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设计(精选12篇)
1.孔乙己教案设计 篇一
师:上节课我们热烈地探讨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人物的形象,也了解了这个悲剧人物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一节课,我们来品下鲁迅的语言。自行阅读。做好记号,说说你找到的句子能表现些什么?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一句话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为下文他腿断了没有人同情他反而继续嘲笑他做铺垫。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字用得非常形象,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生: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捞”字显示了问话人轻蔑、嘲笑的口吻,“笼”字体现了孔乙己的窘迫,他不愿意与别人说这个。
生: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和“的确”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在这里并不矛盾,用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用的确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孔乙己那样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师:都说得非常好。谁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这篇小说的感受?
生: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
生:人情冷漠害死孔乙己。
生: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生:孔乙己,千千万万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生:封建社会统治者(丁举人)横行霸道,冷酷残忍。
生:孔乙己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师:说的太精辟了!那老师也来为这篇文章来个小结小说通过孔乙己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深刻的主题。
(1) 科举制度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禄,死读书,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2)封建文化糟粕,使他灵魂堕落,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没有成材。
(3) 封建等级制度使百姓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为不幸的孔乙己。
(4)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冷酷残忍,将孔乙己推上一条不归之路。
(5) 总之,是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制度造成孔乙己的悲剧。
师:布置作业(看屏幕)
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完)
>>>下一页更多精彩“《孔乙己》教学反思”
2.孔乙己教案设计 篇二
一、以孔乙己特殊身份为切入点来构思教学
构思简述: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出现时, 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十三个字, 便点明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身份。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预设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问题设计:
1. 孔乙己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份?
问题简述:文中的长衫主顾和短衣帮, 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作者通过对比来展示这两类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而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 也不能像长衫主顾那样阔绰, 成了咸亨酒店的上不去下不来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顾客。
2. 孔乙己是穿长衫的, 为什么也与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呢?
问题简述:就文本而言, 因为孔乙己“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愈过愈穷, 弄得将要讨饭了”所以只能跟短衣帮一样, 靠柜外站着喝酒。而究其深层原因, 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心底里向往入仕却又“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 结果只能与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了。
3. 孔乙己穷到这步田地, 为什么不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问题简述:长衫是旧时代读书人的标志。而孔乙己内心深处已经烙下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他读过书, 这是他骄傲的资本, 是他看不起短衣帮的由头, 即使穷困潦倒也硬要摆读书人的臭架子, 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
4. 什么原因形成了孔乙己的这种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呢?
问题简述:
(1) 社会因素———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2) 自身因素———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预设的问题, 便可以很好地理解作品内容。相反, 教师也可根据预设的问题来构思教学设计。
二、以孔乙己外貌描写作为切入点来设计教学
构思简述:人物外貌描写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现人物的性格。引导学生勾画出文中对孔乙己两次集中而对比性地描写, 然后展开探究。
问题设计:
1. 从孔乙己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生活状况?
问题简述:“身材高大”说明他有力气, 可以劳动, “青白脸色”是食不果腹、缺乏营养的象征;“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常遭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的刻痕, 更是潦倒的象征, “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 也是不劳动的证明。
问题简述:通过问题一的分析, 可以由学生概括出一个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
3. 孔乙己第二次外貌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简述:说明当时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之严重;预示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结局;揭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不仁、不觉悟, 这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
4. 什么原因造成了孔乙己前后外貌描写的变化?
问题简述:这又回到了教学设计一中那个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分析上了, 殊途同归, 形成了同课异构的个性化设计。
三、以“笑声”为切入点构思教学设计
设计简述: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 在笑声中表演, 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酒客们对孔乙己并不仅是嘲笑, 还有一份玩弄, 用鲁迅的话说, 就是“赏玩”孔乙己的痛苦。笑声贯穿全篇, 因此, 以笑声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不失为一种良策。
问题设计:
1. 小说中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
问题简述:让学生勾画出四处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最后一处是在倒数第三段。
2. 孔乙己身上哪些地方给人们带来阵阵哄笑?
问题简述:孔乙己是一切人的笑料, 谁都可以笑他。那些长衫主顾以捉弄、戏耍孔乙己为乐, 掌柜以挑起取笑孔乙己招徕生意为利, 短衣帮也以讥笑孔乙己为快。人们笑他脸上的新伤疤, 笑他满口之乎者也的迂腐气, 笑他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的歪理, 笑他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的尴尬, 也笑他被人毒打致残的双腿。
3. 从对孔乙己笑声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问题简述:引导学生谈感受应该是多角度的, 小说中多次重复的笑声一方面是对孔乙己好逸恶劳、迂腐不堪、自视清高种种劣根性的批判和否定, 另一方面也是对短衣帮缺乏同情、麻木不仁、自私冷酷的精神状态的批判和否定。这又回到了对这篇课文主题探究的问题上了, 因此, 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都能透彻地了解作品内涵。
“语文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语文教师顺应课程改革潮流的必然需要。所以, 我们也可以根据人物的语言、人物活动的场景、文章线索等去找寻语文教学设计的突破口, 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之中, 如果硬要让语文课也植入一种模式, 其结果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结语:无论什么课文,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立意构思教学设计, 我们最终都会达到阅读、理解、鉴赏作品的目的, 进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现在提倡的“同课异构”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都包含着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处理办法, 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处理教学。
3.《孔乙己》教学设计 篇三
一、品读孔乙己的形象,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感悟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其中《社戏》、《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集?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鲁迅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指《呐喊》集)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1924年1月12日《晨报副刊》)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苦人”?社会又是怎样“冷淡”的?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孔乙己》,了解他的生活环境,理解他的形象特点,探究他的悲剧命运。
设计意图:《孔乙己》是初中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这一环节既是对初中阶段所学鲁迅文章的回顾,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孔乙己》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尝试从不同视角复述故事:
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
短衣帮眼中的孔乙己
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形象及社会地位,为下面深入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及小说的社会意义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点研读,欣赏人物形象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本文虽没有直接刻画孔乙己的眼睛,却有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例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读了课文后你对孔乙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下面我们选择一个切入点,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对人物描写进行品读赏析。人的面部往往能给人鲜明的印象,我们就先从脸色入手吧。
(一)赏析脸色
1.跳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描写孔乙己脸色的句子,思考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在划出的句子旁边作简要的点评。
2.赏析四次脸色。
学习方式:学生交流,互动评价,教师点拨。
(1)“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是孔乙己最初出场时的脸色。
问题:“青白脸色”说明了什么?你从本段哪句描写当中还能看出这一点?
穷困潦倒,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温饱得不到保障,弄到将要讨饭了;“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句也可以看出。
这些描写表现出孔乙己经济地位的低下。
(2)“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这是孔乙己被揭偷了人家的书时的脸色。
问题:①你觉得这句中哪个词用得生动传神?②他是怎样争辩的?“窃”和“偷”有什么区别?
①“涨”写出孔乙己羞愧、急切、竭力争辩的样子,表现他死要面子的特点。
“绽”使人感到孔乙己额上暴起的青筋似乎清楚可数,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的神情。
②一样的意思,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可孔乙己却认为不可相提并论。他宁肯承认“窃”而不肯承认“偷”,为什么?揣摩一下孔乙己的心理。
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书,这就更高人一等了。其实这是强词夺理,自欺欺人。
(3)“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是孔乙己被人问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时的脸色。
问题:为什么会颓唐不安?从“灰色”的脸色,你读出了怎样的心境?“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读书、科举、做官是孔乙己一生最大的梦想和追求,屡试不第成了他一生的奇耻大辱,是他最大的痛楚,无可争辩,只好掩饰;“灰色”写出他颓唐悲凉的心境;一个“笼”字说明这种灰色不仅笼罩在他的脸上,还笼罩在他的心里,笼罩了他悲剧的一生。
(4)“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脸色。
问题:通过“黑而且瘦”想象一下孔乙己受到了怎样的折磨?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恰当即可)
孔乙己这样悲惨的境遇,招来的仍然是“笑声”。
学生读11段最后一句。
教师指导:孔乙己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离去。纵观全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取笑他,尤其是取笑他的不幸。于漪老师说:“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悲剧使人泪下,可是我们读了文章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这就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足见社会的冷漠。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
问题:还能从哪里看到他的地位低下?
例名字的由来,“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被丁举人打,连小孩子都不愿理他,人们记得的是他欠的钱等。
教师小结:纵观四次脸色:青白——红——灰——黑而且瘦,脸色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孔乙己的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低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步步预示着他的悲剧命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又教给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某一角度切入,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析。同时在品析过程中还关注到人物前后的变化。endprint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从神态描写的角度,抓住他脸色的变化,来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命运。我们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孔乙己的形象?
(二)自主品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析,每个小组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选一个角度,也可以选多个角度赏析。赏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还要兼顾到前后的变化。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推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互动评价,教师点拨提升。
预设:
1.外貌
重点分析从长衫到破夹袄的变化。长衫在他心里是读书人的象征,象征着他的身分、他的理想、他的尊严的底线。可是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却换成了破夹袄。可见他不仅生活的垮塌,更突出他精神世界的垮塌。
2.行动
重点赏析从“排”到“摸”的变化。“排”写出他在短衣帮面前排阔气、得意炫耀的神情。“摸”写出他的穷困潦倒,动作吃力。两相对比,突出他生活的每况愈下。
3.语言
重点赏析他的语言特点以及从极力争辩到不再争辩的变化。
(1)满口之乎者也,说的都是文言。文言是什么?是古代的书面语。用书面语来当口语,一是显示他是读书人,写出他的迂腐、穷酸。
(2)跌断,跌,跌……突出他的死要面子。
(3)当人们说他偷东西的时候,从极力争辩到不再争辩。说明他已无力争辩。
设计意图:既从多角度理解品读了人物形象,也是赏析人物形象方法的迁移运用。
(三)理解命运
问题:通过以上品读,我们看到一个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孔乙己,作者是怎样交待他的命运的呢?“大约”“的确”矛盾吗?如何理解?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交待了孔乙己的命运;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
“大约” 、“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设计意图:透过人物的描写,理解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同时领略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四)理解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及社会意义
问题: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探究。
1.社会原因
(1)社会的冷漠麻木: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伴随着人们的笑声的,人们对孔乙己的痛苦、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只是一味的取笑。
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2)封建科举制度: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科举做官。这样,考上的,往往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往往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
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实际上科举制度并没有使考中者都成为丁举人,也没有使落第者都成为孔乙己,相反,科举制度也造就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文天祥等一大批国家栋梁和文化大师。”
相比之下,与其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不如说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
(3)封建制度:
问题:默读1-4段,说说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咸亨酒店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你能够读出封建社会怎样的特点?
这个店是旧社会各个阶层往来聚会的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这个酒店的一台一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虚伪势利的社会里,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自身的原因
(1)性格原因:好喝懒做、自命清高。
(2)问题:孔乙己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命运呢?
一是可以像范进一样坚持考下去,最终成就功名。
二是可以如蒲松龄一样,换个方式成就人生。蒲松龄科举考试一直考到71岁,落魄一生。但他没有因为科举不第而被打倒,而是有意地搜集民间传说及鬼狐神怪的故事,写了一本书——《聊斋志异》。这说明,当人的梦想破灭时候,换一种思路,人生会更精彩。孔乙己没有做到,所以说他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
所以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设计意图:开阔思路,从多角度理解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拓展延伸:刘云龙在《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中写到:“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问题:你觉得,那个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指什么?
指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
教师点拨:所以孔乙己这个人物也有着永恒的历史意义。我们抛开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孔乙己与许多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这就是经典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要读文学名著,我们要与经典人物交朋友,这样的朋友交得越多,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
希望读书能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站在时代的角度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从而把学生的视野从课本引入丰富的课外阅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张红霞 山东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山东省特级教师
4.孔乙己教案设计 篇四
使用者 课型 新授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重点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导 学 探 究
【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名家点评:
鲁迅: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他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他是一个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走近作者】
鲁迅笔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刊于《新青年》后选入《呐喊》。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知识储备】
1、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介绍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为:
院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庭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2、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性
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初读文本】
1、看视频,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试用语言概括你对视频中的一些人物的初步看法。
反思
盼盼
5.《孔乙己》教案 篇五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囱?罢馄?∷怠?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 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的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6.孔乙己教案 篇六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7.《孔乙己》课文教案 篇七
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探究性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
二、作者简介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明确: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设计意图:解决:①文本体裁—小说;②拉近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
三、学习字词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解决: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四、问题讨论
1、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里几种类型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从酒客、掌柜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感受遭受凉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让世人唏嘘。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鲁迅塑造的中国社会里这一群看客的形象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鲁迅说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人群所构成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深刻地了解。在孔乙己的极力挣扎中,让学生同时去分析各种类型人的特点。
五、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勾画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并注音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①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突出提示“漂渺”一词现在的通常写法;②为利用学生所写字词构成完整板书做准备。
二、试从课文中勾画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语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
三、研讨
1、理解章法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任务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可知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状况,“我”的职务变动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作出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是突出中心情节的需要,同时又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2、分析形象:就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不断挣扎的生存状态。
明确:
①作为一个好逸恶劳的懒散的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长指甲”可以让人看出孔乙己的生活状态不同于靠辛勤的劳动来过生活的短衣帮。留着长长的指甲的都是些生活安逸或者养尊处优或者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一双手写得一手好字,曾替人家抄过书,但这样的人却生活得并不安逸,相反很是困苦。这样的长指甲只能是好逸恶劳、懒散过日的“标记”了。
②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知识分子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用指甲蘸酒写字”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进学,但还是极力要证明自己的学识。问小伙计识不识字,教小伙计“回”的四种写法,没有笔,用长长的指甲代替;没有墨,蘸酒代替。无奈,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孔乙己的迂腐成为了别人的笑料。更可悲的却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得他就算能够充当笑料,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能使“店内外都充满快活的空气”,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取笑对象。多了他人们多了一个人取笑,少了他人们还是一样过。
③作为一个穷酸的善良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孔乙己唯一的下酒菜是一文钱的茴香豆,但是他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吃,他是善良的。但他毕竟生活窘困,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吃了还要吃,他也不得不用手罩住他那仅存的下酒菜,这时读书人在维护他的体面。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更足以展现穷酸之下不忘显示读书人的身份的迂腐。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苦人”,是个“弱者”。因为多余,他连自己正式的名字都被一个半懂不懂的绰号代替,店里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人尊重他,也没有一个与他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孔乙己病态人生中,这一内容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亮点。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灵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生存的状态便不可避免的是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④作为受尽凉薄的可怜人而存在
例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一双曾经留着长指甲的手,一双曾经用来写字的手,一双带着善意的手,此刻满是泥,成了代步工具。再也不可能保留知识分子的体面,再也不能让自己的闪光之处得以施展。文不能,武不得,活干不了,孔乙己与短衣帮相比更为悲惨。
小结:孔乙己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
设计意图: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的苦人儿。
5、探讨主旨: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统治者的摧残。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小结: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文章主题。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
四、作业
8.《孔乙己》第二课时教案 篇八
教者:刘家振
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2.社会环境分析; 3.小说主题探讨。过程与方法
过程: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 方法:点面探究法,讲授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渗透对悲剧人物的同情; 对悲剧成因的批判。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 回顾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中的“影片事件”。第一课时授课内容
字词音义
指导阅读
回顾“小说”体裁的相关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找出文中对孔乙己形象高度概括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二、分块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教师示例
(Ⅰ)沦落的可怜人 检索信息(见板示A)分析信息(见板述)
整合信息——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倍受凌辱的苦命人。2.学生探究
(Ⅱ)尴尬的读书人(Ⅲ)寂寞的多余人 3.教师指导点评
三、讨论悲剧成因及文章主题(板示B)
四、小结
检索信息
分析信息
板示A1: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板述: 1.饱受凌辱
2.他脸上黑而且瘦……用草 2.饥寒交迫
绳在肩上挂住 倍受摧残 3.靠柜台外站着 3.身份卑微 4.“还欠十九个钱呢” 4.贫困潦倒 5.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 5.逆来顺受 酒的人都看着他笑…… B.文章主题
1.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2.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落伍者和牺牲品 3.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
准备
1.检索信息 分析信息 2.掌柜只记得钱 君子固穷——偶然做些守节——失节 短衣帮嘲笑孔乙己 偷窃的事
“我”对孔乙己不耐烦 从不拖欠——还欠十九守信——失信 小孩子常常是一哄而个钱呢!
散 不屑置辩——颓唐不安 清高——自卑 丁举人对其毒打 茴字有四种写法——半
2、孔乙己生活在一个个秀才也捞不到 有知识——不仕 没有同情、没有关爱的一人一颗茴香豆 心地善良 冷漠、庸俗无聊的社会满口之乎者也 迂腐不堪 中,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1、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浸染,而不得志的迂腐的读书人。
9.孔乙己教案设计 篇九
案
【教学设想】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基础上,如何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蔡澄清先生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的教学理论,本节拟就两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指导学生作一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教学时间】 一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
我们已通过几节学习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这两篇小说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前已布置同学们试对这两文进行比较,这节,我们来进行比较。
二、检查学生前的预习情况。
三、讲授新:
1、提问:《孔己乙》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有无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再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两文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制度的心态。
2、思考:《孔己乙》和《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人物塑造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边提问学生,一边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1)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拿一些无用的知识来炫耀,面对人们的嘲笑,他虽有所抗争,但却是软弱无力的。而范进则懦弱、猥琐,面对胡屠夫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声”,甘受屈辱,说“岳父见教的是”。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而范进对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老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现得世故、虚伪。
(2)
人物的命运不同: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而范进则侥幸中举,喜极发疯,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终于成了封建特权阶级的一员。
(3)
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都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有所不同。孔乙己的活动场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的环境,小说通过酒客对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了这些酒客的无聊、冷漠和麻木的心态。掌柜追问“十九个钱”,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卑微,反映了世态的凉薄。《范进中举》则通过胡屠夫的前倨后恭,邻居在中举后的“热心”,特别是张静斋的赠银送房,极力拉拢,说明了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对酒店里酒客的麻木则透出深深的悲凉。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虽对范进的贫苦也充满了同情,但更主要的是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小结: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吴敬梓只限于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读书人的堕落;鲁迅直揭封建末世的病态。两个作家对两个人物给以不同归宿。
3、思考:两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都是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孔乙己》用冷峻的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以“笑”写“悲”,沉郁含蓄。《范进中举》则通过变形的夸张,用漫画的笔调,诙谐幽默的语言,活画出一闹剧。
四、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给我们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形象,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附:板书设计: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比较阅读
孔乙己(悲)
范 进(丑)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打折腿――死去
以
“笑”
人物命运
科举
迂腐 自命清高
死爱面子
性格
写
善良
贫困-中举-发疯-“打”愈变
形
懦弱 猥琐
性格
甘受屈辱
世故 虚伪
夸
伤
社会深度
胡
悲
张
屠
张
疤
静
夫
斋
冷漠 麻木
凉薄
同情
悲凉
趋炎附势赠银送房 拉拢
揭露
10.孔乙己教学设计 篇十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教材地位】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小说阅读,意在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能力,如: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还要理解小说的主题,阅读中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而《孔乙己》本篇课文放在了本单元的第一篇,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较弱,不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所以这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他们团结,善于合作交流,有个别学生的思维能起到一定引领作用,这是我在教学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教学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3、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4、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方法】
主问题设计法、自主探究法、拓展阅读法 【课时时间】 45分钟 【预习】 课前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孔乙己那几件事?在文中勾画,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一、走近孔乙己其事
1、《孔乙己》这篇小说与其他小说有些不同,没有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戏剧化的情节模式,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推动小说的演进。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哪几个生活片段?
2、学生思考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明确七个生活片段:
(1)孔乙己被揭短;(2)孔乙己为偷书辩白;(3)孔乙己被取笑没有进学;(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朋友吃;(6)孔乙己被打断了腿;(7)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理清小说的情节,为后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走近孔乙己其人
1、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人物形象更为的丰满。那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呢?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表现孔乙己性格的词句,说说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温馨提示:可以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
2、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独立思考三分钟。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主发言人需起立,自然大方的向组员交流学习情况。其他组员认证倾听、思考,如有疑问,待最后小组讨论。
(3)小组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一人讲述,一人板书,其他组员课补充。
(4)其他小组对该组同学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归类,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1)通过外貌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B、“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C、“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B、、“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C、“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D、“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E、“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3)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A、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B、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C、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D、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E、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结合学生书写的板书,师问:同学们能不能将孔乙己这些性格的词语进行一个分类呢?让学生明确孔乙己的矛盾性格。
5、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填写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6、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请同学们看到11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配乐,学生齐读旁白,女生读掌柜的话,男生读孔乙己的话。)
7、这样的一个孔乙己这样的一个结局,你觉得是可笑可悲可怜还是可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能有自己的想法有依据即可。【设计意图】
学生先自主学习,从文本中勾画词句做好旁批,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发言、倾听、讨论、小结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对于学习小说的主题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三、走近《孔乙己》其意
1、孔乙己不愿脱下长衫,最后却还是穿上了“破夹袄”,他想坐着喝酒,结局他“坐”着喝酒了,他从不欠酒钱,却永远的欠了“十九文”钱。孔乙己所有唾弃的事情最后都应验在了他的身上。就是这样的一个孔乙己,却在人们的笑声中用手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你怎样理解这样的“笑”?
2、拓展资料,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那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教育体系并未改变,许多知识分子还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鲁迅认为要使人民群众觉悟起来,改变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要把人民群众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精神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呐喊助威,冲锋陷阵,“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随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匕首投枪般的杂文,对整个吃人的旧世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3、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
在文中还有多处出现了这样的笑,请你找出来,联系起来谈谈你的想法。
4、学生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学习,交流,最后汇报。
5、小结: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各色酒客、酒店掌柜,甚至包括“我”,对于孔乙己几乎完全一致的态度,写出了这些人如何戏弄和嘲讽孔乙己,他们对孔乙己没有一丝同情,却从孔乙己痛苦的辩解中寻求乐趣,孔乙己越是痛苦他们便越是开心。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悲哀。他们赏鉴着孔乙己的不幸,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和孔乙己一样的穷苦人。这正是鲁迅在作品中多次批评的“看客”现象。
6、拓展资料: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鲁迅《藤野先生》
鲁迅笔下的“看客”——
旧中国末世深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7、“看客”现象是鲁迅先生很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结合本篇课文中,一个悲剧人物孔乙己的悲剧人生,你觉得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目的是什么?这仅仅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吗?
8、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以达到“引起疗效”的目的。【设计意图】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不仅仅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而是要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反观社会。所以,此环节既有对文本的思考,又引入了大量的资料,拓展文本资源,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方法,拓展思维
1、阅读小说,不仅仅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随着书中的人物或喜或悲,我们还更应该去关注这人物背后,小说所折射出社会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这才是读小说最应该做的事情。
2、这片文章中的孔乙己无疑是一个社会的牺牲品,我们在八年级学过另一片类似的文章《范进中举》,通过两篇小说的学习,和你对小说的深入的思考,请你选做以下题:
(1)请你将孔乙己与范进比较,他们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当范进遇见孔乙己》。【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置,意在总结小说的阅读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深阅读小说的能力。既能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让学生有所得。同时,也为写作埋下伏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5、孔 乙 己
鲁 迅
情 节 人 物 环 境
典型 矛盾 罪恶的科举制度 生活场景 性格 人性的麻木、冷漠
11.孔乙己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探究性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二、新课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三、初读课文,认识孔乙己
教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1.自由读文,积累字词 见PPT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四、跳读课文,了解孔乙己 填写孔乙己小档案 见PPT
五、精读课文,理解孔乙己
1.教师:人物的性格特征是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出来的,大家找找有关语句,并说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进行圈点评注,可以小组合作。3.交流反馈。师在学生表达后,再归纳 见PPT 六.作业
写作训练:为同学画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指导方法
请小组推举代表朗读个人习作,可隐去文中刻画学生的名字,师生猜名共同点评。
二、创设情境,探讨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教师有感情朗读最后三段,学生听读并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 明确:
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二、合作探究,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1.学生讨论后明确:
明确: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统治者的摧残。见PPT 2.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小说主题 三.理解章法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任务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可知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状况,“我”的职务变动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炎凉。课堂小结: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四.作业
12.《孔乙己》教案(详案)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快活”所折射出的复杂人物和时代。
三、教学难点:作品发生的年代和反映的社会实际与同学实际生活有时空差异。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曾对他的朋友说,自己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狂人„„如此众多的经典形象,为什么鲁迅会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的形象的呢?认真阅读课文之后,你们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狂,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考虑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孔乙己其人其事(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交流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份,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小说具体写了孔乙己身上的哪几件事情? 第4段:偷书事件。第7、8段:茴香豆事件。第10、11段:偷窃事件。
3、重读这些事件,寻找在这些事情中贯穿着的众人的反映是什么?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
D4: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D5: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D8: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D9:“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他人也便这么过。” D11: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
(1)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是不是人们真的为他的到来而感到高兴?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2)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小朋友、“我”。问题二:
①语言被讪笑(第4、6、8段)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所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小朋友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示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任徒然地换弄词语,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②行为被讪笑(第8段)
分茴香豆片段:“伸出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豆,自身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低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必露无遗。③外貌衣着被讪笑(第4段前3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经常因偷窃而挨打。④遭遇被讪笑(第4、6段)
分角色朗读第6段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假如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⑷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
迂腐(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供认)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⑸综观全文,用自身的话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倒霉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凄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2、分析人物形象:
⑴齐读全文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⑵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⑶陈设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4、11段)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衣着(第11段第一句)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棉袄,看来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4、6、11段)一辩二辩三辩 第4段第6段第11段
睁大眼睛说,争辩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好像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他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标明自身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他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5段),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5段),“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讪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3、分析性格:
思路:
⑴外貌描写抓住“长衫”和“夹袄”细读。
⑵动作描写从“排”“摸”入手。
⑶语言描写扣“窃”“跌”两字分析。
点拨:
⑴长衫──孔乙己贫困潦倒,地位摆下,从长衫客中被挤出来,只能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但创汇肯脱掉长衫,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甘居不层从事劳动,服这件长衫他在精神上得到抚慰,这是他自命清高的表示。“夹袄”──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没有穿长衫,不是他觉悟了,脱掉了长衫,而是终于连这件装点门面的长衫也没有了,不得不只穿夹袄。边个词写出了他穷酸潦倒。反映科举制度对他思想的毒害。
⑵“排”──用手一枚一枚数着排放下来,既对掌柜表示他付酒钱是足够的,自身是规矩人,又暗含与短衣帮比,自视高人一等的自命清高心理。表示出他作为一个落魄读书人的那种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摸──从袋里摸索着掏出,不万分留恋发生的艰难成分。可以想象也许他是好不容易才凑了这几文钱,或许是他出 乎意外地发现还有这几文钱,可以去过一下酒瘾。这两个动作前后对照,突出了孔乙己的巨大变化,说明他从精神到肉体所受的摧残,他已完全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唾,但他无怨无怒,令人真正感到他的可悲!
⑶“窃”──和偷原本同义,不过一文言一口语而已。孔乙己看不起劳动人民,认为他人是偷东西,而读书人则是窃,突出读书人的身份,以显示自身高人一等,何等迂腐可笑!跌──孔乙己不供认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可见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从这两个词,可见他的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潦倒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说明:扣住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关键词语,在孔乙己前后两次出场的比较中弄清他的性格特征,使同学由初读觉得好笑,进而思索作品深沉、冷峻的意味。
5、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了,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保守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气,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3、这里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社会环境)
这里的“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4、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和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5、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特点: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
作用: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6、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和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实际。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定性。
7、归纳: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
(1)咸亨酒店——当时社会的缩影(阶级对立,贫富悬殊)(2)社会关系
①群众——多次哄笑(一次比一次起劲):麻木 冷漠 ②丁举人——毒打孔乙己:凶残 ③我:见证人 ④掌柜:惟利是图
师小结: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受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他的悲剧是必然的,正如文章末尾所写:“孔乙己的确死了。
8、总结:
这是继《狂人日记》后写的一篇文言文小说,又是一篇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的战斗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清政府仍然推行八股取士的愚民政策,许多知识分子一生死背《四书》《五经》,爬上去的作威作福,爬不上去的穷困潦倒。文中的孔乙已从实质上说不是坏人,他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 侵蚀了他的灵魂,使他形成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无能的性格,但还有善良的一面,他的说话和行动中还有几分朴实和憨厚。
鲁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五四运动”掀起的反封建教育的新文化运动,教育人民认识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的罪恶,从而激励人民批判封建的思想文化,彻底推翻黑暗的封建制度,当然,鲁迅对孔乙已错误的思想和麻木不仁的性格是采取批判态度的,但对他的凄惨命运则表示同情。
9、板书:
孔 乙 己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 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 死要面子 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第三课时
一、练习巩固:
1、掌柜忽然说:“孔乙己持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衔接上文(“没有他,他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2、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记叙方法?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夜晚”,“再打折了腿”,不只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实质和罪恶:培养严酷的统治者。侧面描写;插叙。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示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 不仁。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倒霉遭遇来看,死亡是必定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概括中心思想:
《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实质,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倒霉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6、小说的故事线索是什么?
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布置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7、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即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轻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倒霉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示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8、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
9、你认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讪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总之,他是一个可笑可怜可悲可气的多余人。
10、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11、小说主要运用了那些表示手法?
⑴对比手法: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对比,凸现其性格特征与倒霉遭遇。
科举缺席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邻舍小朋友与大人的对比,提示封建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而变得冷漠。
⑵以乐境写悲剧,更显其悲。
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
小伙计的笑──是和和,是解脱。
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是聊以自慰。
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不明事理。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鄙,势利无情。
这些笑声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标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⑷多处运用细节描写
青白──在半饥饿状态中延续生命;
红──被人揭短的尴尬难堪;
灰──内心痛苦被击中的窘迫;
黑──精神肉体受摧残后没有一丝活气。
便排出九文大钱。排──表示孔乙己对短衣帮的嗤之以鼻与心情的得意。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笼──表示孔乙己穷于招架的痛苦。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绽──表示青筋凸起,清楚可数。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与先前的“排”形成鲜明对比,表示孔乙己生路被断的可
二、延伸拓展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 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孔乙己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第5课孔乙己教案09-26
《孔乙已》教学设计06-11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06-15
孔乙己偶遇范进500字作文07-17
《书愤》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8-22
《繁星》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09-06
教案设计到课程设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