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2024-07-12

职业发展阶段理论(精选9篇)

1.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篇一

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以此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

1、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须的职业教育。【解读】

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找工作前的所有准备,在年龄上也较为符合中国的情况,即高中或中专毕业之后。此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职业进行体验、评估,结合个人偏好或目标进行大概的职业选择,同时为了达到职业入门的要求,就要接受培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以取得相应的从业证书和基本的职业能力。

2、查看组织。18-25岁为查看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解读】

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找工作、找到工作、找到适合的工作”的过程,同时此理论提出一个概念(本人认为的):企业化或组织化,即在了解各类雇主中确定个人所适应的企业类型,在适应企业文化中与组织达到同步发展,这是与企业达成心理契约、获得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避免职场新鲜人过于频繁跳槽的有力方式,就是说我们现在过多地关注内在的职业倾向和外在的职业信息,而忽略了给我们提供工作平台的雇主,导致个人对组织有一点不满意就跳槽,这十分不利个人的发展,要知道个人在职业生涯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在组织中较久地工作,与组织共同发展,这样对个人的锻炼和提升才是最大的,尤其是对于刚工作的人来说。一般来说,在25岁之前是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的,大多人都是在毕业时找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找到工作,由于对职业与企业的不了解,很多时候是适应和学习,如果不适应就会离职换工作,对于很多国人来说,25岁甚至30岁之前都是职业体验期,即通过做更多的工作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评估各类职业,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能在30岁时找到适合工作就不错了。

3、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5-40岁。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解读】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因为“路径依赖”导致转换成本过高,所以只能盼着退休,从这个层面来讲,本人认为只有当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天职”时才真正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当然,对职业生涯的通俗理解就是只要开始工作了就是开始了职业生涯旅程。

天职——天赋之职,发现天赋,找到天职,开始职业生涯,这是本人的理解。

融入职业(本人的创新)、融入企业是把握当下的关键任务,这也是个人加薪晋升的两个必要条件。同时,还要为职业的下一步做好必要的准备,或职业转换,或跳槽。

4、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主要任务:需要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解读】

经过十几年的工作之后,也有了寻找天职的念头,以前是为生存工作,现在开始考虑为内心工作,因此有了重新评估和选择的想法,这个最好还是在初期就有所准备,否则四五十岁的人家庭负担很大,不容易轻易转换职业与组织。

5、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位职业生涯的后期。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解读】

快退休,不犯错,维持原有辉煌成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发挥最后的余热,同时规划退休后的生活。年轻时的爱好、朋友、理想在此时都会是打发时间的较好选择。

【理论评价】

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从人的工作角度来看很通俗,在逻辑上也很清晰,可以概括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但未免过于简单,不能细分职业生涯的阶段与问题。

【理论功用】

这个理论适宜一小时内的职业生涯阶段介绍,可以明了地让听众清楚自己所处的大致阶段。同时为研究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理论提供了参考,可以以此作为大的阶段,根据阶段任务具体划分时期。

【理论变通】

受格林豪斯的启发,本人结合国情,将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理论做以下变通:

1、职前探索。22岁之前

职前探索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在社会众多职业选择大概圈定几个可能适合的职业,这是在探索可能的天职;同时最大化地对自己的职业偏好、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理想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在探索可能的天赋。

2、谋职与组织化。22-30岁

谋职而不求职,在有效的准备中寻求与自己匹配度最佳的工作,而不是漫天撒网式没有针对性的求职。组织化的目的一是了解雇主,二是体验不同类型企业中的个人适应。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体验职业、体验企业,为下一步天职的确定提供基础。

3、天赋与天职。30-40岁

天赋不是在理论中发现的,而是在实际工作或活动中发现与发展的,因此是一定要通过做几份工作来体验和验证的。要注意的是,天职并不仅仅是指一个职业,还包括要从事的行业和企业,这三点确定之后才是天职的完整概念。

4、职业化与事业期。30-55岁 职业化的目的是融入职业、融入职场;事业期的概念是融入企业、融入工作。找到适合的工作之后就是努力地学习、达到精通,同时要注意企业化问题,适应并融入企业是个人获得事业发展的关键,没有组织就是没有合适的位置,从而也就没有了发挥的平台。

5、退休。55岁后

2.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篇二

1 期望-成本-收益模型的构建

笔者将旅游地生命周期依次划分为热情阶段、冷漠阶段、厌恶阶段和怨恨阶段。在假设中通过发展期望、实际收益及其细分的数个特殊变量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1。

在上述假设变量的基础上, 笔者构造了期望-成本-收益模型。笔者设法确定自身期望、社会期望等6个外生变量的影响系数, 并代入模型以期得到旅游景点所处的发展阶段。笔者提取了上述6个因子, 其载荷普遍在0.6以上, 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经数据处理, 确定的各细分变量影响参数如下:a1=0.67, a=0.19, a=0.15, b=0.45, b=0.36, b=0.20。影响系数K为0.52。由于调研样本限制, 参数M1、M2尚不能确定。经过对反应居民对当地旅游业态度的问题数据的处理后, 当置信度为0.8时, 居民态度的均值为3.716 7, 处理后为-0.716 7;置信区间为[-3.836 0, -3.597 4], 处理后置信区间为[-0.836 0, -0.597 4], 尚处于热情阶段, 因此其发展还在上升期。

2 结论

在社会成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三项影响地区居民感知的关键因素中, 社会成本是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旅游建设带来的良好社会收益。而由旅游开发带来的传统文化破坏同样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考虑到当地年轻化的人口结构, 在短期内这一问题也许不会制约其发展。但是从长远看, 一处旅游目的地缺少了文化财富, 就缺少了长远发展的动力, 终究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参考文献

[1]Weight P D.Place attachment and public accep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A tidal energy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 (131) :336-343.

[2]高维忠.区域旅游业发展居民满意、期望与态度关系研究——基于粤北生态发展区城乡居民样本的SEM实证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 (61) :51-55.

[3]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课题组, 刘兴亚.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安徽省金寨县案例研究[J].南方金融, 201 (52) :64-67.

3.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探索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金砖国家开始崛起。面对剧烈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环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理论也必然面临新的发展和突破。本文将从社会发展阶段、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小平同志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战略三步走的经济建设总体部署,并希望到本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而,由于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项经济指标纷纷提前实现,同时由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和发展障碍,实力此消彼长,如果不发生重大意外,中国将提前三十年实现小平同志的战略规划,在2020年前后正式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还有短短数年时间,作为指导经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早研究。

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然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乃至共产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国际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本文“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论断,也是基于此三方面的原因。

经济基础。2020年前后,中国将会面临两个重大的质变,一是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二是中国的总人口将面临下行拐点。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对外投资、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根据正常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以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测算,届时我国人均GDP将超过一万五千美元;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就业压力将大大缓解,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科技实力与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正式加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生产关系。我国的农业劳动人口将在十年内迅速大幅度减少,工人在数量上成为绝对的劳动群体;全社会受教育人群的比例不断提高,中产阶级数量将快速上升;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劳资双方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官僚阶层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对于平衡和调和两大阶级的矛盾发挥关键的作用。我国将进入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各种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要阻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好“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国际格局。目前,中国正主动寻求与美国等国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积极推动金砖国家合作平台,实际上已结束了数十年的韬光养晦政策,随着中国全面深入的参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影响,未来国际格局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顺利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对中国有重大的意义,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在苏联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的情况下,均曾盲目宣布苏联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也因此极大影响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邓小平同志也曾反复讲过,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然而,我们不能因此陷入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而是应该认真研究快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势,积极面对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客观事实,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生命力,更好的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阶级矛盾与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012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就业贡献超过80%。在各个方面均已超过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而且,在未来发展中,各项数据所占的比重仍将继续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资产阶级群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一阶级的成长壮大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将迅速下降,大量的农民工将真正进入城镇,成为产业工人或服务业工人,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的阵营分化以及對立矛盾局面。

在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应该客观认识阶级矛盾和所有制结构两大关键问题。富士康公司的“十三跳”无情地告诉我们:劳资两大阶级将继续长期存在,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激化,是一个客观现实。而阶级的概念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只有敢于面对现实,并积极探索理论创新,对阶级矛盾加以调和,才能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顺利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首先要继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虽然即将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但很多发展指标是体现在数量而非质量上,而质量上的全面超越和领先,正是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应该认识到,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税收与就业贡献等指标,只是反应了所有制结构的表象,本质上,只要从宏观层面牢牢把握住国家对土地和金融资本的控制,并对关键性的行业实施垄断经营,就能保持本质上的公有制属性。

三、积极探索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对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劳动创造价值,但劳动必须作用于生产资料而产生价值,因此在分配时,要受劳动力及生产资料稀缺性的影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知本、土地等方面,各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际上取决于各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对比,该项要素越稀缺,则获得的分配越多。另外,按要素分配,主要应体现在微观层面,企业利用边际效应更好的配置要素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宏观层面,为了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应积极采用二次分配、公共福利等手段,在社保、医疗、教育、住房、最低工资标准等领域,体现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尊重。

随着我国的资本积累能力、吸引外资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民币升值,资本已不再是严重稀缺的资源,其在分配中所占的地位将逐步下降;2012年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口首次出现下滑,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面临拐点,我国的劳动力将从结构型稀缺向全面稀缺逐步转变,劳动在分配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地位的改变,也是社会主义进入中级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作用大大降低,分配体系将更加倾向于向劳动这一核心要素倾斜。

4.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篇四

(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指引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的发表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和市场的问题突出出来,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徘徊局面。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澄清了姓“社”姓“资”的是非,找到了“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又日益显现出来,不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无法进行下去。1997年以党的15大的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解开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思想扣子。

这样,三次思想大解放,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在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的新内容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最具独创性的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的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国情基础。强调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核心层次把社会主义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构建了邓小平理论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有了可靠保证。

这三大理论的提出及其深刻的阐明,都是前人所未曾作到的,体现了鲜明的独创性,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也是从事现代化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基础。邓小平理论集中地阐明了从“革命与战争”到“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性跨越,论述了发展科学技

术与增强综合国力的关系、发展中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与利用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更大的参照系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进一步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外交战略指导方针。从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四)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新体系,是侧重于理论框架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我们看来,社会科学的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应该具备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前提要素,历史课题的重大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以来,国际共运中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个是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它已经由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实践作出了回答;一个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正是对这个重大课题的回答;

二是核心要素,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邓小平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百年内外的种种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三是形式要素,概念观点的系统性。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思想观点,又创新了许多。如:先富、依法治国、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概念和思想观点,既涉及生产力层次上的问题,又涉及生产关系层次上的问题,还涉及上层建筑层次上的问题。而且,这些概念和思想观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概念和思想观点的系统性。

四是时效要素,实践验证上的正确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各行业取得的全面发展,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

五是价值要素,具有立场上的人民性。邓小平总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绘制蓝图。

这五个基本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衡量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客观标准。按照这样的客观标准来衡量,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是不难获得共识的。

5.国外社会学理论阶段测试题 篇五

考试科目:《国外社会学理论》绪论至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政治篇》中指出:“每个国家中都存在着两个国家:一个是穷国,一个是富国。”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马基雅弗利 D、伊本·哈尔顿

2、博丹认为,社会起源于()。A、氏族 B、部落 C、宗族 D、家庭

3、把“自然状态”描述为和谐美好景象的思想家是()。A、洛克 B、卢梭 C、霍布斯 D、维科

4、孔德科学分类中处于最高等级的学科是()。A、天文学 B、生物学 C、社会学 D、物理学

5、孔德所说的“西方革命”时期是指()。

A、神学阶段 B、形而上学阶段 C、实证阶段 D、基督教时期

6、斯宾塞出版的第一部社会学专著是()。

A、《社会静力学》 B、《社会学原理》 C、《第一原理》 D、《人与国家》

7、斯宾塞主张()国家的活动范围。A、增强 B、扩大 C、限制 D、缩小

8、()说:“人步入社会就像步入某种陌生地”。A、孔德 B、斯宾塞 C、滕尼斯 D、马基雅弗利

9、下面不属于社会生活范围的是()。A、都市 B、乡村 C、国家 D、世界

10、社会集合体的理想类型是()。A、联盟 B、联合体 C、党派 D、兄弟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哈尔顿认为,各个社会和民族的不同是由于()所造成。A、生物因素 B、地理因素 C、生活方式 D、生产方式

2、博丹认为,社会就本质而言是由为了从事()等类似活动而组织起来的众多小群体合作而成。

A、手工业 B、商业 C、礼仪 D、战争

3、()构成孟德斯鸠政体分类的基本原则。A、道德 B、荣誉 C、自由 D、恐怖

4、孔德的科学分类告诉人们,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A、复杂性增加 B、一般性程度下降 C、简明性程度下降 D、一般性程度上升

5、社会有机体的联结纽带是()。A、语言 B、宗教 C、仪式 D、社会分工

6、孔德认为,破坏社会“和谐或演替自然规律”的原因包括()。A、一般原因 B、特殊原因 C、临时原因 D、意外原因

7、社会与生物有机体间的相似之处在于:()。A、生长过程 B、结构进化 C、功能分化 D、相互依赖

8、斯宾塞指出,社会进化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以()的方式进行。A、分散 B、曲折反复 C、波浪式 D、再分散

9、公社以()为纽带。

A、血缘 B、感情 C、伦理团结 D、习惯

10、社会的政治生活的特点是()。

A、国家生活 B、民主政治 C、革命立法 D、集权制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打“√”,错的“×”,不需要改错。)

1、亚里斯多德说:人是社会动物,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存。()

2、黑格尔对社会学学科形成的重大贡献在于:国家与社会的概念。()

3、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

4、孔德指出,通过对病态社会现象的观察,可以了解社会现象正常的规律。()

5、孔德断定,社会进步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发进步,二是人们通过合理行动加速的进步。()

6、斯宾塞相信,社会进化是必然的,是不可能倒退的。()

7、根据斯宾塞的观点,国家是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

8、斯宾塞主张限制国家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政治不干涉主义。()

9、在滕尼斯看来,社会导源于本质意志。()

10、人类的总趋势是由“公社”走向“社会”。()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以 为代表。

2、重农业学派认为 和 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1、主张“自然状态”下人人相互为战的观点的,古希腊时期有,而近代则

3、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 和 的科学。

4、和 是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两条主线。

5、滕尼斯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分为 和 两种。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哪些社会等级?

2、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4、斯宾塞是如何理解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间的不同的?

5、简述滕尼斯关于社会本质的思想。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试述孔德关于社会改造的思想。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D

3、B

4、C

5、B

6、A

7、C

8、C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

3、ABD

4、ABC

5、ABD

6、ABCD

7、ABCD

8、AD

9、ABC

10、ABCD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智者派、霍布斯

2、土地、农业

3、社会秩序、社会进步

4、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

5、本质意志、选择意志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答:首先说明“理想国”在柏拉图思想中的地位,然后再简单回答。“理想国”是柏拉图用以质量关社会现实的政治理想主义主张。“理想国”中的社会阶层有:(1)哲学王;(2)武士;(3)劳动者。此外还有等外之人:奴隶。

2、答:以概括性方式回答。

人之秉性是天生自由的;人人皆应享有平等权利;用社会契约的形式来解释社会的产生和国家权力的本质。

3、答:先按次序列出要点,然后稍作解释。

(1)观察法;(2)实验法;(3)比较法;(4)历史法。

4、答:首先列出要点,然后再解释其含义。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区别: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结合紧密;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组成它的个体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结合程度不牢固;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一定部位;社会中,意识遍布于每个分子身上,每一个成员都有相当的感受能力;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与整体关系是: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为部分即成员的幸福服务。

5、答:首先简单说明概念的含义,然后回答基本内容。滕尼斯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是指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有:①社会关系;②社会集合体;③社会集团。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答:首先说明孔德社会改建的宏观思想,然后具体介绍其社会改建思路。具体答案为:

孔德认为,社会的重建和改造需要激发三种力量:以许多人和财富为基础的物质力量;以思维形成概念为基础的理性力量;以爱为基础的道德力量。具体而言,要以下面六个原则为重建秩序的指南:

a)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一旦社会制度符合自然法则和科学精神,就会出现一个新社会; b)扩大博爱倾向。生命中真正的动力是情感,而非智力,人性的特点是,情感胜于理智,最私人的倾向胜过高尚倾向,但人类拥有博爱倾向,扩大这一倾向能把社会引向秩序与和谐; c)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通过建立人道教来把人的情感与人本主义宗教化,以之建立社会秩序;

d)扩大社会分工与合作。分工是先进社会的本质要素,社会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它; e)增强政府的权威与调节作用。f)以保护私有制为基础进行社会改造。

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至第七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齐美尔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第一级是()。

A.一般社会学 B.形式社会学 C.普通社会学 D.哲学社会学 2.制度和法律产生于()中。

A.二人群体 B.三人群体 C.大群体 D.所有群体 3.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属于()。

A、目的合理的行动 B、价值合理的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 4.韦伯政治社会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是()。A、权力 B、统治 C、纪律 D、权威

5.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最具影响力的是()。A、《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C、《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D、《中国宗教》 6.()是涂尔干影响力最大的著作。A.《论社会分工》 B.《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自杀论》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7.涂尔干指出,将个体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A.理性契约 B.自由竞争 C.国家强制 D.集体良心

8.华尔街一投资大亨事业破产,在办公室开枪自尽,此种行为属于()自杀。A.利他型 B.利己型 C.失范型 D.宿命型 9.剩余物的抽象性质类似于语言学中的()。A.词根 B.词尾 C.前缀 D.后缀 10.推动变化和革新的是()。

A.组合的本能 B.组合体的持久性 C.行动的本能 D.性本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齐美尔认为,社会是()。

A、社会化的个人复合体 B、社会性的人类物质 C、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和 D、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2、根据齐美尔的观点,如果研究家庭制度,重点应研究()。A、家族大小 B、人际关系特点 C、交往频率 D、家族经济关系

3、社会行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行动者 B、动机 C、以他人行为为目标 D、手段选择

4、例如,()等都是克里斯玛式的人物。A、耶稣 B、拿破仑 C、希特勒 D、毛泽东

5、韦伯的政治社会学概念主要有()。A.权力 B.权威 C.统治 D.纪律

6、涂尔干所处时代社会变迁中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为()。A、经济危机 B、社会危机 C、政治危机 D、精神危机

7、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者必须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排除()的干扰。A、情感因素 B、道德判断 C、先入为主观念 D、世俗成见

8、社会分工发展带来的社会后果包括()。A、个性的发展 B、集体意识的弱化 C、相互依赖的强化 D、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

9、组合体的持久性是指人类试图()的倾向。

A、回到过去 B、拒绝变化 C、忠实接受一切命令 D、维持现有组合

10、不属于“社会性”剩余物的是()。

A、禁欲主义 B、一致的需求 C、权威论据 D、口头论据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齐美尔强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

2、齐美尔认为,妒忌、贪婪、仇恨等是产生社会冲突的根源。()

3、韦伯认为,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4、新教是入世禁欲主义的典型。()

5、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不同于贪婪无度和掠夺成性的资本主义。()

6、涂尔干将“集体意识”视为社会团结的基础。()

7、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8、培养和完善中间群体的职业道德是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良方。()

9、剩余物即人之本能。()

10、事与愿违是非逻辑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 与 是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

2.在齐美尔看来,与 是现代社会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3.个人魅力型领袖往往具有强烈的,而受到感召的群众则常常怀有狂热的。4.通过对法理型统治类型的分析,韦伯对资本主义的 和 进行了剖析。5.涂尔干将社会团结分为 和 两类。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齐美尔是如何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的?

2、法理型统治的特征是什么?

3、简释涂尔干的机械团结。

4、简述涂尔干的社会观。

5、帕累托的非逻辑行为有哪些类别?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试述韦伯科层制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C

3、B

4、B

5、B

6、C

7、D

8、B

9、A

10、A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

3、BC

4、ABCD

5、ACD

6、ABD

7、ABCD

8、ABC

9、BCD

10、CD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合作、冲突

2、文化的发展、人的异化

3、使命感、效忠精神

4、组织形式、管理方式

5、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分要点简单回答。

社会冲突的功能: ① 整合功能

在不断分化、日益复杂的社会里,群体数目不断增长,以理性为标准的群体构成取代了以感情为标准的群体构成,当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能促进群体内部的结合,抒解矛盾。

在社会大系统中,冲突能促进群体之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和明确界限,使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冲突将社会个体连结在社会交往的网络之中,因此,冲突构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 稳定功能

冲突有利于矛盾和敌对情绪的解决和缓解,在充满矛盾和敌对情绪的情况下,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使有敌对思想和情绪的人心理上得以放松和安慰。否则,强制或压制冲突,只能激化矛盾和对立情绪,造成社会分裂和解体。让冲突得到发泄的思想成为后来“安全阀”理论的源头。

2.先解释概念,再简单回答。

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任何一项法律的制定都是以目的合理和价值合理目标基础之上的。法理型统治的特点:1)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2)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对各级机关实行牢固的监督制度;3)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4)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5)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有效,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非某个具体的个人。

3.先解释概念,后简要回答。

机械团结是指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原始社会和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典型。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间同质性较高。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或经济活动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精神活动上:信奉同样的宗教、具有同样的信仰、追求同样的价值目标、接受同样的行为规范、持有同样的道德评价标准甚至于在情绪上也有一致的表现方式。这是没有社会分工或分工十分简单的社会。

4.分点扼要回答。

(1)坚决反对唯名论,支持唯实论立场,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具有超越于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无法在个人身上找到。

(2)社会的另一特性是整体性。

(3)实体性和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不涉及个体层次,只以社会层次为研究领域:“社会学家眼中没有个人”。

5.先解释概念,后分点简要回答。

指与逻辑行为相对的行为。非逻辑行为有四类:

①在主观和实际上手段与目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为;

②行为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却误以为他采用的手段能够引出他所希望的后果; ③行为的手段与客观结果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在主观上不曾知或想像过这种联系;(本能行为)

④行为结果与所运用的手段之间有逻辑上的联系,但结果并不符合行为者的主观愿望。(事与愿违)

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非逻辑行为。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1.先解释概念,然后分点回答。

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韦伯首先对科层制管理机构的构成进行说明:

管理班子在最纯粹的类型中是由以下人员构成:1)人格上自由,仅仅服从和履行实际公务职责;2)牢固的职务等级;3)严格的职务权限;4)根据合同,以自由选择为基础,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进行职务聘任,通过考试来确定并以文凭来鉴定其专业熟练程度;5)实行货币化等级工资制;6)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唯一和主要的职业;7)根据工龄、成绩决定晋升;8)管理者无特权,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9)服从严格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与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

在韦伯看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理性化和官僚制(科层制)化的过程。表现在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效益、效率、功能,在驱使人们行动的动机中,理想、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逐渐淡化。工业化的西方世界的现实因而是“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亦即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科层制把效益、效率、功能当作主要追求目标的结果意味着把“目的——工具理性”这一手段当作了终极目标。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八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格系统承担的是()功能。A.适应 B.达鹄 C.整合 D.维模

2.承担适应功能子系统输出的一般交换媒介是()。A、货币 B、权力 C、影响或赞同 D、价值承担和声望

3.()特别注意社会的生态学基础,尤其是个人与群体的空间分布。A.凡勃伦 B.帕克 C.帕累托 D.达伦多夫 4.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主要源于()。A.齐美尔 B.马克思 C.帕累托 D.韦伯

5.摩斯认为,马林诺夫斯的库拉交换实际上是一种()交换。A.集体性 B.礼仪性 C.情感性 D.经济性

6.列维-斯特劳斯的限制性交换涉及到()关系。A、两人 B、三人 C、多人 D、整体

7.在詹姆斯的自我概念中,身体、衣着、房屋、财产和家庭等属于()。A.抽象我 B.精神我 C.物质我 D.社会我

8.相遇式互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们之间()相互注意。A.持续性的 B.间断性的 C.无意识的 D.有目的的 9.最早提出“中心-边陲”概念的人是()。A.普雷维什 B.保罗·巴兰 C.弗兰克 D.桑托斯 10.在社会“意图”上,后工业社会主要是()的竞争。

A.同自然界 B.同加工过的自然界 C.人与人之间 D.国家与国家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帕森斯承认,他的一般行动理论继承了古典理论家()的旨意。A、马歇尔 B、帕累托 C、涂尔干 D、韦伯

2、在社会系统中,承担维模功能的是()。A.家庭 B.教育 C.宗教 D.法律

3、米尔斯通过()概念对白领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分析。A、阶级 B、异化 C、科层制 D、权力

4、科塞论及的社会冲突功能的内容或方面是()。A、社会功能 B、社会心理功能 C、反功能 D、潜功能

5、霍曼斯“活动”概念的特点是()。

A.追求报酬 B.经济动机 C.逃避惩罚 D.理性抉择

6、布劳交换理论的重点在于:()。

A、社会结构对交换过程的制约 B、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

C、影响个人间交换过程的的心理因素 D、基本交换过程对社会结构形成发展的影响

7、除库利外,持有镜中我思想的学者还有()等人。

A、亚当·斯密 B、大卫·休谟 C、亚当·弗格森 D、约翰·杜威

8、布鲁默把客体分为()几种。

A、物质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D、抽象客体

9、英克尔斯从()的角度分析了形成现代人格的环境因素。A、横向 B、纵向 C、微观 D、宏观

10、贝尔所说的第五产业包括()在内。A、卫生 B、教育 C、研究 D、政府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是帕森斯一般行动理论的核心论点。()

2、反功能概念的提出,推翻了以往功能分析中暗含的功能普遍性假设。()

3、科塞认为,冲突的非物质性原因源出于“社会合法性的撤销”。()

4、外部冲突必然导致群体发展、壮大、坚强。()

5、霍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

6、与霍曼斯一样,布劳把一切社会活动都视为交换行为。()

7、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的观点是鲍德温对詹姆斯的根本修正。()

8、个人的装扮由仪表和举止两部分构成。()

9、在适当的环境下,任何人在成年之后都可以转变为现代人。()

10、战后的依附主要表现为对科学技术与工业的依附。()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默顿将各种可观察后果区分为 和。

2.一个强制性组合由两类人组成: 和,社会冲突就在他们之间产生。3.社会交换论把经济学中的利润看作是社会学中的,把亏本看作是。4.库利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主题是 与,因为这些是人类社会的特点。5.现代人具有 态度和 意识。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科塞安全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社会交换理论在哪些方面借鉴了行为主义理论?

4、简答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5、简述马里奥·列维结构关系变量理论。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试析达伦多夫的权威与权威结构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A

3、B

4、B

5、A

6、A

7、C

8、A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

3、BC

4、ABC

5、AC

6、ABD

7、AB

8、ABD

9、AB

10、ABCD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显功能、潜功能

2、统治者、被统治者

3、报酬、惩罚

4、精神、主观

5、乐观主义、普遍主义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分要点简单回答。

①在研究层次上,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各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②研究方向上,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

③研究主题上,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是如何得到满足的?

④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共有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范式,不如说是共有功能分析方法。

2.分要点简单回答。

科塞安全阀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 通过释放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

② 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机制; ③ 社会越僵化,安全阀机制越重要;

④ 安全阀可以排泄敌对情绪,但不能解决问题,能缓和矛盾,但不能解决矛盾; ⑤ 安全阀机制提供情绪的替代目标和发泄手段; ⑥ 当相互对立的利益和情绪受到压制的时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把敌对情绪从真正的根源中转移出来,从其他渠道发泄。结果之二是导致相互关系的终结;

⑦ 没有安全阀机制或机制不完善的社会结构是僵化的社会结构,因而是潜伏危机的社会结构。

3.交换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行为主义理论成果:

1)在任何情况下,有机体的行为总是趋向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 2)有机体所重复的行为方式,通常在过去是保证报酬的有效方式; 3)有机体在与过去相似情境下,会重复以往有效的行为方式; 4)当前情境下的刺激,如果在过去是与报酬相联系,则它将唤起过去在相应情境下所采取过的行为;

5)重复某种行为是因为能够继续获得报酬; 6)如果某种行为以前在相似情境下得到报酬,现在突然没有了,有机体就会产生情绪波动; 7)有机体从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多,产生这种行为的有效性就越小,并有可能转向寻求其他报酬行为方式。

4.先简介库利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再扼要回答具体思想。

查尔斯·H.库利,美国早期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学家。他对符号互动论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镜中我”概念。

镜中我: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自我的观念。

镜中我概念有三重含义或分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解释或定义阶段-自我反应阶段 库利的镜中我思想与其初级群体思想密切相关。

5.先简介列维其人,再简要回答理论内容。

马里奥·列维是美国社会学家,他主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现代化问题展开研究。他认为,了解社会关系结构是理解现代化变迁的前提条件。

社会发展的关系结构变量:

(1)认识方面,理性的——传统的;

(2)成员关系标准方面,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的;(3)实质界限方面,功能特定的——功能弥散的;(4)感情方面,回避的——亲近的;

(5)目标定向方面,个人主义的——对他人负责的;(6)社会分层方面,等级的——非等级的。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先简要说明概念在达伦多夫理论中的地位,再具体回答基本内容。

权威与权威结构是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重要部分和前提部分。

达伦多夫认为,任何社会组织在结构上都可以看作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拥有权力的统治者和丧失权力的被统治者。人在社会地位上的这种不同源于不平等的权力分配关系。他借用韦伯的“权力”与“权威”概念来说明这一区别。

权力:克服他人阻力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

权威:在合法性基础上使某人具有一定内容的命令被既定个人执行的可能性。权威关系始终意味着一种上下级关系,一种合法的关系,它比权力关系有意义。强制性协调组合(ICAs):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权威关系的共同点是无可争议的:都是统治与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任何社会组织或单位都是由统治与被统治两大群体组成结合体,这种依赖制度等强制手段有形资产和维持的社会结合体被称为“强制性协作组合(ICAs)。

6.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篇六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只有极其原则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的发展问题,不应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正式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定名为“共产主义社会”。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十分强调要研究革命发展的阶段问题,但当时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解决需要经过哪些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而来不及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有哪些发展阶段。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没有深入分析本国的具体国情,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他去世以后,苏共领导人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是一个短暂阶段的观念。相反,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进一步宣布,“二十年内我们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阶段的冒进,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国,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也产生错误的估计,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大刮“共产风”,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超阶段的冒进遭到严重挫折后,才逐渐认识到需要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字》教课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 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时期”相混淆,并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实行无产阶级下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堵塞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道路。

2、社会主义发展近阶段再认识的科学成果

确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深刻反思,不断探索而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建国三十周年经验时候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以后,逐步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理论概括。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且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意义,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过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第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的战略措施。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两层含义,即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首先,我国已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基本国情的基本方面。其次,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始终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的。这样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从现代化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

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专多数,包含现代

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运行方面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

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

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

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

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

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本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阶段。

总之,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也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历史更长的时期。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

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

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第二,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7.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理论研究 篇七

1 工程施工前应控制的方面

在工程开工前, 要认真审查图纸, 组织图纸会审。审图过程中如果不能发现图纸中出现的错误, 无法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 就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返工、停工等事件, 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同时也会因为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造成质量隐患。因此在工程施工前应当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连续框架梁进行设计时, 如果跨度设计太大, 则要在梁柱接头处加密钢筋, 否则在施工时容易出现混凝土振捣困难的问题。第二, 高层建筑物内一般需设置电梯, 并且目前的建筑市场中电梯安装一般要由专业承包公司完成。应当检查电梯机房的槽钢位置, 是否与机房门冲突, 检查预埋铁件、预留孔洞的位置是否有错。

2 准确把握施工内容

例如, 某工程对拉螺栓建设单位进行了批价, 施工单位结算时套用铁件价格, 找材料差价时将对拉螺栓的单价按建设单位批价单中的铁件执行。但实际施工时拉螺栓是用钢筋加工的, 所以对拉螺栓子目的铁件单价应该执行钢筋单价, 而不是批价单中的铁件价格。装饰工程施工时, 因为材料种类多、尺寸不一, 致使装饰材料的价格差别极大, 即使是专业人员, 有时也很难立即鉴别出来, 而它们的价格却相差很远, 因此应当把握好装修材料的质量和价格。

3 注意施工内容和定额内容的差异

只有准确把握好施工内容, 再加上对定额的深入理解, 才能将定额和实际施工的差异把握好, 将此类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差异有的是施工企业无意识造成的, 但也有施工企业作为技术强势一方而故意设置的, 因此作为建设单位的造价管理人员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 分解定额, 一项多套。装饰装修工程的造价定额有其独特性, 其子目除主要工序外, 分项工程施工工序也综合性地涵盖其中。

第二, 高套定额, 提高造价。造价人员进行定额工作时, 需要依据工程实际对不同施工方法或装饰材料采取不同的计价方式。这样可以在装饰装修工程的预算和结算阶段, 完整地将定额高效对应, 切实反应出装修工程的实际耗费。但是实际施工中, 经常有造价人员不按照规定进行定额编制, 套用子目提高施工方法或装饰材料价格, 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

第三, 重套定额, 扩大数量。一方面, 在建筑主体施工中已经计算了部分装饰装修的费用, 例如楼面、屋面、墙面抹灰工作等, 但装饰工程造价人员还会因建筑主体施工不能满足装饰装修要求为理由, 要求重复计算装修定额相关项目。另一方面, 同样的定额子目被装饰工程造价人员重复利用计算。

第四, 串用定额, 抬高造价。装修施工项目中土建、装修、修整以及安装过程中的相应子目可以相互套用, 在一些地方甚至有两套装饰定额 (建筑业以及轻工业) 。定额不同的造价成本无论是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还是机械成本都是不一样的。有些装饰施工单位造价人员在套用子目时随意套用, 变相提高成本。

第五, 乱换定额, 有法不依。有关定额管理国家机构公布的定额标准, 是定额编制过程中的依据, 具有法律效应, 各种配额和指标都应当依据定额标准进行计算。各子目能否换算、如何换算都可依据编制说明确定。有的装饰工程造价人员随意修改劳动量和材料的数量, 从而提高成本。

4 结语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相对欠缺, 特别是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亟待改进,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提高建筑界专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 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理论进行研究, 就施工阶段造价管理进行探索, 具有相当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雅琳.建筑工程造价项目管理信息系统[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2]项纯.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情况分析与借鉴[J].铁道工程学报, 2009, (03) :105-109.

[3]李跃军, 陈钢.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控制研究[J].工业建筑2010, (S1) :1071-1075.

[4]刘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分析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 2010, (10) :109-114.

8.浅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 基本制度

党的十三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地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依据

(1)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根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深化。

(2)历史依据。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1980年4月由邓小平首先提出而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初萌芽于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与阿尔及利亚代表团的谈话中,他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在这里,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但已具有“初级阶段”内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十二届六中全会初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关系和道德水平方面的状况,十三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完整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加以概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国情,超越阶段。十五大报告全面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历史进程和基本纲领等方面加以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达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全面的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達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正反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事实。

总之,我们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来理解初级阶段,在承认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才既能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能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版社.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篇九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 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C. 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状况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现实状况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我国改革的性质应该是

A. 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7、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

D.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8、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B.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

A.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B.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C.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双百”方针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紧紧围绕着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展开的B.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展开的C.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的D. 社会主义改革展开的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 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D.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过渡时期

E. 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因为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E.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C. 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阶段

D.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E. 一个从不发达社会主义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

A.实现工业化B.实现经济的社会化C.实现经济的市场化和现代化D.实现经营的集约化

5、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是

A.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中国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

D.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6、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是

A.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政策是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C.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D.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E.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主要表现是

A. 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B. 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C. 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D. 巩固和提高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E. 农村人口还占到全部人口的70%

9、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如下特点

A. 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 突出地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标志

C. 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D. 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E. 战略步骤分三步走

10、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A. 是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B. 是与加快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C. 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的目标

D. 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E. 是重点强调经济增长的目标

三、辩析题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动摇。

四、论述材料题

1、下列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材料:

材料1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来源同材料1

材料3

过去的5年,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任务之艰巨,局面之复杂,成就之巨大,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伟大的5年,辉煌的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

2000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材料4

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新世纪,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从现在起,要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这是我国现代进程中的一个新台阶。

2000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5

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材料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观点。他说,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贫穷,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江泽民同志总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建议》和九后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绝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强调重视发展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人民日报》2001年3月2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3扼要说明“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2)根据材料1、2、3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什么?实践结果怎样?

(3)根据材料3、4,说明“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新阶段?

(4)根据材料4、5,说明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

(5)根据材料5、6,并结合(4)的答案,指出为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此为主题?

2、下面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材料:

材料1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在武昌、深知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材料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材料3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6%;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422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截止2005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62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3万多家。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是把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4万亿美元左右,人均提高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

——胡锦涛《深化互利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在美国西雅图午餐会上的讲话》(2006年4月19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做了哪些科学阐述?

第六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2、D3、D4、A5、C6、C7、A8、C9、D10、B

二、多项选择

1、AC2、BCD3、BCDE4、ABC5、ABCD6、BCDE7、BCDE8、ABCD9、ABCD10、ABCDE

三、辩析题

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四、论述材料题

答案要点:

(1)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概括地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个大台阶就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第二步骤,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三个“重大变化”是:

①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③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第一,在生产力方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第二,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第三,人口压力大,就业压力增大。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战略部署上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实践的结果,第一步早已提前完成。在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后,经过“九五”前两年的努力,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九五"计划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2QQQ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上消除了贫困现象。

(3)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4)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注重发展,坚持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

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5)把发展作为主题,这是因为:

①它是解决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发展中大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特别是“十五”期间,正处于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增加就业岗位,使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

②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决定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关系到能否实现党提出的这一目标。

③它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迎接国际竞争新挑战的要求。世纪之交,各国都在加紧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力求在新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决不能丧失发展机遇,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做到下列两点:

第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具体说来,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落后的历史前提和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而且极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是:

第一,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讲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规定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实际,反对教条式地照搬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自由化倾向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上一篇:《神气的小厨师》的教后反思下一篇:美国法律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