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心得个人书评(精选6篇)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篇一
读后心得体会
文中的中华不振,意思是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起来,还受别人的欺凌。是啊,中华民族否没有真正强大起来,怎样能抵抗外界的欺凌呢?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成为中国建设的一分子,使中国变得富强! 很多同学会想,我们学习不就是为了长大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养活父母,报答他们吗?其实,大家没有考虑到一点,如果中国人民还处于不和平的状态中,没有一个安宁的环境,何尝能好好工作呢?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只有创造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发展全面的中国,一个发达的中国,才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全世界的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现在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新的目标: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加油!
为中华之崛起心得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2岁的周恩来来到了东北沈阳,有一次,他和同学闯进了租界,看到一个中国妇女受洋人的欺负,中国巡警欺软怕硬。回到学校后,在一次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周恩来才12岁,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难怪魏校长都连连陈赞道有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有义句话叫:“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所以我们要刻苦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做事。
心得体会
读完全文,掩卷长思。我眼前再次浮现周恩来那深思熟虑的神情,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我耳畔萦绕回旋时,我读懂了周恩来之所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看见巡警不但不帮受害的妇女,还帮洋人,还因为他从小就有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
我与周恩来比较,我像他一样善于思考吗?我像他一样遇到问题后亲自去解决吗?我像他一样,有博大的胸襟,有远大的理想吗?
我有时也关于思考问题。有一次,我做奥数题的时候,有一题算式谜怎么也想不出来,后来,我左想右想,才想出把它换成等式。我也亲自解决过自己的疑问,那一次,我不知道骨髓是什么东西,我就打开《小学教材全解》,知道了它是一种像白胶一样的物质,那么,我的理想是将来当国家主席,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多了解一下国家大事。
如果,我是一只雏鹰,就应该为了理想,努力学习,为将来在广阔的蓝天振翅飞翔,而使我羽翼更加丰满!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篇二
师:课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生: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那时”是什么时候?
生:周恩来少年时。
师:“那时”是距现在一百多年前的1911年。当时中国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中国成了被外国列强侵略、争夺和瓜分的对象,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所以,当时中国人看外国的东西都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租界内楼房不叫楼房,叫洋房、枪叫洋枪、炮叫洋炮、碗叫洋碗、香烟叫洋烟、铁铲叫洋铲、火柴叫洋火、雨伞叫洋伞,甚至和我们长得不一样的外国人都叫洋人。多么得高大上,怎么就没有本民族的?没有中国的?没有中国制造呢?
(师板书: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人民痛苦)
师:所以,周恩来那时就明白了读书的目标,他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
生:让中国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
生:振兴中华。
(师板书:振兴中华)
师:我们再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吧。
生: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振兴中华”的读书目标呢?
生:是因为“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评析】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理解“那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当时的中国“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人民痛苦”。带领学生进入到具体、直接的文字背景之中,不仅让学生把刚认识的“帝国主义”一词带入文中,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中华不振,更让学生明白了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振兴中华。此设计巧妙、灵动,初次发挥了阅读激情的作用,紧扣文章主题中心,抓住文章主线,为下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辅垫。
二、创境激情,痛恨“中华不振”
1.巧妙引领诵读,体会“中华不振”
师: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听老师朗读,并用笔勾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并尝试提出问题。
(生汇报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师:大家试着“戳着那个洋人的脊梁问”。
生:你这个耀武扬威的洋人,你明明看见那个人就在你的前方,你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走过了再开过去,你难道有什么急事吗?你也不能轧死他(她)呀!
师:请用此时的心情再读这段话。
生: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评析】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激发学生充分想象,主动、自然地走进文本,让一个离我们近百年的、刚形成的、模糊的历史画面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形象、生动、具体、清晰,师生犹如亲眼所见、身临其境。教师顺势引读,伴随着伤感、悲愤、无奈的音乐,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愤怒之情油然而生,课堂的第一次高潮在此出现。
2.反复追问,突出“中华不振”
师: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看到的却是———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师: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评析】学生逐渐进入文章描述的故事情景之中,在学生产生了“愤怒”之情后,教师的几次追问,让学生“愤怒之情”一次一次升温,为课文的第二次高潮做好了铺垫。
3.多感官参与,体验“中华不振”
师:在场的人,除了衣衫褴褛的妇人、得意洋洋的洋人和不敢伸张正义的无能的巡警外,还有谁?
生:还有围观的中国人。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此时,你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生:揍洋人和中国巡警。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干什么?
生:惩处。
师:举起你的手,我们一起书空“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痛恨放在心里。
师:该不该惩处?
生:该。
师:但,敢不敢惩处?
生:不敢。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所以我们只能干什么?
生: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评析】把“惩”字的书写分解引入,是本课的第二大亮点,学生带着一次又一次升温的“愤怒”之情和教师一起写“惩”字,此举动把学生的愤怒激发到了极点,此为本课的第二次高潮。从语言到情绪,从情绪到动作,学生内心深处迸发着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愤恨。
4.拓展延伸,感悟“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难道只有一件、两件吗?
(师出示图片)
图一:在上海的一处租界,公园门口摆着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图二: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来伺候这些洋人们。
师: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屈辱,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国家贫穷、民族衰弱。
【评析】教师板书“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人民痛苦、中华不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主线在学生诵读中逐渐清晰、明了。板书的有效设计和巧妙运用,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让情感更加深厚,让课堂更加深沉,板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三、回归主题,立志“振兴中华”
师:周恩来亲眼目睹了租界发生的一切后,内心再也不能平静,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正是因为如此,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响亮地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评析】教师深悟课文主题,引领诵读恰到好处,顺势而起,让学生真切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四、指导诵读,升华“振兴情感”
师:让我们一起来追随周恩来读书的志向吧!
生: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同学们,不解决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读书就是盲目的,就是漫无目的的。那你又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现在,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呢?
(师板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生:为国家富强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读书、为人民幸福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中国的复兴不可阻挡。
(播放视频《中国的复兴不可阻挡》)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等8个生字,指导书写“嚷”。通过查字典、补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耀武扬威、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中华不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中华不振”。
教学难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理解“诸生、周生”
师:同学们,大家好!该怎样称呼我呢?
生:张老师。
师:真有礼貌,不直呼我的姓名。在我的姓后加上老师两个字。知道以前称怎么称呼老师吗?
生:先生。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李琳。
师:古代的时候,把正在学习的人称为“生”。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我该叫你李生!我又该怎么称呼你呢?
生:老师,您可以称呼我为王生。
生:老师,您可以称呼我为姜生。
师:如果一个学生姓“周”,我们又该怎么称呼呢?
生:周生。
师:为了表示尊重,那我该怎么称呼大家呢?不知道呀,我称大家为诸生,诸位学生,就是全班同学,各位同学的意思。能够和大家度过这40分钟的学习时光,老师感到非常荣幸。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二、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哪篇课文吗?好,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之”就是“的”,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师:知道是谁说的话吗?
生:周恩来。
师:了解这个人物吗?
生:他是我们国家的开国总理。
生:他一生俭朴,为了祖国的强大操碎了心。
师: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周恩来总理会有更深的了解。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师:真好,带着问题读书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21页。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字的读音。在第八自然段“训斥了一通”,“通”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当“训斥了一番”讲,所以读四声,标在书上。好了,放声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明白了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音。
师:课文读完了吗?文中的生字新词大家都认识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行吗?请看第一组,谁来读?如果你认为他读得对,就请和他一起读。
(屏幕出示:多音字:背着大伯、奔了过去、惩处洋人、训斥了一通。)
(“背着大伯”的“背”,有的读一声,有的读四声。)
师:好像都能说得通,那到底该读一声还是四声呢?怎么办?
生: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来确定它的读音。
师:好,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吧!
生:我觉得应该读四声,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大伯告诉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界地去,周恩来不想让大伯知道,所以这里读四声。
师:是呀!当我们不能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时,把它放到文章中,结合具体的语境就能读准了!
师:注意这个“惩处”,“惩”是二声,“处”当“处置”讲,读读这个词。它和“训斥了一通”在一个自然段,读读这两句话。“一问才知道……训斥了一通。”
3.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屏幕出示: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得意扬扬。)
教师相机指导。
师:读了“衣衫褴褛”这个词,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衣服破旧、到处都是补丁。
生:我想到了这个人一定很贫穷,家境贫寒,连一顿饭都吃不饱,衣服也不能御寒,生活很艰难。
生:我想到了这个人在当时的社会上一定很没有地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想象到了文字背后的画面,想到了人物的家境、地位。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其他词语的意思。
4.联系文章理解词语。
(屏幕出示: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地)
师: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不借助资料,这篇文章就能够帮助你理解。租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看看描写租界地的语句,想象租界地的情景,里面有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生:租界里大多都是外国人。
师:那是他们的独立王国,过着奢侈的生活。
生:中国人受尽了屈辱。
生:在租界中,中国人被欺负却没有人来伸张正义,在租界中国人没有权利,没有保障。
生:从第七自然段,我知道租界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
师: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又是什么呢?是中国人无止境的苦难啊!其实,我们还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在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读读。“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endprint
师: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闯进了我们的国土,掠夺我们的资源,霸占我们的土地,他们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因为东北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当时许多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对这里虎视眈眈,东北就成为了他们在华争夺的焦点。他们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圈出一块地方来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这个地方就叫做——租界地。
5.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词语,还捎带着读了课文的一些句子,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一定理解,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了一位妇女的亲人被害,却无人伸张正义,他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说得不错,你关注到了周恩来看到的一件事。(板书:国人被欺。)还有补充吗?
生:周恩来听了伯父的告诫,看到了中国人被杀害却无人主持公道,内心受到了触动,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说得多好,这位同学又把内容进行了补充,不仅国人被欺,中国的国土也被帝国主义列强抢占。(板书:国土被占。)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谁能借助板书的内容再来试着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
生: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国土被占、国人被欺,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细读品味,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1.默读,批注,体会“中华不振”。
师:通过概括内容,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中华不振。那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拿出笔来,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一会我们来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只能哭泣,却没处说理,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我从“衣衫褴褛”这个词语体会到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非常贫穷的,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从这儿也能看出中华不振。
师:说得真好,带着你对妇女的同情来读一读。
生:我从“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从“得意扬扬”这个词,我体会到了这个洋人一点儿都没有悔过之心,杀了人还这么理直气壮,真是太可恨了。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列强才能这样嚣张。
生:“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一段话让我非常气愤,中国巡警不帮着中国人,反而做洋人的鹰犬。中国有这样多的“走狗”,我看出中华不振。
生:我读了“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人内心也充满了气愤,都想为这位妇女鸣不平,但是却无能为力。
师:是啊,中华不振啊,中国人连自己的胸膛都挺不起来。带着这种无奈,读读这个句子。
生:我从“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中的“只能”,也看出了围观的中国人软弱,不敢去伸张正义。
师:孩子,那不是软弱,是一种无奈啊,原因就是中华不振!
生:那当时的周恩来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师:这是逞一时之快,匹夫之勇,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才会继之以沉思,一连好多天的思考。这正表现出少年周恩来的与众不同,优秀之处。其实,周恩来的做法,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中华不振”挺身而出呀!
生:我从第七段中的“这一带和别处大不相同”,看出了在租界里的洋人过着花天酒地、奢侈的生活,而租界外的中国人却生活在苦难之中。
师:看着租界内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我们想到的却是租界之外的饥餐露宿,饿死街头啊!读着,真让人揪心!这就是中华不振啊!谁来读一读?
生:我找到是第一段,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中国的土地,竟然限制中国人的自由,这也体现出中华不振。
师:是呀,因为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位妇女亲人的死去就是没处说理的见证啊!所以伯父叹了口气,说中华不振啊!
3.串联朗读。
师:同学们,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才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说——
生:“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因为中华不振,租界外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租界内却大不相同——
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因为中华不振,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她原指望——
生: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才——
生:“国土被占、国人受欺!”
师:正因为如此,周恩来才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齐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教学小结,拓展延伸
师:了解到少年周恩来成长的故事,作为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我们又该为何而读书呢?同学们不用急着回答,你可能已经有了思考,也许还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下今天的课堂。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四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伟人少年时代的故事,知道这个伟人是谁吗?(板书:周恩来)
2、交流课前搜集的周恩来的资料。听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呢?
3、今天的课文又讲了周恩来的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说说“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想想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2、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3、出示词语:巡警 吵嚷 撑腰 惩处 肇事 踊跃 欺凌 抱负
帝国主义 疑惑不解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4、交流,相机板书 1—6 耳闻(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7—8 目睹(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
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9—17 立志(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
自己的心迹: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1—6小节
1、自读1-6小节,同桌分角色朗读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
2、读后交流
(1)你从周恩来的话语中读出了什么?(2)你从伯父的话中读出了什么?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4、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后,他“经常”在想什么? 从省略号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5、“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出示“振”在字典中的几种解释:a、摇动;挥动 b、振动 c、奋起;振作 d、姓
6、为什么“中华不振”?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社会背景呢?你知道什么是“租借地”吗?
四、识记生字
1、比较“振”和“震”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5、师:介绍周恩来生平(课件出示)
6、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
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读理解“铿锵有力”
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
(预设师引: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清晰而坚定。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
(师: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齐读。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课件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训斥();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4、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1)、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
(2)、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1)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
(2)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2)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3、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书
四、把握课文内容。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五、总结
师: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六
周恩来读书的时候,校长曾向同学们提出过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啊,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而读书,为全国几万万同胞能安稳生活,为更多的还在能健康成长,能上学学习知识,为了让中国人能昂首挺胸,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而读书。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也许现在有人说:“新中国已经建立,已经不用我们上战场真枪实弹地和侵略者硬拼了,我们要做的只是养家糊口而已。那么我要告诉这些人:“你们错了,中国的危机虽已过去了,但在黑暗之下却又隐藏了无数未知的危机。中国仍然需要人才,来推动国家发展。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而父母把我们送进学校,在我们身上灌注下了太多心血与期盼,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这并没有错。在当代的社会中,不进则退,唯有不断的努力与追求,才能在这世界站立。但是在老师家长的认知中那浮现在纸上决定一切的成绩的思想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根深蒂固。但是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当我们走在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时,我们面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那一张张白纸上的分数并不代表一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书,学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理性,态度,技能,逻辑,和前人的宝贵经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表面。在没有标准答案时,我们应该试着创造另一种可能性,那才是读书的乐趣与真正意义。深圳中学的马小平老师正是明悟了这一点,所以才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老师和学生自由自在的教和学。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潜力。
传统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老师自身的素养和水平以及先进的教育观念,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仅仅只是纸上谈兵,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潜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何谓“雅”?又何谓“俗”?这只不过是他人的看法,如此,人要按照他人的看法来做事,那么他无疑间接失去了自由,这个人会活得好累,即使偶尔他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却不敢做。因为他过于重视他人对他的看法。太重视于在众人眼中的“标准”而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追求与看法。把自己局限于客观的表面。人生的目的很重要,这个目的,是谁给我们预定的呢?没有人,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你的朋友,都有可能参与你的目的的制定,但他们绝不是制定者。
那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是教育错了吗?不,教育当然没错,教育让你学会知识。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做人。那么错的是什么呢?是老师家长对成绩的过分重视,是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思想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然而哪些所谓的高分考生,出了社会,没了那些标准答案,却什么也不会了。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有才能,有本事,能创新地提出问题,理性地思考问题,能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让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一味追求成绩,追求标准答案的人!上学,不仅仅只是学习这书面上的片面知识,而是要开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追求的能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心得个人书评】推荐阅读:
为中华崛起之梦而读书(演讲稿)09-2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中学生09-10
爱国主义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08-07
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作文07-01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09-05
为实现绿色崛起而努力奋斗06-22
学习《中原崛起,教育为基》心得体会07-11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心得体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11-07
2024中华魂读书活动总结07-07
大国重器,机械崛起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