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间合作共赢理念(共1篇)
1.论国家间合作共赢理念 篇一
关键词:财会专业,校外实践,模式创新
目前财会专业校外实践状况很不理想,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 本人对本校2011 级及2012 级共1390 名同学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校外实践的真实情况, 发现校外实践问题较大。
一、校外实习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从调查结果来看30%同学根本没有去实习, 而是留在家里或者从事与实习根本不相关的事务;70%同学虽然去实习了, 但其中只有不到10%的同学真正进入实习岗位从事与财会岗位相关的实习, 而其中的90%同学变成了单位的勤杂工。虽然最后大家都交了实习报告, 90%同学都从网上下载, 或抄袭一通完事, 作为校内指导教师虽然明明知道这种情况, 但是了解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以及碍于师生情面, 最后也只能让学生通过。因此校外实习变成了一种形式, 而根本没有实现本应该实现的目标。通过对实习结果的满意度调查发现70%的同学对实习的结果不满意, 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实习单位没有真正从事与财经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 没有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另外调查还发现90%学生的校外实习过程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即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都不监管的状态。
在平常的高校交流过程中发现这种无序监管状态 (放羊状态) 是绝大部分设置财经类专业的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改变, 而高校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校外实习效果较差的根本原因分析
校外实习的现状出现有多种原因, 但根本原因是学校在执行过程中没有针对新的经济形式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下面根据博弈理论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其主要原因。
(一) 学生数量众多, 人才供求的市场发生转变
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下, 招收的财会专业人数较少, 找实习单位比较容易。因此校外专业实习通常都有带队教师分成几个组带到合作企业实习, 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共同监管下, 学生能够在企业真正的从事财会岗位实习, 有效地实现了校外专业实习的目标。
但是从1998 年高校扩招开始, 大学教育慢慢变成了大众教育, 财会专业招生数量也成倍增长。据统计, 截止2013年全国有606 所会计本科院校设置会计专业, 会计专业在校学生数量达到575 261[ 数据来源:中国会计年鉴], 如果再加上财务管理专业、审计专业保守估计大会计类专业每年招生数量应该在20 万人左右。这么庞大的学生数量如果两届实习生叠加 (大一, 大二专业实习) 在一起, 总共有40 多万学生。而教师数量却增长有限, 除了少数重点高校以外, 大部分高校财会专业教师数量是缺口严重。因此根本不可能再像传统的分组带队实习形式把学生带到实习基地去实习。学校一般会让学生自已去找实习单位。而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一般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建立的较多, 与小企业建立的较少, 实习基地的有限性也导致实习基地不能全部接受全部实习学生。如果学生自己去找小企业实习, 企业又不愿意接受 (具体原因后面分析) , 导致学生找对口实习单位很困难, 在脱离监管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于是就放弃了专业实习。
在精英教育模式下, 人才供给小于需求, 学校是人才供给的强势一方, 而实习单位在人才供给机制中是弱势一方。实习单位为了多获得几个分配指标, 可以通过实习等合作的方式实现在人才分配机制中占有先行者优势的地位。而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 大学成为一种大众教育, 企事业单位不再需要通过与高校合作取得吸引人才的优势, 而是可以到人才供给市场任意挑选自己需要的人才, 高校在人才供给过程中成为就业单位挑选的对象, 不再是人才供给过程中强势一方。对于众多小企业根本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 只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以降低培训成本。如果高校不转变合作的思维就很容易发生校外实习变成一种形式, 学生出现“放羊”的散漫状态。学生对实习不满意的情况也就再所难免。
(二) 竞争白热化使学生很难接触机密的会计业务
在传统计划经济情况下, 生产决定需求, 企业不需要通过竞争也能经营下去, 企业之间的机密较少, 财务是从属于生产过程的, 财务核算比较粗燥, 财务中隐含企业的机密较少。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之间竞争已日趋白热化状态, 企业的经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财务也由被动的核算转变为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去, 包含的企业机密也越来越多。每个企业都不愿意将自己的财务机密展示给非企业人员。根据上述第一点分析, 企事业单位在人才供给过程中已经转变成强势一方, 因此对于学生实习也就不再热情, 即使接收, 也只是形式接收, 学生到实习企事业单位很难真正做专业对口的实习。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到企业实习以后, 很难被放心地接触财务的核心业务, 大部分实习的学生最后都变成服务生, 因此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 实习时间较短使得学生很难获得真正的指导
“理性人”假设 (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情况下财会人员的岗位设置情况使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不愿意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
1.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不愿意耗费额外的精力指导实习生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岗位设置通常都是“一人一岗”, 宁缺勿滥。在岗位人手紧缺的情况下, 财会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 工作非常紧张, 在传统的实习模式下, 企业的指导教师没有任何报酬, 要指导学生还必须要拿出额外的时间。作为理性经济人, 企业导师当然选择少指导甚至不指导。
2.学生的实习不能给实习单位及指导教师带来任何利益
大部分学校的校外专业实践会安排在大二的暑期执行, 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一般都是二周左右, 最长也不会超过30 天。这么短的时间学生可能刚刚对账务处理有所认识, 能够帮助实习指导老师以及单位做一些事情时, 实习时间已经到了。而实习单位以及实习指导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未能获得任何利益, 在缺乏利益激励机制下, 从理性人角度考虑, 实习指导单位的导师不愿意指导学生, 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 实习过程变成端茶, 倒水, 或者拿一些单据等跑腿业务也就在所难免。
三、基于合作共赢视角下的校外专业实践方式的重构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在合作基础上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校外企业在合作中已经不再是强势一方, 而是平等合作的一方。学校应该转变合作的思维模式, 重新基于合作共赢的思维来构建校外专业实践方式, 以便使得实习接收单位愿意并主动地接收实习学生, 从而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管, 实现该教学环节的本来目的。目前对于财会专业实践实现的模式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找一家合作单位把历史真账拿过来复制企业的真账, 然后由学校组织学生重新做模拟做账。但是这种做账模式由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完成, 仍然难以摆脱理论性过强的模式, 不能实现校外实践的最初目的;另外一种是与代理记账公司建立合作, 让学生成为代理记账公司的半个员工。这种模式在学生不多的情况下, 如果能切实组织好当然是一种不错的模式, 但基于普通本科院校实习学生众多, 难以全部实现这种方式培养, 另外学生的自身素质高低不一, 如果所有学生都采用这种模式将会使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实习的步调, 耗费过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精力, 也极大地影响了实习单位的业务开展。基于上述情况, 本校根据财会专业校外实习过程的特点, 通过合理划分实践的环节, 引入合作单位的方式对校外实践进行改革,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具体来说步骤如下。
(一) 划分校外实践专业的环节
校外实践专业环节的划分主要是就其功能来进行划分的。会计教学过程首先是理论教学, 然后是模仿实践, 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过程。然而模仿终究归模仿, 由于其单纯性, 还很难把学生变成企业所希望的职业员工。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在学校进行各种学习以后, 对会计技能基本掌握后仍然不能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会计岗位 (王伟, 2010) [王伟.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5) :118-119]。因此校外专业实践的功能就在于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工作场景、理解会计分工的意义、真正学会的如何建账、如何传递单据、如何把会计与税务联系起来, 实现由象牙塔向企业职员的转变。根据这个功能, 以及实现该功能过程, 我们可以把校外专业实践划分成了解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了解职业的工作场景、理解会计分工的意义、学会建账以及对应单据、学会处理会计与企业相关业务的关系。这些功能又可以划分成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了解的性质, 另一部分是动手参与的部分。
(二) 以共赢模式促进校企合作
1.了解部分校外化
对于了解的环节, 由于只需要现场观看即可解决, 所以学校指导教师可以带队去合作的实践基地参观。合作的实践基地最好选择比较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 因为生产制造企业的业务比较复杂, 也符合会计专业课程讲解过程中所选择的业务对象。在去企业参观之前, 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参观以后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体验之后, 把该部分体验通过写学生实习日志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种表达不能只是直白地表达, 而是要上升到理论层次来总结与表达,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岗位的设置可以与内部控制联系起来, 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与会计的资金运动论联系起来等等。带队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的投入程度加以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成绩。 这种模式既没有涉及到企业的机密, 也没有给企业带来过多的负担, 因此企业是可以接受的。
2.动手部分校内化, 利益兼顾, 长期合作
而对于做账部分或其他财会业务过程, 通过校内化过程加强监督与考核。学校可以引进一家或几家代账公司进行长期的合作, 这家代账公司进入学校驻点, 相当于把他们的分公司办在学校里面, 由驻校职工以师傅授徒弟的形式进行真正的指导。具体过程是通过选拔筛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 数量不可过多, 比如第一批十二个左右, 然后由驻校企业职工亲自指导, 参与到企业的真正账务处理过程中去。等到这部分学生成长起来以后, 他们既可以成为企业指导教师的助理, 或者企业的兼职员工, 帮助企业做账, 又可以成为扩大实践规模的指导教师 (这种指导属于常规指导, 如果遇到非常规业务可以由企业的指导教师深入指导) 。通过滚动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部实习。当然学生实习之前应该进行保密培训。
由于把实习的动手环节搬到了校内进行, 方便学校的监管, 提高了课外专业实践的质量, 实现了校外专业实践的目的。对于校外指导教师纳入兼职教师范畴, 具体指导工作可以计算工作量给以相应的实习指导津贴。对于一部分专业实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入引入公司作为兼职员工或者指导教师的助理, 既可以作为指导教师得力助手, 也可以扩大引入公司的业务规模。这种新的合作模式校方实现了有效的监管, 学生实现了校外专业实践的目的, 校外指导教师获得了助手, 增加了收入, 企业也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规模, 这种多方都得益的模式具备合作的可持续性。摒弃传统实习在现实中仅仅高校与学生得益, 而企业只有付出的不可持续模式。另外由于代账公司业务的多样性, 也方便学生熟悉了各种类型企业的账务处理, 还熟悉了与会计相关的报税及凭证取得等与会计相关的事项。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高校培养已经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 高校必须转变校企合作的思维, 兼顾合作方利益, 才能使校外实践落到实处, 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建勇, 朱学义, 朱亮峰.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9) :35-39.
[2]孙喜平.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方案之优化[J].财会月刊, 2013 (6) :125-126.
[3]宋海涛, 何丽, 刘胜达.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人才竞争力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12 (2) :33-35.
【论国家间合作共赢理念】推荐阅读:
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09-01
招聘部合作共赢11-18
合作才能共赢的作文06-11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10-23
关于合作共赢的例子11-23
合作共赢发言稿01-18
读书随笔教师合作与共赢11-22
合作共赢的演讲稿11-24
合作共赢议论文600字09-10
样板间合作方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