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2024-08-2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精选15篇)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一

前言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需要不同层次的英语人才,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改革的重点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企业,需要工作人员进行英文资料的翻译、理解仪器设备上资料的说明等,可见,有效开展英语教学十分重要,但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英语基础薄弱是高职院校面临的较为常见的问题,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英语学习难度较差,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听、说、读、写等能力严重不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在此情况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感,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第二,师资力量不足,欠缺职业教育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观念十分陈旧,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再加上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英语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缺乏成就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识與内容,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

1.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想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意识,达到理想的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大英语教学环境投入,实现现代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巧学,不断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在学习“man and woman”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意识。

2.优化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教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为重要,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通过优化教材,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优化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发针对性教材,提升教材的实用性,根据社会需求提升学生英语能力,有选择的使用英语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第二,具体专业具体分析,实现教材的优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能力具有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专业,制定不同的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例如,在学习“success”时,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目标,针对文秘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因而,在学习课文时,需要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针对生物技术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查阅专业资料,为技术研究提供帮助。

3.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英语,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学生英语成绩放入关键,因此,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了解完整的工作程序,了解课程的实质,知晓英语学习的侧重点,将英语学习与工作技能相结合,通过模拟工作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工作真正需要的知识与内容,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学习好英语知识。第二,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对英语学习进行准确的定位,将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细化,开设相应的课程,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秋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30(01):55-57.

[2]袁凌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才智,,(01):51.

[3]余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01):108-111.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二

1.1 传统高职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给英语教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经济领域的差异, 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理念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许多高职院校不以就业为导向, 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陈旧, 简单使用英语教学大纲, 缩减学时, 重书本理论却轻技能技术;教学模式单调, 教学方法死板, 缺乏交际所需的环境, 使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不高, 也导致了就业上的困境。

“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 能够改善上述的问题或者弊端, 有利于促进高职英语教学面向经济建设, 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向实践技能培养上来, 为社会造就和输送更多更好的英语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就业压力日趋严峻

高校扩招以后, 就业成为所有高校都会面临的难题, “待就业大学生群”也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也逐渐深入, 外企抢滩中国市场以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随之日益加深,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是否具备英语综合能力也成为衡量毕业生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 又能运用流利的英语与外界交往的高素质人才或实用性人才, 受到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的青睐。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

2.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以就业为导向“英语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渐明显。多媒体网络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音频、视频技术的综合利用, 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传播, 从而达到外语教与学的最优化。它是以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论、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统科学为理论依据的, 是许多教育科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英语的效率, 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而且, 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英语的教与学在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促进高职英语教学向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 多媒体网络化英语教学也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

2.2 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英语课程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英语教学是以社会市场为前提的。因此英语课程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 优化英语课程结构, 努力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形成以专业、行业为纽带, 将英语学习与企业需要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2.3 配备”双师型“英语教师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人才市场需要”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人才。对于毕业生而言,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 学生应该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因此, 配备”双师型“英语教师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这类教师既有坚实的英语教学理论基础, 扎实的英语应用能力, 又有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经验。”双师型“英语教师要有雄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操作技能。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高职院校需要派专业教师进修深造, 提升学历水平, 还可以派教师到相关企业下厂实习, 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求专业课教师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要求英语教师能及时了解市场对相关专业英语的不同需求, 让这些教师成为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结的桥梁, 以畅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渠道。

2.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 合乎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人才市场中不同的行业对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有不同的要求, 讲究“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学有所用”, “术有专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学生英语技能的实用性。

一是使英语课程内容与相应的专业职业岗位紧密结合, 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教什么, 由需而设, 按需而教;

二是在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式上, 高职英语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对英语的要求相结合, 让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变成工作技能;

三是要安排充分的岗位实习, 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 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2.5 构建并完善与就业挂钩的英语评估体系

改变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状况, 双管齐下, 对听、说、读、写、译进行综合考评。学期中、末分别考核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应用能力, 并适当调整各项应用能力的考核标准, 增加就业综合素质评价。而且, 对学生素质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 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多样化, 整体性评价与动态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重。通过加强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跟踪监控, 更好地评价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最后, 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和毕业生离校跟踪调查, 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后续性跟踪调查, 通过各类调查问卷, 收集就业信息, 也可以借助在线调查或电话访谈等方法, 多渠道、多角度了解就业情况, 以正确评价学生的就业形式, 并以此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改善英语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英语技术性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因需施教, 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就业压力日趋严峻。英语的应用能力作为国际交流所必需的能力, 是企业对应聘者基本的要求。但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弊端已经显现出来。因此,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亟须改革,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当前情况下,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 2002 (4) .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5 (12) .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三

【关键词】就业导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自从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外贸企业相关就业岗位大量减少,2010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万,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就业难导致学生报考该专业积极性不高。我院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有2个班级,共60多人;2009级缩减到一个班,40多人;2010级缩减至20人的一个小班。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拓宽商务英语学生就业渠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市场的就业需求,成为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基础适度、模块灵活、方向可选”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具体课程模块设置为:建立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学习领域以及综合实训课程构成的科学而完整的课程体系。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和培养规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按各占总学时的50%进行合理的百分比设置。其次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立专业学习领域,以专业学习领域为主线优化组合其他课程,确立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学习领域课程以及综合实训课程。

2.设置与学生专业与素质相适应的体育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特点,设立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将来适应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又体现出高职院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特色,始终把学生的职业需要放在首位。如:文科学生可多安排户外体育运动,增强动手能力,加大体能锻炼。

3.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有助于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体育课程。体育锻炼和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等重要,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的知识和技能也就失去了载体,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体格锻炼,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转变对体育课程的观点。这一点要求学校、教师、学生要同时作出转变,认清体育锻炼对人的重要性。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思想,才能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认识,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5.开发特色高职院校体育职业素质训练项目课程。高职院校体育特色项目课程要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把健身、健心、健美作为职业素质训练项目课程的核心,改变以身体技能训练为主的培养模式。特色项目训练课程把学生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的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热情。如宁波城市学院开发木球特色体育课程,吸引全校众多师生参加,并组建了木球运动俱乐部、木球协会、木球队等组织,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拿过名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同时提高了就业率。

6.成立体育俱乐部组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多的设立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要有计划的组织竞技性的运动会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使同学之间加强交流,提高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论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要有健康的体魄。这要求高职教育不但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还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走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的改革道路。针对高职体育课程存在问题,实施合理的改革方法,使其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鸿安.构建“职业导向型”实践教学体系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10(1):12.

[2]韩振勇,王小安.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1):95-97.

[3]韩希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0(6):76-76.

[4]唐金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1):116.

[5]程慎玲.高职院校体育职业素质训练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113-115.

4.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四

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方面看:

1.“人荒”严重,无人可用。在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发现很多单位实际是处在“人荒”之中。员工身兼数职,疲劳工作,但是用人单位却很少用应届毕业生,他们常参加各种招聘会,但是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能马上顶岗的新员工。

2.新员工培训费用高昂。由于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应届毕业生上岗前就必须要进行岗前培训,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既是一笔将被计人生产成本的支出,又是一笔风险投资,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敢或不愿做这种风险投入。

从学生方面看:

1.与实践对接慢,找工作困难。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甚至不符合整个行业的“型号和规格”。我们的实践教学往往是根据书本安排的实践,而不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所以与实际脱节严重;

2.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学生在初次工作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盲目自信,或盲目自卑,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二对自己的擅长与缺陷不能正确认识,进入角色缓慢。

目前各高校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我们实践训练的内容往往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并常常使用人单位和学生自己对学校所学到的理论产生疑,其主要原因就是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实际需求脱节。以职业训练为背景。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探讨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搭建行之有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训练平台,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掌握本专业上岗的实际技能和处理一般事件的基本能力,最终努力摸索一套完整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择的实践教学模式。

1.与用人单位结合,找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点。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能力的具体要求,尤其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改变目前以“课本和课堂教学为纲”的实践教学训练方式,与本行业内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结合,鼓励一线教师走进用人单位,通过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深入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能力的具体要求,必要时一线教师甚至可以采用短期顶岗的方式亲自体验,以此为依据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2.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能力需求点和具体能力要求,制作可以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进行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请用人单位和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为岗位能力进行等级划分,并确定每个能力指标的实践教学学时。如针对用人单位对办公室不同岗位员工打字速度的要求,可参考以下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测评:(表内考核数字仅供参考)

3.以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首先对学生的训练前水平进行考核记录,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第二在实践环节集中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分别进行训练。此步骤最好选择有用人单位培训经验的教师进行,可使训练内容更贴近用人单位需求,可考虑聘请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做兼职教师。第三学生的训练后水平进行考核记录。第四两者对比,即可看出训练效果,并且可以给出学生的考核等级。

最后把学生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训练测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学生可从综合测评结果中清楚了解到自己具体擅长哪个职位(比如哪些考核结果在一级的岗位应该为其就业首选)。在经过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能力点的训练后,测试都达到三级以上者实践教学环节方为合格。

4.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由用人单位最终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在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首先让学生按照最终训练测评结果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其次密切关注学生上岗速度和独立顶岗能力;最后由学生实习的单位针对学生的顶岗能力,从用人单位角度给学生赋分,并把用人单位赋分和训练考核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和不足,在以后的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改进。

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

1.实践教学目标化和可考核化。本模式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划分工作中对能力点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岗位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体系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训练,可在实践环节中实现目标化教学。由用人单位和权威行业专家确定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能客观反映学生训练水平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训练考核点主要以用人单位岗前培训内容为依据,既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和招聘成本,又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风险。

5.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篇五

一、高职英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针对性不足

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是英语课堂的重要载体。目前的高职院校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包括《新职业英语》和《新视野》两种,虽然这两种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教材的内容均与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特点联系不大,在学生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方面不够准确。

2.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但当前的高职教育却忽略了这一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够投入,导致无法适应就业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就业,这同时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除此之外,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方面也是不够细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未得到明显提升。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十分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也没有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指在教育教学中着重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对于需求较大的岗位加大培养力度,需求较小的职业岗位适量减少培养力度,使得职业培养与当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作为以就业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必须全面认识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1.优化教学环境

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不断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意识,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条件较好的部分院校,可以考虑聘请外教,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英语使用的语言环境,更好的将英语教学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2.编写适合的`教材

虽然目前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存在自身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不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性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编写适合高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材,教材编写必须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做到具体专业具体的针对性。教材编写必须同时满足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重点教授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实践教学

6.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六

杨光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并存,为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4)03-0000-2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卢强委员指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比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岗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三对矛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收稿日期:2004—6—28

作者简介:杨光明(1954—),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提高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是多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1、对准市场设专业。恩施州既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被国家纳入西部开发范围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中华硒都”的美誉。目前正面临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机遇,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州城经济以民营化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

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确立卷烟、水电、食品、药化、建材为我州五大骨干工业,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为我州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学院根据“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骨干工业及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设置了电力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园林花卉、动物医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根据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电工程等专业;根据恩施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根据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设置了旅游、广告与装潢和经贸英语等专业。目前高职高专专业已达到27个。学院在重视专业调整的同时,不断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并确定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改革试点,按照“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思路,学院将工业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作为“院级名牌”专业进行建设,将动物医学、园林花卉、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特色专业进行扶持。对于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在师资调配、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设备保障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目前,上述专业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79所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之一。

2、对准岗位设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按照学科体系而必须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岗位或职业需要应知应会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进行什么技能训练。为此,学院确立从职业岗位能力入手逆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大胆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体系必须为实践教学体系服务。根据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我院于2003年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砍、增、缩、减、改”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学院狠抓课程建设。2003年确立了20门专业主干课作为“名牌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仅1年多的努力,《会计学原理》课程已于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质课程,2004年3月又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3、对准实践抓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把实

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2002年—2003年,对22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121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35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进行了重新修订,自编并公开出版了9门专业主干课的教材,保证了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管理,从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到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原则上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的配比达到了1:1。学院部分专业,如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动物医学等专业实施“以训代教”改革,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达到60%以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在计划和时间上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我院出台《恩施职院实训教学规程》、《恩施职院实训教学奖惩条例》等系列文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从考核方式的转变入手,来确保了实践教学在效果上落到实处。

4、对准质量强管理。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目标过程岗位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双轨制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抓目标管理,系(部)抓过程管理,教研室抓岗位管理。除此之外,还独立设置了与之相并行教育教学督察室,负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督导。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了以学生评教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以学生评教与专家随机抽查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实训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检查力度,成立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实训场所检查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况,并把所检查的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了学院建设与发展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下大力气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如2001级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2000级电力专业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帮助鹤峰电力公司成功解决了 “二次回路测量”安装的技术难题。几千名被认为在高考和中考中“落榜”了的学子在恩施职院踏上了成人成才和创业创新之路。

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高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几年来我院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1.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就安排了一堂严肃的就业形势课,结合专业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也渗透到专业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又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学院还聘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自我定位、社会需求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增加了就业信心和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需求,提高了我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80.15%上升到2003年的95.84%,高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且建筑工程专业、文秘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等.就业导向, 《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1期

[2] 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0期

7.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七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依据

(一) 劳动市场是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不仅取决于该国的教育制度, 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该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不但有《教育法》, 还有《劳动法》。劳动市场对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决定性作用, 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体系的从属性。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劳动市场体系决定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宽窄是由社会劳动分工的专门化程度决定的, 教育层次也是由社会人才结构决定的, 职业教育采取学校式还是校企合作式办学模式也同样是由企业内部劳动市场和外部劳动市场的不同比重决定的。第二, 需求的决定性。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讲, 是由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决定的, 前者对后者的适应, 才会实现职业教育真正的质量和效益。第三, 政策的导向性。劳动就业政策历来是职业教育的社会驱动力, 它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业政策设定了就业的“门槛”, 规定了职业岗位资格, 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基本要求, 而且对用人单位也提出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政策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也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

(二) 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国务院关于

黑龙江李伯格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 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四个服务, 反映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四个服务可分为对经济社会服务和为个人的服务, 在为经济社会服务中又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直接服务是有限的, 其主要是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 而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为个人服务也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再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来体现。因此, 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就成为了四个服务的核心, 成为其他三个服务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推广科研成果、校办产业、咨询服务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 但是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仍然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 (或创业) 率和就业质量上来。既然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 职业学校就必须抓住这个结合点不放, 要抓好这个结合点, 就必须找准经济的增长点, 尤其是地方经济增长点。

(三) 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全面的、多样化。同样, 职业教育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发展, 所以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 由于个人需求的主观性和社会需求的客观性, 两者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因此, 职业教育到底应向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倾斜, 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 也是政策制定者和计划者的两难选择。尽管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 两种不同的倾斜都存在, 但都不能简单地照搬。我们认为, 无论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都只能通过就业来实现。从共同的效果出发, 我们就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就是能否顺利就业、较好地就业。当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冲突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 把握市场需求, 通过成功的就业来达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平衡。长期以来, 职业学校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专业口径的宽窄上始终在寻求平衡, 其实合理的平衡标准就是能否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 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是职教宏观政策的基本特点

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存在的紧密的内在联系, 使得成功的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多数是劳动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表现之一是形成政策合力, 如, 世纪20世纪80年代初的“先培训、后就业”政策, 就使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相关政策相得益彰。表现之二是两种政策相互促进对方的事业发展, 如, 劳动部门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教育部门把就业准入政策作为自身发展的社会推动力。表现之三是职业教育部门把劳动部门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业率, 作为评价院校办学效益的第一指标。表现之四是政策扶持目标对象有较大的重合度, 如,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劳动部门疏通转移渠道, 教育部门提供转移培训;对城市失业职工, 劳动部门提供资金购买教育部门提供的再就业培训。表现之五是一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将教育部与劳动部进行合并, 从政策协调的角度实行部门整合。表现之六是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组合,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求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发展规律看, 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合理选择。而建设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 更需依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高职建设类专业人才的岗位定位将会越来越明确。通过对建设行业现有岗位进行分析, 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 (征求意见稿) 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 高职土建类专业可按4种类型确定其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1.土建施工类: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组织、质量控制、材料检测、安全监督、工程监理等。主要岗位是建造师助理 (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检测实验员、监理员等) 。

2.建筑设备类:在土木工程设备安装企业从事设备安装与调试, 在城市供水系统、环卫系统从事水质检测、污水处理。主要岗位是安装建造师助理 (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水质检验员) 。

3.经济管理类:在工程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概算、预算、决算, 以及投标报价等,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 在房地产管理部门从事物业管理等工作, 主要岗位是造价师助理、物业管理员等。

4.建筑艺术类: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工作, 主要岗位是设计师助理。

这些岗位应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是: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概念;了解相邻专业建筑产品的原理、构造和施工工艺;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构造、基本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具备必要的与基层施工人员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尽管对专业类型的划分和对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的确定在理论上和现实中还不尽完善, 但对确定各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此建设类专业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应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 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 具有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建设施工企业和建设管理部门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概预算、中小型工程设计、工程质量检查、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 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 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职业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拓展的不同要求, 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每一模块又依职业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 确定若干个二级单元课程模块。其中职业文化素质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形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如可将职业能力分为:制图与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计量计价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根据四大核心能力, 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 形成了相应的四大教学模块, 即: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建筑施工模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模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的专业提升打好基础。

(二)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 采用“技能层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 先学基础的知识, 然后逐步深入提高。但在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单项技能的初级阶段, 越是基础的知识越“没用”, 只有随着技能的层进和模块组合的时候, 才有可能逐渐地接近基础知识。因此, 在模块化教学中, 知识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倒挂”或者“断层”的状态, 学生是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中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 采用“项目教学法”,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 所有课程我们均围绕一个真实的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讲授。在实训环节中, 如施工方案的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 计量计价实训, 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机会把课堂搬到工地上, 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3. 教学过程“案例化”

教学过程“案例化”, 是高职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将实习、实训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新的人才培养案制订过程中, 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 达到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 还要保证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 通过实习, 使学生熟悉职业岗位, 实现就业“零距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 与学院共同定岗位、定技能、定模块、定内容、定教材、定教法, 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满意、老师满意、社会肯定的效果。

4. 考核方式“多样化”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应逐步确立以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实践证明, 行进式的过程考核是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 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应以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原则, 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 建立A (过程考核) 、B (项目考核) 、C (实践和作品考核) 、D (结业测试) 等多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 使考核方式“多样化”, 并且在考核中, 尽量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或以企业评价为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探索新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符合学生自身及社会的需要。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规律, 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建设类高职院校建设也不例外, 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就业导向,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俊秀.职业导向式一体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2]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 2008, 8.

[3]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教育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2.

[4]蒋晓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核心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八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文章深入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着重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元化管理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跟踪管理;人才培养

引言

学生是教育的根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对学生现状有足够的调查分析。教学中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他们自中学阶段就是被忽视的群体,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不会自发地去解決遇到的问题。学习惰性和依赖性太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制力差,长期习惯了自由散漫、旷课、上课玩手机,厌学心理较为严重。

1.加强高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指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终身教育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为学生创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1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和责任制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管理是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是与教学管理、学生就业同步进行和实施的。建立健全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长、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管理体制和责任制,制订出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实施单位和实施部门,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学生工作管理连接,做到承包到班级,落实到学生的长期有效机制。

1.2建立学校、社会多方携手联合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从新生入学起,马列、思品课可结合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动态,每周增设一次爱党、爱国家、重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向学生灌输有关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聘请社会好人作报告或邀请有成就的毕业生来校为在校学生讲奋斗和创业史;学校每学期开展一些与人生观、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有关的活动或比赛,设奖项并计入学分。通过多方携手联合,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摆脱一些不良习惯,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2.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工作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工作应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与整个教学环节密切相关的管理条例和规则,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科学跟踪管理。

2.1加强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课堂教学管理和测评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建立健全阶段性的学生成绩评价管理体系,注重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最终结果的评价,也注重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努力、认真程度及表现情况的评价,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加强课堂过程评价管理,实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总评成绩的“双分制”。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需做大量的具体工作,如对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与参与、学生对学科知识接受程度、完成作业等记录在案,进行跟踪管理并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捆绑起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专业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习实训课教学又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增加实习实训课程尤为重要,把以往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转变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真实环境教学活动,按照工程、企业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以突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没有实习实训任务的基础课,如公共英语课可根据其课程性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每学期安排1-3次的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辩论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完善和弥补基础课教学的不足。

2.3加强考试监管制度

考试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种手段和总结。能全面地体现知识的输出和输入的质量。因此加大考试监考力度,制定出相关考试措施。考前要对系部负责人、教师、班主任或学生干部进行考前培训,以引起师生对考试的高度重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考试期间,学校各级领导要轮流巡视,对监考失职的教师不迁就,对作弊的学生作严重的处理。同时还可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监控器、刷卡机、考试用的屏蔽仪等进行加强管理,杜绝考试作弊。

3.以就业为导向的多渠道管理模式

多年来,尽管学校教务处积极为学生获取各类相关资格证书组织一些考试,但参与这些考试的只是想接本的学生,还有大多数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考试,取得一、两门相应职业领域资格证书,如测量员、造价师以及技能考试,如英语四六级、A级考试、计算机一、二级考试、专接本的NIT、CAD等以提高他们在本行业领域中的声誉和地位,为自己未来就业和终身发展打基础,成为一名技术娴熟、业务能力及外语语言交际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作者简介

常从淼(1956-),女,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语言学;

王侠(1973-),女,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图学;

裴祥喜(1975-),男,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教学管理;

周炳臣(1972-),男,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汪艳萍(1974-),女,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河北沧州061000)

9.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九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三结合”考核形式,即“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形式。

10.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十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戈J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术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术称为应用型人术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术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术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人才培养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1.入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

(1)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高校在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虽然都作了重新定位以迎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此需要强调,并不是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所有问题才会出现,只不过在之前的大环境下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有一点一直没有得到改变,那就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学生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心中理想的大学,而一旦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走进大学殿堂之后,很多学生再也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次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而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却是一片空白。进人大学之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人生的最大目标已完成,学与不学完全是一回事,只要考试都能通过拿到学历就可。因此,有人把大学比作文凭的加工厂并不为过。

(2)高校对教育市场运行的规律没有合理把握。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开始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驱动的,而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因此,各高校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目前的主动去适应的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市场的契机上,力不从心显露无遗。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第一,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让高校失去竞争的动力。按正常的市场运行的规律,对参与主体实行优胜劣态原则,适者生存。高校在政府的保障体制下,虽然已经参与市场化运作,但基本不存在优胜劣态,更谈不上实质上的竞争。第二,高校本身没有去积极把握市场,偶尔做的只是满足市场的短暂需要。如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旦看到某个专业成为热门时,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去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又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从就业这个层面来说,高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就业,而结果往往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上,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观念的变化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节奏。人生活其中的环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阶段性的价值观。高校目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对事的态度以及付之行动的成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仅仅从技能等层面来应对显示的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针对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定位时,不能只把他们当作“精英”来看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其实就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已。在目前经济形势衰退的大环境下,高校在给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等观念,并将其纳人应用型人才的体系之中。

2.操作上的误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操作。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相对来说市场需要的是财富直接创造者,而目前的现状就是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诸多业内人士高呼人才危机也不足为怪孔

(1)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投人力度不够。在前面谈认识误区时,说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但是最起码高校针对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的培养方式是无动于衷的。既然应试教育已经给高校带来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难题,那么高校在针对如何对应试教育的产品再进行加工方面该投入更大的力度,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并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等。可结果并不乐观,往往我们的大学生等到临毕业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大学应当做些什么。

(2)不顾规律,盲目攀比和扩张。由于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虽说高等教育已市场化,但是并没有参与真正的竞争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对规律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诚然,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的扩招在所难免。但是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高校鱼目混珠,表现最突出的是攀比而忽视特色,专业上盲目求全、规模上盲目求大。尽管各高校有自己所标注的特色性的校训等,可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给人看的一个空壳而已。另外,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盲目地投人硬件设施,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预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想改变之前精英阶段长期存在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先进的互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术可盲目攀比的结果,不仅让一些高校债台高筑,同时也让国家的初步预想变成梦幻。(3)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当一切都流于形式的时候,曾经所有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谈到人才培养模式时,有一位学者说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如此,当得到普遍的认同并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挥作用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至名归。事与愿违,很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留于制度这一层面,在执行时总是会拖泥带水。不论举行何种活动参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极少数一部分同学能够参加,活动是举行工甚至报告也出来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很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达到举办活动的初衷。难怪不论是知名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还是普通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只要提到自己的学校总会有诸多抱怨,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将这一部分学生的心声进行整理和搜集以采取弥补措施。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人才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术必须转变本科教育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观念,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从宏规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贯彻以下教育指导思想:第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转变“精英”教育质量观,强化应用能力的发展;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第四,统合基础理论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这样,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破除传统“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而受到现实国情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限制,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实习普遍带有强化认识的特征。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变革课程体系,更街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日标的落实关键在课程。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职业证书教育纳人本科教育实现了人才的应用型与大众化的同步适应。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突出大学科平台的特点,构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专业理论教学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倾向,凸显应用型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中强调摹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的i}l}练,保证训练的基本规格,同时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简言之,教学内容在强调本科基础性之上,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配置,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自主选择。

4.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没是提高教学质蚤的根本保证,是实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落脚点

1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十一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丰富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提高高职人才的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重要任务,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环节。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高职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执行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就业教育为向导,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出一批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带来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群交流愈加频繁,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出能面向国际市场,拥有较强的涉外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的实践应用型、复合型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为此,要求学生时刻想到自己是生活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尤其要注重英语语言方面的优势,使自己能适应涉外职业的需求,不能因为英语不好而放弃。同时,由于就业的需要,手持认证度较高的英语技能证书,更能得到实力强大企业的青睐。由此可见,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求职者必备的武器。

二 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

2.1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以就業为教学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能够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扭转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可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朝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看齐,将传统的老师“教”以及学生的“学”引导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的重点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需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才能给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2.2 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高校毕业生的增加也使就业问题成为所有高校面临的一大社会性问题,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及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它不仅要求毕业生有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既能使学生在学校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三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

3.1 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要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然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课程教育,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另外教育改革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教材以及教学辅助资料的编写应组织职业教育专家等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高职英语教师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种专业发展方向与就业充分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会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创新型职业人才的需求。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全新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首先要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英语课程的学时比例,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发生断线的现象。要遵循“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采取情景交际并进行模拟教学的方法,多次反复采用相近的交际情景用类似或者交叉等不同方式进行演练,以丰富语料来源更加灵活地进行语言方式的转换。学校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日常交际能力。另外还应注意优化和更新课程结构。教师要依据课程体系的优化指标和原则对现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优化遵循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各门课程的先后顺序和他们之间的衔接配合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还要负责更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从而使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地融入市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职英语教学也应顺应潮流所需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多媒体教学打破了英语教学在环境和时间上的限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3.4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缩小高职英语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了行业的对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发现就业方向所需人才的类型,以此来调整学校的英语教学方向,使得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3.5 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这向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素养,找到英语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教材与英语教材的结合,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所以各高职院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进修和深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教师还应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锻炼,以获取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又能给学生带来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

四 结语

面对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高职院校想要获得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各职业岗位群涉外交流的需求,改革英语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英语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宗雪萍.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及构想[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Z1)

[2] 顾柳琼.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师角色调适[J]. 教育与职业. 2010(11)

[3] 涂三广.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四个问题[J]. 职教论坛. 2009(21)

[4] 张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及开发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08(29)

1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十二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以平均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但是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按相应的速度增加。大学生找工作日益困难,而且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提高,且选择存在误区,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就业模式。

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分析

1.1 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应聘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同时希望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一些国有企业人员跳槽也涌入就业市场,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就业观念均强于应届高校毕业生,因此他们比应届大学生更有竞争力,这在客观上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同时,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用人单位过分重视文凭,选人学历化致使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偏要招研究生;存在性别歧视,在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忽视大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1.2 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作祟,加剧了就业困难

在就业观念上,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作祟,追求稳定、高福利和有保障,坚持传统就业观念。而且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功利心、虚荣心都比较强,不愿去艰苦行业或不发达地区就业,也不愿深入基层和第一线。一味求高,追求去大城市、大公司就业,过分考虑就业地域的观念致使人才供需区域之间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这就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而真正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招不到人的奇特现象发生,从而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适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摸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对学生量身定制、订单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1 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全国青年学生提出3点希望: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即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2.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

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学科教育,按照学科设置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所培养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量身定制、订单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系里都会对每一位新生因势利导,让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然后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并按照协议中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培养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这种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既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又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结果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赢。

在课程设置上,传统高等教育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部逻辑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强调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广,以适应将来学科的发展和就业后个体的发展。“订单培养”模式要求按照社会需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就业目标要求。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不再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与能力,就上什么课,进行什么样的技能训练。使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以缩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2.3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验、实习为辅,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着重于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指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包括提供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尽可能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通常是边教边做,边做边学,教学与实践并重。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就业模式

3.1 校企合作下的课程置换方式

即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合作IT培训企业的培训课程,采用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作项目掌握IT企业当前正在使用的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开发方法等实用性知识及项目的整体开发过程;让学生及时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衔接,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种课程置换方式弥补了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学校与就业市场的直接接轨,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

3.2 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建设

目前,学校计算机系与安博、达内两家培训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学校建立了就业实训基地。具体做法是:采取“22211”置换培养模式,即2个学期基础课、2个学期专业核心课、2个学期岗位技能课、1个学期技能扩展课、1个学期定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在第7学期,在实训基地以课程置换的方式,学习IT企业的专业知识,开始实战训练。最后一个学期,上述“订单培养”的学生直接到IT企业里进行实习,并有专业的软件项目经理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实战训练。

4 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模式的优势

这种依托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的就业模式,让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职业定位,在经过课程置换和有针对性地实训后,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掌握了以后要就业的所需技术,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实现毕业和就业之间的平滑过渡,从而促进就业。

5 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实习后,学生不仅培养了综合工作能力,而且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实习结束后合格的学生便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经过4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时至今日,我系已经培养出了4批订单培养的学生,今年,我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订单培养的学生在经过考试和选拔后,最终都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这种就业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就业率,也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达到双惠的目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就业模式。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后,为贯彻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探讨了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对学生实行个性订单培养;并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以课程置换的方式,实现毕业和就业之间的平滑过渡的就业模式。

关键词:就业,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秀爱.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就业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苏萍,潘红艳.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7).

[3]龚建森,王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5).

[4]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2).

1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十三

以职业为导向构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定位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制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独立学院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未来的合格职业人.

作 者:王秀玲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420 关键词:独立学院   职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14.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 篇十四

学生就业是当前教育产业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理由,据统计显示,20**年我国职业类学生毕业人数达到276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一所技校来说,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定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就经济管理课程来讲,我们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达到培养社会所需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1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篇十五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教育都人才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其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 社会对人才在质和量方面的需求的急剧提升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及供应作用, 也越来越为显著, 其在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然而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 其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其中尤以其教育模式相对较为落后, 其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最为严重, 其极大的影响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不利于高职院校未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加快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及理念的改革创新, 就显得尤为必要了。高职文秘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专业虽然属于文科类专业, 但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其专业人才也主要流向各级党政机关, 及中小型企业中,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当前高职文秘专业的教育模式, 极大的阻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因此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有着重要意义。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 一) 完善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其主要的服务对象, 都是学校所在区域, 其主要功能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职院应对文秘专业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当地的经济及文化特点, 及其行业与市场就业情况, 不断完善其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只有将其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 与地方的职业岗位实际, 产业背景, 及社会状况等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科学合理的选择和编排高职文秘专业课程内容,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文秘专业技能,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需要的有效衔接, 保障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需求, 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促进其未来的良好就业[1]。

( 二) 构建合作办学模式

要想高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还必须不断构建及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方面, 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 结合就业岗位的变化情况, 合理调整其专业培养方向。同时学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间的沟通交流, 探讨合作办学模式, 双方共同就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及课程内容选择等, 进行探讨, 并共同制定其专业培养方案及教育模式。在高职文秘专业课程开发方面,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及企业的交流, 根据企业文秘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育体系, 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 有效提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文秘专业技能。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变化, 实时了解文秘专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 做好其课程的改革创新工作[2]。

( 三) 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高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还必须不断创新其教学方法, 强化其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注重工学结合。文秘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 因此在文秘专业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教学, 还要使其“教, 学, 做”融为一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在讲述完一个案例后, 要鼓励学生上台就某一文秘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进行模拟演练, 多给予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机会,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秘专业技能; 二是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为了提升学生文秘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加强其专业教学设施的建设工作, 引进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 多建立一些计算机实训、形体实训室, 及文秘实训室等, 为高职文秘专业的实训教学, 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是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交流, 合作建立文秘专业实训基地, 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参与文秘岗位实习, 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下, 提升其文秘专业技能[3]。

( 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高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还必须不断强化高职文秘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应定期组织文秘专业教师开展文秘专业知识及技能, 及该专业就业相关情况的培训, 提升其专业素养, 同时鼓励教师多关注文秘岗位的市场动态及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合理组织与编排课程内容, 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 以促进其未来的就业。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 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文秘专业教学质量, 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秘专业技能, 以促进其未来的就业, 因此加大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相关研究, 有着深远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素养在质和量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我国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 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在招生规模方面, 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 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 其中尤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最为严峻, 其极大的阻碍着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快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就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文秘专业,教育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爱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教育“症结”与改革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111-112.

[2]尹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构建分析[J].时代教育, 2014 (24) :89.

上一篇:小升初作文写作技巧下一篇:星级社团评比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