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

2024-10-19

《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15篇)

1.《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聋儿个别语言康复训练------

《认识水果》教学设计

单位:涿州市特教中心 教师:赵英娜

《认识水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主要是针对一名人工耳蜗植入聋儿进行地个别语言康复训练。《认识水果》这一主题课选自我校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校本教材。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贯彻“以聋幼儿为本,以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语言康复、言语矫治为支撑的全面康复理念。采取”听说并举,将听觉训练、语言训练和认知训练相互整合;强化训练与应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语言的强化训练,促进语言清晰度的提高。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聋儿在模拟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认识五种常见水果,掌握词语的发音及辨听,初步了解水果的一些特点。

二、聋儿分析

该名聋儿年龄4岁,性别女,于2012年7月单侧植入人工耳蜗,8月开机;时至今日近九个月的时间。但由于聋儿先天双侧内耳畸形、内耳道狭窄、双侧未见蜗孔等原因,造成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不太理想,仅植入了一部分,高频部分未能完全植入。人工耳蜗术后恢复还不错,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清晰度不太好。到我校接受训练仅两个月的时间。她的性格活泼好动,课堂注意力很差,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针对聋儿的情况和特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辅助教学,设计了本堂聋儿个别语言康复训练课。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准确、清晰地说出五种水果名称,并能进行辨听。

2、巩固已学声母“b、p、m、l”的发音。

3、进行知识拓展,掌握“XX大,XX小”的句式。

4、激发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聋儿的绘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五种水果名称的发音及辨听。教学难点:正音,提高聋儿语言清晰度。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种水果(实物)、水果简笔画5张、油画棒

六、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训练:

(一)进行日常简单交流

通过课前的语言交流,一方面使聋儿进入了课前准备状态,一方面锻炼了聋儿的口语交际能力。

1、老师和聋儿之间互相问好。

老师说:“王嘉慧好!”

聋儿说:“老师好!”

2、简单对话

师问:“你叫什么名字?”

聋儿回答:“我叫王嘉慧。” 师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聋儿回答:“女孩。” 师问:“你吃饭了吗?吃的什么?

聋儿一一回答。

(二)辨听训练

1、辨听林氏六音:a u

m

i

sh

s(通过此项辨听,既检查了聋儿的电子耳蜗是否正常,又锻炼了

聋儿的辨听能力。)

2、辨听鼓声和三角铃的声音。(听到鼓声前进,听到三角铃声后退)

(三)嗓音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让聋儿自主进行嗓音练习。形象生动地画面,激发聋儿的兴趣,并配合相应的动作演示,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马蹄声:da---da---da---火车声:wu---wu---wu---开枪声:ba---ba---ba---汽车喇叭声:di---di---di---以上三个环节都是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课的课堂常规训练,主课前必须做的。

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嘉惠到美丽的果园去游玩,好不好?”幻灯片出示课题《认识水果》

(二)趣味学习,认知水果

本环节我设计了交互式幻灯片,可以让聋儿自主选择几种水果的认知顺序。

师:“现在嘉惠想去哪片果园看看呢?”

1、认知葡萄

(1)出示课件,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聋儿的注意力。葡萄架上结满了一串串大葡萄,你想不想吃呢?

(2)创设情境,老师到葡萄园给嘉惠摘回了一串葡萄„„(3)品尝葡萄,说一说葡萄的味道。

(4)发音练习。通过让聋儿反复地说、听,教师帮助正音,提高清晰度。(借助纸条让聋儿感知气流,发好“p”音。)

2、认知其它四种水果(认知顺序由聋儿自主选择,调动了她的积极性。)

过渡语言:接下来,嘉惠想去哪片果园看看呢?(1)认知草莓

先让聋儿观察草莓的生长环境,使她对草莓有初步了解;再出示草莓实物,调动聋儿的积极性。然后让聋儿进行词语发音和辨听练习,并进行强化训练,聋儿反复发音,辨听,教师帮助正音。最后让聋儿品尝草莓。(让聋儿的手放在鼻翼感知振动,发好“ m ”音。)(2)认知梨

通过多媒体课件,简单了解梨是怎样成熟的,梨花开了-----花谢了------树上结出小果子----梨慢慢成熟了------采摘

利用实物引导聋儿观察梨的外形、颜色。反复进行词语发音练习。(舌头顶住上齿背,再放松,巩固“l”发音)(3)认知菠萝

多媒体展示菠萝的生长环境,并对幻灯片出现的画面进行随机教学。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菠萝,用眼观察,了解菠萝的特点。进行词语的发

音练习和辨听练习。(发“b ”音时双唇闭合,爆发成声)(4)认知苹果

先观察苹果树的特点,再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说一说在苹果园发生了什么故事?加强聋儿的语言交流。

师:“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聋儿思考回答

进行词语的发音练习和辨听练习。(借助纸条让聋儿感知气流,发好“p”音。)

(三)辨听练习

老师用白纸遮住口型,聋儿听音拿水果,训练聋儿的辨听能力。

(四)拓展练习

在聋儿掌握大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所学五种水果的大小比较。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比较,学习掌握“ XX大,XX小”的句式。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让聋儿欣赏更多水果的图片,丰富聋儿的知识面,激发聋儿探究新知的兴趣。

(六)涂一涂

让聋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水果进行涂色,加深聋儿对水果的认知,并锻炼了她的动手能力,提高绘画水平。

(七)小结

师:“今天嘉惠和老师一起认识了哪些水果?引导聋儿一一说出。教学反思:本堂课题是以认识水果为主题的个别语言康复训练课。针对该聋儿特点,我采用了听说结合,学练结合的形式,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认知,发挥了聋儿学习语言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激发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下一步应该从加强聋儿语言清晰度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2.《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 篇二

课堂实录:

师:在这幅篮球架图片上, 你能找出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

(多名学生表述。)

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生1:公路边上“慢”的警示标志是三角形的。

生2:自行车车架。

生3:三角板。 (教师出示三角板)

生4:红领巾也是三角形的。

生5: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生6:有些篱笆的形状……

(学生举例后, 教师投影展示房屋屋顶、自行车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衣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引导学生画三角形。

请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画的三角形。 (说说怎样画三角形。)

师:刚才大家画的这些图形都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的每一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相交的点是三角形的顶点;两条边相交形成的角是三角形的角。请同学们想一想,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 几个顶点, 几个角? (先和同桌说一说, 再分别把它们标在三角形上。指名一同学在黑板上标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 说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顶点, 三个角。

生2: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

[评析:课始,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架图片入手, 通过观察, 找到已认识的几种平面图形, 引入三角形的认识;进而借助三角形表象,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找三角形, 再画三角形;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后, 再脱离生活原型,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如此教学, 主动建构三角形概念就水到渠成。]

师:请大家将课前准备的饮料管任意剪成三段, 猜一猜: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剪、围, 教师指导。)

师:刚才老师看到, 有的同学剪成三段后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有的同学却做不到, 可见不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选定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三根饮料管让学生继续围一围、比一比。学生始终围不成。)

师 (展示后) :这样的三根饮料管的确围不成三角形, 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1:其中一根饮料管太长了, 另外两根饮料管又太短了, 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由此, 你想到了什么?

生2:两根饮料管的长度和要比第三根长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3:最短的两边相加必须大于另外的一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4:两根饮料管的和等于第三根的长, 也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整理学生的猜想后, 板书:1.其中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2.其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刚才的猜测对不对呢?请同桌合作, 再将另外两根饮料管剪开, 分别验证刚才的猜测。 (学生合作操作, 教师指导, 然后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把一根吸管先对折剪开, 再将其中一段对折剪开, 这两根短的长度和等于长的那根, 可怎么也围不成一个三角形。

生2:我们组的结论和他们组的一样。

生3:我们组这样想, 要使得任意两根相加都要比第三根长, 剪下的一根就不能等于全长的一半, 所以先剪下1/4, 再把剩下的3/4对折剪开, 就能围成三角形, 因为它的任何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边说边展示作品。)

师:是不是对于每个三角形都要具备“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条件, 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请大家动手测量刚才画的那个三角形, 看看它的任意两边之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 (学生再次动手测量、比较, 然后汇报交流。)

生1:我画的三角形, 第一条边长2.6厘米, 第二条边长3.9厘米, 第三条边长4.5厘米。第一条边长加上第二条边长, 大于第三条边长;第二条边长加上第三条边长, 大于第一条边长;第一条边长加上第三条边长, 大于第二条边长, 所以围成了三角形。

生2:我画的也是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另外的一条边。

师:通过刚才的猜测、验证, 你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生1:三角形每两条边相加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生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评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重要特征, 是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 它既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先让学生剪饮料管围三角形, 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学生不能围成三角形, 由此产生认知冲突, 进而提出三角形三边有何关系, 明确探究的方向。接着, 让学生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进行验证。最后确认“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征。整个探究活动, 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猜想验证、自主反思、揭示规律”的过程, 有效调动了学生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的积极性, 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判断下面的一组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并说明理由。

生1:2厘米加上3厘米正好等于第二段5厘米, 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是2厘米加上5厘米等于7厘米, 大于第三段3厘米;5厘米加上3厘米等于8厘米, 大于第一段2厘米,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必须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只要有一组不具备这个条件, 就围不成三角形。

生2:题中2厘米加上3厘米等于第二段5厘米, 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再分析下面一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并说明理由。

生1:3厘米加上4厘米大于5厘米, 3厘米加上5厘米大于4厘米, 4厘米加上5厘米大于3厘米, 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生2:这组线段中任意两段的和都大于第三段, 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师:将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平均分成三段, 用这三段铁丝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1:18厘米平均分成三段后, 每段6厘米, 任何两段加起来都比第三段长, 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生2:18厘米平均分成三段后, 拼起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所以它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一根4厘米的小棒和一根长5厘米的小棒, 再配上一根几厘米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分别说出:配上3、6、5、2、8厘米长的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配10厘米长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可以配无数根满足条件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师:观察下图, 说说小明上学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看图, 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1:从图上看, 小明上学有三条路可走, 因为中间的路是直的, 所以走这条路最近。

生2:因为外边两条路是由两条线段组成, 两条线段的和都要比中间一条线段长一些, 所以走中间一条路最近。

生3:可以把这幅路线图看成两个三角形, 上面一个三角形两边加起来的和比中间一条边长;下面一个三角形两边加起来的和也比中间一条边长, 所以走中间这条路要近一些。

[评析:教师设计了4道练习题, 题与题之间既相对独立, 又紧密联系, 紧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教学重点,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起到了巩固新知, 深化数学概念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 今天我们顺利完成了“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课后想一想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什么想和老师、同学交流。

3.“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三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篇四

——临沂外国语学校李彬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在操作中体验圆的本质特征。

2.培养学生操作,想像,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文化,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本质特征,及其应用原理。

2. 教学难点:体验圆概念图形的属性,感悟圆定义中的集合与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探究。

师:对于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说……,齐读!听了这句话,首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想法或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说圆是最美的平面图形?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圆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你们的问题也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希望上完这节课后能对你有所启发。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是呀,我们都学过那么多的平面图形,凭什么说圆就是最美的呢?但圆还真是有些与众不同,你发现了吗? 生:圆没有角。圆没有顶点。其他图形的边都是由几条边围成的,而圆只有一条边。其他平面图形的边都是直的,而圆的这条边是弯曲的。师:是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它没有角,没有顶点。是不是就因为这样就能被称为最美的平面图形呢?请看这是什么图形?椭圆有角吗?有顶点吗?是不是由曲线围成的?那它为什么不是最美的呢?可见圆绝不是仅仅因为这些特点就能被称为最美的平面图形,圆这长相背后一定还隐藏了什么奥秘!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感兴趣的原发性的问题能真正使学习的个体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名言引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质疑,由质疑引入与其他图形的对比,既是一个复习也更好地凸显了圆由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认识上的飞跃。椭圆的引入,又与学生的直观认识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维由浅显的表象观察引入到圆本质特征的探究。】

二、情境引入,探究体验。

师:我们临沂有一种食品,上了中央电视台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你知道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煎饼背后的圆还多着呢?瞧!生产的工具是圆的,最好吃的石磨煎饼吃过吗?见过石磨吗?推过磨吗?这儿有圆吗?还有吗?要想找到这个圆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石磨还可以多个人推,这是两个人推磨的图片,如果有更多个人来推,他们会站成一个什么图形?

师:生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数学的秘密,当生活的场景渐渐退去,你还记得它的影子吗? 生:中间的点是磨的中心,另一个点是推磨的人……。

师:我们要研究圆,就要画一些圆,我们要画的就是他们的行走路线,也就是一个什么?你准备用什么画?圆规画圆简单吗?为什么不用直尺呢?

生:因为尺子是直的,画不出曲线。

师:你试过?你确定用直尺就不能画出圆吗?我们一起来挑点一种战高难度的画圆——直尺画圆!也就是说你画的,连的所有的线都得是直的。要想用直尺画出一个圆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尽量画的接近一些。

师:大家看,当推磨的人转动起来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圆形,可他们运动的时候却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你能想办法能找到这些痕迹吗?找到这些点之后,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画到的图形,更接近圆形呢?这些都是大家在用直尺画圆的时候要考虑的重点。请仔细思考,任选一幅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生活是数学的原型,但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是要为教学服务的。根据圆的几何定义,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另一个端点旋转一周的轨迹就是圆。而“推磨”这一生活场景极具地气,具有强大的活力,又极好地蕴含了圆的几何定义,经抽象后便集成了学生需要认知的“圆心”,“半径”,“直径”,“旋转”,“轨迹”等教学要点,借助生活的直观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是学生学习圆这一概念图形的必要手段。】

三、展示交流,感悟提升。1.选择代表作品,学生展示交流,质疑补充。(略)2.小结提升

师(课件演示):请大家看随着点的增加,图形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如果继续增加点的个数呢?请大家大胆想一想,如果继续这样找下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多奇妙的变化,方竟然慢成圆了,谁能再来说一说,圆其实是怎么形成的?

生:当点越来越多多的连成一条曲线的时候,就是一个圆了。师:同学们,其实你们刚才的理解已经非常接近数学上对圆的定义了,现代几何上对圆是这样说的: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2、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是不是跟大家的理解非常接近了?

师:这个定义不要求大家去怎么记忆,它太复杂了,我只是为了说明大家太棒了,你们的理解已经非常接近数学理论上的定义了。但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墨子。他用极其精炼的语言给圆做出了精准的定义,这个定义比欧洲早了100多年。一起读,什么是圆。圆,一中同长也。师:你知道什么叫一中同长吗? 生:一中就是一个中心。

师:一中就是指圆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数学上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同长是什么意思?哪儿到哪儿的长度相等? 生:从圆心到圆上的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师:我们把从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其实在同一个圆里还有一种线段也是同长的,你知道吗?叫什么?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在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师:请在刚才的作业纸上画出另一侧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集体订正。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出这个圆的?分哪几步?用圆规画圆跟用尺子画圆相比如何?

师:用尺子画圆的难点在哪?用圆规呢?正是因为圆规在画圆是一直都保持着一中同长,所以圆规能够非常方便地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来。【设计意图:圆概念图形的属性决定了圆的认识中具有高度抽象的无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小学生来讲,“无限“只能通过”有限“的反衬加想象来实现,因此,用直尺画圆便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操作中逐渐体验到圆是无限个点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找点的过程能真正认识到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

四、应用练习,文化拓展。

师:圆数学上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也有着大量的应用。请观察这个图案,你觉得他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 生:披萨,桔子,轮胎……。

师:有一位同学跟老师想到一起了。这是一部车的发展史,从车的雏形到现在,车的用料,工艺,形状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轮胎的形状却几千年来从没变过,为啥就不能换成这种模样呢? 生:会心地笑。

师:你坐过这种开关轮胎的车子吗?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学生动作表演)

师:现象的背后是在原因的,那你能不能说一下,圆形的轮胎为什么运行的平稳呢?师演示说明,而其他图形却没有这样的特性,现在你知道圆为什么被评为最美的平面图形了吗?

师:圆的美不光在生活中,在数学里,有时圆的美还在人们心里。大家看这是什么日子? 生:中秋节。

师:这个日子里有圆吗?这只是大家看到的圆,每当八月十五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圆,那就是团圆!在中国人的传统里,圆代表天,圆不只一种图形,更是一种方化,一种生活,一种向往,一种方法,圆能不美吗?

师:其实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心里,对圆都是十分认可的,国际上有种会议,开会时把桌子排成圆形,代表向着同一个目标,平等,开放,包容这种会议就叫圆桌会议。圆美吗?

【设计意图:轮胎,这一抽象后生活现象的回归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数学,也能更加理解生活,体验 “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数学的美”到“生活的美”再到“文化的美”,直与曲的再次对比,既回扣了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期盼能够改变小学生对数学“冷”,“硬”的印象,体验数学的柔软】

五、激励评价,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马上要下课了。我想要三次掌声。第一次掌声送给墨子,因为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精简而又十分准确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它说出了圆最主要的特征。你能再说说吗?关于圆你还知道什么?

师:第二次掌声送给毕达哥拉斯,因为他的一句话,引领我们领略了圆数学的美,现实的美,文化的美,该不该谢谢他?其实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是在立体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是什么……。你知道吗?给大家点提示,这种图形也是一中同长的,只是它是在一个空间中一中同长。大家课下去想。师:那最后一次掌声送给谁呢? 师生评价,互动结课。

5.厘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篇五

教学目标:

1.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师:同学们,一个叫阿福的人,要到裁缝店做一件新衣服,衣服做得怎么样?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播放动画:阿福到裁缝店去做衣服。师傅为阿福量了量说:身长三拃,袖长两拃,肩长1拃。师傅有事出门,让徒弟做,徒弟非常高兴。他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来做新衣。阿福穿上新衣,一脸的不高兴:“太小了!”,师傅用手量了量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思考片刻)生1:因为阿福长高了。生2:阿福太粗心了。

生3:师傅的手大,阿福的手小。

师:我们来比一比,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教师与学生比手与拃的大小)师傅的手大,一拃

就长;徒弟的手小,一拃 就短。所以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师:那怎样才能做出合身的衣服呢? 生:让师傅量,师傅做。生:用尺子量„„

师:是啊,测量的时候要有统一的标准,我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1.认识尺子(1)初步感知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尺子,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2)汇报交流。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很多小竖线。生2: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cm „„

(3)梳理总结(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刻度尺)

师:尺子上有很多数,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闪烁0)生1:开头。

生2: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还有很多小竖线,这些线有长有短,都叫做刻度线。数字0对着的线叫做0刻度线,数字1对着的刻度线叫做1刻度线„„测量的时候,我们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师: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cm表示什么?(生齐:厘米)板书:厘米(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1)认识1厘米。

师:大家看,尺子上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操作课件,在尺子的0到1处加上大括号,并标上1厘米)。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那你能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生2:从3刻度到4刻度是1厘米。生3:从7刻度到8刻度也是1厘米。„„

师:大家从尺子上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两个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也就是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比划1厘米的长度。师:刚才,我们从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那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吗?来,比划给同桌看看。(学生用手指比划给同桌看。)

师:刚才我们比划了1厘米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生1:1厘米很小。生2:1厘米很短。②在脑子里想1厘米。

师: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想象)③剪1厘米长的吸管。

师:每人桌上都有剪刀和一根吸管。你能试着不用尺子量,剪下1厘米长的吸管吗?(学生操作)

师:剪完的同学,自己用尺子验证一下。结果相差大的同学,就再剪一次,看看有没有进步。

④找1厘米长的物品。

师:下面大家继续从学具袋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找到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发现? 生1:小螺丝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生2: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生3: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师:其实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也是1厘米,大家只要留心观察,会有更多的发现。3.认识几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从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到6厘米吗? 学生自主找,汇报想法。师:从几刻度开始找最快呢? 生齐喊:0刻度!(2)测量小棒的长度

师:我们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老师这里有1根小棒,同学们来估计一下它的长度。

生1:10厘米 生2:8厘米 生3: 11厘米 „„

师:它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赶快动手量一量吧。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教周围的小伙伴。

指名到实物展台上去量,并说明量法。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你们一说,老师也明白了,量的时候,物体的一端一般要对准0刻度线,还要把小棒和尺子放平,另一端指向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根小棒长8厘米,刚才有的同学估计得非常准,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估计的吗?

生2:我先想1厘米的长度,再猜猜小棒大约有几个1厘米的长。师:看来,估计是有方法的,你真了不起!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1.断尺测量。

师:蟋蟀和蝈蝈正在进行跳远比赛,它们分别跳了多远呢?(课件出示,抽生口答)生1:蟋蟀11厘米。

生2:蝈蝈16厘米。(部分学生喊:不对!不对!)生3:蝈蝈是从7刻度跳到16刻度,应该跳了9厘米。

师:意见不统一了,到底是几厘米呢?请大家仔细看一看。生4:应该是9厘米,因为从7到16一共有9个1厘米。

师:是呀,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如果不是对准0刻度线,一定要看清楚要测量的物体中包含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测量图形的边长。

学生独立测量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边长。3.量课本的宽度。

师: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宽?(学生估计)师:怎样验证自己猜得准不准呢?(生齐:量一量)师: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抽生交流)4.量课桌的长。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尺子量出课桌的长,行吗?(学生小组合作)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生1:一把尺子不够,我们把每个人的尺子,接起来量。

生2:我们觉得像他们那样不够准确。我们是在一把尺子量完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记号的地方接着量。

师:大家同意吗?

师:刚才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齐喊:太麻烦了!

师:那有没有好办法呢?我们以后来学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去测量。课后,请大家找一些你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并把结果记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好吗?

6.《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篇六

youyou

师:希望这节数学课你是会学习的孩子都能拿到数学的小红花。来,算一算,看谁最厉害。(课件出示口算题)

12+24=

36-6=

42+14= 32+16=

35-10=(抽学生口答)师:在这些算式当中有加法(生一起说)有减法(在黑板上适当位置写上+号的来历……

师:人们还发现在我们的数学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算式。(课件出示算式)生观察后回答:连加的算式

2+2= 2+2+2+2= 2+2+2+2+2+2+2=

3+3+3+3+3+3+3+3+3+3= 师: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这些连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说出算式的特点与相同点:

师:这道题都是几相加,这道题呢? 生1:都是2相加 生2: 都是3相加、师:我们发现在这些加法算式里面,出现的这些数字都是…… 生:相同加数

师:请那个学生来帮我读一下题目(教师请学生举手回答)

2+2=

2+2+2+2+2+2+2=

2+2+2+2= 3+3+3+3+3+3+3+3+3+3= 师:这样的读法太麻烦了对不对,下面我要介绍一种很简单的读法,大家想不想学习?刚刚我们把这些叫做相同加数…..师:两个二相加,四个二相加,十个三相加,这样读是不是更简单,知道怎么算更快么?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相同加数加法的现象,比如游乐场。(出示游乐场课件)

师:你看游乐场有这么多好玩的,那么这道题谁帮我读一下?(请学生答题)生:小飞机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看看谁会把图上的信息和题目连起来。(请学生答题)

师:刚才我们说这里有五个三,用加法就是3+3+3+3+3,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题,小火车有几个车厢(请学生回答),全班把问题和图连起来,这里是四个六,用加吧来表示就是6+6+6+6。

(教师继续出题引导学生作答)

师:这个过山车太好玩了,很多人都喜欢玩,于是游乐场把过山车增加到五十排,每排两个人,该怎么写。生:五十个二相加,师:有些学生说五十个二太多了,我不愿意写我想用更简单的方法,于是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把课本打开看看谁能更快找出这个方法。(引出乘法)师:古代的科学家啊,发现人们觉得很麻烦,写很长的算式来表示相同加数的加法,于是科学家们发明了乘法。例如七个二相加,该怎么表示? 生:(有的说是7*2有的说2*7)

师:那我现在有个问题了,这个2表示什么,7又是怎么来的,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生:从加法里面来的。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加法,这个2指的是什么? 生:相同加数。师:那这个7 呢?

生:指这里面有几个2。

师:2表示相同的那个加数,7表示它的个数。同学们太厉害了。有7个2可以写成7*2也可以写成2*7.师:这个乘号由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奥特莱特发现的,他发现加法和乘法是有关系的,于是他把加号斜着写就变成了乘号。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哦,要是不注意就会一不小心写成了加号。师:现在同学们把我们刚刚说的相同加数变成乘法,谁最厉害?(请学生上前作答,同时教师巡堂观察指导学生答题。)

(把前题相同加数转变为乘法请学生作答巩固知识。)

师:现在我们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表示简单还是用加法简单?用乘法比较简单是不是,而且想加数越多运用乘法就更简便,所以我们说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方法。(教师继续出题引导学生作答巩固知识)

师:好,同学们都很棒,我们发现乘法很简便,那么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是不是所有加法都能写成乘法? 生:不是。

师:好,那么我们看下一道题,4+4+4可以么?(生答可以)好,我们看,相同加数是4,有3个4,所以我们这个打勾。我们再看下一题。生:错的,这个不是相同的加数。

师:那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么?不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我们不可以用加法来表示。(教师继续出题,学生巩固练习,教师巡堂指导。)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我们要善于运用(引导学生积极举例)。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呀?全班一起说。生: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7.《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 篇七

一、介绍想象中的机器人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预习的内容都看了吗?

生:看了。

师:很好。我们今天要学什么?

生:认识机器人。

师:在同学们的想象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

生:像人的,像奥特曼……

(设计意图:用同学们想象中的机器人样子来导入新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介绍现实中的机器人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想象中的机器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机器人,它们形态各异,功能不同,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一般把它们分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一)工业机器人

师: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如:电焊、喷漆、搬运等等,老师带来了几段录像,我们来欣赏一下:

1. 喷漆机器人

师:放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它是一直在喷漆,还是喷喷歇歇的?

生:喷喷歇歇的。

师:那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喷漆的?

生:下面有物体时。

师:那它怎么知道下面有物体呢?

生:有眼睛,有感应。

师:对,我们一般把机器人的眼睛、感应器叫传感器,它们像有大脑的人一样能根据传感器感应的不同完成一定的动作(如喷漆、搬运等等)。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展示没有人形的喷漆机器人,让同学们产生疑问,这也叫机器人吗?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在观察中体会,机器人不一定样子像人,但是它具有像人一样的大脑。)

2. 搬运机器人

师:这是已经缩小的搬运机器人,从外形看它和普通汽车有区别吗?

生:没有。

师:它和普通汽车一样有一定的机械结构和外形(如轮子、发动机等等),它是沿什么搬运货物的?

生:黑线、轨迹。

师:黑线是我们事先编制好的,它怎么会沿这条黑线走呢?

生:有眼睛,有感应,有传感器。

师:对,有传感器。其实事先我们已经给机器人输入了一个程序,告诉它当传感器感应到前面有黑线时它就往前走,当感应到左边有黑线时就左转,当它到达终点放下货物后,就马上返回取其他货物。

师:这说明这个机器人像有大脑的人一样,会判断,并能按照我们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齐读一次)而普通汽车会吗?(不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破了难点,让学生体会到是不是机器人不是从外观上判断,而是从它们怎样完成工作上来分别,从而引出机器人能按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

(二)特种机器人

师:还有一类叫特种机器人,它主要用于除工业生产以外的地方,如军事、娱乐、医疗、学习等。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段特种机器人的录像,同学们请看:

1. 足球机器人

师:这些机器我们叫它什么?

生:机器狗。

师:机器狗?它和我们平时玩的玩具狗有什么区别?

生:它们会自己完成一些事情,玩具狗不会。

师:那我们叫它什么?

生:机器人。

师:这些足球机器人能完成哪些事情?

生:它们会抢球,会传球,会射门,还会辨别方向。

师:对,这些机器人能完成许多踢足球的动作。那它怎么会做这么多的动作呢?

生:有大脑。

师:对,有大脑。事先我们已经给它的大脑中输入了踢足球的程序,所以它就会踢球。

师:这说明它们有大脑,能按照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齐读)我们最后再欣赏一段录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会机器人不一定像人,而是说它们像人一样有大脑,能思考,能按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

2. 会跳舞的机器人

师:这个机器人跟我们人类像吗?(像)

师:以前很多同学都认为只有样子像人的机器才叫机器人。其实这是我们对机器人的错误认识,机器人的形状不一定像人,但它一定像人一样有大脑,能按照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机器人也可能像人,并能完成许多人类特有的礼仪动作。)

三、归纳机器人的特征

师:这就是机器人与普通机器的主要区别,也就是机器人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机器人还有一定的机械结构和外形,能完成一定的动作。我们一起把机器人的三个特征齐读一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欣赏,学生对机器人的特征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总结,归纳出机器人的三个特征,可以加深对机器人的认识。)

四、实物展示机器人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一个机器人,同学们请看。它可以很凶,看到我的手就扑过来。当然它也可以变得很温柔,看到我的手就会转个圈。同学们想见识一下吗?

生:想。

师: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机械结构:三个轮子,在前面两个轮子上还装了两个马达;它的大脑在里面,会依据我输入的程序工作。现在同学们希望它温柔还是凶猛?

生:凶猛。

师:好,那现在我们就给它输入一个凶猛的程序。同学们想上来演示一下吗?

生:想。

师:好的,同学们看牢了。

生:(试一下,情不自禁鼓掌)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机器人与普通机器的区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求知欲特别强,在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机器人特征的理解。)

五、展望未来机器人

师: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功能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未来的机器人会怎样我们都不知道,也许同学们往口袋里一摸就能摸出一个机器人,会跟你聊天,也许以后给同学们洗衣、烧饭的不是你们的妈妈,而是机器人保姆,等等。未来是属于同学们的,未来的机器人也需要同学们去发明、创造。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一个未来的机器人,并跟前后桌的同学说说它们能干什么。

生:我希望有微型机器人,能到我们的体内杀灭病菌。

师:有这种机器人真好,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少吃药了。

生:我希望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情报机器人,有外敌入侵时去窃取敌人情报。

师:想发明这种机器人是好的,但我们要合理利用它,让它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出力。……

(设计意图:通过畅想未来机器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小树立爱科学的志向。)

六、总结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还有很多,这些知识老师不可能一一讲到,我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去收集了解。

(设计意图:课后让同学们再去收集了解,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反思:

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选教学素材

素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在第一次试教中,我用静态的图片素材,口头加以介绍说明。这种方法学生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很难体会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发现问题后,我将大部分的图片素材换成了视频素材。实践证明动态素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将无趣的知识教学融入到趣味的素材展示中,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为了引出机器人能按照人们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我特意安排了“按轨迹搬运机器人”的视频,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机器人会按照我们事先为它画好的黑线行走、搬物。有了这个视觉上的感知,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机器人的这个特征。又如:在得出机器人的三个特征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带了一个机器人,让学生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机器人有一定的机械结构和外形,并能完成一定的动作。通过让机器人一下子变凶猛、一下子变温柔的实践,体会了它有自己的大脑,会按照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工作。

三、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未来是属于学生的,未来的机器人也需要学生去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前后桌同学一起设计未来的机器人。在讨论交流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知识的扩展

8.《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初步学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中感觉角有大小,角的大小的相关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初步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不当老师,现在我就是这个“角”,你们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吗?

生:愿意。

师:我呀,是一个小淘气,最愿意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就藏在教室里,你们的身边。你们能找到我吗?

师:请把你找到的角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说找到的角)

师:谁想先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找到的角是黑板的角。

师:上黑板前面指一指。

(生指的是角的顶点)

师:他这样指,同学们认为指的完整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角的样子完整的指出来?

生:指黑板角的顶点的同时,又指出了黑板的两条边。

师:对了。在指角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指出角的顶点,还要指出角向外的两条边。

师:谁还想用正确的指角方法指你找到的角?

生:边说边指数学书的角。

生:边说边指书桌的角。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我藏在哪儿都能被你们找到。现在我换地方了,跑到电脑的图片上,你们还能找到我吗?

生:能。

2.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角找到了。如果让你们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你们能折出来吗?(能)那就让我们动手折吧!

(生动手折角,折完后举起让大家看一看)

师: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角是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有点儿扎手。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师:你能说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尖尖的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叫角的边。

(师把折的角贴在黑板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指着你自己折的角,跟你的同桌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谁能总结一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画角

师:很高兴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那你们想不想把我画下来?请你们在本子上试着画一画,并与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独立画角后,同桌交流)

生:我先画一个点,然后用格尺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

师:你画的角真漂亮。下面我们一起画一个角。

(师板书画角,归纳: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按照正确画法在本子上再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里就认识、了解了角。这儿有两个角,你认为谁大谁小?你是怎样想的?

(这两个角是大小一样的角,只是边长不一样长。)

生:我感觉边长的角大。

师:你想怎样验证?

生:我想把两个角放一起比一比。

(比角的方法: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

生:比完后,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看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一起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活动角吧!(师生动手做活动角)

师:你们手中的活动角像什么?

生:像剪刀

生:角一动一动的像嘴吃东西。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我们就把角当作河马的嘴,玩一个“河马吃苹果”的游戏。吃小苹果,嘴就张的小,角的开口就小。吃大苹果,嘴就张的大,角的开口就大。吃饱了,嘴就闭上了,角就合上了。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有关系:角的开口大,角就大;角的开口小,角就小。

二、拓展延伸训练

1.你们太棒了。现在就和我一起回家吧!今天我的角爷爷过生日,请角家庭成员吃饭。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同学们快帮角爷爷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一个图形是一个家,你知道它们家有几个角吗?

3.角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很多,它们站在一起,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

三、总结

角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它无时无刻地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就能发现它。

课堂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节课,在教学时充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在导入教学时选用了校园早晨的图片,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图中藏着的新图形——“角”。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接着,教师转变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一个淘气的角,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构建了一个平等、和谐、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

其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通过找角——指角——折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从观察、发现、触摸、总结中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初步地认识角、了解角。又通过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做一做等动手操作活动,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又通过与同桌说一说的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9.认识百分数教学实录 篇九

一、教材分析

《认识百分数》是百分数这一单元较为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后面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百分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学生只有理解了它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也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百分数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且能正确读、写百分数。(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能对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信

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

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建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本节课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3、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在NBA中,有一个中国的明星,他是谁?(引入姚明),然后在屏幕上出示信息:“在前两个赛季,姚明的罚球命中率是81%,本赛季,罚球命中率下降到了72.6%。这两个百分数用红色的颜色标出来。问:这两个红色的数,你们认识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通过学生喜爱的明星姚明来引入,学生有兴趣;在谈话了解对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探究体验

1、屏幕出示:某学校两名篮球队员进行投篮比赛,李明投了67王建投了53个,判断他们两个谁是冠军?

学生讨论交流:用“正”字表示两名同学投中的次数然后对比。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光给投篮总数还不能判断谁是冠军,必须给出投中个数。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有缺失的信息]

2、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李明投中次数是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口述:李明投中次数是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可以这样表示:67÷100=67/100,王建投中次数是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可以这样表示:53÷100=53/100 师:投中次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叫做投中的比率。

师:在生活中,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通常写成这样的形式(板书:67%、53%),这些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请同学们读这两个百分数,并说一说所表示的意义。学生1:67%表示67是100的百分之六十七。学生2:53%表示53是100的百分之五十三。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含义。学生1: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100%。学生2:我妈说我家小麦的发芽率是98%......3、植树问题。

出示:某育林队三个组计划每天各植树100棵。实际植树结果是:第一组植树97棵,第二组植树125棵,第三组植树100棵。(1)第一组完成计划植树任务的97﹪(2)第二组完成计划植树任务的125﹪(3)第三组完成计划植树任务的100﹪ A、找学生读一读上面三个句子。B、讨论三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意思。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一组没有完成任务,第二组超额完成了任务,第三组全部完成任务。教师结合植树问题说明: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三)应用提升。

1、写出横线上的百分数,并说出各数表示的意义。

(1)育红小学喜欢音乐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五,喜欢体育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四。(2)春光中学今年完成植树任务的百分之一百零五。学生读题并说出各数表示的意义。

2、说出下面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某育林队今年植树2480棵,成活率为95﹪。

学生1:育林队种的树成活的是植树总数2480棵的95%。学生2:育林队植的树没有全部成活。

3、我说你写。(教师说十个百分数让学生独立写在纸上,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比对,然后用百分数进行交流。如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八十,或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九十,我写对了几个?)

4、出示信息:(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5、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学生1:我会买含面100%的衣服,这样的衣服穿着舒适,对人体有好处。学生2:第一种衣服含棉量高但不结实。我会选75%的衣服,这样的衣服含棉量虽然比前一种低,但是结实。

(四)全课总结。

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或收获进行总结。学生1:我100%的学会了这节课学习的知识。

学生2:我在这一节课的表现是98%,收获是100%......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成功不仅要有1%的灵感,更要有99%的汗水,如果我们每天进步一点,我们就100%可以成为有用的的人。

板书设计 认识百分数

67% 53%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是百分号 读作百分之

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10.中班活动教学设计认识水果特征 篇十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要有爱吃水果的好习惯,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一起体验劳动、分享劳动效果的乐趣。

2、让幼儿了解几种水果的基本特征和构造。

3、培养幼儿区分分类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事先带领幼儿认识并品尝有关水果。

2、准备常见的秋季水果、餐具。

3、录音带《火车开了》。

4、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局部

教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火车来了》做律动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局部

1、小朋友,秋天到了,水果收获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去果园观赏水果吧!

2、教师打开课件,让小朋友观看。小朋友,秋天的水果真多呀!我们一起看一看美丽的秋天都有那些水果呢?教师打开课件认识苹果、橘子、葡萄的外形和种类。

3、教师结合水果实物,让每个幼儿拿一种水果,摸一摸,看一看,来描述一下自身拿的水果的颜色、形状,摸到的感觉。

4、教师演示并讲解水果的构造,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苹果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呢?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苹果最外面的是果皮,果皮里面是果肉,苹果中间的棕色的是种子。在苹果里面,藏着一个小星星,你们知道在哪里吗?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

5、同样方法讲解橘子、葡萄等水果的构造。引导幼儿联想一下自身知道的其他水果,进行描述。

6、教师请幼儿品尝各种水果,说一说自身吃的水果的味道。教育幼儿水果在吃之前要洗干净,有的水果要剥掉皮吃,水果的营养很多,让幼儿在生活中要多吃水果。

7、教师引导幼儿将水果进行分类,同一种类的水果放在一起。

三、结束局部

11.《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 篇十一

[关键词]11~20各数的认识 直观操作 认知结构 数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7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出来;掌握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在认数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4.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数出11~20各数

师:开学以来,我们学习了1~10的各数。今天,我们学习11~20的各数。(板书课题)我先请小朋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它们数出来。

(生从1数到10)

师:再往下还能数吗?一起来试试。

生(齐数):11、12、13、14、15、16、17、18、19、20……

[设计说明:11~20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数数的经历,但他们对具体的意义可能不是特别清楚。安排数数导入,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又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师(课件出示情境):兔宝宝一家在菜园里,展示散放的10个萝卜。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起去菜园里拔萝卜,准备过冬的食物。看,这是小白兔拔的萝卜,这里有多少个?

生:10个。

师:这10个萝卜是小朋友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如果不数能一眼看出是10个吗?

(大部分学生若有所思,摇起了头)

师:请拿出我们数数的好伙伴小棒,代替萝卜,也数出10来。

师:在这里1根小棒代表1个一(板书:一),2根小棒代表2个一,3根呢?

生:3个一。

师:接着数下去。

(师生一起数4个一、5个一……一直数到10个一)

师(追问):10根里面一共有几个一?

生:10个一。(板书:10个一)

师:通常,我们会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成一捆后我们就把它叫做1个十(板书:1个十)。

师:下面请小朋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大家捆好的小棒有几根?是几个十?

生:这捆小棒有10根,是1个十。

师:这1捆是由10根小棒捆成的,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师:如果把这捆小棒再解开,会有几根?

生:10根。

师:那1个十就是几个一呢?

生:1个十是10个一。

师:这里“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把“一”和“十”描成红色) “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人们常常把10件东西装在一起,你们见过吗?

生1:我们买铅笔时会发现一般是10枝铅笔捆成1捆的,这1捆就是1个十。

生2:火腿肠满10根装1包。

生3:1大包餐巾纸里有10小包,10个羽毛球装一盒。

……

[设计说明: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数几个一、满10根小棒捆一捆、生活中“一个十”的应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计数单位“一”和“十”。]

三、认识12

师(课件演示):小白兔拔了一捆萝卜高高兴兴回家了。小灰兔也来拔萝卜,它拔了多少个呢?

(生一起数12个萝卜)

师:用小棒代替萝卜,摆出12根,看谁的方法又对又快。

(生展示各种摆法)

生1:我是1根1根地摆,摆了12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摆,也是12根。

生3:我是先摆1捆,再摆2根,合起来就是12根。

师:你们觉得谁的摆法比较好?

生4:生3摆法比较好。

师:为什么这种摆法比较好?

生5:先摆1捆表示1个十,再摆2根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生6:用1梱小棒表示1个十,既快又清楚。

师:你们真棒。(板书:12)

[设计说明:通过萝卜这个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经过摆小棒、捆小棒的过程,找到了优化小棒的摆法,发现了1梱小棒和2根小棒与1个十和2个一相对应,由具体的数量转化为抽象的数,从中感受到12的具体含义及读法,同时也为认识十几中的其余各数打下了基础。]

四、认识十几

师:小灰兔见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认识了12,决定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小棒图,让学生读出来)

师:你们怎么看出是13的?

生1:因为它摆了1捆,又摆了3根,所以是13。

生2:它摆了1捆就是10根,再摆3根,合起来是13根。

(板书“13”,引导学生读数:十三)

师:就像这样,1捆就是1个十,再数旁边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这样的方法,你学会了吗?那接下来进行同桌合作,一人说十几,另一个人摆出来,两人各说2到3个数。

师:请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生3:我是先摆1捆,再摆7根,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17。(板书:17)

生4: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板书:19)

生5:我摆的是1捆加4根,是14。(板书:14)

……

师:请小朋友看看我们是怎样用小棒摆出这些十几的数的。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19)。那么,十几是怎样合成的?

生: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师:对!大家一起跟我说一说——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相互“摆一摆”“说一说”,回顾归纳、迁移类推,理解了十几各数的意义。]

五、认识20

师:在刚刚摆的左边一捆小棒右边9根小棒旁再添上1根是多少?

生:20根小棒。

师:19根小棒添上1根后,为什么是20根呢?

生1:再把这10根捆成一捆又是1个十,现在有2个十根,所以是20根。

师:这20里面有几个十?

生2:20里面有2个十。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刚认识了哪些新的朋友呢?

生3:12、13、19、20。

生4:是11~20,共有10个新朋友。

(师生一起唱《找朋友》这首歌,欢迎11~20各数的到来)

[设计说明:20的认识,让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去学习,其中在19根小棒上添上1根,数出20,再次让学生体验数来自“数”,又继续强化“10个一是1个十”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2个十是20”,明确20的组成。师生同唱《找朋友》这首歌,既是对11~20各数认识的系统归纳,又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和调整,以便于更积极地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六、练习内化

1.看一看

师:1~10是老朋友了,今天又认识了11~20这些新朋友,这些新、老朋友在学习用品上有,我们经常带在身边,猜猜这是什么?

生:学生尺。

师:看大屏幕。(出示直尺)请大家在学生尺上认一认,轻轻地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生2:在直尺上,从左往右,是依次多1;从右往左,是依次少1。

生3:比10大的在10的右边,比10小的在10的左边。

生4:15前面的一个数是14,15后面一个数是16。

生5:比19小1的数是18;比19大1的数是20。

师:请大家把这些数有顺序地记在心里。

[设计说明:通过“看一看”和“数一数”,引导学生发现数的顺序和规律,以及各数之间的关系,强化对11~20各数的认识。]

2.估一估

师:兔妈妈看到小白兔和小灰兔那么勤劳,买来了一些水果奖励它们。你能估计一下这一篮子的橘子大概有几个吗?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1:我们可以数一个划掉一个。

师:你的意思是在数过的橘子上做个标记。(板书:做标记)

生2:数满10个就圈起来,再数出圈外有4个,一共有14个。

师:这样数好在哪里?

生3:数满10个圈起来,可以看出有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师:同样大的篮子,装满了草莓,猜一猜,草莓的个数比橘子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4:草莓的个数比橘子多。因为草莓比橘子小,所以草莓的个数要比橘子多。

(师生一起验证,数出草莓有20个,果真比橘子多)

3.捏一捏

师:在书上先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感觉一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也捏一捏,比一比和10张纸的厚度有什么不同。

生1:10张纸感觉有点软,20张纸有点硬。

生2:我发现20张纸比10张纸要厚。(用手比划2种的厚度)

师:是呀,20张纸是2个十,有2个10张纸厚呢!

[设计说明:通过估计橘子和草莓的个数及纸张厚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通过圈圈、做标记等数数方法的示范指导,既引导学生感受“一个十”和“几个一”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又让学生掌握切实有效的数数方法。]

4.找一找

师:今天认识了11~20的新朋友,你还在哪里看见过它们呢?

生1:生日蜡烛上有。

生2:电影院的座位上也有。

生3:打游戏时也看到过。

师:的确,这些数无处不在。瞧,我们的年历上有,钟面上有,红绿灯上有,电梯上有,我们的书上也有……(课件显示生活中的数)

[设计说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数,让学生感悟数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总评】

这节课不是观摩课、展示课,而是随堂课。执教老师依据教材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及思维特点,注重直观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沟通数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弱于形象思维水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经历具体的实物或学具的操作过程,去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基本上都会读、会数11~20的各数,但对其中有关的知识点并不怎么理解,结合教材上提供的简便易行的小棒操作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一、注重操作结构与知识本质的联系

操作小棒的目的是借助具体的小棒数量转换成抽象的数。教师在每个知识点的操作中,无论是师生共同操作、学生相互操作或独立操作,都应将操作材料、操作程序与有关知识一一对应。例如,教学10个一与2个一是12时,先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0个一,再数2根小棒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和2个一,就是12。这样,以结构化的操作材料和操作过程,以可视的形式进行了数与量之间的动态转换,帮助学生透过11~20各数大小的表象,沟通了直观形象与抽象数字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理解数的组成和位值制原则。

二、注重直观操作与构建认知结构的匹配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数学知识结构转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知识点及直观操作主要是三个层次:( )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 )个一合成十几,( )个十是20。这三个层次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层层推进。教者在分层操作、分层得出数的概念之后,要引导学生回顾思考,感悟这三个层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1~20的数概念系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从而逐步完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三、注重技能训练与表象思维的协调

教学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具体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小棒操作已经能透过1个十和几个一、2个十去理解11~20各个数的表象。因此在进行巩固应用的练习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用表象思维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例如,在抓一抓、数一数中,先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估一估中,先用笔圈出10个苹果、10个草莓;在估计教科书页数时,先数出10张,再数出20张,估计纸张厚度。引导学生用已形成的一个十、几个一和2个十的表象思维思考数数的方法,能培养学生有序、正确地数数和估计数的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发现了1~20各数的排列规律,增强了数感,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和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12.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实录 篇十二

第一课时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 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 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具与学具准备】

天平、台称、硬币、苹果、两袋盐、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听好了,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猜一动物。对是大象。又来了,两撇小胡子,油嘴小牙齿,贼头又贼脑,喜欢偷油吃(,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啦!那么我们比较这两种动物,你会发现什么呢?生可能会回答:一大一小,一轻一重,抓住一轻一重揭示课题。很棒,说的很准确,那一轻一重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走进我们的数学,学习质量单位。也正是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师:

板书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2、出示学习目标(生读目标)

二、预习展示。

同学们已经预习新内容了,谁能告诉老师,通过预习你获得了那些新知识,生可能:我知道了我们平时说重量就是质量,也可能:质量是克,千克,[尽管生回答的不严密,不准确。也不要否决。让其自己发现错误。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出示课件:课本第二页插图

学生合作读信息,你发现什么了?在小组内交流。

找小组代表读你喜欢的信息,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重点点拨:世界上最小的鸟出生时才1克。蓝鲸重150吨。让学生初步感知大的质量单位和小的质量单位}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个质量单位学生自由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数据; 1克 1千克 40千克 150克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克,千克,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实际上就是物体的质量,克,千克,吨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以课件形式出示,小组内先自由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克,千克,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实际上就是物体的质量

师:我记得有同学说质量就是重量,质量就是克,千克。这句话对吗?{此处应强调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 生:质量和质量单位不同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师:我们知道了质量单位,如何正确使用质量单位,同学们拿出我们的道具。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我们准备好的物品,学生汇报称的结果

师:一枚硬币,是多少? 生:1克。

师:1克拿在手中,什么感觉,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同学们把硬币拿在手中,掂一掂。这就是1克。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1克? 生:一粒花生米,一颗小钮扣,一片药片···········

师:你能根据1克来判定一包薯片吗?那一支铅笔呢········那么你认为克是表示什么物体的质量单位呢?对了,是比较轻一点的。师:两袋盐质量是多少呢? {同学们动手操作} 生:1000克。生:1千克。

师:同学们谁说的对呢?{师出示:1000克=1千克}由于称的单位不一样,所以称出的物体的质量单位就不同了,但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1千克=1000克。

1千克拿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感受一下吧!

举例说说一千克的物品。你认为千克在平时生活中表示什么物品。生:比较重的。

师:克,千克写起来比较麻烦,人们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写法,克 用g来表示,千克用kg来表示,这用就方便多了。

3,我们学了千克这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还有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就是吨。1吨有多重呢?

(1),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吨”这个单位呢 ?猜猜1吨有多重? 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2),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计量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

指名说。教师:吨用“t”表示。

四、巩固练习。

1000克=()千克 4千克=()8000克=()千克 6千克=()1吨=()千克 7000千克=()吨

五、当堂达标

一筐苹果约重20()一头大象大约是6(小兰体重约25()一辆卡车大约能载3(一个鸡蛋约重50()老师体重大约50(六、板书设计

克,千克、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较轻 较重

克 千克 符号 g kg t

13.《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 篇十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学生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 5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那里好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去看看好吗?看看小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课件出示游乐园画面)生:他们在玩摩天轮 生:他们在玩翘翘板 生:他们在玩划船

生:上面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好像下棋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这些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大屏幕出示小朋友在摆小棒的画面)

师:哦,原来他们在用小棒出了许多同样的图案,真漂亮呀!你们想不想摆呀,那好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先想一想你要摆什么,想好 后等 老师说开始你再摆,看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几个同样的图案来,你可听好了,老师让你摆出的是同样的图案。好,准备好了,开始。(学生动手摆小棒,教师巡视)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摆了什么? 生 : 我摆了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摆了一个图案用了几个小棒? 生: 6 根,3 根„„

师:那你摆了这么多图案用了一共用了多少根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学生写算式)师:认来说说你列的算式。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 + 6 + 6 = 7 + 7 + 7 + 7 =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3 = 师:你真能干,摆出了这么多图案,列出了这么长的算式,写得我手都有点酸了。能告诉我摆了多少个这样的图案吗?那我就应该写多少个了呢?(11 个)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我写的够吗?

生:数 1 个,2 个,3 个„„

师:那我在下面写上(板书: 11 个 3 相加)

[ 评析: 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园”的场景,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教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公园里小朋友们做摆小棒游戏的情境,引出“你们会用小棒摆什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而设计了恰当的学习活动。]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还有没有同数比他摆的还多呢 / 生;我摆了 14 个。

师:你也很能干,能如果我给你更多的时间呢,那你会摆出更多的图案了吗,那如果我摆了 100 个呢,那我的算式将会怎样呢? 生:更长,黑板会写不下了。

师:嗯,那我写起来会更累了,那么数学家们发明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乘法。这节课构们就一起来学习。(教师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板书: 11 × 3)师: 11 和 3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板书:乘号)

师:你们看看乘号像什么? 生:像叉 生:像拼音× 生:像加号

师:像加号,因为乘法是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的简便写法,所以数学家们就把加号这样一弯创造出了乘法。乘号只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读作 11 乘 3。跟老师读一遍。师:还可以这样写。(板书: 3 × 11)谁来读一读。生: 3 乘 11 师:那么 11 个 3 相加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11 × 3 和 3 × 11。你们看算法算式简单吗? 生:简单。

师:那你能把黑板上的这个加法算式也写成乘法算式吗?谁来试试。

生: 3 × 6 6 × 3

师:那我有问题了,加法算式只有 6,你写出的乘法算式里却有 3 呢,能告诉我这个 3 是从哪钻出来的吗?

生: 6 是这个加法里的加数,3 是一共有 3 个 6.师: 3 个 6 相加就可以写成 3 × 6 6 × 3 师:下面这个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呢?谁来写。生:写成 4 × 7 7 × 4

师: 4 表示什么呢,7 表示什么呢? 生: 4 表示有 4 个 7,7 是加法中的加数。

师:非常好,那你本子上有这样的加法吗,你能写成乘法吗 ? 来写一写好吗? 生写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算式,先说出加法,再说乘法好吗。生汇报

师:把你写的和同桌说说

[ 评析: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果大家继续摆下去摆了 100 个作品,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出一种新的方法-乘法。

加上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师:同学们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大家不仅列出了加法算式,还认识

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现在我们再到游乐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游乐园的场景。)

师:这次小朋友们都在玩些什么呢?你仔细看看,这游乐园里不仅有好玩的游戏,还藏着许多数学秘密呢,这次请你带着数学信息来说说。

生:我看见小火车上有的人一样,都坐了三个,有五节,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你说的太好了,就像他这样说,你还能说一说。生:摩天轮上有多少人。生: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想解决哪一个就解决哪一个。生在本子上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哪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生汇报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5 个 6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练一练

五、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游乐园,又动手摆了小棒,你有什么收获吗?

[ 评析: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

14.《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十四

《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解读: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且对万以内数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和万以上的数数打下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这节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设计理念: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我把本节课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数的策略感悟上,具体体现在:

1、结合现实的素材理解或解释数的意义;

2、估计问题的结果,并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3、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同时,力图体现: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掌握百、千、万之间的十进关系。(2)认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3)掌握数数的方法,能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按顺序数万以内的数。(4)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解决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百、千、万之间的十进关系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学生练习纸(1000颗星星)、计数器。

课堂实录:

(一)现场收集数据,揭示课题。(比100大的数)

1、师:你能向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的学生人数吗?

生:我们班有50个人。

师:这50就是一个数,你对这个数还知道些什么?(师边说边板:50)

生1:50由5个十组成。

生2:5在十位上,0在个位上。(师板:个位、十位)

2、师:你能不能根据我们班的人数,估计一下我们段6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1:301个。

生2:1000多。

师:老师告诉你一个准确的数,我们二年级一共有308人。(板:308)

师:那你知道我们学校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

生:(摇头)

师:我们学校有1749人。

3、师:这308、1749两个数都比100要大,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一百大的数。

师随机板书:

十个

位位

308

1749

(二)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1、师(出示一张星星图):这是一张星星图,凭你的眼力估计一下图上有几颗星星?

生1:200颗。

生2:1000颗。

师:这张图上具体有几颗星星呢?那就让我们来个数星星比赛吧!

(师板课题:数星星)

2、师:比赛前先听清要求,喜欢用什么方法数就用什么方法数,老师说开始才能数,停下时就马上停下,心里记住你数了多少?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用笔作些记号,时间为2分钟。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开始。

生开始数星星。

3、师:谁来告诉大家两分钟里你数了几颗星星?

生1:96个颗。

师:有没有比他数的多的?

生2:1000颗。

师:数了这么多,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数的,好吗?

生2(在实物投影上介绍):一行有10个,10行就是100个,然后一百一百地数,这里有1000颗星星。

师:一行有10个,你是怎样数的?

生2:一个一个地数。

师:大家明白他是怎样数的吗?

生:明白。

师生一起小结:先是一个一个地数,再十个十个地数,最后才一百一百地数。

师:看来,在数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数数方法。如果让你继续数,你会用什么方法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师:为什么?

生:这样数比较方便。

4、师:接下来我们就用一百一百地数这种方法继续数这张星星图,每到100的地方作一个标记。(师在实物投影上进行示范。)

生在自己的星星图上数星星。

师:这图上一共有几颗星星?

生(齐说):1000颗。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可以吗?

生(齐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一千。

师:通过刚才的数,我们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老师把你们的这个发现写在黑板上。(师板:10个一百是一千。)

生齐读:10个一百是一千。

5、师:一张纸上有1000颗星星,那2张呢?(边说边贴)

生:二千。

师:3张呢?

生:三千。

师(连贴5张)现在是几千呢?

生:八千。

师:再贴一张呢?

生:九千。

师:再贴一张呢?

生:一万。

师:一千一千地数,数了几个一千是一万呀?

生:10个。

师:同样,老师把你们的这个发现写在黑板上。(师板: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们自己的发现。

生(齐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三)感受一千、一万的实际大小

师(出示100张白纸):老师手里拿着的这一叠纸刚好100张,看好了,(再出示500张白纸)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几张白纸?

生1:1000张。

生2:500张。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2:用100张的那一叠去估计。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100张白纸来验证一下。(师在讲台上进行验证)

师(再出示1000张白纸)那这一叠会有几张呢?

生1:10000张。

生2:不可能,我觉得应该是1000张。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生2:用500张的那一叠去量。

师:老师帮你去量一量,可以吗?(用500张的白纸去验证)

生3:还可以用100张的那一叠去验证。

师:按生3说的去验证。

师:现在你知道这叠纸有几张了吗?1000里面有几个500?1000里面有几个100?

生:1000里面有2个500,1000里面有10个100。

师:请你想象一下,1万张会有多厚?

生在脑子里想1万张纸有多厚。

(四)认识数的组成及数位顺序表

1、师:假如我们一位小朋友就是一颗明亮的星星,那我们全校就有1749星星,你能从你手中的星星图上数出1749颗星星来吗?

生:(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们手中的星星不够。

师:那怎么办呢?

生:同桌合作。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同桌合作数出1749颗星星。

生同桌合作数1749颗星星。

2、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和你同桌是怎样数的?

生(同桌到投影上介绍):这一张是1000颗,再到另外一张找700颗,再找40颗,再找9颗。

师:1749里面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

生:有1个千、7个百、4个

十、9个一。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749来吗?

生(齐答):能。

师:先拨哪一位?

生:千位。

师:谁来说,老师给你当助手。

生(生说师拨):千位上拨1颗,百位上拨7颗,十位上拨4颗,个位上拨9颗。

师(指着计数器):我们说1在千位上,7在百位上,4在十位上,9在个位上。(边说边板:百位、千位。)

3、师:你觉得千位前面还有数位吗?

生:有。

师:什么位?

生:万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板:万位)万位的前面呢?

生:十万位。

师:对,万位的前面还有许多的数位(板:……),在我们数学里,把这些数位整理成一张表就是数位顺序表,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第67页。

生:(看书自学数位顺序表)

(五)数数练习,巩固拓展。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星星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些知识来数数比赛,怎样?

1、第一关:(1)从196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203。

(2)从996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3。

2、第二关:从200数到830,看谁数得快。

3、第三关:不出声,默数从1300开始接着往后数10个数,你数到几啦。

(七)课堂总结、评价。

【反思】

一、创设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数星星活动贯穿全课,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使枯燥的数字学习化为生动活泼的数星星活动。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师抛砖引玉:“看到50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创造出百位左边的数位吗?”“这是一张星星图,凭你的眼力估计一下图上有几颗星星?”“喜欢用什么方法数就用什么方法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互动的;交流是涌跃的,成功的;学习是快乐的,激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他们发现“数”的知识是有序的、活跃的;研究数的知识是有趣味的、有激情的;正如教师课堂内所说,学生“创造”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并理解了数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了探究层次的升华,自觉地建立了生动的数学模型。

三、注重数感的培养

培养数感,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理解数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等等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有理有据的猜测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参照信息,猜测本年段、本校学生人数,猜测一张星星图上的星星颗数,猜测一叠白纸的张数等,一系列的猜测活动,使“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因此,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极高。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把握住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有关的知识,估计出了相对合理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感知与体验具体的数:想像10000张纸到底有多厚?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让我们做老师的概叹:千万不能小觑我们的学生!

值得商榷的是:

15.认识钟表课堂实录与评价 篇十五

易丽娟 重庆市江津区朱杨小学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期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认几时和几时半。

2.让学生经历拨钟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几时和几时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面、若干学具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认识钟表)师:孩子们,知道咱们这节课学什么吗? 生:认识钟表 师:齐读课题2遍

师:为什么要认识钟表呢?

生1:认识了钟表就知道什么时候上课。

生2:就知道了时间。„„ 师:看来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对吧!

(出示情景图)

师:来看这幅图,哪里说明钟表很重要?

生:墙上的钟表告诉小女孩起床的时间到了。生:公鸡打鸣告诉小女孩该起床了。

师:墙上除了钟表外,还有一张作息时间表。你们知道作息时间表是什么吗? 师:作息时间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比如7点该起床,8点该上学,晚上9点该睡觉。所以,时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点评: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并提出“为什么要认识钟表?”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钟表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

值,通过价值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钟表,需不需要钟面? 生:需要

(出示一个实物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你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看后反馈: 生:有12个数

师:有哪12个数呢?你能说一说吗? 生从1数到12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有两根指针

师:这两根针它们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有根指针长,有根指针短。(板书:长、短)师:长的叫什么?短的叫什么? 生: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板书:分针、时针)

师:这两根指针他们一根长一根短。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一起读一读。

生:分针长,时针短。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幻灯片出示一个钟面)

师:那你知道这个钟面上哪颗是时针,哪颗是分针吗?谁愿意上台指一指。生上台指出时针和分针。

师:他说对了吗?一起读读分针和时针。师:孩子们,这些数和指针会动吗? 生:不会动

师:不会动的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死钟不走。生:会动

师:都会动吗?

生:数不动,指针会动。师:下面我们就让它动起来。(师拨动指针)师:哪根指针动得快些?哪根指针动得慢些?

生:时针动得慢,分针动得快。

师:指针在动就可以表示时间了。时针和分针动在不同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时间。下面老师拨一个时间,孩子们重点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点评:突出对“动”与“不动”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明白认识钟表的重点就是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动的?也就是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明白时针和分针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时间,由此引导学生对位置的观察,使认识钟表的重点突出。)

(二)、认识整时

1、学习整时(拨出8时)

师:这是什么时间? 生:8时

师:先把掌声送给他。在数学里,我们通常要把点说成时。(板书:时,并教读)

师:为什么是8时呢?(提示:8时的时侯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分针指着12,生:时针指着8。师:就是8时,对吧。谁能够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抽三生说,老师板书)师:齐读两遍。

师:你们会这样认时间了吗?来考考你。(播放幻灯片)(1)7时

师:是多少时间?谁能用三句话来说一说。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在电子表上7时是这样来表示的。(播放:7:00)

师:7时,你们都在干什么?来看看屏幕上的孩子在干什么。(2)12:00 师:是几时?(强调用那三句话说)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意就把你们响亮地掌声送给她。

师:想看看12时是怎么写的吗?伸出小手一起写。

师:12时,你们都在干什么。生:吃饭

师:看看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3)4:00 师:还想看一个时间吗?这是什么时间?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4时你在干什么?猜猜小朋友在干什么。师:我们已经认了3个钟面。下面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

师:这是它们的相同点,那不同点呢? 生:时针的位置不同。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7时的时候,时针指着7;12时的时候,时针指着12;4时的时候时针指着4。

师:下面老师把时针换成一个字,几。可以吗? 生:可以

师:可以就大声地读一读。

师: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仔细听。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几时?时针指着6是几时?

师:看来孩子们会认时间了,那想在钟面上拨一拨时间吗?

(点评: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时间如7时、12时、4时,问你在干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踊跃发言,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2、拨一拨

师:拿出钟面,先看看那颗是时针?哪颗是分针? 生: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师:都弄清楚时针和分针了吧。下面请你拨出2时。(学生拨,教师巡视)

师:看看老师的2时,你们是这样拨的吗? 生:是

师:还想拨一个时间吗? 生:想

师:请你拨出3时。学生拨时间。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拨出3时的。

生:我的分针指着12,我的时针指着3就是3时。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 生:是。

(点评:通过对一个时间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认识几时的方法。设计“拨一拨”让学生经历拨钟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观察、理解、学会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汇报自己是怎么拨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认识几时半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会认时间了吗?谁来认第一个钟面。(出示幻灯片)

师:这是多少时间? 生:9时半

师:为什么是9时半,请你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 生:因为分针走了30分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钟面上来看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先看看时针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时针指着9和10的中间。师:过了9没有? 生:过了。

师:到10没有? 生:没有。

师:那就是9时过,对吗? 生:对

师:那9时过了多少呢?我们再来看看分针的位置,在哪里? 生:分针指着6 师:分针从12起,按从1到12的顺序在钟面上走一圈,指着6时刚好走了半圈,所以这个时候就是9时半。(幻灯出示9时半)师:哪个更棒的孩子来认第2个钟面。生:3:30 师:为什么?

生: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3和4的中间,就是3时半 师:第3个钟面谁来认。生:8:30

师:为什么?

生: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

师:刚才我们认了几时半,马上找找这3个钟面的相同点。生:分针都指着6 生:时针都指着两数之间

师:比如说,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板书: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齐读)师:孩子们现在会认几时半了吗?来考考你(出示练习题)。第一题:学生先做,在评讲。

第二题:这节课孩子们学得很认真,都认识时间了,可有几只小鸟上课不认真结果认错时间了,你能来找出他们的错误吗?

(点评:对几时半的认识相对于几时的认识来说较难,这一环节易老师依然坚持让学生自己来认时间,让学生经历认识钟表的全过程,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

师:好了,孩子们,回忆一下,咱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学习了认识钟表

师: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会认时间了。

生2:我会认几时和几时半了。生3:学了时针和分针

师:我们学了几时,几时半,还认识了时针和分针,那你会找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吗?来试一试。(出示思考题)

师:注意时针画短一点,分针要画长一点。开始行动吧。生完成思考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找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的? 生1:1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生2:7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生3:9时30分也就是9时半,我的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9和10的中间。

生4:2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画在2和3的中间,要画短一点。师:好的,看来孩子们这节课学得不错。(出示钟面:刚过7时)师:知道这个钟面是什么时间吗? 生1:不知道

生2:有点像7时,但是时针和分针指歪了。

师:这个时间是刚过7时,关于这个时间咱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下

课。

(点评:数学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节好课不仅要解决这节课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

四、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长 短

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

简评:

《认识钟表》一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学对象是才上学几个月的学生。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课上易老师充分利用了生活经验、情境图和实物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教学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关注教学重点,注重实质,不流于形式。

由于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很多老师在设计时都采用了大量的游戏,故事或儿歌等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易老师的课堂则抓住“这节课学什么”“为什么认识钟表”和“怎样认识钟表”三个大问题,突出学生对“动”与“不动”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明白认识钟表的重点就是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动的?也就是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明白时针和分针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时间,由此引导学生对位置的观察,使认识钟表的重点突出。由于突出了教学重点,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使本课的教学效率提高,注重教学实质,不流于花哨的形式。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易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在认识完三个“几时”和三个“几时半”的钟面后,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识“几时”和“几时半”的方法。认识完“几时”后,易老师还安排了拨钟了操作活动,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理解、学会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汇报自己是怎么拨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价值体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易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问“为什么要认识钟表呢?”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认识钟表的重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出示7时钟面,提问7时你在干什么?学生有的说在起床,有的说在刷牙。同一个时间,学生做的事情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不过再完美的一节课都会有一点遗憾:如果这节课教学设计可以大胆放手一些,多给学生一点动手操作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玩一玩自己的模型钟面,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或许学生对于钟表的体会会更深刻一点。另外,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学生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可以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上一篇:消防演练领导动员讲话稿下一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