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2024-10-18

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精选13篇)

1.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必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德育的客观规律,建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方法,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在当前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增强。改革开放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2.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二字。比如,他们认为当上学生干部能够锻炼能力,培养管理素质;争取到奖学金和各类奖励证书,既能表现知识和能力水平,又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还能充分展示自身价值。

3.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他们了解自己的有关权利,并积极维护。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但往往也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注重个性发展,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显出很高的自信心,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但是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不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待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

5.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由于改革开放,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他们的理想信仰逐渐趋向多元化。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根据我们在网上发布的调查表得到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中不文明行为不能接受的占47.3%,不到一半,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1%。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大学和大学生这个文明层次比较高的社会和群体认识不足,他们在文明向上的境界要求上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意识到应有的、较高的文明规范程度。

在个人诚信方面,有47.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不按时还贷不应该,21.6%的学生认为不按时还贷可以理解。这反映了部分学生还没意识到仅仅在大学里被动地接受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地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必备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人的第二身份,也是更重要的社会身份特征。没有诚实守信就不会有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部分同学是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和特别重视的。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主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部分背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观念。一方面,传统文化倡导,青年人应该具有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功利的追逐。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2.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就业时往高收入单位挤,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

3.诚信和爱心的缺失。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缺失,表现也是另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对同学、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他们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4.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生活上,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超现实消费,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在个人感情问题上,缺乏对自己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等,由此,也是引发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危机的源泉。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转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引起价值观转变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它要求人们的观念从依赖向独立创新转化,从重崇拜和感情向重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转化。许多大学生在这种转化中,增强了主体意识。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个人成才融合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追求自主、自立、自信、自强,关切合法的正当的个人利益,讲究平等、竞争、互利和创新。这些观念的形成其本质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是积极向上的,这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选择上的积极影响,也是大学生经过探索中的困惑产生的一种理性追求,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需要建立新时代的价值观体系。

(三)从根本流转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方法的探讨

思想道德及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自我道德锤炼共同建设实现的。道德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思想道德课上的事,应持之以恒,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如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把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坚持度。帮助和引导学生发展公民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帮助和引导学生完善生命结构,在自尊自爱中追求自强自立等。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完善、加强心理辅导机构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咨询,除了学生工作人员经常性深入学生当中,要善于及时了解、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应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等,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分析 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心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的社会性,其客观性是指心理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模写”。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家庭、生活、学习和就业等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对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造成了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一些事情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害怕遇到挫折,虚荣心又强烈,对一些细小问题无法进行冷静处理等,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考虑到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常常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偶尔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达到30%。这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多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调查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就业压力大

首先是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各种证书及等级考试;其次是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最后是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2.人际关系不适造成心理压力

因为当同学们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有60%的人都认为会感到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即使他们很想与别人交流,但却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导致最终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有大部分的大学生性格都属于内向型的,他们非常的胆小害羞,不敢于别人交往。

3.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大,缺乏意志力

根据调查统计,在大学学习中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概率为32%。缺乏自信心的同学达到36%,还有一些就出现考试恐惧症等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高的学生始

终关注自己的学业水平,目标较高,自己总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成绩不够理想,易产生紧张与焦虑的心理体验。这说明学习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4.情感困惑,情绪波动较大

如今大学生谈恋爱已相当普遍,调查中60%的学生都认为失恋带来的伤害很大。许多人没有正确的恋爱观,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因此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有的甚至走向极端,造成悲剧。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状况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分不开。我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的具体因素有:

1.对许多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自己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害羞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人交往,害怕遭到别人的歧视和拒绝。这种交际困难的存在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2.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锻炼,加上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使他们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导致他们在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比较差。

3.多数大学生都不能真正地理解恋爱,更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旦出现情感危机,就会采取一些不正确或偏激的方式解决,由此引发心理障碍。

(三)解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危害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只要努力寻找克服这类现象的调控措施,比如遵守交往的原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友爱、互助的积极效果。这些原则包括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等。另外还要增加自信和学会恰当的角色扮演。只要不断增强自己在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社会性交往,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2.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方面,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点, 是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必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 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鉴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联关系, 社会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 作为社会文明象征的道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强, 如今中国提倡和谐社会, 社会的文明程度总的趋势是不断提高的。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 有着肩负国家责任的使命,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是一种责任。但是, 在看到令人喜悦的一面的同时, 大学生价值取向歪曲现象依然在延续着,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严重偏差。近些年来, 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价值取向并进行了一些探索。

首先, 高校开始认识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的重要性。现代社会,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扭曲, 令人担忧。实践中, 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问卷中发现, 有6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与自己存在密切关系, 大学生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然而49%的人不了解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 16%的人认为身边同学的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这些参加问卷调查的大学生77%来自农村, 女生人数高达58%, 其中理科生占有66%, 独生子只占有19%。

其次, 一些高校开始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探索。根据调查, 72%的大学生偶尔会对辛勤培育的老师表示感谢, 也只是心里感谢, 但没有表示出来, 甚至有10%的学生从来不会对老师的辛勤培育表示感谢。

最后, 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5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有与价值观培养相关的课程, 但是不受重视;有42%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开展了思想道德教育, 但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和不足,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归纳起来, 我从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 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环境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重要原因。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 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乃至世界观的变化, 更多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不关心他人, 自私自利。调查中, 有22%的人从来都不会因感激大自然的造化之恩而主动爱护环境卫生。此外, 大学生的思想上不够成熟, 没有社会经验, 也没有准确的判断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导致大学生盲目追求个人利益, 忽视价值观的培养。

2、学校教育因素。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 对自己的导师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 对导师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 但是, 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并不强烈。在问卷调查中, 4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着重基础知识轻人文、重理轻文精神。学校过分重视学生成绩, 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的好坏,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里, 学校把就业作为第一任务, 对学生灌输各种思想, 不注重大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更无视价值观的教育。

3、家庭教育因素。

根据调查统计, 30%的大学生认为家庭教育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然而17%的人认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地方会从来没有举行过价值观培养活动, 甚至有14%的人认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教育自己要懂得感恩, 更让人担忧的是71%的大学生虽然受到过各种道德教育, 但却从没有想过自己要做过个知恩图报的人。特别是有16%的大学生从来都不会向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

随着计划生育的贯彻实施, 现在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居多, 在家是皇帝公主的大学生们对家长要求苛刻现象及其普遍, 在家与家长吵架已是家常便饭, 在家不帮父母做家务或者给家里添麻烦的情况也很是正常, 大手大脚的消费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的也不少。由于这代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溺爱, 缺乏自立自强精神, 所以在大学阶段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以使其的情感能健康发展, 使其在道德认知、情感等领域得到帮助和培养。

4、自身因素。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道德观念多样化, 再加上80后90后的大学生的自我独特的个性特点, 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们经常纠结于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是价值观成熟的期间, 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为此会出现道德方面的一系列的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 不知道知恩图报, 个人利益至高, 缺少感恩的态度待人待事。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第9期。

3.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校企合作办学中,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等三方的价值取向展开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作办学问题对策调查

1概述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出台关于职业院校发展的最终归宿的文件,要求职业院校要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支路”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研究表明,自从文件的出台,大部分的院校开始行动,途径之一就是实施校企合作,寻求合作的对象。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黄石职院信息工程系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一共98份问卷,共拟定了调查选项,包括校企合作办学学生满意度调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调查、校企合作双赢的调查等三个方面。本文中的调查选项设计上尽量选用了当今校企合作中带有共性的一些问题。从结果上看,本文样本情况基本反映了目前校企合作办学三方价值选择上的整体倾向。

3调查结果及分析如图1为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表。其中A类表示小部分人,B类为大部分。从图中我们发现:

3.1校企合作办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由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针和普通办学模式与方针还是有本质区别。从问卷调查中发现:30%的学生认为,与校企合作把学生过早地带入社会不好。第一,社会太复杂,一下子进入这么复杂的圈子,很难接受;第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牢固,进企业很难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第三,企业过多追求利润,没考虑学生的人身发展。然而,70%的学生认为,采取校企合作,可以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他们认为,单纯从学校获得的实践还是甚少。采取校企合作,首先,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可以提高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再者,校企合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调查。通过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发现:对于校方来说,校企合作利大于弊。40%的人认为,校企合作取消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就业相结合,使得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35%的人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课教师,弥补了专任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不足的缺陷,同时丰富了本校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技术水平,促进了本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动力。25%的人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得他们的课堂更加主动。企业的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反映到课堂教学中,他们更愿意听取与职业有关的教学与实践。

3.3校企合作双赢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校企合作,实现了彼此的优势互补,学校给企业提供了就业的学生,而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对口专业的职业。这样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4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教学模式上的欠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了企业自己的事情。学校没有很好地参与其中。在教学上,企业请的一线技术员也是采用空闲时间去学校授课,这样没有给本校教师起到示范作用。

4.2实训室建设有重复性。学校已建的实训室只能当做实验所用。真正完成一个大的项目,或者与岗位相关的任务,在实训室里还是无法完成。

4.3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没有给本校教师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校方和企业没有起到好的桥梁作用,导致本校教师只能通过校企合作模型企业一线技术员的相关实践训练。

5对策

校企合作必须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实施全方位、开放性的合作。首先,专业建设上必须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校方和企业双方参与。其次,课程体系上必须共同建设。共同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这些课程的子任务都是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一致。再者,师资队伍必须共同建设。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派部分教师去企业实训基地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最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必须共同建设。这样,在建设中引入企业产品、企业管理模式,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学生。同时选择企业兼课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6小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价值取向,并对此个案进行细致调查与分析。分析结果发现,通过校企合作,适当协调好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可以达到三方互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3]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职业学院2013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08。

4.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四

亲爱的同学:

您好!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其的身心发展。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心理素质特征对促使其身心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填写本表是不记名的,均为单项选择,希望您在填表时不要有任何顾虑,实事求是地在___内填写和在□内酌情打√,你的回答无对错之说,我们会将它严格保密!

同时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来帮我们填写调查问卷。谢谢合作!~(≧▽≦)/~

兰州大学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小组

您的年龄:___20_____________性别:___男_____________民族:__汉______________ 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户口:□城市□农村 政治面貌:□党员□团员□群众

1.您认为大学四年的目的是什么?ACD

□A.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更多□B.取得高等文凭□C.认识更多朋友,建立人脉关系□D.提高个人修养□E.没想过

2.遇到开心的事您会和谁来分享ABD

□A.家人□B.朋友□C.老师□D.恋人□E.自己偷着乐遇到不快乐的事时,会和谁来倾诉ABDE

□A.家人□B.朋友□C.老师□D.恋人□E.自己闷着

3.您怎么看待“富二代”,“官二代”的?D

□A.垮掉的一代□B.有能力也有资本□C.有条件但能力不足□D.某些人行为让人无法理解□E.不太关注

4.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什么?B

□A.有政治信仰和追求□B.为将来找工作□C.为在大学里证明自己的能力□D.随大流

5.你会关注并跟随时尚和潮流吗?C

□A.关注,还会购买一些时尚品□B.随大流,跟风购买

□C.不怎么关注,怎么舒服怎么穿□D.不关注,有自己的风格

6.上大学后最烦心的事是什么 ?BF

□A.专业不开窍,学习压力大□B.竞争激烈□C.不适应宿舍生活□D人际关系不和谐□E.恋爱不成功□F.经济困难

其他

7.你对以后的就业形势有信心吗?A

□A.很有信心,有很多就业方向□B.比较有信心,努力奋斗,尽力争取□C.不太乐观,有点困难□D.不考虑,船到桥头自然直.8.您怎么看待“一夜成名”,如凤姐,小月月等 A

□A.为出名而“不择手段”□B.勇于表现自己□C.只是娱乐 □D.每个人有自己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E.不关注

9.你认为你与同学的关系是 AB

□A.伙伴,纯友谊□B.是战友,也是竞争对手

□C.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视为一种威胁

10.你能接受大学生中的不合适行为,如考试作弊,别人休息时大吵大闹,自习室搂搂抱抱等 C

□A.能接受□B.不能接受□C.无所谓

11.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事是 ABCDEFG

□A.事业有成□B.有温暖的家□C.有知心的朋友□D.身体健康□E.不为金钱担忧□F.受到尊重□G.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2.你对你现在就读的大学满意吗?A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3.你觉得你心理存在问题吗?C

□A.有,很严重□B.有,但不严重□C.没有□D.不清楚

14.在新环境中你会很快交到朋友吗? A

□A.会□B.不会

15.你觉得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虚报自己情况以获取助学金(不用还)的行为是否可取? B

□A.赞同□B.反对□C.特定条件下可取□D.无所谓

5.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篇五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生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作为在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自身息息相关,深入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刻不容缓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趋势就业取向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的仅为27%,而直接就业的高达56%,而自主创业的人占据14%。

关于就业取向明确性这一问题的结果令人震惊不已,仅有12%的学生表示自己是非常明确地,而大部分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有一种茫茫然的感觉,更有甚者,有7%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

以上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就12级刚经历了一年的新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取向并不明确,只想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就业,可是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经济社会正在飞速发展,本科学历已经不再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考研作为一种理性投资,尽管机会成本提高了许多,但并不能否认它给我们带来的效益,用知识武装自己也不失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办法。

对于就业因素考虑而言,考虑经济因素的比例为29%,考虑职业稳定性的有25%,考虑兴趣爱好的有11%,而考虑工作挑战性的简直寥寥无几,仅有2%。关于就业地域,考虑经济发达地区的达到了45%,考虑家乡的占了30%,小部分学生考虑国外,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后备队伍,却很少有人选择到偏远山区工作。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或者是社会的残酷与现实性,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可见到基层就业的任务还很艰巨,绝大多数毕业生求职的地区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中心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与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是分不开的。

对于就业前景总体抱着乐观态度的正好一半,非常有信心的有20%,感觉还行30%,同时也有35%的学生感觉很悲观。同时,在他们看来,影响就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竞争激烈以及缺乏经验,他们分别占据66%与32%的比例。

从上可以分析出:由于经济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有技术要求或是经验要求,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和有可观收入的工作相当难。

对于选择职业单位的性质,国有企业34%,非国有41%,数据明显突出一大特点,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明显上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传统的优势企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这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非国营企业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量大,待遇优厚。但是很多大学生的薪金要求较高,在待遇水平上趋向严重,不能正确面对社会需要的现实,使得就业机会的丧失或失败,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况。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趋势日渐明显,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主要存在几点: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不一致等等。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生的成因之一。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从而影响了就业。第三,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经过数十载寒窗苦读和“万马千军过独木桥”的残酷高考,只有一部分学生能顺利进入大学校门,“精英”意识和“精英”情结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导致他们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脱节。最后,从政府来看,国家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扮演的首要角色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和颁布者,但当前已有的专门针对困难就业毕业生帮扶的政策文件数量太少,而且质量不高,这同样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高校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高校毕业生的迅速增加,使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造成大学生过剩。

促进就业的措施

大学生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树立其正确的就业观,摒弃社会错误舆论,要克服追求稳定、功利心理、注重眼前利益、强调经济收入、忽略发展空间、诚信意识薄弱、好高骛远、相互攀比等这些成就的思想,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

2.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的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应该从务实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勤奋学习,务实专业知识基础,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要学会尊重,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学校

1.根据市场定专业,实行招就结合从近几年来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由于社会需求预测不够准确,布局不够合理,当市场上出现了某些抢手的专业,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尽量扩大招生规模,而学校的培养周期长,社会需求瞬息万变,学生临毕业时,原来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冷门,甚至造成了供大于求,造成新的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高校要注意就

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做到招就结合,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计划要有预见性。做到招生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依据市场需要来预测需求专业、需求人才数量,适时调整招生结构。

2.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市场针对性

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是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重复性。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强市场调研,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的总体平衡。高校要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

3.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实践、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自己就业早作准备。

政府部门

6.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六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上海海洋大学在校学生, 调查涉及9个学院, 合计发出问卷400份, 收回380份, 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360份, 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现状, 二是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 三是公益性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四是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1. 多数大学生对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比较认同, 但参与度低。

调查显示, 86%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 认为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只有65%的学生真正参与过公益性社会实践, 其中长期、多次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只有10%。由此可见, 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 但参与度却较低。

就调查情况来看, 78%的学生因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人的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而未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虽然有学生主观愿望支持, 但由于时间因素、经济因素、他人的不理解、缺乏保障等各种原因导致固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较少, 无法形成一个固定、高效的社会实践群体。

2. 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 81%的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己, 并且可以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92%的学生认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有较大的意义, 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 不断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 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掘个人潜力, 磨练自己, 提高个人的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服务社会, 回馈社会,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76.9%的学生认为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应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志愿者的基本信念、从事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所需的专业能力、对服务团体的归属感。在培训中, 还需明确志愿者的责任与相关权利。

针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 23.2%的学生认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52.9%的学生认为会较快发展, 16.9%学生认为是较慢发展, 6.5%的学生认为没有发展。

3. 公益性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人们对志愿者的服务不够了解这一项在所存在的问题中占32%的比重。现在许多大学生身边有志愿者就是免费劳动力的说法, 就因为政府、学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够到位。因此我们应让大学生认识到参加志愿活动是在散播爱心, 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 是自己对社会的感恩, 对社会的回报, 能体现出自己身为天之骄子的基本素质。

而选择对志愿者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的占据了31%的人数。不可否认, 在相对大型的公益性社会实践中, 如奥运会志愿服务、世博志愿服务, 有较好的规章和机制来规范、人口出生率。而规模相对较小、资金紧缺的公益性社会实践, 不仅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 更缺少执行机构来应对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从实际情况来看, 志愿者来得快去得也快, 流动量较大, 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表面看, 是志愿者没有时间, 实质上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志愿活动没有合理的奖励机制 (7.4%) 。部分志愿服务中还存在缺少指导和培训、活动安排不合理、浪费时间和资源等问题, 很多志愿者像是免费劳动力, 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志愿活动当中权益受到侵害时, 而且不能够得到及时的保护等, 诸多因素导致志愿者的热情丧失。

4. 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经调查发现, 许多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还是有着比较成熟的看法, 以下就是我们通过回收问卷总结出来的他们对于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的改进意见。

政府和社会上的民间机构组织应当增加宣传, 让更多的普通人去参与。政府要加大监督管理, 对于各项经费的使用要公正公开, 并建立合理的机制保护志愿者的权益。

平时志愿者活动较少, 而想参加的人又很多, 有些人想参加而一直没有机会, 建议能有更多的机构组织公益性社会实践, 并提供一定的培训和保障, 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扩大志愿者的规模和范围, 不要局限于大学生, 可以让老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政府组织长期志愿者机构, 并且和很多的民间团体长期合作开展内容更加丰富的志愿者活动, 并对民间的团体加以引导和规范, 发挥志愿者团体的力量。

二、调研结果的思考

作为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志愿者”这个名词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人民的生活里的。10年前, 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团中央“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内容在全国得到推行。志愿行动和志愿者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后产生的需求, 因此在各级团组织的大力推动下, 在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 志愿服务很快产生巨大影响, 得到了社会的赞扬和支持。志愿者精神, 在人民群众中尤其在青少年一代中,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有越来越多的有识、有心之士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但是通过这次调研, 也对志愿者目前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有了一点了解。

1. 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问题。

(1)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怀有参与的热情。调查表明,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86%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 问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多接触社会, 借此锻炼自己的能力。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 随意性较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 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比较令人满意。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时, 大学生一般很难满足服务需要。某些活动需要具备专业素质才能保证质量, 典型的是去各个小学帮助辅导教育孩子。在支教活动中, 志愿者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孩子们非常希望能上音乐和美术课, 但由于志愿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才能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利保障不够到位。团中央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 各大高校团委也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主要是出于自愿, 但是在志愿服务中的各项权利保障还应该由相关部门来提供。例如提供安全保障、相关的服务证明、补贴基本费用 (如交通费、伙食费) 等。

(4)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 然而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对志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指导, 并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 才能让志愿活动健康发展下去。然而,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 许多活动只是形式上进行一些指导和支持, 尤其是在活动经费管理方面。

2. 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

(1)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我们要提高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大学生把志愿服务当成丰富校园业余生活的一种普通活动, 也不是仅仅为了活动而举办活动。重视不够, 自然工作在实际开展起来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困难, 往往都是“遇难而退”。在很多情况下, 对志愿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是因为对其缺少正确的认识。

(2) 有人认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民间慈善组织活动”, 认为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更有甚者, 对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着某些偏见, 也有人习惯用一种“功利”思维模式来判断, 说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是为了赚取政治资本, 把志愿服务当成“作秀”。社会需要志愿者的实际工作, 更需要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看待志愿者, 要跳出“功利”的思维模式, 社会需要志愿者们的奉献, 而志愿者们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保障。

(3)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为了志愿而志愿, 为了活动而活动, 要避免形式主义。从志愿服务工作实际需要出发, 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工作实效。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这些现实的问题就可以是志愿工作的内容。如贫困地区教育、白血病患者救助、农民工子女上学等, 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通过志愿服务工作, 为社会尽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活动中体会爱和感恩。大学生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正确了解社会, 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3. 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1) 加大宣传, 举办演讲、报告, 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爱人、爱社会、爱生命———无条件地接纳以及尊重、平等地对待任何人, 并且认识自己, 人性地对待自己。扩大志愿者的规模和范围, 不要局限于大学生, 可以让老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因志愿者的身份、地位、性别、种族而加以区分, 让人人都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让社会充满和谐的爱。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做好公益性活动, 通过奉献爱心、帮助弱势群体和增强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 让更多学生加入到实践队伍中来。

(2) 建立相应的机构。期待更多有资质的机构组织公益性社会实践, 组织小的志愿者团队定期进行志愿者活动, 并且在交通和餐饮上能给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志愿者进行较为复杂的活动时应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 加强技能培训, 在培训后上岗。如在服务类的志愿活动中, 最能体现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及服务成效。所以在此类活动中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 比如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志愿服务需要加强。

(3) 政府加大监管和投入, 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 建立奖励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合理使用并公开各项活动经费, 让我们了解志愿者的活动, 志愿者的报名机制公开公正,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志愿者的权利, 规范志愿者的行为, 审查进行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的合法性, 并且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补助, 如伙食补贴和车贴。在补助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让志愿者更加富有热情, 也能适度提高大家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4) 建立志愿服务的支持系统, 重视临时志愿者的管理, 增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针对应对地震、雪灾等特殊灾害的志愿者应该及时登记, 在突发情况时, 更需要有经验的志愿者及时开展志愿服务。针对参与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世锦赛、世博会等的志愿者, 要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我们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经验能进行有效的总结, 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志愿服务水平。锻炼培养在服务工作上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丰富志愿工作经验的志愿者, 让他们在机构中发挥模范作用, 进一步提高机构服务水平, 减轻专业工作人员的负担, 扩展及改良机构活动, 使志愿者自觉地参与活动。真正关注志愿者的精神需求, 使之在志愿活动中不断感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 从而坚定地长期从事志愿服务。

三、结论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比较强烈, 在价值取向上更趋于多元、务实、客观与理智, 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也正因为如此, 所以个人与社会多方面的原因, 真正投入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人数还不多, 或投入的领域狭窄。调查中, 大学生也对社会公益性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建议, 高校、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要结合当前的现状, 进一步改进工作程序方法, 形成合力, 建立有效的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服务体系, 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比例, 进一步提升大学社会公益性活动的质量。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提高自己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 价值主体意识觉醒, 价值取向走向多元、走向务实、走向客观与理智。但因为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原因, 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且流动性较大, 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因此, 政府应加大监管和投入, 建立相应的保障和服务体系。

7.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七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

2008年,笔者在沈阳农业大学范围内对“80后”本科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涉及沈阳农业大学本科所有的专业,问卷调查涉及大学生学习、就业、爱情、政治、道德、人生、公民意识和社会等十多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内容。发放问卷490份,回收率100%。本文就对在校大学生政治、道德、人生、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发展现状做总体分析,了解到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一、 农科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农科大学生政治价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大多数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调查发现,无论从专业还是年级调查的学生看,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占93.29%,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的占89.79%,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的占90.27%,对解决腐败问题有信心的占62.25%。从对学生关注的媒体调查知道,学生关心政治通过看电视的占72.45%、看报纸的占49.39%,同过互联网了解时事政治的占44.08%。

(二)农科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重大局,重道义、重理性,能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调查数据分析,学生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深恶痛绝占83.90%,表明大学生对建设和维护文明的社会公共生活环境非常重视。在面对“义”“利”发生矛盾时,先义后利占81.32%。表明大多数学生能见利思义,将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别人伤害您时,能原谅他人占80.91%,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宽以待人,和谐相处。多数情况是根据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的占89.07%,表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行为规范能与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行为一致,能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农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乐观进取,勇于创新,奉献社会

从调查数据分析,学生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教育的人占92.24%,努力工作来获得财富占81.98%,调查表明80后大多数学生都注重自己的人生修养,多数学生认识到工作在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占92.90%,成功在于拼搏,途径是与他人协作共同进步占95.52%,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积极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懂得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对人生价值评价最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占77.67%,数据显示有2/3以上的学生认同人生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的。

(四)在公民意识价值观方面,总体上看多数农科大学生具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从调查数据分析,家人经常鼓励你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占88.88%,父母在作出一些重要决定时会听取你的意见占84.82%。数据表明,现在多数长辈鼓励大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和学习,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长辈经常鼓励你要主张自己的权利占75.52%,数据显示已经有2/3以上的长辈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在不损害国家利益面的前提下,重视和保障个人正当权益占95.24%,调查表明大多学生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多数人决定的事,不因少数人的利益而改变占75.67%,数据表明多数学生尊重民主。消费后,会索要发票占调查人数的53.16%,数据显示只有1/2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维护纳税的责任意识。

(五)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农科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强,关心社会公共环境的建设,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节约能源占92.1% ,认为自觉养成节能好习惯的占83.60%,数据表明多数的大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很强。学生经常参与社团、公益活动的占45.64%,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喜欢从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学生认为提升公共文明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占调查人数61.68%;在遇到单位或个人危害环境时,通常出面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占55.43%,你会为集体的事主动提出建议占75.31%,调查表明,有2/3以上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关心集体发展,参与集体的管理。

二、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在政治观念上,部份学生对我国目前的发展不能客观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经济制度不能科学的理解。一些学生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和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困惑,表现出对中国政治发展上还存在一些迷茫。如“对解决腐败问题没有信心”的占调查人数的37.75%,表明还有1/3多的人对解决腐败问题信心不足。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的占10.21%,这些数据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及时加以引导。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一小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和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还较大。在面对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还有20%以上的学生选择的先利后义。有16.10%的学生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持无所谓态度,还有10%以上的学生在多数情况不能根据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一些学生出现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以不择手段的竞争赢得成功占调查人数的20.31%,“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比较认同的占65.33%。这些数据说明,受时尚文化、消费文化、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认识“趋于现实”,出现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公民意识价值观方面,一部分学生的民主法律意识不强。学生认为法律在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占41.42%,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占39.65%,47%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场合多管闲事会惹麻烦。”为了和气而放弃原则的占60%以上的学生,作为年满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不去履行自己的投票权利占18.37%。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民主法律意识不强,还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价值观方面,部分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不强。在遇到单位和他人危害环境时,15.74%认为个人力量有限,治理环境污染是政府的责任。这些数据说明,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不强,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推卸责任,熟视无睹,消极对待,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教育还需要加强。

三、对农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会,创新核心价值体系主渠道教育形式,增强主渠道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贯彻落实2005新方案,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理论体系的领会,深入理解课教学大纲,不断研究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教学中,结合形势的发展,开设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爱无疆”、“我看改革开放30年”、“公民意识”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在课件研制和开发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通过网络课件建设来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方式,不断改进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围绕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核心话题,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化了课堂内外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的教育模式。通过问题、情境、案例、互动等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所引起的学生逆反的学习心理,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形成了学生对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能动建构过程。

(二)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除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外,围绕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题教育,学校还应建立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建设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学校要结合形势的发展积极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通过宣传部、社科部、图书馆网上报告厅等网站,及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8.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探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特征;影响因素;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态及生活方式等趋于多样化;职业群体、行业门类多元化;就业观念、职业价值取向开放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收到这些变化的进一步影响。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何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其自我价值的体现,是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践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职业价值取向是就业者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的喜好和偏向,内容包括他们的就业原因和未来工作理想等,它是构成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经历了四个时间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 ——90年代中后期至今。从最早的“以社会为中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转变为至今的职业价值多元化,实用性和功利性并存。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特征

(一)兼容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化趋势明显,个人价值占据了一定的倾向,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体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注重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希望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并能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认可。择业过程中, 能否在工作中有个人发展空间已成为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目标。其次考虑的因素为薪酬福利,再者为工作稳定性。

(二)多元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 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求不同当然主体所从事的行为也就不同。大学生择业动机不同,职业价值取向也就不同。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群体的分化不断冲击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取向于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其职业地位和声誉,一些注重薪资报酬,一些注重想了,有的注重职位提升空间。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乏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拜金主义。物质利益价值取向占主导作用,在生活工作中,原来的互帮互助演变成了商品交易、金钱关系,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不利影响。

(三)实务性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对形式主义等空泛东西已不感兴趣。他们爱美,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們更注重的是经济政策变化、事业发展、环境变化等等这些实际的东西。他们更注重实效性和实务性,但这也伴随着庸俗,部分大学生太过看重所谓的“关系”,过于享受“关系”所带来的金钱、便利等。他们虽欣赏高尚,欣赏模范等,但不想自己拥有,在他们身上少了一些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四)困惑性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有诸多困惑首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他们一方面觉得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但是又收到市场经济冲击,个人主义观念逐步上头。两者究竟哪一个占主导,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动摇不定;思想观念上强迫选择集体主义,但在现实状况中,又市场以个人利益为主,潜在意识和实际行为不一致。其次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于是,价值追求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经常困扰他们。再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于是他们很困惑: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是迎合现实?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一)政府因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经济形式的严峻,政府就业制度、政策的调整,“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政策的实施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职业价值取向也更为丰富。

(二)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物质条件、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中的人际资源关系、父母的职业价值取消及对教育的观念等都会对子女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个人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等对职业价值取向也有极大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引导方法

(一)发挥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方面,开设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来充实其大脑,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对就业需求合理定位,树立争取的职业价值取向,提高就业率。寓教于乐,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和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素质。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或公益方面的活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注意校园网内容的正确引导。

(二)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是学生价值取向观形成的第一引导。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教育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家庭成员间的熟悉程度之高,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引导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家庭增加了情感交流,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当然,父母也要注重引导的方式,要注重科学、民主、健康、合理。

(三)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学生职业价值体系的建立应结合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价值观法制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建设更为规范、合理。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接收新事物快。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引导,在学生自我努力下,一定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

本文系学院思政课题: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研究 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03:5-8.

[2]董仁忠.技术发展视野中的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06,04:4-7.

[3]张晶华.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后现代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78-82.

[4]万春琳.创新创造时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启示[J].价值工程,2015,19:40-41.

9.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九

体育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内容之一, 不仅日趋成为社会消费的热点, 显现出较大的经济潜能, 且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那么, 体育消费在我国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中, 其消费价值取向和行为指向的状况, 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他们对体育的亲和力, 甚至折射出他们参与体育的程度。为了探讨这个问题, 运用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对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消费支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动机趋向和行为指向进行调研, 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提出理性思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经济发达地区江苏、浙江籍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安徽、宁夏、山西籍的1 000名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及其动机与行为状况调查问卷。在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1 000份, 收回问卷781份, 有效问卷717份, 有效回收率91.81%。该研究除对调查问卷进行效率、信度检验之外, 还运用专家咨询、访问、逻辑推理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加以补充完善。调查结果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的比较

3.1.1 不同地域学生的差异

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的调查与统计结果显示:江苏、浙江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其变量的负荷强度, 由潮流与时尚、炫耀与攀比、享受与享乐、认同与成就、融合与交往、休闲与自娱、健身与健美、实惠与方便、应试与学业、求知与充电呈依次渐弱, 在这些变量中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9.59%、17.25%、12.86%、11.40%、11.11%、8.19%、7.31%、4.39%、4.39%和3.51%。而安徽、宁夏和山西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其变量的负荷强度则按实惠与方便、应试与学业、健身与健美、休闲与自娱、融合与交往、认同与成就、新潮与时尚、炫耀与攀比、求知与充电、享受与享乐排列并递减, 在上述变量中, 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23.20%、16.53%、15.20%、12.00%、11.20%、8.27%、5.33%、4.27%、2.13%和1.87%。其中江苏、浙江与安徽、宁夏和山西籍大学生的1、2、7、8项的变量, 经χ2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实质上反映出不同地区学生消费观念的差异, 而消费观念的形成与人们生活所在地的社会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 经济较具活力的地区不仅能保持社会持续发展, 而且也给当地财政提供大量税收, 使得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随之发生变化。当然,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同样会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因此, 这也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具有社会色彩。

3.1.2 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

调查与统计得出的结果显示, 1~2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侧重于休闲与自娱、应试与学业项等方面, 而3~4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则侧重于认同与成就、融合与交往项等方面, 经χ2检验两者在认同与成就、融合与交往、休闲与自娱、应试与学业项等方面的变量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表明大一和大二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具有以张扬个性, 凸现自我, 追崇时尚为主流的价值取向特征。大三和大四高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相对而言, 则表现出以追求时尚与实用并重为主流的价值取向特征。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一方面, 大学低年级学生, 入校时间不长, 从中学阶段受教师、家长严管的学习、生活状态一下变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独立生活尚不习惯, 因而处在“断乳”期;另一方面, 对于大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对大学的生活已习惯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他们内心深处多了一份理性也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见, 这些客观上的原因是造成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体育消费行为指向的比较

从调查与统计的结果看, 总体上讲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体育的物化消费——以购买运动服装 (鞋) 、小型体育器材等为主流;二是体育的文化消费——以购买体育报刊和进行运动健身培训等为主流。这基本反映了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指向。但是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消费支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 就其体育消费行为而言也还有较大差别。

3.2.1 不同地域的差别

虽说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 其体育消费行为倾向于物化消费, 但他们在运动服 (鞋) 和小型体育器材的实物消费中对知名品牌产品的购买相对比较热衷。除了该地区学生自身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好之外, 当然学生中的“示范效应”也不可忽视——当一部分学生, 尤其是在学生中有号召力的学生都做同一件事或保持某种状态时, 就会产生一种群体压力, 其他学生会受这种压力影响, 迫使自己模仿他们, 自觉不自觉地紧追潮流。否则, 就会感到“己不如人”或感觉自己被排斥于群体之外, 产生不协调感。在调查对象中, 有187人拥有耐克、阿迪达斯、锐步、李宁等知名牌运动服 (鞋) , 占调查人数的41.28%, 这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 在体育实物消费方面相比,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产生这种差异, 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据有关研究对近年区域发展状态评价显示:浙江、江苏在恩格尔系数和消费剩余 (实际收入——支出) 综合衡量生活水平中被列为最高组 (R≥1.26) , 而安徽列为中下组 (0.86≤R≤1.07) , 宁夏、山西则被列为最低组 (0.73≤R≤0.84) 。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 (或态势) , 势必影响着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尤其江浙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中西部地区相对要高, 人们的消费已不再仅局限于为了温饱这种基本需求, 而是在向“活得更好”这方面的需求转变。加之, 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人, 思想比较开放, 对新生事物又有好奇心。因此, 当生活达到一定水准时, 他们自然不会满足于原先的生活状态。

3.2.2 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别

在对运动服装 (鞋) 、运动健身培训、体育课业辅导、小型运动器材、体育书报杂志、体育运动欣赏、自助性体育活动和户外休闲运动等8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指向的调查统计结果, 经χ2检验显示, 1~2年级学生对体育课业辅导和运动健身培训等方面的体育消费比较热衷, 而3~4年级则比较热衷自助性体育活动消费, 且他们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种消费行为的差别, 主要源于大学1~2年级的学生, 在这一学段以公共基础课学习为主, 其学习压力和负荷较高中学段要小得多, 不过作为必修课之一——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一些学生来讲就并非是件易事。虽说高校体育课的考核标准与要求并不是太高, 但由于学生在高中学段忙于高考, 对体育课的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故在客观上仍有部分学生难以过关, 以致对个人的今后发展埋下隐患, 从而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而不得不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当然, 在一到二年级的学生中也不乏部分学生由于空闲时间相对较多, 想借助体育锻炼来释放自身体内聚集的生理能量和自主实现以前想做而无暇去做的愿望。大学3~4年级的学生则与之有些不同, 随着学生转入专业课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习生活变得有些“单调”, 尤其是临近毕业, 择业与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为了调剂生活和缓解心理压力, 使得这些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产生一些变化, 从而影响其体育消费行为的指向。

3.2.3 不同消费支出学生的差别

对于不同消费支出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存在的差异, 笔者认为它并非是固有的。在其表面的背后, 实际上它反映出体育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只有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 人们才能由“收入决定消费”转向“需要决定消费”, 也才能追求那种更高层次的“发展”型或者“享受”型体育消费。

4 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为指向映射和显现出的是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就总体而言, 不同地域、不同消费支出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与消费行为指向, 既有追求时尚的共同方面, 也有攀比、享受与务实的不同之处。这一现状的显现, 它折射出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体育消费中不成熟的心理状况和消费行为特征。就学生个体而言, 其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与消费行为指向往往是不一致的, 这种偏差的存在, 恰恰反映出了大学生在体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理性消费”与“盲目消费”并存的不成熟的消费心理;“物化消费”与“文化消费”失衡的从众缺主的消费行为。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 对经济发达地区江苏、浙江籍大学生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安徽、宁夏、山西籍的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进行比较探析。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消费支出的大学生, 在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与行为指向中, 有各自不同, 且存4个显著性差异 (P<0.05) 。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行为指向

参考文献

[1]陈天仁.高校研究生体育消费活动的初步研究[J].体育与科学, 1993 (3) :45-46.

[2]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3]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

[4]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10.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分析 篇十

民商法作为私法, 规定任何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在能够依照个人意志来决定行为, 并不受其他形式的意志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也引发了各种矛盾的产生。对民商法的本质来说, 是无法解决这些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矛盾所引发的这些问题的, 民商法强调个人平等, 对具体分配过程中特定交易日的非合理利益的否定来实现社会公平的维护, 无法将泛化的非特定的不公平的评价纳入其评价体系。立法最根本的价值是实现社会的正义。民商法给所有市场的主体都同等力度地保护, 给每个人赋予了同等的权利, 有同样的义务, 且不对人格进行识别。民商法强调市场机制地内部化, 能够充分的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 引导市场的主体可以自觉地遵守规则, 合理促进市场的竞争, 正当的追求经济的效率。民商法的调整, 给国家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也会间接对商品经济的关系起到一些作用。民商法所展现出的, 是对社会个体的各种自由, 自治的权利提供保障, 保证社会主体的平等地位与协商自由, 使个体能够发挥其价值,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最终实现财富的不断累积, 人类的经济条件不断提高。民法和商法的统一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民商法在追求基本价值上有重合性。

在重合性上, 民法与商法有许多的共同点, 比如公平价值, 效益价值, 平等价值, 诚信价值, 合法价值等等。这都是因为民商法所调整的内容都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且都是对市场的运行进行法律确认。有相同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实现的方式, 都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的基本法律制度, 也都属于市场经济地运行法。同时, 民法和商法具有相同地调整手段, 即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的任意性法规, 有相同的制度观念, 符合市民的基本社会需求。

2、民商法在调整对象上, 有不可区分的特性。

民法与商法都是调整市场主体和活动的。由于市场经济是要依赖于商品经济存在的, 承认并实施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条件。人民的普遍商人化, 使得传统的商法定义的商人和阶层与民法规定的法人和自然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且随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智能与生产职能融合的日渐深入, 导致了立法上的民

事法律行为和商法中的行为没有显著的区别, 民法对商品经营的一般准则, 也可以使用在商业行为上。

3、目前我国现存的情况来看, 民法

就其理论研究本身或是法典化都有待更加深入的完善, 一些基本的观念也有待进一步弘扬。所以民商法的结合也有利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私权观念的构建。

4、我国的民法和商法有传统的, 深厚的思想意识的基础。

我国也曾在历史上探讨过民法和商法的统一和分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民商法的统一再一次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由此可见, 在历史的累积与沉淀下, 民法和商法的统一也有着其独特的合理性, 并且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的基础。

二、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差异

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上, 存在统一性, 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民法和商法就是两个不同地部门, 所以其调整的对象与调整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产生的基础也有差异, 这种差异性是区分民法和商法的重要参考。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同点, 会影响法律立法追求的目的, 所以, 对不同的司法部门进行合理划分是十分必要的。

民法与商法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最明显差异在于:民法的价值目标最基本地价值取向就是公平, 也就是说当公平原则和民法规定的其他一些基本原则产生冲突和矛盾时, 民法首先应选择公平原则, 即当需要处理公平原则和其他一些民法原则之间的关系时, 要公平原则优先, 同时兼顾到效益等其他问题。虽然公平原则是所有法律法规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也在所有的法律部门中体现出来, 但是不同的法律法规对公平原则所看重的力度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 公平原则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以及重要的程度。另外, 在现代社会中, 所有法律法规都会带有市场经济的影响, 会体现效益的要求, 所以现代的民法也要根据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跟着调整民法的作用内容, 会加入一些有关效益的法规, 尽管如此, 也不会因此动摇民法中公平原则的地位, 没有公平就无法彻底落实民法以及民事制度。商法中, 其价值取向中最高原则是效益, 当处理效益和其他的法律原则相冲突时, 要以效益优先, 兼顾公平和其他的原则。由此可见, 民法与商法在公平和效益原则的地位关系上, 采取的是不相同的价值取向, 这就反映出了民商法在立法上不同的价值追求, 同时反映出民商法在调整当下市场经济的各种关系时, 发挥不同的作用, 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

三、结论

当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进而带来许多跟经济有关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 民法和商法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填充, 发展, 完善都是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 优化各种资源的利用, 促进各阶层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的有效的行为。我们说现今社会是法制社会, 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存在的和谐社会。所以人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 就是这样的一个法治社会。以法治作为依托, 建设一种秩序井然, 公平公正, 人民权利能够得到保障, 每

个人都可以安居乐业, 和睦相处的社会大家庭。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 也是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所以加强法治, 是实现社会制度保障, 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民商法的存在和发展, 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所谓法治社会, 就是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基础上, 重视司法调控, 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 民商法都是调整市场的经济关系必须的法律制度。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民法与商法的价值取向, 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更是为了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民法,商法,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赵万一.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学论坛, 2003, (6) .

[2]黄卉.论民商法价值取向差异的基础和原因[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25) .

[3]刘美麟.民商法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J].法制与经济, 2008, (3) .

11.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调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独立学院;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方向不明,摇摆不定,表现出很多突出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背景,立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分析、比较,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特点、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行理性分析,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对促进独立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

1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掌握存在盲区

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度明显不足,独立学院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注和理论掌握明显缺失。调查显示,28%的低年级学生和49%的高年级学生经常通过各种渠道(新闻联播,报纸,网络等)了解或关注国家大事。4.65%的学生对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深入了解。49.1%的学生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比较完善。从日常“两课”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缺课率较高,课堂讨论和互动积极性不高,对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等现象表现尤为明显。

2大学生活目的取向参差不齐

调查显示,只有47.2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或“比较刻苦”。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们已深知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更加关注自我,渴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来丰富和完善自己,占领就业上的制高点,赢得事业发展的主动权。34.8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取得文凭方便以后找工作。

3个人价值凸显,社会价值淡漠

学生个性特征调查显示,自信学生占38.79%,进取学生占33.62%,热情学生占31.03%,活泼学生占29.31%,盲从学生占25.86%,草率学生占18.96%。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个人性格积极方面胜过消极方面,他们自信胜过自卑,进取胜过保守,热情胜过冷漠,活泼胜过拘谨,大方胜过孤僻。关于责任意识的调查显示,调查表明,61.21%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社会事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4思想道德素质滑坡

调查结果表明,有60%以上的学生道德意识下滑,极少数老师对学生的道德状况能够做出积极评价。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情况,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思想空虚,有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知、情、意、行不统一,对人严,对已宽;只求权利,不尽义务。

5心理健康失街,享乐行为超标

相当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享乐主义,生活不够节俭,铺张浪费、情趣低俗,在“职业选择考虑因素”调查中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收入(74.14%)、社会地位(23.28%)、工作地点(22.41%),这种更具务实性、注重经济收益的择业观在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市场。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强力冲击

第一,理想与现实反差大,易产生挫折感。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对大学价值取向产生强烈的冲击。独立学院是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三批的学院。办学水平及办学力量等与其他层次的院校有一定的差异。独立学院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

第二,环境适应能力差,独立生活技能缺乏。环境适应能力差,生活技能缺乏几乎成了当代大学新生的通病。独立学院的新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深受家长的溺爱,对于挫折和艰难的考验甚少,生活常识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生活技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缩短适应期,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的锻炼与提高,成为了大多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首选必修课。

2家庭教育的负面作用

第一,家庭经济收入高与责任意识低。独立学院学生学费较高,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中、高层经济收入家庭或经济发达地区,学生月消费千元已司空见惯。经济优越感带给学生衣食无忧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的缺失,节俭意识、感恩意识、自我创造意识荡然无存,等、靠、要意识横行。

第二,家庭的畸形教育。家庭的畸形教育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模糊甚至扭曲。据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家庭生活的无序、父母态度的粗暴,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独立学院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目前,尽管社会倡导素质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绝对市场,受社会环境压力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缺乏合适的教育方法,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综合素质,尤其是成才观的教育,导致孩子价值取向模糊甚至扭曲。

3自我教育的空白

第一,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律意识弱。独生子女时代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律意识差的个性特征,但在独立学院受经济条件和录取批次的影响下,这个特征更加彰显,部分学生将以人为本思想错误理解为以自我为本,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与实际年龄不吻合。

第二,活动参与意识高,学习热情低。独立学院中体育、艺术等特长生不乏其人,举办一场联欢晚会可谓群星荟萃、质量上层;举行各类体育比赛是人才济济,但学习热情低、学习风气差,自习上座率低,主动学习率更低,更多的学生往往只注重投机取巧,勤奋耕耘意识缺失。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引导和教育对策分析

1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提供保障

学校要明确办学定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办学体制,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进行改革建设,按照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要求规范办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严谨求实,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风浓厚,文明向上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两课”教学改革,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指明方向

“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学生的人生指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家非常重视高校“两课”的课程建设工作,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教师配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的规范性,教学手段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存在明显的问题,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突出的问题是要紧紧抓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着,从政治高度把握人才培养的指向,精选教育内容,采取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讲求教育的效果,真正达到“传道、受业、解惑”的目的,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定位指明方向。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奠定基础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学生第一线,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要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加强责任心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正确定位人生追求。

4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营造和谐的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校园的环境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要规范教学过程管理,营造强烈的学习氛围,要学生的关注热点引导到学习竞争和学术探讨上来,强化比学习,淡化比消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施以真诚的关爱,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引导他们正确的进行自我估价、自我剖析、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5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功效,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提供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都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不多。仅仅局限于做实验、金工实习、下场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从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特殊功效,拓宽渠道,增加覆盖面,创新形式,力求实效,为学生正确人生定位,正视社会现实,正确估价和展示自我提供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学生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其引导和培养意义现实而深远。要从政治高度加以重视和研究,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各方面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综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科学发展。

12.论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篇十二

近三十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社会转型。在这个今非昔比的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教育活动的学习主体, 是当代社会中最富革命精神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 他们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最为敏感, 最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 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分析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可以从总体把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兴趣和动机,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改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促进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这一切, 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实地调查和观察表明, 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表现出三个基本层面, 即宏观取向、课程取向和活动取向。

一、当代学生体育价值宏观取向的理论基础

当代学生体育价值的宏观取向, 可以从三种视角来观察, 即:在哲学视角上, 正在由社会本位价值转向个人本位价值;在功能视角上, 正在由单一性价值转向多元性价值;上述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 对于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1. 哲学视角:由社会本位价值转向个人本位价值

我国体育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 学校体育作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服务的工具, 具有极强的工具理性。直到20世纪末期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实施之前, 体育价值取向基本上以社会本位为主, 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学生个体则单纯地表现在掌握技术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 学生心理和社会发展未能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 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 学校体育课程开始把重点放在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方面, 顺应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而使个人本位价值得到了弘扬。个人本位的实质, 就是把学生个人的发展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 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从而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在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 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 实际上是一种体育观的重大变革。

2. 功能视角:由单一性价值转向多元性价值

当代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 由原先单纯的生物性体育功能, 正在逐步转向追求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元性功能。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本定位于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上, 所促进的是个人体能的发展, 所谋求的是个体的生物学效果, 这就是体育单一价值观的典型表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无论是技能教学论还是增强体质论, 大都没有超出这种单一化的格局。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三维体育观的出现, 学生的体育价值目标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体育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所谓三维体育观, 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体育观。它要求人们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来看待体育, 即把体育看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的价值结构。这种体育观认为, 现代体育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高度统一的动态过程。各种体育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大方面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宏观上, 各种群体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间的联系, 已经成为现代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因素。现代人的体育投入, 不只是为获得健体强身之效, 也是一种社会参与和文化消费, 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因此, 在现代社会里, 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 或是通俗质朴, 或是高雅豪华, 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物、心理和社会需求。用这种观点看体育, 可以看出, 现代体育是人们自觉地将知识、体力、心理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的各种形式, 以维护人的健康、加强人际交流、促进个人社会化, 乃至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为目的的文化系统的行为。简言之, 人们的体育行为, 是符合体育文化要求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身体行为, 是一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维共进的社会行为。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体育价值的影响

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除了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外, 还受到学校体育领域内部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如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取向、体育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等。当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一方面体现了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的价值主体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需要和期望, 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 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功能。对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2002年教育部《纲要》规定:“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述提法, 改变了过去一贯强调的“培养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等使学生被动承受的提法,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体育课程成为能够自己支配的活动。显然, 这种变化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2. 体育课程的价值

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不仅与体育课程的性质有关, 而且还与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关。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程度不同, 导致学生对体育过程中竞争与合作、人际交往等层面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课程的价值取向与课程的性质紧密相关。李秉德在《教学论》中, 指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 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它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都有影响, 受课程的性质和课程主体自身的需要所制约。

三、现阶段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优化

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会呈现多样化。除了强身健体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外, 人际交往、身心娱乐以及健身健美等价值取向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构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价值取向,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中进行价值观教育。

首先, 站在宏观的角度,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我国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 教育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等, 从而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过程中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 把个人的价值取向同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 从微观的角度讲, 要改变传统的体育锻炼价值取向。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偏重技术技能教学的价值取向, 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技术标准化价值取向。和谐社会背景下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在以往的基础上要不断更新和内容丰富化。学校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磨练意志, 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体协作、公平竞争的现代社会意识。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和个人愿意选择项目, 自觉地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锻炼, 以达到身心愉悦、强身健体的目的。只有当学生个体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才能更深切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的价值, 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群体的稳定。

现代教育课程论的研究结果表明,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者的统一是课程价值目标的基本取向。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课程, 其价值取向不仅要注重课程的科学价值取向,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长远发展。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3.探究大学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篇十三

【关键词】师德建设 价值取向 发展趋势

引言

高校的师德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发展,是加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师德建设也是改善其他社会风气的基础内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能够带动社会风气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当今的高校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思想素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积极奉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1.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加强当今高校的师德建设,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指引学生健康地成长。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就是当今要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 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然而,要想提高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高校师德的建设,只有把教师的思想道德放在首要的位置,才能够提升教育的质量,完善教育的改革。

3. 师德的建设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必须要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自己完美的个人形象和道德素质展现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够做到律己,何以育人?所以必须要加强师德的建设,当师德建设更加完善时,社会的道德建设才会令人满意。

4.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基本条件。近年来,许多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也发扬了高尚的职业道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发生了改变,对教书育人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加强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一些教师的政治思想、个人素质以及道德品行,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 想要建设良好的校风就必须要加强师德建设。良好的师德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很好的指引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这能够促进学校的校风建设。同时也说明良好的校风、学风取决于学校的师德建设状况。

二、师德建设价值取向应遵循的原则

1. 大学师德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下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师德建设所依赖的体系趋向于多元化,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主。大学的使命就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显然这些使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即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也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所以大学师德的建设应该紧跟时代的节奏,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大学师德建设来说,只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培养出新型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贡献。

2. 大学师德建设要遵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即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所以大学的师德建设,就应该主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大学教师师德建设遵循原则的具体实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思想和目的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致。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建设国家。

三、大学师德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大学师德的发展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代大学师德的发展趋势逐渐趋于人性化和专业化。

1. 教育的人性化。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思想教育、素质的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前大学的师德建设,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进行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师德建设更完善。

2. 教育的专业化。教育工作是一种职业,它应该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师的教育应不光要注重知识(即高学历),同时也应注重资格(及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成为研究者,不光对教师的学历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也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使教师成为教育改革体制的主体, 而不再仅仅是执行者。目前,教育工作专业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徐振鲁.简论存在主义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上一篇:红色记忆资料下一篇: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