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理论整理(8篇)
1.行政组织理论整理 篇一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名词解释
1、国防: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法规: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3、国防建设:国防建设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
4、国防政策:国防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行动准则。
5、武装力量: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
6、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根据国防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简称动员。
7、人民防空: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的活动,简称人防。
二、简答题
1、国防的四大要素
(一)国防的主体即国家。
(二)国防的对象即入侵外敌与武装颠覆
(三)国防的目的即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四)国防的手段即军事行动,以及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基本类型_P.1-2 扩张型(美)、自卫型(中)、联盟型(北约)、中立型(瑞士)
3、我国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_P.8-9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三)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_P.13 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5、应届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形式_P.13
(一)作为义务兵应征入伍
(二)按军官待遇入伍
(三)作为士官应征入伍
6、全民国防教育日时间及主题_P.14-15 九月第三个星期六,今年是9月17日是第11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今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宣传活动,将围绕“依法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观念”这一主题
7、公民履行兵役的主要形式_P.18 服现役,服预备役,参加军事训练
8、我国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_P17-19 义务:兵役义务
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权利: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力
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9、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主要成就_P.21-23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三)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10、我国现行的国防政策内容_P.23-24
(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11、我国武装力量的三大构成_P.25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三)民兵
12、解放军四大军兵种成立的时间_P.25-31 陆军
1927.8.1 海军
1949.4.23 空军
1949.11.11 第二炮兵 1966.7.1
13、我国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_P.31
(一)人民武装动员
(二)国民经济动员
(三)人民防空动员
(四)交通备战动员
(五)政治动员
14、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军事理论课
(二)军事训练
(三)其他各种国防教育活动
15、人民防空的基本手段_P.39 走:适时地组织人员疏散 藏:及时进入人防工事隐蔽
消:及时的消除空袭或灾害造成的后果
16、防空警报的识别方法_P.39
防空警报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其识别方法是:
1、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2、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3、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17、“新三打三防”的基本内容_P.42-44 三防: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 三打: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一、名词解释
1、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2、前孙子者,孙子不遗;
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孙子以前的军事思想,孙子没有遗漏与抛弃;孙子以后的人,无法突破(遗弃)孙子的军事思想。
3、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
4、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
5、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过.48-49
答:夏、商、西周时期初步形成(21-8)受迷信影响较大,天命观为指导思想,军政军志
春秋、战国时期趋向成熟(8-3),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 秦~五代丰富和发展(3-10中),诸葛亮隆中对,三略,李卫公问对 宋~清前期形成体系(960-1840),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体系和内容有哪些?_P.49-51
答:包括战略学,战役战术学,军事气象学,兵器学等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战争性质和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理论,治军理论,将帅修养理论,作战方法理论和战争谋略理论等。
3、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_P.54-57
答: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 ①重战、慎战备战思想;②“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的战争指导思想;③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④“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⑤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4、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历史作用有哪些?
_P.64-65
答:内容:一是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二是人民军队思想;三是人民战争思想;四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五是国防建设思想 作用: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针;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林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5、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战争与和平的思想
(二)国防建设思想
(三)军队建设思想
(四)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思想
(五)军事战略思想
6、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中关于军队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一)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
(二)始终不渝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四)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五)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
(六)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七)确立科技强军战略,进一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八)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九)依法从严治军
(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
7、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中阐述的三个时期、三个战略关系、两个不相适应是什么?
三个时期:军队历史使命拓展期,军事变革攻坚期,社会变革深化期 三个战略关系:军事变革与社会变革“双重攻坚”,机械化与信息化“双重建设”,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双重任务”
两个不适应:我军的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章 战略的含义: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战略指导者遵循军事斗争的主客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全面计划,部署,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以保证有效地实现既定政治目标。
2 军事战略的基本要素
(一)战略目的
(二)战略方针
(三)战略力量
(四)战略措施 3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特点及趋势 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但局部冲突仍然不断
(二)大国较量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
(三)军备竞赛趋缓但质量竞争激烈
(四)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呈现新的表现形式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5 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各主要战略力量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相互斗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6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美国单边主义难阻多极化潮流
(二)欧盟整体实力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英法德)
(三)俄罗斯力保大国地位
(四)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六)印度已成为一支新生的世界力量 7 国际安全面临的多元威胁
(一)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明显增多
(二)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加剧
(三)跨国性问题日益严重 8 领土争端的原因
(一)历史上长期遗留的领土争端(希土,二伊)
(二)殖民统治者为了给获得独立的国家制造麻烦而留下的(印巴克什米尔)
(三)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之间的(独联体之间的)
(四)新的国际法出台前后引发的(国际海洋法公约)9 民族矛盾主要的表现?
(一)冷战时期遗留民族矛盾的继续和延伸
(二)两极格局解体导致的民族分离主义
(三)极端民族主义抬头 10 宗教矛盾的表现?
(一)各大宗教之间的矛盾
(二)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矛盾
(三)某一宗教内部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11 跨国性的问题
(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增大
(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十分活跃
(三)难民潮隐患日益加剧
(四)国际贩毒走私更加猖獗 12 局部战争的性质?
(一)多发性
(二)破坏性
(三)不确定性
(四)引起国际组织的更多介入 我国陆地边界22000多千米,海岸线18000多千米,周边国家29个,直接的有14个,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万平方公里。威胁: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我国安全环境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少数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强化对我国的战略防范与牵制
(二)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
(三)台海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
(四)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日益猖獗,对中国的威胁增大
(五)南海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存在严峻复杂的挑战 15 中国的安全政策的三个基本目标:
(一)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二)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
(三)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 新安全观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总称。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点?
(一)高智力
(二)高投资
(三)高竞争
(四)高风险
(五)高效益
(六)高保密
(七)高速度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一)侦查立体化
(二)指挥控制智能化
(三)反应快速化
(四)打击精确化
(五)防护综合化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目标的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特点:高技术,高精度,高效能,威力大,射程远 5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式?
(一)自主式制导
(二)寻的式制导
(三)遥控式制导
(四)复合式制导 精确制导武器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一)作战效能大大提高
(二)战争进程加快
(三)传统兵力兵器地位下降
(四)人员伤亡的数量急剧减少 伪装:是指为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与延伸。伪装的技术措施包括: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幕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与音响伪装。
隐身技术的分类: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电子隐身技术,可见光,声波。8 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
根据遥感设备可分:可见光侦查,红外,雷达,电子,多光谱(生长旺盛的活体呈现红色,伪装用的植物呈现出灰蓝色,涂有绿漆的金属呈现黑色),声学。9 侦查监视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一)扩大了作战空间
(二)改善了信息获取手段
(三)提高了指挥质量
(四)促进了反侦察技术的发展 电子对抗:又称电子战,电子斗争,是指敌对双方使用电子技术设备和器材所进行的电磁斗争,其实质是争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
电子对抗技术包括:对抗侦察技术,电子干扰技术,电子防御技术,反辐射摧毁技术。11 1957.10.4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
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侦察卫星,通信,导航,测地,气象
军用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飞机 指挥信息系统,是在军队指挥机构中,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收集处理军事指挥,控制所需的信息,并能为各级指挥员提供战场军事情报的应用系统。新概念武器:指工作原理和杀伤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常规武器,具有独特的作战效能,正处于研制和探索之中尚未大规模用于实践的一类新型武器。
包括:定向能武器,动能,声波,基因,气象,计算机病毒,非致命武器。计算机病毒武器分类:多成分病毒,特洛伊木马,蠕虫,逻辑炸弹,陷阱门,视窗软件病毒。
计算机病毒武器特点:费用低廉,破坏巨大,蔓延广泛,隐蔽待机,自主攻击
第五章 现代战争:一般指在现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条件下进行的战争。包括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2 现代战争特点
(一)战争起因复杂
(二)战争将在核,生,化武器威慑的环境中进行
(三)战场空间向多维化发展,作战行动节奏加快,战场综合破坏效应增强
(四)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五)非接触作战和非对称作战已成为重要形式
(六)非战争军事行动和非军事战争行动是重要组成部分 3 战争起因?
(一)强权政治
(二)领土争端
(三)资源争夺
(四)民族纠纷
(五)宗教矛盾
(六)意识形态的冲突
(七)非国家行为体与主权国家的冲突 4 传媒的作用表现?
(一)超强的渗透力
(二)攻心夺志的利器
(三)良好的战争动员能力
(四)遏制战争的重要工具 5 非军事战争行动
(一)贸易战
(二)金融战
(三)心理战
(四)网络战
(五)生态战 战争形态的四次转变: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信息化 信息化战争:是指以高技术机械化装备为基础,以c4isr指挥控制系统为平台,具有全球化,网络化和实时化特征的战争。8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
(一)由血与火的有声战场搏斗转为精神,意志,智慧无声战场的角逐
(二)由硬打击转为软杀伤
(三)信息化战争将向民间化发展
(四)传统的攻防观受到挑战
(五)传统概念中的战争界线由直观变得模糊 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为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10 如何应对军事变革?
(一)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二)加快武器装备研发速度,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
(三)调整军队体制编制
(四)努力推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
(五)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走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之路
(六)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
2.行政组织理论整理 篇二
1 因区护土
1.1 黄土高原区
做到因地制宜, 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坚持沟坡兼治, 加强坡面治理。对耕地采取工程、生物、农业措施三结合, 并加强改土培肥, 提高土壤生产力。陡坡退耕还林、还牧, 以牧促农。
1.2 红壤丘陵地区
华南地区此类土壤保护宜以小流域为单元, 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特别是崩岗区丘顶、丘坡和坡麓, 分别以水土保持林、薪炭或经济林以及发展水果生产;坡耕地梯级化, 实行带状等高治理, 保护水土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江西红壤区的坡地造田, 由于挖方部位与填方的肥力差异, 应尽可能不乱土层, 提高水平梯田的造田质量。造田过程保留表土就是保持原有地力, 采取“揭搬表土、平整地块、挖松底板、不乱土层、表土还原”的造田技术。
1.3 热带亚热带山区
利用当地优越的水热条件与生物更新能力, 增加地面植物覆盖, 草、灌、乔结合, 重建先锋群落, 绿化荒山,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恢复和保护森林资源, 根治水土流失。
1.4 平原盐渍地区
有效调控水盐运行, 配备区域性的排水工程, 治理无尾河川, 使盐碱有出路, 达到区域脱盐目的。
1.5 西北干旱漠境地区
在林、灌、草结合的基础上, 大力固沙培土, 建设绿洲生态农业。农田利用首先要完善排灌设施和增强土壤肥力建设, 提高土壤的综合生产能力。
2 因地改土培肥
2.1 旱地土壤
旱地土壤肥力的培育, 其作用不仅是以“库”的形式贮存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壤基质的能量转换, 获得较多的生物潜能, 以保证农业持续高产。但是, 土壤肥力的培育总是与农田生态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相联系的, 因而旱地肥力的培育, 不论高产旱地的培育或是低产旱地的改良, 都应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技术配套措施。配合土地整理的土壤培肥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是平。即平整土地, 既有利于稳定水土, 也便于耕作管理, 是培育高产稳产农田的基础条件。山丘、坡地修建梯田, 防止冲刷, 保持水土;低湿洼地修建台、条田, 渲泄涝渍, 防止浸淹;不少平原旱地, 也存在大平小不平的状况, 也应在平整的同时建成方田、畦田。
第二是暄。即暄活土体, 采用砂土客黏, 增加矿物质胶体数量;黏土客砂, 减少矿质胶体数量,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第三是厚。即加厚耕层, 主要是加深耕翻, 活土增厚, 如用异地 (如被建设占用的优等耕地) 耕层土壤覆盖, 既增厚了土层, 又提高了肥力。
第四是灌。即水源条件好的地方, 建立完善的灌排渠系;水源条件差的地方, 要在做好雨养农田条件下, 拦蓄降水、蓄纳保墒的耕作管理与田间工程设施。
第五是草。即种草养土, 利用瘠薄旱地、田头地边和林间隙地等, 采用混、间、套的办法, 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牧草或绿肥, 甚至耐瘠草类, 以利护土养土。
第六是林。即田间林网, 合理配置田间防护林网, 可有效地防止风蚀, 调节农田环境, 改善土壤水热状况。
第七是路。即修建田间道路, 建立良好的农田生态,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合理的农田道路设置, 还可防止机车乱行, 破坏土壤结构。
2.2 水田土壤
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具体做法是通过区域水文治理,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需要和可能, 采用综合的改良措施, 如排洪治涝、降潜治渍、水旱轮作, 以及暗沟、暗管和暗洞排水等, 以进一步达到科学用水, 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的目的。
2.3 盐碱地土壤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可以同时实施水利改良, 把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水位;采取客土改良, 即在重碱斑地块, 将碱斑挖深40 cm, 再用客土回填;压砂改良, 对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壤, 1 hm2用50~70 m3砂土掺入耕层, 防止返盐;种稻改良, “碱地生效, 开沟种稻”, 即对水源充足的地方通过土地整理开发水田, 以稻改碱。
摘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土壤学理论的土地整理实践活动, 即因区护土和因地改土培肥等, 并对这2种土地整理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本尼斯的组织理论 篇三
在《组织发展与官僚体系的命运》(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s and the Fate of Bureaucracy)中,本尼斯承认官僚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官僚制“可以完美地适应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和要求”。但是,官僚制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不可避免会带来相应的弊端。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官僚体系存在着“内适应”和“外适应”的明显缺陷。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民主制度有着内在矛盾,个性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同工业组织的理性和秩序往往不兼容。官僚体制在刚刚兴起时,否定了专制主义、主观武断和感情用事,以组织等级取代了社会等级,以制度依附解除了人身依附。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官僚制暴露出了十大缺点:妨碍个人成长和个性成熟;鼓励盲目服从;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僵化的权力和控制系统;缺乏充分的裁决程序;无法有效解决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矛盾;内部沟通会被压制和阻隔,湮没创新思想;无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法吸收新的科学成果;扭曲人的个性。总之,官僚体制下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异化,人变成了组织的附属物,抑郁、灰暗,屈从于规章制度。本尼斯用小说语言,形象地批评了“该死的官僚制度”在现实中造成的两种怪异类型。
(1)墨迹式组织(organization as inkblot)。个人在组织中没有意义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没有确定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此时的个人,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压力,越来越焦虑、多疑、虚无。似乎是在等待命令,但是所等待的命令却迟迟不来。此类形象在卡夫卡的《城堡》中有具体的描述。在强大、蛮横的官僚制金字塔结构面前,个人确实显得渺小,如同巨大机器里某个偏僻角落的小螺丝钉,被固定在那里,却不知道自己的用处是什么。
(2)老大式组织(organization as Big Daddy)。个人在组织中被严密控制,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瞬间反应都暴露在父亲般的“老大哥”监视下。私人空间完全被侵蚀,个人生活完全控制在“老大哥”的手中。此类形象集中反映在奥威尔的《1984》中。本尼斯的学生查尔斯·汉迪有句名言:组织就是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与组织打交道,老子式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式的“桃花源”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面对个人空间和参与组织之间的纠结。说得可怕一点,个人笼罩在组织的阴影里,在官僚制结构面前暴露无遗,显得无助和无自主性,还不得不依赖于它。
旧的官僚制如影子般跟随着我们,乃至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本尼斯把它的特征概括为:控制、命令、可预测性。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道,官僚制结构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分化,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都将对现有组织产生巨大影响。在我们的环境中,相互依赖性增强,变数和不确定性增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越来越活跃。在人口方面,大众教育开始发达,使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上升,组织中的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进修和培训变得稀松平常。同时,职业的频繁更换、交通的日益便捷,使劳动力的流动更快。这都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要求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度,也不再束缚于传统的价值观,但更易受他人的影响。组织的任务和目标更加复杂,更具有突发性,因此需要团队合作。在此环境中,组织将具有相互依赖、处于动荡环境、大规模等特征,不再是官僚制所能适应的竞争、稳定、小规模和可预测的状态。所以,本尼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官僚制气数已尽。
在本尼斯的概括中,官僚制面临四种威胁。
(1)迅速而难以预测的变化。就知识的爆炸、人口的激增来说,官僚制所遇到的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
(2)组织规模的增长,使得官僚制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局面,如管理费用的剧增、规则和结构的陈旧。尤其是在组织中存在的控制与冷漠问题,官僚制的尾大不掉与个人的漠不关心、缺乏积极性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且积重难返。
(3)研发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现代技术的复杂性,要求组织重视知识型员工和他们之间的协作,而且劳动人口越来越年轻,流动性强,文化程度高。官僚制在这些因素面前日益显得僵化、呆板。
(4)管理理念的变化。这跟二战之后行为科学的兴起有关,更与麦格雷戈、阿吉里斯、德鲁克等人的理论贡献有关。这个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关于人性的认识。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复杂人”假设,个人不再是无知的、简单化的、按钮式的,而是复杂的、活生生的,其需求是多样的。②关于权力的思考。权力不再是建立在强迫和威胁之上,而是建立在协作和理性之上,强调个人的意愿以及相互间的合作。③关于价值观的变化。组织价值观不再是官僚制所具有的忽视个性、机械地看待人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人道、民主的理念,重视个人需求及其创造性。
综上而言,在相对平静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官僚制,难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不能对外界保持敏锐、快捷的反应,不能有效处理突发问题;它难以灵活面对新问题、迅速接受新创意,良好愿景很可能经多层传达后遭到扭曲、变味;它难以保持员工的高昂士气、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组织成员的自主性和潜能,他们在组织中感到疏离与无意义,对工作投入度不足,很可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本尼斯认为,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由官僚体系与个人发展的冲突造成的二元对立:个人与组织,民主与法制,理性与自然,社会平等与金字塔结构,参与管理与等级层次,人际关系与科学管理,正式与非正式,外向与内向,软件与硬件,机械论与有机论,关心人与关心生产,X理论与Y理论。新的组织理论应当从这种二元对立中走出来。为此,他评析了许多相关的管理理论。他认为,巴纳德和西蒙的“诱因-贡献交换理论”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是一种“新韦伯主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了社会合作,利克特的工作集体理论强调了自主,阿吉里斯的个性发展理论强调了人性化,这些都为新的组织理论提供了前提;麦格雷戈的Y理论发展最为充分,新的组织理论已经呼之欲出。然而,此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组织内部,而事实上官僚体系真正崩溃原因在于环境变化。所以,组织理论变化的着眼点要放在“外适应”上。
本尼斯认为,现代组织面对的核心问题可分为五类。
(1)整合。即如何将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现代个人主义与现代工业主义的矛盾。个人的主体性在近现代得到弘扬,但现实中的个人不时遭到工业组织的摧残、践踏,甚至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被泯灭个性。在重视个人的前提下实现组织的发展,是个体和组织难以回避的问题。
(2)社会影响。即群体关系问题,核心是权力及其分配。在本尼斯眼里,集权式管理变得不切实际,授权与发扬自主性日益显得重要。
(3)协作。主要是应对和解决组织内部冲突问题。在官僚制结构下,组织过于庞大和复杂,离心力越来越明显,难以笼络组织成员的人心,不易维持和增加他们的工作投入度。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合作,是组织面对的一大难题。
(4)适应。组织如何面对动荡的、不可预测的环境,硕大、臃肿的官僚制显然不够敏捷。
(5)复兴。指组织重获力量、完成自新的过程,事关组织的发展或衰落。它的要素包括:整理和利用已有知识;改善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自我分析;把握自己命运。这五类问题决定着组织的成败。官僚制显得拙于应对这五类问题,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呼之欲出。
在对官僚制弊端进行透彻研究之后,本尼斯提出,一种科学模式正在兴起。新的管理结构与科学探索有很多相似之处,故称之为科学模式。它是基于变化、适应变化的制度,鼓励个人创意,强调兼容并包,能够容纳异议,而反对盲信教条与权威。科学模式需要民主的氛围。在本尼斯看来,民主是一套价值观体系。它包括以下要素:充分、自由的沟通,不管等级高低、权力大小;依靠多数意见而不是胁迫或妥协来解决冲突;相信影响力是基于技术能力和知识,不是基于个人一时的异想天开或特权;允许甚至鼓励任务导向的行为以及情感表达的氛围;承认组织与个体之间必然会有冲突,但也愿意理性地处理和调停这些冲突。在科学模式中,个人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而不是被排斥、压制。个人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是被视为机械式的工具。个人拥有自主权,发掘自身潜力,充分表现自己。
就未来组织形态而言,本尼斯认为绝对不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组织,而可能是网络、集群、跨职能团队、临时系统、专门工作组、模块、矩阵等等。未来组织将更加简炼,它的层级将会更少,基于共同目标而建立,能够参与跨国的合作和联盟。未来组织很可能体现坎特(Rosabeth M. Kanter)的5F:快速(fast)、专注(focused)、灵活(flexible)、友好(friendly)、有趣(fun)。本尼斯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未来组织:临时的。它意指反应迅速、适应力强的临时系统。本尼斯把这类组织称为“有机适应型组织”。它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一般围绕待解决的问题而成立,以任务为中心;由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组成,重视团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按有机模式而非机械模式管理,避免官僚病;领导力属于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而非论资排辈。未来组织不再是威严的、冷冰冰的金字塔,而是一个随环境变化可重新组合的有机体。
4.行政组织理论整理 篇四
义指所有绘画品种的单色绘画,素描就是单色绘画。炭笔、轻与重、缓与疾、长与短、疏与密等。
4、黑白灰色块之素描教学:是一个计划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间不同大小、深与浅、聚与散、锐与钝、正与斜等。把这炭精、木炭条、铅笔、钢笔、毛笔、粉笔等简易工具和材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订,都要经过整体规划些对立因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用绫画形式要素缔造出一个料进行创作研究和教学训练的单色绘画作品。主要以线条和设计。西方真正学院最早意大利16世纪末期创办罗马富有秩序感与和谐感,令人感到神奇和美妙劝人的完美单再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的圣卢卡学院和卡拉奇兄弟创办的波伦纳学院。当时教学分色画面。石膏像素描:表现方法:线性素描、调子素描、艺术形式。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是: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为三步:1为临摹大师及老师作品,2、画石膏像
3、人物线面结合等表现方式。写生步骤:
1、构图与打轮廓
2、色彩的画。辞海的定义是: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写生。1648,法国创办绘画雕塑学院。低年级临摹,高年涂大体色调
3、深入刻画与表现
4、统一调整。石膏像素物体形象。它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级以模特儿写生为主。
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是造型艺描审美要素:具有肖像的性质和意义。必须准确地表现雕西方素描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非常悠像本身的形象特征,反映其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生理特术的基本学科。是构成油画、雕刻、建筑以及其他种类绘久的画种。抗菌素的“迹象”未经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因征,给人以准确、精微的形象美。还应恰当的反映雕像本画的源泉和本质,并且也是一切科学的根子。素描是一个此是艺术家和绘画者内在思想观念、动机、意图和情感最身所具有性格牲,给人生动、鲜活的性格美。表现生动迷独立的绘画品种。古希腊时期线性素描注重线条的组织与为直接、最为原始的记录和展现。
一、原始时代的素描:人的明暗色调,给人以丰富、细腻、透明的色调美。作者表现力,中世纪的的“轮廓”“底稿”的性质。文艺复兴指石器时代的美术。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以动物为主,的思想和童趣,还有作者的性格和风格。人物肖像素描:时期艺术大师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形象比较写实)、中石器(以人物为主,表现狩猎、劳作先以线性和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再以全因素形式写生,以及丢勒、荷尔拜因等留下大量素描珍品。素描形式是多或战争场面,形象为图案式或程式化的)、新石器(人物头像步骤:
1、构图与打轮廓。
2、涂大体色调
3、深入刻样化的,黑白素描和棕色素描,两种或以上颜色或彩色所和动物,形象表现演变为抽象化和图解式的象征符号,丧画与表现4统一调整 全身像半身步骤:
1、构图与打轮廓。作多色素描。在色纸上用黑色加深或白色提高所作的三色失了先前绘图中的直接写实性、生动感和鲜活性)
二、古
2、涂大体色调
3、深入刻画与塑造4统一调整。人物肖素描,以及在素描基础上略施色彩的素描淡彩等。素描结埃及的素描:来自师傅的范本和画稿。注重轮廓线,线条像审美要素:形体结构、形象特征、性格刻画、艺术表现合其他拼贴材料制作而成的现代综合材料素描。功能上可粗细和力度比较均匀,缺少变化,有制图的味道。
三、古等。人体素描:表现方法:线民生素描、调子、线面结婚。分为:习作性(以教学和基础训练为目的素描写生和速写代希腊与罗马的素描:古希腊美学思想有二个论点:模仿审美要素:人体的性别特征、形体特征、结构、比例、动等)、创作性素描(具象、意象、抽象等多种风格以表达论,和谐论。古希腊特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线条疏态以及艺术表现等。景物素描:画家对自然景物进行审美国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观念为目的而创作的素描)。素描密有序并富于装饰性的美感意趣。瓶画:黑绘式(黑像红观察与审美体验的过程。审美要素:点线面形 之间的对表现手法:线性素描、调子素描、线面结合素描和综合材底,在原色陶器上,用黑色描绘人和物,形成红黑剪影图比变化、呼应协调与构成关系。由抽象形式结构和绘画要料素描。
1、线性注重轮廓表现,少涂或不涂色调。
2、调像)、红绘式(红像黑底,在原色陶器上画出形体的轮廓素来构成。视平线在景物素描写生和创作中有着重要意子素描以丰富明暗色调和层次充分表现客观物象的体感、后,把轮廓以外区域涂满黑色形成红色剪影图像)(工具:义。意境是灵魂。
光感、质感、空间感、和虚实关系又称全因素素描。
3、铁笔、银笔、芦苇笔、毛笔、木炭条及其他矿物质材料)现代素描:所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石,始于文艺复兴现代结构素描也属于线性素描范畴,只是更加注重表现物一脉相承的。罗马的素描和艺术全面继承了希腊素描的传早期。泛指20世纪以来的“非传统”意义上的素描形式。体的透视、内部结构和几何结构。
4、现代综合材料挖掘统,但又有所发展,造型手法更为粗放大胆,素描肖像更也有学者称其为自由素描,由于观念、形式复杂多样及年和展示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潜在形式美感和视觉力量。艺术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欧州中世纪的素描:特点是:线性代跨度大特点,很难合名归类,为区别于传统素描而称。风格分为:写实性(传统古典和现代具象)、表现性(准轮廓,平面化造型,人物形象呆板,概念化和程式化。常特性:描述性素描(详细地、明白清晰地描绘事物)、意确反映客观物象的外部形态,对客观世界个有描述性和写用工具:银笔、铅笔、木炭笔、毛笔、芦苇管笔、鹅毛象性(描绘真实场景让观看者体会画家的内心世界,主要实性反映)、抽象性(体现一种纯粹现代性的全新的艺术管笔。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特征:一是写实主议,受古表现画家的幻想、联想等。)、象征性(用抽象符号来表现思想和素描观念,注重形式结构和观念的表达)。希腊艺术“模仿论”影响,继承发扬古希腊写实主议思想想法)三种形式。特性:
1、更重视素描艺术中“精神层素描的基本要素:构成要素:线、形、空间、明暗、和传统。二是注重轮廓,明暗色调是一个辅助因素。三是面”营造。
2、传统素描观看是将所见所思相应的转化为形式语言。线是点的延伸,是素描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科学精神。弗朗切斯卡《论绘画透视》17世纪至18世纪准确的画面语言,强调语言方式和造型倾向上的准确性。之一。在素描中作用:轮廓和造型上,也具有形式上审美的素描:17世纪欧洲美术进入巴洛克时期,含义为:不现代的观看更强调“发现”这种观看包括:对熟视无睹的含义。线有:单线和复线,有长短、曲直、刚柔、疾徐、规则的特殊、扭曲的珍珠。巴洛克特征:凸显其动态、不事物转化为画面的可能性的发现,对艺术史甚至对其他艺疏密、浓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形:有平面的均齐、不统一、不平衡。时代总特征:注意明暗对比和光术形式比如:版画,油画,影像,声音艺术等横向观看,形(画面中平面分割)和立体的形(物体内部几何结构)。影冲突,由文艺复兴时期注重轮廓发展为注重感性的体积从中发现可深化为素描的艺术形式异常迹象。观看解放了19世纪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提出“按圆锥体、球体、圆柱与色调表现方法。工具:炭笔、铅笔、黑粉笔、红粉笔、素描的视觉思维,客观上激活对素描的多维试认知,看的的概念来看待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结构意识和构成意识影毛笔、鹅毛笔。17世纪素描中的人和物更具空间真实感、多样化造就了实现素描作品意义的渠道的多样化,素描在响。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立体的观察、立体的表现)、生动感。18世纪风格是罗可可:华丽的贝壳,用来形容获得独立性同时,使解读或审美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以再四维、五维(五度)。西方写实绘画依赖焦点透视,中国法国宫廷艺术柔媚、纤细、华丽的风格和趣味。材料与技现为目的传统素描和绘画中:客观物象是一种被再现绘画用散点透视。明暗:由光照形成的。明暗要素:一是物体法没有大的变化。变化了的是审美的品位和格调,酸枣了技艺所转述的“镜像”即物象客观真实性。现代素描看到在光线照射和影响下所形成明暗变化和明暗色调。二是素宫廷和贵族阶层的生活情趣,表现其优雅、悠闲的生活壮的意外上的真实是:内心的真实,这种真实使素描所表现描作品中大的明暗关系和而局。明暗色调基本规律:“三态,体现其享乐以及感官愉悦的审美倾向。流行在有色纸的是画家艺术观的外化。
3、现代素描更关注对物象以及大面五调子”,三大面即受:光面、顺光面、背光面,五上用黑色作画、用白色提高的三色素描和用采色粉笔创素描对象的个性化阐释。
4、现代素描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调子即受光面的亮调子和灰调子,背面面的明暗交界线、作,丰富了素描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19世纪的素描:意义的艺术形式。总之现代的诸多特性与当代绘画的总体反光和投影。形式语言:画面的构图与构成、技法、肌理西方画坛变革和发展的时期,艺术创作和探索异常活跃,倾向性是一致的。的变化与构成,抽象的点、线、面、形的组织与构成以及名家众多,画派粉呈。主旨还是继承和发扬文艺复兴时期
综合材料的运用与构成等。现代素描的语言要素:
一、形式语言特征:
1、造型的所倡导的“模仿论”和写实主方精神。即力求真实再现大简化与强化(彩取简化和强化等手对面传统素描 造型观素描写生的观察方法:
1、整体观察(把眼光散开,尽自然的生动景象。工具:钢笔、铅笑、炭笔、木炭、毛笔、改的继承,简化就是删 繁就简,以最基本的形态呈现客量扩大视野,全部视线一下子触及到所有物体或各个部芦苇管笔、色粉笔、水彩色等。画派有:法国的巴新印象观的物象或主观性的形象;强化就是夸张物象中的甘一因分。同时观察所有的东西与部位余光观察)
2、理性观察主议、后印象主义、纳比派、奥地利的分离派、俄罗斯的素并使之成为素描作品中最显著的特征例形象有由一般(A立体地观察B根据形体结构的特点观察明暗色调的变巡回展览画派。20世纪的素描: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性变成显著的手段)
2、造型的平面性(指使用抽象手段化C根据光源方向来函观察和分析明暗色调。在感性的基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照相写实主议。实现画面形式感和艺术表达上的简洁和直接)
3、重复与础加上更改思维,使感性视觉吸收一些理性因素,用眼睛特点:不以再现和模仿自然为已任,在素描写生和创作中,连续的(重复是波普艺术尤其是它体现在架上绘画方面的去思考,从而避免观察与描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对客观的人和物进行夸张、变形、抽象、丑化、肢解、重一个重要手段和特征,)4画面的质感特质(分为:具象
3、审美观察(用构成、形式美和审美联想的方法观察和构、综合。
表现客观物象A客观物体图形化,B客观物体色块化C对
比与想想)质感和抽象质感,具像质感是素描中能直观感受到 的质素描写生:
一、静物素描:表现方法:线性素描(包地,触觉和表面肌理等,意味着二件事:一是表面特征,括结构素描)、调子素描(全因素素描)、线面结合素描和二是依附于素描媒价的质感)
二、现代素描的题材和内素描工具材料:
1、常用工具材料:铅笔(笔芯石 墨综合材料素描。艺术风格:写性性、表现性、抽象性三种容:不仅着眼于传统的题材和对物写生,其对象包括那些和胶泥)炭笔(笔芯由炭粉与搌黏合剂)、炭精条(炭粉、形态。素物素描写生步骤:
1、构图与打轮廓
2、涂大体难以表述的事 物或对它们的感觉以及对现象的描绘,是胶和动物油制成,方形长条,黑色棕色)、木炭条(细柳色调
3、深入刻画与表现
4、统一调整。
四、静物素描审对感觉、现象进行形象化的视觉活动。
1、时空被作为重枝密封在铁质容器内隔炎烧制而成)、钢笔(用墨水作素美要素:包含着绘画中基础,即构成绘画中作品点、线、要的体现内容
2、探询或表现内心世界的“情境”
3、现描)、、橡皮擦(用来修改画错的地方提亮作画)、素描纸面、形等形式要素和画面结构。静物素描包含以下要素的代素描中的照片与影像。
2、历代画家其他材料画笔:银、铁、芦苇管、羽毛管、对立统一形成独特的审美要素和特征:1物体之间不同形
纸、木板、石板。
3、现代综合材料:画笔和颜料:圆珠枯的对立与统一。
2、物体之间粗糙与光滑、透明与不透
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喷笔、丙烯颜料、油彩、水粉、明、深色与浅色等在特定光线作用下的对立与统一。
5.报刊的四种理论(整理版) 篇五
一、集权主义理论
背景:从1453年德国的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随后的400年,为大众传播的雏形期。规模印刷-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思想广泛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关系:
知识可以通过智慧来发现。人们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力,是有很大差别的。既然存在这种差别,在社会结构中,就应该加以承认。“聪明人”既能分析又能综合,应当在有组织的社会中成为领袖,或者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人为努力得来的,这种努力可以经过国家的引导而为社会服务,进而成为社会的准则,并带来一种绝对性的气氛,具有权威性。这种气氛使变动成为不受欢迎的,使稳定和持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团体比个人重要——团体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国家——国家代替个人(集权主义的共同要素)
二、自由主义理论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理论(The theory of Libertarian Theory,or The Libertarian Theory)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逻辑延伸,而社会政治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理论由根源于17、18世纪西方的启蒙哲学(The Philosophy of Enlightenment),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欧洲14世纪中叶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Renaisance)。自由主义理论在16世纪积累了经验,17世纪发展了哲学理论,18世纪把理论付实践,19世纪得到文明世界的大部分承认。自由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说:
天赋人权理性至上
拉斯基《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指出,社会哲学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不和产生它的各种事件结合起来观察,是不能理解的。
背景:
16世纪的地理上的发现给予人们的思想以新的广阔的天地。
17世纪,人们都深信一切事物是受规律支配的。
18世纪宗教革命的出现,中产阶级的兴起,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人们能够依靠自己理性的力量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去理解整个世界,也具有重大贡献。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坚持个人的重要性)
18世纪,报刊完全从集权主义原则转到自由主义原则。国王、教会的管制力量都被取消,国家垄断出版业的现象也废止了。
17世纪约翰·弥尔顿
18世纪约翰·厄斯金托马斯·杰弗逊
19世纪约翰·米尔
两个理论:
观点的公开市场 :认为应该把所有的观点呈现给公众,公众可以从这个“市场”中选择最好的。
自我修正过程:认为在公正的辩论中,好的和真实的观点总会战胜谎言和欺骗。
约翰·弥尔顿: 1644《论出版自由》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灵性。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部分。
约翰·厄金斯:《人权》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想用自己的理性和良心告诉他是用真理的思想去启发别人,而不是意图
欺弄别人,那末即使错了,也可以就政府的一般性问题或本国政府的特殊问题把自己的意见公诸于全民族的理性之前。(对自由主义和报刊关系的贡献)
约翰·米尔:1859《论自由 》(严复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自由意味着成年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在行使自由时不伤害别人的任何权力。最美好的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其中最大多数的人享受着可能有的最大限度的幸福。社会要赋予个人支配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权利。托马斯·杰弗逊(《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人权法案》成为宪法第一修正案。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含义:
1、自由主义认为,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不必申请营业执照,不必缴纳保证金。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前检查。不受限制的接近新闻源(完全采访权)。
2、自由主义认为,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无论少数或多数,弱者与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让公民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见解。
4、从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自由主义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公器,是服务(集权主义视为一种工具)。政府的惟一职责是保护新闻自由。
评价:理性至上原则受到现代心理学的攻击,天赋人权成为一个动听的口号,自由主义理论在近年来受到尖锐的抨击。
知识和真理的关系:
自由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其每个成员的利益。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供给个人的发展环境。人的继承能力变得不再重要,他的解决宇宙问题的能力却更为重要。不再盲从权威,认为真理可能会和前人所说的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一个确定的、可以探知的实体。虽然在走向真理的道路上可能存在争辩和分歧,但是对有理性的人们来说,道路尽头的真理却是确定的,可以证明和可以接受的。
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自由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其每个成员的利益。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供给个人的发展环境。人的继承能力变得不再重要,他的解决宇宙问题的能力却更为重要。不再盲从权威,认为真理可能会和前人所说的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一个确定的、可以探知的实体。虽然在走向真理的道路上可能存在争辩和分歧,但是对有理性的人们来说,道路尽头的真理却是确定的,可以证明和可以接受的。
三、社会责任理论
对于“新闻帝国”垄断新闻自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在二战期间由私人资助成立(1942)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主席,故又称“哈钦斯委员会”)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并发表了题为《论新闻自由一一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On Freedom of The Press,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的总报告(1947)。根据委员提出来的“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概念发展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in Mass Communications)。
背景:
1、技术和工业革命,它改变了国家的面貌,改变了美国生活方式,它也影响了报刊本身的性质。
2、各方面的尖锐批评。报刊在日趋扩大的日益重要的过程中,时常受到指责,并且这种批
评还隐隐地以政府管制相威胁。
3、自由主义两个理论基础已经丧失。
4、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纷飞的事实,使各国政府对媒介不能放任自流。
理论前提
社会责任理论明确否定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媒介自由当然也不例外。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
出版商为了赢利,已经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媒介还得有政府的管制,还得有“他律”。政府不应再是媒介自由的旁观者。否则,媒介只会失去更多的受众,无法走得更远。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并不表示一种极权主义的趋势,相反,它是反对极权主义的一种 保障。立脚点:约束报刊的行为。
人性的观点:社会责任理论对于人类的理性产生了怀疑。它虽然不否认人类的理性,但它远不如自由主义理论那样相信人类的理性。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人类虽然能够运用理性,但是他厌倦这样做。结果,他变成了野心家、广告商以及那些为达到这些私利而操纵他们的人的捊虏。“人类的目标不是寻求真理,而是满足他的直接需要和欲望。”
改进报刊:报刊本身、公众和政府。
比较:
自由主义理论:消极的自由观,免做什么的自由,免受惩罚的自由;
6.邱学华尝试教育理论整理摘要 篇六
1、理论核心: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
成功能创新
尝试是人的本性,尝试是学生的权力,教师应该保护和尊重学生进行尝试的权力。放手是一种美德,放手才会让教学相长,才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应用价值: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
3、特征:先练后讲
先学后教
先试后导
先行后知
4、策略:先练后讲
练在当堂
从尝试入手 从练习开始
“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手过一遍”。先试一试,练一练,有了问题,有了发现,也就有了听课的准备,课堂上也就会出现不让说不可能的状态。目前,我们的课堂最大的问题就是讲得太多,真怕哪点没讲到、没讲透,嘴巴像决了口的黄河关不住,整堂课只听见教师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教师还在喋喋不休,强调这、让学生注意哪,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
5、核心理论: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真正意义的学习是尝试
“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对教师来说,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而言,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学习的方法,适合于他本人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即:给学生先练的机会、给学生说的机会、提问的机会、上台展示的机会----。我们应当记住: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尝试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达到“弃之而不舍”的境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6、理论内涵:尝试教育是运用尝试思想和策略按一定的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把尝试思想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领域,称作“大尝试”。
7、尝试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特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知识领域的要求,而且要关注思想教育、兴趣、情感、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实践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以学习本科知识为主,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8、尝试教育理论是把尝试思想运用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在学校开展的任何活动都要“先让学生试一试”,坚持“尝试”。把尝试思想运用到学校管理、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工作等。
9、“五步六结构”尝试课堂教学模式:
结构
一、基本训练:把本学科最基础的内容天天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1.可以让学生从课间状态及时进入到上课状态。2.只有扎实基础的人才能创新。
结构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新课导入,情景创设,开门见山,不超过2分钟。
学会说三句话:
第一句,今天这堂课学什么?
第二句, 这个课题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第三句,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结构
三、进行新课:
一步、出示尝试题:导学案是关键,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二步、自学课本:“导学”引路,自学课本。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解决什么问题。
三步、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独学为主,小组合作为辅。教师辅导、点评、鼓励学生提问,即:教学、教学、教学生学;学问、学问、引学生问。
四步、尝试练习:先练后讲,练在当堂;边练边讲,订正在当堂 五步、教师讲解:控制讲话,言多必失。学生课堂纪律涣散的时候,正是教师讲话时间太长的时候。
结构
四、延伸尝试练习:分层练习,优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
结构
五、当堂检测:控制题量,围绕目标,题目要有分值,时间在7、8分钟内,当堂校对,小组内交互批改,自己订正。
结构
六、课堂小结:教师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也可开展提问题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多,看谁题的问题质量高或归纳总结比赛等。
10、尝试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
总策略:以尝试教学法为抓手,以课本为根本,以学案为载体,全面推进课改。
一个观点: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两个抓手:一抓尝试自学,二抓练习达标 三看:一看参与面,二看练习面,三看开口面 四个当堂: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五个一定要:一定要看书,一定要讨论,一定要让学生提问,一定要保证学生练习时间,一定要达标 关于三看:
参与面是指有多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练习面是指每一道题有多少学生做了,与练习量不同。开口面是指一堂课有多少学生开口了。力争百分之百开口。关于五个一定要:
一定要看书:书是课的根本,考试的根也还是在书本。学好书本,打好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看书的同时一定要学会记笔记。勾画不会的、重要的,批注自己的理解,写下归纳的结论、教师补充的内容等。
一定要讨论:从学习金字塔可以看出,讨论也是属于主动学习途径之一。两周后的学习内容保存率为50%。
一定要让学生提问:教师应该经常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学生提问,多途径让学生树立“我参与,我成功,我快乐!”;“我们是课堂的主人”;“心动不如行动,跃跃跃试,不如亲自尝试”;“试一试你能行,拼一拼你能赢”;“不怕你说什么,就怕你什么都不说”等思想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后进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树立“逃避不如主动面对”的思想观念。
一定要保证练习的时间:
一定要达标:看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要有当堂检测,达标检测与课堂目标相吻合,前后照应。
7.行政组织理论整理 篇七
1、行政生态学。
行政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 是指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行政问题, 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都是借鉴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学, 行政生态学的启蒙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 而夏威夷大学教授弗雷得·里格斯将行政生态理论发扬光大, 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行政生态学》, 标志着一门新的、系统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即使行政生态学, 同时也意味着行政管理仅限于行政系统内部研究的时代已经结束。根据行政生态学的观点, “任何经济、文化、政治和行政制度等皆为一有生命的个体, 是经过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渐渐演进而来的。也就是说, 在生命的个体之间, 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一种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行政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行政生态系统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将行政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 强调任何国家的行政体制和行政管理都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或有生命的组织系统。它主要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关系。
里格斯指出:“在叙述环境对某种主体的影响时, 应同时指出主体对环境的影响, 唯有把两方面相对的交互作用都察看明白, 才算真正建立了生态模式。”彭文贤亦在《行政生态学》一书中提到:“行政生态学应该包括两个面向:其一是探讨各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因素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公共行政;其二是反过来研究各国的公共行政又如何影响该国的社会变迁与发展。”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不难看出, 我们在研究公共行政行为时要关注一下行政环境对于行政行为的影响, 行政生态理论为我国的政府行政和行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模式。
2、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一个重点, 以“权力的下放和职能的转变”为重点, 政策自上而下, 逐步向纵深推进,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行政管理呈现出公开化、透明化、法制化的特点。随着网络飞速发展, 政府的制度政策体制越来越透明化, 各个方面都公开化接受扩大公众监督。扩宽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社会行政管理的渠道。基层民主选举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对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以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机构简化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在我国政府的角色逐步向掌舵者转换主要进行社会的宏观调控, 减少对经济主体的微观干预。在政府机构的改革中, 我们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完善我国政府科层设计, 努力朝着韦伯理论论述的科层发展。
(3) 政府人事制度、公务员制度以及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完善。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 我国政府在机构设置以及选材用人方面, 推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 初步改善了多年来机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状况这样也有利于年轻一代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我国基层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体制改革一直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不断增长, 我国市场经济外部建模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同时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1、新旧两种行政形式并存, 传统的行政惯性阻碍了行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由于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这使得“吏治—人治”传统深刻的印记了我们的意识形态。长久以来,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就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现代的法治精神文化背景, 造成形成“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 导致许多政府官员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都受到了官本位文化的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 在近年来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中, 由于官员治理模式滞后, 使得与干部选拔制度密切联系的“官本位”文化不仅没有淡化, 反而有强化的趋势。
2、社会沟通机制不健全, 政府职权行使制度中存在严重的弊端。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基层管理中, 民主自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镇各社区社区的自主管理模式中各级政府职能的界定以及乡村居民村民自治中村委会和党委会之间关系的处理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然而, 政府官员的腐败以及造成政府强权的制度都会使居民对于政府的社会认同感大打折扣。如果这种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的错误制度安排不能彻底纠正, 那么, 权利腐败、买官晋爵和“逆淘汰”趋势将无法遏制。长此以往, 其对政府的威信和法制信仰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3、政府在做出行政决策时不能充分
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 忽略行政生态的特征。行政决策是指政府为有效地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根据实际需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对国家公共事务做出分析判断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作为行政管理的核心其正确与否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行政生态学理论认为在进行行政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众多的因素诸如人民、地区、科学技术、社会希望及人的性格等。然而, 我国在进行行政决策时往往仅仅关注单一目标忽视了行政生态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一特征, 存在着严重的单向度现象这就造成了决策在执行严重影响了行政生态系统。
4、国家赋予政府过大的行政权力。
目前, 我国政府仍然可以说是家长式政府, 尽管已经实施市场经济但是对市场经济过渡干预, 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子, 这就造成我国市场内商品的价格机制不能够充分地接受市场的调控, 总体来说也就是在我国经济的过热现象中主要是政府操控过热。
三、行政生态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根据之前所讲述的行政生态理论, 结合目前我们国家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弊端, 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强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必须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继续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精简政府机构,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缩减机关工作人员,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政府科层设计努力朝着韦伯理论论述的科层发展。扩大政府权力下放力度。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 使政府认识到它的使命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搞好服务工作加强宏观调控, 而不是过渡干预微观经济主体。
2、实现“政治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化, 就是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 最终促进政府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政治生态化要求基层政府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 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许多基层政府曾因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促进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解决政府企业不分家、政府过度用力。
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减少行政对政治相互间的干预, 在完善的责任保障机制的基础上保持权力的必要集中、精干、廉洁、高效并充满活力。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减少行政对政治相互间的干预, 保持权力的必要集中, 精干、廉洁、高效并充满活力。既要保证单个经济主体利益的实现, 又要保证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要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态恶化、保持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证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从行政生态的角度来看我国实行行政体制改革是需要各个政府系统相互配合的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它受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制约, 所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与其他社会影响因素相结合来推行与实施。
摘要:行政生态学是行政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的提出对发展中国家的行政体制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行政生态学基本理论, 继而分析我国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现状, 指出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最后运用行政生态学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生态学,行政体制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湾:三民书局, 1992.
[2]唐蓉.行政生态学视野下的大部制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 2009.2.
[3]张超群.公共行政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4]赵颖.单伟.论行政生态与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4.
[5]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李莉.西方行政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理论月刊, 2006.
8.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体系构建 篇八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构建
【科克利单位】王霏,长春大学。
杰·科克利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无疑是当代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无法逾越的高峰。这部著作问世已有几年,其获得的赞誉与受到的质疑从未停止过。学界对这部著作中典型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特色给予了较高评价。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美国体育社会学界最为地道的治理理论,也能看到科克利对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独到见解。正是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成就了《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在社会学上的持久影响力。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从《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角度入手,在着重分析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特色的基础上,揭示了书中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
一
近年来,我国关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研究有逐渐兴起的趋势,其主要内容涉及新型体育组织的出现、拓展、治理路向等。杰·科克利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将现代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学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配合巧妙的切入角度,生动而凝练地描绘了一幅体育社会学发展史中诸多议题与争议并存的繁复画卷。在这部著作中,科克利指出体育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整合在一起的较为明确的社会体育群体,他们旨在构建相对稳定的合作形式。《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命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一,科克利在书中阐述了西方体育社会组织使用的大量名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我们熟知的体育社会学意义上的各种名词,都具有基本社会属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命名,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學等相关内容,其研究与命名的视角逐渐从纯粹的理论架构转移到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应用层面。第二,科克利集中讨论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科克利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对这些关系的描写集中在组织职能、关系、资源依赖等路向,各种治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对单个组织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基本路向。可以说,在相对封闭的社会语境中,社会大众如果对某个品牌的体育社会组织有较差评价,那么该组织就无法较好地参与社会治理,也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科克利关注了这一点,并展示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全新社会化表达形式。第三,在这部著作中,科克利指出,任何性质的体育社会组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体育社会组织为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也是这部著作中大量使用关于经济管理、社会治理与政治文化变迁等名词的原因。借助科克利的笔触,我们看到了我国政府对体育社会组织的需求,也让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体育社会组织供给内容层面的差异性,并看到非政府性质组织在国外体育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显然是相悖的。我们不妨借鉴科克利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来做好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职能再分配。显然,科克利关于政府管理方式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
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科克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了大量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案例。这些案例描述了国外体育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展现的风貌与进行的社会实践。科克利精心挑选、提炼这些案例,目的是让这部著作能够承载更多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更深沉厚重的历史感,能表现更深刻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社会实践是体育社会学研究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在于科克利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独到把握和他的实践检验能力。科克利在书中全面细致地阐述了体育社会组织灵活运用治理理论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这部著作的现实针对性。科克利创新了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并结合实践探索,对我国当前体育社会组织的元素构成、整体框架搭建、发展规范、发展空间拓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科克利阐述了新时期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对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现代治理理论视阈下的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完善也具一定的促进作用。
科克利指明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科克利看来,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足以支撑体育社会组织的存在,但是,在较多的地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运行机制也不完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第一,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来源单一、职责分配不适合等方面。在科克利看来,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体制上的弊端较为明显。尤其是随着当前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水平与信息社会发展之间鸿沟的逐渐加大,体育社会组织配套的网络化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其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资源配置浪费,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极为低下。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的各种相关主体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体育社会组织无法发挥协调作用,管理效率也有待提升。科克利在书中举例,当前美国的社区体育发展存在较大的问题,指导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数量分布不均,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第二,体育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科克利在书中指出了国外体育社会组织运行中存在的管理不善、监管乏力、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尽管与我国国情不同,但关于这些问题的剖析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有的领导不支持开设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课程,认为社会体育参与者更倾向于加入对抗性较强的体育社会组织,这种看法限制了体育社会组织的整体建设与发展。第三,体育建设经费不足,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主要表现在经费缺乏,对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基本设施与装备的投入不够,对参与者素质提升的相关保障不足。因此,导致体育社会组织活动的普及率不高,相应效度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参与者身体素质的提升。第四,专业指导人员不足。指导人员在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提升参与者身体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各行业的指导人员少之又少,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方面的专业指导人员更是稀缺。再加上缺乏相关的体育培训,指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也受到了制约。长此以往,会导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社会体育参与者身体素质提升缓慢。第五,课程设置不合理,参与者不积极。主要表现在体育社会组织对建设课的设计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参与者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没有积极的参与态度,大多数处于应付上课状态。第六,体育社会组织举办的比赛很少,并且赛制单一,没有尽可能地满足参与者需求,更谈不上长期、系统的基本身体素养训练。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体育社会组织竞赛体制,各组织之间缺乏交流,没有比赛时就不训练。在缺乏训练参与者的情况下,体育社会组织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nlc202309090751
三
《體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涉及的体育社会组织创新治理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科克利结合现代治理理论,采取了以史实为基本脉络的方法,对现代治理理论背景下体育社会组织的出现、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描述,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进而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二,关于体育社会组织与治理理论的分析。科克利的思路较为开阔,他聚焦了民族文化特色、国家政策,并站在体育社会组织属性、职能、制度、机构设置、服务内容与实施路径等角度提出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条件及相关内容。第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模式的构建。科克利认为体育社会组织的构建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软件方面,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理论指导。在硬件方面,要在基本体育设施、体育机构、人员配备等领域给予支持。科克利在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规划与调研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组织的规模、机构设置、权限、效度等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第四,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科克利认为,社会人群对于体育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基于不同的社会需求,要制定不同的供给机制、动力机制,以及效率机制、激励机制,通过整合机制来实现不同组织机构与治理理论的互补,进而探索相应的实现路径。
如上所述,科克利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角度入手,在着重分析其特色的基础上,揭示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这部著作中看到了在创新社会治理理论体系背景下,学界与政府部门在体制改革、治理模式等领域的诸多尝试与科学路向。在科克利看来,结合社会发展环境,体育社会组织的功能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不能被动地处理任务、请示、汇报、审批等,应简化程序和环节,让体育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让体育社会组织的地位得以提高,从而促使其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从科克利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探究其理论渊源,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创新治理理论。在笔者看来,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学者自身的原因。如上所述,科克利通过精心挑选和提炼,让作品能够承载更多内涵与外延,具有更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现代理论发展的需要。体育社会组织只有构建有地域特色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感受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层含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只有立足区域特色,才能满足更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第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实践创新的需要。科克利创作《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时处于现代社会学理论影响体育领域的关键时期,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西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科克利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打破了当时现代性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垄断局面,是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更新,体现了科克利的文化追求。与此同时,这部著作对我们反思当下中国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构建也具有较为典型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科克利用厚重的笔触描述了其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重视,正是科克利的坚守,我们看到了在创新社会治理理论体系背景下,学界与政府部门在体制改革、治理模式等领域进行的诸多尝试与采取的科学路向。
这部著作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要统筹协调,争取上级部门重视。体育主管部门应协同地方相关部门,结合各地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现状,制定长期的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发展规划。二是要经常组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比赛。如定期举办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运动会,开展常规性比赛。三是要结合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现状,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投入力度,提供最基本物质保障。四是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并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世界民族体育之林占据一席之地。
【行政组织理论整理】推荐阅读:
行政领导学整理概要07-08
《涉外行政管理》全面复习整理10-04
组织支持理论11-21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08-12
南开大学组织理论10-05
行政组织学知识要点09-21
《行政组织学》形考答案08-17
行政组织学第3章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