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2024-10-22

浅谈数学学法指导(精选14篇)

1.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观风海镇四十五户小学 文定林

二十一世纪,我们用有限的投入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如果不摆脱传统教学法的禁锢,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不能尽快地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以学为中心,重视非智力因素,运用启示式教学法。并进行整体性改革,我们也放会与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观点认识、教学推行等方面发表个人见解,以尝试在古蔺(国家级贫困县)山区推行素质教育。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整体的改革,它包括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的数学教育观点(即:1.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从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不单指数学知识的教学;3.数学现代化教学并不是现代数学,而是指数学的现代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学),加快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一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尝试教学方法、引探教学法等。

一、小学数学教育方法分类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可分为基本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方法两大类。基本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阅读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参观法等;综合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自觉辅导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模型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基本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最优化的组合整体。综合性教育方法的出现是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过去我们是孤立地研究某一种教学方法,这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的各项活动又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互相配合的。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必须从整体上,用互相联系的观点,考虑如何把几种基本方法构成一个最优化的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改革方向

在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和研究学法指导,面向全体师生,以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做到五转移--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为主;由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与学要最佳结合;由忽视非智力因素转移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由注入式教学转移到启发式教学;由局部性改革转移到整体性改革。

三、可推行的教学新法 1.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华东师大附小邱学华教师提出的,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学法。日本阪市大学佐藤三郎教授还把它编入《世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一书中。尝试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是: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这五个步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节课进行新课这一环节中的五个步骤,而不是一节课的全过程。在新课结束后,还需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以便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使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尝试教学法采用的课堂结构一般有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巩固练习)、课堂作业以及课堂小结六个阶段。尝试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就是在第三阶段(进行新课)中进行。

2.发现法

发现法也称探究法或问题解决法,是美国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不是由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或某些比较巧妙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各概念的异同和各种关系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新知。发现法的教学进程可分为以下六步:先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解答的疑问,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接着提出问题的各种可能,指 导学生思想问题的方法,推测可能的答案;还要协助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之后是审查有关资料,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去证实结论,解决问题。发现法一般用于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又不太难的教材内容。

任何一种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都优越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即使同一教学法,使用时也应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熟悉各种新的教学法并能灵活运用,取各教学法的优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新教学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二

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辛苦地教, 没有考虑学生学的效果, 这种教学是无效的, 学生也得不到任何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埃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 教师的角色不是包揽, 而是去启发、帮助学生, 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会在探究中自我建构知识, 真正学会如何学习数学。

一、认识高中数学学科特点

由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不同, 需要学生改变以往的认知规律, 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 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这样才能更快地进入角色, 为学好数学做准备, 高中学科特点如下:

1. 数学语言抽象程度上变化

初中数学语言表达比较形象、通俗, 而高中数学语言理性理解程度增加, 比较抽象。学生对函数、集合、逻辑运算等概念理解困难, 这就要求学生做深入理解, 探究思考。

2. 学习思维方式变化

初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习惯统一的思维模式, 对于不同的知识有各自的思维套路。高中学习由于抽象性的增强, 学生的思维要从经验型向理论抽象型过渡。

3. 知识内容量增加

高中数学内容量让学生在单位时间接受的知识比初中阶段增加了, 课上练习、消化的时间减少, 这样就引起了以下的改变。知识点增加, 同一个函数知识点, 由初中的30个增加到高中的82个;难度增加, 高中数学知识是对初中知识面窄、内容少、难度浅的基础上的深化、延伸和完善;系统性强, 高中教材的各个知识都是一个整体的体系, 知识前后联系密切, 在解决问题时, 要将基础理论、概念、原理、方法等综合运用。

4. 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高

比如观察力, 在分析时, 要能区别知识的主次, 有目的性, 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想象力,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思维更灵活。其它如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阅读能力等都需要提高。

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即便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不良的学习习惯会让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丧失意义, 事半功倍。所以, 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套用初中学习模式, 学习有依赖性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时, 仍然套用初中学习的模式, 学习有依赖性。比如, 模仿例题作业, 不去思考, 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没有主动性, 学习没有计划、比较盲目。

2. 平时学习松懈, 考前临阵磨枪

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松懈, 考试前才加紧复习, 认为“临阵磨枪, 不快也光”。或者, 认为高一、高二不重要, 等到高三再努力。知识的提升是积累的过程, 如果一个知识点没掌握, 很难进入深入的学习, 在考试前会发现缺漏了知识而不能考出好成绩。

3. 忽略基本知识、技能

有同学学习常忽略基本知识、技能。认为知道了就行, 只对练习、难题感兴趣。俗话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 基础打不好, 以后的学习效果会吃力不讨好。基础的概念、定理、公式都弄不明白, 掌握不牢固, 做题时就会容易遗忘、不能灵活运用, 思维出现“卡壳”的现象。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对数学感兴趣, 才会积极投入思考探究, 面对学习的拦路虎也会迎难而上, 乐在其中。学生会由兴趣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

1. 密切联系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都能发现数学原理的踪迹,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是教师开展教学首先要明白的问题。学生只有喜欢教师, 对教师认可, 才能愿意接纳其教育, 配合教学互动, 对学习有兴趣, 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喜欢教师的前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了彼此的沟通, 情感相容, 营造了友好、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进行教育, 才能为学生接受。如果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高中生就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只重视优秀的学生而忽视学困生, 不能说脏话、讽刺和挖苦他们。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迁移学习能力

迁移是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是对已经学过知识的再次转移, 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激活那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引领和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逐步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在迁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2. 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习惯从正向思考问题, 而数学知识本身有正反面的转化, 如函数与反函数、全集与补集、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等。面对复杂的问题, 单一的思维定势难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时, 要尝试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 进行逆向思维。它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 强调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 克服了思维的死板和僵化。因此, 逆向思维是正向思维的补充,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概念、定义、定理逆向思考和运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增大思维的发散量, 扩大思维空间。逆向思维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方法, 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深度, 拓宽了思维视野,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能力。

3. 课后复习学习能力

3.浅谈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指导;检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90-01

数学学习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而且陌生的事情。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学说话开始,父母就教给我们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我们从上学开始就开始学习背诵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乘法口诀表;说到陌生,只是因为,我们每学期学的内容都是全新的东西,老师问的永远是我们不会回答的问题。然而,经常听到学生和家长抱怨:孩子学习非常认真,每天作业做到很晚,可是考试就是考不好。也有的学生因为怕考不好,而畏惧考试,更害怕学习数学。当然这与他们的数学成绩不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他们能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开开心心的学习数学,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我想他们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有效地数学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在学生学法指导上的一点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预习目标明

根据我校“学讲方式”这一教学模式,教师们在教学新知之前需要指定符合本节课目标的预习作业,这种预习作业一方面不能太难,学生完全不会,他们就不会真正的去完成,只能抄抄应付一下,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的内容,学生一看就会,根本不需要做,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哪一种预习作业都不能起到真正让学生预习新知的作用。当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不知道预习,学生也不会预习。于是,很多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只是随心所欲,应付了事,要么让学生背背概念,要么让学生预习课本多少页到多少页。这种作业太宽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背诵概念那是最原始,最简单,最无用的方式,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概念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概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达到会灵活运用的目的。预习作业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加上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教师就准备了一份简单却充满诱惑的题目:

在气温观测中,我们会遇到气温上升和下降的问题。例如:

(1)如果气温每小时上升2摄氏度, 那么3小时后的气温比现在(高或低),你知道(高或低)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那么3小时前的气温比现在(高或低),你知道(高或低)多少吗?

(2)如果气温每小时下降2摄氏度, 那么4小时后的气温比现在 (高或低),你知道(高或低)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那么4小时前的气温比现在 (高或低),你知道(高或低)多少吗?

你能在得出答案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式子吗?

这种预习作业表面上看相当的简单,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就得出水位上升可以看成正数,水位下降看成负数。学生要想列出相应的式子,这就得认真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这一章节。看似简单的填空题,却包含了所要讲解的重要内容,可见老师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二、课中指导练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指导、练习不到位的现象。

1、数学概念理清楚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学生们很难理解。教师就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学生易于理解的东西。不能要求学生直接背诵概念,如果孩子们只是唱歌似的背诵,他们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运用了。概念、定义的学习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灵活的运用,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练习具有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不仅仅指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还特指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完成。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数学学习当然也遵循这一规律。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精讲精练,要求教师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要配以相对应的练习,让学生练会、学透。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由易到难设计各种不同的习题,让学生完成,通过练习,教师可全方位的了解本班学生的接受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有的老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往往忽略了班级中一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他们跟不上老师和其他优秀学生的步伐,长此以往,他们变得越来越差。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设计稍微简单的练习,使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的。

三、课后检测勤反思

课后反思是针对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学生状态、学习效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要勤观察,多思考。观察孩子们的课堂反应、学习状态和练习效果,针对观察的结果,思考自己本节课的得与失。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好的方面及时调整。当然对于学习者来说,课后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来总结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根据自己在当堂检测中的错误,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巩固。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我提高、进步的重要环节。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学法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我们教师因人施教、逐步到位。这样,随着学生不断获得“渔”,他们的“鱼” 才能更丰富、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数學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浅谈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篇四

贵州省遵义县沙湾镇中心学校 董 烨

【摘 要】问题导学法是当前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主要是借助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然问题的设置以及提出不仅要考虑到课本的知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激发的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问题引导

前言

近些年来,问题导学法普遍应用到教学中,虽然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也给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已成为当前许多教师重点思考的内容,本文主要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问题导学法概述

所谓问题导学法,主要是利用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将学生的主体充分的发挥出来,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问题的引导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问题”是问题导学法中的灵魂,也就是说,问题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效率,虽然问题导学法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要熟练的运用问题导学法的话,需要教师在熟练掌握课本的基础上,更要深入的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设置合理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适当的在学生现有生活事件上进行提炼,给学生留取一定的思考空间,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另外,问题导学法特别注重问题的前呼后应,不可随意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要考虑到前面问题所提及到的知识,还要考虑下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什么知识,再综合考虑问题与前后的呼应,使整堂课程的问题浑然一体,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去学习,这样才能将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此外,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应注意该了解教学方法的重点在哪里,重点不是设置的“问题”,“问题”仅是一种辅助语言,要注重对学生的导学,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开场白、简短的问题等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在课前的应用

课前是引导学生走入正课学习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少对课前环节进行重视,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一直不高。而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通过几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走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及探索的思想去学习数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着极大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几个单项式之间乘积计算的课程教学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问题作为引导,让本是单项式乘积计算的枯燥练习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如,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假设你有一辆汽车,汽车的最大速度是0.02×103米/秒的话,那么,你开车行驶了4×102秒之后走了多远。将学生作为问题的主体,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再引导学生走入单项式乘积的课程练习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教学效果。

2.2在课中的应用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大多数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大多数问题都是教师直接帮忙解答,学生的思维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懒惰现象,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变成“导”,教师利用巧妙的言语,设置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去解答问题,学会独自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或降低对教师的依赖。在初中数学课中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抽象概念、定理等,因此,作者建议在实施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2.3在课后的应用

课后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总结以及给学生预留一些作业等环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后练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给学生预留的课后作业都是本着量大,增加学生练习量的原则进行的,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造成严重的打击。而在问题导学法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对课中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脱离对教师的依赖,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帮助,同时在预留课后练习任务时,给学生留下的问题要本着“精而不宜多”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如何渗透到问题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教师要充分的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才是问题导学法应用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丝毫没有学习热情的话,问题导学法也将失去“导学”的作用。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问题导学法的了解,主要从问题导学法在课前应用、课中应用、课后应用等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对提高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效果给予一定的启发,同时也希望能够与同行人士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此来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碧镗。浅谈数学“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9)

[2]廖金木。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06)

[3]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5.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五

绥德县第二小学 崔欢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法正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其精髓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它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它讲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尝试教学法 数学教学 运用 闲暇之余,在一份数学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邱学华先生阐述“尝试教学法”的文章,细细读来,顿觉眼前一亮。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它提倡“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细思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尝试教学法”的引导下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吗?从此,我明确了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尝试教学法”。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尝试教学法”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妙处

1、在尝试教学中实现角色的转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根据“尝试教学法”的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的理念,我本着“凡能由学生解的题目,教师不作解答;凡由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每节新授课,我都先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再设计好尝试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精讲点拨,然后再进行二次尝试,最后进行课堂检测。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我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看看谁能最快掌握具体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盎然地纷纷投入学习中。自学课本例题后,再让学生完成黑板上的尝试题,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这时我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进行了强调,在第二次尝试时,每一名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这一知识,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更足了。

2、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尝试教学法先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练习,长此以往,就能逐步形成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一改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束缚。在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时,教师只起辅助、引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针对

教材重点,我出示了三个思考题:(1)题中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2)它们的关系是不是正比例关系?(3)怎样根据正比例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很快引向学习的重点。当学生将尝试题顺利解答出来之后,我立即报以微笑,并表扬了他。那个学生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接着我再让他到黑板上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一下。由于他讲解清楚,思路清晰,讲完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从中获得了多大的前进动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正比例应用题的理解。

3、在尝试操作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图形等直观教具或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提高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引导学生在尝试操作中学习,即先要求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一盆清水,并在清水里滴点红墨水。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1)把圆柱体的底面和圆锥体的底面合在一起,两个底面完全重合。(2)把圆柱体和圆锥体平放在桌面上,量一量它们的高是否相等。(3)在空圆锥体里装满水,然后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里,倒三次正好装满。反过来把圆柱体里的水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倒三次也正好倒完。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圆锥体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4、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

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课堂上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5、在尝试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尝试一番,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花时少,效果好。运用尝试法后,教师讲解时间减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学生作业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做作业时在课堂内巡回辅导,并重点辅导学困生。学困生在课堂里做作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思考,认真作业,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正使学生能练有所获,练有所乐!

二、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注意方面

1、运用“尝试教学法”,设计尝试题的基本要求。

一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关联性,二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相似性,三是尝试题要凸显基础性,四是尝试题要体现层次性。

2、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不适合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一般来说,前后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作为后继教材内容,应用尝试教学效果较好。例如,有了百以内加减法知识基础,再学万以内多位加减法;有了简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再学复合应用题;有了通分的

知识,再学分数加减法。这些后继教材的教学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不过,前面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才能取得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应用尝试教学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注意学生对象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等。一般来说,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应用,在中、高年级应用效果较好。自学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可能不太顺利,教师要加强引导。如果坚持长期应用,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6.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六

[ 关键词 ] : 兴趣、积极性、快乐等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己的知识也随之有所变化。特别是高中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初中各科还学得挺好,尤其是数学,但当他们跨入高中后思想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很难学,也令他们头痛。对此,有很多同学向我寻求学好数学的“钥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对数学由畏惧----接受----应用,使他们对数学概念由抽象----内涵----外延。采用这种方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明白,用得自如。

一、利用语文上的谐音,讲授数学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入备好课,对概念进行反复的理解,寻求通俗易懂且好记忆的方法,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向量的减法运算》时,减法法则:如果把两个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减向量的终点到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向量。这条法则可简化为:首首相连,终点指向被减数。利用语文上的谐音为“手手相连,尾指手”。

二、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讲授新知识

高中学生大多都喜欢下棋,例如:跳棋、象棋、围棋等等。在讲到数学上的直角坐标系时,我就先询问:“班上有多少同学会下棋?”全体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会”。再问:“有多少同学会下象棋?”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回答。那么我问:“你们知道象棋的棋盘怎样?”学生回答是:“相互十字交叉”。我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十字交叉的棋盘。”此时,学生个个都聚精会神,等待着老师的讲授。

三、创设情境,享受快乐

在高中数学中,平面几何部分有一节是《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为了让学生对椭圆与双曲线的性质有个深刻的区别:椭圆中讲到的是长轴和短轴,但在双曲线中叫做实轴与虚轴。由此,我说:“椭圆有个长短轴,双曲线中有个实虚竹。”讲到这里,我说:“大家都看过《天龙八部》这步电影,剧中有一个主角叫虚竹,请大家不要跟我们的虚轴搞混了。”学生哈哈大笑,我也不禁微笑起来。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品尝快乐

数学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他们正处于好动的时期,也是最天真,最活跃的时代。今天数学课将要讲授《椭圆的定义》,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椭圆,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线绳和两枚图钉。课堂上自己先在黑板上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试试。全班学生都积极动手,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好奇:“这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画出这样复杂的图形?”。有些学生也在思索:“是否能用简单的工具来画双曲线和抛物线呢?”

可见,数学课堂上,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多动手和多动脑。

五、鼓励学生善于走上讲台,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在我的数学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

主动上黑板做题,不管学生是否做对,我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例如:经常上黑板的学生,我会说:“这次太粗心,下次继续努力。”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学生我说:“不错,比以前有进步,希望下次会做的更好。”这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成功后的喜悦。

六、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快乐的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组举行了数学第二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学生们个个都兴趣十足。特别是做到下面的这道题目时:用一桶水漂洗一件衣服三次,问怎样漂洗才最干净?

A、一次比一次多水; B、一次比一次少水; C、一样多水; D、不确定

这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后,许多学生都进行实验,看到底是哪种情况?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七

一、指导学生课前自学

逐步形成求教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不仅能提高他们听课的效率, 更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不断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中应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在上课前一天布置自学任务, 辅以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学生通过自学提前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能有的放矢地听课, 这样他们就能抓住学习的主动权, 从而在听讲时能更好的把握重点, 抓住关键, 理解问题的实质, 把该记的地方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二、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同时在中学阶段要扩展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 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 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不足.教师在教授知识时, 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 要教会学生看书,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要求, 阅读的方式采用“三读”, 一是粗读, 对课本内容的通读;二是“细读”, 对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反复看, 仔细看, 仔细想;三是“精读”, 对每小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来龙去脉、知识结构认真思考.看会例题、学会分析, 是所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体现了学以致用, 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思想方法, 只有学生看懂了教材, 熟悉有关数学语言, 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 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三、加强辅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或单元测试卷.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 有时学生无法自己识别.教师对已出现的差错要认真对待, 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及时予以纠正, 同时要求学生再作一份“错答笔记”, 使学生获得一份针对性很强的资料.平时或考前经常翻阅, 就可以避免重犯类似错误.

四、指导学生形象记忆数学公式与定理

在学完因式分解后, 指导学生编口诀:因式分解细审题, 相同因式先提取;对比套用选公式, 二次三项用十字乘;四项以上分成组, 分到最后再整理.

在学完合并同类项法则后, 我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家中收获的玉米、花生、水稻, 不能东一点、西一点, 更不能相互混淆, 必须加以归类整理.

学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 指导学生编解决口诀:大大取大者, 小小取小者, 不大不小中间找, 大大小小无法找 (无解) .

在涉及三角形的辅助线时, 我指导学生编顺口溜:题中有角平分线, 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 可向两端把线连;三角形, 边中点, 连接就成中位线;成比例, 证相似, 经常要作平行线.这种方法既总结了知识, 又形象生动, 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五、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逐步形成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学中难题绝大多数是学生不曾做过的, 因为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 解这样的难题就是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不断探究, 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猜想等系列活动, 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 经过推理与计算,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将这些题分类整理, 集中研究, 抓住本质, 初步掌握解题技能, 逐步形成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学习三角形全等时, 课本上总结出SSS, SAS, AAS, ASA以及HL, 为什么没有SSA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成立的?总之, 学好数学要以创新为动力, 以探究为突破口, 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六、指导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对待人生、处理生生、师生之间的矛盾, 排除干扰, 调节自我的方法.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正确对待自己,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七、指导学生及时小结, 增强记忆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中的小结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 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并掌握解题规律, 能帮助学生记忆.课内小结可以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后进行, 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公式, 一个定理之后进行, 还可以在解完一类题甚至一道题之后进行.首先要对本节内容及知识点小结, 其次是对解题方法进行小结, 最后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 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8.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篇八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大多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却很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法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知识的传授上,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之间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师生关系一定要融洽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闪光点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从而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都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说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教学现在已经名不符实,多数学生都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他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他有利于培養学生的参与意识。

再次,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性地记好笔记。

最后,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数学学法的研究要与数学的教学研究有机结合,教法的研究有助于学法的研究,学法的研究能促进教法的研究。研究任何一种数学教学都必须与学法研究紧密联系、同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法”为主导、“学法”为主体的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变教为学,着眼点是以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进程、知识的发生过程来设计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作者单位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村中心校)

9.浅谈数学学法指导 篇九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运用

怎样去面对全面推行的小学新课程?对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体——教师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热门话题。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新、现代教学技能的养成运用、教育体制与时代需要的吻合等,都是每一个小学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整体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和过去剥离。小学数学新教材对现行教材进行了“一个保留”、“两个简化”和“三个加强”。“一个保留”,就是保留了原教材最成功之处——“双基”,既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曾有人说: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相结合。此话或许还有许多争议,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谁忽视了双基,谁的教学质量一定要出问题。“两个简化”,即计算简化,应用题简化。新教材在降低了计算题和应用题的难度,深度,而且降幅很大。三个强化”,即加强了数学思想、统计概念、创新意识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意识提的比较早了。数学,是物理、化学、天文、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的源泉学科,小学数学学科本位思想强调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究竟有无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统计知

而在现代社会中,收集资料、数据,从中寻找出某项事物的发展规律,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一项技能。新教材所加强的这三项,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结合的,重点对学生收集统计、归纳分析等数学能力进行培养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二、新课改中的教学特点

传统的数学常规课堂教学,都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太少,而老师所设计的一些问题又总是让学生围绕着教师预定的目标、框框去转,在现行的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中的主体。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灵活运用,这无疑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性和探究性的;新教材、新教程、新观念迫使每一位教师去思考,有什么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体现新教材的特点?

三、尝试教学法在新教材中的运用

有人说过,“人一生最成功的学习有两次,一是学说话,二是学走路。”一个人的说话、走路是谁也无法代替的,强迫更是行不通的,这种学习体现着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不教,只让学生去学,能学好吗?学生的学习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承认,缺少必要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尝试学习就

“事倍功半”的事,一些初始状态的概念、知识因为缺少必要知识迁移条件的内容是不适宜开展这种教学法的。学生先行尝试自学,其结果会有三种结果:一是学习遇到困难,遇到障碍,产生困惑。这正是“教”和“学”的焦点,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师大显身手的地方。二是学生的尝试产生了个体间的差异、出入,这样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就产生了争议、讨论,这正是学生运用知识练习阐述自我观点,形成逻辑思维方式,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学生的学习取得了尝试的成功,成功所产生的喜悦将会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的兴趣,成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动力;尝试对于教师来说,说明你的教学已经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会学”的素质!无论是哪种结果的出现,都说明尝试教学法是一种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在改变常规教学模式,正确的处理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是一个重大突破。变先教后学为先试后导,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前沿处于主动地位;尝试教学中,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尝试学习使课本例题的示范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对客观世界事物的认知、已有知识间的迁移是学生尝试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应用知识去探知,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尝试学习中同学间的交流起到了互补作用,你会一点,我会一点,相互竞争又共同进步;学习所得的交流和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引导式解答辅助的认知、知识的迁移、学生的互补、教师的辅助等各项尝试教学法的要素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整体运动的有机组合整体。在这样一个运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素养、知识结构、组织能力、亲和能力等就像“点火器”,把学生尝试学习的“发动机”启动;就像“润滑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就像驾驶员,操纵着航行的方向;就像机修技师,维修各项零件,调整着运转的最佳性能。如果这些要素的功能都正常运转,尝试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由学生、教师、教材组成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系统。

诚然,脱离时代背景特色、忽视社会发展需求是会让人落伍的,既然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那么主动去适应它的到来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一谈到“虎”就变脸色,“见新忘旧”也是不可取的,唯物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也离不开它的雏形,事物的发展总有它自身的规律。让我们理智的、勇敢的迎接新课改的到来!

教科研论文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召庙中心校

杨再萍

10.教你数学学法指导 篇十

1.1 教师演示应与学生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演示对学生的方法起到“点拨“和“导航”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在实践操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理想境界,以实现指导学法与掌握学法的优化组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作某些猜想,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进行概括,提高了理性。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1.2 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寻求知识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手段,而数学的目的是发现抽象的数学规律,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要注重操作过程,既要加强直观性的操作,又要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及时进行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用铁丝做了一个圆,让学生求它的周长。由于铁丝可以拉直,所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想到化曲为直的方法――把铁丝拉直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接着,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让学生测量其周长,学生一时束手无策。老师启发学生把圆和正方形进行类比: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周长是边长的几倍?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圆片、圆柱、细线等实物,测量必要的数据并进行计算,看是否能找出规律。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自我探究,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极富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一步步自主探究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1.3 注意操作和叙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计划有次序的操作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演示操作过程,而且还能强化学生在操作中形成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 在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

2.1 加强新旧联系,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面的知识的基础,后面所学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和发展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

2.2 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现代教育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实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又要担负起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任务,并要求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读、找、思的习惯。读,就是读题。找,就是找应用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以及解题的关键。思,即思考解题的步骤。每学完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题型特点。

3 在概念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在概念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领会知识,发现和概括规律,去解决疑难,也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尝试。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能力的培养。

4.1 关注学困生,扎实每一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定要一步一步地使每个阶段的训练到位,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独立去改正,从而领悟到其中的解答要领,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加强基础性,发掘学生数学才能。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会通过知识进行提炼、归纳原理,才能形成方法系统,才利于进行学法指导。同时,还要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性思考,允许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见解;要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不断发掘他们的数学才能。

11.浅谈初中数学指导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 导向; 养习; 授法1导向

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向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因素。其中动机是核心。明确的学习动机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定向、启动、助动、维持功能。动机源于需要,一些学生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学习观的影响,其学习需要是升学、就业、农转非等。但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人事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形成了落后的学习需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意志消沉,动机不明。在教学中加强了人文教育,逐步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特点及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成才、学习与成功的关系,建立起适合时代特点的学习需要,钢化学习动力系统。

2养习

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观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重作业轻自学,抄作业应付老师;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做题轻读书、反思;重课上轻课下等。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回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3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的得力工具,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选择、助动、调节功能。学法指导既要遵循学习规律,又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笔者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水平,着眼于自主学习,采用了如下学法指导策略。

3.1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读书。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定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立方根、分式等,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

3.2让学生学会思考。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聯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初二《代数》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的相同之处,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0和≥0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又如:类比分数学分式;对比乘法公式学因式分解;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间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12.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 篇十二

一、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的内容、氛围是情境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数学氛围,教学中要围绕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创新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能构建学生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训练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应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教学是无法进行的,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才能决定行为.所以提出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取材于学生的实际,要便于学生理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亲身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完有关梯形知识时,可提出一个实际操作问题: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剪几刀?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通过探讨、归纳、总结,发现规律.

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强调课程上要有预设,更要有生成,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在很多课上,总是教师在问,不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机会,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思起于疑,没有疑问,何以谈思考?没有思考又何以谈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呢?教师应该认识到,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就能得到张扬;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和思考问题时,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就已具备了发散思维的优秀品质.

例如,在学完三角形角平分线后,可设计一个实际的作图问题:要在三条两两相交的公路平面上建立一个物流中心,使物流中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那么物流中心应建在什么位置呢?学生通过作图后,迅速地表述了自己的答案,在三角形内部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当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答案后,再暗示提问还有没有其他位置呢?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探索、交流后得出共有四个位置.学生各方面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要用问题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创新始于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的.人类创新史告诉我们,所有创新都源于问题.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苹果熟了从树上落下来,古往今来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牛顿却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问题源于发现问题,因此,新课程特别重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让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1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篇十三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举例:三四年级时学习乘除法应用题有极个别学生其实没有学会但是却会做了,我一直以为他懂了,但是到五六年级一学了分数、小数,相同的应用题也不会做了,我一直就纳闷这是怎么了?最后针对一两个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才发现原来三司年级时他们会做并不是懂其实只是靠着整数的大除小的特点来猜的,而一旦增加了数的范围,他们就无所适从了。数学学习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从平时的作业中能发现很多问题,但是有些是不能一下子发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一再关注学生的表现,并认真研究。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

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14.小学数学新课程数学教学法教案 篇十四

第一章

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学习目标:

★ 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对数学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 熟悉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 理顺《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的体系 ★ 对数学课程的目标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第一节

数学课程的理念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六、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第二节 数学课程的价值、定位与目标

一、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

二、数学课程的定位

三、数学课程的目标

第二课时

第二章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学习目标:

★ 列举《标准》与《大纲》的共性及差异 ★ 理解《标准》的特征,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节

《标准》与《大纲》的理念比较

一、课程观的变化:从知识本位课程转变为经验本位课程观

二、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数学学习观的变化

1.数学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结果的形成过程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评价观的变化

1.评价的内容由中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第二节

《标准》与《大纲》的结构体系比较 内容略

第三节

《标准》与《大纲》的目标比较

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析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分析

三、《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四、《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为具有、明确

五、《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强调学习数学的背景、强调学习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交流、强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第四节

《标准》与《大纲》的课程内容比较

一、《标准》的内容分析

1.数学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挑战性及整体性 2.《标准》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基础学力

3.《标准》中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师教学 4.《标准》提倡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二、《标准》的内容及要求的具体变化 内容略,自己阅读

三、各领域内容及要求的变化 内容略

第五节 《标准》与《大纲》的实施建议比较 内容略,自己阅读

第三课时

第三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 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什么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哪些特点及功能?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新颖之处?

第一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1.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 2.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社会性价值 3.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性价值

第二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与解析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特点 1.教学内容片段化 2.教学内容过程化 3.教学内容现代化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特点与呈现方式

一、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内容紧密联系儿童生活。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

第四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认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 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 会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总体进行巧妙设计 ★ 善于将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付诸实施 第一节 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情境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第三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第六课时—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 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要义 第一节 “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二、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三、教学实施的探索性

四、教学实施的学科整合性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根据文中三个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和评析 第三节

“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数感及其培养示例 1.在学生体验中建立数感 2.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3.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二、符号感及其培养示例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引进字母表述,是用符合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

三、估算意识及其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3.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

四、算法多样化问题

第八课时—第九课时

第六章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了解“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倡把课堂“搬到”学生居住、活动的地方去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合理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多样性原则

四、“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人文性原则 第二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案例

一、案例1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二、案例2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的。采用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模拟材料来组织学习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体现了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

三、加入第三节的一个问题:“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件的“逼真”与’“有效”⑴适应性⑵合理性⑶启发性

第十课时—第十一课时

第七章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了解“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感受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其处理策略,结合实践、反思、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实施有效教学。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情境性原则

四、“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实践性原则 第二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一、案例一及评析:这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数学教学中;体现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原知识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

二、案例二及评析:“抛硬币、摸球、连一连、摆一摆、说一说”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如何落实“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目标—统计观念的培养 1.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2.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3.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二、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

三、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和学生“直观感知”的矛盾

第十二课时—第十三课时

第八章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怎样的一个学习领域 ★ 怎样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 ★ 怎样组织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特点与教学目标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

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数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 1.现实性 2.问题系 3.实践性 4.综合性 5.探索性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运用和整体把握

2.在教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第二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 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 1.从现实生活中选择 2.从知识领域中延伸 3.从兴趣活动中拓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当的趣味性 2.适量的综合性 3.适度的挑战性 第三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常见形式 1.数学玩具与智力游戏 2.史料阅读与数学故事 3.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 4.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 5.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 6.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 7.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几个策略 1.突出主体 2.强调实践 3.渗透方法 4.灵活开放

第四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及评析

案例1 “旅游中的数学”评析: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取材,教师善于挖掘蕴藏其中的数学文化内蕴,注意适当引导或留有空间,学生自主拟定方案,自主评价。案例2 “竿高与影长”评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十四课时

第九章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目标:

★ 了解数学评价改革带来的新理念

★ 了解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哪些新的探索 ★ 看到一些课程改革后的评价案例及其分析

★ 感受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数学评价改革的新理念

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1.评价目标多元化 2.评价内容多维度 3.评价的方法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实施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评价 2.逐步淡化相对评价,重视绝对评价 3.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 5.自我评价应该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加强自我评价 6.倡导综合定性的评价 7.正确理解评价主体多元 8.考虑差异,切忌面面俱到 9.慎用考试

10.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要慎重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

一、课堂观察

二、成长记录袋

三、活动评价法

四、数学日记

五、调查与实验

第三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案例分析 1.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探索案例 2.小组评价的探索案例

3.综合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活动的探索案例 4.改变试题呈现形式的探索案例—情境测试 第四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

上一篇: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下一篇:几何证明完成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