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

2024-08-25

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精选8篇)

1.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一

2018年全省环境保护暨党风廉政建设工

作会议的讲话

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环保部的指导支持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全省环保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克难攻坚,持续发力,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XX年,全省环保系统遭遇战、攻坚战、持久战连续作战,生产领域、生活领域、生态领域全线出击,党委政府、企业团体、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并肩作战,生态环保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党政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环保改革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督政督企标准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保障措施之硬前所未有,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连续15年持续改善。实践证明,我们的环保队伍是一支能打胜仗、敢打胜仗的队伍,是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百折不挠的队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和责任也前所未有。当前我省环境污染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的特点没有变,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监管难的现状没有变,遭遇战、攻坚战、持久战并存的局面没有变。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两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都对生态环保工作作了一系列新部署,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环保事业提供了新的遵循和指南。

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统筹谋划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各种减排措施为抓手,按照“13691”系统谋划,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充分展现绿色、生态、美丽山东新形象!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理念。二是始终围绕所有污染源达标排放、辖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要求、生态红线得到保护与生态破坏得到修复三条主线,开展生态环保工作。三是落实企业、党委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环保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广大公众的六大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生态环保强大合力。四是实施九大措施,治标与治本统筹,努力实现生态环保走在前列的目标。在污染源达标排放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主要谋划采取四大战略举措:实施所有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管理,严控新增各类污染;强化日常环境监察、定期环保督察和“双随机一公开”环保执法三位一体监督;持续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实现辖区环境质量达到要求,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好转方面,主要采取五大措施:结合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建设和“多规合一”,通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与布局;通过持续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和清洁能源替代,优化能源结构与布局;通过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和“车、油、路、人”全方位管控,推进汽运向铁运转变,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与布局;通过散煤替代、散乱污整治等各行各业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五是着重于治本,着重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重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我省生态环境保护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2018年全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比XX年下降x%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高x个百分点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达到x%,劣于五类水体断面比例控制在x%;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抽查合格率超过x%;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低于每万枚x起;保持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完成国家下达的环保约束性指标。若国家再提出更高指标要求的,从其要求,严格执行。落实“13691”思路,今年要着力推进以下重点工作:一是从讲政

治角度坚决整改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依法依规、立行立改;压实责任、确保实效;举一反

三、标本兼治。二是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突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巩固提升水污染防治成果;加快治理土壤污染;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环保督察问题长效整治。三是推进“三线一单”改革,严控新增各类污染。四是制定并实施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方案。设立生态环保委员会;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平台。五是按期完成垂管改革,扎实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六是建立有效的基础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环境质量排名机制;建立有效的监控数据及信访、举报、舆情反映问题的快速处置机制;建立有效的监测、监控数据统一分析机制;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健全培训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配合环保部做好“七项”专项行动。

全省环保系统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环保队伍职业化水平,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遗余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努力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确保适应工作需要。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省环保系统各级党员干部职工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二是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切实激发干部职工的活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满足工作客观需要的环保队伍。三是锲而不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慎微、慎独、慎初,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别人不知道的侥幸心理、只盯着别人不管自己的天真想法、毫无道理的从众心理,警惕各种风险诱惑,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新时代、新气象,要切实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养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挺纪在前,突出教育预防,做到业务工作部署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就延伸到哪里,不留死角、不留空档。

2.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二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3.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三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4.全省采购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四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省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20_年全省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研究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部署20_年全省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20_年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20_年全省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提升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以及GPA谈判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实现政府采购由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向发挥政策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规范管理为基础,狠抓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不放松

1、政府采购制度日臻完善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巩固20_年政府采购专项检查的成果,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建立政府采购台帐的通知》,联合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单一来源政府采购方式的管理规定》、《湖北省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审查管理规定》,联合省水利厅下发了《湖北省水利工程运行维护项目政府采购实施管理办法(暂行)》。宜昌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管理的通知》,将财政投资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荆州市完善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监管措施,出台了《政府采购汽车维修协议供应商综合监管意见》。恩施州出台了《恩施州公务车辆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办法》、《恩施州州级公务车辆保险暂行规定》等协议供货监管办法。潜江市制定了《政府采购业务审核制度》、《政府采购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办法。松滋市出台了《政府采购预案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政府采购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规定。京山县加强对乡镇政府采购的管理,出台了《京山县关于规范乡镇农村中小学政府采购行为的通知》。我省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2、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一是加大对重大项目的监管力度。对重大政府采购项目,在项目实施前组织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召开协调会议,制定详细的招标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中,对评标方法的选择、评分标准的制定、评审专家的抽取等重点环节实施重点监控,同时还对开标、评标的全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项目招标结束后,对招标结果及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襄樊市严格加强对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资金采购项目的管理。组织政府采购专家对专项资金采购项目的采购方案进行论证,优化采购方案的技术配置,解决采购项目的合理性问题,20_年,先后为20多个采购项目论证把关,直接压减不合理的采购支出1200多万元。

二是严格审批单一来源政府采购方式。按照《关于实施单一来源政府采购方式的管理规定》的程序及要求,对申请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核。

三是细化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分标准。采购代理机构在制定项目评标办法时,对评分标准逐项细化,每个项目的评分分值不得高于3分,减少了评审专家在项目评审中的自由裁量权。

四是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专家分类标准,充实评审专家库容量,科学整合评审专家库资源。截至20_年,全省已有各类技术、经济、法律等政府采购评审专家18156人,其中省级有政府采购评审专家2464人。

五是认真做好政府采购行政审批事项。20_年审批认定乙级政府采购代理机构32家,向财政部推荐7家甲级政府采购代理机构。

六是认真做好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工作,建立专家评审机制。20_年全省受理政府采购投诉事项33起,其中:省级受理政府采购投诉事项4起,处理2起,撤诉2起。协调襄樊、随州、汉川等市县多起政府采购投诉事项。市州级受理政府采购投诉事项5起,县级受理政府采购投诉事项24起。

七是加强政府采购协议供应商的监督管理。随州市对计算机、空调电器、办公家具等协议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并逐步扩大协议供货的范围。

(二)以应采尽采为前提,狠抓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放松

1、政府采购预算和支付管理逐步加强

全省各级加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协调与配套。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从源头上实现政府采购预算规范化管理。神农架林区20_年区直76个部门单位全部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面达100%,对8个乡镇也单独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孝感、咸宁、鄂州等市对年初没有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没有办理政府采购手续的项目,国库一律不予支付资金,确保财政性资金的安全使用。目前,全省形成了部门预算是基础、政府采购是手段、国库集中支付是保障,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

2、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

一年来,各地积极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对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的执行力度,做到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政府采购项目应采尽采,将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免费教材等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黄石市将城市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代建工程等项目纳入政府采购。恩施州将政府采购向乡镇延伸,将乡镇政府采购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管理。仙桃市将市政基础工程、环保、园林绿化工程、土地整理工程等纳入政府采购。宜城市将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

20_年,经过全省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实现政府采购规模219亿元,超年度目标任务29亿元,比同期增加37亿元,增长20%;节约资金26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2%;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为2%。20_年省级政府采购规模43亿元,武汉市政府采购规模44亿元;20_年政府采购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有宜昌、十堰、襄樊、荆州、黄冈、孝感、恩施、黄石等8个地方;6亿元以上的有荆门、咸宁等2个地方。安陆市政府采购规模超过4亿元,规模过2亿的县有10个。其他市县的政府采购规模也有大幅增长。

(三)以提高素质为着力点,狠抓培训和GPA研究不放松

1、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

认真组织编写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教材。20_年,在省财政厅20_年印发的《湖北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政府采购实际工作,集中全省各市州的力量编著了《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概论》,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政府采购活动中各方当事人在政府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所应遵循的规范。《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概论》分为总论、政府采购程序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和政府采购文本规范四大部分,共33章,52万字,该书由财政部部长助理(现任湖北省副省长)张通作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_年9月出版发行。

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实行分级管理。全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由省财政厅统一组织和领导。省直各部门、各市州县财政部门分别负责各级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及监督。

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采用“五统一”的方式。一是统一教材。培训班统一采用湖北省财政厅编著的《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_年版)。二是统一师资。省财政厅统一组织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的师资培训,对培训及考试合格的人员颁发“湖北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和培训教师聘书。三是统一试题。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结业考试,由省财政厅统一命题,培训举办方在省财政厅的培训题库中随机抽取,省财政厅的培训题库大约有近4000多道试题。四是统一阅卷。考试采取答题卡的形式,省直各部门、各市州县的培训考试,交由省财政厅统一阅卷。五是统一发证。参加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考试合格的培训人员,由省财政厅统一颁发“湖北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合格证书”。

精心组织全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师资培训。9月15日—17日及9月21日 —24日,在湖北饭店分别举办了“省直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师资培训班”和“全省市州县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师资培训班”,圆满完成了全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师资培训任务。两期培训班共培训省直各单位及全省各级政府采购监管机构、集中采购机构等政府采购从业人员721人。

本次培训主要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展概况、政府采购程序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和政府采购文本规范等四部分,就政府采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和讲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对于普及政府采购知识、宣传政府采购法制、培养政府采购人才,增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依法采购意识,提高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依法采购能力,加快推进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也是实现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它还将为我省研究和建立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推动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化的进程奠定基础。

全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师资培训班结束后,省直各单位和各市州县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要求,组织本部门、本地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培训。荆州市举办了两期近500人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工作规范培训。荆门市先后举办了三期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培训政府采购从业人员、供应商、采购人达490人(次)。天门市组织全市各单位财务科长、经办人员、各乡镇财政所长、财政局各业务科室等共计230多人进行了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邀请省厅和市纪委领导亲临培训指导。红安县、长阳县、汉川市、恩施市等地也及时举办了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截至20_年底,已有10多个市州县、8个省直单位完成了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任务,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

2、全省GPA谈判研究准备工作稳步开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省GPA研究工作,根据财政部《关于做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应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湖北省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研究工作实施规程》。认真收集整理我省GPA谈判领导小组工作组各成员单位的初步研究报告。定期召开我省GPA研究工作成员单位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我省GPA研究工作各成员单位的研究进展情况。10月,印发了《湖北省GPA谈判研究工作组织体系及机制的通知》,明确了我省GPA谈判研究工作组织体系:例会制,会员制,联系制;我省GPA谈判研究工作的机制:通报制、考核制、奖励制。

按照财政部的要求,4月25日 至26日在我省神农架,组织召开了中部地区加入GPA谈判工作第二次联系会议。11月10日至12日,组织在河南召开了中部地区加入GPA谈判工作第三次联系会议,部署了下一阶段GPA谈判研究工作任务。各省会议代表在会上交流了GPA研究工作经验。

(四)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狠抓管理网改造和集中采购机构建设不放松

1、政府采购工作效率逐步提高

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网”,20_年对“湖北省政府采购管理网络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版。在原计划申报、合同确认流程基础上,增加网络对话、附件上传、计划合并、计划执行程序限时服务、万能组合查询等功能。

简化政府采购审批程序。对政府采购计划审批、合同确认合理减少审核岗位、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对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采用紧急采购方式实施政府采购。十堰市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最大限度压缩“体内”循环时间,积极为采购单位开通政府采购的“绿色通道”。荆门市对政府采购管理软件进行了改版升级,压缩了每个审核环节的办结时限,还指定专人每天定时浏览网上申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主管科室联系,减少审批积压现象。黄冈市率先进行了政府采购网络交易系统的开发,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一套无人干预、竞争充分、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易平台,该系统已开始试运行。

2、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建设逐步加强

一年来,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奖惩机制,做到操作有方,行为规范,依法执行政府采购。20_年集中采购规模200亿元,占政府采购规模的91%,其中:政府集中采购占63%。公开招标采购160亿元,占政府采购规模的72%,确立了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方采购式的主导地位。20_年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发布政府采购需求信息公告7702条,发布中标、成交结果公告6737条。

省政府采购中心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积极理顺省级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体制。20_年,经过省财政厅和省政府采购中心的共同努力,4月份湖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明确省政府采购中心管理体制的通知》,同意将省政府采购中心按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规范管理,党群和后勤服务工作不再由省招标投标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成为直属省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完全符合《政府采购法》的规定。

(五)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发挥政策功能不放松

一年来,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机构以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契机,大力推动节能环保、自主创新、进口产品审核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支持国内产业方面:严格审核进口产品的采购,20_年全省采购国内产品的比重达到99%,中小企业产品占政府采规模的79%。对20_年计算机协议供货继续延续20_年的招标结果,只能采购国产品牌。在支持节能环保方面:继续抓好目前已实施的节能环保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和优先购买环保产品的力度,20_年全省采购节能产品5亿元,占同类产品的100%;采购环保产品8亿元,占同类产品的93%。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继续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自主创新产品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积极响应不同领域对政府采购扶持功能的要求,在支持自主创新品牌、推动保护政府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各级集中采购机构在组织实施集中采购活动中,贯彻落实政府采购各项政策规定的意识明显增强,在采购文件制定、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中基本做到了体现政策功能要求,政策功能实施效果明显增强。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将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产品、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产品、武汉名优产品推荐目录纳入武汉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

积极支持省内企业发展。对采购省产汽车的项目全部采用协议供货方式,20_年采购本省汽车1725辆,采购金额2.4亿元。在政府采购活动,对在我省有生产基地的企业给予政策性支持,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20_年政府采购在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GPA研究工作、政策功能的发挥、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在政府采购领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还存在着采购人规避公开招标、有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到位、大量基本建设工程未实行政府采购、部分代理机构采购活动不规范、政府采购效率低等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关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纵观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的历程,政府采购制度从初期以节支重效、防止腐败为重点逐步转变为与重视政策功能并重。有关政策作用的范围由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到购买国货,政策视角从经济功效扩展到社会目标。在采购市场开放的同时,政府采购的政策调控功能又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并成为财政政策中最直接、最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进而使得政府采购对于减少政府支出、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扶持民族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使得政府采购的内涵不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一)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要有新措施

1、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

政府绿色采购,是指法律承认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利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的条件下,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政府绿色采购充分体现了政府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政府绿色采购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绿色办公用品,如电话、电脑、打印机、照明设备、各种车辆等等,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被要求必须达到环保、节能、低排放和低噪音标准;二是绿色公共工程和绿色装修工程采购,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路、铁路、学校、医院等等,这些工程在修建过程中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绿色采购最早是由美国政府提出和推行的。1972年,美国政府在采购中首先开始提倡购买环保产品。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政府绿色采购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1991年,美国发布总统令,规定政府机关必须优先购买绿色产品。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签署总统令,规定了联邦机构的所有政府采购必须是有:“能源之星”标志的产品。当前,美国95%的监视器、85%的电脑均符合“能源之星”的标准。

1994年,英国积极响应里约全球环境首脑会议要求,率先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英国的战略选择》,为英国的节能环保确立下了一个基础性文件。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在新车市场上,英国政府将给予购买电动车和小排量汽车等节能汽车的消费者2000英镑的折扣价格或免去汽车消费税,并将于20_年4月对大型汽车和重污染汽车加倍征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推行绿色采购的起步较晚。在20_年出台的《政府采购法》中明确提出了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要求。20_年7月5日,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环境经济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鼓励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_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指出:“各级政府机构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活动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性能达到要求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以促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政府机构能源开支。建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管理制度,明确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和政府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类别,指导政府机构采购节能产品”。

20_年,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从20_年起,首先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_年起全面实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正式启动。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全面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制度保障,这是推动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前提条件。我国《政府采购法》已实施六年多,《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最近通过国务院法制办向全国征求意见,正是拟定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利时机,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制定及修订工作。抓紧建立和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政府优先或强制采购绿色环保产品的比例和份额等,切实把政府绿色采购落到实处。

要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发布绿色采购清单,公开绿色采购的相关信息,这是政府绿色采购的主要内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首先要建立采购标准,发布采购清单,采购人员要依据标准和清单的内容进行采购。制定完善合理的绿色采购清单和标准,便于采购人进行科学、有效的采购。许多国家都将环境标志产品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依据和基础,选择政府采购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来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1993年,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环境标志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审核体系。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环境标志产品已有14类2823种产品。

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绿色采购的经验,顺应国际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日本等国开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以来,政府绿色采购发展非常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利用政府采购调节环境保护、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积极推行绿色采购,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也组成了绿色采购联合会,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自愿实施绿色采购,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同时,近年来财政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大趋势,即社会性支出、环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国家绿色采购和环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有的占到了50%,甚至超过70%。以“绿色采购”为例,许多国家已经把政府绿色采购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美国、丹麦、加拿大分别制定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有些国家如日本还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国际经验为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2、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支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采购商品或服务。20_年9月1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发布透明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我国是中小企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国家,但是,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和中小企业整体实力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将采用政府采购办法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找准制约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突出问题和根源,研究各项可行的配套措施,消除各种不利的规章制度和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国际通行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信息化水平低,资金短缺,经营管理水平落后,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具有公共政策功能的政府采购,为中小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提供了最为有效的制度保障。如法国政府采购相关法律规定,在相同价格或者类似条件的投标中,应优先考虑工人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集团、手工业者等的投标,这些政策性目标并不适用“最低价格”的评判标准;日本《保证中小企业受到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订单法案》则采取诸如将工程分割成较小的单位或者将相应的订单拆分成较小数额订单等做法,尽量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进入政府采购领域的机会;在德国,中小企业的利益应当通过拆分合同单独贸易和部分履行的方式得以考虑。韩国一直大力支持政府采购机构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当年政府在国内采购总额的63%是向中小企业采购的,其中,工程采购合同总额的35%是与中小企业签订的。政府通过向中小企业大量购买商品和劳务有力地促进了韩国中小企业的发展。20_年,韩国中小企业厅宣布,政府优先购买中小企业开发的产品,同时,积极推进修改《中小企业振兴和产品购买促进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打开政府采购市场的销路,使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得到政府的扶持。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分享政府采购市场,我国《政府采购法》及《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都明文规定,政府采购必须向中小企业倾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政策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完善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法规制度。落实法律法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规范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真正让中小企业这个弱势群体参与到政府采购工作中来。

在将出台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中小企业支持的范围、方式、方法,中小企业应该享受哪些优先权利。建立多部门的协作机制,使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形成合力。明令禁止歧视中小企业。

将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纳入政府采购业绩考核评价指标。通过考核,培养和激发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好考核评价促进、推动及激励的作用,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尽快在法律法规中明确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比例。参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规定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强制法定比例或者比例幅度。通过制定配套措施、改进评审办法,以及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首购、订购等政策,提高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制定相关的制度将适宜拆分的大项目分解,专门留给中小企业。对一些适宜从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如家具、印刷、物业管理等等,应该规定必须从中小企业采购,使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对一定额度以下的采购项目,应该给予中小企业价格优惠。如美国国会立法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优先考虑中小企业,并给予价格优惠扶持;中型企业价格优惠幅度在6%以下,小型企业价格优惠幅度在12%以下。

(二)电子化政府采购要有新思路

电子化政府采购是指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电子化政府采购打破了传统采购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增强了采购透明度,降低了采购成本,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采购效率,从兼顾效率和成本来说,政府通过网络采购是必然趋势,未来三五年内网络采购可望成为政府采购的主流。

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是信息发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将有关政府采购招投标信息发布到相关的媒体,使采购各方能够有效获取采购物品、劳务、工程等相关情况。同时,发布有关政府采购政策、法规、采购结果公告等。

二是内部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政府采购预算信息收集、预算执行、业务流程记录、中标信息、支付申请等,其中与预算部门和支付中心形成有效监督,为跨年度项目提供审核依据,为资产管理提供有效数据。

三是专家管理系统。包括专家信息库组建、管理、抽取、业务跟踪等,以及专家评审记录。

四是投诉质疑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政府采购的质疑和投诉进行跟踪办理的情况,历史个案分析和处理。

五是评标现场电子监督系统。通过网络把评标现场情况传输到监管部门,将采购过程放置于监督管理之下。

六是电子档案系统。将采购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电子归档处理,主要包括电子文档,特别是采购过程中电子招投标文件,以及招标过程的声音记录、视频录像等。

七是综合监督查询系统。主要供行政事业单位和监督部门实行在线查询及监督,查询内容包括采购工作的进程、历史记录、供应商的不良行为记录等。

八是电子采购平台。主要是将采购的具体操作实现电子化,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手工操作实现采购流程网络化,一般功能包括电子协议供货、电子合同、电子询价、电子评标等功能。

(三)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

随着政府采购业务的不断拓宽,学习和更新政府采购知识、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强、责任重大的工作。政府采购的管理人员及执行人员,是政府采购的实施者,其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都直接影响到政府采购工作的质量,影响政府采购优良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对政府采购的管理,重点是对政府采购过程的管理,如招标、投标、合同签订等过程管理,而对从业人员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采购人没有执业资格要求,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从近几年的政府采购实践来看,由于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不一,如没有责任心、缺乏责任机制而导致的问题,并不在少数。而要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良好政府采购从业队伍,应引进晋升、淘汰机制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执业人员资格认证、执业范围与权限、资格晋升、资格淘汰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作为整个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加速政府采购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理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资格要求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政府采购执业的技术资格要求,包括综合知识、采购对象(商品)所涉及的技术与知识、市场分析与判断技术、采购技术、缔约与履约验收的知识与技术、政府采购管理技术与知识;二是政府采购职业道德与整体素质要求。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公正、诚实和责任感。 一是单一资格模式,就是政府采购人员只在从事某一方面工作时,需要专门的执业资格认证,以政府采购合同签约资格为基本资格模式。从事其他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工作,不需要特定的资格认证;二是双重执业资格模式,是指除了满足单一资格模式要求,还要建立政府采购的履约验收资格模式。就是说,凡是从事政府采购合同履约验收的人员,都应该具备特定的验收资格;三是三重资格模式,就是设想除签订采购合同、验收签字必须具备执业资格,其他从事政府采购管理和一般操作人员,也要通过资格认定,取得政府采购从业资格。

三、关于20_年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0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全省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的工作要求,以政府采购宣传工作为重点,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规范操作执行和健全监督管理为核心,以全面夯实基础工作和加快电子化建设为支撑,以推动专业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谋划工作新举措,努力开拓政府采购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宣传及研究工作力度

20_年,将政府采购宣传工作作为全省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展政府采购宣传活动。省级将以省地方税务局的“税控收款机项目”为切入点,在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台、楚天广播电台、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信息报、中国政府采购杂志等媒体进行全程的宣传报道。还将对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及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提高依法采购意识和政策的执行效果。同时,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形成有利于政府采购科学健康发展的正确舆论导向,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强政府采购研究工作。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及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年将成立“湖北省政府采购学会”,专门负责湖北省政府采购的研究工作,主要承担:贯彻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探索政府采购发展方向,组织湖北省政府采购从业资格培训、政府采购理论和政策方面的研究,承办政府采购执业资格考试考核等日常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根据即将出台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修订《湖北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同时,将日常项目监管工作中需要制度化的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出台湖北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政府采购项目实施办法。规范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出台《湖北省政府采购从业资格管理办法》。针对实际处罚工作中出现的处罚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处罚规定不完备,造成违法难究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的处罚规定。完善我省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体系,建立政府采购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

政府采购工作自试点到20_年正式推行以来,政府采购规模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涵盖了货物、工程和服务,20_年的政府采购规模是的36倍。但是,目前大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基本建设工程未纳入政府采购。20_年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要继续做好社会关注和涉及民生的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工作,将药品、新农村建设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继续推进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借(贷)款、中央和省级补助专款、国债资金项目实施政府采购。力争20_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25亿元。

(四)进一步创新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制

加强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的监管。督促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敏感项目的监管,主要是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包括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专家决策的科学性,采购程序的合法性,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的安全性。

加强其他监督部门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完善财政部门综合性监督与监察、审计部门专业性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这些专业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监督合力。实现监督检查常态化和制度化,逐步从合规性监督向合规与效益并重监督模式转变。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投诉举报处理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评审专家、供应商和代理机构“黑名单”制度。继续做好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五)进一步稳步开展GPA谈判准备工作

按照全国GPA谈判工作会议精神,20_年我省GPA研究工作任务要从定性研究转为定量研究,从一般研究转为重点研究,从利弊分析转到提出出价建议。同时,按照《湖北省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工作实施方案》的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全省GPA谈判工作,整理汇总全省的研究报告。做好中部省份GPA谈判的协调工作。

(六)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采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_年要继续大力促进节能减排、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各项政策落实工作。制定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利用政府采购手段鼓励政府服务外包,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制定相关支持民族企业、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我省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给予政策性加分,努力为湖北企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做好宣传,支持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20_年全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公务、商务车时,应将东风雪铁龙C5系列车列为政府采购的首选车型。

(七)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政府采购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力度,加快研究全省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建设规划工作,实现管理功能完善、交易公开规范、管理操作数据统一、网络安全可靠的全省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提高政府采购执行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同时,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系统进行升级,实现全省政府采购专家库的资源共享。

(八)进一步做好财政部分配的课题研究任务

财政部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课题分配给我厅进行研究,为完成好本次课题研究任务,按财政部的要求,我厅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成立“政府采购研究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杨灿明任所长。近期将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下发成立“政府采购研究所”的文件,出台政府采购研究所工作计划。政府采购研究所除完成《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课题外,还承担我省GPA的课题研究。

(九)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

1、要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机构队伍建设。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和GPA谈判的深入进行,政府采购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希望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机构的建设,强化工作薄弱环节,为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去年布置的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任务,各地要在20_年上半年之前完成。

2、要加强集中采购机构队伍建设。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发展,对集中采购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地要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法律制度和操作实务等培训,提高集中采购机构从业人员的操作执行水平,增强集中采购机构从业人员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的意识。省厅已出台了政府采购从业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将实行持证上岗和执业考核,推动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

3、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采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就必须深入实践、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增强我们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趋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政府采购工作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在法律框架下,研究探讨政府采购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及时总结、推广新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4、要加强政府采购系统的廉政建设。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廉政制度建设,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深入开展岗位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加强对廉政勤政先进典型的宣传,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政府采购队伍。

同志们: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需要各级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机构的大力支持。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圆满完成20_年的政府采购工作任务。

谢谢大家!

5.全省质量工作会议讲话 篇五

新年伊始,省政府即召开全省质量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过去三年实施质量振兴战略工作情况,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质量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全省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连续三年获得甘肃名牌产品称号的先进企业,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国家质检总局刘平均副局长百忙中莅会指导,充分体现了对甘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此,向平均副局长和国家质检总局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我省《质量发展纲要》,以及平均副局长的讲话要求,进一步抓好全省质量发展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高度重视和解决问题

2 0 1 0年4月,我省确定全面实施质量振兴战略。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支持下,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质量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质量振兴,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夯实质量基础,全省质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质量工作机制日趋健全。全省以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质量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建立,质量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推的质量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体系基本建立,质量发展激励机制逐步完善。

二是质量管理基础更加牢固。全省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5个、省级质检机构6个、省级授权质检站2 4个,9个市州建成农产品检验中心,质量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各类企事业组织获得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 8 8 3张,产品认证证书l 7 3张;累计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 6 0项,制订发布地方标准2 3 1 5项,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品质控制小组活动普及率达到1 8%以上,有5 2个企业的班组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群众参与的质量管理活动更加深入开展。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占到了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3 5%以上,三年间提高了1 0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 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l 7 9个,有1 2个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三是品牌发展战略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甘肃名牌产品4 1 2个。有3 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比三年前翻了一番。有3 1件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比2 0 1 0年初增长l 8 1%。全省各级政府三年累计投入名牌奖励资金40 0 0多万,名牌产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 4%以上。

四是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升。三年来全省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 0%以上;重点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有1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12 6项工程获省建设工程“飞天奖”;服务质量标准化稳步推进,制定服务业地方标准2 5项,在建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服务企业6家、创建省级标准化服务企业1 4家;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与2 0 1 0年相比,全省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下降l.44%;2 8条全省监测河流及河段中有2 0条达标;l 4个市州所在地城市中1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二级标准,比三年前增加l个,集中饮用的水源地饮水达标率保持在9 9%以上。重点城市基本实现了污水及危险废物全收集、全处理。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质量工作仍存在不小差距。一是质量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地方对质量发展关注不多,经济工作中重速度、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管理基础薄弱,质量投入不足,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质量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质量水平提高幅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粗放增长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知名品牌数量偏少、比重偏低;个别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制假售假屡禁不止,服务质量投诉时有发生,部分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较多。三是质量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低,先进检验检测手段不足;标准化创新能力较弱,多数中小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水平较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普及推广任重道远。四是质量监管机制不够健全。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准入、市场退出、质量问题追溯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部门之间合作机制有待加强,社会监督制约机制、质量安全风险预测和快速反应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必须按照我省《质量发展纲要》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把夯实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把创新驱动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发展作为质量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以质取胜作为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着力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我省质量工作跃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二、明确重点任务,确保工作落实

党的明确指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我省《质量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把做大经济总量同提高发展质量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质量强省建设推进全省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以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提升我省企业、产业和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确保人民群众吃的放心、用的称心、住的安心,切实为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具体来讲:

一要加快建立健全“三大体系”。第一,要积极构建产业标准化体系。围绕“3 3 4 1”项目工程的深入实施,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加快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对传统装备制造业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的现行技术标准进行修订;抓紧制定一批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质量标准,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包括产品品质、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环境条件等标准在内的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大气环境、节能减排地方标准以及循环经济标准,为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争取在我省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设立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动承担和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扩大我省产业在国家标准领域的“话语权”。第二,要抓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重点生产资料、重要消费品重点建设工程、矿产生产、特种设备、污染物排放风险监测预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对重大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要加快建立质量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各种质量应急处置予案,确保出现问题能迅速成功处置。要加快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完善质量问题追溯、缺陷产品招回、市场退出、责任追究制度。各级质量执法部门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协查互动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对食品药品安全等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突出问题,要重点监管、重点整治、重拳打击,着力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第三,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各级质监部门要充分利用职能优势,进一步加强质量诚信建设,积极搭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发布体系,有效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主动推进质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推动质量诚信信息在银行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要加大扶优惩劣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广大企业的自觉行动。

二要着力提升“三个能力”。第一,要着力提升宏观质量理能力。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紧密结合国家新时期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政策措施和工作意见,以质量发展和质量安全为基本着眼点,统筹考虑,统一部署,政策引导,强化考核,切实形成“以质取胜”的发展导向。要着力强化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等为主要指标的宏观质量统计体系,定期分析、研究和发布产品、工程、环境、服务质量状况,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第二,要着力提升质量检验检测能力。要在加快建成节能换热、风电设备、农副产品、塑料建材等国家级质检中心的基础上,依照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继续争取国家总局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再建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省级质检中心和区域重点实验室,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县级质检机构加强食品、农产品等基础检验检测项目建设,提升各个层面的质量技术保障和支撑能力,基本满足批量、快速、准确检测和政府监管的需要。第三,要着力提升企业质量技术基础能力。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和建筑工程企业要全部建立和完善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器械、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的企业,必须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过相应的规范性认证;重点企业还要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要瞄准质量技术前沿水平,下决心加大研发投入,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开展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要突出“三个重点“。第一,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抓紧制定和完善品牌战略规划,加大品牌建设投入,确保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各级质监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协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品牌质量和市场效应。重点企业要带头转变发展理念,大力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含量,依靠优胜品牌占市场、提效益、求发展。要建立健全省市县企四级质量奖励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加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质量效益突出、品牌辐射带动力强的知名品牌示范区,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第二,要大力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工程。依靠质量控制、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加速提升我省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和基础件制造等重点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促进我省重点装备制造业产品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施物流运输、金融保险、商贸旅游、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等重点领域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和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引导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市场规范化发展。深入实施环境质量清洁生产促进工程,加快修订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地方标准,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促进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降低。稳步开展城乡生活垃圾污染及医疗废物污染和污水处理防控工程,加快垃圾及医疗废物和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提升人居环境的文明程度。要在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分类分层次广泛开展质量对比提升工程,推动我省骨干企业、支柱企业质量发展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第三,要全面落实质量发展企业主体责任。全省各级各类企业都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要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实施质量岗位规范与质量责任考核,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要建立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制度,逐步实现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提高质量队伍的业务技术素质和综合能力。要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奖励、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等活动,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持续提升。

三、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用战略的眼光、创新的办法、辩证的思维,不断强化质量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对质量工作负总责的意识,切实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步骤、有重点、有成效地推进质量发展工作。要抓紧研究制定详细的《质量发展纲要》实施方案,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层层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要继续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评定内容,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推进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进行行政问责。各级质监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职责,强化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加大行业质量监管力度,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要加大质量工作投入。要创新质量发展投入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投入、多层次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质量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在质量管理、质量奖励、监督抽查、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强化质量基础建设,提升质量监管部门的履职能力。各地各部门要在科研、信贷、技改、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力度,全力促进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壮大。广大企业也要主动加大对质量创新、质量提升、新品研发、质量体系改进的资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发展能力。

三要加强质量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抓好质量知识的普及,广泛开展全民质量安全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发展意识。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质量发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广泛宣传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典型经验,宣传重视质量、守法经营的优秀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营造社会崇尚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

6.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六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刚才,6所高校作了很好的发言,听了很受教育、很受启发。一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高校党组织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证了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维护了高校的和谐稳定,有力推动了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一是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得到新加强,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议事决策等制度机制,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做好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充实工作,优化了结构,提升了办学治校能力;二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新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以增强高校党员干部素质为主线,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强化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员工、维护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着力加强党员、教师、政工干部和学生骨干四支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理念、内容和方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手段,稳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的对针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形成了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四是党员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一大批优秀大学生、青年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充实到党内,源源不断地为党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高校党员队伍达23.9万人,其中教工党员5.8万人,离退休党员1.2万人,学生党员16.9万人,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1.4%,基本实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为高校党的建设付出辛勤努力的全省高校党务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省高校党建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全省大局抓党建,使高校党的建设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协调推进。二要始终坚持把握关键,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不断提高高校领导班子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三要始终坚持筑牢基础,不断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要始终坚持抓住根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要始终坚持健全机制,突出党委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着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和整体合力。

中央和省委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去年8月份中央修订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2月份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省委会专门听取了高校党建工作汇报,卢展工书记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开好这次会议作了重要指示,郭庚茂省长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教育人口大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将我省巨大的人口数量转化为有效的竞争优势,对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显得尤为必要、尤为迫切。

(一)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地,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学科研组织模式深刻变化,教职工流动性明显增强,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再加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发展,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高校、教育师生,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巩固高校和谐稳定。

(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形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部署、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发展规划,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引领方向、凝聚力量和监督保障的作用,使高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堡垒和先锋楷模,从而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三)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强化人才支撑、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中原经济区,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履行高校党组织作为高校工作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知识高度密集、人才高度云集、信息高度聚集的独特优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培育培养,不断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服务大局、融入大局,发展高等教育,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建设什么样的大学”两个根本问题,创新思路举措,做到“五个围绕”。

(一)围绕培养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的人才抓党建。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一要突出德育工作,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发挥好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导航定向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二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要注重服务育人,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就业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关心关爱家庭困难学生,支持、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在关心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育人效果。四要统筹育人资源,整合教学科研、共青团、学生组织及行政后勤等部门力量,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围绕培养知识丰富、素质全面的人才抓党建。要坚持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着力增强高校党组织领导和推动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一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积极探索人才成长规律,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二要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探索科研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教职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觉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三要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倡导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决策咨询、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继续教育和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工作。四要着力提升文化传承水平,利用文化资源大省的独特优势,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弘扬中原文化为主体,推动高校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大力开展文化创新,在校内形成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对社会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围绕建设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阵地抓党建。高校党组织要着眼于不断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稳妥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一要理清改革思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立足学校实际,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确定教育改革的目标、步骤和方法。二要把握改革重点,着眼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确保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内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三要培育改革环境,鼓励和支持改革探索,保护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改革意识,以教育工作大局为重,以教育事业发展为重,积极参与改革,大力支持改革。

(四)围绕建设研究探索、创新创造的阵地抓党建。高校党组织要引导广大师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学习,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要加强党性党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二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忠于真理,学为人师,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要带头坚守学术道德、倡导学术诚信,着力形成严谨求实、潜心治学的学术风气。三要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坚持严格管理,加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努力营造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建设大学精神家园,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围绕建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阵地抓党建。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维护高校稳定的责任,着力建设和谐校园。一要完善制度机制,认真落实党委负责、协调各方的稳定工作体制和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不稳定因素分析预警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安全防控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二要突出工作重点,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场所、重点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传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加强课堂教学、论坛讲座、计算机网络、涉外合作交流工作的管理,筑牢抵御“”等邪教组织和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思想防线,尤其要根据当前形势,切实抓好高校稳定。三要注重源头化解,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认真做好沟通疏导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注意排查高校食品卫生、疾病防疫、防火防盗、实习生产、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全面贯彻《条例》,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夯实高校党建工作的基层基础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抓好新《条例》的学习贯彻,切实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持续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严格规范议事决策程序,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康高效运行。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使高校领导干部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二要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认真研究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当今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着力增强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增强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能力,增强处理急事难事、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三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改进领导方式,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四要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领导干部自觉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主动接受监督,坚决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二)持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按照“在思想上不能放松、在工作上不能懈怠”的要求,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要抓好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认真组织宣讲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好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宣讲好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使广大师生员工全面深入领会,更加坚定地拥护党、跟党走。三要完善思想工作体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服务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系统,切实改进后勤服务特别是办好学生食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要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将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干部相结合的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继续强化辅导员双重身份、落实双重待遇、实现双线晋升,逐步实行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三)持续深化高校基层组织建设。要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探索基层组织工作规律,努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一要完善院(系)党组织运行,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为院(系)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方式,制定完善实施办法,明确运行运转形式和主要内容,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院(系)一级得到更好发挥。二要创新支部设置形式,在健全原有党组织设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实验室、课题和项目组、科研平台等新兴学术组织设置党支部的形式,积极探索党组织进学生社区、进公寓、进社团等有效形式,条件成熟的可以试点研究生与教师共建党支部,努力实现党支部工作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有机结合。三要改进支部活动方式,在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民主评议、“三会一课”等传统活动基础上,积极开展务实管用、吸引力强的活动方式,探索立体化、互动式、信息化的工作平台,增强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四要强化党员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重视做好在优秀大学生、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工作,以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一步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强化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四)持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群众工作。要注重解决广大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一要尊重师生的主人翁地位,重大决策、重要改革、重点工作要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把群众观点落实在工作实践中。二要解决师生实际困难,认真倾听师生呼声,积极反映师生诉求,千方百计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学校发展和师生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三要完善群众工作制度,落实校领导接待日、定期走访师生、定期听课等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凝聚师生、服务师生、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更富实效。

(五)持续完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领域,也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与加强民办高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做好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兼政府督导专员工作,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民办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民办高校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六)持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总结经验,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围绕中心工作,结合教育科研等中心任务,找准工作着力点,明确创先争优的努力方向和阶段性目标,以扎实的工作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二要创新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教书育人先锋岗、科研攻关创新岗、管理服务示范岗等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团建,带动党群共建,形成党群、党团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三要发挥示范作用,积极选树并表彰一批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高校党组织和党员中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领导,转变领导方式,确保高校党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务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转变领导方式,真正把心思放在研究问题、谋划发展上,把责任落实到运作中、体现到实效上。

(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高校党建工作纳入党建整体安排,大力支持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帮助高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同志联系高校制度,定期为高校师生讲党课或作形势报告。高校党委要把做好党建工作作为首要职责,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督促指导。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党建工作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今年,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和教育厅将按照《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评估实施意见》和总体安排,全面开展高校党建评估工作。各高校党委要严格按照评估要求,对照指标体系,查找突出问题,认真整改落实。

(三)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宣传高校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社区、企业、机关及有关单位要主动为高校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志愿服务搭建平台,拓展高校党建工作的渠道和空间,为我省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7.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七

一、关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坚持和完善“审核制”、“公示制”、“限额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 健全党委、政府负总责,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组织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 加强政府承担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所需费用和劳务、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民应得的补贴补助和补偿等方面的监管, 着力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随着优势产业的推进,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全省流转面积260万亩, 占耕地面积10%0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推动和规范已经成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基础。做好省政府确定的2011年重点工作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推动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配合省人大做好《贵州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条例》立法工作;各市 (州、地) 要建立1-2个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开展流转试点等。

(三) 加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和市场监管

近几年, 通过加强日常监管和禁用兽药、农药、种子等专项执法活动, 严格农资市场准入、落实农资经营台帐、深入排查违法行为、加强协调配合, 排除了一些可能影响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农资质量和市场秩序逐年向好。但违禁农药仍有出现, 复混肥等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偏低, 流动商贩、网络非法经营尤其是经营禁用农业投入品时有出现, 农业执法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2月24日农业部等几部委召开了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 我们在9个市 (州、地) 都设立了分会场, 会议精神大家都很清楚, 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工作要继续强化农资市场日常监管, 扎实组织开展好种子执法年活动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茶树种苗等专项整治。各地要有计划地组织, 对本地主要复混肥料产品尤其是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使用的专用肥料产品, 进行质量抽检, 坚决打击制售劣质复混肥产品的违法行为, 切实解决当前复混肥产品合格率偏低的问题;切实加强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 倡导农药分柜经营, 引导经营者不在蔬菜、茶叶主产区经营相关禁限用农药, 积极开展《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宣传贯彻活动, 深入排查和坚决查处、曝光一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案件;以种子执法年活动为重点, 扎实组织春季农资市场整治活动, 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推动农资经营网点“信息服务栏”和经营规范建设, 积极构建农资诚信经营机制。加大对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 (小区) 监管力度, 规范农产品生产记录, 实施检打联动。各级农业部门应以“五有”建设为抓手,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确保综合执法队伍编制不减, 性质不变, 力量不削弱, 工作不倒退。工作方式上, 我们和工商局做了协商, 加强部门协作、沟通和信息共享, 抽检结果一定要向社会公开, 不合格产品一定要检打联动。坚决纠正检验结果只有自己知道, 不报送、不通报、不公开、不移交, 为检验而检验, 检而不打、不处罚的情况。发现经营使用违禁农药、兽药、添加剂的, 一定要一查到底, 事事有交待、件件有结果。

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系统研究。

从不同生产要素、不同产业环节、不同发展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统筹产业发展。近年茶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从原料基地、产品加工、市场推广等全产业链条推进, 整合各部门、各方面资源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各地推进产业时, 一定要从整个产业链条去研究, 找准每个产业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采取切实措施, 重点突破。在产业选择上, 一个县确立的优势产业不能太多、大杂, 不明确、不突出。

原料基地依然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第一, 原料基地要坚持做规模、做集中度。基地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和集中度差, 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加工业, 依然是制约企业规模、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没有规模化就没有标准化;没有规模化基地就难以支撑规模的加工业, 反之亦然;耕地破碎、产业分散的省情更加需要我们做产业规模和集中度, 区域布局、要素集聚、产业配套的现实选择更加需要我们做产业规模和集中度。第二, 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以农户为主体是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一家一户3至5亩, 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生产, 才能促进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第三, 要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集成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将合作社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凡是基地建设好的产业都云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合作社。

龙头企业依然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目前,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51家, 其中, 国家级19家, 省级232家;生态畜牧业61家、果蔬36家、茶叶60家、马铃薯6家、中药材19家、优质粮油32家、特色杂粮5家, 基本覆盖了我省优势产业, 初步形成了辣椒、茶叶、中药业的优势产业集群并向优势区域集聚, 企业集聚效应初现。今年重点工作是: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重组和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推荐一批生产经营效益好、产品质量水平高、社会责任意识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

市场推介依然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去年, 我们在上海.、义乌分别建立了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示直销馆, 参加了上海、深圳、郑州、成都、合肥、银川、福州、重庆、东莞等9场展销会, 举办了4次贵州名特优农产品直销,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些展销会对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找准产业定位, 找出差距, 明确方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 省领导、委领导亲自参与、亲自推介, 是省有关部门、各地、委内各单位协作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 围绕蔬菜、茶叶、辣椒、生态畜牧业、马铃薯、精品水果、特色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 以重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合作社为主体, 联合商务、旅游、经贸、科技、外宣、台办等部门, 集群式参加主要销区的各种展销会、专场推介等经贸活动, 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要全力承办好7月、8月由省政府与农业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贵州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本地市场是销售起点, 各地要重视本地市场的开拓。贵阳、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遵义、毕节都在本地举办了农产品交易会, 效果非常好。这是展示部门形象, 提升消费, 推动地方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的重要平台, 要坚持下来, 扩大影响。

密切关注一些成长度高、有特色的产业。

通过调研, 2010年我们提出支持中药材、苡仁米、苦荞、猕猴桃等产业发展, 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写进了2010年省委1号文件。我委从省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500万元先导性资金启动扶持, 另集成“三百工程”、阳光工程、基层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近700万元予以支持。目前, 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步伐加快, 苡仁米基地仅兴仁县从6万亩增加到10万亩, 猕猴桃2个县得到了财政800万元支持, 苦荞产业基本遏制了种植面积下滑的势头, 产品开发有所突破。4个产业得到的支持增多, 关注度大幅度提高, 为大规模产业推进打好了基础。今年, 省级产业化专项资金继续安排500万元, 支持中药材、苡仁米、苦荞, 启动对高梁的支持, 其中, 中药材200万元, 其余3个产业各100万元。中药材支持品种提纯复壮, 不同品种间的轮作;苡仁米支持以兴仁为核心, 普安、晴隆、紫云、织金等县集中连片发展, 做大产业基地, 逐步培育形成苡仁米产业带, 实施品种提纯复壮、育苗移栽率60%以上;苦荞支持威宁、赫章、水城3个县稳定基地, 选育品种、提高单产, 加工脱粒、开发适销对路的多元化产品;前不久我们对酒用高粱基地建设做了调研, 每亩收入2000元, 很有发展潜力, 已将其纳入“十二五”省产业发展规划, 今年支持酒用高粱基地品种提纯复壮、基地轮作和质量安全等。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省现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600家。围绕优势产业,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形成产业合作社集群, 向优势区域集聚。引导支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成为原料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优势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农业项目支持的有效渠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品, 加快推进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组织认定一批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我省已有贵阳市绿宝石、贵州娄山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自发进入了沃尔玛、北京华联等超市。各地要贯彻落实全国农超对接现场会精神, 与商务部门联手, 促进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城市社区等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销衔接和直供。要下决心拿点钱, 选择支持一批蔬菜、水果、粮油、茶叶等专业合作社, 进入超市、社区。

(三) 加快茶产业发展

经过几年努力, 贵州茶产业快速成长。各级各部门取得了发展茶产业的共识, 形成了合力, 社会关注度高, 全省茶园面积突破300万亩被评为2010年贵州十大经济事件。前几年, 我们发展茶产业向四川、浙江、江苏、福建、云南等地学, 现在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向我们学。我们倍感压力, 建大基地, 提升大产业的步伐丝毫不得松懈。今年茶产业工作, 围绕完成2011年省政府50项重点工作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新建茶园50万亩”的目标任务, 落实富玉副书记在贵州茶叶企业发展座谈会提出的“四个转变”, 加快推进绿茶大省建设步伐。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成新建茶园50万亩以上。上规模、上速度不动摇, 全力解决茶园集中度, 力争2013年实现全省茶园500万亩的目标。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落实目标任务到乡镇村, 加强指导与督促检查。坚持无性系, 以农户为主体, 相对集中连片建园, 新建茶园布局在原有茶园周边。围绕省内主要景点和风景名胜区, 主要交通沿线, 管护好近年建立的观光茶园, 布局好新的观光茶园, 打造好贵州好山好水处处产好茶的名片和广告。鼓励支持茶产业与畜牧业、沼气能源、林业、农产品加工业配套, 促进产业互动。引导幼龄茶园间套种, 以短养长, 以种促管。创建茶叶标准园, 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 推动管护水平上台阶。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茶农合作社。吸引省 (境) 外茶叶企业或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我省茶产业, 重点引进营销企业。引导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 推动企业优化组合, 发展重点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茶叶企业、茶农合作社的资金支持, 促进银企联营, 银农联营。茶园发放林权证, 推动抵押贷款。

三是宣传推介全方位、高密度。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 集群式参加北京、上海、深圳、西安、青岛、内蒙古、香港等地茶博会, 举办万人品茗活动, 全力承办好2011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多彩贵州和贵州绿茶的推介互动。积极支持各地举办展示推介、品茗斗茶、摄影采风、高端论坛等, 高频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茶产业宣传推介。推动在省会贵阳、市 (州、地) 中心城市和茶产业重点县城, 建立全覆盖的茶馆体系。加快茶青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带头进入重要目标市场、茶叶专业批发交易市场, 通过建立直营中心、代理经销等方式, 推动建立贵州茶叶销售渠道和网络。“国酒茅台·国品黔茶”去年在上海、呼和浩特开设了专卖店, 今年还将在北京、三亚、广州开设旗舰店。国酒TwIllik茶捆绑销售对扩大黔茶销售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各茶叶主产县要支持配合。

今年, 省级茶产业专项的重点是支持新建茶园, 宣传推介、广告、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和茶叶加工。

(四) 继续开展现代农业示范点

近年我们在乌当、开阳、毕节、音寨等4个地方开展了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确定在湄潭、福泉、花溪、平坝、开阳等5个地方继续开展现代农业试点, 这些点要在提升产业, 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上下工夫,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 坚持不懈地推进示范点建设工作。

三、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信息服务

(一)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2010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一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为主线, 围绕优势产业, 全面加强重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监测和整治, 认真实施农药市场监管年和执法检查, 积极开展“三品”专项整治, 针对例行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执法, 实施检打联动。各市 (州、地) 中心城市和重点县的种养基地和农产品重点市场, 实施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范围大幅度扩大,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较好, 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但我省部分农产品农残超标, 个别地方出现反弹, 有些违禁物如增白剂、孔雀石绿、吠喃唑酮以及在蔬菜上禁用的氧乐果检出率, 非禁用农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等超标率有上升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联动机制亟待加强。根据农业部2010年例行检测结果, 我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茶叶高0.9%, 水果高0.6%, 蔬菜高0.5%, 畜禽高0.4%, 食用菌合格率低11.水产品低2.9%0这与我们平时号称的贵州绿色、生态、安全的口号是不相称的。各地务必认清形势, 不要以为贵州生态好, 就是天然的有机产品、绿色食品。

质量安全是保证做大做强贵州优势产业的前提和生命线。抓生产、抓规模, 抓安全一定要同步。2011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深化年, 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 从源头上杜绝高毒农 (兽) 药的销售和使用。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 紧紧围绕蔬菜、茶叶和生猪等产业, 加强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以及生产基地检验检查和监督抽检, 对省内夏秋茶生产基地和主要辣椒原料基地的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进行检测;开展贵州省主要茶园土壤、中药材太子参和半夏土壤重金属检测研究;开展苡仁米、酒用高梁抽检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着力解决禁用农 (兽) 药违法使用、替代农药滥用、水产品中违法使用孔雀石绿及硝基吠喃、食用菌中违法使用荧光增白剂等突出问题, 从生产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 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要围绕蔬菜、茶叶、水果和畜禽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 抓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县 (区)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0个, 产地50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5个;绿色食品15个;开展“三品一标”检查员、内检员、核查员、监管员培训五期430人次。

三是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抓手, 不断提高监测监管能力。“十二五”已将9个地级质检中心和54个县级质检站纳入国家建设投资计划。力争启动开工2个地级、24个县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 在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茶叶、蔬菜、水果等重点生产基地、在地区所在地重点农贸市场、重点超市和重点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一批检测站 (点) , 全面提高监管和检测能力。

四是以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为突破口,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深入开展9个市 (州、地) 中心城市重点市场准入和全省重点生产基地的产地准出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省蔬菜、茶叶电子监控风险网络系统, 提高预警和监管能力。今年在贵阳市启动市场准入试点工作, 推行“入市验证、无证必检、有证抽检、质量承诺、信息公示、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

(二) 农业市场信息工作

以“贵州农委信息网”为基础, 加快“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和"12316"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整合资源, 加强信息采集、发布和动态管理, 提高信息服务广度和深度。抓市场不能仅仅抓几个价格数据, 要抓展销、抓推介。

四、关于农业科技教育工作

贵州农业在耕地少、质量差的情况下, 通过“五突破”的农业科技解决了粮食供给。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 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构建完善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深入实施“三百工程”。2009年以来, 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 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 在全省132个示范村实施了“三百工程”示范项目, 集成专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村等资源, 在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今年, “三百工程”要选择好示范村、选准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品一社”, 探索建立专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共谋产业发展机制。

(二) 加强农业教育培训, 促进教育资源向农业优势产业配置

“十一五”我省共培养专业农民10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 创业培训5200名农民, 委属4所中专学校培养了近4万名农村实用人才.2010年农广校中专学历招生1.31万人, 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 农业教育培训工作, 要认真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国职业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根据新形势下农业分工分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需要, 立足产业需求重点抓:“十二五”力争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5万人。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十二五”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带动地方培训农民50万人次, 将阳光工程打造成我省农民培训的主要品牌。三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地建设。

(三) 提升科社刻新能力, 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继续抓好中药材、蔬菜、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联合攻关、创新技术、开展技术服务等, 全面完成体系年度建设任务。促进产业技术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互动, 发挥综合试验站上联科技创新;、下接技术推广的桥梁纽带作用, 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农民学科技的田间培训学校。争取启动茶叶、马铃薯、油菜、生猪、水稻、玉米等6个产业技术体系。

加强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强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选育推广, 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筛选出一批轻简化、节本增效、节水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二是重点支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 对农业产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品种, 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科研项目。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奖励体系, 积极发挥科技成果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五、关于农村资源环境建设

(一) 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实践证明, 农村清洁工程选择领导重视, 农民积极性高, 经济相对发达, 交通便利、农田水利基础配套, 风景名胜旅游区 (乡村观光旅游) 、水源保护地、现代农业示范点开展示范方向是正确的, 效果很好。几年来, 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170万元, 建成示范村150个, 惠及农户12000户。去年10月赵克志省长到贵定县音寨村视察现代农业时, 对音寨村的农村清洁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的工作重点:全力完成我省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农村生活环境改善项目”中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的建设任务, 示范点我们有初步方案, 商各地后很快确定, 各地一定要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实施好。

(二) 积极开展紫茎泽兰应急灭除行动。

去年, 黔西南晴隆突发牲畜误食紫茎泽兰致死事件, 引起各级领导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 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及省有关部门, 积极行动, 精心组织紫茎泽兰应急灭除行动。在农业部安排部署下, 我省率先提出建立防控阻截带、产业替代的思路, 下拨资金864万元, 动员5万群众参与, 有效控制紫茎泽兰蔓延。今年, 承担防控任务的地区要抓好防控阻截带建设和产业替代工作, 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未发生地区要严密监控, 防患于未然。

(三) 组织完成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 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工作。

8.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八

任克军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伴随着我省“三化”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入了攻坚阶段,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和突出村容整洁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以“四清四改两化”为重点任务,以“三线一环”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面推进“万村提升”工程,着力加强道路桥涵、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绿化美化等建设,从根本上完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建优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奋斗目标是:深入实施“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在此基础上,今后3年重点抓好“3个1000”,即:抓好现有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提高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标兵村;抓好明年启动的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突破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在提升村中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重点抓好1000个跟进村的推进工作,力争打造成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切实加强10个方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农村道路桥涵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和自然屯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实现户到户、屯到农田通水泥(沥青)路;二是完善村屯排水设施;三是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十二五”期间,省里计划再解决480.3万农村居民及64萬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四是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五是开展街路庭院综合整治。使村屯街道和庭院达到整齐划一,美观靓丽;六是加快卫生厕所建设。各地应积极争取卫生和爱卫会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普及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实施整村整屯改造和建设;七是加强垃圾集中处理;八是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大建设力度和步伐,尽快实现人畜分离,加快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解决好畜禽粪尿污染环境问题;九是持续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十是积极推进路灯建设。

从我省实践看,具体有以下8种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 “三线一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整体改造推进模式、功能分区推进模式、旧村改造推进模式、农村社区推进模式、生态村推进模式、旅游村推进模式、移民村推进模式。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

任克军主任要求各地要精心组织,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支撑;合力共建,强化帮扶;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协同推进,强化配合;统筹兼顾,强化落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会上,通化市、梅河口市、德惠市、敦化市和四平市铁东区作了典型发言。全体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辉南县、梅河口市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典型村。

上一篇:c语言读后感下一篇:小学高级教师事迹材料: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绘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