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精选9篇)
1.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 篇一
国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培训心得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国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借鉴”专题培训。在两天的时间里,通过四位老师的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我们传授教学经验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与我们国内课堂教学上的一些不同之处,在新鲜感的背后,让我们感觉到受益匪浅,更感到意犹未尽。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的身份由平时的教师转变为学生,更加对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有了感性的理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国家的持续发展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高宣扬教授在第一天的课上尤其讲到法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虽然也很重视,但在力度和深度上远远不适应一个大国应有的水平。此外高宣扬教授还讲到法国高等教育中非常注重母语教育,虽然本人是在理工科学校进行教学工作,但仍然感受到现在我们国内的大学生虽然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可能非常扎实,可是在基础的语言、文字表达上让人感受到达不到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解专业知识以外,更要给学生灌输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在授课中自身也要注意一些表达方式。另外,高教授关于法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也值得我们深思,长久以来,我们经常在课堂做的是授以鱼,而非授以渔。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让学生成为“学”生。
宋峰教授讲授的美国几所著名大学的教育理念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不管是“自由教育理念”,还是“实用知识的教育价值观”,抑或是“重视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加以借鉴。想想平时在课堂上和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总是以书本为准,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实际上,独立思想远比填鸭式的教学更加重要。美国大学的全面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现在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此外,宋教授的关于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的介绍,也对我们进行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万华教授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讲解,从实践的角度上为我们阐明了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与我们所推崇的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另外,马教授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这一看法,也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共鸣。我们在经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在课堂上却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才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主角。
总之,在短短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更多的是思考以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外高教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我们也一定把握住一点,不能一味照搬,要以辩证的思想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再次感谢高宣扬、马万华、宋峰和彭笑刚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也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的平台,希望今后能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大家共同进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 篇二
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考验, 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受着这一问题的困扰, 很多国家进行了许多的探索, 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本文将美国和日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为研究对象, 从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制度的视角探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2 文献综述
2.1 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萨缪尔森较早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定义, 将物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他认为, 公共产品具有这样的特性, 即个体对同一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任何一名消费者对其消费量的减少。马斯格雷夫引入了“有益产品”的概念, 拓展了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他认为, 萨缪尔森将社会产品划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类社会产品, 即不是纯公共产品, 也不属于私人产品, 这样的社会产品称为“有益产品”。于是, 马斯格雷夫将社会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有益产品和私人产品。布坎南也提出了与马斯格雷夫相似的概念, 即“俱乐部物品”, 他将公共产品中无法界定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部分称为俱乐部物品。俱乐部物品随着成员的增加, 会产生拥护效应, 公共产品的边际效应呈递减状态。基于此, 布坎南这样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公共产品是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或劳务。”奥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集体中的人都能的消费的物品。以上的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和解释各有侧重, 在不同的层面被研究者接受。
2.2 国内研究者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着有力研究, 本文选择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定义。张军 (1986) 的研究显示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集体共享的“产品”, 包括大型农具、水利设施、文化教育、保障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黄志冲 (2000) 认为, 农村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农村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集体参与分享的社会产品,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如农村水利设施、交通、医疗卫生等产品。李燕凌的研究指出:农村公共产品是由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农民共同消费的为“三农”服务的社会产品, 如农村各种灌溉工程、农村道路、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
3 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验分析
美国是个农业大国, 非常重视农业, 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形成了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3.1 政府在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美国各级和各地方政府均有自主的财政立法权, 也有独立的财政管理制度。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支持有明确的分工。一般而言, 联邦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着眼于大型的农业工程、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地方政府关注环境保护、资源配置、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供给。
3.2 农村合作组织在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美国的农村合作组织在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获得一般的农民个体生产者较难得到的产品和服务, 拓展农产品的市场机遇, 提高合作组织成员的收入。在政府投入之外, 美国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在政府的支持下, 美国的农村合作组织十分健全, 农业对其依赖性比较高。美国农业合作组织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 极大地缓解了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
3.3 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策
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政策主要表现在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控制政策、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和义务教育政策等方面。
美国农业补贴有三种, 即商品补贴、环境资源保护补贴和贸易补贴。这些补贴政策保障农户的利益、保护农村环境, 帮助美国农品开拓国际市场, 在进口市场中得到保护。
美国的农业生产控制政策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实现有明显的作用。为控制农产品生产过剩, 实行农业生产控制计划, 即限制种植面积, 规定农产品销售量。美国实行的土地退耕计划, 一方面保护了耕种土地的质量, 也有效地避免了农户的损失。此外, 美国实行农产品价格干预政策, 即农产品市场价格与约定价格差别较大时, 政府参与调节。
美国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土地资源政策和水资源政策。政府重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保护好这些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些方面, 政府提供水土保护的技术支持, 向相关的工程的农民提供补贴。美国的水资源不进行政府定价, 通过市场制定价格, 保护水资源的同时, 开发一些备用的水资源。美国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形成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体系, 其主要工作是开展农业科技教育, 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美国农业信息服务得到很大的重视, 美国农业部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农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 将市场调查、农产品的信息、天气信息等传递给广大的农户。
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主要体现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 使农民与城市居民有同样的社会保障, 享受一样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农业基础教育政策主要指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提供补助, 使农村与城市基础教育发展一样均衡。
4 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验分析
日本地少人多, 农业发展条件有限。因此, 日本很重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4.1 政府在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要作用
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分散小规模家庭经营, 因此, 日本政府成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个人和非政府组织协助。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即农村公共事业补贴制度、农产品价格补贴制度、农业金融政策。
在日本, 农村公共事业补贴制度主要对农田水利建设、义务教育、大型工程、社会保障等实施补助。
日本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制度支持70%以上的农产品。其中, 大米等农产品的价格由政府定价, 肉等产品的价格有价格稳定区。
农业金融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政府有针对农业专门的“金融公库”, 还有一些民间金融合作机构, 对农业实行低自息贷款。
4.2 农村合作组织在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日本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农协”为代表, 大约99%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农协组织。农协对日本农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业务主要包括生产指导、组织流通、信用服务和开展互助共济, 其工作目标主要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存储、加工和销售、信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娱乐方面。
4.3 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
日本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和服务领域。
在生产领域, 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策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价格保护补贴三个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 农村用地、水利工程、道路、环境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维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政府的补贴费用占80%以上。在日本, 农业科学教育、技术开发、技术推广都有专门的预算和专项的资金。为维护农业的健康发展, 日本实施农产品价格保护补贴政策。
在生活领域, 日本在农村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做得非常不错。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通过国库支出金和地方交付税两种方式实现, 为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服务领域, 日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了两个体系, 即金融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日本的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政府、合作机构和民间机构。它的功能是保障农业的发展。日本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包括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科技生产信息支持系统和农用物资及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系统, 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 经验借鉴和启示
5.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
通过以上的经验学习, 我们不难看到, 美国与日本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均以政府为主导, 同时积极鼓励各类非营利组织参与。因此, 我国也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第三方组织参与的多元供给主体。
5.2 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农民的供给偏好
美国、日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在供给项目的选择上, 根据项目内容和受益情况进行申报,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在这样的供给模式中, 能顺畅地传递民意, 显示农民的供给偏好。我们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农民的意愿, 建立科学的供给决策机制, 提高供给效率。
5.3 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
从日本和美国的经验看, 农村合作组织对各国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农村合作组织帮助了解和传递农民的需求, 使公共服务的供给科学高效, 有的放矢。有了农村合作组织的参与, 能促进政府供给的方式不断改进, 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不断提高。因此, 我国在坚持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同时, 也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5.4 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容
美国和日本对农业有很多的帮扶政策,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 我国政府要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扩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内容, 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6 结语
美国、日本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在构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等方面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参考文献
[1]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 (4) :387-389.
[2]陈郁, 郭宇峰, 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20.
[3]张军, 张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J].改革, 1996, (5) :52-59.
3.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 篇三
美国:
转诊前,专科医生全面掌握患者信息
首诊:社区家庭医生
美国的家庭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初步诊疗,并根据需要转诊到专科医生以外,还负责每年1—2次对受益人的体检。通过定期的体检和详细的记录,家庭医生可以掌握受益人和家庭的健康情况。在需要转诊的时候,也可以及时让专科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
美国医院的“医联体”
在《美国医院和医生组织的新合作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一文中,美国大型学术中心建立了医联体。其中大型学术中心与社区合作建立医联体包括两种主要的模式。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医院通过和社区内的医生和医院合作建立联盟,把管理、临床、科研、教学和医生的培训进行全面的整合,提高社区内医生的医疗水平,达到双赢的目的。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则利用和社区内医生共同投资的模式进行合作,将大型学术中心优质的资源引进到社区内。患者需要进行住院或者转诊的时候,则可顺利地转诊到耶鲁纽黑文医院。利用这种方式,让大型学术中心的服务深入到社区中。
系统地建立医联体和分级诊疗、转诊制度并非可以一朝一夕完成。其中除了分级诊疗的政策、保险制度、转诊的模式和方法以外,还有许多必要因素,例如家庭医生的培养、转诊诊疗规范等等需要完善。
英国:
每个居民都有对应
免费家庭医生
英国通过全科医生模式,每个居民都有对应的免费的家庭医生从而进行分级诊疗,但政府开支增长过快。在此背景下,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包括社区医院、耗材、器械以及全科医生建设快速增长。信息化建设同步跟上,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医院间互联,为转诊提供方便,同样药品流通领域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自1965年起,英国政府为了增加医疗供给,又重新实行了允许和鼓励私人开业、鼓励发展私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方针。
英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主要由开业医师(包括全科医生、牙科医生、眼科医生和药剂师等)和开业护士提供。开业医生与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家庭医生协会签订合同,家庭医生协会监督开业医生的服务,并规定其费用补偿标准。此外,还负责按登记的注册人数,向他们支付酬金。
在英国,全科开业医生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每个英国居民都必须预先在一名通科医生处登记注册,其一旦发病时,就去找这些医生看病,或者由这位医生介绍去专科医院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在英国,约有97%的居民都有自己指定就诊的全科开业医生。每个通科开业医生的服务顾客都有2000多人。这些医生又被称为“健康守门人”。
而英国公共卫生服务依据其内容,分别由中央政府机构、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及一些私营卫生机构来承担。绝大部分卫生服务,如疾病预防、筛检、精神卫生、老年卫生服务、家庭卫生保健、残疾人健康保健及增进健康的其他一些内容,多由各地区及地段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则由企业与地方卫生部门联合进行。
日本:
区域医疗层级式分级诊疗
日本的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与英国完全相反,几乎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两大特点可以概括为:①没有建立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制度和法律强制的转诊制度,主要依靠完善区域卫生规划;②医疗费用不再免费,而是选择国民和政府共同承担,加入了医疗保险的日本国民看病时只需自付30%的医药费(之前是20%),这样日本国民并不需要缴纳过高的保险费或消费税、日本政府也没有因为医疗支出过多而背上过于沉重的财政负担。
日本目前还没有建立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制度和法律强制的转诊制度,主要依靠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强化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分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宣传教育,人性化服务引导等举措,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卫生规划,建立三级医疗圈
日本根据人口数量、地理环境、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适度打破行政区划,设定了层级明确、功能协调的三级医疗圈,促进医疗资源的适宜配置。三级医疗圈即一次(初期)医疗圈、二次医疗圈(全国约360个)、三次医疗圈(全国约50个)。一次医疗圈原则上以市町村(最低的行政层级)为单位,为居民提供便捷的门诊服务。二次医疗圈根据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患者流进和流出比例等要素设立,医院主要提供住院服务。三次医疗圈原则上以都道府县(除北海道、长野县有两个以上三次医疗圈)为单位设立,区域中心医院主要提供高精尖住院服务(如器官移植、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罕见疾病、急性中毒等),除转诊外基本上没有门诊服务。
2008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全国336个二次医疗圈进行调查,计算二次医疗圈患者流进和流出的构成比。其中108个医疗圈为稳定型,即居住在本医疗圈但到别的医疗圈就医的比例在20%以下,同时居住在别的医疗圈但到本医疗圈就医的比例也在20%以下。
经济调控,促进分级诊疗
由于很多工作具有公益性、服务延伸性等特征,日本通过医疗价格加算等形式激励医院提供这些服务,费用通过医保、患者自负和财政补助承担。
日本规定地域医疗支援医院要符合14项条件,其中1项为双向转诊率,即来院初诊的患者中诊所(或其他医院)凭介绍信转诊过来的患者比例达80%以上,或向上转诊比例达到60%且向下转诊比例达到30%,或向上转诊比例达到40%且向下转诊比例达到60%。确定为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后,将获得相应的财政专项补助和医疗收费加算(入院第一天入院诊疗费加算1万日元)。
此外,2002 年诊疗报酬制度调整规定,以治疗急性期疾病为主的医院同时满足3项条件:门诊患者中转诊比率占30%以上,平均住院日小于20 天,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比例小于1.5(全国约为1.9)。符合这3项条件的医院每床日最大可以加收2500日元(门诊转诊加算1000日元,急性期入院加算1000日元,其他转诊加算50日元),再加上地域医疗支援型病院住院诊疗加算,每年住院患者达1万人次的情况下,医院就会多收入3—4 亿日元。除对医疗机构的激励措施外,日本对普通患者也有激励约束措施,即除了急诊外,患者都需要凭诊所医生的介绍信才能到上一级的医疗机构治疗。如果患者跳过一次医疗圈而直接选择二、三次医疗圈治疗,除全部自费外,还需缴纳一笔额外费用,一般为3000—5000日元(大医院甚至更高,且大医院不接受此类门诊患者)。因此,日本患者一般首选私人诊所或地域内的中小病院(即一次医疗圈)作为初级医疗保健机构,再由一次医疗圈内的医疗机构开出转诊文书,向上级地域医疗机构转诊。
双向转诊有三类,县域内就诊比例高
日本的双向转诊有三类:
一是诊所间的转诊。日本很多诊所的专科能力很强,诊所间会在地域内进行转诊;
二是医院与诊所间的双向转诊。一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和特定机能医院都成立“病诊连携室”或“地域医疗连携室”,通过传真、电话、网络等与诊所间进行预约、转诊等;
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间转诊。日本养老服务机构种类繁多、层次分明,但病人在医院康复期后,或者养老康复后病情加重等,可以在两级机构间转诊。日本医疗保险统计数据显示,诊疗人次中县域内就诊比例相对较高(日本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但人口一般在400万左右),如静冈县2009年国民健康保险(类似于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群中96.4%来自县域内。
据了解,2010年日本公立医院门诊诊疗人次与住院人次比为1.94,即到公立医院就诊门诊病人中约50%转住院治疗,而我国2011年二、三级医院该比例为5%,说明我国二、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比例过高。如果按照日本的比例,我国二、三级医院门诊量可以减少80%—90%。
来源:健康报 健康界
4.但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篇四
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具体条文是:“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
美国州法律,发现陌生人受伤时,如果不打“911”电话,可能构成轻微疏忽罪。国汉律师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但应谨慎,毕竟中国的国情与别国不同,但是可以立法规定惩罚机制,即被救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新加坡就有类似的规定,正因为有“道歉+赔偿”,新加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民在实施见义勇为时也免去了顾虑和担忧。
2011年10月23日下午1时,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小悦悦出事之地,280名来自佛山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抱抱团的名义,在悼念小悦悦之际,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爱心抱抱团的成员们举着各种倡导拒绝冷漠的牌子,边走边向路人呼吁。
活动开始,抱抱团成员一起宣读了“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倡议书,并在“我们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的横幅上纷纷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倡议书号召:“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如果那一天是你,是我,我们一定要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拉她离开街心;我们一定要伸出各自的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并呼吁“全社会都来向冷漠宣战,都来将温暖传递”。
5.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篇五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在发达国家得到长足发展。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对现代农业的重视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多功能性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政策目标。农业是一个独特的产业部门,面对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大多数国家已经确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体现在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中。二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而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三是农业的发展超越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纵向和横向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现象,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美国,农产品的80%销售给食品工业,荷兰、丹麦2/3的农产品是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后再进入市场的。四是农产品品质、营养和安全受到高度重视,标准化生产越来越普及,食物质量安全受到高度关注,成为更为优先的政策目标。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有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五是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农业的竞
争力,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如确定适宜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等。同时,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六是民间组织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国家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提高自我服务的水平,以期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和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获利的机会。
纵观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从学习和借鉴角度,我们把它们划分为可以直接借鉴的、尽快借鉴的、现在还没有条件但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借鉴的三类。
第一类,可以直接借鉴的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模式。一是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和西欧的综合型持续农业模式,其共同点都是通过尽可能减少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通过立法规定废弃物的排除、污泥用作肥料、防止施肥过量等等,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制造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来。二是走现代集约农业发展道路。目前,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有两个发展模式:地多人少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实行规模农业经济,或者说粗放经济;地少人多国家如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主要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
技能培训上下功夫。
三是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低,最重要的一条是农产品的生产链条短,附加值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数量一般占农产品总量的80%,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我们要继续学习发达国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好经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是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建立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以及政府部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科技教育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中介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五是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相互作用又各司其职的三驾马车。综观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的力量。我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合作社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农协、农会等组织方面,还有待起步。
第二类,应当尽快借鉴的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模式。一是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向是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由常规型向生态型发展,由单向型向综合型发展,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
业、设施农业、高技术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陆续出现。我们要研究这些模式,根据我国各地实际,尽快发展和普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关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我们自己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卫生安全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全面掌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动物流行病组织(IOE)、国际植物保护联盟(IPP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跟踪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进口农产品的差异和特殊要求,力争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和接轨。
6.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分析及借鉴 篇六
作者: 时间:2010-07-10 浏览次数:2413 次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日本、泰国、巴西和墨西哥在农村医疗保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对上述四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进行了系统介绍,从而提出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时值得借鉴的几点建议。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以农村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70年代的90%降至80年代的不足5%。尽管国家从90年代以来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的任务,并且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均没有奏效。对于如何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国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处在一个探讨和探索的阶段。而通过研究国外一些国家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无疑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日本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日本农民可享受的医疗保险主要指的是“国民健康保险”,该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和保险费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保险费根据每个被保险人的标准年收入的百分比交纳,每年核定一次,其中低收入家庭可以适当减少交纳。日本农村医疗保险支付水平较高,给付的主要是医疗费用,它是以家庭为单位,其给付范围包括:诊疗费及特定诊疗费的70%、高额诊疗费、助产费、丧葬费、育儿补助等。
2、日本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1)法制健全。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在其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相应的法律制约,保证了机构运行畅通无阻。(2)管理层次清晰。日本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职责划分明确,层次清晰,各机构配合默契,使复杂的医疗保险体系运行有序。(3)监督机构健全。为能够及时纠正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偏差,避免失控,由代表各自不同方面利益人员组成的监督审查机构被赋予了绝对独立的职权,受法律保护,避免出现监督过程的利益偏向。(4)农村医疗保险和针对雇员的健康保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且具有排他性。二者不仅保险收入构成不同,而且保险费在他们的财源中所占的比重也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比重较大。
(二)泰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泰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泰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实行健康卡制度。对贫困农民,由政府出资发给免费健康卡,对一般农民,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个人缴费500铢,政府补助500铢,由政府发给统一印制的健康卡,全家都可凭卡免费享受医疗保健服务,超过5人者需再购一卡,5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儿童享受免费医疗。为推动健康卡的发行,政府规定只有当全村35%以上家庭参加时,政府才给予补贴。健康卡所筹资金由省管理委员会统筹,90%用于支付医疗保健费用,10%用于支付管理费用。健康卡可用于医疗、母婴保健和计划免疫。健康卡持有者持卡到健康中心或社区医疗就诊,当健康中心或社区医院认为需要转诊时,可转往省医院或地区医院,直至中央级医院就诊。健康卡持有者持卡到公立医院就诊,除了规定的自费项目以外,可就诊8次,每次有最高限额,由就诊单位向省管理委员会结算。如到私立医院就诊,门诊费用自理,住院费用在年限额内按月均3000铢补助。为了配合健康卡制度的实施,泰国政府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责任。泰国的乡村卫生服务由政府投资兴建机构,配备卫生人员和装备,提供大部分维持费用以及必须的扩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和开展预防工作的业务经费,其余部分由政府组织村民集资解决。在管理方面,泰国的乡村卫生服务由卫生中心管理,其基本职能是在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全乡的预防保健工作。乡村卫生中心主任是政府官员,代表政府负责全乡群众的健康工作。
2、泰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泰国最基本的卫生健康保障除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外,是用消费余额限制所得到的医疗保障,在操作上方便易行,运行成本低。有利于医疗卫生费用的控制。泰国农村实行的健康卡制度,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使一个区域的资金筹集、因病造成经济损失的分担及医疗保健集于一身,能够在基层单位提供较好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对于保障基层百姓的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三)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巴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巴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实行同样的医疗保险。农民医疗保险费用是以税收附加的形式交纳保险金,再加国家财政适当补贴,国家税收和财政补助约占保险基金总额的22%。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采取集中收缴、分散包干的办法,即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银行和财政筹集,根据各州和地区接诊人次上报的实际需要,经审查和综合平衡,将经费下拨到州,各州再根据预算,经州长批准,下拨经费。巴西的医疗保险事业统一由社会福利部管理,下设国家医疗保险协会,由该协会自办保险医疗机构。保险医院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除自办保险医疗机构外,还有一些合同私人医院和医生。居民患病后,必须首先在当地初级医疗机构就诊,经初级医疗医生同意,才能转到中级或高级医疗机构诊治。患者随意找医院或医生就医时,一切费用自理。
2、巴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全国城乡居民实行无差别的全民医疗保险,不论贫富都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力,医疗保险覆盖面广,发展速度快,待遇水平较高。
(四)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墨西哥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农业工人及其家属参加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对农民的免费医疗救济,也由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管理。该协会的管理机构是理事会,它由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组成。协会主任由总统任命,协会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负责制订经费预算和项目计划及审核执行情况,协会还逐级设立相应的组织,具体执行协会制定的各项政策。因为农业工人属雇员,经济收入有保障,所以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及支付方式上和产业工人一样。保险基金来自雇主和雇员交纳的资金和政府的少量补贴。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支出项目是: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费用,所属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设备更新,所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及投保者的医药费用。对于农村贫困居民的医疗服务由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的农村事务部总协调员负责管理,由政府和协会签订协议,利用协会的人力和物力为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救济,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农业工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由保险协会下属的医院提供,全国各级社会保险协会下设医疗机构为保险协会的参加者提供免费医疗。这些医疗机构分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为诊所;二级为综合医院;三级为医疗中心,是最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对协会成员的医疗实行划区逐级转诊的办法,大部分病人都能在门诊得到医疗。贫困农民则到由政府开办的医院就医,也可到政府与协会签定合同的诊所和医院医治。
2、墨西哥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各级政府参与,医疗保险组织开办医院,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较多。将农业工人和产业工人作为雇员在医疗保险上划为一个系统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同时对于偏僻地区的贫困农民政府还给予免费医疗救济。
二、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借鉴
从以上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来看,尽管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有各的特点,但归纳起来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所借鉴。(一)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
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保健,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它要面向全社会,上述国家无不如此。而我国农民由于其收入水平偏低,根本无法真正享有医疗保障,所以,国家应当在医疗保障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将农民医疗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社会保险的总体规划,这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国政府应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当把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作为一项预算内财政支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保证资金的稳定性,并要根据财政状况不断地增加投入。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慈善捐赠,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政策支持。国家或省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从而解决认识上的不同,保障和促进这一制度的规范、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阶段地建立和实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幅员广大,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农村实施统一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同时,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因而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这与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险各有各的特点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对于东部沿海及城市郊区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向城镇过渡,直至结合。对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在发展和完善现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尝试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再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目前重点是抓好脱贫致富工作和社会互助与优抚工作的发展,先解决温饱问题,同时鼓励农民根据自愿的原则建立合作医疗保险。
(三)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加强资金管理为确保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医疗保险资金筹集和支付过程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上述各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这就要求我国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从上至下逐级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办公室和人员,负责有关农村医疗保险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加强对医疗基金的管理。实行独立建账、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实现资金运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资金的管理使用部门应定期向医疗管理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对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的督查、审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增加透明度,使农民放心,增强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
(四)加大乡村卫生机构的建设力度随着我国集体经济的解体,不少地方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也随之解体,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一些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相当严重,再加上国家与集体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在本来不足的情况下又明显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已日趋尖锐。而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既是构成合作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施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这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责任,出资兴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卫生人员和装备等。所以,我国政府有必要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功能和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7.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 篇七
1 国外主要产学研合作模式
1.1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
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祥地。20世纪50年代, 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的智慧优势, 美国工商界和政府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周边设立了高新技术与开发的实验室, 逐步形成以大学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密集区, 被称为科技工业园区, 这便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初形式。这种形式也造就了“硅谷”这样一批举世闻名的科技园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美国产学研合作大致可分为5种模式:科技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与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1]。
1.1.1 科技园区模式
一般由大学、政府或企业组建, 合作方包括教育或研究机构、技术导向性的企业。合作模式特点为支持新型风险企业成长, 促进产业界和科研教育机构共同研究开发, 支持产学研各方技术与经营技巧的转移与兑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科技园区模式包含两个层面:物理层面需要科研或教育智囊机构及产业界共同参与, 需要一定的研究场所与设备;制度层面要求必须能够促进技术交流与转化。但是科技园区模式也有不足之处, 进驻科技园区需要参与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 否则无法支持研究前期巨大的资金压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了“企业孵化器”模式。
1.1.2 企业孵化器模式
美国NBIA对企业孵化器的特征描述包括:为新企业提供场地和支持性服务, 对企业融资、管理等发展要素给予信息支持, 促进企业家与学界交流, 从而实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换句话说, 企业孵化器模式更加倾向于支持新产品与小企业的诞生与成长。这一点与雏禽孵化和培育设备主要是为雏禽成长一样, 故称为企业孵化器。因此, 企业孵化器模式更有利于小型创新企业的成长, 是对科技园区模式的有利补充[2]。
1.1.3 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
无论是科技园区模式还是企业孵化器模式, 其组织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要求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具有较为正式的合作形式。这种情况下就限制了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临时性合作的可能, 使得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零散专利的生产转化受到影响。为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产业界提供更多的专利技术, 提高效益, 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更加灵活, 已经成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1.1.4 其他模式
除此之外, 还有高技术企业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无论哪种模式, 大学和科研机构均处于关键地位, 但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与持续的资金支持也必不可少。另外, 组建产学研联合的管理机构, 设立灵活多样的制度安排都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英国产学研合作模式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其自身特点, 使得其科研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这也直接导致英国丧失世界科技中心地位。20世纪70年代, 为了振兴已经衰落的经济, 英国仿效美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制度, 主要包括沃里克模式、教学公司模式。
1.2.1 沃里克模式
沃里克模式起源于沃里克大学, 该大学是欧洲创业型大学的代表之一, 这类大学具有强有力的驾驭核心, 能够主导自我改革的方向与步伐, 因此其办学方向与研究方向较为灵活, 能够敏感的觉察到生产需要, 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提出生产解决方案。此外, 这类大学经费来源多样化, 因此在经费支持上具有持续可靠的特性。沃里克模式是英国在学习美国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英国自身特点所创造出的产学研模式, 具有典型的的欧洲文化特征, 是“将企业家思想融入办学思想”的产学研模式[3]。
1.2.2 教学公司模式
教学公司的组建是为了加强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 提高高校科研积极性与产业界技术水平。教学公司出面组织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的科技协作项目, 使高校和企业界建立起稳固的合作渠道。其中, 在教学公司模式中, 高校与企业还被鼓励联合培养研究生, 高校为研究生提供指导, 所研究问题直接面向企业, 而企业则为研究生提供相关研究设备与经费。如此一方面快速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问题, 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适用人才[4]。
英国产学研模式中政府的作用很关键, 充当了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的润滑剂、中间人以及仲裁者。此外, 英国产学研模式把开发和转移两步骤合二为一, 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1.3 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
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模式、校外科研机构 (组织) —企业联合模式等。
1.3.1 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模式
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研究中心主要有E.ON能源研究中心和新材料模拟研究中心。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为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一体, 以科研带动教育与生产, 优化配置高校的学术资源, 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1.3.2 校外科研机构 (组织) —企业联合模式
校外科研机构 (组织) —企业联合也为德国产学研合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有四大校外科研组织, 即弗郎霍夫联合会 (IFG) 、马克思·普朗克联合会 (MPG) 、莱布尼兹联合会 (LG) 以及亥姆霍兹联合会 (HG) [5]。这4个校外科研组织各有各的专长, 并且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有特色。他们除了培养的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之外, 还通过雇佣高校学生, 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有效地降低了科研成本, 同时还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与校—企合作研究中心相比, 这种模式更侧重于应用技术研究, 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
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与其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的适度参与密不可分。法律保护了产学研各方的正当权益, 同时也规定了产学研成功合作之后各方可获得收益, 这样便使得产学研各方有意愿和动力积极促进合作的发生。德国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属于地方分权制, 反对联邦过多干预。但政府会对高校给予适度的监督与指导, 主要在政策、资金和科研软硬环境方面对高校科研进行影响, 这样一方面加强了产学研联系, 另一方面降低了风险成本。
2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
2.1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是唯一具有规则制定能力的主体, 对产学研合作和创新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倾斜、资金调控等手段引导产业界和学术界进行更多的合作, 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保证。欧美等发达国家, 已形成由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创新机制, 由此可见, 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趋势也必然需要政府的广泛参与与协调[6]。由于区域差异, 因此不同地域的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区域发展特点与优势, 对产学研合作提供差异化的制度保证, 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产学研合作活力。
2.2 中小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对象
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上的特点, 决定了其在科技创新上比大企业更具有灵活性, 是科技研发的重要主体之一。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税收、知识产权转移、政府采购等诸多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优惠, 以此驱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目前, 我国已进入公民创业上升期, 中小企业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 政府应通过制度、政策与经济手段, 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等智力主体进行合作, 构建以风险资本为支撑的创新性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2.3 科技中介机构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联结科技和经济的桥梁。发展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将会促进产学研各方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应能够提供技术与市场咨询、项目评估认定、技术预测、竞争情报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等专业化的服务。目前, 我国尚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制度与政策方面也刚刚起步, 因此相关领域急需加强。
3 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建议
3.1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
我国现行科技体制虽然支持产学研联合项目的申报, 但更多的偏向于技术导向, 与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导向有较大差异。因此, 有必要针对产学研合作的特点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 从而突出市场, 解决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为了培养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可以考虑要求企业承担部分的研发费用。
3.2 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联盟
经验证明研发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 研发联盟的建立能够将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主要智力机构组合成有机整体, 从而提高产学研合作深度, 扩大合作范围, 而且能实现产学研各方职责明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3.3 完善产学研合作政策与法律体系
目前, 我国尚无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法律, 不能给产学研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无法指导具体的产学研合作实践, 从而影响合作各方的积极性。我国应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 对产学研各方的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合作纠纷等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为合作研究提供法律保障。另外, 政策设计也是促进产学研发展的必要条件。制度应涉及产学研合作的财税、政府采购、金融、知识产权和人才激励等方面, 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 为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和全面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培楠, 赵兰香, 万劲波.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与评价研究——美国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计划管理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2 (2) :20-27.
[2]朱斌.当代美国科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264-270.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2.
[4]姚震详.英国教学公司在促进产学结合中的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 1996, (1) :33-34.
[5]吴敏生.Fraunhofer联合体的启示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走向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 1997, (1) :1-8.
8.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 篇八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40-03
收稿日期:2013-09-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1203147);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32400410220)。
作者简介:李亚丽(198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E-mail: hnacliyali@126.com。目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在国家与国家间存在已久的各类贸易壁垒也逐渐被打破。同时,随着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各环节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各国农业生产、销售、加工者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为此,农业企业要想在日后的经营之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引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机制,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抵御外来竞争冲击。为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也必须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之中。我国农业企业必须对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理论与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在逐渐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改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提升我国农业企业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已成为摆在我国农业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以美国、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管理经验。由于社会体制、农业生产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中国同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然而,所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均隐含了一个共同特征,即无论采取何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均必须较好地同本国农村区域具体情况相适应,必须适应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与一体化等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要求。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经过长年的生产实践,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中国从本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及具体运作策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日本、美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经验
所谓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就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对农业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之间所产生的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整个活动,进行计划、协调与有效控制[1]。其实质就是通过运用农产品集成管理的思想、理念去指导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以农产品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来指引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不强调单个环节的管理,而是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整体[2]。
日本、美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通过先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改善了自身服务,提升了产品质量,并为众多的农业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并且,日本、美国農业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把单向、非主动的信息在相互传递过程中转变为多向(双向)、主动的信息,通过供应链管理,农业企业管理活动取得改善,生产效率与竞争能力得到了提升[3]。
1.1美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1.1.1以大型超市、连锁零售商为主导美国的农业生产平均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由于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由市场为主导,因此,农产品基地市场相对集中的局面逐渐形成。另外,美国高速公路、铁路等运输网络非常发达,农产品运输保鲜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再加上数目众多、经营规模比较强大的大型农产品零售连锁终端。因此,这种客观上就产生了农产品的货源稳定、供货及时,这进一步促成了以超级农贸超市、连锁经营商店为引导的农产品供应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始形成[4]。当然,这种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直接衔接农产品零售连锁终端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农产品零售商等大规模经营基石之上。此种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流通路径短、流通速度快、运费低等优点,大幅度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1.1.2以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供应链管理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美国国民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目前,由于农业生产微观主体同宏观国民经济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美国非常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5]。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之中,农业企业按照农产品品种相对集中,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准则进行经营活动,直接提升了那些优势农业的生产,流通企业的生存。农业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的农产品创新、销售场所开拓、管理手段革新、技术创新等途径来逐渐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农业企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发展目标定位将变得更为精准,不同农业企业之间的组织管理手段灵活性更强、弹性更强,进一步适应了美国农产品销售市场需求[6]。
1.1.3经营与完备的一体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美国将农业生产企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紧密地组合在一块,此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经营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由于农场生产的产品数量大、种类多、商品率高等特点,使得美国众多农产品物流企业、代理企业、加工企业等直接参与到农产品供应核心链条之中。该链条直接承担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产品包装、交通运输、装卸搬运、信息传输等一系列业务。另外,在同一条农产品供应链中,众多农业生产主体根据“订单交易原则”建立了互相信任、较为稳固供需关系,极大地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稳定性、适应性[7]。
1.2日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业生产效益高速增长,跨入了稳产、高效农业国家的行列。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功于日本先进、成功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经营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手段。
nlc202309020558
1.2.1农业一体化经营与市场连通日本的农产品企业、农民协会与农产品批发商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销售模式是一种企业间互相高度信赖为基石建立起来的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作为在日本农业生产一体化经营与销售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农协,其加快了日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摆脱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的步伐,基本上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到产品销售、服务链条的完全一体化。凭借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嫁接在农产品销售、服务链条中所处的基础性、关键性的最佳位置,农户通过相对稳定高效的供销渠道从中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劳务轻、反季节性强、品种质量佳、收入理想已成为日本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典型特性。同时,在高度重视地域性农业生产与农村整体发展的有机整合的前提下,日本政府部门还根据农村自然状况、经济条件实际情况来具体安排农业一体化生产活动。这一模式在稳定农产品供应链条前提下,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整个日本农业生产的竞争力[8]。
1.2.2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日本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之一,农業生产经营规模在1 hm2以下、经营分散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70%左右。这种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很难与大规模农产品经销商直接交流、对接,这就客观上促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渠道作用。因此,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就成为日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机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枢纽之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最大程度地满足买、卖双方在扩大经营规模、扩展农产品交易空间、节省交易费用的需求方面发挥了纽带作用,也很好地化解了日本农业小规模生产行为同大市场销售之间的矛盾。经过多年的农产品经营政策调整与改革,日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运作、效力发展已非常成熟,管理模式向着多样化趋势发展,这与在日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是分不开的[9]。
1.2.3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深度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为了解决日本耕地稀少,细碎贫瘠,有效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协同组织法》,并以此法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成立了覆盖国家、地方、基层3个层次的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是由农民为主体自主创办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很强“民办、民管、民受益”特征[10]。经过近百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已经建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覆盖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及农村的每个角落。其集服务、流通、销售、信贷、保险等为一体,如今已成为维护日本农业生产与农民经济利益的综合化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2美、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作为农业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日本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拓展方面,取得了很多先进、高效的管理手段与成熟的经验。在城市化过程中,美国、日本均较大规模地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比重,通过建立高效、先进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找到了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状况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捷径。为此,分析美国、日本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机制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打破传统农业经营观念,再造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1重视农业组织体系的支撑
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的真诚合作主观能动性,以便降低交易费用。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模式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导致市场交易费用(成本)较高,很难分享到由农产品供应链高效管理运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此,要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就必须重视农村组织体系的基本支撑力量,为创建畅通无阻、高效能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机制做好筹备工作[11]。
2.1.1加速企业组织完全市场化中国农产品供应链若要想有本质的变化与飞跃,就必须打造现代化的流通机制,高效的超市管理系统,高效、便捷的产品物流配送、交通运输、信息传递、仓储保管等各环节专业化农产品经营的企业。在同一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之中,只有在资源配置、交易费用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才能实现优势良性互补,才能充分发挥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条的综合功能优势。农业企业与供应链的完美结合可以产生远远超越农业生产、经营单个主体简单相加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助于农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共同生存能力,以确保市场竞争中具备绝对竞争地位优势。
2.1.2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组织只有让农业企业(农民)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占据一席之地,农业企业(农民)才能真正从农产品深加工、流通过程中分享较高的经济利益。目前,如何把生产的农产品顺利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是农业企业(农民)当务所需,因此,必须按照农业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引导农业企业(农民)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符合农民自己意愿的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服务优势。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不仅加强农民、企业、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充分发挥生产成本低、生产高效率等农业家庭生产经营优点,同时,有效地弥补了调整生产结构难度大、衔接现实市场迟缓等家庭生产经营的缺陷。
2.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首先,通过改建、扩建的方式,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相对集中地区,打造一个影响范围广、信息流通快等为核心的大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
其次,充分重视农村农贸超市在中国大、中型城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线性规划技术、手段,逐渐完成由相对孤立、简单的超市配送方式向连锁经营模式转变,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此外,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选择一批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大宗农产品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采用先发展“长期合同”的交易模式,以稳定农产品供给、需求关系,最大程度地规避交易风险,确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健康、持续、高效地运行。
nlc202309020558
2.3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农产品(物流劳务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企业来运作的管理模式。此模式供应链的流程十分完善,并具有长期性、合作性、利益共享及风险分担等特性。目前,我国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而且其本上以农产品运输、仓储等最基本的物流业务为主,产品加工、流通配送、量体定制等延伸、增值服务功能仍处在发展、逐步完善时期。因此,我国应根据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建立以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为引导的社会化、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大型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企业集团),进一步整合我国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给予第三方農产品物流企业必要的经济扶持与政策优惠(比如信贷支持、减免税收等)。
2.4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否取得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信息共享能力强弱,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每个具体流通环节、生产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都是以信息沟通方式来实现的。如果企业间信息沟通能力低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每个流通环节或生产要素之间就会互相孤立,成为残缺不全的片片断断。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非常分散,因此,农产品供给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不完整性、通常是零零散散的。同时,来自零售终端有关产品需求信息也很难快速、高效地传送到十分分散的农业生产者,如此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决策、流通、交易收益风险的发生。因此,要想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风险,就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以多层次、多目标为核心内容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2.5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支持
从美、日两个农业发达国家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来看,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实践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服务者与监管者的角色。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正处在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借鉴美国、日本农业发达国家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制定相关的信贷保护、税收人优惠、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保护政策;第二,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方面建设,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建良好的硬件基础;第三,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方式,逐渐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机制,有效解决农产品交易过程中“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等问题的发生[12]。
参考文献:
[1]蒋侃.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57-58,137.
[2]朱毅华.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3]张敏. 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J]. 物流技术,2004(5):91-94.
[4]兰萍. 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 北方经贸,2005(12):15-17.
[5]黎继子,周德翼,刘春玲,等. 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质量安全[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2):30-34.
[6]曹芳,王凯.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 农业技术经济,2004(1):71-76.
[7]徐震宇,何树东. 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刘刚. 供应链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侯方淼. 供应链管理[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军民,朱有志,曾福生,等.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 江苏农业科学,2007(2):54-57,63.
[11]许翔宇. 国外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户减贫增收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农业会计,2012(10):50-53.
[12]郭豫英. 基于中国邮政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
9.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 篇九
朱元凯学号13382141
1.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就旅游学科专门设系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旅游系的就已有200余所。国外旅游教育发展至今已走过近60个春秋,目前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相当成熟与完善,对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由大学、旅游组织和行业协会来开展,侧重于旅游专业实践研究,应用性强。由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不同,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及管理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从而出现有些国家重视旅游高等教育(如美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侧重旅游职业培训(如瑞士)的状况。但总体说来,国外旅游教育一般根据各自旅游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主要设置有饭店与餐饮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交通管理专业和旅游地管理专业等内容。有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更为细化,如英国萨里大学,其旅游管理系的研究专业主要包括旅游学、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政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国际饭店管理等。总之,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性,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下面我们试图对旅游教育相对较发达的美、英、澳、日和瑞士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的借鉴。
(1)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上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如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密歇根大学则是“凭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实力,做招待业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2)清晰具体的培养目标美国旅游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分为实际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英国则一直把旅游教育和旅馆与餐饮教育分开设立,两者兼而有之的较少。澳大利亚大学把旅游教育分为“旅游接待”专业与“普通旅游”专业。日本具有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3)丰富灵活的教学内容美国大学开设的旅游教育课程有旅游学、旅店管理、餐馆管理、交通管理、旅行社管理、公园和休养所管理、营销学等。英国旅游教育的主要课程有:旅游史、旅游的影响研究、统计规划、旅游业组织成分——膳、宿、交通、旅行社、旅游地营销、旅游地的组织、旅游投资等。瑞士以与接待业有关的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管理学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2014.1 重印)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4和接待业理论与操作两大类。同时,课程设置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增设新课程。
(4)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采取校企结合、学做结合等多种培养方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旅游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适应这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多数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道路,大学担任旅游课程的全职教师绝大多数都在实际经济部门任过职。英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较少,多聘请兼职教师、客座教授。
2.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专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旅游企业和旅游机构自发组织的旅游初级培训教育,特点是应用性强,不涉及理论研究;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府、教育机构开始介入旅游专业教育,旅游高等教育逐渐形成;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专业教育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教育体系。旅游管理教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完善体系具体表现在:
(1)为了推进旅游专业教育的完善,国外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与多学科的融合,如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生态学、农学、销售学等等。致力于将各个学科所提供的概念、理论联系融化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糅融会,最后形成独特的概念体系。
(2)形成了完善的多层次旅游教育体系,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齐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教育重点各有不同。研究生与本科教育多侧重旅游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与社会需求吻合校好。
3)国内外课程设置对比
a、理论性课程设置较为接轨理论性课程是指那些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性较强的课程,从国外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旅游专业较为普及的理论性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政治学、旅游美学等。通过对国内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国内旅游专业的理论性课程,同样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学概论等,并且可以看到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国外较为普及的课程在国内普及程度同样很高,这表明国内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理论性课程开设情况与国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国外较为普及的旅游政治学,国内尚未开设相关课程,这方面国内的研究也相当欠缺,旅游政治学是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一个盲区。
b、应用性课程设置差别较大应用性课程则指偏向实用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国外较为普遍的应用性课程包括旅游规划与设计、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等旅游直系课程,还有包括与旅游关系密切的饭店餐饮服务、运动健康、烹饪、交通运营等旁系课程。纵观国内各院校旅游课程设置,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有景观
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而与旅游关系密切的旁系课程则有餐饮服务、外语、导游、食品营养等。相比之下,应用性的课程与国际衔接的情况要差于理论性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国外较为常见的是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为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比景区管理更为复杂的管理系统。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发展,如何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而开设旅游地管理课程则能解决这一问题。国外较为重视的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教育在国内少有开展,而国内较为常见的导游课程,只能算是环境解说教育的一个分支。随着国内旅游消费文化品味的逐渐提高,环境解说也日益重要,国内需要开设比导游专业更为宽泛的环境解说教育课程以便为社会服务。国外的交通运营、交通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从国内69所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交通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仅占所有课程的0.3%,显然,国内对旅游中的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营不甚重视。国外旅游专业课程还包括运动健康教育,而国内则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因为体育旅游在我国尚未形成气候,但是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因而有必要增设相关课程。国内将旅游外语作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应用性课程,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旅游院校中则鲜有外语教育,这也折射出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
(3)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评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量的飞速攀升,旅游教材开始涌现,这一方面缓解了社会对旅游人才、旅游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却也出现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编写缺乏科学性、与产业实况脱节等不良现象。为此,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于2005年5月对北京市各大书城所出售的旅游教材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地点选取了国内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海淀图书城、海淀购书中心、西单图书大i2厦、王府井新华书店这4个书城。通过对这四大书城进行调查,能够反映目前国内旅游教材市场发行的总体情况。1)数量与类别本次调查共搜集到旅游教材类图书543种,其中面向本科及专科教育的有212种,面向研究生教育27种,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有258种,面向自考、成人教育的有46种。图5所示,反映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旅游教材很大一部分(近一半)是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此类教材占到了教材总数的48%,这类教材主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知识;居于第二位的是面向本科和专科教育教材,这类教材较多涉及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此类教材占教材总数的39%;排在第三位的是自考和成人教育类旅游教材,所占比例为8%,这类教材与面向本科、专科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数量最少的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这类教材仅占教材总数的5%。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
i
i
【国外农产品模式借鉴】推荐阅读: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11-02
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09-20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借鉴10-13
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之经验及其借鉴07-21
国外教学模式07-29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11-25
各具特色的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10-10
农产品营销模式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