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024-08-05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精选10篇)

1.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一

章9节2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重点:

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教学难点: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以及相关的多媒体素材。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下面,我们按照食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

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用心

爱心

专心 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所以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在课本中用表解的方式作了总结。请大家仔细阅读。

讲述:关于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比,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中有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而有的则可以不经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提问: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不经消化?

回答: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

讲述:对。那么,上面所讲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的?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请看课本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请同学们从前面所学过的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来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回答:因为小肠很长,其内表面具有皱壁和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这种结构特点也有利于营养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质的吸收。小肠所具有的这些结构特点是消化道的其他部分所没有的,可见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讲述:对。正因为小肠具有上述结构特点,所以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由小肠吸收的。到了小肠的未端,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己被吸收。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讲述,你能说出什么叫做吸收吗?

回答: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而进人体内就叫吸收。

讲述:正确他说,应该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大部分的脂肪成分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的,然后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他的营养物质则由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课堂练习: 课本31页 练习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2.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学会:①声音的产生原因;

②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③声音传播的快慢。

2.会学: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②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

③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爱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三、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思路:

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笔者已经多次用这教案上课,效果较好。具体的教学思路、想法在教案中有详细的说明。

五、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第24页,老师板书《第四章 声》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25页,图4-4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①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②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③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3.打出幻灯片,列出它们传播情况的异同: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4.再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 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 声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说明)

启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用简单的事例、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来,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物理现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使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学会掌握有关的技能。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概括总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都使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真正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3.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三

主备:jpfs2011 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重点:

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学习难点:说出植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回忆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

【自主学习】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合作探究】

活动

一、“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2、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吗?

[补充]:生物作图的方法,铅笔做图,用点的密疏代表染色的深浅。活动

二、讨论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比较规则的长多面体形的细胞,细胞能保持这种规则的形态主要是什么结构的作用?

(2)能让有利的物质进入,而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的结构是什么?

(3)我们吃西瓜时流出的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哪个结构?

(4)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该结构中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

(5)控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的物质存在什么结构中?

【本章小结】

【检测】

1.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B.核糖体

D.内质网 3.活细胞中,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4.在细胞中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保持细胞各种物质的稳定和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结构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

5识图题:右图为植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里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1)请写出各部分的名称:

[1] [2] [3]

[4] [5] [6]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叫[ ],起 和 作用。

(3)在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中有一层结构看不清楚,这层结构叫[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

(4)植物细胞中的叶是绿色的,主要是因为细胞中含有[

]。

4.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重点和难点】:

1、认识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课时分配】: 1课时 【教材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或玉米苗,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

(四)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P128-129,了解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实验一中,温度计上得度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实验三中,燃烧的蜡烛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五)合作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演示实验后,小组合作并讨论老师预设的问题,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在该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为什么要做四组实验?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六)精讲点拨

①验一中,温度计的变化证明了黄豆进行呼吸作用散发出热量。

实验二,蜡烛的熄灭则证明黄豆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是相似的。

实验三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黄豆萌发的瓶子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注入水将瓶中空气压入导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相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利用氧气消耗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和水的过程。

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热量

②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等。那么,可不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呼吸作用为人类服务?

(七)有效训练

1、粮食、蔬菜和水果的贮藏?

2、那种温度适合果农储存水果?

A日温15℃,夜间25℃

B日温15℃,夜间15℃ C日温25℃,夜间25℃ D日温25℃,夜间15℃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六、课后拓展

5.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魔棒工具和画笔工具的使用;

2、能够进行图像的简单合成与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创作的乐趣,增添生活情趣;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提高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套索工具和选区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多种工具的综合、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表彰激励法、演示讲授法 【教具准备】极域电子教室,ppt,制作素材、教学视频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向大家推荐一个视频网站http://);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从里面获得那些信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学生活动】欣赏视频短片,思考问题; 二.推进新课

(一)明确本课任务:

【教师活动】展示自己照片原图和效果图,明确本课任务,板书,突出“个性”二字。问:要制作大头贴需要做那些准备?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作品,思考

(二)素材的准备

1、数码照片的调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打开照片;

【学生活动】运行Photoshop软件,打开并欣赏并自己的照片;

2、大头贴相框的获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获取相框图片;途径:上网下载;

【学生活动】搜索、选择、保存图片并用Photoshop打开;

(三)作品合成与加工。

1、人物和相框的初步合成;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初步完成两幅图像的合成(转播学生);启发学生:这时候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完成图像合成;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使用魔棒工具,把照片“嵌”入相框;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魔棒工具,会应用该工具并掌握使用技巧。

【学生活动】思考、模仿、应用、体会魔棒工具的魔力;删除选区;调整照片的大小和位置使作品美观协调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3、画笔工具的使用;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图像的差异,引出画笔工具,对学生讲解给予适当的补充。

【学生活动】演示、讲解、应用、完善作品

4、小组合作,完善作品,推荐优秀作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切磋”,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优秀的作品。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制作、协作、讨论、交流

(四)作品的保存、展示、评价和表彰

师生共同推荐出三个优秀作品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作品,用喷墨打印机打印作品,发放“奖品”;

【学生活动】各组分别展示推荐作品;作者讲解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或得意之处(自评);其他同学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互评);

6.第1章第02节教案案例 篇六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史

〖教学知识点〗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

怎么样真正理解信息技术和相关其它技术之间的关系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设备:多媒体投影仪。

教师:课堂的活动表单。

〖活动安排〗

活动主题:分析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分析表。活动步骤:

(1)在课堂中完成分组,并确立组长和组员的分工

(2)每组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查询方式(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查找相关资料

(3)整理并交流。

〖教学过程〗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内容:(5分钟)

师:刚才我们着重介绍了第一节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应用PPT演示文稿)

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注: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1、五次大的革命发展史(5分钟)

师:信息技术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五次革命,请同学们查看教材,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生:第一次语言的产生;第二次文字的发明;第三次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五次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师:在信息技术经历的五次革命中,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在每个历史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个活动。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3分钟)

(1)新业务、新产品将不断出现;(2)新的电子元件和电子信息材料将不断出现;(3)网络将向高速化发展;(4)计算机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观看课堂视频(10分钟)

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10年 08月09日播放的上海世博会“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20100809(11分钟).mp4”,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我们现实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回答:本视频中主要讲了哪些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2分钟)

四、课堂活动课:(15分钟)

师:主要让学生来做相应的表单,通过学生自己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五大革命、本章节的部分练习题和下一节上机的练习题。

说明:建议以2~3人为一组(同桌),根据分析表完成本章节的活动表。

五、活动课部分内容。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学习活动表单(第02次)

第二题: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

(A)普遍性(B)科学性(C)依附性(D)共享性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_____、_____、____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资源。

(A)物质、知识、信息(B)能量、知识、信息

(C)物质、能量、知识(D)物质、能量、信息

3.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______次革命。

(A)2(B)3(C)4(D)

5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_________提出的。

(A)香农(B)维纳(C)钟义信(D)比尔·盖茨

5.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_________的应用。

(A)计算机(B)电报(C)电视(D)电话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______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A)一(B)二(C)三(D)四

7.以下对信息特征的描述,_____________是不正确的。

(A)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B)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

(C)同一信息能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D)信息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8.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_____________,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Transmit

(D)InformationTransmit

9.现代信息技术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为核心,以____为支柱,以__________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A)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B)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C)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10.当今的计算机能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这要归功于信息的_____。

(A)娱乐化(B)数字化(C)电子化(D)网络化

7.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知道芽的着生位置和发育结果,并说出芽的类型。(理解)

2、通过展示卷心菜的纵切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枝芽的基本结构,并掌握发育过程。(重点难点)

3、概述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学生联系生活列举顶端优势在生产中的应用。(重点)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件,描述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通过卷心菜纵切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环境对生物结构的影响,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卷心菜纵切、红墨水浸泡的枝条、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春天,百花盛开,柳树发芽,(展示图片)那么各种花和叶子由什么发育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芽的结构和类型。

【自主学习】

过渡:为什么有的芽发育成花有的芽发育成叶子?首相我们来看一下芽的类型 师:阅读课本第29页第二、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在课本标出并理解好)

1、按照芽的着生位置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哪几种类型?什么是顶芽?什么是侧芽?

2、按照将来发育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哪几种类型?

3、枝芽、花芽、混合芽将来分别发育成什么? 生:

探点一芽的类型

一、自主学习顶芽着生在主干或侧

1、按着生位置的不同,芽分为枝顶端的芽。侧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侧面的叶腋处。师:展示顶芽侧芽图片

按照着生位置顶芽侧芽 生:按照芽发育的结果分

枝芽发育成茎和叶

2、按芽发育结果的不同,芽分为花芽发育成花混合芽发育成叶和花 师:展示枝芽花芽混合芽图片

枝芽花芽混合芽梨花探点二

芽的结构与发育

桃花

过渡:我们知道了芽的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探究芽的结构与发育

由于现在的季节植物的枝芽结构不是很清晰,不便观察,因此我们以卷心菜的纵切为模型,来认识枝芽各部分的结构,虽然卷心菜不是一个枝芽,但是它的纵切面和枝芽的纵切非常的相像。

师:(实物展示台展示卷心菜的纵切),大家对照课本30页“枝芽结构模式图”,认识枝芽的结构

师:哪位同学结合卷心菜的切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枝芽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纵切面可以观察到中间是一个轴,顶端有一个突起,周围还似有突起、轴的侧面,生有小叶子样的结构,并且越往顶端越小„„

师:下面我们将枝芽的各部分予以科学命名,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介绍枝芽的各部分结构?

生:结合多媒体,指出枝芽各部分结构 1生长点2叶原基3幼叶4芽轴5芽原基

师:请结合刚才的阅读 将枝芽发育成的枝条各部分对应起来 生:小组合作分析枝芽的各部分结构将来会发育成的结果

师:我们知道了芽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发育情况,老师这有一个枝条,你能说出各部分由芽的哪一结构发育来的吗?

生:生长点→产生新的芽结构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 → 发育成叶 叶原基→发育成侧芽 芽轴 →发育成茎

综上所述,所以我们说枝芽是尚未伸展的枝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知道木本植物茎是由芽轴发育来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展示图片)师:阅读课本第31页第一自然段和多媒体图片,思考:茎从外向内由哪几部分组成? 每部分各有什么功能? 生:结合多媒体填空

1、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向内依次包括、、、、和。

2、木质部内有,作用是,运输方向: ;韧皮部内含有,作用是,运输方向:。

3、木本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的原因是: 细胞不断地侧向分裂增生。

4、阅读相关链接“年轮的形成”,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层细胞进行分裂,大部分细胞向内分裂形成,少量细胞向外分裂形成。师展示课件:

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浸泡好的带叶的枝条),枝条下端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将茎横切,茎的哪一部分会被染成红色?为什么?

生:(观察)木质部,因为木质部的导管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是自下而上。师:“梨树砍三刀,树枝压弯腰”

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韧皮部受轻伤,为什么结的果实反而更大?

生: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当树皮和韧皮部被砍,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利于有机物积累在果实。

师:为什么木本植物的茎可以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 生:因为木本植物的茎中有形成层,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

师:下面请大家观察一组图片

观察以上图片杨树和果树、行道树相比它们有什么不同?(提示:结合课本31页第二段)

1、什么是顶端优势?

2、如果要保持主干持续生长,应该怎么做?如果想促进侧枝生长,应该怎么做? 这幅图片分别是如何利用顶端优势原理的?

生: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生:如果要保持主干持续生长,应该摘除侧芽,相促进侧枝生长,摘除顶芽果树棉花没有主干,侧枝向四周伸展侧枝很多,杨树林的树主干很高侧枝伸展较短。师:看来顶芽侧芽的关系非常的微妙啊。

【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看到了大家对生物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下面大家来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结合助学的自我感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建构

【课堂反馈检测】

1、种植番茄时,常摘除枝条的顶芽,原因是(B)A.防止生长过快 B.促进多生侧枝 C.促进棉花主干生长 D.促进叶的生长 12.有些植物的茎,例如桃的茎,能够不断长粗,主要是因为这些植物的茎内有(B)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导管和筛20、如图是丁香枝芽结构的纵切图和丁香的一段枝条,请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1是 生长点,3是 幼叶。

(2)乙图中的a 茎 是由甲图中的[ 4 ] 芽轴 发育成的;乙图中的c 侧芽 是由甲图中的[ 5 ] 芽原基 发育成的。

(3)甲图中的[3]是由[ 2 ] 叶原基 发育来的,它能发育成乙图中的[ b ] 叶。(4)据图所知,枝芽将来能发育成为 枝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学、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实物教具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成功之处:

1、学习枝芽的结构时,由于现在的季节植物的枝芽结构不是很清晰,不便观察,因此我们以卷心菜的纵切为模型,来认识枝芽各部分的结构,虽然卷心菜不是一个枝芽,但是它的纵切面和枝芽的纵切非常的相像。通过展示台实物投影枝芽的纵切面,形象生动,学生对枝芽的结构印象非常深刻,有了初步的分析之后,再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进行命名识记,找学生当老师讲解,教学效果更好。

8.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八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字处理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若干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从铅字排版到计算机排版的变化,初步领会模拟人工工作过程、实现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通过对不同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界面及功能菜单的观察和分析,逐步培养自学新软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的需要,感受文字处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感受现代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产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自觉愿望,增强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及其应用方法的信心。教学重点:

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的需要,知道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变化; 2.让学生经历观察与发现的思维过程,探讨应用以往软件使用经验学习、了解新软件的方法,逐步培养软件学习的迁移能力。教学难点:

1.领会模拟人工工作过程以及实现其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作思路;

2.初步从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的观察、比较中发现它们的一些功能异同点。教学过程:

1、文字处理的变迁

古代蔡伦发明造纸术和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举例子:印章、北京奥运的中国印

曾经广泛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

举例子:铅球、核的防护、铅笔不是铅做的。

现代的“计算机排版”优点:整洁、干净、方便、环保、快速

2、计算机文字处理进入生活

名片、贺卡、信封、个人文集、纪念册、书报杂志

3、选择文字处理软件

简单:记事本、写字板

微软的公司的WORD、金山公司的WPS

教学评价:

9.七年级上教案(第1-2课) 篇九

七年级上教案(第1-2课)

第1课  女孩独立 教学目标:1、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和体验女孩的成长过程和家长的心理历程,进而感悟独立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2、研读课文中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从而理解其对表达主题和推动情节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走向独立既是成长的标志,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孩子而言,成长过程需要具备勇气、信心、实践等要素;对家长而言,既是目睹者、扶持者。了解、体验、感悟这个阶段特有的心路历程(包括孩子和家长),是帮助十三、四岁的孩子用更健康的态度面对这个人生重要过程的心理基础,也是这堂语文课“着意于精神”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研读精彩的心理描写,理解其对表达主题和推动情节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作者秦文君巧妙地透过家长的视角,运用心理活动的叙述线索,让两个独立个体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相互映衬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女孩(一个人)成长的完整过程,是此文“着力于文字”之处。从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词句入手,品味、研读,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近年来,《开心女孩》,《男生贾里》等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中文繁体字版,德文版发行海外,并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小鬼鲁智胜》,《男生贾里》,《家有小丑》等十余部作品被改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先后播映。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少儿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二、思考一:原文题目是《至尊的独立》,你读完文章后,感觉哪一个题目好?为什么?请从文章里找依据,并简述理由。 三、思考二:在帮助女儿独立过程中,妈妈有怎样心情?(圈画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四、赠言:人都是要长大独立的!独立是一件最尊贵的事情,应当努力走好人生“独立”的第一步! 五、作业:1、抄写词语(葱郁、崛起、慰藉、怂恿、秉性、积淀)2、写话 附板书设计  小鸟――六神无主――诉苦哭泣――努力尝试――豁然开朗――兴致勃勃 “我”――慰籍帮助――心乱如麻――喜极而泣   第2课 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说明:整篇文章写得平实简约,在阅读理解上难度不大。但全文叙事波澜起伏,充满悬念,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随着顶碗少年的失败和成功,读者的心也为之起伏。另外,作者还通过对观众、一位姑娘,和白发老者的细腻描写,来衬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沉入文本创设情境之中,从而体会到顶碗少年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掌握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 败,勇于拼搏的精神。2、难点: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习顶碗少年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教师该让学生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当时的气氛,体验少年的心情,从而学习他的那种勇敢坚强的精神。课文在描写顶碗少年时,还花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当时表演现场的气氛,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要写这些内容,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来共同完成这一环节。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诗人、散文家。上海市崇明县人 。1968年中学毕业后曾下乡“插队”,种过田,当过乡邮员、教师。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萌芽》杂志社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等。赵丽宏散文叙写清新明丽,重视创造诗的意境和情调,是一位有创作个性的散文作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萦绕:盘旋往复。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惊慌或受窘的样子。喧哗:大声说笑,声音嘈杂。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紧张。 三、初读课文  理清情节: 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四、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1、抄写词语2、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10.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出陈述性知识,培养概念内化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人体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尝试探究:

(自主探究)

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化的定义。

2、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动物有哪四种基本组织?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师: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下列较为疑难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2、当你吃甘蔗时,首先你要把甘蔗茎坚韧的皮剥去;咀嚼甘蔗茎时会有很多的甜汁;那些咀嚼之后剩下的渣滓被吐掉。试从组织构成器官的角度,说一说甘蔗茎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质疑互探:

师:就前面所学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踊跃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生2:结缔组织为什么分布最广?

三、应用示范: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 B、细胞数目的增多 C、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工业 D、营养状况的好坏

2、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A、保护组织 B、基本组织 C、上皮组织 D、分生组织

3、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的是()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上 D、神经组织

4、植物体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与其相关的是()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生长 C、细胞的增值

四、训练深化:

1: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学生讨论后检查)答案:皮肤分布在人体表面,有保护作用,说明皮肤中有上皮组织,如果皮肤被划破,我们会感觉疼,说明皮肤中有神经组织,皮肤划破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含有结缔组织。

五、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以及植物体也有四种主要组织。【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2、技能掌握与指导: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图像。画出分裂图像中的几个典型图像;用显微镜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并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用显微镜观察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并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生物科学探究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内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生物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从细胞分裂,分化至个体成长的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尊敬父母的情感意识。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生物实验课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分化现象及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类型的形态结构特点。让学生直接获得许多感性知识。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阅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资料,查阅有关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

(3)学生亲自体验番茄的果皮、果肉的区别,考虑其不同的原因。

(4)考虑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关系。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材料用具

(2)制造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课件、植物细胞分化课件和分裂过程中几个典型图像剪贴图。

(3)准备植物的几种组织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4)制作植物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剪贴图。

(5)查阅书籍了解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资料,查阅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录像。

一粒种子萌发,生长,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许多粒种子萌发生长成一片森林。另一图像:一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逐渐发育成小鱼、大鱼。

通过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是怎样造成的?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相似吗?

二、探究过程

(一)细胞分裂

步骤一:展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课件:

1、一个细胞出现,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以着丝粒连接在一起,即染色体出现;

2、染色体逐渐排列在细胞中央;

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原来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并向细胞两端移动;

4、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解旋松散成染色质,核仁出现,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

5、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学生观看图像,对细胞分裂的连续性的过程有个清晰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同学观察、讨论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你能给细胞分裂过程分几个时期?如何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与生物长大有什么关系?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形态、结构相似吗?

步骤二:

学生4人一组。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并结合教科书中的示意图,划出细胞分裂的区域,并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教师提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位置怎样?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2、照教科书的要求,画出细胞分裂过程中1~2个典型图像。教师提示绘图要求。步骤三:

教师:取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剪贴图,找学生代表认识并排序。本组学生纠正其识别、排序中的错误,并细心观察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位置与形态上有什么不同?选择几个典型图像进行比较,然后尝试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二)细胞成长

教师演示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变化(许多小液泡逐渐长大,合并为一个大液泡,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生长了),导致整个细胞体积增大。

学生讨论:细胞体积越大,需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越多。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出植物生长在什么环境下,细胞体积会明显增大?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与生物体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三)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步骤一:

展示植物细胞分化课件:种子萌发生长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后来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展示)根、茎、叶表面的一层细胞群,即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出示)叶、果实的叶肉、果肉,细胞壁薄,液泡大,属于基本组织,具有营养功能;(出示)茎、叶脉根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疏导组织;那些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分生组织,最后这些不同组织组合再一起。展示根、茎、叶、花、果实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细胞刚分裂完毕,形态、结构上有变化吗?随着细胞的逐渐生长,形态、结构还与最初的细胞相似吗?在不同细胞群中的两个细胞形态、结构相似吗?这些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组织。

步骤二:

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细胞,找出表皮细胞的相同点:形态相似,结构相同,讨论相同,讨论其功能如何?得出叶表皮是保护组织,同时识别其他几种植物的组织,讨论其分布、功能。

番茄的果皮与果肉,用手摸一摸,用牙咬,尝尝它们的区别何在?表皮具有什么功能,果肉具有什么功能?

步骤三: 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观察时,可对照教科书中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学生讨论:人体的四种组织的分布,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滑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你考虑一下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

教师:出示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剪贴图。

生:结合教科书中的人体的基本组织示意图,识别人体的四种组织?区分它们的特点、分布、功能。

步骤四:

教师展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最后植物体由小长大;一受精卵经细胞分裂,逐渐长成婴儿,慢慢成长为一名中学生,而在他周围是鸡蛋、面包、牛奶、蔬菜等食物。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成长中对父母的索取,从而唤起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意识。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上一篇:高考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下一篇:I love our school—— 三年级英语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