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心路分析

2024-07-09

汪精卫心路分析(15篇)

1.汪精卫心路分析 篇一

汪精卫诗词大全

1.《挫骨扬灰辞》

年代:近代 作者: 汪精卫

我今挫其骨,又复扬其灰。

一生被尔误,一恨何如兹!对镜照端倪,原来皮相寄存之。

眼中生万象,受思判云泥。

足下世间路,骨生血肉肌。

春来荣万物,秋去枯于斯。

此物原来非不朽,亦随形态转轮司。

春秋荣枯异,生死换他衣。

是衣敝矣皆可弃,萌新敝旧实相欺。

衣中着竖子,竖子被尔误成痴!衣中着道义,所欲随心子仲尼!堪笑此衣吾假耳,却不知此物本可相剥离!我来之时赤裸裸,今亦不愿挂一丝。

着衣已久矣!每不能合于寒暑变相移。

吾二自然矣!只缘贪恋此囊皮。

此皮无甚好,我意已觉知。

夺此世间器,还他清净枝。

是以扬灰挫其骨,是以灭迹毁其尸。

尸迹尽皆去,吾亦不居骨和灰!

2.《自叹》

年代:近代 作者: 汪精卫

兴至哉,一灯一火一楼台。

醉里春秋多挂碍,少酒难开。

看天地总无奈,趋不尽的名利客,一梦淡抒怀。

天外来我,我来天外。

3.《自苦》

年代:近代 作者: 汪精卫

恰一似这鸳鸯分散那同时伴,恰一似这比目鱼捅残了一只眼,恰一似那大风卷走了同心扇,恰一似那冰雹打碎了并蒂莲。

前本不着村,后本不着店,直揣就情字匆匆急路上赶。

4.《呈月》

年代:近代 作者: 汪精卫

掀翻了这名上纱,捣碎了那利下瓦,我这里风中来去由自家。

相思里懒将那情字儿挂,就无心也不怕。

梦里春秋,今古闲话,究真地里都是假。

你就说我拖沓,你就笑我泼洒,且借着那芒杖儿挑着月天大地大。

5.《世情》

年代:近代 作者: 汪精卫

有花凭插,装一个少庄家。

笑时人触须大,炎凉下面说闲话。

有油水喜上眉头,无毛血皮都拉下,下石落井再回头耍。

你哪里去怪他,你哪里去怨他,也只细数着当个虫儿骂。

6.《被逮口占》

年代:近代 作者: 汪精卫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2.汪精卫心路分析 篇二

“莱辛70年代以后的小说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都有了重大的变化,文中神秘怪异和悲观失望的情绪比较浓郁。小说虽然仍是以女性生活题材为主,但主人公不再是充满激情的年轻女性,而是步入中年的妇女对生活和婚姻的反思。”[2]《天黑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创作于1973年,作为转型后的一部代表性作品。《纽约时报》称《天黑前的夏天》不仅是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天黑前的夏天》主要讲述45岁的家庭主妇凯特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小说情节简单,但是叙述角度多变,文字极具穿透力。本文从女主人公的心理角度出发,用分析心理学对女主角的自我探索、自我治愈进行解读。

1 凯特的精神危机

25年来凯特·布朗太太为了操持家务自我牺牲,努力维持着温柔可爱、中产阶级完美家庭主妇的形象。然而45岁这年的夏天,凯特忽然发现自己成了丈夫孩子不再需要的多余人物。虽然自己将为一国际组织担任翻译,但是丈夫坚持将房屋出租,凯特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在她心目中构建的“完美”家庭开始坍塌,离开了家的庇护凯特的精神世界也面临严重的危机。探究凯特本人形象,以分析精神危机的根源。

1.1 戴着人格面具生活

小说中的女主角凯特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总是戴着人格面具,小心翼翼的生活。在家庭中,凯特一直都在委屈自己,将家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甚至于自己的服装都是一味迎合子女、丈夫对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包装成别人心目中理想状态。面对丈夫的外遇,危机四伏的婚姻问题,凯特总是努力维持着体面的婚姻。回答年轻女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斜靠着椅子,垂下嘲讽的双眼,说上两句:年轻的时候,遇到这种事儿,都爱小题大做,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在真正的婚姻中,一点儿都不重要!”[3:12]在他人看来幸福的婚姻却是用无边的痛苦换取的极小的快乐。凯特一直戴着人格面具生活,对待内心的自我,也总是选择无视、逃避的态度。荣格认为,“从分析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的是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persona”一词源于演员所戴的面具,用来表示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本人,或者说,完美的人格面具,并非就是完美真实本来的自己。”[4:69]当人格面具的形象与真实形象相去甚远时,或本身的形象受到压抑时,便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问题。与人格面具相伴的一个概念便是阴影。

1.2 挥之不去的阴影

丈夫的外遇给凯特的婚姻世界造成了粉碎性的骨折,也给她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从各个方面都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打定主意要经历数不清,从概念上来说属于不负责任的‘外遇’而他搞外遇的唯一目的就是性。”[3:60]丈夫的行为与她的价值观念完全相悖,凯特觉得自身价值受到了践踏。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婚姻中的伴侣意味着只能将自己的调温器对准一个方向。这些年来,外遇以及衍生的痛苦一直守候着她,只是她不允许自己接触它。这个夏天离开了家里,凯特来到国际食品组织做翻译,忙碌的工作并没有使她忘记内心的阴影。在优越的工作环境下,凯特所能想到的是,到处是俯拾即是的性,顺其自然的外遇,简简单单,毫不神秘。丈夫外遇的阴影,凯特尽量不去碰及,但它却像梦魇一样纠缠着凯特。不仅是丈夫的不忠,三年前小儿子蒂姆的一次对母亲的吼叫事件,也让凯特耿耿于怀。蒂姆控诉自己的母亲对他管的太严,已经快窒息了。此后,凯特觉得“她自己像个老保姆替家人忙碌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让人受不了。”[3:88]蒂姆吼叫事件不久,凯特便独自离开家看望老朋友。本以为自己在外面久一点,家里的模式就会被打破,牢笼会被打开,然而回到家后,她还是能看见这个被儿子大喊大叫喝斥的操心女子。

荣格用阴影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数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我们倾向于掩饰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为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4:69]阴影如影随形,象病魔一样困扰着凯特。当她离开家,没有家务活,没有家人去照顾,凯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内心的波澜起伏。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简直像个神经错乱的女子。凯特一直以幸福完美的家庭主妇形象自我定位,这些只是表象,然而凯特却是面临着部分中年女性的共同问题:岌岌可危的婚姻,与孩子之间难以解决的代沟,不被重视的自身价值。

1.3 受母性情结控制

除了人格面具和阴影,母性情结也是造成女主角凯特精神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情结作为分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荣格挑战弗洛伊德德依据。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忠实道路;荣格则认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荣格认为,情结是一种心象和意象的集合,其中具有一个源自原型的核心,并且具有特别的情绪基调。情结在无意识中形成与积累,当它膨胀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机会发作而表现为完美人格与自我的‘代替主角’。一旦情结被触发而产生作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情结总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感情强度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

离开家庭,来到国际食品组织工作的凯特,依然改变不了这一根深蒂固的母性情结、受母性情结控制。她已经习惯了这个角色,除了提供无限的安慰,温暖和同情之外,她已经转不了型了。这二十多年来她像台机器,被设定的功能就是为人妻为人母。行为处事,接人待物总是以母亲的角色要求自己,因此被选为“会议代表的妈妈”。“见人遇到一点儿小麻烦就滥施同情的鹦鹉”[3:28]当工作结束的时候,必然会再次感到不再被需要的无奈甚至恐慌。在凯特的内心也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她讨厌自己对爱和给予的需要,称自己为小狗与奴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但是情结拥有我们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病症。凯特习惯的受母性情结左右,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必然不会像孩童时期那样,需要甚至依赖母亲。正常的人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结,渐渐转换自己的角色,然而对凯特来说却是很困难的事情。这样情结便控制了凯特,发挥着负面的作用。人生中的所需要的过渡时期,对于凯特是无法翻越的高山。失落、无助、受伤的情绪紧紧压着凯特,让她不能呼吸。

2 面对阴影,黑暗中求索

2.1 与阴影交锋,彻底病倒

在婚后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凯特一直背叛真实的自我,不敢去面对内心的伤口与恐惧。在这个夏天之旅刚开始,凯特企图用工作让自己忙碌,没有时间去思考。由于害怕自己一个人在伦敦独处,选择和情人杰弗里一起去西班牙旅游。西班牙之旅,杰弗里始料未及的疾病,周围充满敌意的眼光都没有使凯特达到想要的身心上的欢愉。相反的她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糟糕的处境。渐渐的凯特也病了,并回到了伦敦。由于自己的家已经出租给了别人,她只能住在酒店里。虽然享受着可遇不可求,花巨资才能获得的关心,但是凯特精神彻底崩溃了。

2.2 心灵上的引导

1)卸下人格面具。在酒店病了大半个月的凯特,瘦骨嶙峋、面色蜡黄,已经不再是以前美丽温柔的布朗太太了。进而意识到支撑她一生全靠一种隐形液体。走在街上,发现世界都改变了,自己成了隐形人。企图回到自己的家,探望一下周围的邻居,却发现天天与她见面的邻居都不认识她了。令凯特感到更加讽刺的是,唯一能认出她的却是邻居家的小狗。病中的凯特努力回归正常生活,去观赏戏剧。此时的凯特不同于以往,她是以真实的自我出现在这一公共场合,没有漂亮衣服的装饰,内心伤痕累累、不堪一击。发现自己与剧院高雅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她渐渐清晰的认识到大家都是戴着面具的动物:满场的动物用精致的衣服与宝石装扮自己。戏剧结束后,全体起立鼓掌,这一行为并不是完全对台上表演的肯定。它独立于台上表演,而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大家确认自我的仪式。凯特意识到自己对友谊、关系、对人的认识都是如此肤浅,如此容易被否决。

在同居伙伴莫林的帮助下,凯特得以凤凰涅槃,在外表的包装下凯特再次得到他人的关注。她反复试验,穿着不同的衣服走在路上。同一个人穿不同的衣服,别人只会因为衣服的不同去决定关注与否、对待的态度。凯特终于明白自己一直活在面具之下,美丽的服饰、时尚的发型等等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然而真实的自我却被掩盖了。因此凯特决定不必再为了取悦他人而无视真实的自我。

2)摆脱母性情结。曾经的凯特像太阳一样向四周释放着阳光,然而太阳终究也有枯竭的一天。病后的凯特,由母性情结走向另一个极端。摆脱了母性情结更像一个无理取闹的小孩,变得特别幼稚,急需别人的关心。别人对她视而不见,她便怒不可遏、失去理智。在饭店吃饭,甚至像小孩一样故意打翻水,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每份强烈的感情都可能化为小小的冲动,一件小事儿都能令她火冒三丈。在婚后的日子里,一直以家人为中心,鞍前马后的无私服务,忽视了自己的需要。在莫林身上,凯特发现了自己业已失去的东西:自己的需求。反省自己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摩擦,特别是小儿子蒂姆的对她的一次大爆发,凯特渐渐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自我的空间,而不是全方位的“戒备”。当与家人出现矛盾的时候,问题不在于他们会如何改变,而是他们根本不会改变。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如何去接受和适应。十月份,家人都陆续返回家中,凯特没有选择立即回家,马上做回布朗太太,而是将他们的需要搁置一边。她以前的生活继续,而她却不在那里。她选择继续待在莫林的公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自己的海狮之梦。

凯特心理的改变、心灵上的指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同居室友莫林交谈、倾诉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贯穿整本小说的海豹之梦。

倾诉为心理分析的一个重要阶段。荣格认为隐藏意味着压抑,意味不能分享,于是导致了个体和整体的分化和异化。“一个与熟人分享的秘密有着很大的好处,但一个纯粹私人的秘密却有着破坏性的后果。它就像一种罪恶感一样把它那不幸的拥有者同其同胞们的联络割裂开来。”[9]倾诉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出压抑的内容,降低阴影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莫林的倾诉交流过程中,凯特也开始理清自己的心绪,正视自己以及与丈夫、子女的关系。面对莫林凯特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不再戴有面具。对待莫林的态度,不会像对待他人一样“理性”,说些不偏不倚、无关痛痒的漂亮话,而是与她用心的交流。在她们的交流中凯特意识到这次夏天之旅,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机会自由自在一个人;当莫林问她做过什么工作,她吃惊的发现原来自己除了对家庭,对其他人,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也认识到自己的成熟,自己的阅历不能给莫林任何建议。成熟与想做自己毫无关系。她向莫林倾诉着她和家人的关系以及将有的变化:“我好像把自己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分给家人,这块个蒂姆,那块给迈克尔,这块给艾琳,等等等等。或者说,以前是这样分配的。过去都是。都结束了。”[3:236]

莱辛认为:“在我们深处的那个无意识的艺术家,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个体。只要给予一些象征,梦就能够对某个人的一生下定义并且也能预示我们将来的事。”[5]为了表现凯特的心路历程,莱辛不惜笔墨多次描写凯特的梦。小说中多次提到有关海豹的梦境。梦境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女主人公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正如凯特自己认为的那样,她的梦像一个胎儿,在白天汲取养分。在梦中,凯特看见一只身上有不少伤疤的海豹躺在岩石上,皮肤很干,面临死亡危险。在梦中凯特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海豹找到水源。恐惧,担心,焦虑蔓延于整个梦境。这一切都是凯特现实的反应。凯特在潜意识中明白自己压抑着自我,伤痕累累。受伤的海豹便是凯特的化身。凯特努力寻求出口却很迷茫,不知道今后生活的出路,她的迷茫就如她在梦中担心走错方向一样。

梦境对凯特的心灵引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凯特试图在梦里找到生活的答案。每一次梦都有着不同的进展,凯特在自我探求、自我治愈的过程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

在这篇小说中,除了海豹之梦,凯特还做了一个和国王跳舞的梦。梦中的国王是一种原型意象,是凯特对其丈夫形象扭曲的感觉上。荣格将他称为“阿尼姆斯”,并认为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一原型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当女性体会到自己与阿尼姆斯的真实关系时,它就不再造成困惑,而成为理智、沉着、平静和平衡之源。”[4:65]这个梦对解决凯特和她丈夫之间的婚姻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梦见在村庄里和一个年轻的国王跳舞,村民们都非常高兴她和他们的国王跳舞,因为她是国王所选择的配偶。后来国王又和其他年轻美貌的女子跳舞。梦中的凯特因不高兴而离去,这时所有的村民都追赶她,她成了他们的敌人。国王也勃然大怒,指责她缺乏宽容心和缺乏对主宰着生活的法令的理解,即:作为国王,他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和所有的女人跳舞。这是规律,她不应该不高兴。其实,这个梦中的国王实际上就是男权社会中的男人,男人可以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作为女人应该接受男人所做的一切事情,女人无权也不应该有任何不满和反抗精神,否则就会成为男权社会的敌人。在现实中,凯特一直知道丈夫迈克时有绯闻,她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这件事在她的内心深处深深地困扰着她,但她却不敢深入探究她和迈克的婚姻问题。她一直自欺欺人,反复对自己说这事是不重要的。事实上她很在乎这事,只是她不愿也不敢面对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凯特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和失意,但在梦中凯特的真实想法暴露无遗。凯特心中一直无法解决的婚姻困扰被国王一语道破,女人必须接受男人的婚外情。

莱辛认为,作家是“梦与恶梦的传统解说者”。可以说,这个噩梦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她用这个梦境不但将迈克的婚外情、凯特对婚姻和家庭成员的矛盾、凯特对爱情及亲情的渴望这些分散的线索编织在一起,而且用梦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梦成了女主人公精神分析和精神疗法的一种工具,在女主人公解决问题方面给予了很好的启迪。

3 接受自我,完成自性化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凯特已经完成了自我探索、自我治愈之旅。

凯特在公寓的最后一夜,她梦到“自己走在一片青草地上,绿意葱葱,草地上春花烂漫。她让海豹轻盈的滑入水中。”她不再替海豹担惊受怕,“她知道此刻的它生机勃勃,跟她一样,充满希望。”[3:232]她的发现,她的自我定义,这些她此时希望化为力量的东西,全都集中到一个地方,她的头发。她决定回家的时候,不做头发。面积不断扩大的花白头发仿佛在发表声明:凯特将做回真实的自己。同时她也能坦然面对自己在家中“失业”,她想到做义工,加入流动厨房组织或者重返国际食品,在家庭以外找到自我定位。经过一个夏天洗礼的凯特达到了心理分析,治愈的最终目的——自性化。安德鲁·塞缪斯认为:“自性化与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女。”[6]自性化过程即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婚姻生活就像世界上其他事物那样,不会完美无缺。故事的女主角并没有像女权主义那样冲破婚姻的束缚,打破牢笼,而是回到了家中。就像莱辛在《金色笔记》再版序言中说的:“女人们都是懦弱的,因为他们处在半奴役状态下太久了,那些准备为她们真实思想、感受和经历的抗争女性人数与那些被女人们爱着的男性相比,还实在太了。”[7]虽然观点有些悲观,但却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在莱辛看来女性们真正可以做的应该是对自身的正确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坚守。

在2000年的一次采访中,谈及她后期作品中“浪漫爱情故事”的缺失时,莱辛曾说到,“一次强烈的感情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灾难,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那样浪漫的爱一场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8]在莱辛看来,恋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在爱情中女性会不由自主为爱情为家庭付出,失去了自我。但重要的是女性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独立地生存,重新找回自我。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关注中年女性精神危机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该文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对女主角的心路历程进行探讨,分析凯特是如何面对危机,获得心灵上的指导,接受自我,完成自性化过程。并对普遍存在的中年妇女精神危机问题予以启示。

关键词:中年妇女,精神危机,自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和龙.战后英国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蒋成勇.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M].邱益鸿,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

[4]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Jonah Raskin.Doris Lessing at Stony Brook:An Interview[M].London:Flamingo,1994.

[6]Andrew Samuels.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7]DorismLessing,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Z].London:The Octa gon Press,1974.

3.甚至汪精卫…… 篇三

据说在某文物拍卖会上,汪精卫的一幅字卖了大价钱。为此很令一些先生义愤。笔者并不是如今跟得上潮流的人,为了孔方兄可以把什么都炒一炒。在目前的中国,尚有这样的认真与执着已属不易了。

但笔者想说,对于一些历史现象需要更多一些用心研究。好在历史就是历史,连人民也未必可以改写。前些年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往来书信选》,内有十来通与汪精卫往还的信件,其中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精卫致胡适的一信写到“……宁为被磔的袁崇焕,不为被迫出战的哥舒翰”一节却令人一惊。袁崇焕与哥舒翰的典故用不着再讲,联系到汪以后的行为,令人久久说不出话来。

读到此,又想起周作人“失身”的旧事。那些犹豫,是否有更深厚的内涵与更沉重的担待在其心中呢?

笔者当然不至于糊涂到只凭一封书信里的只言片语便自以为发现了历史真象。但多读一点书总是好事。汉奸叛徒的书也是书。不提“多元”也罢,毛主席不是谆谆教导我们要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么。

4.精卫填海 篇四

今天给大家讲什么故事呢?我想起来了,是精卫填海!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故事,不过,我还是要在这里讲讲这只名叫精卫并且非常坚强的小鸟,精卫填海---读后感戴程慧。精卫填海---女娃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她聪明又美丽,炎帝非常疼爱她。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向海边划去,突然,狂风大作,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在海里挣扎着,最后,还是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读后感《精卫填海---读后感戴程慧》。女娃死后,她的灵魂变成一只鸟,名叫精卫。她每天从发鸠山上挟来小树枝或者小石头之类的,丢到大海里,一天,大海问:“你为什么把这些东西丢进海里呢”?“因为我恨你,你夺去了我的生命,就会夺去更多无辜的生命,所以,我要填平你。”大海听完,嘲笑着说:“哼,想填平我?下辈子吧!”精卫却依然坚持不懈的填着大海。现在,精卫和海燕的孩子还在继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强!即使你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要坚强面对,一脸灿烂笑容去面对!

5.精卫填海作文 篇五

突然,从海里冲出一只神鸟。看着好神鸟!只见它头上有几根彩冠立在脑袋上。五彩缤纷的翅膀,不停地扑哧着。几缕蓝色又似凤凰的尾巴,飘逸在空中。定睛一看,原来是女娃!此时的她名精卫。自打她沉入这海中,她的手化做翅膀;她的身子化作鸟身;她的头化作鸟头;她的头发化作彩冠;她的双脚化作蓝尾。这不满二十岁的岁月,她不满啊!但是又能怎样呢?于是乎,她化作一只神鸟,誓死要将这海填满,目的就是不让其他少女再像她一样落入水中。

于是,精卫飞着飞着看见一堆石头,它就用嘴衔着这一颗石头,飞往大海,再将石头抛入海中。但是不够,这一颗小小的石头,怎能将大海填满呢?它再次飞往石头堆,再衔起一颗石头,再次飞往大海,将石头抛入海中,往返如此……一日又一日,不管风吹雨打,电闪雷鸣,它都支撑起它那已被淋湿的翅膀飞向海中和石头堆;不管海浪多么强大,一次又一次将它埋没在水中,它都决心求生,一次又一次险逃。

6.学生干部成长心路 篇六

学生干部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师生之间、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无疑都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他们是校园文化的领军倡导者、活动组织者、更是具体学生工作的有力执行者。当代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需要, 所以培养造就的一代新人就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否则既不能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需要。因此为了配合学校更好的推进人才培养的工作, 就一定要开展学生干部工作来更好的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几年来做学生干部的经历, 我觉得当好学生干部的前提是自己的专业知识一定要精通.以前读书碰到过这样一句谚语:“聪明人接触各类知识, 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我觉得这句谚语和学生干部首先做好学习是非常贴切的。作为一名学生干部, 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开展学校布置的每项活动, 开展活动首先就要求他具备丰富的的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然而这一切都必须来源于专业知识的精通, 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 才能顺利调动理性思维, 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换句话说, 只有先学好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才拥有了具备做学生干部的基础或是前提。

在大学生活中, 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相对较多的, 但是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 还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一定会占用自己不少的学习时间甚至是休息时间。所以, 如果想在大学期间从事一些工作, 就务必要做好牺牲一部分学习时间的心理准备。大学校园除了提供给我们一个学习的场所, 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如果不充分利用四年大学的美好时光, 那么大学生活就失去了它丰富多彩的一面。但是很显然比起一般学生的时间, 学生干部的时间要更加宝贵和紧迫, 所以不能盲目地被动等待, 正像高尔基在<<时钟>>一文中所说:“就该为自己建造另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学会主动去规划和统筹时间, 合理而有效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 做到能够随时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处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另外工作中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而且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 逐渐摸索出一套具体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尽量使自己在工作中少走弯路, 节约时间.另外要发挥自己组织协作的能力, 尽量将大部分工作分工协作, 而不要事事躬亲, 从而挤出时间的同时也能正常推进自己的学生工作.而对于自己的学习, 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就是勤奋两个字。除了发扬老一辈革命家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 善于去“挤”和“钻"时间以外, 更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放松自己对学习的高标准要求。力求做到耽误了的功课必须及时补回来。而在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商量工作等尽可能地利用课余饭后时间。除极特殊理由, 不能随意挤占大家的晚自习时间去开展各种活动, 做到尽量把活动安排在双休日进行。要想加强自己的学习, 除了勤奋以外还要讲究学习方法, 坚持苦练与巧学想结合.学习时要做到聚精会神听讲, 不能一边听课一边思考要开展的工作, 这样既耽误了学习又影响了工作, 得不偿失。“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说明学生干部要想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 就必须身先士卒, 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因此务必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学生干部不仅能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更能够有效地推进学校开展的学生工作.我们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同时, 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又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促进自己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学生干部更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学生干部由于同时担当着"具有学生身份的特殊领导者"和"具有领导者身份的特殊学生", 并且对这两种身份要不断进行交替,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将自己主观定位在重"干部"而轻"学生", 学生干部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 当学生干部实际就是一种默默奉献和任劳任怨的付出, 不求所谓的物质回报, 只求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它又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也许只有在自己真正参加了工作以后, 才能感受到这笔财富的珍贵与无价.

大学阶段里新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自己人生目标的重新确立。它将直接影响着大学以至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所以正确合理地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生目标, 是每一名当代大学生必须慎重考虑的人生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学生干部, 更要作好人生目标的确立。大学是社会给我们即将投身现实参与残酷竞争的一个缓冲地带, 为了更好的迎接社会生存竞争的挑战, 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上, 真正做到工作与学习两不误.

7.亚洲“汪精卫”们的命运 篇七

缅甸巴莫

巴莫1924年从法国波尔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缅甸从事法律工作。1931年,他因替一名抗英起义头领进行法庭辩护而声誉鹊起。1937年,缅甸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巴莫出任英属缅甸的第一任政府总理。两年后巴莫卸任,不久就因抗英言论而被关进监狱。

1942年,攻占了缅甸的日军将巴莫从监狱中解救出来。次年,在新组建的傀儡政府中,日本人扶植巴莫作为政府总理。英军和中国远征军反攻进入缅甸后,巴莫逃去了日本,但后来被占领日本的美军俘获。

被美军释放后,巴莫回到缅甸。1962年,缅甸进入军政府独裁时期。巴莫因女婿领导的暴动而受到牵连,被军政府关进监狱两年多。1977年,巴莫去世。

印度鲍斯

1919年,鲍斯前往英国剑桥留学。回国后,他走上政坛。期间,他因激进的言论和组织游行示威而数次被英印殖民政府逮捕入狱。

1938年,鲍斯当选为国大党的全国主席,但不久就因与甘地意见相左而辞职。1941年初,鲍斯前往德国,受到希特勒的接见。不过,德国人能够给予的帮助十分有限,他决定转而向日本求助。

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鲍斯在新加坡组建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组建了由侨民组成的印度国民军。日军将俘虏的数万名英属印度籍士兵也交给了他,组成一支4万多人的军队,开进缅甸。日军兵败后,鲍斯率领残军撤回了新加坡。

1945年8月,他乘坐一架日本飞机,取道台湾,准备前往中国大连,伺机进入苏联寻求支持。8月18日,飞机发生故障爆炸,鲍斯因伤重抢救无效而死去。

菲律宾劳雷尔

劳雷尔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从美国回到菲律宾后步入政坛。日军攻占菲律宾前夕,前任总统奎松出逃。临行前,奎松特意叫来劳雷尔,嘱咐他与日本人合作,从而减轻日军为百姓带来的灾难。结果,劳雷尔成为日本人扶植的菲律宾第二共和国的总统。

1943年6月,劳雷尔遭到爱国枪手伏击,身中三枪。然而,当日军宪兵将刺客抓到劳雷尔病床前让他指证时,他却故意装作不认识。劳雷尔还搭救过数位暗通反抗组织的菲律宾政治家,其中一位是曼努埃尔·罗哈斯,后来成为战后菲律宾第三共和国的首位总统。劳雷尔还利用职权,极力阻挠了日军在菲律宾百姓中征兵。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人民并没有视劳雷尔为叛国者,他在1951年当选为参议员。1959年,劳雷尔过世。 (郭玉婷荐自《小康》)

責编:我不是雨果

8.精卫填海教案 篇八

1.认识“帝、少、曰”等6个生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图画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

(课件出示2)(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3.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精卫填海)

4.齐读课题。

师:读过课题之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精卫是干什么的?

生:精卫精卫要填哪里的海呀?

生:它把大海填平了吗?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好,真聪明!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吧!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生自读课文)

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生字的?(示例:有不会的生字我们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我有不会的生字就查字典,我们小组的学习组长学习好,有不会的生字我就问他,不会的生字还可以到书后的查字表中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呀!

3.选择你最喜欢、最熟悉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一会汇报,看哪一小组汇报的生字最多。(生以组为单位自学生字)

4.把你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吧!生字都汇报完了,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到前边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谁愿意来试试?(一名小老师到前边领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帝、少、曰、溺、返、堙”(课件出示3)

“少”是多音字,在文中读“shào”;“曰”比“日”稍扁一些;“返”—“饭”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帝、曰、溺、返、衔”(课件出示4)指导书写:“帝”的中间要宽一些;“曰”要扁

一些;“溺”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衔”各部分要匀称。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有关神话故事的成语,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很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欣赏成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神话故事的成语,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成语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指名讲故事。)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板书:精卫填海)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看看文中都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到同学们上节课想知道的问题。

指导朗读,理解词义。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课件出示6)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少女”: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堙”:填塞。(课件出示7)

学生自由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2.提问: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小朋友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小树枝和小石子)投进哪里的大海里?(东海)(课件出示8)

(板书:精卫小树枝和小石子东海)

3.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孩子去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

在这个故事中,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课件出示9)(生自由发言)(板书:持之以恒,不畏艰难)

4.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假如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自然灾害的发生呢?(生发言)

5.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吧。

6.全班齐读课文。

7.指导背诵。

三、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总结:当我们做事情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或者没有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用来鼓励人们。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2.编新“精卫填海”。

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精卫

小树枝和小石子东海

9.精卫填海作文 篇九

有一天,女娃驾着一条小船到东海去游玩。忽然刮起了大风,浪花像小山一样向女娃的小船扑过来,小船立刻被打翻了。可怜的小女娃掉进大海,被海水淹死了。

太阳神炎帝非常伤心,但他又不能用他的光和热使女娃复活,只好独自悲伤。

女娃非常痛恨东海吞了她的生命,同时,她又怕别人和她一样被大海吞没,于是她的魂灵就变成了一只小鸟,化名叫精卫,精卫发誓:一定要填平东海。于是精卫鸟每天飞到西山去衔一根小树枝或一颗小石子投到东海里面。

10.汪精卫拜见溥仪后为何痛哭不已 篇十

三十多年前,那个二十多岁的抱着必死决心的奇男子汪精卫,慷慨赴燕京。他是在革命党屡次起义失败的激愤下,毅然从东京去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他本是要刺杀刚登基的小皇帝溥仪的,因为无从下手,选择了溥仪的父亲摄政王。

历史如此地捉弄人,三十年后,当年名满天下的英雄刺客,去满洲与当年刺杀的对象进行一次丑剧似的相会。小皇帝已经长大成人,野心勃勃,虽然失去江山已久,但在日本人的羽翼下,回到东三省,建立了个“满洲国”,梦想恢复前清大业。而南京伪政府的总理汪精卫,已经鬓生华发,面色臃肿,那个曾经“慷慨歌燕市”的奇侠,而今从容做倭囚了。在日本人的安排下,这一南一北两个傀儡政权首脑捏着鼻子要表演一次合作与团结木偶戏。这不过是日本大特务土肥原和影佐祯昭的会师。十年前,溥仪在日本人的卵翼下僭号称“满洲国皇帝”,汪精卫正在南京国民党行政院院长任内,他闻讯大骂:“溥仪没有独立人格,无论其名称为执政或皇帝,都不能改变其傀儡之本质。”今天他竟然作为另一个傀儡总理为“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去祝贺“满洲国皇帝陛下福体康宁,满洲帝国国运兴隆”。

抗战刚刚开始,汪精卫没有投敌前路经长沙时,凭吊黄兴墓,写了一首诗:“黄花岳麓两连绵,此日相望倍惕然。百战山河仍破碎,千章林木已烽烟。国殇为鬼无新旧,世运因人有转旋。少壮相从今白发,可堪揽涕墓门前。”他的心宇已萌生万事休的茫然,英豪之气荡然无存,唯有周旋苟且之念。但是,他的周旋可有余地?他走得太远,太偏。他去见“满洲国”皇帝,这是两个国家首脑相见吗?这是两个联邦的会盟吗?不,这不过是日本人导演的一出“大东亚共荣”的片段,他们分别担任两个傀儡、可怜虫的角色。而为了自己的角色,两个丑角竟然为自己可笑的尊严争论不休。

双方为会见的礼仪发生很大矛盾,汪精卫坚持一定要以两国元首礼相见,而日本人嗾使溥仪坚持以宋朝礼见。这样,汪精卫成了朝拜,他坚称不可。双方反复争论,最后由日本人斡旋,采用西礼,同意汪精卫入宫和溥仪互相握手,互相致意,双方达成协议。但是当汪精卫走进伪满洲国皇宫,事情突然发生变化,只见溥仪立上方,让汪等人站在下方,站好后,边上侍卫官高呼“一鞠躬”。事已至此,汪猝不及防,勉强行礼,三鞠躬毕而溥仪不答,汪等礼毕,溥仪始与握手。当天汪精卫还寓,痛哭不已,此哭声何人能解?当年“引刀成一快”的“少年头”,如今头颅低得那样卑微,英雄气短?走狗落魄?苍天可语??

从长春途经北平,北平伪华北政府请汪精卫在中南海居仁堂演说,汪精卫上台后久不发语,半天才说出话:“那年我在被清朝逮捕入狱后,有人问我中国何时能好,我说在三十年后,我想今日在座可能也要问,我还是如此答。”说着泪水顺脸颊而下,座中不少青年,抽泣声响成一片。很快十几名佩刀日本军官进来,环立会场,汪精卫演说如故,结束时会场一片寂静。英雄末路如此凄凉,不堪一睹;走狗下场如此悲惨,后人须知。

汪精卫在临死前写了一首《自嘲》遗诗,有这样两句:“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这话还算客观,此人炎凉之路,最好不要再续了。汪于1944年死于日本,汪的夫人陈璧君,当年舍身随汪进京行刺的巾帼,在抗战后倒是和溥仪一起都在狱中。解放后,她当年的朋友宋庆龄和何香凝曾入狱探望,并转告高层意见,只要承认汪精卫有罪,便可释放,陈坚不从言,1959年死于狱中。这一年,另一个当事人溥仪,认罪伏法被特赦,1967年死。

摘自《晚清尽头是民国》

11.平民收藏家秦杰的心路历程 篇十一

近期, 记者拜访了秦杰先生。谈到藏品, 他眉飞色舞, 口若悬河, “红色收藏是我的专项”, 原本约定两个小时的采访持续了五个多小时。

五百本字帖叩开收藏艺术的殿堂

秦杰认为, 如果一个人在艺术殿堂的门前徘徊过久的话, 他或许永远也跨不进那道门槛。而就在他徘徊在收藏的门槛前时, 一位文化界的要人指引着他迈出了第一步。

秦杰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教育工作者。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 十岁的小秦杰开始了抄家、批斗、“蹲牛棚”的生活, 一九六九年又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干校。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包括朱熔基夫妇都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

十三岁正是学习好时光, 秦杰却无学可上, 母亲便请时为养猪队长的张鲁泉教他学习书法。但秦杰却看中了教习书法的字帖, 经常观阅张鲁泉藏在床底下的古今字帖, 也为日后的收藏打下了知识基础。一九七三年, 张鲁泉被周恩来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 秦杰一家不久也回到北京。见小秦杰酷爱字帖, 张鲁泉便特许他到故宫观摩书法真品, 用秦杰的话说, “张伯伯给了我这影响一生的机遇”。

一九七四年, 随着国家文化政策的短暂松动, 北京出现了小规模的旧书交易市场, 秦杰开始大量购买廉价的字帖。“七分到三毛钱一本, 但很少有人买, 旧书市场冷冷清清”。也是在这时, 秦杰开始有了收藏的“系列化”意识, 他把购买的字帖分门别类, 收集完整, 然后向父辈们炫耀。当他购买到第五百零一本的时候, 他的父亲不禁震动了, 那是道光年间一位状元的真迹, 还附有另外七位书法家的题跋, 确为珍品。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借走后甚至想据为己有, 数月不还, 秦杰的父亲硬是亲自登门索回。

“我买了五百本‘垃圾’字帖之后, 终于‘入道’了, 但这五百本给我搭起了知识的架子。”可这仅仅是“入道”, 秦杰离一个收藏家的标准还相差很远。视野豁然开朗的他不再局限于收藏字帖, 唐诗、宋词、明代版画、清三代的诗作等广而博之。旧书市场低廉的价格, 加上收藏时无尽的快感和占有欲逼着他更加疯狂地购买古书典籍。

尽管秦杰对典籍收藏如醉如痴, 也能狠心作大笔投资, 但是旧书的价格也在一路飙升。一九八二年秦杰大学毕业后, 他在古籍收藏方面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 不仅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 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障碍。“一本书从三毛钱涨到八十多块, 没道理啊!不买!”就在这种心理的束缚下, 他错过了很多的珍品。

一九九○年, 秦杰终于要尝试着走出困境, 转而致力于在近代出版物中, 寻找稀见的、艺术价值高的、国家馆藏不足的、原汁原味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革命文献, 即后来被称为“红色收藏”的系列。他带着这个想法和一份书单拜访了收藏界泰斗、时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的姜德明, 结果受到了姜德明的肯定和鼓励。

近代革命文献时间跨度较短, 供应充足, 价格也低, 当时还没有引起收藏界足够的重视。于是他又回到了少年时期大肆购买字帖时的畅快心境, “延安的出版物两块钱一册, 晋察冀的每册一块钱, 非解放区的刊物每册五毛钱, 成捆成堆的买, 摆放在床上分门别类, 精挑细拣。”说到这里, 秦杰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节衣缩食只为自己的收藏梦

为了收藏, 作为工薪阶层的秦杰, 是花了大本钱的, 30年来为收藏所投的钱, 至少能买两台桑塔纳。然而他是降低了生活质量来搞收藏的。为了买书, 秦杰他借过孩子的压岁钱, 甚至跟卖书的书商也借过钱, 家中的玻璃破了15年也没有换, 随便花钱的口子从不开。他宁肯粗荼淡饭, 节衣缩食, 也要把非常有限的财力用到收藏上。他说:“市场不等人啊”。

为了收藏, 秦杰把手上戴的表、代步的自行车和身上穿的皮大衣全都用来换书了。1992年, 在华威桥旧书摊 (“鬼市”) , 秦到见到一本寻觅已久的古字贴, 对方要价200元, 可秦杰身上没带这么多钱, 于是他就用那辆崭新的进口凤头牌自行车交换了。在河北保定, 秦杰又用自己的金表, 换回了15本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品。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品市场, 秦杰用一件皮大衣, 换回了几本解放区的文学作品集, 里面有赵树理、丁玲、艾青等革命作家的作品。即便如此, 仍然有很多书买不起。于是, 有时只好用自己的藏书去交换。有一次, 秦杰竟然用自己相同藏品 (复本) 中品相不好的藏品, 从书友那里换回了一本渴望已久的书。

为了收藏, 秦杰曾“抛妻舍子”奔赴大上海, 出任京城最大一家啤酒公司驻沪代办。旁人都不解其意, 其实, 秦杰是为了在有收藏半壁江山之称的大上海淘宝方便而为之。为了全身心的搞收藏, 秦杰已经有10年没有上过班了, 而把全部心血、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收藏、研究与写作上, 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职业藏书家。他说:“过去上班是看别人脸色行事。现在这种活法, 实现了自我价值, 活得更潇洒了。”

一九九七年, 北京市举办第一届藏书大赛, 秦杰所住的西城区共有三人参赛, 另外两位分别是已退休的原农业部部长和现役中将, 藏书条件优越, 数量惊人。六名评委在参看了这二位的书房后, 觉得没有必要再细看秦杰的藏书了, 于是只派了妇联的一位评委到秦杰藏书处, 结果这位评委大惊失色, 立即召集评委会全体成员重新评估。秦杰亮给那位评委的是四十本革命先烈的早期著作, 也是他“红色藏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秦杰介绍, 在比赛的展览现场, 许多先烈的后人闻讯赶来, 声泪俱下, 没想到民间还有这样一位“有心人”在珍藏着父辈们革命的足迹。

著名诗人冯至在世时曾造访秦杰, 见到了自己当年发表处女作的刊物《沉钟》杂志, 感动得泪流满面。中国国务院某位担任要职的领导, 发现秦杰竟然藏有其父亲全套的出版著作和文革时期遗失的大量书信。他至诚地说:“秦先生, 你好好替我保管着!将来要重见天日的。”

纵观秦杰的收藏历程, 他之所以能摘取首届北京藏书状元的桂冠, 进而又赢得了红色收藏大家的盛誉, 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从古代到近现代珍品书报刊的博物馆。笔者感觉其中最重要的, 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使然, 而是他把红色收藏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来看待, 当作了一种事业来孜孜不倦地追求。

秦杰语录:

“工薪收藏者经济条件有限, 但对有限的钱怎么花却大不一样。当年“大寨精神”的重要一点是“先治坡, 后治窝”, 现在搞收藏还要有这种精神。我看到有的藏友先买房子先装修先打书柜, 最后才往里面装东西, 我不以为然。要是我, 就是要用这些钱先买珍品, 再考虑办其他事。因为藏品尤其是珍品的货源是十分有限的, 不能抢占先机、捷足先登, 就不能囤积居奇, 就永远比别人慢一拍, 更何况那些珍品的增值速度远比房子大得多, 其收藏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了。”

“我觉得藏书应该有更高的目标, 四句话:藏书与学术接轨;藏书与修身立业结合;藏书与投资双赢;藏书与国际文化交流。”

“真正的收藏和数量没有关系, 与经济价值也没有关系, 唯一的价值是:精品。个人的特色也只有通过精品才能表现出来。”

12.《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篇十二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精卫勇敢的精神。

但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说“老师,精卫很笨,石头丢到海里,海水不是越涨越高了吗?”我猛然意识到,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文化应注入新的活力了。于是,我问道:“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我用汽车拖石子、砖头。”而对孩子的话语,我没有做任何评判。首先我肯定了他们比精卫要聪明,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抽到哪里去呢?抽干了水对我们有什么坏处?把石头、砖头扔到海里,海水会怎样?学生一想,是呀,这办法并不好。这时,心急的孩子坐不住了,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我适时画了一个海与堤岸的平面图,与他们共同分析,海水是漫过堤岸才危害人的,怎样让他不危害人呢?这时,几个孩子恍然大悟,我们可以把堤岸修结实些!

13.《精卫填海》阅读答案 篇十三

8、写出文中所缺少的汉字--------(xiāo)---------(yīn)(2分)

9、解释下列的字词(4分)

首 喙 少 溺

10、翻译句子(4分)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

长衔西山之木石,以(yīn)于东海 。

11、用原文回答精卫鸟是什么样子 。(2分)

12、我们能从精卫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2分)

参考答案:

8—10略

1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14.汪精卫心路分析 篇十四

01当时能找到的文学经典我都看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们插队那时候,也是书籍的大交流。我是北京八一学校的,同去的还有清华附中、五十七中等学校的,这些学校的有些学生有点家学渊源。我们都是背着书下乡,相互之间交换着看。那个环境下,就是有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那时,我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也发现很多好书,像《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课本,比如清代课本、明代课本等。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评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此类推,经典应该就是人类灵魂的样板间。习近平当年,上山下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寻找经典,阅读经典,“样板间”内,别有洞天,又未尝不是人生至乐。

少年青春,何处安放?习近平的答案是书籍、经典。

02“三言”里的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文革”时,我们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我,他们请我一起搬书。搬书的过程中,我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寿宁的县委书记也被戏称为“省尾书记”。记得我在宁德工作时,早上出发,傍晚才能到寿宁。那个地方都是山路,我上山时想起了戚继光的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到了寿宁以后,我要下车但下不来了,被颠得腰肌劳损了,后来让人把我抬下来,第二天才好。冯梦龙去了那么艰苦的地方,一路翻山越岭,据说他当时走了好几个月。到寿宁以后,他写了个《寿宁待志》,当时那儿还没有县志。所以,我对冯梦龙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常常引用他的东西。

评论

孟子他老人家曾经曰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习近平读“三言”,了解了冯梦龙,因缘际会还到了冯梦龙为官的地方,这就叫“知人论世”,读书的乐趣就在其中啊。

习近平回忆自己去寿宁,想起了戚继光和冯梦龙,两个古人就像老朋友一样陪伴他的旅途,跨越时空,莫逆于心。你的生活中有这些“老朋友”吗?

立志读遍人间书

03插队时走30里路去借《浮士德》

德国的文艺作品比较大气恢弘,像歌德、席勒的作品。我14岁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来看的《浮士德》。当时,《浮士德》的汉译本有三种。访问德国的时候,我跟他们讲,我演讲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不是谁给我预备的材料,确实都是我自己看过的。

比如,歌德的《浮士德》这本书,我是在上山下乡时,从30里外的一个知青那儿借来的。他是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老是在我面前吹牛,说他有《浮士德》。我就去找他,说借我看看吧,我肯定还你。当时,我看了也是爱不释手。后来他等急了,一到赶集的时候,就通过别人传话,要我把书给捎回去。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不放心,又专门走了30里路来取这本书。我说,你还真是到家门口来讨书了,那我还给你吧。

《浮士德》确实不太好读,想象力很丰富。我跟默克尔总理说,也跟德国汉学家说,我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他们说,不要说你们了,我们德国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我说,那看来不是因为我太笨。

评论

一个走30里地去借书,一个走30里地去讨书。两个都是真爱,你让浮士德怎么办?如果爱一本书的代价,需要跑个半马,你会勇敢地出发吗?

04雨果的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

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我们年轻的时候,法国的很多书籍都翻译过来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很有影响,但对人世间的描写,还是要算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像《人间喜剧》的影响就很大。最让我震撼的是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都是以大革命为背景的。我看《悲惨世界》,读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那一刻,确实感到震撼。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再有,就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的画家有一大批,像莫奈、塞尚、德加、马奈等,音乐家有比才、德彪西等,都让我印象深刻。

评论

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博览群书之后,是比较,是思考。文以载道,不是中国人才讲,每个国家的经典作品都载着各自的道。当有爆发力的文字或者音像,穿透你的心灵,“道”便悄然而至。

万古文章有坦途

05文艺创作要反映真实的生活

我和叶辛同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都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辈。他讲到的一些体会和心态,像开始见到农村、农民的那种感受,我是很能理解的。他是在贵州插队,我是在陕北黄土高原。当时,我从延安坐卡车到延川县城,然后从延川坐卡车到文安驿公社,下车以后再徒步走15华里才到我那个村。这一路过去,走一步那个土就往上扬,比现在的PM2.5可难受多了。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开玩笑说,那叫PM250。晚上出来到村里的沟边上,看到的最大平面不足100平米,看着窑洞里星星点点的煤油灯火,我当时说了一句非常不恭敬的话——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

当时对那里很不适应,有种距离感。但是,后来我就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我住的那个屋子有一排炕,因为就剩我一个知青了,睡的全是当地的农村孩子,虱子、跳蚤也都不分人了,咬谁都可以。晚上,我那个屋子就成了一个说古今的地方,由我主讲。最后,我发现他们有很多让我敬佩之处。我说,你别小看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他们场合,给他们环境,都是“人物”。1574

当时我们有这样的经历,也看到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活生生的,我觉得写这些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

评论

从知青炕头说古今的主讲人,到发现村里人才济济,习近平说,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在平凡甚至窘迫的条件中,总有一些人在跃跃欲试,期待或者创造着能够一展身手的平台。他们的活力也是社会中推进改革、促进改变的强大动力。

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物”吧?请尊重、鼓励他们。

06文艺作品要有质量、有特色

文艺创作要在多样化、有质量上下功夫。当前存在一种“羊群效应”,这边搞个征婚节目,所有的地方都在搞谈恋爱、找对象的节目。看着有几十个台,但换来换去都是大同小异,感觉有点江郎才尽了。还是要搞点有质量、有特色的东西。

6我们有很多历史题材可以拍,不要都是凄凄惨惨的,老是说甲午战争我们被打得一塌糊涂,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戚继光抗倭,这些都可以拍一拍。要开拓思路,除了戚继光、冯子材,还有其他人物和故事。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讲好故事?故事本来都是很好的,有的变成文艺作品以后,却失去了生命力。《智取威虎山》拍得还有点意思,手法变换了,年轻人爱看,特别是把现实的青年人和当时的青年人对比,讲“我奶奶的故事”,这种联系的方法是好的。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好的故事,可以演得非常鲜活,也会有票房。像《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沙家浜》等,不要用“三突出”的方法拍,而是用贴近现实的、更加戏剧性的方法拍,把元素搞得活泼一点,都能拍得很精彩。

评论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对人性复杂、深邃的洞悉、凝练和升华,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经典形象。伟大的作品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变革中的中国是故事的富矿,怎么把这些故事讲精彩?是文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个最有意义的时代课题。

15.柳亚子与汪精卫的诗交 篇十五

说到柳亚子和汪精卫的交往,就不得不说到南社和同盟会。同盟会尽人皆知不需赘言;南社(1909-1923)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一个文学社团,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的重要阵地,在文坛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此外它以同盟会-国民党为依托,在反清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当时的政坛上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柳亚子是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双料会员,又以文学知名,1909年11月,他与陈去病、高旭等人发起成立南社。在成立大会上,柳亚子当选为书记员。1914年到1918年,柳亚子担任南社主任之职,总理南社社务。

汪精卫是同盟会的创建者之一,被推举为同盟会第一任评议部部长,同时还曾担任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在《民报》上发表过多篇宣扬革命的雄文,与梁启超领导的《新民丛报》进行论战,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10年,汪精卫潜入北京图谋刺杀宣统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由于害怕引起革命党人更激烈的行动,清政府就没有判汪精卫死刑,而是判为永远监禁,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汪精卫才获释放。汪精卫雅好诗词,出狱后不久即加入南社,按南社的入社书记录,具体时间是在1912年4月18日,介绍人是田桐、景耀月和陈家鼎,入社序号是260,算是比较早期的社员。

南社的主要活动是举行雅集,另外还有不定期出版的社刊《南社》,发表社友的诗文词曲等作品。汪精卫参加南社活动并不积极,记录显示汪精卫只在1922年参加过南社的一次临时雅集,而这次雅集柳亚子没有参加,所以二人并没有在南社雅集上见面。汪精卫发表在《南社》上的作品也很少,而且还可能不是汪精卫自己投稿,而是编辑者自行搜集编入的——如《南社》第八集曾经把别人的两首词误算在汪精卫名下,对此汪精卫还专门予以澄清(参见曼昭《南社诗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柳亚子和汪精卫没有直接的交往,因为在两人各自的诗词集中,都可以找到交往的直接证据。

柳诗中的汪精卫

柳亚子集中有《连番一首,为汪精卫刺载沣不中作》诗:“连番花事几消磨,横雨横风唤奈何。”以连番风雨摧残春花为喻,寄托了革命形势处于低谷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末句为“筑声哀怨送荆轲”,把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与荆轲刺秦王作类比。这是柳亚子诗中第一次写到汪精卫。写这首诗的时候二人还没有相识,所以柳亚子在诗中用了很多典故来写时事,表达的也是类似时事评论式的感慨,对汪精卫本人并没有直接的描述。

汪精卫加入南社之后不久就偕妻子陈璧君去法国留学,所以此后几年之间二人没有直接交往的记录。1923年10月初,柳亚子陪伴妻子到上海治病,诗集之中再次出现汪精卫。这首《十二年十月,海上赠精卫》云:

一击亡胡帝,平生张子房。风姿犹妇女,家国有沧桑。

廿载盟心久,一宵握手偿。元戎方旰食,何以拯黔苍。

此诗首联说的还是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之事,不过这次是把他比作曾经试图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的张良,“一击亡胡帝”是极言汪精卫的功劳,认为清廷灭亡就是源于汪精卫的那次暗杀行动。汪精卫的行动的确在革命低潮时期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所以这句诗虽然有些夸张,但还算贴切。汪精卫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而据《史记》记载,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所以颔联继而称赞汪精卫的容貌,可谓非常得体。颈联说他对汪精卫仰慕、神交已久(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尾联则写到当时的时局,1923年10月,曹锟通过贿选成为总统,引起朝野声讨;孙中山在准备国民党改组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决定出师北伐。这首诗用典故称誉汪精卫是比较贴切,但毕竟是初次见面,给人感觉是非常客气的场面话。而其中颔联下旬插入家国、末句写时事也略嫌空洞,有些指向不明。

南社自1918年因社内的唐宋诗之争而引起分裂,到1923年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柳亚子等试图成立新南社,10月14日,新南社正式成立。柳亚子曾说:“南社的成立,是以中国同盟会为依归的;新南社的成立,则以行将改组的中国国民党为依归。”(见《南社纪略》)可见新南社的成立有明显的政治背景,而当时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的汪精卫也随后加入,此后柳、汪二人的交往一度非常频繁。同年10月18日,叶楚伧设宴招待朋友,汪精卫、柳亚子、于右任、胡朴安父女等人与会(这些人均为南社及新南社社友),柳亚子赋诗纪其盛况,把在座诸位一一写入,其中论及汪精卫云:“座中人物谁最妍?汪伦一斗才翩翩。清谈痛饮余事耳,江山万里君仔肩。”因为二人同姓,故以汪伦比拟汪精卫,写其才情;“仔肩”是担负、承担之意,汪精卫当时已经是国民党左派领袖,这两句可谓极尽推崇之意。21日,胡朴安设宴回请诸位,汪精卫、柳亚子亦与会,柳亚子也有诗纪之,“椎秦不信人如玉”句即写汪精卫,仍然是以张良比拟之。28日,汪精卫设宴回请,柳亚子有诗《十月二十八日,精卫招饮,赋呈座客》,开篇即云“来叩山中宰相家,招邀俊侣不辞赊”,以“山中宰相”称呼汪精卫。11月4日,于右任在宋公园设宴回请。汪精卫因为有事身在浙江而未能赴宴,柳亚子作诗《十一月四日,右任招饮宋园,精卫有事于浙不克至……》还颇以为遗憾:“宋公园畔客皆至,黄石桥边人未来。越绝霸图劳使节,吴趋文宴失奇才。”宋公园也叫教仁公园,为纪念宋教仁而得名。宋教仁于1913年3月遇刺,遗体安葬于此,今为上海闸北公园。“黄石桥边人未来”则仍然是以张良比汪精卫,因为史载张良曾在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越绝”指越地的边境,浙江属于古代越地,“霸图”犹霸业,王业;“吴趋”即吴门,指吴地,上海属于吴地。这两句是说汪精卫因为负有重大使命去了浙江,使得上海这班朋友的雅集缺少了一个奇才。这两联对仗都非常工稳贴切,显示出柳亚子深厚的文字功底。

1923年12月25日,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在上海成立“岁寒社”并举行第一集,参加者有汪精卫、于右任、叶楚伧、吕志伊、张继、胡朴安等,共计16人,均为南社/新南社社友。其后于30日举行第二集、31日举行第三集,柳、汪均与会。第三集是汪精卫请客,地点在孙中山的别邸,参加者有陈去病、廖仲恺夫妇、柳亚子夫妇、叶楚伧夫妇、胡朴安等人(均为新南社社友)。这几次聚会柳亚子都有诗,但是没有特别提到汪精卫。此后的第四至第七集,汪精卫都有事没有参加,他们之间的诗交也暂时告一段落。

之后二人再次相逢已经是1934年初。1月22日,柳亚子夫妇赴上海参加长女柳无非的婚礼,1月24日,柳亚子夫妇又赴南京逗留游玩,26日晚汪精卫设宴招待柳亚

子。柳有《是夜季新招饮,即席赋谢……》一诗,其中有“珍重东山谢安石,风流宰相黑头公”之句,上句以东晋的名士宰相谢安比拟汪精卫;“黑头公”意思是头发没白就已经做到“公”的高位,典出《晋书·王殉传》:“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汪精卫当时年方半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也还没有变节,所以柳亚子的这些比拟虽然可谓极尽褒扬,但是也还算恰当。柳亚子游南京期间还曾作《秣陵杂赠三十首》组诗,其中有一首写到汪精卫:“文采风流汪季新,深情厚貌自无伦。南阳倘比刘文叔,惭愧羊裘钓水滨。”诗中后两句用了刘秀和严光的典故,刘秀和严光年轻时是好朋友,后来刘秀成为光武帝,而严光则改名换姓做了隐士,垂钓于富春江畔。这两句意思是:如果把汪精卫比作刘秀的话,那把我比作严光我就很惭愧了。此时汪精卫虽然已经因为兼任外交部长、主持对日外交而倍受诟病,但是毕竟抗日战争还没有正式爆发,汪精卫也没有投敌,所以柳亚子对汪精卫仍然倍加赞誉,同时也仍然很珍惜二人的交谊。但随后由于汪精卫的变节,二人就再也没有直接的赠答诗了。

汪诗中的柳亚子

柳亚子集中有很多写汪精卫的诗,相比之下汪精卫《双照楼诗词稿》中却只有一首明确写到柳亚子,即《江楼秋思图为柳亚子题》。按柳亚子的《江楼秋思图》共有两幅,第一幅是胡朴安的女儿胡漳平绘于1923年;1924年柳亚子曾请何香凝、吴梦芙(叶楚伦夫人)合绘《江楼秋思图》,但未果;1929年9月,恰在何香凝赴法国的前一日,柳亚子又请其画了一幅,称为《江楼第二图》,柳亚子都有诗纪其事。汪精卫的这首诗编年在1923年,应该是为第一幅所题。此诗是一首五古,诗中紧扣画题,写的是“日暮倚江楼”的悲秋情怀,其中有句云:“君如王仲宣,瑰丽多文词。……君如张季鹰,不为好爵縻。”前一联把柳亚子比作东汉末年的王粲,称誉其文学才华;后一联把他比作西晋因为思乡而辞官不做的张翰,称赞其高风亮节。末句则说:“不如酌美酒,与君尽一卮。”归结到二人的朋友之交。此诗颇能传写出画意,从文学的角度也可称得体。而柳亚子诗集中最后一次提到汪精卫也与此图有关:《江楼秋思图旧卷,仲恺先烈暨夫己氏并有题句,展视忾然,为赋一绝》,此诗大约作于1939年7月,诗云:

欲追构桧真可诧,便学张刘岂有成。千载薰莸今日判,忍从地下哭同盟。

诗题中的“夫己氏”犹言某人,典出《左传·文公十四年》:“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后人就以此称呼那些让人憎恶而不便或不欲直呼其名的人,这里正是指汪精卫。因为此时汪精卫已经脱离重庆,正在积极与日本筹划成立伪政权。所以柳亚子诗中第一句以宋高宗赵构和秦桧比之,说汪精卫居然想追随这两个人,真是让人意外;第二句中张指张邦昌、刘指刘豫,也是历来舆论所指斥的卖国贼。这句是说汪精卫想学他们那样建立傀儡政权,恐怕也不会成功。第三句将汪精卫与廖仲恺对比,说他们当年都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又曾经都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但是现在二人终于分出了高下;末句则是说因为此图而想到同盟会的诸位烈士,也因为同盟会、新南社中有汪精卫这种人而觉得可悲。

《汪精卫集》里还有一首《除夕邀南社诸子作岁寒小集,何香凝夫人绘岁寒图,诸人皆有吟咏,余亦成一首》,未注何年所作。诗云:

冰雪满天地,老梅能作花。孤松青不已,相为导春华。

落落心魂在,悠悠岁月赊。艰难谋一聚,何惜最流霞?

末句“最”字当为“醉”字之误。查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有《十二月三十一日,岁寒社第三集,精卫招饮中山先生别邸》以及《题岁寒图》二诗,可与汪诗印证。柳诗均作于1923年,则汪诗应该也是作于此时。又查《双照楼诗词稿》有题为“除夕”的一首诗,编年为民国十四年(1925),诗云:

冰雪满天地,老梅能作花。孤松青不已,相为导春华。

落落心如见,依依景未斜。及时惟努力,揽物莫长嗟。

对比二诗,前半首完全一样,如果《双照楼诗词稿》编年没有错误,那就很有可能是汪精卫稍改旧作为新作。可见汪精卫对这种文人雅集酬唱并不是很在意,故而改头换面,又略去写作的背景,仅题以“除夕”二字。

柳汪诗交的原因

南社在民国初年声势非常之盛,其中有明显的政治原因。因为当时同盟会一国民党的很多要人,如黄兴、宋教仁、汪精卫、陈其美、于右任、张继、居正等都是南社社友,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南社的知名度和地位。民国时期南社社友曾经包揽了五院院长和中央党部秘书的高位(汪精卫、张继、居正、戴季陶、邵元冲、叶楚伧)。柳亚子身为南社主任,对此也相当自负,为此他曾经说过:“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之天下!”(见《南社纪略》)而在这些人当中,汪精卫的文学才能是比较突出的。所以总的看来,柳亚子之推重汪精卫有文学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一来如果不因人废言,汪精卫的诗的确很好,这在当时是普遍认同的。二来也不得不承认,汪精卫的地位也是柳亚子极力吹捧他的原因之一,所以有时候推崇未免有些过分。

不但如此,柳亚子1936年在《给曹聚仁先生的公开信》中还说:“南社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汪精卫先生,而新南社的代表人物,我们却可以举出廖仲恺先生来。汪先生是诗的,廖先生却是散文的了。”而曹聚仁认为南社的代表人物应该是苏曼殊。但是柳亚子后来(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回忆起此事时,则曰:“南社的代表人物,先生说是×××,而新南社的代表人物,则我们可以举出廖仲恺先生来。×××是诗的,廖先生却是散文的了。”(以上均见《南杜纪略》)这里的“×××”自然是指汪精卫(此时汪精卫已经是千夫所指)。可是细读之下,说汪精卫是南社代表人物的却突然变成了曹聚仁,这是柳亚子先生记不清楚还是别有用意?那就不好断言了。不过汪精卫虽然晚节不保,但在整个南社和新南社时期(1909-1924),汪精卫作为同盟会元老和国民党左派领袖,其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汪精卫以其革命精神和海内声望,足以为南社生色,这应该是柳亚子以汪精卫为南社代表人物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艺人宣传赞助合作协议下一篇:企业的绿色 l品牌战略浅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