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精选12篇)
1.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一
泰山日出
泰山日出
(两课时)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以及本文的背景资料。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的基础上,可以体味和推敲优美词汇的意义和作用”。“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丰富语言的超强表现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自古以来从不乏有人会赞美它,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徐志摩《泰山日出》虽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让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4、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5、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6、分组讨论:
1.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7、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2.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二
(一) 教学内容
新目标 (八年级上) 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Section B
(二)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hard-working, report card, be good at, can do better, speaking, listening, disappointing, in good health, be well, be fine, be ok的含义和用法。
2) 语法目标
掌握正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间接引语以及比较级的用法, 如I’m hard-working,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In English, I’m better at reading than listening.I can do better in math.What did your math teacher say等。
2.能力目标
1) Report what someone said
2) Write your own report card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Report what someone said
2.Write students’own report cards
3.Reported speech
(四) 语言结构
Change sentences from direct speech into reported speech
(五) 学习策略
1.How to write report cards
2.How to prepare for listening practice
(六) 小组活动
Task1:Play a game
Task2:Make dialogues and dubbing for Jay
Task3:Prepare a play in groups and act it out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3.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三
《游子吟》是四年级上学期“快乐读书屋—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诗中描述的情景是: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母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所传递的情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解起来并不难,而且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可能在以前就读过,完全可以自读自悟或通过合作学习来理解这首诗,至于这首诗中描述的情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或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就可以理解。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的语文教学思想,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师应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理解诗中的意境。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其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入情入境地读,再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感受诗的内涵。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学以至置用。课堂中可结合“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游子吟》的感受,并可以让学生搜集与母爱有关的诗歌进行朗读、背诵,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机会。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意,品悟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合作研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更体谅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平凡的,这种爱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歌颂母亲,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这样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游子吟》。
(二)理解诗意,挥发情感
1.朗读训练
⑴初读课文,扫清生字字音。
⑵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回忆学法
3.自学探究
自己根据选择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在你们合作交流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学懂的地方告诉大家,还应该将自己不明白之处提出来以求大家的帮助。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4.交流反馈
学生根据自学方法的步骤,将学习古诗的体会,全般交流,其中穿插了学生对于孟郊母子的心理揣摩,增强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尝试实践,延续情感
我们从生下来开始,便接受母亲的悉心照料,任何语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你们对母亲的爱吧!
(四)归纳总结,深化感情
4.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课文重点字词,了解剧作家曹禺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戏剧的简要知识。过程与方法
2.熟悉作品内容,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3.了解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4.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中的提示,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6.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味人物语言的人性化特点,了解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难点:
1、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2、了解人物间矛盾冲突,并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一、导入新课:
1、(诙谐调侃的语气)就在刚刚上课之前,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不当老师了,因为太辛苦,那做什么呢?看当今世界,娱乐圈最风光,可咱这形象要做偶像派演员也有点对不起大家,因此我决定作一名导演,我要导演一部戏剧,从而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名扬四海、扬名立万。在这里还请各位同学帮我个忙,我想选择中国当代最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应当选谁的呢?(能给我介绍一下曹禺吗?引出曹禺的简介)
我想选择他最最经典的作品,应当选哪篇呢?(能说说《日出》写的什么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吗?交待相关历史背景)
设计说明:诙谐调侃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又有点出乎学生意料,使之精神一振。同时,很自然的了解了曹禺,了解了《日出》。
二、整体感知:
2、正确认读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当铺 嗫嚅 踌躇 喃喃 抽噎
3、回忆上述字词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前后的语言环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话,用上这五个词语。(学生发言后,教师也来强调:他到当铺当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已经一贫如洗;他嗫嚅着说出了家中的困境,在踌躇间他明白了被辞退的直接原因;面对所谓的出路他喃喃自语;最后他疯狂的又哭又笑得抽噎起来,开始了血泪的控诉和反抗。)
三、人物形象分析:
4、明确“黄省三”这一人物:
(1)、上面的所有的“他”无不集中指向了黄省三
(2)、探讨“黄省三”中“省”的读音。(同时教师将“黄省三”板书在黑板中下方的位置)
设计说明:重点词语的认读——回忆语言环境——引出人物——探讨读音,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知不觉中引向深入。
5、明确“李石清”、“潘月亭”两个人物:(1)、文中还有两个较为主要:李石清、潘月亭
(2)、思考:这两个名字板书在黑板的那个位置呢?并说说理由。(板书在“黄省三”的上面,由上到下分别是“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形象地显示了三者之间的层层压迫、层层剥削的关系。)
设计说明:一个板书位置的小活动使得学生明了三者的关系,并初步了解了人物的性格。
6、分析“李石清”这一人物形象:
(1)、有一个成语“媚上欺下”,你认为用在哪个人物的身上最恰当呢?并说明理由。设计说明: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设计了“‘媚上欺下’用在哪个人物的身上”以及“连线搭配”两环节,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2)、连线搭配: 拉车
不敢 要饭
不能 偷窃
不肯
连线搭配,说明原因,并体会李石清卑劣、凶残的本性。(3)、在文中找出最形象的刻画李石清狰狞面目的句子。(魔鬼般的狞笑)
设计说明:“魔鬼般的狞笑”一句既刻画人物的狰狞面目又引出了下面舞台提示的学习。
四、学习舞台提示:
6、了解舞台提示的相关知识,揣摩理解文中的舞台提示。(1)、什么是舞台提示: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行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2)、举例理解舞台提示: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部分为例,理解舞台提示的内容及作用。
五、多样化训练: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7、诵读。
(1)、在理解舞台提示的基础上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
8、表演。由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扮演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进行表演。
9、采访。教师化身记者采访黄省三的扮演者:“黄省三,你知道为什么被辞退吗?” 设计说明:诵读——表演——采访,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活泼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一次采访,使得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六、分析作品题目《日出》:你认为文章的题目好不好,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日出》中一句经典台词来加深理解,即“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了„”。同时补充三个人物的结局:黄省三,走投无路之下毒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后自杀,被救下而变得疯癫;李石清,也被辞退,成了又一个黄省三;潘月亭,银行倒闭,走向死亡。)
设计说明:分析作品题目即可总结本课所学又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补充经典台词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也为后面本课的结束语作了伏笔。人物结局的补充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得课堂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七、结束语:
10、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优异,我想我们还是各归其位吧,因为大家是热爱学习的,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
最后,化用那句经典台词送给大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黑暗早已留在了后面,这太阳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大家!”
设计说明:第一段结束语照应了开头的导入,表现出了对学生的鼓励,也表现了自己对工作的热爱。
第二段结束语化用台词表现了对新社会的赞美和对大家的美好祝愿。两段文字有力的收束本课。
《日出》课堂实录
师:(诙谐调侃的语气)就在刚刚上课之前,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不当老师了,因为太辛苦,那做什么呢?看当今世界,娱乐圈最风光,可咱这形象要做偶像派演员也有点对不起大家,因此我决定作一名导演,我要导演一部戏剧,从而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名扬四海、扬名立万。在这里还请各位同学帮我个忙,我想选择中国当代最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应当选谁的呢?(能给我介绍一下曹禺吗?引出曹禺的简介)
生:(回答曹禺并简介)
师:我想选择他最最经典的作品,应当选哪篇呢?(能说说《日出》写的什么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吗?交待相关历史背景)
生:(回答《日出》并说明相关背景)
师:其实我也注意到了这部经典的戏剧文学作品,通读内容时遇到了一点字词的障碍,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以下。
当铺 嗫嚅 踌躇 喃喃 抽噎(学生读词)
师:回忆上述字词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前后的语言环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话,用上这五个词语。
(学生发言后,师强调:他到当铺当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已经一贫如洗;他嗫嚅着说出了家中的困境,在踌躇间他明白了被辞退的直接原因;面对所谓的出路他喃喃自语;最后他疯狂的又哭又笑得抽噎起来,开始了血泪的控诉和反抗。)
师:上面的所有的“他”无不集中指向了一个人物,那就是„? 生:黄省三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黄省三”中“省”的读音。
(很多同学探讨得出有“觉醒”“省悟”之意,得出了正确读音xing)(师肯定同学们的说法,同时简单提及“五日三省吾身”)
4(师同时教师将“黄省三”板书在黑板中下方的位置)师:文中还有两个较为主要的人物? 生:李石清、潘月亭
师:应当把这两个名字板书在黑板的那个位置呢?并说说理由。
生讨论后回答:板书在“黄省三”的上面,由上到下分别是“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形象地显示了三者之间的层层压迫、层层剥削的关系。
师:有一个成语“媚上欺下”,你认为用在哪个人物的身上最恰当呢?并说明理由。生:用在李石清身上最恰当,因为李石清对待潘月亭是一味的巴结讨好、言听计从,对待黄省三则是声色俱厉,极尽欺诈之能。
师:请进行连线搭配: 拉车
不敢 要饭
不能 偷窃
不肯
生连线搭配,说明原因,并体会李石清卑劣、凶残的本性。师:在文中找出最形象的刻画李石清狰狞面目的句子。生找到“魔鬼般的狞笑”句子。
师:补充相关知识:什么是舞台提示: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行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师:请大家举例理解舞台提示。
生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部分为例,理解舞台提示的内容及作用。师:下面我们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和感悟。
(1)、在理解舞台提示的基础上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
师:由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扮演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进行表演。
师:(教师化身记者采访黄省三的扮演者:)“黄省三,你知道为什么被辞退吗?” 师:你认为文章的题目好不好,说明理由。
(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日出》中一句经典台词来加深理解,即“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了„”。同时补充三个人物的结局:黄省三,走投无路之下 5 毒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后自杀,被救下而变得疯癫;李石清,也被辞退,成了又一个黄省三;潘月亭,银行倒闭,走向死亡。)
师:(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优异,我想我们还是各归其位吧,因为大家是热爱学习的,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
5.八年级上语文教案 篇五
本文选自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有改动。本文记者多次协调,随直升机飞降到辽宁舰上。在战场,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这一位置采访,并充分利用这个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见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通讯的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难点:
增强自豪,激发爱国热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对的,在20,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2】检查预习略
3】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
明确: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围绕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明确: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3.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明确: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四边互动深入探究
1.精读课文第3、4段,简要分析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1】内容上: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风险的难题;
【2】结构上: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
【1】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2】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4】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5】小结
1.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航天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课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6】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
7】课堂练习
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着舰指挥员及众工作人员
时间:年11月23日
地点:渤海某海域
原因: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经过:在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8】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9】板书设计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导语:交待着舰的自然环境
二、主体:
1.准备着舰的场景
2.着舰的意义和难度
3.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
4.成功着舰
6.《台阶》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篇六
《台阶》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2、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突破:
通过复述课文和内容框架问题的解决,帮助熟悉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前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营造新课氛围。然后由一组台阶图片,引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利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完成生字词教学。
四、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框架性的.问题学习,进行课文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五、问题探究,研读课文。
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把握文章意蕴。
六、把握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1、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粗略感知父亲形象。
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要求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概括父亲的特点。
3、在此基础上归结父亲形象。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七、欣赏歌颂父亲的歌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配合投影图片展示。
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写写你的父亲,或者写写你知道的父亲,并试着感受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九、板书设计。(略见投影)
7.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七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兴趣情境导引
师:同学们,新的学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必将使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新的长进。本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同学们读过哪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生1:我在假期中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我认为战争能造就人,大家看,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成就了多少英雄人物啊,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嘛!师:照你这么说,你是赞成战争的了?
生1:基本上是这样。我是一个男孩,长大后我希望从军,我愿意驰骋疆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看过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我认为,战争,离我们越远越好。
生3:我觉得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失之偏颇。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我们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而对于正义的战争,我们必须支持,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和剥削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丘吉尔在《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话语:“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全体鼓掌)(投影微型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师:大家已经默读完毕,现在,谁先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哄堂大笑)
师:你说的有些道理,只是过于宽泛,不确切。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生1:我想,是一个男人和他堕落了的女朋友的故事。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这个男人可以看成是一个战士。师:很好。请你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4:小说开头告诉我们:“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这样,我们有理由认定这是一个战士。
师:很好。战士在疆场和敌人英勇的作战,而他的女朋友却在家乡堕落了。大家想想,是什么让她堕落的呢?
生5:我想,一定是她自身的原因吧。师:你有根据吗? 生5:(不好意思)没有根据。(同学们又笑)师:大家能不能从小说的题目发现些什么?
生6:老师,我知道了,是德军让她堕落的。因为小说写的是“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生7:老师,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呢?
师:对!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因为小说告诉我们说是德军。
师:非常聪明。这样,我们就大体把握了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就应该这样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生:老师,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方法吗?
师:没有绝对的方法。但阅读叙事性作品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生: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相关知识链接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
1、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范例1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1、这是一篇新闻稿。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解答: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范例2如何整体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解答:
这则新闻,重点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并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解题方法链接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范例3如何把握《芦花荡》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
老头子是广大群众中普通的一员,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抗日爱国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八
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 王秀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难点】
1.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前预习】
1.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 青未了 决眦 搔 不胜簪 逾墙走 邺城戍 老妪 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3.师小结:《望岳》一诗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4.学生激情背诵《望岳》。
(二)学习《春望》 合作探究:
1.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2.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读,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补充背景资料: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明确: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联系全诗,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明确:“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可选关键词: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感伤,饱经风霜。4.学生深情背诵《春望》。
(三)学习《石壕吏》
1.配乐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补充背景资料: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明确:(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写老妇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3.老妇的“致词”是自己娓娓道来的吗?说说你的发现。师生演读。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明确: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4.这三首诗歌写作的时代,横跨二十多年,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光。读到这首诗,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师引导学生小结杜甫诗前后期风格变化及其原因。
明确:忧国忧民,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扩读拓展
对比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杜甫诗名句,追寻圣人的足迹,感受诗人的情怀。
青年的杜甫,家境优越,豪情勃发,留下了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诗才横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史之乱爆发,他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思家、悲己,诗人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年的宦海沉浮,使杜甫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的诗逐渐地褪去了浪漫主义色彩,渐渐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中年之后的杜甫,四处漂泊,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他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他的寄居之所摇摇欲坠之时,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就是圣人杜甫!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日月同辉!在杜甫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登上高台远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登上岳阳楼感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羁旅苦、身世悲、家国忧一起袭来,他的笔下却仍是这样壮阔的景象!这又是何等广阔的胸怀!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好朋友李龟年,故人相见,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他的诗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国运,被后世称为“诗史”,勾画出他一步步攀升“诗圣”的心路历程,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敬之、仰之。
最后,让我们以郭沫若题在杜甫草堂上的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朝圣之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拓展延伸】
9.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九
一、导入新课
金秋十月,盛世华诞。天安门前,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场面,仍在我们的脑际反复展现。而在天安门的后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的文章一起去游览那宏伟壮丽的宫殿。
二、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首先巩固一下生字词
生读一遍生领读其它跟读两遍
额枋fāng藻井(zǎo)击磬(qìng)鎏liu金鳌头áo迥然不同jiǒng蟠龙(pán)琉liu璃li
2、其次检查一下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现在你对故宫知道多少呢?请用一句话说一说
三、预习的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览吧。
1、我们先选出7位声音响亮动听的解说员。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同时在听时。请六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游览的平面图。每三人一组共同完成。
3、其他同学在下面边听边完成两个问题:1、按文章的说明顺序用铅笔填写115页的图。2、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并找出介绍最详细的地方?
师生评价黑板上的图
生生组内交换课本,相互补充完善。每组推荐一名画的最好的,站起来表扬。
思考:依据我们刚才画的图,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4、并请一同学到讲台上由南向北的顺序简单介绍故宫。
5、在游览过程中,那个地方介绍的最详细?包括那几个段?
太和殿5---8段,作者在其他地方只是简单介绍,甚至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写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再次到太和殿细致的看看。
四、精读课文5---8段。请3生读567段齐声读第8段
探究讨论:师小黑板出示问题:每排一段
分排探究
1、5-8段分别从那一方面介绍太和殿?
2、从5-8段画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太和殿的什么特征?
整体探究
3、所有这些特征说明太和殿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4、5-8段是用什么顺序介绍太和殿?
分析:
4、5段写外观,突出了太和殿的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特征
如:“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宫殿……同台基相互映衬”、“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等。
6段写内部装饰,突出了内饰精美、庄严富丽特征。
如:主要写龙的姿态: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
7段写位置突出布局统一的特征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在文中还有那句话也说了太和殿位置?
8段写殿的功能,突出了威严和神秘特征。
写了大典时的情景。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讨论交流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且详细描写呢?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也是最大最宏伟壮丽的殿堂;最精美的殿堂,因此最具有代表性,突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体现了故宫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目的。
师总结:因此我们在写说明文参观建筑物时就要抓住重点进行详写,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
五、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
1、说明顺序
2、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10.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
1.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闻一多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爱憎。
难点: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闻一多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的讲演片段(影视资料)》,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46年,来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进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先生,感受闻一多先生这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的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19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入中国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6年7月17日、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者终必覆灭。”
3.了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为了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可参考【微教案】《李公朴》
4.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诬蔑(wūmiè)(tú)恐怖(kǒng)挑拨离间(jiàn)
卑鄙(bǐ)卑污(wū)赋予(yǔ)
(2)解释下列词语。
诬蔑:捏造事实冤枉人。
卑劣:卑鄙恶劣。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卑鄙无耻: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挑拨离间: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影视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感受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学生大声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参考
①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②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段):分析国民党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三、局部探究
学生大声朗读1、2段,思考:
1.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痛斥的?
师生交流,回答
参考
(1)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2)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3)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可参考【微教案】《开头结尾》
2.学生朗读第3段,思考:
这一段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态度?
师生交流
参考
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并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总结:讲演开始,闻一多先生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爱憎分明,体现了讲演者鲜明的态度。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揭露的本质,进而指出末日来临的?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思考交流
参考:(1)首先表达对反对派的强烈愤慨,接着剖析出敌人内心的虚弱:自己在恐怖、慌、害怕,然后指出他们的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2)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4.学生齐读第三部分,思考:
(1)对进步青年,闻一多先生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2)在讲演的最后,表达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师生交流
参考
(1)发扬云南光荣历史,继续进行民主和平运动。
(2)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的精神。
5.学生大声朗读全文,体会讲演词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
1.结合本节所学课文具体内容,总结讲演词的特点。
个人总结,小组交流。
明确:讲演词的特点: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烈士追悼会的现场,面对的既有大批的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又有国民党的特务。闻先生对前者发出号召,对后者则严厉痛斥,充分考虑了听众对象。第二,观点集中、鲜明。对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鼓励号召;对敌人,则是严厉痛斥。第三,讲演首先痛斥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接着分析其虚弱本质,最后发出号召,思路清晰。第四,多种称呼,多种句式,多种修辞,语言铿锵,语气强烈,爱憎分明。
2.在横行霸道的黑暗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无所畏惧,勇于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缅怀革命先烈?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基础训练”
(2)模仿作者练习讲演,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可参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赞扬李公朴斗争精神,痛斥敌人罪行
讲演内容分析敌人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
号召昆明人民坚持斗争,表达自己献身决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模仿讲演练习,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特点。
一篇讲演词,能够征服听众,除了有清晰的思路与鲜明的观点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篇讲演词的语言特色。
二、局部探究
同学们,一篇富有战斗力的讲演词,能够征服现场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刚才所听的朗读,大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1.分析下列三组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1)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2)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3)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学生反复朗读,师生交流
参考
(1)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肯定的观点,强烈的讽刺,鲜明的爱憎。
(2)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观点上的认同。
(3)感叹句。表达强烈感情,揭露敌人的卑鄙与虚弱。
2.用讲演者的口吻反复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称变换的作用。
(1)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3)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师生交流,讨论。
参考
(1)充分表现出讲演中和群众的亲密情感和一起战斗的态度。
(2)对敌人厉声质问,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3)表达出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可参考【微教案】《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找出来并批注,体会其作用。
寻找,思考,交流
参考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无耻啊!无耻啊!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分别运用了对比、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更好地表达出讲演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强烈的感情,增强了讲演的感染力。
可参考【微课堂】《闻一多先生的讲演艺术》
4.质疑问难:你还有哪方面的疑问,提出来一起探讨。
问题预设
(1)“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的末日!”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这里的“光明”“黑暗”分别指什么?
(2)“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考:
(1)“光明”指民主和平运动的胜利。“黑暗”指国民党的统治。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跨出了这大门,就没想着再回来,“前脚跨出大门”是指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是指退回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拓展
播放【影视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先生的人格力量,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语言特点。
师生交流。
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反问句,不断变换人称,运用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国民党的强烈的憎恨,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的热情赞颂,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气概。
学习了这篇讲演稿,我们不仅了解了讲演词的特点,品味了富有表现力的讲演语言,还感受到革命先烈闻一多先生字里行间充溢的那浓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同学们生活在新的时代,用怎样的实际行动爱国呢?结合本文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将怎么做。
五、作业设计
1.请你针对校内不文明的现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讲演词。
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死水》,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可参考【写作训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使用
讲演语言特色对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不断变换人称
11.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计划】
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指导研学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欲颓(tuí)
沉鳞(lín)
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 全文可分三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交流点拨】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一:情景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二:指导研学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 4.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5.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
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赏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附: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12.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十二
学习目标: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完整地记叙一件事 教学难点:叙事清楚 学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步骤: 2 组织学生自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作指导 范文引路(见课件),再口头讲述一个“我的故事”(先小组讲述,后全班交流,讨论得失)。以“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4 学生写作。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见课件),组织学生互改。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家人听。
当一次主持人
教学目标:
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明确:(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 营造氛围,重情感 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三、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积极性很高,大多能踊跃参与。而且,有些学生写的开场白和串词真的很好。遗憾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学生不会,鉴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前面的节奏稍慢了些,还要调整。
第二单元写作 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训练目的]
1、记事写人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明确详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训练题目]
1、以“在双休日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详有略。
2、以“我喜欢夏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详略得当。
3、课外练笔:随时将自己对生活、对学习、对周围的人或事的感受写下来,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独立成篇。
[训练指导] 第1题规定了取材的范围,记叙发生在双休日的事。写作的对象是自己,还是他人,所写的内容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题目中未作限定,其实均可。当然,多数学生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自己在双休日里的生活。不管记叙何人、何事,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一经确定,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记叙。写作本题,切忌平庸。不要流水账般记叙双休日的生活内容。如何写出新意,要好好构思。第2题,要求学生写夏季,写出对夏季的喜爱之情。夏季里可写的人、事、景、物很多,题中的一段文学描述,对学生如何取材,写些什么内容已作了启示。如何写好本题,要注意三点:①“喜欢”是贯串全文的中心,无论写夏季的何种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表现对夏季的喜爱之情;②是从一个角度来写,还是从几个角度来写,都可以;③写景、写物、写生活情景等等,一定要写出夏季的季节特征。
第3题,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敢于表达真切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第四单元写作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训练目的]
1、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内容要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楚。
[训练题目]
1、参观一个小区、商场、养殖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自己拟题,写一篇文章。
2、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由命题,写一篇游记。
3、课外练笔:写景物观察笔记,注意观察各类景物的特征,并用文字把这些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
[训练指导]
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了解参观单位的历史、规模、特点,了解游览景区的风光景物、建筑特点、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注意自己有什么感受。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还要注意顺序。第1题
写小区,要写出它的建筑风格、物业管理,特别要写出这一小区与其他小区不同的地方。写商场,要写出它商品的丰富,景象的繁荣,特别要写出它在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特色,对顾客有特别吸引力之处。写养殖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样如此。要有对参观地区全貌的介绍,更要有对参观地区风光特色的描绘,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深刻的印象。第2题
如果你外出旅游过,那就从你游览的风景名胜中,挑选出印象最鲜明乃至使你流连忘返的,写成一篇游记。要着眼于那里的风景特色,有山写山,有水写水,有树木写树木,有胜迹写胜迹。要把那里景物特有的美写具体,写生动,令人喜爱与向往。
如果你没有外出旅游过,那就写你故乡的景物。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家乡的景物定有那与别处不同的特有的美。再去观察一次,要努力看出与以往看的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家乡的同一个熟悉的景物,只要努力观察,都会有新的认识,只要细心描绘,都会写出它的特有的美丽之处。第3题
这一练习,既是观察能力的训练,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因而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指导学生共同观察同一个景物,再各自凭借语言对景物的特征作思考与描述,看谁表达最恰当,最贴切。
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训练目的]
1、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交际能力和鉴赏水平。
2、了解作为一个导游,在引导游客游览欣赏景观,形象描述景物时要注意的地方。
[训练题目]
1、有一批游客要参观考察当地的园林建筑或风景区,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园林建筑或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要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其他同学以游客的身份口头或书面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选择家乡的一处新景点,每人设计一段解说词,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们作介绍。
[训练指导]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家乡的一处园林建筑。要介绍园林建筑,首先介绍者要全面了解该处园林建筑的历史、特征及有关的人文知识,导游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带领“游客”游览的路线,确定介绍的顺序及重点。实践时要注意自己“导游”的互动,即达到题目要求的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介绍时可以运用课文所提到的方法,或形象描述,或穿插人文知识,或启发游客想象,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要针对园林建筑的特征,采用不同的介绍方法,介绍有详有略,切忌一个模式,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游览结束后可以请同学评点自己的导游工作,完成题目要求的以游客身份向有关单位提建议。第2题
要完成本题,先要确定解说对象,再紧扣解说对象的特征设计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口语化,要着力于形象的描述,解说时要将自己的浓情融汇其中,借景抒情,以情动人。新景点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对家乡的巨变每个中学生都是由衷地感到欣喜的。因此,解说词里一定要渗透你的热爱之情。具体实践时,可以一人解说大家评点,也可以大家先解说,众人再评点。
如何快速写好自由作文
根据自由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特点和要求,要快速写好自由作文,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快速审题立意
自由作文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审题难度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审题这个环节还是马虎不得。根据自由作文的特点,快速审题应注意如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材料。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作文题:
一个海员/他最欢喜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和“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以此为自由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写好这篇自由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出发与到达”与人生中的无数个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的。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
2.借助提示语,读准材料。自由作文,命题者在提供的材料之后,往往设计一段提示语。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材料,或是启发思考,扩展思维。借助提示语,对迅速准确把握材料及自由的内涵十分重要。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在材料之后有一个提示语: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自由写一篇文章。
这个提示语,一方面对图形材料作了很好的解说,并揭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二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标准、方法多种多样。另一方面,这段提示语提醒学生在把握“答案不止一个”的思想的同时,要放宽眼界,开拓思路,尽快从具体的图形符号的分析理解中走出来。
3.读清题干,准确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题干”是命题者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揭示写什么,即要求习作者以什么为话题写文章。审清题干,就能把复杂模糊的问题变得简单清晰。题干是对习作者的一个核心指令,习作者要严格按照指令作文,不能另起炉灶。对自由的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迅速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例如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首先就要明确“记忆”是指保存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不是思维、性格:“移植”在这里是指“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转移到另一机体上的一种医疗手术”,不是克隆、复制。又如“诚信”是指“诚实”和“守信”,但部分考生由于不认真审题,把“诚信”单纯写成承诺、忠义、忠诚、信任,或误解为“诚恳”和“自信”,严重偏离了题意。
4.要把材料和话题综合起来审视。材料和话题,两者是联系的、统一的。审题时不能把两者孤立开来,不能顾此失彼。话题是由材料引出来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范围也有限制作用。既符合材料,又符合话题的文章内容,才没有超出题意要求的范围。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坚持是什么?坚持是人生的希望,在滴水如冰的严冬,坚持春天的渴望;在漆黑如墨的风雨之夜,坚持心中的太阳;在人生的航程里,坚持是固守心中惟一目标而不改初衷。坚持,为人生创造了生命中的奇迹。
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初看这道作文题,似乎很容易读懂,认为“坚持就是不放弃”,但如果这样写,就不够切题。因为命题者在材料里对“坚持”这个自由的内容范围作了提示和限制。认真审读材料,就不难发现材料包含了三个要点:(1)希望不灭,就是坚持;(2)目标不变,就是坚持;(3)坚持能使生命辉煌。有的习作者在审题时,只注重看话题,忽略了材料,对材料缺乏冷静的思考分析,看不出材料的指向和限制的内容范围,一看到“坚持”,就先入为主,立即想怎样写自己的事情,如写自己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连续做了几个小时也不放弃等等。这就偏离了题意,也导致联想和选材不当。
总之,对自由作文要有快速而准确的把握,就要抓住自由作文的特点,对自由作文的材料、提示语、题干(含自由)、注意事项等各个部分作认认真真的审读。审题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还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快速自选文体
“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是自由作文的特点之一。由于在写作的内容方面突出了范围的宽泛,因此在写作形式方面也给予相应的关照。这样,习作者在表达方式上就有了更大的自由,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但文体上的自由开放,让有些习作者“浮想联翩”,无法收拢,结果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有的则苦于“不限”二字,犹豫不决;有的忘记了文体的规范,写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非驴非马式的“杂交文”。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选择文体的训练,应适当开展一题多作的专项训练。比如,对于同一道作文题,让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或故事等不同文体,最好写成篇,也可只写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比较,明确选何种文体最适合自己,明确这个话题怎样写最好。如果经过三五次这样的训练,学生选择文体的能力就会有显著的提高。平时写作时,面对“文体不限”,应如何快速选择文体呢?应注意如下几点:
1.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有些题目对选择哪种体裁更合适是有侧重的。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最好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要写成议论文就比较困难。
2.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比如长于论辩的选议论文;长于记叙、描写和抒情的选记叙文或散文;长于联想和想像的选寓言或故事。
3.要考虑自己用哪种文体写所拥有的材料最充足。如果缺乏材料的话,即使自己擅长的文体,也只能放弃。
4.要善于发挥自己在考场上的灵感,即自己在接触题目的那一瞬间所引发的兴奋点,所产生的联想,但要注意不能偏离题旨。
5.考虑用哪一种文体写,最能写出深度和新意。
总之,选择什么文体,要全面考虑,三思而行,并且在选定一种文体后,必须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
三、快速自拟题目
由于自由作文内容范围宽泛,因此,不限定作文题目,习作者可依据自由材料和自己选材的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但不少习作者简单照搬话题作题目,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严格地说,这是不符合“自拟题目”的要求的。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给自由作文拟一个好题目呢? 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及话题,并要善于“化大为小”。有的习作者迟迟拟不出题目或拟题不当,往往在于对材料及自由的内涵未能全面准确地领悟。因此,认真审题,吃透材料及自由是快速拟题的先决条件。习作者必须在审清材料、明确中心、选好角度的基础上拟题。与此同时,要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原自由宽泛的大范围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把大题目变为小题目。如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作文,题干指出:“为了人类在新世纪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世纪青年》杂志特开辟‘世纪感悟’、‘世纪交流’、‘世纪留言’等专栏,向广大跨世纪的青年人征稿。请你为其中的某个专栏撰稿,把面向新世纪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愿望及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有的学生就以《世纪感悟》《世纪交流》《世纪留言》为题,大而空,只能泛泛而谈。而有的学生却能围绕“为了人类在新世纪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个总自由深入思考,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把大自由化而小之,拟出了精彩的题目。如《新世纪让战争悄悄走开》《还新世纪一片蓝天》《惩治腐败》《呼唤公平竞争》等等。
又如“父辈”这个话题,是个很大的题目,在拟题时也要善于“大题小作”,要迅速在众多的角度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去拟题。拟题时可在“父辈”两字前后加上一些词语,组成一个短语或句子。如《父辈——艰辛的一代》《奋斗不已的父辈》《父辈就是传统》《我们怎样对待父辈的经验和教训》《假如我是父辈》等等。善于把大题变小,把思维引到比较具体的实在的自由上来,就能快速拟出合适的题目,并使作文容易做到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其次,要掌握一些拟题的技巧。
1.借用名言佳句。文质兼美的名言佳句,是“语言的珍珠”,向来为人们所喜爱。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它形象生动,给人美的享受。例如1999年高考有一考生这样拟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作者巧妙地借用古诗入题,形象地点明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题旨,这样的题目真是令人振聋发聩。有的好题目是对名言佳句进行适当的改造,如2001年有一考生这样拟题:《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2.巧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2001年高考一些佳作的题目:《诚信是桨》《岂可弃我》《如果我走了,你还会爱我吗?》《一生弄懂的两个字》。这些题目清新隽永,令人回味。
3.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和一些常见的题型拟题。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议论文的题目,讲究鲜明深刻;而记叙文的题目,则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蕴。因此,我们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的特点。与此同时,要熟悉和掌握一些常见文体的常用拟题方法。如2001年高考作文,有的学生就善于依据议论文常见的论点型、论题型等模式去快速自拟题目。如《诚信不可抛》《珍惜诚信》《呐喊,不能容忍道德的沦丧》《关于诚信的思考》等等。给记叙文拟题,一般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方面去考虑。
此外,要提高快速拟题的能力,平时要多浏览报纸杂志上文章的标题,并挑选一些精彩的题目记录下来,认真品读、借鉴,久而久之,上了考场,作文自拟题目就能从容应对了。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语文实践活动
师生自行设计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一、活动目的
1、了解学习一些当代高科技知识。
2、大胆展望高科技的发展。
3、增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意识。
4、体验自主学习、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
1、一部分同学有小发明或者有某种技术设想、创意的,将相关的成果或创意用恰当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介绍。有些同学也可以去各种科技书刊中查阅,尽可能找到多的材料,然后根据不同的成果的特点,依据一定的要求,写成讲话稿。
2、因为牵涉到“新闻发布”,所以,必须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使上述讲话稿合乎一般“新闻发布”的要求。这一点需要在老师的知道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3、有些需要图片作辅助说明的,有些成果与要作立体展示的,则尽早制作好课件,届时幻灯投影。
(二)组织准备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既然“模拟”,就必须力求全真。班级同学需要在会议筹备小组和老师的指导下,作一些分工。比如谁为会议主持人,哪些人作为记者,哪些人作为企业界人士,哪些人作为精通科技的专家学者等等。
(三)会场布置
一般情况下,利用班级的黑板,书写会标和一些标语,借助多媒体造势,以营造氛围。
三、活动方案
(一)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2人到发布会展示。一旦人选确定,全班学生则要全力以赴帮助这两位同学,搜集材料,制作图片,准备“发布”的新闻稿。
(二)发布新闻
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按序由各发明人上台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或产品,或创意。其间,与会的“记者”、“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可以就你的产品及其介绍当场提问,也可以对成果的转化开发进行洽谈。
(三)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做出评价。
四、成果展示
1、利用校内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班级内或者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周,可以宣传,可以展览。
2、在校内有关媒体上报道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盛况。
3、每位同学围绕本次发布会写日记2—3篇。
汉字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功能,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培养思辨探究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重点
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活动,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对祖国语言汉字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
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四个活动小组:汉字考古组、汉字规范组、汉字拾趣组、汉字表演组,分别查找、筛选四个主题资料。
2、各小组选出组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为期两周的本小组活动方案。
3、向学生介绍几本关于汉字的书籍或提供有关的网址。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入:
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是汉字。由奇妙的点、横、竖、撇、捺构筑的汉字,绝非仅仅只是一些代表声音和意义的符号,它们是充满智慧、充满感情的精灵!无怪乎人们将汉字的创造赋予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色彩,无怪乎汉字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多姿多彩“汉字”的世界吧。
(二)汉字报告会(汉字考古组交流的内容)
1、教师过渡:汉字就像陈年的美酒,散发着馥郁的芬芳,下面请考古组同学给我们做报告,报告的题目《博大精深的汉字》。
2、报告内容摘要: ①汉字的起源: ②汉字字体的演变: ③汉字的书写:
课件展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大家名家字帖欣赏
小结:只有汉字这种文字,才能使书写上升问一种艺术,也只有在汉字文化熏陶下才有那么多光耀千古的书法家。
3、展示汉字科普小报
4、教师引入答辩问题:
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
今天,世界进入计算机时代,有人坦言:汉字落后了,它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瓶颈。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学生自由辩论。
(三)汉字调查(汉字规范组交流的内容)
1、成果展示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关文件目录》(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汉字应用管理司网站)调查结论一:新中国高度重视汉字规范工作,不仅成立负责研究和推行文字改革的专门机构,并先后出台两部有关法律。迄今为止,国务院还颁布89条有关汉字行政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汉字的规范工作成绩显著。
2、成果展示二:八年级学生常用错别字辑录(资料来源:可以以八年级学生的作文本为样本,进行穷尽性的调查,将其中的错别字“挖”出来,整理成文。)
调查结论二:错别字比比皆是,甚至“触目惊心”,多数学生对使用错别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认为写错字是“无伤大雅”的小事。
教师引入讨论问题:从大家的调查上看,汉字的规范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如何纯洁祖国的文字,让错别字销声匿迹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成果展示三:关于社会新词应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资料来源:为了解同龄人对社会新词新语、字母词、网络语言看法及这些全新词语对传统规范语言的影响,在本校开展一次《社会语言应用热点问题调查问卷》活动,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0份。)调查结论三:
社会流行的新词普遍受到青睐,有54.3%和48%同学认为现代汉语出现“酷”“秀”“WTO”“菜鸟”等词语很传神,丰富现代汉语词汇,能够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它们也超过60%。多数同学认为不必对网络垃圾用语忧心忡忡,只要不碍文明应报以宽容态度,让其主动接受时间的检验,实现语言的自我淘汰、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功能。对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及规范的字典、词典收录新词的态度,多数同学认为: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不能漠视不管,又不能照单全收。”
(四)汉字知识竞赛(汉字拾趣组交流的内容)
将汉字拾趣组学生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梳理,并制作一个演示文稿,进行竞赛,主持人及评委由汉字拾趣组成员担任,竞赛形式及试题类型如下:
1、必答题
①看图猜字:提供“鸟、弓、火、水”等八幅古文字图要求学生竞猜。②猴年说年:
猴子聪明机智,好动调皮,有时,又是幼稚可爱,它们的踪影在汉语里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你能说出下列歇后语吗?
如:猴儿投胎(手脚一刻不闲)猴儿耍大刀(胡砍)
2、抢答题
①根据下列谜面,猜出文字。
如:小牛落地(生)自我批评(记)
②汉语里,有时一样的意思,既可用成语表达,也可用谚语表达,你能为下列谚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吗?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丘之貉)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③试一试为下列成语新解。
如:螳臂挡车(最勇敢的行为)狗拿耗子(最好的副业门径)以上括号内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3、风险题 从汉字的构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如课文中《汉字问答》,作者列举用“女”做偏旁的字和“刑”字来说明。你能模仿课本的例子,说说下列汉字中蕴藏着文化信息
“财、贷、负、责、贵、贱、赢”与“贝”(10分)“善、美、群”与“羊”(30分)“祀、祠、祝”与“ネ”(20分)
(五)、相声表演:〈〈汉字研究〉〉(汉字表演组交流的内容)
(六)教师小结:
汉字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美感,无穷无尽的遐想和乐趣,那点横撇捺织就的精美绝伦的符号,闪烁着神圣之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灭的星辰。汉字文化浩如大海,在一两堂课中不可能尽览其妙,希望能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能深深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将汉字的研究性学习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七)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设计07-18
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07-24
秋学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10《信客》教案09-11
八年级上语文生字词06-20
三年级上语文园地八07-17
八年级上语文作文教学10-10
语文教案-五年级作文第八单元"描写场景写梗概"教学设计10-11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