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教育思想(13篇)
1.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篇一
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目标分析
【摘要】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局限于音乐的辅德和娱乐作用上,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审美价值和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美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待作用。
【关键词】教育目标 音乐审美 学校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也叫“音乐美育”、“音乐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同时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柏拉图曾经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节奏和乐调有最强大的力量侵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了。”奥夫斯是希腊传说中最伟大的音乐家,野兽们听到他的音乐都很驯服的躺在他的会赞美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就变成高尚优美的周围,我国古人的想象力也毫不逊色。据说春秋时代晋国乐师师旷鼓琴时,竟能使白鹄停于其上,玄鹤衔珠舞蹈于中庭。这些音乐感动鸟兽的故事使富于魅力的音乐美增加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正如《艺术概论》一书所说:“缺乏应有的一种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
伴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观念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重视。
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提出:“体力、智力、美学、道德这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去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该思想早已在欧美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采纳。我国经过数十载的教育实践,由“德、智、体”不完全的“三育”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五育”教育,把美育放在适当的位置,或者说在我国整体教育改革中重新显现,这是新世纪音乐教师们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所以,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为: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要。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的反映和表现。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人对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具有强化作用。人的情感是丰富的,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我认为它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格的工具,是勾勒宏伟蓝图的色彩,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课堂上春雨润物的悉心交融,是开阔视野的明镜。它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绚丽多彩的画卷;它能编织出审美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环;它能堆砌出审美教育百年树人的大厦;它能谱写出壮丽人生的不朽乐章作为学校美育传播者和奠基人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杨扬.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12.[2]王丽娟.审美教育在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网络财富,2009.[3]梁??.健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D].中央音乐学院,2010.
2.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篇二
一、汉代音乐与楚乐
汉朝建立后, 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战争留下的创伤很快得以平复,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汉代音乐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汉初, 始于周朝的雅乐在战争中消散殆尽, 历经战争磨炼的人们对风格豪放的楚乐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2]17。另一方面, 汉代君主和大臣祖籍多在楚地, 汉朝承袭秦朝制度, 设立乐府负责收集、整理、改编民歌, 这就为楚乐尤其是民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因此, 汉初音乐在思想和情感上与楚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汉高祖刘邦就是楚乐的积极倡导者, 他在征讨黥布途中路过沛县, 召父老子弟饮酒时, 击筑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英姿雄发、慷慨激昂。遥想当年项羽被围垓下所做《垓下歌》, 虽英雄殊途, 但是楚乐在当时的影响、时人对楚乐的喜爱可见一斑。待到戚夫人为赵王如意争取太子之位失败后, 高祖与戚夫人相拥而泣, 悲吟《鸿鹄歌》, 从此楚歌那深沉、真挚的基调就渗透汉人的血液, 成为汉家四百年历史中最强劲的伴奏音。
二、多元化的动态审美取向
汉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扩大了地域交流, 改变了人们的民族和地域观念, 促使汉朝物质和文化日益繁荣, 汉朝艺术逐渐呈现出积极、开放的姿态, 兼收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精华, 融合各家所长, 使音乐审美精神日益多元化、动态化[3]55。
受汉高祖的影响, 汉文帝、汉少帝、汉武帝等都是楚歌的爱好者, 贵族阶层对民间音乐、民众对楚歌都有所偏爱。自高祖起, 汉朝就扩大乐府规模, 更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民众则不断对民间音乐进行创新, 民间音乐成为民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统治阶级了解民情、巩固统治的工具。丝绸之路开通之后, 少数民族、中亚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程度进一步提高, 西部、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与汉族音乐实现了良好的结合, 中国最早的鼓吹乐产生了。汉朝音乐形式日益丰富, 楚歌、民乐更受各阶层的喜爱, 汉代文化呈现了繁荣发展的新气象[4]。
考察历史文献, 我们可发现, 鼓吹乐在汉代宫廷里占据一定的地位。鼓吹乐于秦末起源于西北边疆, 当地的人们牧牛放羊时常用它打发时间。汉初, 鼓吹乐进入中原, 除主要用于帝王出行伴奏之外, 马上行军、宴席、演出中也常见它的身影。据《汉书》记载, 在惠帝、吕后时期, 边关豪雄打猎时, 自备旌旗和鼓吹, 以壮声势。行军打仗时, 鼓吹乐得到了实质性的应用, 汉武帝时, 鼓吹乐十分兴盛。《汉书·匈奴传》记载:西汉使用骑兵对付匈奴, 鼓吹乐因特殊的演奏形式, 在指挥作战、鼓舞士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在军队广泛应用开来[5]。
汉代的鼓吹乐一般都伴有歌词, 有的内容直接来源于民歌, 有的来源于诗歌, 多以军旅为题材。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上有这样的场景:鼓吹乐演奏者并排而坐, 舞者手舞足蹈, 墓主人和宾客们席地而坐, 一边吃喝, 一边欣赏。其他的石画像上的鼓吹乐演奏者有坐有立, 有独奏也有群演, 从中可见各阶层对鼓吹乐的喜爱及汉代音乐演奏形式之灵活。鼓吹乐是汉代音乐发展的缩影, 其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体现了汉代音乐雅俗共赏、动态发展的审美精神, 反映了汉代音乐在多样性、民俗性上又迈出关键一步[6]。
三、汉代音乐审美思想
1. 因物而动的音乐本源论。
音乐的本源, 一直是音乐思想的重大问题, 音乐是人意识的反映, 还是内心情感的体现, 这是人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乐记》有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二懂,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从中可以看出, 音乐乃是人有感而发, 受外界影响性情流露而至。这是对物、心、音乐关系结构的概括论述, 这种思想带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 又带有唯心主义的因素[7]。
2. 政通人和的社会功能。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受到先秦多家思想的影响, 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历代统治阶级也都将音乐当做维护统治的工具, 且自孔子以来, 儒家一直都很重视音乐在现实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汉代建立后, 士大夫们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思想、道德、性情和修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可以平好恶, 存天理, 灭人欲。因此, 他们利用音乐使每个人都树立起尊崇礼乐的思想, 从而实现政通人和的社会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是统治阶级利用思想和文化对人民心理和精神熏陶的结果, 但是, 这也充分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 推动了音乐的社会影响和政治作用。
3. 复古思想。
在汉代, 古乐受到推崇, 新乐受到排斥。汉人视礼和乐为汉代音乐的核心, 重视音乐的审美本质, 倡导和乐, 反对淫乐, 将和乐视作音乐和理想的最佳形式。因此, 汉人认为格调高雅的古乐是德音, 可以净化心灵, 修身养性, 和睦家庭, 而新乐则被看做是音调放纵的靡靡之音, 易使人轻浮、狂躁, 所以, 兴古乐、斥新乐的复古思想一直是汉代音乐审美思想的主体。但是复古思想并不是一味排斥, 尚奇、尚乐、尚武的汉代人, 在艺术创作和音乐实践中不断摸索, 同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艺术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4. 对音乐规模和气势的偏爱。
汉武帝在位时,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彻底解决外族入侵问题的朝代, 天下一统的局面, 万里无垠的疆域, 繁荣的经济, 为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汉代音乐受政治、经济的影响, 生动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求繁、尚大的音乐思想占据了音乐审美的统治地位, 规模宏大、辞藻华丽、万人唱和的音乐现象渐成潮流, 整个社会的艺术审美与创造心理明显呈现出与国势及时代气势相吻合的特征, 于是, 很多汉代典籍里都有关于百戏乐舞、前人唱和的大型音乐场景的记载。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于是乎游戏懈怠, 置酒乎颢天之台, 张乐乎胶葛之宇, 撞千石之钟, 立万石之虞, 建翠华之旗, 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 听葛天氏之歌, 千人唱, 万人和, 山陵为之震动, 川谷为之荡波。”这段文字, 将汉代音乐求大、求繁的审美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形象表达了创造辉煌壮丽历史的人民的精神面貌, 展现了一个王朝的气势和规模, 生动传递了汉代音乐的气韵和力量。
5. 悲音之美。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观风俗, 知薄厚云。”在班固看来, 以前那种不歌而诵的赋, 是“感物造端”的;其次, 春秋时赋与诗, 其出发点也是“微言相感”, 明志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班固的看法代表了汉代学者的音乐审美倾向及审美核心。因此,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高渐离“击筑而歌, 客无不流涕”, 这其中参杂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这也说明, 在汉代, 人们普遍以悲音为美。东汉学者马融在《长笛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当他听到游客用笛子吹奏《相和歌辞·气出》、《相和歌辞·精列》二曲时, 感觉“甚悲而乐之”。一些典籍中还记载了京师豪门夜宴时, 以挽歌《薤露》、《嵩里》助兴之事, 这是汉人“以悲为美”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两汉音乐都有慷慨苍凉、明俊清凛的倾向,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白衣庶民都对这种格调的音乐情有独钟。其中悲歌哀曲更是大受欢迎, 《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胡笳十八拍》是其中的代表。
6. 尚乐、尚舞、尚奇的审美思维模式。
《乐记》中所论之乐是诗词、歌曲、舞蹈三位一体的音乐, 强调了诗、歌、舞的联系, 这是汉代音乐思维定式中尚乐、尚武思想的体现, 而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的不断探索, 则是汉人尚奇思想的体现。在这一音乐审美思想的指引下, 汉代人民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这一点在汉代舞蹈和雕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从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上可以看出, 汉代舞蹈主要有盘鼓舞、巾舞、袖舞、建鼓舞等, 且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极为优美, 看起来极为舒展流畅。如盘鼓舞舞者要在活动的盘鼓上合拍而舞, 且要完成各种高难度舞蹈动作, 显然, 没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很难完成表演。张恒曾在《舞赋》中描述了汉代舞蹈的流动之美:“倾倚兮低昂。增芙蓉之红华兮。光灼灼以发扬。腾女雩目以顾盼兮。眸烂烂以流光。连翩络绎。乍续乍绝。裙似飞燕。袖如回雪。”舞者婀娜的身姿、音乐的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给人无穷的韵味美。当时宗庙祭祀有雅乐, 民间祭祀有鼓舞乐, 天子进食有食奉乐, 群臣欢宴有鼓吹乐, 军旅有军乐, 哀葬有挽歌, 音乐种类齐全, 万民起舞, 正是汉朝国泰民安、国力蒸蒸日上的体现[8]。
参考文献
[1]刘阳.浅析汉代音乐美学思想[J].作家, 2011 (18) .
[2]张媛.试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1) .
[3]李荣有.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体系[J].中国音乐学, 2002 (1) .
[4]司马迁撰, 张守节正义.史记[M].中华书局, 2005.
[5]班固撰, 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 2005.
[6]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7]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3.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思考 篇三
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1.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在应试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并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相应的足够重视。在课程设置上,音乐教育课的课时配置远远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常情况下,高中每周只开设一个课时的音乐教育课程。
在这一个课时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音乐课所具备的美学功能,也并未得到学生自身的重视。许多学生漫不经心,体会不到音乐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老师在讲台前面讲音乐理论与知识,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小差,或者将音乐课堂用来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这种师生不能达到共融的情况,普遍存在于现今大多数高中学校的音乐课堂上。
2.音乐教育现状的根源剖析
音乐审美教育之所以并未在高中学生中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源在于高中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之下,课业繁重,因而忽视了音乐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同时,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也缺乏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的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无法将音乐之美融入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汲取老师传授的音乐知识,从而无法进入音乐所奉献给我们的美的世界。高中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不但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德育、智育提高的基础上,达到美育的同步提升。
通过教师安排形式多样的音乐课程,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缓解由巨大升学压力带来的负面焦躁情绪。
音乐对于素质教育的辅助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任何一种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思维上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优秀人才,在中学时代为学生日后的身心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教师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音乐教育理想化的方式方法
1.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贯通,导入、加深音乐审美教育
严格说来,作为以艺术性为主导内涵的学科,音乐审美教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必然需要将音乐审美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
音乐审美与文学佳作,永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首先加强自己的内在文学素养,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课堂上,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阳关三叠》的赏析时,以古筝的乐曲为背景,缓缓地从旁白引入语文课本中的唐诗诗句:“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此,诗句恰到好处地与音乐的曲调契合,为学生营造了全方位的音乐感知环境,使他们深刻地了解了文学的内涵,也培育了音乐审美的情操。
除了文学知识的融入之外,音乐审美教育与历史教育也密不可分。迥异的音乐风格来自于不同的年代背景、历史环境。在高中的音乐课本中,设置了许多与历史背景关联密切的音乐鉴赏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是为了庆祝俄法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教师应当适时、恰当地在课堂中引入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或安排学生寻找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在随后的音乐课上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从而发挥学生在音乐审美与鉴赏中的主体性,发自内心地感触音乐,提高审美品位。
在主要学科之外,音乐鉴赏可以与其他的艺术鉴赏课程融会贯通,发挥作用,如美术课程。由于艺术的共通性,各个时期的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流派与社会的美术流派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
2.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审美兴趣
在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教材设置中,往往以内涵凝重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为重要内容,难以引起活泼好动、习惯于网络媒体等新鲜事物的高中青少年的兴趣与共鸣,而利用时下的流行乐来进行导入推及,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古典音乐《钢琴艺术的奇葩》时,完全可以将周杰伦的代表作《夜曲》引入其中,并将流行音乐的涵义与古典乐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周杰伦的这首歌曲,讲述的是心中的爱人因为爱听肖邦的这首夜曲,故而选择弹奏夜曲来追忆已逝的爱人,同时反映出精通古典音乐的周杰伦对音乐大家肖邦的崇拜,大家可以谈谈你们对肖邦的理解吗?”如此一来,古典音乐大师肖邦与学生们的距离,便无限拉近了。
3.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的培养是直观的,不但借助于音乐的有声这一形式,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其他物质手段——实物的乐器、幻灯片展示等,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美。
具体的小件实物乐器——口琴、竖笛、葫芦丝、三角铁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教师教学的道具。比起略显枯燥、单纯的音乐聆听欣赏,学生们更容易为具体的乐器实物所吸引。
4.走进学生,发挥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4.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篇四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课题研究,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在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园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际,多模式、多层次地开展课题研究。使得本园的幼儿音乐教育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纲要》精神在幼儿音乐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贯彻。
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审美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儿童的情感体验才能与音乐产生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小班组可确立“幼儿园体验式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尝试在小班音乐欣赏、韵律活动及歌唱活动等领域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谐是音乐美的关键,是音乐教育永恒性的基础,大班组立足于音乐本身,可开展以“和谐”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探究,并将拟订全面、系列的研究方案,开展扎实深入的研究。
幼儿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而幼儿在审美过程中必须以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作为支持,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以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基本是通过“授——受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的,即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最后通过多次的练习终于掌握了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幼儿毫无主体性、主动性可言。为了改变这种学习模式,中班组可尝试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支架学习模式的探讨”的课题研究。音乐艺术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生活是教育的根,是音乐艺术的源泉,幼儿音乐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还可从生活动作、音响、节奏等方面入手,开展幼儿音乐生活化的探索。《纲要》强调幼儿园各领域的相互联系和有机整合,“环境、生活、艺术中节奏美的整合教育研究”、“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都可作为我们探索的基点;因为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同构能有效促进幼儿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与综合性艺术智慧的发展,顺应当前幼儿园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为了引导幼儿感受本土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努力挖掘丰富的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江南音乐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水平的提高。“幼儿音乐教育合作探究模式”的课题研究,可在各年龄班开展。“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是轻松愉快的,是幼儿人人愿意参与的,是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基于此,可开展“快乐的体态律动”的研究。
如何打破幼儿音乐教育完全预设性的课程模式,使得音乐教育的主题能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生成?有创新意识的老师可大胆开展“生成式幼儿音乐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为了贯彻《纲要》的“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等精神,可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性别化”及“幼儿音乐教育个性化”的研究。
以上我简单介绍了部分“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的子课题定位情况。希望所有教师能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使得《纲要》精神指导下的幼儿音乐教育改革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为提升我园的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作出努力。
5.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篇五
3.1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升审美评价能力
音乐是高校学生一种实现审美能力的体现,音乐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也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所以说音乐的现实形态,是对现实艺术的一种加工的现实没的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在正确的引导下能更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风格、旋律等更多的音乐知识,也同时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调,让学生能了解音乐作品更深的蕴意,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也能更好的领会音乐内涵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使得音乐教育不仅成为基础教育,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魅力,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主要通过音乐作品来不断地了解音乐创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风格等信息内容,还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理论基础和表演技巧等,在音乐学习上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最终学生要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好地深入了解我国悠久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音乐文化,扩宽高校学生的自我审美视野,培养他们的对多元化文化的热爱和了解,这样都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开发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使得创造力成为人类社会能动性的最高体现,同时也给了高校教学新的要求,让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综合。高校在培养学生上不仅要体现在对知识传播讲授上,也要对学生自身创造力和创造思维上的培养,音乐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创造力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博.音乐审美素质的养成与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5):106.
[2]万雅娜.新时期音乐审美的“异化”现象探讨[J].黄河之声,(1):90-91.
[3]付馨.大学生音乐审美行为探究[J].才智,2014(13):165.
[4]覃春梅.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6):147-148.
[5]白如雪.对音乐审美的思考与认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44-45.
6.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篇六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 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教学论文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 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 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7.初中音乐与审美教育 篇七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
1.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受普遍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音乐课就是歌唱课,把音乐课简单等同于唱歌课。唱歌只是音乐课程类型的一种,如果简单的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与锻炼,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在所有的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现今的中学音乐欣赏课程很大程度上还是徘徊在“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他们忽视了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审美能力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了不让我们广大的中学生在学习了解音乐的道路上走向误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 社会传媒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构成了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大众传媒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也对成长中的中学生带来种种不良影响。中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本身的审美判断力很差,加上当今现代传媒宣传的主流是流行音乐,忽视了传统正规的音乐,特别是传媒以各种名义举办的选秀、歌唱各类大赛以及“假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缺乏判断和审美能力的中学生。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抓好跨世纪一代中学生成长环境的治理,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 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美
优美流畅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 欢快跳跃的音乐则令人轻松愉快; 缓慢低沉的旋律往往令人沉思忧伤。不同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而在音乐课堂上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之美,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它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相反,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或欣赏曲子前对这段音乐毫无理解,或是教师所创设的情景错乱,只会适得其反。
2. 放飞想象的翅膀,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 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 “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3. 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4. 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创造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开展音乐创造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又如在学习和掌握了乐理知识后,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创编歌词、创编节奏、创编韵律等,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表现音乐,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之声。值得注意的是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成果教师切忌要合理评价,以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一切美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摘要: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生活中审美实践培养出来的,这就离不开审美教育。人的审美教育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其中音乐教育就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和实践,就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八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二、氛围美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和接受者,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导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
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活跃而不失零乱,安静而不失呆板,紧张而不失抑闷,愉快而不失松散。良好的氛围,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者情绪热烈,学者反应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扎实稳重,因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目的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无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哗众取宠、本末倒置了。课堂氛围美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无形中起了助手的作用,能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我在上“半音与全音”时讲到十二平均律,有学生提问是谁发现的?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朱载 ,并向他们介绍国外相同律学的发现比我国要晚好几百年。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觉得很自豪,而且对律学发生了兴趣。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三、语言美
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确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我在上分析音乐要素时,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分别称为骨架、线条和色彩,这些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音乐的各个要素。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注意讲述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在语言美的融融春水中使学生聚精会神,乐此不疲。
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体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呻吟、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体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马卡连柯說:“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9.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篇九
美根植于人性深处--《审美教育书简》中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地提出:美根植于人性深处,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是结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冲动,它们根源于人性的抽象结果(人格、状态及其相互作用).这些观点,不仅直截了当地综合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大美学思潮,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而且开启了黑格尔把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和辩证法美学融为一体的思路,同时也最明确地表明了席勒的审美人类学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一脉相通的.
作 者:张玉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516.39关键词:席勒 美 感性冲动 理性冲动 游戏冲动
10.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 篇十
摘要:黄友葵是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声乐界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华民族唱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她创造了一种能深刻而真切的表达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中国学派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黄友葵;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黄友葵是我国第一批海归声乐表演艺术家之一,她带回来了美声唱法,又尝试探寻改革西洋唱法民族化,当之无愧是近现代声乐教育理论、声乐教育模式和声乐教育体系的先驱。在她教学生涯的60年以来,总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黄友葵在老年时著成了《论歌唱艺术》一书,此书在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
一、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黄友葵从小受音乐熏陶学习了箫、笛、月琴、扬琴等民族乐器,在童年时期就萌芽了她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同时她也接触了民族歌唱艺术,这无疑为她后期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声乐民族化的教学思想
黄友葵用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要求学生做到声乐艺术民族化,“第一,要研究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本地的语言,并把他们相结合,进而美化它;第二,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传统以及吸收外来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两者相辅相成是建立民族声乐学派的关键;第三,必须重视中国演唱曲目的积累,就算演唱外国的歌曲和歌剧也要用自己本国的语言来唱。”[1]黄友葵的教学主张是党提出的“洋为中用”,中西艺术文化需要完美结合,在使用美声唱法的时候要切合中国的发音、语言的规律,还要不断地继承民族声乐多年的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西洋民族化。她十分赞同欣赏中国传统唱论中的“字正腔圆”美学原则。而且她认为,民族唱法中的“韵味”需要多加推崇。黄友葵一直坚持要学生用本国的语言来演唱所有的歌曲或者歌剧,一定要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中国歌曲,重视中国歌曲的演唱。黄友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风格、民族情感的处理。她一直告诉学生情感的表达在歌唱中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笔是要带有民族性的。“民族化”的概念是模糊狭隘的,但是黄友葵认为“民族化的概念和范围很大,不会被限制,它不只局限于作品里有多少种民族传统表现手法,也不仅仅看它有无民族乐器参与演奏,更不是说演唱时是否运用了民族传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它要拥有中华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而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够真切而又深刻地表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2]
(二)发展民族传统以及民族音乐学
“我们是中国人民,我们的音乐要面向民族传统。我国历史悠久,音乐的历史传统亦是如此,从作品采用的表演形式、曲调、乐器从中提取的生活内容等都是形式多样的。”[3]中国有着丰富的音乐遗产,加上时代的催化便使每个时代的音乐演出都赋有新鲜感。因而,我们要清楚我们中国人民在创作音乐或者进行演出的时候,要应尽可能采用民族的音乐形式,就像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民歌、地方戏曲,具有民族性的独特曲调,当然还有各种音色丰富的民族乐器,我们音乐民族化就可以在这样一种拥有雄厚的基础并且还能从内容上、形式上有大量的空间提高之上来发展它,珍视它,重视它。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是一定要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出放在第一位的。1980年在南京召开了民族音乐学会讨论会。黄友葵在讨论会开幕词中曾经说到民族音乐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但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之后发展的并不乐观,我国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与社会主义一样还处于初级阶段。1980年南京会议将“民族音乐学”确立,这就标志着民族音乐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我们要积极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继续沿着前辈学者开创的对民族音乐学的点滴研究之路,勇往直前地探索研究下去。
二、当代民族发展的启示
(一)振兴民族传统戏曲
民族传统戏曲一直是我国艺术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代表,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是最具影响力和亲和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学习戏曲对于我们音乐学习者也是至关重要的,黄友葵也肯定戏曲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是非常关键的。1958年,黄友葵被调到南京艺术学院当音乐系主任的时候,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时刻在民族民间中学习,音乐方面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至此她开始学了评弹、京戏、京韵大鼓等戏曲曲艺。1970年黄友葵又被调去戏校教学生唱京剧,她担任的角色是京剧老旦,与孙玉祥老师合作。她开始琢磨京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联系与区别,用心向前辈请教,对她探索声乐民族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无论是民族传统戏曲还是民族声乐都特别重视韵味。除了韵味之外,“字正”对戏曲演唱优秀的演员的来说是一门不小的功课。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唱出各种独特的花样,来表现此戏曲的民族风格特色,抒发演唱者见解独到的个人情感。除了声乐之外,音乐表演者也可借鉴戏曲艺术人物精湛的表演神情、面部语言,肢体动作。民族传统戏曲无疑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我们不能让戏曲艺术没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它是一脉相承优秀传统文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能得到满足的同时也维系了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20世纪初期,我国学习西方和日本先进的体制和经验,就连传统音乐也被统统认为是旧文化要被改掉,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音乐才能真正的好音乐。学堂乐歌的盛行造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了危机感。1930年,把爱国放在第一位的黄友葵抱着“振兴民族实业”的伟大理想去美国留学,她在放假期间曾教过孩子们唱歌和绘画等艺术课程,周末的时候她也常常被邀请到青年会或慈善机构作,做关于中国文化习俗的演讲,还不时地被邀到电台为各种节目配乐伴奏,吹箫、笛、弹月琴等,黄友葵一点一滴地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不得不说,黄友葵在那时就已经有了要传播和推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在音乐界,20世纪50年代才有人提出将中华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想法,9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需求以及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意愿日益迫切,我国与别国的音乐交流才越来越密切,我国也加大程度地寻找国际传播与推广的道路与策略。在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方面,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代表团体经常登上国外著名的音乐殿堂演出;众多的中国音乐家在世界性的音乐厅也屡屡举办属于个人的演奏会或演唱会;还有一些研讨会不仅为世界音乐提供民族音乐交流的学术平台,还建构了一座世界了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桥梁。我国举办全世界的音乐节,也参加别国的音乐节。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上,我国优秀音乐人士去国外担任高校客座教授,做一些音乐讲座、巡演,同时也向感兴趣的华侨、外国人开设民族音乐班。虽然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与推广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上升的空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我国正在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电影电视、动漫、体育等方面都在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国家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在音乐文化对外贸易方面却很少,我国的音乐文化企业不仅要擅长创作音乐文化精品,还需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开发消费市场、培养消费习惯。”[4]我国政府应适当地给予帮助给中国移民、留学生,帮助他们创立我国的民族音乐培训品牌,让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我国在对外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还一直运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民族音乐教育;开发多语言的、专门针对民族音乐的共享软件;提供国外读者使用的民族音乐电子图书馆、电子杂志;开办民族音乐文化网络商店等充分利用和开发大众媒体在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潜力,加大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对外宣传、传播的力度。
三、结语
黄友葵曾说过,“只有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和民族需要的新作品新形势,才能使我们的音乐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使我国民族音乐宝库更加充实并放出异彩。”在这个科技与信息不断发展,时刻需要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得不忘初心,发展民族传统,保护、传承我国丰富的戏曲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多渠道和多种方式“走出去”,向世界传播展示的我们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运用创新的现代音乐语言进行民族音乐的演绎和推广。让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古老音乐以新的面貌,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武俊达.诲人不倦辛勤耕耘―访问黄友葵教授[J].人民音乐,1982,05:21.
[2]冒蓉.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3]刘伟冬,黄.南京艺术学院早期校刊校报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426-427.
11.谈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路径
中国分类号:G623.71
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施审美教育,既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重视“美育”的积极响应。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音乐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更应通过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感悟音乐世界的美,进而达到满足情感需求、完善人格的教学目的。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音乐教师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尝试进行改变,在音乐教学中也努力贯彻落实新课改对音乐课程提出的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度强调智育,美育只是口号喊得比较响亮,实际行动却是不重视音乐等美育课程,甚至削减音乐课程的基本课时,一切都为升学率让路。
其次是学生方面,虽然很多初中生都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现代流行音乐,但是对于音乐课却不太“感冒”,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对音乐和音乐课程的认识过于肤浅,更谈不上对音乐的审美。
最后在于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师身上往往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固守陈规,仍然停留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上,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另一种则是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也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探究性学习等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不到根本改善。
1.2 原因分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原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环连着一环。比如学校方面不重视音乐课程,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音乐对于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方面的重要性,没有深刻意识到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而这势必影响到音乐教师的教学情绪,有些教师敷衍塞责,不重视音乐教学,要么就是愈改变而不得法;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程,则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显得过于极端,不能充分发挥音乐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能在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音乐审美体验,学生自然也就不能领悟音乐的审美价值,进而不重视音乐学科,出现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程的奇怪现象。
二、初中音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路径探索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打造充满情感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与教师在音乐艺术中找到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在爱上音乐这门艺术的同时,爱上音乐课。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明确审美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音乐教学不单纯是为了给学生传授基础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审美教育才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处于核心地位。从这个意义出发,初中音乐教学实际就是音乐的审美活动,教师无论是设定教学目标,还是选择音乐教学作品,或者设置教学情境,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比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审美教育的需要来调整教材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适当补充符合审美活动需求的音乐作品;而在剖析音乐作品时,应通过恰当的方法充分挖掘出作品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音乐要素是怎么来表达情感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实施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审美价值
初中音乐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旋律美和内容美,更重要的是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这是音乐作为美育课程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更多的情感因素,采取情感教学策略,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审美价值。
比如同样是赏析音乐作品,情感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入演唱、演奏或者综合性表演等方式来表现音乐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学习兴趣。如在赏析《黄河船夫曲》这部作品时,可以采取“整体听赏—分段剖析—再次整体听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阶段感悟作品的速度、力度和蕴含的情感,并且在第二阶段可以让学生运用视唱的方式参与到作品的演唱中,让学生在演唱中加深对作品音乐情绪和内容的理解,感受黄河上的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而在《晨景》这部作品中,可以采取口琴演奏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己试吹,教师针对学生吹奏的情况提出意见,然后再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吹奏,让学生在不同的速度中感受音量与速度之间的变化,通过不同形式的吹奏让学生感受到怎么来表达太阳冉冉升起的情景才是最准确最美的,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悟音乐审美的价值。
2.3 拓展文化内涵,深化音乐审美理解
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化个体,而是与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拓展音乐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的内容和情节等等,增强音乐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吸取更多的文化养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1812序曲》这部作品,在讲述作该曲的创作背景时可以结合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1812年俄法战争的过程,加深学生理解作品中俄罗斯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雄伟气魄和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
三、小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本文主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对初中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路径进行了尝试性地探索,希望对初中音乐教师有所启发。实际上,初中音乐审美教育远远不止文中所提到的几点策略,比如还可以从学校的角度来提高音乐课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激励和考评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重视等等,期待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该课题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杨阳. 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音乐审美教育方法探讨 篇十二
为了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我们要从音乐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家的生平、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艺术特点和价值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 增强音乐审美教育效果。
一、从作品所展现的内容和表现技法角度来赏析作品
对音乐作品内容、表现手法的分析, 是音乐教学常见的备课方式之一。下面案例的分析这些方面就具有的鲜明特点:一是注重作品人文方面的欣赏, 发掘作品的情感内涵;二是突出重点, 避免面面俱到, 从作品局部、细节进行分析欣赏, 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很深的印象。
如:管弦乐曲《月光》赏析
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月光》, 表现了一种朦胧美。它以淡淡的笔墨和雅致的色调描绘了一幅夜色迷茫、景色朦胧、月光如洗的美丽图画。印象派音乐最擅长表现风花雪月的朦胧美的题材。为了获得朦胧美, 印象派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强调色彩、否定造型和线条一样, 在配器上追求轻柔、奇妙、喑哑的音响;在和声上模糊和弦的功能, 减弱调性的清晰;在节奏上磨掉强弱的棱角, 突破节拍的规律, 旋律时隐时现, 常常被吞没在和声的音型织体中。这首《月光》, 由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曲后, 极其典型地体现出上述音乐特点, 更加柔美动听。
乐曲由三部分组成。A段, 降D大调, 9/8拍, 速度徐缓, 乐思宁静。音乐由一连串平行三度的和声开始, 左右手均以色彩较暗的小三度出现, 作自由而平缓的移动, 旋律疏疏落落, 经常出现长音及同音延长, 造成一种平稳、幽静的印象。节奏上多为三个音一拍, 有时两个音一拍 (二连音) , 显得从容不迫, 松弛徐缓。和声是和谐的、静止的, 很少有紧张度与动力性, 从而加强了宁静的气氛。B段先转到E大调上, 后又回到降D大调。旋律改以音型化的小句子为主, 和A段悠长的旋律风格稍有不同。流动的分解和弦, 使乐曲气氛和情绪活跃起来, 好似一阵阵清风吹来, 树影婆婆。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 整个情绪又平静下来, 偶尔出现的分解和弦音型的片段,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流动的印象。最后, 音响逐渐减弱、减缓, 直至曲终徐徐消失, 极富幻想地渲染出月光照地、万籁俱寂的印象性意境。
二、依据音乐家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来赏析作品
这部分教学要把握住三点:一是音乐家的艺术成就及其有影响的作品;二是作品创作时代;三是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
如:巴赫与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巴赫 (1685—1750) 是德国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和管风琴家, 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 有“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美称, 是享誉全球的音乐家。他生于音乐世家, 童年深受音乐熏陶, 一生创作不止, 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具有精湛的对位技巧, 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他的作品描绘生动、热情、奔放, 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以德国民族音乐为基础, 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 对整个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被全世界的人所喜爱。
G弦 (第四弦) , 是小提琴四根弦中声音最低的一根弦, 由于该弦的定音为G, 故称G弦。小提琴其他的三根弦则分别定音为D (第三弦) 、A (第二弦) 、E (第一弦) 。处于小提琴四根弦中最低音区的G弦, 能发出深沉、浓厚的柔美音色。咏叹调, 是西洋歌剧、清唱剧中的独唱曲, 旋律优美, 长于抒情。也就是说,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只用中提琴G弦来演奏的优美如歌的乐曲。
这首乐曲约作于1722年, 原标题为《咏叹调》, 是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三首》的第二曲, 原为D大调, 用弦乐合奏的方式演奏。后经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为小提琴曲, 并将原调性移低一个大二度, 变成C大调。改编者巧妙地利用了G弦的最低音域, 从而能用小提琴的一根G弦来演奏这首乐曲。乐曲名称亦随之更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
乐曲为单二部曲式, 每段各自反复一遍。A段旋律轻起, 徐徐奏出, 柔婉如歌, 极富情境, 既像是静静的深思, 又好似默默的咏唱。B段篇幅较A段稍大, 乐曲情绪有明显的起伏和变化, 旋律先是转向属调, 并用一系列大跳和切分音, 表现情绪的激动抒发, 犹如在激情倾诉。接着很快又回到主调上, 情绪安静下来, 柔婉如初。最后, 乐曲速度放慢, 力度更轻, 缓缓地在延长的主音上结束。整个乐曲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令人荡气回肠, 回味无穷。
总之, 音乐教学要打破“学科中心”的传统观念, 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出发, 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来进行, 从而增强音乐教学的亲和力与人文性, 使音乐教学真正被学生所喜欢和接受。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 教师应注重对音乐作品的多角度赏析,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本人直接的体验, 这一点很重要, 良好的音乐教学效益来自师生之间和谐的音乐审美交流, 而形成这种和谐交流的前提是师生自身对音乐的切身感受。
13.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篇十三
摘要:柯达伊教学法是一种全面的、有着广泛基础的音乐教学法。它广泛吸取前人教学实践的精华,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的有序性。用首调唱名法、接哦组音乐,手势等手段培养儿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音乐才能,进而热爱音乐。还强调了早起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张用嗓音作乐器,认为应该把音乐放在课程的核心地位,强调用母语的民歌作为儿童学习音乐的入门教材。
关键词:首调唱名法 早期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学校音乐教育 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
正文:音乐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音乐与游戏一样对幼儿有着无穷的诱惑,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于幼儿的生活和成长而言,音乐是他们幸福生活的精神食粮,音乐是他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与共同交往的工具,是激发他们生命与智慧活力的甘泉。音乐对幼儿的审美能力、情感、身体、认知以及个性、社会性登各方面全面和谐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我自身来看,我小时候就非常爱上音乐课,可是当时我的幼儿园是村里开设的,非常不正规,音乐课也只是老师教我们唱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例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再复杂一点的就没有了,但是就算是最简单的歌曲,我也会很开心。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在介绍幼儿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时,我对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了兴趣。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生长在一个有良好艺术修养的家庭。幼年时起接受到高压音乐的熏陶,少年时期学习多种乐器,参加各种音乐表演和创作活动。柯达伊是第一个从音乐创作角度深入研究本国语言特点的人,并且在作品中为他的母语赋予了完美的艺术表达。下面我们来主要探讨一下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一.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目标
柯达伊追求的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该目标是他基于对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理解而提出的。他还强调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他希望建立一种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体系下,人们不是为了生存而学习音乐,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命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的思想 1.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柯达伊明确提出了“要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普及音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音乐是认得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2.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艺术情趣与鉴赏能力 柯达伊认为教学目标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社会技能和艺术才能平衡发展的儿童;二是使儿童长大成人后,能具备这样的音乐才能,即看到乐谱就能想到声音,读谱和记谱就像说话和写字一样。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建立对艺术的鉴别力,以后就能对不好的东西具有抵御能力,就能培养好的艺术情趣、鉴赏能力,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的音乐教育一定要采用使儿童愉快而不痛苦的方法来进行。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修养是学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共同事业。
3.音乐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
柯达伊认为,音乐之根在于歌唱,必须重视早期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方面幼儿园的作用不可替代,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是他们的交流方式与情感的表现手段。每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具有自然地,健康的隐约感觉,如果没有正确的早期训练,就会使大多数儿童丧失获得实际体验的机会。
4.民族民间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出于对匈牙利乡村音乐的了解和热爱,柯达伊很自然地选择这样的音乐作教材。然而,原因不仅如此。他认为,儿童最先接触的是母语,也应该先学音乐的母语——本国的民间音乐。他把音乐的发展比作儿童的发展:音乐是由原始的民间音乐发展到艺术以虐,就好比儿童由婴儿长大成人。他还认为,民间音乐曲式短小、歌词简单,又是五声性音节,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和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习民族音乐不但对强化儿童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有意义,对于保证民族音乐传统在历史中的继承发展也至关重要。5.应该为儿童提供最好的教材与优秀的师资 柯达伊说:“一名小瓦尔道的音乐教师远比布达佩斯歌剧院院长重要。一位院长只有可能失败一次,而一名教师教三十年书,如果教的不好,就会扼杀掉三十代人对音乐的热爱。”柯达伊规定音乐教师必须接受五年时间的师范音乐教育,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专业院校学习五年才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柯达伊坚持只采用纯正的民间音乐,直到现在这项规定仍在继续执行。但民间音乐并不是教材的唯一来源,为了让儿童更好的学习艺术音乐,教师有必要在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选择一些适合儿童演唱的创作音乐。他希望教师们在教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教,并积极鼓励教师们创造精神的发挥。三.柯达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建立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并没有把课程进行的顺序和儿童的音乐发展特征结合起来,只是按照看似合理的顺序组织教训内容。
以儿童发展为基础的教学,要求教学顺序按照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来安排。在节奏方面,与律动感较弱的节奏相比,律动感较强的节奏和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密切。例如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让人想起儿童走路的步伐和跑步,这些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节奏。在旋律方面,大多数儿童首先认识的音程是小三度、大二度和纯四度。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还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师必须从这些特点出发制定教学顺序: 1.儿童演唱的歌曲要符合以下要求:不超过六个音符,音程是大二度或更大。幼儿很难唱准半音程。
2.对儿童来说,下行音程比上行音程更容易学会,这就意味着在初学阶段,教师要选择下行曲调的歌曲。
3.对幼儿来说,小三度音程比小二度音程更容易把握:G音到E音比G音到升F音更容易学习。大音程,比如六度和八度,则比较难学。
4.有关抑郁的一项研究表明,幼儿最容易唱准升F上方的小三度音,即A音。
(二)教学手段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首要的教学手段是首调唱名法,由十一世纪圭多,**首创。在首调唱名体系中,不管是什么调,大调式歌曲的主音永远是do,小调式歌曲的主音永远是la,这显然对视唱教学很有帮助。在任何调里,so-mi的小三度音程关系都是一样的。儿童只要知道这两个音,就可以长处五线谱任何位置的小三度音程。随着他们对五声音节的学习,音乐语言得意丰富,认识的音符也越来越多。在节奏的教学方面,柯达伊选择的是类似发育的节奏音节,即四分音符唱ta,八分音符唱ti。柯达伊教学法的第三个教学手段是手势。手势的创立应该归功于约翰。柯尔文。在英国,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手势很有效果,之后,匈牙利的教师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细小的改动,以更加明确地表示出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这些手势使儿童更直观地感受到音符的高低位置。
(三)教材
柯达伊坚信,幼儿音乐教材的来源有三: 1.儿童生活中的游戏,童谣,圣歌 2.民间音乐
3.经典的创作音乐,即由著名作曲家创作的音乐
柯达伊认为,童谣和民间音乐既简单又富有表情,与创作歌曲相比,更适合儿童学习,这是因为童谣和民间音乐来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教学要求选择的民间音乐语言要简单,为学龄前儿童所熟悉。此外,柯达伊认为人民的音乐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相信,只有人们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才能真正喜爱那些经典的创作音乐。
(四)柯达伊的教育哲学
音乐应该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和数学、语言并列的一门基础学科,任何全面的教育都离不开音乐的教育,这是柯达伊想来提倡的教学理念。就像掌握一门语言一样,几乎人人都可以掌握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是学校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音乐所具有的愉悦身心的功能,使得音乐教育成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柯达伊认为,对于幼儿来说,乐器教学不但不是必需的,而且不利于音乐的教学。嗓音是儿童最好的乐器。
柯达伊认为,出生前九个月就可以开始音乐教育,这无疑给一些学校敲响了警钟,因为这些学校到小学阶段都还没有给学生提供正规的音乐教育,由不懂音乐的教师来管理学生,一直到初中阶段才开始开设音乐课程。他还坚持,教材的好坏对于教学时及其重要的,只有民间音乐和经典的创作音乐才有助于儿童的学习。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音乐专业工作者才可以教音乐,教师必须从最复杂的层面上去理解音乐。另外,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提倡每天都上音乐课,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尤其是数学成绩,这似乎证实了桑代克的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共性,往往是相互影响的。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音乐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语文、数学及社会科学同样重要。
柯达伊的教学法给了我很多启示,对于如何发展音乐教育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1.首先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2.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教他们喜爱的音乐 3.选择恰当的教材,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音乐审美教育思想】推荐阅读: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07-22
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11-10
美术的审美教育内容07-26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07-20
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12-12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11-27
谈论语文审美教学组建教育论文12-02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2-11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06-15
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