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精选13篇)
1.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一
信息化档案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信息化档案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科2013年6月~12月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22例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62例建立个人信息管理档案,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定期组织参加知识讲座,按期电话提醒督促患者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或复诊检测相关并发症的检查。对照组60例如常规住院宣教及随访,通过定期跟踪观察1年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询问是否发生过低血糖来反映患者的糖尿病自控能力和血糖控制水平。结果 两组效果评价比较x2=6.025,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规范的信息化档案管理,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可作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始记录[1],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实践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已成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比的依据之一[2],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直接影响到医院健康教育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3]。我院于2013年开发糖尿病信息化档案管理软件,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完善的个人档案,定期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协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共选取2013年6月~12月的122例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22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制订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51.36±10.54)岁,糖尿病(DM)病程(6.07±2.70)年,入组前平均空腹血糖(FBG)(12.89±1.97)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44±1.52)%。对照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50.27±11.18)岁,DM病程(5.41±1.93)年,入组前平均空腹血糖(FBG)(12.23±2.33)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2±1.69)%。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入组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注: P>0.05
1.2 方法观察组通过信息化档案软件,为患者建立完善的个人档案,收集个人信息,如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种类、患病时间长短、联系电话、家庭住址、自理能力、用药情况等纳入档案,制订个体健康教育计划,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1次/w小讲课,每季度1次大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自我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胰岛素的自我注射方法,用药指导、心理指导、饮食和运动疗法、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等;采取的方式:①以幻灯、投影的形式讲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②播放糖尿病教育专题录像带,包括:降糖药物、运动饮食疗法、足部护理方法等,③演示胰岛素笔、血糖仪的使用,④讲解示范血糖、尿糖试纸的测试方法、注意事项;⑤提供糖尿病基本知识及有关内容的宣传资料,⑥实物演示饮食交换份并开通糖尿病咨询电话,⑦每期结束后可进行分组讨论,患者之间、医患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谈心得、收获及体会,并可进行咨询、答疑,对糖尿病教育课程设置提出意见,⑧专科护士通过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给予具体、合理、有效的咨询指导,按期电话提醒督促患者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或复诊检测相关并发症的检查。
对照组如常规住院宣教及随访,通过定期跟踪观察1年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询问是否发生过低血糖来反映患者的糖尿病自控能力和血糖控制水平。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率的比较用四格表x2检验,所有统计学计算均在SPSS软件包中完成。
2.结果
见表2。
注:x2=6.025,P<0.05
经过1年的糖尿病信息化档案管理,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4000万余名糖尿病患者,并以每天3000人的速度递增,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是全世界糖尿病的“重灾区”。虽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为糖尿病的控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控制现状仍不容乐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有些患者取药回家后就一直吃,既不测血糖,也不复诊,或自己觉得没有症状就自行停药?D?D这些都是缺乏精细管理和健康教育而导致的结果。
通过完善、科学的的糖尿病信息化档案管理,为糖尿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4],定期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 ,制定相应的宣教计划 ,组织讲课,并通过定期随访,有步骤有计划的落实健康教育,并如同健康管家般定期提醒督促患者做好自我监测、饮食管理、规律运动、坚持规范用药等,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对治疗的理解配合,协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生活习惯,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5],从而增加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建平,郑定容.建立社区健康档案有效防治糖尿病[J].实用医技杂志,2008,5(15):2027-2028.[2] 朱美英.利用健康档案数据筛选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决策树模型建立[J].慢性病防治,2008,22(269):50-51.[3]何相成,朱代华,张彦?B,等.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糖尿病管理研究[J].综合医学,2012,9(18):180-181.[4]曹莉,曹丽娟.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高危个体发病风险干预效果的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9):1115-1116.[5]钟杰琴,寇丽霞,莫伟等.个体化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4(5):95-96.编辑/许言
2.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二
可以说, 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 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 体重却不增反降, 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 可一体检就傻眼了, 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 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 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 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 你得不了的, 放心吧。”可见, 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 存在着不少误区。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 体重减轻) , 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 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 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 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 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 其中80%伴有肥胖, 因此, 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 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 游离脂肪酸增多, 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 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 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 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 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把体重减下来, 胰岛素抵抗就会有所减轻。所以说, 减肥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首先, 要控制饮食。正确的糖尿病饮食原则是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搭配, 以满足身体需要。多吃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 少吃油炸食物、方便食品、快餐等, 控制盐和糖的摄入, 都对减轻体重有帮助。
其次, 制订运动计划。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最好多参加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 因为这类运动能起到消耗能量的作用。相比较来说, 哑铃、俯卧撑等无氧运动, 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3.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三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体重;血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结构的改变,及体力劳动相对减少,每年患2型糖尿病(T2DM)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相关研究表明[1]我国约有0.924亿糖尿病患者及1.482亿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T2DM中的超重、肥胖人群比例亦在上升,且是独立的T2DM危险因素。本文对惠农区中街和北街新诊断的156例T2DM患者做体重和血脂相关性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156例,男88例,女78例,年龄22~68岁,平均(42.3±1.4)岁。所有T2DM患者诊断结果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判断标准。
1.2 方法
156例T2DM患者据亚洲人群肥胖的诊断标准做分组实验[2],BMI 18.5~22kg/m2为正常组;BMI 23~25kg/m2为超重组;BMI大于25kg/m2为肥胖组。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都采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性别、以往最高体重。以酶法测定餐后2h的静脉血血糖(PBG);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患者血脂;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后比较3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
1.3 统计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156例T2DM患者中,BMI正常者有21例,超重者有78例,肥胖者60例,血脂代谢异常的有123例,占78.8%,而超重者和肥胖者血脂代谢异常地共有102例。
组间比较。甘油三酯(TG):肥胖组和正常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和超重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胆固醇(TC):肥胖组和正常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和超重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HPG:超重组和正常组、肥胖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肥胖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GHB:肥胖组和正常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和超重组,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各组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生活结构的改变,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肥胖可导致人体糖代谢异常,同时引发胰岛素抵抗,其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目前,根据国内许多临床实验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约占50%以上[3-4]。而本研究一共收集了惠农区中街和北街新诊断的156例T2DM患者,而有123例伴有血脂异常,占总人数的78.8%。这又证实了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脂异常。而T2DM患者约88.46%是肥胖和超重者。臨床上常运用BMI来检测患者的肥胖,且BMI和肥胖发病的危险相关性较强。研究表明,肥胖机制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相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机体血脂的绝对含量呈现正相关。多项研究结果都证明了T2DM患者的体重逐步增加,而血脂中TC、TG都升高,提示体重的增加引发了血脂异常而导致发生糖尿病。所以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更加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T2DM的发生。如在早期能控制患者体重,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这有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新诊断的T2DM患者的体重和其血脂具有比较突出的相关性。所以,要使糖尿病得到比较好的防治,对超重及肥胖人群行定期健康检查,并做对应早期干预,如饮食控制、调整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运动治疗等,可减轻其体重,并改善血脂异常,使体重和血脂保持在理想的范围。
参考文献
[1]钱明,叶有强,袁君君,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 20(1):77-79.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营养学报,2004,26:1-4.
[3]钱荣立主编.肥胖与糖尿病 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4.
4.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四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超重孕妇的体重管理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1名超重孕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51名,对照组5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比较两组孕期体重指数变化(ΔBMI)、妊娠合并症、剖宫产率以及巨大儿的出生率。结果观察组孕期ΔBMI、妊娠合并症、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自我管理教育能够提高超重孕妇体重管理的能力,从而降低妊娠合并症、剖宫产率和巨大儿的出生率。
关键词:自我管理教育;超重孕妇;体重管理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好、吃多、少动的孕期生活方式仍较普遍,使得孕期超重的孕妇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孕期超重会引起一系列母婴疾患,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巨大儿等,同时也是提高剖腹产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探讨了自我管理教育对患者体重管理的作用,协助患者合理控制体重增长,以期减少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在医疗领域是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治疗效果,有不少学者认为,自我管理是比用药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1-3]。自我管理教育通过自我管理团队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来达到提升患者的健康理念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月至6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初产孕妇,年龄25~36岁,初中以上文化,孕前体重根据围产建册时记录的体重为准,根据身高和体重来计算出体重指数作为孕前BMI,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4]:18~24kg/m2为正常,24~28kg/m2为超重,大于28kg/m2为肥胖。筛选体重指数BMI>24的病例,共101例。
1.2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1名,对照组50名。两组孕妇均进行常规产检,由专人测量体重、宫高、腹围、血压、血糖等。其中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观察组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生活指导,将孕妇体重指数增长ΔBMI控制在4~6kg/m2的范围内[5]。
1.3诊断标准ΔBMI=产前BMI-孕前BMI,ΔBMI大于6kg/m2为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为低出生体重,体重为2500~4000g为正常,体重大于4000g为巨大儿,孕妇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1h血糖10.3mmol/L,餐后2h血糖8.6mmol/L,超过上述标准之一为糖耐量异常,血压≥140/90mmHg为妊娠期高血压。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具体实施方法
1.5.1成立专业的自我管理教育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专业的医师、责任护士、营养师组成。团队成员定期组织学习活动,了解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学习分享患者近期自我管理教育的情况,并一起讨论相关患者所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
1.5.2集体活动和一对一辅导相结体活动主要为3种形式:
(1)针对孕妇的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责任护士讲解相关知识,并请营养师制定相关的饮食方案,孕妇之间进行相互交流;
(2)每周组织1次孕妇瑜伽课,要求动作轻柔,以无不适,不引起宫缩为宜;
(3)设立孕妇健康QQ群,责任护士定期将体重管理、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并回答孕妇的疑问。一对一辅导主要在孕妇产检后进行,对孕妇体重管理进行评估和指导,指导孕妇做好体重日记,记录每天进食品种、量和次数;运动的方式、持续的时间以及有无不适感觉;每人发一份体重记录本,要求孕妇每天记录早餐前的体重,绘制在体重本上形成体重曲线。
1.5.3教育内容:控制体重的方法和防治相关并发症控制体重的方法主要包括监测体重,培养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宜孕妇的运动方式,培养合理的作息习惯,管理负性情绪等。相关并发症方面包括母婴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畸形等。对于糖尿病的孕妇应告知其危害、监测血糖的方法、胰岛素的使用、血糖的控制范围以及低血糖的自救等;对于高血压孕妇应告知其危害、监测血压的方法、血压的控制范围、用药以及情绪控制等。
2结果
2.1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长ΔBMI比较观察组ΔBMI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孕妇妊娠合并症和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巨大儿出生率的比较对照组10例,为20%,观察组5例,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对母体的影响
两组产妇孕期ΔBM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观察组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后,ΔBMI的增长、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以及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对新生儿的影响
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后观察组有5例巨大儿,对照组有10例,两组巨大儿出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体重管理对超重孕妇的重要性
对于孕妇来说,体重超重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隐患,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等。Hrazdilova等[6]的研究发现孕前体重指数与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蛋白尿的风险密切相关。袁静等[7]、张洪芹等[8]的研究表明,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以及孕前体重超重都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而且体重超重的孕妇难产、产后出血以及剖宫产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9-10]。对于新生儿来说,戴红艳[11]认为孕妇体重指数增长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成正比,同时杨延冬和杨慧霞[12]研究表明胎儿出生体重与其成年期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之间呈“U”形关系,所以为了产妇自身的健康,降低下一代远期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孕妇应该在怀孕的时候就注意控制好体重。
3.4自我管理对超重孕妇体重管理的重要性
自我管理强调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医师、护士、营养师等医务人员通过对孕妇饮食、运动、作息等全方面的指导来提高孕妇自我管理的能力,并让她们对平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重控制的理想程度。Zrinyi等[13]的研究表明,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进一步改善健康状况。本研究也证实了通过对孕妇持续不断的自我管理能力教育,使她们对体重控制的观念不断加强,能够有助于改善她们孕期的健康状况以及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4]唐冬梅.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5]高丽娟,宋薇,王桂香,等.不同的孕期体重管理模式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9):2906-2908.
[7]袁静,丛林,潘发明,等.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2(33):4659-4661.
[8]张洪芹,吕耀凤,蔺香云,等.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2):117-119.
[9]李小敏.孕期营养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7(20):3073-3075.
[10]林青.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4(6):927-924.
[11]戴红艳.孕妇体重变化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824-4825.
5.孕妈咪如何进行体重管理 篇五
“一人吃、两人补”是准妈妈最常陷入的迷思,深怕腹中宝宝营养不足、发育不良,因此拼命吃、吃、吃的结果,往往造成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不仅孕妇体态严重变形走样,还可能引起一些病症,并且使生产困难度提高,本单元将规划饮食篇与家事篇,让您轻轻松松控制怀孕期的体重,达到母子双赢的安产目的。
怀孕期间,胎儿一切成长所需要的营养素皆来自母体,因此孕期营养的供给,一方面为维持孕妇本身正常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提供胎儿的发育需求,且为日后生产与哺乳做准备。
胎儿营养素的摄取,是由母体内血液经过脐带输送,而母亲血液中的营养素含量,直接由进食的食物决定。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不仅是妈妈的体重有没有增加?还有胎儿是否正常成长?
孕期营养指标-体重
胎儿长大、羊水增多、胎盘增大、子宫增大、乳房增重、血液及组织液增多、母体脂肪增加,是孕妇体重增加的原因。孕妇体重正常的增加,是营养良好的重要指标。
专家表示,怀孕期间总体重增加以10~14公斤较为理想,而孕前体重偏低的准妈妈,孕期体重可以增加多一点;反之,孕前体重偏高者刖应多所节制了。总而言之,体重A增加应该是渐进式的,最三个月平均约为1~2公斤,中后期大约每周增加0.5公斤。
现代人营养的摄取较以前改善许多,也较注重产前的照顾,相对的,体重增加会比较多。再加上许多女性为保持好身材常会节食。怀孕后如同解了禁,尽情满足口腹之欲的结果,体重增加20公斤以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另一个造成体重过重的原因,是母体内水分蓄积太多。因此容易引起一些合并症,如妊娠毒血症(主要症状为高血压、水肿、尿蛋白等)、妊娠糖尿病(可能形成巨婴症,增加难产的机率;且婴儿出生时易因血糖突然降低,造成生命危险),
资料
若引发妊娠毒血症,医生会要求卧床休息,避免血压再升高,并摄取高蛋白质食物。如果孕妇本身是肥胖体质或家族有糖尿病史,就要小心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仍是以饮食控制为最优先考量,这是最不会伤害到胎儿的方法。
……孕妈妈理想体重怎样看? 一般建议肥胖孕妇在怀孕期间不宜减重,但是根据国外的临床实验结果,证实只要每天摄取的热量不低于600大卡,并不会伤害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杨淑惠营养师则表示,需要体重控制的胖准妈妈,每日热量摄取不低于1000大卡是较为恰当且安全的,建议以均衡营养的方式进行,并密切配合医师定期做产检,随时注意胎儿的生长情况。所要掌握的大原则就是,母体体重不要增加太多,而胎儿能正常生长。
另外,怀孕间体重增加很少的孕妈咪,不宜于末期急速增加体重。重要的是,将您的情况与医师、营养师共同讨论,拟出一套最适合您个人的体重管理计画。
6.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六
(一)患者教育
对糖尿病人的非药物治疗中患者教育是基础,这点作为社区医师应特别重视,一般患者教育应包含以下内容。
·糖尿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症状。
·并发症的预防,特别是足部护理。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血糖监测的意义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当发生紧急情况,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应如何应对。·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在患者教育的方式上可以采用:社区医师或护士讲课,患者之间的相互教育,提问回答互动形式等,也可以是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的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坚持规律的运动12~14年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运动时间为每周≥5天,每天≥30分钟。
·中等强度的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较强体力活动包括:舞蹈、有氧健身、慢跑、游泳、上坡骑车。·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训练时助力为轻或中度。·运动项目要和病人年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体质相适应。
7.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已使用二甲双胍3个月以上但血糖控制不理想(Hb A1c>7%)或血糖控制良好但因其他并发症入院(BMI≥24 kg/m2);无高血压或高血压口服降压药物近1个月血压控制平稳;无严重心脑血管及肝肾疾病,因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引起的轻度转氨酶升高仍然服药;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无内分泌相关肿瘤或炎症;无炎性或其他胃肠相关疾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口服降血糖、血脂、血压药物基础上,联合采用利拉鲁肽进行治疗。利拉鲁肽起始用量为每天0.6 mg,皮下注射,对于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或可耐受患者,每周追加0.6 mg,直至患者可耐受最大剂量(1.2 mg或1.8 mg),保持治疗方案至患者主动或因其他原因退出或者再次入院。记录利拉鲁肽剂量、试验时间及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职业、联系方式、并发症等基本资料。持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Hb A1c、收缩压(SBP)、BMI、总胆固醇(CHOL)、三酯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STB)、碱性磷脂酶(AL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Ch E)变化情况。
1.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Shapiro-Wilk检验法对连续性资料进行正态性分析,正态资料以±s表示,而非正态资料使用中位数M(P25,P75)表示。对于同一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满足正态者使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者者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正态者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非正态者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表示。所有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正态性以P>0.01为正态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基本资料61例患者中,有9例中途退出本研究,退出原因为胃肠道不良反应4例,经济原因5例;患者治疗开始时,已有52.5%患者伴有TRIG升高,47.5%的患者伴有LDL-C的升高,96.7%的患者BMI≥24 kg/m2,36.1%患者可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ALT、AST、STB、ALKP、Ch E异常患者均<5例。
2.2用药后患者情况用药后患者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Hb A1c[-0.50(-0.95,0.45),P=0.042]、BMI[-1.02(-2.60,-0.16),P=0.000],均有所降低;血脂方面,TRIG降低[-0.54(-1.31,0.31),P=0.002]、HDL-C升高[0.07(-0.08,0.25),P=0.012];ALT[-7.0(-17.50,0.00),P=0.000],AST[-3.0(-11.00,1.00),P=0.000],ALKP[-5.0(-15.50,4.00),P=0.019],GGT[-9.0(-30.50,-3.00),P=0.000],Ch E[-0.39(-1.31,0.56),P=0.007],以上肝功能各指标用药后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图1。
2.3用药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在本研究中,表2显示使用利拉鲁肽后患者的血糖和体重并没有受年龄、病程、吸烟饮酒习惯以及各并发症影响。
本研究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使用利拉鲁肽后Hb A1c的降低和BMI的减少无关联(r=-0.038,P=0.769)。SBP和TRIG(r=-0.278,P=0.030),T-Chol和TRIG(r=0.285,P=0.026)、HDL(r=0.388,P=0.002)、LDL(r=0.691,P=0.000)有关。在BMI的改善跟ALT和AST存在负相关性(前者r=-0.254,P=0.048;后者r=-0.262,P=0.042),Hb A1c的减少跟STB的用药前数值有负相关(r=-0.410,P=0.001)。
注:*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P25,P75)表示
2.4二甲双胍对患者的影响图2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单药治疗情况散点图。使用利拉鲁肽期间不管联合二甲双胍与否,Hb A1c和BMI的改变并没有太大相关性(前者r=-0.193,P=0.225;后者r=0.111,P=0.640)。不过可以看出,大部分患者至少在血糖和体重的一方面有所改善。
如图3所示,利拉鲁肽联用他汀及贝特类降脂药时,更多的患者体重减轻,血糖下降。但不管使用降脂药与否,Hb A1c和BMI的改变依然没有太大相关性(联用降脂药者r=-0.021,P=0.897;未联用者r=-0.189,P=0.335)。
2.5肝相关药物使用后的影响他汀及贝特类的使用与患者肝功能改善无相关性,见表3。
3讨论
3.1并发症本研究中并未出现低血糖事件。有研究表明,即使在使用利拉鲁肽最大剂量1.8 mg时,其轻度低血糖事件仅为0.25次/(人·年),而重度低血糖事件更无相关报道[3],其与利拉鲁肽的葡萄糖依赖性有关[7]。而且据LEAD试验Meta分析显示,与格列美脲相比,1.2 mg和1.8 mg利拉鲁肽在Hb A1c达7.0%时,低血糖风险降低91%,当Hb A1c达6.5%时,两者的低血糖风险分别降低95%和94%,均表现出极低低血糖发生率[8],与本研究结果相似。LEAD研究中发现,利拉鲁肽既可以降低空腹血糖(20~30 mg/dl)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30~50 mg/dl),同时可使Hb A1c减少1.0~1.5%[1,2,3,4,5,6,11],但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Hb A1c仅降低0.5%左右,这可能与实际生活中患者不能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饮食活动等不能坚持控制有关。
3.2 Hb A1c和BMI间的相互影响已有报道表明,使用利拉鲁肽后Hb A1c和BMI的改善是独立的因素。利拉鲁肽一方面通过肠促胰岛素效应诱导产生胰岛素,另一方面通过中枢系统作用达到影响食欲和胃排空速度的效果来影响体重[8,9,10,12]。本研究中亦说明,患者使用利拉鲁肽后的Hb A1c和BMI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两个的独立效果,Hb A1c的高低并不影响体重,反之亦然。由于二甲双胍的使用会减低患者肥胖的风险,而降脂药物又影响到利拉鲁肽对血脂作用的观察,笔者又对入组前就已经使用二甲双胍和他汀类及贝特类降脂药患者进行了分析,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或他汀及贝特类降脂药物没有影响到血糖和体重之间的关系,Hb A1c和BMI依然是相互独立的。
3.3对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使用利拉鲁肽前患者肝功能是否正常,其TRIG、ALT、AST、ALKP、GGT、Ch E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HDL-C升高,利拉鲁肽对使用患者的肝脏功能均有改善。研究已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高血糖造成的胰岛β细胞不可逆损伤,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岛素抵抗,进而造成脂代谢调节异常,过多的游离脂肪酸堆积导致肝脏负荷过重,对脂肪的合成和氧化途径进一步减弱;肝脏在脂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加之胰岛素抵抗作用、氧化应激效应、多种细胞因子等共同作用下的炎性反应导致肝脏进一步受损,造成肝脏炎性坏死及纤维化[14,15],转氨酶等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升高。另外,相反的,2型糖尿病可由ALT、AST、GGT独立预测,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ALT、GGT的轻微升高均有关[16]。利拉鲁肽一方面可通过激活MAPK途径加强脂肪氧化、逆转肝细胞脂肪变性,一方面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起到了改善胰岛素抵抗、肝功能状况、缓解和逆转脂肪肝的作用[16,17,18,19,20]。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由于多药的应用,我国又多加用中成药对患者进行降糖和并发症的辅助治疗,这些药物的复杂复合作用并未研究透彻,所以亦不能排除本研究中未列入药物及指标对患者用药后的影响。另外,国内外对肝功能损伤患者应用利拉鲁肽的研究还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8.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八
【关键词】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血糖;血脂;体重指数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63-02
糖尿病(DM)是以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性疾病,与肿瘤、心血管病合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糖尿病辩证分型分布规律相当复杂,对糖尿病临床治疗缺乏指导意义。本文以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体检者为参考物,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辩证分型与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旨在为2型糖尿病(T2DM)辩证施治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2009年3月-2011年4月156例T2DM早期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诊断标准,其中男性84例,女性72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2.84±8.52)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3.42±1.12)年;1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6例合并心血管病变,5例合并脑血管病变;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5.26±6.85)岁。
1.2 中医辩证分型:参照《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3],中医辩证分型选择阴虚热盛证或气阴两虚证二组患者,其中阴虚热盛证62例,气阴两虚证9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156例T2DM患者中医辩证分型基线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
(n)性别
(男/女)平均年龄
(岁)平均病程
(年)阴虚热盛证型6234/2852.68±8.753.38±1.65气阴两虚证型9454/4052.94±7.683.45±1.74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BMI(体重指数)、FBG(空腹血糖)、PBG(餐后血糖)、TC(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数据。
1.4 测定方法:血糖、血脂采用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体重指数(BMI)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用体重除身高的平方计算所得。
1.5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结果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组间定性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体重指数比较:与健康体检组比较,阴虚热盛证型男、女体重指数明显下降(P<0.05),气阴两虚证型男、女体重指数明显增加(P<0.05);阴虚热盛证型与气阴两虚证型比较,男、女体重指数差异有显著性特征(P<0.05)。如表2所示。
表2 阴虚热盛证、气有两虚证与健康组
体重指数的比较(X±s)
9.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 2 篇九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四种慢性疾病之一的糖尿病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1.2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约2000万。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并发症较多,因此成为致死率仅次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第3号杀手。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糖尿病的宝贵理论和方法,但运用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精神开展中医糖尿病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医学较为成熟的糖尿病教育方法相比,中医糖尿病教育未形成一整套规范化教育方式,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著,但我们可以根据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来探讨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
1中医饮食疗法的教育
消渴病的发病与饮食失调有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不仅可致消化不良,食积日久还可郁而化热,聚湿生痰,甚至影响气血流通,成为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的因素。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既可使患者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提供全天基本能量消耗而又不增加胰岛B细胞的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石:“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篇》记载:“酒而无节,酷嗜炙搏......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所以,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教育患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1.1饮食规律定时一定量饮食,可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这两种情况都是饮食所忌。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指导病人及家属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自己的理想体重,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工作性质及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掌握每日总热量的计算方法,根据饮食习惯具体量化饮食标准,保证有利于血糖控制,又不至于营养不良,可多吃些粗粮、麦皮制品、绿叶蔬菜、无糖水果或低糖瓜果。目的在于维持标准体重,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和降低高血压。
1.2合理搭配给予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粮食、肉类、蔬菜、果品等合理搭配,才能更好地补益精气血津液。
1.3谨和五味不同的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正确服食五味,可以增补相应的五脏之气,五味偏嗜,五脏营养失调,阴阳失衡,就会发生疾病。
1.4饮食清淡糖尿病患者饮食更宜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等。
另外,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采用易懂易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控制应做到“三定”,即定量、定时、定餐次。据患者不同情况对患者的饮食指导细化、通俗化、具体化。对饮食控制采取大致估算加自我感觉的方法,制订饮食的原则。
2中医运动疗法的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国家。早在1300年前,著名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糖尿病饭前“先行一百一十步,多者千余步,然后食之”。唐代医家工熹提出:糖尿病人应“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并指出“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并不能强所不能堪耳”。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医对运动的时间、程度和方法有独到的认识。2.1运动有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患者一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2.2运动有度运动要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健身时一不可过劳,否则会损伤脏腑精气,诱发疾病。适度的活动对防治糖尿病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消渴病的运动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特别是对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2.3运动多样在运动形式上可多种多样,通常采用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等传统健身法,这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以及相应的导引、行气、存思、内丹技术,建立的“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协调身心的演练功法。通过运动健身法可以舒筋通络,形神兼备;调和气血,充实脏腑,壮内以
强外;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也可采用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方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一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体重;使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得到改善,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应激状态,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3中医心理疗法的教育
《临床指南医案·二消》中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发病,均十分注重精神因素。《儒门事亲·二消论》:“消渴者„„狂乱精神,过违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医宗己任篇·消症》:“消之为病,源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情志过极,心理活动变化过度可以致气血功能紊乱,使人体阴阳失衡。长期的情志不遂是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现代医学亦认为精神波动易致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导致血糖升高、血管收缩。因此,消渴病高发人群和消渴患者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有家族倾向的人群和肥胖超重的糖尿病高发人群,要正确对待疾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首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既不要忽视本病的发生、发展,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而焦虑不安,应增强治疗信心。其次应该避免精神紧张,自我克制,喜怒哀乐要有节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刺激和过度兴奋因素,保持平静。
4中医治疗的误区
中医药治疗可以调节和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环境,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口渴、疲劳乏力、腰酸腿疼、头晕眼花等临床症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通过中医药的补益调节疗法,能减轻或避免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降糖西药引起的肝、肾损害及其他毒副作用,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肝、肾功能;配合传统的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膏药、药浴、保健气功、药膳食疗等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能延缓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产生,使糖尿病患者健康长寿。但市场上一些所谓糖尿病保健食品并没有临床认证,打着纯中药制剂的旗
号,添加了西药的成分,且对药品成分却不按规定进行说明,这样的保健食品患者服用后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更大。所以患者在选择类似产品的时候需小心谨慎。
10.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十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肥胖 体重指数
病历资料
患者,男,52岁。发现蛋白尿9年,于2004年10月28日入院。9年前患者体检时发现尿常规蛋白(+),无腰痛水肿及肉眼血尿,未予系统诊治。4年前出现血压升高,最高血压200/120mmHg,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高血压病”,口服“雅施达”、“苏适”、“舒降之”等药物,具体剂量不详,平素血压维持在130/90mmHg左右。病程中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12年前开始肥胖,最高體重100kg。查:血压120/80mmHg,颜面及眼睑无水肿,咽不赤,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分,节律规整,心音顿,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各输尿管压痛点压痛(-),双肾区扣击痛(-)。双下肢无水肿。体重指数31kg/m2。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空腹血糖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血脂TG 1.72mmol/L,TC 5.18mmol/L,HDL 1.03mmol/L,LDL 4.02mmol/L,肝功、肾功及血电解质正常,糖化血红蛋白10.14%,空腹血浆胰岛素3.1uIU/ml,餐后2小时血浆胰岛素16.9μIU/ml,IAA(-),ICA(-),GAD<1.05,INS-Ab(-),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10.2g/L,IgA 2.62g/L,IgM 0.97g/L,肾素2.73ng/ml,血管紧张素77.82pg/ml,卧位醛固酮87.8pg/ml,立位醛固酮144.2pg/ml,卧位皮质醇10.48μg/dl,立位皮质醇14.86μg/dl,尿常规Pro(+),尿微量白蛋白1368mg/gcr,尿α1微球蛋白14.4mg/gcr。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心肌劳损,心彩超示心脏结构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肝脏表面光滑,实质回声细密增强,网络欠清,提示脂肪肝。左肾10.5cm2×4.6cm2,右肾10.2cm2×4.5cm2,双肾结构未见异常。肾图提示双肾功能正常,上尿路排泄通畅,双肾有效血流量正常。综上,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肾小动脉硬化,糖耐量异常,脂肪肝。治疗上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有氧健身运动,洛活喜2.5mg,1次/日口服,依苏5mg,1次/日口服。1.5年后,即2006年3月28日门诊复查,血压110/70mmHg,心肺腹无异常,体重指数23.8kg/m2。血常规正常,空腹血糖7.4mmol/L,血脂,肝功,肾功及血电解质正常,尿常规Pro(+),尿微量白蛋白376.88mg/gcr,尿α1微球蛋白0.35mg/gcr。
讨 论
2002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提出了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即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1]。而本例患者在2004年入院时体重指数31kg/m2,达到肥胖的诊断标准。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中几个主要成分的患病率分别为:肥胖38.6%,高血压34.0%,低HDL-C血症37.1%,高甘油三酯血症30.0%,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12.6%。ATP-Ⅲ也认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升高主要是因为肥胖的流行,并将腹型肥胖列为其诊断标准的首位[2]。
分析其尿微量蛋白改善的原因:①体重减轻,在以前的横断面调查中发现肥胖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非肥胖者[3],本例患者当体重减轻之后,尿微量白蛋白确实得到改善。②患者血压控制得一直比较理想,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产生微量白蛋白尿,而本例患者血压比较平稳,这也是尿微量白蛋白没有增加的一个原因。③体重减轻之后,血脂恢复正常,减轻了肾脏的脂毒性作用。④患者空腹血糖升高仅0.5mmol/L,血糖波动不大,因此没有造成明显的肾脏损害。
本例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降低体重,预防或延缓了肾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遗憾的是,该例患者没有接受肾脏病理检查,所以我们没有形态学的资料做进一步讨论,但这个患者还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蓝图。
参考文献
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2 祝之明,主编.代谢综合征病因探索与临床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55-367.
11.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本院有完整建档的GDM孕妇30例和正常孕妇60例。90例孕妇均为居住本地3年以上、足月分娩、新生儿无出生缺陷, 并有完整的早、中及晚孕期检查及分娩信息。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1.2 诊断及检测方法
GDM诊断方法[3]:在28周使用75g糖耐量试验, 若空腹血糖≥5.1mmol/L, 1h血糖≥10.0mmol/L, 2h血糖≥8.5mmol/L中任1项超标即为GDM;巨大儿诊断标准[3]:足月新生儿≥4 000g;孕前体重分类法参考《成人体重判定》[4] (第1版) :BMI<18.5为低体重, 18.5~23.9为标准体重, ≥24及≥28分别为超重和肥胖, 因本资料中肥胖例数较少, 故将超重和肥胖合并计算;体重增幅 (kg) :24周、28周及分娩前的体重增幅分别为后一观察时点减前一个时点, 整个孕期的体重增幅为分娩前体重减去孕前体重;在早孕 (<12+6周) 及28周抽取孕妇空腹静脉血2ml, 应用生化法检测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单位均为mmol/L, 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GDM和巨大儿与血脂的关系使用偏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中位和四分位数表示[M (P25, P75) ], 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对风险用比值比OR (95%CI) 表示;使用ROC曲线和Yuden指数确定预防GDM的适宜水平。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孕前低体重、标准体重、超重和肥胖在GDM组中分别有7例 (23.3%) 、12例 (40.0%) 、11例 (36.7%) , 在对照组中有8例 (13.3%) 、44例 (73.3%) 、8例 (13.3%) ,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9.929, P=0.007) 。孕前低体重、孕前超重和肥胖者发生GDM的OR (95%CI) 分别为3.2 (1.0~10.6) 、5.0 (1.7~15.3) 。巨大儿在GDM组中有7例 (23.3%) , 对照组中有3例 (5.0%) , 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孕前体重超重、GDM孕妇中发生巨大儿的OR (95%CI) 分别为2.7 (0.7~11.4) 、5.8 (1.4~24.3) 。孕期体重增长的情况见表2。
控制年龄、各期体重和身高因素后, GDM与早孕期和28周的甘油三酯呈正相关性 (r=0.275和0.325, P=0.018和0.005) , 与早孕期及28周TC/HDL无相关性 (r=0.200和0.184, P=0.090和0.119) , 巨大儿与28周总胆固醇和28周甘油三酯有正相关性 (r=0.238和0.286, P=0.042、0.014和0.032) 。早孕期和28周的血脂比较情况见表3。
使用ROC曲线和Yuden指数确定预防GDM的甘油三酯适宜水平 (图1) , 在早孕期为1.1mmol/L, 在28周时为1.9mmol/L,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和0.733, 95%置信区间分别为 (0.59~0.82) 和 (0.62~0.84) , P=0.002和0.001。
3 讨论
孕前肥胖是独立的GDM风险因素, BMI≥30的孕妇发生GDM的OR为2.78[5], 本资料中, 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发生GDM较正常孕妇高, 孕前超重和肥胖者合并后发生GDM的OR (95%CI) 5.0 (1.7~15.3) , 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孕前低体重发生GDM的OR (95%CI) 3.2 (1.0~10.6) , 可能与孕妇的营养认知较低, 没能掌握相关知识, 导致膳食摄入过度有关[6], 在这一人群中倡导合理膳食结构, 避免不当的营养追赶是重要的。GDM孕妇在28周后的体重增幅明显较正常孕妇为低, 这与日常开展的糖尿病教育及干预有效相关, 但28周前两者的增幅没有差异, 提示孕早中期无差别的体重增长也许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应将有效的体重管理在孕前及早孕期即时传递给备孕者及孕妇。
妊娠期血脂与非孕期不同, 为适应母儿营养需求, 糖脂代谢显著改变, 血脂水平会随着孕周的进展而逐渐升高, 且以甘油三酯为主, 是妊娠期的重要生理改变[7]。这一变化不但与孕前体质指数相关, 也与年龄相关[8], 适龄妊娠与高龄妊娠有所不同, 后者会增加血脂异常发生的风险[9]。GDM孕妇在不同孕周的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孕妇[10], 在孕早中期可能已存在更早期、更明显的脂代谢紊乱[7], 本资料亦支持此观点, 根据ROC曲线和最佳预测值推算预防GDM的甘油三酯适宜水平, 在早孕期为1.1mmol/L, 在28周时为1.9mmol/L, 在孕早中期监测血脂水平, 根据血糖血脂和体重现状及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运动处方, 可减少GDM的发生, 防治其可能带来的母婴不良结局。
综上所述, 孕前体重异常是GDM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幅, 在孕早中期及时监测血脂变化, 尤其甘油三酯的调节, 将有利于孕期保健, 防止GDM发生。
摘要:目的:观察孕妇体重、血脂与妊娠期糖尿病 (GDM) 和巨大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有完整资料的GDM孕妇30例和正常孕妇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GDM组和对照组孕前体重、血脂、体重增幅以及巨大儿发生的情况。结果: (1) 孕前低体重、孕前超重和肥胖者发生GDM的OR (95%CI) 分别为3.2 (1.010.6) 、5.0 (1.715.3) ; (2) GDM与早孕期和28周的甘油三酯呈正相关性 (r=0.275和0.325, P=0.018和0.005) ; (3) 预防GDM的甘油三酯适宜水平, 在早孕期为1.1mmol/L, 在28周时为1.9mmol/L。结论:孕前体重异常是GDM发生的高风险因素;预防GDM应重在孕前;根据孕期适宜的甘油三酯水平指导体重增幅也许是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血脂,体重,病例对照
参考文献
[1]陈郁钢, 沈菊英, 贾彤.应用6种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回顾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8) :2399-2401, 2407.
[2]Ryckman KK, Spracklen CN, Smith CJ, et al.Maternal lipid levels during pregnancy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JOG, 2015, 122 (5) :643-651.
[3]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人体重判定〔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5]Shin D, Song WO.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gestational diabetes, preterm labor, and small-and large-for-gestational-age infants〔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5, 28 (14) :1679-1686.
[6]耿霞, 赵君利.营养认知行对孕妇体重、血脂、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3) :267-269.
[7]王敏, 吴晓华, 辛静, 等.正常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特点〔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20 (9) :66-68.
[8]曹芳, 虞斌, 朱自强, 等.孕期血脂参考值范围对妊娠糖尿病孕妇血脂评估的意义〔J〕.重庆医学, 2013, 42 (21) :2470-2472, 2475.
[9]王箭, 郭进强, 崔俊英, 等.孕妇的年龄和孕前体质指数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 2014, 14 (3) :286-289.
12.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T2DM患者80例, 其中男41例, 女39例, 年龄52~75岁, 平均 (62.3±3.7) 岁;病程5个月~9年, 平均 (4.2±1.4) 年。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科学会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空腹血糖 (FPG) >7.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 (2 h PG) >11.1 mmol/L, 空腹C-肽0.58~2.43μg/L;经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指数 (BMI) 20.5~47.2 kg/m2。合并症:高血压症14例 (血压140~200/90~120 mm Hg) , 轻中度眼底病变11例, 周围神经病变7例, 心血管病变6例, 肾病Ⅲ期 (尿微量蛋白>200 mg/L) 4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型 (15例) 、气阴两虚型 (16例) 、湿热困脾型 (25例) 、阴虚热盛型 (24例) , 全部患者均无心脑肝肾严重病变、感染、手术、精神疾患、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 四型患者的合并症、疾病严重程度、平均年龄、病程、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困脾型、阴虚热盛型四类, 记录患者的各项临床体质及症状, 记录脉象、舌象, 根据临床特征轻重、有无进行分级量化计分, 检测所有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血脂、体质量指数 (BMI) , 评估四类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血胰岛素水平、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
体质量指数 (BMI) :过轻:BMI<18.5 kg/m2;正常:BMI为18.5~24.99 kg/m2;过重:BMI为25~28 kg/m2;肥胖:BMI为28~32 kg/m2;非常肥胖:BMI>32 kg/m2。成人空腹基础胰岛素>20μU/ml为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满足下列4条中1条或1条以上即可。总胆固醇:>5.17 mmol/L;甘油三酯:>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男性>1.15 mmol/L;女性>1.55 mmol/L[4]。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系统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型患者高胰岛素血症情况比较
四型间的高胰岛素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7.91, P<0.01) , 其中湿热困脾型高胰岛素血症比例最高, 见表1。
2.2 四型患者血脂异常情况比较
四型间的血脂异常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6.05, P<0.01) , 其中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比例最高, 见表2。
2.3 四型患者BMI指数情况比较
四型间的肥胖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7.68, P<0.01) , 其中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比例最高, 见表3。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 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 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 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5]。但到后期仍有一些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患者多肥胖, 因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 但相对患者的高血糖而言, 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6]。传统医学认为, 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 主要病变部位在肾、胃、肺等部位, 病机关键为亏耗阴津, 燥热偏盛[7], 消渴日久, 则阴损及阳, 热灼津亏血瘀, 而致气阴两伤, 阴阳俱虚, 络脉瘀阻, 经脉失养, 气血逆乱, 脏腑器官受损, 除“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外, 可出现多个脏器的损害, 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性病变等并发情况[8]。有研究指出, 2型糖尿病的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血胰岛素水平、体质量指数等临床指标密切相关,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 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血胰岛素、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已成为医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9]。
本研究探析2型糖尿病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血胰岛素、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四型间的高胰岛素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湿热困脾型高胰岛素血症比例最高;四型间的血脂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比例最高;四型间的肥胖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李红等[10]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其中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比例最高, 与李红等[10]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湿热蕴结中焦, 纳运失司, 升降失常, 故脘腹痞闷, 纳呆呕恶;热势急迫, 且湿又为阴邪, 易阻气机, 湿性重着, 脾为湿困, 流注肢体, 故肢体困重, 体质量指数升高, 湿遏热伏, 郁蒸于内;此型患者外周器官增加了其对糖的利用, 可控制胰岛素敏感性。综上所述,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血脂水平、血胰岛素水平、体质量指数差异显著, 其中湿热困脾型最明显, 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研究基础。
摘要: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血胰岛素水平、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2型糖尿病患者80例,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型 (15例) 、气阴两虚型 (16例) 、湿热困脾型 (25例) 、阴虚热盛型 (24例) , 评估各型体质量指数, 检测四型的血脂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评估四类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血胰岛素水平、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四型间的高胰岛素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湿热困脾型高胰岛素血症比例最高;四型间的血脂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比例最高;四型间的肥胖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湿热困脾型血脂异常比例最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血脂水平、血胰岛素水平、体质量指数差异显著, 其中湿热困脾型最明显, 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血脂,胰岛素水平,体质量指数,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
参考文献
[1]申涛, 黄晓华, 欧亚龙, 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3) :173-174.
[2]孙道崎, 黄德芳, 曹宏.2型糖尿病患者证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2) :702-703.
[3]陆小强, 周夫, 梁敏青, 等.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3) :156-157.
[4]刘淼, 王学美.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生存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17 (2) :154-158.
[5]刘怀珍, 吴守锋, 谈佳佳.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5) :122-124.
[6]王智明, 周传礼, 左文标.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敏感性等多指标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6 (z1) :178-179.
[7]沈秀辉.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4) :216-217.
[8]陆向然, 卞肖玲, 张寿清.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5) :289-291.
[9]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消渴丸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2例[C].中国第三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高级论坛论文集, 2009, 12 (1) :214-215.
13.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十三
【关键词】 PDCA循环;2型糖尿病;血糖
【中国分类号】 R6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08-01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四个步骤。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药物调整、运动和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简单的管理方式必然顾此失彼,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影响患者的预后。我们将PDCA循环引入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按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来管理糖尿病患者。对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9月住院及门诊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PDCA循环管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计划阶段
1.1 设定血糖控制目标 降糖治疗强调个体化,对不同的病人根据其血糖控制的风险与获益、成本与效益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制定降糖目标[1]。⑴对于年轻、病程较短、低血糖风险小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6%;⑵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6.5%;⑶对已在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极高危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7.5%;⑷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7%,对高龄(>80岁)、并发症或伴发疾病严重、预期寿命短、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HbA1c的目标值可进一步放宽,但不超过9%。
1.2 制定降血糖方案 要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包括饮食、运动、用药及血糖监测在内的治疗方案。
(1) 制定饮食方案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患者每日所需要的热卡,成人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的总热卡[2]:休息状态下为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者为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者为35~40千卡,重体力劳动者为40千卡以上。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脂肪约占总热量的20%~25%。根据患者的总热卡量,结合营养成份比例制定出具体的饮食谱。
(2) 制定运动方案 运动治疗是指除了围绕生存、生活、工作的基本活动之外而特意设计的运动。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的摄取和糖的无氧酵解有利于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脂质代谢等益处[3]。但运动也有潜在的危险性,不恰当的运动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制定运动治疗方案时要个体化。对于无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以运动时脉率=170-年龄(岁)即可;对于存在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从微强度开始逐渐适应增强,以不产生不适感为限。
(3) 制定用药方案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用药方案的选择是血糖控制的好坏的关键,用药方案的制定一定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为分单纯口服治疗方案、口服药加胰岛素治疗方案及胰岛素治疗方案。用药方案根据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
(4) 制定血糖监测方案 血糖监测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和评估治疗效果。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周测1~2次血糖;血糖控制差者,每天测2~3次;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需要调整剂量的患者,每天测7次。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3 制定体重控制目标 体重控制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内容之一。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一重要原因。体重的控制对血糖的控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肥胖者的体重控制目标采取分级逐步设立的原则,即以标准体重为最终目标,对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进行分级设立目标值,逐步将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消瘦者将体重目标设置在标准体重下限,在适当控制的情况下缓慢使体重达标。
1.4 制定随访计划 血糖控制差者,每周随访一次;血糖控制尚可者,每2周随访一次;血糖控制稳定者每月随访一次。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随访时要填写随访记录,注明下次随访时间。
2 执行阶段
指导患者按制定的计划严格执行。门诊病人,由医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培训,并督促其执行计划。住院病人,医生将计划内容记录到病历中,由护士和病人共同执行,医生每日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属于强化执行并培训病人及家属。住院病人出院后转为门诊病人管理。培训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计划内容、计划执行方法和步骤,努力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3 随访检查阶段
随访检查内容包括:⑴血糖控制情况;⑵降糖方案的执行情况;⑶饮食控制情况;⑷运动强度及体重控制情况;⑸低血糖发生情况;⑹其他特殊事件。
4 反馈处理阶段
根据随访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认真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患者的诊治方案进行适当修改,对患者认真执行、取得实效的地方进行肯定。修正方案后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5 小结
PDCA循环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对管理的事件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更适合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的管理。根据PDCA循环的要求,严格执行每一个步骤,能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能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血糖的控制率。管理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患者血糖及各种危险因素的良好控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也明显优于单纯的增加药物。使用PDCA循环来管理糖尿病是一个可行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曹明明,童南伟.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2):113-115.
[2] 廖二元,赵楚生,主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58-1461
[3] 许曼英,陆广华,陈名道,主编. 糖尿病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63-273.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推荐阅读:
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08-31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计划07-10
糖尿病自我管理资料12-14
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09-29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查房06-13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查房09-23
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01-10
妊娠糖尿病的健康教育08-14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处方10-27
患者跌倒、坠床的预防管理制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