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9篇)
1.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篇一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农金融部管理章程》的有关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建立三农金融部,对“三农”和县域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为稳步推进三农金融部改革,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从体制机制上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特制定本方案。
改革目标
(一)通过实施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达到以下目标:
1.按照“边界清晰、治理高效、核算准确、保障有力”的原则,建立起三农金融部一级的权责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系。
2.按照“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健全三农金融部治理和运作机制,实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总体目标。
3.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合理划分三农金融部边界
(二)三农金融部机构边界。
以地域为界,对全国2003个建制县(市)内的2048个县(市)支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各县(市)支行成为三农金融部的基本经营单元。自2009年起,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扎稳打,逐步推开三农金融部改革。
总行重点抓好甘肃、四川、广西、福建、浙江、山东、重庆等现有七家省(区、市)分行的试点工作。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三农金融部改革的有关要求,在七家分行所辖的81个二级分行和503个县域支行全面推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运作机制,下沉决策重心,提高核算精度,强化激励约束,做实体制机制和各项改革内容。
同时,考虑到三农金融部改革涉及经营体制、管理文化和内部管理格局的重大调整,需要有个认识、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其他分行也要按照年初全行工作会议的要求,选择部分二级分行,开展属地化改革试点。重点是:统一思想认识,搭建组织架构,理清业务边界,加强人员培训,推进服务“三农”试点的政策措施,探索单独核算的路径,为下一步全面推开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做好准备。
总行根据各地试点情况,择机在全系统推开三农金融部改革。
(三)三农金融部职能边界。
三农金融部主要对县域机构的客户和业务行使管理职能,县域支行全部业务纳入三农金融部核算范围。
为发挥大型银行城乡联动的优势,银行卡、电子银行、基金、代理保险、国际业务、投资银行等产品部门,按原有模式为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提供服务,并依据原有渠道开展产品交叉销售。科技、法律、审计、监察、保卫、党团工会等后台支持和行政管理部门维持现有管理关系不变。
(四)三农金融部业务边界。
三农金融部客户营销、维护和管理事权的划分,原则上以地域为界,注册地或居住地在县域的客户由三农金融部管理。
县域大型客户由城市板块提出直管客户名录,城市大中型涉农客户由三农金融部提出直管客户名录,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分别牵头营销管理。跨越城乡的集团性大型客户、垂直管理的系统性客户实行名单管理,由城市板块公司、机构、房地产等部门牵头营销开发和统一管理,三农金融部负责上述各类客户的县域端的功能落地和客户关系维护,上述各类客户在县域的贷款反映在当地县支行。城市涉农贷款按人民银行、银监会《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统计在涉农贷款之中。
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
(五)董事会和高管层。
1.在董事会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推动全行“三农”金融业务发展,负责审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业务经营计划、基本政策制度、风险战略规划等事项,评估服务“三农”效果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状况,监督本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基本管理制度的落实。“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至少应由3名董事组成,其中,应包括由农村经济金融专家担任的独立董事。引进具有涉农金融领先理念和技术的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在总行高管层成立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全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协调解决三农金融部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董事会有关“三农”业务发展的各项决策。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担任主任,分管副行长担任常务副主任,三农业务总监担任副主任,“三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六)总行三农金融部。
1.按照事业部管理体制,总行挂牌组建三农金融部,作为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负责全行“三农”金融业务的政策研究、制度制定、产品研发、客户营销、风险管理、考评激励、信息披露等职责。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担任三农金融部总裁,分管副行长担任常务副总裁,三农业务总监担任副总裁。三农金融部实行总裁负责制,重大问题经过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
2.三农金融部下辖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等专业部门,分别履行三农金融部的综合管理、政策研究和发展规划、农村产业产品研发和客户营销、农户金融服务等职责。
3.设立“三农”核算与考评、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资本与资金管理等中后台管理中心,为三农金融部提供支持保障服务。
管理中心设置在相关部门内;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集中办公或设置在三农金融部内。中国农业银行可向三农金融部派驻风险、审计等方面的管理专员。
(七)三农金融部分部。
1.各一、二级分行挂牌设立三农金融部×××省(市)分部,作为三农金融部系统管理的机构。
一、二级分行行长担任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分管副行长担任副总经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和厦门分行可不设三农金融分部,按原有模式管理。管理半径较小、所辖县(市)少的省区,可不设二级分部,实行一级三农金融分部直管县域支行的管理模式。三农金融分部负责对辖内“三农”业务和事业部建设的系统指导、业务规划、绩效考核、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
2.一、二级分行三农金融部分部,比照总行三农金融部设立管理委员会和组织架构。由一、二级分行行长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分管副行长担任副主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农村产业金融部合署办公。
3.根据“三农”经济发展和业务需求,设置二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组织架构。城市业务占比高,或城乡业务相对均衡的二级分行,比照一级分行设置专业部门和中后台管理中心。“三农”业务占比高的二级分行,中后台部门主体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可根据城区业务需要,在相关中后台部门设置单独的管理团队,条件具备的可上收一级分行管理。
4、三农金融部总、分部可设置跨部门的“三农”项目管理团队,在主管授权下开展服务“三农”专项工作,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
(八)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
1.全部县域支行逐步改造为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并加挂“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县(市)营业部”的牌子。
2.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应根据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调整内设机构。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县域支行中后台部门,优化劳动组合,促使中后台人员向前台和服务“三农”一线流动。前台客户部门根据当地“三农”和县域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如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客户部等。在人力资源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内,可单独设置,也可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马”。根据需要,可设立流动客户经理团队,专职负责对没有农行网点的乡镇区域营销和服务。
3.稳定和发展县域网点,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加大对县域的电子化建设投入,加快网点转型步伐,强化网点服务功能。认真研究、周密论证,择机选择部分有条件的营业网点,开展村镇银行改革试点。
(九)三农金融部治理和报告关系。
1.三农金融部实行授权经营,农业银行赋予三农金融部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包括业务规划、信贷制度制定、绩效考评、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三农金融部内部实行逐级授权经营。
2.农业银行与三农金融部之间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三农金融部的经营目标、责权利和相关奖惩规则。三农金融部内部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相关经营责任。三农金融部定期向总行管理层或董事会汇报经营管理情况。总行管理层定期考核、评价三农金融部的运作状况。
3.县域支行(事业部单元)行长向二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报告工作,二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向一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报告工作,一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向三农金融部总裁报告工作;三农金融部各级副总经理在本级总经理的领导下,按授权开展工作。
前台客户部门接受上级分部客户部门业务指导。中后台管理中心接受三农金融部和所在条线的双重管理,管理中心内设的“三农”专职机构(团队)接受三农金融部和所在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向本级三农金融部和所在部门双线报告。总行向三农金融部派驻的风险和审计专员,在向主管副行长报告工作的同时,向三农金融部主管副总裁报告工作。IT及其他中后台部门维持现有报告关系。“三农”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经理向本级三农金融部总经理报告工作,团队成员向项目经理报告工作的同时,向所属部门报告工作。
下沉信贷决策重心
(十)三农金融部信贷政策制度。
三农金融部应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推手,以县域规模化融资和中小企业金融为基础,努力服务好“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推行决策重心下沉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经营模式,建立健全适应“三农”和县域业务特点的信贷政策制度。三农金融部在农业银行信贷基本制度框架内,自主制定和实施“三农”及县域信贷业务管理办法。
(十一)三农金融部信贷审批体制。
建立分层审批制度,区分业务品种、金额、风险程度,对“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采取直接审批、合议审批、会议审批三种决策模式。在省级和地市分行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根据“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规模和客户数量占全部信贷业务的比例,配置“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审查人和独立审批人。向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派驻信贷业务独立审批人,符合条件的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可比照地市分行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独立审批人实行分级认定和管理,统一选拔聘用,定期考核轮换。
(十二)三农金融部信贷业务授权。
1.三农金融部将除总行直管客户和大型项目外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审批权全部转授给省级三农金融分部。省级三农金融分部要针对“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特点,根据“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确定对分支机构审批人的信贷业务转授权;综合考虑分支机构信贷经营管理综合评价结果和独立审批人资质等级,确定“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授权品种及额度。
2.将“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到事业部经营单元是国家批准的《方案》的决定,鉴于农行现状,原则上将县域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至县支行,使其决策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对县域大中型客户的信贷业务审批在省地县三级实行分层授权。
(十三)三农金融部信贷创新。
三农金融部应适应“三农”和县域业务需要,在信贷准入、授权、担保等方面进行创新,拓宽信贷服务范围,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对风险程度较低的县域中小法人信贷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简化业务流程,合并评级、授信、用信审批。大力推广应用CMS信贷决策管理子系统,推行信贷业务网上审批,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决策效率。
实现三农金融部单独核算
(十四)单独核算体系。
1.三农金融部各级机构执行农业银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使用农业银行统一的会计系统、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印章,对“三农”和县域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运用农业银行统一会计科目体系,并根据“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需要,统一调整、细化或增设三农金融部会计科目,完善三农金融部会计科目设置,精确反映“三农”和县域业务情况。
2.引入市场机制,采用价格杠杆,通过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收益分享和风险计量等方法,准确计量三农金融部各级机构的效益和风险,形成公允、透明的核算机制。
3.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作为单独的会计核算主体,账务设置自成体系,完整反映县域支行各项资产、负债和经营管理的指标情况。三农金融分部的业务收入、资本成本、资金成本、资产减值成本、服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按照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成本、收入归集与分摊。各个核算主体之间的业务和资金往来、共同的成本和收入,按照总行统一定价、往来方合约定价、市场价格等方法确定转移价格进行核算和分摊。制定和完善成本费用分摊办法,细化分摊项目和标准,实现对中后台服务和管理成本费用的分摊和还原。
4.通过业务财务核算系统自动生成完整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会计报告,包括业务状况报告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独立、完整地反映三农金融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分部披露信息的要求。
(十五)三农金融部综合经营计划。
依据全行发展战略和“三农”及县域业务发展规划,单独编制、下达三农金融部包括经济资本计划、业务计划、信贷计划、财务计划(预算)和风险计划等在内的综合经营计划。三农金融部据此将各类计划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要求分解下达至各事业分部。三农金融部资产、负债总额在全行的占比应逐年增加。三农金融部增量贷款占全行增量贷款比重高于存量贷款占比,并逐步提高到50%以上。从2009年起,三农金融部成本收入比应控制在50%以下。三农金融部的资产回报率2009年达到0.5%,之后逐年提高到0.8%以上。其中,2009年,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西、甘肃、重庆等七个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的增量贷款计划,分别为148亿、124亿、112亿、76亿、60亿、31亿和50亿。
(十六)三农金融部营运资本管理体制。
1.建立相对独立的三农金融部营运资本管理体制,按略高于全行水平的资本充足率核定三农金融部营运资本。在每年资本计划中明确配置三农金融部的营运资本总量和比例,优先保障三农金融部经营发展需要。
2.制定《三农金融部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对事业部分部和经营单元实行经济资本计划管理。
(十七)三农金融部财务资源配置。
1.三农金融部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合规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管理。对三农金融部单独安排费用预算,适度提高“三农”业务发展费用率。建立“基础费用+激励费用+战略费用”的三农金融部费用配置机制。单独安排三农金融部的资本性支出。
2.稳定和发展县域网点,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单独制定三农金融部固定资产投入计划,适度降低三农金融部骨干网点建设的准入标准,加大三农金融部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倾斜性的工资资源配置政策,单独核定三农金融部工资总额,优先保障“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战略需要。三农金融部的成本收入比应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3.总行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设二级科目单独反映三农金融部应计缴的所得税。其他税种由三农金融分部、经营单元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缴纳。
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十八)三农金融部风险管理目标。
三农金融部在积极开展“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同时应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做到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确保实现“三农”和县域业务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三农金融部的不良贷款占比应持续控制在5%以下,同时,三农金融部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发案率应逐年下降。2009年,三农金融部拨备覆盖率不低于80%,之后逐年提高,三年内达到130%。
(十九)三农金融部经济资本约束。
1.根据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经营业绩、风险管理能力和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价确定其经济资本计划。各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严格按照经济资本计划开展业务经营。
2.建立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突出的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增加其经济资本,扩大其经营权限和业务范围。对经营持续恶化的三农金融部单元采取机构降格、调整高管职务和薪酬、收缩业务范围、内部合并或关闭等措施。
(二十)三农金融部风险管理体系。
1.三农金融部实行风险垂直管理制、风险经理派驻制和风险管理人员上岗资格认定制,建立健全三农金融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落实各层级风险管理职责,强化三农金融部的风险管理。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风险管理机构(岗)接受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向其报告的同时,向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汇报。
2.根据“三农”和县域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目标,制定和完善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在内的一整套三农金融部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健全优化“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管理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控制流程,开发满足三农金融部风险管理需要的工具、手段和系统。
3.健全三农金融部内控机制,实施三农金融部业务风险在线监控和现场检查,建立县支行经营授权停复牌制度和县支行重大风险集体谈话制度。建立风险管理的正向激励和刚性约束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三包一挂”制度,合理设定三农金融部各类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对正常范围内的风险损失实行尽职免责,对超出容忍度的风险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二十一)三农金融部风险资产处置。
按照银监会相关风险分类指引,在全行统一的风险分类框架下,根据三农金融部各项业务特点,以提高分类效率和适用性为出发点,构建“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分类体系。根据财政部等部门的规定,对涉农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实行单独的风险资产处置和核销政策。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二十二)三农金融部考核体系。
1.依据“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规划和综合经营计划,考虑城市与“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差异、经营基础和经营环境的差异,以服务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建立总行对三农金融部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
2.根据各分部战略定位、业务范畴和职能部门分工,三农金融部对各分部、内设机构和项目团队建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与事业部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业绩、绩效工资分配、业务授权及资源配置挂钩。中后台管理中心“三农”专职机构(团队)接受事业部和所在部门的双重考核。
3.从客户数量、业务规模、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工作效率等方面,建立三农金融部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绩效考评体系。
(二十三)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等级管理。建立三农金融分部、经营单元(县支行)等级管理制度,以分支机构的当期业绩贡献和持续发展潜能为评价基础,以其经营管控难度和经营环境差异为调节因素,从经营业绩、经营规模和经营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衡量,对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经营管理实施内部等级管理。等级评定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业务授权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三农金融部人力资源管理。
1.制定适应“三农”和县域业务需要、符合县域实际的员工招聘政策,招收本地生源的优秀大学应届毕业生充实三农金融部单元;同时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调整充实三农金融部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赋予三农金融部与其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权限。
2.结合全行人力资源综合改革,构建三农金融部岗位体系、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办法,事业部薪酬分配向业务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三农金融部管理层和员工分享经营成果的机制,制定和完善预期收入账户等长期激励制度。落实三农金融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鼓励县支行广大员工安心工作。
3.建立员工培训制度,以提高员工个人的岗位胜任能力和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开展三农金融部员工培训工作,保证每个员工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加强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估,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方案的组织实施
(二十五)组织领导。
总行成立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三农金融部改革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董事长任组长,行长任常务副组长,各位副行长任副组长,三农业务总监任专职副组长。办公室、战略管理部、股改办、财务会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风险管理部、内控合规部、个人业务部、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信贷管理部、授信执行部、资产处置部、银行卡部、电子银行部、产品研发部、信息技术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软件开发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级行要按照总行模式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二十六)工作职责。
1.总行各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做好改革推广的统筹、沟通和协调工作,总结先进典型,编写案例教材,通报工作进度和效果。
财务会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信贷管理部、授信执行部、资产处置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要制定并下发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相关配套制度办法,并按职能对口指导和解决分支行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办公室统一牵头,宣传农行三农金融部改革、服务“三农”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成效。股改办牵头向农业银行改革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信息沟通工作。
2.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实行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一把手”负责制,组织推动辖内三农金融部改革推广各项工作。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总结汇报辖内改革工作进展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制定相关预案,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县域支行要全面落实三农金融部改革工作的各项要求,明确经营目标,推进综合改革,增强经营活力,全力做好新时期“三农”金融服务。
3.4月底前,各一级分行三农金融部分部的组织架构要到位;5月底前,试点二级分行三农金融部分部要全部到位。7家样板行要编制出2009年半年、的分部会计报告;其他行针对试点二级分行试编分部会计报告。10月起,进入试点总结、制度修订阶段,各试点行要对本行改革试点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编写报送典型案例。总行对全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修改完善配套制度办法,择机向全行推广。
2.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篇二
我国房产税的现行制度框架及沪渝两市试点方案的比较和分析
我国房产税在建国初期便已诞生, 其当时与地产税合称为城市房地产税。但在1973年简化税制改革时, 其将向工商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并入工商税, 而仅对房地产管理部门和个人的房屋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进行征收。1984年, 在第二次利改税改革中, 房产税又从城市房地产税中剥离出来, 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税种, 并依据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进行征收, 同时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 国务院又将向涉外企业和个人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并入了房产税。2008年底, 原1951年颁布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宣布废止,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 均依照《房地产税暂行条例》缴纳房产税, 由此结束了我国内外资企业在房产税征缴上的不同, 我国房产税在制度层面上得以全面统一和规范。
但其后, 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民财富收入结构的变化, 城镇居民实际拥有住房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 数量和质量的显著提升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从原先满足基本需要向改善型、投资型过渡, 并由此使得我国1986年版《城市房产税暂行条例》下“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纳房产税”条款的立法环境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 现行制度落后于时代发展。于是在2011年初, 上海、重庆两地从调整居民财富分配、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引导住房合理消费等角度出发实施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 并力图为下一步的推广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 沪渝两市方案的总体比较
从总体上看, 上海和重庆两市房产税试点方案都体现了“以新购住房为主、执行差别化税率、免税标准较为宽松以及控制外来投资需求”的四大基本内容, 发展方向和核心思想基本相同。但其中, 因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市场状况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两市的调控对象和具体措施有所不同和侧重, 进而使得在征税对象、税率水平以减免标准等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见表1)
比较来看:
一是上海试点方案较为温和。其没有将存量房纳入征税范围, 降低了政策的干扰因素和社会阻力;根据房屋面积和交易价格确定应税金额, 使得操作性较强;对于“买一卖一”的改善型需求者的退税优惠政策和采用以家庭人均为单位规定免征面积的方式, 加大了对住房困难家庭的支持力度和减轻了改善型购房者的负担, 这不仅使得房产税的征税起点大为降低, 也弱化了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从而凸显了其“支持普通居民基本及改善型住房消费需求、完善房地产行业税收体制”的政策倾向。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行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整理
但其中我们也看到, 由于该方案只针对新购住房, 并对首套房实施豁免, 从而使得短期内房价居高不下的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居民的置业负担, 催生一步到位、“要买就买大房”的消费观念。
二是重庆试点方案则相对激进。其通过对存量独栋住房征税、实行更为细化的差别化累计税率, 加大了对高端住房消费的抑制力度;采用以户为单位规定高档住房免征面积的方法, 适度降低了改善型购房者的负担;对“限购”政策下普通住房的免税政策则使得刚性需求的购房者得到了较大支持。从而凸显了其力图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市场体系的政策取向。
但其中我们也发现, 由于该方案存在调控面较窄 (仅为主城九区且仅限于高档住房) 、计算麻烦 (需要在落实商品房成交均价后方能确定缴税档次) 等情况, 从而使其对市场供应主体———普通住房的影响有限, 进而不仅不能对房价上涨形成有效压力, 同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普通居民的效应也不强。
(二) 沪渝两地房产税试点方案效果分析
沪渝两地的房产税试点方案虽然实施时间较短, 但在现有情况来看:
一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虽然房产税的征收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引导预期来抑制过度购房需求、发挥市场调控作用。但就当前而言, “限购限贷”政策的同期实施和实际征缴对象、范围的狭窄, 使得房产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市场供需结构未能发生转变, 房价依然处于高位运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5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指数上海、重庆分别为112.2和106.3, 房价居高不下明显。同时从长期来看, 上海最高0.6%和重庆最高1.2%的税率不仅低于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率和房价上涨幅度, 相对于投资投机者的实力也微乎其微, 由此显出其平抑房价的作用和效果相当有限。
二是对税收制度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限。虽然此次试点方案的征收范围较原房产税征收范围有所扩大, 但由于存量房和普通住房未能完全纳入征缴范围, 且还提供了许多减免优惠政策, 使得实际征税范围比较狭窄、对税收规模的影响也不大, 进而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微乎其微。如2012年上海房产税收入仅为24.6亿元, 重庆房产税收入约为1亿元, 这使得房产税在两地公共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极小、不足1%, 与土地出让金差距巨大。此外, 由于以交易价格而不是市场价值作为计税依据, 从而使得房产税作为财产税的特征在实现过程中大为降低, 其对税收体制的完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实现。当前沪渝两地房产税的征缴对象主要为高档住房及多套房, 不涉及存量住房, 且税率不高。这使得在目前房价上涨预期依然强劲的前提下, 出现了或有投资者因较早进入市场而虽拥有大量住房却无需缴纳房产税;或有高收入家庭在面对较低的税负与收益率之比时仍将住房作为个人财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从而使得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现阶段我国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调节作用很有限。
综上可见, 我国房产税试点从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税制的完善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收入分配的调节3个方面看, 未能取得良好效果。而这主要是出于为避免改革步伐太大对社会造成较大冲击, 以及面对产权不明晰、征管体系不健全、评估能力较弱等现实困难的考虑, 而选用了较为温和、简便的实施方案所导致的结果。对此,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同时, 需要深入比较和分析我国与国外物业税在实行环境、措施以及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进而为房产税作用的有效发挥和下一步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借鉴和帮助。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 (地区) 的房产税制度框架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当前, 各国房产税制度在纳税主体、课税对象、税率水平、减免条款等方面因历史发展、政治体制和土地制度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并在不同时期对增加地方税收、调节贫富差距、引导房地产发展等方面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从而也为我国房产税制度的改革和实行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借鉴样本。这其中:依据土地制度和征收方式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一) 土地私有制下宅地统一征收的美国模式
在美国, 其房产税实际是物业税的一部分, 发端于殖民地时代, 在经历了早期的各州巨大差异后, 从1796年开始逐步对征收对象、税率等进行统一。目前, “房产税”是指由房屋所有者根据房屋评估机制以各地地方政府自行确定的税率缴纳的地方性税收。其中, 各地设置了不同的减免条款, 且方式差异较大, 有给予固定免税额的、有给予一定比例免税的、还有对物业税超过家庭收入一定比例时超出部分可抵扣所得税或返还的。
当前, 虽然美国长期以来将房产税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其在不同层级政府中的重要性则随着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出现调整。其现阶段仍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对州政府的贡献度则在减少。在1902年, 物业税占地方政府收入的73%、州政府收入的45%和三级政府全部收入的42%;但到了1992年, 物业税虽仍占到地方政府收入的40%, 但在州政府和三级政府总收入中的占比则分别下降至1.2%和8%。此外, 由于美国房产税实行时间较久, 因此难以判断其对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影响。但多数研究表明, 房产税税率的变化会对住房需求以及房价产生负面影响。Dennis R.Capozza (1998) 的研究表明, 移除房产税减免将导致房价整体下降5%, 且高房价地区的下降幅度将更大。
(二) 土地私有制下宅地分开征收的韩国模式
在韩国, 其房产税制度起源于二战后, 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石油危机前后, 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物价的快速攀升, 使得地价暴涨并进而引起分配不公平现象。对此, 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韩国于1988年制定实施了《关于宅地所有上限的法律》和《土地超过得利税法》, 并引入累进制土地物业税。其后, 经过多年调整发展, 形成了目前的“地方征收土地和住宅物业税、中央征缴综合房地产税, 地宅分开征收”的房产税制度。
其中, “物业税”是指由所有者根据所持物业标准价值的一定比例 (住宅为60%、土地和建筑物是70%。一般情况下标准价值较市价低很多) 以累计税率向地方政府缴纳的税收。其间, 因自然灾害或紧急财政需要等情况, 地方政府首长可对税率进行调整, 调整幅度不超过50%, 并仅适用当年;“综合房地产税”是指由拥有土地或住宅价值过高的主体根据所持有物业按照总评估值扣除一定额度后的净值的80%以不同税率向中央政府缴纳的额外税金, 该税收收入再被分配给各地方政府用于缩小地域差距。
近年来, 韩国将房产税多用作市场调控工具, 而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作用却不显著。 (如, 其1990年对征收方式和税率所进行的重大改革是为了解决5%的人口拥有62.5%的土地的问题, 而2005年推出的综合房地产税则是为了解决少数富人持有多套物业的问题) 但就政策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而言, 房产税在土地市场中的作用大于住宅市场。同时, 市场形势的快速调整以及趋势性转变更多的是需要其他政策相配套。
(三) 土地公有制下宅地分开征收的中国香港模式
在中国香港地区, 其房产税征收制度起源于1842年。在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 根据土地租借而来的特殊背景和城市人口密度过高的具体情况, 形成了“差饷为主、地租为辅、物业税为补充”的房产税制度。
其中, “差饷”是指以土地、建筑物及构筑物为课税对象, 由租赁、持有或占用人根据出租市值按照5%的税率缴纳的税款。其间, 政府对每个物业单位设定了减免上限, 目前住宅最多1250元、非住宅最多5000元;“地租”是指除土地出让金外, 土地契约业主每年根据应课差饷租值以3%的税率缴纳的税金;“物业税”则是指对土地和建筑物的租金收入 (如不出租无需缴纳) , 由物业所有者以15%的税率缴纳的税收。其间, 不能追回的租金、物业所有人支付的差饷可予以扣除, 同时政府对修葺及相关支出提供20%的标准免税额。
现阶段, 虽然差饷税在早期是香港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其后, 随着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 其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改变。目前, 一是政府收入以土地出让金及其他收入为主, 房产税占比不高。在2008年, 香港差饷和地租总收入约为111亿港币, 仅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2.5%。二是对居民财富收入分配影响有限。目前差饷税率每年由立法会厘定, 通常占家庭支出的2%左右。三是只能通过边际效应来影响房价走势, 促进或减缓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 但却无法使房价变动做方向上的改变。如1998-2000年间房地产市场下行时的差饷税减免和投资过热下的物业税上调均对当时房价变化影响有限。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由上可见, 当前各国房产税制度在课税对象、征管模式、税率计算以及减免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政策实施的初衷也不尽相同, 进而使得其在实现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效果也多有不同。不过从多数国家的实践上看, 房产税制度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具有以下共同之处:
一是房产税制度多作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 且尽量减轻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较少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这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各国房产税税率一般不高, 主流税率仅为住宅价值的0.2%~1.4%, 且提供减免政策。从而对居民家庭的支出负担较低;另一方面“税基”较宽, 除对农田、教育、宗教等的不动产给予免税外, 其余均要纳税。从而为房产税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来源, 使其多占到地方政府收入的25%~40%。
二是房产税制度的具体设计受土地制度、社会环境以及政策目标三大因素影响明显, 征收方式、税基税率等因地制宜。当前, 虽然多数国家在土地住宅私有制下选择了比例税率、地宅统一的征收方式;但其中也有少数国家或地区, 如日本和韩国, 其分别基于土地公有制、人多地少的高城市化社会背景以及将房产税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考虑, 而实行了与多数国家不同的土地、住宅分开计算税基或税率的征收方式, 特别是韩国还采用累进税率。
三是房产税税收收入主要用于地方政府的公共开支, 如公共基础设施、公务人员薪金、教育文卫建设等。在英国, 住房财产税的收入大体被用于各项公共服务支出;美国房产税则多用于当地教育、图书馆、公共设施以及支付本地公务员开支等。
四是房产税的征收需要良好的配套环境。这其中, 一是需要一个规范、严谨、可行的法律制度。使得房产税作为地方性税种, 在授予地方政府较大管理权利的同时, 也避免权力的不当使用, 并在争议发生时能够有一个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二是需要一个比较完备的评估体系。使税务部门能够准确、合理的确定征收主体的市场价值, 并以此为税基征缴。三是需要一个全面、动态的被动约束机制。通过建立税收信用体系、个人财产申报核查体系以及惩罚性举措等, 在审慎核实城乡居民实际拥有收入及不动产状况、依法执行税收征收减免政策的同时, 对偷逃税款的行为给予适当惩罚, 提高房产税制度的执行效果。
由此, 鉴于以上启示并结合目前我们房产税制度试点过程中显现的问题, 我国房产税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需要:
一是应建立健全房产税法律法规体系, 提高立法层次、做到有法可依。当前, 国务院应对现行《房产税暂行条例》进行修订, 对征税主体、征缴方式、税率税基以及减免原则等内容进行明确, 并对中央及地方政府各自所拥有的权力范围进行界定, 从而在加强法律治理的规范性的同时, 进一步为房产税改革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二是应实行“地宅分离、宽税基、低税率”的房产税制度, 在提高房产税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贡献、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作用的同时, 尽量降低对普通居民生活的影响。从国外经验来看, 一方面基于我国土地国有、住宅私有的国情, 应采用宅地分开的征收方式, 并确定不同的税率水平, 从而在合理反映不动产产权关系的同时, 有效引导房地产开发建设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则应考虑到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时已获取了大笔租金, 过高的房产税具有挤出效应并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房产税税率制定不宜过高。仅应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有益补充而不应是主要来源。但可通过扩大征缴范围、引入累进税率等举措, 促进其调节社会财富和消费结构作用的发挥。
三是应进一步明确房产税收入的用途, 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中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目前, 沪渝两市在试点中规定房产税收入用于保障房建设,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税收的“受益性”原则, 同时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对此, 我们一方面应从制度上来保障房产税税款的“专款专用”, 通过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来进行规范和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在将部分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 更多的应用于公共服务建设、提高缴税主体的居住生活环境, 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四是应完善相关配套体系建设, 为房产税制度的有效实施搭建坚实的基础。这其中,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税务部门与房管、民政、公安以及金融等部门的联网和信息共享, 为全面征管、严格审查、依法减免、违法惩处提供帮助;另一方面, 则应成立专业、公正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对城乡居民的房地产价值给予准确评估, 为房产税计税提供真实可靠、合理合法的依据, 在保护纳税义务人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为房产税的有效征缴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海宁.房地产税费制度改革与物业税的开征[J].财政与金融, 2010 (4) .
[2] .尹煜, 巴曙松.房产税试点改革影响评析及建议[J].苏州大学学报, 2011 (5) .
[3] .彭旋.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房产税[J].经济视角, 2011 (17) .
[4] .何杨, 刘威.发达国家房产税征管模式的比较和借鉴[J].涉外税务, 2011 (5) .
[5] .郑立伟, 尹红.我国物业税税基评定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 2009 (12) .
3.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篇三
摘 要 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民福祉的必然要求;改革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应采取一揽子和一次性改革策略,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走向统一,从而完成改革重任。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改革 统一模式 职业年金
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试点省市启动这一改革。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一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其改革要点和制度设计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几乎完全一致,换言之,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将大幅降低。
一年过去了,五省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阻力重重,毫无进展,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某些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出现了骚动,一些高校教师开始申请提前退休,这说明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现了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一、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阻力——单兵突破的困难
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年来成为新一轮全社会议论的焦点。抛去社会保障制度“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刚性”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试点主要遇到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公平问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中间层次,上有公务员下有企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事业单位当中产生不公平的原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公务员退休金高于事业单位养老金,但此次改革试点却未被纳入其中,且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自然使事业单位职工深感不公;(2)企业属赢利性单位,工资与绩效挂钩,某些垄断性行业职工的退休金要远远高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退休金只是处于社会平均水平,退休前不能向高收入企业看齐,退休后却要向低收入企业看齐;(3)此次改革范围是事业单位中的一部分,主体是医疗卫生部门和大学等,在这个“小群体”眼中,与整个事业单位那个“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被放大了数倍,事业单位改革被人为的划成三六九等;(4)事业单位中的“小群体”又仅仅在五省市中进行试点改革,这必然引起遭遇改革的事业单位人员的不满。如果说前两个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话,那么后两个原因就是五省市改革遇阻的直接原因。
二是改革方案的技术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无论是在缴费负担比例还是在待遇计发方式方面,都与企业养老保险无太大差异,因此,养老金水平下降不可避免,替代率可能从80%~90%下降到50%。然而,改革方案中并没有详细论述改革后养老金水平的变化范围,只涉及到建立职业年金的概念,使得改革范围之外的事业单位任意猜测, 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人心恐慌。
二、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思路——统一模式的改革
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民福祉的必然要求;改革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
郑秉文教授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三个联动”和“大过渡”。
所谓“三个联动”,一是公务员退休金制度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起改革,避免两个制度在待遇水平上的断层;二是所有性质的事业单位一起改革,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呈现“碎片化”特点;三是建立职业年金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以弥补参加改革后养老金水平降低的那部分,维持生活水平的不降低,为所有人创造一个稳定的养老制度环境。
在“三个联动”中,改革要得到社会支持,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退休待遇水平的弥补机制。鉴于此,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首先制定出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建立职业年金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这有利于消除待遇差距,获得企业的认同,同时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社会保险法》应明确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的基本思路,即总体方案应与现行企业年金完全保持一致,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统一的缴费方案,统一的投资工具,统一的运营方式。
所谓“大过渡”,指老人中人采取老办法,新人采取新办法,即改革从新人开始,实现制度的平滑转型。这是减少社会震荡的最好方法,也是保证改革成功实施的最佳路径。然而,有一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4000万人要实现一次性过渡,会出现“双重支付”的问题:政府既要支付新人建立职业年金的单位缴费部分,又要支付老人中人退休金部分;造成财政当期负担过大,反而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对“统一模式”改革的投入或收益、长期或短期做一个权衡。
首先从职业年金的财政负担上来看。假定从2009年起为新人建立职业年金,个人和单位按4%缴费,其中单位缴费来自财政补贴,那么,在短期(2009-2013年)内,年均财政补贴均未超过GDP的0.02%,其中2009年仅为7亿元,2013年为63亿元;在中期(2009-2020年)内,年均财政补贴仍占GDP的0.02%,到2020年为154亿元;长期(2009-2070年)内,每5年以占GDP0.01%的幅度增加,到2050年达到峰值0.11%,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个比例上。综上所述可看出,职业年金的单位缴费对财政的压力非常小,财政完全有能力负担这个所谓的“双重支付”。
其次对改革前后的收益以进行对比,实际这是对短期与长期、当期与长远利益的取舍(参见表1)。如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改革采取“大过渡”的办法,那么,将于2049年首次出现收益拐点,改革效果开始显现,老人的数量以此为界逐年减少,到2070年仅为190万人,退休金占GDP的比例下降到0.12%。,但是,如果不改革,到2040年退休金占GDP的比例将比2006年高出1倍,到2070年退休人员总数将高达1512万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是短期和长期收益权衡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财政是有承受能力的。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采取“三个联动”和“大过渡”的办法,在短期内在并没有对财政造成太大的负担,在长期内是利大于弊的,收益远远大于投入。因此,只有采取一揽子和一次性的改革策略,才是走向统一制度、完成改革重任的唯一成功之路。
三、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对策——职业年金的建立
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统一纳入养老保险改革,关键在于为其建立第二支柱即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年金制度相对应,我们将其称为职业年金制度,用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所带来的养老金差异。所谓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费用由单位或单位和个人缴纳而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在这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按照惯例,在实行统一模式的国家,一般都为公务员建立一个很好的自愿型职业年金,旨在补偿和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稳定公务员队伍。美国的政府公务员建立第二支柱职业年金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首先要加入基本保险即OASDI,再此基础上才可建立职业年金。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职业年金被称为“TSP职业年金”,它由政府出面专门建立,由雇主和雇员协商建立并在市场上选择运营商,各州政府公务人员养老基金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作为受托人,基本进行集中投资管理,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资产池,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投资策略,效益非常好,联邦政府在为其雇员建立的职业年金中,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关照。美国联邦政府“TSP职业年金”是根据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职员退休制度法案》专门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文职人员和军职人员设立的一种储蓄与投资型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由独立的“联邦退休节约投资董事会(FRTIB)”统一管理。TSP职业年金的缴费公式很有特点,深受欢迎:当一个雇员踏进政府机关的大门,单位缴费就会自动为其拨入其工资1%;此后,为鼓励雇员建立职业年金,雇员每增加缴费1%,单位就配比追加缴费1%,一直到4%为止,即使雇员个人继续增加个人缴费,单位再也不为雇员缴费了。当然,个人缴费还可以继续增加下去。现假定,即使按10%缴费方案(雇主和雇员各5%)来计算,并按美国社会保障总署官方的7%回报率为基准来计算的话,对于一个年薪4万美元的普通文员来说,10年后个人的滚存余额将为5.78万美元,20年后市17.4万美元,30年后40.7万美元,40年后将高达87.6万美元。TSP的平均替代率高达110%,如果再加上基本养老保险(OASDI)42%的替代率,合计就高达142%,高于工作时的工资所得,就是说,如果他工作时年薪是5万美元的话,退休后的养老金(两项合计)将高达7.4万美元左右,反倒高于他在职时的工薪收入。美国政府官员廉洁、高效、勤勉、忠诚,与他们良好的退休预期有很大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业年金之所以回报率很高,是因为联邦政府提供了“政策帮助”:联邦政府为其建立了G、F、C、S和I五只基金,这五只基金被统称为“个人基金”,每只“个人基金”委托不同的公司管理,雇员可根据个人偏好进行资产配置与投资决策。此外,政府还提供了“生命周期基金”即L基金,以2008年10月为例,它有5个组合:L2040基金(适用于2040年以后退休的雇员,下面以此类推)、L2030、L2020、L2010和L Income(适用于已退休人员每月领取养老金),联邦雇员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和退休时间对这5个组合进行自选。根据以往的业绩,“个人基金”和L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在正常年份均高于前述假定的7%,7%只是一个参照系而已,例如,在过去的15年里,美国全国职业年金年均回报率高达10.6%,所以,美国联邦政府的TSP职业年金的替代率事实上比前述的110%还要高一些。
就我国而言,与目前企业年金制度模式相比,职业年金制度应采取信托模式,并且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可分别建立两个资产池,每个省份可以分别建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两个资产池,也可合二为一;每个资产池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采取独立封闭性运行方式,实行完全市场化运行规则。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这些养老基金专门建立若干基金。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
[2]赵俊康.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供给能力区域比较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3]臧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4]陈宗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北京:经济出版社.2006.
4.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篇四
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事业单位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酒店)
问卷编号:_____________访问地点:_____________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 访问时间:_____________访 问 员:_____________录 入 员:_____________督 导 员:_____________
一、游客基本信息[单选]请在选项上划√
Q1.您是来自哪里?A本地区B国内C港澳台D外国
Q2.您的性别是:A 男B 女您的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
Q3.您的年龄阶段:A 15岁以下B 15-24岁C 25-34岁D 35-44岁E 45-59岁F 65岁以上 Q4.您的学历?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 高中/中专/技校D大学专科 E大学本科 F硕士及以上 Q5.您来本市的目的: A游览/观光B休闲/度假C探亲访友D商务E会议
F文化/体育/科技交流G宗教/朝拜H 健康医疗I其他
Q6.您停留的时间:A.当天往返B 2-3天C 4天-1周D1周以上-2周E半月以上-1个月F一个月以上
二、问卷调查[单选]请在选项上划√
Q7.您对酒店前厅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酒店的指示标识明晰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酒店前台接待人员服务热情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酒店有便捷的无障碍群通道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酒店光线舒适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5、酒店咨询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6、酒店的电子信息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8.您对酒店客房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酒店客房的安全性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酒店客房的卫生状况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酒店客房的舒适性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酒店房间网络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5、酒店客房人员服务水平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9.您对酒店餐饮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酒店餐饮食品的卫生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酒店就餐的环境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酒店餐饮人员服务态度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酒店餐饮人员服务水平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0.您对酒店公共空间与康体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酒店提供充足的停车场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酒店提供购物场所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酒店商务中心的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酒店康乐、娱乐设施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5、酒店康乐、娱乐人员服务态度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1.您对酒店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如何?
1、总体的满意程度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未来再次使用该酒店的可能性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感谢您的积极配合!
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事业单位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旅行社)
问卷编号:_____________访问地点:_____________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 访问时间:_____________访 问 员:_____________录 入 员:_____________督 导 员:_____________
一、游客基本信息[单选]请在选项上划√
Q1.您是来自哪里?A本地区B国内C港澳台D外国
Q2.您的性别是:A 男B 女您的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
Q3.您的年龄阶段:A 15岁以下B 15-24岁C 25-34岁D 35-44岁E 45-59岁F 65岁以上 Q4.您的学历?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 高中/中专/技校D大学专科 E大学本科 F硕士及以上 Q5.您来本市的目的: A游览/观光B休闲/度假C探亲访友D商务E会议
F文化/体育/科技交流G宗教/朝拜H 健康医疗I其他
Q6.您停留的时间:A.当天往返B 2-3天C 4天-1周D1周以上-2周E半月以上-1个月F一个月以上
二、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单选] 请在选项上划√
Q7.您对旅行社提供的餐饮服务质量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餐饮环境干净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菜品新鲜卫生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菜品数量符合协议要求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游客能够吃饱吃好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8.您对旅行社提供的住宿服务质量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住宿酒店符合协议规定标准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住宿酒店干净卫生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住宿酒店安全、安静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9.您对旅行社提供的出行服务质量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旅游安排的旅游线路合理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行程中接送客、导游交接等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行程中交通工具的换乘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0.您对旅行社提供的游览服务质量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旅游安排的景点有特色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旅游服务的行程安排顺畅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1.您对旅行社的提供交通工具服务质量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汽车车况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旅游汽车司机技术与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旅行社安排的汽车有无营运资质 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2.您对旅行社的导游人员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导游人员的言行仪表⑩⑨⑧⑦⑥⑤
2、导游人员的解说能力⑩⑨⑧⑦⑥⑤
3、导游员的服务态度⑩⑨⑧⑦⑥⑤
Q13.您对旅行社其他方面的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旅行社的参团报名服务便利⑩⑨⑧⑦⑥⑤
2、旅行社广告宣传与实际行程相符⑩⑨⑧⑦⑥⑤
Q14.您对此次旅行社的服务总体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总体的满意程度⑩⑨⑧⑦⑥⑤
2、未来再次使用该旅行社的可能性 ⑩⑨⑧⑦⑥⑤
感谢您的积极配合!
④③ ④③④③④③ ④③ ④③ ④③②① ②①②①②① ②① ②① ②①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事业单位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景区)
问卷编号:_____________访问地点:_____________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 访问时间:_____________访 问 员:_____________录 入 员:_____________督 导 员:_____________
一、游客基本信息[单选]请在选项上划√
Q1.您是来自哪里?A本地区B国内C港澳台D外国
Q2.您的性别是:A 男B 女您的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
Q3.您的年龄阶段:A 15岁以下B 15-24岁C 25-34岁D 35-44岁E 45-59岁F 65岁以上 Q4.您的学历?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 高中/中专/技校D大学专科 E大学本科 F硕士及以上 Q5.您来本市的目的: A游览/观光B休闲/度假C探亲访友D商务E会议
F文化/体育/科技交流G宗教/朝拜H 健康医疗I其他
Q6.您停留的时间:A.当天往返B 2-3天C 4天-1周D1周以上-2周E半月以上-1个月F一个月以上
二、问卷调查[单选]请在选项上划√
Q7.您对交通情况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停车场规模及分布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停车场管理及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游览指引标示清晰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景区内道路状况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8.您对景区管理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咨询服务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景区讲解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投诉便捷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特殊人群设施完善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9.您对景区公共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游客服务中心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公共休息区管理及分布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景区内安全设施完善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景区内通讯设施完善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0.您对景区内旅游环境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环境卫生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旅游厕所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旅游秩序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1.您对景区餐饮、购物的满意度评价如何?(评价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景区购物布局合理方便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旅游商品丰富有特色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3、旅游餐饮环境整洁、卫生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4、饭菜新鲜、有特色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5、明码标价,无欺客宰客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Q12.您对景区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如何?
1、总体的满意程度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2、未来再次使用该酒店的可能性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不清楚
5.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篇五
2011-01-11 15:41:40 来源: 新华网(广州)跟贴 3 条 手机看股票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发展的“黄金期”,该行逐步明确了服务“三农”发展战略,创新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截至2010年11月末,农户贷款余额达到2905亿元,是2008年的2.9倍。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农行将如何履行“服务 三农 ”的社会责任,并在“三农”业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上市银行对股东的回报?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农行监事长车迎新。
反哺农村:优先保障投向“三农”的资源配置
“曾经有人把一些金融机构比作抽水机,把农民的储蓄都用于支持城市发展,但农行绝不是这样的。”车迎新说,“这些年农行一直在反哺农村地区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08年以来,农行县域新增存贷比一直保持在65%以上,基本实现县域组织的资金用于县域。
“按照监管要求,农行的 三农 贷款增速要高于全行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而目前农行已高于全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车迎新说。
“十一五”期间,农行制定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超过2万亿元。目前看,该目标有望在2012年提前完成。
2010年11月13日,农行以“服务 三农 的责任担当精神”,荣获“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称号。
“这是对农行一直以来坚持服务 三农 的肯定,也是鞭策。”车迎新表示,2011年农行将在资源、人力、网点等配置上,更优先支持“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
“首先要保障投向 三农 业务的资源配置,支持 三农 业务发展需要;其次,三农 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同时,对农村地区网点的机构设置、人员工资、办公条件等进行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车迎新说。
农行现有2.4万个网点,其中县域机构有1.3万个,占到全行网点总数的51%;有20万名员工在县域和农村工作,占全行员工总数的45%。
“这仍无法完全解决县域机构人手不足的问题。”车迎新告诉记者,2010年底农行招聘了4500人左右到县支行工作,还计划招聘1000名大学生“村官”到农行县域机构工作。此外,2011年农行县域网点要进行全面改造,并树立300个标杆县支行。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少,更需要我们加大金融服务力度,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车迎新说。
模式创新:积极推进8个试点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深化试点改革
为解决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水火不容”的难题,农行探索出了一套新的管理模式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
车迎新告诉记者,目前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在甘肃等8家分行试点的管理体制已基本成型,并先后制定下发了22项配套制度办法。“试点行已经搭建了完整的事业部组织架构,单独的 三农 业务资金管理、信贷管理、考评激励约束、风险拨备和核销政策已到位,对服务三农保障作用明显。2011年将继续深化试点改革。”
此外,车迎新表示,农行正在寻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大力拓展县域地区的中间业务,持续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目前,在山东推出的“金穗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卡”、在山西和重庆等地推出的转账电话、POS机助农取款,都是农行以“惠农卡”为依托创新服务的产物,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了商业化运作。2011年农行将继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科技和网络优势拓宽服务渠道,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实事求是地讲,农村的效益略低于城市,但发展潜力巨大,是一个广大的蓝海市场,农行将探寻农村的最大商机,提高 三农 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车迎新说。
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住房、新农合、新农保
车迎新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行正在积极规划如何支持打好“十二五”开局第一仗。
他表示,“十二五”期间,农行将着力支持新型战略产业,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型水库等修建工作,改善农村基础建设面貌。
“下一步,农行将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域支持房地产开发,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消费贷款增长。”车迎新说。
他还透露,2011年农行将完善“惠农卡”功能,将其与“社保卡”合二为一,发放各项补贴,代收农村的电费、水费、通讯费等,使“惠农卡”逐渐变成一张“全能卡”。
截至2010年11月底,农行“惠农卡”发放已达5739万张,通过“惠农卡”为560多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贷款余额超过980亿元,惠及2亿多名农民。
目前,以“惠农卡”为依托,农行在全国18%的县域地区成功代理各类项目,其中代理新农保315个县、新农合247个县。在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县中,农行代理比例达到40%。农行湖北分行在全省范围内取得了新农保独家代理权,为全省200万名农民提供代理服
务。
6.旅游局六进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篇六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中纪委、省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县委决定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六进”活动试点工作,为了将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现提出旅游
局“六进”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一种行业文化,又是一种先进文化,是指导和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和有效载体。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本次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成立由陈红富同志任组长,刘玉郝任副组长,宗廷峰、程瑞为成员的旅游系统廉政文化“六进”示点活动领导小组,宗廷峰同志承办主要业务,负责材料上报和整理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坚定理想信念,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以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坚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勤政、廉政,深入开展老区革命传统和老区精神教育,以南梁革命纪念馆为示范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促进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纪条规和廉洁从政规范,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二)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廉政文化阵地。要进一步发挥南梁革命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优势,用廉吏小传、廉政名言、书画、漫画、廉政文化标语等,及时向干部群众宣传廉政政策、措施和成效,为干部群众解疑释惑。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参观游览等形式,对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廉政文化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弘扬老区革命传统文化精华,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三)加强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六进”活动。深入开展“六进”活动,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全体参与,鼓励有能力的职工撰写廉吏小传、收集廉政名言、创作廉政书画、漫画、廉政剪纸等活动,使更多干部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提高。确保“六进”活动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县旅游局
7.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篇七
为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完成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实现工业强市、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科学选择,是党中央和省市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及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要紧紧把握这次改革机遇,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谋划,务实创新,圆满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着力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增强文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多出优秀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体制机制和推动事业产业发展相一致;坚持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协调;坚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着眼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三、改革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充满活力,公益性和经营性、产业性区分明确,扶持政策具体、统一、透明,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目标是:1、市级改革目标。明确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类别,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努力激活国办文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体。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机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
2、会泽、罗平、陆良三个省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和特色文化资源县,按照省市的要求,加快县级文化单位的改革,激发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项目运作力度,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到2007年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的目标。
3、其他县(市)区,按照市的安排部署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改革的任务和措施
(一)改革范围、方式和内容
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职能和工作实际,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1.改革范围(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承担应由国家举办或支持的公益事业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范围主要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艺术研究所、艺校、电影管理站等;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新闻宣传业务部门,包括麒麟分局、广播电视发射台、珠江网站;群众体育指导中心等。(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单位是指除以上公益性单位和部门之外,可按照市场原则,把原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及其它经营业务的单位或部门转变为经营性实体的单位和部门。其范围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经营业务部门,即从中分离出来的广告、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等经营业务部门;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场馆出租等经营业务部门;市花灯团、滇剧团等文艺表演团体;新闻图片社、版画院。(3)经营性文化单位是指现行事业性企业化管理的单位,主要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单位或行业。其范围包括电影公司、影剧院、报社印刷厂等。
2.改革方式和内容(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面向市场不断激发自身活力,努力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引导有力的公共文化事业主体。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取消现行的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管理;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由主管部门公开选聘,单位副职由受聘的主要领导提名,经主管部门考察同意并聘任,单位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其余人员全员聘用。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的分配机制,实行固定工资与活工资(各种津贴、补贴的总和)相分离,即将活工资部分纳入内部再分配,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减,并且要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但要改进财政的扶持办法,拨付方式要与单位履行的宣传文化职能和所发挥作用等情况挂钩,投入方式要依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要按照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要求,制定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推进公益性事业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作用,不断挖掘潜力,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着力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造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定编不定员,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改革开始之时签订《聘用合同书》的事业单位人员,原有事业身份不变,调出和退休时按现行事业单位人员的政策来对待,但在单位内部现行管理上同所有新聘用人员一视同仁;事业单位新增人员,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聘期间享有同原单位的事业人员同样的权益,待遇按聘用合同约定办理;明确现有事业单位编制和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原相同性质单位和相同事业身份的“老人”流动,不得突破新调入单位的原有事业编制限额,对高、精、尖特殊文化艺术人才按市引进特殊人才政策执行,其引进的人员数额最多不能突破原有编制数,引进的特殊人才享有原事业人员相同的身份、待遇;实行较为彻底的人员聘用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所需人员的聘用,在政府的宏观监管下,由用人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规定,公开、平等、透明地自主选聘,人事部门只进行合同鉴证。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按照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对有条件的单位领导班子可实行年薪制,也可以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根据实现目标的情况,从收入中提取相应比例的部分作为奖励。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未能聘用上岗人员(个人自己不接受聘用的除外),在服从单位安排的前提下,可安排临时工作任务或进行培训,发给不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第三,在社会保障方面,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行“两制”管理,即:原有事业人员按现行政策,由财政继续承担其应享的社会保障支出,退休后按原渠道领取退休金;新进入人员(按市政府相关政策引进的高、精、尖特殊人才除外)必须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并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并按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享受相关社会保险待遇。第四,改革财政扶持方式,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节余留用、超支自负”的原则,由财政依据2005年末单位实有人数适当放宽核定包干经费。改革后进入市场运行的文化单位不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范围。(3)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可视不同情况采取两种改革方式。第一,对资产构成良好、净资产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单位,可着重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改革,对经营性资产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完全参照国企改革的办法,实行产权和人员身份双置换的改革办法。对国有资产评估后,公开挂牌出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让给原单位职工。对转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核定资产的过程中,凡能够豁免、转移、冲销的债务或报停、报损的设备,可作一次性解决,尽可能减轻单位的负担。同时,对进行改革试点的相关文化单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文化单位的招商引资享受市政府扶持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2)改革转制后的文化单位可享受国家及省(云政办发〔2004〕103号文件)规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3)各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实行改革的文化单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力协调帮助解决。(4)财政要筹措资金,确保改革相关成本费用的支付。(5)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研究并出台支持和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配套政策。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入股、参股、控股办文化事业;把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列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给予奖励和支持。3.市直重点单位的改革任务(1)市花灯团、滇剧团和艺术剧院的改革,要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积极组建珠江源演艺公司,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自我发展的路子,逐步过渡成为经营性文化主体。(2)市电影公司、曲靖日报社印刷厂、国风影剧院的改革,要按照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办法,因地制宜、一企一策,使其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实体。(3)曲靖日报社的改革:组建曲靖日报报业公司,将广告部、发行部和传媒中心等经营性业务和部门从报社中剥离出来,并可以和报社印刷厂联合和重组,成立曲靖日报报业公司,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4)广播、电视的改革:组建曲靖广电传媒集团,将云南广播电视报曲靖专版编辑部、曲靖电视剧制作中心、广电物资供应站等部门和曲靖人民广播电台、曲靖电视台的广告、社会栏目、制作传输等经营业务和部门剥离出来,进行资源整合,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充分采用市场运作手段,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5)珠江网站的改革: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范围广泛、传播快捷、成本低廉,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型新闻媒体。因此,作为承担重要宣传业务的曲靖珠江网站,要改变现行管理体制,把它当作我市的一个重要新闻媒体来对待,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管理;网站主要管理人员和个别技术骨干按现行事业人员管理,其人员编制和包干经费数额由市委宣传部分别会同编办和财政研究后确定,其他工作人员由网站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合同聘用制,其报酬及相关费用,从网站经营收入中解决。4.县(市)区的任务各县(市)区要按照以上改革要求和参照市级文化单位改革的做法,以国办文化单位改革为重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切实把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要以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打造和树立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民族文化工艺品加工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的规划发展,大力培育各种所有制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以加大县、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以县(市)区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为支撑的能够起到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宣传文化阵地和网络体系。好范文版权所有(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步骤
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调研,制定方案(2005年6—7月)。根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理会议精神,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和实践问题,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经市委政府批准后并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第二阶段:组织实施,推进改革(2005年8月—2006年10月)。各改革单位和县(市)区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检查验收(2006年10月—12月)。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改革试点要求,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评估改革成效,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建议,向市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报;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改革经验,表彰先进单位。(三)组织领导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必须把它摆到一个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的位置。1.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市委、市政府成立曲靖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委宣传部,由市委宣传部或市文产办一位领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要负责挂钩联系2—3个改革试点单位,以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宣传部、文产办、发展改革委、编委办、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广电局等部门,要抽调专人认真调研,制定配套方案,落实责任、跟踪问效。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改革试点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根据市的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不搞一刀切,实行一个单位一策的改革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报经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体系。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积极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工商管理、价格、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和人才等政策的研究,结合曲靖实际,制定和完善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可具操作性的政策,建立促进和保障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改革单位,要加强改革的政策宣传,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及改革试点单位干部职工正确认识改革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保证改革任务的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切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所涉及的干部群众的思想反映,根据情况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难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8.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篇八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
与你息息相关的公益诉讼—— 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
最高检公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制定经过
7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改革试点方案》)。依据该方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免缴诉讼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中,被告没有反诉权。
公益诉讼是指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由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它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依据《改革试点方案》,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没有也无法提起诉讼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试点期间,重点是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据悉,公益诉讼案件中,检察机关是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提起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是实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为提高检察监督的效力,发挥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动性,有效节约司法资源,《改革试点方案》设置了诉前程序。规定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当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当先行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好问律师APP
经过诉前程序,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没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向法院提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行政机关拒不纠正违法行为或不履行法定职责,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向法院提出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无效的诉讼请求。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应当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并应当制作公益诉讼起诉书。
最高检: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免缴诉讼费 设有诉前程序
7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改革试点方案》)。依据该方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免缴诉讼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中,被告没有反诉权。
公益诉讼是指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由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它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依据《改革试点方案》,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没有也无法提起诉讼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试点期间,重点是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据悉,公益诉讼案件中,检察机关是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提起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是实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为提高检察监督的效力,发挥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动性,有效节约司法资源,《改革试点方案》设置了诉前程序。规定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当依好问律师APP
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当先行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
经过诉前程序,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没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向法院提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行政机关拒不纠正违法行为或不履行法定职责,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向法院提出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无效的诉讼请求。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应当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并应当制作公益诉讼起诉书。
地方检察院拟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需报最高检审批
7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改革试点方案》)。依据《改革试点方案》,最高人民检察院选择在北京、内蒙古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检察院开展为期两年的改革试点。试点期间,地方检察院拟决定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一律先行层报最高检审批。
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表示,试点进行中,最高检将与最高法共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适时就公益诉讼案件管辖、起诉、审理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联合作出实施办法,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及时就试点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中期报告。试点期满后,对实践证明可行的,适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肖玮向记者介绍,为确保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检察机关还将加强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并积极与最高法协商,共同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推进和监督检查,使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正义网)
一图读懂公益诉讼
好问律师APP
9.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篇九
充分认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一
11月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在全总开展中央群团机关改革试点,是党中央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总和各级工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全面创新。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群团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群团和工会改革创新。今年1月,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改革创新是群团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要不断推进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7月6日,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群团组织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在群团组织中深入推动思想教育、问题整改、体制创新,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改进 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7月下旬,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总工会开展中央群团机关改革试点。这是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交给全总的一项政治任务。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先进性是推进群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全总改革试点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明确提出了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让党的领导通过工会组织具体而深入地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并不断充实其内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自觉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工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增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职工群众,大力健全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工会组织,建立健全联系职工群众的长效机制,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把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旗帜牢牢掌握在手中,按照职工群众需求开展工作,提供精准对路的服务,使广大职工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激发工会组织活力、推进工会工作全面创新的强大动力。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0多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坚定地跟党走,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工人运动始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跟时代步伐,走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前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更成为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总作为 中央群团机关改革的试点,率先改革,取得经验,这对于推进工会工作全面创新、开创工运事业新局面,是一个重大机遇。
推进全总改革试点,是工会解决自身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群众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全总和各级工会不断推进自身改革和建设,工会组织的作用和活力不断增强。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会组织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工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广泛性和代表性不够,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组织覆盖不到、覆盖不全等,与党的要求和职工群众期待还有差距。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全总改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职工需求导向,采取有力改革举措,改进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和全总机构设置,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方式,完善维护职工权益制度和机制,着力做强基层夯实基础,坚决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创建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等,将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眼睛向下、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防止和克服脱离职工群众现象,把工会工作深深植根于广大职工群众中间,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和职工群众需要。(龚惠文)
准确把握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二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事关工会工作全局和工运事业长远发展。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必须准确把握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
深刻理解全总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全总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重要部署,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站在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牢牢把握工运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勇于责任担当、勇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新,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动员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把握这一指导思想,要从三个方面加深认识: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会改革创新,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工会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党中 央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这些重要指示精神为工会改革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明确了“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是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基本遵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落实到工会工作,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要通过有针对性地改革,更好地贯彻和体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职工群众、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相统一这个根本原则,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强化工会组织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作用,强化工会工作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意识、能力和效果。三是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工会改革必须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要围绕工运时代主题,把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在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
准确把握全总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全总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强化问题意识、改革意识,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改革全总机关的组织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解决脱离职工群众的突出问题,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全总机关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带动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更好地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作用,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切实承担起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这一目标要求,一是体现了中国工会的性质。工会组织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中国工会最鲜明的特征,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方向,也是工会改革的方向。要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全总改革试点全过程,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更紧密地把广大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更有力地推动党的决策部署在工会组织落地生根,这是工会组织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衡量改革成效最重要的标准。二是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解决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担当、破解难题的能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顽疾开刀,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职工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不断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体现了全总机关承担的重要责任。全总机关在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 新、更好地履行党赋予工会组织职责方面,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要适应基层和职工需要,改革和改进全总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从广大职工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制约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切实通过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牢牢坚持全总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全总改革必须把握坚持正确方向、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开拓创新的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把党的领导、党的意志和主张、党对职工群众的关怀落实到工会工作中。这是顺利推进改革试点的根本保证。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就是要紧扣服务职工群众这一永恒主题,针对工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广泛性、代表性不够,机关机构设置不够合理,活动方式存在自我循环、封闭运行现象,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的工作制度不够完善,资源向基层倾斜不够,一些干部维权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采取有力改革举措,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坚持立行立改,切实解决问题。这是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是着力开拓创新,就是要把工会工作的发展基点放在创新这个力量源泉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集思广益,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8 突破性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制约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为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劲动力。(龚惠文)
有效整合精简机关机构优化强化工作职能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三
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群团组织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坚持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要牢牢掌握维护群众权益大旗,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加大做农民工工作力度,联系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强化职能作用、改进机构编制设置,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的改革措施中,第一条就是改进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和全总机构设置。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群团组织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回应职工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变化,全总的任务、职能及其机构设置、工作方式等也相应地调整和变化。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职工队伍特别是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快速兴起,网络对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日益深入,劳动关系矛盾复杂多发,工会工作对象不断扩大、工作领域不断 拓宽、工作内容不断增加,这就对工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总必须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勇于改革创新,整合精简机构、优化强化职能。
全总在改革试点中对机构编制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的基本原则,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积极稳妥推进,既适应工作需要,又体现改革力度,既强调必要性,又注重科学性;二是面向基层,强化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职能,把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做强基层、夯实基础;三是聚焦主责,机构设置的调整注重职能整合优化,提质增效,强化工作执行力;四是依法合规,认真落实“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
通过整合机构、优化职能,进一步形成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有利于聚焦工会法定职责、强化维权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工作;有利于强化指导职工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劳动竞赛和安全生产等职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劳动创造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推进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有利于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和职工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趋势,统筹推动工会网上工作;有利于应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等新情况,强化联系和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职能,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有 10 利于推动全总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发展,增强服务基层和职工的能力。
目前县级工会和乡镇(街道)工会存在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等现象,基层工会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更好地使工会的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全总坚持重心下移,在人员编制上“减上补下”,精简一部分编制,充实到若干任务繁重、力量薄弱的县级工会,为省市级工会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作出示范,带动省级、市级地方工会实行编制“减上补下”。同时,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县一级整体编制调整,充实工会组织;指导县以下工会组织通过争取公益性岗位、增加兼职比例、实行岗位人员流动等多种途径,逐步解决县级工会和乡镇(街道)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
机构编制调整是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耐心细致、有理有情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试点全过程。切实做好职能划转、人员定岗和工作交接等工作,精心操作、平稳过渡,井然有序、无缝对接,确保新的机构尽快有序运转起来,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指导服务基层的功能,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龚惠文)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平台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四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平台”,明确了创新的着力点。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广大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部署、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绘就宏伟蓝图,为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指明前进方向,是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符合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对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先进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推进全总改革试点、促进工运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和平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做优做强工会工作品牌、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这些年来,工会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形成了劳动竞赛、工人先锋号等一批有影响的载体和品牌。牢牢把握我国工运事业的时代主题并不断充实其内涵,需要把这些品牌做强,使其形成机制、坚持标准、更加规范,吸引更多职工参加,扩大社会影响,发挥更大作用。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围绕“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劳动竞赛,深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建设,开发区、自贸区建设等示范性劳动竞赛。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组织动员职工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劳动竞赛机制建设。健全各级劳动竞赛委员会,完善劳动竞赛绩效评估机制。创新劳动竞赛形式和载体,提高职工特别是非公企业职工参与率和受益度。深化职工职业技能比赛,根据国家构建产业新体系要求设置工种,扩大比赛效应。
打造更多更优职工建功立业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把五一劳动奖、大国工匠、工人先锋号等活动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工会更有影响的全国性品牌。支持和鼓励各级工会根据实际,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先进操作法评选等活动,努力创造更多新品牌。
二是着力改善劳动模范评选宣传和管理服务。改进劳模培养选树和评选工作。注重通过劳动竞赛发现、培养、评选和使用劳模,提高一线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劳模中的比例,让普通职工参与劳模评选过程,推动社会参与劳模评选。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创新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综合运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等,讲好劳模故事和劳动故事,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推动提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一线劳模的比例,从劳模中选拔专兼职工会干部。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密切与劳模的联系,倾听劳模呼声、反映劳模诉求,做到动态化管理、精细化服务。
三是着力拓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工会组织的重要战略任务。
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工作。整合工会职工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全总金蓝领职工技能培训示范点。注重发挥职工 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作用,深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增强职工创新活动补助资金的实效。促进完善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培训、激励机制,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渠道。
四是着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推动职工读书活动进基层、到班组,打造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
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聚焦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组织职工、宣传职工、教育职工、引导职工。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龚惠文)
完善维权服务制度机制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将完善维护职工权益制度和机制作为重要措施进行了具体安排,提出要突出维护职工基本权益、健全职工协商民主机制、构 建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职工体系、提升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工作、强化工会资产服务职工功能、探索建立工会服务职工满意度评价制度。各级工会要深入研究解决新常态下职工权益实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把政策帮扶、制度保障和普惠性服务相结合,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维权能力,促进广大职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共享成果。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把工会维权工作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拓宽有序参与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度机制。将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源头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的重点,在户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险顶层设计中及时反映和引导职工诉求。积极拓展参与途径和方式,推动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运用人大政协提案议案、部际联席会议等机制平台,主动争取加入相关领导机构、协调机构,参与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完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深化工资集体协商,积极开展区域(行业)集体协商,推广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经验,建立欠薪报告制度,着力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健全集体协商、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 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制度,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由工业园区向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扩展,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加强监督检查。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社会性管理监督机构,主动参与各级人大执法检查、政府部门劳动行政监察、政协视察活动。建立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制度和职工法律援助制度,督促企业增强守法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引导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增强法治观念、提高维权能力。
二是落实“政策帮扶”,构建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职工体系。工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树立创新发展新理念,以精准帮扶困难职工为主体功能,全方位服务广大职工。
——努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普惠性服务。大力开展跨区域劳务合作,共享就业信息。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创业服务,积极扶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开办创业项目。推动工会开展的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健康发展。以帮扶(服务)中心为依托,探索“互联网+”服务,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职能,拓展服务功能。
——做实做细工会帮扶服务品牌。积极培育一批示范效应好、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品牌项目,深化送温暖等富有工会特色的服务品牌,做实全国工会创业就业援助月、技 能培训促就业等活动,实现常抓常新。努力将帮扶工作与国家社会救助体系相衔接,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体系。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积极参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中。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对农民工等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帮扶维权服务。工会维权要讲全面,也要讲重点,要积极推动解决农民工、困难职工、民族地区职工等特定人群特殊困难。
——重点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安全卫生等权益,推广为农民工发放工会服务卡等做法,实现农民工入会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
——完善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专项帮扶机制。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进程中职工权益保障情况,重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工矿区困难职工在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社会保险、生活救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专项帮扶。
——健全工会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机制。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新疆、西藏及4省藏区实际,创新援疆援藏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做到精准援助,提升工会服务各民族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基层基础”,提升基层工会服务能力。
——完善基层工会维权服务路径,对职业相对稳定的职工,通过地方工会和企业工会维护职工权益,把职工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职工和下岗失业职工,通过街道(社区)工会、楼宇工会提供维权、帮扶等服务,帮助职工解决劳动纠纷。
——增强基层工会帮扶服务能力,重心向基层倾斜,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大型企业帮扶站点建设。(龚惠文)
夯实基层基础
建设“职工之家”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六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在改革的目标任务中强调,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在改革措施中专门提出“着力做强基层夯实基础”。这是符合中央要求和工会实际、体现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意愿的重要举措。
基层工会处于工会工作的最前沿,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是落实工会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各级工会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这个关键环节,把基层工会工作的发展基点放在创新这个力量源泉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做强基层夯实基础。
近年来,各级工会主动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延伸工作手臂,拓展服务链条,突出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最广泛地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对职工的覆盖面有效扩大,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发挥作用奠定了组织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和职工需求带来的新情况,基层工会工作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在改革中做强基层夯实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于扩大基层工会覆盖面,把更多的资源向基层倾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层一线,认真解决基层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工会组织在基层和职工群众中更好地凝聚人心、联系群众、坚守前哨,成为更加坚强有力的战斗队、工作队。
改革创新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吸收到工会中来。着眼于解决工会组织覆盖不到、覆盖不全的问题,探索以多种形式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努力做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组建工会。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动员职工依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组建和参加工 会。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在巩固已有的工会组织基础的同时,在各类企事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把新领域新阶层作为组建工会和会员发展的重点,实现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科技工作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等有效覆盖。聚焦农民工入会工作,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筑项目、物流(快递)业、家庭服务和农业合作组织等5大领域和行业为重点,强化分类指导和服务吸引。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巩固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创新组织形式,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组织覆盖。探索和加强自贸区及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会建设,发挥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运用大数据,开辟网上申请入会等途径,拓展职工便捷入会渠道,为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行会员实名制管理,建立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流动接转的机制,实现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改革创新基层工会制度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水平。把组建工会、创办职工服务中心(站)、建设“职工之家”统一起来,努力把“家”建在职工身边。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广泛开展“争创模范职工之家、争做职工信赖娘家人”活动,做到组织活 动请职工一起设计,安排任务请职工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职工一起评议。坚持工会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加大经费向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基层工会倾斜力度,把更多的经费直接用于基层和普通职工群众。
提升工会干部联系服务职工的能力,为基层工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按照“绝对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要求,引导基层工会干部争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党的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依法规范基层工会民主选举,增强工会组织代表性。建立完善“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纳入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范围。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履职能力。(龚惠文)
坚决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七
工会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制定了“坚决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的改革措施,对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和工会组织的健全统一,充分发挥工会对劳动关系 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是工会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厚植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优势、履行工会维权基本职责的内在要求,是适应劳动关系发展新情况新变化、源头治理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必须依靠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工会要更好地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必须建设健全统一的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这是由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工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原则,努力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保了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符合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动关系和谐与职工队伍稳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作出工作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建 立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总体上和谐稳定。但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和多发,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
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要更加有效地调处劳动关系矛盾,做好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工作。各级工会要在党委领导下,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有效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坚持维权维稳相结合,把维权作为维稳的基础,把维稳作为维权的延伸,加强工会维权服务工作,协助党委、政府和企业,妥善处置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职工依法理性表达诉求,通过协商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进一步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职工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劳动关系矛盾隐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
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要发挥工会组织作为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有关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群团组织要通过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基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协作协调、互促互 补互融。各级工会要适应社会建设新要求,发挥工会组织作为枢纽型组织的作用,组织和代表职工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对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总结一些地方工会与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基层组织共同建立社会组织的经验,通过群团组织合作建立的社会组织,增强群众工作合力;在一些关键领域、重要群体,开展培育孵化工会直接领导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试点,促进这类组织的体系和布局合理化;将工会的资源通过项目招标、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实现工会维权工作的社会化。(龚惠文)
创建网上工作平台 释放强大正能量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八
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亮出群团组织的旗帜,发出我们的声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把“创建工会网上工作平台”作为改革试点的重点和亮点推出,既 25 是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迫切需要。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获取资讯、表达诉求、接受服务的重要平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门户网站及“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凭借其便捷性、个性化,已成为许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发布信息、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向纵深推进,“互联网+”将带来新一轮产业和社会变革。这个大趋势,将使网络成为工会组织服务职工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阵地。
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探索运用互联网服务职工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促进了工会工作开展。但与线下工作相比,工会的网上工作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不够、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适应新的形势,推动工会系统网上工作改革,提升网上工作水平,《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分两个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个层面,是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通过完善门户网站、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会工作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新媒体、开发实用性强的移动客户端等具体措施,推动网上网下互动融合,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天候,使职工得到工会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另一个层面,是借助网上工作平台,开展网上教育引导和舆论宣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总改革试点把“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作为开展网上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根”上解决平台、手段、载体问题。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提升工会办公网络化自动化水平。要结合“十三五”期间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工程,推进实施《全国工会系统信息化工作规划(2014-2018)》,深入开发工会系统各项业务应用,运用网络手段实现工会业务流程再造,使与职工生产生活相关的就业创业、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劳动保护等服务均能够在网上得以实现。
——在组织职工方面,因为有了网络平台和载体,职工入会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流程简单优化;工会组织对职工队伍的构成、分布能了解得更及时、掌握得更全面,统计分析工作、工会组建工作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工会网络的存在,使职工找到工会组织更容易,表达诉求、寻求帮助的渠道更直接;工会通过网上平台,将更有效地把各级工会的力量组织聚合起来,为维护职工权益提供更及时更有力的支持。
——在服务职工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对职工的基本情况、各项需求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会组织对职工的服务将更加精准,职工会籍接转等 长期困扰工会的难题将迎刃而解;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职工利益需求走势的把握将更加全面,工会组织为职工提供的各项服务,“普惠性”更易实现。
——在宣传引导方面,随着工会网站的加强和工会新媒体的涌现,工会向职工传递信息的速度将迅速提升。实时性、互动性将有利于加快工会与职工之间信息的传播,工会组织、工会干部与广大职工的交流更加密切、更加通畅。各级工会要形成共识、加强领导,强化网上教育引导和舆论宣传,提高工会干部运用网络尤其是新媒体的能力,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弘扬网上主旋律,释放强大正能量。(龚惠文)
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工会事业创新发展
提供政治保证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系列解读之九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管党治党的责任。这是全总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改革试点顺利成功的政治保证,而且是全面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导机关中设立党组,是我们党从 国情出发创造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2015年6月,党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对党组的性质地位、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制度运行等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突出党组在坚定政治立场、维护政治原则、保证政治方向方面的责任,强化了党组从严治党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全总改革试点,必须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全总改革试点全过程和工会工作各方面。
发挥全总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是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政治性、确保全总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内在要求。中国工会不仅具有一般工会组织所具有的广泛的群众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先进性。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是工会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中国工会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在思想上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职工,发挥“大学校”的作用;在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各级工会建立党的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中国 工会的根本政治原则,是工会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全总改革试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交给全总的政治任务,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不仅仅是机构的优化整合,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调整、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既事关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更事关工会工作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全总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统一认识和行动,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一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会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健全全总党组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重要工作的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广大职工群众中去,生根发芽,落地开花,为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贡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全面把握“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导机关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确保各项工作 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制定并落实《全国总工会机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意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把全总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高效型、和谐型机关和真正的“职工之家”。
三是建立与省级党委协调推进工会工作制度。坚持工会受同级党委和上级工会双重领导体制,全总党组主动与省级党委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问题。依法依章程加强对下级工会的领导,建立全总定期听取省级工会工作汇报和意见建议的制度,形成各级工会之间协同联动、运转有序的机制。
【旅游事业发展改革试点方案】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养老退休改革方案两步走10-10
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10-04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6月底前将调整到位10-05
旅游景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实施方案08-12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策划方案06-22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10-22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不降退休待遇_百度范文06-27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革07-25
事业单位改革之探讨08-06
山东事业单位公车改革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