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少年大讲堂

2025-03-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美德少年大讲堂(精选7篇)

1.美德少年大讲堂 篇一

《道德讲堂——学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活动总结

2017年4月25日上午,在西柳小学三楼道德讲堂,西柳小学校外辅导员王红菊老师为同学们上了主题为“学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的专题讲座。

王红菊老师一开课就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诗经》、《论语》么?知道孔子、屈原、李白、杜甫么?当同学们背诵出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等诗篇名句时,王老师对同学们喜爱祖国文化表示赞赏。王老师告诉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做谦谦君子不仅成就个人,也是时代赋予大家的使命,民族复兴,中华文明展示世人。

王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古人诚信、气节故事,告诉同学们传统文化对个人品德成长起到了熏陶作用,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文化积淀很深,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个人修养成就品格。同学们观看了文明礼仪视频,交流文明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王老师还通过情景剧的方式现场演示了问候、鞠躬、握手等礼仪,同学们感到文明礼仪对学习、生活、交往起到的积极作用。王老师告诉同学们:文明行为不仅代表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形象,王老师让同学们观看了个别中国人出国旅游的不良表现,希望同学们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养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王老师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实例向学生们阐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上应该如何恪守《弟子规》与《中小学生守则》规范,怎样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美德少年。

讲座中还欣赏了王菲唱的苏轼词《明月几时有?》岳飞词《满江红》等,同学们在学唱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次道德讲堂,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形式多样,有观看视频、有讨论、有故事分析,有现场互动,寓教于乐。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恪守守则规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西柳小学 2017年4月25日

2.美德少年大讲堂 篇二

天使档案:

姓名:陈思睿

性别:男

年龄:12岁

爱好:舞蹈、乒乓球、阅读

学校:武汉市谌家矶小学

天使档案:

姓名:耿瑞伶

性别:女

年龄:10岁

爱好:舞蹈、画画、看书、羽毛球、游泳

学校:武汉市新村小学

奖牌风云榜:

陈思睿:

2012年全国中部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业余少儿B组C级赛第六名

2013年全国中部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业余少儿A组A级赛第六名

耿瑞伶:

2012年全国中部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女子双人8岁铜牌组拉丁舞二等奖

2013年全国中部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技术等级女子单人九岁组拉丁舞一等奖

2013年全国中部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少儿拉丁舞基本队列组合二等奖

富有爱心的“美德少年”

活泼自信的陈思睿是班上的尖子生,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他还经常去武汉市未成年人救助中心给小朋友讲故事、陪小朋友玩游戏。在2012年江岸区“美德少年”评选中, 他荣获“好孩子”称号。

小思睿自幼在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长大, 小时候他经常会去看舞蹈学校的学生们练舞, 那时他就喜欢上了舞蹈。2011年, 学校成立了针对少儿业余培训的东方燕拉丁·舞蹈俱乐部。陈思睿立马就报了名, 开始了拉丁舞启蒙学习, 并于一年后又开始了标准舞、芭蕾基训以及民族民间舞的学习。

艰辛的学舞历程

思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基训课时压腿、下腰、劈叉、扳腿那刻骨的疼痛。但凭借着毅力和对舞蹈的热爱, 他克服了疼痛, 坚持了下来。现在, 他的身体柔韧多了, 体能也大大提高, 学校早操也都是他在领操。在学校的体育测试中, 他也拿了满分。男生考仰卧起坐一分钟40个便达标, 他却一分钟做了62个。

思睿参加过多次比赛。他最难忘的一次就是2013年全国中部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那次比赛竞争十分激烈, 晋级过程也一波三折, “半决赛刚开始的时候, 伦巴和恰恰跳得还可以, 可到了节奏稍快的牛仔和桑巴, 我便慌张起来, 跳错了节奏。下来后, 我们心里忐忑不安, 担心进不了决赛。过了一会儿, 老师告诉我们进了决赛, 我们欢呼雀跃, 十分兴奋。”小思睿说。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在小学里, 耿瑞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作为大队委, 只要老师交代的事她都能处理得很好。在俱乐部, 她还是班长, 和同学相处很融洽, 开朗、活泼、自信是同学们对她的印象。而在爸妈眼中, 耿瑞伶是一个再乖巧不过的乖乖女, 每次犯错都会主动承认, 并自己去找原因。

喜欢音乐和舞蹈, 瑞伶4岁开始学舞。开始她学的是民族舞, 每次上形体课都要练劈叉、压腿, 年幼的她实在难以承受那种疼痛, 总是上几节课又停几节课, 这样反反复复坚持了一年便放弃了。上拉丁课她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没想到她非常快乐, 于是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舞蹈的艰辛教会她坚强

“孩子学舞的这些年, 各方面的进步真的非常大。”妈妈说。学舞之后她的性格活泼很多, 舞蹈中的艰辛让她学会了坚强与自信, 更加听话和懂事了。“记得有一次我和他爸吵架, 吵得不可开交, 当时她都吓哭了。事情过后她给我和她爸爸每人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希望爸爸妈妈以后不要再吵架了。’还画了一个爸爸妈妈牵着手的漫画, 我当时看了觉得很惭愧, 以后便再也没当着孩子的面吵过架。”

在生活中, 妈妈会要求小瑞伶回家后先完成作业, 适当的休息之后, 再帮助她练习舞蹈基本功。周末的时候, 妈妈还会经常带她去室外运动, 偶尔也会带她旅游放松心情、体会生活。“我觉得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重要的。”

刻苦的“美德少年”和乖乖少女

陈思睿和耿瑞伶是班上最刻苦的学生。2012年, 因为两人身高、基本功水平都合适, 老师便安排他们开始搭手练习。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陈思睿会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给小瑞伶听, 还会做一些怪动作把她逗乐。有时, 思睿也会恶作剧。一次, 在排练中场休息时, 小瑞伶坐在海绵垫上跟其他同学一起玩。这时陈思睿跑过来趁她不注意把垫子一拉, 把她拉倒在地, 弄得小瑞伶把腰给闪了。为这事小瑞伶好几天都没跟陈思睿说话。

每年他们都会参加社区举办的纳凉晚会, 给社区居民们带去欢乐, 住户们对他们的表演都赞不绝口。而他们俩也会因为大家的快乐而开心。在俱乐部, 每年5月都会举行“燕舞月”学员汇报演出, 年末还会举办新春联欢会, 陈思睿和耿瑞伶也是其中的常客。

【家长出镜】耿瑞伶妈妈:

一直坚持孩子的兴趣

孩子学舞这几年来, 各方面进步都很大。学舞锻炼了他很多方面的能力, 现在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周末的舞蹈课让孩子充满期待, 每次他都会早早地到训练厅准备。对我们来说, 只要孩子对这个一直感兴趣, 我就会一直支持下去。

【教师出镜】郭万茹老师: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3.美德少年的本色 篇三

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位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美德少年。“时间是挤出来的,我要多学习多锻炼自己,为学校争得荣誉。”常卿华总是这样说。校内外的学习、活动,他常常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是充满自信地面对。

在同学心中,他是一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美德少年。王思童学习上有困难,他主动要求和他坐同桌,在学习上帮助鼓励他;同桌的题不会做了,他启发同桌一起分析……每次放学他总会主动留下来帮助做值日,扫地、倒垃圾。在他的带动下,班里关爱集体的同学越来越多。

上学期的一个中午,他捡了一个小纸卷,里面包着六十多元钱。于是他赶紧来到学校保安室,把钱交给了门警。后来才知道,是一位同学的家长不小心掏掉了。常卿华同学拾金不昧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在家里他是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提起常卿华,小区的居民无不啧啧称赞,因为他在家里孝敬长辈,和睦邻里。妈妈做饭时,他总爱在一旁帮忙,淘米、择菜、打鸡蛋……晚上他端来热水为妈妈洗脚,一双小手抚摸着妈妈的脚,说:“妈妈,您为我操劳了这么多年,辛苦了。”体贴的话语让妈妈感动地流泪。爸爸承包一个印刷厂,为一家人生活劳碌奔忙。他默默记在心里,经常提醒爸爸注意身体,让爸爸不要惦念家里。百善孝为先,他孝敬老人,体贴父母,得到邻里的由衷夸赞。

他是学校文明志愿者,他经常带着几位小伙伴主动为社区做好事。捡拾绿化带白色垃圾,擦洗楼道栏杆,清理墙壁上的小广告等。社区里的叔叔阿姨冲他们竖起大拇指。

这就是美德少年常卿华,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当代小学生的良好素养。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常卿华一定会演绎更多的精彩人生。

4.争做美德少年-美德少年作文 篇四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德无处不在。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宽容大度是一种美德,文明守纪是一种美德,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坚强勇敢是一种美德,诚实守信也是一种美德……

俗话说:“美德就像一朵花,美德少年人人夸”,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美德少年,他就是我的同学——李文祥。

记得有一次,下午放学我要去上钢琴课,可那天正好轮到我们组值日。我怕上钢琴课迟到,正急得不知所措时,李文祥问我怎么了,我用试探的口气让他帮我值日,谁知他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另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班前不久转学过来一名“特殊”的同学,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来的时候腿受伤了,行走不便。从他来的第一天起我们班的男生就成立了一个爱心小组,关心、照顾他,李文祥就是小组里的一名成员,经常帮助这名同学上下楼梯、背书包等,这一幕幕都令我感动。

5.美德少年大讲堂 篇五

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雷锋精神,XX小学各班于6月2日下午举行了“争做美德少年”的主题班会。

本次班会活动是结合达州市美德少年、学校校园之星的评选,在学校少先队精心安排下开展,班会由各班班主任主持。班主任老师在班会上提出了争做美德少年号召,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同学们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家庭争当好儿女,在社区争当好邻居,在学校争当好学生,在同学中争当好伙伴,在社会上争当好公民。对表现优秀的校级美德少年学校将上报参与达州市的美德少年评选。

班会让同学们了解了美德少年的评选标准和具体要求。同学们都表示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美德少年。

6.美德少年大讲堂 篇六

从懂事开始,他就艰难地用一只手生活。上学了,从不流泪的他看到小朋友们写出的铅笔字,哭了。当孙老师用左手握住他的左手,写下第一笔“横”,他激动地说:“我会写字了!”他喜爱运动,可是跳绳让他一下子失去了信心。不服输的他把绳子的一头绕在残臂上,配合另一只手动起来。残臂被勒得通红,连皮都磨破了,可他都不吭一声。老师和同学们为了照顾他,没有给他安排值日,可他却让自己每天成为了值日生。擦黑板、擦桌椅、擦瓷砖,干得有模有样……

看完后,我想了很多。虽然江奇过早地尝到了命运的不公,但他却用自己的奋斗驱除了父母心头的辛酸。多年来,他用不断的成功告诉爸爸,自己从不放弃;他用鲜艳的奖状告诉妈妈,自己很能干;他更是用甜美的微笑告诉大家,我只有一只手,但我也能创造奇迹……

江奇,他热爱学习,热爱运动,热爱劳动,在现在这个时代,又是谁能比的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7.“夺刀少年”美德力战高考分数 篇七

7月3日下午又传出,俩人已完成单独高考。他们的考卷将由专人送到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进行评卷统分,评分结果将通知考生本人,不向社会公布。江西省招生委员会依据两名考生单独高考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以及考生和家长的意见,决定他们录取到哪一所高校。

(7月4日 人民网)

然而就此事件社会公众却是众说纷纭,考分公开与否掺杂诸多人性道德、高考公平,一时竟成拉锯战。

不公布考分谈何高考公平

近年高考“替考”、“走后门”等有失公平现象层出不穷,而大学录取主要是凭借高考分数评价学生知识涵养能力,如果不向外界公布高考分数,又怎能引导社会监督高考公平?而就不公布考分事件,甚至还有人在媒体作秀炒作的基础上认为如此高调的高考录取可能会导致自导自演“夺刀游戏”。

教育部对此却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高考考分是每个学生的隐私,不宜公布;二是防止对高考分数的过分关注,炒作“状元”、排名、升学率等。而且按照各省份不向社会公布考分的做法,如果不公布“夺刀少年”的高考分数,倒也有理可循。

设定单独高考基于公开、透明才能回应社会的质疑,这一点才是单考的重要价值。根据教育部对特殊类型考生(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录取规定,是要向社会公开考生的笔试、面试成绩的,然而教育部对于“夺刀少年”的录取安排,据悉将不纳入集中录取,由高校择优自主录取,这样岂不是公开片面的违背己身自定条例?如此优厚的褒奖对“夺刀少年”的学习生活想必也是喜忧参半,毕竟已被认为是承载着正能量传播的 “公众人物”,时刻需要坚守自己的言谈品行,长此以往,璀璨的光环也会变作莫大的压力。因此“夺刀少年”的高考成绩不必隐瞒,应该公开,录取到什么样的大学,是他挺起胸膛靠努力得来的结果,不是凭借“救人”光环所给予的道德评判,而这个能够经得起公众拷问的成绩公布本身也是一次 “正能量”的传播,如此才是值得大力宣扬的。

“唯分数论”应让道“德智体美”

目前,柳艳兵、易政勇已分别被录取到南昌大学与江西财经大学,众人大声赞扬的同时针对不公布分数的决定,竟有人猜测是否考的分数过低影响“正面形象”以至于不敢公开。质疑本无可厚非,但是两位同学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能奋不顾身的义勇救人,这于书面考核的本身,就是人生考场上的一份完美答卷,他们获得高校青睐,基于“唯分数论”之上更是得益于品德高分,而从社会正面影响方面,他们的行为早就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数字。

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都是力求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简言之,学生品德的评鉴才应该是放在素质教育考核的第一位,而目前多数教育者及学生家属 “唯分数论”倾向严重。但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真的能够评价一个人吗?两位十几岁的少年能为保护他人,不惧自身安危,勇于和歹徒夺刀搏斗,这份临危不惧、忘我无私的品德,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试想遇到这样的事情又有几个人能够勇敢的直面恶徒?而用这样一份简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他们的优秀是否过于苛责?现今多数大学应届生遭企业拒绝,理由中不乏专业不对口或无社会经验,可见考分并不能绝对的保证进入社会后的高枕无忧。而近年来高智商犯罪的发生更是让人们唏嘘不已,这些罪犯拥有高智商、熟悉高科技,一旦思想觉悟不够,产生的社会危害往往令人震惊。

而近期这种追风的舆论风潮竟然又深挖出“夺刀少年”拥有“红色基因”的滑稽之言,称其曾祖父是革命烈士、祖父是优秀共产党员,不公开高考分数,已经被评价说是隐私的保护,而我们又将少年已逝的曾祖父从天堂找回来是否太过无聊?这难道不是对品德的一次拷问?

事至如今,从无限制的奖励,到对公平及品德的考量,不论是事件本身还是其产生的种种影响,规范因长久冷漠而理性了的行为才是上上之策。两位少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内心的感动,也同样是侠义精神回归的振奋,人们更多的评价既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也是公众对社会良好风气回归的期盼。因此,宣扬侠义精神,传播正能量,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编辑:文心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15车间主任岗位职责下一篇:病句阶段检测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