可过期的情形发生;加大辖区地段巡查处罚力度,杜绝出现监管盲区、无证照经营、无许可经营的情况存在。

执业规范上,建议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中介组织能做的事应由中介组织去做,防止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部门应将精力放在监督和管理上、放在规范和发展上,以解决管理缺失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中介组织依法执业、风险责任和违法后果的宣传,加大检查和处罚虚假鉴证、商业贿赂、压价竞争等不当执业行为,必要时政府可以成立信息质量复核部门,通过监管中介组织的执业行为,促进中介组织规范执业。

协调机制上,中介组织管理机构和联合会要树立服务意识、协调意识,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促进长效协同管理机制的形成。建议加大政策完善制定力度,制定发展规划、质量监控制度、评比检查制度、风险赔偿制度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大政策调控落实力度,协调处理意见纠纷、考评奖惩等。

(三)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健康发展。

内部管理上,建议中介组织抓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保障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尽快出台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章程、议事规则与岗位职责、制度规范与职业道德、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等四级体系的内控制度,做到让社会放心、让政府满意、让客户高兴,保证中介组织持续发展;中介组织要积极联合做大升级做强,增强整体竞争力,有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上,建议凡符合条件的中介组织可自愿申请加入中介组织联合会,通过明确职能界限,制定中介行业自律规范和奖惩规则,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及业务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诚实意识;做好市场准入备案,保障会员优先权益,对违法违规操作的机构和人员给予公开曝光,对扰乱市场秩序的中介组织和人员列入黑名

单,对提供虚假鉴证报告、证明材料和证言或因违法被吊销执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终身禁入。通过中介市场清理,达到有序发展、健康发展、规范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助推快速发展。

宣传工作上,建议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关于加快中介组织发展工作的会议,加强中介组织对社会的贡献、对政府的作用和加快发展政策方面的宣传,达到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放下包袱、研究策略,为加快中介组织发展服务;开展优秀中介组织和优秀人员表彰活动,增强示范效应,提高全市中介组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建立中介组织诚信网站和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分级管理体制,分类公布中介组织相关信息及不良记录,实现工商、司法、业务主管和行业自律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

11.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出入口;国省干线;公路管养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部分国省干线公路逐渐被城市所包围,成为各个城市出入口的重要通道。由于位于城市出入口,汽车通行量与日俱增,居民生活出行增多,各种政治活动频繁等因素,如何做好城市出入口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与管理,成为公路部门的重大挑战与考验,成为需要公路部门突破传统养护模式的一项重要难题。

一、城市出入口国省干线公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一)公路日常保洁要求标准高。

烟台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又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城市形象尤为重要。我局管养的国省干线公路G204、S302、S210、G206全部位于城市的出入口,是进出烟台市区的重要通道,日常保洁要求标准高,24小时保持路面干净整洁、无杂物、无污染,道路安全畅通。

(二)路面污染源多,污染几率大。

由于市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开发力度加大,建筑工地相继开工,施工单位昼夜施工,地基开挖、建筑施工、运输材料等施工车辆逐渐增多,拉运土方、混凝土的车辆行驶快速,遮盖不到位,容易撒漏,造成路面污染。据统计,我局管养的路段撒漏、污染每天平均达10多次,污染面积达上百余平方。

(三)公路日常小修保养要求快捷。

根据公路日常小修保养规定,公路日常小修要求按照“三快一精”的养护管理模式进行,做到快速反应、快速维修、快速通车、精心管护,当天发现的病害,当天完成维修,保证坑槽24小时不过夜,公路沿线设施齐全完好。

(四)公路养护资金短缺,雇工困难增大。

一是随着国家费改税的实施,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逐渐减少,而且资金到位不及时;二是由于物价、人工费上涨等因素影响,养路员工资逐年上涨,由以前的几百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元,并且与市政保洁员的工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由于工资低,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路员这项工作,养路员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达到60岁以上,造成雇工困难。

(五)公路冬季清雪防滑、夏季防汛要求快速、标准高。

烟台市地理位置特殊,冬季降雪多,降雪量大,夏季降水多,特殊气候偏多,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据统计,烟台年平均降水量达626.7mm,降水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烟台市政府特别重视民众出行安全,对冬季清雪防滑、夏季防汛要求高,要求做到降雪随降随清,降雪完成后,保证路面无积雪;降雨后出动迅速,排水及时,道路安全畅通。

(六)各项政治活动频繁,突发应急事件多。

烟台市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又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每年各级领导来烟视察、检查活动增多,各项政治活动频繁,平均每年达到几十余次,重要活动也不少于3-5次,公路保障任务繁重艰巨。

(七)养护设备不先进,人才匮乏。

养护设备配套不尽科学合理,设备少、陈旧、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在低等级公路养护作业中,只能使用人工作业,在规模较大的工程中,以雇用机械为主,不能适应养护生产的要求。在公路养护行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高养护工艺知识水平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比例较小,公路养护工作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知识水平较低。

(八)养护管理不严格。

公路养护管理手段还较为落后,管理方法与科学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经验管理模式占主要地位。这一现状与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二、做好城市出入口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的对策及措施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局路况实际管理经验,为全面做好当前新形势下的城市出入口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提高养路员工资等福利待遇,保证养路员队伍稳定。根据目前消费水平,应逐步提高养路员工资,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相应增加其收入。增加城市出入口国省干线公路小修保养费。由于靠近市区,公路管养水平要求高,每公里养护资金不应和其他县市区同一个标准,应高于其他县市区,切实增加资金投入,保证各项小修工程顺利开展。

(二)制定合理方案,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况,我局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清雪防滑预案、防汛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合理应对措施,在遇有突发情况时,应对及时,处置得当,保证公路安全畅通。近几年,我局顺利完成了奥运会、省运会、亚沙会、创建文明城市、国家领导人视察等重要政治活动保障任务,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逐步实现养护作业机械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我局所有一级城市主干道,全部安装了中央分隔护栏,提高了干线公路行车速度和安全系数,但是给路面养护带来一定的劳动量,如中央护栏两侧需要清扫、护栏清刷等。由于中央护栏两侧为快车道,人工清扫存在安全隐患,为减少人工劳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城市出入口路段逐步增加养护机械作业设备,如清扫车、洒水车、清刷护栏车等,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并提高机械使用效率。

(四)严格管理,措施得当,保证路况优良。

在城市出入口由于人流、车流量大,养护作业时间长,一是在养路员作业时间上进行调整,上午要早出勤,早到位,早作业,下午要延长作业时间,晚收工。为此,养路员队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其收入的前提下,严格考勤,实行奖优罚劣,末位淘汰制,提高其作業积极性,保证路面清扫干净。二是加大养护路政联合巡查力度,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巡查,发现撒漏及时处置,发现路面病害,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整治,使路况处于全控状态。三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快速维修,快速通车,保证路况质量优良。

结语:总之,城市出入口国省干线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越来越重要,需要管理者更进一步加强管理,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提高养护水平,为城市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邢惠.探析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4).

[2]郭金鹏.公路养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1(12).

[3]李志方.公路养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07)

上一篇:初一学生自我评价参考下一篇:档案查询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