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2024-08-12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共7篇)(共7篇)

1.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一

《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初步了解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养成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方法。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谈话: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破坏和缩小了野生动植物的家园,给它们带来生存的威胁,甚至是灭绝的危险。

新课讲解:

1、你知道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危害野生生物吗?把你所了解的情况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汇报(1)过度放牧

(2)毁树开荒(3)捕猎野生动物(4)过度开发旅游区(5)滥挖野生植物

(6)水污染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

2、生物的数量越少,繁殖后代就越困难,因此成了珍稀濒危生物,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濒危生物吗?

珍稀动物:白暨豚、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珍稀植物:野生人参、桫椤、珙桐、水杉。

3、介绍自然保护区

4、你周围是否有自然保护区?它们有哪些重要的保护内容?

5、讨论:我们该怎么做?

(1)你觉得用野生动物制成物品,合适吗?(2)在野外,你会因好奇而去掏鸟蛋吗?(3)你会把野花和蝴蝶做成生物标本吗?

6、小结:我们对于保护老虎这样的动物,所做的不多,但从身边坐起,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生物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2.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活动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影响等等,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4、全班交流。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三、课后反思

3.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3.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 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P26“阅读”)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P27“阅读”)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提高;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2.区域内转移 劳动力转移: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劳动力分布: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3.区域间转移

(讲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4.产业转移的结果:

实现了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的过渡。不利影响减少

思考: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怎么理解这句话

[课程拓展] 作为本章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不算多。但牵涉到“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总结性的特点要突出。而且,本节内容的出新——“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是典型的跨学科边缘的内容,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援用实际事例,并且尽量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教材对标准内容的延展。同样,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教材牵涉到的概念、规律、案例等,进一步拓展,将拓展的知识或概念浓缩到一些即兴思考问题上。例如课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来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对我们人类应对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的概括和总结。本节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全球变化”为示例,提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对本册思想教育的提高。所以说本节在整章中,甚至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总结和提高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宜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形成把获取的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地理事物中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相应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和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根据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我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

造成的影响作为教学重点,而把不同时间气候不同尺度的变化及变暖的原因作为教学难点。

在重点和难点确立的基础上,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第三部分、说学法:

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单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等方式构成。“学生为主题”的原则,本节课以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要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和布置作业四方面来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播放一段《新闻》的视频片段;展示全球十大旅游景点面临消失,抓住学生心理,带着疑问,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以此导入新课。

2、其次,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找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3、再次,同学们分组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对古代人类的影响和现代人类的影响,对现代人类的影响主要从农业和工业方便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可以从利弊两方面展开辩论。

5.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五

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简要介绍了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实例,浅述其危害与影响,针对当前人们在认识与行为上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

作 者:邓兴林 Deng Xinglin 作者单位: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443000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年,卷(期):199815(3)分类号:F1关键词:人类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 对策

6.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六

哈尔滨市区的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中,原生的高铁水广泛分布.在研究地下水质的演变规律时发现,近内,高铁地下水在各种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依据市区8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点近20年的水位及水质监测资料,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浓度的变化与地下水开采强度、雨水水质变化、农业施肥、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的铁浓度与上述人类活动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铁浓度动态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作 者:董维红 廖资生 朱雪芹 严桂华 张守国 Dong Wei-hong LIAO Zi-sheng Zhu Xue-Qin YAN Gui-hua ZHANG Shou-guo 作者单位:董维红,廖资生,Dong Wei-hong,LIAO Zi-sheng(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6)

朱雪芹,Zhu Xue-Qin(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

严桂华,张守国,YAN Gui-hua,ZHANG Shou-guo(中南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湖北,武汉,430081)

7.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七

人类活动对我国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

摘要:以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变迁为主线,探讨了秦汉以来人类活动对我国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5项措施,以期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作 者:王瑶    WANG Yao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实验中心,山东,临沂,276005;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临沂,276005 期 刊: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2(3) 分类号:X24 关键词:人类活动    资源开发    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变迁   

 

上一篇:人生三境界的散文下一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作文